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ID:684560

大小:2.84 MB

页数:28页

时间:2021-05-0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第五单元 定量研究化学反应 第一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在化学反应前后,粒子总数可能改变的是( )‎ A.质子 B.原子 C.分子 D.电子 ‎ ‎2. NH4ClO4(高氯酸铵)可用作火箭推进剂,当它发生分解反应时,一定不能生成的物质是( )‎ A.CO2 B.Cl2 C.O2 D.N2 ‎ ‎3.a g硫在b g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质量( )‎ A.一定是(a+b)g B.小于等于(a+b)g C.大于(a+b)g D.一定不足(a+b)g ‎4.下列现象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 A.水结冰前后质量保持不变 ‎ B.1 g芝麻和1 g大米混合,总质量等于2 g C.在降温加压条件下,氧气变为淡蓝色液体 ‎ D.铁丝燃烧后生成四氧化三铁的质量大于铁丝质量 ‎5.学习科学知识可以用来辨别“真”、“伪”,通过分析下列叙述属于“真”的是( )‎ A.绿色食品是不含任何化学物质的食品 B.为延长灯泡的使用寿命,可在灯泡中充入氮气 C.青少年缺钙会得佝偻病和发育不良,因此需要经常补充钙单质 D.有人称自己有特异功能,能将普通的铜、铝转变为黄金 ‎ ‎6.m g KClO3和2 g MnO2混合加热,完全反应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为n g,则生成O2的质量是( )‎ A.(m-n)g B.(m+2-n)g C.(m+2+n)g D.(n-2)g ‎7.某物质在纯氧中燃烧生成了氮气和水蒸气,该物质一定含有( )‎ A.氮元素和氧元素 B.氢元素和氧元素 C.氮元素和碳元素 D.氮元素和氢元素 ‎8.一定质量的木炭与过量的氧气在密闭的容器内加热使其充分反应。下图中能正确反映容器内有关的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是( )‎ ‎ A B C D ‎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1L氢气和1L氧气反应能生成2L水 B.蜡烛完全燃烧后固体消失了,违背了质量守恒定律 C.固体、液体间反应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如果有气体参加就不遵守了 D.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磷和氧气的质量之和 ‎10.在一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如下表:‎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g)‎ ‎8‎ ‎1‎ ‎36‎ ‎10‎ 反应后质量(g)‎ 待测 ‎20‎ ‎0‎ ‎31‎ ‎ 反应后,甲的“待测”值应为( )‎ A.10 B.8 C.4 D.0 ‎ ‎11.在光合作用反应中,CO2+H2O 叶绿体 淀粉 + O2,仅据此反应可得出的合理解释是( )‎ A.淀粉中只含有C、H元素 B.淀粉中一定含有C、H元素,可能含O元素 C.淀粉中一定含C、H、O元素 D.淀粉中一定含C、O元素,可能会含H元素 ‎12.将A、B、C三种物质各10‎ ‎ g,加热进行化合反应生成D(其中B是催化剂),当A已完全反应后,测得生成D为16 g。反应后的混合物中B与C的质量比为( )‎ A.5:1 B.5:2 C.5:3 D.4:1‎ ‎13.如图所示是某反应前后的微观示意图,“”和“”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则该反应( )‎ A.是化合反应 B.有单质生成 C.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不变 ‎ D.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4:1‎ ‎14.下列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质量守恒定律揭示了化学变化中宏观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与微观过程无关 B.通过化学变化,只能改变物质的种类,不能改变物质的总质量 C.质量守恒定律为定量揭示化学变化的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 D.随着科技的发展,精密仪器为我们定量研究化学变化创造了条件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24分)‎ ‎15.(4分)汽车尾气中含有CO和NO,消除这两种物质对大气污染的方法是在汽车的排气管上装一个“催化转化器”,使它们发生反应生成两种参与大气循环的气体。这两种气体是 和 。‎ ‎16.(8分)将A、B、C三种物质各20 g加热发生化学反应后,测得A为13g,B为20g,D为27g,则参加反应的物质是 ,生成的物质是 ,B有可能是 ,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是 。‎ ‎17.(6分)一段蜡烛燃烧前质量为m g,燃烧后的质量为n g,生成二氧化碳a g,水蒸气b g,则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是 g,参加反应的石蜡是 g,所消耗氧气的质量是 g。(计算结果用含字母的代数表达式表示)‎ ‎18.(6分)如图为某一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反应物中参加反应分子个数比为 。‎ ‎(2)反应后的物质属于 (填“单质”、“化合物”或“混合物”)。‎ ‎(3)根据图示信息,化学反应前后原子个数 (填“变”或“不变”)。‎ ‎(4)从宏观角度,判断该变化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答一条即可)。