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4 文言文阅读(解析版)-2021届高三《新题速递·语文》04月刊(适用于高考复习)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专题04 文言文阅读(解析版)-2021届高三《新题速递·语文》04月刊(适用于高考复习)

ID:682788

大小:90.23 KB

页数:29页

时间:2021-04-3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专题 04 文言文阅读 一、(2021·四川省成都市名校联盟高三第三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 题。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玄龄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尝从其父至京 师,时天下宁晏,论者咸以国祚方永,玄龄乃避左右告父曰:“隋帝本无功德,但诳惑黔黎.., 不为后嗣长计,混诸嫡庶,使相倾夺,诸后藩枝,竞崇淫侈,终当内相诛夷,不足保全家国。 今虽清平,其亡可翘足而待。”彦谦惊而异之。父病绵历十旬,玄龄尽心药膳,未尝解衣交 睫。父终,酌饮不入口者五日。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 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 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及太 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三年,拜太子少师....,固让不受,摄太子詹事,兼 礼部尚书....。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 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 贱。论者称为良相焉。 二十三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舆入 殿,将至御座乃下。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救遣名医救疗尚食每且供御膳茇微得 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玄龄因谓诸子曰:“吾自度危笃,而恩泽转深, 若孤负圣君,则死有余责。”后疾增剧,累遣中使候问。上又亲临,握手叙别,悲不自胜。 寻薨,年七十。谥曰文昭,陪葬昭陵。玄龄尝诫诸子以骄奢沉溺,必不可以地望凌人,又云: “袁家累叶忠节,是吾所尚,汝宜师之。” (选自《旧唐书·房玄龄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御膳/若微得 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 B.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御膳/若微得减 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 C.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御膳/若微得减损 /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 D.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御膳/若微得减 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黔黎,黔首、黎民的合称,泛指百姓。古代百姓的常见称呼还有布衣、庶民、黎庶、氓 等。 B.春宫,也称东宫,古代宫殿,后指储君。因“东”时属春,色属“青”,故又称“青宫”。 C.太子少师,古代官名。与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简称“三少”,为加官赠官的官衔,没 有职事。 D.礼部尚书,是主管朝廷中的祭祀、宴餐、科举、官员选拔和外事活动的大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房乔聪敏异常,对国家大事有独到的看法,意识到隋朝存在的隐患,并对局势做出预判。 B.房乔侍亲至孝,父亲生病衣不解带侍疾,父亲去世哀伤异常,五日不思饮食。 C.房乔处理政务尽心竭力,明晰练达,因才取士,不苛求别人,审订法令,意在宽严相济。 D.房乔与太宗君臣相得,感情深厚。房乔病重,太宗遣使派医,问候诊治,甚至亲自探望, 握手叙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吾自度危笃,而恩泽转深,若孤负圣君,则死有余责。 (2)袁家累叶忠节,是吾所尚,汝宜师之。 1.【答案】C 2.【答案】D 3.【答案】C 4. 【答案】 (1)我自己估计病势危急严重,皇上对我的恩惠却越来越重,如果辜负了皇上,那么死 了也还有未尽的责任。 (“度”“笃”“孤”各 1 分,大意 2 分) (2)袁家累世忠诚有气节,这是我所尊崇的,你们应该向他们学习。(“累叶”“尚” “师”各 1 分,大意 2 分) 二、(2021·安徽省马鞍山市 2021 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监测(二模))阅读下面 的文言文,完成 1~2 题。 括字存中,以父任为沭阳主簿。擢进士第,编校昭文书籍。故事,三岁郊丘之制....,有司 按籍而行,藏其副,吏沿以干利。坛下张幔,距城数里为园囿,植采木、刻鸟兽绵络其间。 将事之夕法驾临观御端门陈仗卫以阅严警游幸登赏类非斋祠所宜乘與一器,而百工侍役者六 七十辈。括考礼沿苹,为书曰《南郊式》。即诏令点检事务,执新式从事,所省万计,神宗 称善。 淮南饥,遣括察访,发常平钱粟,疏沟渎,治废田,以救水患,迁集贤校理....,察访两浙 农田水利,迁太常丞、同修起居注。辽萧禧来理河东..荧嵬地,留馆不肯辞,曰:“必得请而 后。”帝遣括往聘。括诣枢密院阅故牍,得顷岁所议验地书,指古长城为境,今所争盖三十 里远,表论之。帝以休日..开天章阁召对,喜曰:“大臣殊不究本末,几误国事。”命以画图 示禧,禧议始屈。赐括白金千两使行。至契丹庭,契丹相杨益戒来就议。括得地讼之籍数十, 预使吏士诵之,益戒有所问,则顾吏举以答。他日复问,亦如之。益戒无以应,谩曰:“数 里之地不忍,而轻绝好乎?”括曰:“师直为壮,曲为老。今北朝弃先君之六信,以威用其 民,非我朝之不利也”凡六会,契丹知不可夺,遂舍黄嵬而以天池请。 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元所不运,皆有所论著,又记 平日与宾客言者为《笔谈》,多载朝廷故实、者旧出处,传予世。 (节选自(宋史·沈括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将事之夕/法驾临观/御端门/陈仗卫以阅严警/游幸登赏/类非斋祠所宣 B.将事之夕法驾/临观御端门/陈仗卫以阅严警/游幸登赏/类非斋祠余宣 C.将事之夕法驾/临观御/端门陈仗卫/以阅严警/游幸登赏/类非斋祠新宣 D.将事之夕/法驾临观/御端门/陈仗卫以阅严警游幸/登赏/类非斋祠新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郊丘之制,祀礼名。这里指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仪式。古代帝王举行郊祭,通常在都城 之郊。 B.集贤校理,官名。唐开元中置集贤段书院,置学士、直学士等官,后增设修撰等官,宋 亦设置。 C.河东,区域名。黄河由北向南流经山西省的西南境,因其在黄河以东,故质史上一直雨 河志代称山西。 D.休日,即休沐。我国西汉时就确立了五休的休假制,唐代定为句体,宋在唐的基础上假 期有所增加。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沈括熟知祭礼,改革郊丘之制。