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备战语文高考
之作文专题
作文的
审题
壹
作文的
立意
贰
作文的
选材
叁
范文
欣赏
肆
目录
第一章内容
作文的审题
作文的审题
审题的关键在于完整地理解题意,明确重点,确立中心。
具体攻略如下:
一、揣摩题目中的暗示
题目中的暗示包含中心的暗示、选材的暗示、基本内容的
暗示、重点的暗示。
【例】《在尝试中成长》
作文的审题
【分析】
(1)中心的暗示: “成长”是本文着力表现的中心。
“成长”一词理解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文章中心是
否偏离。“成长”即精神、能力、智慧等方面积极
的变化。
(2)选材的暗示:“尝试”是突破口,尝试什
么?什么叫尝试?提出这些问题,就知道写作
的材料可以是很广泛的:精神上,某个方面的
第一次感悟;生活里,某一个事件的第一次经
历、第一次尝试;学习上,第一次的突破……
可以说,选材上是特别广泛的。
(3)基本内容的暗示:谁在尝试,尝试了什么,获得
了怎样的成长,提升了什么能力,感悟到了什么样的
情感?这些在文题中都有暗示。必须是自己的、积极
的尝试,内容上要求是积极向上的。
(4)写作重点的暗示:“在尝试中”规定了写作的重点应该是
尝试,事件应当具体,“成长”是一个变化的过程,不是顿悟,
强调写作的过程中应该侧重精神、情感等方面的变化,写出变
化,所以, “尝试”和“变化”应该是本篇作文的重点。也
就是说,在写作过程中,事件的每个发展阶段都应该有“成长”
体现在其中。
二、审清文题中的修饰语
题目中有一些修饰语,对作文作出具体的要求,这也需要在审题的时
候加以注意。
【例】《可喜的变化》
【分析】文题中“可喜”二字对 “变化”起了限制的作用。其实,
“变化”有两种,既有好的变化,也有坏的变化,此文修饰语规定了
必须写好的变化。文中还要用富有表现力的材料写出变化的具体内容,
并重点写变化后的情景,对比中强调后者,才能突出“可喜”之处。
另外,文章还应有适当的议论,以便点出“可喜”的深刻内涵。
•三、审清题目的限定词
•在一些中考命题作文中,会出现一些限定词,但是在写作中很多考
生不注意,导致写作的过程中出现偏差。
•【例1】《那是一首诗》
•【分析】“一首”点明文章中应该是一个事件或者说是一个
彼此有联系,能够合在一起的事件,决不能在写作的过程中
写成几个片段,只照应主题,缺乏联系,最后变成“那是几
首诗”。
【例2】《在我的世界里,一切都很美好》
【分析】“一切”很容易被忽略掉,那么,什么是 “一切”呢?
怎样表现“一切”呢?
至少应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方面才能被称为“一切”
比如学习和生活,比如学校、家庭、社会,比如物质和精
神……
四、审清题目前面的提示语
提示语是命题者用很简练的语言对作文题目的进一步说
明和适度解读,起到以下作用:提示立意角度,或提示行文构
思,或启发考生多角度地选材。考生对此多加品味领悟,必有
好处。因此,审清提示语,然后和自己审题所发现的信息互相
印证,就能知道,作文该写些什么。
【例】在成长的路上,尝试是人生的必修课。比如:尝试着举
手发言,尝试着参加竞赛,尝试着克服困难,尝试着宽容待
人……每一次尝试不一定都成功,但一定会有收获。在尝试中,
我们的智慧得到了增长,能力得到了提升,人性得到了升华。
勇敢尝试吧,让我们在尝试中成长!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和体验,以《在尝试中成长》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自选文体;(2)不少于5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
名。
【分析】“尝试着举手发言,尝试着参加竞赛,尝试着克服困难,尝试
着宽容待人”,这显然是在启发我们可以往哪方面去选材,“在尝试中,
我们的智慧得到了增长,能力得到了提升,人性得到了升华”,这显然
是在告诉我们写作的中心。
第二章内容
作文的立意
作文的立意
一、立意要正确,思想要健康
立意要健康、积极向上。情感指向要明确,该批判的批
判,该歌颂的歌颂。一般来说,立意要与社会倡导的公德相
一致,要与时代精神相一致。
如:歌颂真、善、美,抨击假、丑、恶,提倡以人为本、爱
国、诚信、环境保护、无私奉献等。不能表现一些厌世消极
的思想,或者是为那些腐败分子、迷信分子歌功颂德。
二、立意要新颖,思想要深刻
立意即写作意图要紧扣时代的脉搏,充分反映新人新事、
