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0—2021 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旧小说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是指叙述人并不进入作品,而是站在统揽全局的位置上,仿佛世
间万事万物无所不知晓、无所不能表现。如此,虽便于展现广阔的生活场景,自由地刻画、剖析人物,
但失掉了文学联系生活和读者的最宝贵的东西:真情实感。
鲁迅对全知全能的外视角叙事的突破和改造,运用的是限制叙述原则。所谓限制叙述,是指叙事者
所知道的和书中的人物一样多,这就从根本上破除了作者那种居高临下妄断一切的专制态度,以有限的
职能和平等态度建立起作者与读者的新型关系,从而赋予作品以真诚性和逼真感。
第一人称小说在《呐喊》和《彷徨》中超过半数。第一人称叙事的一种情况是内部第一人称叙述,
“我”是故事的主人公或当事人,如《狂人日记》。鲁迅在必须真实的体裁——日记中去虚构一个“迫
害狂”的文学故事。当狂人成了小说的叙述者后,立刻把读者引入到他自己观察和体验到的世界,他对
世俗社会、历史文化的“吃人”本质的认识,他的浓重的“罪感”意识和容不得吃人的人、救救孩子的
精神挣扎,在常人看来是语无伦次甚至荒唐的格调中显示出惊人的真实性。以第一人称叙述所冲淡和消
解的文学故事的虚构性也许是《狂人日记》的最大艺术成功。
第一人称叙事的另一种情况是,“我”虽是故事的讲述人,却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这可称之为外
部第一人称叙述。如《孔乙己》。《孔乙己》中的“我”只是咸亨酒店的一个很不起眼的小伙计,他对
周围的世界和社会世相没有多少明确的冷暖感受和是非观念,但孔乙己的穷酸、迂腐、落魄、善良和痛
苦,以及这个世界对社会“苦人儿”的态度,都在他的带有童真的眼光和心灵中被不动声色甚至朦朦胧
胧地折射出来。读者自然会伴随着叙述人,开始以一种超然的、调侃的态度对待孔乙己,说不定还会“附
和着笑”。最后随着孔乙己的惨死而“我”的叙述口吻反倒越发轻松、平静起来时,表层叙述与真正意
义的矛盾冲突也达到了高潮。这种矛盾所产生的压力和张力往往能产生比正面的、直接的引导更强烈的
艺术效果。最终必然会使读者从表面的“误导”中走出来,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和矛盾,感受到社会
的不平以及建立在不平和矛盾基础上的人心的“冷漠”,从而以内省的态度思考自己与悲剧故事的关系
和应负的道德责任。
内部第一人称叙述大多以充沛情感、激越语调和明确的思想倾向性构成直接作用于读者的力量,外
部第一人称叙述则是借助叙述者的超然的或近乎“无言”的存在,把作家自身的心理经验经由完全中立
的叙述间接转移到读者的灵魂波动中。无论“内部”或“外部”,第一人称“我”的“当事人”和“在
场者”的身份,使小说这种虚构的形式具有了极大的艺术真实性。
(摘编自姜振昌《:中国小说叙事方式的深层嬗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中国旧小说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优点是便于展现社会生活,自由地刻画人物形象,能统揽全局。
B.小说叙述者扮演的不是无所不知的角色,而是与作品中的人物一样所知有限,这符合限制叙述原则。
C.在作者看来,小说叙述者的叙述口吻越是轻松、平静,就越能给小说带来更大的戏剧张力。
D.《狂人日记》虚构了一个“迫害狂”的形象,“狂人”向读者叙述了一个他体验到的“吃人”的世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以《狂人日记》和《孔乙己》为例,论述了内部第一人称叙述和外部第一人称叙述的区别。
B.文章是在明确了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举例论证,论述了鲁迅作品对中国旧小说的突破和改造。
C.文章的开头两段和结尾部分对概念进行了具体阐释,以突出第一人称限制叙述在小说中的作用。
D.文章重点论证了鲁迅小说的艺术成就,即用第一人称叙述赋予作品“真情实感”,消解了小说的虚构
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只有让小说中的叙事者所知有限,才能充分调动读者去体会文学故事所表现的社会现实。
B.鲁迅创作小说,把叙述的任务统统交给“我”这个第一人称,“我”实则是作者抨击社会的代言人。
C.第一人称叙述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都会使虚构的故事具有艺术的真实性,让读者受到触动。
D.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外部第一人称叙述,更容易在故事中激发矛盾冲突,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像牛一样耕耘 像牛一样奋发
“在中华文化里,牛是勤劳、奉献、奋进、力量的象征。人们把为民服务、无私奉献比喻为孺子
牛,把创新发展、攻坚克难比喻为拓荒牛,把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比喻为老黄牛”在 2021 年春节团拜
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礼赞牛所代表的精神品质,并赋予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以新的时代内涵。
古往今来,中国人民爱牛、敬牛、颂牛,或咏之、或绘之、或塑之。在唐朝诗人柳宗元看来,牛是
