江苏省部分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江苏省部分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ID:682151

大小:70.71 KB

页数:27页

时间:2021-04-2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2020-2021 年江苏省部分学校 最新期中语文高二下学期试题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 江苏省无锡市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1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叔英,字原采,黄岩人。洪武中,与杨大中、叶见泰、方孝孺、林右并征.至。叔英固辞归。二十年 以荐为仙居训导,改德安教授..。 迁汉阳知县,多惠政。岁旱,绝食以祷,立应。建文时,召为翰林修撰....。上《资治八策》,归曰:“务 问学、谨好恶、辨邪正、纳谏诤、审才否、慎刑罚、明利害、定法制。”又曰:“太祖除奸剔秽,抑强锄 梗,如医去病,如农去草。去病急或伤体肤,去草严或伤禾稼。病去则宜调燮其血气,草去则宜培养其根 苗。”帝嘉纳之。 燕兵至淮,奉诏募兵。行至广德,京城不守。会齐泰来奔叔英谓泰贰心欲执之泰告以故乃相持恸哭共 图后举已知事不可为沐浴更衣冠书绝命词,藏衣裾间,自经于元妙观银杏树下。天台道士盛希年葬之城西 五里。燕王称帝,陈瑛簿录其家。妻金氏自经死,二女下锦衣狱,赴井死。 叔英与孝孺友善,以道义相切劘,建文初;孝孺欲行井田。叔英贻书曰:“凡人有才固难,能用其才尤 难。子房于汉高,能用其才者也;贾谊于汉文,不能用其才者也。子房察高帝可行而言,故高帝用之,一 时受其利。虽亲如樊、郦,信如平、勃,任如萧、曹,莫得间焉。贾生不察而易言,且言之太过,故绛、 灌之属得以短之。方今明良相值,千载一时。但事有行于古,亦可行于今者,夏时周冕之类是也。有行于 古,不可行于今者,井田封建之类是也。可行者行,则人之从之也易,而民乐其利。难行而行,则从之也 难,而民受其患。”时井田虽不行,然孝孺卒用《周官》更易制度,无济实事,为燕王藉口。论者服叔英 之识,而惜孝孺不能用其言也。 时御史..古田林英亦在广德募兵,知事无济,再拜自经。妻宋氏下狱,亦自经死。 (节选自《明史·王叔英传》)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2 A. 会齐泰来奔叔英/谓泰贰心/欲执之/泰告以故/乃相持恸哭/共图后举/已/知事不可为/沐浴更衣冠/ B. 会齐泰来奔/叔英谓泰贰心/欲执之/泰告以故/乃相持恸哭/共图后举/已/知事不可为/沐浴更衣冠/ C. 会齐泰来奔/叔英谓泰贰心/欲执之/泰告以故/乃相持/恸哭共图后举/已/知事不可为/沐浴更衣冠/ D. 会齐泰来奔叔英/谓泰贰心/欲执之/泰告以故/乃相持/恸哭共图后举/已/知事不可为/沐浴更衣冠/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征,指征召布衣出仕,朝廷召之称辟,三公以下召之称征,是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 B. 教授,学官名,宋代始设,主管学校课试、执行学规等事,官阶为正七品。 C. 翰林修撰,官名,主要职责为掌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草拟有关典礼的文稿等。 D. 御史,自秦朝开始,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叔英任知县时,施行仁政,一心为民,曾给皇帝献策并得到赞许和采纳。 B. 京城失守,国事难为,王叔英以死尽忠,后来他的妻子和两个女儿也一同自尽。 C. 当时井田制虽然行不通,但方孝孺以《周官》为依据做了一些制度上的改变。 D. 王叔英对方孝孺爱之深,谏之彻,委婉中透出心迹,表露出对朋友的真诚情谊。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去病急或伤体肤,去草严或伤禾稼。病去则宜调燮其血气,草去则宜培养其根苗。 (2)贾生不察而易言,且言之太过,故绛、灌之属得以短之。 13. 文中王叔英的信中给方孝孺提了哪些建议?请简要说明。 【答案】9. B 10. A 11. B 12. (1)治病太急有时(或“也许”)损伤身体,除草太猛有时(或“也许”)损害庄稼。病治好应调养 血气,草除完应培育庄稼的根苗。 3 (2)贾谊不能明察(有些事皇上做不了)却轻易进言,并且又说得太过分,所以周勃、灌婴之类的人能 够说他坏话。 13. 要考虑如何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要考虑国君对建议的态度;要考虑时代的发展变化;要考虑民生问 题。 【解析】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题,“叔英谓泰贰心”,“叔英”是本句的主语,应归为本句,排除 AD;“乃相持恸哭”,“相持” 是“恸哭”的状语,不能断开,排除 C。 句子译为:恰逢齐泰奔逃而来,王叔英认为齐泰有反叛之心,想捉住他。齐泰告诉他原因,于是相互抱持 恸哭,共同谋划今后的举措。不久,王叔英知道国事不可有所作为,于是沐浴更换衣帽。 故选 B。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 项,“朝廷召之称辟,三公以下召之称征”理解错误。朝廷召之称征,三公以下召之称辟。 故选 A。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 B 项,“京城失守,国事难为,王叔英以死尽忠,后来他 妻子和两个女儿也一同自尽”说法错误。并非 “一同自尽”,妻子金氏上吊而死,两个女儿被关进锦衣卫监狱,投井而死。 故选 B。 【12 题详解】 4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关键点: (1)“去病”,治病;“严”,严重、猛烈;“伤”,损伤;“调燮”,调养,调理。 (2)“易言”,轻易进言;“属”,类;“短”,形容词用作动词,说……的坏话。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和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凡人有才固难,能用其才尤难。子房于汉高,能用其才者也;贾谊于汉文,不能用其才者也”分析可 概括出:要考虑如何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由“子房察高帝可行而言,故高帝用之,一时受其利”分析可概括出:要考虑国君对建议的态度; 由“但事有行于古,亦可行于今者,夏时周冕之类是也。有行于古,不可行于今者,井田封建之类是也” 分析可概括出:要考虑时代的发展变化; 由“可行者行,则人之从之也易,而民乐其利。难行而行,则从之也难,而民受其患”分析可概括出:要 考虑民生问题。 参考译文: 王叔英,字原采,黄岩人。洪武年中,与杨大中、叶见泰、方孝孺、林右一同被征召至京城。王叔英 坚决推辞,回到家中。洪武二十年,王叔英凭推荐担任了仙居训导,后改任德安教授。 王叔英调任汉阳知县,多有仁政。