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题精选 04 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瑕丘江公,受《穀梁春秋》及《诗》于鲁申公,传子至孙为博士。武帝时,江公与董仲舒并。仲舒通
《五经》,能持论,善属文..。江公呐于口,上使与仲舒议,不如仲舒。而丞相公孙弘本为《公羊》学,比辑
其议,卒用董生。于是上因尊《公羊》家,诏太子受《公羊春秋》,由是《公羊》大兴。太子既通,复私问
《毂梁》而善之。其后浸微,唯鲁荣广、皓星公二人受焉。广尽能传其《诗》、《春秋》,高材捷敏,与《公
羊》大师眭孟等论,数困之,故好学者颇复受《穀梁》。沛蔡千秋少君、梁周庆幼君、丁姓子孙皆从广受。
千秋又事皓星公,为学最笃。宣帝..即位,闻卫太子好《穀梁春秋》,以问丞相韦贤、长信少府夏侯胜及侍中
乐陵侯史高,皆鲁人也,言穀梁子本鲁学,公羊氏乃齐学也,宜兴《穀梁》。时千秋为郎召见与《公羊》家
并说上善《数梁》说擢千秋为谏大夫给事中后有过左迁平陵令复求能为《毅梁》者,莫及千秋。上愍其学
且绝,乃以千秋为郎中户将,选郎十人从受。汝南尹更始翁君本自事千秋,能说矣,会千秋病死,征江公
孙为博士。刘向以故谏大夫通达待诏..,受《毂梁》,欲令助之。江博士复死,乃征周庆、丁姓待诏保宫,使
卒授十人。自元康中始讲,至甘露元年,积十余岁,皆明习。乃召《五经..》名儒太子太傅萧望之等大议殿
中,评《公羊》《穀梁》同异,各以经处是非。时,《公羊》博士严彭祖、侍郎申鞔、伊推、宋显,《穀梁》
议郎尹更始、待诏刘向、周庆、丁姓并论。《公羊》家多不见从,愿请内侍郎许广,使者亦并内《穀梁》家
中郎王亥,各五人,议三十余事。望之等十一人各以经谊对,多从《穀梁》。由是《穀梁》之学大盛。
(《汉书·儒林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千秋为郎/召见/与《公羊》家并说/上善《穀梁》说/擢千秋为谏大夫/给事中后有过/左迁平陵令/
B.时千秋为郎/召见/与《公羊)家并说上/善《穀梁》说/擢千秋为谏大夫给事中/后有过/左迁平陵令/
C.时千秋为郎/召见/与《公羊》家并说/上善《穀梁》/说擢千秋为谏大夫给事中/后有过/左迁平陵令/
D.时千秋为郎/召见/与《公羊》家并说/上善《穀梁》说/擢千秋为谏大夫给事中/后有过/左迁平陵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属文,连缀字句而成文,指撰写文章。如《汉书·贾谊传》:“贾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
书属文称于郡中。
B.待诏,等待诏命。汉代征召士人时,对未有正官者,均待诏公车,其特异者待诏金马门,备顾问,
后遂以待诏为官名。
C.宣帝,文中指汉宣帝,是刘询的庙号。《汉书宣帝纪》载其:“高材好学,然亦喜游侠”“具知闾里
奸邪,吏治得失”。
D.五经,原指《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典籍,汉时被奉为五经,为儒家重要典籍,汉武帝
时曾设五经博士。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公学识广博,与董仲舒齐名。他师从鲁申公学习《穀梁》《诗》,得其真传,并曾经与其在朝廷中
辩论,但因口呐而落败。
B.江公学养丰厚,备受太子器重。太子在通晓《公羊》经义后,又私自请求学习《毂梁》且对其非常
喜欢,并四处传布经义。
C.江公研习《毂梁》,门生稀少。只有鲁荣广皓星公二人得其传授,荣广才思敏捷,精研《诗》《春秋》,
多次与眭孟等辩驳。
D.江公治学传家,延至后代。汉宣帝征召其孙为博士,令刘向学习《毂梁》助其传布,后朝廷又召集
学者辩论《公羊》《毂梁》异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丞相公孙弘本为《公羊》学,比辑其议,卒用董生。
(2)上愍其学且绝,乃以千秋为郎中户将,选郎十人从受。
5.联系文本,简要回答《毂梁》之学大盛的原因。
【答案】
1.D
2.C
3.C
4.(1)丞相公孙弘本来就研究《公羊》学说,编排他们的辩论内容,(朝廷)最终录用了董仲舒。
(2)皇上怜惜他的学术将要灭绝,就让千秋做郎中户将,挑选了十个郎官跟随他学习。
5.①江公师从申公潜心学习,并传之后世,薪火不绝;②《毂梁》说在公开辩论与比较中脱颖而出并得到
认同;③汉宣帝重视,并采取措施提高了《毂梁》的地位。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上善《穀梁》说”的意思是皇上喜欢《穀梁》的解释。“上”作主语,
“善”作谓语,“《穀梁》说”作宾语,所以应在“上善《穀梁》说”的前后停顿,这样排除 B、C 项。“擢
千秋为谏大夫给事中”的意思是(皇上)提升千秋为谏大夫给事中。“谏大夫给事中”是官职,中间不用停
顿,这样排除 A 项。断句后,疏通语意为:当时千秋是郎,被召见,和《公羊》家一起讲论,皇上喜欢《穀
梁》的解释,提升千秋为谏大夫给事中,后来千秋有过失,被降为平陵令。故选 D。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 项,“是刘询的庙号”错,“宣帝”应为刘询的
“谥号”,其庙号是“中宗”。故选 C。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A 项,“并曾经与其在朝廷中辩论”错。原文是“江公
呐于口,上使与仲舒议,不如仲舒”。可见他是与董仲舒在朝廷中辩论,不是和鲁申公在朝廷中辩论。B 项,
“备受太子器重”“四处传布经义”错。由原文“太子既通,复私问《毂梁》而善之”可知,太子只是在精
研《公羊》之后,私下学习并非常喜欢《毂梁》,并无“四下传布”之举。D 项,“令刘向学习《毂梁》助
其传布”错。原文是“刘向以故谏大夫通达待诏,受《毂梁》,欲令助之”,可见,朝廷想让他帮助江博士,
并不是想让他帮助江博士传布《毂梁》。故选 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1)题得分点:“为”,研究;“辑”,编排;“卒”,最
终。第(2)题得分点:“愍”,怜惜;“且”,将要;“从受”,跟随(他)学习。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这是一道原因概括题,要求分析《毂梁》之学大盛的原因。
根据“瑕丘江公,受《穀梁春秋》及《诗》于鲁申公,传子至孙为博士”分析可知,江公师从申公潜心学习,
并传之后世,薪火不绝。根据“时,《公羊》博士严彭祖、侍郎申鞔、伊推、宋显,《穀梁》议郎尹更始、待
诏刘向、周庆、丁姓并论。《公羊》家多不见从,愿请内侍郎许广,使者亦并内《穀梁》家中郎王亥,各五人,
议三十余事。望之等十一人各以经谊对,多从《穀梁》。由是《穀梁》之学大盛”分析可知,《毂梁》说在公
开辩论与比较中脱颖而出并得到认同。根据“宣帝即位……上善《穀梁》说,擢千秋为谏大夫给事中……复
求能为《毅梁》者,莫及千秋。上愍其学且绝,乃以千秋为郎中户将,选郎十人从受”“征江公孙为博士。刘
向以故谏大夫通达待诏,受《毂梁》,欲令助之。江博士复死,乃征周庆、丁姓待诏保宫,使卒授十人。自元
康中始讲,至甘露元年,积十余岁,皆明习。乃召《五经》名儒太子太傅萧望之等大议殿中,评《公羊》《穀
梁》同异,各以经处是非”分析可知,汉宣帝重视,并采取措施提高了《毂梁》的地位。
参考译文:
瑕丘江公跟鲁申公学习《穀梁春秋》和《诗》,(将所学)传给儿子到孙子,做了博士。武帝时,江公和董
仲舒齐名。董仲舒通晓《五经》,能提出主张,并且善于写文章。江公言语迟钝,皇上叫他和董仲舒辩论,
结果不如董仲舒。丞相公孙弘本来就研究《公羊》学说,编排他们的辩论内容,(朝廷)最终录用了董仲舒。
于是皇上就尊崇《公羊》一家,并下诏令太子学习《公羊春秋》,从此《公羊》就大为兴盛。太子通晓《公
羊》后,又私自请求学习《穀梁》并且喜欢上它。以后《穀梁》就逐渐衰微了,只有鲁荣广、皓星公二人
学习。荣广能全部解释《诗》、《春秋》,才思敏捷,多次与《公羊》大师眭孟等辩论,多次难住他,所以好
学的人又多学《穀梁》。沛蔡千秋少君、梁周庆幼君、丁姓子孙,都跟荣广学习。千秋又事奉皓星公,治学
最专心。宣帝即位,听说卫太子喜欢《穀梁春秋》,问丞相韦贤、长信少府夏侯胜和侍中乐陵侯史高,都是
鲁人,说穀梁子本是鲁学,公羊氏是齐学,应当兴学《穀梁》。当时千秋是郎,被召见,和《公羊》家一起
讲论,皇上喜欢《穀梁》的解释,提升千秋为谏大夫给事中,后来千秋有过失,被降为平陵令。又寻求能
研究《穀梁》的人,没有人能比得上千秋。皇上怜惜他的学术将要灭绝,就让千秋做郎中户将,挑选了十
个郎官跟随他学习。汝南尹更始翁君本来事奉千秋,学业已能解释《穀梁》,正赶上千秋病死,朝廷征召江
公的孙子做博士。刘向凭借原来的谏大夫的身份通晓经义被任命为待诏,学习《穀梁》,朝廷想让他帮助江
博士。江博士又死了,便征召周庆、丁姓待诏于保宫,让他们完成教授十个人的任务。从元康年中开始讲
授,一直到甘露元年,前后共十几年,十几个人都精通了《穀梁》。于是朝廷下令召集《五经》名儒太子太
傅萧望之等在殿中进行大辩论,评论《公羊》和《穀梁》的异同,并且让他们各自引用经书论处是非曲直。
当时《公羊》博士严彭祖、侍郎申挽、伊推、宋显,《穀梁》议郎尹更始、待诏刘向、周庆、丁姓等一起参
与辩论。《公羊》一家多不被赞同,他们希望请侍郎许广参议,使者也同时让《穀梁》家中郎王亥参议,各