“日耕百亩”的勤劳符号;在宋代名将李纲眼中,牛代表的是"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赢病卧残阳"的牺
牲精神;在现代诗人藏克家笔下,牛具有的是“深耕细作走东西”的开拓品格。体悟牛的品格、弘扬牛
的精神、激发牛的干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色,也是中国人民精气神的具体精现。
“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曾以这样饱含真情的诗句歌颂牛。千百年来,牛都是任劳任怨、无
私奉献的象征。这也是人们爱牛、敬牛、颂牛的一个原因。画家李可染便曾将自己的画室堂号定为“师
牛堂”,他这样解释自己为何喜欢画牛∶“牛也,力大无穷,俯首霭子而不逞强。”不辞劳苦、不计得
失,脚踏实地、默默奉献,这是牛身上的品格,也是值得每个人学习的精神。
“天开于子,地辟于丑”,古人历来将牛视为开天辟地的力量之一。人们之所以赞颂牛,也在于牛
所拥有的这种勇于开拓的劲头。而这种劲头,恰恰是我们在攻坚克难中奋进、在披荆斩棘中前行的力量
所在。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教授在年逾花甲时,仍干劲十足,经常工作到深夜。有人问他多大岁数了,
他回答∶“属牛的。”以牛自况,不仅仅在于他生肖属牛,更在于他性格属牛——像其父亲钱玄同所寄
望的,始终发扬属牛的那股子“牛劲”。也正是这么一股子“牛劲”,让他成为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奠基
人,为我国研制原子弹和氢弹作出了突出贡献。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社会怎样发展,这股子“牛劲”永
不过时。
古语有言∶“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牛之所以成为人们讴歌的对象,还在于它具有艰苦奋斗、
吃苦耐劳的品质。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曾给自己起过一个“耕砚牛”的绰号,勉励自己要像牛一样勤奋
耕耘。他还经常对人说,“不教一日闲过”,甚至还给自己立下每天必须画 5 幅画的规矩。正是因为像
牛一样勤奋,他才最终收获“画虾数十年始得其神”的真功夫。没有等来的辉煌,只有拼来的精彩。一
切成绩的取得,都是在“不教一日闲过”中耕耘出来的;每个梦想的实现,都是在“一个汗珠子摔八瓣”
2
中拼搏出来的。
“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以不怕苦、能吃苦的牛劲牛力,不
用扬鞭自奋蹄,继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辛勤耕耘、勇往直前,在新时代创造新的历史辉煌!”习近平
总书记的话语振奋人心、催人奋进。牛年将至,很多人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写下这样的寄语∶“2020,
'鼠'实不易;2021,'牛'转乾坤。”梦想不会自动成真,拼搏奋斗正当其时,牛年就要有一股子“牛劲”,
就要使出“牛力”。学习牛的品格、发扬牛的精神,像牛一样耕耘、像牛一样奋发,每个人都“牛劲十
足”,新的一年必定“牛气冲天”。
(摘自《人民日报》,2021 年 2 月 11 日)
材料二:
人类驯养牛的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早期,我国是家牛最早驯化地之一,东北、华中、华南等地
区均有相关考古发现。在长达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发展史上,牛的特殊地位和精神价值愈发凸显,在中华
传统文化中留下了深刻印记。
我国先民对牛的崇拜早在史前就已存在。传说中华文明始祖之一的神农氏就是“人身牛首”的形象;
蚩尤“人身牛蹄,头有角”;大禹每治好一处水,就要铸铁牛投入水中,以镇水患。这些神话传说中明
显带有牛崇拜的文化信息。
在传统社会中,牛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常作役力之用,也被民间视为财富的象征,用作交换媒介。
在汉字中,与驯养动物、农业耕作相关的不少字都属“牛”部,如“牵”“特”“物”“犁”等,由此
可见牛在我国先民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春秋战国时期,牛与铁犁的结合成就了农业社会一次伟大的
技术变革,社会生产力产生质的飞跃,推动整个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奠定了中华农耕文明的基础。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牛有着极高的象征意义。《周易》中有“坤为牛”的记载,将牛视为负载生养
万物的大地的象征物。在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牛的形象几乎随处可见。人们以牛明志,以牛喻事,以
牛喻人,创作出大量文艺作品,从诗词歌赋到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等,无所不包,生动地反映出
社会生活的某一侧面,体现了先民非凡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牛也从生存发展的工具深入到人们的精神生活,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价
值观念、审美取向产生着深远影响。
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人与牛形成了亲密的共生关系,人们将任劳任怨、奉献、勤恳、敦厚等优秀品