年逢旱灾,王叔英绝食祷告,立刻得到了应验。建文时期,王叔英 被召回担任翰林修撰。向皇上进呈《资治八策》,说道:“(皇上)应致力于多问多学,谨慎地对待自己 的好恶,明辨邪恶与正直,接纳规劝和直言,察清(官员)是否有才,慎重地对待刑罚,明晓事情的利与 害,裁定法律制度。”又说道:“太祖铲除奸邪,剔除污秽,抑制豪强,消灭凶恶势力,如同医生治病, 又如农民除去田中杂草。治病太急有时损伤身体,除草太猛有时损害庄稼。病治好应调养血气,草除完应 培育庄稼的根苗。”皇上赞许并加以采纳。 燕兵到了淮水边,王叔英奉朝廷之命招募士兵。走到广德,京城失守。恰逢齐泰奔逃而来,王叔英认 为齐泰有反叛之心,想捉住他。齐泰告诉他原因,于是相互抱持恸哭,共同谋划今后的举措。不久,王叔 5 英知道国事不可有所作为,于是沐浴更换衣帽,写了绝命词,把它藏在衣襟间,在元妙观银杏树下上吊自 尽。天台道士盛希年在离城西面五里的地方安葬王叔英。燕王做了皇帝,陈瑛查抄了王叔英的家产。妻子 金氏上吊而死,两个女儿被关进锦衣卫监狱,投井而死。 王叔英与方孝孺亲密友好,常用道德义理相切磋。建文初年,方孝孺想推行井田制。王叔英写信给他 说:“大凡人拥有某方面的才学固然难得,但是善于正确运用自己的才学尤其难得。像张良对于汉高祖, 是能运用自己才学的人;贾谊对于汉文帝,是不能正确运用自己才学的人。张良知晓汉高祖可以实行(他 的建议)然后进言,所以汉高祖任用他,当时就得到好处。即使像樊哙、郦食其那样受亲近的人,陈平和 周勃那样受信任的人,萧何和曹参那样受重用的人,也没有人能离间他们。贾谊不能明察(有些事皇上做 不了)却轻易进言,并且又说得太过分,所以周勃、灌婴之类的人能够说他坏话。现在明君良臣相逢,这 是千年难逢的好时机。只是天下的事本来有既能通行于古代,也能通行于现在的,如夏代的历法、周代的 冠服就是这一类。也有能通行于古代,而不能通行于现在的,如井田制、分封制就是这一类。可通行的就 施行,人们遵从它就容易,百姓就以获得它的好处为乐。难通行的却施行,那么人们遵从它也就困难,百 姓就遭受祸患。”当时虽然井田制行不通,但方孝孺以《周官》为依据做了一些制度上的改变,但对现实 状况没有帮助,成了燕王(后来罪责他)的借口。谈论这件事的人佩服王叔英的见识,为方孝孺没有采纳 王叔英的话感到可惜。 当时御史古田人林英也在广德招募士兵,知道国事无法拯救,拜了两拜就上吊自尽了。妻子宋氏被关 进了监狱,也上吊而死。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越州赵公①救灾记. 宋 曾巩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 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粟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 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 6 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 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栗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 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 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为粜粟之所凡十有 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民取息钱 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 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凡死者,使在 处随收瘗之。 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有上请者, 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 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天子东向忧劳,州县推布上恩,人人尽 其力。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 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盖灾诊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民病而 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者,则有间矣。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 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半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 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公元丰二年以大学士加太子保致仕..,家于衢。其直道正行在于朝廷,岂弟之实在于身者,此不著。著 其荒政可师者,以为《越州赵公救灾记》云。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钞》) 注:①赵公:赵扑(1008--1084),字阅道,号知非子,谥清献,衢州西宁人。曾任殿中侍御使,为官正直 无私,弹劾不避权贵,京师有“铁面御史”之称。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忧其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 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 B. 忧其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 7 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 C. 忧其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 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 D. 忧其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 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记,是古代散文文体的一种,在唐宋时比较盛行,常见有碑记、游记、杂记等形式。文中应是点明文 体为杂记,杂写所见所闻,因事见义。 B. 熙宁,与下文“元丰”用法相同,皆为皇帝的年号名。文中作为年号纪年法来使用的,此处应指北宋 时期宋神宗赵顼年间。 C. 公,原为对祖先的尊称,后又常用作谥号,还可以作公爵讲,又可作敬称来使用,文中应指爵位,由 此可知,赵抃为当朝皇帝的重臣。 D. 