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届高考作文专题素材:从总书记考察清华,看教育风向标和高
考备考点(附金句+时评+作文素材)
风恬云淡,水清木华。四季匆匆变换,年华流转如梭,在这个生机盎然的时节,清华大学即迎来了
她的 110 岁生日。
官媒发表题为《总书记考察清华,透露哪些教育“风向标”》的文章。新华社概括提炼了 4 个关键
词:
重视美育 聚焦创新 关注体育 立德树人
各高校师生都在看展学习讲话精神热潮。而一些高中语文老师,也联想到了 2021 年高考备考要点
(此前湖南等省多年高考作文题,和类似考察或五四等讲话有关)。
讲话金句摘抄
中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我们要有这个自信,开拓视野、兼收并蓄,扎扎实实把中国教育
办好。
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加强道德修养,明辨是非曲直,增强自我定力,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
界、更有品味的人生。
要培养一流人才方阵,要构建一流大学体系,要提升原始创新能力,要坚持开放合作。
广大青年要爱国爱民,要锤炼品德,要勇于创新,要实学实干。
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
党 和 国 家 事 业 发 展 对 高 等 教 育 的 需 要 , 对 科 学 知 识 和 优 秀 人 才 的 需 要 , 比 以 往 任 何 时
候 都 更 为 迫 切 。
心怀“国之大者”,把握大势,敢于担当,善于作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
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
从代表城市发展速度的高铁,到反映农村精神面貌的“文化墙”,都应该是美的。为各地城乡注入更
多“美”的元素,已是中国发展之刚需。
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
美。
官媒时评资料
【人民日报评论】
01 美育绝不是“无用”,而有实实在在的“大用”
人民日报评论 2020-10-28 马苏薇
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中办、国办近日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
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
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这一重要文件,明确了新时代学校美育为什么做、做什么、怎
么做,强化了学校美育的育人功能,对引导全社会重视美育的价值、营造共同促进学校美育发展
的社会氛围,具有重要示范带动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工作,把学校美育工作摆
在更加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学校美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总体看,美育
仍然是整个教育事业中有待加强的环节,学校美育在改革发展中表现出了三个不适应:学校美育
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两
个百年目标还不相适应。因此,需要找准突破口和落脚点,力争在课程教学、教师队伍、条件改
善、评价机制等方面现有工作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的改革举措。
对此,《意见》确立了学校美育工作坚持三项原则:“坚持正确方向”——引领学生树立正确
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增强文化自信。“坚持面向
全体”——健全面向人人的学校美育育人机制,缩小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让所有在校学生都享有
接受美育的机会。“坚持改革创新”——全面深化学校美育综合改革,形成充满活力、多方协作、
开放高效的学校美育新格局。
如何上好美育课?
首先要认清美育的目标。将美育等同于技能教育,认为美育可能增加学生负担,都是对美育
的严重误解。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
对于广大学子来说,在专业美育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大合唱、集体舞、课本剧等艺术实践活动,
不仅能丰富体验,还可拓宽视野;走进博物馆、科技馆、大自然等奇妙世界,不仅能激发个体对
历史、文化和生命的敬畏,更能进一步追寻人生的价值与境界。
美育注重的是全面提升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加强美育理应与加强
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互融合起来。
加强美育的渗透与融合,学校美育课程建设是重点。《意见》紧紧抓住课程这一关键要素和
环节,从学科融合、学段衔接、目标整合、教材贯通四个方面提出了实施构想,同时,围绕学校
美育教学,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具体改革举措: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
学模式、普及面向人人的美育实践活动、推进美育评价改革、促进高校艺术学科创新发展。以美
育人非一日之功,尤需脚踏实地、久久为功。目前,学校美育已经实现从城市扩展到乡村,从单
一鉴赏转为综合实践,从线下探索到线上共享,从校园走向家庭、社会等一系列巨大转变。但也
应看到,强化美育薄弱环节,需要学校及社会各界群策群力,为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
工作提供切实支持。
美育绝不是“无用”,而有实实在在的“大用”。物理学家钱学森雅好书画,园林学家、古建筑