质赋予牛,形成了大量有关牛的隐喻表达,通过文艺作品不断强化和广泛传播。如唐代柳宗元的《牛赋》
中“抵触隆曦,日耕百亩”“牛虽有功,于已何益”,歌颂牛低头耕耘、不计回报的精神。臧克家笔下
的“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歌颂牛任劳任怨、甘于奉献、自强不息的精神。鲁迅笔下的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则歌颂埋头干、不计得失、为人民服务的人,这些特质构成了
牛文化的精神内核,对中华民族精神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孙佳《牛年漫话牛 文化》,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中所引臧克家的诗句生动形象,赞美了牛任劳任怨、勇于开拓、乐于奉献、自强不息的精神。
B.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爱牛、敬牛、颂牛,所以牛成了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等精神的象征。
C.传统社会中,牛价值巨大,既是作为役力的重要生产资料,又能在日常生活中被当作交换媒介。
D.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牛的精神不仅不会淡出人们的视野,反而会被赋予新的内涵而发扬光
大。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中引用"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意在表明牛具有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品质,因而成为人们赞
美的对象。
B.唐代柳宗元的《牛赋》中"抵触隆曦,日耕百亩"牛虽有功,于已何益",和画家李可染对牛精神的解
说是大体意义致的。
C.牛与铁犁的结合是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社会的首次技术变革,使生产力产生了质的飞跃,从而为中华农
耕文明奠定了基础。
D."天开于子,地辟于丑"和《周易》中"坤为牛"的描述,分别表明牛具有勇于开拓和厚德载物的精神。
6.两则材料的写作对象都是牛和牛文化,但其内容的侧重点和行文脉络不尽相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
认识。(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搬 家 (孙金鹏)
亮子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士兵。当兵的第三年,首长把亮子留下了,不过是在一个偏僻的地方。
和战友分别时,大家都哭了,战友们哭是因为要离开军营了。亮子也哭了,哭着哭着,就想起了父
亲,就想起那个有风的黄昏。
那个有风的黄昏,亮子才十八岁,风吹着亮子黑黑的胡子。父亲听到征兵的消息下来了,就到河边
找到了正在捉鱼的亮子。父亲对亮子说:“孩子,在家你也没事,去当兵吧,当兵锻炼人!”那天晚上,
父亲去了支书家,带去了一瓶珍藏多年的药酒——那是用蛇和中药泡出来的,平时父亲都舍不得喝。亮
子终于得到了一个名额,体验和政审后,亮子顺利进了部队。亮子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能吃苦,表现
得很突出。到复员时,亮子竟然当了士官,并留了下来。
亮子回家探亲的时间少了,见父亲的时间也少了。母亲去世得早,父亲年龄大了,家里没人照顾,
亮子开始担心父亲,想父亲。于是亮子就想着把工作调回去,可是哪有那么容易啊!
又过了五年,亮子结了婚,有了孩子,亮子终于发现自己离不开这个地方了,可能永远回不了老家
——不是不愿意回,是没法回。
这时候,亮子就想着把父亲接过来。父亲头发白了,七十多了,再不尽孝,何时尽孝呢?亮子给父
亲打电话,让父亲搬过来住。
父亲不愿意去,他说:“太远了,我都一把老骨头了,现在去外地住,不习惯。”父亲年龄大了,
家里没人照顾,不愿意到这里来,亮子开始恨起自己。一有时间,就打电话给父亲,了解家里的情况,
了解父亲的身体状况。
终于有一天,父亲竟然说要搬来和儿子一起住。亮子高兴得要命,立马请了假,开车去接父亲。乡
里乡亲都来送别,父亲喝了很多酒。父亲说:“以后就不回来了,老了,要享几天的福了……”父亲到
了儿子工作的地方,并不像电话里说的那样不习惯,相反,父亲天天都闲不住,一个人经常到后山上走
来走去。父亲看见儿子带兵,儿子真威武,声音嘹亮,真是好样的。父亲看着,眼睛就眯成了一条线。
父亲喜欢到外面转来转去,一回来就与儿子不停地说话,说他喜欢这里的山山水水,喜欢这里的风
土人情,真后悔没有早点来。
儿子很不解,这里有什么好呢?山路弯,水质苦,风沙大……没一样比得上家乡。有一天,父亲回
3
来时却说:“这地方东面有一片地,我看过了,这里的风水不错,我死后就把我埋在那儿。”亮子努力
说服父亲:“那里以前可是乱坟岗……”“我找人算过了,那里风水好,适合我这样木命的人。”父亲
坚持说。
父亲得了脑梗,突然就走了,在他所谓“好风水”的地方长眠了。亮子一下子没有了依靠,他感觉
更孤独了,一有时间就去乱坟岗和父亲说话。到了黄昏,看门的守墓人看见亮子还不走,就劝道:“回
去吧,人死不能复生。”
亮子走了,回头看了看父亲的墓碑,很小,在草丛中不起眼,很平凡,就像父亲的一生,静静地来
到了世上,又静静地走了。
时间很快,一晃十年过去了。
父亲死后还不能进祖坟,作为儿子更愧疚,亮子终于下定决心,要将父亲的坟迁回家乡,不能再让
父亲的魂魄在外漂泊了。亮子一切准备就绪,招呼着一帮人到了墓地。
这时,守墓人却对亮子说:“你不懂你的父亲啊!”亮子忙问:“啥意思?”
