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题精选03 文学类文本阅读-2021年高考语文108所名校押题精选(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押题精选03 文学类文本阅读-2021年高考语文108所名校押题精选(解析版)

ID:682180

大小:374.5 KB

页数:31页

时间:2021-04-3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押题精选 03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文本一 “组织上考虑到你的功绩,准备把你安置到荣军学校……”“什么?是要把我养起来?”郭祥把拐猛 地一蹾,“我是共产党员,不能去享那个清福。”郭祥恳求地说,“政委,你赶快向上反映一下,我年轻 轻的,就像一支蜡烛,才刚烧了个头儿,怎么能就此熄灭了呢?为了党的事业,我决心一点不剩地把自己 彻底烧完!”一个月后,上级批准了郭祥的请求…… 整个城市焕然一新,像是从睡梦中醒来,真正焕发了自己的青春。这一切使得他多么高兴啊!尤其是 当他站在金水桥上,扶着汉白玉栏杆,望着金碧辉煌的天安门,望着伟大领袖的巨幅画像,望着毛主席每 年检阅游行队伍的地方,更使他心潮澎湃,激动不已。 他们本来只准备在首都停留两天,可是不知谁走露了消息,第三天就有某中学的青少年请郭祥去作报 告。谁知一开头不得了,这个中学接着那个中学,这个工厂接着那个工厂,一连五六天,一场接着一场。 郭祥就对张干事说:“我看咱们溜吧!”第二天一早,两个人就悄悄走出门来。谁知刚走到大门口,就被 七八个戴红领巾的孩子围住,他们乱纷纷地问:“哪一位是郭叔叔呀?”郭祥笑着说:“你们倒是要找谁 呀?”“我们要找郭祥,他是战斗英雄,我们请他去作报告。”郭祥一看又走不成了,眼角一扫,就笑嘻 嘻地冲后一指:“你们瞧,那个又高又胖的就是!”…… 孩子们吵着,笑着,立即追到车站,终于在候车室里找到郭祥。一个女孩子说:“叔叔!您怎么净蒙 人哪?”“喀!那也是没法子!”郭祥笑着说,“说老实话,我平常是不怎么蒙人的。”“哼!怪不得人 家叫您‘嘎子’”!郭祥也哈哈地笑起来。“不管怎么说,您今天得给我们说一段战斗故事。”孩子们说。 一个故事刚说了一半,只见从那边走过一个人来。看样子很像陆希荣。他戴着鸭舌帽,穿着很考究的 咖啡色的料子服,皮鞋擦得锃亮,手里提着两个沉甸甸的大提包,好像要找寻一个座位的样子,但是看到 郭祥,就匆忙地掉过脸去。郭祥就试探地叫了一声:“呃,你是陆……”那人只好掉过脸来,十分尴尬地 说:“噢,是郭祥啊,我刚才没看见你。” 郭祥把身子挪了挪,給他腾了个座位。陆希荣没奈何,只好放下东西,在长椅上慢腾腾地坐下来。他 显出一副亲热的样子。但仍然可以听出是上级的口吻说:“郭祥!你这是到哪儿去呀?”“回家乡去。”“回 家乡去?回家乡干什么?是探家吗?”“不,我残废了,不能在部队工作了。”“唉,你也落了个这!” 陆希荣用同情的口吻说。但在眉梢眼角却流露出一种快意的神情。郭祥一听很不舒服,反问了一句: “你觉着‘落了个这’,很不好吗?”“哪里!哪里!”陆希荣也自觉失言,连忙改口说,“当然,这也 是很光荣的!” 说过,他掏出“大中华”烟,虚让了一下,就点着抽起来,边吐着烟,边慢悠悠地晃着腿说:“你这 几年还是当连长吗?是不是提拔了一下?”“提拔什么!”郭祥说,“光这个连长,我还觉着当不好 呢。”“说实在话,你是吃了文化太低的亏。”陆希荣叹了口气,同情地说,“要是我还在部队,恐怕早 就当团长了。听说我过去的通讯员已经当营长了。过去和我一块入伍的人,已经有人当了师长。你很清楚, 他们当时的能力并不比我强……” 郭祥听他这一类的话,不知听过多少遍了,要让他说下去,至少要说上两个钟头。就厌烦地打断他的 话说:“你这是到哪里去呀?”“回西安去。”“你在西安干什么?”陆希荣得意地笑了笑,说:“不瞒 你说,我现在是西北路记皮毛公司的副总经理。”“哦?皮毛公司?”郭祥惊奇地叫了一声。陆希荣更加 得意洋洋地说,“在西北各省,算是数一数二的了。”“你怎么到了那里?”陆希荣愤愤地说:“部队不 要我了,又开除了我的党籍,我总要找一条活路嘛!……” 郭祥斜了他一眼,鄙视地说:“陆希荣!你要好好想想,你怎么能干这个?” “人总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陆希荣冷笑了一声,“什么事人干不得?我这么多年,对革命忠心耿 耿,兢兢业业,吃了千辛万苦,到头来,革命究竟给了我些什么?弄得我一身虱子两脚泡,落了个浑身伤 疤,两手空空,最后还说我是什么蜕化变质分子,被糖衣炮弹击中的分子,把我一脚踢出门外……” 郭祥实在忍不住了,把手一挥,也愤然说:“不是党把你踢出门外,是你背叛了党,是你踩着党的脊 梁骨要往上爬!叫我看,同志们说你是蜕化变质分子,被糖衣炮弹击中的分子,都说轻了,你是一个革命 事业中的投机商,变成了革命队伍的叛徒!党把你驱逐出去,是一件好事。”陆希荣受到意外的一击,气 得浑身发抖,脸色苍白,两只手哆哆嗦嗦地提起提包狼狈而去。 张干事和红领巾们都嘎嘎地笑起来。“这个人倒是谁呀?”一个男孩子仰着脖子问。“他当过我们的 营长。”“营长?他怎么会给资本家干事呀?”郭祥笑着说:“世界上有些事说奇怪也不奇怪。就好比一 泡大粪,大家都说很臭,可是蝇子就觉着很香,一见大粪就嗡嗡嗡,嗡嗡嗡地爬上去。争先恐后,还惟恐 赶不上趟儿。” 孩子们又笑起来。候车室响起了广播喇叭,到了放行时刻。一个女孩子撅着嘴说:“这个人真讨厌! 要不是他故事早讲完了!”郭祥笑嘻嘻地说:“你们看到的这个故事,不是也很有教育意义么!” 孩子们站起来,有的抢着帮郭祥拎提包,有的帮他拿大衣,闹吵吵地簇拥着郭祥向站台走去。初升的 太阳,照着孩子们一张张红彤彤的笑脸,都像鲜花一般可爱,郭祥把他们的小手攥得更紧了。 (节选自“新中国 70 年 70 部长篇小说典藏”之魏巍《东方》,有删改) 文本二 魏巍作品中反映的生活异常广阔,既有对重大事件的描绘,也有对日常生活的点染;既有对英雄人物 忘我奋斗、壮怀激烈的讴歌,也有对男女间纯真爱情和自然界瑰丽景色的刻画;既有对爱国主义、集体主 义、社会主义的颂扬,也有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鞭挞。雄伟和细腻,严肃和诙谐,抒 情和哲理,在他的作品中有机结合,并见迭出。 在报告文学中,魏巍善于在浓烈的战斗气氛中来刻画人物,往往把艺术的镜头对准人物精神闪射着特 别耀眼的光芒的那一刹那,显示他们的思想美、性格美。《汉江两岸的日日夜夜》中作者就在描写时删除了 种种次要枝蔓,将全部光束集中在一个焦点上,使人物具有典型意义的行为和精神突现出来,且加以强化 和渲染,因而艺术形象就鲜明而且富有诗意,于是这两个特写镜头,就深深地熔印在读者的心上。 (节选自鹿鸣新闻搜狐号《魏巍:一个运用文艺投入战斗的人》 附:《东方》以史诗式的规模,在前线威武雄壮的战斗与后方恢复时期的阶级斗争交织的画卷中,生动地概 括了抗美援朝的全过程,成功地塑造了以郭祥为代表的一批 20 世纪 50 年代的具有献身精神的青年英雄形 象。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二段“整个城市焕然一新”“金碧辉煌的天安门”,介绍了社会环境,给全文打上了光明的 底色,奠定了昂扬的情感基调。 B.魏巍笔下的英雄也是有缺点的,“哼!怪不得人家叫您‘嘎子’!”表现了少先队员对郭祥骗人的 不良品质的不满与批评。 C.“唉,你也落了个这!”表现了陆希荣对郭祥因为抗美援朝战争负伤截肢的表面上同情与敬佩,实 则幸灾乐祸的心理。 D.郭祥在候车室遇见陆希荣时,陆希荣说自己刚才没看见郭祥,是为了掩饰自己的心虚。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运用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方式,刻画了陆希荣这一个血肉丰满的具有极 端个人主义的反面典型形象。 B.小说的人物语言既朴实又生动形象,严肃中透着诙谐,如郭祥说“就好比一泡大粪,大家都说很臭, 可是蝇子就觉着很香,一见大粪就嗡嗡嗡,嗡嗡嗡地爬上去。” C.本文主要运用对话推进情节发展,这些不仅能够让人物更饱满,还能让读者更有沉浸感,引起读者 共情。 D.小说结尾描写孩子们的行动与笑脸,说明孩子们深受郭祥不计个人得失一心为公的优秀品质感动, 给郭祥的这一次“报告”画上圆满句号。 3.魏巍的《东方)呈现出典型的二元对立,请结合文本一分析对比手法运用的作用。 4.文本二中说“魏巍善于在浓烈的战斗气氛中来刻画人物,往往把艺术的镜头对准人物精神闪射着特别耀 眼的光芒的那一刹那,显示他们的思想美性格美”,文本一的笔墨则是集中在郭祥与陆希荣的言语交 锋中,请问其中体现了郭祥怎样的思想美、性格美? 【答案】 1.B 2.A 3.①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小说通过郭祥与陆希荣的正反对比,使情节富于变化,充满张力,自然生成了一 场给孩子们的别致生动富有教育意义的报告。②凸显了人物形象。小说从多个方面将郭与陆这两个人物的 精神品质进行对比,凸显了郭祥的无私奉献精神与陆希荣的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③强化了文章主旨。小 说通过多方面的对比,特别是郭陆二人的直接交锋,表现了作者对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摈弃一切私利、 积极为集体和祖国着想的革命英雄的赞美,对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的批判,从而强化了文章主旨。 4.①无私奉献的思想美:郭祥心中只有党的事业、国家与人民的利益,英勇作战,哪怕失去了一条腿也毫 不抱怨。②淡泊名利的思想美:郭祥还觉着自己连长都当不好,不想着升官发财,当了战斗英雄也不愿意 多作报告宣传自己,也不愿意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③直率敢言的性格美:郭祥爱憎分明,为人直率,敢 于批判陆希荣,直言不讳。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B 项,“表现了少先队员对郭祥骗人的不良品质的不满与批评” 说法有误。郭祥骗人是为了摆脱无休止的报告宣传,是淡泊名利的表现,不是品质不良;少先队员也没有 批评的意思。故选 B。 2.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A 项,“小说运用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多种描 写方式”说法有误,没有肖像、心理描写。