学家陈从周热爱文学,农业学家袁隆平喜欢小提琴,他们在享受美的同时创造美,以杰出的综合
素养在各自领域斩获殊荣。新时代新征程,呼唤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材,呼唤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
任的时代新人。当美育的种子播进每个幼小的心灵,一朵朵美好的青春之花终将绽放于中华大地。
02 乡村振兴路,美育不缺席
人民日报评论 2020-05-15 江南
去年底,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美丽乡村美育村(社区)的首批试点名单,全省共 94 个村(社
区)入选。一段时间以来,这些入选的美育村受到关注,一幅幅美丽画卷正在铺展。
浙江在全国率先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持续发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建设美丽乡
村美育村(社区)的创新举措,正是旨在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提升乡风文明和乡村文化品位,
助力文化浙江建设和乡村全面振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乡村振兴的路上,浙江突出了“美”
这个关键词。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千百年来,乡村生活、乡土情怀是中国人的“集体记忆”,蕴含着
最深沉的乡愁。“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乡村风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
绿水青山,都是刻写在大地、刻画于人心的优美图景。可以说,乡村振兴离不开生态宜居、乡风
文明,离不开生活环境整洁优美、生态系统稳定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建设。
也要看到,一些乡村在追求美、营造美、建设美的过程中,曾走了些弯路、遇到了些问题。
比如,农民整体搬迁、连片建设新居,往往因为规划不到位,“只见新房,不见新村”;一些历史
文化古村落,在保护和开发中随意拼凑建筑符号,导致“千村一面”、文化品位不高;村民盖房缺
规划设计、缺专业指点,瓷砖墙、琉璃瓦、塔尖顶等元素和风格杂糅。这些都提示我们,乡村振
兴,离不开生活环境、文化品位、乡风民俗等各方面的美育建设。
现实中,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位,在全国率先消除
家庭年人均收入 4600 元以下绝对贫困现象。农民群众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美的感受力和
需求日益增长,迫切希望建设有乡土味道、有乡愁记忆、有文化灵魂、有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
近年来,浙江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浙江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提出,到 2022
年全省基本建成新时代美丽乡村。
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不少地方也深切感受到,乡村要美,需要专业化的指导和帮扶。
此次浙江开展美丽乡村美育村(社区)建设,将对试点村(社区)实施一系列有针对性、可操作
性的培育措施,包括集中专业培训一支乡村美育导师队伍、策划举办特色化的本土美育活动、组
建文创专家团队指导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等等。这些措施,既有助于农户增收、产业增效,以“美
丽经济”助力产业兴旺,也有助于高标准、高品位地建好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同时,也能通过激
发“美”的感染力、文化的感召力,保护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
民风,不断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从美丽生态,到美丽经济,再到美丽生
活,“三美融合”,才能构筑城乡全域美丽新格局。
在颁发“地球卫士奖”时,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如此评价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这一
极度成功的生态恢复项目表明,让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行,将产生变革性力量。在“美”上再升
级,让美育成为柔性的变革力量,必能绘就农村发展新画卷,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的获得感。
03 用美育涵养“美丽心灵”
人民日报 2018-09-05 白 龙
从细处说,美育是教育孩子发现美、理解美、追求美,让美的精神融入日常生活;从大处说,
美育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让中华美育为文化自信筑基。
“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日前,习近平总书记给
中央美术学院 8 位老教授回信强调,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这一
要求充分体现了美术教育的重要性,有助于通过美育为青少年涵养一颗“美丽心灵”。
没有美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完整的教育。一朵云在大人眼中是一团水汽,在孩子眼中是大象、
城堡乃至一整个奇异世界,而美育就是回归对孩子生命直觉的引导,用美来温润孩子的眼睛和心
