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欢乐的村寨? ??教 学 目 标?
??1.我国是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本课介绍了苗族、彝族、藏族、佤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音调风格及其风土人情,以激发我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拓宽我们的音乐文化视野,并收集本地区民族歌舞,举行各族儿童联唱实践活动。??2.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阿佤人民唱新歌》,从各种丰富多彩的音色中感受在少数民族村寨里,当喜讯传来时他们载歌载舞的欢乐场景。??3.用优美抒情的情绪演唱《巴塘连北京》、《迷人的火塘》,以表达藏族、侗族少年儿童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在学唱过程中继续学习,切分音的另一种形式“ ”,以更好地表现该地区的民族音乐风格。教 学安排
?本课内容拟用三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北京喜讯到边寨》、《巴塘连北京》。??第二课时:《阿佤人民唱新歌》、《迷人的火塘》,切分音讲解及听辨活动。??第三课时:各族儿童联唱表演实践活动,竖笛吹奏训练。第1课时?
??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 教学基本要求????1.猜谜导入:(播放乐曲第一主题音乐)??谜语:考考你的小耳朵:这段音乐的风格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描绘的场面是热烈的舞蹈场景还是恐怖的战争场面?演奏的乐队是中国民族乐队,还是西洋管弦乐队?演奏的形式是合奏还是独奏???2.揭示课题《北京喜讯到边寨》并解题。??设问:??(1)为什么喜讯是从北京传出???(2)“边寨”是什么地方???3.熟悉各主题音调。??播放各主题音调(在课前要制作好各主题的音带片段。放某一主题,让学生在课本的谱例上找出是第几主题,并跟录音哼唱曲调,同时听辨是什么乐器演奏,完成课本上右下角的练习。??4.视听乐曲,了解作品的结构。 ??仔细聆听乐曲,同时根据刚熟悉的各主题音调,随音乐的演奏用手指表示出各主题的序号。教师可从学生的举手示意中获得反馈,了解学生的听赏水平,及时地加以指导。??5.师生讨论。??设问:各主题都描绘了各种民族舞蹈。你能用动作、颜色或语言来表达各主题的舞蹈场景吗?完成课本右上角的练习。??(从引子开始一段一段地议论,可根据课时的安排有的可详,有的可略,边议边再听各段音乐的片段)。??6.复听全曲,各组选择某一主题边听边表演。??(1)分组讨论选择五个主题中的某一主题设计简练的舞蹈动作。教师巡视,分别作指导(根据教材分析群舞、女群舞、独舞、男青年舞、男女对舞等)。??(2)聆听全面,当进入某一主题时,相应的该小组同学到教室的空间中表演这一主题舞蹈的场景。??7.小结:我国西南边疆的各少数民族,载歌载舞热情奔放。当首都北京有特大喜讯传入边寨时,他们就用歌舞欢庆喜讯,表达他们的欢乐情景。
??聆听《阿佤人民唱新歌》 教学基本要求????1.从地理知识上导入:我国的云南省地处西南,居住着许多少数民族同胞,大家比较熟悉的有彝族、傣族等。在云南西盟,沦源等地居住着另一个少数民族——佤族,他们世世代代在那里狩猎、耕耘,他们的音乐与他们的风格一样古朴、粗犷,请听《阿佤人民唱新歌》。??2.欣赏《阿佤人民唱新歌》。??设问:歌曲表达的情绪给你什么感受?(热情、欢快)??3.板书前奏6小节曲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唱这6小节曲调。??设问:在曲调出现最多的音,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几个音?()??板书最后一小节的衬词及曲调:并在教师指导下学唱。??这是佤族的语言,表示欢乐、友好。??4.再次复听《阿佤人民唱新歌》,在尾句时全体一起唱“江三木啰”。??5.反复聆听,学生可以即兴舞蹈,可以选择打击乐,可以拍手、跺脚随音乐拍击,如果能随音乐哼唱更好。总之形成一个载歌载舞的场面,犹如身临其境,投入地以欢乐的情绪表达少数民族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幸福生活情景。
??表演《巴塘连北京》 教学基本要求???1.地理地貌知识导入:??青藏高原海拨几千米,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就在青藏高原。由于山高冰封的时间很长。公路的修筑是非常困难的。每当一地的工路修筑起来当地的人民的心情是非常激动。歌曲《巴塘连北京》正是这样背景的反映。???2.范唱:有条件的最好结合影视片。边唱、边放映藏族人民歌舞画面,视听结合,效果更佳。??3.学唱曲调。??(1)教师范唱曲调,并边唱边用2/4拍指挥图式划拍,做好示范。??(2)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用指挥图式划拍,慢速度视唱前6小节。注意唱好连线(连音线、圆滑线)及乐句的完整性。??(3)学生分组视唱后5小节,教师巡视,学生间相互交流学习。??(4)完整地唱好全曲。注意强弱节拍感。??4.复习切分音节奏,找出歌曲中跨小节的切分音。??5.完整地有感情地唱好全曲。??6.在流畅完整地唱好曲调的基础上,学唱歌曲是迎刃而解的。注意连线一定要唱好,这是表现藏族歌曲风格的重要手段。??7.表演歌曲,用自制的道具(服饰、哈达等)及藏族基本舞蹈动作边唱边演,表达藏族同胞欢乐的情绪。????