故选 A。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写作特色的能力。“一个故事刚说了一半,只见从那边走过一个人来。看样子很 像陆希荣”,推动了情节的发展。“部队不要我了,又开除了我的党籍,我总要找一条活路嘛!……”“营长? 他怎么会给资本家干事呀”“你们看到的这个故事,不是也很有教育意义么”,小说通过郭祥与陆希荣的正 反对比,使情节富于变化,充满张力,自然生成了一场给孩子们的别致生动富有教育意义的报告。通过对 比凸显了人物形象。“他戴着鸭舌帽,穿着很考究的咖啡色的料子服,皮鞋擦得锃亮”“‘人总不能在一棵树 上吊死!’陆希荣冷笑了一声,‘什么事人干不得’”“是你踩着党的脊粱骨要往上爬!叫我看,同志们说你 是蜕化变质分子,被糖衣炮弹击中的分子,都说轻了,你是一个革命事业中的投机商,变成了革命队伍的 叛徒”,陆希荣腐化变质,被糖衣炮弹击中,奉行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郭祥英勇作战负伤,拒绝享清福, “为了党的事业,我决心一点不剩地把自己彻底烧完”,一心为党为国为人民。“你这几年还是当连长吗? 是不是提拔了一下?”“提拔什么!”“光这个连长,我还觉着当不好呢”,陆希荣想的都是升官发财,而郭 祥却淡泊名利,小说将陆希荣与郭祥这两个人物的精神品质进行对比,凸显了郭祥的无私奉献精神与陆希 荣的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通过对比强化了文章主旨。“我这么多年,对革命忠心耿耿,兢兢业业,吃了千 辛万苦,到头来,革命究竟给了我些什么?弄得我一身虱子两脚泡,落了个浑身伤疤,两手空空,最后还 说我是什么蜕化变质分子,被糖衣炮弹击中的分子,把我一脚踢出门外……”“不是党把你踢出门外,是你 背叛了党,是你踩着党的脊粱骨要往上爬!叫我看,同志们说你是蜕化变质分子,被糖衣炮弹击中的分子, 都说轻了,你是一个革命事业中的投机商,变成了革命队伍的叛徒!党把你驱逐出去,是一件好事”,“政 委,你赶快向上反映一下,我年轻轻的,就像一支蜡烛,才刚烧了个头儿,怎么能就此熄灭了呢?为了党 的事业,我决心一点不剩地把自己彻底烧完”,陆希荣革命是为了个人的利益,最后因为蜕化变质被驱逐出 革命队伍,为此他愤恨不平。郭祥直接指出了他自私自利的本质小。反观郭祥,不计个人得失一心为公, 通过二人的对比,特别是郭陆二人的直接交锋,表现了作者对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摈弃一切私利、积极 为集体和祖国着想的革命英雄的赞美,对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的批判,从而强化了文章主旨。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本题题干已经提示学生郭祥的思想美、性格美“集中在郭祥与陆希 荣的言语交锋中”。“政委,你赶快向上反映一下,我年轻轻的,就像一支蜡烛,才刚烧了个头儿,怎么能 就此熄灭了呢?为了党的事业,我决心一点不剩地把自己彻底烧完!”“不,我残废了,不能在部队工作了” “你觉着‘落了个这’,很不好吗”,面对陆希荣对郭祥失去腿的同情与幸灾乐祸,郭祥的反问表现了对于 自己英勇作战,失去了一条腿毫无怨言,因为他的心里只有党的事业、国家与人民的利益,表现了郭祥无 私奉献的思想美。“提拔什么”“光这个连长,我还觉着当不好呢”,面对陆希荣问他是否升官,郭祥还觉着 自己连长都当不好,可见他并未想着升官发财;“组织上考虑到你的功绩,准备把你安置到荣军学校……” “我是共产党员,不能去享那个清福”,他不愿意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不去享清福,而是要燃烧自己;“他 们本来只准备在首都停留两天,可是不知谁走露了消息,第三天就有某中学的青少年请郭祥去作报告。谁 知一开头不得了,这个中学接着那个中学,这个工厂接着那个工厂,一连五六天,一场接着一场。郭祥就 对张干事说:‘我看咱们溜吧!’,当了战斗英雄也不愿意多作报告宣传自己,这些都表现了郭祥淡泊名利的 思想美。“不是党把你踢出门外,是你背叛了党,是你踩着党的脊粱骨要往上爬!叫我看,同志们说你是蜕 化变质分子,被糖衣炮弹击中的分子,都说轻了,你是一个革命事业中的投机商,变成了革命队伍的叛徒! 党把你驱逐出去,是一件好事”,这段对陆希荣的批判,可以说直言不讳,表现了郭祥爱憎分明,直率敢言 的性格美。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留一饼 赵登科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老牛是个卖饼的。 宝庆和平街最末的一间小木屋,上插一黄布幌子,写着“留一饼”三个大字。幌子的左边,有一棵大 桂花树,它到底活了多少年,没人能说得清,总之没五个汉子是别想抱住它的腰。桂花树底下,摆着张椅 子,老牛没事就躺在椅子上摇着蒲扇,吹着风。 老牛这人,人善,心慈,可就是太固执。就拿这卖饼来说,十多年了,每天只做 200 个,一个不多, 一个也不少。这些个饼,没半个时辰就被抢光了,弄得许多想吃的吃不到,吃到的吃不饱,怨气满街。 光这还不算什么,更让人气的,是老牛拿着最后一个饼在你眼前晃晃,然后装进袋子,说一句:“不 卖了。” 关于老牛为啥留一饼,有人说那是老牛的秘方,得留一饼揉碎在明天的面团里,还有人说那是老牛留 给自己吃的。 “留一饼”就是留一饼,谁来了也不卖! 老牛刚开始卖饼时,生意并不好,店铺在街末,铺前又有大树挡着。可是老牛仍然坚持每天做 200 个 饼,卖不完的亲自送给街上的乞丐。 和平街的张老爷是个有头有脸的大人物,连当官的都敬他三分。这一天张老爷过生日,许多卖吃的、 卖喝的店铺,纷纷关了门,给张老爷贺寿去了。老牛不去,“管他张老爷还是赵老爷,他过他的寿,我卖 我的饼。” 别的铺子关了门,那些卖力气的汉子找不着填饱肚子的地,只得远走几步到老牛的铺子里。没一会儿, 竟然排起了长队。 饼快卖完时,来了个白净男人,他从队伍后面插了过来,摸出一两银子,往老牛桌上一掷:“两个饼, 快点。” 老牛像是没听见,继续笑着装饼,笑着收银子。白净男人猛地一拍桌,银子跳得大拇指那么高:“老 头,你聋吗?” 老牛没瞧白净男人一眼:“饼不多了,现在到后面排队说不定还能吃上一口。” 白净男人伸出手,一巴掌拍向老牛,却被一个拿折扇的男人一把挡住。折扇男人堆着笑脸:“我们这 就去排队。”待到白净男人时,刚好还剩下最后一个饼,老牛把饼装好,指指挂在门口的幌子,“留一饼!” 白净男人顿时来了气,“知道我家公子是谁吗?你……”折扇男人瞪了白净男人一眼,“好,我们明 天再来。” 第二天一大早,折扇男人果然来了,吃了几口饼,说了几句“好吃”,离开了。 折扇男人走了快一个月时,有人敲锣打鼓送来一块牌匾。轿子里走出来一个白净男人,男人揭开红布 盖头,上写“留一饼”三个大字。看热闹的人上前一看那题款,惊了一声:“这……这竟然出自当今皇上 的亲兄弟,康亲王之手。” 就在宝庆人都听说了这事,来看康亲王亲笔题的字时,老牛铺子前的牌匾却不见了。宝庆人问他,他 指指铺子里的一个角落:“在那呢!” 让老牛扬名的倒不是他的饼,也不是康亲王题的字,而是宝庆城人人都在传老牛要被杀头。你想想, 把亲王题的字丢在犄角里,杀十次头恐怕都不够。 传言像一阵风,连宝庆的小角落都吹到了。宝庆人都早早地排队到老牛的店铺前买饼,生怕明天就吃 不上了。 可是,一月过去了,一年过去了,老牛的头还长在脖子上,还悠闲地在桂花树底下摇着蒲扇。 年到古稀的老牛,还是一个人在铺子里做饼。有好心的小伙子来老牛店里帮忙,有时会问起老牛做饼 的诀窍,老牛总是笑笑:“你看这胖胖圆圆的饼,放高处不俯视你,放低处不仰视你……” 老牛走了,老牛走的前一天还在做饼。老牛的愿望是把最后一个饼带到棺材里,他做到了。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8 年第 2 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牛作为一个卖饼者,从中参透人生,将从事的职业与自己的为人处世很好地融为一体,也赢得了 人们的认同与尊重。 B.老牛性格固执的特点在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作者对此明显带着一种欣赏的态度,这与小说要表 现的主题是吻合的。 C.老牛敢将匾额扔在角落里,主要是因为通过卖饼一事,他已对康亲王的人品和气度有所了解,并不 担心会有性命之忧。 D.“放高处不俯视你,放低处不仰视你”一句,表面上说的是饼的特点,实质上道出了老牛自身的性 格特点与人生追求。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二段的环境描写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特点,而大桂花树这一物象与主人公老牛的形象可谓相映 成趣、相得益彰。 B.关于老牛到底为什么要留一饼,小说自始至终没有明确说明,这种伏笔手法的使用,增强了故事的 神秘感和可读性。 C.老牛对有头有脸的张老爷、地位显赫的康亲王以及普通的买饼者一视同仁,这样写更有利于刻画其 鲜明的人物形象。 D.买饼时,白净男人飞扬跋扈的言语行动与老牛坦然自若的冷静应对形成鲜明的对比,在矛盾冲突中 推动着情节发展。 3.小说中老牛饼艺的高超主要是采用哪一种手法来体现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4.小说以“留一饼”为标题有哪些作用? 【答案】 1.C 2.B 3.①主要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②饼总是被抢购一空、供不应求,吃不到、吃不饱的齐声抱怨;③当朝 皇上的亲兄弟康亲王对饼赞不绝口并题赠牌匾;④传言老牛要被杀头,人们早早排队买饼,生怕第二天吃 不上。 4.①人物角度:“留一饼”体现了老牛固执、倔强这一性格特征。②主题角度:“留一饼”突出了对坚守本 心,不卑不亢的做人原则的赞颂。③情节角度:“留一饼”概括了小说主要内容,突出老牛的生意原则:不 论贫富贵贱,饼前人人平等,一视同仁。④读者角度:“留一饼”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 项,“老牛敢将匾额扔在角落里,主要是因为通过卖饼一事,他已 对康亲王的人品和气度有所了解,并不担心会有性命之忧”说法错误。选项理解偏颇,老牛的做法只是其 不媚权贵的率性而为,并不存在对后果的预判。故选 C。