他研究了郊祀制度的沿革,写成了《声郊式》一书,皇 帝诏令自此采用新的礼制。 B.沈括办事干练,方法稳妥恰当。他处理淮南饥荒,采用发放公仓钱粮,整治河渠废田等 方法,来消除水灾造成的破坏。 C.沈括出使契丹,力保国土不失。他对地域版图和档案文书进行研读并做了充分的准备, 通过谈判夺回了被侵占的疆土。 D.沈括博学善文,研究成果丰硕。他通晓天文、方志、律历、音乐等多个领域旦都有著运。 所著《笔谈》一书流传于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括得地讼之籍数十,预使吏士诵之,益戒有所问,则顾吏举以答。 (2)今北朝弃先君之大信,以威用其民,非我朝之不利也。 1.【答案】A 2.【答案】C 3.【答案】C 4.【答案】 (1)沈括找到争论地界的各种书信档案数十件,预先让幕僚和吏员背熟它,杨益戒有问题 提出,沈括就回头让吏员列举所得档案来回答。(共 5 分。“籍”“预”“顾”各 1 分;句意通顺 2 分) (2)现在你们北朝抛弃你们以前皇帝的重大信誓,用暴力役使人民,这对我朝没有么不利。 (共 5 分。”大信”“用””非...也”否定判断句式各 1 分;句意通顺 2 分) 【译文】 沈括,字存中,因为父荫得官为沭阳主簿。考中进士后,沈括被派去编集校对昭文馆的 书籍。按照惯例,皇帝每三年一次往圜丘祭祀天地的礼仪,是由有关机构按照典籍记载安排 进行,他们把副本收藏起来,吏员往往借着举行祭祀仪式而谋取私利。祭坛下张设帐幕,在 距离皇城数里的地方修建园林,竖立起五彩的木头,把雕刻好的飞鸟走兽绵延不断地放置在 林木之间。将要举行祭祀的前夕,皇帝亲自前来观赏,登上端门,陈列仪仗卫队以检阅他们 的威严警戒,游览赏玩,这些都不是斋戒祭祀时所应有的现象、皇帝使用的一个器物,就需 要六七十名工匠制作。沈括考察了南郊大礼的历史沿革,撰写了一本书叫《南郊式》,于是 皇帝降诏命令他掌管郊祀的事务,按照新礼仪办事,所节省的费用数以万计,神宗十分满意。 淮南发生饥荒,朝廷派遣沈括前去巡察。他发放常平仓的钱和粮食,疏通河渠,修治荒 废的农田,以此来消除水灾造成的破坏。升任集贤校理,巡察两浙地区的农田水利情况,升 任太常丞、同修起居注。辽国的萧禧来处理河东黄嵬一带地界分划的问题,留在馆舍不肯辞 去,说:“我一定要达到目的才能返回。”神宗派遣沈括出使辽国。沈括到枢密院查阅以前 的档案文件,查找到当年商定边境的文件,文件指定以古代的长城作为边界,而现在所争的 地方与长城相距三十里远,于是上表阐明了这件事。神宗在休假日打开天章阁召见沈括答对, 高兴地说”:大臣们根本不去探究事情的原委,差一点误了国家大事。”神宗命令把地图拿 给萧禧看,萧禧这才感到理屈。神宗赐给沈括白金一千两,让他出使辽国。他到了契丹宫廷, 契丹宰相杨益戒来同他面议。沈括找到争论地界的各种书信档案数十件,预先让幕僚和吏员 背熟它,杨益戒有问题提出,沈括就回头让吏员列举所得档案来回答。另一天再问,还是同 样回答。杨益戒无言可对,傲慢都不忍心,难道忍心轻率地断绝友好关系吗?“沈括回答说”; 军队以正义为强大,以理屈为衰北朝抛弃你们以前皇帝的重大信誓,用暴力役使人民,这对 我们南朝没有什么不利。”总共会谈和道沈括不会屈服,于是丢开黄嵬不谈而只要求将天池 地区划归他们。 沈括学识广博,善于写文章,对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没有不通晓 的,都有著作论述。他又把平时当宾客谈论的事记录下来编成《笔谈》一书,大多记载朝廷 中的典故事实,故旧老臣的进退,流传于世。 三、(2021·上海市奉贤区高三语文质量调研)读下文,完成第 1~6 题。(20 分) 张复斋传 (清)刘大櫆 ①复斋先生,姓张氏,华容人也。先生幼即善属文。入学后,值.吴逆之乱,崎岖兵革, 与弟召修负母循环来岩谷间,喘不得息。 ②康熙乙丑,成进士,知福建之晋江,多善政。上官将疏荐之,而先生以母老乞终养。 百姓攀留不得,泣送至洛阳桥者数万人。侍养既二十年,乃起为江西之金溪。值岁歉,先生 请谷得七千余石,多方赈贷,全活甚众。会有上官倚朝贵为势,其所属郡县皆胁使出门下, 而责以厚贽。先生不忍从,遂解组归。金溪之百姓攀留泣送如晋江也。 ③当在晋江时,有贾人怨其继母之诛求,而不养其父。其父诣县诉。贾人行贿于先生, 乞以贫为解。众皆争往视之,天方寒,贾人衣其父以新衣,而自著敝衣,为冻饥可怜之状, 且曰:“有衣皆以奉父矣。”先生故怒视其父,曰:“子寒如此,而不恤之邪?”呼吏持大 杖来。先生睥视贾人,颜色如平常,猝指叱之曰:“若见若父之将受大杖也,而安忍视之, 不孝何辞?”即以大杖扑贾人,而其父乃从旁泣。先生出贿付其父曰:“以养尔余年。”众 皆快之。 ④民逋.赋,久不能输,及输逋则赋甚多。先生诘知其鬻子也,乃捐俸入赎而归之。 ⑤晋江人文比他邑为盛。先生至,则益劝勉其父兄使训诲其子弟其稍属俊秀者亲加宾礼 焉。由此晋江之童子试至万人。 ⑥先生之免金溪而归,足不履户外。而华容在洞庭旁,土卑而赋重。当明之季世,百姓 多流亡。国初定赋准原额每十亩损为六亩余,其后稍稍增垦,而清丈令下,县官指为欺隐, 将以全额上。先生曰:“我无中人之产,顾里人不胜病.矣。”因诣县官白其事,谓此皆湖岸 荒余,十常八九浸于水,百姓愚昧,不知援.例请平。宜准湖乡下地例,一亩粮止一升。县官 信先生素长者,察知愚民情实,无他,卒如先生言。华容人蒙其利至今。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 分) (1)值.吴逆之乱( ) (2)不知援.例请平( )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 分) (1)民逋.赋,久不能输( ) A.拖欠 B.懈怠 C.逃跑 D.暴露 (2)顾里人不胜病.矣( ) A.忧虑 B.缺点 C.困苦 D.疲惫 3.把第⑥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6 分) 县官信先生素长者,察知愚民情实,无他,卒如先生言。华容人蒙其利至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⑤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3 分) 则 益 劝 勉 其 父 兄 使 训 诲 其 子 弟 其 稍 属 俊 秀 者 亲 加 宾 礼 焉 5.第③段写到张复斋巧断贾人不养其父案,分析张复斋断案的智慧。 (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刘大櫆曾评价张复斋“为利于民者多矣”,结合全文,分条梳理张复斋“为利于民”的 表现。(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 1.【答案】 (1)碰上 (2)援引,引用 2.【答案】 (1)A (2)C 3.【答案】 县官相信先生向来是德高望重之人,了解到他反映的民情属实,无其它(隐情),最终按他 说的(办了)。华容人至今还受用他给大家带来的利益。(6 分) 4.【答案】 则益劝勉其父兄/使训诲其子弟/其稍属俊秀者/亲加宾礼焉 (评分说明:标识三处或以内的,标对一处给 1 分。标识三处以上的,多标一处扣 2 分, 扣到 0 分为止。) 5.【答案】 张先生假装怒视、指责、棒打贾人父亲,借机观察商人脸色,通过他漠视的表情,得知商 人的阴谋和他不孝的本性。体现出张先生欲擒故纵、观察入微的断案智慧。 (评分说明:分析 2 分,概括 1 分。) 6.【答案】 ①主政晋江、金溪时,多行善政,救济灾荒,深受百姓爱戴; ②智慧断案,并拿钱给不孝子的父亲,让他安度晚年; ③捐献俸禄赎回因交不起赋税而被卖的孩子; ④勉励父老乡亲教育子弟,礼遇人才,促进教育发展; ⑤替华容百姓申诉,解释了当地土地贫瘠的实情,并为百姓请求减免赋税。 (评分说明:1 点 1 分,给满 4 分为止。) 四、(2021·上海市奉贤区高三语文质量调研)读下文,完成第 1~4 题。(11 分) 《寓山注》序 (明)祁彪佳 ①予家高士里,固山阴道上也。家旁小山,若有夙缘者,其名曰“寓”。往予童稚时, 季超、止祥两兄以斗粟易之。剔石栽松,躬荷畚锸,手足为之胼胝①。予时亦捧土作婴儿戏。 迨后余二十年,松渐高,石亦渐古。予自引疾南归,偶一过之,于二十年前情事,若有感触 焉者。于是卜筑之兴, 勃不可遏,此开园之始末也。 ②卜筑之初,仅欲三五楹而止。客有指点之者,某可亭,某可榭。予听之漠然,以为意 不及此。及于徘徊数回,不觉问客之言,耿耿胸次。某亭、某榭,果有不可无者。前役未罢, 辄于胸怀所及,不觉领异拔新,迫之而出。