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全国1卷名师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联考 理科数学试题(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精品解析:全国1卷名师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联考 理科数学试题(解析版)

ID:684415

大小:2.29 MB

页数:21页

时间:2021-05-0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三理科数学 一、选择题:本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已知复数 1 3 iz i   (i 为虚数单位),则 z 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位于( ) A. 第一象限 B. 第二象限 C. 第三象限 D. 第四象限 【答案】A 【解析】 【分析】利用复数的除法化简复数 z ,由此可判断出复数 z 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所在的象限. 【详解】       1 31 4 2 2 1 3 3 3 10 5 5 i ii iz ii i i          ,所以复数 z 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位于第一象限. 故选:A. 2. 已知全集U  R ,集合  | 2 2A x x    ,  2| 3 1xB y y   ,则  UA B  ð ( ) A.  1,2 B. ( 2, 1]  C.  1,2 D. [ 2,1) 【答案】B 【解析】 【分析】先求出  | 1B y y   ,然后得 ( , 1]U B   ð ,进而求得  UA B∩ ð . 【详解】由  | 1B y y   ,得 ( , 1]U B   ð ,所以   ( 2, 1]UA B   ð . 故选:B. 3. “ 2 4x k     k Z ”是“ tan 1x  ”成立的(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答案】A 【解析】 【分析】由题意分别考查充分性和必要性即可求得最终结果. 【详解】当 2 4x k    k Z 时, 1tanx  ,即充分性成立; 当 1tanx  时, 2 4x k    k Z 或 52 4x k    k Z ,即必要性不成立; 综上可得:“ 2 4x k    k Z ”是“ 1tanx  ”成立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本题选择 A 选项.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正切函数的性质,充分必要条件的判断等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转化能力和计算求 解能力. 4. 某校拟从 1200 名高一新生中采用系统抽样的方式抽取 48 人参加市“抗疫表彰大会”,如果编号为 237 的 同学参加该表彰大会,那么下列编号中不能被抽到的是( ) A. 1087 B. 937 C. 387 D. 327 【答案】D 【解析】 【分析】依据题意,求得以抽样间隔为 25,又 237 除以 25 的余数为 12,可得所抽取的编号为  12 25 0,1, ,47k k   ,由此可得选项. 【详解】依据题意,1200 48 25  ,所以抽样间隔为 25,又 237 除以 25 的余数为 12, 故所抽取的编号为  12 25 0,1, ,47k k   ,所以 327 不符合. 当 43k  时,所抽取的编号为12 25 43 1087   ,故 A 选项的编号可能被抽到, 当 37k  时,所抽取的编号为12 25 37 937   ,故 B 选项的编号可能被抽到, 当 15k  时,所抽取的编号为12 25 15 387   ,故 C 选项的编号可能被抽到, 故选:D. 5. 若单位向量 a  ,b  满足  2a b a    ,则 a  与b  的夹角为( ) A. 6  B. 3  C. 2  D.  【答案】B 【解析】 【分析】先求出 1 2a b   ,然后用夹角公式求解. 