五个人,议论三十多件事。望之等十一人各自用经义核对,大多赞同《穀梁》。从此《穀梁》学大为兴盛。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初,冯谖闻孟尝君好客,蹑谖而见之。孟尝君置传舍..十日,问传舍长曰:“客何所为?”答曰: “冯先
生甚贫,犹有一剑耳。弹其剑而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孟尝君迁之幸舍,食有鱼矣。 五日,又
问传舍长。答曰:“客复弹剑而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舆.’。”孟尝君迁之代舍,出入乘舆 车矣。五日,
孟尝君复问传舍长。舍长答曰:“先生又尝弹剑而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孟尝君不悦。居期年,
冯谖无所言。孟尝君时相齐封万户于薛其食客三千人邑入不足以奉客使人出钱于薛岁余不入贷钱者多不能
与其息客奉将不给孟尝君忧之,乃进冯谖而请之曰:“宾客不知文不肖,幸临文者三千余人,邑入不足以奉
宾客,故出息钱于薛。薛岁不入,民颇不与其息。今客 食恐不给,愿先生责之。”冯谖曰:“诺。”辞行,
至薛,具牛酒,召取孟尝君钱者皆会,皆持取钱之券书..合之,能与息者,与为期;贫不能与息者,取其券
而烧之。曰:“孟尝君所以贷钱者,为民之无者以为本业也。所以求息者,为无以奉客也。今富给者以要期,
贫穷者燔券书以捐之。诸君强饮 食。有君如此,岂可负哉?”坐者皆起,再拜..。孟尝君闻冯谖烧券书,怒
而使使召谖。至,孟尝君曰:“文食客三千人,故贷钱于薛,请先生收责之。闻先生得钱,即以多具牛酒而
烧券书,何?”冯谖曰:“然。不多具牛酒即不能毕会,无以知其有余不足。有余者,为要期。不足者,虽
守而责之十年,息愈多,急,即以逃亡自捐之。若急,终无以偿。焚无用虚债之券,令薛民亲君而彰君之
善声也,君有何疑焉?”孟尝君乃拊手而谢之。
(节选自《史记•孟尝君列传第十五》)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尝君时相/齐封万户于薛/其食客三千人/邑入不足以奉客/使人出钱于薛/岁余不入/贷钱者多不能
与其息/客奉将不给/
B.孟尝君时相/齐封万户于薛/其食客三千人/邑入不足以奉客/使人出钱于薛/岁余不入贷钱者/多不能
与其息/客奉将不给/
C.孟尝君时相齐/封万户于薛/其食客三千人/邑入不足以奉客/使人出钱于薛/岁余不入/贷钱者多不能
与其息/客奉将不给/
D.孟尝君时相齐/封万户于薛/其食客三千人/邑入不足以奉客/使人出钱于薛/岁余不入贷钱者/多不能
与其息/客奉将不给/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舍,一般指古代所设供行人休息住宿的处所,文中指战国时安置食客的房舍。
B.舆,本义为车厢,后泛指车子。在春秋战国时代,出入乘车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
C.券书,即契约文书。为了防止伪造,古代的契约大多一剖为二,当事双方各持一半。
D.再拜,古代礼仪,再次下拜,表示恭敬之意。也在书信中用为对尊长或朋友的敬语。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冯谖积极主动,改变命运。他听说孟尝君礼贤下士,就主动投奔;因得不到理想的待遇,就积极争取。
B.冯谖知恩图报,不避使命。在得到孟尝君的礼遇之后,他对孟尝君交给自己的收债重任爽快地接受了。
C.冯谖爱护百姓,深谋远虑。他到达薛邑之后,设宴招待借钱的百姓并了解民情,烧毁了无法偿付的
百姓的契据。
D.孟尝君宽宏大度,见善则迁。他面对冯谖的不断索取,都积极满足;对冯谖焚毁契据的行为,也给
予肯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孟尝君所以贷钱者,为民之无者以为本业也。
(2)不足者,虽守而责之十年,息愈多,急,即以逃亡自捐之。
5.如果说冯谖初为门客时频频为自己争待遇、争地位是自信的表现,那么他拥有这种自信的主、客观原因
分别是什么?
【答案】
1.C
2.D
3.D
4.(1)孟尝君向大家发放贷款的原因,是给(那些)无法生活的人提供一点谋生的本钱。
(2)贫穷的,即使拿着契据催促他十年(也无法偿还本息),(时间拖得越长)利息就越多,逼急了,(他
们)就会用逃亡的办法赖掉债务。
5.①从主观上来讲,是源于他卓越不凡的见识与才智,也源自他对孟尝君“好客”以巩固地位的心理的准
确把握;②从客观上来讲,离不开孟尝君的礼贤下士、宽容大度。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相齐”指在齐国为相,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 A、B 两项;“贷钱者”
为“多不能与其息”的主语,应与后文相连,故排除 D 项。句意:孟尝君当时(正)任齐国宰相,在薛邑
有一万户封邑。他的门客有三千人之多,封地的赋税收入养活不了这么多门客,(他)就派人到薛邑放债。
(可是)一年过去了,什么都没有得到,借债的人多数不能付给利息,门客的需用将无法供给。故选 C。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 项,“再次下拜”错,“再拜”的意思是连拜两
次。故选 D。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D 项,“都积极满足”以偏概全,根据原文
可知,孟尝君没有满足冯谖“无以为家”的要求。原文表述是:舍长答曰:“先生又尝弹剑而歌曰‘长铗归
来乎,无以为家’。”孟尝君不悦。居期年,冯谖无所言。故选 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所以:……的原因。民之无者:定语后置,可译为“无
钱的百姓”。以为:“以之为”的省略。(2)虽:即使。责:责求催逼。捐:舍弃,抛弃,可引申为“赖账”。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本题题干要求寻找“主、客观原因”,故应分成两
点作答。主观上,选文开篇直言冯谖因孟尝君“好客”而前来投奔,他在传舍中频频“弹剑而歌”为自己
谋福利,是出于对孟尝君因何“好客”的心理的准确把握;而从下文冯谖前往薛地收债,烧毁契据的表现
可以看出,他才智过人、深谋远虑。客观上,从孟尝君听完冯谖关于为何烧契据的解释后“拊手而谢之”
的反应,可以看出孟尝君具备“宽容大度”的美德。
参考译文:
当初,冯谖听说孟尝君乐于招揽宾客,便穿着草鞋去见他。孟尝君把(他)安置在下等食客的住所里,十
天后,(孟尝君)询问住所的负责人说:“冯谖做什么了?”(负责人)回答说:“冯先生太穷了,只有一把剑。
(他时而)弹着那把剑唱道‘长剑啊,(咱们)回家吧,(这里)吃饭没有鱼’。”孟尝君(听后)让冯谖搬
到中等食客的住所里,吃饭有鱼了。(过了)五天,(孟尝君)又向那位负责人询问(冯谖的情况)。(负责
人)回答说:“他又弹着剑唱道‘长剑啊,(咱们)回去吧,(这里)出门没有车’。”(于是)孟尝君又让冯
谖搬到上等食客的住所里,进出都有车子坐。又(过了)五天,孟尝君再次询问负责人(冯谖的情况)。负
责人回答说:“(这位)先生又弹着剑唱道‘长剑啊,(咱们)回家吧,(住在这里)没有办法养家糊口’。”
孟尝君(听后)不太高兴。过了整一年,冯谖没有任何建言。孟尝君当时(正)任齐国宰相,在薛邑有一
万户封邑。他的门客有三千人之多,封地的赋税收入养活不了这么多门客,(他)就派人到薛邑放债。(可
是)一年过去了,什么都没有得到,借债的人多数不能付给利息,门客的需用眼看将无法供给。孟尝君很
着急,便召冯谖前来向他请求说:“宾客们不知道我无能,光临我门下的有三千多人,(如今)封地的收入
不能够供养宾客,所以(我)在薛邑放了些债。(可是)薛邑年景不好,没有收成,百姓多数不能付给利息。
现在宾客的吃用恐怕要接不上了,希望先生替我去索要欠债。”冯谖说:“好。”便告别了(孟尝君),到了
薛邑,置办了美酒、肥牛,把凡是借了孟尝君钱的人都集合起来,拿着契据(走到席前)一一核对,能够
付给利息的,给(他)定下期限;穷得不能付利息的,取回他们的契据(当众)把它烧毁。(接着对大家)
说:“孟尝君向大家发放贷款的原因,是那些给无法生活的人提供一点谋生的本钱。(他)之所以(向大家)
收取利息,是因为没有钱财供养宾客。如今有钱还债的都约定了还债的日期,贫穷无力还债的,(我已经)
烧了(你们的)借据,免了(你们的)债务。请各位开怀畅饮吧。有这样的主人,(日后)怎么能背弃(他)
呢?”在座的人都站了起来,连续两次行跪拜大礼。孟尝君听说冯谖烧毁契据的消息,十分恼怒地派人召回
冯谖。冯谖一到,孟尝君(就责问)道:“我有三千门客,所以把钱贷给薛邑百姓,请先生去讨要欠款。听
说先生收来钱就大办酒肉宴席,而且把契据烧掉了,这是为什么呢?”冯谖(回答)说:“是这样的。(如果)
不大办酒肉宴席就不能(把欠债的百姓)全都集合起来,(也就)没办法了解他们谁富裕谁贫穷。富裕的,
给他限定日期还债。贫穷的,即使拿着契据催促他十年(也无法偿还本息),(时间拖得越长)利息就越多,
逼急了,(他们)就会用逃亡的办法赖掉债务。如果催促紧迫,终究没什么可以拿来偿还(债务)的。(我)
烧掉毫无用处、徒有其名的契据,是让薛邑的百姓信任您而宣扬您善良的好名声啊。您有什么可疑惑的呢?”
