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考备考第三轮古代诗歌鉴赏强化训练精选(附答案
解析)
班别 姓名 座号
(一)古代诗歌阅读 (本题共
2
小题,
9
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
15
~
16
题
昌谷北园新笋四首
李贺
其一
箨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
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
其四
古竹老梢惹碧云,茂陵归卧叹清贫。
风吹千亩迎雨啸,鸟重一枝入酒尊。
【注】
①
本组诗写于李贺任奉礼郎以病辞归昌谷时。
②
箨(
tuò
)落:笋壳落
掉。
③
长竿:新竹。
④
茂陵
:
地名。《史记
·
司马相如传》记载
“
相如既病免
,
家居
茂陵
”
。
15.
下列对两首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
.
“
君看母笋是龙材
”
描述竹子在春天初长时的情景,语势流畅而又清丽自然。
B
.
“
茂陵归卧叹清贫
”
说自己已经年老,只能像居茂陵时的司马相如甘守清贫。
C
.
“
风吹千亩迎雨啸
”
写千亩之竹风吹过后声浪仿佛雨啸,有排山倒海之气势。
D
.两诗赋予普通意象奇特之处,与传统借竹抒怀诗不同,集中体现李贺创作风
格。
16.
竹是古诗常见意象,往往寄托着诗人情志。试分别简要分析这两首诗中竹子的
形象。(
6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
9
分)
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
~
16
题。
登岳阳楼
①萧德藻
不作苍茫
②
去,真成浪荡游。
三年夜郎
③
客,一挖
④
洞庭秋。
得句鹭飞处,看山天尽头。
犹嫌未奇绝,更上岳阳楼。
【注】
①
岳阳楼:湖南岳阳城西门城楼,下临洞庭湖。唐丞相张说谪岳阳时所
造,为登临胜地。
②
苍茫:旷远无边的样子。
③
夜郎:唐置县,今湖 南玩陵西。
④
挖:同
”
舵
”
,这里指船。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
首联抒发感慨,颌联写自已经历,多年夜郎 为客,今日泛舟洞庭之上。
B.
颈联写洞庭湖的秋色,白鹭、远山,画面开阔;以动衬静,境界多变。
C.
尾联变换视角,由舟中转楼上,既点出题目,又引人想象,意味深长。
D.
这首诗,避开前人所写的角度,把大量笔墨用在登楼之前,独辟蹊径。
16 .
这首诗蕴含着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简 要分析。(
6
分 )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
,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
~
16
题
送李判官赴东江
王维
闻道皇华使,方随皂盖
①
臣。
封章通左语,冠冕化文身。
树色分扬子,潮声满富春
②遥知辨璧吏
③
,恩到泣珠人
④
[
注
]①
皂盖:古代官员所用的黑色蓬伞。
②
富春:古县名,诗中指李判官赴东江
所在地
③
辨璧吏:负有置办玉壁使命的官吏。
④
泣珠人:中国古代汉族民间神话
传说中鲛人流泪成珠,亦指鲛人流泪所成之珠。后用为蛮夷之民受恩施报之典。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3
A.
首联诗人从听说李判官出使写到李判官跟随皇帝的使者离开,可见诗人的不舍。
B.“
左语
”“
文身
”
运用借代手法,用来代指李判官即将赴任之地的少数民族。
C.“
通
”“
化
”
二字交代了李判官此次赴任东江的使命是传达圣意,教化边民。
D.
尾联说虽然知道你负有置办玉璧的使命,仍希望你同时把朝廷的恩泽带给边民。
16.
请从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上分析诗歌颈联的作用。(
6
分)
(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
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
~
16
题
道中
陈与义
雨子收还急,溪流直又斜。
迢迢傍山路,漠漠满林花。
破水双鸥影,掀泥百草芽。
川原有高下,随处着人家。
[
注
]
建炎四年(
1130
年)正月初,陈与义离衡岳,去邵阳(今湖南宝庆)妻族周
氏处,道中所作。是年,陈与义年
41
岁,自靖康元年(
1126
年)避乱南奔已有
五个年头。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首联
“
雨子
”
二字新颖别致,描绘出春初雨点刚住又急剧落下的山中景象;路边曲
折的溪水默默伴随行人,引人注目。
B.
颔联是宏观,是远景。山边的驿路,无穷无尽地向前伸展去。桃李盛开,山村笼
罩在一片春色中。
“
迢迢
”
是远望情景,却能使人产生
“
长路悠悠,何处才是尽头
”
的
惆怅不堪之情。
C.