【详解】由  2a b a    ,得  2 0a b a   r r r , 所以 1 2a b   ,所以 1cos , 2| | | | a ba b a b         , 又  , 0,a b   ,所以 , 3a b  r r . 故选:B. 6. 摩索拉斯陵墓位于哈利卡纳素斯,在土耳其(TURKEY )的西南方,建筑的底面是长为 40 米,宽为 30 米的长方形,总高 45 米,其中墩座墙高 20 米,柱高 12 米,金字塔高 7 米,最顶部的马车雕像高 6 米,建 筑物被墩座墙围住,旁边以石像作装饰,顶部的雕像是四匹马拉着一架古代战车,若摩索拉斯陵墓可视为 一个长方体与一个正四棱锥的组合体,且长方体的上底面与正四棱锥的底面重合,则陵墓的高与金字塔的 侧棱长之比大约为( )(参考数据: 674 25.962 ) A. 2.77 B. 2.43 C. 1.73 D. 1.35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已知求得金字塔的侧棱长,由此可得选项. 【详解】因为金字塔的底面对角线的长为 2 240 30 50  ,所以金字塔的侧棱长为 2 27 25 674  , 则陵墓的高与金字塔的侧棱长之比大约为 45 1.73 674  , 故选:C. 7. 若 2 3log 3 log 5a   , 2 9log 4b  , 0.992c  ,则( ) A. a c b  B. a b c  C. c a b  D. c b a  【答案】C 【解析】 【分析】通过对数运算,把 ,a b 化成底数相同,再通过中间量 2 与 c 比较. 【详解】 2 3 2log 3 log 5 log 5 2a     , 2 22 2 81 80log log log 516 16 9log 4b a    , 0.992 2c   ,有 c a b  . 故选:C. 8. 函数   1 sin1x xef x xe   在区间 ,  上的图象大致为(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据函数的奇偶性排除部分选项,再根据  0,x  时函数的符号即可求解. 【详解】由 1 1( ) sin( ) sin ( )1 1 x x x x e ef x x x f xe e            , 可知  f x 为偶函数, 又由当  0,x  时,   1 sin 01 x x ef x xe    . 故选:A 9. 在面积为S 的 ABC 中,角 , ,A B C 的对边分别为 , ,a b c ,若 2 2 43 tan Sb c A    ,则 a ( ) A. 1 B. 3 C. 2 D. 3 【答案】B 【解析】 【分析】将面积用 1 sin2S bc A 表示,结合余弦定理即可得结果. 【详解】由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得 2 2 2 sin3 tan bc Ab c A    , 即 2 2 3 2 cosb c bc A   ,由余弦定理,得 2 2 2 2 cos 3a b c bc A    , 所以 3a  . 故选:B. 10. 已知函数 ( ) sin( ) 0 4,| | 2f x x            , 7 012 12f f            ,则  f x ( ) A. sin 2 6x     B. sin 3 4x     C. sin 3 4x     D. sin 2 3x     【答案】A 【解析】 【分析】由 7 012 12f f            代入函数求得 与 即可. 【详解】由题意有   1 1 2 2 12 ,7 12 k k k k              Z , 两式作差得    2 1 1 2,2 k k k k   Z , 有   2 1 1 22 ,k k k k   Z ,又 0 4  , 所以 2  , 1 6k    ,又| | 2   , 所以 6    ,故   sin 2 6f x x      . 故选:A 11. 点 F 为抛物线 2: 4C y x 的焦点,横坐标为 0)m m ( 的点 P 为抛物线C 上一点,过点 P 且与抛物线C 相切的直线l 与 y 轴相交于点Q ,则 tan FPQ  ( ) A. m B. 1 2 m  C. 1 m D. 2 1m  【答案】C 【解析】 【分析】设出 P 点坐标和直线 l 的方程,联立直线l 的方程和抛物线方程,化简后求得 ,k m 的关系式,从而 化简直线 l 的方程,求得 l 与 x 轴交点的坐标,结合抛物线的定义得到 FPQ FDP   ,从而求得 tan FPQ . 