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题精选 01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一种外来的文学观念,悲剧真正进入中国,前后不过百年时间。百年间,中国现代悲剧观念便将
西方源远流长的悲剧传统接受、演练了一遍。虽然其间颇多曲折与起伏,但终自成一格,形成了一个既区
别于西方悲剧的“中国”文学观念,同时,又区别于中国传统悲情戏曲的“现代”文学观念。以一种动态、
开放的视野审视、分析悲剧在中国的接受、成长状况,不难发现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发生、发展,虽然在
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但其内里却是在持续推进,且隐然有迹可循。如果说中国现代悲剧观念
发展的阶段性与理论认知、创作实践、社会状况、时代语境等密切相关,那么其内在路向的发生则源自悲
剧意识的觉醒。而且,路向与阶段,事实上是一里一表,二者互为生发。
作为一种文学观念的研究,“悲剧是什么”“悲剧应当如何”是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研究首先要思考的
问题。对于这样一个言人人殊的论题,此处不打算展开论析,只想重申悲剧观念最核心的两个方面,因为
这也正是中国现代悲剧观念内在的发展路向所在。
朱光潜曾说,尼采的《悲剧的诞生》是“出自哲学家笔下论悲剧的最好一部著作”。原因之一就在于
尼采的悲剧观念既不是悲观主义的,也不是乐观主义的,而是二者矛盾的组合,将“酒神原始的苦难融入
日神灿烂的光辉之中”。在朱光潜看来,这是尼采的一大功绩。理由是,悲剧给我们展现出来的,就是这
样具有两面性的自然。因为悲剧是有感于生活的阴暗、命运的不公等不如意而产生的;与此同时,悲剧又
总是有对苦难的反抗,对于悲剧人物而言,最不可原谅的就是怯懦和屈从。从观念的角度看,朱光潜的这
一评论或者说尼采那看似矛盾的组合,正道出了悲剧的两个最基本层面:直击人类生存困境的悲剧意识与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剧精神。
悲剧意识如同悲剧的内核,体现着悲剧的哲思性;悲剧精神则犹如这内核中的灵魂,展示出悲剧的人
性深度。表现在具体的悲剧作品中,如果说悲剧冲突的必然性和不可解决性喻示着悲剧意识的反思深度与
力度,那么悲剧人物对人性理想的合理要求,他们的执着追求、行动乃至毁灭,则彰显着悲剧的精神高度
和人性魅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部经典的悲剧作品,都是一首哲学化的诗,深邃的思考和悲壮的情调
是其基本风貌——从对人的生存的终极关怀出发,在形而上的思考与崇高的人性精神结合处绽放。所以,
仅仅表现出深刻的悲剧意识还不足以称之为悲剧作品,是否体现出一种执着的悲剧精神同样是一个必不可
少的条件。但二者之中,悲剧意识的觉醒显然是最基本的前提。
由此反观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百年进程,虽然真正堪称悲剧的戏剧作品不太多,但不可否认的是,其
现代悲剧意识却呈现出一种持续的、正向的发展态势,由外而内、由下而上、由社会到个体、由现实到精
神,不断拓展、深入。至于其间的悲剧精神则因作者的诉求不同和作品的艺术表现不同,而展现出不同的
质感和情调。所以,在这两者之中,作为根基的现代悲剧意识的不断觉醒与发展,便成为中国现代悲剧观
念百年发展进程的最佳见证和似断实连的内在路向,贯穿于中国现代悲剧观念发生、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中。
(摘编自章池《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百年流变》)
材料二:
我曾在一篇文章的结尾这样谈论汪曾祺:“我不再期待从他笔下读到直面人生的悲剧,我把他本身读
作一个悲剧”。后来集中读过他 1992 年以来的小说,觉得此论未免片面。这些作品所表现的痛苦、挣扎与
悲凉,正是我所期望的“直面人生的悲剧”。只有将这惨淡的辉光凸突出来并赋以相应的美学价值,一个
完整而又真实的汪曾祺才能得以呈现。
汪曾祺小说中的悲剧意识表现为末世的败落景象。两个世纪以来中国处于急剧的变化和动荡之中,无
论是社会政治现象还是文化精神现象都在这动荡中瞬息万变。旧的东西无力自持不断走向凋零衰败,新的
东西无法自立迅速走向夭亡。这样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经历给这个民族染上了焦虑、绝望、悲怆、无奈的心
理色彩。有的人一面挣扎,一边出自本能地发出沉重的悲叹,有的人则以其文化优势和精神优势,对这特
定的历史背景和心理色彩持有充分的清醒与自觉。这些清醒者自觉者如果怀有丰富的情感,必会产生深切
而又浩大、灼痛而又寒凉的悲剧体验。近世以来许多人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担当这一败落的世界,表现自己
的悲剧体验。这样一场漫长而又剧烈的历史动荡中,最受颠簸、最受震撼的当然是士大夫阶层。
(摘编自摩罗《悲剧意识的压抑与觉醒——汪曾祺小说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阶段性发展源于悲剧意识的觉醒。
B.在章池看来,悲剧观念最核心的两个方面是“悲剧是什么”和“悲剧应当如何”。
C.悲剧意识的觉醒是悲剧作品最基本的前提,因而在悲剧作品中,它比悲剧精神更重要。
D.汪曾祺作品中所体现的身处末世的痛苦与挣扎正是其复杂的悲剧体验的表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中国现代悲剧观念虽然受到西方悲剧的影响,但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B.悲剧作品中的人物如果懦弱地屈从于命运的安排,那他是缺乏人性魅力的。
C.汪曾祺的小说表现出深刻的悲剧意识,却忽略了对悲剧精神的建构。
D.士大夫对中国近世以来的历史动荡感受深刻,其怀有的丰富情感使得这一阶层更容易萌发一种悲剧
意识。
3.下列作品分析不符合将“酒神原始的苦难融入日神灿烂的光辉之中”这个特点的一项是( )
A.《窦娥冤》中窦娥身世凄惨,遭受毒刑拷打,为证清白指斥天地、痛发誓愿,拼死抗争。
B.《雷雨》中周朴园一生活在痛苦与折磨中,年轻时为了前途放弃了爱情,临到中年又失去了亲人。
C.《红楼梦》中林黛玉寄人篱下、孤苦伶仃,感受到贾宝玉的真情后,她表现出了对爱情的坚定追求。
D.《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面对人性堕落、良知泯灭的黑暗现实,重整乾坤,秉持崇高的人文主义社会
理想。
4.请根据两则材料解释“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两个概念。
5.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答案】
1.D
2.C
3.B
4.①悲剧意识是悲剧的内核,指作者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对逆境和不幸的一种清醒的自觉;②悲剧精神是
悲剧的灵魂,是悲剧人物对人性理想的执着追求,对现实困境的超越与反抗。
5.①首先,对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发生发展做总体概述;②接着借朱光潜、尼采的观点,从悲剧意识和悲
剧精神两个方面分析悲剧观念;③然后进一步论证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的内在联系;④最后指出“悲剧意
识的觉醒”是中国现代悲剧观念发生发展的内核。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A 项,说法错误,扩大了范围。材料一第 1 段“如
果说中国现代悲剧观念发展的阶段性与理论认知、创作实践、社会状况、时代语境等密切相关,那么其内
在路向的发生则源自悲剧意识的觉醒”可知,悲剧意识的觉醒只是引发了中国现代悲剧观念内在路向的发
生。B 项,“悲剧观念最核心的两个方面是‘悲剧是什么’和‘悲剧应当如何’”分析错误。由材料一的第 3
段“从观念的角度看,朱光潜的这一评论或者说尼采那看似矛盾的组合,正道出了悲剧的两个最基本层面:
直击人类生存困境的悲剧意识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剧精神”和第 4 段“悲剧意识如同悲剧的内核,体现
着悲剧的哲思性;悲剧精神则犹如这内核中的灵魂,展示出悲剧的人性深度”可知,章池悲剧观念最核心
的两个方面是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C 项,“因而在悲剧作品中,它比悲剧精神更重要”分析错误,强加因
果。由材料一第 4 段可知,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在悲剧作品中都是必不可少的,二者不存在谁更重要的问
题。故选 D。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C 项,“忽略了对悲剧精神的建构”于文无据,由材
料二可知,此文段论述的只是汪曾祺小说中的“悲剧意识”,并没有提及“悲剧精神”。故选 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 项,“酒神原始的苦难融入日神灿烂的光辉之中”可
以理解为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的融合,即悲剧人物既有处境的不如意,又有强烈的抗争精神,哪怕最后被
毁灭。周朴园屈从命运的安排,他没有强烈的抗争精神,所以他的悲剧不符合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的融合。
故选 B。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根据对文段的分析,可知对“悲剧意识”的解释在材料
一第 4 段和材料二第 2 段。根据材料一第 4 段“悲剧意识如同悲剧的内核,体现着悲剧的哲思性”可得出
悲剧意识是悲剧的内核;根据材料二第 2 段“汪曾祺小说中的悲剧意识表现为末世的败落景象”可知这里
介绍悲剧意识在作者作品中的表现;根据材料二第 2 段“有的人一面挣扎,一边出自本能地发出沉重的悲