致仕,又称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指官员辞职归家。文中指赵抃因年龄辞官不做,把官职交还给 皇帝,正常退休归家。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赵抃在百姓尚未受饥苦之前就下文到所属辖区属官询问灾情及余粮等情况,要求逐层上报,为后面有 条不紊地救灾认真做好了准备。 B. 赵抃将人按性别分在不同日子领取救济粮,而且每人一次要领取两天的口粮,这就有效地避免了因人 员拥挤可能造成的踩踏事故。 C. 春天瘟疫很严重,官府招募了两位僧人来帮忙看护照顾病人的医药和饮食,让这些病人不至于失去依 靠而无所着落。 D. 按规定,遇灾年给穷人发放救济粮满三个月就会停止,旱灾这一年却发放到五月底才结束,而病人吃 药吃饭的开销常赵抃个人承担。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 (1)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 责其偿。 (2)著其荒政可师者,以为《越州赵公救灾记》云。 14. 简要概括曾巩写作本文的意图。 【答案】10. C 11. C 12. A 13. (1)有愿意出利息借钱的老百姓,官府劝告富裕人家放手借钱给他们,等田中谷熟,官府为债主出面 责令他们偿还。 (2)写篇关于饥荒灾年治理的文章可供后人学习,命名为《越州越公救灾记》。 14. 宽慰越州百姓对赵忭的感念;总结赵忭的救灾经验,作为后世的借鉴。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为:他又担心乡民将流离失所,就在城镇郊外设置了发粮点共五十七处,让各人就便领粮,并通告大 家,离开自家的不发给粮食。估计到办理发粮的官吏不够用,便选取没有任职并住在越州境内的官吏,供 给他们粮食并把事情委任给他们。 “给粟之所”作“为”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所”后要断开,排除 BD。 “受之”为动宾结构,后面断开;“告”为下一句的谓语动词,不能在其后断开,排除 A。 故选 C。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文中应指爵位”错误。文中应是敬称。 故选 C。 9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要求逐层上报”错误。原文为“使各书以对”,即让各县呈文上报知州,不是逐层上报。 故选 A。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民取息钱者,定语后置句,有愿意出利息借钱的老百姓;告,劝告;纵予之,放手借钱给他们;责,责 令。 (2)著,写作;荒政,饥荒灾年治理;师,学习;以为,命名为。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能力。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的归纳、概括,需要在阅读理解的基 础上,对文章进行认真分析。 本题的答题区间在最后一段的最后的一句话“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 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意思是,不仅用来宽慰越州人对赵公的 思念感激之情,将使后来有心为民做事的官吏在不幸遇到灾年的时候,能推行赵公已经试行过的办法,那 救灾的章程条例可以不须顷刻就制定好,那么赵公的恩泽怎么能说是很小并且只影响眼前呢。从中概括出 两点即可。 参考译文: 熙宁八年夏天,吴越一带遭遇严重旱灾。这年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赵公出为越州长官。 在百姓未被饥荒所苦之前,就下文书询问所属各县:遭受了灾害的有多少乡?百姓能够养活自己的有多少 户?应当由官府供给救济粮的有多少人?可以雇用民工修筑沟渠堤防的有多少处?仓库里的钱粮可供发 放的有多少?可以征募出粮的富户有多少?僧人道士以及读书人吃剩的余粮记录于簿籍的有多少实存? 让各县呈文上报知州,并且谨慎地作好准备。 10 州县官吏登记报告,全州孤儿、老人、疾病、体弱不能养活自己的共有二万一千九百多人。按旧例, 每年官仓能够拿出救济穷苦百姓的粮食只有三千石。赵公征收富户人家上缴的,以及僧人道士吃余下的粮 米,共得谷物四万八千多石,就用它来补助那救济的费用。让规定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 粮,孩童每天领半升。赵公担心领米的人太多会相互践踏,又让男人女人在不同的日子领米,并且每人一 次领两天的口粮。他又担心乡民将流离失所,就在城镇郊外设置了发粮点共五十七处,让各人就便领粮, 并通告大家,离开自家的不发给粮食。估计到办理发粮的官吏不够用,便选取没有任职并住在越州境内的 官吏,供给他们粮食并把事情委任给他们。不能养活自己的人,有了这样的供应.能够买得起粮食的人, 就替他们告诫富人不能囤积米粮不卖给他们。又替他们调出官粮,共五万二千余石,用平抑那价格卖给百 姓。总共设置了十八处卖米的地方,使买米的人就像领取米的人一样方便。又雇用民工修补城墙四千一百 丈,费工三万八千个,计算他们的佣工发给工钱。有愿意出利息借钱的老百姓,官府劝告富裕人家放手借 钱给他们,等田中谷熟,官府为债主出面责令他们偿还。被抛弃的男女孩童,都让人收养他们。 第二年春上,瘟疫很严重。官府设立病院,安置无家可归的病人。招募两位僧人,委托他们照料病人 的医药和饮食,让那些病人不失去依靠。 按规定,遇灾年给穷人发放救济满三个月就停止,这年发放到五月才停结束。有不便行公文处理的事 情,赵公一概自己担当责任,不因此连累下属官员。有请示上级的事,有些对救灾有较多的好处,就立即 施行。赵公在这段时间,早晚劳心力从未稍微懈怠,事无论巨细必定亲自处理。给病人吃药吃饭的开销花 的多是自己的钱。百姓不幸遭遇旱灾瘟疫,能避免辗转死去;即使死了也不会无人收敛埋葬,都是靠赵公 的力量。 这时旱灾瘟疫遍及吴越一带,百姓遭受饥荒瘟病,死去的将近一半,灾情没有比这更大的了。赵公抚 慰百姓,百姓尤其认为有了依靠和归宿。用来筹划安顿民众的事,哪个先哪个后以及如何开始如何结束, 在这方方面面之间,曲折周到细致详尽,没有不考虑到家的.他的施政虽然只在越州,他的仁爱却足够昭 示天下;他的措施虽然只是在短时间内实行,他的方法却足够传给后人。大约灾害发生,太平时代也不能 让它避免,却能够预先作防备。百姓遭受灾难后才去思考对策,与事先有所考虑相比,就有很大差距了; 不熟习而还要去做,与那些平时就留心的人,两者也有很大差距。我特意到越地采访,收集到赵公推行的 一套办法,很乐意把它详细地记载下来,不仅用来宽慰越州人对赵公的思念感激之情,将使后来有心为民 做事的官吏在不幸遇到灾年的时候,能推行赵公已经试行过的办法,那救灾的章程条例可以不须顷刻就制 定好,那么赵公的恩泽怎么能说是很小并且只影响眼前呢! 公元 1079 年,由大学士加升太子少保退休,在衢州安家。(他)在朝廷做官直道正行,在自己为人方 11 面则和乐平易、实实在在,这里不详细介绍。写篇关于饥荒灾年治理的文章可供后人学习,命名为《越州 越公救灾记》。 