新思想、新风貌。给读者以新鲜感和时代感。
文章得分高低与文章立意是否新颖,思想深浅紧密相关。
要想立意新颖,思想得做到深刻。深刻的思考就是能透过事
物的现象去挖掘其内在的本质,能在一般的认识上再进一步,
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点,并能给人以启示。 深入的思考不
能随意引申,更不能无原则地提高和升华,必须结合生活实
际,要具体、真实、可靠。
•我们可以采用“由物及人”“由事及理”“由点到面”“由表及
里”“以小见大”等方法提升立意,深化中心。具体如下:
•1.由物及人。
•如《紫藤萝瀑布》一文结尾:
•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
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
的心底。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
的……”
•最后一句“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
境的”由花的经历联想到人的命运,深化了中心。没有这句,文章就
止于写花、写物,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2.由事及理。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结尾:
• “突然,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然后踩到了底部凌乱的岩石,扑
进了爸爸强壮的臂弯里,抽噎了一下,然后令人惊讶的是,我有了一
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 此后,我生命中有很多时刻,面
对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或者一个令人畏惧的情境,当我感到惊慌失
措时,我都能够轻松应对——因为我回想起了很久以前悬崖上的那一
课。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
第一小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
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这个时候,再回头看,就会对自己走过的这
段漫漫长路感到惊讶和骄傲。”
如果在“骄傲的感觉”处结束全文,文章就停留在记事的层次。而最后一段在前文叙事末
尾的基础上作了总结挖掘,从这件事中提炼出一个道理,一种思想,由事情到道理,文章
的立意就变深一层了。
3.由点到面。
如《老王》一文结尾:
“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
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
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
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文中画线句如果改为“我渐渐明白:那是我对老王的愧怍”。这句话固
然能抒发“我”对老王的愧疚之情,但文章就只停留在一个人身上,视
野境界都小了。原文立意深刻的地方在于由老王个人扩展到不幸者这个
群体上,表现了人道主义精神应关心到每一个不幸者这个主题,由点到
面,主旨马上深化了。
•4.由表及里。
•如鲁迅的《故乡》一文结尾:
•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
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 结尾重现故乡过去美好的景色,与现实中萧索荒凉的故
乡景色形成对比,不禁让人思考:故乡还有希望吗?故乡的
出路在哪里?画线句“我想:希望是……”对此作出回答:
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文章立意由看到的外在的“表”
到内在的思想,显得有内涵,立意更深刻。
p5.以小见大。
p 如《散步》一文结尾:
p “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了……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