叹,有的人则以其文化优势和精神优势,对这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心理色彩持有充分的清醒与自觉”可知介
绍悲剧意识在作者作品中的表现是对逆境和不幸的一种清醒的自觉。对“悲剧精神”的解释在材料一第 4、
5 段。根据材料一第 4 段“悲剧精神则犹如这内核中的灵魂,展示出悲剧的人性深度”可得出悲剧精神是悲
剧的灵魂;根据材料一第 4 段“那么悲剧人物对人性理想的合理要求,他们的执着追求、行动乃至毁灭,
则彰显着悲剧的精神高度和人性魅力”可得出悲剧精神是悲剧人物对人性理想的执着追求,对现实困境的
超越与反抗。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材料一第 1 段为第一层次,从“既区别于西方悲剧
的中国’文学观念,同时,又区别于中国传统悲情戏曲的‘现代’文学观念”“中国现代悲剧观念发展的阶
段性与理论认知、创作实践、社会状况、时代语境等密切相关,那么其内在路向的发生则源自悲剧意识的
觉醒”等方面对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发生发展做总体概述;材料一第 2、3 两段为第二层次,“在朱光潜看
来,这是尼采的一大功绩。理由是,悲剧给我们展现出来的,就是这样具有两面性的自然”“从观念的角度
看,朱光潜的这一评论或者说尼采那看似矛盾的组合,正道出了悲剧的两个最基本层面:直击人类生存困
境的悲剧意识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剧精神”,可得出这一层借朱光潜、尼采的观点,从悲剧意识和悲剧精
神两个方面分析悲剧观念;材料一第 4 段为第三层次,根据“悲剧意识如同悲剧的内核,体现着悲剧的哲
思性;悲剧精神则犹如这内核中的灵魂,展示出悲剧的人性深度”“所以,仅仅表现出深刻的悲剧意识还不
足以称之为悲剧作品,是否体现出一种执着的悲剧精神同样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进一步论证悲剧意识
和悲剧精神的内在联系;材料一第 5 段为第四层,是结论。“所以,在这两者之中,作为根基的现代悲剧意
识的不断觉醒与发展,便成为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百年发展进程的最佳见证和似断实连的内在路向,贯穿于
中国现代悲剧观念发生、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中”指出“悲剧意识的觉醒”是中国现代悲剧观念发生发展的
内核。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1 年初,多个诋毁中印边境卫国戍边英雄的败类相继被拘,在全社会再次强化了英烈凛然不可侵犯
的深刻印象。
曾几何时,“历史虚无主义”猖獗,大家耳熟能详的革命英烈,如方志敏、张思德、董存瑞、江姐、
黄继光、邱少云、杨子荣等都被妖魔化。他们甚至把八路军抗日英雄群体“狼牙山五壮士”说成是“祸害
老百姓的土匪”,而且还公开在网络和杂志上发表,这种行为受到正义之士的抨击和怒斥后,他们不但不
知悔过,反而到法庭起诉他人侵犯了名誉权,要求道歉赔偿。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场捍卫“狼牙山五壮士”
名誉的斗争,在法庭和舆论两个战场展开。在党和各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近 3 年的持续斗争,
打了两场官司,终于在 2016 年 8 月 15 日取得了法庭斗争胜利,为国家英烈伸张了正义。2018 年 4 月 27 日,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全票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从此,有了一把专门定制的保
护英烈的法律利剑。
近年来,社会舆论和风气持续向好,但仍有一些人以身试法,变着花样诋毁污辱英烈。有些同志感觉
愤怒和无奈,一个重要原因是对《英雄烈士保护法》学习不够。这部法律提供了很给力的法律武器:一、
无论什么人以什么方式侵害英烈姓名、肖像、名誉、荣誉,必须承担相应的民事、行政和刑事三种责任,《民
法典》和《刑法》也有相应的制裁条款;二、各级人民政府都有保护英烈的职责,如果有关部门及其工作
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要依法给予处分,构
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三、对侵害英烈的行为,近亲属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律援助机
构应当依法提供法律援助服务,英雄烈士没有近亲属或者近亲属不提起诉讼的,检察机关依法向人民法院
提起诉讼;四、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权向有关部门举报侵害英烈的行为,接到举报的部门应当依法及时处
理。这些法条,实质上宣告保护英烈人人有责,对那些屡教不改的败类绳之以法不是难事,大家要学会使
用法律武器。
当然,最根本的还是加强思想教育和改造。要让更多的人知法守法,不要触犯法律底线。在这个世界
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言论自由不受法律约束,对诋毁国家英烈的无耻言行必须零容忍。在全社会树立
起爱国奉献、崇尚英雄的民族正气,形成对诋毁侮辱英雄的行为人人喊打的社会氛围。
(摘编自王立华《需要认真学》)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
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新时代加强青
少年爱国主义教育,需要紧密结合时代特征,丰富教育内容、拓展教育途径,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青少
年成长全过程和各环节,实现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同频共振,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
充分发挥网络空间作用。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需要结合青少年的新变化、新特点创新教育方式,
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爱国主义是鲜活的,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要紧扣时代主题,着眼话语创新,优
化内容供给,结合青少年兴趣点和接受习惯,制作推出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富有爱国主义气息的网络文学
作品、动漫、有声读物、短视频等,使内容通俗化、接地气,既可感可知,又可亲可近,善用互联网思维
和新媒体语言讲好爱国故事、传播主流价值观,让爱国主义充盈网络空间。积极创新传播手段,突出议题
引领、立体传播、柔性推介,依托微博微信、视频网站等传播平台,通过丰富优质的媒体产品和可视化、
互动式体验,潜移默化地传递爱国主义精神,在网络上打造精准传播、有效覆盖的爱国主义教育新空间,
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头脑、入心灵、见行动。
发挥社会协同作用。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载体,建好用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深
度开发融教育性、知识性、文化性、体验性、娱乐性于一体的红色旅游产品,引导青少年以寓学于游的方
式重温红色记忆,在亲身体验中了解红色政权是从哪里来的、新中国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在历史与现实的
对比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深入挖掘重大纪念日、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
资源,发挥传统和现代节日的涵育功能,以重要时间节点为契机,组织开展主题演讲、快闪等有情感、有
深度、有温度的活动,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参与感,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大力宣传时代楷模、道德
模范、最美人物和身边好人,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和鼓舞广大青少年勤奋学习、向上向善,努力成长为担当
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摘编自蓝晓霞《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让爱国主义代代相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的猖獗,导致很多革命英烈被妖魔化,也是中印边境卫国戍边英雄在网络上被
诋毁的原因。
B.2016 年捍卫“狼牙山五壮士”名誉的斗争,在法庭斗争中取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
法》埋下伏笔。
C.《英雄烈士保护法》让每个人都不能置身事外,都要学会使用法律武器,将那些屡教不改、侮辱英雄
的败类绳之以法。
D.爱国主义教育要善用互联网思维和新媒体语言,依托微博微信、视频网站等传播平台,进行话语创
新、优化内容。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保护英烈,要学会使用法律武器,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但最根本的还是加强思
想教育和改造。
B.在网络上打造精准传播、有效覆盖的爱国主义教育新空间,积极倡导社会舆论和风气,有助于让英
烈受到应有的尊重。
