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作指导:(重庆二诊)张良与范增:大智慧和小聪明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十二年的谈语文学习,我们在课本中认识了许多历史人物,如烛之武、荆轲、刘邦、项
羽、张良、范增、蔺相如、廉颇、苏武等,也认识了不少文学人物,如曹操、周瑜、林冲、
鲁智深、王熙凤、杜十娘、祥林嫂、孔乙己等,甚至还有不少外国人物,如奥楚蔑洛夫、保
尔·柯察金、于勒、玛蒂尔德、别里科夫等,无论真实的还虚构的,都引发我们许多思考和
感悟。
请你从上面列举的人物中,任意选取两个进行比较分析,写一篇副标题为“_____与_____
之比较”的人物评论。横线上需填写的是你选取的人物名字。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
写作指导
命题方向
学会学习:乐学善学 勤于反思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 批判质疑 勇于探究
人文底蕴:人文积淀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十二年的谈语文学习,我们在课本中认识了……”材料以“我们”的视角、
口吻,引导学生回顾、调动阅读积累,对所学课文中的历史人物、文学形象进行大盘点、大清仓,
共罗列了 22 个历史人物和文学形象。这是考生联想和思考的基点。既然是出自课本中的人物,考
生在评论人物时,必须结合课文,准确把握人物形象,尤其是性格特征。
2.典型任务的限制。典型任务有两个:一是必须要从备选的 22 个人物、形象中选取两个人
物进行比较、分析、评价,不可另起炉灶。二是“遵命写作”(鲁迅语),就是完成副标题,正标
题自拟。正副标题配合使用,并非穿靴戴帽,多此一举。一般说来,正标题完全可以驰骋才力,
尽情展示,充分运用所学技巧拟题,有时不妨含蓄蕴藉一点;而副标题,要求直截了当,或点明
文体,或揭示情境,或交代对象……总之,副标题就是为了更好的完成驱动任务和相关要求。文章
文体限定为“人物评论”,考生应写议论文。
3.价值判断的限制。本题目的命意绝不在于将历史人物一较高下,或是对课文进行梳理,复
习课文。而在于从经典作品中诠释智慧,用智慧启迪现实人生。因此,评价人物时,应该淬炼出“大
情大理”:揭示其普适性哲理和永恒的人性,能穿越时空,古为今用。本题价值判断还在于通过评
论人物,引导学生学会理性思辨、观照现实、观照自我,汲取教益。
开放性
1.立意角度自由。材料中的 22 个人物,可以自由组合,选择存在多样性;考生对任务进行
比较分析的角度是自由的,对人物的评价也是见仁见智的。立意空间很大,人人有话可说。选择
有技巧,立意有高下。如何巧妙组合,使立意高远呢?
一是要巧妙选择最佳组合,两个人物要具有可比性,不能就是两段人物评论的拼接。可
首先将 22 个人物分类组合,如刘邦和项羽、张良和范增、蔺相如和廉颇、祥林嫂和孔乙己、
蔺相如和烛之武、于勒和孔乙己……分别是帝王系列、谋士系列、国士系列、小人物系列等。
二是可顺势立意。题目材料人物的出场顺序,大体上已经整合分类了,相邻的两个人物,
本身就有某种“亲缘关系”,或出自同一篇课文,或是同一类人物,具有可比性,不妨就近组
合。如刘邦、项羽,祥林搜、孔乙己……
当然也可以跨界重组,所选人物往往看似“八竿子打不着”、风马牛不相及,但深入分析,
会发现具有某种共性。22 个人物,有历史脊梁、英雄人杰,选择这一类组合,可以发掘正
能量。如爱国情怀、智慧谋略、气节忠义等;也有小人物和反面人物,意在通过揭示其劣根
性,在认识他人、认识社会的基础上认识自我,激浊扬清,严于解剖;当然也可以正反对比,
激浊扬清。
2.联想和思考是开放的。一旦选定某两个人物,该如何展开呢?要结合所学课文,准确把握
人物的性格特征,阐发其精神品质。考生要就其一点,纵深挖掘,这个点,可以是同中有异,如
选择张良和范增,虽然都深谋远虑、足智多谋,但两人的性格、处事方式有所不同,也决定了两
人的结局,因此可从这一角度,比较二人的高下:一个是大智慧,一个是小聪明。也可以是异中
有同,如廉颇和蔺相如,一文一武,但都是顾全大局、公忠体国,都是为国家竭忠尽智;如选择
如“烛之武和蔺相如”,虽然是不同时代,但都是舌辩之士,折冲樽俎,不战而屈人之兵,一言可