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 项,“关于老牛到底为什么要留一饼,小说自始至终没 有明确说明,这种伏笔手法的使用,增强了故事的神秘感和可读性”错误。“伏笔手法”错,应为“留白手 法”。故选 B。 3.本题考查学生对艺术手法的把握能力。文中对于老牛饼艺的高超并没有直接来写,而是通过侧面烘托的 手法来表现的。如:由第二段“十多年了,每天只做两百个,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这些个饼,没半个 时辰就被抢光了,弄得许多想吃的吃不到,吃到的吃不饱,怨气满街”可知,饼总是被抢购一空、供不应 求,吃不到、吃不饱的齐声抱怨,从而表现老牛饼艺的高超。由倒数第八段“第二天一大早,折扇男人果 然来了,吃了几口饼,说了几句‘好吃’,离开了。折扇男人走了快一个月时,有人敲锣打鼓送来一块牌匾。 轿子里走出来一个白净男人,男人揭开红布盖头,上写‘留一饼’三个大字。看热闹的人上前一看那题款, 惊了一声:‘这……这竟然出自当今皇上的亲兄弟,康亲王之手。’”可知,当朝皇上的亲兄弟康亲王对饼赞 不绝口并题赠牌匾,从而表现老牛饼艺的高超。由倒数第四段“传言像一阵风,连宝庆的小角落都吹到了。 宝庆人都早早地排队到老牛的店铺前买饼,生怕明天就吃不上了”可知,传言老牛要被杀头,人们早早排 队买饼,生怕第二天吃不上,从而表现老牛饼艺的高超。 4.本题考查学生对标题含义的把握能力。从塑造人物形象的角度来看,老牛最后一个饼留给自己,谁来也 不卖,并且每天只做 200 个饼,即使没半个时辰就被抢光了。并且张老爷过生日时别人都去贺寿,而老牛 不去,照样卖自己的饼,从而可以看出老牛固执、倔强的性格特征,所以“留一饼”体现了老牛的性格特 点。从表现小说主题的角度来看,老牛年到古稀还是一个人在铺子里做饼。有好心的小伙子来老牛店里帮 忙,有时会问起老牛做饼的诀窍,老牛总是笑笑:“你看这胖胖圆圆的饼,放高处不俯视你,放低处不仰视 你……”从而可以看出“留一饼”蕴含着老牛的做人准则:坚守本心,不卑不亢。从情节角度来看,在饼 快卖完了的时候,来了两个人,插队买饼,老牛装作没有听见继续卖饼。待到白净男人时,刚好剩下最后 一个饼,老牛把饼装好,指指挂在门口的幌子,“留一饼”,从而可知“留一饼”蕴含着老牛的生意原则: 不论贫富贵贱,饼前人人平等,一视同仁。从读者的角度来看,“留一饼”是老牛饼铺的招牌,也指老牛在 卖饼时最后一个饼不卖而是留给自己,这种习惯一直坚持到生命的最后,所以“留一饼”这一标题是老牛 多年的独特行为习惯孕育形成的饼铺招牌:每天都把最后一个饼留给自己,直至生命结束。以“留一饼” 为标题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马幼渔 张中行注 马幼渔先生名裕藻,是我的双重老师。三十年代初我考入北京大学,选定念中国语言文学系。他是系 主任,依旧说,我应该以门生礼谒见。上学时期听过他一年课,讲的是文字学中的音韵部分。马先生虽然 是宁波人,风范却没有一点精干善于拨算盘珠的样子。口才也不见佳,因而讲课的效果是平庸沉闷,甚至 使人思睡。总之是,因为看不出他在学术以及行事方面有什么突出之点,同学们对他总是毫无惧意,甚至 缺乏敬意。他早年在日本,也是听过章太炎先生讲学的,因而以太炎先生为引线,关于马先生就有个颇为 不好听的评语,是某某人得其(代太炎先生)什么,某某人得其什么,马先生列在最后,是得其胡涂。 说胡涂,是近于开玩笑,难免过分;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马先生不过是好好先生而已。好好先生有可 取和不可取的两面,可取的是不伤人,不可取的是不办事。不办事而能多年充当系主任,这或者正是北京 大学容忍精神的一种表现吧?不过无论如何,他总是系主任,依照帅比将高的惯例,他就不能不出名。出 名还有另外的原因,都是来自家门的。其一是有几个弟弟,其中两位在学术界相当有名:一位是马叔平(衡), 金石学家,写过《石鼓文为秦刻石考》,受到门内汉的赞许,后来出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一位是马隅卿(廉), 有大成就的小说学家。其二是有一位贤内助。怎么个贤法,家门之外的人自然不得详知。其三,就是这位 贤内助生了个赫赫有名的女儿,名马珏,考入北京大学政治系,我在校时期,全校学生公推为校花。校花, 闺门待字,其在男学生群里的地位可不言而喻,这且不管;马先生却因此而受到株连,这也不是什么过大 的伤害,只是间或,当然是背地里,戏呼为老丈人。 三十年代末,北京沦陷了,马先生因为年近花甲,没有随着学校往昆明。他原来住在景山西街,也许 为了隐姓埋名,迁到王府井大街大阮府胡同,与刘半农先生的夫人住前后院。其时我和同系同学李君也住 在北京,寂寞,很怀念旧日的师友,而师友星散,所以有时就到马先生那里坐坐。我们发现,马先生也很 寂寞,更怀念红楼中的相识,于是渐渐,我们就把到马先生那里去当作后辈的义务。 这样,日久天长,我们才明白,在校时期对马先生的认识其实并不对。他通达,识大体,以忠恕之道 待人,并非庸庸碌碌。其实,他律己很严,对人的迁就也仅限于礼让。在这方面,可记的事情颇不少,随 便举一些。还是任系主任时候,他家的某一个年轻人报考北京大学,有一次,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在马 先生面前自言自语地说:“不知道今年国文会出哪类题。”马先生大怒,骂道:“你是混蛋!想叫我告诉 你考题吗?”又有一次,同学李君请马先生写些字,留作纪念。马先生沉吟了一会,不好意思地说:“真 对不起,现在国土沦陷,我忍辱偷生,绝不能写什么。将来国土光复,我一定报答你,叫我写什么我写什 么,叫我写多少我写多少。”马先生可谓言行一致。北京大学迁走了,他借贤内助善于理财之助,据说生 活没有困难,于是闭门读书,几年中不仅不入朝市,而且是永远不出大门。 他爱国,有时爱到近于有宗教的感情。他相信中国最终一定胜利,而且时间不会很久。我们每次去, 他见面第一句话总是问:“听到什么好消息吗?”为了安慰老人,我们总是把消息挑选一下,用现在流行 的话说是报喜不报忧。——我们确是有个忧,是马先生有个羊角疯的病根,几年反复一次,而且,据说一 次比一次重,不久之后会不会有意外呢? 大概耐到一九四四年的年尾或下年年初,我们有些日子没去,忽然传来消息,马先生得病,很快作古 了。遗憾的是,他朝夕盼望胜利之来,七年多过去了,终于没有看到就下世了。他不能瞑目是可以想见的, 真的胜利了,“家祭无忘告乃翁”,他还能听见吗? (选自张中行《负暄琐话》,有删节) 文本二: 转眼半个世纪过去了,“逝者如斯夫”,知识已成为老生常谈,无可吟味,旋转在心里的常是伤逝之 情。年华远去,一事无成,真不免有烟消火灭的惆怅。 可惜的是并没有消灭净尽,还留有记忆。所谓记忆都是零零星星的,既不齐备,又不清晰,只是一些 模模胡胡的影子。影子中有可传之人,可感之事,可念之情,总起来成为曾见于昔日的“境”。老了,有 时也想到三不朽。可是惭愧,立德,谈何容易;立功,已无投笔从戎的勇气;立言,没有什么值得藏之名 山的精思妙意。或者损之又损,随波逐流?可惜连挤满年轻人的园林街市也无力去凑热闹。那么,还食息 于人间,怎么消磨长日?左思右想,似乎可做的只有早春晚秋,坐在向阳的篱下,同也坐在篱下的老朽们, 或年不老而愿意听听旧事的人们,谈谈记忆中的一些影子。 ……我这些琐话,虽然是名副其实的琐屑,就主观愿望说却是当作诗和史写的。自然,就读者诸君说 就未必是这样,因为时间空间都隔得远,他们会感到,作为诗,味道太薄,作为史,分量太轻。那么,古 人云:“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设想有的人有时也许一人枯坐萧斋,求博弈不得,那就以此代 替博弈,或者不是毫无用处的吧。 一九八四年四月 (注)张中行(1909 年 1 月 7 日--2006 年 2 月 24 日),字仲衡,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 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二十世 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叙写对马先生的初步印象,“平庸沉闷”“甚至使人思睡”,师出名门,却得其“胡涂”, 欲扬先抑,为后文刻画人物张本。 B.第二段不避其繁,用较多笔墨描写马先生的家人,既对主人公起到了衬托作用,又丰富文本内容, 使文章横生摇曳多姿之美。 C.三十年代末,我跟马先生滞留在北京,常常到先生处坐坐,这既是一种责任也排解了彼此的寂寞, 为进一步了解他提供契机。 D.后来几年中,先生闭门读书,不入朝市,是因为他面对国土沦陷的社会现实,心痛不已:屈辱苟活, 无心救国,深感愧怍。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或者正是北京大学容忍精神的一种表现吧?”语言风趣犀利,寄寓褒贬,与《读》 里的“大胖子都是小心眼儿”有异曲同工之处。 B.金石学,主要研究对象为前朝的铜器和碑石,特别是其上的文字铭刻及拓片。《劝学》中“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的“金石”也是此义。 C.文本一引用了“家祭无忘告乃翁”,《谏太宗十思疏》引用了“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 宜深慎”;使文章含蓄典雅,更具抒情性。 D.张中行的“负暄琐话”,取晒太阳时闲话之义。写近现代北大的旧人旧事,人物个性鲜明,文化底 蕴深厚,如同一部现代的《世说新语》。 3.文本一多处使用对比手法,请简要分析,并说明其用意。 4.《负暄琐话》记录了作者的“可传之人,可感之事,可念之情”,结合文本二,谈一谈文本一的创作特点。 【答案】 1.D 2.D 3.对马先生的认识,前后有变化。一开始我认为马先生“好好先生”庸庸碌碌,深入了解后发现他通达, 识大体,先抑后扬,赋予故事情节以戏剧性,有助于吸引读者阅读。 马先生“严于律己”,与“以忠恕待人”形成对比,突出了马先生的厚道质朴,有助于全面认识马先生的形 象,表达了“我”对先生的敬重之情。 马先生对人的迁就仅限于礼让,与他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形成对比,突出了马先生的治学态度和“爱国情 怀”,有助于深入了解他的形象。 4.这些琐话,作者是当作诗和史写的。 所谓“史”,即史传品格。①客观真实地记录下历史事件,再现时代背景,有真实的历史人物。如文中“三 十年代末,北京沦陷”“北大迁居昆明”等;②全面的塑造人物形象,如文章既描写了马先生讲课平庸沉闷, 又强调他治学上的原则性,不虚美不隐恶。 