C.建好用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是充分发挥社会协同作用,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
载体的重要手段。
D.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要普及法律知识,更要充分发挥网络空间和社会协同的作用,才
能行之有效。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近年来很多学校将爱国教育融入主题班会、开学典礼等活动中,定期开展爱国主义论坛讲座,让学
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接受爱国教育。
B.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有 1.2 万多名“90 后”甚至“00 后”,他们不顾个人安危,让青春在
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C.长安大学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陕西省蒲城县,探访坐落于此的被誉为“民族英雄”、“林青天”的林
则徐纪念馆,活动有参观旧址、阅读史料等。
D.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
点,采取互动式、启发式、交流式教学。
4.请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在新时代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应该如何加强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感,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答案】
1.A
2.D
3.C
4.①首先从社会关注度高的时事写起,进而回顾近期相关社会新闻,探究事件背后原因深层,提出解决办
法。②再详写解决办法的具体内容,引起读者重视。③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形成分总的行文结构,深化
文章论点。
5.①知法守法,不要触犯法律底线。②树立起爱国奉献、崇尚英雄的思想意识,对诋毁侮辱英雄的行为说
不。③依托微博微信、视频网站等传播平台,在网络上传递爱国主义精神。④积极参入爱国主义教育的实
践,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感受爱国主义精神。⑤积极参加主题演讲、快闪等活动,以榜样
的力量激励和鼓舞自己勤奋学习、向上向善,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 项,“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的猖獗,导致很多革命
英烈被妖魔化,也是中印边境卫国戍边英雄在网络上被诋毁的原因”错误。“历史虚无主义”不是“中印边
境卫国戍边英雄在网络上被诋毁的原因”,中印边境卫国戍边英雄不是历史人物。故选 A。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 项,“更要充分发挥网络空间和社会协同的作用,
才能行之有效”错误。从原文来看,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充分发挥网络空间作用、发挥社会
协同作用,并没有把“发挥网络空间和社会协同的作用”与“普及法律知识”进行比较的意思,故“更要
充分发挥网络空间和社会协同的作用”中“更要”错误。故选 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观点: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要普及法
律知识,充分发挥网络空间和社会协同的作用。A 项,属于爱国教育中学校的作用,不属于网络和社会协
作作用。B 项,是爱国的体现,不是怎么加强爱国主义教育。C 项,林则徐纪念馆属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属于发挥社会协作作用。D 项,教师的作用仍然属于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故选 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行文脉络的能力。题干要求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解答这类题,考生要从两方
面思考:一是理清各段的思路,提炼各段的大意;二是根据各段之间的逻辑联系,分析全篇的结构或思路。
材料一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二段,首先由“多个诋毁中印边境卫国戍边英雄的败类相继被拘”的热点
问题入手,引出话题;由“历史虚无主义”猖獗,大家耳熟能详的革命英烈被妖魔化的相关社会新闻,探
究事件背后深层原因,提出解决办法:定制保护英烈的法律利剑。第三段,由“这部法律提供了很给力的
法律武器……”“这些法条,实质上宣告保护英烈人人有责,对那些屡教不改的败类绳之以法不是难事,大
家要学会使用法律武器”分析可知,详写解决办法的具体内容,引起读者重视。第四段,对全文进行总结:
最根本的还是加强思想教育和改造。形成分总的行文结构,深化文章论点。最后,选择恰当的连接词组织
答案。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由“近年来,社会舆论和风气持续向好,但仍有一
些人以身试法,变着花样诋毁污辱英烈。有些同志感觉愤怒和无奈,一个重要原因是对《英雄烈士保护法》
学习不够”“当然,最根本的还是加强思想教育和改造。要让更多的人知法守法,不要触犯法律底线”分析
可知,知法守法,不要触犯法律底线。由“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言论自由不受法律约束,
对诋毁国家英烈的无耻言行必须零容忍。在全社会树立起爱国奉献、崇尚英雄的民族正气,形成对诋毁侮
辱英雄的行为人人喊打的社会氛围”分析可知,树立起爱国奉献、崇尚英雄的思想意识,对诋毁侮辱英雄
的行为说不。由“积极创新传播手段,突出议题引领、立体传播、柔性推介,依托微博微信、视频网站等
传播平台,通过丰富优质的媒体产品和可视化、互动式体验,潜移默化地传递爱国主义精神,在网络上打造
精准传播、有效覆盖的爱国主义教育新空间,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头脑、入心灵、见行动”分析可知,依托
微博微信、视频网站等传播平台,在网络上传递爱国主义精神。由“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载体,建好用
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深度开发融教育性、知识性、文化性、体验性、娱乐性于一体的红色
旅游产品,引导青少年以寓学于游的方式重温红色记忆,在亲身体验中了解红色政权是从哪里来的、新中国
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分析可知,积极参入爱国主义教
育的实践,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感受爱国主义精神。由“深入挖掘重大纪念日、重要事件和
重要人物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发挥传统和现代节日的涵育功能,以重要时间节点为契机,组织开展
主题演讲、快闪等有情感、有深度、有温度的活动,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参与感,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
大力宣传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和身边好人,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和鼓舞广大青少年勤奋学习、向上
向善,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分析可知,积极参加主题演讲、快闪等活动,以榜样的力
量激励和鼓舞自己勤奋学习、向上向善,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主流文学一般而言更加关注现实和历史,而科幻文学关注的是未来。所以在文学手法上,科幻更多的
不是去反映、隐喻或批判现实,而是把作家的思考投射到未来。此外,在读者群上,主流文学背靠学院正
统,在其身后存在一个庞大而悠久的评价体系。相比之下,科幻文学则更依赖于市场和读者的肯定。
在科幻界还有一种说法,即“科幻是最大的一种现实主义”。因为所谓“未来”,正是必将到来的“现
实”,是现实在靠前的时间轴线上的投影。科幻文学同样可以带入问题意识,去探讨主流文学正在涉及或
未曾涉及的领城,并通过在时空上拉开距离形成陌生化的效应。
其实科幻文学也和中国梦产生了莫大关联。有人认为,科幻是唯一可以直接描写出中国梦的文学题材
——因为其他文学类型都只能聚焦于未完成的当下,科幻小说却可以直接描摹出中国梦成为现实的绚烂图
景。在这种意义上讲,科幻文学的确是一种最具现代感和现实性的文学类型。
不仅主流文学,任何文学类型的创作都要求作家足够洞悉世界、生活和人本身,科幻也不例外。但对
于科幻文学,只深入生活是不够的,还需要作家了解科技前沿,寄托思考和想象,尤其要发挥创断能力。
我认为,科幻文学是创新意识最强的一种文体。科幻文学的兴盛,将会对建设创断型国家起到重要的推动
作用。
科幻文学是一种让想象力得到驰骋与磨砺的文学体裁,无论创作还是阅读,都是对想象力的锻炼,而
它与科技的内在关系,也使我们能够重新审视科技在当代社会的地位。自然,科幻文学并不能直接授人以
科学知识,但它通过对想象世界的描写和对科技社会的预言,足以激活我们的创造力,也激发出指向科技
领域的强烈兴趣。事实上,有许多最终走上研究之路的科学家,都曾经受到过科幻文学的影响。
(取材于刘慈欣《让科幻文学推动创新》)
材料二:
吴言:对于科幻文学评论您有什么建议?