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p “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实际就是一个家,但是作
者却说“就是整个世界”。这就使得这篇文章的立意从一家
人互敬互爱的“小”,提升到体现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
美德的“大”,立意深刻。
第三章内容
作文的选材
一、选材的原则
1.紧扣主旨
主旨是选材的依据。选材时,要从表现文章中心的
需要出发,严格区分主次,确定取舍。一方面要善于抓
取主要材料,衬以相关的次要材料;另一方面要大胆取
舍,一切与文章主旨没有关系或关系不大的材料,无论
多么生动,都要坚决予以舍弃。只有选取最能表现中心
的典型材料,文章才能以少胜多,达到“窥一斑而知全
豹”的目的。
2.力求新颖
选材贵“新”,最忌拾人牙慧,落入俗套。材料要新,
须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换个角度想
问题,老材料可以出新意。
诸如日常生活中新人、新事、新风貌,只要它有动人的
“闪光点”,就能感染读者。要发现和挖掘生活中这些
新的东西,就要看你是不是有心人,有没有一双能认出
新东西的“慧眼”。
3.真实典型
选材要以真实为基础,写自己熟悉的东西。想要作文的感情真
挚动人,材料就要感人。作文的材料真实不是指材料的原始再现,
而是指经过提炼,比现实生活更加鲜明、更加强烈、更加集中。
比如事情的完整性、材料理想性、人物的典型性等方面,要进行
适当的加工。可通过将几个人的事情加在一个人身上或者几个人
的品质加在一个人身上,来深化人物和主题。选材要典型,指的
是所选的材料是有代表性的,有意义的。因为有代表性的材料能
以一当十、以个别反映一般,从而深刻而全面地反映事物本质。
二、如何选材
第一,留心生活,抓住了感情的触发点、理性的感悟点、
生活的情趣点,写作素材自然来。
现实生活中,有时,哪怕只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
神都能让你感动。这时候,只要你抓住它,叙述出它的前因后
果,描绘出它令你感动的具体细节,让自己感动了,它也就一
定能打动别人,引起别人的共鸣,这时就是一篇好文章。如我
们所学的课文《紫藤萝瀑布》《藤野先生》等。
第二,活用教材,于熟悉中见丰富。
教材就是一部活词典,教材就是一个作文素材库,教材就是
一种生活,教材浓缩了古往今来的是是非非和恩恩怨怨,教材
展示了古今中外的社会场景。阅读教材就是在体味人生,了解
世界的纷纷扰扰,思索人类的过往曾经。所以我们有必要分析
教材,挖掘作文写作亮点。
第三,在历史和文学作品中挖掘。
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人物和事件,文学作品中也有
很多典型形象和经典语言,它们大都流传很广,选中它
们,换一个角度,用文学的语言表述它们,再加上自己
的感情倾向,只要合乎情理,便能打动读者。并且,选
取经典材料会大大提高你的见识品位和文章品位。
第四,联系时事热点,内外开花。
现代社会信息交流非常畅达,这离不开人们的好奇心和关
注度。生活在现代社会,有很多东西是必须关注的。所以,当
热点、焦点出现,人的眼球自然会被吸引。因为社会中存在许
多这样的人,他们希望听到或者读到更多的见解,同时在寻找
着情感的寄托。这时,选中热点,用自己的理性思维,思考它
们、挖掘它们,提炼出自己独特的东西,寄托充满真善美的感
情,最终也会呈现出一篇极富生命力的作文。
第四章内容
范文欣赏
我 的 视 线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是对眼睛的赞美,视线常常是我自己
的探明灯,但我的视线是否明亮,是否明白呢?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生活常常是这样模糊,怎么才能还我一双慧眼呢?
古时楚汉之争是历史的传奇,悠悠数千年被人们历代传诵。楚
王项羽的气概悲壮千古,虞姬的娴雅美貌举世无双,但他们败了,败在
区区刘邦手下。我悲愤了,看着项羽骑着骏马在江边呐喊,看着他誓死
不肯过江东,看着他“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看着虞姬陪项羽度
过四面楚歌的夜晚而后自杀在马背上,
江水疯狂地翻滚着,我嘲笑那金陵之君不过是无耻小儿。我的
