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
语文(四)
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 2B 铅笔将试卷类型
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
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
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如其人”是中国非常流行且流传历史悠久的表述,包含两种内涵:一是指文章风格与作者的道德
品质相一致,风格是道德的外显。在这种意义上,人们常将道德和文章并称,认为立身和为文不可分离。
一是指文章风格与作者的性格、气质、才情、学识、情感等相联系,风格是作者个性的自然流露。言为心
声,文如其人。西汉扬雄也在《法言·问神》中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
矣。”这成为后来品评书画、司法笔迹鉴定的理论依据。此后,王充、曹丕、刘勰等人也多以不同的视角
和话语鲜明地标举和阐扬“文如其人”这一观念。明代冯时可在(雨航杂录》卷上说得更加不容置疑:“九
奏无细响,三江无浅源,以谓文,岂率尔哉!永叔侃然而文温穆,子固介然而文典则,苏长公达而文道畅,
次公恬而文澄畜,介甫矫厉而文简劲,文如其人哉!人如其文哉!”这就是著名的“文如其人”论断的明
确出处。
作者的个性给作品灌注了生气,作品中总要渗透着作者自己的思想、情绪、意志,总要打上作者自己
人格上的印记。“文如其人”在这个意义上是值得信任的批评戒条。从主观方面而言,作品的风格就是作
者在感受、体验、表现社会生活过程中显示出来的个人特征。其中,时间是性格定型的关键因素,这种通
过时间积淀下的性格特征产生的行为惯性,是短时间内无法完全改变的。文风的形成与人的性格特征的形
成是一个人生活阅历实践同一进程的产物,两者互相影响,具有相关性,自然可能导致文如其人的现象。
尽管作者所言之物可以饰伪,但其言之格调则往往流露本性。狷急人之作风,不能尽变为澄澹,豪迈人之
笔性,不能尽变为谨严。李白敢于在皇皇朝堂之上让皇帝宠臣高力士亲手为自己脱靴,而读者在展读其“安
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人生宣言,焉能不为他的人文如一拍案叫绝?一个人既然要为文,
甚至是有些难以使其文不如其人的。从总体上看,大多数作者的人品与文品是统一的。
“文如其人”有其真理性,也有其局限性。“文以行立,行以文传”等等,都说得不错。但我们不能
据此在人与文之间划等号,天真地认为文即人也。在“文如其人”一语中,这个“如"毕竟是个“模糊概
念”,而不是等同。人与文之间、心与言之间并不本质地存在着同一性。有德者不必有文,有文者不必有
德。或者更直接地说,文字驱遣与道德修为虽然不能说截然两途,但并非可以淆然相混的,心言分离、人
文相背的现象亦复不少,两者并没有必然关系。明代大奸严嵩窃权罔利,构结祸乱,屠害忠良,心迹俱恶,
终身阴贼,但是他的《钤山堂集》中也不乏“晚节冰霜恒自保”这般“清峻"的诗句,俨然一副重节尚义的
面孔,简直令人难以相信这竟出自一个滥施淫威、贪赃枉法的奸相之手。这种“文行两途”的现象无疑是
对“文如其人”提出了诘难,而且这一诘难是难以反驳的,因为事实胜于雄辩。即使我们有一百条“文如
其人”的证据,只要有一条文不如其人的证据,那么“文如其人”的论断也没法成立,亦没有办法准确地
应用于历史考据学中。
(摘编自张世明《文如其人乎:人格观念与中国考据学方法》)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如其人”的观念虽出自明代冯时可的《雨航杂录》,但在中国流传的历史十分悠久。
B. 扬雄及其后的王充、曹丕、刘勰等人多以不同视角和话语弘扬了“文如其人”的观念。
C. 由于“文如其人”,故作品中渗透着作者自己的思想、情绪、意志,体现作者的个性。
D. “文如其人”中“如”只是个“模糊概念",说明在大多数情况下“文”并不如其“人”。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分别从作者道德、作者个性与文章风格的关系来阐释“文如其人”的内涵。
B. 文章不仅指出“文如其人”是值得信任的批评戒条,还揭示了其可信度高的原因。
C. 文章既肯定“文如其人”有其真理性,也指出了它的局限性,论证全面而且严谨。
D. 文章以严嵩“文行两途"为例,有力地论证了人与文之间无直接联系,不能划等号。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勰提出的“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的见解,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文如其人”的观念。
B. 作者的性格特征是经过时间积淀形成的,而作者文风的形成是与其性格特征的形成同步进行的。
C. 李白让高力士脱靴的行为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诗句,体现其人文如一。
D. “文如其人”有其局限性,人们只需找出一条文不如其人的证据,“文如其人”的论断便站不住脚。
【答案】1. B 2. D 3. B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A.“‘文如其人’的观念虽出自明代冯时可……”偷换概念,根据原文,明代冯时可在《雨航杂录》卷上
一番话是“‘文如其人’论断的明确出处”,而不是“观念”的出处。
C.“由于‘文如其人’,故作品中渗透着作者自己的思想、情绪、意志,体现作者的个性”因果关系倒置,
“作品中渗透着作者自己的思想、情绪、意志,体现作者的个性”是原因,“文如其人”是结果。
D.“说明在大多数情况下‘文’并不如其‘人’”错误,原文说“从总体上看,大多数作者的人品与文品
是统一的”。可见,“大多数”一词修饰的是“作者”,而非“情况”。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有力地论证了人与文之间无直接联系”错误,原文为“两者并没有必然关系”,可见本项说法过于绝
对。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作者文风的形成是与其性格特征的形成同步进行的”曲解文意,原文为“文风的形成与人的性格特征
的形成是一个人生活阅历实践同一进程的产物”。此处将“是一个人生活阅历实践同一进程的产物”改为
了“同步进行的”。
