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天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类试题(修辞、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篇章手法)——备战2021年高考语文黄金考题(课标全国)(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备战 2021 年高考语文“考前 30 天,每天一道题”黄金考题天天做 第 23 天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类试题(修辞、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篇章手法)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 题。 和侯大夫秋原山观征人回① 杨巨源 两河②战罢万方清:原上军回识旧营。 立马望云秋塞静,射雕临水晚天晴。 戍闲部伍分岐路,地远家乡寄旆旌。 圣代止戈资庙略③,诸侯不复更长征。 (注)①自玄宗后期重用宦官以来,藩镇割据愈演愈烈,严重威胁到大唐帝国的稳定。公元 817 年(元和 十二年),裴度被宪宗任用为宰相,三年内平定了藩镇割据,唐朝再次实现了统一。这首诗是观看平叛军队 回来时的唱和之作。②两河:唐安史之乱后,称河南、河北二道为两河。③庙略:皇室宗庙的功绩。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了“征人回”的背景,从“万方清”三字可见溢于言表的喜悦之情。 B.颈联说战争结束了,部队回原驻地;旆旌寄回了家乡,和平已到来。 C.尾联诗人以喜悦的心情歌颂平藩战争的丰功伟绩,总括全诗,深化主题。 D.整首诗激越豪迈、雄浑悲凉,展现了征人的风采,给人雄健昂扬的感受。 2.颔联是怎样刻画征人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D 2.①通过“立马”“望云”“射雕”等细节刻画(动作描写),凸显了征人矫健的身姿与昂扬的气概。② 以宁静的“秋塞”、傍晚晴丽的天空、秋水等美的意象,衬托征人美的形象。③以点带面。通过个体征人 形象的细致刻画,表现群体征人的精神面貌。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整首诗激越豪迈、雄浑悲凉”错误,这首诗观看平叛军队回来时的唱和之作,表达了作者所处时代人 民期盼和平的共同心愿。没有体现“悲凉”。 故选 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塑造人物形象手法的能力。 颔联“立马望云秋塞静,射雕临水晚天晴”,承首句“万方清”荡开,“立马”“望云”“射雕”等,对 征人的细节刻画,凸显了征人矫健的身姿与昂扬的气概。秋塞静、晚天晴、秋水美,以具象兴抽象,衬托 征人美的形象。对句射雕临水,因对仗和平仄而倒装,实际意思是临水射雕。以点带面。通过对个体征人 形象的细致刻画,表现群体征人的精神面貌。表达了作者表明上是描述军队打仗结束的情形以及军旗等与 战争相关的物品,实际表达了战争年代平民百姓对和平的渴望与向往之情。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3-4 题。 次韵王定国扬州见寄 黄庭坚 清洛思君昼夜流,北归何日片帆收? 未生白发犹堪酒,垂上青云却佐州! 飞雪堆盘脍鱼腹,明珠论斗煮鸡头。 平生行乐亦不恶,岂有竹西歌吹愁? ①清洛:清清的洛水,洛水可通扬州。②鸡头:芡实,俗称鸡头米。③竹西:亭名。在扬州城北西门外。 歌吹:音乐演奏。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诗:“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诗歌的标题推断,先是王定国从扬州寄诗给黄庭坚,黄步其韵而成此诗,原诗也是以“愁”韵作结的。 B.古人常以流水作比,表达悠悠不尽的情思,这首诗的首句就是如此,用想象之景喻对朋友的相思之情。 C.在三四句中,诗人对朋友现在的处境表示了关切。“犹”“却”二字,转接有力,意思陡下,含有无限 感慨。 D.五六句具体写王定国在扬州的生活,既是倒装句,又是比喻句,以引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充分联想。 4.尾联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3.B 4.表达拔巧:直抒胸臆、反问、用典。表达的情感:尾联是作者对友人的宽慰之语。平生行乐本来不坏, 哪有竹西的歌吹反倒惹起愁怀。 【解析】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B.