江苏省苏州市园区南航苏附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语段一: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 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 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 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 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 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 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 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 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语段二: 富弼,字彦国,河南人。少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奇之,曰:“王佐才也。”以其文示王曾、晏 殊,殊妻以女。 河朔大水,民流就食。弼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廩,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官 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 率五曰,辄遣人持酒肉饭糗慰藉,出于至诚,人人为尽力。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死者 为大冢葬之,目曰“丛冢”。明年,麦大熟,民各以远近受粮归,凡活五十余万人,募为兵者万计。前此 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自弼立法简便 12 周尽,天下传以为式。 至和二年,召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宣制之日,士大夫相庆于朝。帝微覘知之,以语 学士欧阳修曰:“古之命相,或得诸梦卜,岂若今日人情如此哉?”修顿首贺。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 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当是时,百官任职,天下无事。遂请老,加拜司空,进封韩国公致仕..。元六 年八月,薨.,年八十。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二),有删改)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 之 B. 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 之 C. 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 之 D. 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 之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飧饔,古时指饭食。其飧指早饭,饔是指晚饭。 B. 粟,五谷之一,去壳后叫小米,是中国古代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 C. 致仕,本义是将享受到的禄位交还给君主,表示官员辞去官职。 D. 薨,死的一种说法,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 11.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2)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13 (3)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 12. 在今天看来,富弼的救灾方案仍有颇多启示意义,请分条概括其救灾之法。 【答案】9. B 10. A 11. (1)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的样子,但百姓最终 反因此受到祸害。 (2)当初您常认为我没有出息,无可依仗,不会治理家业,比不上刘仲勤苦努力。可是现在我的产业和 刘仲相比,谁的多呢? (3)富弼当宰相,遵守典章制度,按照旧例行事,并参考公众议论,其中不掺杂私心。 12. ①保障民众基本生存需要;②有效动员官员;③鼓励民众自救;④采取措施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 【解析】 【分析】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在此之前,救灾的都将老百姓聚集在城中,给流民煮粥吃,结果导致疾病,以及互相践踏, 有的等待救济数天都不能吃到粥而饿倒,名义是救济灾民,实际上是杀死灾民。 “前此”是表示插叙以前的做法,可在“前此”后断开,排除 AC;“不得粥”是“仆”的原因,二者不 能断开,排除 D。 故选 B。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飧指早饭,饔是指晚饭”错。飧,晚饭。饔,早饭。 故选 A 。 14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本题得分点有:(1)长人者,官吏;烦,使繁多;怜,爱;卒,最终;祸,受到祸害。 (2)无赖,没有出息;孰与,和……相比,哪一个更……。 (3)典故,典章制度;故事,旧例;傅,参考。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富弼的救灾方法有:“弼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廩,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解决 了灾民的吃住问题,保障民众基本生存需要;“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 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挑选可以使用的官员,以替他们上奏求赏为由,有效 动员官员;“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则是鼓励民众自救;“死者为大冢葬之,目曰‘丛 冢’”“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富弼 的做法有效避免了次生灾害的发生。 参考译文: 语段一: 有人问他种树种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说:“我并不能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不过是能够顺应 树木的自然生长规律,使它的本性充分发展而已。