故选 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 2014 年起,中国人工智能(AI)产业的创业潮就开始兴起,2015 年是名副其实的人工智能创业年,
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人工智能的发展,推动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步入新阶段,涌现了相当一部分优
秀的创业公司。2017 年 7 月,国务院正式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确立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三
步走”战略目标,人工智能的发展至此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明确到 2020 年,初步建成人工智能技术标准、
服务体系和产业生态链;到 2025 年,人工智能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高端;到 2030 年,人工智能产业竞争
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无论是科技公司,还是产业巨头,都在加紧围绕智能经济生态进行布局,“智能+。"新模式、新产品、
新业态不断涌现,与此同时,中国地方政府也在加快人工智能的产业建设。目前,武汉、长沙等多个城市
已经建立了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已经落户上海、深圳、济南和青岛。科技
部此前发文,计划到 2023 年,布局建设 20 个左右的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百度董事长李彦宏认为,今天中国正在积极推进的“新基建”计划,可以看成是人类在进入智能经济
和智能社会前的最大基础设施扩张工程,“它有很大的希望会在中国率先掀起全面人工智能化的潮流”。
(摘编自赵超《中国智能经济扩大“朋友圈”,跑出“加速度”》)
材料二
当前,AI 已走出技术爆发阶段,进入落地应用、创造价值的新时代。“最近一两年,AI 应用已从浅水
区到深水区,以 AI 医疗为例,浅水区更多是从实验室到临床,但深水区后,不再只是‘读片’,而是临床
场景的赋能,即到底能为医生提供什么样的帮助。”森亿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马汉东说。
事实上,随着应用场景的深化,行业发展或要面临法律、伦理等深层次的问题。对此,华为公司副董
事长陶景文表示,数据已经成为除了海、陆、空之外的第四个空间,发展人工智能要在加强数据保护的基
础上促进数据开放,但同时也要注重伦理建设,保证数据的合理使用。他呼吁政府、行业机构应该加强 AI
的立法、伦理的建设和行业标准的建设。
“腾讯把‘科技向善'纳入公司的使命和愿景:我们每天都在研究和应用新科技,归根到底要为每一位
用户负责。我们要做到‘AI 向善’,就要努力让人工智能实现‘可知、可控、可用、可靠’。”腾讯董事
会主席马化腾表示,目前人类对人工智能等新科技的未知,仍然大于已知。
(摘编自钟源《AI 遇上新基建,促人工智能加速落地》)
材料三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跃,“智慧大爆发”带来的工具伦理性问题一直未被解决,进而造成个人隐私
泄露、法律伦理困境。如何确保安全、合理地使用人工智能,亟待向整个社会求解。也许,技术的不断革
新可以破解现存的“技术黑箱”,但人工智能的发展必须始终坚持的是,把安全性作为其技术发展的考量
标准,把握商业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把握市场伦理和技术伦理的统一。
实现技术可知、可控、可用、可靠,首先要在人工智能的商业考量中注入更多的人文关怀。必须明确
的是,利用技术的主体和收益方应是人本身。发挥技术优势去弥补行业短板,理应明确人的主体地位,让
人工智能在商业价值与人文价值中求得平衡。同时,更要让人工智能处在一个公平、安全的市场伦理下发
展。技术应当存在伦理边界,技术发展和市场伦理的底线就是公平和安全。一方面,新的产品和技术应当
经过严格的测试和验证,确保其性能达到合理预期;另一方面新技术的发展应确保数字网络、人身财产以
及社会发展的安全。
智能时代的大幕正在拉开,“人工智能+教育”“人工智能+医疗”“人工智能+媒体”……不断打破着
各个行业的发展瓶颈,重塑着不同产业的生产模式,更是给人类社会的发展拓展了更多的智慧空间。为人
工智能注入更多的人文与安全基因,才能推动人工智能向安全、可靠、可控的方向发展。
(摘编自付千也《为人工智能注人更多安全基因》)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创业潮兴起于 2014 年,2015 年步入新阶段,2017 年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B. 除科技公司产业巨头围绕智能经济生态进行布局,中国地方政府也在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建设。
C. 当前,人工智能已经进入落地应用、创造价值的新时代,必然会面临法律、伦理等深层次的问题。
D. 尽管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但工具伦理性问题一直存在,必须确保安全合理地使用人工智能。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根据《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确立的战略目标 2020 年应当初步建成人工智能技术标准、服务体系
和产业生态链。
B. 不管技术革新能否破解现存的“技术黑箱”,人工智能的发展都必须始终坚持把安全性作为其技术发展
的考量标准。
C. 利用技术的主体和收益方应是人本身,因此,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时应明确人的主体地位,努力追求人文
价值最大化。
D. 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新模式、新产品新业态不断涌现,给人类社会的发展拓展了更多
的智慧空间。