“以前,你父亲哪里也不去,经常来这里,我们一起聊天,一坐就是一整天。他害怕死亡,害怕得
要命,死了进不了祖坟怎么办?死后没法与你娘说话怎么办?可他怕你一个人在这里定不下心,就把自
己留下来了。这里一封信,你自己看看吧。”守墓人取出一封信,递给了亮子。
“孩子,我不能让你一个人在外面,还有爹呢!你好好在这里工作吧,为自己,为父亲,更为国家,
你放下一切吧。你不要想家了,爹把家搬到这里来了,爹会陪你一辈子,一辈子都不会离开这里。”亮
子回过头,望着父亲小小的坟墓,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节选自《小小说世界》2018 年第 6 期)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和战友分别时,大家都哭了”,一个“哭”字既表现出战友分别时的不舍,也自然地引出下文
亮子参军的情节。
B.亮子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是吃苦耐劳,深受首长的器重,而且很有孝心,是小说极力讴歌的人
物形象。
C.为了让亮子当上兵,父亲给支书“带去了一瓶珍藏多年的药酒”,这从侧面反映了征兵过程中存
在着腐败问题。
D.“静静地来到了世上,又静静地走了”,这诗意的语言既写出了父亲平凡的一生,也表达了亮子
悲伤的心情。
8.父亲留给守墓人一封信的情节安排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9.小说在塑造父亲这个人物形象方面有哪些巧妙的安排?请简要分析。(6 分)
二、古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 10~13 小题。
张钦,字敬之,顺天通州人。正德..六年进士,由行人授御史,巡视居庸诸关。十二年七月,帝(明
武宗)听江彬言,将出关幸宣府。钦上疏谏曰:“臣闻明主不恶切直之言以纳忠,烈士不惮死亡之诛以
极谏。比者,人言纷纷,谓车驾欲度居庸,远游边塞。臣度陛下非漫游,盖欲亲征北寇也。不知北寇猖
獗,但可遣将徂征,岂宜亲劳万乘..?且匹夫犹不自轻,陛下奈何以宗庙社稷..之身蹈不测之险。陛下不虞
祸变,欲纵辔长驱,观兵绝塞,臣窃危已。”已,闻朝臣切谏皆不纳。复疏,疏入,不报。八月朔,帝
微行至昌平,传报出关甚急。钦命指挥孙玺闭关,纳门钥藏之。分守中官刘嵩欲诣昌平朝谒,钦止之曰:
“车驾将出关,是我与君今日死生之会也。关不开车驾不得出违天子命当死关开车驾得出天下事不可知。
万一有变,我与君亦死。宁坐不开关死,死且不朽。”顷之,帝召玺。玺曰:“御史在,臣不敢擅离。”
乃更召嵩。嵩谓钦曰:“吾主上家奴也,敢不赴。”钦因负敕印手剑坐关门下曰:“敢言开关者,斩。”
夜草疏曰:“臣闻天子将有亲征之事,必先期下诏廷臣集议。其行也,六军翼卫,百官扈从,而后有车
马之音,羽旄之美。今寂然一不闻,辄云‘车驾即日过关’,此必有假陛下名出边勾贼者。臣请捕其人,
明正典刑,不然万死不奉诏。”奏未达,使者复来。钦拔剑叱之曰:“此诈也。”使者惧而返,为帝言
“张御史几杀臣”。帝大怒,顾朱宁曰:“为我趣捕杀御史。”会梁储、蒋冕等追至沙河,请帝归京师。
帝徘徊未决,而钦疏亦至,廷臣又多谏者,帝不得已乃自昌平还,意怏怏未已。又二十余日,钦巡白羊
口。帝微服自徳胜门出,夜宿民舍,遂疾驰出关,数问“御史安在”。钦闻,追之,已不及。欲再疏谏,
而帝使中官..谷大用守关,禁毋得出一人。钦感愤,西望痛哭。于是京师盛传“张御史闭关三疏”云。明
年,帝从宣府还。至关,笑曰:“前御史阻我,我今已归矣。”然亦不之罪也。世宗嗣位,出为汉中知
府,累官太仆卿。 (节选自《明史·张钦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关不开车/驾不得/出违天子命/当死/关开车/驾得出/天下事不可知/
B.关不开/车驾不得/出违天子命/当死/关开/车驾得出/天下事不可知/
C.关不开/车驾不得出/违天子命/当死/关开/车驾得出/天下事不可知/
D.关不开车/驾不得出/违天子命/当死/关开车/驾得出/天下事不可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正德,明武宗的年号。年号是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从汉武帝时开始使用。
B.万乘,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常以“万乘”指帝王。
C.社稷,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的土神和谷神,代表封建统治者掌握的最高权力,可借指国家。
D.中官,是中国古代一种官名,是指皇帝宠信的掌握最高中央权力的大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张钦担任重要职务。他进士出身,曾负责巡视长城居庸关一带的防务。后来又担任汉中知府及太仆
卿一职。
B.张钦善于应变。他藏起关门钥匙,以缺乏应有的威仪为借口阻止皇帝出行,又借呵斥使者,暗示皇
帝断绝出行的念头。
C.张钦为官忠心可鉴。他三次忠谏的事迹在京城广泛流传。第二年,皇帝从宣府回来没有治他的
罪,也有感念其忠心的缘故。
D.张钦始终坚守职责。他力阻皇帝出关,不惜违抗君命。皇帝出关门时多次询问“御史安在”,可见
皇帝对他的忌惮和不信任 。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臣度陛下非漫游,盖欲亲征北寇也。(5 分)
(2)帝大怒,顾朱宁:“为我趣捕杀御史。”(5 分)
4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 14~15 题。
三闾祠 查慎行
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背城开。
莫嫌举世无知已,未有庸人不忌才。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
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
注:此诗是诗人随军入黔,参与平定“三藩之乱”,途经湖南屈原祠时,凭吊屈原所作。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首联写诗人伫立平旷辽阔的楚国旧地,遥看江流蜿蜒,远山逶迤;然后目光收回,看到三闾祠萧条冷
落,背城而立,荒芜寂寥。
B.颔联诗人写屈原作为一个忠贞爱国之士,竟被庸人嫉妒。表面上是对屈原的劝慰之辞,实则充满了哲
理,蕴涵了深广的社会意义。
C.颈联先用反问语气,十分强烈地表现了屈原深挚的爱国情感。接着写出至今逢年过节,楚地的人们仍
要崇祀屈原,表达无尽哀思。
D.尾联运用拟人修辞,赋予湘兰沅芷以人的情感,表现楚地的风物人情对屈原的深切怀念,凸显屈原孤
高伟岸的灵魂和故国之思。
