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0-2021 年山东省各地
最新期中语文高二下学期试题精选汇编
现代文阅读 I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阳信县联合 2020-2021 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小题。
材料一:
人类学自从传到中国,并成为大学里的一门学科,就呈现某种程度的学科交叉融合状态。20 世纪前半
期,中国学界常将“民族学”与“文化人类学”视为内涵相同的概念。对此,凌纯声解释说:因民族学研
究的对象为文化,故又称“文化人类学”。基于民族识别主要是依据“文化”而非“种族”的认知,学者
们致力于不同族群文化异同的探讨。
不过,文化人类学并不能与民族学简单划等号。广义的文化人类学包括考古学、语言学和民族学,狭
义的文化人类学才特指民族学。民族学偏重在民族志基础上进行文化比较研究。文化人类学者最有成就的
工作是对人类的婚姻家庭、亲属关系、宗教巫术等方面的研究。
学科交叉能促进学科发展,但也存在异化的潜在危险。当一个学科涵盖了其他一切学科时,人们也可
说它什么也不是。人类学家罗德尼·尼达姆(Rodney Needham)曾指出:人类学领域可能很快就会重新分
配到多个邻近学科中去,当前形式的人类学将经历一种彩虹般的变形。这绝非危言耸听。要确定一个学科
的性状,必须有一个“亲本”(parental stock)。以植物嫁接为例,无论你怎么嫁接,首先要找到一个用
作嫁接的砧木。以梨嫁接苹果产生梨苹果,以苹果嫁接梨产生苹果梨。亲本决定植物的基本性状和品质。
学科交叉融合也一样。一个冠以“人类学”的学科,你叫它文学人类学也好、历史人类学也好、医学人类
学也好、生态人类学也好,不管如何吸纳别的学科质性,其亲本都应该是人类学,这一点不能忽略。
此外,人类学自上个世纪初传入中国,就面临如何适应本土文化与社会的问题。为此,一些学者提出
“人类学中国化”的主张,这无可非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吴文藻出任中央民族学院民族志研究室
主任,更是“极力主张‘民族学中国化’”,强调“把包括汉族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作为中国民族学的研究,
让民族学植根于中国土壤之中”。吴文藻所说的民族学,就是人类学分支的文化人类学。中国人类学者对
其学科“中国化”的强烈追求,可见一斑。
值得注意的是,提出并实践中国化主张,要警惕淮南之桔变为枳,即失去人类学基本秉性的危险。本
土化既可能为学者实现本国学术独立的学理追求提供动力,又可能给以“本土化”口号作为标榜、拒绝在
国际学术规范下建构学术研究共同基础者提供借口。学科“世界性”和学科在不同地域体现的本土性两者
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在人类学的学科建设过程中,中国学者应当具有学科世界性和学术本土性两方
2
面的关怀。
(摘编自杨天宏《人类学对历史学的方法启示》)
材料二:
一般地说,人类学是要查明一些民族的起源,以及这些民族的构成因素。长期以来,人们以为,所谓
人类学只要研究人类的生理方面,而不必全面地研究人类的社会和文化方面,以致把人简化成可以用人体
测量值和数学指数来理解的对象。
1933 年在瑞士巴塞尔召开的人类学和人种学会议上,一些专家们试图把人类学的定义限定于狭义的体
质人类学,并把它列入自然科学。人类学研究的对象是所谓的的原始民族。因此,在这样的概念中,古代
文化占有有其一定的位置。人类学家希望通过对一定语言和文化的理解,对于它们多样性的分析,来发现
语言和文化的本质以及它们的进化规律。
为了便于分析所研究的对象,人类学使用了文化这个术语,这一概念,意味着人类的重重生活方式以
及表现形式的有机总和。
在各种各样的学科中,人这个概念有着许多不同的词义。动物学家们通常所说的“人”这个词,是指
一种灵长类动物。古典哲学认为,人是一种物质、智慧和自由的实体。这同动物分类学上的特点并无直接
的关系。而在人类学家看来,人的概念和其他任何特定学科的人的概念是不同的。人类学的概念比动物学
的概念含义广得多,其范围又比哲学上的概念狭窄得多。
人类学并不局限于研究人类的进化,而且还要对现代的民族进行分类,并列举其种种表现形式,阐明
其生理(体质人类进化)和文化(文化人类学)的变化过程,这些变化过程构成民族历史的重要部分。
学科不同,其研究方法自然也不同。其实,古生物学(研究人类进化)、体质人类学和生物学和遗传
学有密切的联系,也就是,古生物学的发展已受到周围的社会环境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反之,文化人类学、
语言学以及在人类学范围内进行研究的经济学、社会学、神学、世界观、宗教和当代民族的艺术,则与生
物科学及其方法的关系比较疏远。但是,长期以来,文化人类学由于只利用人文科学的方法,因此在发展
上与外界隔绝。研究者根据直观得到的结果往往发生变化,缺乏充分的真凭实据。
(摘编自法国安托尼奥·阿里巴斯·帕洛《当代世界百科全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20 世纪前半期,中国学界认为“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是相同的概念,凌纯生从研究对象的角
度出发,对这一观点作出了解释。
B.人类学传入中国后,面临如何适应本土文化与社会的问题,一些学者提出“人类学中国化”的主张
是无可厚非的。
C.有学者认为人只是人体测量值和数学指数的对象,为此,他们认为人类学研究不必全面研究社会和
3
文化等方面。
D.从材料二关于各种学科对“人”这个概念有不同解释的论述,可知不同学科即使研究对象相同,其
研究的侧重点还是有区别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民族的文化差异比种族差异更明显,所以民族识别主要是依据“文化”而非“种族”。
B.中国人类学者对学科“中国化”的强烈追求,是有利于学科发展的,但如果一味追求“中国化”,又
会影响学科的健康发展。
C.人类学受到其他学科的影响是正常现象,它应该与自然科学,比如生物学建立一定的关系。
D.随着人们的认识不断发展着的文化人类学,长期以来,它在方法利用上相对单一,研究者得到的结
果往往缺乏充分的真凭实据。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文化人类学研究范畴的一项是(3 分)
A.灵长类动物的起源与进化研究
B.广西少数民族服饰的文化价值
C.中国各民族神话的流传与演变
D.中缅边境跨境婚姻情况的研究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 分)
5.高校招生季,某大学要为“文化人类学”这个专业作一简要介绍,请根据材料完成介绍语的撰写,字
数不超过 100 字。(6 分)
【答案】
1.D A.原文是“内涵相同的概念”;B.原文是“无可非议”,与“无可厚非”意义有区别;C“为此,他
们认为”因果颠倒。原文是“长期以来,人们以为,所谓人类学只要研究人类的生理方面,而不必全面地
研究人类的社会和文化方面,以致把人简化成可以用人体测量值和数学指数来理解的对象”。
2.A 强加因果,“民族的文化差异比种族差异更明显”缺乏依据。
3.A 灵长类动物的起源与进化研究,结合“长期以来,人们以为,所谓人类学只要研究人类的生理方
面,而不必全面地研究人类的社会和文化方面,以致把人简化成可以用人体测量值和数学指数来理解的对
象”,可见它属于原来人们认知的人类学,而不属于文化人类学。
4
4.首先通过与民族学比较区分,指明人类学在我国呈现学术交叉融合的特征;其次以植物嫁接为例,说
明人类学应该重视“亲本”,避免异化危险;最后强调人类学者应该具有学科世界性和学术本土性两方面
的关怀。(每点 1 分,三点全对 4 分)
5.文化人类学是在民族志基础上进行文化比较研究,以探索不同族群的文化异同、揭示语言和文化本质
的一门学科。它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人类学包括考古学、语言学和民族学,狭义特指民族学。(6
分)
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民俗文化,简要地说,是民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作为民众喜闻乐见和约定俗成的民
间文化,民俗文化一直以来都与民众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息息相关。民俗包罗万象,饮食服饰、婚丧