“想象之景”理解有误,昼夜流淌的清清洛水应为眼前实景。 故选 B。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尾联“平生行乐亦不恶,岂有竹西歌吹愁”是作者劝慰朋友之语,意思是平生行乐本来不坏,哪有竹西的 歌吹反倒惹起愁怀?这一联是用反问的手法直抒胸臆。隋唐以来,扬州一直是商业都会,歌舞繁盛之地。 “岂有竹西歌吹愁”是从杜牧“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题扬州禅智寺》)脱胎而来,是用典。然而 诗人并没幻想王定国会像杜牧那样在“春风十里扬州路”尽情享乐,“行乐亦不恶”的“亦”字有无可奈 何的意味。王定国的原诗是以“愁”字作结的(次韵要求依原诗用韵次序)。“岂有”二字耐人寻味。因为 愁与扬州的繁华热闹极不和谐,所以诗人希望朋友借歌吹以破愁。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劝慰之情。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5-6 题。 梦李白(其二) 杜甫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注)①天宝三年,李杜初会于洛阳,即成为深交。乾元元年,李白被流放夜郎;三年春至巫山遇赦。杜 甫只知李白流放,不知赦还。这首记梦诗是杜甫听到李白流放夜郎后,积思成梦而作。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见浮云而思游子,是诗家常用的比兴手法,以云彩飘浮比喻游子漂泊。 B.诗人说三更半夜难以入眠,几次梦到李白,可见作者与李白情谊之深。 C.李白魂魄在将离开杜甫梦境时,诉说了江湖险恶之境和舟覆落水之忧。 D.诗人通过动作细节描写,刻画了一个落魄失意的李白形象,其形可见。 6.请对“冠盖满京华……寂寞身后事”句主要运用的表达技巧进行赏析。 【答案】5.B 6.这几句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达技巧。将京都权贵的得意与李白的憔悴、传说中的天网恢恢与现实中的李 白受牵累、李白流传千古的名声与生前的悲凉寂寞进行对比,表达了杜甫对李白的同情、牵挂之情和抑郁 不平之气。 【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B.“三更半夜”是对“三夜”的曲解,“三夜”意为“一连几个夜晚”。 故选 B。 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冠盖满京华……寂寞身后事”是写诗人为李白的遭遇坎坷表示不平之意。你看,在京都长安城里,到处 是高冠华盖的达官权贵,惟有李白这样一个大诗人“独憔悴”,困顿不堪,无路可走;甚至在年已五十九 岁的 “将老” 之年,被放逐夜郎,连自由也失掉了! 这哪里有“天网恢恢”之事?李白的诗才尽管能享 千古盛名,但生前遭遇如此凄惨,“身后”寂寞无知,又有何用呢!诗人将京都权贵的得意与李白的憔悴、 传说中的天网恢恢与现实中的李白受牵累、李白流传千古的名声与生前的悲凉寂寞进行对比。鲜明的对比, 深情的斥责,表现了诗人对李白崇高的评价和深厚的同情,对恶势力的强烈愤恨,也饱含着自己坎坷零落 的无限心事。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7-8 题。 雨后闻思归乐①二首(其一) 吴融 山禽连夜叫,兼雨未尝休。 尽道思归乐,应多离别愁。 我家方旅食,故国在沧洲。 闻此不能寐,青灯茆屋②幽。 注①思归乐:杜鹃的别名,俗谓杜鹃鸣声近似“不如归去”,故名。这里指杜鹃的鸣声。②茆屋:茅屋。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通过对鸣叫的山禽、未休的小雨的描写,渲染了冷清的氛围,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B.颔联写听到杜鹃鸟声声“不如归去”的鸣叫后,引发了诗人思乡思家的愁绪。 C.本诗语言晓畅自然,少用或不用修饰词语,写来淡泊清疏,吐露了凄凉的韵致。 D.本诗将描写、记叙与议论相结合,写出了诗人远离故乡、旅食在外的深切感受。 8.尾联中的“青灯”与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西窗烛”相比,在手法运用、情感表达方面有何不同? 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7.D 8.①本诗中的“青灯”是实写,青灯散发的幽光,使整个茅屋更加孤寂冷清,烘托出诗人远离故乡、旅食 在外的孤独寂寞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②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西窗烛”是虚写,借助美好的景象(意 象),运用联想(想象),寄托了诗人远离故乡、思念远方妻子、盼望相聚夜语的思归念亲之情。