视线追随着项羽,爱憎是多么的明显。可是刘邦是赢者,是他,
建立起了大汉的壮丽江山;是他,派卫青挥舞着旗子走向沙漠;
是他,创造了中华大地的基业,引领了大汉四百多年的辉煌。
这种胜利的凯歌是刘邦的高呼,是他胜利的号角。历史郑
重地告诉人们,刘邦比项羽更有才能去成就一番事业。
这是事实。开始时我的视线是模糊的,我模糊刘邦的伟业,
模糊了项羽的自负。
跳出感性,才能给我一双公正的眼睛,给我明亮的视线。
大风起兮云飞扬。
视线总是需要调整的,知道怎么去看,还要明白应该去看什么。我
常常会有灰色的心情,总是烦躁,我找不到原因。偶尔看见一个小小的
心理实验,决定试一试。拿来一张折纸,中间点一个黑点,你会看见什
么?我的答案与许多人一样,有一个黑点。安南的启蒙老师告诉他,为
什么这么大的一张白纸你没有看见,却只盯在一个黑点上呢?接着,他
又拿了一张黑纸,中间有一个白点,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他们看到了
一个白点。生活正是如此,当一张白纸上有一个黑点,我的视线不能聚
集在黑点上,应该去看到外面大片的白色。
而当外面都是黑色,就更要乐观一些去关注那白色小点。只有这样,生
活才永远是白色。
去观察白色,我的生活从此不同,而不同的视线会有不同的心理,
关键在于你会不会调整自己的视线。跳出爱憎,聚焦白色让我的视线更
明白。
【点评】小小的眼睛,大大的世界,我们每天都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的人或事,但我
们应该用怎样的方式去关注呢?本文的小作者就此作了一番理性的思考并得出了自
己的个性化认识,刘邦项羽孰是孰非,“跳出感性,才能给我一双公正的眼睛”;白
纸黑点谁主谁次,积极乐观才是良好的人生态度。客观公正的辩证思维,“聚焦白色”
的认识方式,这是小作者对生活的独到认识,但我想这对我们每一个人如何面对生
活都会有所启示吧?
翻过那座山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难以逾越的山。
——题记
面对高山,你会做什么?望而生畏,退避三舍?丧失
勇气,丧失追求,丧失信念?让自己一辈子只能生活在挫
折的阴影中?我却不然!我深信,如果把山只视为山,那
它就只是一座山,但如果换个角度来看,那它也许就会是
一种挑战,一种前进的动力!
曾经的我,一直怕“试”。不管是笔试、口试还是面试。
好像有“试”这个字的词,都与我有仇似的。而我之所以怕,
不是因为我能力不够,而是我给自己背上了太多的压力:我怕
失败,我怕让父母失望,我怕让老师失望,我怕被当众嘲
笑……而我越是怕,这一切越是会发生,于是,心中的这座山,
挡在我面前十几年,直到那件事的发生……
那年,学校组织演讲比赛,不知班主任是有心的,还是无
意的,竟然选我代表班级出征。我去推辞,可班主任只是拍拍
我的肩膀,道了句“你行的”,便什么也没说了。
我顿时跌入了深渊,前面无数次的经历让我知道,我必定
会失败!那夜,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与原来一样,无意入
睡。我在脑海中想象着失败后的场景,当着无数人的面,那么
尴尬,那么无助,还要忍受无数的冷嘲热讽……这些场面,似
曾相识。天!为什么是我?那一刻的我,满脸惆怅,欲哭无泪。
这时,爸爸走了进来,看见我,便明白了一切。爸爸没有
安慰我,也没有鼓励我,只说了一句严肃得让人喘不过气的话:
“你不是爱爬山吗?那就再爬一座!看看山的后面会是什么!”
山?我一下子蒙了。哪来的山?爸爸是什么意思?都十万火
急了,还要爬山?迷惑中,我顿时豁然开朗!此山非彼山!是啊,
这么多年,我一直被挡在山前,那山后会是什么?是蓝天还是大
海?是喜悦还是悲痛?
于是,我带着好奇,开始了艰难的旅程。那路异常陡峭,一
路上充满了荆棘丛。我想到放弃,却又不愿半途而废,便忍着疼
痛和劳累,登上了顶峰,刹那间,一束耀眼的光芒将我穿透……
不出所料,比赛我成功夺魁。从那以后,我便再也没有怕过
“试”。
只有上路,才会知道结果;只有前进,才有机会成功。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但我深信,高山的背
后定然是迷人的风景。要想看看山的后面会是什么,就去翻越
它吧!
【点评】此文立意明确,思想健康,考生结合自身经历,以学习生
活为素材,贴近现实。此文立意有深度,考生跳出大众化立意,深
挖一层,确定主旨——只有上路,才会知道结果;只有前进,才有
机会成功。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