6. 如何推动我国人工智能健康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C 5. C
6. ①将人工智能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②政府、行业机构应该加强 AI 的立法、伦理
的建设和行业标准的建设,完善行业规范;③企业要对用户负责,为人工智能注入更多的人文与安全基因。
【解析】
【分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C.“人工智能已经进入落地应用、创造价值的新时代”错,材料一第二段写到“计划到 2023 年,布局建设
20 个左右的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可见人工智能还在实验阶段,未进入落地应用阶段。
故选 C。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生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C.“努力追求人文价值最大化”表述错误,材料三第一段提到“把握商业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所以
不应该是将人文价值提到最大化。
故选 C。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结合材料,推动发展的做法应从文章中找到相应的语句。
从国家层面看,材料一中“2017 年 7 月,国务院正式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确立了新一代人工
智能发展“三步走”战略目标,人工智能的发展至此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等语句说明:将人工智能
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
从政府、行业机构层面看,原文有“他呼吁政府、行业机构应该加强 AI 的立法、伦理的建设和行业标准的
建设”,可见,推动我国人工智能健康发展,“政府、行业机构应该加强 AI 的立法、伦理的建设和行业标
准的建设,完善行业规范”。
从企业层面看,材料三写到商业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关系,要推动人工智能建设,二者皆不可少,所以把握
商业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为人工智能注入更多的人文与安全基因更是必不可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记着一只狗
刘国芳
这天,我又去了李饶村,天有些冷,寒风瑟瑟。寒风中我看见路两边的山茶花还开着。花一开,天再
冷也让人觉得有生气。我是在一个叫牛角湾的地方拐上这条路的,是一条山路,在山路上走几百米,是朱
家村,朱家村过去,是白岭村,再过去,是祝家村,祝家村过去,便是李饶村。我喜欢乡下的景致,山路
蜿蜒,两边开着各种各样的花,从二、三月份算起,最早是映山红,就开在路两边,随手就可以折一大把。
然后是蔷薇花,白的或者水红的,这花没人折,但好看。接下来到六月份了,栀子花开了,这时候便是一
路花香。再后,在别的花都谢了的时候,山茶花忽然开了。这花差不多开在冬天,满山满岭地开着,这花
一开,就让人觉得冬天也像春天般美好。通常,我走了一段山路便会走进一个村子,村里人少,见不到什
么人,但狗一定有,才进村,就会听到狗吠,在狗的吠叫声中,还是有人出来,因为我常来,他们都认得
我了,见了我,他们会点一下头,甚至,有人跟我说起话来,他们说:“又来了。”
我说:“来玩下。”
他们又说:“好像你经常来。”
我说:“是,我喜欢乡下。”
他们说:“你这人真怪,我们都往街上去,你还往乡下来。”
我再次说:“我确实喜欢乡下。”
他们说:“你以后看不到这儿了。”
我问:“为什么?”
他们说:“要拆,这一带要建住宅小区。”
我没什么反应,因为,我不相信这一大片地方能拆得了。我甚至跟他们说:“拆这一-大片地方,那要
多少钱呀?"
让我没想到的是,再去的时候,朱家村就拆了,我在朱家村看到的是断垣残壁。白岭村也拆了,我在
白岭看到的是一片废墟。祝家村同样拆了,这儿,只剩下倒篱烂壁。这就让人很伤感了,一个个村庄 ,就
这样消失了。李饶村离市区相对远些,难道也这么快拆了? 到了后,发现李饶村还在,但墙上到处写着
“拆”字,见我来了,一个人说:“马上就要拆了。”
我问:“真要拆?”
一个人说:“要,拆迁款马上就要下来,钱一到,我们就搬。”
我说:“你们在这儿住了一辈子,是不是舍不得搬?”
这回几个人同时说:“没有什么舍不得,能住到城里去,还在这狗不拉屎的地方做什么?”
没想到村民是这样的心态,我“哦”了一声。
再到李饶村,便开始拆迁了。我看到一些房子已经被挖掘机挖了,还有一些房子没拆,但窗子已经撬
了,门也被撬了。人已经搬走了,我在村里走来走去,没看到一个人。
忽然,我听到一声狗叫。
循着叫声过去,就看到一只狗了,一只长毛白狗,因为毛长,又因为白色,那狗便让人觉得特别的脏。
狗看到我,注视着我,发出低沉的呜咽声,像在哭诉。这是一只被人遗弃的狗,人搬了,搬到城里的高楼
里去了,狗就不要了。我记起身上还有一个包子,是早上买的,买了三个,吃了两个,剩下一个。我拿出
来,扔给狗。狗大概太饿了,扑过来一口把包子吞了。然后,狗又看着我。只是,我身上再无包子了,我
只能伸伸手,向狗表示歉意。
后来,我走开了,狗跟着我,一直跟着,我没驱赶它,让它跟着,同时走几步回一下头,看它会一直
跟着我到哪儿。我甚至想,如果它跟我到了城里,我就多买几个包子,让它饱餐一顿。但那只是我的想法,
当我走出村也就是走出李饶村时,我发现狗不走了,它站下来,注视着我。我其实想让它跟着,为此,我
向它招了招手,但狗仍然不动,它只是注视着我。然后,在我走远后,它颠颠地跑了回去。
几天后我又去了李饶村,为那只狗而去。我那天想如果它会跟我到城里,我就让它饱餐一顿,但它没
跟来,我就觉得我应该去看看它。我买了好多包子,沿山路蜿蜒而去。到了,发现狗就站在村口,正注视
着我。难道它知道我会来,不大可能,或许,它在痴痴地等着它的主人,等他们回来,然后,像从前一样。
只是,狗可能不知道,它的主人永远都不会回来了,因为,这个村子,过不了多久,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我这天在村里待了好久, 白狗跟着我,我不时地扔一个包子给它,当然,有时候,我还把包子扔在一
些角落里,我相信,狗过后在村里找东西吃时,会找到这些东西。半上午的时候,来了一个人,是这个村
的人,我见过他,我问他:“这狗是谁家的,怎么不要它了呢?”