灵。今天,美育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不论是校园里的美育课、家庭中的亲子绘画,还是美
术馆里孩子们的身影,都反映出“以美育人”理念的深入人心。通过绘画、音乐、文学作品等,让
美的元素进入孩子的世界,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成功的美育,能让孩子们感受
到什么是“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什么是中国画的“远山如黛、近水含烟”,什么是诗词书画
背后的人生际遇、家国情怀。也正是在这种可感可知的审美中,引导孩子领略古今中外的艺术瑰
宝,让美进入日常生活,进而在审美中感受我们的历史与文化。
美育不是应试,也不仅仅是传授技能,而是让孩子的眼睛因为发现美而闪亮。毋庸讳言,一
段时间里,美育在整个教育中相对属于短板。在一些人看来,美育工作是少数人的事,也不是每
一个孩子都要接受美育;在具体的美育工作中,存在着以技代艺、重应试轻素养等现象;在社会
上,各种类型的美术培训机构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存在功利导向、利益驱动,“美术考
级热”就是其中一例。也正因此,国务院办公厅 2015 年 9 月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
育工作的意见》,提出让每个学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机会,去年教育部又与 13 个省区市签署了学
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从学校到家庭和社会,都要更加重视美育,摒弃功利化的美育倾向,保
护好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到让他们受益一生的美育。
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正如中央美术学院首任院长徐悲鸿所倡导的,
中华美育精神应该是《中庸》里阐述的“尽精微,致广大”。从细处说,美育是教育孩子发现美、
理解美、追求美,让美的精神融入日常生活;从大处说,美育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让中华美
育为文化自信筑基。近代以来,从王国维将美育和智育、德育并举,到鲁迅写就《拟播布美术意
见书》,再到蔡元培发表《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思想家们从来都是在民族兴盛、文明赓续
的高度看待美育。也正是因为美育有着塑造灵魂的重要作用,更需要通过美育工作,引领学生树
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把优秀传统文化深植于孩子们的内心,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继承中华民族的
文化基因、汲取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哲学家以诗意的语言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
灵魂唤醒一个灵魂。”美育的根本目的是人格的养成、灵魂的塑造。美育关乎孩子的快乐幸福,关
乎国家民族的未来,需要从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整体美育环境和美育共识。通过春
风化雨的美育工作,让孩子成长为有信念、有情怀、有担当的人,成就更加丰富和饱满的人生。
04 大家谈:体育教育怎么抓?
人民日报 2020-01-17
将体育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分值和语文、数学、英语主科同为 100 分……前不久,
云南省发布的一项中考改革方案引发热议。如何才能让体育与教育目标相适应,更好促进学生的
身心健康?本期大家谈,我们刊发三篇来稿,和读者一起讨论体育教育的提升之道。
——编 者
补齐体育教育短板
熊宣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
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落实这一要求,不仅要在认识
层面改变体育课不受重视的现象,也要在体制机制建设上突破体育教育的瓶颈。
笔者所在的大别山老区某贫困县镇级中学,受限于经济收入、交通状况、社会资源等诸多因
素,直到现在都没有专业的体育老师,体育课都是由班主任或其他老师兼任,教学安排以跑步为
主。体育教育关系到学生健康成长,也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偏远乡镇学生的体育教育水平,
已经迫在眉睫。
补齐体育教育的短板、破除与人才培养不相适应的环节,既不能“一刀切”,也不能急于求成。
各地紧扣自身实际,突出创新二字,在人才培养、设施完善、优化内容等环节下功夫,才能为体
育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体育教育不能功利化
杨一夫
作为一名体育教育的在读硕士生,切身经历告诉我:加强体育教育,夯实身心基石,是一辈
子的事,也是学校、家庭和全社会的事。体育课绝非可有可无的选修课,而是强基固本的必修课。
通过体育教育,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养成,另一方面,把身体锻炼好,才能更好投
入学习和工作。近年来,“小胖墩”“小眼镜”等现象引发人们忧虑,青少年的体质欠缺已经成为不
容忽视的教育问题。这需要包括体育老师在内的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积极应对。
体育是教育手段,也是教育本身。云南提升体育考试分值,背后的理念值得点赞。同时,在
体育教育过程中,家长与学校同样要摒弃“分数思维”,避免体育教育功利化,否则只会与政策本
意背道而驰。只有科学定位体育教育目标,精心安排体育教学项目、准确评估体育教学质量,才
能助力孩子们健康成长。
抓体育还须先减负