【详解】由抛物线的对称性,不妨设点 P 位于第一象限, 可得点 P 的坐标为 ,2m m , 设直线l 的方程为   2y k x m m   , 联立方程 2 4 ( ) 2 y x y k x m m      ,消去 x 后整理为 2 4 8 4 0ky y m km    , 有 Δ 16 4 (8 4 ) 0k m km    ,有 2 2 1 0mk mk   , 解得 1k m  ,可得直线l 的方程为 1y x m m   , 令 0y  ,得 x m  ,直线 l 与 x 轴的交点 D 的坐标为 ,0m , 所以| | 1DF m  ,又| | 1PF m  , 所以| | | |PF DF ,所以 FPQ FDP   , 所以 1tan tanFPQ FDP k m      . 故选:C 【点睛】解题过程中,遇到参数较多时,可利用已知条件建立参数间的关系,从而减少参数. 12. 已知函数   lnf x x x ,若对任意 1 2 0x x  ,      2 2 1 2 1 22 x x f x f x    恒成立,则实数  的取 值范围为( ) A.  1,e B. ( ,1] C. [ ),e  D. [1, )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      2 2 1 2 1 22 x x f x f x    可得 2 2 1 1 1 2 2 2ln ln2 2x x x x x x    ,令 2( ) ln2g x x x x  ,然 后可得函数  g x 在 0,  上单调递增,然后可得   0g x  在 0,  上恒成立,然后分离变量转化为求 最值即可. 【详解】由      2 2 1 2 1 22 x x f x f x    ,得 2 2 1 1 1 2 2 2ln ln2 2x x x x x x    . 令 2( ) ln2g x x x x  ,则问题可以转化为: 对任意 1 2 0x x  ,    1 2g x g x 恒成立, 即函数  g x 在 0,  上单调递增, 因为   ln 1g x x x    ,所以转化为   0g x  在 0,  上恒成立, 因为  0,x  ,所以 ln 1x x   在 0,  上恒成立,即转化为 max ln 1x x       令   ln 1xh x x  ,则   2 ln xh x x    , 所以当  0,1x 时,   0h x  ,当  1,x  时,   0h x  , 所以  h x 在 0,1 上单调递增,在 1, 上单调递减, 所以    max 1 1h x h  ,所以 1  . 故选:D 二、填空题:本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20 分. 13. 已知实数 x , y 满足 0 1 0 5x 7 0 x y x y y           ,则 3z x y   的最小值是__________. 【答案】 5 【解析】 【分析】作出可行域可得答案. 【详解】画出可行域(如图阴影部分),当直线 3z x y   过点 A 时,取得最小值, 由 1 0 5x 7 0 x y y        解得 ( 1,2)A  ,此时 1 6 5z     , 所以 z 的最小值为 5 . 故答案为: 5 . 【点睛】思路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线性规划中,利用可行域求目标函数的最值,属于简单题.求目标函数最 值的一般步骤是“一画、二移、三求”: (1)作出可行域(一定要注意是实线还是虚线); (2)找到目标函数对应的最优解对应点(在可行域内平移变形后的目标函数,最先通过或最后通过的顶点 就是最优解); (3)将最优解坐标代入目标函数求出最值. 14. 已知 10 2 10 0 1 2 10(2 )x a a x a x a x      ,则 1 2 3 102 3 10a a a a     ___________. 【答案】 10 【解析】 【分析】先求导再赋值即可. 【详解】对 10 2 10 0 1 2 10(2 )x a a x a x a x      两边分别求导,得 9 2 1 2 1010(2 ) 2 10x a a x a x      , 令 1x  ,得 1 2 3 102 3 10 10a a a a      . 故答案为: 10 . 15. 已知双曲线 2 2 2 2: 1( 0, 0)x yC a ba b     的右焦点为 F ,A 为双曲线C 的右顶点,过点 F 作 x 轴的垂线, 与双曲线C 交于 P ,若直线 AP 的斜率是双曲线C 的一条渐近线斜率的 3 倍,则双曲线C 的离心率为 __________. 【答案】2 【解析】 【分析】先求出 P 的坐标,表示出直线 AP 的斜率,消去 b,求出离心率. 