他说:“这样的狗有什么用。”
我走的时候,狗仍然跟着我,但也只是跟到村口,狗又停了下来。然后,像上次一样,站那儿注视着
我,我仍招手,想让它跟着我,但没有,狗一直在那儿站着。显然,它既在目送着我,也在眼巴巴等着它
的主人回来。
再去的时候,李饶村已经看不见了,我看到的,是一个建筑工地,十几台挖掘机在施工,一片轰鸣。
那只狗,不知所踪。
但奇怪,以后很久,我都记得那只狗。李饶村后来变成了一个高档住宅小区。只是,看到这个小区时,
我不会想到别的,只会想到一那只狗。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写山路两边各种各样的花,描绘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乡村四季野花图,既为小说增添了美感,也
暗含对如此美丽的乡村将要消失的惋惜。
B. 听到村民说这一带“要拆”,“我没什么反应”,是因为“我”不相信;再去的时候,目睹几个村庄被
拆成一片废墟,“我”感到意外甚至伤感。
C. 小说中花了相当多笔墨叙写那只被人遗弃的狗,不仅照应标题,也是为了与人进行对比,突出狗的有情
有义、忠贞不渝,从而引发人们的深思。
D. “这样的狗有什么用”既说明了白狗遭到遗弃的原因,也折射出李饶村村民利益至上的实用主义思想,
这也是当今中国农民思想意识的一个缩影。
8. 结合上下文,分析画横线句中村民和“我”的心态。
9. 刘国芳的小小说平淡中见深刻。请结合本文赏析这一特色。
【答案】7. D 8. ①村民:急于拿到拆迁款搬进城里去居住,对自己住了一辈子的村庄没有任何的不舍,
甚至感到嫌弃。②“我”:对村民毫不留恋甚至嫌弃住了一辈子的村庄感到意外与吃惊,但又不便表露得
太明显,只好“哦”了一声。
9. ①本文的题材是当今社会中很平常的村庄拆迁事件,情节也不算很曲折,叙述不疾不徐,语言自然朴实,
可谓“平淡”;②但本文以小见大,借一条被人遗弃的白狗遭遇,折射出城市化进程对乡村的吞噬、对村
民心理的冲击,表达对重利薄情思想的批判与反思,主旨深刻,意蕴厚重,可谓“深刻”。
【解析】
【分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这也是当今中国农民思想意识的一个缩影”夸大其词。“这样的狗有什么用”说明了白狗遭到村民遗
弃的原因,当然也折射出村民利益至上的实用主义思想,但把这种思想领域扩大到“中国农民”的一个范
畴,太过夸张。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
文中的划横线句子“这回几个人同时说:‘没有什么舍不得,能住到城里去,还在这狗不拉屎的地方做什
么?’”其中,“几个人”指的使村民,“没有什么舍不得”说明:村民们对自己住了一辈子的村庄没有
任何的不舍。从“还在这狗不拉屎的地方做什么”一句可以看出他们对这个地方的嫌弃之意。当然,归根
结底,这种心态的由来是村民利益至上的实用主义思想。
另一个句子“没想到村民是这样的心态,我‘哦’了一声”中,“没想到村民是这样的心态”一句体现了
我听到村民的回答之后的诧异和吃惊,对村民毫不留恋甚至嫌弃住了一辈子的村庄感到意外。但碍于面子,
又不好流露这种惊讶,所以“哦”了一声,以示回答。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特色,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从题材上看,本文选取的是日常生活中村民面对拆迁一事的态度和反应,这是当今社会中很平常又很典型
的一个事件。文章徐徐道来,多处进行语言描写,如“我”和村民的对话“他们说:‘又来了。’我说:
‘来玩下’”、“我问:‘真要拆?’一个人说:‘要,拆迁款马上就要下来,钱一到,我们就搬’”。
语言通俗易懂,多为口语,给人以“平淡”之感。
但文章的深刻之处在于,在朴实,平常的的故事情节中,折射出了很多社会现状。如文中写到的‘没有什
么舍不得,能住到城里去,还在这狗不拉屎的地方做什么?’”等语句,把村民们急于拿到拆迁款搬进城
里去居住的心态描绘的淋漓尽致,他们对自己住了一辈子的村庄没有任何的不舍,甚至感到嫌弃。这都是
村民利益至上的实用主义思想在作怪。因此,文章以小见大,对这种心态进行了反思和批判,可见其“深
刻”之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信,字文实。幼从伯父洪击敌兴州。贼将方跃马出阵前,信直前擒之,以是知名。累功至指挥佥事。
正统末,进都指挥佥事,守柴沟堡。也先犯京师,入卫,进都指挥同知。景泰改元..,守怀来,寇入不能御。
护饷永宁,闻炮声奔还,被劾。朝议以方用兵,不问。累进都督佥事,代能为左副总兵,协镇宣府。上言:
“鹿角之制,临阵可捍敌马,结营可卫士卒,每队宜置十具。遇敌团牌拒前,鹿角列后,神铳弓矢相继迭
发,则守无不固,战无不克。”从之。天顺初移镇延绥进都督同知明年破寇青阳沟封彭武伯佩副将军印充
总兵官镇宋如故延绥设总兵管佩印自信始也顷之,破寇高家堡。三年与石彪大破寇于野马涧。明年,寇二
万骑入榆林,信击却之。追奔至金鸡峪,斩平章阿孙帖木儿,还所掠人畜万计。其冬,代李文镇大同。宪
宗即位,信自陈前后战功,予世券..。成化元年冬,御寇延绥无功,召还,督三千营。毛里孩据河套,命佩
将军印,总诸镇兵往御。寇既渡河北去,已,复还据套,分掠水泉营及朔州,信等屡却之。寇遂东入大同。
因诏信还镇大同。六年,信与副将徐怒、参将张瑛分道出塞,败寇于胡柴沟,获马五百余匹。玺书奖励。
信在边三十年,镇以安静,人乐为用。然性好营利。代王尝奏其违法事,诏停一岁禄。十三年冬卒于镇。
赠侯..,谥武毅。洪父子兄弟皆佩将印,一门三侯伯。其时称名将者,推杨氏。昌平侯既废,能以流爵弗世。
而信独传其子瑾,弘治初领将军宿卫。三传至曾孙..炳。
(节选自《明史·杨信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顺初/移镇延绥/进都督同知/明年破寇青阳沟/封彰武伯/佩副将军印/充总兵官/镇守如故/延绥设总
兵官佩印/自信始也/
B. 天顺初/移镇延绥/进都督同知/明年破寇青阳沟/封彰武伯/佩副将军印/充总兵官/镇守如故/延绥设总