孟尝君(听后)拍手称绝,连声道谢。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待漏院①记
王禹偁
天道不言,而品物亨、岁功成者,何谓也?四吋之吏,五行之佐,宣其气矣。圣人不言,而百姓亲、
万邦宁者,何谓也?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张其教矣。是知君逸于上,臣劳于下,法乎天也。古之善相天
下者。自咎、夔至房、魏,可数也。是不独有其德亦皆务于勤耳况夙兴夜寐以事一人卿大夫犹然况宰相乎!
朝廷自国初因旧葡,设宰臣待漏院于丹凤门之右,示勤政也。至若北阙..向曙,东方未明,相君启行,
煌煌火城。相君至止,啰啰②銮声。金门未辟,玉漏犹滴。撤盖下车,于焉以息。待漏之际,相君其有思乎?
其或兆民未安,思所泰之;四夷..未附,思所来之;兵革未息,何以弭之;田畴多芜,何以辟之;贤人
在野,我将进之;佞人立朝,我将斥之;六气不和,灾眚③荐至,愿避位以禳之;五刑..未措,欺诈日生,请
修德以厘之。忧心忡忡,待旦而入。九门既启,四聪甚迩。相君言焉,时君纳焉。皇风于是乎清夷,苍生
以之而富庶。若然,则总百官,食万钱,非幸也,宜也。
其或私仇未角,思所逐之;旧恩未报,思所荣之。子女玉帛,何以致之;车马玩器,何以取之。奸人
附势,我将陟之;直士抗言,我将黜之;三时告灾,上有忧色,构巧词以悦之;群吏弄法,君闻怨言,进
谄容以媚之。私心慆慆④,假寐而坐,九门既开,重瞳屡回。稲君言焉,时君惑馮。政柄于是乎幕哉,帝位
以之而危矣。若然,则死下狱,投远方,非不幸也,亦宜也。
是知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可不慎欤?复有无毁无誉,旅进旅退,窃位而苟禄,备员而全
身者,亦无所取焉。
棘寺小吏王禹偁为文,请志院壁,用规于执政者。
(注)①待漏院:古代朝臣晨集等待召见的地方。②哕哕(huì):象声词,徐缓而有节奏的响声。③眚(shěng);
灾异。④慆慆:纷乱不息的样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不独有/其德亦皆务于勤耳/况夙兴夜寐/以事一人卿大夫/犹然况宰相乎
B.是不独有其德/亦皆务于勤耳/况夙兴夜寐/以事一人/卿大夫犹然/况宰相乎
C.是不独有/其德亦皆务于勤耳/况夙兴夜寐以事/一人卿大夫犹然/况宰相乎
D.是不独有其德/亦皆务于勤耳/况夙兴夜寐以事/一人卿大夫/犹然况宰相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卿:太师、太傅、太保等中央最高一级的军政长官。
B.四夷:四方的少数民族。夷,古时对中原以外各族的蔑称。
C.北阙:京城皇宫的大门,朝见、上书奏事都进这个宫门。
D.五刑,指笞、杖、徒、流、死五种轻重不等的刑法。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物生长,年年有收成,百姓相亲,万国安宁,这是官员商讨治国纲要、分守自己职责、勤于治理、
伸张皇帝教化的结果。
B.朝廷设置待漏院的目的,是希望宰相勤于政务。上朝日,宰相到达,可以在待漏院暂息,并在等候
上朝时多想想朝廷大事。
C.作者把宰相分成三类,肯定第一类,认为应让他们总管百官,享受优厚俸禄;而对另两类则加以批
评,认为应该将他们下狱流放。
D.本文是作者在大理寺任职时所作,他撰写这篇文章并希望将它记录在待漏院的墙壁上,是为了规诫
执政的大臣。
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知君逸于上,臣劳于下,法乎天也。
5.请分别用一个词概括文中所写到的三类宰相。
【答案】
1.B
2.A
3.C
4.所以我们知道,国君在上清闲安逸,臣子在下勤于王事,这就是效法天道。
5.第一类:忧国忧民(尽职尽责)。第二类:自私自利(祸国殃民)。第三类:尸位素餐(平庸无能)。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是不独有其德”,“是”,这,这些人,是主语,“有”是谓语,“其德”
是宾语,语法结构和句意完整,故在“德”后断开,排除 AC。“况夙兴夜寐以事一人”,“夙兴夜寐”的主
语是前面的“是”,承前省略,“以”在这里是表目的连接,后面跟动词,因此“事”是动词,“事奉”,后
面必须跟宾语,所以“一人”是宾语,因此,在 “人”后断开,排除 D。故选 B。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 项,“太师、太傅、太保等”错,六卿,古代
统军执政之官,又称六官,在中国古代,泛指仅次于宰相、三公的高级大臣。始见于西周,不同历史时期
所指不同。但不包括“太师、太傅、太保”。故选 A。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 项,“对另两类则加以批评,认为应该将他们下狱流放”错,对待
第三类作者认为“亦无所取焉”,意思是“也是不足取的”。故选 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为:是,是以,因此,所以;君逸于上,状语后置,
应为“君于上逸”;臣劳于下,状语后置,应为“臣于下劳”; 法,效法。
5.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本着题干要求,找到答案区间,然后加以提炼、
概括。第一类宰相,在文章第二自然段,写到宰相应思考如何安民、止战、消灾、教化、谏君等,这样的
宰相是一位忧国忧民、尽职尽责的好宰相。第二类宰相,在文章第三自然段,写到宰相报恩仇、贪财货、
结私党、欺君上等,这样的宰相是作恶多端、自私自利、祸国殃民的坏宰相。第三类宰相,在文章第四自
然段,写到宰相随波逐流、滥竽充数、贪图宝贵,是尸位素餐、平庸无能的普通人。
参考译文:
天道不说话,而万物却能顺利生长,年年有所收成,这是为什么呢?那是由于掌握四时、五行的天官们使
风调雨顺的结果。皇帝不说话,但是人民和睦相亲,四方万国安宁,这是为什么呢?那是由于三公商讨了
治国纲要,六卿职责分明,伸张了皇帝的教化的结果。所以我们知道,国君在上清闲安逸,臣子在下勤于
王事,这就是效法天道。古代的贤相名臣善于治理国家的,从皋陶、夔到房玄龄、魏征,是屈指可数的。
这些人不但有德行,而且都勤劳不懈。早起晚睡为国君效力,连卿大夫都是如此,何况宰相呢!
