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届高考语文阅读与写作:从典籍中汲取自信力量
导语
最近,一档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典籍的电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广受欢迎,这绝非偶然。
且不说宋应星与袁隆平实现跨越三百多年握手的戏剧化结构,也不说“百岁老人”伏生讲述自
己一生舍命守护《尚书》故事的影视化表达,单是闪现其中的智慧光芒与人性光辉,就足以
让我们赞叹不已。“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从典籍中汲取自信力量,让古人先贤的智慧薪火相传,让中华文化的精髓植入国人的灵魂!
从典籍中汲取自信力量
(题目即观点,指向明确。)
①打开典籍,对话先贤。最近,一档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典籍的电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
广受欢迎,成为现象级文化亮点,并带动“典籍热潮”,让我们再次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所产生的无穷魅力。(开篇由电视热播节目引出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魅力无穷的话题。)
②“惟殷先人,有册有典。”中华典籍浩如烟海,是古人思想的宝藏,是先贤智慧的结晶。
但提起古籍,人们的印象往往是晦涩难懂,导致部分典籍或高悬在象牙塔,或尘封在藏书馆。
如何让经典不再“高冷”?如何让今天的观众对古老的典籍产生共情?《典籍里的中国》的创
新之处就在于,以戏剧化的结构和影视化的表达对典籍进行了可视化、故事化、直观化的艺
术转码。“百岁老人”伏生讲述自己一生舍命守护《尚书》的故事,宋应星与袁隆平实现跨越
三百多年的握手,司马迁子承父志、著书立说……节目的创新演绎,为我们识读古籍经典、
触摸中华文化打开了新的可能。(现实性分析。阐明节目的创新演绎对于识读经典的重要作
用。)
③新时代领路人深刻指出:“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典
籍里的中国》之所以动人,不仅在于其用视觉化的语言呈现典籍的“前世今生”,让我们直观
了解一部部典籍的闪光故事、流转传承,它还将那些蕴含在古雅文字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
神、道德规范等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将那些具有当代价值、时代意义的文化精髓展示出来,
实现了知识的传播和中国文化精神传承的融汇。根植在中华文明血脉中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情
怀,内含着穿越时空、直抵人心的文化力量。从展现《尚书》中华夏九州的家国概念、“民
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到致敬“古有《天工开物》,今人继往开来”的科学精神,再
到讲述《史记》所体现的家国情怀和大一统思想……正是这些闪耀的思想光芒,让节目在声
光电交织的宏大场面之外,更有着强大而有生命力、感染力的精神内核。(现实性分析。论
述典籍思想对于节目拥有强大精神内核的重要作用。)
④“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近年来,传统文化类节目成为荧屏上的一大亮点。
从《典籍里的中国》让厚重典籍变得愉悦可亲,到《国家宝藏》用故事化演绎的手法讲述国
宝文物背后的传奇;从《上新了!故宫》寻觅故宫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元素,到舞蹈节目《唐
宫夜宴》用秀逸韵致的舞姿演绎大唐盛世的文化形象,这些节目无不是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
找源头活水,用符合当代人审美的表达方式与历史握手,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
深,感动于中国文化的弦歌不辍。推动更多打动人心的作品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处走来,让
那些沉淀着历史烟云、凝结着先贤智慧的文字、故事、文物、遗产“活起来”“热起来”,一定
可以为人们的精神世界提供更多滋养。(重要性分析。寻找源头活水,让更多优秀作品“活
起来”。)
⑤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为什么如此强调赓续文脉香火?《典籍里的中国》的开场
白,或许可为答案,“知道我们的生命缘起何处,知道我们的脚步迈向何方”。那些在血脉和
文脉中代代传承的文化基因,形塑了我们今天的精神世界和价值体系,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方
式和行为方式。中国人民历磨难而不屈、中华民族经考验而不衰,文化正是内在的密码。迈
步新征程,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触摸中华文化脉络,汲取中华文化精髓,不断开
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影响力、凝聚力、创造力,我们的文化自信必将更加饱满,
我们乘风破浪的勇气将更加昂扬。(迫切性分析。总结全文,期待展望。读经典,赓续文脉
香火,汲取自信力量。)
来源:2021 年 04 月 06 日《人民日报》
作者:张凡
【时代警语】
迈步新征程,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触摸中华文化脉络,汲取中华文化精髓,不断
开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影响力、凝聚力、创造力,我们的文化自信必将更加饱满,我
们乘风破浪的勇气将更加昂扬。
【思维串联】
【考点精练】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如何让经典不再“高冷”?如何让今天的观众对古老的典籍产生共情?对于《典籍里的中
国》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对典籍以戏剧化的结构和影视化的表达进行了可视化、故事化、直
观化的艺术转码。“百岁老人”伏生讲述自己一生舍命守护《尚书》的故事,宋应星与袁隆平
实现跨越三百多年的握手,司马迁子承父志、著书立说……节目的创新演绎,为我们识读古
籍经典、触摸中华文化打开了新的可能。
A. 关于《典籍里的中国》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对典籍以戏剧化的结构和影视化的表达
进行了可视化、故事化、直观化的艺术转码。
B.《典籍里的中国》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以戏剧化的结构和影视化的表达对典籍进行了
可视化、故事化、直观化的艺术转码。
C.关于《典籍里的中国》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以戏剧化的结构和影视化的表达对典籍进
行了可视化、故事化、直观化的艺术转码。
D.《典籍里的中国》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对典籍以戏剧化的结构和影视化的表达进行了
可视化、故事化、直观化的艺术转码。
2.读写一体化训练 (开放性试题)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出自清代沈宗骞的《芥舟学画编》。作为高中生,请结
合你的读书体验和个人经历,针对阅读经典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不少于 300 字。
【相关链接】
从经典中感悟中国精神
历经磨难的《尚书》如何被一代代中国人保存至今?