刘慈欣:现在文学界对包括科幻在内的类型文学的评论,都是套用主流文学的评论语境和框架。不可
否认,所有文学体裁都有共性,但不同的文学类型也有自己的规律,套用主流文学的评论方式来评价类型
文学不是恰当的评论方式,如果用这样的标准和语境来评价,包括我的小说在内,相当一部分国内和国外
的科幻作品将一无是处。比如说,传统的文学评论认为,文学是人学,由此推论包括科幻文学在内的类型
文学中的那些类型元素,如科幻中的科幻创意、侦探中的推理等,都只是提供了一种背景、平台和工具,
最终目的是用来表现人性的。事实上不是这样,这些类型元素就是类型文学本身的目的,比如在科幻小说
中,环境和作为一个整体的种族,都可能成为与人物一样的独立的文学形象。有许多主流文学作品都有大
量的科幻元素,比如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冯尼古特的《五号屠场》、戈尔丁的《蝇王》、奥威尔的《1984》
等,这些都是很经典的作品,但一般不被当成科幻小说。
(取材于《星空的奥妙——刘慈欣访谈》)
材料三:
在人们开始带有某种乐观的倾向去关注中国科幻创作时,我们更应该反思那些制约中国科幻发展的不
利因素。这些因素其实是多方面的,此如,一直以来我们对科学技术在社会和人类发展过程中积极作用的
认识不够全面,在与科学技术相关的人文关怀方面有所缺失,可能是其中重要的制约因素。
从科幻的社会教育意义来说,《三体》仅是其中的一种类型。近年来国内科幻界为数不多的较高质量的
科幻作品中,像更关注科技伦理问题的王晋康等人的一些科幻小说,也是颇为值得重视的。科幻作品对科
技伦理问题的深入探讨,也是未来中国科幻创作另一个值得鼓励的发展方向。
(摘编自刘兵《〈三体〉现象与中国科幻》)
材料四:
由于长期以来中国本土科幻原创力量的薄弱,作者无论从质量还是数量都很有限,大部分中青年作者
又长期陷于(科幻世界)杂志体系,造成科幻文学一定程度的小众化和边缘化。缺少或没有专职作家,这
个问题也普遍存在于中国其他的类型文学。以校园在读学生为主体的青年作家在刊物上成名较早,但到了
而立之年又大部分因为生活、工作等压力销声匿迹。中年作家“留守”的寥寥无几,“留守”的作家刘慈
欣以一人之力用一个大部头作品将中国科幻提升到了世界水平,但却由于中国科幻力量的体量小和结构性
失衡而形成后继无人的窘境。
(摘编自《中国科幻图书出版的初步考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文学手法方面,科幻文学不是去反映、隐喻或批判现实,而是关注并思考未来。
B.既然科幻文学是文学的一种,就应该具备一般文学的基本特征,遵循普遍的创作规律。
C.科幻文学与主流文学相比,其内容在时空上拉开距离使之客观上具有超越现实的特征。
D.科幻元素是科幻文学的标志,因此含有科幻元素的文学样式都可以算作科幻文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幻文学有自己的内在规律,套用主流文学的评论方式来评价科幻文学不是恰当的方式。
B.我国有较高质量的科幻文学作品为数不多,科幻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是小众化和边缘化的。
C.不少青年作家因生活、工作压力不再“留守”类型文学,致使我国科幻文学发展后继无人。
D.科幻文学具有社会教育意义,如科技伦理小说,深入探讨科技伦理问题,这值得关注与鼓励。
3.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撑材料二所论观点的一项是( )
A.刘慈欣称新生代作家、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会长陈楸帆的《荒潮》为当代中国科幻界最有影响力的小说。
B.有杂志评论:“科幻文学的语境不是人文的,而是冰冷冷的理智和逻辑的”。
C.作家舒乙认为,奇幻武侠小说作家龙人的创作仍属通俗小说范畴,质量不高。
D.刘慈欣把阿西莫夫的作品给一位小说编辑看,对方认为阿西莫夫的作品是初中生水平。
4.科幻文学有哪些主要特点?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5.如何使我国科幻文学健康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
1.C
2.C
3.A
4.①科幻文学关注的是未来;②科幻文学创新意识最强;③科幻是最大的一种现实主义,科幻文学是最具
现代感和现实性的;④科幻文学与科技有内在关系,可以磨砺想象力。
5.①要尊重科幻文学自己的规律,不要套用主流文学的评论方式来评价科幻文学;②反思那些制约中国科
幻发展的不利因素,全面认识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加强与科学技术相关的人文关怀,重视想象力培养;
③加强科幻文学创作队伍建设,解决青年作家的后顾之忧,鼓励中年作家坚持科幻写作。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 项,“科幻文学不是去反映、隐喻或批判
现实”错误,表述绝对化,原文是“科幻更多的不是去反映、隐喻或批判现实”,意思是也有少数情况发生。
B 项,“就应该具备一般文学的特征,遵循普遍的创作规律”错误,根据文意,科幻文学有其自身的特征和
创作规律。D 项,“含有科幻元素的文学样式都可以算作科幻文学”错误,根据材料二,许多主流文学作品
都有大量的科幻元素,但不被当成科幻小说。故选 C。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 项,“致使我国科幻文学发展后继无人”错
误,“使我国科幻文学发展后继无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青年作家不再“留守”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故
选 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观点为:套用主流文学的评论方式来评价类
型文学不是恰当的评论方式。B、C、D 三项都属于套用主流文学的评论方式来评价类型文学的,A 项中,
刘慈欣对陈楸帆《荒潮》的评价显然不是套用主流文学的评论方式。故选 A。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主流文学一般而言更加关注现实和历史,
而科幻文学关注的是未来。所以在文学手法上,科幻更多的不是去反映、隐喻或批判现实,而是把作家的
思考投射到未来”,即科幻文学关注的是未来。“但对于科幻文学,只深入生活是不够的,还需要作家了解
科技前沿,寄托思考和想象,尤其要发挥创断能力”,即科幻文学创新意识最强。“科幻是唯一可以直接描
写出中国梦的文学题材——因为其他文学类型都只能聚焦于未完成的当下,科幻小说却可以直接描摹出中
国梦成为现实的绚烂图景。在这种意义上讲,科幻文学的确是一种最具现代感和现实性的文学类型”,即科
幻是最大的一种现实主义,科幻文学是最具现代感和现实性的。“科幻文学是一种让想象力得到驰骋与磨砺
的文学体裁,无论创作还是阅读,都是对想象力的锻炼,而它与科技的内在关系,也使我们能够重新审视
科技在当代社会的地位。自然,科幻文学并不能直接授人以科学知识,但它通过对想象世界的描写和对科
技社会的预言,足以激活我们的创造力,也激发出指向科技领域的强烈兴趣”,即科幻文学与科技有内在关
系,可以磨砺想象力。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现在文学界对包括科幻在内的类型文学的
评论,都是套用主流文学的评论语境和框架。不可否认,所有文学体裁都有共性,但不同的文学类型也有
自己的规律,套用主流文学的评论方式来评价类型文学不是恰当的评论方式,如果用这样的标准和语境来
评价,包括我的小说在内,相当一部分国内和国外的科幻作品将一无是处”, 可知要尊重科幻文学自己的
规律,不要套用主流文学的评论方式来评价科幻文学。“在人们开始带有某种乐观的倾向去关注中国科幻创
作时,我们更应该反思那些制约中国科幻发展的不利因素。这些因素其实是多方面的,此如,一直以来我
们对科学技术在社会和人类发展过程中积极作用的认识不够全面,在与科学技术相关的人文关怀方面有所
缺失,可能是其中重要的制约因素”,可知要反思那些制约中国科幻发展的不利因素,全面认识科学技术的
积极作用,加强与科学技术相关的人文关怀,重视想象力培养。“由于长期以来中国本土科幻原创力量的薄
弱,作者无论从质量还是数量都很有限,大部分中青年作者又长期陷于(科幻世界)杂志体系,造成科幻
文学一定程度的小众化和边缘化。缺少或没有专职作家,这个问题也普遍存在于中国其他的类型文学”,可
知要加强科幻文学创作队伍建设,解决青年作家的后顾之忧,鼓励中年作家坚持科幻写作。
【点睛】
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
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
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
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千城一面、房地产化,显然不符合人们对特色小镇建设的心理预期。一个理想的特色小镇,应该是让
人念念不忘的。这种念念不忘的回想不仅产自颜值,更源于气质。毕竟,“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