朝廷从建国初即沿袭前代的制度,在丹凤门西边设立宰相待漏院,这是表示崇尚勤于政务。当朝见之所的
门楼上映着一线曙光,东方还未大亮时,宰相就动身启行,仪仗队的灯笼火把照耀全城。宰相驾到,马车
铃声叮当,富有节奏。这时宫门未开,玉漏声残,侍从撩开车上帷盖,主人下车到待漏院暂息。在等候朝
见之际,宰相大概想得很多吧!
或许有的在想,万民尚未安宁,考虑怎样使他们前来归附。战事未息,怎样使它平息;田野荒芜,怎样使
人们去开垦。德才兼备之人尚未任用,我将推荐他们;奸人在朝,我将贬斥他们。气候反常,天时不正,
灾害一次次发生,我愿意辞去相位来乞求上天消除灭害;各种刑罚未能废止不用,欺诈行为不断发生,我
将请求施行文德教化来矫正这些人。怀着深深的忧虑,等待天明入宫。宫门开后,善听各方意见的天子离
得很近。宰相向皇帝奏明了意见,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世风清明安定,百姓因此而富裕。如能这样,
宰相位居百官之上,享受优厚的俸禄,那就不是侥幸而得,而是完全应该的。
或许在想,我有私仇未报,考虑怎样斥逐仇敌;有旧恩未报,考虑怎样使恩人荣华富贵。考虑着金钱美女,
怎样到手;车马玩物,怎样取得。奸邪之徒依附我的权势,我便考虑如何提拔他们;正直之臣直言谏诤,
我便考虑怎样罢免他们。三时各地报告灾情,皇上忧虑,我便考虑怎样用花言巧语取悦皇帝;众官枉法,
国君听到怨言,我便考虑怎样奉承献媚求得皇上的欢心。他为私事思绪纷乱,强自坐着假睡。宫门开了,
金殿上龙目四顾,宰相提出建议,皇上被他蒙惑,政权由此而毁坏,皇位也因此而动摇。如果这样,那么
即使宰相被打入死牢,或流放远地,也不是不幸,而是完全应该的。
因此可以懂得,一国之政,万人之命,系于宰相一人,难道可以不谨慎以待吗?还有一种宰相,他们没有
恶名声,也没有好名声,随波逐流时进时退,窃取高位贪图利禄,滥竽充数而保全身家性命,也是不足取
的。
大理寺小官吏王禹偁撰写此文,希望能把它记录在待漏院壁上,用以告诫执政的大臣。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赵君锡字无愧,性至孝。母亡,事父良规不违左右,夜则寝于旁。凡衾稠薄厚、衣服寒温、药石精粗、
饮食旨否、栉发翦爪、整冠结带,如《内则..》所载者,无不亲之。及登进士第,以亲故不愿仕。良规每出,
必扶掖上下,至杂立仆御中。尝从谒文彦博,彦博异其容止,问而知之,语诸子,令视以为法。良规没调
知武强县从韩琦大名幕府彦博及吴充在枢管更荐之为检详吏房文字徙知大宗正丞加秘阁校理改宗正丞时增
诸宗院讲书教授官,而逐院自备缗钱为月馈,贫者或不能以时致,宗师辄移文督取。君锡言∶“国家养天
下士于太学,尚不较其费,安有教育宗室令自行束惰之理。”诏悉从官给。元祐初,迁司勋右司郎中、太
常少卿,擢给事中。论蔡确、章惇有罪不宜复职。大河不可轻议东回,请亟罢修河司,以省邦费,宽民力。
苏轼出知杭州,君锡言:“轼之文,追攀《六经》,蹈藉班马..,知无不言。壬人畏惮,为之消缩。公论倚重,
隐如长城。今飘然去国,邪党必谓朝廷稍厌直臣,且将乘隙复进,实系消长之机。不若留之在朝,用其善
言则天下蒙福,听其说论则圣心开益。行其诏令则四方风动。为利博矣。”进刑部侍郎、枢密都承旨,拜
御史中丞。即上疏劝哲宗亲讲学,广谱问,为躬政之渐。复以吏部侍郎、天章阁待制知郑陈澶三州、河南
府,徙应天。因清明出郊,具奠谒杜衍、张异、张方平、赵概、王尧臣、蔡抗、蔡挺之茔,邀七家子孙,
陪祭于侧,时人传其风义。绍圣中,贬少府少监,分司南京,卒.,年七十二。绍兴..六年,赠徽猷阁直学士。
(节选自《宋史·赵君锡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良规没/调知武强县/从韩琦大名幕府彦博/及吴充在枢管/更荐之为检详吏房文字徙/知大宗正丞/加
秘阁校理/改宗正丞/
B.良规没/调知武强县/从韩琦大名幕府/彦博及吴充在枢管/更荐之为检详吏房文字/徙知大宗正丞/加
秘阁校理/改宗正丞/
C.良规没调知武强县/从韩琦大名幕府/彦博及吴充在枢管/更荐之为检详吏房文字徙/知大宗正丞/加秘
阁校理/改宗正丞/
D.良规没调知武强县/从韩琦大名幕府彦博/及吴充在枢管/更荐之为检详吏房文字/徙知大宗正丞/加秘
阁校理/改宗正丞/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内则》为《礼记》的第十二篇,内容为在家庭内部父子、男女所应遵行的规则。
B.班马是司马迁和班固的并称。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均为重要史书。
C.卒,古人称士死为不禄,称天子死为崩,诸侯死和大夫死为薨,庶人则称死。
D.绍兴,地名,原名越州,宋高宗赵构逃至此地,改元绍兴,文中指赵构皇帝年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君锡生性至孝,事亲细致入微。其母去世后,他一直陪伴在父亲身边,衣食住行,无不亲力亲为,
甚至考中进士之后也因为父亲而没有入仕。
B.赵君锡心地仁善,关心他人疾苦。宗院增加讲书教授官,需各院自行承担相关费用,贫穷者有时不
能按时交纳。他发现后上报朝廷,改由官府付费。
C.赵君锡正直耿介,敢于进言献策。他任给事中时,多次向朝廷提出建议,尤其是对苏轼外任之事极
力谏阻,言之凿凿,入情入理,最终说服了皇帝。
D.赵君锡对君忠诚,为国尽心谋划。他在朝中任职时,规劝皇帝广求治国良策;认为黄河不可以轻议
定东回,并奏请撤销修河司,以节省经费、宽省民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家养天下士于太学,尚不较其费,安有教育宗室令自行束惰之理。
(2)今飘然去国,邪党必谓朝廷稍厌直臣,且将乘隙复进,实系消长之机。
5.赵君锡为什么建议让苏轼留在京城?
【答案】
1.B
2.C
3.C
4.(1)国家在太学供养天下名士,尚且不计较其费用,哪有教育宗室子弟让他们自行交纳学费的道理!