所谓“诗”,即诗意蕴藉。①指文章的写作技巧和为文风韵,有诗意的美。比如语言上,幽默敦厚,风趣隽 永,从修辞、句式、引用等角度分析。②文章的文化内涵及作者的精神意旨,体现诗意的美。在与马先生 的相处中,作者对先生的感佩、同情、叹惋和思念等情愫充溢于字里行间。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D 项,“屈辱苟活,无心救国,深感愧怍” 错。由原文“于是闭门读书,几年中不仅不入朝市,而且是永远不出大门”“他爱国,有时爱到近于有宗教 的感情。他相信中国最终一定胜利,而且时间不会很久”可知,马先生一心爱国,关心国家命运。故选 D。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 项,“语言风趣犀利,寄寓褒贬”,错。本句语言平实直白。 B 项, 与《劝学》中的“金石”含义不同,《劝学》中的“金石”指金属和石头,比喻坚硬的东西。C 项,“更具抒 情性”错,《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引用”不是“更具抒情性”,是“增强说服力”。故选 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由“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马先生不过是好好 先生而已”“他通达,识大体,以忠恕之道待人,并非庸庸碌碌”可知,作者对马先生的认识,前后形成对 比,而真正接触后的认识才是对马先生的公允评价;由“他律己很严”“以忠恕之道待人”可知,这是“对 己”与“对人”的对比,律己之严与待人之宽对照,突出马先生的人品高贵;由“对人的迁就也仅限于礼 让”“他家的某一个年轻人报考北京大学……马先生大怒,骂道:‘你是混蛋!想叫我告诉你考题吗?’”“同 学李君请马先生写些字,留作纪念。马先生沉吟了一会,不好意思地说:‘真对不起,现在国土沦陷,我忍 辱偷生,绝不能写什么。将来国土光复,我一定报答你,叫我写什么我写什么,叫我写多少我写多少。’” 可知,马先生平时迁就礼让,而在原则问题如透题、爱国等大是大非问题上从不迁就,突出了马先生的治 学态度和爱国情怀。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评价文章的创作特点的能力。本题要求结合文本二,谈一谈文本一的创作特点。由文 本二“我这些琐话,虽然是名副其实的琐屑,就主观愿望说却是当作诗和史写的”可知,作者创作的特点 是把文章当作“史”和“诗”来写。解答时要先理解“史”和“诗”的内涵,再从文本一中找到对应的内 容分析即可。结合“三十年代初我考入北京大学,选定念中国语言文学系”“三十年代末,北京沦陷了,马 先生因为年近花甲,没有随着学校往昆明”“为了隐姓埋名,迁到王府井大街大阮府胡同,与刘半农先生的 夫人住前后院”“大概耐到一九四四年的年尾或下年年初”可知,文本一有具体的时代作为写作的背景材料, 有具体的人物和事件作为写作的内容,具备史传文的特征;结合“口才也不见佳,因而讲课的效果是平庸 沉闷,甚至使人思睡”“马先生列在最后,是得其胡涂”“他通达,识大体,以忠恕之道待人,并非庸庸碌 碌”“他爱国,有时爱到近于有宗教的感情”可知,文章对传主的记述有贬有褒,符合史传文不虚美不隐恶 的特点;结合“师友星散”“‘家祭无忘告乃翁’,他还能听见吗?”可知,本文语言运用比喻、引用等修辞 手法,增加了语言文学性的美感;结合“马先生列在最后,是得其胡涂”“依照帅比将高的惯例,他就不能 不出名”“只是间或,当然是背地里,戏呼为老丈人”可知,这些语言幽默风趣,诗意蕴藉; 结合“马幼渔先生名裕藻,是我的双重老师”“他爱国,有时爱到近于有宗教的感情”“我们确是有个忧是 马先生有个羊角疯的病根”“他朝夕盼望胜利之来,七年多过去了,终于没有看到就下世了”“‘家祭无忘告 乃翁’,他还能听见吗?”可知,这些语言蕴含了作者对马先生深挚的敬意和怀念之情,符合“诗”性含蓄 蕴藉的特征。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祖母的刺绣 (乌克兰)尤里·维尼楚克 在我的记忆中,祖母总在刺绣。 起初我对她绣的东西不太在意,直到有一次,我发现她把我家窗边的一棵樱桃树绣成图案后,那棵樱 桃树竟然消失了。那是一棵老而干枯的樱桃树,有几次祖父想砍掉它,但不知什么原因没见他动手。 从那之后,我又陆续发现有一些其他东西也伴随着祖母的刺绣消失了。 比如说,那条曾经四处游荡的野狗。以前一到夜里,这条狗就狂吠不止,街坊邻居都在诅咒它,小孩 出门得有人照看着。街坊们抓过它几次,但它跑得很快。还很狡猾,每次他们都空手而归。不过现在,大 家已经有一周没见到那条野狗了。当然,它可能已经死了,也可能去了其他地方。直到有一天,在祖母绣 的一只枕头上,我看到了野狗的图案。 那时候,我就全都明白了————任何东西,只要被祖母绣下来就会马上消失。 我忍不住把这个发现告诉祖父。祖父耸了耸肩,说∶“那又怎么样?这些我都知道。” “为什么从没听你说起过?” “好吧。我把我知道的都告诉你。”祖父看着我,脸上带着温暖的微笑。继续说道∶“那时候战争刚 结束,他们开始抓人。每天晚上,他们用马车把抓到的人运到西伯利亚。监狱里挤满了人。你知道他们看 加利西亚人的那种眼神……只要发现谁有一丝可疑的地方,就把谁投进监狱。我就是这么被抓的。你祖母 不知道怎么化解悲痛,可怜地在监狱附近来回徘徊。一天晚上,她满怀悲伤,坐下来开始绣东西。监狱的 模样在她脑中挥之不去,于是她开始绣监狱。绣四周的围墙。绣门卫和狗……关在监狱里的人怎么睡得着? 我们躺在那里。想着心事……夜渐渐深了。牢房的墙壁突然消失了。监狱四周的石墙也不见了,周围的一 切似乎都坍塌了。我们爬起来,拼命往各处跑……开始,我们并不知道监狱的消失和你祖母的刺绣有关, 都以为是圣母显灵……可是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我们的猫不见了。‘汉努西娅,’我问你祖母,‘马兹 克去哪儿了?怎么找不到它了?’我看了一眼桌上放的刺绣上面的图案正是我们的马兹克,我脑子里闪出 一个念头。我拿起剪刀,把刺绣拆了。当我拔出最后一根线的时候,我听到了‘喵喵’的叫声!是马兹克! ‘瞧,’我说,‘汉努西娅,现在你真的遇上麻烦了!被你绣过的东西,都会马上消失。’她不相信,还 嘲笑我。我让她绣自家花园里的稻草人。你猜怎么着?她绣下来后,稻草人一眨眼就消失了!她总算相信 自己有特异功能了。从那以后,她变得小心翼翼,不愿失去的东西不绣,不是故意想让它消失的东西也不 绣。” 后来,除了我和祖父,邻居们也知道了这个秘密。他们开始回想以前有没有得罪过我祖母,其中有个 邻居叫顿约,他想起曾经从我家鸡棚里偷过一只鸡,于是鼓起勇气找我祖母忏悔,同时还带来一只鹅作为 补偿。祖母看他态度十分诚恳,便宽恕了他。 没想到第二天,布斯利太太跑来找我祖母要鹅,原来顿约送的那只鹅是她家的。但是有趣的是,后来 那只鹅又被布斯利太太送回来了。她拿着鹅,对我祖母说∶“汉努西娅夫人,请收下这只鹅,我求你可怜 可怜我,把我丈夫绣走吧。我快被那个酒鬼逼疯了。” 我祖母最恨酒鬼,她没有多加考虑就开始绣布斯利先生。一个星期还没过去,布斯利太太又带着一只 鹅,跑我家来恳求我祖母把布斯利先生还给她。 “我不会把图拆掉的。”祖母冷冷地说。 “上帝啊,”布斯利太太开始抽泣,“我现在成了什么?寡妇也不是,女仆也不是!” “就算有一只鹅跑过来啄我屁股,我也不拆!”祖母发誓说。祖母拿出绣花布摊开放在桌上。 “不过送了一只公鹅,你的丈夫就变成刺绣了。瞧,我还特意把他的腿绣歪了,一眼就能看出他喝醉 了。现在你想让我拆了它?”祖母说。 “我丈夫没那么糟糕,”布斯利太太哀号着,“有时候,他也会去打水。…。去店里买牛奶…” “嗯,”祖母朝她挥了挥手,说,“你自己来吧,别蹲下来求我!”于是布斯利太太把刺绣拆了。 第二天,布斯利先生喝得烂醉如泥。他让家里白白损失了两只鹅,布斯利太太简直被他气疯了。 祖母把头探出窗外,喊道∶“你这个中看不中用的家伙,再喝酒,我立刻就把你绣回去!大不了让你 太太再送两只鹅!”布斯利先生张嘴想说什么,但想想还是不作声为妙。 (杨靖译,选自《冰冻时间之窗》,有改动)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专门交代樱桃树老而干枯、野狗狂吠惊扰街坊邻居,意在说明祖母把它们绣去是合乎情理的, 这也合乎她只绣那些她希望其消失的东西的原则。 B.祖母把一棵樱桃树和一只野狗绣成图案后,它们都消失了。虽然“我”没有询问,依然发现了这个 秘密,旨在表现“我”留意生活,是个细心的人。 C.布斯利太太求祖母绣她丈夫,而后又求祖母拆掉图案,可见家长里短的爱与恨是纠缠不清的,这里 面暗含着一个“清官难断家务事”的生活哲理。 D.顿约偷“我”家的鸡。表示忏悔送来布斯利太太家的鹅。布斯利太太要回那只鹅,又把鹅送到“我” 家,较曲折的情节,简明的叙述,洋溢着生活气息。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祖父早已知道祖母绣什么什么就消失的特异功能,但没告诉“我”,才有了“我”发现祖母特异功 能后的追问,这是作者故意设置的波折。 B.本文写祖父和“我”说话时,动作、神态和语气都给人强烈的形象感和现场感,谈话内容验证了我 的惊讶“发现”,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C.本文善于运用语言描写塑造人物形象,比如祖母告诫布斯利先生,如果他再喝酒,还要把他绣回去, 表现出祖母疾“酒”如仇的形象特点。 D.祖母绣什么什么就消失,文中并没有交代她为什么有这样的特异功能,因为人本无特异功能,无法 交代清楚,勉强交代则会削弱本文的现实意义。 3.本文是怎样叙述祖母刺绣的故事的?请简要分析。 4.本文是一篇魔幻现实主义小说,请从“魔幻”与“现实”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答案】 1.B 2.D 3.①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叙事,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增添阅读的亲切感。②顺叙中巧用插叙,借祖 父之口介绍祖母特异功能的由来,使故事情节完整、丰富。③用“我”发现东西伴随着祖母的刺绣消失引 入故事,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④运用超现实的写法,赋予祖母刺绣故事以神奇的色彩,表现深刻的主题。 4.①祖母把现实的东西绣成图案,这东西就消失不见了,这是特异功能,是超越现实的、荒诞的,具有魔 幻色彩。