每至路穷径险,则极虑穷思,形诸梦寐,便有别 辟之境地,若为天开。以故兴愈鼓,趣亦愈浓。朝而出,暮而归。祁寒盛暑,体粟汗浃,不 以为苦。两年以来,囊中如洗。予亦病而愈,愈而复病,此开园之痴癖也。 ③园尽有山之三面,其下平田十余亩,水石半之,室庐与花木半之。其他轩与斋类,而 幽敞各极其致。室与山房类,而高下分标共胜。与夫为桥、为榭、为径、为峰,参差点缀。 大抵虚者实之,实者虚之;聚者散之,散者聚之。如良医之治病,攻补互投;如良将之治兵, 奇正并用;如名手作画,不使一笔不灵;如名流作文,不使一语不韵。此开园之营构也。 ④园开于乙亥之仲冬,至丙子孟春,草堂告成,斋与轩亦已就绪。迨于中夏,经营复始。 一径未通,意犹不慊②也。于是疏凿之工复始。于十一月自冬历丁丑之春,凡一百余日,曲 池穿牖,飞沼拂几,绿映朱栏,丹流翠壑,乃可以称园矣。此开园之岁月也。 ⑤至于园以外山川之丽,古称万壑千岩:园以内花木之繁,不止七松五柳。四时之景, 都堪泛月迎风;三径之中,自可呼云醉雪。此予亦不暇缕述之矣。 【注】①胼胝(pián zhī):手脚因摩擦变硬的厚皮。②慊(qiè):满意。 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 分) A.且 B.遂 C.盖 D.然 2.对第②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我”对客的建议漠视,到园林徘徊后心中更加反感。 B. “我”对园林建筑的构思随着时间的推进而不断创新。 C. “我”对园林建筑的构思有时甚至是另辟蹊径的探索。 D. “我”因园林构建耗钱财、多次生病却依旧执著坚持。 3.赏析第③段画线句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全文围绕“卜筑之兴”展开,思路连贯,请加以分析。(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B 2. 【答案】A 3.【答案】 ①将园林虚实相生、聚散结合的布置比作良医治病、良将率兵,写出园林虚实互为补充的 特点; ②比作名手绘画、名家作文,凸显其笔笔灵动,富有情韵; ③连用四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作者对园林构建的匠心独运(奇特)。 (一点 1 分,给满 3 分为止) 4.【答案】 ①首先交代偶过寓山想起二十年前在此玩耍的情景,触发“卜筑之兴”; ②再描写卜筑之初“我”乐在其中的心路历程,“卜筑之兴”更加浓厚; ③接着介绍园林结构布局的精致独特,“卜筑之兴”溢于言表; ④然后记叙园林建造的曲折过程及建成时间,“卜筑之兴”虽有波澜,但未中断; ⑥最后从空间与时间角度描写园林建成后的优美景色,“卜筑之兴”达到高潮。虽然每段 各述一个方面,但“卜筑之兴”这一情感贯穿始终,各段互为补充,流畅自然。(一点 1 分,给满 5 分为止) 四、(2021·安徽省阜阳市“五校联盟”高三第二次联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 题。 虞世南,越州余姚人。性沉静寡欲,与兄世基同受学于吴顾野王余十年,精思不懈,至 累旬不盥栉。文章婉缛慕仆射徐陵陵自以类已由是有名陈天嘉中父荔卒世南毁不胜丧文帝高 荔行知二子皆博学遣使至其家护视,召为建安王法曹参军。陈灭,与世基入隋。 大业中,累至秘书郎。炀帝虽爱其才,然疾峭正,弗甚用,为七品十年不徙。从至聊城, 为窦建德所获,署黄门侍郎。秦王灭建德,引为府参军,转记室,迁太子中舍人。王践祚, 拜员外散骑侍郎、弘文馆学士。时世南已衰老,屡乞骸骨...,不听,迁太子右庶子,固辞,改 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世南貌儒谨,外若不胜衣,而中抗烈,论议持正。太宗尝曰:“朕与 世南商略古今,有一言失,未尝不怅恨,其恳诚乃如此!” 贞观八年,进封县公..。会陇右山崩,大蛇屡见,山东..及江、淮大水,帝忧之,以问世南, 对曰:“汉文帝元年,齐、楚地二十九山同日崩,水大出,诏郡国无来贡,施惠天下,远近 洽穆,亦不为灾。今蛇见山泽,适其所居。又山东淫雨,江、淮大水,恐有冤狱枉系,宜省 录累囚,庶几或当天意。”帝然之,于是遣使赈饥民,申挺狱讼,多所原赦。帝数出畋猎, 世南以为言,皆蒙嘉纳。帝每称其五绝: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日文词,五曰 书翰。 十二年,致仕,授银青光禄大夫,弘文馆学士如故。卒,年八十一,赠礼部尚书,谥曰 文懿。帝手诏魏王泰曰:“世南于我犹一体,拾遗补阙,无日忘之,盖当代名臣,人伦准的。” 后数岁,梦进谠言若平生,翌日,下制厚恤其家。 (节选自《新唐书·虞世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婉缛/慕仆射徐陵/陵自以类/已由是有名/陈天嘉中/父荔卒/世南毁不胜丧 /文帝高荔/行知二子皆博学/遣使至其家护视 B.文章婉缛慕/仆射徐陵/陵自以类/已由是有名/陈天嘉中/父荔卒/世南毁不胜丧 /文帝高荔行/知二子皆博学/遣使至其家护视 C.文章婉缛/慕仆射徐陵/陵自以类己/由是有名/陈天嘉中/父荔卒/世南毁不胜丧 /文帝高荔行/知二子皆博学/遣使至其家护视 D.文章婉缛慕/仆射徐陵/陵自以类己/由是有名/陈天嘉中/父荔卒/世南毁不胜丧 /文帝高荔/行知二子皆博学/遣使至其家护视 2.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乞骸骨,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谓使骸骨归葬故乡,《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 骨”是“张衡治理河间三年后,就上书请求辞职”。 B.县子,爵位名。其中“子”是五等爵位中的一等,后文中的“县公”指虞世南的爵位从 “子”晋升为“公”。在《烛之武退秦师》中“秦伯”的爵位高于“晋侯”。 C.山东,古代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和现在的山东不是同一个地理概念。 《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中的“山东”即崤山以东。 D.礼部,六部之一。管理全国学校、科举考试、典礼与外国往来等事务。长官为吏部尚书, 自隋之后历代相沿不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虞世南勤奋学习,受人赏识。他在吴郡顾野王门下学习十多年,终日专心学问,从不懈 怠;在他父亲去世后,被召任建安王的法曹参军。 B.虞世南儒雅谨慎,公道诚恳。从外表看,他似乎是一个儒雅谨慎、弱不禁风的人,但是 他在议论政事时却能持守公道,太宗称赞他议事诚恳。 C.虞世南为民着想,心怀天下。面对陇右一带山崩、江淮一带闹水灾的情况,虞世南劝太 宗采取检查在押囚犯、给民众以恩惠的办法来消除灾祸。 D.虞世南直言进谏,深得皇帝赞许。皇上多次外出打猎,虞世南为此上书劝谏,皇帝采纳 他的建议并劝虞世南在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法上多下功夫。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炀帝虽爱其才,然疾峭正,弗甚用,为七品十年不徙。(5 分) (2)后数岁,梦进谠言若平生,翌日,下制厚恤其家。(5 分) 1.【答案】C 【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解析】 解答文言断句题,应从语意、语感、文言习惯、语法等方面着手。“由是有名”语意完整; “父荔卒”主谓句,句子结构完;“高荔行”“知二子皆博学”“遣使至其家护视”主语皆 为文帝。 2.【答案】B 【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解析】 古代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秦伯’的爵位高于‘晋侯’错,应该是“‘晋 侯’的爵位高于‘秦伯’”。 3.【答案】D 【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解析】 “并劝虞世南在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法上多下功夫”错,是皇帝称赞虞世南拥有 这“五绝”。 