凡是种植的树木,它的本性是:树木的树根要舒展,它 的培土要平均,它根下的土要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根周围的捣土要紧实。这样做了之后,就不要再动, 不要再忧虑它,离开后就不再管它。栽种时要像对待子女一样细心,栽好后要像丢弃它一样放在一边,那 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本性也就能够得到充分发展。所以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 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只不过不抑制、减少它的结果罢了,也并不是有能力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 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种树时,树根拳曲着,又换了生土;给树培土的时候,不是过紧就是太松。如果 有能够和这种做法相反的人,就又太过于吝惜它们了,担心它太过分了;早晨去看了,晚上又去摸摸,已 经离开了,又回来望望。更严重的,甚至掐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死是活着,摇动树的根部来看培土是松还是 紧,这样树木的天性就一天天远去了。虽然说是喜爱它,这实际上是害它;虽说是担心它,这实际上是仇 15 视它。所以他们种植的树都不如我。我又哪里有什么特殊本领呢?” 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做官 治民,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但 百姓最终反因此受到祸害。从早到晚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 促你们收获,早些煮茧抽丝,早些织好你们的布,养育好你们的孩子,喂养好你们的家禽牲畜!’一会儿 打鼓招聚大家,一会儿鼓梆召唤大家。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 怎能增加我们的生产,使我们生活安定呢?所以我们既困苦又疲乏,像这样(治民反而扰民),它与我种树 的行当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语段二: 富弼字彦国,河南人。他从小就热爱学习,气量大度,范仲淹见到他后十分惊奇,说:“这是辅佐帝 王的良才啊。”将他所写的文章拿给王曾、晏殊看,晏殊将女儿嫁给他。 河朔发生大水,老百姓到处流浪讨饭。富弼规劝所统辖的民众拿出粮食,加上官府府库的粮食,获得 公私庐舍十余万处,使流民分散居住,以便烧火做饭。富弼对官吏中已去职的官员、等待任命的官员、寄 居的官员都给予俸禄,让他们在老百姓聚集的地方,对老病衰弱者给予粮食,记载这些官吏的功劳,约定 到时候替他们上奏请求赏赐。一般五天,就派人拿着酒肉饭菜进行慰问,出于最大的诚心,人人都尽力而 为。山里森林池塘出产有利于老百姓生活的,都听任流民自行获取,死了的人用大坑合葬,将它叫作“丛 冢”。第二年,麦子成熟,老百姓依路的远近接受粮食回家,共救活五十余万人,招募流民为兵达万人。 仁宗听说后,派遣使者嘉奖慰问,授礼部侍郎。富弼说:“这是守臣的职责。”辞谢不予接受。在此之前, 救灾的都将老百姓聚集在城中,给流民煮粥吃,结果导致疾病,以及互相践踏,有的等待救济数天都不能 吃到粥而饿倒,名义是救济灾民,实际上是杀死灾民。自从富弼确定了简便周到详尽的赈济方法后,天下 都学习它,用来作为样板。 至和二年,诏令授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宣制那天,士大夫在朝廷互相庆贺。仁宗暗 中观察知道此事,对学士欧阳修说:“古人看命观相,有的从梦中和占卜中得知,难道像如今人情这样吗?” 欧阳修叩头致贺。富弼当宰相,遵守典章制度,按照旧例行事,并参考公众议论,其中不掺杂私心。在这 时,百官尽职,天下平安。于是请求解除任职,告老还乡,皇帝加封他为司空,进而封为韩国公退休。元 六年八月去世,年纪八十岁。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16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清臣字邦直。七岁知读书,日数千言。客有从京师来者,与其兄谈佛寺火,清臣从傍应曰:“此所 谓灾也,或者其蠹民已甚,天固儆之邪?”兄惊曰:“是必大吾门。” 治平二年,试秘阁,欧阳修...曰:“不置李清臣于第一,则谬矣。”时大雨霖,灾异数见,论者归咎濮 ①议。及廷对,或谓曰:“宜以《五行传》‘简宗庙,水不润下’为证,必擢上第。”清臣曰:“吾不之 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策入等,名声籍甚。英宗 曰如李清臣者公议皆谓可用顾以亲抑之可乎既而诏举馆阁欧阳修荐之得集贤校理。 绍圣元年,廷试进士,清臣发策曰:“今复词赋之选而士不知劝,罢常平②之官而农不加富,赐土以 柔远也而羌夷之患未弭,弛利以便民也而商贾之路不通。夫可则因,否则革,惟当之为贵,圣人亦何有必 焉。”鄜延亡金明寨,主将张舆战没,章惇怒,议尽戮全军四千人。清臣曰:“今悉诛吏士,异时亡将必 举军降虏矣。”于是但诛牙兵十六辈。仆射..韩忠彦与之有连,惟其言是听,出范纯礼、张舜民,不使吕希 纯、刘安世入朝,皆其谋也。寻为曾布所陷,出知大名府而卒,年七十一。赠.金紫光禄大夫。 清臣蚤以词藻受知神宗,建大理寺,筑都城,皆命作记,简重宏放,文体各成一家。为人宽洪,不忮 害。尝为舒亶所劾,及在尚书,亶以赃抵罪,独申救之,曰:“亶信亡状,然谓之赃则不可。”起身穷约, 以俭自持,至富贵不改。然志在利禄,一意欲取宰相,故操持..悖谬,竟不如愿以死。 (选自《宋史·李清臣传》,有删改) 【注】①濮:指濮王。②常平:常平仓。常平之官,简称“仓臣”,掌常平仓、免役、市易、坊场、河渡、 水利等事。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英宗曰/如李清臣者/公议皆谓可/用顾以亲抑之/可乎/既而/诏举馆阁欧阳修荐之/得集贤校理 B. 英宗曰/如李清臣者/公议皆谓可用/顾以亲抑之/可乎/既而诏举/馆阁欧阳修荐之/得集贤校理 C. 英宗曰/如李清臣者/公议皆谓可/用顾以亲抑之可乎/既而/诏举馆阁/欧阳修荐之/得集贤校理 17 D. 英宗曰/如李清臣者/公议皆谓可用/顾以亲抑之可乎/既而诏举馆阁/欧阳修荐之得/集贤校理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欧阳修,吉州永丰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古代我国对人的称谓比较复杂, 有时几项兼称,这种称谓一般先称籍贯,次称官名,后称姓名字号。 B. 仆射,仆是“主管”的意思,古代重武,主射者掌事,故诸官之长称仆射。 C. 赠,是古代朝廷给已死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 D. 操持,文中指“行为、操守”的意思。现代指料理、处理的意思。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清臣自幼好读书,其文备受好评。