②被祖母绣得消失的东西都是现实中恶与丑的东西,本文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③用魔幻的形式 来反映现实生活,更能引人关注,更加鲜明地表达了向善、向美的思想倾向。 【解析 】 1.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B 项,“旨在表现‘我’留意 生活,是个细心的人”错。作者只是写“我”没有询问,依然发现了这个秘密,并无意表现“我”的性格 特征。故选 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D 项,“因为人本无特异功能,无法 交代清楚,勉强交代则会削弱本文的现实意义”错。祖母绣什么什么就消失,文中并没有交代她为什么有 这样的特异功能,是因为她为什么有这样的特异功能与本文要表达的主题没有关系,而且这样处理可以增 添小说的神秘感。故选 D。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文章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叙事,如写顿约偷“我”家的鸡, 表示忏悔送来布斯利太太家的鹅,布斯利太太要回那只鹅,又把鹅送到“我”家等故事情节,简明的叙述, 洋溢着生活气息,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增添了读者阅读的亲切感。文章在顺叙中巧用插叙,文章第八自 然段借用祖父之口介绍祖母特异功能的由来,使故事情节完整、丰富,充满着玄幻色彩,令读者沉浸其中。 文章一开始由“我”发现樱桃树、四处游荡的野狗的消失起笔,即用“我”发现东西伴随着祖母的刺绣消 失引入故事,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增添了作品的文学色彩。文中祖母绣什么什么就消失,祖母把一棵樱 桃树和一只野狗绣成图案后,它们都消失了。祖母告诫布斯利先生,如果他再喝酒,还要把他绣回去等情 节都具有超现实色彩,作者在文中运用超现实的写法,赋予祖母刺绣故事以神奇的色彩,表现深刻的主题, 读来令人深思。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的能力。文中交代樱桃树老而干枯、野狗狂吠惊扰街坊邻居,祖母把 这些现实的东西绣成图案,这东西就消失不见了,这些都是特异功能,是超越现实的、荒诞的,充满着魔 幻主义色彩。文中祖母绣樱桃树、野狗、牢房的墙壁、石墙……,被祖母绣得消失的东西都是现实中恶与 丑的东西,是祖母不愿意看到的深恶痛绝的东西,说明本文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文中交代祖母绣去老而 干枯的樱桃树、狂吠惊扰街坊邻居的野狗、石墙、石壁,意在用魔幻的形式来反映现实生活,这样更能引 人关注,更加鲜明地表达了向善、向美的思想倾向,读来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壳 彭家河 壳,是乡村的外衣。 乡村有许多种壳,怀抱米粒的谷壳、包裹树木的树皮、覆盖大地的野草、漂浮在水面的绿萍或者红萍…… 这些形形色色的壳连同里面的瓤横横竖竖摆布乡间,乡村从此充盈丰满,这些壳壳瓤瓤散发出来的味道汇 在一起,便成为飘荡在山间醇厚的乡村味道。 我曾借助汽车、火车、飞机远离或者回归故乡,如同一只无所不能的虫子沿着洞开在乡村外壳上的通 道钻进钻出。少年时,我常仰在村外的大石头上看那些一层一层的远山和山外空荡荡的天空,那时我十分 羡慕那些能飞的虫子,那些绝壁高山和夺命深谷,它们都能畅通无阻来去自如。古人说,天地是蛋壳,被 盘古劈成了两半。我在乡村,就被这个壳的另一半死死罩住。终于,在我十五岁那年,我飞出了我居住的 那个壳,到县城上师范。我曾经梦想能长出一双翅膀飞离我身在的那个壳,乡下多年,翅膀倒是没有长出 来,却让我深刻地领悟到一个人人皆知的道理:知识改变命运。对于我,我觉得,知识就是一双隐形的翅 膀,能带我飞离现实抵达梦境。我离开我的乡村后,就再也没有在那里长住了。之后,我像一只漂泊的虫 子,在大山中的几个乡村小学走走停停。在我的隐形的翅膀的带动下,我终于在离校十年后飞越重重关山, 回到曾经学习的小县城,并已经在这个小城生活了整整十年。在我的老家的那些伙伴看来,我则是那个幸 运的破茧而出的虫子。我的老宅锁了几年了,曾经聒噪的鸡鸣犬吠早已销声匿迹,那些牛羊猫狗早也变换 了主人,经历了多年的风雨和罕见的地震,我想,我的老宅只剩一个破败的躯壳了。 进入小城后,我多年租房,借壳蜗居。有时也沿着堪称豪华的高速公路和铁路,出入小城。在外途中, 时常与“壳牌”广告不期而遇。矗立在路边草地里的那些巨大的“壳牌”广告,到底是那个跨国油店在占 领地的胜利旗帜还是我空洞的乡村的悲情注释?“壳牌”广告柱下面就是乡村裸露的土地、撂荒的农田和 人去楼空的村落。那些曾经的庄稼地长满了野草,散落的种子都已经无迹可寻,田野里也难发现一丝农作 物生长过的痕迹,天空的炊烟早已吹散,放眼望去,乡村只剩一个巨大的空壳,这是名副其实的“壳牌” 乡村!高大的“壳牌”立柱,遍布平原高山,那些在日光或者月光中投下的巨大阴影,无论从哪个角度看, 都是一片不敢深想的可怕病灶。 我时常从小县城到村上驻点,一月两月,有时也陪人下村采风,三天五天,虽然只是跑马观花,但是, 我仍能深深地感觉到,我曾经丰满多情的乡村已经骨瘦如柴并日益苍老。 进入乡村,山更青了,水更绿了,在咔嚓的快门声中,乡村影像便成为一幅幅幽美的图画。我走过不 少村庄,也看过不少乡村影像,与我早年生活的乡村相比,总发觉有所欠缺。早年村庄到处是炊烟袅袅, 现在很难遇到这样的景致了。过去村里家家户户都养狗,现在村子都空了,鸡犬相闻早成云烟。 在十多年后,我回到老家,路遇不少陌生的小孩和陌生的少妇,他们个个都和善地看着我。我知道, 他们肯定是村里新生的村民和村里新娶的媳妇,我则成为一个传说中的外乡人。 一年夏天,我到了一个村庄,在绿荫遮蔽下,绿中带白的李子还是鹤立鸡群般突现出来。发白的李子 是成熟的,味道最好,又脆又甜;发青的是嫩果,涩;发黄的是老果,软。我趁四下无人就去摘了几个吃, 突然发现树下密密地布了一层李核,我知道,这一定是去年前年落在地上的李子。这是一树没有主人的果 实?我咬着脆脆的李子,却尝到了一阵强烈的酸。这满树的果实,是我儿时多么浓烈的梦想啊!为了能寻 得一枚果实,儿时伙伴们几乎想尽了一切办法,还往往无功而返。然而,现在,这累累的果实,却成为无 人问津的弃物。 壳,是人人必需的一件外衣,然而更多的如同借壳的蜗牛,在人生旅程爬行。什么时候,这些蜗牛才 有一个重重的属于自己的壳呢?我乡下的兄弟姐妹,抛弃了乡村,进入城市,无壳而居。虽然可以在出租 屋、单身公寓安放肉身,然而,那层柔软的没有甲壳的心灵,又怎么能够抵御城市有形无形的肆意侵袭呢? 没有壳的保护,那些心灵又怎会不伤痕累累?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的老宅锁了几年”后成了“破败的躯壳”,而“我”在城市多年“借壳蜗居”,这样的现象引 发人们对于个体生命选择的思考。 B.“山更青了,水更绿了”写出了乡村自然环境的美好,但作者“总发觉有所欠缺”,是因为此时的 乡村变得空落,缺少了人间烟火气。 C.“我咬着脆脆的李子,却尝到了一阵强烈的酸”,作者以一种强烈的味觉感受,含蓄地表达了对于 乡村现实的隐忧与痛心。 D.远离了乡村的乡民,尽管进人城市生活,但在物质层面“无壳而居”、精神层面“无壳而护”,在 作者看来回归乡土才是正确的选择。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融记叙抒情为一体,作者以自己对乡村生活的个体记忆为出发点,记叙有关经历和思考,将个 人的经历与时代的发展变化结合起来。 B.作者在文中将自己比喻为“漂泊的虫子”,既写出了自己在外部世界中的渺小,也突出了自己离开 乡村之后心灵无处安放的现实。 C.文中写建立在乡村土地上的“壳牌”广告时,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意在突出跨国企业对 本土经济尤其是乡村发展的影响,丰富了主题意蕴。 D.文章题目“壳”也是整篇散文的核心词,文章通过运用细腻而感性的语言,诠释了“壳”的多重意 蕴,展现了作者对于个体生命与乡土文明的深邃思考。 3.作者笔下的“壳”既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作为一位乡土作家作者文学创作的源泉是对于乡土复杂而矛盾的情感。为什么说作者对乡土的情感是 “复杂而矛盾”的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 1.D 2.C 3.①壳是乡村的物质外衣,乡村中很多物品都有壳。②壳是漂泊在城市的乡民的栖身之所。③壳是变空落 的乡村。无形的壳:①壳也是作者想要突破的乡村人的身份。②壳是乡民心灵的保护屏障。 4.①乡土是闭塞的、落后的,作者选择凭借知识的翅膀,冲破乡村之“壳”,逃到更广阔的天地间生活。 ②乡土是淳朴而温暖的,作者在远离乡土之后,逐渐认识到乡土的自然醇厚,认识到乡土生活的温暖可贵, 因而又怀念乡村、眷恋乡土。③作者痛心于乡土文明的消逝。城市文明对乡土文明的侵袭、远离乡土后乡 民的无根漂泊,无不引发作者对于乡土文明的反思。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 项,“在作者看来回归乡土才是正确的选择”错误, 文中作者只是将部分远离乡村的人的生活现状进行了分析,但并未就如何改变现状明确表达观点。故选 D。 2.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 项,“意在突出跨国企业对本土经济尤其是乡村发展的 影响”错误,旨在突出工业文明对乡村的入侵。故选 C。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点词语的含意的能力。有形的壳:由“壳,是乡村的外衣”“乡村有许多种壳, 怀抱米粒的谷壳、包裹树木的树皮、覆盖大地的野草、漂浮在水面的绿萍或者红萍……”分析可知,壳是 乡村的物质外衣,乡村中很多物品都有壳。由“终于,在我十五岁那年,我飞出了我居住的那个壳”分析 可知,壳是漂泊在城市的乡民的栖身之所。由“那些曾经的庄稼地长满了野草,散落的种子都已经无迹可 寻,田野里也难发现一丝农作物生长过的痕迹,天空的炊烟早已吹散,放眼望去,乡村只剩一个巨大的空 壳”分析可知,壳是变空落的乡村。无形的壳:由“我曾经梦想能长出一双翅膀飞离我身在的那个壳,乡 下多年,翅膀倒是没有长出来,却让我深刻地领悟到一个人人皆知的道理:知识改变命运”分析可知,壳 也是作者想要突破的乡村人的身份。由“虽然可以在出租屋、单身公寓安放肉身,然而,那层柔软的没有 甲壳的心灵,又怎么能够抵御城市有形无形的肆意侵袭呢?