【详解】设焦点 F 的坐标为  ,0c ,双曲线C 的离心率为 e , 不妨设点 P 位于第一象限,由 by xa x c     求得点 P 的坐标为 2 , bc a      , 点 A 的坐标为 ,0a ,直线 AP 的斜率为 2 2 2 1( ) b c a c aa ec a a c a a       , 又由 2 2 2 2 1b c a ea a    ,有  21 3 1e e   , 整理为 2 2 0e e   ,解得 2e  或 1e   (舍). 故答案为:2. 【点睛】求椭圆(双曲线)离心率的一般思路:根据题目的条件,找到 a、b、c 的关系,消去 b,构造离心 率 e 的方程或(不等式)即可求出离心率. 16. 在四棱锥 P ABCD 中,底面 ABCD 是边长为 2 的正方形,侧面 PAB  底面 ABCD ,且 60APB   , 当 PAB 的面积最大时,四棱锥 P ABCD 的高为____________,四棱锥 P ABCD 外接球的表面积为 ___________. 【答案】 (1). 3 (2). 28 3  【解析】 【分析】由题意可得点 P 在以弦 2AB  ,所对的圆周角为 60 的优弧 APB 上运动,作 PH AB ,可得 当 H 为 AB 的中点时,此时 PAB△ 的面积最大,可得 3PH  ,设等边 PAB△ 的中心为 1O ,正方形 ABCD 的中心为 2O ,过 1O 、 2O 分别作平面 PAB 、平面 ABCD 的垂线,交于点 O 为球心,O 为四棱锥 P ABCD 外接球的球心,由 2 2 2 2R O O O A  即可求解. 【详解】点 P 在以弦 2AB  ,所对的圆周角为 60的优弧 APB 上运动, 作 PH AB , H 为垂足,由侧面 PAB  底面 ABCD ,得 PH  底面 ABCD . 当 H 为 AB 的中点时, PAB△ 为等边三角形, 此时 PAB△ 的面积最大,且 3PH  ,即四棱锥 P ABCD 的高为 3 . 设等边 PAB△ 的中心为 1O ,正方形 ABCD 的中心为 2O , 过 1O 、 2O 分别作平面 PAB 、平面 ABCD 的垂线,且交于点O , 则O 为四棱锥 P ABCD 外接球的球心, 显然 2 2 2 2 2 2 3 7( 2)3 3R O O O A          , 于是四棱锥 P ABCD 外接球的表面积为 2 7 284 3 3        . 故答案为: 3 ; 28 3  【点睛】 关键点点睛:本题考查了几何体的外接球问题,解题的关键是作出几何体外接球的球心,考查了计算能力 以及空间想象能力. 三、解答题:共 70 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第 17~21 题为必考题, 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22、23 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 60 分. 17. 已知数列 na 满足 1 1a  ,且 1 1 n n n aa a   . (1)求数列 na 的通项公式; (2)令 2 4 4n n b a   ,求数列 nb 的前 n 项和 nS . 【答案】(1)  *1 na n Nn   ;(2)  2 1 2 1n nS n n   . 【解析】 【分析】(1)先化简已知 1 1 n n n aa a   ,整理可得等差数列 1 na       ,求出数列 na 的通项公式. (2)先求出 1 1 11 2 2 1 2 1nb n n        ,再利用裂项相消求出数列 nb 的前 n 项和 nS . 【详解】解:(1)因为 1 1 n n n aa a   ,所以 1 11 1 1 1n n n n n a a a a a     , 又 1 1 1a = ,所以数列 1 na       是首项为 1,公差为 1 的等差数列. 所以  1 1 1 n n na     ,得 1 na n  , 即数列 na 的通项公式为  *1 na n Nn   . (2)由(1),得 2 2 2 2 2 2 4 4 4 4 1 1 14 4 1 4 14 n n n nb a n n n        1 1 1 11 1(2 1)(2 1) 2 2 1 2 1n n n n            ,则 1 1 1 1 1 1 1 1 1 1 1 11 1 1 12 1 3 2 3 5 2 5 7 2 2 1 2 1nS n 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11 1 1 2 1 2 1 2 1 n nn n n         . 