他七岁的时候就每天读好几千字书,不仅得到过教官欧阳修的肯 定,而且还在早年凭借诗词文章被神宗赞赏。 B. 李清臣见识深远,深知民生疾苦。他小时候就认为当时佛寺火灾是因官吏害民,老天发出儆戒;为官 后更认为善于消除灾异就要消除百姓的疾苦。 C. 李清臣为人宽洪,不忌恨害人。即使在与自己有过节的人受冤时,他也正直地为他说话;金明寨失陷, 有人提出诛杀全军,他以理劝说,避免了大规模杀戮。 D. 李清臣追求利禄,终被陷害而死。他因为一心想当宰相而行为错谬,他勾结韩忠彦并出主意排挤范纯 礼、吕希纯等人,最终被陷害出朝不如意而死。 13.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 (2)清臣蚤以词藻受知神宗,建大理寺,筑都城,皆命作记。 14. 请简要概括李清臣被君主赏识的原因。 【答案】10. D 11. A 12. C 13. (1)民间难道没有疾苦可以上奏的吗?善于制止天地灾异的人,不是去制止灾异本身,而是要解除百 姓的疾苦而已。(2)李清臣早年因诗词文章好被神宗所赏识,修建大理寺,修筑都城,都叫他作记。 18 14. (1)见识深远;(2)关心百姓疾苦;(3)诗词文章好。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如李清臣者”中“者”句中停顿,其后断开,“公议皆谓可用”中“公议”作主语,“皆谓”作谓语, “可用”为宾语,属于能愿动词+动词短语,之间不可以断开,“公”前“用”后需要停顿,这样就排除 A、 C 项。“顾以亲抑之可乎”,句中“顾……乎”是固定短语,译为“难道……吗”,所以,“可乎”之间 不能断开,这样排除 B 项。 断句后,加上标点为:英宗曰:“如李清臣者,公议皆谓可用,顾以亲抑之可乎?”既而诏举馆阁,欧阳 修荐之,集贤校理。 疏通语意为:英宗说:“像李清臣这样的人,公议都认为可用,难道能因为是亲戚就压抑他吗?”不久下 诏推举馆阁官员,欧阳修举荐李清臣,得以任职集贤校理。 故选 D。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先称籍贯,次称官名,后称姓名字号”错。正确的是:这种称谓一般先称官名,次称籍贯,后称姓 名字号。 故选 A。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C.后一个事例不是李清臣为人宽洪、不忌恨害人的体现。 19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1)句关键得分点为:“岂……乎”,难道……吗;“上”,上奏;第一个“止”,制止;“异”, 灾 异;第二个“止”,解除;“而已”,罢了。 第(2)句关键得分点为:“词藻”,诗词文章;“蚤”通“早”,早年;“受知”,被赏识;“以”, 因;“皆命作记”,省略句,都叫(他)作记。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1)根据“客有从京师来者,与其兄谈佛寺火,清臣从傍应曰:‘此所谓灾也,或者其蠹民已甚,天固 儆之邪’”分析,概括出李清臣被君主赏识的原因之一:他见识深远。 (2)根据“清臣曰:“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 已’”分析,概括出李清臣被君主赏识的原因之二:他关心百姓疾苦。 (3)根据“治平二年,试秘阁,欧阳修曰:‘不置李清臣于第一,则谬矣’”“绍圣元年,廷试进士”“清 臣蚤以词藻受知神宗,建大理寺,筑都城,皆命作记,简重宏放,文体各成一家”分析,概括出李清臣被 君主赏识的原因之三:他诗词文章好。 参考译文: 李清臣,字邦直。七岁就知道读书,每天读书几千字。他家有客人从京城来,和他哥哥谈到佛寺遭火 灾,李清臣在旁边插嘴说:“这就是所谓灾,可能是为害人民太甚,老天本来要警戒吧?”他的哥哥惊异 地说:“他一定会光大我家门户。” 治平二年,应秘阁考试,欧阳修说:“不把李清臣放在第一,就荒谬了。”当时大雨成灾,几次出现 灾异,议论此事的人归罪于濮王之议。到朝廷对答之时,有人说:“应该用《五行传》说的‘简宗庙,水 不润下’为证,一定能擢取上等。”李清臣说:“我不相信这些。民间难道没有疾苦可以上奏的吗?善于 制止天地灾异的人,不是去制止灾异本身,而是要解除百姓的疾苦而已。”对策被选中入等,名声很盛。 20 英宗说:“像李清臣这样的人,公议都认为可用,难道能因为是亲戚就压抑他吗?”不久下诏推举馆阁官 员,欧阳修举荐李清臣,得以任集贤校理。 绍圣元年,殿试考取进士,李清臣在策问中提问说:“现在恢复了用词赋选用士人但士人并不知道劝 勉,撤消了常平之官但农民并不富裕,以赏赐土地的办法去柔服远方而异族的患害并未平息,宽缓财利以 方便百姓而商人的路仍不畅通。可行的就沿袭,不可行的就改革,惟求适中为贵,圣人也没有定规。”当 时鄜延失陷金明寨,主将张舆阵亡,章惇大怒,建议把全军四千人都杀掉。李清臣说:“现在如果把官吏 士兵都杀掉,以后出现主将战死的情况必然会全军降敌了。”于是只杀了牙兵十六人。仆射韩忠彦和他有 勾结,专听他的话,排挤范纯礼、张舜民,不让吕希纯、刘安世入朝,都是他的主意。不久,李清臣被曾 布陷害,出朝为大名府知府而去世,享年七十一岁。追赠金紫光禄大夫。 李清臣早年因诗词文章好被神宗所赏识,修建大理寺,修筑都城,都叫他作记,文章简洁厚重而气势 宏放,文体自成一家。他为人宽厚,不忌恨害人。曾经被舒亶弹劾,等他任尚书时,舒亶因贪赃被治罪, 李清臣独独为他辩护救他,说:“舒亶的确不像样子,但说他贪赃是不可以的。”他出身贫困,保持节俭 以自爱,到富贵仍不改变。但他的志向在于追求利禄,一心想当宰相,所以行为错谬,最终不能如愿而死。 江苏省常熟市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英语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李陵既壮,选为建章监,监诸骑。善射,爱士卒。天子以为李氏世将,而使将八百骑。尝深入匈奴二 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无所见虏而还。拜为骑都尉,将丹阳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屯卫胡。 数岁,天汉二年秋,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击匈奴右贤王于祁连天山,而使陵将其射士步兵五千人 出居延北可千余里,欲以分匈奴兵,毋令专走贰师也。陵既至期还,而单于以兵八万围击陵军。陵军五千 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而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且引且战连斗八日还未到居延百余里匈奴遮狭绝道 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匈奴。其兵尽没,余亡散得归汉者四百余 人。 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汉闻,族陵母妻子。自是之后,李氏名 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 (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21 于是李陵置酒贺武曰:“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 子卿!