没有壳的保护,那些心灵又怎会不伤痕累累” 分析可知,壳是乡民心灵的保护屏障。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主要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由“我在乡村,就被这个壳的另一半死死罩住” “我曾经梦想能长出一双翅膀飞离我身在的那个壳,乡下多年,翅膀倒是没有长出来,却让我深刻地领悟 到一个人人皆知的道理:知识改变命运。对于我,我觉得,知识就是一双隐形的翅膀,能带我飞离现实抵 达梦境”分析可知,乡土是闭塞的、落后的,作者选择凭借知识的翅膀,冲破乡村之“壳”,逃到更广阔的 天地间生活。由“什么时候,这些蜗牛才有一个重重的属于自己的壳呢?”“那层柔软的没有甲壳的心灵, 又怎么能够抵御城市有形无形的肆意侵袭呢?没有壳的保护,那些心灵又怎会不伤痕累累”分析可知,乡 土是淳朴而温暖的,作者在远离乡土之后,逐渐认识到乡土的自然醇厚,认识到乡土生活的温暖可贵,因 而又怀念乡村、眷恋乡土。由“那些曾经的庄稼地长满了野草,散落的种子都已经无迹可寻,田野里也难 发现一丝农作物生长过的痕迹,天空的炊烟早已吹散,放眼望去,乡村只剩一个巨大的空壳”“这满树的果 实,是我儿时多么浓烈的梦想啊!为了能寻得一枚果实,儿时伙伴们几乎想尽了一切办法,还往往无功而 返。然而,现在,这累累的果实,却成为无人问津的弃物”分析可知,作者痛心于乡土文明的消逝。城市 文明对乡土文明的侵袭、远离乡土后乡民的无根漂泊,无不引发作者对于乡土文明的反思。 六、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流水函关 是黄河这条道路引领着我抵达这里的。 东西南北中,行走中原大地,万物都沿着黄河这条曾经的历史中轴线而生长。从这里,黄河进入中游 峡谷的下一段,北为晋北,南为豫西。黄河也因山就势,硬生生将南北走向的水流折弯成东西走向,完成 凌空俯瞰时“几”字的弯钩书写。这是潇洒的一笔,这条大河流到这里,有了节奏、矜持,也有了坠落、 跨越。 我该怎样描述“这里”?此刻,它是离三门峡市区 36 公里的灵宝市,是灵宝市区往北 15 公里的王垛 村。往前追溯,是夸父逐日道渴而死弃杖化为的邓林之地,是“紫气东来”“鸡鸣狗盗”的起源地,是战 国秦孝公从魏手中夺取的靖函……关于“这里”的定义,还可以说出数十、上百种。 人们称“这里”为函谷关,它的名字就是它的身世。东去洛阳、西达西安的故道,所要穿越的崤山至 潼关段,几乎都是在山涧峡谷之间,人行此中,如入隧道般不知深险,古称函谷,险隘之意。如此贴切的 命名再没改变过。有传说是西周,武王伐纣至于牧野,大胜而归,置关于此,又专设司险管理关塞,也有 一说是秦孝公战胜后选择了最险要的这一段来重兵把守。冷兵器时代,金戈铁马的战场是兵家必争、胜负 定夺之地,是国君与枭雄一争高下、开创与终结一关定论的象征之地。这才有了“天开函谷壮关中,万古 惊尘向此空”“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的浪漫诗性与现实抒怀。 如同黄河在我抵临之前就己经流淌多年,这座耸立眼前的关楼栉风沐雨,变了颜色,成了时间里的事 物。我当然是这样以为的,但人们告诉我这只是上世纪 90 年代在原址上新建的。现代旅游,将它打扮得阔 绰而夺目。所剩无几的原址,风雨历经的原址,只留在了黑白图片中。寻古访古却不可得古的人,会滋生 怎样的失落?然而我释然了,风云际会,屡毁屡建,屡建屡毁,是它必然的命运。在这里,即使剩余一片 空旷,留下的只有片瓦独木的想象,那也是荡气回肠的。 我从广场上穿过,脚步急切,仿佛要超越消失的时间去抢先一步。北邻的黄河,奔流不停,没有人能 走到水的前面,又怎能超越时间呢。绕过园区高耸的塑像、飞檐翘角的楼阁、保持年代原貌的屋舍、重点 保护的纪念物,我小心翼翼地踩在被熙攘人流踩过的步行道上。移步易景,道道帷幕拉开,却还不是我想 要见到的古关遗址。 古代的故事,多是发生在河流、古道,或是边界的关楼。函谷关南接秦岭,北倚黄河,东西或绝涧或 高頓,它的迷人之处,也是它的揪心之处,就在于那么多人想通过它、占守它。它是阻滞、关闭,也是畅 通、开放。 在这里,有一件事是不能回避的,那便是历史的追溯。无论藏在哪个角落,历史的风扑面而来,情绪 的力量在历史的托举下,让去往函谷关的路变得跌宕起伏。始于 90 年代的修建,关楼只是历史的化身,过 往痕迹被抹去——直到被一尊黑色石碑身后的函关古道所打开。在古代,那只是一条在沟谷中蜿蜒的土路。 有记载说这条曾经崎岖狭窄、蜿蜒相通的路全长 15 华里,沟壁有 50 米高,坡度有 40 至 80 度,有的地方 仅 2 米宽,仅能容一辆牛车通过。车不方轨,马不并辔,人行其中,如入函中。并非夸张的描述,可以想 象它在军事战略上的利害。从遥远的春秋战国就开始了碰撞,直至秦国一统,函谷关扮演着决定胜负的关 键角色。西汉贾谊在名篇《过秦论》中议论:“于是六国之士……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好一个“逡巡而不敢进”! 然而到了公元前 209 年陈胜义军过关交战,刘邦绕关灭秦,项羽使黥布破关,怒而焚关,函谷关又为 秦的灭亡画上了一个终结的句号。自此往后,进退之间,是“逐鹿中原”,也是“入主关中”,这八个字 里藏着千钧重量和血腥杀戮。再去拨开时间的密叶,沿经“安史之乱”中的桃林大战,闯王李自成激战斩 明兵部尚书孙传庭,1927 年冯玉祥北伐驻防,直至 1944 年 5 月中国军队阻挡侵华日军西犯的函关大战,都 绕不过此地。太多与函谷关勾连的历史细节需要叙说,铁打的雄关流水的战事,得失均因这里而起。这里, 并不只是一座青砖砌起的城楼,还是一条真正通往时间深处的道路。也许它从来都是道路,如同它倚临的 黄河,连接的不只是一个个地点,还有可追溯的来处、可前行的去往,它是立体变幻的时空,也是后人想 象的原点。 这条看不见的道路,更远的地方,是远方,也是远去。 从古道上走过太多的出关者,有一人不能不提。公元前 491 年农历七月的一天,函谷关令尹喜清晨起 床,看到了东方的紫气,知有异人来。他等来了八十高龄的老者——东周守藏史老子。这位又名李耳的老 人骑着青牛,被他的崇拜者热情地挽留下来著书立说,从而有了五千言的《道德经》。也许连函谷关也没想 到,在经历那万千厮杀争夺之后,被封堵在深井-里的血液依旧如岩浆般汩汩流动,为它加持的正是这位眉 宽耳阔、目如深渊的老人。一块精致的黄河石被供奉在纪念祠屋的一侧,万千来客的手掌在石头上抚摸而 留下了一层光泽。己无人探究石头的年代和书桌的真假,只为老子完成著述出关后的“莫知其所终”而好 奇与叹惋。 叹惋那散落时光里的,与一个人、一座关、一条河有关的秘密。谁能说,任何普通渺小的生命,不会 因这片黄河流经的土地而变得不凡? 黄河在北,隆起的土塬隔阻了函谷关的视线,静寂中水声传来。古关与长河,都把各自印烙在对方的 骨骼之上。这条大河,微微发出的声响,都是振聋发職的轰鸣。在抵达函谷关的短暂时光里,我能亲密地 感应到从四面八方汇集而至的那些水声。流水声里,有风貌之变,也有愿景之欢,桩桩美好落色为图—— 筑坝建库后的水波清粼,生态改良后的天鹅栖息,挣脱贫困后的喜乐安宁……中原大地上的万千气象、幕 幕大戏皆可沿着这条大河被我们遇见。 河流之上的备忘与注脚,被时光拍打的浪花卷起。众生命运千差万别,然而与之有关的黄河故事到处 流传。 (取材于沈念的同名文章,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三段说“关于‘这里’的定义,还可以说出数十、上百种”,这是因为函谷关所在地历史悠久, 文化丰厚。 B.作为一个“寻古访古却不可得古的人”,作者虽然感到非常失落,但还是释然了,并由此生发出更 深刻的感悟。 C.老子过函谷关著《道德经》的故事,为函谷关增添了文化色彩,展现了函谷关作为军事要塞之外的 文化价值。 D.“己无人探究石头的年代和书桌的真假”,体现岀作者对游客们只是好奇于老子的经历而不关心历 史真相的批判。 2.文中函谷关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3.本文着重写函谷关,为什么要在结尾处描写黄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D 2.(1)历史悠久,文化丰厚。(2)地势险要。(3)古时的军事要地,曾扮演着决定胜负的关键角色。 3.(1)函谷关北倚黄河,是黄河走向转变的节点,和黄河密不可分。(2) 结尾写黄河水声,表现中原大 地如今的美好风貌,函谷关与黄河一起见证了历史变化与发展。(3)首尾呼应照应题目,突出函谷关处在 中原大地之上,是黄河故事(文化)的一部分。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D 项,“体现出作者对游客们只是好奇于老子的经历而不关 心历史真相的批判”错误。依据“一块精致的黄河石被供奉在纪念祠屋的一侧,万千来客的手掌在石头上 抚摸而留下了一层光泽。已无人探究石头的年代和书桌的真假,只为老子完成著述出关后的‘莫知其所终’ 而好奇与叹惋”可知,作者是在肯定游客“为老子完成著述出关后的‘莫知其所终’而好奇与叹惋”的行 为,并非是为游客关心历史真相而伤感。故选 D。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依据“往前追溯,是夸父逐日道渴而死弃杖化为的邓林之地, 是‘紫气东来’‘鸡鸣狗盗’的起源地,是战国秦孝公从魏手中夺取的靖函……关于‘这里’的定义,还可 以说出数十、上百种”可概括为:历史悠久,文化丰厚。依据“几乎都是在山涧峡谷之间,人行此中,如 入隧道般不知深险,古称函谷,险隘之意”“有记载说这条曾经崎岖狭窄、蜿蜒相通的路全长 15 华里,沟 壁有 50 米高,坡度有 40 至 80 度,有的地方仅 2 米宽,仅能容一辆牛车通过。车不方轨,马不并辔,人行 其中,如入函中”等可概括为:地势险要。依据“冷兵器时代,金戈铁马的战场是兵家必争、胜负定夺之 地,是国君与枭雄一争高下、开创与终结一关定论的象征之地。这才有了‘天开函谷壮关中,万古惊尘向 此空’‘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的浪漫诗性与现实抒怀”“可以想象它在军事战略上的利害。 从遥远的春秋战国就开始了碰撞,直至秦国一统,函谷关扮演着决定胜负的关键角色”“1927 年冯玉祥北伐 驻防,直至 1944 年 5 月中国军队阻挡侵华日军西犯的函关大战,都绕不过此地”等可概括为:函谷关是古 时的军事要地,曾扮演着决定胜负的关键角色。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依据“黄河在北,隆起的土塬隔阻了函谷关的视线, 静寂中水声传来。