4.【答案】 (1)隋炀帝虽然爱惜他的才能,但是憎恶(他的)严正刚直,所以并不怎么重用他,七 品官当了十年也得不到升迁。 (2)过了几年,皇上梦见虞世南像平时(活着时)那样给他进谏正直的言论,第二天, 皇上下命令从厚抚恤他的家人。 【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解题思路】 (1)译出大意给 2 分,“疾:憎恶,怨恨”“峭正:严正刚直”“徙:升迁”三处,每 译对一处给 1 分。 (2)译出大意给 1 分。状语后置 1 分。“谠言:正直的言论”“平生:平时”“翌日: 第二天”三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译文】 虞世南,是越州余姚人。他生性沉静,清心寡欲,和他的哥哥虞世基一起在吴郡顾野 王门下学习,前后十多年,终日专心学问,从不懈怠,甚至几十天不洗脸梳头。他的文章委 婉多彩,他很崇拜仆射徐陵的文章,徐陵也说虞世南的文风很像自己,因此虞世南得以文章 著名。陈朝天嘉年间,他的父亲虞荔逝世,虞世南由于过分悲伤,损害了身体,几乎坚持不 住。陈文帝敬重虞荔的高尚品德,又了解到他的两个儿子都很博学,派人到他家里帮忙照顾, 召任虞世 南为建安王的法曹参军。陈朝灭亡,和哥哥世基在隋朝任职。大业年间,虞世南 多次升迁至秘书郎。隋炀帝虽然爱惜他的才能,但是憎恶(他的)严正刚直,所以并不怎么 重用他,七品官当了十年也得不到升迁。他随宇文化及来到聊城,被窦建德俘获,任他为黄 门侍郎。秦王李世民消灭了窦 建德,任他为王府参军,转为记室,又升任太子中舍人。秦 王李世民即皇帝位,授予他为员外散骑侍郎、弘文馆学士。当时虞世南已年老体衰,多次上 表请求退休,皇帝不接受他的请求,并升任他为太子右庶子,虞世南坚决推辞,又改任 秘 书监,封爵为永兴县子。虞世南外貌儒雅谨慎,从外表来看,似乎连身上的衣服也不能承受, 但内心意志坚强,议论 政事能持守公道。唐太宗李世民曾说:“我和虞世南讨论古今之事, 即使有一句不合适的话,都会惆怅怨恨得不行,他的态度竟是这样诚恳!” 贞观八年,虞 世南进封永兴县公。恰逢陇右一带发生山崩地震,大蛇不断出现,山东和江淮一带大水成灾, 太宗为此忧虑,问虞世南该怎么办,虞世南回答说:“汉文帝元年,齐地、楚地的二十九座 山同日发生山崩,大水从地下涌出,汉文帝下令,各郡国不要来朝贡,给天下人以恩惠,使 得远近的人都欢乐融洽,也没有造成灾害。现在蛇出现在山岭沼泽,这正是它生活的地方。 还有山东长期下雨,江淮一带闹水灾,恐怕有无罪而被关押入狱的冤情存在,应当检查在押 囚犯,或许还能符合天意呢。”皇上认为他说的对,于是派遣使者赈济灾民,辨明而从宽处 理讼案,大多予以赦免。皇上多次外出打猎,世南为此上疏劝谏,都受到赞扬和采纳。皇上 常称赞他有五绝:一是德行,二是忠直,三是博学,四是文词,五是书法。贞观十二年,虞 世南退休,像原来一样被授予银青光禄大夫、弘文馆学士。去世时,享年八十一岁,追赠礼 部尚书,谥号文懿。皇帝亲自给魏王李泰写诏书说:“虞世南和我如同一个整体,他补录缺 漏补救过失,没有一天忘记过,他真是当代的名臣,人伦的标准啊!”过了几年后,皇上梦 见虞世南像平时(活着的)时那样给他进谏正直的言论,第二天,皇上下命令给他的家人以 优厚的安置。 五、(2021·四川省绵阳市 2021 届高三第三次诊断性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 小题。 刘元振字仲举,黑马长子也。随父入蜀,立成都。会商、邓间有警,命黑马往镇商、邓, 以元振摄万户,时年方二十。既莅事,号令严明,赏罚不妄,麾下宿将皆敬服之。宪宗伐宋, 驻驿钓鱼山,以元振与纽邻为先锋。中统元年,世祖即位,廉希宪、商挺奏以为成都经略使... 总管万户。宋沪州守将刘整密送款求降,黑马遣元振往受之。诸将皆曰:“刘整无故而降不 可信也。”元振曰:“宋权臣当国,赏罚无章,有功者往往以计除之,是以将士离心;且整 本非南人,而居沪南重地,事势与李全何异,整此举无可疑者。”遂行。黑马戒之曰刘整宋 之名将泸乃蜀之冲要今整遽以泸降情伪不可知汝无为一身虑事成则为国家之利不成则效死 乃其分也元振至泸,整开门出迎。元振弃众而先下马,与整相见,示以不疑。明日入城。元 振释戎服,从数骑,与整联警而入,饮燕至醉,整心服焉。献金六千两、男女五百人,元振 以金分赐将士,而归还其男女。宋泸州主帅俞兴率兵围泸州,昼夜急攻,自正月至五月,城 几陷,左右劝元振曰:“事势如此,宜思变通,整本非吾人,与俱死,无益也。”元振曰: “人以诚归我,既受其降,岂可以急而弃之?且泸之得失,关国家利害,吾有死而已!”食 将尽,杀所乘马犒将士,募善游者赍蜡书..至成都求援,又权造金银牌,分赏有功。未几,援 兵至,元振与整出城合击兴兵,大败之,斩其都统一人,兴退走。捷闻,且自陈造金银牌罪。 帝嘉其通于权变。赐锦衣一袭、白金五百两。入朝,又赐黄金五十两、弓矢、鞍辔。黑马卒, 元振居丧..,起授成都军民经略使。至元七年,时议以勋旧之家事权太重,宜稍裁抑,遂降为 成都副万户。十一年、命兼潼川路.副招讨使。十二年卒,年五十一。 (节选自《元史·卷一百四十九》,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黑马戒之曰/刘整宋之名将/泸乃蜀之冲要/今整遽以沪降/情伪不可知/汝无为一身 虑/事成则为国家之利/不成则当效死/乃其分也 B.黑马戒之曰/刘整宋之名将/泸乃蜀之冲要/今整遽以泸降情/伪不可知/汝无为一身虑事 /成则为国家之利/不成则当效死乃其分也 C.黑马戒之曰/刘整宋之名将/泸乃蜀之冲要/今整遽以沪降情/伪不可知/汝无为一身虑/ 事成则为国家之利/不成则当效/死乃其分也 D.黑马戒之曰/刘整宋之名将/泸乃蜀之冲要/今整遽以泸降/情伪不可知/汝无为一身虑事 /成则为国家之利/不成则当效/死乃其分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经略使,唐朝始设,初为边防军事长官,后多以节度使兼任,元朝有时也设此职。 B.蜡书,又称蜡信,是古代的一种保密书信,将书信封在蜡丸里,兼有防潮防水的作用。 C.居丧,也称丁忧,古代官员在亲人去世后需卸职守丧,期间须停止娱乐活动以示哀悼。 D.路,起源于宋,最初具有监察区的性质,后转化为行政区域,元代在行省之下设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刘元振洞悉时势。他认为宋朝赏罚不明致使将士离心,又结合刘整的情况,判定刘整是 真心请降,于是前往泸州。 B.刘元振关心将士。他曾经将刘整所献的六千两金分赐给将士们;在食物将尽之时,他杀 掉所乘的马来犒劳将士们。 C.刘元振有大局观。俞兴围攻泸州时,虽情势危急,但他认为刘整以诚归降且泸州关乎国 家利益,所以仍坚持守城。 D.刘元振善于变通。守泸州城时,他私作金银牌以激励将士;其父去世后,他意识到自家 权势太重,宜降职以自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既莅事,号令严明,赏罚不妄,麾下宿将皆敬服之。(5 分) (2)元振释戎服,从数骑,与整联警而入,饮燕至醉,整心服焉。(5 分) 1.【答案】A 2.【答案】C 【解析】 “也称丁忧……亲人去世后需卸职守丧”错 3.【答案】D 【解析】 “他意识到自家权势太重,宜降职以自保”错。 4.【答案】 (1)(刘元振)任职以后,号令严明,不随意赏罚,部下老将都很敬重他。 (画线处各 1 分,大意 1 分,共 5 分) (2)刘元振脱下军衣,让几个骑兵跟着,与刘整并驾而入城,饮酒到大醉,刘整内心很敬 服他。 (画线处各 1 分,大意 1 分,共 5 分) 【译文】 刘元振字仲举,是刘黑马的长子。他跟随父亲到蜀地,稳定成都。正碰上商、邓间有警 情,命令刘黑马前往镇守商、邓,让刘元振代理万户,这时他才二十岁。(刘元振)任职以 后,号令严明,不随意赏罚,部下老将都很敬重他。宪宗攻打宋朝时,中途暂住钓鱼山,让 元振与纽邻作为先锋。中统元年,世祖即位,廉希宪、商挺上奏让他担任成都经略使总管万 户。宋泸州守将刘整暗中送钱请求投降,刘黑马派遣元振前去受降。众将都说:“刘整无故 投降,不能相信啊。”元振说:“宋权臣当国,赏罚没有章法,对有功之士往往设法除掉, 因此将士离心;况且刘整并不是南方人,却据守泸南重地,这种情况与李全有什么不同。刘 整此举没有可以怀疑的地方。”于是出发。刘黑马告诫他说:“刘整是宋朝的名将,泸州是 蜀地的要冲,现在刘整突然以泸州投降,真假还不太清楚,你不要考虑自己的安危,事情办 成了则对国家有好处,不成的话你就应当为国而死,这是你的职责。”