以兴邦;又如还可进一步打开思维,如“奥楚蔑洛夫和王熙凤”,两人有何可比性?仔细分析,两
人分别为中外作品中的“变色龙”——见风使舵,察言观色、趋炎附势,通过选择这两个人物形象
来洞悉人性,洞明世态;如选择孔乙己和于勒,都是通过小人物的被轻贱,见出世态炎凉、人情
冷暖,他们的遭遇命运都能烛照社会、人心。总之,组合无限制,关键是如何巧妙勾联,言之成
理。大胆组合,小心求证,其进愈深,而其见愈奇。
当然,也不必拘泥于所学课文,因为课文大多数为节选。可适当结合整本书阅读,准确
把握人物形象。如项羽和刘邦,不限于《鸿门宴》,也可以结合《项羽本纪》《高祖本纪》
有关内容,比较两人的性格、格局等,这样使人物形象丰满鲜活,更容易谈出深度厚度,而
不是课文中的人人皆知的“常识”。
解题
本题在近期的高考模拟试题中,相对小众,出乎意料,并非家国情怀类宏大主题作文。
在内容上,与 2020 年全国 1 卷高考作文鉴古知今类、史料类作文很相似,也是评论人物;
但又不完全相同,而是要求选取两个人物,思辨难度加大。在形式上,与 2017 年全国卷有
相似之处,都是自由组合式,给学生很大的学生写作空间。材料情境虽然看似人物评论,但
绝非简单的臧否人物,光选择,就足以考查出考生对文本的熟悉程度,更见出综合分析、整
合思考的能力。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刘邦项羽:不同格局,不同结局。
2.祥林嫂与孔乙己:同是套中人,被侮辱与损害者。
3.张良和范增:大智慧与小聪明。
4.杜十娘和祥林嫂:叛逆者与屈从者。
5.王熙凤与奥楚篾洛夫:不同国度,一样善变。
6.林冲和鲁智深:果断从事,敢想敢做;切忌优柔寡断。
……
偏题立意:
1.杜十娘和祥林嫂:敢爱敢恨。(比较点选择不恰当。)
2.烛之武和祥林嫂。(人物组合选择不当,两者无内在有机关联。)
……
下水文
大智慧和小聪明
——张良与范增之比较人物评论
世人皆以为,张良和范增,均为腹有良谋,胸怀韬略的智者,但我独以为:范增所谓的
智慧,只能是小聪明;而张良之智,堪为大智慧。
范增之智,其实是小聪明;而张良之智,堪称大智慧。
范增不能像诸葛亮一样,隆中一对,茅庐未出而三分天下,使项羽拳拳服膺其雄才伟略。
而是仅凭小聪明,用虚妄的望气之说,激怒项羽,身为谋士,不重人谋重鬼神,难怪项王会
轻信刘邦卑辞巧语而改变主意。他的小聪明,还体现在自作主张。鸿门宴上,在项王默然不
应时,他私自授意项庄刺杀刘邦。这和矫诏有何区别?令出私门,乾纲独断,以亚父身份,
视君王为傀儡,不仅不智,而且是愚而自用。
张良披肝沥胆,不离不弃,但生性多疑的刘邦,惊疑问道:“君安与项伯有故?”若换做
是范增,定会拂袖而去,或是大呼“信而见疑”。但张良不愠不怒,而是耐心解释,打消其疑
虑。张良之智,在于深谙君王心理,知晓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因此朝乾夕惕,隐忍宽宏,最
终赢得了君王的信任。
张良的智慧还在于随机应变,而放增拙于应变。
鸿门宴上,险象环生,张良“猝然临之而不惊”,他私召樊哙;在刘邦独自脱身后,只身
虎穴,且能顾全大局,巧妙周旋,便宜行事,足见其大智大勇。而项庄舞剑,项伯翼蔽,范
增竟如黔驴技穷,无计可施。其拙于应变,何谈大智?
因此,两人虽然都是各自阵营的智囊,但一个能为君王言听计从,视为股肱,成就大业;
一个壮志难酬。这里面,固然有项羽和刘邦器度、谋略的高下之别,但和两位谋士的智慧、
器度不无关系。我们虽然不是张良、范增一样叱咤风云的人物,但他们对于我们今天的为人、
处世、谋事大有裨益。
古人说,“大巧若拙”。今人刘震云也说,“聪明人做老实事”。是的,真正有大智慧的人,
从不逞小聪明。
大智慧的人,他们从不怨天尤人,而是像张良一样努力试着去改变、应变。从不心存侥
幸,寄希望于毕其功于一役。他们从不因为一时失利,就像范增一样,怒气而怼,撂挑子,
而是冷静思考。他们懂得审视自我,审视他人,因势利导。从来不会像范增一样,孤高自许,
只能处于 C 位,只有自己“是高山而非溪流,是人杰而非草芥”,别人都是“竖子”、鼠辈,最
终自己孤立自己,使自己与周围的世界绝缘,不屑于与他人同框,也与成功失之交臂。
臧否人物快意事,鉴古知今后世师。
“照我思索,能认识我;照我思索,能认识人”(沈从文)。但愿我们通过评价历史人
物,洞明世事,练达人情,从中汲取智慧,成就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