庄永明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教育的重要目标。然而一段时间以来,许多中学普遍存在
体育不受重视的现象。云南省的中考改革方案,以考试指挥棒倒逼学校提升体育教育质量,不失
为有益的探索。
应该看到,长期以来“重视教育、忽视体育”的根源,不在于缺乏共识,而在于“书包分量重,
有时背不动”的现实。比如,平时课业多、没时间锻炼,升学压力大、没兴趣运动,等等。这一现
实的存在,导致一切以分数优先,结果只能是“作业量挤压运动量”。从这个角度讲,教育不减负,
体育教育就难开展、收效差。让体育教育走出尴尬,关键要从教育减负抓起。
课业减下来、体育抓上去。体育课程设置如何紧贴学生实际,满足健康需求?体育课堂如何
融入生活,涵养学生体育意识、长久提高学生体质?把这些问号拉直,还需完善方案、健全制度、
抓好落实,坚决摒弃形式主义,确保体育教育取得实效。
05 推动新时代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人民日报评论 2021-02-04 姜 赟
推动新时代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创造奥运会和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新典范①
2008 年,“无与伦比”的北京夏季奥运会让中国体育百年梦圆;2022 年,我们又将迎来一届“精彩、卓
越、非凡”的冬季奥运会。自北京申冬奥成功以来,时光的脚步一刻不停,奋斗的足印一直向前,各项筹办工
作在克服重重困难中稳步推进。时值北京冬奥会倒计时一周年,本版推出系列评论,与读者一道见证中国点燃
冰雪运动的火炬,带动 3 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书写冬奥会筹办和本地发展“双答卷”。 ——编 者
举办冬奥会、冬残奥会,点燃中国冰雪运动的火炬,是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激励
中华儿女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 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需要为体育在更大
舞台中搭建起全新的发展坐标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玲珑塔”上北京冬奥会倒计时牌还剩下一年的时间,意味着北京冬奥会、
冬残奥会筹办已经进入关键时期。目前,北京冬奥会竞赛场馆全面完工,中国冰雪健儿已经实现
了全项目组队,京张高铁、京礼高速全线通车,赛事组织工作有序开展,宣传推广持续升温,国
际交流合作深入开展……两地三赛区协同发力,我们离“冬奥之约”越来越近了。
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河北考察北京 2022 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时强调:“建
设体育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个重要目标”“要通过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
会,推动我国冰雪运动跨越式发展,补缺项、强弱项,逐步解决竞技体育强、群众体育弱和‘夏强
冬弱’、‘冰强雪弱’的问题,推动新时代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举办冬奥会、冬残奥会,点燃中国
冰雪运动的火炬,是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激励中华儿女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奋勇前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凝心聚力的强大精神力量。
汗水浇灌士气,拼搏筑就梦想,筹办冬奥会为补齐冰雪竞技运动短板提供了历史机遇。走进
各地训练基地,跳台滑雪运动员可以在仿真风阻中大胆尝试新动作,打磨技术细节;国家单板滑
雪障碍追逐集训队一次次向雪道进发,找差距、补不足;国家男子冰球集训队深入强化体能训练,
不断加强冰上训练的对抗性……中国冰雪健儿刻苦训练、你追我赶的身影令人满怀信心。要知道,
北京冬奥会的 109 个小项中,此前大约有 1/3 的项目在国内并未开展。从零起步、跨越发展,无
疑要付出加倍的汗水和努力。正是在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激励下,5 年多来,我国冰上
运动巩固优势,雪上运动奋起直追,再上新台阶。
体育强国的基础在于群众体育。
带动更多人参与冰雪运动,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开展群众性冰雪运动的谆谆嘱托,也是我国申
办冬奥会时向国际社会作出的承诺。曾经,“冰雪运动不进山海关”;如今,随着“北冰南展西扩东
进”战略推进,参与冰雪运动的人群犹如“滚雪球”般壮大,冰雪运动也在各地“唱响四季歌”。贵州
六盘水打造“南国冰雪城”,海南三亚启动“冰上家庭体验课”,湖北神农架举办“滑雪达人对抗赛”……
冰雪运动社会氛围逐渐浓厚,中国 3 亿多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愿景正在变为现实。也正因此,国际
奥委会主席巴赫将北京冬奥会视为全球冬季运动发展“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需要为体育在更大舞台中搭建起全新的发展坐标。
从这个角度看,筹办冬奥会的“溢出效应”,给建设体育强国带来了更多启示。每 4 个崇礼人
中有 1 个人吃上“冰雪饭”,河北省崇礼县甩掉贫困帽折射着产业转型的冬奥机遇;京津冀“冰雪经
济”逐渐升温,形成雪场建设、雪具销售、冰雪培训等冰雪产业链,标注着“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
山”;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融入提升城市生活品质的“软件”,推动城市人文环境提升……冰雪运
动呈现五彩斑斓的图景,充分证明从多个角度打开体育事业发展路径,让体育成为提高人民身体