嫁娶、岁时节令、信仰习惯、神话传说,都是民俗涵盖的内容。随着现代化进程加速,乡土民俗渐行渐
远,如何活化乡土民俗,不仅是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思考的问题,也是文学家特别是乡土作家关注的焦
点。
文学离不开生活,同样也离不开民俗。民俗文化在乡土小说中占有重要的分量。乡土小说创作的成
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够真正抓住某一地域的民俗文化特征并成功运用民间语言。乡土作家
通过文学叙事,在文本中恢复传统民俗文化的活力,既展现民俗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意趣横生,又有助于
挖掘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遗产,探寻民俗文化的当下价值。乡土作家对民俗文化的活化大体有三重路径。
在作品中传达民俗趣味和民俗意味是乡土作家“活化”民俗的策略之一。传统民俗文化看似是一种
过时的、陈旧的存在,但通过乡土作家的书写,就可能产生一种带有地方色彩的审美趣味,通过这种审
美趣味又产生了审美意味。这种意味与审美主体心灵的升华有关,同时也是一种美的享受。如汪曾祺对
民间把玩她蝴、鉴赏古玩等民俗活动的书写,刘庆邦、毕飞宇笔下的民间传奇人物等。他们大多都没有
拘泥于逻辑安排,而是根据不同民俗特性,彰显民俗所体现的审美趣味和意味,让传统民俗文化的活力
渗透到读者的精神生活中。
对民俗文化遗产现代转化的书写是乡土作家让民俗“活"起来的重要探索。乡土民俗作为村民千百
年生活中习焉不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转化过程中,既可以通过产业转化的方式实现经济上的振兴,
也可以通过挖掘其内在活力,实现地方文化的振兴。如张炜的《独药师》中,作者除了对胶东民俗近乎
百科全书式的呈现之外,还主要挖掘并讲述了流传已久的道家"养生文化”,发现了它对现代人的重要
价值,以此彰显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周大新的《湖光山色》中,科研人员的到来让楚王庄发生了翻天
覆地的变化,他们将楚王庄得天独厚的地域条件,如相对原始的耕作方法、历史悠久的楚国文化遗存、
古老的烹饪技巧等,充分利用起来,作为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发挥了巨大的文化和商业价值。作家对
传统民俗产业转化可能性的独到思考,既让读者认识到了乡土民俗的非凡价值,也通过文本探索出了一
5
条活化民俗文化之路。
不仅如此,乡土作家也在思考,传统民俗文化的深层价值在彰显民族文化自信上的重要作用。这是
乡土作家让民俗文化“活"起来的深度思考。民俗除了与个体情感产生直接关联外,还是民族文化的载
体之一,是中华传统根性文化的凝聚和再现。如果说乡土民俗中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大多是不自觉的、无
意识的,那么作家通过小说所展现出的中华文明精神则大多是自觉的选择。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背后,
实际上都凝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在基因。民俗成为乡土作家探究中华传统文化深层内涵的重要渠道。
乡土小说民俗叙事为本土文化注入活力,丰富了民众的精神世界,让民俗文化在民众的内在精神世
界中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摘选自田振华《乡土文学:让民俗文化“活"起来》)
材料二:
民俗文化具有类型性特征,即民俗文化事象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彼此类似的性质。它是群众在共同
需要、共同心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结果。它是一种模式化的文化现象,是与上层文化的重视个性与独创
性相对的。古今中外,没有哪一篇伟大作家的作品不带有个性。从中国的古代诗人李白、杜甫到外国的
诗人作家莎士比亚和托尔斯泰,莫不如此。上层社会的文学越个性化(尽管在某些方面也有共通之处),
就越被认为有价值。民俗文学则不然。它一般是具有类型化特征的,如狼外婆、田螺娘、巧媳妇、傻女
婿四大传说,这些故事谁来讲、在哪儿讲,它们的基本情节,乃至于某些语言,都是大体相同的。即使
不是相同类型的故事,它们的母题和情节也往往是相同或相近的。民俗文化由于是民众的自发创造,又
为民众所享用和传播,因此它们一般缺乏个性而表现为一种类型、模式。当然,讲类型不等于否认变异,
类型文化在结构上是一种同中有异或大同小异的文化。类型性降低了民众识别、传习与操作这种文化的
难度,提高了它在人脑中的信息贮量和在信息传递中的关联程度。变异是对于类型文化的适应性调整。
总的来说,类型性虽然标示着民俗文化在文化史上的早期状态,但是对于产生这种文化的社会,是起着
相适应的作用的。
比起上层文化,民俗文化还具有较大的稳定性(特别是在社会不太发达的时代)。但它在时空中传
承、扩大和演进时,也必然呈现出种种变形或变质以及消亡等现象,从而产生与其稳定性相联系的变革
性特点。中国社会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民俗文化特色,这种特色是通过民俗文化的稳定性体
现出来的。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传统的民俗文化有些适应了社会的发展,淘汰了
其中的陈腐成分;也有些在今天的现代化目标面前显得格格不入,必将被改革。移风易俗与弘扬优秀的
传统文化相结合,以达到更高层次的民俗文化的稳定形态,这是文化进步的自然法则。
(摘选自《钟敬文谈中国民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现代化社会使乡土民俗失去价值,无论是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还是文学家都应在活化乡土民俗方面贡
献力量。
B.让民俗文化“活”起来,指让民间传统习俗在当下焕发活力,也指挖掘其中的民族精神,彰显民族文
化自信。
6
C.传统民俗文化固然有守旧、过时的特点,但在乡土作家的笔下,却能够产生富有特色的审美趣味和审
美意味。
D.民俗文化在发展中不会一成不变,它们必将随着社会进程而呈现种种变形或变质乃至消亡现象,最终
被淘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是否能够真正抓住某一地域的民俗文化特征,是评判乡土小说的重要标准之一。
B.上层文化强调越个性化越有文学价值,民俗文化则强调越模式化越有文学价值。
C.乡土作品中对乡土民俗进行产业转化的文学叙述,可能带来现实中的有益探索。
D.稳定性和变革性对立统一,二者有机结合能使民俗文化达到更高层次的稳定形态。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对民俗文化遗产现代转化的书写”的一项是(3 分)
A.沈从文在《边城》中记叙的端午节龙舟竞渡体现了当地的民俗文化,小说的传播使这一传统在湘西地
区得到更大的发扬和发展。
B.动漫作家根据“鲁班神工建楼”等黄鹤楼民间传说,制作出具有武汉文化特色的产品,在动漫民族化
基础上实现了现代化和产业化。
C.《荷花淀》着力于对白洋淀的风土人情和地域色彩的描绘,这种“田园牧歌”式的理想追求也表达了孙
犁对“真善美”的讴歌。
D.赵德发在《经山海》中将地方传统曲目列入市级非遗目录,以海边民俗为基础创办海上高跷节目等,就
有对传统民俗的改造及转化。
4.请结合材料内容,提取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为“民俗文化”下一个定义。(4 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第一段的论述思路。(6 分)
【答案】
1.(3分)B (A项错在“失去价值”,C项错在“固然”“能够”,D项错在“必将”“被 淘汰”)
2.(3 分)B(“民俗文化则强调.....”无中生有)
3.(3 分)C(体现作者思想对作品影响,不能体现题干中观点)
4.(4 分)民俗文化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涵盖了民众现实和精神生活全方面的、在内容和 形式上极具相