古关与长河,都把各自印烙在对方的骨骼之上”可概括为:函谷关北倚黄河,是黄河走 向转变的节点,和黄河密不可分。文章写“在抵达函谷关的短暂时光里,我能亲密地感应到从四面八方汇 集而至的那些水声。流水声里,有风貌之变,也有愿景之欢,桩桩美好落色为图——筑坝建库后的水波清 粼,生态改良后的天鹅栖息,挣脱贫困后的喜乐安宁……中原大地上的万千气象、幕幕大戏皆可沿着这条 大河被我们遇见”,表现中原大地如今的美好风貌,而这也是函谷关如今的美好风貌,从而说明函谷关与黄 河一起见证了历史变化与发展。结构方面,结尾写黄河水声与前文“是黄河这条道路引领着我抵达这里的” “从这里,黄河进入中游峡谷的下一段,北为晋北,南为豫西。黄河也因山就势,硬生生将南北走向的水 流折弯成东西走向,完成凌空俯瞰时‘几’字的弯钩书写。这是潇洒的一笔,这条大河流到这里,有了节 奏、矜持,也有了坠落、跨越”等相照应,同时照应标题“流水函关”,从而突出了函谷关处在中原大地之 上,是黄河文化的一部分。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归 来 莫泊桑(法) 浪涛拍打着海岸,蓝天一望无际,疾风劲吹,朵朵白云像鸟儿似的飞快地从天空掠过。坐落在山口海 边的小村沐浴在阳光里,暖洋洋一片。 马丁-莱韦克家正好坐落在村口。这是一幢渔家小屋,墙是黏土的,屋顶铺了一层茅草,上面长了一簇 簇蓝蝴蝶花儿。 男人出海了,女人在屋前补渔网。园地口上一个 14 岁姑娘在缝补一件补了又补、缝了又缝的破衣服。 还有一个女孩,抱着一个小男孩哄着。两个两三岁的男孩面对面坐在泥地上玩耍。 补衣服的姑娘突然喊了一声:“妈!” “什么事?” “他又来了。” 母女俩从早晨开始就心神不安,有个男人总在屋子边上转来转去。母亲总觉着他的眼神怪里怪气。 母亲叫马丁,丈夫叫莱韦克,人家管他们一家叫马丁-菜韦克。她原先的丈夫水手马丁所在的那条船“姊 妹”号出海时失踪了。船上的水手也一直音信全无,大家都认为这船连人带货都沉没了。 女马丁带着两个女儿含辛茹苦等了她男人 10 年。当地一个叫莱韦克的渔民是个鳏夫,带着个男孩,向 她求婚,女马丁于是改嫁给他,三年中间又生了两个男孩。家里几乎没有见过肉,面包很贵,冬天刮大风 的那几个月他们有时候只得赊账买面包吃。几个小家伙倒长得很结实。 第二天天亮的时候刮起了大风,她男人莱韦克本想出海,看到风大走不成,于是帮妻子一起补渔网。 9 点钟,大女儿买面包跑着回来,神色慌张:“妈,他又来了。” 母亲的脸刷地变白,对她男人说:“莱韦克,叫他别这么偷看我们,我心里直发慌。” 莱韦克是个身 材高大的水手,他神色从容,朝那游荡的人走去。 莱韦克带着陌生人一起朝屋子走来。女马丁一下慌了神,直往后退。她男人对她说:“给他拿点面包, 倒杯苹果酒,他打前天就没有吃东西了。”他们都进了屋。游荡的人坐下,在一双双眼晴的注视下低头吃 起东西来。 母亲站在一旁盯着那人看,两个叫小马丁的姑娘背靠着门,其中一个抱着最小的男孩,都馋得目不转 睛地看着那人。 莱韦克拉一把椅子坐下,问陌生人:“您是从很远的地方赶来的?” “我从塞特过来。” “就这么走来的?” “没错,走着来的,身上没有钱,只能用脚走。” “您去哪儿?” “我就来这儿。 “您在这儿有认识的人吗?” “也许吧。” 他脸色憔悴,布满皱纹,整个脸都是瘦骨嶙峋。 莱韦克突然问他:“您叫什么名字?” 他没有抬头,只是回答说:“我叫马丁。” 母亲莫名其妙地颤抖。她像是要走近些好好看看这流浪汉。来到他面前,她双臂垂下,张大着嘴,不 禁呆住了。 莱韦克最后又问了一句:“您是这儿人?” “我是这儿人。” 这时他终于抬起头,女人的目光和他的目光相遇,顷刻两人的目光仿佛交织到一块儿凝住不动了。 她声音发抖:“是你,当家的?” “没错,是我。” 原来,马丁他们的船在非洲海岸触礁了。除了马丁,其他人都不幸遇难。而马丁又被野人部落扣了 12 年,直到最近才有机会回来。 女马丁拿围裙捂着脸哭了起来。 莱韦克说道:“现在怎么办?” 马丁问:“她男人是你?” 莱韦克回答说:“对,是我。” 他们相对看了看,谁也没有说话。 这时马丁看了一眼在他身旁围了一圈的孩子,朝两个女孩点头示意说:“她们俩是我的吧?” 莱韦克说:“她们俩是你的。” 他说:“上帝呀,她们都长那么大了!” 莱韦克又说了一句:“现在怎么办?” 马丁心乱如麻,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最后下了狠心说:“我嘛,照你的意思办吧。我不想为难你,各 人的孩子归各人。孩子妈归你,还是归我?你怎么定我都答应。不过这房子该归我,这是我父亲留下的, 而且我就是在这房子里出生的。” 女马丁用围裙捂着嘴发出一阵阵抽噎。两个女孩忐忑不安地望着她们的父亲。马丁站起身朝他妻子走 去,她一头扑到他怀里呜咽了起来:“我的男人呀,你终于回来了!” 几个男孩子看到母亲哭也哭了起来。莱韦克站在一旁等着。 他们决定找神甫裁决,两个男人一起走了出去。走过咖啡馆门前,他们决定一起喝一杯。 “呃,希科,来两杯费尔酒,要好的。马丁回来了,我妻子原先的男人,你是知道的,那条失踪了的 ‘姊妹’号上的马丁。” 老板一手拿着三只玻璃杯子,一手拿着长颈大肚玻璃酒瓶走过来,神色从容地问:“噢!你回来了, 马丁?”马丁回答说:“我回来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蓝天、白云、阳光营造了一份美好而温暖的氛围,茅草屋顶反映了马丁-莱韦克一家生活的 贫困,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 B.“母亲总觉着他的眼神怪里怪气”埋下伏笔,“她”原先的丈夫出海时失踪的插叙,都使后文情节 发展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C.小说在两位丈夫去找神甫解决问题路上到咖啡馆喝一杯中戛然收束,这样的结尾留白韵味悠长,人 物命运到底如何引人深思。 D.小说描写的马丁一家的故事虽然悲惨却又温馨感人,但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社会伦理道德和人性的 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2.文中画线句子三处写到女马丁的哭泣,这三处哭泣分别体现了女马丁当时怎样的心情?请结合内容具体 分析。 3.以小见大是短篇小说的主要特点,请结合文本分析莫泊桑在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答案】 1.D 2.第一处,在得知马丁为何在 12 年之后才归来时,她“拿围裙捂着脸哭了起来”,这里主要是表现对丈夫 的心疼与丈夫平安归来的惊喜。 第二处,当男马丁谈到女马丁、孩子和房子的归属时,她“用围裙捂着嘴发出一阵阵抽噎”,这里主要是她 面临新的分离的不舍与为难。 第三处,当男马丁向她走来时,“她一头扑到他怀里呜咽”,这时的她百感交集,有 12 年的辛酸悲苦,有对 丈夫的依恋,有对过去的生活的回忆,还有目前处境的尴尬。 3.(1)以小细节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在小说中,作者写韦克这一人物,当他得知马丁处于饥饿中时就直接 把马丁领回家,在自家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不仅让妻子给他面包,还拿果酒;带着马丁去找神甫的路上,路 过咖啡馆,能平和地请马丁喝酒,并且要好酒,这些小细节都表现了莱韦克是一个光明磊落而又善良的人。 (2)以小事件(小人物)反映大社会。女马丁是一个生活在底层的妇女,她的遭遇不仅是她的困难,也是挣扎在 贫困线上的底层百姓的写照;咖啡馆老板的从容平静也能反映出这不是一个家庭的遭遇,而是整个底层社 会的缩影。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 项,“但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社会伦理道 德和人性的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错误。小说的深刻之处并非对于伦理道德人性的反思,更多的是 对于底层劳动人民生活艰辛的反映。故选 D。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人物心理变化的理解能力。题干要求结合内容具体分析女马丁的三处哭分别体现了 女马丁当时怎样的心情,在体会人物三处心理时要注意结合上下文的信息提示。第一处,由“她原先的丈 夫水手马丁所在的那条船‘姊妹’号出海时失踪了。船上的水手也一直音信全无,大家都认为这船连人带 货都沉没了”“除了马丁,其他人都不幸遇难。而马丁又被野人部落扣了 12 年”“她声音发抖:‘是你,当 家的?’”分析可知,女马丁得知马丁在 12 年间的遭遇,“声音发抖”,“拿围裙捂着脸哭了起来”,此处主 要表现了她对于丈夫能够归来的惊喜、激动。第二处,由“马丁心乱如麻,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最后下了 狠心说:‘我嘛,照你的意思办吧。我不想为难你,各人的孩子归各人。孩子妈归你,还是归我?你怎么定 我都答应。不过这房子该归我,这是我父亲留下的,而且我就是在这房子里出生的。’”分析可知,马丁说 出的对于孩子、女子和房子的安排考虑,她“用围裙捂着嘴发出一阵阵抽噎”,这里主要是她面临新的分离 的不舍与为难。第三处,由“马丁站起身朝他妻子走去,她一头扑到他怀里呜咽了起来:‘我的男人呀,你 终于回来了!’”以及前文“女马丁带着两个女儿含辛茹苦等了她男人 10 年”分析可知,女马丁“一头扑到 他怀里”,并说“我的男人呀,你终于回来了”,体现出她的心里还是惦记着丈夫,想到了过去一起的生活, 过去自己的艰难与选择,而感到心酸而尴尬。 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题干要求结合文本分析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作答本题,首 先结合文本去找出“小”的方面,然后以此对应的“大”的方面分析。以小细节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小 说的中人物,是底层社会的小人物。由莱韦克“带着陌生人一起朝屋子走来”“给他拿点面包,倒杯苹果酒, 他打前天就没有吃东西了”分析可知,当莱韦克得知马丁处于饥饿中时就直接把马丁领回家,“家里几乎没 有见过肉,面包很贵,冬天刮大风的那几个月他们有时候只得赊账买面包吃”,在这样的家庭情况下不仅让 妻子给他面包,还拿果酒;孩子“都馋得目不转睛地看着那人”;“他们决定找神甫裁决,两个男人一起走 了出去。