灵魂万里挑一”,青墙黛瓦每个小镇都能造得出,但独特的文化印记却是无法复制的专属品。文化,才是
特色小镇应有的特色所在。
文化从哪里来?费孝通先生曾说,“文化得靠记忆,我们不但要在个人的今夕之间筑通桥梁,而且在
社会的世代之间也得筑通桥梁,不然就没有了文化,也没有了我们现在所能享受的生活。”文化离不开历
史,历史“生于斯长于斯”,经过时间的冲刷凝结成当地独特的传统文化。然而一些地方在建设特色小镇
的过程中却舍本逐末,将优秀传统文化弃之不顾转而去发展并不符合当地水土的外来文化。针对这种情况,
去年 7 月,住建部曾发布通知,要求在推进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发展过程中做到三个“不盲目”,其中一
条就是“传承小镇传统文化、不盲目搬袭外来文化”。可见,特色小镇要守住的文化灵魂应该是散发着浓
浓历史气息、生长于那片泥土的当地传统文化,而不是照搬照抄的外来文化。建设特色小镇要守住文化灵
魂、擦亮文化底色,就要怀着尊重和敬畏之心,深度梳理当地历史文化发展脉络,对当地传统文化展现出
充分的文化自信,挖掘提炼出独一无二的文化基因,为打造优秀的文化品牌奠定基础。
当然,怀抱优质的传统文化基因,也不能忘记在传承中创新。做足特色小镇的文化底色,还要在“文化+”
上做好文章,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契合点,增强当地传统文化的感染力并放大其价值,将文化资
源转换成特色产业,加强与旅游等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使其成为推动特色小镇发展的内生动力。唯此,才
能充分彰显各地传统文化的个性,才能让人们看到千姿百态的特色小镇,留给人们念念不忘的回想。
(摘编自陈晨《擦亮特色小镇的文化底色》)
材料二:
特色小镇被人们寄予“记得住乡愁”的遐想。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昌盛,各地域、各民族都有拿得出
手的文化特色。知名特色小镇中,苏州震泽丝绸甲天下,浙江横店以影视拍摄而闻名,大理喜洲白族民俗
独具一格……
可惜的是,很多特色小镇在建设过程中,往往忽略了精神和文脉的延续,丢失了烟火气息和人情味,
在商业化、地产化、同质化的路上走偏了,造出大量的赝品景观,让人审美疲劳,背后的问题值得反思。
特色小镇建设,重外观、轻内核。这个内核就是当地特色文化和风土人情。常见的误区是用做地产的
思维建小镇,大拆大建,迁出原始居民和生产生活,取而代之的是“冷冰冰”的钢筋水泥、公寓酒店,处
处是“人造盆景”,照搬欧式洋房别墅,或江南小桥流水。初看富丽堂皇、古色古香,细看各地造型都差
不多,给人一种“南橘北枳”的感觉。人们寻找的是与拥挤喧嚣的城市不一样的感觉,是千姿百态、小而
精致,而不是大而划一。
特色小镇建设,重商业、轻文化。开发者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资本搭台、文化唱戏”。不错,商
业是文化的重要经济支撑,然而很多地方在开发的时候,过度重视商业利益,导致商人来了,艺术家走了;
消费产业来了,文化产业走了。也有重视文化建设的,但多用舶来文化,甚至是低俗文化,这也等于没有
文化。
文化和商业,不是二选一,而是相辅相成的。文化的感召力和神秘感,激发人们来旅游学习、投资创
业、安居立业。有了人气支撑,地方的经济产业才能自我循环,反哺文化培育。我们并不惧怕商业化,担
心的是过度商业化、唯有商业化又小大意。
失败的经验教训已经不少,切莫再商业至上,让人去了一次不想再去第二次,使得小镇陷入死亡的“陷
阱”。特色小镇回归文化,充满烟火,才能生机四射。正如那首著名的小曲唱道:“小城故事多,充满喜
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
(摘编自《央视网评》《没有文化的特色小镇是没有灵魂的》)
材料三:
安徽芜湖市六郎镇将文化基因注入传统产业,打造出了一个集文创、生态、美育为一体的焕发勃勃生
机的小镇。小镇发展的“秘诀”,就是依托乡村振兴战略,聚焦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走出了一条少而特、
少而精、少而专的发展之路。
六郎镇的特色小镇发展再次表明,一个优秀的特色小镇绝不仅体现在建筑风格和街区环境上,也往往
要以发展一个或多个当地特色产业为根基,并着力在各个方面挖掘产业的文化附加值。
然而,从目前建设情况看,一些地区在特色小镇文化保护方面,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与偏差。对古村落
盲目改造,破坏植被、水系、农田等生态系统,一些民间传统劳作方式难以传承创新。对此,清华大学教
授张小军认为,应建立人类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和特色小镇建设“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充分尊重当地
文化原貌与特色。
专家指出,在乡村振兴和特色小镇建设中,只有把文化作为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使特色小镇文化遗
产传承有序、人文气息浓郁深厚、文化产业特色鲜明、文化生态优美精致、多种功能互动叠加,特色小镇
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才能成为现实。
(摘编自李慧《特色小镇如何“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建设特色小镇要守住文化灵魂,就要梳理当地历史文化发展脉络,挖掘提炼出独一无二的文化基因,
不需要外来文化。
B.材料二认为特色小镇建设要重视当地特色文化和风土人情这一内核,这个内核和材料一中“文化灵
魂”的内涵是一致的。
C.材料一认为擦亮特色小镇的文化底色,既要有传统文化的继承,也要在传承中创新。这一观点在材
料二和材料三中都有表述。
D.安徽芜湖市六郎镇特色小镇的发展经验有两个方面:一是要大力发展传统产业;二是要做好文化保
护,发展文化产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些地方在建设特色小镇的过程中将优秀传统文化弃之不顾,导致的后果就是特色小镇文化灵魂和
个性的丧失。
B.很多特色小镇在建设过程中,忽略了精神和文脉的延续,丢失了烟火气息和人情味,原因之一就是
过度追求商业利益。
C.优秀的特色小镇不仅有一个或几个当地特色产业,还有独特的文化印记,独特的文化离不开挖掘继
承、创新和借鉴。
D.商业驱动带来小镇短期的人气和效益,唯有深挖文化的魅力才是发展的持久引擎,所以特色小镇建
设应坚持文化至上。
3.下列材料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意大利维特尔博小镇又称“教皇之城”今天到处仍可看到中世纪风格的历史建筑,每一栋建筑都是
活生生的历史。
B.安徽芜湖市六郎镇将文化基因注入传统产业,打造出了一个集文创、生态、美育为一体的焕发勃勃
生机的小镇。
C.我国某地德国小镇,小镇主打异域风情,从汉诺威百货,到德黑啤酒吧、温德姆酒店等引入一系列
德国的东西。
D.西班牙胡斯卡尔小镇(3D 动画《蓝精灵》拍摄地),用动画主题把文化要素注入到所有旅游、消费
项目。
4.材料二是如何展开论证的?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说明。
5.如果你的家乡正在进行特色小镇建设,请你结合文本就小镇文化建设方面向当地政府提几条建议。
【答案】
1.B
2.D
3.C
4.①采用总分总的方式展开论述。②首先,通过对比引出特色小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③然后运用破立结
合法,先列举错误表现再谈正确做法。④最后总结全文,表明特色小镇建设要回归文化的观点。
5.(1)小镇文化建设应当保护好本地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大拆大建、过度商业化。(2)深度梳理当地历史
文化发展脉络,挖掘提炼出小镇独特的文化基因。(3)处理好文化和产业的关系,把文化作为产业发展的
内生动力,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 项,“不需要外来文化”错误。由原文“可见,
特色小镇要守住的文化灵魂应该是散发着浓浓历史气息、生长于那片泥土的当地传统文化,而不是照搬照
抄的外来文化”可知,原文“不是照搬照抄的外来文化”,并非完全否定外来文化。C 项,“这一观点在材料
二和材料三中都有表述”错误。材料二没有“谈创新”。D 项,“一是要大力发展传统产业;二是要做好文
化保护,发展文化产业”错误,两个方面的经验概括有误。由原文“安徽芜湖市六郎镇将文化基因注入传
统产业,打造出了一个集文创、生态、美育为一体的焕发勃勃生机的小镇”和“六郎镇的特色小镇发展再
次表明,一个优秀的特色小镇绝不仅体现在建筑风格和街区环境上,也往往要以发展一个或多个当地特色
产业为根基,并着力在各个方面挖掘产业的文化附加值”可知,两个方面的经验应为“将文化基因注入传
统产业”或“以当时特色产业为根基,着力挖掘产业的附加值”。故选 B。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D 项,“应坚持文化至上”错误。由原文“文化和商
业,不是二选一,而是相辅相成的。文化的感召力和神秘感,激发人们来旅游学习、投资创业、安居立业。