兵官/佩印自信始也/
C. 天顺初/移镇延绥/进都督/同知明年破寇/青阳沟封彰武伯/佩副将军印/充总兵官/镇守如故/延绥设总
兵官佩印/自信始也/
D. 天顺初/移镇延绥/进都督/同知明年破寇/青阳沟封彰武伯/佩副将军印/充总兵官/镇守如故/延绥设总
兵官/佩印自信始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改元,指皇帝即位时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年号启用的第一年称元年。
B. 世券,犹“铁券”。明代赐予功臣,使其世代享有特权的凭证,形制如瓦。
C. 赠侯,“赠”即赐予死者以官爵或荣誉称号;“侯”是封建五等爵位的第二等。
D. 曾孙,即四世孙,指儿子的孙子,或称孙子的儿子。曾孙的儿子为玄孙。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杨信勇猛果敢,生擒敌将。他早年便随伯父杨洪在兴州抗击敌人,敌将刚跃马来到阵前,他径直上前,
擒获敌将,由此出名。后因功升任指挥金事。
B. 杨信积极进言,力推“鹿角”。他认为“鹿角”临阵可御敌马,结营可护士兵,遇到敌人时可以与团牌、
火铳、弓箭配合使用,便于防守,利于作战。
C. 杨信两镇大同,颇有战功。天顺四年冬,他代李文镇守大同;其后敌寇东人大同,他还镇大同。天顺六
年,与部将分道出塞,打败敌寇,荣获褒奖。
D. 杨信守边有方,却喜营利。杨信在边境三十年,所镇之地安定平静,人们也乐于被他任用;然而他喜欢
谋求私利,因此被人揭发,被罚停一年俸禄。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护饷永宁,闻炮声奔还,被劾。朝议以方用兵,不问。
(2)已,复还据套,分掠水泉营及朔州,信等屡却之。
【答案】10. A 11. D 12. C
13. (1)杨信在永宁护送粮饷,听到炮声逃回,被弹劾。朝廷商议因正是用兵之际,不予追究。
(2)不久,敌寇又返回占据河套,分别掠夺水泉营及朔州,杨信等人屡次击退他们。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天顺初”是时间状语,此处应断开;“移镇延绥”省略主语“杨信”,后边谓语动词和宾语完整,应
断开;
“进都督同知”中,“都督同知”是官职名称,中间不应断开,排除 CD。
“明年破寇青阳沟”省略介词“于”,应是“明年破寇于青阳沟”,为状语后置句,应在“青阳沟”后断
开,排除 CD。
“延绥设总兵官佩印”中,“总兵官佩印”是“设”的宾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 B。
整句话的翻译为:天顺初年,他被调动镇守延缓,晋升都督同知。第二年在責阳沟击败敌寇,被封为彰武
伯,佩带副将军印,任总兵官,仍然镇守延绥。延绥设置总兵官佩印,是从杨信开始的。
故选 A。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曾孙,即四世孙”表述错误,应为“三世孙”。
故选 D。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天顺六年,与部将分道出塞……”错,原文有“成化元年冬……六年,信与副将徐怒……”,因此应
是“成化六年”。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重点词有:
(1)护饷永宁:省略介词“于”,状语后置,应是“于永宁”,在永宁护送粮饷;闻:听到;以:因;方:
正是;问:追究。
(2)已:不久;复,又;屡,屡次;却,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点睛】参考译文:
杨信,字文实。小时候随伯父杨洪在兴州杀敌。贼将刚跃马来到阵前,杨信径直向前擒获他,因此闻
名。累积功劳官至指挥金事。正统末年,杨信晋升都指挥佥事,守卫柴沟堡。也先进犯京城,杨信入京护
卫,晋升都指挥同知。景泰元年,杨信守卫怀来,敌寇侵入不能抵御。杨信在永宁护送粮饷,听到炮声逃
回,被弹劾。朝廷商议因正是用兵之际,不予追究。杨信多次升迁官至都督金事,取代杨能为左副总兵,
协助镇守宣府。杨信进言说:“鹿角这种防御,临阵可以抵御敌马,结成营帐可以保护士兵,每队应设置
十具。遇敌时团牌在前拒守、鹿角列后,神枪弓箭相继发射,那么防守就无不坚固,作战就无不取胜。”
皇上听从了他的计谋。天顺初年,他被调动镇守延缓,晋升都督同知。第二年在責阳沟击败敌寇,被封为
彰武伯,佩带副将军印,任总兵官,仍然镇守延绥。延绥设置总兵官佩印,是从杨信开始的。不久,在高
家堡击败敌寇。天顺三年,与石彪在野马涧大败敌寇。第二年,敌人二万骑兵侵入榆林,杨信击退了他们。
追逐奔逃的敌人到金鸡峪,斩杀敌人的平章阿孙帖木儿,夺回被掠夺的人畜数以万计。这年冬天,杨信取
代李文镇守大同。宪宗即位,杨信自述前后战功,皇上给他世代袭用的铁券。成化元年冬天,在延绥抵御
敌寇无功,被召回京,督管三千营。毛里孩占据河套,皇上命他佩将军印,总领诸镇士兵前往抵御。敌寇
已渡过黄河北去,不久,敌寇又返回占据河套,分别掠夺水泉营及朔州,杨信等人屡次击退他们。敌寇于
是向东进入大同,皇上就诏令杨信回去镇守大同。成化六年,杨信与副将徐恕、参将张瑛分兵出塞,在胡
柴沟打败敌人,缴获战马五百多匹。皇帝颁发玺书奖励。杨信在边境三十年,镇守的地区因此安定平静,
人们乐于被任用。然而杨信生性喜欢谋求利益。代王曾上奏他违法的事情,皇上下令停止他一年的俸禄。
成化十三年冬天杨信在镇守的地方去世。被赠予侯爵,谥号武毅。杨洪父子兄弟都佩将印,一门三位侯伯。
当时被称为名将的,首推杨氏。昌平侯既已被废除,杨能因流爵不能承袭。而杨信独传其子杨瑾,弘治初
年统率将军宿卫。第三代传到曾孙杨炳。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立秋后题①
杜甫
日月不相饶,节序昨夜隔。
玄蝉无停号,秋燕已如客。
平生独往愿,惆怅年半百。
罢官亦由人,何事拘行役?