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 .“议论”错误,应为“抒情”。 故选 D。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本诗是一首羁旅思乡之作,结合尾联“闻此不能寐,青灯茆屋幽”可知,本诗中的“青灯”是实写,写的 是深夜茅屋里的青灯,借青灯、茅屋烘托疏落的氛围,表达诗人的孤独寂寞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李商隐《夜雨寄北》是诗人 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诗,“何当”是什么时候,“剪西 窗烛”是虚写,是联想归后的美好场景,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表达此时思归之切,寄托了诗人远离故乡、思念远方妻子、盼望相聚夜语的思归 念亲之情。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9-10 题。 文章 陆游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粹然无疵瑕,岂复须人为? 君看古彝器①,巧拙两无施。 汉最近先秦,固已殊淳漓②。 胡部③何为者,豪竹杂哀丝。 后夔④不复作,千载谁与期? (注)①彝器:古代青铜器中礼器的统称。②淳漓:淳厚与浇薄。③胡部:胡乐。④后夔:相传为舜的乐 官。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游认为,文章不应刻意去雕琢,好文章是技艺高超的人偶然间得到的。 B.诗人说古代那些无论精巧还是笨拙的青铜祭器,都是天成的,没有改变。 C.“豪竹”和“哀丝”都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分别喻指竹乐器和弦乐器。 D.诗中两个问句都是反问语气,这种语气既强调语意,又能引发读者思考。 10.本诗的写作思路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9.C 10.开头两句是观点句,陆游认为,好文章是技艺高超的人偶然得到的,不应刻意去雕琢。然后诗歌依次 用美玉、礼器、秦汉文章和音乐进行类比,强化了文章天成的观点。 【分析】 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借喻”“喻指”错。这里不是相似性,是相关性,用材质代本体,应为“借代”“代指”。 故选 C。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行文思路的能力。 开头两句“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意思是文章本是不加人工,天然而成的,是技艺高超的人在偶然间 所得到的。这是此诗的观点句。接着说纯白没有瑕疵,并不需要人力去刻意追求,以此说明不应刻意去雕 琢。接着以“古彝器”“汉最近先秦”“胡部”等美玉、礼器、秦汉文章和音乐进行类比,提出只要能做 到“纯粹无瑕疵”和“巧拙两无施”,便是好文章,强化了文章天成的观点。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1-12 题。 述 怀① 陆游 尺寸虽无补县官,此心炯炯实如丹。 羯胡未灭敢爱死?尊酒在前终鲜欢。 亚父抱忠撞玉斗,虞人守节待皮冠②。 纵言老病摧颓甚,壮气犹凭后代看。 [注]①此诗为诗人的晚年之作。②齐景公到沛地打猎,用弓作手式招呼管田猎的虞人前来。虞人站着没有 动,景公下令将他抓起来。虞人解释说:“从前的君主打猎时,都是用旃旗招呼大夫,用弓招呼士人,用 皮帽招呼虞人。因为我没有见您挥动皮帽,所以不敢贸然前来。”齐景公听他说得有道理,便释放了他。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诗人直抒胸臆,说自己虽没补上一官半职,但是丹心如故。 B.颔联,诗人心系国家,说因“羯胡未灭”,虽然有美酒也难以畅饮。 C.尾联,诗人说自已因老病缠身难以施展怀抱,徒有壮怀,让后世笑话。 D.全诗笔力清壮顿挫,气势恢弘雄放,具有陆游抒情诗一贯的诗风。 12.颈联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请简析其表达的情感。 【答案】11.C 12.运用历史典故。颈联出句,用亚父范增的故事。鸿门宴上,他识破刘邦的别有用心而撞碎刘邦送的玉 斗,以示自己对项羽优柔寡断的不满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耿直气节。颈联对句,是用虞人皮冠之典。诗 人用这两个典故,突出的是此二人的坚守,并借此以示自己坚贞不移的爱国意志。 