似性、在发展中具有稳定性与变革性的各种习俗风尚的总称。
(主干句正确1分,民俗文化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答“民间文化”亦 可);涵盖了1分;
相似性(类型性)1分;稳定性和变革性1分。)
5.(6 分)首先提出论题,阐释民俗文化的类型性特征是什么;(2 分)然后将其与上层文 化的重视个
性与独创性作对比,突出论述民俗文化的类型化特征的表现及缘由;(2 分)接 着补充论述类型性不等
于否认变异;(1分)最后总结类型性特征的积极性作用。(1分)
7
山东省德州市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奠基工程。随着时代的发
展变迁,家庭教育的理念、任务和方式方法,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特别是进入新时代,家庭教育是现代化
教育中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并立的不可或缺的三大支柱之一,其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在加快教育现代
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新征程中,家庭教育所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
中国自古就特别强调治家对治国的重要性。《礼记·大学》指出:“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
教而能教人者,无之……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风,注重家教,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
长,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这几句话深刻阐述了国家、民
族与家庭进步的关系,为认识新时代家庭教育的目标任务和伟大使命提供了新的视野。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家长要注重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既要教知识,也要育品德,帮助孩子迈好人
生的第一个台阶,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家庭教养、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文明与进
步的缩影。新时代家庭教育就是要在培养孩子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品德修养、知识见识、奋斗精神、综
合素质等方面下功夫,在践行责任、亲情、忠诚、奉献等理念下,在推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
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让家庭教育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
点,肩负起社会和谐进步的使命。
国内外经验告诉我们,面对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单纯依
靠学校教育已不能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必须寻求协作协同协调、共建共育共享的大教育格局,寻求教
育“和谐共振”的新途径和新力量。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重新思考家庭教育在
加快教育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
只有学校和家庭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采取一致的行动,儿童才能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如果没有这
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育和教学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
总而言之,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家庭教育既是家事也是国事。新时期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
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政府、学校、社会、家庭,都要从人才强国、民族复
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形成高度共识,重视家庭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从国家立
法、政府职能、教育投入、部门责任、社会分工、宣传舆论等方面,夯实这一奠基工程,使之与学校、社会
相互协同、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形成整体性、系统性、一体化的育人体系。
(摘编自王晓燕《家庭教育是家事,也是国事》)
材料二:
孩子们的成长过程,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学校应该是教育的主阵地。无论是学习知识、培养素质,还
是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学校教育都至关重要。同样,孩子的教育也离不开家庭,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紧
密结合起来。如果责任边界模糊,就会阻碍家校之间的顺利沟通,影响家校共育的效果。有的家长群成了老
师布置任务的地方,有的成了老师疲于应付的“加班群”,有的成了家长晒娃炫娃的“攀比群”,还有的成
了家长盲目点赞老师的“夸夸群”……对于部分家长和老师来说,家长群成了日常“压力群”,失去了家
校沟通的本意。一方面,一些家长本身工作节奏快、压力大,却又不得不花费很大精力盯着家长群,哪怕深
8
夜也不能错过,生怕漏看了信息、漏跟了回复,影响孩子的学习生活。另一方面,班级学生多,水平情况各有
不同,老师的时间精力有限,如果逐一回复家长们频繁的询问和要求,也会耽误了备课时间。就此而言,家长
群变味儿,表面上看是群规缺乏或者得不到遵守,实质上是由于家校关系没有理顺、家长与老师的角色没有
摆正。
家校共育,关键在“共”。学校和家庭的互相配合程度,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学校教育是主体,
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最重要场所;家庭教育是基础,是对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首先,老师应当尽职尽
责,担负起教书育人的本职责任。同时家长也不应忘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校教育不应当由
家庭代劳,同样的,家庭教育也不能一股脑儿推给学校和老师。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家校合作,协同育人,才
能达到“1+1>2”的效果。那些关注孩子情感的交流、关于教育目的的探讨、关乎成长经历的分享等,都能
在教师与家长之间架起一座心意相通的桥梁。
家校共育,目标在“育”。说到底,家校双方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真正的家校合作,需要学校尽可能调动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热情,获得家长对学校管理和发展的认同,