元振到了泸州,刘整 开门出城迎接。元振撇开众人而先下马,和刘整相见,表示自己并不怀疑。第二天,刘整请 他进城。刘元振脱下军衣,让几个骑兵跟着,与刘整并驾而入,饮酒到大醉,刘整内心很敬 服他。刘整献金六千两、五百个男女,元振将金分赐给将士,而归还了那些男女。宋泸州俞 兴率兵包围泸州,不分白天黑夜地急攻,从正月到五月,城池差点被攻破,身边的人劝元振 说:“形势已经这样,应该考虑变通,刘整本来不是我们的人,与他同死,没有益处。”元 振说:“人家诚心来归顺我们,既然已经接受他的投降,哪能因为形势紧急就抛弃他呢?况 且泸州的得失,关系国家利害,我也不过一死罢了!”食物将要吃尽,元振杀掉自己所乘的 马来犒赏将士,招募水性好的人带着用蜡密封的书信到成都求援,又权宜制作了金银牌,分 赏给有功的人。不久,援兵赶到,元振与刘整一起出城反击俞兴,把敌人打得大败,并且斩 杀了对方的一个都统,俞兴退兵撤走。元振向上报捷,并且陈述了自己擅自制造金银牌的罪 过。皇帝赞赏他擅长权宜变通,赐给他一套锦衣,五百两白银。他入朝觐见时,皇帝又赏赐 他黄金五十两、弓矢、鞍辔等物品。刘黑马去世,元振守丧,后来被任命为成都军民经略使。 至元七年,当时的议论认为有功绩的旧臣之家权势太重,应该稍加限制,于是元振被降为成 都副万户。十一年,命元振兼任潼川路副招讨使。至元十二年去世,时年五十一岁。 六、(2021·上海市静安区 2021 届高三下学期 4 月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文,完成第 1~6 题。(20 分) 何景明传 ①何景明,字仲默,信阳人。八岁能诗古文,弘治十一年,举于乡,年方十五,宗藩贵 人争遣人负视,所至聚观若堵.。十五年,第进士,授中书舍人。与李梦阳辈倡诗古文,梦阳 最雄骏,景明稍后出,相与颉颃①。 ②正德改元,刘瑾窃柄。上书吏部尚书许进劝其秉政毋挠,语极激烈。已,遂谢病归。 逾年,瑾尽免诸在告者官,景明坐罢。瑾诛,用李东阳荐,起故秩②,直内阁制敕房③。李梦 阳下狱,众莫.敢为直,景明上书吏部尚书杨一清救之。九年,乾清宫灾,疏言义子不当畜, 边军不当留,番僧不当宠,宦官不当任。留中。久之,进吏部员外郎,直制敕如故。钱宁欲 交欢..,以古画索题。景明曰:“此名笔,毋污人手。”留经年,终掷还之。寻擢陕西提学副 使。廖鹏弟太监銮镇关中,横甚,诸参随遇三司不下马,景明执挞之。其教诸生,专以经术 世务。遴秀者于正学书院亲为说经不用诸家训诂士始知有经学。嘉靖初,引疾归,未几卒, 年三十有九。 ③景明志操耿介,尚节义,鄙荣利,与梦阳并有国士风。两人为诗文,初相得甚欢,名 成之后,互相诋諆..,梦阳主摹仿,景明则主创造,各树坚垒不相下,两人交游亦遂分左右袒。 说者谓景明之才本逊梦阳,而其诗秀逸稳称,视梦阳反为过之。然天下语诗文必并称何、李, 又与边贡、徐祯卿并称四杰。 (选自《明史》卷二八六) 【注】①颉颃:xié háng,原指鸟上下飞,后泛指不相上下,相抗衡。②秩:官吏的官阶、 品级。③内阁制敕房:官署名。掌管诏书、题奏等机要文书。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 分) (1)所至聚观若堵.( ) (2)众莫.敢为直( )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 分) (1)钱宁欲交欢..( ) A.一齐欢乐 B.把酒言欢 C.相交而得其欢心,结好 D.结为儿女亲家 (2)互相诋諆..( ) A.夸赞 B.诋毁 C.伤害 D.吉祥 3.把第②段画浪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 分) 已,遂谢病归。逾年,瑾尽免诸在告者官,景明坐罢。 4.对第②段画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记出来。(3 分) 遴 秀 者 于 正 学 书 院 亲 为 说 经 不 用 诸 家 训 诂 士 始 知 有 经 学 5.传记以典型事例表现了何景明的性格和才能特征。请根据原文内容填写下表。(4 分) 事件 特点 十五岁中举,四年后又考中进士,授官中书 舍人。 才华出众,少年得志 刘瑾窃权,何景明上书许进,劝谏语气激烈。 李梦阳下狱,何景明上书礼部尚书救之。 乾清宫灾,上疏直言皇帝为政之失。 ①(请填写两个四字句) ②(直接摘抄原文不得分,请请概述事件。) 交友慎重,自知之明 任陕西提学副使期间,惩治廖銮随从人员。 ③(请填写两个四字句) ④(直接摘抄原文不得分,请请概述事件。) 教授诸生,经世致用 6.何景明与李梦阳都是明代著名文学家,请根据本文,概括两人的文学风格及交往过程,并 简评之。(4 分) 1.【答案】 (1)(名词)墙壁 (2)没有谁 2.【答案】(1)C (2)B 3.【答案】 不久,他称病告假归家。过了一年,刘瑾将所有告假的官员尽行免职,何景明也因此被罢 官。 4.【答案】 遴秀者于正学书院/亲为说经/不用诸家训诂/士始知有经学 5.【答案】 ①崇尚道义,勇敢担当。 ②拒绝为钱宁送来的古画题词。 ③执法严格,不畏权贵。 ④选拔优秀生员,亲自为他们讲授经学。 6.【答案】 ①都提倡古文,李梦阳风格雄骏,何景明秀逸,不相上下;(1 分) ②都具国士风度,何曾为李下狱仗义申诉,后因李主张摹仿古文,何主张个体创新,遂分 道扬镳。(1 分) ③个人风格不同,但文学主张一致,本可携手推进明代散文复兴,却因个人恩怨而交恶, 各自形成派别,互相诋毁,令人遗憾。(2 分) 【译文】 何景明,字仲默,河南信阳人。八岁能作诗和古文。弘治十一年,乡试中举,年刚十五 岁。宗室贵人争相派人来看他,所到之处人们聚集如墙。十五年,中进士,授中书舍人。与 李梦阳等人倡导写诗和古文,李梦阳最雄峻,何景明稍后出名,两人不相上下。 正德改元,刘瑾窃取大权。何景明上书吏部尚书许进,劝他掌管政权不要屈服,言辞极 为激烈。不久,他称病告假归家。过了一年,刘瑾将所有告假的官员尽行免职,何景明也被 罢官。刘瑾被杀后,因李东阳推荐,起用他任原职,在内阁制敕房值班。李梦阳下狱后,众 人没有谁敢为他直言,何景明上书吏部尚书杨一清请求援救。正德九年,乾清宫大灾,何景 明上疏提出不应养义子,不应当留下边军,不应宠信西域僧人,不应重用宦官。这份奏疏留 在宫中未下发。很久以后,进升吏部员外郎,仍掌原来一样在制敕房值班。钱宁欲与景明交 为朋友,用一幅古画请景明题字,何景明说:“这是名家之笔,不要玷污了别人的手迹。” 留下多年,最后还是原物退还。不久,何景明升为陕西提学副使。廖鹏的弟弟太监廖銮镇守 关中,横行霸道,廖銮的随从人员遇三司不下马,何景明将他们逮捕并鞭打他们。他教诸生, 专门用经学和治世之事。选拔优秀的到正学书院,何景明亲自为学生讲授经学,而不用各家 的训诂,学生才知有经学。嘉靖初,因病归乡,不久去世,时年三十九岁。 何景明品行正直,崇尚节操道义,鄙视荣誉利益,与李梦阳同有国士风度,两人写做文,开 始相处很好,成名之后,相互诋毁。李梦阳主张摹仿,何景明主张创造,各自树立坚固的营 垒,互不认输,两人交游的人也分成两派。议论的人说何景明的才气本不及李梦阳,但他的 诗秀逸妥帖,反而超过李梦阳的诗。然而,天下人在谈论诗时,则必何、李并称,与边贡、 徐贞卿合称为“四杰”。 六、(2021·上海市静安区 2021 届高三下学期 4 月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文,完成第 1~4 题。(11 分) 炙背轩记 (明)贝琼① ①陇右邾君仲义,主华亭之邵氏义塾,题所居之南荣曰“炙背轩”②,以书抵琼曰:“袭 ③狐貉者不知有炙背之快,有炙背之快者不知狐貉之至美。当穷阴苦寒,吾身犹蛇之纠而不 得伸也,吾口犹蝉之喑而不得鸣也。海日自东方出,乃席而坐其隅,光气所及,倏焉外融而 内畅,不啻醪之沃,火之铄,温风之嘘,耳聪目明,百体潜苏,欣然高歌,作金石声,莫知 其所以然者,则天下有快于此?然大明无私,吾恶④得而私哉!天下固同此快也。彼袭狐 貉者,惴惴不敢出闱闼,假之醪而饮焉,假之火而附焉,曰‘是美至足矣’,又恶知炙背之 为快。由是宋人欲献至尊而希其赏,嵇康乃云:‘虽有区区之意,亦已疏矣!’⑤迨未之知 也。惟先生记之,以成吾懒。” ②余乃为之叹曰:“溺于物者,有无穷之欲;得于己者,有无穷之乐。方海内兵争,智 勇之士各欲自炫,以徼⑥取一时之贵富,朝暮奔走于形势之途,触风埃,覆冰雪,而未暇炙 背如田夫野老者也。仲义独超然高蹈,虽王公子尊,不能屈而致之,且与田夫野老以炙背自 适,则其不溺于物而有得于己,可知矣。昔杜少陵在夔州西阁曝日,见之于诗者,可谓极其 形容矣。