《诗经》三百篇怎样承包了我们今天大部分的口头禅?
为什么有人从《道德经》里看到了兵书的影子?
……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浩瀚中华留下典籍万千,你或许在图书馆偶遇过它们,或许在课
堂上与它们的碎片有过交集,但可曾了解过它们的身世流转,看到它们的熠熠光华?
2 月 12 日,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在央视综合频道开播。节目以影视化的方
式,讲述典籍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源起、流转的故事,实现“护书人”与“读书人”跨越千年时
空的“古今对话”。
第一期和观众见面的是被称作“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的《尚书》。节目组之所以选择以
《尚书》开篇,是因为它流传了两千多年,构建了古老文明的知识体系,也是最早被译介到
西方的典籍之一。热衷于翻译《尚书》的英国汉学家彭马田就曾说过:“除非你读《尚书》,
否
则我不认为你能理解今天的中国”。
很多人都说《尚书》佶屈聱牙,这部典籍究竟讲了什么?
据国际《尚书》学会会长钱宗武介绍,《尚书》记载着尧舜禹、夏商周的重要历史事件、
历史人物和历史智慧。按照时间顺序一共分为四部分:《虞书》、《夏书》、《商书》和《周
书》,共五十八篇。“古代君王做什么事,必定有史官记载。一个史官专门记录君王讲的话,
另一个专门记君王的行动,这些材料编纂起来,就编了《尚书》。”
古今对话是《典籍里的中国》一大亮点。“古代护书人”伏生是讲述书中故事、解读书中
思想要义的串联人物。镜头一转,主持人撒贝宁以“当代读书人”的身份与伏生对谈,陪伴他
“穿越”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看今人如何读《尚书》、学《尚书》、传《尚书》。
看节目时,不少网友感动落泪:“华夏为何是一体?自古就是一体。这句话太戳泪点了。”
“古今对话很有戏剧冲突,能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华夏文明的历史传承要靠我们年轻人,
从今天起多读书,让这些故事代代相传。”……
而最让观众动容的,是节目中伏生向晁错讲述自己和家人护书、用生命诠释“薪火相传”
的片段。公元前 215 年,秦始皇下令禁止民间私藏经书,儒学博士伏生冒死将《书》(后称
《尚书》)从咸阳运回山东老家,匿藏于壁中。途中,他的儿子为护《书》死于兵劫,妻子
为护《书》病故。他们为何能有如此决绝的力量?因为《书》中思想和智慧的鼓舞,让华夏
文明在微小个体上展现出了惊人的生命力。
今人为何要读典?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这是中华文明
生生不息的真理,也是人类文明薪火相传的原因。
在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看来,“ ‘中国’这个词,在文献中最早出现在《尚
书》里。” 蒙曼说,禹划九州是中国,尧舜禹、汤文武、孔夫子、伏生也是中国;“民为邦
本,本固邦宁”是中国,“敦睦九族,协和万邦”也是中国……
把古籍变成观众可感知且可共情的作品,不仅靠舞台硬件的升级,更依赖于背后详实的
史料支撑。据悉,仅《尚书》一期节目就咨询了 65 位相关专家,查询了 68 本相关书籍和
上千篇论文,整理了几百万字的资料,剧本前后修改了 53 个版本,将专业精神体现在了每
一个细节。
据了解,《典籍里的中国》共有 11 期,介绍 11 部典籍,包括文学、科学、哲学、医
学等领域。在《尚书》开篇之后,将有《论语》《孙子兵法》《楚辞》《史记》等典籍陆续
与观众见面。
来源:2021 年 02 月 14 日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