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 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已矣!令子卿知吾心耳。异域之人,壹别长绝!”陵起舞,歌曰:“径 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聩,老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陵泣 下数行,因与武决。 (节选自《汉书•苏武传》) 后闻陵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迁盛言:“陵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提步卒不满五千,抑数万 之师,转斗千里....,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上以迁诬罔,下迁腐刑。陵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死。 (节选自《汉书•李陵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且引且战/连斗八日/还未到居延百余里/匈奴遮狭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 B.且引且战连斗八日/还未到/居延百余里/匈奴遮狭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 C.且引且战/连斗八日/还未到居延百余里/匈奴遮狭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 D.且引且战连斗八日/还未到/居延百余里/匈奴遮狹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A.贰师将军,指中国古代的一种武职官衔。汉武帝命李广利到大宛国贰师城取良马,所以委任李广利为贰 师将军。 B.曹柯之盟,指建立功勋。典出春秋时齐鲁作战,鲁国失败后与齐相会于柯,盟誓时,曹沫持匕首胁迫齐 桓公归还了失地。 C.转斗千里,成语,指时间流逝、岁月变迁,走过遥远的路程。 D.得当以报,成语,指得到一个适宜的机会来作出自己的报答。 22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李陵善于射箭,爱护士卒,有着很好的名声,再加上汉武帝认为李家世代为将,出于信任,让他带兵, 李陵深入匈奴探查地形,并顺利返回。 B.李陵率领五千步兵射手出征,准备分散敌人的兵力,以迫使敌人不能全力对付李广利,但是,军队陷入 了单于主力的包围中,最终寡不敌众。 C.李陵向苏武袒露心曲,羡慕他功名显扬,称自己当时投降本来另有打算,但是汉廷绝情地杀戮他的亲友, 这种仇恨让他彻底决绝,再无顾念。 D.李陵长途行军,以寡敌众,虽然失败,但其间奋不顾身杀伤敌军,堪称英勇,他投降匈奴有他的苦衷, 他的苟活应该是在等待机会再作选择。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 (2)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史记•高祖本纪》) 14.有人说,史传忠于事实,但作品中往往也包含作者强烈的主观感受。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说说你的 思考。(3 分) 【答案】 10.A 11.C(指长途转辗作战) 12.C(文中没有说到杀戮“友”,也没有强调是仇恨让他决绝) 13.(1)单于得到李陵以后,因平素就听说过李陵家的名声,打仗时又很勇敢,于是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李 陵,使他显贵。(4 分) (2)不要让诸侯军进来(接纳诸侯的军队),再逐步征集关中的兵来增强自己的实力,以便抵抗他们。(4 分) 23 14.同意。《史记》和《汉书》都如实地记录了李陵投降的事实。但是,记录中都对李陵的遭遇流露着同情 和理解,比如写他寡不敌众的情势所迫,写他“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的苦衷,写他被汉廷杀害家人 后的情非得已等。(3 分) 江苏扬州 2020-2021 学年度下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调研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屈突通,雍州长安人。(隋)文帝遣通往陇西检覆群牧,得隐藏马二万余匹。文帝盛怒,将斩太仆卿慕 容悉达及诸监官千五百人。通谏曰:“人命至重,死不再生。陛下至仁至圣,子育群下,岂以畜产之故, 而戮千有余人?愚臣狂狷,辄以死请。”帝寤,曰:“朕之不明,以至于是。感卿此意,良用恻然。今从所 请,以旌谏诤。”悉达等竟以减死论。由是渐见委信,擢为右武侯车骑将军。奉公正直,虽亲戚犯法,无 所纵舍。时通弟盖为长安令,亦以严整知名。时秦、陇盗贼蜂起,以通为关内讨捕大使。有安定人刘迦论 举兵反,通发关中兵击之师临安定初不与战军中以通为怯通乃扬声旋师而潜入上郡迦论不之觉遂进兵南寇 去通七十里而舍分兵掠诸城邑。通候其无备,简精甲夜袭之,贼众大溃。 炀帝幸.江都,令通镇长安。义兵起,代王遣通进屯河东。既而义师济河,大破通将桑显和于饮马泉。 通大惧,留鹰扬郎将尧君素守河东,将自武关趋蓝田以赴长安。军至潼关,为刘文静所遏,不得进,相持 月余。通又令显和夜袭文静,显和军溃,悉虏其众,或说通归降,通泣曰:“吾蒙国重恩,历事两主,受 人厚禄,安可逃难?有死而已!”每自摩其颈曰:“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耳!”通闻京师平,乃留显和镇潼 关,率兵东下,将趋洛阳。通适进路,而显和降于刘文静。遣副将窦琮、段志玄等率精骑与显和追之,遂 擒通送于长安。高祖谓曰:“何相见晚耶?”通泣对曰:“通不能尽人臣之节,力屈而至,为本朝之辱。” 高祖曰:“隋室忠臣也。”命释之,授兵部..尚书,封蒋国公,仍为太宗行军元帅长史。 从平薛举,时珍物山积,诸将皆争取之,通独无所犯。高祖闻而谓曰:“公清正奉国,著自终始,名 下定不虚也。”复从太宗讨王世充。世充平,通功为第一,寻拜陕东大行台右仆射,镇于洛阳。数岁,征. 拜刑部尚书,通自以不习文法,固辞之,转工部尚书。贞观..元年,授洛州都督,赐实封六百户,加左光禄 大夫。明年,卒,年七十二。 (节选自《旧唐书·屈突通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通发关中兵/击之师临/安定初不与战/军中以通为怯/通乃扬声旋师而潜入上郡/迦论不之觉/遂进 兵南寇/去通七十里而舍/分兵掠诸城邑。 B.通发关中兵击之/师临安定/初不与战/军中以通为怯/通乃扬声旋师而潜入上郡/迦论不之觉/遂进 兵南寇/去通七十里而舍/分兵掠诸城邑。 C.通发关中兵/击之师临/安定初不与战/军中以通为怯/通乃扬声旋师而潜入上郡/迦论不之觉/遂进 24 兵/南寇去通七十里而舍/分兵掠诸城邑。 D.