(2)现在苏轼轻快地离开京城,奸邪之党必定认为朝廷渐渐厌恶正直之臣,并且将要趁机再次入朝,实在
是正邪消长的关键。
5.苏轼正直有才可靠,朝中奸邪之人为之畏惧退缩;采纳苏轼的建议可以有利于国家治理。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良规没”独立成句,应与下文断开,排除 CD;从下文“更荐之”可
知,“彦博及吴充”为句子主语,中间不可断开,“徙”与下文的“加”“改”都是官职任命用词,句子结构
相同,应在其前断开,排除 A。整个句子翻译为:良规去世,赵君锡调任武强知县。随从韩琦到大名幕府。
文彦博和吴充在枢密院时,都举荐他为检详吏房文字,调任大宗正丞,加秘阁校理,改任宗正丞。故选 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诸侯死和大夫死为薨”错。古人称大夫死为卒,不是“薨”。
故选 C。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 项,“最终说服了皇帝”于文无据。文中只是表明赵君锡对苏轼外
任之事极力谏阻,“轼之文,追攀《六经》,蹈藉班马,知无不言。壬人畏惮,为之消缩。公论倚重,隐如
长城。今飘然去国,邪党必谓朝廷稍厌直臣,且将乘隙复进,实系消长之机。不若留之在朝,用其善言则
天下蒙福,听其说论则圣心开益。行其诏令则四方风动。为利博矣”,但是否“最终说服了皇帝”, 文中没
有确切说明。故选 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一句翻译时应注意:“较”,计较;“安”,怎么,哪里;
“束惰”,交纳学费。第二句翻译时应注意:“去”,离开;“稍”,渐渐;“乘隙”,趁机;“机”,关键。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原文说“轼之文,追攀《六经》,蹈藉班马,知无不言。壬
人畏惮,为之消缩。公论倚重,隐如长城。今飘然去国,邪党必谓朝廷稍厌直臣,且将乘隙复进,实系消
长之机”,是说苏轼的文章,可以追比《六经》,追随班马,知无不言。奸佞之人惧怕,为之退缩。众人认
为可以重用,如同隐在的长城。现在苏轼轻快地离开京城,奸邪之党必定认为朝廷渐渐厌恶正直之臣,并
且将要趁机再次入朝,实在是正邪消长的关键。由此可知,苏轼正直有才可靠,朝中奸邪之人为之畏惧退
缩。原文说“不若留之在朝,用其善言则天下蒙福,听其说论则圣心开益。行其诏令则四方风动。为利博
矣”,意思是不如留他在朝为官,采用他的良言就会天下受利,听从他正直的言论就会圣心敞开得益,推行
他的建议就会四方闻风而动,好处甚多。由此可知,采纳苏轼的建议可以有利于国家治理。
【点睛】
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
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
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
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
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
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参考译文:
赵君锡字无愧,生性十分孝顺。母亲去世,他侍奉父亲赵良规不离左右,夜里就睡在父亲身旁。凡是被褥
薄厚、衣服冷暖、药物精粗、饮食是否可口、梳头发剪指甲、整理帽子系带子,一切同《内则》记载的,
无不亲力亲为。等到考中进士,他因为要照顾父亲而不愿外出做官。良规每次出门,赵君锡必定一路亲自
搀扶,甚至经常混杂站立于仆人之中。赵君锡曾经跟随父亲拜访文彦博,文彦博认为他的容貌举止不同常
人,询问后知晓了他的情况,并告诉自己的孩子,让他们以赵君锡为榜样。良规去世,赵君锡调任武强知
县。随从韩琦到大名幕府。文彦博和吴充在枢密院时,都举荐他为检详吏房文字,调任大宗正丞,加秘阁
校理,改任宗正丞。当时增加各宗院的讲书教授官,各院都自备缗钱为一月的供给,贫困者有的不能按时
交出,宗师就发文去索要。赵君锡上奏说:“国家在太学供养天下名士,尚且不计较其费用,哪有教育宗室
子弟让他们自行交纳学费的道理!”皇帝下诏全部由官府给付。元祐初年,升任为司勋右司郎中、太常少卿,
提拔为给事中。弹劾蔡确、章惇有罪不应当官复原职;黄河不可以轻议定东回,并奏请立即撤销修河司,
以节省经费、宽省民力。苏轼出京任杭州知州,赵君锡进言:“苏轼的文章,可以追比《六经》,追随班马,
知无不言。奸佞之人惧怕,为之退缩。众人认为可以重用,如同隐在的长城。现在苏轼轻快地离开京城,
奸邪之党必定认为朝廷渐渐厌恶正直之臣,并且将要趁机再次入朝,实在是正邪消长的关键。不如留他在
朝为官,采用他的良言就会天下受利,听从他正直的言论就会圣心敞开得益,推行他的建议就会四方闻风
而动,好处甚多。”赵君锡又进升刑部侍郎、枢密都承旨,拜御史中丞。随即上疏劝谏哲宗亲自讲学,广泛
咨询,为亲政之开端。赵君锡又以吏部侍郎、天章阁待制的身份出知郑陈澶三州、河南府,又调任应天府。
趁清明节到郊外出行之机,准备奠礼拜谒杜衍、张昪、张方平、赵概、王尧臣、蔡抗、蔡挺的坟墓,并邀
请七家子孙,在一旁陪祭,当时人们传颂其情谊。绍圣年间,贬为少府少监,分管南京,去世,享年七十
二岁。绍兴六年,赠徽猷阁直学士。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
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
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
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
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
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
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
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黥布反时,高
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
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
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
而起。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
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B.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
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C.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
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D.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
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侯:爵位,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时分五等,侯是第三等。
B.舍人:战国及汉初时,王公贵族府中有职务的门客或左右亲近的人。
C.参乘:同“骖乘”,古时坐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一般由武士充任。
D.陛下:“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后来“陛下”成为对帝王的敬称。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哙出身卑微,忠心耿耿。他以杀狗卖肉为生,曾经和刘邦一同隐藏在乡间,后来又一起起兵,一
直追随刘邦征战天下。
B.樊哙刚烈威猛,舍生忘死。当听说事情紧急、刘邦处境危险时,他撞开阻挡的卫兵,持兵器闯入营
帐,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
C.樊哙临危不乱,应对自如。借项羽赐酒的机会,他指出项羽听信谗言与刘邦产生隔阂,可能使天下
四分五裂,项羽无言以对。
D.樊哙披肝沥胆,诤言进谏。刘邦晚年,因病意志消沉不理政事,他不顾大臣的阻挠直入皇宫,述说
往事,并以赵高之事讽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
(2)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答案】
1.B
2.A
3.D
4.(1)况且我们沛公首先进入并平定咸阳,露宿霸上,来等待您的到来。
(2)这一天如果不是樊哙闯进大营责备项羽的话,沛公的事就危险了。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子大意为:沛公带领一百多骑兵来到项营通过项伯的关系面见项羽,
向项羽谢罪,说明自己并没有封锁函谷关不让诸侯军进入关中的事。项羽设宴犒赏军中将士,正在大家喝