颈联是微观,是近景。雨后,一对对轻鸥掠水而过,泥土松软,草芽破土而
出,表现出无限生机。
D.
尾联继续描写眼前近景。高下起伏的河川、原野,处处可见的人家烟火,描绘出
一幅宁静、安谧的画卷。
16.
纪昀评此诗
“
夷犹有致
”
。本诗在摄相取景、选声配色方面力避前代诗人山水行
旅诗的惯常蹊径,它落笔淡远,寄兴深微。请结合全诗对此特点做简要分析。(
6
分)
(五)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
9
分)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5
~
16
题。
柳梢青
·
春感
刘辰翁
①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
②
心情。
【注】
①
刘辰翁(
1233-1297
),南宋词人。宋亡以后隐居于故乡江西庐陵山中,
从事著述,以此终老。
②
《汉书
·
苏武传》记载:
“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
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
.词题为
“
春感
”
,然春景不多。由
“
银花
”“
戏鼓
”“
月明
”
等物象推断,该词应是作者
在元宵节有感而作。
B
.春天给人以希望,但在作者的笔下,处于元军铁蹄蹂躏之下、曾经锦绣的江南
此刻毫无生气,处处充满哀愁。
C
.
“
番腔
”“
戏鼓
”
与辛弃疾《永遇乐
·
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的
“
神鸦社鼓
”
,都重
在表现民众麻木不仁。
D
.全词以整齐的四字句法为主,搭配两字一顿的节奏和内涵丰富的典故,生出一
种沉郁苍凉、欲说还休的情致。
16
.下片
“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
三句,诗人为什么要如此安排顺序?请
说出你的理由。(
6
分)
(六)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
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
~
16
题。
感旧
陆游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奇士
①
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注】
①
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15.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5
A.
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其中第二句的
“
谈舌如云气吐虹
”
写出诗人年轻时儒雅
谦恭的人格追求。
B.
颔联在形式上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典型的音韵之美;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收到
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C.
尾联使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
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
D.
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全诗所表达的沉痛情感有关,也与诗
人所选取的典型形象相关。
16.
作品中的诗人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6
分)
(七)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
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
~
16
题。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①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
②
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③
。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
注
]①
本诗是苏轼被贬儋州,后遇赦自海南岛返回途中所作。
②
鲁叟:指孔子。
乘桴:乘木筏子。《论语
·
公冶长》:
“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③
轩辕,即黄帝。
《庄子
·
天运》中说,黄帝在洞庭湖边演奏《咸池》乐曲,这是与天地造化合一的
音乐。
15.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
诗的前四句,表面是写景,实则写意,不露痕迹,且含有深刻的人生哲理。
B.
首联
“
参横斗转
”
既照应诗题,也暗含人生的黑夜即将过去,黎明即将到来之意。
C.
本诗的抒情很有特色,既有借景抒情,又有直抒胸臆,二者有机结合,浑然一
体。
D.
尾联作者说九死不恨,意为无恨也无希望,表达遭贬蛮荒的悲戚无奈和心灰意
冷。
16.
本诗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6
分)
参考答案
6
(一)
15
.
B
【解析】
“
言
‘
我
’
已年老错
”
,
“
茂陵归卧叹清贫
”
意为
“
我
”
并不太老,却只能像
家居茂陵时的司马相如一样,甘守清贫。
16
.