【点睛】(1)本题主要考查等差数列的性质,考查数列通项的求法,考查裂项相消法求和,意在考查学生对 这些知识的掌握水平和分析推理能力. (2)裂项相消:有时把一个数列的通项公式分成二项差的形式,相加消去中间项,只剩有限项再求和. 18. 如图 1 中,多边形 ABCDE 为平面图形,其中 3AB AE  , 2BE BC  , 4CD  , //BE CD , BC CD ,将 ABE 沿 BE 边折起,得到如图 2 所示四棱锥 P BCDE ,其中点 P 与点 A 重合. (1)当 11PD  时,求证: DE  平面 PCE ; (2)当二面角 P BE C  为135 时,求平面 PBE 与平面 PCD所成二面角的正弦值. 【答案】(1)证明见解析;(2) 5 5 . 【解析】 【分析】(1)分别利用勾股定理证明 DE CE ,DE PE ,利用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证明 DE  平面 PCE ; (2)取 BE 的中点 O ,过点O 在平面 BCDE 内作 BE 的垂线交 CD 于 F , 以直线 OF 为 x 轴,直线 OE 为 y 轴,过点O 作平面 BCDE 的垂线为 z 轴,建立空间直角体系,用向量法 求出二面角的余弦值,再求正弦值. 【详解】(1)证明:由 //BE CD , BC CD , 2BE BC  , 4CD  , 易求 2 2CE DE  ,所以 2 2 2CE DE CD  ,所以 DE CE . 因为 3PE  , 11PD  ,所以 2 2 211DE PE PD   ,所以 DE PE . 又 PE CE E , ,PE CE  平面 PCE , 所以 DE  平面 PCE . (2)解:取 BE 的中点 O ,过点O 在平面 BCDE 内作 BE 的垂线交 CD 于 F , 以直线 OF 为 x 轴,直线 OE 为 y 轴, 过点O 作平面 BCDE 的垂线为 z 轴,建立空间直角体系, 则  0,0,0O ,  0, 1,0B  ,  0,1,0E ,  2, 1,0C  ,  2,3,0D . 因为 PB PE ,O 为 BE 的中点,所以 PO BE , 又 BE OF ,所以 135POF   . 在 PBE△ 中, 3PE  , 2BE  ,所以 2PO  ,所以  1,0,1P  , 所以  0,1,0OE  ,  1,0,1OP   ,  0,4,0CD  ,  3,1,1CP   . 设平面 PBE 的法向量为  , ,m x y z  , 由  0,1,0OE  ,  1,0,1OP   ,有 0 0 m OE y m OP x z             解得 0y z x    ,令 1x  ,得  1,0,1m  ; 设平面 PCD的法向量为  , ,n a b c , 由  0,4,0CD  ,  3,1,1CP   ,有 4 0 3 0 n CD b n CP a b c              解得 0 3 b c a    ,令 1a  ,得  1,0,3n  , 所以 4m n   ,| | 2m  ,| | 10n  , 4 2cos | | | | 2 10 5 m nm n m n            , 故平面 PBE 与平面 PCD所成二面角的正弦值为 22 51 55      . 【点睛】立体几何解答题的基本结构: (1)第一问一般是几何关系的证明,用判定定理; (2)第二问是计算,求角或求距离(求体积通常需要先求距离),通常可以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向量法 计算. 19. 某校为了调研学情,在期末考试后,从全校高一学生中随机选取了 20 名男学生和 20 名女学生,调查分 析学生的物理成绩,为易于统计分析,将 20 名男学生和 20 名女学生的物理成绩,分成如下四组: 60,70 ,  70,80 , 80,90 , 90,100 ,并分别绘制了如下图所示的频率分布直方图: 规定:物理成绩不低于 80 分的为优秀,否则为不优秀. (1)根据这次抽查的数据,填写下列的 2 2 列联表; 优秀 不优秀 合计 男生 女生 合计 (2)根据(1)中的列联表,试问能否在犯错误的概率不超过1% 的前提下,认为物理成绩优秀与性别有关? (3)用样本估计总体,将频率视为概率.在全校高一学生中随机抽取 8 名男生和 8 名女生,记“8 名男生中 恰有  1 8n n  名物理成绩优秀”的概率为 1P ,“8 名女生中恰有  1 8n n  名物理成绩优秀”的概率为 2P ,试比较 1P 与 2P 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附:临界值参考表与参考公式 2 0( )P K K 0.150 0.100 0.050 0.025 0.010 0.005 0.001 0k 2.072 2.706 3.841 5.024 6.635 7.879 10.828 ( 2 2 ( ) ( )( )( )( ) n ad bcK a b c d a c b d      ,其中 n a b c d    .) 