得似醉非醉的时候,亚父范增想谋杀沛公,命令项庄拔剑在席前起舞,想乘机击杀沛公,而项伯却一再挡
在沛公的前面。 “谢”是“无有闭关事”的谓语,断开则语义不通,排除 A、D;“军士”是“飨”的宾语
应在“军士”后断开,排除 C。故选 B。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A 项,“侯是第三等”错。周代有公、侯、伯、子、
男五种爵位,侯是第二等。故选 A。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 项,“他不顾大臣的阻挠”分析不正确。原文“哙乃排闼直入,
大臣随之”的意思是“樊哙推开宫门,径直闯了进去,后面群臣紧紧跟随”。故选 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重点词:且,况且;入定,进入并平定;以,来。(2)
重点词:微,如果不是;诮让,责备;殆,危险。
参考译文:
舞阳侯樊哙是沛县人,以杀狗卖狗肉为生,曾经和汉高祖一起隐藏(居)在乡间。当初跟从高祖在丰县起
兵,攻取了沛县。高祖做了沛公,就任用樊哙为舍人。接着,他跟随沛公攻打胡陵、方与,回过头来又镇
守丰县,在丰县城下,击败了泗水郡郡监所带领的军队。
项羽驻军戏下,准备进攻沛公。沛公带领一百多骑兵来到项营通过项伯的关系面见项羽,向项羽谢罪,说
明自己并没有封锁函谷关不让诸侯军进入关中的事。项羽设宴犒赏军中将士,正在大家喝得似醉非醉的时
候,亚父范增想谋杀沛公,命令项庄拔剑在席前起舞,想乘机击杀沛公,而项伯却一再挡在沛公的前面。
这时只有沛公和张良在酒席宴中,樊哙在大营之外,听说事情紧急,就手持铁盾牌来到大营前。守营卫士
阻挡樊哙,樊哙径直撞了进去,站立在帐下。项羽注视着他,问他是谁。张良说:“他是沛公的参乘樊哙。”
项羽称赞道:“真是个壮士!”说罢,就赏给他一大碗酒和一条猪前腿。樊哙举杯一饮而尽,然后拔出宝剑
切开猪腿,把它全部吃了下去。项羽问他:“还能再喝一碗吗?”樊哙说道:“我连死都不怕,难道还在乎
这一碗酒吗!况且我们沛公首先进入并平定咸阳,露宿霸上,来等待您的到来。大王您今天一到这里,就
听信了小人的胡言乱语,跟沛公有了隔阂,我担心天下从此又要四分五裂,百姓们都怀疑是您一手造成的
啊!”项羽听罢,沉默不语。沛公借口要去上厕所,暗示樊哙一同离去。这一天如果不是樊哙闯进大营责备
项羽的话,沛公的事就危险了。以前在黥布反叛的时候,高祖一度病得很厉害,讨厌见人,他躺在宫禁之
中,诏令守门人不得让群臣进去看他。群臣中如绛侯周勃、灌婴等人都不敢进宫。这样过了十多天,有一
次樊哙推开宫门,径直闯了进去,后面群臣紧紧跟随。看到高祖一人枕着一个宦官躺在床上。樊哙等人见
到皇帝之后,痛哭流涕地说:“想当初陛下和我们一道从丰沛起兵,平定天下,那是什么样的壮举啊!而如
今天下已经安定,您又是何等的疲惫不堪啊!况且您病得不轻,大臣们都惊慌失措,您又不肯接见我们这
些人来讨论国家大事,难道您只想和一个宦官诀别吗?再说您难道不知道赵高作乱的往事吗?”高祖听罢,
于是笑着从床上起来。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苟晞,宇道将,河内山阳人也。少为司隶部从事,校尉石鉴深器之。齐王(司马)同辅政,晞参同军
事,拜.尚书右丞,转.左丞,廉察诸曹,八坐以下皆侧目惮之。及冏诛,晞亦坐免。惠帝征成都王颖,以为
北军中候。及帝还洛阳,行.兖州刺史。
汲桑之破邺也,东海王越出次官渡以讨之,命晞为前锋。陷其九垒,遂定邺而还。后讨吕朗,破汲桑
故将公师藩,败石勒于河北..,威名甚盛,时人拟之韩白。封东平郡侯,邑万户...。
晞练于官事,文簿盈积,断决如流,人不敢欺。其从母依之,奉养甚厚。从母子求为将,距之曰:“吾
不以王法贷人,将无后悔邪?”固欲之,晞乃以为督护。坐法,晞杖节斩之,从母叩头请救,不听。既而
素服哭之,流涕曰:“杀卿者兖州刺史,哭弟者苟道将。”其杖法如此。
晞见朝政日乱,惧祸及己,而多所交结,每得珍物,即贻都下亲贵。兖州去洛五百里,恐不鲜美,募
得千里牛,每遣信,旦发暮还。初,东海王越以晞复其仇耻,甚德之,引升堂,结为兄弟。越司马潘滔等
说曰:“兖州要冲,魏武以之辅相汉室,晞有大志,久令处之,则患生心腹矣。若迁青州,厚其名号,晞
必悦。公自牧兖州,经纬诸夏,藩卫本朝。此所谓谋之于未有,为之于未乱也。”越以为然,乃迁晞青州
刺史。
越疑晞与怀帝有谋使游于成皋间获晞使果得诏令大构疑隙永嘉五年,怀帝恶越专权,复密诏晞讨越。
越与徐州刺史裴盾共讨晞。晞使骑收河南尹潘滔,滔夜遁,及执尚书刘会、侍中程延,斩之。会越薨.,盾
败。诏晞为大将军大都督,督六州诸军事,增邑二万户。
(选自《晋书·苟晞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越疑晞与怀帝有谋使/游骑于成皋/间获晞使/果得诏/令遂大构疑隙/
B.越疑晞与怀帝有谋使/游骑于成皋间/获晞使/果得诏/令遂大构疑隙/
C.越疑晞与怀帝有谋/使游骑于成皋间/获晞使/果得诏令/遂大构疑隙/
D.越疑晞与怀帝有谋/使游骑于成皋/间获晞使/果得诏令/遂大构疑隙/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拜尚书右丞,转左丞”中“拜”指授予官职,“转”指平调官职,“行兖州刺史”中“行”指兼
摄,即代理官职或兼职。
B.文中“河北”指黄河以北,与《鸿门宴》中的“将军战河北”中的“河北”所指范围基本相同,与
现在行政区域“河北”不同。
C.“邑万户”指食邑万户。邑万户之人被称“万户侯”,泛指高官贵爵,作为封建社会一个特殊阶层,
拥有很高社会地位。
D.“会越薨”中“薨”指王侯司马越的死。“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不禄,士曰死。”可
谓“死”之等级森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苟晞治理政事有才华。他先后担任过司隶部从事、尚书右丞、尚书左丞、北军中候、兖州刺史、青
州刺史等官职。
B.苟晞带兵打仗有谋略。东海王司马越以苟晞为前锋征讨并平定汲桑,后讨吕朗,破公师藩,败石勒,
时人把他比作韩信、白起。
C.苟晞治人执法很严明。姨母的儿子做督护时触犯法律,姨母叩头请求饶儿子的罪过,苟晞没有听从。
苟晞依法将姨母的儿子斩首。
D.苟晞为人处事较圆滑。在朝廷政事混乱时,他担心遭到祸患,广泛结交朋友,每次得到珍贵物品,
都快速运送,拿去送给京城中的权贵和亲友。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冏诛,晞亦坐免。惠帝征成都王颖,以为北军中候。
(2)若迁青州,厚其名号,晞必悦。公自牧兖州,经纬诸夏,藩卫本朝。
【答案】
1.C
2.D
3.D
4.(1)等到司马冏被诛杀,苟晞也获罪免官。晋惠领兵征讨成都王司马颖,任命苟晞为北军中候。
(2)如果把他调任青州刺史,多给他加一点虚衔封号,苟晞一定高兴。您亲自掌管兖州,经营中原各地事
务,像屏障一样护卫本朝。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为:东海王司马越怀疑苟晞与怀帝有所图谋,派游击骑兵在成皋
一带巡查,抓住了苟晞的信使,果然查获了朝廷给苟晞的诏令,于是造成很深的疑虑怨恨。“越疑晞与怀帝
有谋”,“越”是主语,“疑”是谓语,“晞与怀帝有谋”是 “疑”的内容,做宾语,句意和语法结构完整。
“使”是动词“派”意思,作后一句的谓语动词,所以在“有谋”和“使”之间断开。据此排除 AB;“于
成皋间”,“于……间”,在……一带,固定用法,中间不能断看。排除 AD。故选 C。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 项,“大夫曰不禄,士曰死”错,应为“大夫
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故选 D。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 项,“拿去送给京城中的权贵和亲友”错,“每得珍物,即贻都下
亲贵”中“亲贵”指的是皇亲权贵,因此,选项正确的理解应是:每次得到珍贵的物品,就送给京城里的
皇亲贵族。故选 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
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不能翻译的助词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加
以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抓取赋分点,并一一落实。第一句的得分点为:及,等到;诛,被杀;坐,获罪;
以为,以(之)为。第二句的得分点为:迁,调任;厚,形容词用作动词,多多加封;牧,管理,掌管;
经纬诸夏,经营中原各地事务。
参考译文
苟晞,字道将,河内山阳人。年轻时担任司隶部从事,校尉石鉴十分器重他。齐王司马冏辅佐朝政时,苟
晞在司马冏幕中担任参军,被授予尚书右丞,转调尚书左丞, 查访巡察各官署工作,尚书省的高级官员以
下对他都感到害怕。等到司马冏被诛杀,苟晞也获罪免官。晋惠领兵征讨成都王司马颖,任命苟晞为北军
中候。等到惠帝返回洛阳,任用苟晞兼摄兖州刺史。
汲桑攻破邺城时,东海王司马越出京驻在官渡以征讨汲桑,任命苟晞为先锋。苟晞攻克了汲桑的九个堡垒,
就平定了邺城,然后返回。后讨伐吕朗,攻破汲桑原来的部下将领公师藩,在黄河以北打败了石勒,威名
大振,当时有人把他比为古代名将韩信、白起。被封东平侯,食邑一万户。
苟晞对公事很熟悉,公文簿册堆满几案,裁决像流水一样迅速,别人不敢欺骗他。他的姨母依靠他过活,
苟晞对她的赡养非常丰厚。姨母的儿子请求做将领,苟晞拒绝说:我从不用王法宽恕人,你不会后悔吗?