??表演《迷人的火塘》 教学基本要求???1.以民族的风情风俗导入:??侗族同胞在喜庆节日的晚上,生起篝火围在火塘的四周唱歌跳舞,抒发他们对生活的憧憬,火塘象征着欢乐时光。这是侗家的风格。??设问:你还能举出几个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吗???2.欣赏《迷人的火塘》范唱:??先听音带的范唱,让学生对合唱有一个完整的印象。然后教师在伴奏音带的伴奏下,分别范唱第一段歌词的两个声部,让学生对每一个声部有一个初步的感受。??3.解决重点:切分节奏。??(1)教师范唱第四乐句(即第7、8小节)。??板书这两小节,教师分别范唱歌词与曲调。??设问:“”这两种节奏是什么节奏?与学过的“”切分节奏有什么联系?——师生讨论,复习“”节奏。??教师归纳并讲授新知识,切分音的另一种形式:“”;它是与“”属特殊的节奏型,也称切分节奏,该音称切分音。??“”是“”的缩短,而“ ”与“”是同一种形式,而“ ”是“”的变化,所以是同出于“”的切分音的形式。??4.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切分音的知识学唱第四乐句。??5.在教师的指导下,学唱第一、二乐句(即第1—4小节),并能流畅地唱好。??6.全班分为两个大组,分别承担两个声部的演唱,由这两个组分别自学各自的声部。教师分别巡视指导。??7.两个声部分别演唱,在教师的指挥下合成,由于是复调声部,如果两个声部对自己的声部都能流畅地唱好,合成时,只要能相互倾听,一般来说是能唱好的。??8.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体验歌词的意境。??9.以中速、抒情优美地演唱歌曲。??10.表演歌曲。??(1)选择打击乐器伴奏。由学生自由选择,然后试做伴奏并作出评价。确定合适的打击乐器后为营造歌曲的情景作烘托。??(2)作情景表演。??按教材图示围成两圈,内圈学生挥动红绸作火塘的火苗,外圈的学生手拉手边唱边转动歌舞。??11.小结:欢乐的侗家村寨。???
??课后反思:各族儿童联唱表演 教学基本要求???1.在本活动的前一课,教师要求学生回家收集本地区及本民族的歌与舞。收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可以向家长学习,可以向邻居、朋友学习,还可以到图书馆及网上收集,这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旨在拓展性学习。??2.做组织工作,了解学生中有多少学生已收集到有关的内容及表演形式,这样活动就有的放矢,活而不乱。??3.以学生的收集内容为主,把教材中的四首作品穿插在其中,这样风格各异,五彩缤纷,就能形成一个各族儿童联唱表演,以体现本单元的学习成果,是一次艺术实践活动的体验。 ??听辨活动???1.这两条曲调的音高组合是一样的,仅仅是在奇数小节的强拍节奏不一样,A是“”,而B是“”听辨的目的显而易见是要求能分辨这两种节奏型,这是本课切分音知识点的复习巩固与实践的环节。??2.听辨后再跟琴唱一唱,这样不仅是听,通过唱的实践更能体验两种节奏的对比。如果班级学生的识谱能力较好,也可以不必跟琴唱。
??学吹竖笛 教学基本要求???1.练习音阶:??1=C ?? ??2.学吹《敖包相会》。??(1)教师示范吹奏。??(2)在教师指导下学吹。注意八度大跳及切分节奏。注意3小节换口气,在吹奏乐句时注意气息的控制与乐句的完整。??3.学习“”的指法并实践吹奏《樱花》。??(1)学习“”的指法。练习曲:???(2)《樱花》最后4小节:????(3)《樱花》全曲吹奏,注意二小节换气。?? 先教师示范,后在教师指导下吹奏《樱花》。??4.吹奏古曲《苏武牧羊》。??(1)教师示范吹奏。并结合介绍苏武牧羊的故事,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2)学生自学练习吹奏。教师巡视,个别指导。??(3)请学生自荐、自告奋勇表演,以展示自己的才能,教师要以表扬为主,给以鼓励,并指出不足,给以纠正。??(4)集体吹奏《苏武牧羊》,教师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