【答案】(1)表格见解析;(2)答案见解析;(3)答案见解析. 【解析】 【分析】(1)根据直方图,分别计算男生和女生优秀的比例,进而结合总人数计算男女生的优秀,不优秀 人数,然后填表即可; (2)根据列联表计算 2K ,看是否大于 1%=0.01 的临界值即可得到结论; (3)利用二项分布求解各自的概率,利用比值法比较大小. 【详解】解:(1)列出 2 2 列联表,如下: 优秀 不优秀 合计 男生 15 5 20 女生 5 15 20 合计 20 20 40 (2) 2 2 ( ) ( )( )( )( ) n ad bcK a b c d a c b d      240(15 15 5 5) 10 6.63520 20 20 20        , 所以能在犯错误的概率不超过1% 的前提下,认为物理成绩优秀与性别有关. (3)根据频率分布直方图,可得男生物理成绩优秀的概率为 0.5 0.25 3 40.75   , 女生物理成绩优秀的概率为 0.2 0.05 1 40.25   . 设“8 名男生中物理成绩优秀”的人数为随机变量 , “8 名女生中物理成绩优秀”的人数为随机变量 , 根据题意,得 38, 4B      , 18, 4B      , 则 8 8 8 1 8 8 8 33 3 3 114 4 4 4 4 n n n n n n n n CP C C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 8 8 8 2 8 8 8 31 1 1 314 4 4 4 4 n n n n n n n nCP C C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 8 2 81 8 32 8 3 4 33 4 n n n n n C P CP      , 当 4n  时, 2 83 1n  ,于是 1 2P P ; 当1 4n  时, 2 83 1n  ,于是 1 2P P ; 当 4 8n  时, 2 83 1n  ,于是 1 2P P . 【点睛】本题考查直方图,列联表,独立性检验和二项分布,关键是利用二项分步进行计算并用比值法比 较大小. 20. 已知椭圆 2 2 2 2: 1( 0)x yC a ba b     的左、右焦点分别为 1F 、 2F ,过 2F 且垂直于 x 轴的直线与C 交于 ,M N 两点,且 M 的坐标为 31, 2      . (1)求椭圆C 的方程; (1)过 2F 作与直线 MN 不重合的直线 l 与C 相交于 ,P Q 两点,若直线 PM 和直线QN 相交于点T ,求证: 点T 在定直线上. 【答案】(1) 2 2 14 3 x y  ;(2)证明见解析. 【解析】 【分析】(1)已知椭圆上一点及焦点坐标,利用椭圆定义待定系数 a 即可; (2)先设直线斜率 k 及直线与椭圆交点坐标,联立方程消元整理,由韦达定理得到交点坐标 1 2,x x 与 k 关系 式.再由椭圆对称性可知,定直线垂直于 x 轴.只需先求解直线 PM 和直线QN 的方程,再联立消 y,用 1 2,x x 表示出交点T 的横坐标.最后将韦达定理关系式代入,从而证明横坐标为定值. 【详解】(1)解:由题意,得 ( )2 1,0F ,  1 1,0F  ,且 1c  , 则 2 2 1 2 3 32 ( 1 1) 0 42 2a MF MF             ,即 2a  , 所以 2 2 3b a c   , 故椭圆C 的方程为 2 2 14 3 x y  . (2)证明:由(1)及C 的对称性,得点 N 的坐标为 31, 2     , 设直线l 的方程为  1y k x  ,点 P 、Q 的坐标分别为 1 1,x y , 2 2,x y , 联立方程   2 2 14 3 1 x y y k x       ,消去 y 后整理为 2 2 2 24 3 8 4 12 0k x k x k     , 所以 2 1 2 2 8 4 3 kx x k    , 2 1 2 2 4 12 4 3 kx x k   . 