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弘扬追求卓
越突破自我精神的重要手段,体育强国才能获得深厚的基础。 冰天雪地汇聚如火热情,冰雪
运动绽放绚丽色彩。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我国“十四五”初期举办的重大标志性活动,意义重
大。坚定信心、奋发有为、精益求精、战胜困难,全力做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一
定能向祖国人民、向国际社会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06 “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 人民论坛
人民日报评论 2020-11-17 李浩燃
刺破苍穹,直奔寰宇。近日,长征六号一箭 13 星发射成功,圆满完成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
第 351 次飞行,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标注了新的刻度。
“航天科技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领域,航天科技成就是国家科技水平和科技能力的重要标
志。”近年来,我国航天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已进入高密度发射常态化阶段。仅 2019 年一年,我
国就实施了 34 次航天发射,成功将 78 颗卫星发射入轨。与此同时,载人航天硕果累累,航天科
技的牵引作用越来越显著,不断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
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航天科技日新月异,无疑是我国科技创新日益深化的一
个生动缩影,也映照着全社会的创新动力更趋强劲。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首次实现千公里级基于纠缠的量子密钥分发,北斗三号全球卫星
导航系统正式建成开通,5G 基站数量超过 60 万个……今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我国科技
创新捷报频传。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十三五”时期,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我国科技创新取得重大成就。5 年来,创新资源投入、科技活
动产出、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不
断增强,有力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十三五”以来,我国不断加大基础研究支持力度,
突出“从 0 到 1”的原始创新,基础研究的源头作用正日益凸显;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一系
列重大突破,高铁、5G 移动通信、第三代核电等进入世界前列。“十三五”时期,科技创新给予高
质量发展有力支撑,通过加强高新技术的重点布局,新动能不断成长壮大。数据显示,5 年来,
我国的科技进步贡献率从 55.3%提升到 59.5%,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在全球 131 个经济体创
新能力排名中升至第十四位。事实充分证明,强化创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有利于激
发创新活力,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今天,科技创新
活动已不断突破地域、组织、技术的界限。应该看到,在一代代人刻苦攻关、顽强拼搏下,经过
多年努力,我国科技整体水平大幅提升,一些重要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某些领域正由“跟跑者”
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但也应清醒认识到,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还存在短板和薄弱环节。正
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所指出的,我国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
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面向未来,我们只有始终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
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攻坚克难、接续奋斗,才能让科技创新释放更加强大的发展动能。
科技改变世界,创新让生活更美好。前不久,国家统计局发布的 2019 年中国创新指数测
算结果显示,2019 年中国创新指数比上年增长 7.8%,延续较快增长态势。以更大气力抓创新、
谋创新,我们拥抱的,必将是一个更具活力的创新中国。
【试题再现】
关于“审美”的演讲稿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说:“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在他看来,审美是一种生活方
式,懂得审美是幸福的源泉。
现实生活中,有的同学说:“现实很骨感,我们的生活‘三点一线’,哪有美感可言?”
也有的同学说:“为了给他人留下好印象,无论学习多忙,我都要把自己打扮得美美的!”
还有的同学说:“追求美是一种小资情调,而且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我是中学生,首先要想
好一日三餐!”