通发关中兵击之/师临安定/初不与战/军中以通为怯/通乃扬声旋师而潜入上郡/迦论不之觉/遂进 兵/南寇去通七十里而舍/分兵掠诸城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召幸”特指皇帝对嫔妃的召见。“近幸”则多指帝 王对臣下而言。 B.兵部,官署名,掌管全国武官的选择、任用和兵籍、军机、军令之政,为军事行政的总汇,其长官 为兵部尚书。 C.征,指朝廷或三公以下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 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帝派屈突通检查陇西放牧的情况,结果查得当地官员隐藏马匹,文帝大怒,要将太仆卿和一千五 百多管事的官员处死。后经屈突通力谏,文帝免除了他们的死刑。 B.隋炀帝命令屈突通镇守长安,唐高祖李渊起兵,代王派屈突通屯守河东,不久唐兵渡过了黄河,在 饮马泉打败了屈突通的部将桑显和。 C.屈突通听说洛阳被义兵占领,于是率军去救,被降将桑显和及刘文静副将窦琮、段志玄等追擒,送 至长安,唐太宗以其忠贞,仍授其兵权。 D.屈突通不爱财货,为高祖称赞。王世充被平定后,屈突通的功劳为第一,不久被授予陕东大行台右 仆射,在洛阳镇守。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 分) (1)每自摩其颈曰:“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耳!”(3 分) ▲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4 分) ▲ 14.高祖评价屈突通“清正奉国”,请结合屈突通一生的事迹加以说明。(4 分) ▲ 【答案】 25 10.B 11.C(“征”不仅仅指征召布衣,“察茂才”“举孝廉”是自下而上的选拔官吏的制度) 12.C(应为唐高祖以其忠贞,仍授其兵权。) 13(1)他常常自己摸着脖子说:“应当为了国家来挨别人一刀!”(得分点:摩、要当、省略句,每点 1 分。) (2)但是世界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的地方,人们很少能够到达那里。 (得分点:奇伟瑰怪、非常、观、 险远,每点 1 分) 14. ①屈突通秉公执法,即使是自己的亲属触犯法律,也不会包庇纵容。 ② 屈突通随军平定薛举时,见到珍宝一点也不掠取。(每点 2 分。)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 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 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 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 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 自引咎,不报。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 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 仁宗始不豫,国嗣来立,天下 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 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 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 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 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 中书。”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 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贵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26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 B.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 C.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 D.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 字。 B.甫冠,指刚刚 20 岁。古代男子 20 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 角”“豆蔻”“束发”等。 C.礼部,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科举、学校、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为礼部尚书。 D.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后来引申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司马光强识好学,聪慧过人。他七岁时,就凛然像个成人,向别人讲《左氏春秋》,回家后讲给家人, 都能说出其中的大意。 B.司马光崇尚俭朴,不喜华靡。他考中进士,参加朝廷安排的闻喜宴时不戴花,在同列的劝说下才戴上一 枝。 C.司马光勇于担当,敢于负责。郭恩因轻敌冒进连累了庞籍获罪,司马光就三次上书皇帝承担责任,没有 得到朝廷同意。 D.司马光直言敢谏,不惧生死。他明知向皇帝进言立嗣是必死的罪名,仍继范镇之后向皇帝进谏,后又当 面向皇帝进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27 (1)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4 分) (2)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4 分) 14.为解决河东之患,司马光提出了哪些建议?他认为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3 分)、 【答案】 10.D(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从之) 11.C(土地户籍是户部掌管) 12.A(“向别人讲《左氏春秋》”错,原文为“闻讲《左氏春秋》”) 13.(1)莫非想要挑选宗室后代作为继承人吗?这是忠臣说的话,只是别人不敢提及罢了。(4 分。“得非…… 乎”“嗣”“但”“及”各 1 分。) (2)然而,对父亲的召唤不答应,君王召唤时,不等驾好车就该前往,希望以臣下的道义来责备皇子, 他应该一定会入宫。(4 分“诺”“俟驾”“愿”“宜”各 1 分。) 14.(1)①修筑两个城堡。(1 分)②招募老百姓耕种土地。(1 分)(2)①军事上,抵制夏人;经济上,缓 解粮食供给之困。(1 分)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