有了人气支撑,地方的经济产业才能自我循环,反哺文化培育”可知,原文说的是“文化和商业,不是二
选一,而是相辅相成的”。故选 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 项,由“从汉诺威百货,到德黑啤酒吧、温德姆酒
店等引入一系列德国的东西”可知,这是在照搬外国文化,而材料一中作者观点为“不是照搬照抄的外来
文化”,显然,这与作者的观点相悖。故选 C。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论证结构的分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
找出文中所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
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炼整合。材料二首先说到建设特色小镇的作用,同时举出
了几个成功的例子,然后话锋一转,通过对比引出特色小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列举几种典型的
错误做法,如“重外观、轻内核”“重商业、轻文化”等,接着谈如何正确的建设特色小镇,“文化和商业……
是相辅相成的”,从而运用破立结合的方法将建设特色小镇应注意的问题交代清楚;最后,作者总结全文,
提出“特色小镇回归文化,充满烟火,才能生机四射”的观点。从中可以看出,材料二是采用总分总的方
式展开论述的。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注意题干要求
“结合文本就小镇文化建设方面向当地政府提几条建议”,所以在解答时要注意联系文本内容,不可天马行
空的解答。根据材料一中“千城一面、房地产化,显然不符合人们对特色小镇建设的心理预期”“一个理想
的特色小镇,应该是让人念念不忘的。这种念念不忘的回想不仅产自颜值,更源于气质。毕竟,‘好看的皮
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青墙黛瓦每个小镇都能造得出,但独特的文化印记却是无法复制的专
属品。文化,才是特色小镇应有的特色所在”“一些地方在建设特色小镇的过程中却舍本逐末,将优秀传统
文化弃之不顾转而去发展并不符合当地水土的外来文化。针对这种情况,去年 7 月,住建部曾发布通知,
要求在推进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发展过程中做到三个‘不盲目’,其中一条就是‘传承小镇传统文化、不盲
目搬袭外来文化’”“特色小镇要守住的文化灵魂应该是散发着浓浓历史气息、生长于那片泥土的当地传统
文化,而不是照搬照抄的外来文化。建设特色小镇要守住文化灵魂、擦亮文化底色,就要怀着尊重和敬畏
之心,深度梳理当地历史文化发展脉络,对当地传统文化展现出充分的文化自信,挖掘提炼出独一无二的
文化基因,为打造优秀的文化品牌奠定基础”我们可以提出“小镇文化建设应当保护好本地优秀传统文化,
不能大拆大建、过度商业化,同时不要照抄外国外来文化”;根据材料二中“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昌盛,各
地域、各民族都有拿得出手的文化特色。知名特色小镇中,苏州震泽丝绸甲天下,浙江横店以影视拍摄而
闻名,大理喜洲白族民俗独具一格……”“可惜的是,很多特色小镇在建设过程中,往往忽略了精神和文脉
的延续,丢失了烟火气息和人情味,在商业化、地产化、同质化的路上走偏了,造出大量的赝品景观,让
人审美疲劳”“失败的经验教训已经不少,切莫再商业至上,让人去了一次不想再去第二次,使得小镇陷入
死亡的‘陷阱’”,我们可以提出“挖掘提炼出小镇独特的文化基因,不要只重商业而忽视文化的内涵”;
根据材料三“安徽芜湖市六郎镇将文化基因注入传统产业,打造出了一个集文创、生态、美育为一体的焕
发勃勃生机的小镇”“在乡村振兴和特色小镇建设中,只有把文化作为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使特色小镇文
化遗产传承有序、人文气息浓郁深厚、文化产业特色鲜明、文化生态优美精致、多种功能互动叠加,特色
小镇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才能成为现实”,我们可以提出“处理好文化和产业的关系,把文化作为产业发展的
内生动力,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生态文学的面貌清晰饱满。生态文学以自觉的生态意识反映人与自然
关系,强调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强调人的责任和担当。当今时代有许多标志性特征,其中两个重要特
征是“绿”和“美”。“绿”是指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健康环保,“美”是指生态面貌和生活感受,生
态文学就是要表现、追求这种绿色和美好。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是以效率、和谐、可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
式。基于这样的认识,国家先后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湿地保护工程、
蓝天保卫工程、江河治理工程,以及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等,大幅改善中国生态状况,
神州大地面貌一新。“文脉与国脉相牵,文运与国运相连。”在祖国大地不断绿起来、美起来的过程中,
生态文学创作愈加活跃和兴盛,日渐成为一种独特文学现象,产生一批有影响的作品和代表性作家。梁衡
《树梢上的中国》、何建明《那山,那水》、肖亦农《毛乌素绿色传奇》、李青松《塞罕坝时间》等,以及迟
子建《候鸟的勇敢》等带有生态意识的作品,从不同角度记录这个绿色发展的时代,呈现人与自然新的关
系。
生态文学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不长,仍是一个新兴的文学形态。生态文学特征是什么?通过研究作家创
作活动和作品,不难发现,生态文学一个重要特征是突出作家置身自然的体验和感受,或者说,作家对人
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及其体验和感受,是生态文学的独特之处。生态文学作家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作为一
个整体进行观照,无论记人、叙事、状物、抒情,或是回溯历史、描摹心灵,都能从微观到宏观,从局部
到整体,从关注自然生态到走入人类内心,关注人类普遍精神生态。作家们以人文主义情怀,对人类社会
生态问题进行理性。深刻的剖析与反省,努力探寻人类走出生态困境的可能出路。
随着以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为代表的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发生积极变化,
逐渐认识到生态问题关涉深层文化。这就要求生态文学必须进入人的内心:道德对我们的约束、我们对自
然的敬畏、我们对发展的审视和思考,无不是生态文学着重考量的课题。将生态意识和自然伦理精神深深
嵌入民族文化,把生态文明的种子播入读者内心,是生态文学的使命和责任。
生态文学不能直接改变生态状况,但改变人们的思维和观念,乃至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是有可能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文学作用巨大。生态文学从生态问题中来,到人的灵魂中去,帮助人们认识到人与
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认识到人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融入和回归自然。生态文学不图热闹,远
离喧嚣,注重的是生命内在的丰沛和高贵,它提醒我们,永远不要忘记初心,要时常回头看看来处,牢记
出发时的使命。
我国生态文学作家以关注中国乃至人类生态问题为已任,心系苍生大地,满载人文情怀,在创作中显
示出旺盛的思辨力和创造力。当代中国生态文明的脚步越走越坚定,绿色之路也越走越宽广,生态文学迎
来。难得的历史机遇。生态文学作家当以更多洞察、体验和激情,以更好的表达,探寻生命万物之关系,
表达对美丽中国的畅想,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必将大有作为。
(摘编自李青松《生态文学绿意盎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态文学催生出生态意识,生态意识包括健康环保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感受等。
B.将生态意识和自然伦理精神深深嵌入民族文化,是生态文学的唯一使命和责任。
C.生态文学通过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来改变生态状况,进而改变人们的思维和观念。