也需要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使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在此基础上,划好家校共育的“经纬线”,
厘清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任务分工、职责边界,才能各负其责、同向而行。
(摘编自《人民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进入新时代,在孩子教育方面,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家庭教育的地位更加重要。
B.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家庭教育侧重品德教育,学校教育侧重知识教育。
C.苏霍姆林斯基的话阐释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表明他更重视家庭教育。
D.家长对学校管理和发展的认同有利于家校共育局面的形成,这需要学校积极引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应当明确各自责任。否则,就会导致家校沟通困难,影响教育的效果。
B.设置家长群的本意是沟通家校关系,老师在群里布置作业和家长在群里询问老师都违背本意。
C.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应当形成合力,相互理解、尊重和包容,这样才能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D.在孩子教育上,学校和家长的目标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也是家校合作、携手共育的基础。
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曾子的妻子为了哄哭闹的孩子说要杀猪给他吃,曾子知道后真的把猪杀了。
B.孟子逃学回家,正在织布的孟母拿起剪刀割断布匹,告诫儿子读书要日积月累。
C.岳飞的母亲在其背后刺上“精忠报国”四个字,岳飞最终成了抗金英雄。
D.很多家长为了孩子能上一个好一点的学校,不惜花费更多的钱去购买学区房。
4.材料一和材料二内容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4 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 分)
【答案】
1.D(A 项,曲解原意,“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家庭教育的地位更加重要”错误,原文是“家庭教育是
现代化教育中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并立的不可或缺的三大支柱之一,其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B 项,理
解错误,“家庭教育侧重品德教育,学校教育侧重知识教育”错误,原文是“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家长
要注重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既要教知识,也要育品德,帮助孩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扣好人生的第一粒
9
扣子”“学校教育是主体,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最重要场所;家庭教育是基础,是对学校教育的必要补
充”。C 项,分析不当,“表明他更重视家庭教育”错误,苏霍姆林斯基强调的是家庭和学校要志同道合,抱
着一致的信念,采取一致的行动,儿童才能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2.B(B 项说法绝对,“老师在群里布置作业和家长在群里询问老师都违背本意”说法绝对,原文是“有的家
长群成了老师布置任务的地方,有的成了老师疲于应付的‘加班群’……对于部分家长和老师来说,家长
群成了日常‘压力群’”,失去了家校沟通的本意。一方面,一些家长本身工作节奏快、压力大,却又不得
不花费很大精力盯着家长群……老师的时间精力有限,如果逐一回复家长们频繁的询问和要求,也会耽误
了备课时间”)
3.D(D 项讲的是家长对教育的重视,不是论述家庭教育的作用和重要性)
4.①材料一强调家庭教育,侧重于论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②材料二强调家校共育,侧重
于论述学校和家庭要互相配合,各负其责,协同育人。(每点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
成理,可酌情给分)
5.①首先提出观点,指出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②然后从家庭教育肩负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协
同育人使命等方面论证了家庭教育的作用;③最后总结,指出庭教育既是家事也是国事以及新时期做好家
庭教育的方法。(每点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整体而言,网络小说的典型形态和传统通俗文学是一脉相承的。互联网的作用体现在使小说创作者与
读者之间建立新的联系,读者通过互联网推动创作者开发出更多新题材、新创作方式和新内容。创作者们
在同一平台上相互竞争,也会推动内容进化,使得内容走向“多元化”。可以说,中国网络小说在全球都
是走在前列的,对中国当代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强的推动力。
互联网传播和反馈速度更快,交流更直接。用户通过互联网贴出小说,瞬间就能到达读者手中。作家可以快
速调整内容,写作水平也会快速提高。很多小说开头很一般,甚至漏洞百出,但写了几个月之后,作品渐入佳境,
让人无法割舍。互联网对创作的提升帮助非常大。
网络文学的面貌几年就会发生一次巨大变化,不断推陈出新。近 20 年来,网络文学有三个最直观的
变化:一是数量更加庞大。最早的时候,论坛上前一晚所有小说的更新内容,早上起来花一两个小时就可以
看完。现在网络小说每天的更新量之大,无论你怎么翻页都翻不完。二是从模仿到原创。当时大部分内容,
10
10 部有 9 部是玄幻类作品,题材比较单一,而现在仅大类就有 200 多个,下面小流派更多,原创性大大提
高。三是质量大幅提高。当时作品大多模仿痕迹很重,语言和构思也比较稚嫩。现在很多作家文笔老练。
今天,网络小说可以说聚集了通俗文学领域的很多优秀作家作品。
在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各国,我们的网络小说已经大量进入,翻译后不存在接受障碍,国内的热门作
品,在国外受欢迎程度也很高。在欧美,近两年也开始出现翻译中国网络小说的趋势,截至 2019 年初已翻
译 100 多部,起点国际上线后,有了专业译者组的帮助,迄今已翻译 500 多部。这是我们以前很难想象的,
尤其是我们网络小说都很长,几百万字、上千万字的都有。有国外爱好者花如此大的精力和成本主动翻译,
说明我们的网络文学有内容品质优势,成功走出去本身很能说明问题。
在中国整个文化市场中,网络文学行业发展是超前的,广度大,种类丰富,内容质量过硬。但一个国
家的文化实力不是单一文艺领域就能造就的,它是各行各业协作的结果。目前为止,除了孙悟空这样的传
统经典形象之外,我们还没有一个全新创作的、在全球市场都广受欢迎的当代文化符号。如果我们能在网络
文学作品中发掘出这样的资源,再通过下游改编把它放大,打造出一个代表新时代中国的文化符号,才算是中国
流行文化真正的成功。
(摘编自《互联网加速文学进化》)
材料二:
网络文学,作为改革开放带来的文化成果,于 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互联网进入中国而诞生。作为一种
大众文学样式,网络文学在诞生之初,从技术上实现了普通文学青年的写作零准入,同时打破了传统文学
通过印刷出版的高门槛,情感爆发力、创作想象力空前高涨,大批玄幻、仙侠、科幻、都市等类型作品纷