[注]①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 年),杜甫时任华州司功参军。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标题“立秋后题”和“节序昨夜隔”可以推知,本诗为立秋第二天所作。
B. 蝉和燕子是两种对节令非常敏感的小动物,诗人以此来表现大自然变化。
C. 诗人自言平生虽有超脱万物、独行已志的愿望,奈何年近半百无法实现。
D. 诗歌前四句写秋后之景,五、六句因景生情,表现客居异乡的孤独与惆怅。
15. 诗的尾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4. D 15. 反问、用典。诗人化用《归去来兮辞》“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并运
用反问句式。表达了对自身现实处境的反思,流露出想要主动辞官、不愿再为卑微官职所束缚的情绪。
【解析】
【分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D.“五、六句因景生情,表现客居异乡的孤独与惆怅”错误。“平生独往愿,惆怅年半百”两句表现的是
时光流逝而志愿未遂、年华空老的惆怅
故选 D。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尾联“罢官亦由人,何事拘行役”的意思是:辞去官职可以是自己能做到的,有什么事情能够使自己被拘
束、役使呢?这两句化用了《归去来兮辞》“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表达了诗人想辞去官职
的愿景。
从句式上看,这两句运用反问句式,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同时表达了对自身现实处境的反思,虽在官位,
但并不愉悦,表达了不愿再为卑微官职所束缚的思想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鱼我所欲也》中,孟子分析有人不愿意采用某种手段来活命或避祸的原因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2)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生动地刻画出潭边“青树翠蔓”
的美丽姿态。
(3)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想象当年刘裕北伐情景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答案】 (1). 所欲有甚于生者 (2). 所恶有甚于死者 (3). 蒙络摇缀 (4). 参差披拂 (5). 金
戈铁马 (6). 气吞万里如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重点字有:恶、络、缀、拂、戈。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中国也是野生茶树发现得最早和最多的国家,集中主要在云南、四川和贵州一带,
这其中以云南省南部最多。印度和斯里兰卡原来都是不产茶叶的,自从移植了中国茶树后,它们的茶叶在
世界上_____________,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斯里兰卡红茶和阿萨姆红茶。
茶在英国的_____________得感谢凯瑟琳公主。她是西班牙王室的公主,特别喜欢喝茶,嫁到英国后,
把饮茶之风也带到英国,使得英国的茶叶消耗量在全世界 。20 世纪之前,英国每年从中国进口巨
量茶叶,致使英国人希望通过贩卖鸦片扭转贸易逆差。安娜·德福公爵夫人在英国_____________了喝下午
茶的风气。当时有文章形容,到下午 4 点钟,钟声一响,仿佛整个世界都停止了——他们就只喝茶不干别
的了。正因为有了下午茶,才使得英国人的茶叶消耗量更高,喝茶仪式感十足,来自中国的茶变成了英国
文化的一个图腾。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中国也是野生茶树发现得最早和最多的国家,集中主要在云南、四川和贵州一带,其中以云南省南部最
多。
B. 中国也是野生茶树发现得最早和最多的国家,主要集中在云南、四川和贵州-带,这其中以云南省南部
最多。
C. 中国也是野生茶树发现得最早和最多的国家,它们集中主要在云南、四川和贵州一带,其中以云南省南
部最多。
D. 中国也是野生茶树发现得最早和最多的国家,它们主要集中在云南、四川和贵州一带,其中以云南省南
部最多。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赫赫有名 风行 首屈一指 开创
B. 赫赫有名 风靡 一枝独秀 开创
C. 鼎鼎大名 风靡 首屈一指 开辟
D. 鼎鼎大名 风行 一枝独秀 开辟
19.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B. 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原来 ,在女牢房,他看到了些盒子。
C. 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总共不过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
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D. 我们要把自己的文化积累——当然包括语言——尽可能地占为已有,并且从这个基础上跨开步去,让自
已处于优势地位。
【答案】17. D 18. A 19. B
【解析】