【分析】 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诗人说自已因老病缠身难以施展怀抱,徒有壮怀,让后世笑话”错,曲解诗意。尾联的意思说虽然年 老多病使我非常衰老,我的豪壮的志向仍然要让后人看到。 故选 C。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亚父抱忠撞玉斗,虞人守节待皮冠”运用历史典故。 出句“亚父抱忠撞玉斗”中的“亚父”说的是范增,“撞玉斗”是说在鸿门宴上,他识破刘邦的别有用心 而撞碎刘邦送的玉斗。“亚父抱忠撞玉斗”运用亚父范增碎刘邦送的玉斗的故事,表示范增对项羽优柔寡 断的不满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耿直气节。 结合注释②可知对句“虞人守节待皮冠”运用虞人皮冠的典故。齐景公打猎,用弓作手式招呼管田猎的虞 人,虞人站着不动。虞人说从前的君主打猎时,都是用旃旗招呼大夫,用弓招呼士人,用皮帽招呼虞人。 而现在虞人说至极没有看见齐景公向自己挥动皮帽,只是看见齐景公用弓作手式招呼自己,所以不敢贸然 前来。这个故事表明了虞人坚守本职,不越位的品质。 所以,颈联用这两个典故,突出范增和虞人的坚守的品质,诗人借此典故表达自己坚贞不移的爱国情怀。 七、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 13-14 题。 (中吕)普天乐·江头秋行 赵善庆 稻粱肥,蒹葭莠。黄添篱落,绿淡汀洲。木叶空,山容瘦。沙鸟翻风知潮候,望烟江万顷沉秋。半竿 落日,一声过雁,几处危楼①。 注:①危楼,高耸的阁楼。 13.下列对这首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两句写江边庄稼肥硕茂密,江渚上蒹葭萧疏秀美,显现出秋景的生机与诗意。 B.三、四句中的“添”“淡”两字,生动展现出由夏入秋时大自然色彩的渐变过程。 C.“山容”之所以“瘦”,是因为深秋时节木落千山,山峰才显露出突兀嶙峋的轮廓。 D.整首曲写了作者江头秋行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的惊喜之情,句式整齐而又活泼。 14.《江头秋行》是写景名作,作者是怎样描写景物的?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 【答案】13.D 14.①从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的角度来写。整首曲多处写作者站在江头所见之景,“一声雁过”则从听觉角 度写出了乡情。②从空间角度来写。一、二两句作者从近处写平视所见之景;七、八句作者远望,先写仰 视所见,再写平视所见,富有层次地写出了秋景的特点。③虚实结合。“几处危楼”为虚写,其余为实写。 危楼并不具备江头的景物特点,作者因情设景,是想从传统的、触发乡思的意象,引出自己的羁旅思乡之 情。④动静结合。“稻粱肥,蒹葭秀”是静景;“沙鸟翻风”写出鸟在秋风中翻飞的姿态。 【分析】 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透露出诗人的惊喜之情”错,曲的前半部分抒发了诗人由所见之景引起的惊喜之情,但后半部分则抒 发了诗人思乡的深沉情感。总体呈现的是恬静凄清。 故选 D。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写景技巧的能力。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怎样写景,可以从观察视角、景物状态、修辞手法、语言特点(炼字)等方面思考。这 首散曲描绘了一幅清朗明丽的秋景图,抒发了作者内心浓郁的羁旅乡思之愁。作者综合多种角度,采用比 拟的修辞,立体地呈现秋景,观察细致,画面恬静凄清。 视听结合。稻梁、蒹葭、木叶、山容、烟江、落日、危楼,皆是所见,雁声是所听; “几处危楼”为虚写,其余为实写。此处作者因情设景,以疏淡之笔将落日、飞雁、危楼等触发乡思的意 象组合在一起,完成了整幅画卷的描摹。 动静结合。不仅有稻梁之肥、蒹葭之秀、木叶之空、山容之瘦等静态景物的描写,而且有沙鸟翻飞,雁过 危楼的动态之美。化静为动。“黄添篱落,绿淡汀州”,一“添”一 “淡”,将秋天大自然色彩的渐变过 程生动展现。由近到远,由下到上。近观稻梁、蒹葭,远望才显山容之“瘦”,烟江“万顷”的广阔。善 用比拟,“肥”“秀”“瘦”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稻梁丰收、蒹葭秀美和山因树木凋零的峭楞。 写景精准,炼字高超。只用寥寥几笔,便将各景物秋天的特点指出,比如,木叶的凋零稀疏之“空”,致 使山变得瘦”等。分点作答即可。 八、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题阳关图二首 黄庭坚 (其一) 断肠声里无形影,画出无声亦断肠。 想得阳关更西路,北风低草见牛羊。 (其二) 人事好乖当语离,龙眠[注]貌出断肠诗。 渭城柳色关何事?自是离人作许悲。 [注] 龙眠:指龙眠居士,是画家李公麟的号。《阳关图》是李公麟依据唐代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而 创作出的诗意图。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一首两句重在传神,写出画意:龙眠居士的画,虽不能发出断肠之声,却能够使人肠断。 B.其二首句化用陶渊明的“人事好乖,便当语离”,阐明了离别是人生中诸多不顺利的一种。 C.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略有不同,王诗重在抒情,黄诗情与理并重,并且音调和谐,语言平易。 D.这两首诗不仅吟出王维的诗情,而且用工笔手法以极为细腻的笔触展现出《阳关图》所描绘的画意。 16.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表情达意时运用的手法的异同。 【答案】15.D 16.同:两者都由《阳关图》中的景物引起,通过移情于景的艺术手法,阐释离情之苦。 异:第一首三、四句运用虚写,借助想象,写送行人也会心随友人一起见到塞外风物的情景,充满了感染 力。第二首三、四句运用设问手法,诗人借助画中的柳树发问,深化情感:离人将悲情加于柳树之上,便 使那原本不关别情的柳树也变得蕴含别情,产生了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分析】 15.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的能力。 D. “用工笔手法以极为细腻的笔触展现出《阳关图》所描绘的画意”错误。黄庭坚这两首诗基本上没有运 用工笔手法。第一首诗先是用概括性语言写出了画面的主要内容,接着是虚写,写想象之景;第二首诗以 议论为主。 故选 D。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第一首诗写离别之悲。第一句写在这使人悲痛欲绝的离歌声中,行者踏上征途远去,他的身影最终还是消 失了,好不令人伤感!第二句承上深叹,李龙眠之图,虽不能发出断肠之声,却也足够使人肠断。这两句 重在传神,写出画意。三、四句由“无形影”联想,想象行人去处,行人去到那“阳关更西路”,见到塞 外风物如此异于以前生活的地方,必将哀感流涕,而送行者的心紧随那行者,与行者一道远去,想到其景 其情,心里更加悲伤。 第二首诗写离别之情、关情之物。第一句化用了陶渊明的“人事好乖,便当语离”。人世间既有离别之情, 艺术家笔下也有对离别之情的反映。三、四两句,诗人又进一步推究:李龙眠图,中的渭城无知之柳,为 什么也和人间别情有关?诗中便以问句出之,“渭城柳色关何事”意思是:人自离别,关柳何事?诗人经 过思考和领悟,得出结论:原来是离人自己生发出如许悲意。全诗有情景,有理趣,兼之音调和谐,语言 平易,绝无生硬与刻意之病。 由此可知,相同点为:两者都由《阳关图》中的景物引起,通过移情于景的艺术手法,阐释离情之苦。 不同点为:第一首三、四句运用虚写,借助想象,写送行人也会心随友人一起见到塞外风物的情景,充满 了感染力。第二首三、四句运用设问手法,诗人借助画中的柳树发问,深化情感:离人将悲情加于柳树之 上,便使那原本不关别情的柳树也变得蕴含别情,产生了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九、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 17-18 题。 情诗·其五 张华 游目四野外,逍遥独延伫。 兰蕙缘清渠,繁华荫绿渚。 佳人不在兹,取此欲谁与。 巢居知风寒,穴处识阴雨。 不曾远别离,安知慕俦侣。 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介绍地点和写作缘由,并为下句作铺垫,描写抒情主人公在空旷的野外四处游荡。 B.“逍遥”“独”“延伫”写抒情主人公从悠游自得到感受孤独、最终长久站立的过程。 C.“繁华”句承上句而来,继续描写兰蕙,但这一句侧重写兰蕙之生机盎然。 D.“佳人”两句写出了抒情主人公内心的惆怅,这类似于《涉江采芙蓉》中的“采之欲遗谁”。 18.这首诗的最后四句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7.A 18.(1)通过比喻和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内心的孤独和思念。(2)鸟居巢方知风寒,虫处穴始识阴雨,通 过这两个比喻来表达因为佳人不在身边而产生的孤独抑郁之感;最后两句以反问的方式来直接表达只有经 历离别的人方能感受到思念的痛苦。(3)这样由间接表达转为直接表达,说明抒情主人公情感的难以压抑, 从而表达了思念之苦、孤独之深。 