①
《其一》写新竹拔节千尺、脱却尘泥的形象。笋壳剥落,新竹成长如刀把
碧玉削开,猛长千尺,直插云霄。新竹寄托了诗人的凌云之志。
②
《其二》写老
竹梢可拂云、挺拔坚韧的形象。风吹竹声时仿佛雨啸,风和景明日,鸟栖枝头映入
酒樽。老竹表现诗人失意家居却甘守清贫的坚韧品质。(每点
3
分)
【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和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先要整体把握两首
诗的内容,然后要从中解析出诗人所用的托物言志手法。新竹
“
更容一夜抽千尺
,
别
却池因数寸泥
”
,诗人借此表达了凌云之志,古竹
“
老梢意碧云
”“
风吹千迎丽啸
”
,它
梢可拂云、侧坚韧,诗人借此感叹自身处境。
【白话译文】
其一
笋壳落掉后,新竹就很快地成长,像用刀把碧玉削开;你看那些健壮的大笋都是奇
伟非凡之材。它们一夜之间将会猛长一千尺,远离竹园的数寸泥,直插云霄,冲天
而立。
其四
老竹虽老,仍矫天挺拔,梢可拂云,而我并不大老,却只能像家居茂陵时的司马相
如一样,甘守清贫。风吹竹声时,仿佛雨啸;而风和景明时,一小鸟栖息枝头,其
景却可映入酒樽之中。
【赏析】
其一
这是一首借物咏志的诗。诗人把新笋描绘得非常美丽。竹壳一片片剥落下来,竹笋
抽节上长了,它晶莹透碧,像是刚刚经过刻刀雕琢出来的碧玉一般。这里的笋的形
象,是经过诗人理想化、诗化了的形象。它晶洁如玉,生机勃勃,茁壮挺拔;它要
挣脱壳箨的束缚,要向上生长,由于这株笋有着如此美好的姿质,所以
“
母笋是龙
材
”
的赞美就不使人感到突然,而是水到渠成。
如果说上两句主要是写笋的外美的话,那么后两句就是承接着上面写笋的生长愿
望,进一步刻画笋的内美。
“
更容
”
一词的涵义很深刻,这是假设之词,假如容许的
意思。这两句的意思是,假如容许它尽情生长,一夜之间拔节挺长千尺,它自然会
脱却尘泥而直插青云之上。这里就表达了新笋冲上九霄的豪情壮志,它不甘心于埋
没园泥之中的现状。这是新笋的内美。另外,
“
更容
”
一词的反面含意是,现在是
“
不容
”
,不能容许新笋一夜抽千尺,所以它就不可能拔地而起直上青云。这就包含
7
着深沉的幽怨。抱怨自然是来自他不能尽情地生长。这一层含意则从另一角度写出
了新笋的丰富的
“
内心世界
”
。
诗人把新笋刻画得具有这般美好的形象和美好的内心,是托物咏志,这新笋就是诗
人李贺。诗人李贺虽然命途多舛,遭遇坎坷,但是他没有泯灭雄心壮志。他总希望
会实现自己的拔地上青云的志愿,这首咏笋的绝句就正是他这种心情的真实写照。
其四
这首诗以司马相如归卧茂陵自喻,慨叹自己家居昌谷时的清贫生活。诗的开头两句
“
古竹老梢惹碧云,茂陵归卧叹清贫
”
,意为老竹虽老,仍矫天挺拔,梢可拂云,而
自己年纪并不大老,却只能像家居茂陵时的司马相如一样,甘守清贫。
“
古竹
”
是相
对新笋言之。
“
茂陵归卧
”
,《史记
·
司马相如传》:
“
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
”
司马
相如曾为孝文园令,因病免官,家居茂陵,而诗人自己也失意家居,贫困潦倒。
“
叹清贫
”
,并不见于史书记载,但却是诗人自己处境的生动写照。李贺虽忝为唐王
室的后裔,但一生只做过奉礼郎之类的小官,甚至因为父名的缘故,连进士考试也
不能参加,与李商隐一样
“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
。辞官家居后更过着
清贫的生活,以至两年后在贫病中死去,一
“
叹
”
字,感慨万分。
“
风吹千亩迎雨
啸,鸟重一枝入酒樽。
”
这两句写的是另外两种形态下的竹枝形象。其一是风吹雨
啸之中。
“
雨啸
”
,非雨声,而是风吹竹声,仿佛雨啸。这是大片竹林才有的现象,
老竹叶坚硬而挺,相互碰撞,声音清脆。竹叶也可制成叶笛,吹奏起来声音嘹亮悦
耳。千亩之竹,其情景气魄自与
“
家泉石眼两三茎
”
之竹不同,风吹过后声浪如排山
倒海;而风和景明之日,一小鸟栖息枝头,其景却可映入酒樽之中,这又是何等静
谧安闲。这情景于竹本身而言,却道出其一个特点:坚韧,不管怎么弯曲也不易折
断。
“
皎皎者易污,峤峤者易折