【分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的句子语病有三:一是成分残缺,第二个分句缺少主语,可添加代词“它们”;二是成分赘余,“这”
和“其中”重复,删除“这”;三是“集中主要在”语序不当,应为“主要集中在”。
故选 D。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赫赫有名:声名非常显赫。鼎鼎大名:很大的名气。前者为形容词性的,后者为名词性的,前文
有“它们的茶叶在世界上……”,此处应用形容词,故选前者。
第二空,风行:普遍流行。风靡:像风吹倒草木一样,形容事物流行得快。前者强调流行广,后者强调流
行快,根据语境“茶在英国的________得感谢凯瑟琳公主”,此处强调流行广,宜选前者。
第三空,首屈一指:扳指头计算,首先弯下大拇指,表示第一。指居第一位。一枝独秀:形容在同类事物
中最为突出,最为优秀。根据语境“使得英国的茶叶消耗量在全世界 ”,此处强调位居第一,应选
“首屈一指”。
第四空,开创:开始建立;创建。开辟:打开,打通,开创(场地、道路、局面等);开发。从与宾语“风
气”的搭配看,宜选“开创”。
故选 A。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原句“钟声一响,仿佛整个世界都停止了——他们就只喝茶不干别的了”中,破折号表解释说明。
A.“就是——”中破折号表声音的延长。
B.“但是叫不出来——原来……”中破折号表解释说明。
C.“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中破折号表转折。
D.“我们要把自己的文化积累——当然包括语言——尽可能地占为已有”中破折号表插说。
故选 B。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虽然抗生素污染是全球性的,但中国最为严重。一个广为引用的数据是,中国抗生素使用量占全球一
半。①______________:一是医用,二是畜牧养殖业,三是食品加工业和公众日常生活使用,其中以前二
者为主。找到了抗生素污染源,②_____________,也就是堵与疏,即监管和引导。在监管方面,要有一系
列行政和法规管理以及具体实施方法;在引导方面,③_____________,并能找到其他方式来替代抗生素的
使用,从而少用或不用抗生素。
【答案】 (1). 抗生素污染源来自以下几个领域 (2). 就能够找到有效的监控方式 (3). 要让人们知
道抗生素污染的危害(或:要向人们宣传抗生素污染的危害)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补写的能力。
本段文字由五句话构成,主要介绍了中国使用抗生素的相关情况以及如何监管从而引导少用或不用抗生素。
从第①句后面的冒号及句后的列举内容“一是医用,二是畜牧养殖业,三是食品加工业和公众日常生活使
用”可推知,第①句在此处是总括句,再根据后面具体内容及“找到了抗生素污染源”这句话,就可判断
出要填入的句子要强调的应是抗生素污染源的具体来源,因此可填入“抗生素污染源来自以下几个领域”
这样的句子。
根据句子的连贯性可知,“找到了抗生素污染源”后面要接的句子肯定是“就能够……”,再根据“堵与
疏”“监管和引导”来判断,这部分说的是监控方式,因此第②处可填入“就能够找到有效的监控方式”
这样的句子。
从后面内容“从而少用或不用抗生素”可知,滥用抗生素的危害很大,因此要让人们认清使用抗生素的危
害,这也正是有关部门要引导民众的内容,因此第③处可填入“要让人们知道抗生素污染的危害”这样的
句子。
21. 下面是“中国品牌日标志”。请写出该标志(文字除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
顺,不超过 80 个字。
【答案】示例:该标志整体为以篆书“品”字为核心的三足圆鼎形中国印。既体现了“品牌”的核心理念,
又蕴含“品质”之意,象征了中国品牌重信守诺,彰显中国品牌声誉大名鼎鼎。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
图文转换类的题目主要有解析徽标、解说题片、描述图片、分析统计图表和漫画等。此题属于解析徽标题,
分析徽标的题目主要有概括徽标的构成要素,分析徽标的寓意等题目,答题时首先立足于徽标的内容,注
意按一定的顺序概括;要善于提炼徽标的寓意。
从漫画的内容来看,主要构成要素是以篆书“品”字为核心的三足圆鼎形中国印,印章下面鞋油“中国品
牌日”以及英文翻译,整个徽标设计上下圆和,极具对称性。
从漫画的寓意上看,三足圆鼎形中国印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象征了中国品牌重信守诺的特质,彰显
中国品牌声誉大名鼎鼎。这样的设计,凸显了“品牌”的核心理念,也将“品质”之意彰显出来,更有说
服力。
四、写作(60 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受困于陈、蔡之地,七天吃不上饭。好不容易得到一些米,颜回在一间土屋下煮饭,有块灰土掉
到饭中,把饭弄脏了,颜回就把脏饭取出来吃了。子贡远远地看见了,以为颜回在偷吃,于是去问孔子:
“仁人廉士在困窘时也会改变节操吗?”孔子回答说:“改变节操还称得上仁人廉士吗?”子贡问:“像
颜回这样的人,该不会改变节操吧?”孔子说:“是的。”子贡就把颜回偷吃的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
“我相信颜回是仁德之人,他那样做或许有原因吧。”于是把颜回叫进来说:“前几天我梦见了祖先。你
赶快把饭端上来,我要进献给祖先。”颜回说:“刚才有灰土掉进饭中,那些脏饭扔掉很可惜,我就把它
吃了。这锅饭不能用来祭祖了。”弟子们由此叹服颜回。
上述材料中,颜回、孔子和子贡三个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真正的仁德见于行动
同拜一名老师,同列“七十二贤”,却在老师那儿享受着不同的待遇。子贡何其之冤!孔子何其之迂!