直线 PM 的斜率为  1 1 1 1 1 3 31 32 2 1 1 2 2 y k x kx x x         , 直线 PM 的方程为 1 3 3 ( 1)2 2 2y k xx        , 直线QN 的斜率为  2 2 2 2 2 3 31 32 2 1 1 2 2 y k x kx x x         , 直线QN 的方程为 2 3 3 ( 1)2 2 2y k xx        , 将直线 PM 和直线QN 方程作差消去 y 后整理为 1 2 3 3 ( 1) 32 2 2 2 xx x        , 可得 1 2 1 1 ( 1) 21 1 xx x        , 而由      2 21 2 1 2 2 2 1 2 1 2 1 2 1 2 2 2 8 22 21 1 24 3 4 12 81 1 1 1 1 314 3 4 3 k x x x x k k kx x x x x x x x k k                   , 可得  2 1 23 x   ,解得 4x  , 即直线 PM 和QN 的交点T 的横坐标恒为 4, 所以点T 在定直线 4x  上. 【点睛】圆锥曲线中定值问题的特点及两种常见解法: (1)特点:待证几何相关量不受动点或动线的影响而有固定的值; (2)两种常见解法:①从特殊入手,求出定值,再证明这个值与变量无关;②引进变量法:先选择适当的动 点坐标或动线中系数为变量,再把要证明为定值的量表示成上述变量的数学表达式,最后把得到的数学表 达式化简,利用已知关系消去变量得到定值. 21. 已知函数    1 2 lnf x x a x a Rx     . (1)讨论函数  f x 的单调性; (2)若 1 2 1 2 1 1ln lnx x x x    ,求证: 1 2 2x x  . 【答案】(1)答案见解析;(2)证明见解析. 【解析】 【分析】(1)求导得 2 2 2 1( ) x axf x x    ,令   2 2 1g x x ax   ,再对  和 a 分类讨论即得函数  f x 的 单调性; (2)由题得 1 1 1 2 2 2 1 2 1 1 ln x x x x x x x x x   ,令 1 2 x tx  ,则 1t  ,得到 2 1 2 1 ln tx x t t   ,再利用分析法结合第(1) 问的结论得证. 【详解】(1)解:  f x 的定义域为 0,  , 2 2 2 1 2 2 1( ) 1 a x axf x x x x      . 令   2 2 1g x x ax   , 方程 2 2 1 0x ax   的判别式   24 4 4 1 1a a a      , (ⅰ)当 0  ,即 1 1a   时,   2 2 1 0g x x ax    恒成立, 即对任意  0,x  ,     2 0g xf x x    , 所以  f x 在 0,  上单调递增. (ⅱ)当 0  ,即 1a   或 1a  . ①当 1a   时,   2 2 1 0g x x ax    恒成立,即对任意  0,x  ,     2 0g xf x x    , 所以  f x 在 0,  上单调递增. ②当 1a  时,由 2 2 1 0x ax   ,解得 2 1a a    , 2 1a a    . 所以当 0 x   时,   0g x  ;当 x   时,   0g x  ;当 x  时,   0g x  , 所以在   2 20, 1 1,a a a a      上,   0f x  , 在 2 21, 1a a a a    上,   0f x  , 所以函数  f x 在 20, 1a a  和 2 1,a a   上单调递增; 在 2 21, 1a a a a    上单调递减. 综上,当 1a  时,  f x 在 0,  上单调递增; 当 1a  时,  f x 在 20, 1a a  和 2 1,a a   上单调递增,在 2 21, 1a a a a    上单调 递减. (2)证明:由 1 2 1 2 1 1ln lnx x x x    ,得 1 2ln ln 0x x  ,所以 1 2 0x x  , 因为 1 2 1 2 1 1ln lnx x x x    ,所以 1 1 1 2 2 2 1 2 1 1 ln x x x x x x x x x   , 令 1 2 x tx  ,则 1t  , 1 1ln tt x  , 所以 1 1 ln tx t  , 2 1 ln tx t t  ,所以 2 1 2 1 ln tx x t t   . 所以要证 1 2 2x x  ,只要证 2 1 2ln t t t   ,即证  1 2ln 1t t tt    . 由(1)可知,当 1a  时,所以   1 2lnf x x xx    在 0,  上是增函数, 所以,当 1t  时,    1 0f t f  ,即  1 2ln 1t t tt    成立, 所以 1 2 2x x  成立. 【点睛】关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构造 1 2x x 的函数,再利用导数和第(1)问 的结论分析. 