”
,这于竹枝却不然,它是既坚又韧,而且无畏于寒
冬的风刀霜剑,而被与松柏一起称作
“
岁寒三友
”
。
清代大画家郑板桥曾夸张地说:
“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
古往今来,喜竹、咏
竹、画竹的骚客、丹青手是颇多的,而这组诗在众多的咏竹佳作中也堪称上乘。
(二)
15.B
【解析】
“
以动衬静
”
错,应是一动一静,动静结合。
16. ①
偏居一隅,不得自由的慨叹:诗人多年夜郎为客,被俗世所累,不能尽情邀
游,只能在湖南游来荡去。
②
游览洞庭湖的喜悦心情:诗人身在洞庭之上,目接
湖光山色,细察鹭飞,宏观天末,兴致勃勃,但仍觉意犹未足,所以登上岳阳楼。
(每点
3
分,共
6
分。意思对即可。)
【白话译文】
不能插翅飞向寥远苍茫的太空,却违心地在湘黔来去浪游。
三年来客居在荒僻的夜郎地,今秋有幸到洞庭湖上泛一叶小舟。
翩飞的白鹭激起了诗的灵感,又见青山隐现在天的尽头。
8
但我仍嫌未能饱览奇绝的景色,于是舍舟泊岸登上岳阳楼。
【赏析】
题写岳阳楼的诗文很多,萧德藻虽与与杜甫之作同题,但他避开了原有名篇的格
局,写登临前所见所感,最后采用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篇末点题法来题写岳阳
楼。这样写算是比较聪明的。
首联便发感慨:
“
不作苍茫去,真成浪荡游。
”“
苍茫
”
原意指旷远无边的样子,
“
浪
荡
”
则指放浪游荡,这里相对而言,乃是别有含义,不妨说是诗人抒发这样的感
慨:可叹不能像范蠡那样,乘扁舟到遥远的五湖去,在那海阔天空处尽情遨游,却
违背着心愿,被拘在湖南游来荡去。
颔联承上,叙述自己几年来的
“
浪荡游
”
。诗人的慨然是不无道理的。他三年夜郎为
客,今秋今日又泛一叶扁舟在洞庭湖上,的确是不曾挪离湖南一步的浪荡游。关于
萧德藻的生平,资料很少,不过根据此联所写,倒可略知一二。
颈联写游洞庭。身置八百里洞庭之上,目接湖光山色,诗人不由得兴致勃勃。随着
船身的一颠一簸,他的眼光也上上下下、远远近近地搜寻着美景,忽而在白鹭翩翩
起飞处,他捕捉到了美,从而激起了灵感,吟出了诗句;忽而又在那遥远的天尽
头,他看到了隐隐青山。
“
得句鹭飞处
”
颇有诗味,与下句动静结合得妙,很有情
趣,虽无
“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
的气势,也算诗中较好的一联。白鹭、远山,
画面开阔;一动一静,境界多变。然而诗人意犹未足,于是引出下一联。
尾联上句说
“
犹嫌未奇绝
”
,意犹未足;下句说
“
更上岳阳楼
”
,干脆弃周登岸,他要
高瞻远瞩,在更开阔的视野中,去发现
“
奇绝
”
的景色。这里化用王之涣的
“
欲穷千
里目,更上一层楼
”
,虽然不能别创新境,也做不到更深刻,更尖锐,更集中凝
炼,更激动人心,却也换了一种说法,有些新趣。
(三)
15.A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语言和评价古诗观点态度的能力。首
联的意思是听说皇帝的使臣,刚才跟着官员走了,因此
“
李判官跟随皇帝的使者离
开,可见诗人的不舍
”
说法错误。
16. ①
情感表达:用树色和满江的潮声寄寓了诗人对李判官到东江赴任的期盼与勉
励之情。(
3
分 )
②
结构安排:过渡作用,由前四句的叙事过渡到尾联的抒
情。(
3
分 )
[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结构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的能力。颈联是景物描写,诗人
寓情于景,通过虚写李判官即将到东江赴任之地的景物来表达诗人对李判官到东江
赴任的期盼与勉励之情。结构上可结合诗歌的起承转合加以思考分析。
【白话译文】
9
听说皇上的使臣,刚才跟着当地的官员走了。
封赏的圣旨传达给蛮夷,(赏赐)中原仕宦的服饰教化赤体纹身的人。
浓浓的树色分开扬子江,富春江充满浪潮声。
我知道你这次远去负有置办玉璧的使命,会把朝廷的恩泽带给边远南方的人。
(四)
15.D
【解析】尾联河川、原野、烟火均为远景。
16.