纷登场,并得以迅速发展壮大。同时,在内容表现和手法运用上,网络作者自觉、自发、自愿地接续了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学经典的脉络,大量优秀作品随之产生。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网络文学一路走
来,逐渐进入主流视野,不断迈向经典化、精品化。
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作者、读者加入到网络文学中来,这与网络文学的本体特征和属性有着内在的
关联。网络小说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作为大众文化的果实,作为以青年为主体的广大作者抒发情感和
想象的载体,也作为以青年为主体的广大读者寄予情感和梦想的阵地,随科技更新迭代,从 PC 到移动,
从文字到 IP,以文字为源头的主体性从没改变。创作与阅读的主体关系不仅互为表里,也伴随着网络文学
的发展进程,成为以青年为主体的娱乐化的必然诉求。网络文学成为当代中国重要的文化现象,同时也成
为创作与阅读双方的日常,陪伴着他们成长。
网络文学的热血幻想不仅是一个“白日梦”,而且是基于人类社会的终极愿望,携带着人类文化基因
密码,合乎人类情感的发生发展。如果说网络文学是专指在网络上发表并传播的一种带有大众文化属性的
11
外在表达,那么,热血幻想就是网络文学内在的本体特征,也是网络文学创作的主体标识。
(摘编自《凸显本体特征,深植现实观照——二零一九年网络文学创作管窥》)
材料三:
在新媒介语境中,现实主义传统应该重新得到重视与强调,被赋予新的生命力。这可以从可能性与必
要性两个层面来理解。
从可能性来讲,数字媒介深刻地改写了现实与自我的定义,改变了人与现实的关系,客观上要求重新
审视文艺、现实、真实等理论命题。在此情况下,网络文学开始出现现实题材的创作热潮。在中国作协发
布的“2018 中国网络小说排行榜”上,现实类题材作品占据了一半的席位,如起点中文网站“现实频道”
上线不到一年,就有 4 万多部现实题材作品。与此同时,传统的幻想类题材也开始生活化,被称为“生活
流”。这种现实题材的创作倾向既是网络文学发展 20 年之后自我转型、突破瓶颈、扩大创作空间的需要,
也与网络社会由早期的虚拟空间日渐转向虚拟与现实的互渗相关,这在客观上为现实主义传统的回归与重
建奠定了基础。
从必要性来讲,重建现实主义传统,不仅有助于网络文学创作表现二次元等虚拟世界,也有助于表现
被淡忘的线下生活,加强网络文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实现网络文学发展过程中的转型。网络文学突
出的社会性,要求重建现实主义传统。数字媒介前所未有地加强了文学的社会性。网络文学成为一种社会
形式,它的生产、运营与阅读模式具有突出的社会性特征。写作与阅读不再是传统文学的个人行为,而是
社会性、群体性事件。与此同时,网络文学与日常生活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并通过影视、游戏、动漫等衍
生品进行了广泛地传播,改造着参与者的日常生活,发挥着重要的社会与文化功能。由于网络文学的过度
商业化,部分网络文学作品呈现出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倾向。面对这种情况,显然需要重新强
调现实主义传统的思想性、倾向性,强调文学的教育作用与社会责任意识,要求网络文学传递社会正能量,
提升整个社会的人文精神。这样既有利于中国年轻一代价值观的塑造,也有利于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
(摘编自《开启新媒介现实主义,切近网络文学发展实际》)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网络小说尽管依赖新兴的互联网而产生、发展,但从整体上说,在题材、创作方式等方面还是和传统通
俗文学一致。
B.近 20 年来中国网络文学数量更加庞大,原创性大大提高,质量大幅提高,今天,很多通俗文学领城的
优秀作家作品汇集于此。
C.作为改革开放的文化成果的网络文学,凭借写作的零准入、发表的无门槛,表现出强大的情感爆发力、
创作想象力。
D.当前网络文学出现向现实主义传统回归的趋势,具体表现为现实类题材作品数量增多,传统的幻想类题
12
材完全生活化。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中国网络小说走在世界前列,推动中国当代文化发展,大量进入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各国,颇受欢迎,
近两年开始走进欧美。
B.凭借着互联网迅捷的传播与反馈速度,网络小说创作者与读者可以互相交流,作家能快速调整内容,甚
至迅速提高写作水平。
C.网络文学是大众文化的果实,成为以青年为主体的娱乐化的必然诉求,其本体特征与创作的主体标识是
基于现实的热血幻想。
D.网络文学诞生之初,玄幻、仙侠、科幻、都市等类型作品纷纷登场;网络作者并未丢弃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与西方文学经典的脉络。
3.下列说法中,不属于文中“网络文学中重建现实主义传统”表现的一项是( )(3 分)
A.《你在万丈荣光中》有穿越元素,也有以大篇幅文字展现“最美逆行者”消防员的生活,充满正能量。
B.《大国旗舰》《大国重工》虽然是穿越文,但分别展现了中国造船工业、重型装备工业的发展壮大。
C.网络文学作品《上海繁华》展现了社会底层小人物艰苦奋斗、顽强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
D.由网络小说改编成的电视剧《大江大河》的热播,让投资方看到了现实类题材剧的广阔商业前景。
4. 请简要说明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4 分)
5. 当前如何推动网络文学健康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 分)
【答案】
1.答案:B(A 项“在题材、创作方式等方面还是和传统通俗文学一致”错误,原文是“网络小说的典型形
态和传统通俗文学是一脉相承的”“读者通过互联网推动创作者开发出更多新题材、新创作方式和新内
容”。C 项“写作的零准入、发表的无门槛”错误,原文是“文学青年的写作零准入”“打破了传统文学
通过印刷出版的高门槛”。D 项“传统的幻想类题材完全生活化”错误,原文“传统的幻想类题材也开始
生活化”。)
2.答案:C(原文中“成为……必然诉求”的是“创作与阅读的主客体关系”,“基于现实”“热血幻想”
于文无据)
3.答案:D(从材料三的第三段可知,“重建现实主义传统”着重于强调文学的教育作用与社会责任意识,
传递正能量,而 C 项仅指出“现实类题材剧的广阔商业前景”,没有说明该剧“传递正能量”的作用)
4.答案:①开门见山亮出观点,能引发关注。②结构上总体采用总分式结构,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
从可能性与必要性两个方面论证,层次清晰,逻辑严密。③论证方法上运用了举例论证,举起点中文网的
例子来论证网络文学开始出现现实题材的创作热潮,现实针对性强。(答对一点给 2 分,答对两点给 3 分,
答对三点给 4 分。每点中答出关键词或意思相近即可)
5.答案:①利用网络文学打造代表新时代中国的文化符号;②密切关注广大青年的情感与梦想的诉求,凸
现主体特征;③促进现实主义传统的回归与重建。(答出一点即可得 2 分。第①点扣住“文化符号”,第
②点扣住“青年”“情感与梦想”“诉求”,第③点扣住“现实主义”“回归”“重建”)
13
2020-2021 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文学想象和虚构不能脱离现实,这里的现实包括现实经验、现实逻辑和现实关怀三个方面。现实经验
不仅是某个人经历的现实,而且是一种无数人共同经历的普遍性现实,即人民大众所体验着的更切身、更
深刻的现实。事实证明,往往是那些跟普通人民.息息相关的经验和现实更能够引起社会共鸣。比如伤痕
文学、改革文学、底层文学,都因为切中了人民现实经验的敏感点而 广为传播,广受好评。
文学想象服从现实逻辑是指写作必须遵循一般的生活情理、历史背景和逻辑因果。很多历史题材作品
虽下了很大功夫,但还是在背景知识上出错;有的作品的想象和虚构不顾人物的性格及环境的可能性,这
些都有悖于写作的现实逻辑。事实上,即使是诉诸荒诞变形的现代主义作品,现实逻辑也是非常重要的。
卡夫卡的《变形记》让格里高尔变成甲虫,这是超越现实逻辑的.但是为了让这个超现实逻辑获得读者的
信赖 卡夫卡使用了细致入微的现