今仲义之居,亦少陵之西阁,则炙背之快,无适而不在焉,余亦将从之相与坐谈兹 轩之下,而与天地间万物同被爱日之光,岂非幸欤?” ③是为记。 ④仲义通经术,善持论,有司尝荐之春官⑦。赋诗清丽有法,世多传诵云。至正二十有 四年,岁在甲辰,春二月既望,檇奔贝琼记。 【注】①贝琼(1314—1378),元明之际诗人,浙江崇德(今桐乡)人。本文写于元末动乱 之季。②南荣:房子南楼。炙背:太阳晒背部。③袭:穿。④恶:何,怎么。⑤“宋人”语 出《列子·杨朱》,宋国农夫献负暄(晒太阳)之乐与君,以期厚赏。嵇康句语出《与山巨 源绝交书》,意思是“虽有赤诚之意,但未免不切合实际”。⑥徼:谋求。⑦春官:指礼部。 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内的虚词是( )。(1 分) A.乎 B.哉 C.也 D.焉 2.对本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松江是朱元璋对手张士诚故地,邾仲义作为元末遗民流寓华亭,历尽沧桑。 B.邾仲义处乱世而能独善其身,淡泊名利,高蹈遗世,超然豁达,博学多智。 C.邾仲义致信贝琼,夺耀太阳晒背能“百体潜苏”,暗含对新朝政治的期许。 D.贝琼称邾仲义“通经术,善持论”“赋诗清丽”,说明贝了解其性情才艺。 3.赏析第①段邾仲义来信中有关“炙背之快”的描写。(4 分) 4.本文前两段都在说“炙背之快”,第②段在第①段的基础上推进了一层,请加以分析。(4 分) 1.【答案】A 2.【答案】C 3.【答案】 ①对比。以穿狐貉之美与炙背之快作比,以穷阴苦寒与东方海日作比,突显太阳晒背的温 暖。 ②比喻、排比。以蛇的蜷缩、蝉的喑哑比喻寒冷中的人;以醪的香甜、火的熔化、暖风轻 吹描述晒背之快。 ③化用典故。宋人和嵇康的典故意在嘲笑炙背之快,邾仲义反其意而用之,认为晒背之快 远大于穿狐貉者靠饮酒、烤火取暖的乐趣。(一点 2 分,答出两点击可) 4.【答案】 ①由身而心,深入一层:邾仲义来信描写“炙背”身体之快,第②段作者阐释“炙背”心 理之快。(2 分) ②从形象到抽象,更进一层:沉溺外物就有无穷欲望,求诸内心才能有无穷乐趣;其时“海 内兵争”,大家为富贵朝暮奔走,只有仲义超然高蹈,追求田夫野老的“炙背之快”, 在“有得于己”中获得乐趣。(2 分) 七、(2021·山西省太原市高三下学期 4 月模拟考试(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 4 题。 倪思,字正甫,湖州归安人。乾道二年进士,中博学宏词科。累迁秘书郎,除著作郎兼 翰林权直。光宗即位,典册与尤袤对掌。故事,行三制并宣学士。上欲试思能否,一夕并草 除公师四制,训词精敏,在廷诵叹。权侍立修注官,直前奏:"陛下方受禅..,金主亦新立, 欲制其命,必每事有以胜之,彼奢则以俭胜之,彼暴则以仁胜之,彼怠惰则以忧勤胜之。" 又请增置谏官,专责以谏事。又乞召内外诸将访问,以知其才否。初,孝宗以户部..经费之余, 则于三省置封椿库以待军用,至绍熙移用始频。会有诏发缗钱十五方人内帑..备犒军,思谓实 给他费,请毋发,遂定议犒军岁以四十万缗为额,由是费用有节。除礼部侍郎。时李皇后寖 预政,因奏:"人主治国必自齐家始家之不能齐者不能防甚渐也始于亵狎终于恣横卒至于阴 阳易位内外无别甚则离间父子汉之吕氏,唐之武、韦,几至乱亡。"上悚然。除权兵部尚书 兼侍读。金人求侂胄函首,命廷臣集议,思谓有伤国体。徙礼部尚书。史弥远拟除两从官, 参政钱象祖不与闻。思言:"奏拟除目,宰执当同进,比专听侂胄,权有所偏,覆辙可鉴。" 既而史弥远上章自辨,思求去,上留之。思乞对,言:"前日论枢臣独班,恐蹈往辙,宗社.. 堪再坏耶? 宜亲擢台谏,以革权臣之弊,并任宰辅,以鉴专擅之失。"弥远怀恚,思请去益 力,以宝谟阁直学士知镇江府,移福州。嘉定十三年卒,谥文节。 节选自《宋史·倪思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人主治国必自齐家始/ 家之不能齐者/不能防/其渐也始于亵狎 /终于恣横/卒至于阴阳 /易位内外无别/甚则离间父子/ B.人主治国必自齐家始/家之不能齐者/不能防其渐也/始于亵狎/终于恣横/卒至于阴阳/ 易位内外无别/甚则离间父子/ C.人主治国必自齐家始/家之不能齐者/不能防/其渐也始于亵狎/终于恣横/卒至于阴阳易 位/内外无别/甚则离间父子/ D.人主治国必自齐家始/家之不能齐者/不能防其渐也/始于亵狎/终于恣横/卒至于阴阳易 位/内外无别/甚则离间父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受禅,本为上古时期部落推举首领的方式,也指王朝更迭,新皇帝承受旧皇帝让给的帝 位。 B.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土地、户口、水利、赋税等,长官为户部尚书。 C.内帑,属于皇室私产,皇帝可自由支配,与官帑相对,官帑则是国库的钱财。 D.宗社,指宗庙和社稷,宗庙祭祀祖先,社稷庙祭祀土神谷神,古时常被合称泛指国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倪思才学卓绝。按照旧例,学士要有一并起草三道制书的能力,皇帝专门就此对他考查, 他一个晚上就起草四道令人称道的制书。 B.倪思见识高明。他敏锐地发现宋金对峙胜败的关键点,建议执政者做到习俭、行仁、忧 勤,增设谏官,并探访慰问将领。 C.倪思率直敢谏。当时孝宗在三省分设封椿库作备用军费,后来经常被挪用,他直指其中 的弊病所在,受到朝廷关注,情况得到改善。 D.倪思性情耿介。史弥远的一些作法干预朝政制度,他提醒皇帝注意前车之鉴并为之出谋 献策,引起史弥远的忌恨,便主动请求离职。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金人求侂胄函首,命廷臣集议,思谓有伤国体客 5 分 (2)宜亲擢台谏,以革权臣之弊,并任宰辅,以鉴专擅之失。(5 分) 1.【答案】D 2.【答案】B 【解析】 “水利”由“工部”主管。 3.【答案】B 【解析】 “探访慰问”理解有误,“访问”意为“咨询问话”。 4.【答案】 (1)金人要求得到用匣封的韩咤胄头颅,皇帝命令朝廷大臣集会商议,倪思认为有伤国家 体面。(“函”“集议”“国体”各 1 分,句意 2 分) (2)您应当亲自选拔台谏官,来革除权臣专权的弊病,共同任用宰相辅臣,来吸取专任擅 权的教训。(“擢”“革”“鉴”各 1 分,句意 2 分) 【译文】 倪思。字正南。湖州归安人。乾道二年进士,中博学宏辞科。累经升迁宫至秘共郎,任 命为警作郎荣翰林权真。光京即位,与尤袤共同掌管典示。旧例,行三道制节一并宣布的任 学士。垒上想试试倪思能不能做到,结果倪思一个晚上-并起草了任命公师的四道制书,辞 藻精确简洁,朝廷上的人都诵读赞灾。代理待立修注官。倪思当面向皇帝上类:“陛下刚刚 接受祥位,金主也是才立的新看,想要制敌死命,一定要在每件事上都胜过他。他们奢侈、 就用俭朴胜过他:他们残暴,、就用仁爱胜过他:他们懈怠懒情、就用优国勤勉胜过他。”又 请求增设课官,专门委在谋诗的职责。又请求垒上召见朝庭内外的将官来咨询问话,以便了 解他们有没有真正的才干。当初,学示因户部有多余的经费,就在三省设置封櫝库来准各军 用,到了绍熙年间。挪用经费的情况开始频繁出现。道逢有诏书命令拿出十五万缓钱放进国 库预各搞赏军队。倪思认为实际上是供作他用,请求不要拿出去。垒上于是决定精赏军队每 年以四十万缓为限,因此费用有了节制。任命为礼部侍郎。当时夺皇后逐街于预朝政,因而 上类:“君主治理国家必然要从整治家庭开始。家都不能整治的,不能够防客事情的开端。 开始是亲近宠爱。到后来恣肆暴横,最后达到阴阳交换位置、内外无法区别的境地,甚至于 离间父子感情。汉代的目氏,廣代的武后、韦后,几乎都达到因交乱而灭亡的地步。”垒上 悚然恐惧。任命为代理兵部尚书蓑侍读。金人要求得到用匣子装着的韩诧胃的头颅,皇帝命 令朝廷大臣集会商议,倪思认为有伤国家体面。被提拔为礼部尚书。史弥远考虑任命两名从 官。没有让参知政事钱象祖参与知道。倪思进言:“上类考虑任命授官的文书,率相与执政 应当一同进呈,以前专门听从韩院售,权力有所偏侧。覆车之辙可作鉴戒。”然后史弥远上 奕章为自己辩解,倪思请求离职,空上挽留他。倪思请求进见,说:“前些日子议论宰辅置 臣羊独送见垒上,恐怕奠蹈覆辙,宗庙社稷还经得住再次毁坏吗?您应当亲自选拔台谏官。 来草除权臣专权的弊病,共同任用宰相辅臣,来吸取专任擅权的教训。”史弥远心怀怨恨, 倪思请求离职更加用力,以宝谟阁直学士为镇江府知府,移福州。嘉定十三年去世,益号文 节。 