他坚决要做将领,苟晞就把他任命为督护。犯了法,苟晞依仗法令把他斩首。姨母叩头请求饶恕,苟晞没
有听从。斩首以后苟晞穿上白色丧服去哭丧,流着眼泪说:杀你的是我兖州刺史,哭弟弟的是我苟道将。
他执法严明就像这样。
苟晞见到朝廷政事一天比一天乱,害怕祸患会涉及自己,因而广泛结交权贵,每次得到珍贵的物品,就送
给京城里的皇亲贵族。充州离都城洛阳五百里,食品一类东西送到恐怕不能保持鲜美,就购求到日行千里
的牛,每次派遣信使,早晨出发晚上就回来。以前,东海王司马越因为苟晞为自己报仇雪耻,非常感激他,
把他拉到堂上,结为兄弟。司马越府中的司马潘滔等劝告说:兖州是重要地方,魏武帝曹操据有此地辅助
汉室。苟晞胸有大志,长久地让他处在兖州刺史的位置上,那就是祸患生于心腹之中了。如果把他调任青
州刺史,多给他加一点虚衔封号,苟晞一定高兴。您亲自掌管兖州,经营中原各地事务,像屏障一样护卫
本朝,这就是说在事情发生之前谋划,在动乱发生之前做准备。司马越认为说得对,就改授苟晞为青州刺
史。
东海王司马越怀疑苟晞与怀帝有所图谋,派游击骑兵在成皋一带巡查,抓住了苟晞的信使,果然查获了朝
廷给苟晞的诏令,于是造成很深的疑虑怨恨。永嘉五年,晋怀帝痛恨司马越大权独揽,又秘密诏令苟晞讨
伐东海王司马越。司马越同徐州刺史裴盾共同讨伐苟晞。苟晞派骑兵捉拿河南尹潘滔,潘滔在夜里潜逃,
等到抓获了尚书刘会、侍中程延,把他们斩首。正好赶上司马越死去,裴盾兵败。诏命苟晞为大将军、大
都督,督管六州诸军事,食邑增加到二万户。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宋璟,邢州南和人,其先自广平徒焉,后魏吏部尚书弁七代孙也。父玄抚,以璟贵,赠邢州刺史。璟
少耿介有大节,博学,工于文翰..。弱冠举进士,累转凤阁舍人。当官正色,则天甚重之。长安中,幸臣张
易之诬构御史大夫魏元忠有不顺之言,引凤阁舍人张说令证之。说将入于御前对覆,惶惑迫惧,璟谓曰:
“名义至重神道难欺必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若缘犯颜流贬芬芳多矣或至不测吾必叩阁救子将与子同死。
努力为之,万代瞻仰,在此举也。”说感其言。及入,乃保明元忠,竟得免死。
璟寻迁左御史台...中丞。张易之与弟昌宗纵恣益横,倾朝附之。昌宗私引相工李弘泰观占吉凶,言涉不
顺,为飞书所告。璟廷奏请穷究其状,则天曰:“易之等已自奏闻,不可加罪。”璟曰:“易之等事露自
陈,情在难恕,且谋反大逆,无容首免。请勒就御史台勘当,以明国法。易之等久蒙驱使,分外承恩,臣
必知言出祸从,然义激于心,虽死不恨。”则天不悦。内史杨再思恐忤旨,遽宣敕令璟出。璟曰:“天颜
咫尺,亲奉德音,不烦宰臣擅宣王命。”则天意稍解,乃收易之等就台,将加鞠问。俄有特敕原之,仍令
易之等诣璟辞谢,璟拒而不见,曰:“公事当公言之,若私见,则法无私也。”
璟尝侍宴朝堂,时易之兄弟皆为列卿..,位三品,璟本阶六品,在下。易之素畏璟,妄悦其意,虚位..揖
璟曰:“公第一人,何乃下座?”璟曰:“才劣品卑,张卿以为第一人,何也?”当时朝列,皆以二张内
宠,不名官,呼易之为五郎,昌宗为六郎。天官侍郎郑善果谓璟曰:“中丞奈何呼五郎为卿?”璟曰:“以
官言之,正当为卿;若以亲故,当为张五。足下非易之家奴,何郎之有?郑善果一何懦哉!”其刚正皆此
类也。自是易之等常欲因事伤之,则天察其情,竟以获免。
(节选自《旧唐书•宋璟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名义至重神/道难欺/必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若缘犯颜流贬/芬芳多矣/或至不测/吾必叩阁救子/
将与子同死
B.名义至重/神道难欺/必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若缘犯颜流贬/芬芳多矣/或至不测/吾必叩阁救子/
将与子同死
C.名义至重/神道难欺/必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若缘犯颜/流贬芬芳多矣/或至不测/吾必叩阁救子/
将与乐同死
D.名义至重神/道难欺/必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若缘犯颜/流贬芬芳多矣/或至不测/吾必叩阁/救子
将与子同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翰,既泛指文章,也专指公文书信。文中“工于文翰”意思是说宋璟擅长写文章。
B.御史台,是古代中央行政监察机关。北宋时苏轼身陷乌台诗案,乌台其实就是御史台。
C.列卿,即九卿,是古代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员,有时也指众卿之意。丞相位列九卿之首。
D.虚位,有时指空着的职位,文中的意思则是空出座位。虚左,就是把左侧位置空出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璟的祖先曾有人在南北朝时担任过吏部尚书。因为宋璟成就显赫,所以他的父亲宋玄抚获赠邢州
刺史的官职。
B.奸臣张易之为陷害魏元忠,举荐张说作证。宋璟对张说晓以利害,使得他在朝廷上力保魏元忠免除
了死罪。
C.武则天袒护张易之兄弟,即使不得已将他们交由御史台审讯,不久仍然将他们兄弟特赦,并让他们
去向宋璟道歉。
D.宋璟憎恶张易之,他把张易之看作是才劣品卑的第一人。他认为自己与张易之非亲非故,就该从官
员身份角度称呼他为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请勒就御史台勘当,以明国法。
(2)足下非易之家奴,何郎之有?郑善果一何懦哉!
5.文末说宋璟刚正,根据文意,用一句话简明概括他刚正的表现。
【答案】
1.B
2.C
3.D
4.(1)(我)请求强制让(张易之等人)到御史台接受审查,来彰显国法。
(2)您不是张易之的家奴,为什么要称他为郎呢?你郑善果是多么怯懦啊!
5.不畏强权,敢于同幸臣张易之作斗争。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本题是选择题,找准切入点,注意各选项间的不同之处。注意四字词
语的语义完整与整齐美。“名义至重”是完整的主谓句,在后面断开;“神道”做主语,神明的意思,中间
不宜断开,排除 AD。“党邪陷正”,是对称句式,中间不宜断开,整齐“以求苟免”表目的,与前面的行为
断开,排除 C。“若缘犯颜流贬”中“流贬”是“犯颜”的结果,中间不宜断开。“吾必叩阁救子”中“叩阁”
是“救子”的状语,中间不宜断开。画波浪线部分意思是:义最为重要,神明难以欺骗,你一定不要依附
邪恶陷害正直,以求暂时免祸。如果你因为这冒犯威严而被贬官流放,正可以流芳后世。如果你因为这冒
犯威严而被贬官流放,正可以流芳后世。你如果有什么不测,我将向皇上申诉相救,将与你同死。故选 B。
2.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C 项,“丞相位列九卿之首”说法错误,丞相不属于九卿之列。故选
C。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 项,“他把张易之看作是
才劣品卑的第一人”说法错误,原文“璟曰:‘才劣品卑,张卿以为第一人,何也?’”,句意为宋璟说:“我
才能低劣官品卑微,张卿认为我是第一人,这是什么道理?”,文中的意思,宋璟是说自己才劣品卑。故选
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勒”,强制;“勘当”,接受审查;“明”,形容词用作
动词,彰显。(2)“足下”,对对方的敬称,您;“何郎之有”,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有何郎”,有什么原
因要称他为郎呢,即为什么要称他为郎呢;“一何”,多么。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请勒就御史台勘当,以明国法”,宋璟请求强制让张易之等
人到御史台接受审查,来彰显国法;“中丞奈何呼五郎为卿”,当时朝中官员,都因为二张是武则天宠幸的
人,不叫他们官名,称呼张易之为五郎,张昌宗为六郎,而宋璟坚持以卿称之,可知他不畏强权,敢于同
幸臣张易之作斗争。
参考译文:
宋璟,是邢州南和县人,他的祖先从广平迁徙到这里,是后魏吏部尚书宋弁的第七代孙。父亲宋玄抚,因
为宋璟而显贵,获赠邢州刺史。宋璟年轻时正直而且很有节操,学识广博,擅长作文章。刚成年就考取进
士,连续做官转为凤阁舍人。为官严正,武则天特别看重他。长安年间,宠臣张易之诬陷御史大夫魏元忠
有不忠的言论,让凤阁舍人张说为他做证。张说将要当廷对质时,十分恐惧害怕,宋璟对他说:“义最为重
要,神明难以欺骗,你一定不要依附邪恶陷害正直,以求暂时免祸。如果你因为这冒犯威严而被贬官流放,
正可以流芳后世。你如果有什么不测,我将向皇上申诉相救,将与你同死。努力做这件事,要后人崇敬你,
就在此一举。”张说被他的一番话感动。进入朝廷,于是保全魏元忠,最终使他免于死罪。
宋璟不久升任御史台中丞。张易之与弟弟张昌宗放纵豪横,满朝官员都依附他们。张昌宗私下里请相面术
士李弘泰预测吉凶,言谈中有不忠的内容,被密报上告了。宋璟在朝廷上上奏请求彻底追查这个情况,武
则天说:“张易之等人已经自己奏报了,不用再治罪了。”宋璟说:“张易之他们是在事情败露后自己陈述的,
按情理难以饶恕,况且他们谋反大逆的罪行,是不能容许自首免于连坐的。我请求强制让张易之等人到御
史台接受审查,来彰显国法。张易之等人长期由您使唤,格外承受您的恩宠,我当然知道我的话将招致祸
患,但是正义在我心中激越,我即使死了也不遗憾。”武则天很不高兴。内史杨再思害怕违背武则天的旨意,