实逻辑。他写格里高尔成了甲虫靠壳着床,无数细小的脚即使拼命舞动也无法成为着力点帮助他翻身,
唤起了读者真切的现实感。可见超逻辑的现代作品内在也,借重于现实逻辑来获取读者的信赖和共鸣。
文学想象并非凌空蹈虚,还必须有真正的现实关怀。现实关怀未必直接体现为现实题材和现实手法,
现实关怀是指作品的出发 点和归宿,点都基干对现实问题的关切、思考和热爱现,实关怀既印证着作家
作为当代人的当代性,也创造了作品跟现实、时代产生更血肉相连的纽带。
(选自陈培浩《想象与虚构的可能和限度》)
材料二∶
在文学创作理论中,有"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这两个概念。"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高度提炼,
是另一层次上的更高级的"真实"。
经典文学的真实性绝不是对社会生活简单的摹写和反映,而是在对生活现实高度提纯后,对我们时代
本质的深邃洞见,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是历史规律的真、生活本质的真、个人情感的真。在阅读
文学作品时,我们会看到《牡丹亭》中杜丽娘死而复生,《西游记》中孙悟空上天入地,《浮士德》中浮士
德返老还童。除了这些高雅的严肃文学外,还有近来十分流行的穿越类作品以及科幻类作品。这些明显不
符合生活真实,但我们不能否定这些作品的"真实性",因为这是一种基于生活真实、浓缩生活真实的高度
艺术真实。
艺术逻辑与生活逻辑之间有一种既贴近又疏离的悖论。文学创作中,创作主体会根据审美规律以及表
达需要对客体进行干预。生活逻辑是对生活真实性的高度遵循,但艺术逻辑恰好可以摆脱这种束缚,根据
读者受众的阅读期待以及客体自身的表现规律选择恰当的表现,主题的方式,这正是艺术逻辑的灵活之处。
内容的想象性与形式的艺术性是文学作品非常重要的属性,天马行空的想象以及富有张力的表现形式更加
14
符合受众期待的视野。
艺术逻辑虽然是以超越生活逻辑的方式把握实际生活的本质规律,但它最终还是达到了对生活逻辑的
遵循。虽然杜丽娘死而复 生不符合生活真实,但她向往婚恋自由、争取人格独立的魅力符合人们心底的
真实;虽然孙悟空七十二变上天入地不符合生活真实,但他勇敢正义、忠诚聪敏的气质符合人们心底的真
实;虽然宝玉衔玉出生不符合生活真实,但他反抗封建礼教的人格魅力符合人们心底的真实。这些变形的、
超现实的形象和结构所表达的情感、愿望和理想,从总体上说都有充分的历史依据。可以说,它们是在超
越生活逻辑的更高层次上表达了社会历 史的必然要求。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文学艺术是"真实"的,是作者在丰富的、夸张的表现形式下内蕴的 "真实"。我
们希望看到更多样态的文学形象和文学形式,能看到多样态形式下,那深层次的真实逻辑。
(选自刘江玲《浅谈文学的"真实"》)
材料三∶
不论是对于文学写作者还是文学研究者而言,"文学真实"的内部都存在着"现实真实"与"经验真实"两
个基本层面,前者指的是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面向的物质实体与真实存在,后者指的是文学
主体基于个人化的审美感知和内心体验而产生的真实经验。
自然,任何文学作品都是"现实真实" 与"经验真实"的复合体,但是试图从文本内在逻辑中抽离出真
实的人、事、物,或将其与现实世界建立某种必然性联系,以及诸如此类的论证与寻找,其实意义甚微。
我们对于文学作品的评价应该更为客观和全面地观照写作者创作与建构出的 "文学真实"复合体,正如弗
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在《俄罗斯文学讲稿》中说过的那样∶"对于一个天才作家来说,所谓的真实生活是
不存在的∶他必须创造一个真实以及它的必然结果。"
(选自《"文学真实"的维度》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现实经验分两种,一种是某个人经历的现实,一种是数人共同经历的普遍性现实,而后者往往更能引起
社会共鸣。
B.作者在创作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时,可以虚构和想像,但是必须要遵循"现实逻辑"的原则,要充分考虑
当时的环境特点。
C.穿越类作品以及科幻类作品虽然明显不符合生活真实,但它们是一种浓缩了生活真实的高度艺术真实,
因此十分流行。
D.要使一部作品具有"文学的真实性",不能只依靠文学作品所反映的内容,还要依靠各种表达技巧,如夸
张、想象等。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从现实经验、现实逻辑和现实关怀三个方面指出,好的文学作品必须要如实反映真实的现实生活。
15
B.在文学作品中,真实的生活是不存在的,因此将文学形象与现实世界建立某种必然性联系的做法意义不
大。
C.现实生活的真实不同于文学创作的真实,前者是作者所见所历的真实生活,后者则是经过作者再创造的
生活。
D.以上三则材料虽然各自的侧重点有所不同,都认为文学创作要基于现实生活,同时居又要对现实生活进
行加工提炼。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体现"文学的真实性"的一项是( )
A. 项羽没有采纳谋士的建议杀死文刘邦,给了刘邦反击的机会,结果兵败垓下自刎而死。
B.祥林嫂遭遇丧夫丧子之痛,深受封建礼教的迫害,在别人祝福时惨死在冰天雪地里。
C.诸葛亮足智多谋,草船借箭、智算华容、七擒孟获、弹琴退敌,赢得了后人的赞誉。
D.林冲被高俅多次设计随害,忍无可忍,最终在雪杀死仇人, 上梁山走上反抗的道路。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 分)
5.请结合材料,简要谈谈《孔雀东南飞》的结尾是如何体现"文学的真实性"的。(6 分)
【答案】
1.C【C."因此十分流行"强加因果,原文只是说"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还有近来十分流行的穿越类作品以及
科幻类作品。这些明显不符合生活真实,但我们不能否定这些作品的'真实性',因为这是一种基于生活真
实、浓缩生活真实的高度艺术真实",但是并为提到这类作品流行的原因】
2.D【A."如实"错,原文有"现实经验不仅是某个人经历的现实,而且是一种无数人共同经历的普遍性现实,
即人民大众所体验着的更切身、更深刻的现实""即使是诉诸荒诞变形的现代主义作品,现实逻辑也是非常
重要的""现实关怀是指作品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基于对现实问题的关切、思考和热爱",这些都表明,"如
实"反映真实生活不正确。B."在文学作品中,真实的生活是不存在的"错,原文是"任何文学作品都是'现
实真实'与'经验真实'的复合体",可见选项说法错误。C."作者所见所历"错,原文有"现实经验不仅是某
个人经历的现实,而且是一种无数人共同经历的普遍性现实,即人民大众所体验着的更切身、更深刻的现
实""在文学创作理论中,有'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这两个概念。'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高度提炼,
是另一层次上的更高级的'真实'"】
3.A【表述的项羽的结局是历史上真实的结局,没有经过艺术加工,是"历史真实"。不能体现"文学的真实
性"】
4.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观点鲜明;②全文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严谨周密; ③运用了例证法,论据
典型,有说服力。
5.《孔雀东南飞》结尾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写刘兰芝和焦仲卿双双殉情,化鸟双飞,这种处理虽然不
16
符合生活的真实,但表现了人们对封建家长制的抗争,对婚姻自主生活的向往,它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
具有真正的现实关怀,是一种"文学的真实"。
山东省聊城第二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测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传播媒介的出现及使用对男女两性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为传播媒介构建的不仅是一种传播模式,
