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高考
情境任务类考题作文的特点
和写作必备高分技法及示例
早在 2015 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老师分析了当年的高考作文,尤其是全
国新课标卷作文的命题特点后,就曾写道:“在材料引发考生思考、激发写作欲
望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的功能,增强写作的
针对性,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明确了“根据具体的语
言情境和不同的对象,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明得体地进行表达与交流”的目标,
给出了高考题目命制建议:“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
务为主要内容。”这个目标在试题中的贯彻,表现为情境交际型作文成为主流。
而《中国高考报告》中明确指出了“无情境,不命题”。
由以上文字我们可知,任务驱动型作文不是一种独立于新材料作文的命题形
式,而只是在材料的基础上,增加了任务驱动的指令,让考生明确写作任务;情
境交际型作文是在任务驱动型作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特征鲜明的题型,它是
高考作文题型细分后的必然产物,不仅体现在近两年高考作文题中,也代表着未
来高考作文题的走向。
因此,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高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明旗帜,弘
扬中华优秀文化,发掘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涵,展现中华优秀文化的魅力,彰显文
化自信的高考作文试题中,呈现方式灵活、涉及信息丰富、考查方式多元的情境
任务类考题将承担起更多的考查任务——因为情境任务类作文既有命题者的写
作引导,又有社会生活和学科认知情境的明确创设,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
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的要求,是高考作文命题新交际语境写作的新探
索。
可以说,情境任务类考题的作文备考已势在必行。
考题特征
情境任务类考题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任务指令的明确化、题目材料的情境化、
写作内容的交际性三方面。考生要想完成一篇合格的考场作文,就要结合情境任
务类考题的特征进行写作。
[特征一] 任务指令的明确化
情境任务类考题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在给定作文材料的基础上,又增添明确的
任务指令。更加明确的指令也使得写作的角度更为具体。其主要表现在,题目中
明确指定了写作对象、写作目的、写作文体、写作内容等,间接说明了出题人关
于“写什么”“怎么写”的意图,避免了考生写作时论述空泛的问题。更为明确
地强调任务与指令,就是要求考生围绕指令,始终以完成写作任务为目的展开自
己的论述,一旦偏离目标,就容易降低自己的作文等级。例如 2020 年高考全国
新高考 Ⅱ 卷作文题便包含多重写作指令。材料要求考生客串《中华地名》节目
主持人,以“带你走近 ”为题,写一篇主持词。这一要求,在人物身
份、题目名称、文体要求上都明确给出了限定。这便是情境任务类考题的显著表
现,若考生在审题时忽略了三者中的一个,都有写偏题的风险。
[特征二]题目材料的情境化
情境,是指在一定的空间、时间内,各种情况相结合所产生的一种境况,具
有立体性。情境任务类考题的材料内容,情境化特征十分明显。这种情境化大多
来自社会生活,与我们的日常相贴近,但并不一定完全等于真实生活。早在 2015
年高考全国Ⅱ卷“女儿向警方举报自己父亲”的作文题中,这一特征就表现得很
明显。父女的亲属关系、父亲在高速路上打电话的事实、女儿多次劝告无果的无
奈,共同构成了一个立体化的情境。不同的情境往往能够赋予一个事物不同的内
涵,考生只有综合情境的各种要素,置身于具体的情境材料之中,感同身受,才
能从中获得真切的启发和感悟。
与此同时,这种情境也有利于为考生提供体会社会生活的机会。作文不再是
与生活相割裂的空洞型议论说理,它将写作与当下的社会问题或者社会现象相结
合,具有现实意义。此举可以唤起考生对于现实生活的关注,培养社会责任感。
这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新课标“立德树人”的要求。
[特征三] 写作内容的交际性
情境任务类考题开展的是交际性写作,主要体现在展示交际性的材料情境,
并要求考生根据情境进行写作。交际性情境,主要包括交际者的地位与关系、交
际的目的、交际的方式、交际的背景等。或者简单来说,一个完整的交际情境需
要有目的、读者、话题、场合、作者等要素。
正是因为交际性材料情境的给定,考生在写作时不仅要明确任务与立意,还
要注意体现写作内容的交际性。交际过程的完成,一般包括信息、观点等的交流,
写作主体作为信息输出方,写作客体作为信息的接收方。
故写作时,第一,考生要具备读者意识和角色意识。读者意识,是指这篇文
章要写给谁看。对象的不同,往往直接影响写作的内容和表达的方式。第二,情
境任务类考题的材料情境贴近现实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去完成作文写作,就要结
合自己的认识去分析或者解决现实问题,因此这种交际性不是空中楼阁,而要符
合现实,具有合理性。这也正是情境任务类考题具有交际性的另外一层内涵。
写作必备高分技法
开头:开篇点题,单刀直入
情境任务类作文,需要根据材料中的具体事件,体现个人的思考,所以,引
述材料内容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才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单刀直入的开头,
简洁明了,可以旗帜鲜明地亮出观点,统摄全篇,达到言简意赅的表达效果。形
式上,可以运用“引材料+表态度+明观点”的方法。引材料,语言须准确简练;
表态度,态度应客观公正;明观点,观点要明确深刻。
范本示例:杭州交警向外卖平台送餐人员发放《外卖小哥交通安全手册》,
外卖小哥可根据“赶时间送餐”的实际情况“弹性受罚”,这一措施引发了热议。
(引材料)我认为“弹性受罚”非解决问题之道,因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表态
度)从规则本身来说,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规则本就不可违反,任何人都要遵
守。外卖小哥也是法律面前的一分子,没有特权,不能因其人、其职业而将其“特
殊化”。从这一点来看,免除“当场处罚”是不合理的。(列观点)
正文:适度举例,合理引用
情境任务类作文较为忌讳传统议论文的“名家开会”。那么,写作中,该怎
样使用名人事例和名言警句呢?既然是议论文,肯定离不开名人名言,否则就如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是,考生在运用时,不能如传统作文那样,尽情挥洒
堆砌,而要“适度举例,合理引用”。那么,该怎样用呢?原则有三:其一,引
用的内容要与核心话题高度吻合;其二,把名人名言融入自己的论述之中;其三,
引用的数量、长度恰到好处。
范本示例:苏轼在《贺欧阳少师致仕启》中写道:“大勇若怯,大智如愚。”
他还曾作诗《洗儿》曰:“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
无灾无难到公卿。”正如诗中所说,父母养子女,莫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为什么精通诗词书画,聪明绝顶的苏轼偏偏一反世俗所望,希望儿子“愚且鲁”
呢?这其实是“被聪明误一生”的他的无奈呐喊。他不是希望儿子“愚且鲁”,
而是想他忠厚、实诚,更确切地说是“务本”。
结尾:表达态度,彰显深度
情境任务类考题重在考查考生对热点事件或社会现象的态度与看法,考查考
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因此,面对情境任务类考题,考生在回答好是什么、为什
么的问题后,在结尾处再解决问题,照应观点即可。故写作时,结尾可以简练一
些,主要用来发倡议和下结论:正面人物事件,提出学习倡议;反面人物事件,
做出定性结论。
范本示例:今天,中国正在新时代的道路上昂首阔步,坚定前行。国家日益
富强起来,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躺在先辈创造的美好世界中酣然沉睡。青年一代,
千万不要信奉“今天岁月静好,自有人替我前行”的理念,而要时刻警惕被“丧
系”“颓废”情绪消磨了自己的意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