尤为引人侧目的是,颜回何其之“伪”!
颜回弄脏了众人赖以果腹的米饭,还不声不响地将饭吃了,美其名曰“脏饭扔掉很可惜”。众人都饿
了那么多天,他凭什么判断别人就一定会把脏饭扔掉而不是吃掉?他颜回能不嫌弃脏饭,别人为什么就不
可以?揣摩其心理,实在有点儿以己之心度他人之腹。很难让人不想到他不是为了一己之“私欲”。
他说脏饭“不能用来祭祖了”,但他可能忘了,能否祭祖不该是他颜回一个人说了算。作为弟子,起
码应该事先征询一下老师的意见,这是出于“尊师重道”之义;出于同窗之义,他多少也得问问这帮一连
七天都吃不上饭的同学们,腹中尚饥否,嫌弃饭脏否,要不要同吃否。很遗憾,颜回并没有问,而是选择
悄悄地把脏饭“消灭”掉,并且还不让他那些饿得前胸贴后背的老师和同窗们稍稍知悉一下。
不敬师长,失“礼”在先;不顾同窗,不“义”在前。脏饭虽有灰土,毕竟可以饱肚,自己吃掉,仁
德何在?这样的颜回实在很难讨人喜欢。
但是,孔圣人偏偏就喜欢这位弟子,坚信他是“仁德之人”,即使偷饭吃,也是“有原因”的,果真
是无条件地相信,无条件地溺爱,像极了当今社会上的一些溺爱孩子的家长,在他们的眼里,自己的孩子
都很可爱,即使犯了错,那也是有原因的。这样的行为,说好听点儿是信任;说不好听点儿,那是纵容。
老先生之迂腐,可见一斑。他大概忘了,那大米其实还是子贡千方百计弄来的。为了显示自己不是偏
袒颜回,他还是叫来颜回当着子贡的面加以试探。老先生这一招玩得颇为高明,既考虑到子贡的感受,也
还给爱徒一个仁德美名。但明眼人都知道,子贡成了陪衬颜回的反面典型。饿肚子的不仅不怪责饱肚子的,
还要赞美,还要叹服;不仅迂,而且腐,还耍心机;只是可怜了子贡。
想他颜回,自己搞砸了事情本该自己想法补救,但他却把脏饭往肚子里一吃了事,本该担负起的责任
却在冠冕堂皇的理由下被他推卸得干干净净。口中讲“仁德”,行动为自己,这岂是真正的“仁德”?
真正的“仁德”,理当“言”“行”如一,说得好不如做得好。高尔基说过:“把语言化为行动,比
把行动化为语言困难得多。”我们千万记得要引以为戒。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是一道“权衡与选择类”任务型作文题,要求考生对“颜回、孔子和子贡”三人进行权衡比较,选出感
触最深的一个人来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考生要在把握故事的核心事件——颜回私下吃掉弄脏的饭——的
基础上,对三个人的言行进行全面分析。因为受限于材料内容和考生的历史知识,考生可能会有如下分析:
(1)颜回:①颜回不用脏饭祭祖,也不把脏饭留给他人吃,让众同窗“叹服”,从这个角度来看,颜回是
个仁德之人;②脏饭能否用来祭祖,应先询问他的老师孔子,颜回擅自作主,失“礼”在前;老师和诸同
窗已经七天吃不上饭,是否嫌弃吃脏饭,颜回问都没问,有违人之常情;好不容易得到一些米,他竟然在
土屋下煮饭,饭被弄脏,颜回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按理他应该想法补救,但他却简单地把脏饭一吃了事,
于理不符。
(2)子贡:子贡的行为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告密,他只看到颜回吃饭,而不知饭已被弄脏,他怀疑颜回的操
行,是因为太过相信自己的眼睛。据此分析可知:①眼见未必为实,耳听未必为虚;②不要轻易对某人做
出道德评判,特别是在没有经过充分调查的情况下。
(3)孔子:孔子在子贡面前表达了对颜回的信任,认为颜回是个仁德之人,事出必有因,维护了颜回的形
象;但他又出言试探颜回,顾及了子贡的感受,不至于让子贡觉得他偏袒颜回。待颜回说明事情原委,众
弟子疑虑顿消,更是对颜回钦佩不已。同是孔子门下“七十二贤”中的佼佼者,颜回的道德和心性无人能
比,子贡的知识和见闻无人能出其右。事实上,孔子的确比较偏爱颜回。因为这师徒二人在道德和学问上
是一脉相承的,再加上颜回厚道老实,甘于清贫,而子贡锋芒毕露,个性鲜明,自然时不时被孔子敲打。
考生行文,只要是基于材料进行立意,均无不可;结合了史实立意,自然更为准确。
【立意】1.仁人廉士,虽困窘亦不易其节。
2.眼见未必为实,耳听未必为虚。
3.没有经过充分调查,不要轻易做出道德评判。
4.信任是化解纠纷的良药。
5.“言”“行”一致才是真仁德。
【素材】1. 关于“节操”的事例素材:
①董宣(强项令,坚决不向有错的湖阳公主叩头认罪)
②徐庶(被曹操胁迫投降后不献一计)
③陶渊明(任彭泽县令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督邮,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
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遂挂印去职。)
④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⑤朱自清(宁愿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2. 关于“节操”的诗歌素材:
《青松》(作者:陈毅 )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3.关于“节操”的名言素材:
①心思要缜密,不可琐屑;操守要严明,不可激烈。——弘一法师
②一个读书人最珍贵的东西是他的一点气节。——老舍
③在命运的颠沛中,最可以看出人们的气节。——莎士比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