走过咖啡馆门前,他们决定一起喝一杯”“呃,希科,来两杯费尔酒,要好的”,带着马丁去找神 甫的路上,路过咖啡馆,能平和地请马丁喝酒,并且要好酒,这些细节足可见的善良以及光明磊落。 以小事件(小人物)反映大社会。小说中的人物均是生活在底层的的小人物,他们生活贫困,住的是“渔家小 屋,墙是黏土的,屋顶铺了一层茅草”,食物贫乏“冬天刮大风的那几个月他们有时候只得赊账买面包吃”; 咖啡馆老板对他们的遭遇“神色从容”,可见这并不是一个个家庭的遭遇,女马丁一家的遭遇应是整个底层 社会的缩影。小说通过女马丁的不行遭遇,反映了生活在底层社会的人们生活的艰辛以及个人命运无法主 宰等社会现象的问题。 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丰子恺先生的人品与画品[注] 朱光潜 在当代画家中,我认识丰子恺先生最早,也最清楚。说起来已是二十年前的事了。那时候他和我都在 上虞白马湖春晖中学教书。他在湖边盖了一座极简单而亦极整洁的平屋。同事夏丐尊、朱佩弦、刘薰宇诸 人和我都和子恺是吃酒谈天的朋友,常在一块聚会。酒后见真情,诸人各有胜概,我最喜欢子恺那一副面 红耳热、雍容恬静、一团和气的风度。后来我们都离开白马湖,在上海同办立达学园。大家挤住在一条僻 窄而又不大干净的小巷里。学校初办,我们奔走筹备,都显得很忙碌,子恺仍是那副雍容恬静的样子,而 事情却不比旁人做得少。虽然由山林搬到城市,生活比较紧张而窘迫,我们还保持着嚼豆腐干花生米吃酒 的习惯。酒后有时子恺高兴起来了,就拈一张纸作几笔漫画,画后自己木刻,画和刻都在片时中完成,我 们传看,心中各自欢喜,也不多加评语,在文艺中领取乐趣。 当时的朋友中浙江人居多,那一批浙江朋友们都有一股清气,即日常生活也别有一般趣味,却不像普 通文人风雅相高。子恺于“清”字之外又加一个“和”字。他的儿女环坐一室,时有憨态,他见着居然微 笑;他自己画成一幅画,刻成一块木刻,拿着看看,欣然微笑;在人生世相中他偶然遇见一件有趣的事, 他也还是欣然微笑。他老是那样浑然本色,无忧无嗔,无世故气,亦无矜持气。黄山谷尝称周茂叔“胸中 洒落如光风霁月”,我的朋友中只有子恺庶几有这种气象。 当时一般朋友中有一个不常现身而人人都感到他的影响的——弘一法师。他是子恺的先生。在许多地 方,子恺都得益于这位老师。他的音乐图画文学书法的趣味,他的品格风采都颇近于弘一。在我初认识他 时,他就已随弘一信持佛法。不过他始终没有出家,他不忍离开他的家庭。他通常吃素,不过做客时怕给 人家添麻烦,也随人吃肉边菜。他的言动举止都自然圆融,毫无拘束勉强。我认为他是一个真正能了解佛 家精神的人。他的性情向来深挚,待人无论尊卑大小,一律蔼然可亲,也偶露侠义风味。弘一法师近来圆 寂,他不远千里,亲自到嘉定来,请马蠲叟先生替他老师作传。 我对于子恺的人品说这么多的话,因为要了解他的画品,必先了解他的人品。一个人须先是一个艺术 家,才能创造真正的艺术。子恺从顶至踵是一个艺术家,他的胸襟,他的言动笑貌都是艺术的。他的作品 有一点与时下一般画家不同的,就是他有至性深情的流露。子恺本来习过西画,在中国他最早作木刻,这 两点对于他的作风都有显著的影响。但是这些只是浮面的形象,他的基本精神还是中国的,或者说,东方 的。我知道他尝玩味前人诗词,但是我不尝看见他临摹中国旧画。他的底本大半是实际人生一片段,他看 得准,察觉其中情趣,立时铺纸挥毫,一挥而就。他的题材变化极多,可是每一幅都有一点令人永久不忘 的东西。我二十年前看过他的一些画稿——例如《指冷玉笙寒》《月上柳梢头》,到于今脑里还有很清晰的 印象。他的画里有诗意,有谐趣,有悲天悯人的意味;它有时使你悠然物外,有时使你置身市尘,也有时 使你啼笑皆非,肃然起敬。他的人物装饰都是现代的,没有模拟古画仅得其形似的呆板气,可是他的境界 与粗劣的现实始终维持着适当的距离。他的画极家常,造境着笔都不求奇特古怪,却于平实中寓深永之致。 他的画就像他的人。 书画在中国本有同源之说。子恺在书法上曾经下过很久的功夫。时下一般画家的毛病就在墨不入纸, 画挂起来看时,好像是飘浮在纸上,没有生根;他们自以为超逸空灵,其实是画家所谓“败笔”,像患虚 症的人的浮脉,是生命力微弱的征候。子恺的画却没有这种毛病。他用笔尽管疾如飘风,而笔笔稳重沉着, 像箭头钉入坚石似的。在这方面,我想他得力于他的性格,他的木刻训练和他在书法上所下的功夫。 文本二: 文学艺术作品绝对要有真情,有真情才能产生诗意。现在有些散文似乎蛮有诗意,但那不是真正的诗 意。如有些诗一样,有些诗每一句似乎都有诗意,但通篇读完后,味似嚼蜡,它是先有一两个好句子然后 衍变成诗的。而有些诗每一句都平白如话,但整体却留给了我们东西,这才真正称作诗。我害怕那些表面 诗意的浮华的散文。现在人写东西,多是为写东西而写东西,为发表而发表,这是我们现在作品多但好作 品少的一个原因。试想想,你有多少诗意要发,有多少情要感慨?其实许多作者并不是专门写散文的,他 们在做别的学问的过程中偶尔为之,倒写成了传世的散文之作。说到趣味,散文要写得有趣味当然有形式 方面的、语言方面的、节奏方面的许多原因,但还有一点,这些人会说闲话。我称之为闲话,是他们在写 作时常常把一件事说清楚之后又说些对主题可有可无的话,但是,这些话恰恰增加了文章的趣味。 (节选自贾平凹《我对当今散文的一些看法》) (注)朱光潜(1897-1986),当代著名美学家,文本一《丰子恺先生的人品与画品》为作者为嘉定丰子恺画 展所作。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散文通过介绍丰子恺的人品进而让人了解其画品,作者赞美他是基于其画展宣传的需要。 B.这篇散文通过对丰子恺的神态、行为等特征的描绘,展现出了一个人品与画品统一的画家形象。 C.丰子恺的画作平易深刻,用笔沉着,深受人们喜爱,这得益于他的性格和他深厚的艺术功底。 D.丰子恺兴之所至提笔作画,体现出他高超的技艺,同时也让朋友们感受到文艺中的真正乐趣。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朱自清,字佩弦,现代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具有民族气节。和丰子恺的画一样,朱自清的散 文大多也充满了诗意。 B.文中所写诸人,热爱文艺,情趣高雅,虽然性格各异,却有“竹林七贤”那种不羁的性格特征,颇 具魏晋风骨。 C.黄山谷即黄庭坚,“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形容一个人的个性如春风般和煦,借此意在赞美丰子恺 雍容恬静。 D.“月上柳梢头”是欧阳修《生查子·元夕》中的句子,描绘的是八月十五中秋节赏灯时年轻人约会 的情景。 3.贾平凹对当今的散文创作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请结合文本二,分析其心目中好散文的特点。 4.某中学组织学习名家优秀散文,欲对《丰子恺的人品与画品》进行评论,请结合两则文本,列出评论要点。 【答案】 1.A 2.A 3.①要有真情,散文应是有感而发,不可有太强的功利性。②要有趣味,要关注形式、语言、节奏,可用 闲笔。 4.①丰子恺的形象的呈现都出于作者平时的观察感受,出于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情意, 真实动人。②所写 都是生活小事,如叙家常,颇有趣味。③语言平易,较少辞藻的堆砌,不饰浮华却引人入胜。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 项,“作者赞美他是基于其画展宣传的需要” 错。本文虽是为丰子恺画展所作,但作者与丰子恺相交二十年,了解丰子恺且敬重其为人,故而写出如此 深刻的文章。其实,赞美是发自内心的,是真情流露,并不是为了宣传而赞美。故选 A。 2.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文化常识和理解文本内容、作者观点的能力。B 项,“却有‘竹林七贤’那种不羁 的性格特征,颇具魏晋风骨”错。竹林七贤放荡不羁,文中诸人表现并非如此,丰子恺更是一团和气。C 项,“借此意在赞美丰子恺雍容恬静”错。诗句指人的胸怀坦白开朗就如同雨过天晴明朗洁净的景象,重在 说明丰子恺先生的“和”,不是赞美丰子恺雍容恬静。D 项,“描绘的是八月十五中秋节赏灯时年轻人约会 的情景”错。元夕是现在的元宵节。故选 A。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贾平凹心目中好散文的特点,需要从文本二筛 选概括。由“文学艺术作品绝对要有真情,有真情才能产生诗意”“我害怕那些表面诗意的浮华的散文。现 在人写东西,多是为写东西而写东西,为发表而发表,这是我们现在作品多但好作品少的一个原因”可以 概括出:要有真情,散文应是有感而发,不可有太强的功利性。由“说到趣味,散文要写得有趣味当然有 形式方面的、语言方面的、节奏方面的许多原因,但还有一点,这些人会说闲话。我称之为闲话,是他们 在写作时常常把一件事说清楚之后又说些对主题可有可无的话,但是,这些话恰恰增加了文章的趣味”可 以概括出:要有趣味,要关注形式、语言、节奏,可用闲笔。 4.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结合文本二前半部分可知,贾平凹的观点 有二:一是思想内容,散文要有真情;二是语文风格,语言不必有诗意的浮华,平白如话一样可以,或许 其更真实些、自然些。由这一评伦,我们可以想想丰子恺散文《丰子恺的人品与画品》是不是够真情?怎 样个真情法?丰子恺的形象的呈现都出于作者平时的观察感受,出于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情意, 真实动人。 由文本二的后半部分内容“说到趣味,散文要写得有趣味当然有形式方面的、语言方面的、节奏方面的许 多原因,但还有一点,这些人会说闲话。我称之为闲话,是他们在写作时常常把一件事说清楚之后又说些 对主题可有可无的话,但是,这些话恰恰增加了文章的趣味”可知,贾平凹关于好散文的另一观点同,要 有趣味,要会说些闲话。由这一评伦,我们可知所写都是生活小事,如叙家常,颇有趣味,人物形象饱满, 给读者留下的印象很深刻。认真研读《丰子恺的人品与画品》一文,题目中的人品与画品,正式谈到“人 品与画品”的在第四段。第一到三段是谈及丰子恺的往事回忆,如第一段谈到最初相识与共事,丰子恺给 自己留下的整体印象;第二段写丰子恺具有浙江人的一股清气,生活别有趣味;第三是写丰子恺在许多地 方,都得益于弘一法师,他的音乐图画文学书法的趣味,他的品格风采都颇近于老师。由此可知,语言平 易,较少辞藻的堆砌,不饰浮华却引人入胜。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