D.生态文学注重生命内在的丰沛和高贵,提醒人们牢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引用“文脉与国脉相牵,文运与国运相连”,旨在论证形成生态文学现象的原因。
B.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生态文学与其他文学不同的价值追求。
C.第三段分析了生态文学的特征,巧妙衔接了上下文,也把文章的论证推向深入。
D.文章以生态文明和生态文学的关系为基础,论证了生态文学的使命和责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生态文学日渐兴起,成为--种独特文学现象,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
山银山”的理念。
B.生态文学作家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作为一个整体,记人、叙事、状物、抒情都能从微观到宏观,
从局部到整体。
C.生态文学的理念与中国自古就有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以和为贵、和谐共生、美美与共等哲学思
想是相通的。
D.我国生态文学作家关注中国生态问题,探寻生命万物之关系,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根本任务,表达对
美丽中国的畅想。
【答案】
1.D
2.B
3.D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 项,逻辑关系不当。依据文意,应该是先
有生态意识,再有生态文学。B 项,表述绝对。原文说“是生态文学的使命和责任”,并不是“唯一”。C 项,
由原文“生态文学不能直接改变生态状况,但改变人们的思维和观念,乃至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是有可能
的”可知,选项理解错误。故选 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B 项,原文没有对比论证手法。故选 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 项,“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根本任务”表述错误,
原文只是说“我国生态文学作家以关注中国乃至人类生态问题为己任”。 曲解文意。故选 D。
六、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人类社会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空间是固定、具体的,而时间则需要通过某种办法加以测定和
标识。人们测定和标识时间的参照最初是感知和观察到的物候和气候的变化。什么时间月圆了、月缺了,
什么时候气候转暖,种子发芽、庄稼生长了……这些变化就被我们的先人用来作为早期测定时间的依据。
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人们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算、记录时间,
就要进一步选择具有普适性、恒久性和周期循环性的参照物。于是,太阳、月亮、谷物的成熟期等,就成
为了优选的参照系。人类很早就学会观察日月星辰,用以测量时间。大约在纪元前五千年,人们利用指时
杆观察日影。纪元前 11 世纪,已经有了关于日晷和漏壶的记载。详细记录时间的钟表的发明,大约是 13
世纪下半叶的事情了。
协调和规范各民族或国家群体内部公共时间制度的,是各国的特定历法。世界现行历法最为普遍的有:
以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作为参照物的太阳历或称阳历,我国当今使用的公历就是这一历法,作为我们
传统时间制度组成部分的二十四节气的制定,实质上也是以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作为参照物的;还有
以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周期为参照物的太阴历或称阴历;我国自夏代开始使用、后经汉武帝太初元年修订的
兼顾太阳历和太阴历确定的历法是阴阳合历,即所谓“夏历”“农历”,或俗称的“阴历”“旧历”。这
样说来,我们的夏历是既参照了对月亮的观察,又参照了对太阳的观察而制定的。
我们的民间传统节日体系,例如春节、元宵节等都是依据过去千百年来通行的阴阳合历而确定的。这
种历法在我们的实践活动中依然占有重要地位。正像我们对光华照人的月亮以及太阳倍感亲切一样,对使
用了几千年的阴阳合历我们同样有着深深的钟情和依恋。
为了找到一个对农业生产极为重要、又准确标识寒暑往来规律的计时办法,人们将一年 365 天平分为
24 等份,分别给予一个名称,如立春、雨水等,于是就形成了二十四节气的时间标识制度。在某些历史时
期,某些节气的名称与今或有不同,但在汉代刘安著《淮南子》中,就明确有二十四节气名称的记载了。
各个节气都有明显的“物候”作为标志,即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我们的先人发明节气,把自然界的变
化、动植物以及人体功能的状态和变化都反映出来了,而且相当准确:雨水,草木萌动;立秋,凉风至等。
这些都是从人们对自然界的细腻感觉出发而形成的,体现出对客观规律的准确认知,相当科学。
以上在我们中国人生活中合并使用的阴历阳历时间制度,各有其科学依据、计算方法和历史发展进程。
表面上看来似乎互不关联、彼此相悖,但在我们的生活中交错使用、互为补充,形成了协调并用、多元而
统一的时间计算体系。这个多元而统一的时间制度就是我们中国人生产生活节律和节日体系的背景。
(刘魁立《中国人的时间制度》,有删改)
1.下列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阴历”也称“农历”“旧历”,即我国自夏代开始使用的“夏历”,是以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周期
为参照物的太阴历。
B.我们中国人生活中合并使用的阴历阳历时间制度,表面上看来似乎互不关联、彼此相悖,但在我们
的生活中交错使用、互为补充,形成了协调并用、多元而统一的时间计算体系。
C.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是以过去千百年以来通行的阴阳合历为依据为确立的,是我们民俗传统的一
部分。
D.二十四节气都有明显的物候标志,作为一种时间标识制度,它有利于人们的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
2.下列对“时间制度”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原文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各民族或国家群体内部公共时间制度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公共时间制度的实施靠各国特定的
历法协调和规范。
B.历法是时间制度的重要内容,根据参照物的不同,世界上目前普遍分为太阳历或阳历、太阴历或阴
历、阴阳合历三种。
C.作为传统时间制度组成部分的二十四节气,在某些历史时期某些节气有不同的名称,《淮南子》中已
有记载。
D.时间制度中阴历阳历各有科学依据、计算方法和历史发展进程,中国人合并使用,构成生产生活节
律和节日体系的背景。
3.下列理解和推断,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
A.为了找到一个对农业生产极为重要、又准确标识寒暑往来规律的计时办法,人们将一年 365 天平分
为 72 等份,分别给予一个名称,即 72 个物候。
B.阴阳合历是我们确定传统节日体系的依据,这是因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的依据太阳历,有的依据太
阴历。
C.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是古人根据太阳、月亮一年内的位置变化及其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而
制定的。
D.我国阴历阳历合并使用的时间制度,符合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性变化,能
够反映寒暑往来的自然规律。
【答案】
1.A
2.C
3.D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 项,“‘阴历’也称‘农历’‘旧历’”理解
错误,概念混乱,根据原文第三段 “还有以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周期为参照物的太阴历或称阴历;我国自夏
代开始使用、后经汉武帝太初元年修订的兼顾太阳历和太阴历确定的历法是阴阳合历,即所谓‘夏历’‘农
历’,或俗称的‘阴历’‘旧历’”可知,选项混淆了“阴历”和“俗称的阴历”两个概念。故选 A。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C 项,“在某些历史时期某些节气有不同的名称,《淮南