(
1
)诗歌
“
落笔淡远
”
,缘于选取的意象,如
“
曲折的溪水、盛开的桃李、越冬的
草芽、高下起伏的原野,处处可见的人家烟火
”
等,宁静淡雅,一派平和气象。
(
2
)时局动荡不安,诗人写此诗时,正避乱南奔,颠沛流离。所以诗中和平宁静
的景物描写,恰与客子流荡无归的际遇相对照。
(
3
)诗歌寓情于景,字面虽全是客观写景,却把忧危愁苦、急剧跳动的忧国之心
寓于景中,含蓄深婉,耐人寻味。
(
6
分,每点
2
分,言之成理即可)
(五)
15
.
C
【解析】
“
都重在表现民众麻木不仁
”
错。
16
.这三句层层推进,
“
辇下风光
”
是对过去的怀念,指故都临安曾经的美丽繁华景
象;
“
山中岁月
”
是现实的处境,指自己隐居之后寂寞而漫长的时光;
“
海上心情
”
是
气节的体现,指自己在宋亡之后忠心不二、矢志守节的民族气节。
“
辇下
”
承接上
文,从
“
辇下
”
到
“
山中
”
,既有空间上的转换,又有从过去到现实的今昔比照,以
“
海
上心情
”
作结,不仅点出了
“
辇下风光
”“
山中岁月
”
的实质是故国沦亡,还是对全词思
想感情的总括。
【白话译文】
到处都是披着毛毡的蒙古骑兵,亡国后人们去观看上元灯市,花灯好像也伴人洒
泪。春天来到这座悲惨的城市,元军在街头打着鼓耍把戏,横笛吹奏起蒙古的腔
调,哪里有一点儿春天的光景?
在微弱的灯光下叹息,悲伤无聊的生活把人折磨,在这明月高悬的上元灯市,我十
分留恋沦陷的楼台房舍。那令人眷恋的临安都城的风景,那隐居山林的寂寞岁月,
那逃往海上的君臣,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赏析】
“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
”
三句,写元统治下的临安一片凄凉悲愁的气
氛。头一句
“
铁马蒙毡
”
,不仅点明整个临安已经处于元军铁蹄的蹂躏之下,而且渲
染出一种凄惨阴森,与元宵灯节的喜庆气氛形成大相径庭的氛围。开篇就揭示出了
全篇的时代特征。元宵佳节,原是最热闹而且最富国泰民安气氛的,而现实的景象
10
却将种种承平气象一扫而光。在元军的铁马践踏之下,广大人民心情凄惨悲凉。加
之阴冷森严气氛的包围,竟连往常那火树银花不夜天的光也洒泪了。这一句将客观
景象的主观化、拟人化,使银灯似有人的形象和感情。这种想象看似无理,实则入
情。
“
银花洒泪
”
的形象给这座曾经是繁华热闹的城市带来了一种哀伤而肃穆的凄凉
氛围。紧接着,又用
“
春入愁城
”
对上两句作一形象的概括。
“
愁城
”
一词,源出
“
攻许
愁城终不破
”
一句,出自庾信《愁赋》,本指人内心深处的忧闷愁思,此时借指充
满哀愁的临安城。春天不管兴亡,依然来到人间,但它所进入的竟是这样一座
“
铁
马蒙毡,银花洒泪
”
,充满人间哀愁的愁城。
“
春
”
与
“
愁
”
,自然与人间的鲜明对照,
给人以强烈感受。
“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
三句接着写想象中临安元宵鼓吹弹唱的情景:
横笛中吹奏出来的不是汉家的故音,而是带有北方游牧民族情调的
“
番腔
”
,街头上
演出的也不再是熟悉的故国戏鼓,而是是异族的鼓吹杂戏,一片呕哑之声,身为忠
于故国的南宋遗民,听来根本不能称为
“
歌声
”
。这几句对元统治者表现了义愤,感
情由前面的悲郁苍凉转为激烈高亢,笔势劲直,激愤直率,可以想见作者其时填膺
的义愤。
“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
”
这两句承上启下,用
“
想故国
”
三字点明上片所
写都是自己对故都临安的遥想。
“
故国高台月明
”
化用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词
“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的情境,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临安和南宋故国的深沉怀念和无
限眷恋之情。故国旧都、高台宫殿,如今都笼罩在一片惨淡的明月之下,繁华散
尽,都已化成无边的寂寞与悲凉,这本已使人不能忍受。更何况独又居于寂寞的深
山,夜阑人静,遥想沦亡之故都,不但无力恢复故国,连再见到故都临安的机会也
很难有,苦闷之情不堪禁受。荧荧青灯与故国苍凉明月,相互映照,更显出情深挚
无比凄凉。这两句文势由陡急转为舒缓,而感情则变得更加沉郁。
“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
辇下风光
”
,指故都临安的美丽风光。作者所
指的
“
风光
”
应是宋亡前临安城元宵节的繁闹场景,以及亡国前的升平岁月。因为这
首词作于归隐
“
山中
”
的时期,那时离宋室彻底覆亡已不远了,但依然存在
“
海上
”
的
抗元斗争。这三句思维极为跳跃,内涵顿为丰富,联想的余地也更大。全词到此收