而且它输出的意识形态、社会文化和价值观都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传播秩序。传统媒体塑造了社会普遍认
同的女性形象,迎合了男权主导社会下的大众审美。新媒介与传统媒介的根本区别在于其交互性和多点对
多点的传播。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以往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信息的发送者不再享有信息特权,并且
实现了同受众平等交流,在技术层面提供了男女同等话语权的机会,女性逐渐从话语权的客体,转变为事
件发声的主体。
微博构成的这种新型的话语权表达,打破了传统的话语权控制模式,为女性自主提供了参与信息传播、
提高女性社会地位的机会,女性有更多机会表达自我。但事实上来看,男权占上风的现状并没有实质改变,
不仅女性自身没有意识到掌握话语权的重要性,而且公众的关注点依然存在女性的标签化现象。
女性和男性的关注点有很大的区别,女性主要偏重文娱、美妆、美食、旅游等娱乐生活的领域,而男
性多半会参与到社会热点、国内外资讯以及焦点新闻的讨论。特别是参与讨论微博公共领域的话题时,男
性对此更加关注并能提出全方面的看法,引导了受众对于问题的意见走向。女性往往仅停留在热门话题领
域,没有形成发掘新闻的意识,其探讨的话题很难对社会层面产生强有力的影响,从自身原因来讲也导致
了女性话语权的缺失。
提高女性意识不仅需要传播女性文化和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更需要女性的积极参与。女性应该提升
自身的媒介素养,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树立新媒介时代女性形象。面对微博中良莠不齐的信息,
增强自身的选择、理解力,对与主流价值观不符的新闻现象,主动提出与之相反的批判意见,同时要主动
参与到新媒体的传播活动中去,通过自身的舆论观点影响受众,发挥自身的引导能力,逐步缩小性别之间
的知识鸿沟。
(摘编自王思聪《微博中女性话语权的缺失现象》)
材料二:
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与自媒体技术的普及与发展,“女权”一词也愈发多被提及。女权主义、男女
平等提法,再也不是以大众媒体一以贯之的说教形式出现,而是越来越多地被放置入舆论场之内。不同年
龄、文化程度、阶级的人群,只要掌握基本的互联网使用能力,皆可以在女权主义这个话题上发表自己的
看法。“女权”一词也悄然在大众的广泛讨论中浮出信息大海之海平面,独冠于信息场,引得颇多争议。
17
网络上,诸如“我负责貌美如花,你负责赚钱养家”“男人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宠爱自己的女人,是
基本原则”等等之流的说辞近来屡见不鲜。一些社交媒体上,专注于打压男性,提高女性的网文更是颇受
追捧。缘于这些情绪激烈的观点,男性同胞奋起反击,以至于把它们归纳为“田园女权”。不少女性并不
示弱,以富于情绪性且语中带刺的词汇加以回击。
如此剑拔弩张的观点对立状态,似乎只会让持“田园女权”观点的女性群体更为坚定。令人遗憾的是,
她们一边扛起女权主义这面“政治正确”的大旗,殊不知另一边,自己正践踏着许多年来女权主义者为之
奋斗的真正要旨:让女性成为“主体”,成为人类群体的另一部分。
伴随着技术劳动的普及与女性意识的全方位觉醒,女性一边通过劳动获得了经济上的独立并创造属于
自己的价值;另一方面,通过种种诉求表达,不断淡化婚姻、生育与女性命运的必然联系。两者相互作用,
意图摆脱他者的身份,找回与男性相平等的人类群体组成部分之社会地位。
但历史进程的发展,总是有太多出人意料的地方。“田园女权”的兴起似乎要一手摧毁中国女性争取
性别平等中来之不易的已实现部分,重新把女性置入男性的依附物之境地。观察所谓“田园女权”的观点,
不难看出,这些观点普遍要求男性对女性有无条件付出的觉悟,女性在婚恋境遇中则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
话语权与资源支配权。如男性上交工资卡、女性可以无条件随时随地翻看男性手机等诸如此类的要求已是
田园女权的常规操作。可惜,当今世界仍然是假以金钱才能运作的社会,持“田园女权”态度的女性在私
有制的大语境之下,实质上牺牲摒弃了成为独立主体的可能,投向被家庭、婚恋叙述的他者,成为了依靠
伴侣才能被叙述的他者,重回“他者”深渊。
在所有的女权思潮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是女性作为一个被理所当然认为“较弱”的性别与女性自
主之间的持续碰撞。可以说,女性自主的实质要求是与历史、社会、生理等因素共同缔约的女性身份相冲
突,所谓“田园女权”的深层原因乃在于女性身份的过度发展,女性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性别作为武器,以
示弱、妆扮自己、提出要求为实现方式,发展自己的性别,实现自己的性别。
可塑性过高的事物,总是因其柔顺而自行消亡。冲破处境定是无比困难,但仍然值得期待那一天,因
为不是女人的低下决定了她们在历史上的无足轻重,而是她们在历史上的无足轻重,使她们注定低下。
死人比活人更适应泥土,但谁都不想当死人,不是么?
([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第一卷)
(摘编自杨皓《田园女权:南辕北辙的平权之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改变了以往的传播内容和方式,打破了传统的话语权控制模式,提供了男女
同等话语权的机会。
B. 女性自身没有意识到掌握话语权的重要性,而且女性的标签化现象依然存在,导致男权占上风的现状
没有实质改变。
18
C. 女权主义不再以大众媒体一以贯之的说教形式出现,掌握基本的互联网使用能力的人皆可以在这个
话题上发表看法。
D. 材料二综合运用了例证法、引证法和喻证法等多种论证方法,从而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论述语言的
生动性、通俗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有影响力的女性微博博主应发挥好舆论效应,积极发表个人见解,通过自身的影响力,努力树立新
媒介时代女性形象。
B. 女性自主的实质要求是与多种因素共同缔约的女性身份相冲突,这远非简单二元对立式的“是与非”
或“能与不能”。
C. “田园女权”兴起的内在原因是女权运动的过度发展,女性不自觉地将性别作为武器,要求男性对
女性有无条件的付出。
D. 话剧《玩偶之家》中的女主人公娜拉就是一个反抗男权主义,勇敢追求自由与人格独立,争取妇女
解放的女性形象。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 “即使平权是女权的应有之义,‘女权’也并不应当被完全替换成‘平权’。”
B. “性别认同与性倾向本身就是社会建构,女性主义是达成人类解放的根本手段。”
C. “在强大的舆论攻击面前,女性有限的声音往往被男性更大的声音所淹没。”
D. “女权真正的奥义,是打破地位低下的枷锁,不为性别束缚,实现自我价值。”
4.两则材料都采用了层进式论证结构,但二者有何差异?请简要说明。(4 分)
5.如欲对百科“女权”词条的正文内容进行编辑,请结合材料内容,将下图中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
每空不超过 30 个字。(6 分)
女权
女权(Femimism)又称女权主义,女性主义。是指一个 ① 的社会理论
和社会运动。
……
▌新媒介下的中国女权现状
女性话语权的缺失
19
……
为改变新媒介中女性话语权的缺失现象,除传播女性文化和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
境外,还需要女性 ② 。
“田园女权”乱象堪忧
……
之所以说“田园女权”与女权背道而驰,是因为 ③ 。
【答案】
1.B(“导致男权占上风的现状没有实质改变”强加因果)
2.C(“内在原因”“女权运动的过度发展”错误,原文说的是:内在原因“深层原因乃在于女性身份的过
度发展”)
3.D(材料二的观点是围绕“女权”,指出“让女性成为‘主体’,成为人类群体的另一部分”。A.说的是
“平权”,与材料二观点不一致。B.强调的是“女权主义”,与材料二观点不一致。C.强调的是“舆论攻