子》中已有记载”错误,偷换概念,原文第五段为“在某些历史时期,某些节气的名称与今或有不同,但
在汉代刘安著《淮南子》中,就明确有二十四节气名称的记载了”,首先,并不是“在某些历史时期某些节
气有不同的名称”,而是“在某些历史时期,某些节气的名称与今或有不同”。其次,《淮南子》中记载的只
是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并不是“在某些历史时期某些节气有不同的名称”这种情况。故选 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 项,“人们将一年 365 天平分为 72 等份,分别
给予一个名称,即 72 个物候”错,原文第五段为明确提到,“为了找到一个对农业生产极为重要、又准确
标识寒暑往来规律的计时办法,人们将一年 365 天平分为 24 等份,分别给予一个名称,如立春、雨水等,
于是就形成了二十四节气的时间标识制度”;B 项,“阴阳合历是我们确定传统节日体系的依据,这是因为我
国的传统节日有的依据太阳历,有的依据太阴历”说法不符合原文,原文说“我们的民间传统节日体系,
例如春节、元宵节等都是依据过去千百年来通行的阴阳合历而确定的”;C 项,“根据太阳、月亮一年内的位
置变化及其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而制定的”不当,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三段,原文为“作为我们
传统时间制度组成部分的二十四节气的制定,实质上也是以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作为参照物的”,也就
是说二十四节气的制定并不是根据“月亮一年的位置变化及其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故选 D。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些年来中国社会的最大变化之一,就是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权利意识”从未像今天这样深入人
心、影响社会、改变国家。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走向权利的时代。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自由平等意识、网络媒体勃兴提供的多元
表达平台、民主政治进步造就的个体意识启蒙,所有这一切,成为人们权利意识的萌发、表达和伸张的“时
代注脚”。与之相伴,“权利意识”的高涨,也为树立法律权威、培养法治观念、发掘公民意识,起到了
巨大推动作用,成为社会进步的催化剂。“一元钱”官司的较真,厘清的是社会是非观念;“物权”概念
的普及,调动起创造财富的热情;“环境权”的主张,增强着生态文明的群众基础……与此同时,时代的
洪流往往泥沙俱下,在极短时期内高涨的权利意识,也呈现出某种“初级阶段”特征。即一部分人只注重
享受权利,不注重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由此导致公众权利意识强与社会责任意识弱并存这一现象。飞
机航班延误,冲上跑道拦飞机;发生医患纠纷,把棺材花圈抬到医院……一些人为了维护个人权益,无视
他人权益,罔顾公共利益,甚至把他人权益、公共利益当作讨价还价的筹码,以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这
种走岔道的极端方式,将“权利意识”异化为“交相害”而非“交相利”的行为,让人遗憾,也发人深思。
一边是权利意识已经成为人们的惯性思维,一边是法治观念尚未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其间的落差,
很容易造成社会生活的失序。那种只问结果不计手段、“以错纠错”式的维权,看似高效有力,却会让更
多人不讲文明、不守规矩。权利如果不能正确行使,不仅不能成为法治进程的铺路石,反而可能变成社会
动荡的导火索。那么,权利的风帆如何行进,才能抵达文明的彼岸?
“权利意识”的伸张,离不开“法治观念”护航。在法律的条款中寻找依据,权利的主张才能水到渠
成;在法治的框架下予以推进,权利的实现才能顺理成章。反之,把“权利”当作为所欲为的通行证,认
为有了利益诉求,就能够理直气壮地去冲撞底线、挑战规则、突破边界,整个社会又如何做到和谐运转?
一个成熟的社会,任何个人权利的行使,都必须在法治的轨道上,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权利,不得损害社
会的公共利益。惟其如此,自己的权利才能得到保障,他人的权利才能得到维护,社会的福利才会趋于最
大化。“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任何社会行为一旦脱离法治视野,便不可能带来公共福利的
实质增进,也难有公平正义的真正实现。
今天,如果说,“权利意识”的启蒙我们已经完成,那么“法治观念”的启蒙还在路上。这也是党的
十八大提出“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深层原因所在。既要“权利意识”,也要“法治观念”,二者
彼此砥砺、相互促进,才能让法治精神融入社会治理和社会生活,使“权利意识”成为构建现代公民人格、
建设民主法治社会的基础。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树立法律权威、培养法治观念、发掘公民意识,推动了“权力意识”的高涨,并使之成为社会进步
的催化剂。
B.一些人用极端方式追求的“权利意识”,导致自己权益与他人、公共权益共同受损,让人遗憾,发
人深思。
C.如果能够正确行使权利,那么权利就可能为法治进程奠定基础,也可能会促进社会的安定和谐。
D.只有在“法治观念”下伸张“权利意识”,才可以有社会公共福利的实质增进,公平正义的真正实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认为中国正处于“一个走向权利的时代”的依据是公民的权利意识已深入人心、影响社会、改
变国家。
B.第二段用对比手法列举那些社会现象的目的就是证明享受权利与履行责任、义务不平衡的问题是普
遍存在的。
C.文章通过指出“权利意识”与“法治观念”之间的落差会造成的严重后果,引出后文解决这一问题
的分析。
D.文章运用道理论证的方法阐释了更好的实践“权利意识”与“法治观念”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的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高涨的“权利意识”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其中那些不讲文明、不守规矩的行为又造成了社会生活
的失序。
B.只要以“法治观念”作为“通行证”,就能保障自己和他人的权利,使整个社会和谐运转,社会福
利趋于最大化。
C.一个成熟的社会必然不存在通过理直气壮地用冲撞底线、挑战规则、突破边界的方式,达成个人的
利益诉求的行为。
D.当今中国“法治观念”的启蒙尚未完成,这导致我们丧失了构建现代公民人格、建设民主法治社会
的基本条件。
【答案】
1.A
2.B
3.A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 项,“树立法律权威、培养法治观念、发掘公民意识,推动了
‘权力意识’的高涨”因果倒置。原文是“‘权利意识’的高涨,也为树立法律权威、培养法治观念、发掘
公民意识,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故选 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 项,“普遍存在的”夸大其词。第二段说“一部分人
只注重享受权利,不注重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由此导致公众权利意识强与社会责任意识弱并存这一现
象”,可见只是“一部分人”,并非“普遍现象”,选项以偏概全。故选 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 项,“只要……就……”说法绝对。原文是
“惟其如此,自己的权利才能得到保障,他人的权利才能得到维护,社会的福利才会趋于最大化”,意思是
以“法治观念”作为“通行证”是“保障自己和他人的权利,使整个社会和谐运转,社会福利趋于最大化”
的一个条件,但并非充要条件。C 项,“必然不存在”说法绝对。原文是“一个成熟的社会,任何个人权利
的行使,都必须在法治的轨道上,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权利,不得损害社会的公共利益”,是“必须”“应
该”正确维权,而并不能保证错误方式“必然不存在”。D 项,“‘法治观念’的启蒙尚未完成,这导致”强
加因果。原文是“既要‘权利意识’,也要‘法治观念’,二者彼此砥砺、相互促进,才能让法治精神融入
社会治理和社会生活,使‘权利意识’成为构建现代公民人格、建设民主法治社会的基础”,成为“构建现
代公民人格、建设民主法治社会的基础”的是“权利意识”和“法治观念”互相作用,选项只说了“法治
观念”。故选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