15.请从情与景的角度,简要赏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3 小题,每空 1 分,共 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东风”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李煜《虞美人》中用到这个意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表明当时社会中的人们违背准则,把苟合取悦别人奉为信条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
(3)《阿房宫赋》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 17~19 题。(9 分)
理科生应当多提升一些人文素养,文科生也应多了解一点科学知识,这种通过选修课来实现文理互
补的教育制度设计,无疑值得肯定和推广。近些年来,选课似乎有些“变味”,现在大学生选课普遍开
始“挑食”——选课更偏向于选修与就业相关度高、易得高分的课,选择拓展、兴趣类课程的却总是
________。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的________,学生在学校规则允许范围内的选课________,但从高校育
人的根本任务来说,”功利性”选课无疑违背了当初设立选修课制度的初衷。
选课“功利化”的板子不能全打在学生身上,加强选修课质量管理与制度创新,让选修课变得有趣、
有用也应同步提上日程。当前大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视角敏锐,再加上在新媒体时代为他们提供
了丰富的信息接收和表达渠道,那种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根本不能吸引他们的兴趣和共鸣。因此,选修课
要有趣,有趣并不是说老师要一味迎合学生的口味,而是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讲授来达到传播知识的
________。同时选修课要有用。学生喜欢选对就业有利的课,因为有用。其实还有更广义的“有用”,
比如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素养,提升学生思辨能力或者动手能力等。
17.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挑食”后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在这一刻满屋子人的心都是相同的,都有一样东西,这就是——对死者的纪念。
B.我干得挺顺心,老板对我不错,工资也挺高,每月三千多呢!——我能抽支烟吗?
C.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D. “顺——山——倒”林子里传出我们伐木连小伙子的喊声。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寥寥无几 权利 无可厚非 目的 B.凤毛麟角 权利 无可非议 目标
C.寥寥无几 权力 无可非议 目的 D.凤毛麟角 权力 无可厚非 目标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再加上新媒体时代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接收和表达渠道,那种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根本不能引起他
们的兴趣。
B.再加上在新媒体时代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接收和表达渠道,那种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根本不能引起
他们的共鸣。
C.再加上新媒体时代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接收和表达渠道,那种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根本不能吸引他
们的共鸣。
D.再加上在新媒体时代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接收和表达渠道,那种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根本不能吸引
他们的兴趣。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
超过 15 个字。(6 分)
① ?恩格斯曾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对这句话的第一种理解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
发挥了巨大作用,这是几百万年前已经完成的完成式。但是,对这句话的第二种理解则不是完成式,②
,是指动手动脑、出力流汗的劳动一直在持续促进个体的手和脑的协调发展。这意味着,如果小朋
友长期坐在那里动脑筋思考数学题、背英语单词而没有动手劳动,③ 。……劳动如此重要,家长需
要认识到劳动对于孩子的重要意义,多让孩子参与劳动。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60 字。(5
分)
澳大利亚悉尼市政府 2020 年 5 月 18 日宣布,将在该市唐人街一栋有着百年历史的建筑中设立澳洲
华人博物馆。据介绍,博物馆将收藏相关书籍和期刊,设立美术和图片,展区,提供常设展览和巡回展
览等。博物馆还设有工作室,方便举行艺术活动和艺术家驻地创作。这个博物馆将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
一代代华人怎样在澳大利亚立足和发展、所面临的困难以及所作出的贡献,发掘、保存、展示和弘扬在
澳华人的历史和文化。
四、写作(60 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体育入高考”这一话题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有人认为,将体育纳入高考,有利于减轻学生课业
负,增强学生体质,加快建设健康中国的步伐;有人认为,把体育纳入高考,并不能减轻学生的学业负
担,反而会增加学生新的“体育应试”负担;也有人认为,是否将体育纳入高考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