‎ 三、分析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8分)‎ ‎19.(4分)请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为什么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0.(4分)某校课外兴趣小组同学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加热制氧气,实验完毕后发现混合物固体质量减小了,请你用学过的化学知识解释。‎ 四、实验探究题(本题包括1小题,共16分)‎ ‎21.初三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依据教材实验对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变化进行了探究。‎ ‎【查阅资料】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 ‎【实验装置设计】甲、乙、丙小组同学分别设计如下装置:‎ ‎ 甲组 乙组 丙组 ‎【讨论与探究】(1)甲小组实验中,磷燃烧时,在锥形瓶底部加入少量水,其目的是 ;该实验可观察到现象是 。如果玻璃管上端没有系小气球,将可能出现的后果是 。‎ ‎(2)请根据乙组和丙组设计的““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并按要求完成乙组和丙组。‎ ‎①乙组实验可观察到现象是 ;此反应 (填“遵守”或“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②丙组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的测定,得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该反应中二氧化锰起 作用。‎ ‎【实验结论】通过甲、乙、丙实验探究,你得到的结论是 。 ‎ ‎【实验分析】请从原子的角度,简要分析一下实验结论 。‎ ‎【反思与交流】通过对以甲、乙、丙小组实验的探究,你得到的启示是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A 3.B 4.D 5.B 6.B 7.D 8.C 9.D 10.C ‎ ‎11.B 12.B 13.A 14.A 二、填空题 ‎15.N2 CO2‎ ‎16.AC D 催化剂 7:20:27(或20:7:27)‎ ‎17.a+b m-n a+b+n-m ‎18.(1)2:1(或1:2) (2) 混合物 (3)不变 (4)有新物质生成 三、我会分析 ‎19.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新的分子,这一过程中,原子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答案合理即可)‎ ‎20.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因为生成的氧气是气体,所以固体质量减轻。(答案合理即可)‎ 四、我会实验 ‎21.【讨论与探究】(1)为了吸收白磷燃烧时放出的热量,让装置快速冷却 白磷燃烧、冒出白烟,燃烧过程中小气球膨胀,燃烧结束冷却至室温后小气球又变瘪 生成的五氧化二磷从玻璃管中逸出,天平称量反应前后质量总和发生变化 (2)①烧杯内有气泡产生,天平指针偏向右盘 遵守 ②等于 催化 ‎ ‎【实验结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实验分析】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质量均不发生改变,所以反应物和生成物质量相等 ‎ ‎【反思与交流】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应该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实验 ‎ ‎ ‎5.2 化学反应的表示(第一课时)‎ 一、选择题 ‎1.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的是(  )‎ A.Mg+O2===MgO2‎ B.C+O2===CO2‎ C.S+O2SO2↑‎ D.4P+5O22P2O5‎ ‎2.“”和“”分别表示两种元素的原子,一定条件下发生的下列反应,能用下图表示的是(  )‎ A.2H2+O2===2H2O B.2CO+O2===2CO2‎ C.N2+3H2===2NH3‎ D.H2+Cl2===2HCl ‎3.下列化学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 A.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3Fe+2O2Fe3O4‎ B.铁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Fe+CuSO4=Cu+FeSO4‎ C.用稀盐酸除铁锈:Fe2O3+6HCl=2FeCl3+3H2O D.用赤铁矿石(主要成分:Fe2O3)炼铁:Fe2O3+CO2Fe+CO2‎ ‎4.下列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中,不正确的是( )‎ A.2Mg+O22MgO B.NH4HCO3NH3↑+H2O+CO2↑‎ C.4Fe+3O22Fe2O3 D.CaCO3CaO+CO2↑‎ ‎5.如下图所示形象地表示某反应物与生成物分子及其数目的变化,其中、和分别表示A、B、C三种不同的分子。‎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A、B、C前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 )‎ A.4:1:3 B.3:1:2 C.4:1:2 D.3:1:3‎ ‎6.对于图示理解错误的是(  )‎ A.原子可结合成分子 B.可用表示氢分子的形成过程 C.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 D.化学变化的基础是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 ‎7.