结合材料内容,请你以学生的身份,面向本校同学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
少于 800 字。
【审题点拨】
这个作文材料由两段话组成,核心概念是“审美”,旨在让学生形成审美意识,学会审
美。
第一段话以吴冠中的名言提醒学生,“美”比“知识”更重要,进而说明审美的实质和
懂得审美的意义;要求考生围绕“懂得审美”进行阐释与分析。
第二段话是三个同学有关审美的观点:
第一个是“学习生活无美感论”,事实上,学习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
美、感受美的眼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本身就是一种美。遑论神秘浩瀚的知识海洋、
丰富多彩的校园风光、个性各异的亲人老师同学等审美对象。“学习生活无美感论”实际上
是忽视了审美主体对美感的挖掘和追求。
第二个是“打扮就是审美论”,这是对审美理解的狭隘化。诚然,审美与个人打扮有共
同的部分,但个人打扮只是审美的一部分,审美要比外在形象更深广,更有精神力量。
第三个是“向美乃小资情调论”,审美需要生活的仪式感,因为审美需要生活的“小确
幸”,审美需要关注生活细节,审美需要优雅地生活。小资情调是具有一定的生活品位、思
想水准和艺术鉴赏能力的人具有的生活态度;相对而言,小资情调更需要花费与开销,而审
美只是需要生活的仪式感,而仪式感并不需要过多的花费与开销。这个观点过于注重物质主
义和实用主义,而忽略了审美思想与浪漫主义,因而需要考生进行深度分析、仔细比较和理
性判断。
根据第二段最后的总结,我们可以得知:这三个观点属于“不懂审美”的错误或片面的
认识。这三句话是命题者给写作者提供的写作靶的,写作者需要对这三个同学的观点进行分
析、比较、甄别、取舍,理性判断,辨识真伪,阐明理由。
题目要求考生以“高三学生身份”,面向本校同学写一篇演讲稿,这就意味着考生必须
紧扣“审美”,结合材料写出自己的认识与思考。
当然,“审美”只是一个写作场域,只是涉及“审美”还很不够,还需要深入精准审题,
思维内向聚焦,找出核心立意,进而写得精深。增强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学会审美,
是对传统德智体教育的必要补充,是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部分,懂得审美,会有不一样的人
生和格局。而且,青少年的世界里应该有童话歌谣,有大自然的云彩、花朵、鸟叫、虫鸣,
有动人的音符,有丰富的颜色……所以,这道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内容,既谈审美的价值与
意义,并倡议大家端正审美态度,学会审美;也能针对不懂得审美的认识进行理性判断,辨识
真伪,写出自己的认识与思考的,当属最佳立意。
【佳作示范 01】
循生活美学,绘幸福人生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循生活美学,绘幸福人生”。
“美”并不囿于外形的靓丽美,“美”可以是“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的恬淡心境,
可以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自然雅致,还可以是“读书万卷,行万里路”
的伟大心志……
美是博大的,追求美,你我皆可为之。
吴冠中曾言:“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在他眼中,审美是生活方式,懂得审美是
幸福生活的源泉,我深以为然。审美,审自然之美,可以让我们体悟自然的宏大包容,珍惜
万物生灵;审美,审生活之美,可以让我们发掘匿于表象后的生命本质与人间真情,用更加
幸福的姿态绘人生画卷。当学会用欣赏美的眼光注视万事万物,阴霾亦会消散,生命芳华盛
绽。
有同学认为“现实很骨感”,追求美是小资情调,作为高三学生,美是奢侈的。我不以
为然,即使生活“三点一线”,美亦融于其中。你看清晨披在肩头的温软阳光,用金色光辉
伴你成长,这难道不是美吗?你看同学们亲切友好的交流,老师慈祥温柔的目光,这难道不
是美吗?当你投身学习,专注解题,将知识谱写在答卷上,对未来展望,这也是美!这些美
无法用金钱衡量,他们与生命同在,让人生摇曳生姿。
当然,追求美并不是只力求外形之美,而是用善于发掘生命亮色的眼去寻日常的幸福,
寻周遭的“小确幸”。当你能从一花一木,一草一树,一人一事找到美丽,人生将时刻充满
丰盛的阳光与甜蜜的雨露。追求美,也是追求幸福的真谛,众生皆苦,生活藏鲜,当能够让
审美成为习惯,幸福就会时时刻刻与你相伴。
高三学生学业繁重,常常是负重前行。当拥有审美的能力,我坚信会给劳累艰辛的高三
生活带来幸福与享受,从而更好地在人生路上前进。
不妨从现在做起,停下口中的抱怨,摒弃烦躁的思想情绪,用欣赏的目光看待周遭的寻
常景、平常事,发掘生命的甜美,让幸福之花在人生画卷上盛绽。我坚信,国家需要的人才
也定是有审美之心的人,当审美成为你的生活方式,没有阴霾,可以遮蔽你的前行大道!让
我们一起循生活美学,绘幸福人生吧!
谢谢大家!