保障课程教学质量。
中国教育报拟针对“体育是否该纳入高考”开设专栏,展开讨论。请你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
篇投稿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 800 字。
5
2020—2021 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语文答案
1.C(C 项,“小说叙述者的叙述口吻越是轻松、平静,就越能给小说带来更大的戏剧张力”错误。结
合文本内容“最后随着孔乙己的惨死而‘我’的叙述口吻反倒越发轻松、平静起来时,表层叙述与真正
意义的矛盾冲突也达到了高潮。这种矛盾所产生的压力和张力往往能产生比正面的、直接的引导更强烈
的艺术效果”分析可知,应是叙述口吻越轻松,矛盾冲突越激烈, 才能带来更大张力。“小说”也扩
大了范围,原文仅以《孔乙已》为例,并非所有小说如此。故选 D。)
2.D(D 项,“消解了小说的虚构性”夸大作用。结合文本内容“以第一人称叙述所冲淡和消解的文学
故事的虚构性也许是《狂人日记》的最大艺术成功”“第一人称‘我’的‘当事人’和‘在场者’ 的
身份,使小说这种虚构的形式具有了极大的艺术真实性”分析可知,原文只是说冲淡和消解的文学故事
的虚构性。故选 C。)
3.C(A 项,“只有……才能……”错误。结合文本内容“鲁迅对全知全能的外视角叙事的突破和改造,
运用的是限制叙述原则……从而赋予作品以真诚性和逼真感”分析可知,“只有……才能”太绝对。B 项,
“鲁迅创作小说,把叙述的任务统统交给‘我’这个第一人称”范围扩大。结合“第一人称小说在《呐
喊》和《彷徨》中超过半数”分析,原文只是说“第一人称小说在《呐喊》和《彷徨》中超过半数”。
D 项,“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外部第一……的艺术效果”错误。结合“‘我’虽是故事的讲述人,却以
旁观者的身份出现。这可称之为外部第一人称叙述”“最后随着孔乙己的惨死而‘我’的叙述口吻反倒
越发轻松、平静起来时,表层叙述与真正意义的矛盾冲突也达到了高潮……从而以内省的态度思考自己
与悲剧故事的关系和应负的道德责任” 分析可知,“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外部第一……的艺术效果”
无中生有。故选 D。)
4.B(因果倒置)
5.C("首次技术变革"错误,原文是"一次伟大的技术变革";"从而为中华农耕文明奠定了基础"表述错误,
根据原文,奠定中华农耕文明基础的,应该是这次技术变革引发的整个社会的巨大变革)
6.(6 分)(1)内容侧重点∶材料一为"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的精神及新的时代内涵,材料二为
中华文明史中牛的重要地位及精神价值。
(2)行文脉络∶材料一先指出牛的精神品质及新的时代内涵,再依次展开论证,最后号召人们学习牛
的精神;材料二从牛被驯养写起,围绕牛文化,对牛在生产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及精神价值依次论述。
(内容侧重点 2 分;行文脉络 4 分;共 6 分。如果先说材料一的内容侧重点和行文脉络,再说材料二的内
容侧重点和行文脉络也可)
7.C (C 项,“反映了征兵过程中存在着腐败问题”错误,父亲给支书“带去了一瓶珍藏多年的药酒”,
反映了父亲想让孩子去部队锻炼的诚心。)
8.(1)有助于直接点题。“搬到这里来了”“一辈子都不会离开这里”照应了题目。(2)有助于凸
显父亲这个人物形象。这封信让读者直接了解到父亲的内心世界,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及对其工作、
生活的极力支持。(3)有助于情节的展开。从亮子入伍当兵,到要接父亲来尽孝,再到父亲来到部队,
去世后安葬在乱坟岗,最后亮子要将父亲叶落归根,一封信让情节发生突转,这一转变既在意料之外,
又在情理之中。(4)有助于深化主题。一封信揭开父亲搬家的真相,勾勒出一位默默奉献,支持儿子
工作的父亲形象,表达了对父爱如山、血浓于水的亲情赞美。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小说的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①对上下文情节的作用。首句(段):一般有点
明主旨、总领下文的作用,也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及交代起因或
缘由,还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过渡句(段):多出现在文章中间,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
内容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若是插叙,行文起伏跌宕,摇曳生姿。尾句(段):前后照应、卒章
显志、总结全文、深化主旨、启发人思索、言有尽而意无穷。②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包括揭示的人物心
理)。③对表现主题的作用。④给读者的感受,即站在读者的位置上考虑情节的作用。“孩子,我不能
让你一个人在外面,还有爹呢!你好好在这里工作吧,为自己,为父亲,更为国家,你放下一切吧。你
不要想家了,爹把家搬到这里来了,爹会陪你一辈子,一辈子都不会离开这里”照应题目《搬家》;父
亲是一个会为儿子作长远打算,放手让儿子成长的父亲,当他看到儿子威武雄壮的身姿,不禁为儿子感
到骄傲自豪,为了让儿子能安心在穷困的地方工作,他克服了自己的害怕,从老家搬到亮子工作的地方,
甚至执意葬身此处,可见他是个有觉悟、能为国着想,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结尾以“父亲”的信戛
然而止,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父亲小小的坟墓”“像太阳一样照耀着,刺痛了他的眼”突
出“父亲”的伟大,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赞美和感激,升华了主题。
9.①从叙事方法上看,小说运用插叙,交代了父亲对亮子当兵的支持与付出。②从情节和描写手法上
看,小说重点通过父亲搬家这件事,结合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塑造了父亲这个人物形象。
③从表达技巧上看,小说运用对比手法,从父亲一开始不愿意搬家到最后叶落外乡,写出了父亲为支持
儿子扎根军营所做出的牺牲。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常见的刻画人物的手