击”,与材料二观点不一致。D.强调的是“女权”的实质就是打破地位、性别的限制,真正实现女性的
主体地位。与材料二观点一致。)
4.①材料一的层进式论证结构是围绕中心论点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三个问题,由此及彼,环环
相扣;②材料二的层进式论证结构是先由现象分析原因,再进一步揭露其实质,由浅入深,层层深入。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①让女性成为独立“主体”并创造价值,找回与男性平等的社会地位;②积极参与新媒体传播活动,
提升媒介素养,缩小性别间的知识鸿沟;③其观点源于女性身份的过度发展,将女性置入男性的依附物
之境地。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
理,可酌情给分。
山东省枣庄滕州市 2020-2021 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戏曲改良要求的提出早于五四。戊戌维新失利后,社会维新派归因于民智不开,鼓吹时事新戏以启迪
民心。1904 年柳亚子为陈去病、汪笑侬主办的《二十世纪大舞台》杂志所写发刊词直接祭出"戏剧改良"
20
旗号,企盼"民智大开,河山还我,建独立之阁,撞自由之钟,以演光复旧物、推倒虏朝之壮剧快剧",一
时应者云集,形成风潮。为了增强宣传效果,于是借鉴西方话剧的所谓长于演说。新文化主帅陈独秀 1904
年呼吁戏曲"采用西法;戏中夹些演说,大可长人见识"。戏台上逐渐出现许多脱离剧情议论时事的"言论老
生""言论小生",直接对社会发言,而穿西装、旗袍扯四门唱西皮、二黄的怪诞形式屡见不鲜,诞生出许
多不古不新不中不西不土不洋的怪胎。后来欧阳予倩批评改良新戏说∶"他们的言论都是即兴的。因此不
可能有什么标准。高兴起来就完全不顾剧情,大放厥词,把其余角色僵在台上,说完一通再来做戏,最初
是为了宣传革命,后来就成了演员自我表现……像顾无为、潘月樵就往往说得很长而词句不通,有时前后
矛盾……不久观众也就厌倦了。"加之加装电灯和机关布景的新式戏台蜂起,演出中不乏以时装和舞台设
备的光怪陆离来取悦观众,造成县花一现式的轰动,终究短命。改良新戏就在这样的哄闹声中很快走向失
败,连一出剧目也未保留下来。
其中有价值的是欧阳予倩的京剧探索。欧阳予倩从演改良新戏转为演改良京剧,带着新文艺的想法、
用自己的办法去改造京剧。他认为戏剧是综合艺术,而以剧本为统领。"戏剧者,必综文学、美术、音乐
及人身之语言动作,组织而成。有其所本焉,剧本是也。""演剧者,根据剧本,配饰以相当之美术品(如
布景衣装等),疏荡以适宜之音乐,务使剧本与演者精神之一致表现于舞台之上,乃可利用于今日鱼龙曼
衍之舞台也。"因而他坚持自己编剧,并且坚持一定要按照剧本演出,这就使他的戏不同于当时众多的幕
表戏之随意。他还注意克服旧戏结构松散,缺乏一盘棋精神的手病,侧如他编演红楼戏,"虽然是照着二
黄戏编的,却是照新戏分幕的方法来演,因为嫌旧戏的场子太碎,所以就把许多情节归纳为一幕来做,觉
得紧凑些.而且好利用布景",另外"非常注意配角","不专求一人出风头,要注意整个的平均"。由舞台价
值方而衡量,欧阳予倩可说是有效推行戏曲改革第一人。
(摘编自廖奔、刘彦君《百年"戏改"》)
材料二∶
时装戏在上海京剧舞台的流行,引领了反映现实的剧目的编写和演出。与此相应,观众对戏中角色的
扮相"像不像"与舞台背景的设置"真不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京剧中更且演昂的化而言,以往只是
在脸上抹点胭脂,整体给人的观感与所扮演的女性还是有较大的差距,但是在上海,由于洋行林立,资讯
发达,世界上最新的化妆术与化妆品都能了解与购置,从而为海派京剧演出追求"求真写实"提供了坚实的
基础。海派京剧的男旦演员冯子和为了使所扮演的旦角面部更俊俏,"用锅胭脂(眉膏)加深眼圈,把传
统的一字眉改画为柳叶眉,把清末或行的点唇樱格小嘴,改成用胭脂板(口红)涂技整个嗪脉,搅摇了七
性的白然美"。并用日本进口的最新化妆品进行化妆,整体塑造成更仿真的女性形象,因而得到观众的认
可和欢迎。
梅兰芳看后认为,"南方旦角的贴法似乎更为好看……回到北京,就在眼圈、片子方面已经开始有了
新的改革"。并据此排出《孽海波澜》生死恨》一缕麻》等时装新戏,对传统旦角
妆扮进行了贴片子、画眼圈的改革,进而带动整个京剧女性人物扮相的创新改善,给人一种更贴切的
真实之美。
求真写实的理念不仅促进了京剧化妆术的演进,也促进了京剧舞台演出的变革。传统京剧在舞台表演
上追求虚拟写意的美学风格,舞台道具极其简单,往往只有一张桌子,两把
21
椅子,后面挂一幅张慢,边上有两个门,用门帘遮挡。舞台上再没有其他东西。如演员需要演爬山,
便临时搬上几张桌子搭起来虚拟为山。观众依靠演员程式化动作表演来想象具体内容。这一方面是中国传
统京剧的特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传统京刷在经营舞台布景上的简陋。海派京剧受新理念的驱使,首
创拟真布景道具的运用,使观众能在看戏时如临其境,感同身受。海派京剧的著名演员欧阳予倩回忆道∶
"上海的舞台第一个大规模用布景的就是新舞台……他们的布景最初是完全仿效日本,他们派人到日本
去…….聘了一个布景师和一个木匠,反照日本造了转台,因此演戏的形式也就跟着变了……他们的办法,
在当时正算一种大改革。"这种仿真的舞台布景的设置,实物道具的上台应用,以及力求真实的舞台表演,
使观众看戏从完全的虚拟化领悟转变为设身处地的感受,心灵感触的深度和审美欣常的效果自然大大强化
了,演新戏的受欢迎程度也就更加水涨船高了。(摘编自陈伟《海派京剧∶五四新文化的有力推手与重要
角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社会维新派认为戊戌维新失利在于民智不开,为启迪民心,倡导戏曲改良,时事新戏一时成为风潮。
B.柳亚子在《二十世纪大舞台》上所写发刊词中提出了"戏剧改良"的主张,应者云集。陈
独秀提出学习西方戏剧经验,"在戏中夹些演说"。
C.受到冯子和对旦角面部化妆的启发,梅兰芳对整个京剧女性人物的扮相进行了创新改
善,使得这些角色更富有真实之美。
D,海派京剧仿真布景道具的运用,改变了此前观众依靠简单的道具和演员程式化动作表
演来想象具体内容的虚拟写意的美学风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一认为戏曲改良的时代背景并非五四运动,戊戌变法的失败才是那些被改良的新
戏陆续登上舞台的时代背景。
B.和维新派提倡的改良戏曲的立场完全不同,欧阳予倩主要是带着新文艺的想法按照自
己的办法对京剧进行了改良。
C.世界上最新的化妆术与化妆品是海派京剧演员在"求真写实"的理念下能够对旦角的形
象进行成功改良的基础。
D.材料二分别引用的梅兰芳关于改变传统男旦形象和欧阳予倩关于仿真舞台背景的话,
提高了论述内容的可信程度。
3.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各项中最不可能是社会维新派所提倡的时事新戏的一项是(3 分)A.《玩偶之
22
家》B.《二十世纪新茶花》C.《民国万岁》D.《曾公平逆》
4.材料一中"由舞台价值方面衡量,欧阳予倩可说是有效推行戏曲改革第一人。"欧阳予倩在
戏曲改革中有价值的探索主要有哪些?请概括说明。(4 分)
5.同样是对舞台设备进行改良,材料一中的改良新戏失败了,但材料二中的海派京剧新戏却深受欢迎,请
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原因。(6 分)
【答案】
1.(3分)C(原文的表述是:“对传统旦角妆扮进行了贴片子、画眼圈的改革,进而带动整个京剧女性人物
扮相的创新改善,给人一种更贴切的真实之美。”并不是对整个京剧女性人物的扮相进行了创新改革。)
2.(3分)B(欧阳予倩进行的也是戏曲改良,他对改良戏曲的诸多怪诞现象进行了批判,但不能说“立场完
全不同”。)
3.(3分)D(«曾公平逆»讲述的是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军的事件,与社会维新派所提倡的时事新戏不
符合。)
4.(4分)重视剧本的作用,坚持自己编剧,并且坚持一定要按照剧本演出(2分),克服旧戏结构松散的毛
病,凝练戏剧情节(1分);不专求一人出风头,平衡舞台角色(1分).
5.(6分)①材料一中的改良新戏使用光怪陆离的设备来取悦观众,失败在“怪”上;②材料二中的海派
京刷新戏的改良重在求真,通过“真”打动了观众;③从观众真实需要和审美欣赏效果出发的改良才能成
功,(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