束,但言有尽而意无穷。如果说上片的结句干脆利落,声如鼓板,这下片的结句却
如弦索之声,幽怨宛曲,余音袅袅不绝。这样结尾,与诗人不尽的国恨家痛和遗民
隐居的悠悠岁月十分相合,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诗人的爱国情怀也得到
延展。
从想象落笔,虚中见真意,正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一个显著的特点。词的上片,
全是想象故都元宵节的凄凉景象,词中的
“
铁马
”
、
“
银花
”
、
“
笛里番腔
”
、
“
街头戏
鼓
”
都不是具体细致也可以说并不是真实情状的描绘,而是着重于表露主观感情,
如
“
春入愁城
”
这样的叙写则更完全是虚空涵盖。下片则更尽虚涵概括之意,
“
想故
国、高台月明
”
,只表现出故都临安的宫殿楼台在淡淡月光照射下的暗影,其中蕴
含了作者的种种感慨结尾三句作者只是用虚笔轻轻带过,而并细细描写其中的景象
和内容,留给读者想象和体味的空间。这种想象落笔,虚处见意的写法更有欲说还
休之意。全词节奏明快,更加强了作者的苍凉悲郁之情。
11
(六)
15. A
【解析】
“
儒雅谦恭
”
是错误的。
“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
写到年
轻时的豪迈洒脱。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
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
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
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16. ①
壮志难酬。诗人年轻时豪迈洒脱,如今仍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
“
桑村麦
野中
”
中老去。
②
迟暮悲伤。颔联以
“
一簪华发醉秋风
”
描写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
写出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
③
孤独寂寞。尾联直接抒发对故去的友人强烈的思
念,表达了苦无知音的寂寞心境。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人物形象特征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
手:
①
抓显情语。
②
分析景语。
③
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
格。
④
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⑤
注意积累古诗
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本题中写到
“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
自己年
轻时豪迈洒脱,然后回想了战场上的情形,但现实却是
“
身老桑村麦野中
”
,生活在
乡野居中与田地山野为伴,所以体现了作者的壮志难酬的情感。颔联以
“
一簪华发
醉秋风
”
描写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
“
奇士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
写到自己的好友独孤策已经埋骨在远方,自
己也想与他一样,可是谁能和自己一同前往?写出了自己家的孤独寂寞之情。
【白话译文】
当年文武双全、能与贵族和大臣们平起平坐,谈吐间壮志凌云、气势如虹。
战场上战鼓雷鸣、烟尘遮天也毫不畏惧,现却因时光流逝,自己也渐渐年迈,白发
丛生。
梦中回到了当年守护的边疆战场,实际上自己现实却生活在乡野居中与田地山野为
伴。
我的好友独孤策已经埋骨在远方,我也想与他一样,可是谁能和我一同前往?
【赏析】
《感旧》全诗七言八句,诗人回忆了诗人当年文武双全、壮志凌云、慷慨激昂的形
象和战鼓雷鸣、烟尘遮天的战争场面,感叹时光流逝,自己也渐渐年迈,理想抱负
却难以实现,曾经的好友也已经死去,知音难觅,表现了诗人孤单凄苦的处境。
诗人抒发了壮志未酬的悲壮,渴望为国建功立业却身老乡村的愤恨,时光流逝的无
奈和孤独寂寞的伤感。
12
(七)
15.D
(
3
分)【解析】
“
悲愤无奈
”
和
“
心灰意冷
”
错,本诗表现了诗人遇赦的喜悦心
情和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16.