证明 1 2 2x x  ,实际上是求函数 1 2x x 的值域,所以建立恰当的函数最为关键. (二)选考题:共 10 分.请考生在第 22、23 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 第一题计分. 选修 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22.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直线l 的参数方程为 1 2 3 2 x t y t      (t 为参数),曲线C 的参数方程为 1 cos sin x y       ,( 为参数),以原点O 为极点, x 轴的正半轴为极轴,且两个坐标系取相等的长度单位, 建立极坐标系. (1)求直线l 和曲线C 的极坐标方程; (2)已知 A 是曲线C 上一点, B 是直线 l 上位于极轴所在直线上方的一点,若| | 2OB  ,求 AOB 面积 的最大值. 【答案】(1)  2 3 R   ; 2cos  ;(2) 31 2  . 【解析】 【分析】(1)分别由直线与圆的参数方程,写出普通方程,代入极坐标转化公式,求得极坐标方程; (2)利用极坐标把 OA 表示出来,进而写出三角形 AOB 的面积表达式,根据恒等变换转化为三角函数的最 值问题,从而求得答案. 【详解】解:(1)由 l 的参数方程得 l 的普通方程为 3y x  , 所以 l 的倾斜角为 2 3  ,所以直线l 的极坐标方程为  2 3 R   ; 由曲线C 的参数方程得C 的普通方程为 2 21 1x y   , 又 cos sin x y        , 2 2 2( cos 1) ( sin ) 1 2 cos 0            , 所以曲线C 的极坐标方程为 2cos  . (2)由| | 2OB  ,且 B 在极轴上方,则 B 的极坐标为 22, 3      . 设 ( , ) 2 2A       „ „ ,则 1 1 2| | | | sin 2 2cos sin2 2 3AOBS OA OB AOB           △ 23 12cos cos sin 3 cos sin cos2 2              1 cos2 1 33 sin 2 sin 22 2 3 2             当sin 2 13      ,即 12   时, max 31 2AOBS  △ . 【点睛】方法点睛:利用 cos sin x y        ,可以把普通方程转化为极坐标方程;通过极坐标转化把实际问题 转化为函数问题,求得最值. 选修 4-5:不等式选讲 23. 设 , ,a b cR ,且 1a b c   . (1)求证: 2 2 2 1 3a b c   ; (2)用  max , ,a b c 表示 , ,a b c 的最大值,求  max , ,a b b c c a   的最小值. 【答案】(1)证明见解析;(2)    2min max , , 3a b b c c a    . 【解析】 【分析】(1)利用基本不等式可得  2 2 2 2( ) 3a b c a b c    ,从而可证原不等式成立. (2)设  max , ,M a b b c c a    ,则可得  3 2M a b c   ,从而可求 M 的最小值. 【详解】(1)证明:因为 2 22ab a b  (当且仅当 a b 时等号成立), 2 22bc b c  (当且仅当b c 时等号成立), 2 22ca c a  (当且仅当 c a 时等号成立), 又 2 2 2 2( ) 2 2 2a b c a b c ab bc ca        , 所以       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 3a b c a b c a b b c c a a b c            „ , 由 1a b c   ,得 2 2 2 1 3a b c   (当且仅当 1 3a b c   时等号成立). (2)解:设  max , ,M a b b c c a    ,则 M a b  , M b c  , M c a  , 从而  3 2 2M a b c    ,即 2 3M  . 当且仅当 a b b c c a     , 1a b c   , 即 1 3a b c   时,    2min max , , 3a b b c c a    . 【点睛】思路点睛:利用基本不等式证明不等式时注意代数式的合理变形,对于双重最值问题,注意根据 最值构建关于最值的不等式,从而得到最值的范围.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