八、(2021·宁夏顶级名校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5 小题。 施琅,字琢公,福建晋江人。康熙元年,迁水师提督。二十年,郑锦死,子克塽幼,诸 将刘国轩、冯锡范用事。内阁学士李光地奏台湾可取状,因荐琅习海上事,上复授琅福建水 师提督,加太子少保,谕相机进取。琅至军,疏言:“贼船久泊澎湖,悉力固守。冬春之际, 飓风时发,我舟骤难过洋。臣今练习水师,又遣间谍通臣旧时部曲,使为内应。俟风便,可 获全胜。”给事中孙蕙疏言宜缓征台湾。七月,彗星见,户部尚书梁清标复以为言,诏暂缓 进剿。琅疏言:“臣已简水师精兵二万、战船三百,足破灭海贼。请趣督抚治粮饷,但遇风 利,即可进行,并请调陆路官兵协剿。”诏从之。 二十二年六月,国轩踞澎湖,环二十余里为壁垒。琅乘楼船突入贼阵,流矢伤目,血溢 于帕。旋以百船分列东西,遣总兵陈蟒、魏明率兵东指鸡笼峪,西指牛心湾,分贼势。琅自 督五十六船分八队,以八十船继后,扬帆直进,取澎湖,国轩遁归台湾。克塽大惊遣使诣军 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人谓琅必报父仇,将致毒于郑氏。琅曰:“绝 岛新附,一有诛戮,恐人情反侧。吾所以衔恤茹痛者;为国事重,不敢顾私也。”台湾平, 自海道报捷。上旌琅功,曰:“朕特加擢用,尔能不负任使,举六十年难靖之寇,殄灭无余。” 复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琅疏辞侯封,乞得如内大臣例赐花翎..,部议谓非例,上命毋辞, 并如其请赐花翎。 遣侍郎苏拜至福建,与督抚及琅议善后事。有言宜迁其人、弃其地者,琅疏言:“明季 设澎水标於金门,出汛至澎湖而止,台湾原属化外,土番杂处,未入版图。然其时中国之民 潜往生聚,已不下万人,及崇祯元年,芝龙就抚,借与红毛为互市..之所。若弃其地、迁其人, 以有限之船,渡无限之民,非阅数年,难以报竣。倘渡载不尽,窜匿山谷,所谓藉寇兵而赍 盗粮也。此地原为红毛所占,乘隙复踞,必窃窥内地,鼓惑人心。盖筹天下形势,必期万全, 台湾虽在外岛,关四省要害,断不可弃。”琅又疏请克塽纳土归诚,应携族属与刘国轩、冯 锡范及明裔硃桓等俱诣京师,诏授克塽公衔,国轩、锡范伯衔,俱隶上三旗.,馀职官及桓等 于近省安插垦荒。寻苏拜等疏亦用琅议,并设县三、府一、巡道一,上命允行。 三十五年,卒于官,年七十六,赠太子少傅....,赐祭葬,谥襄壮。 (节选自《清史稿》,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克塽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 B.克塽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 C.克塽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 D.克塽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花翎,清代的一种冠饰,多为皇室贵族和朝廷高级官员所佩戴,是“辨等威、昭品 秩”的标志。 B.互市,古代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边境贸易的通称。隋唐以后,各王朝都设有专门的 管理机构。 C.旗,中国清代满族的军队编制和户口编制,有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上三旗由皇帝 直接统辖。 D.太子少傅,负责教习太子的副职,与太子少师、太子少保合称“太子三少”或“东 宫三少”,为“九卿”之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施琅精于谋略,长于用兵。面对台湾守军的严防死守,施琅联络旧部作内应;澎湖 之战中,他精心谋划,排兵布阵,大获全胜。 B.施琅骁勇善战,厥功甚伟。攻台过程中,施琅被流箭射中眼睛也毫不退缩;他平定 台湾,终于使之回归,稳定了东南局势。 C.施琅坚持己见,力排众议。面对是否缓征台湾的不同意见,施琅据理力争,坚持攻 台;面对台湾弃留的争论,他准确分析形势,说服朝廷将其纳入版图。 D.施琅深明大义,尽忠为国。平定台湾之后,他将国家利益置于私仇之上,释放郑克 塽。并劝其投诚,为其请封;他多次进言,建议设立台湾官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请趣督抚治粮饷,但遇风利,即可进行,并请调陆路官兵协剿。 (2)朕特加擢用,尔能不负任使,举六十年难靖之寇,殄灭无余。 5.平定台湾后,清廷内部产生了一场针对台湾的弃留之争。施琅主张守而不弃的理由有哪 些。(3 分) 1.【答案】C 【解析】 “琅”作主语,“疏陈”作谓语,主谓关系不能断开,排除 BD;“上”指皇上,作“许 之”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A。故选 C。 2.【答案】B 【解析】 B.“古代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边境贸易的通称”错。中国历史上中央王朝与外国或异族之 间贸易的通称。故选 B。 3.【答案】D 【解析】 “释放郑克塽。并劝其投诚,为其请封”错。原文“吾所以衔恤茹痛者;为国事重,不 敢顾私也”说的是施琅不报私仇,没有说释放郑克塽;“复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是 对施琅的封赏,不是郑克塽。故选 D。 4.【答案】 (1)请求催促地方筹备粮食军饷,只要遇到便利天气就可进军,并且请求调度陆路官 兵协助围剿。关键词:趣,通“促”,催促;治,置办、筹备;但,只要。 (2)我特意提拔重用你,是因为你能不辜负使命,把盘踞台湾六十余年的贼寇,一举 消灭。关键词:擢用,提拔重用;负,辜负;靖,平定。 5.【答案】 (1)战略位置重要;(2)防止外来侵略;(3)维护国家统一;(4)迁民不易。 【解析】 结合“明季设澎水标於金门,出汛至澎湖而止,台湾原属化外,土番杂处,未入版图”可 知,台湾战略位置重要;结合“此地原为红毛所占,乘隙复踞,必窃窥内地,鼓惑人心” 可知,守住台湾能防止外来侵略;结合“以有限之船,渡无限之民,非阅数年,难以报竣” 可知,因为船只少,很难短时间内把百姓迁走,迁民不易;结合“倘渡载不尽,窜匿山谷, 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也”可知,守住台湾有利于国家统一。 【译文】 施琅,字琢公,福建晋江衙口人。康熙元年,施琅被提升为水师提督。康熙二十年,郑 锦病死,他的儿子克爽尚年幼,将领郑国轩、冯锡范负责军务。内阁太学士李光地呈上能够 平定台湾的奏本,据此又推荐了施琅(以前他的水师提督之职被裁掉)。皇上再次任命施琅担 任福建水师提督,加任太子少保,并命令他见机进军攻取台湾。施琅到任军中,上疏说:“敌 人的船只长时间地停泊在澎湖,全部力量坚固防守。冬春交际之时,飓风时常发生,我们的 船只很难渡过海洋。我现在练习水兵,又派遣间谍与我以前的部下联系,使他们作为内应, 等到风便利我们的时候出兵,可以大获全胜。”夏至后二十多天,彗星出现,户部尚书梁清 标以此为理由,要求暂时延缓进攻围剿。施琅上疏说:“我已经挑选两万精兵、三百只战船, 足够消灭海贼。请催促督抚置办粮饷,只要遇到顺风,就可进攻,并且请求征调陆路官兵协 助围剿。”皇帝下诏听从他的建议。足破灭海贼。 二十二年六月,国轩占踞澎湖,环绕澎湖二十多里设置壁垒。施琅坐着主帅太船;中进 对手水阵中,眼睛被飞箭射中,鲜血从头巾上流下来。很快把百艘船分开列阵东西两侧,派 遣总兵陈蟒、魏明率兵向东攻打鸡笼峪,向西攻打牛心湾,分散敌人的攻势。施琅亲自率领 五十六个船分为八队,用八十船殿后,扬帆直进,直取澎湖,国轩逃回台湾。克塽大为震惊, 派遣使者到军前请求投降,施琅上疏陈明情况,皇上答应了,八月施琅率兵进入鹿耳门,到 了台湾。有人认为施琅一定要替父报仇了,会对郑氏家族下毒手。施琅说:“孤岛台湾刚刚 回归,一旦发生杀戮的事情,担心人心不会顺从。我忍受哀伤和苦痛的原因,是以国事为重, 不敢顾及私怨啊。”台湾平定,自海道报告朝廷大捷的消息。上皇表彰施琅的功劳,说:“我 特别对你提拔重用,你能不辜负使命,作乱了六十年难以平定之贼寇,消灭殆尽。”又授予 他靖海将军,封靖海侯。施琅上疏辞掉靖海侯的封赏,请求向内大臣一样照例赐给花翎,部 议认为不符合常例,皇上下命令不能推辞封赏,一并按照他的请求赐予花翎。 