(
6
分)
①
热爱生活,坚强勇敢,面对厄运和挫折,不消极不屈服,充满信心
和希望。(
2
分)
②
品性清明高洁,受尽磨难,依旧保持。(
2
分)。
③
乐观豁
达,超然豪迈,把九死一生的贬谪经历当做一次奇妙的远游。(
2
分)
【白话译文】
参星横北斗转已经快到三更时分,雨绵绵风不停老天爷也应该放睛。
云忽散月儿明用不着谁人来点缀,长空净沧海色本来就是澄澈清明。
虽乘船渡大海空怀孔子救世之志,仿佛听到了黄帝成池优美的乐声。
被贬南荒虽然九死一生吾不悔恨,这次远游是我平生最奇绝的经历。
【赏析】
“
参横斗转
”
,是夜间渡海时所见;
“
欲三更
”
,则是据此所作的判断。曹植《善哉
行》:
“
月没参横,北斗阑干。
”
这说明
“
参横斗转
”
,在中原是指天快黎明之时的景
象。而在海南,则与此不同,王文诰指出:
“
六月二十日海外之二、三鼓时,则参
已早见矣。
”
这句诗写了景,更写了人。一是表明
“
欲三更
”
,黑夜已过去了一大
半;二是表明天空是晴朗的,剩下的一小半夜路也不难走。因此,这句诗调子明
朗,可见当时诗人的心境。而在此之前,还是
“
苦雨终风
”
,一片漆黑。这一句紧承
上句而来。诗人在
“
苦雨终风
”
的黑夜里不时仰首看天,终于看见了
“
参横斗转
”
,于
是不胜惊喜地说:
“
苦雨终风也解晴。
”三、四两句看似写景,而诗人意在抒情,抒情中又含议论。就客观景物说,雨止风
息,云散月明,写景如绘。就主观情怀说,始而说
“
欲三更
”
,继而说
“
也解晴
”
;然
后又发一问:
“
云散月明
”
,还有
“
谁点缀
”
,又意味深长地说:
“
天容海色
”
,本来是
“
澄清
”
的。而这些抒情或评论,都紧扣客观景物,贴切而自然。仅就这一点说,已
经是很有艺术魅力的好诗了。
然而上乘之作,还应有言外之意。三、四两句,写的是眼前景,语言明净,不会让
读者直接觉得得用了典故。但仔细寻味,又
“
字字有来历
”
。《晋书
·
谢重传》载:
谢重陪会稽王司马道子夜坐,
“
于时月夜明净,道子叹以为佳。重率尔曰:
‘
意谓乃
不如微云点缀。
’
道子戏曰:
‘
卿居心不净,乃复强欲滓秽太清耶?
’”
(参看《世说
新语
·
言语》)
“
云散月明谁点缀
”
一句中的
“
点缀
”
一词,即来自谢重的议论和道子的
戏语,而
“
天容海色本澄清
”
则与
“
月夜明净,道子叹以为佳
”
契合。这两句诗,境界
开阔,意蕴深远,已经能给读者以美的感受和哲理的启迪;再和这个故事联系起
来,就更能让人多一层联想。从这里可以看出,如果用典贴切就可以丰富诗的内
涵,提高语言的表现力。
13
五、六两句,转入写
“
海
”
。三、四句上下交错,合用一个典故;这两句则显得有变
化。诗人使用这个典故,以黄帝奏咸池之乐形容大海波涛之声,与
“
乘桴
”
渡海的情
境很合拍。但不说
“
如听轩辕奏乐声
”
,却说
“
粗识轩辕奏乐声
”
,就又使人联想到苏
轼的种种遭遇及其由此引起的心理活动。
尾联推开一步,收束全诗。
“
兹游
”
首先是照应诗题,指代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但又
不仅指这次渡海,还推而广之,指自惠州贬儋县的全过程。下句的
“
兹游
”
与上句的
“
九死南荒
”
并不是互不相承的两个概念,那
“
九死南荒
”
,即包含于
“
兹游
”
之中。不
过
“
兹游
”
的内容更大一些,它还包含此诗前六句所写的一切。
弄清了
“
兹游
”
的内容及其与
“
九死南荒
”
的关系,就可品出尾联的韵味。
“
九死南荒
”
而
“
吾不恨
”
,是由于
“
兹游奇绝冠平生
”
,看到了海内看不到的
“
奇绝
”
景色。然而
“
九
死南荒
”
,全出于政敌的迫害;诗人固然达观,但也不可能毫无恨意。因此,
“
吾不
恨
”
毕竟是诗的语言,不宜呆看。这句既含蓄,又幽默,对政敌的调侃之意,也见
于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