法,主要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
写(间接描写),白描和工笔等。对小说塑造形象手法类的题目,一般组织答案的步骤:第一步,指明
小说运用了哪一种描写手法。第二步,结合具体情节分析这种描写手法在文句中是如何体现的。第三步,
明确有何效果或作用。要点明此手法突出了人物的什么形象特点。小说第三段,“那个有风的黄昏,亮
子才十八岁,风吹着亮子黑黑的胡子……亮子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能吃苦,表现得很突出。到复员时,
亮子竟然当了士官,并留了下来”,是插叙,补充说明亮子当兵的过程;从情节和描写手法上看,“太
远了,我都一把老骨头了,现在去外地住,不习惯”是语言描写;“父亲天天都闲不住,一个人经常到
后山上走来走去”,动作描写;“父亲看着,眼睛就眯成了一条线”是神态描写;“你不要想家了,爹
把家搬到这里来了,爹会陪你一辈子,一辈子都不会离开这里”是心理描写;从表达技巧上看,小说运
用对比手法,“父亲年龄大了,家里没人照顾,不愿意到这里来”“终于有一天,父亲竟然说要搬来和
儿子一起住”,可见父亲为支持儿子扎根军营所做出的牺牲。
10.C
11.D(古代官名。后又指宫内、朝内之官;又指宦官;或指星位或星区名。)
12.D(皇帝并没有不信任张钦)
13.(1)我猜测陛下不是随意游玩,大概是想亲自征讨北方的贼寇。
(“度”“漫游”“ 盖”“征”“寇”各 1 分)
(2) 皇帝大怒,回头对朱宁说:“替我快去捕杀张御史。”
(“怒”“頋”“曰”“为”“趣”各 1 分)
14.D 对诗句理解有误。没有拟人。不是湘兰沅芷想见,而是作者能够想象得到。
15.①开头以写景生发,荒凉景物触动诗人遐思,诗人由眼前屈原祠的冷落,自然地引入中间两联的议
论抒情,表达了对屈原平生遭际命运的悲愤惋惜。
②尾联则与首联相呼应,对眼前景物忽发奇思,设想屈原吟魂犹在,徜徉沅湘,由情回到景,虚实结合。
③整首诗由景到情,最后又回归到景,最后以想象的场景作结,结构圆合,情感自然流转,情韵悠长。
(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16.(1)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2)背绳墨以追曲兮 竞周容以为度
(3)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17.C (原文中的破折号是解释说明的作用。A 项,表示强调重点;B 项,表示语意的转换;C 项,表示
解释说明;D 项,表示声音延长。)
18 .A (①寥寥无几:形容数量很少,没有几个。凤毛麟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事物。此处形容事
物少,应用“寥寥无几”。②权利: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权力:政治上的强制力
量;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此处强调“功利性”选课是权力也是利益,应用“权利”。
6
无可厚非:表示虽有缺点,但还可以谅解。③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此处表示可以理解,但
是有功利心还是有问题的,应用“无可厚非”。④目的:想要得到的结果;想要达到的地点或境地。目
标: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此处指想要得到的结果,应用“目的”。)
19.A(“在新媒体时代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接收和表达渠道”主语残缺,排除 B、D 项;“吸引”与
“共鸣”搭配不当,排除 C 项。)
20.①劳动对孩子的成长为什么很重要呢(关键词:劳动、孩子,必须是设问句);②而是每时每刻都
在发生的进行式(关键词:而是、进行式或一直在进行的);③他的脑、手可能不能协调发展(关键词:
脑和手,可能,不协调)。
21.①2020 年 5 月 18 日,②澳大利亚悉尼市政府宣布,③将在唐人街④设立澳洲华人博物馆,⑤意在
发掘、保存、展示和弘扬在澳华人的历史和文化。
22.建议参照 2020 年新高考 I 卷卷评分标准,以 44 分为基准分评分。
审题:该材料来自两会期间的一个敏感话题。它具有很强的现实感,并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应该能引起
学生的写作欲望。材料集中在了两类人对“体育纳入高考”的不同态度,一类人持支持态度,列举了“把
体育纳入高考”的优点。写作时,注意从体育锻炼对学生的益处方面论证观点;另一类人持反对态度,
认为“把体育纳入高考”可能会减轻人们对学业的重视程度,针对过多的体育锻炼,会牵扯学生精力,
就会影响文化学习来论证。这样,在审题上没有难为学生,学生可以去探究现在中学生身体素质下降
的原因,也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以批评对体育锻炼的漠视态度等等。
立意:(1)体育纳入高考,可促使学生增强体魄。
(2)不宜把体育纳入高考,会减轻人们对学业的重视程度。
例文: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魄
1953 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指出:“健康是金子”。“健康的钥匙在自己手中”,愉快的心境,活跃
的思维都需要健康的身体。体育运动是人们保持健康体魄的重要途径。把体育纳入高考,使学生加强锻
炼,增强自己的体魄,是有必要的。
我们因健康而快乐,因运动而健康,运动是一切生命之源。有专家说过:“青少年德育抓不好要出
‘危险品’,智育抓不好要出‘次品’,体育抓不好要出‘废品’。《奥林匹克宪章》对于奥林匹克精
神的阐释是:增强人的体质、意志和精神,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因此,青少年参与更多的体育活动,
并了解体育所蕴含的哲学和精神,这是成长的必修课程。
体育锻炼,不仅仅是一种对抗,更是一种合作。团结一致就是体育精神的具体体现。运动会的广播
操和入场式比赛,要求全体参与人员互相配合、互相协调。在一系列的团体比赛中,参赛队员齐心协力、
一鼓作气,在一旁的拉拉队不停地欢呼叫喊着,给参赛的队员足够的信心,大家向着同一个目标努力拼
搏,心连心一同前进。这就告诉我们,体育锻炼还可以增强班级凝聚力,把体育纳入高考,难道不是增
强班级凝聚力,使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吗?