皇上派遣侍郎苏拜到福建,与督抚和施琅商议妥善地料理台湾平定后遗留的问题。有人 提出将在台湾居住的人迁移、将台湾放弃的意见,施琅上疏说:“明朝末年在金门设澎水标, 出汛到澎湖就停止,台湾原属于教化只外,本地人和外来人混杂相处,没有进入疆域版图。 然而那时中原的百姓秘密前往生活的,已不少于万人,等到崇祯元年,芝龙接受安抚,借给 与红毛作为互市之场所。如果丢弃他们的土地、迁走他们,用有限的船只,去摆渡无限的百 姓,不经过多年,难以完成。如果摆渡不完,逃窜藏匿在山谷中,就是所说的把武器借给了 贼兵,把粮食送给了盗匪。此地原来被红毛占领,他们要趁机再次占领,一定会偷偷觊觎内 地,蛊惑人心。大概通筹天下的形势,一定希望万全之策,台湾虽然在外岛,却关乎四省要 害,断然不可放弃。” 施琅又陈述了请求皇上允许郑克塽交回台湾本土,回归朝廷,并让 他带领家眷和部下与刘国轩、冯锡范及明裔硃桓等一起到京城,皇上下诏授予克塽公的封号, 国轩、锡范伯的封号衔,一起隶属于上三旗,其余职官以及桓等在附近的省分安排垦荒。不 久苏拜等上疏也采用施琅的提议,一并设置三个县、一个府、一个巡道,皇上下令允徐施行。 三十五年,施琅在官任上去世,时年七十六,死后赠予太子少傅,赐给他祭奠的仪式,谥号 襄壮。 九、(2021·上海市虹口区 2021 届高三下学期期中学生学习能力诊断测试)阅读下文,完 成第 1~6 题。(20 分) ①李沆,字太初,洺州肥乡人。太平兴国五年,举进士甲科,后入翰林为学士。 ②会契丹犯边,真宗北幸,命沆留守,京师肃然。真宗还,沆迎于郊,命坐置酒,慰劳 久之。一夕,遣使持手诏欲以刘氏为贵妃,沆对使者引.烛焚诏,附奏曰:“但道臣沆以为不 可。”其议遂寝.。驸马都尉石保吉求为使相,复问沆,沆曰:“赏典之行,须有所自。保吉 因缘戚里,无攻战之劳,台席之拜,恐腾物议。”他日再三问之,执议如初,遂止。帝以沆 无密奏,谓之曰:“人皆有密启,卿独无,何也?”对曰:“臣待罪宰相,公事则公言之, 何用密启?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 ③沆为相,王旦参政事,以西北用兵,或至旰食。旦叹曰:“我辈安能坐致太平,得优 游无事耶?”沆曰:“少有忧勤,足为警戒。他日四方宁谧,朝廷未必无事。”后契丹和亲, 旦问何如,沆曰:“善则善矣,然边患既息,恐人主渐生侈心耳。”旦未以为然。沆又日取 四方水旱盗贼奏之,旦以为细事不足烦上听。沆曰:“人主少年,当使知四方艰难。不然, 血气方刚,不留意声色犬马,则土木、甲兵、祷祠之事作矣。吾老,不及见此,此参政他日 之忧也。”沆没后,真宗以契丹既和,西夏纳款..,遂封岱祠汾①,大营宫观,搜讲坠典②,靡 有暇日。旦亲见王钦若、丁谓等所为,欲谏则业已同之,欲去则上遇.之厚,乃以沆先识之远, 叹曰:“李文靖真圣人也。”当时遂谓之“圣相”。 ④景德元年七月,沆待漏将朝疾作而归诏太医诊视抚问之使相望于道。明日,驾往临问, 赐白金五千两。方还宫而沆薨,年五十八。上闻之惊叹,趣驾再往,临哭之恸,废朝五日, 赠太尉、中书令,谥文靖。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一》) 【注】①封岱祠汾:封泰山、祭汾阴。②坠典:指已废亡的典章制度。 1.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 分) ⑴ 其议遂寝. ⑵ 欲去则上遇.之厚 2.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 分) ⑴ 沆对使者引.烛焚诏 ( ) A. 点燃 B. 拿着 C. 选用 D. 伸出 ⑵ 西夏纳款.. ( ) A. 赎罪 B. 归顺 C. 缴税 D. 行贿 3. 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 分) 臣待罪宰相,公事则公言之,何用密启?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 效尤? 4. 第④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 请用“ /” 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 分) 沆待漏将朝疾作而归诏太医诊视抚问之使相望于道。 5. 第③段中王旦为什么认为李沆有“先识之远”?(3 分) 6. 根据文章内容,推测李沆去世后皇上给予他诸多恩赐的理由。(4 分) 1.【答案】 (1)停止 (2)对待 2.【答案】 (1)B (2)B 3.【答案】 我担任宰相,有公事就公开讲,为什么要用密奏呢?有密奏的大臣,不是献谗言的人就是 奸佞之人,我一直厌恶他们,怎么能学习(他们)呢? 评分说明:共 7 个分句,错 1 句扣 1 分,扣完 6 分为止。 4.【答案】 沆待漏将朝/疾作而归/诏太医诊视/抚问之使相望于道。 5.【答案】 李沆认为皇帝太年轻,如果不知道四方的艰难之事就会逐渐走向奢靡。因此他准确地预见 到国家边境安定后皇帝会逐渐生出奢侈之心,预见到皇帝会大兴土木营造宫观劳民伤财, 也预见到皇帝会大搞封禅祷祠徒有其表的事。 评分说明:1 点 1 分,共 3 分。 6.【答案】 ①有治世的才华,留守东京,“京师肃然”; ②敢于直言,坚持己见,不为权势屈服; ③光明磊落,从不用密奏; ④勤于公务,宵衣旰食; ⑤有远见卓识,令人钦佩。 评分说明:答对 4 点即可,1 点 1 分,共 4 分。 十、(2021·上海市虹口区 2021 届高三下学期期中学生学习能力诊断测试)阅读下文,完 成第 1~4 题。(11 分) 观 八 骏 图 说 [唐]柳宗元 ①古之书有记周穆王驰八骏①升昆仑之墟者,后之好事者为之图,宋、齐以下传之。观 其状甚怪,咸若骞若翔,若龙凤麒麟,若螳螂然。其书尤不经,世多有,然不足采。世闻其 骏也,因以异形求之。则其言圣人者,亦类是矣。故传伏羲曰牛首,女娲曰其形类蛇,孔子 如倛头②,若是者甚众。孟子曰:“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 ②今夫马者,驾而乘之,或一里而汗,或十里而汗,或千百里而不汗者。视之,毛物尾 鬛,四足而蹄,龁草饮水,一也。推是而至于骏,亦类也。今夫人,有不足为负贩者,有不 足为吏者,有不足为士大夫者,有足为者。视之圆首横目,食谷而饱肉,絺而清,裘而燠③, 一也。推是而至于圣,亦类也。然则伏羲氏、女娲氏、孔子氏,是亦人而已矣。骅骝、白羲、 山子之类,若果有之,是亦马而已矣。又乌得为牛,为蛇,为倛头,为龙凤麒麟螳螂然也哉? ③然而世之慕骏者,不求之马,而必是图之似,故终不能有得于骏也。慕圣人者,不求 之人,而必若牛、若蛇、若倛头之问。故终不能有得于圣人也。诚使天下有是图者,举而焚 之,则骏马与圣人出! 【注】①八骏:周穆王的八匹骏马: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华骝、绿耳。 ②倛头:驱疫辟邪用的面具。③絺而清,裘而燠:穿细葛布就感到凉快,穿皮袄就觉得暖和。 1. 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 分) A. 矣 B. 之 C. 乎 D. 耶 2. 分析第①段引用孟子的话在说理上的作用。(3 分) 3. 以下不属于...本文写法上特点的一项是( ) (2 分) A. 首尾呼应 B. 类比说理 C. 以小见大 D. 欲扬先抑 4. 评析本文的思想意义。(5 分) 1.【答案】A 2.【答案】 作者用“亚圣”孟子的话有力反驳了骏马的样子特异、圣人的样子特异的观点,总结批判 了上文提到的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对圣人误解误传的现象,引出下文凡是马都有共同 性,凡是人也有共同性的内容。 评分说明: 1 点 1 分,共 3 分。 3.【答案】D 4.【答案】 本文借由批评《八骏图》所画八骏的荒诞怪异,论述了凡马与骏马具有共同特点,并类比 得出凡人与圣人也有共同特点,由此引申出不应只看到圣人和普通人的不同点甚至凭借想象 把这种不同点夸张到不可信的程度,提出“慕圣人者”应该从普通人中去选拔人才、寻找圣 人,把圣人当作普通人一样来学习效仿。这种认识破除了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对圣人的误 解,难能可贵地对圣人做了更人性化的理解,对当时的圣人观乃至人才选拔都有积极的作用。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