【解析】 1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 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 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 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 项,“描写抒情主人公在空旷的野外四处游荡”错误,诗句中的“游”不是“游荡”,而是写抒情主人 公纵目向四处观望。 故选 A。 18.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内容、情感、主题的鉴赏。这类题目解答时 一般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领悟思想情感,思考表现手法。(1) 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 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此题可结合词的注释,抓 住关键词,通过联想来体会其表达的情感。(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 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 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 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 本诗后四句写的是内心的感受:“巢居知风寒,穴处识阴雨。”巢居在树上的鸟最清楚风寒之冷,住在洞 穴中的虫子也最易感受阴雨之苦。“巢居知风”“穴处知雨”是俗语,意思是只有身临其境,切身体验才 能够知道其中的滋味。诗人把自己比喻成鸟和虫,表达孤独抑郁之感。“不曾远别离,安知慕俦侣?”不曾 经历别离的人,怎能知道这思念爱人的痛苦呢?这句直抒胸臆,表达思念之苦。 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9-20 题。 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 苏颋 东望望春春可怜,更逢睛日柳含烟。 宫中下见南山尽,城上平临北斗悬。 细草偏承回辇处,飞花故落奉觞前。 宸游对此欢无极,鸟弄歌声杂管弦。 [注]①应制:应皇帝之命而作的诗文。②宸游:帝王巡游。 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随驾来到望春宫,奉命应和皇帝诗作,“幸”表明诗人感到幸运。 B.首联写春光可爱,天气晴朗,恰好出游,点题处显出诗人才思。 C.颔联写从望春宫眺望,终南山尽收眼前,皇家气派尽显。 D.这是一首盛世颂歌,洋溢着政治清明的气氛,情调自然欢畅。 20.本诗是一首奉和应制诗,但写得饶有“诗趣”,请从修辞手法角度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9.A 20.①双关:“东望望春”,既说“向东眺望望春宫”,又谓“向东眺望,望见春光”,语意双关。②比 喻:以“细草”自比,以“飞花”喻歌姬舞女,渲染出一派君,欢宴的游春气氛。 【分析】 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情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 “‘幸’表明诗人感到幸运”错,这里的“幸”是指皇帝到某处,题目中“幸望春宫”指的是皇帝到望 春宫。故 A 项错。 故选 A。 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题要求“请从修辞手法角度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要从诗中找到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进行分析。 “东望望春”字面意思是“向东望到望春宫”,根据题目中的“春日”和诗中的“睛日柳含烟”“飞花” 可知,此处“东望”看到的还有无限的春光。故此处运用的是双关手法。 “细草偏承回辇处,飞花故落奉觞前”,运用比喻手法,诗人巧妙地就“望春”做文章,用花草作比喻,既 切题,又得体。“回辇处”即谓进望春宫,“奉觞前”是说饮宴和祝酒。“细草”是自比,见得轻微:“飞 花”则喻歌姬舞女,显出花容娇姿;而“偏承”点出“独蒙恩遇”之意,“故落”点明“故意求宠”之态。 细草以清德独承,飞花恃美色故落,臣、姬有别,德、色殊遇,以见自重,以颂圣明。其取喻用词,各有 分寸,生动妥帖,不乞不谀,而又渲染出一派君臣欢宴的游春气氛。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