【点评】
作者对材料解读深刻透彻,能结合材料写出自己的认识与思考。主体部分有破有立,破
得彻底,立得稳实。语言富有文采,文题的对句呈现,第二节的连续引用,多处整饬的排比
句等都很引入注目。行文符合面对全校学生演讲的要求,并能倡议大家端正审美态度。体式
符合规范。评 58 分。
【佳作示范 02】
赖有微风递远馨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本次演讲的主题是:“以小我之美,筑国之大美。”
审美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情趣,是淌于古今高雅兴致,始终散发耀眼夺目的
光彩。千百年来,审美情绪一直是民族之美的源泉。
古有陶渊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美学生活方式,今有李子柒一双素手点染田
间烟火、践行生活美学。美,从来不是外表光鲜亮丽,只是心下沉静、心内有大美,故而散
发出柔和的美学光辉。
审美,于个人,可以陶冶出优雅的生活情操。认识美、欣赏美,如此我们的生活才能富
有美感。不是花前月下才富于美感,不是云卷云舒、花开花落才富于美感。审美带给我们的
是由内而外的精神滋养与灵魂熏陶。作为高三学子的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便可
以营造富于美感的生活。诚如鲁迅先生所言,青年所多的是生力。为生活增添一份美,便可
铸就美好的未来。
审美,于国而言,更是社会主流价值导向。祖国锦绣山河散发着动人心魄的壮丽之美,
中国梦更是构造着中国之美,人类命运共同体更闪耀着天下之大美。此时的审美是沉醉,亦
是投身奉献。
然而,当今社会现实很骨感,但丰盈的美学也必然会丰盈现实,追求美也并不意味着将
外表打扮得光鲜亮丽,午后清澈的天空、黄昏天边的晚霞,这都是美。往大了说,构建“美
美与共”的世界,这也是一种美。以美育为借口,实际上是拒绝了精神的丰盈,拒绝了生活
美学。
同学们!身为高三学子的我们,以美学点缀生活,才能让精神更加丰盈,砥砺“咬定青
山不放松”的韧劲,永葆“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迸发出“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创造伟
力,推筑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小我之美,筑国之大美。
韩非子云: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相信践行生活美学的我们,定会丰盈价值追求,充
实精神渴望,跳动中国心,构建一个灿烂而盛大的未来。
“深林不语抱幽贞,赖有微风递远馨。”美学之风定会正民族风骨,弘扬民族气节,山
高水长。让我们发现美,欣赏美,以小我之力,构建美丽中国!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点评】
本文对主旨理解准确、深刻;行文从“于个人”说到“于国”, 颇有层次;文笔大气、
优美,多处引用文字让文章氤氲着文化的气息。全篇能揭示出审美的价值与意义,并倡议大
家懂得准确审美,立意积极。评 56 分。
【佳作示范 03】
美以修身,美以养性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很荣幸在这里发表演讲,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美以修身,美以养性”。
著名画家吴冠中曾言:“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的确,一个人倘若一无所知,那
么他对世界的认知仅是浅薄简陋;但若一个人丧失审美,那么世界万千于他而言便是灰白一
片,毫无意义。
何谓美?在我看来,美是人们在对周遭仔细观察品味后生出的直观感受,它与丑相对,
因此,审美的过程便也是发现生活闪光点的过程,不论是外表的鲜艳美丽还是精神层面的高
尚动人,细细省来总会内化为自己的原生动力,美以修身,美以养性。
然而,也许会有同学产生这样的疑问:对美的追求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我们中学生首先
要想好一日三餐。这实则是窄化了美的定义,将美等同于外在的“入时打扮”和所谓的追求
潮流。不可否认,倘若盲目地打扮自己,让自己变成花枝招展的“无实花”而不注重学生的
本职任务,这样的“美”有百害而无一利。但这种“美”的本质是虚荣和浮夸,在“审美”
这面照妖镜下,势必会显出其腐朽的本质,压根儿谈不上任何美感。
而修身之美,是“以铜为镜而正衣冠之美”,是待人接物之前必须做到的衣着整洁,谈
吐有度之美。反观当下,多少学生以没时间为借口,以学业繁重为幌子,忽略了自身的言谈,
何谈修养的培养和提升?美是一种生活方式,抛开了美也便抛弃了优雅生活的选择,沦为与
野蛮人无异的境地。
养性之美,更在于精神层面的积淀和培养。从古至今的文人墨客,大多拥有这样一双审
美的素心慧眼,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生活,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
理趣之谈,无不向我们后人展示着他们丰厚的阅历和诗意的精神境界。在这种对美的探索中,
他们忘却机心,成为后世美学教科书中的典范。
而为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亦将以古人之光照耀我们的审美世界。不必以生活毫
无美感为借口而放弃自身修养的提高,方能美以修身,美以养性。
谢谢大家!