马上宣布皇上命令让宋璟出去。宋璟说:“圣上近在咫尺,我自己就能听到她的诏书,不劳烦大臣擅自宣布
皇帝的命令。”武则天情绪渐渐缓解,于是把张易之他们收押到御史台,准备审问。很快又特赦原谅了他们,
并且让张易之他们到宋璟那里道歉,宋璟拒绝见他们,说:“如果是公事就应该公开说,如果私下见面,法
律可是不讲私情的。”
宋璟曾经在朝堂侍宴,当时张易之兄弟都是公卿,官位三品,宋璟的官阶是六品,在下座。张易之向来害
怕宋璟,想要取悦他,就站起身来让座给他作揖说:“您是天下第一人,怎么能坐下座呢?”宋璟说:“我
才能低劣官品卑微,张卿认为我是第一人,这是什么道理?”当时朝中官员,都因为二张是武则天宠幸的
人,不叫他们官名,称呼张易之为五郎,张昌宗为六郎。天官侍郎郑善果对宋璟说:“你为何把五郎叫作卿
呢?”宋璟说:“从官位上来说,他为卿相;如因亲族缘故,当为张五。你不是张易之的家奴,又哪来的什
么郎呢?你郑善果是多么怯懦啊!”他的刚正不阿都如同这类事情。从此张易之他们常常想借某件事来伤害
宋璟,武则天察觉这里的情况,最终使宋璟避免了受害。
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郑袤,字林叔,荥阳开封人也。袤少孤,性清正。时济阴魏讽为相国掾,名重当世,袤同郡任览与结
交。袤以讽奸雄,终必为祸,劝览远之。及讽败,论者称焉。魏武帝初封诸子为侯,精选宾友,袤与徐干
俱为临淄侯文学。司空王朗辟为掾,袤举高阳许允、扶风鲁芝、东菜王基,朗皆命之,后咸至大位,有重
名。出为黎阳令,吏民悦服。太守班下属城,特见甄异,为诸县之最。转济阴太守,下车旌表孝悌,敬礼
贤能,兴立庠序..。会广平太守缺,宣帝谓袤曰:“贤叔大匠垂称于阳平、魏郡,百姓蒙惠化,且王子雍、
鲁子家继踵此郡。使世不乏贤,故复相屈。”袤在广平,以德化为先,善作条教,郡中爱之。毋丘俭作乱,
景帝自出征之,百官祖送..于城东,袤疾病不任会。帝谓王肃曰:“唯不见郑光禄为恨。”肃以语袤,袤自
舆追帝。帝笑曰:“故知侯生必来也。”遂与袤共载,曰:“计将何先?”袤曰:“昔与俭俱为台郎,特
所知悉。其人好谋而不达事情自昔建勋幽州志望无限文钦勇而无算令太军出其不意江淮之卒锐而不能固深
沟高垒以挫其气此亚夫之长也”帝称善。高贵乡公议立明堂辟雍,精选博士..,袤举刘毅、刘寔、程咸、庾
峻,后并至公辅大位。景元初,疾病失明,屡乞骸骨,不许。拜光禄大夫。五等初建,封密陵伯。及武帝
践阼,进爵为侯。虽寝疾十余年,而时贤并相举荐。泰始中,诏曰:“光禄密陵侯袤,履行纯正,宜登三
阶之曜,补衮职之阙。今以袤为司空。”天子临轩,遣五官中郎将国坦就第拜授。袤前后辞让,遣息称上
送印绶..,至于十数。固辞,久之见许,以侯就第,拜仪同三司。九年薨,时年八十五,谥曰元。
(《晋书·列传第十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人好谋而不达事情/自昔建勋/幽州志望无限/文钦勇而无算/今大军出其不意/江淮之卒锐而
不能固/深沟高垒以挫其气/此亚夫之长也/
B.其人好谋而不达事情/自昔建勋/幽州志望无限/文钦勇而无算/今大军出其不意/江淮之卒锐而
不能固深沟高垒/以挫其气/此亚夫之长也/
C.其人好谋而不达事情/自昔建勋幽州/志望无限/文钦勇而无算/今大军出其不意/江淮之卒锐而
不能固/深沟高垒以挫其气/此亚夫之长也/
D.其人好谋而不达事情/自昔建勋幽州/志望无限/文钦勇而无算/今大军出其不意/江淮之卒锐而
不能固深沟高垒/以挫其气/此亚夫之长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庠序,指古代的学校,在殷商时期称“序”,在周代称“庠”,后来泛指学校。
B.博士,古代曾经是通晓史事、掌管书籍文典的官职,与今天的学位名称不同。
C.祖送,我国古代送行饯别时的一种仪式,一般指临行之前在道路上祭祀祖先。
D.印绶,印和系印的丝带。古人将印信系上丝带,佩戴在身,故“印绶”常作为官印的统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袤德才兼备,仕途平顺。他担任过黎阳令、济阴太守、广平太守等官职,先后被封为密陵伯、密
陵侯,高寿而终,赠谥号为“元”。
B.郑袤施政有方,广受肯定。在黎阳,从官吏到百姓都对他心悦诚服,政绩考核为各县之首;在济阴,
他重视教化,礼贤兴教。
C.郑袤为人贤德,深受器重。宣帝看重他贤士的身份,让他接任广平太守;景帝出征平叛,亲自向他
问计,他的建议受到赞赏。
D.郑袤为人谦让,进退有度。皇帝下诏任命郑袤担任司空一职,他亲自交还印绶,坚决辞让达十多次,
但最终还是接受了皇上的封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转济阴太守,下车旌表孝悌,敬礼贤能。
(2)帝谓王肃曰:“唯不见郑光禄为恨。”肃以语袤,袤自舆追帝。
【答案】
1.C
2.C
3.D
4.(1)改任济阴太守,到任即表彰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者,尊敬礼待贤能的人。
(2)景帝对王肃说:“只是没见到郑袤感到很遗憾。”王肃把景帝的话告诉了郑袤,郑袤亲自驾车追赶上景
帝。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志望无限”,主谓结构,句意完整,单独成句,前后断开,排除
AB;“深沟高垒”, 深挖沟濠、加高壁垒,主语应是“我方”,不是 “江淮之卒”,前面断开,排除 D。
句意为:他这个人喜欢谋事但却不能通达事理,自从过去在幽州建立功勋,他的欲望便无限膨胀。他属下
大将文钦有勇无谋。如果我们的军队出其不意,江淮的兵士有锐气但并不稳固,我军可深挖沟濠、加高壁
垒来挫败敌人的锐气,这就是当年大将周亚夫所擅长的方法。故选 C。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 项,“祭祀祖先”错。与《荆轲刺秦王》“既祖,取道”
中的“祖”意义相同,指祭祀路神。故选 C。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 项,“他亲自交还印绶”错。原文“遣息称上送印绶”, 是派儿
子郑称把印绶送还。故选 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一句翻译时应注意:转,转任,改任;下车,到任,上
任;孝悌,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人;贤能,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第二句翻译时应注意:恨,遗憾;
以,把;自舆,亲自驾车。
【点睛】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
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
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
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
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参考译文:
郑袤,字林叔,荥阳开封人。郑袤年少丧父,为人清白正直。当时济阴人魏讽做相国掾。魏讽在当时名声
显赫,和郑袤同一郡县的任览与魏讽结交。郑袤认为魏讽为奸诈之辈,终究会带来灾祸,劝说任览远离他。
等到魏讽落败,谈论的人都称赞郑袤。魏武帝当初分封他的儿子们为侯,精心挑选门客,郑袤与徐干都做
了临淄侯文学。司空王朗征召他做自己的属官,郑袤推举高阳的许允、扶风的鲁芝、东莱的王基,王朗都
给他们委任了官职。这些人后来都官至高位,名望很高。郑袤外调做黎阳县令,当地官员和百姓都心悦诚
服。太守考核属官,经过甄别,郑袤尤为突出,为各县县令之首。改任济阴太守,到任即表彰孝敬父母尊
敬兄长者,礼待贤能的人,兴建学校,启发引导后辈。正值广平太守空缺,宣帝对郑袤说:“你叔叔将作大
匠(郑浑)在阳平任上留有好名声,百姓得到恩惠教化。况且王子雍、鲁子家接着管理此郡,使该地世代
不乏贤人,所以委屈你再次担任太守之职。”郑袤在广平任职,把道德教化放在第一位,他擅长起草法规和
教令,郡里的百姓都很爱戴他。母丘俭发动叛乱,景帝亲自征讨他,文武百官到城东饯行送别,郑袤因为
生病未能赶来。景帝对王肃说:“只是没见到郑袤感到很遗憾。”王肃把景帝的话告诉了郑袤,郑袤亲自驾
车追赶上景帝。景帝笑着说:“本来就知道你一定会像侯生一样来的啊。”景帝于是与郑袤共坐一车,说:“首
先实施什么计策?”郑袤说:“过去我与母丘俭都做过台郎官,对他有所了解,他这个人喜欢谋事但却不能
通达事理,自从过去在幽州建立功勋,他的欲望便无限膨胀。他属下大将文钦有勇无谋。如果我们的军队
出其不意,江淮的兵士有锐气但并不稳固,我军可深挖沟濠、加高壁垒来挫败敌人的锐气,这就是当年大
将周亚夫所擅长的方法。”景帝认为很好。高贵乡公与朝臣商议设立明堂辟雍,精选博士,郑袤推举刘毅、
刘寔、程咸、庾峻,这些人后来都做到公卿高位。景元初年,郑袤得病失明,多次请求告老还乡,没有被
许可。后来郑袤被授予光禄大夫。建立五等封爵时,郑袤被封为密陵伯。等到武帝登基,郑袤晋升爵位为
侯。虽然他卧病十多年,但当时的贤士都争相推荐他。泰始年间,皇帝下诏说:“光禄大夫密陵侯郑袤,为
人中和纯正,应当登三公之位,补上公之缺。现在任命郑袤为司空。”武帝走到殿前,派五宫中郎将国坦到
郑表府中宣旨。郑袤反复推让,派儿子郑称把印绶送还,来回达到十多次。过了很久才被许可,到他府中
任命他,让他以侯爵的身份接受任命,仪同三司。泰始九年郑袤去世,享年八十五岁,谥号为“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