体育精神,在于锐意进取、奋力争先的活力,在于坚持不解、拼搏到底的韧性。无论任何时候决不
服输,再苦再累也决不放弃。必胜的信念是体育精神,的精髓。无论是什么比赛的运动员,在他们的内
心里,始终存在着一根支柱——必胜的信念。体育精神还在于公平合理、互相体谅。在比赛中难免会产
生磕磕碰碰,由此而使得双方搞得不愉快,这是不值得的。体育精神并非只能以输赢来衡量,重要的是
维持并加深比赛各方的友谊,赛场如同战场,却不是战场,只有互相谅解、互相协助,体育的精髓才能
发挥无遗。这种信念难道不是我们青年一代应该具备的良好品质吗?
我国有良好的体育教育传统,更有优质的体育资源、深厚的群众体育基础,学生在追求卓越学习成
绩的过程中应同样重视体育,积极锻炼身体,所以我认为,将体育纳入高考很有必要。以体育纳入高考,
来促进青年一代锻炼身体,增强体魄!
结构层次:
开以 1953 年世界卫生组织的重要指示为引子,引出体育锻炼的重要性,第一段结尾明确亮出论点
“把体育纳入高考,使学生加强锻炼,强健自己的体魄,是有必要的”。正文部分体育锻炼的益处:体
育所蕴含的哲学和精神,这是成长的必修课程;体育锻炼能增强班级凝聚力,使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
体育能锻炼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做事能锐意进取、奋力争先,增强坚持不解、拼搏到底的韧性。文章结
尾回扣主题,号召将体育锻炼纳入高考。
参考译文:
张钦,字敬之,是顺天府通州人。正德六年中选士,从行人府的官吏升职到御史,巡察居庸关一带
的城关。(正德)十二年七月,明武宗听信江彬的进言,打算出居庸关去边镇宣府。张钦上书劝谏说:我
听说圣明的君王不厌弃恳切率直的进言以便接纳忠臣,有节气壮志的人不畏惧死亡的责罚以便极力劝
谏。近来,人们议论纷纷,说皇上想度过居庸关,到远方的边塞游历。我猜测陛下不是随意游玩,大概
是想亲自征讨北方的贼寇。不知道北方贼寇猖獗,只可以派遣将领前往征讨,哪能陛下亲自带军征讨?
况且一般人尚且不会看轻自己,陛下怎能凭借担负宗庙囯家重任的身份奔赴不能预测风险的地方。皇上
您不考虑祸患事变,想放开马缰长驱直入,在极远的边塞显示兵力,我私下里认为这是危险的。”后来,
(张钦)听说朝中大臣的恳切劝谏都未被采纳。(张钦)又上书,奏议呈报后,没有回应。八月初一,皇帝
私访到昌平,传报出关的命令非常紧急。张钦命令指挥官孙玺紧闭关门,收取了关门的钥匙藏起来。分
守宦官刘嵩想到昌平去觐见,张钦阻止他说:“皇上将要出关,今天是我和你的生死之时。关门不开,
皇上不能出去,违抗皇上命令,当被处死。如果打开关门,让皇上出关,国家的事情就不可预料了。万
一情势有变化,我和你也会被处死。宁可因不开关获死罪,死了也会不朽。”不久,皇帝要召见孙玺。
孙玺说:“张御史在,我不敢擅自离开岗位。”于是皇帝又要召见刘嵩。刘嵩对张钦说:“我是皇帝的
家奴,不敢不去。”张钦于是背负着敕符印信,手中持剑坐在城关门下说:“敢说打开关门的人,杀了
他。”当夜拟写奏折说:“我听说天子如有亲自率兵征战的事情,一定会先约定时间下诏书让朝中大臣
们集中商议。皇上出发,有禁军护卫,百官跟从,后面有喧哗的车马和华丽的仪仗。现在安静得听不见
一点声音,而总是说‘皇上的车马当日要过关门’,这肯定是假借陛下的名义出关跟外敌勾结。我请求
抓捕这个人,并依照法律公开处置,不这样的话,我就是被处死也不接受皇上的命令。”奏章还没送到,
使者又来了。张钦拔剑呵斥他说:“这是使诈。”使者害怕而返回去,对皇帝说“张御史差点杀了我”。
皇帝大怒,回头对朱宁说:“替我快去捕杀张御史。”正好梁储、蒋冕等人追到沙河,恳请皇帝返回京
城。皇帝犹豫未决,张钦的奏章也到了,朝中大臣又纷纷进谏,皇帝不得已就从昌平回去了,心中一直
闷闷不乐。又过了二十多天,张钦巡视白羊口。皇帝改换衣服隐藏身份从德胜门出来,晚上住宿在民家
房舍,于是快速奔驰出关门,多次询问“张御史在哪里”。张钦听说后,追赶他,已经来不及了。想再
次上书劝谏,而皇帝派宦官谷大用把守关门,禁止任何人出关。张钦有所感触而激愤,向西而痛哭。于
是京城广泛传播“张御史闭关三疏”的事。第二年,皇帝从宣府回来。到了关门,笑着说:“先前张御
史阻止我出关,我现在已经回来了。”但也没有治他的罪。明世宗继承君位后,张钦离开京城到汉中做
知府,积功升至太仆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