【点评】
本文由材料出发,先诠释了“美”的内涵,接着指出错误的审美认识的实质,是为“破”;
然后从修身、养性两个方面谈正确的做法,是为“立”。统观全篇,认识深刻,逻辑严密,
结构清晰,文字流畅。评 54 分。
官媒报道全文
美育、创新、体育……这几个关键词,从一个侧面,展现出习近平总书记对教书育人的
重托,对莘莘学子的期许。
在清华大学即将迎来建校 110 周年校庆之际,习近平总书记 19 日来到清华大学考
察,先后视察美术学院、成像与智能技术实验室、重点教学科研成果展示、西体育馆,并同
师生代表座谈。
清华大学的发展历程,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在这个关键时期,跟
随总书记的考察脚步,可以更好地理解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任务。
——重视美育,走进美术学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是总书记此行的第一站。清华美院前身是 1956 年成立的中央工
艺美术学院,是中国第一所高等艺术设计院校。
对于美育工作、美术教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
“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给
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们回信中,深情寄语、殷切希望;同年 9 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再次强
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此次清华之行,首先来到美术学院,再次凸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美育的高度重视。
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能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激发创造活力。
从细处讲,美育可以引导青少年发现美、理解美、追求美,让美的精神融入日常生活;从大
处说,美育关乎青少年人格的养成、灵魂的塑造,关乎人民群众坚定文化自信。
“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要增强文化自信,
以美为媒,加强国际文化交流”。把美的教育和传续作为民族发展的重要基石,正是总书记
的初衷。
——聚焦创新,考察成像与智能技术实验室和重点教学科研成果展示
“成像与智能技术实验室”和“重点教学科研成果展示”,从这两个名称,就透露
出浓浓的“科技味儿”。
勇于创新创造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的殷殷期望。总书记强调,青年是社会上
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
面对中国科技大学、南昌大学国家硅基 LED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的青年学子,
总书记留下过“祝大家创新愉快”等真挚寄语。
创新,是解决卡脖子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也是满足人
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
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进一
步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高校肩负着神圣的使命。
正如总书记在此次考察中强调,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往往萌发于深厚的基础研究,产
生于学科交叉领域,大学在这两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要保持对基础研究的持续投入,鼓励自
由探索,敢于质疑现有理论,勇于开拓新的方向。
——关注体育,走进西体育馆
西体育馆是清华早期四大建筑之一。“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熏陶了一代
代清华学子,“无体育、不清华”的体育传统深深根植于清华的教学理念中。
体育,像一颗“种子”,跟随人的成长开枝散叶,成为每段美好人生不可或缺的组
成部分。对于青少年来说,热爱体育的种子,更是伴随他们一生的礼物,是开创未来的基石。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为了培养国家未来的栋梁,习近平总书记十分
关注青少年健身运动的普及发展,鼓励青少年积极投身体育锻炼。
在陕西考察调研时谈到青少年体质,要“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在全国教育
大会上提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在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
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时,强调“要让孩子们跑起来”……
面对体育馆内一张张朝气蓬勃的笑脸,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大家“坚持德智体美劳全
面发展,努力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
在总书记心中,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备素质。
——立德树人,与师生代表座谈
每年五四青年节前后,不管有多忙,习近平总书记要将时间留给广大青年。
今年也不例外。
清华大学建校 110 周年即将来临,再过十几天就是五四青年节,总书记在考察中向
清华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致以节日的祝贺,向全国广大青年学生致以诚挚的问候。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
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
对于教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三要”:要成为大先生;要研究真问题;要坚定信
念。
对于青年,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
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他寄语青年十六个字——爱国爱民、锤炼品德、勇于创新、
实学实干。
殷殷嘱托、切切勉励,发人深思,催人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