据报道,2011年12月17日湖南一煤矿发生一起瓦斯爆炸事故,遇难人员9人。煤矿坑道内“瓦斯”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气体,若不及时通风排出,遇到火星极易发生爆炸,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aCH4+bO2cCO2+dH2O,则化学计量数之和为( )‎ A.4 B.5 C.6 D.7‎ ‎8.关于化学方程式:4P+5O22P2O5,四位同学表达了四种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 ‎[‎ ‎9.化学方程式:2H2+O2 2H2O的读法错误的是(  )‎ A.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 B.每4克氢气和32克氧气点燃后可以生成36克水 ‎ C.每2mol氢气和1mol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了2mol水 ‎ D.每两个氢分子加一个氧分子合成两个水分子 ‎10.工业上常用乙炔燃烧产生的高温火焰来切割金属。若用R表示乙炔,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R+5O24CO2+2H2O,则乙炔的化学式是( )‎ A.C2H4 B.C2H2 C.CH3COOH D.C2H6‎ 二、非选择题 ‎11.有一位同学写出下列几道不完整的化学方程式,用编号回答问题(每个编号只选一次)。[ ‎ ‎①C+O2=CO2‎ ‎②KMnO4K2MnO4+MnO4+O2↑ ‎ ‎③S+O2↑SO2‎ ‎④P2+O5P2O5‎ ‎⑤2HgO2Hg+O2↑ ‎ ‎⑥H2OH2↑+O2↑ ‎ ‎(1)化学式书写错误的有_____。‎ ‎(2)未注明或注错反应条件的有_____。 ‎ ‎(3)没有配平的有_____。‎ ‎(4)“↑”或“↓”符号使用不当的有_____。‎ ‎12.在通常情况下,二硫化碳(CS2)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一种大气污染物和一种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 ‎(1)二硫化碳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应前后硫元素的化合价分别是________(CS2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 参考答案 ‎1.解析:判断化学方程式是否正确,先看是否符合客观事实,再看是否配平,最后观察反应条件是否齐全和是否多标或漏标“↑”和“↓”。A、B没有标点燃,且A中MgO2不正确;C中反应物有气体,生成物SO2不能标“↑”。‎ 答案:D ‎2.解析:从图中看出,两种反应物都是双原子分子,且分子个数比是1∶1,生成物也是双原子分子,故只有D符合要求。‎ 答案:D ‎ ‎3.解析:用赤铁矿石炼铁的化学方程式未配平,应为:Fe2O3+3CO2Fe+3CO2。‎ 答案:D ‎4.解析: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物应为Fe3O4。‎ 答案:C ‎5.解析:分子个数比就是化学方程式中A、B、C前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反应前有4个A分子、1个B分子,反应后有1个A分子、2个C分子,所以有3个A分子和1个B分子反应生成2个C分子,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3A+B=2C,检验一下反应前后的原子种类和个数,前后相等,故应选B。‎ 答案:B ‎6.解析:图中表示了原子形成分子,分子构成物质的微观过程。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的,但并不是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如金属由原子构成,氯化钠由离子构成。‎ 答案:C ‎7.解析:配平化学方程式得:CH4+2O2CO2+2H2O,得a+b+c+d=6。‎ 答案:C ‎8.解析:反应物、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4:5:2,质量比为124:160:284。‎ 答案:A ‎9.解析:该反应可读作: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故选项A读法正确;该反应可读作:每4份质量的氢气和32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条件下恰好反应生成36份质量的水,则每4克氢气和32克氧气点燃后可以生成36克水,故选项B读法正确;从微观上,每2个氢气分子和1个氧气分子反应生成2个水分子,则每2mol氢气和1mol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了2mol水,故选项C读法正确;在反应中“+”读作“和”,“═”读应作“生成”,从微观上,每2个氢气分子和1个氧气分子反应生成2个水分子,故选项D读法错误。‎ 答案:D ‎10.解析: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可求出R含有2个氢原子和2个碳原子,化学式表示为C2H2。‎ 答案:B为加热。‎ 第二节 化学反应的表示(第二课时)‎ 一、选择题 ‎1.关于2CO+O22CO2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氧化碳加氧气点燃等于二氧化碳 B.一氧化碳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C.两个一氧化碳分子加一个氧分子等于两个二氧化碳分子 ‎ D.2g一氧化碳和1g氧气反应生成2g二氧化碳 ‎2.当空气受SO2严重污染时,可通过飞机喷洒X粉末,使空气中的SO2含量明显降低,该过程发生的反应是2X+2SO2+O2==2CaSO4+2CO2。X的化学式是( )‎ A.CaO B.CaCO3 C.Ca(OH)2 D.Na2CO3 ‎ ‎3.下列化学方程式中,书写正确的是( )‎ A.2H2O=O2↑+2H2↑ B.4P+5O22P2O5‎ C.Zn+HCl=ZnCl2+H2↑ D.KMnO4=K2MnO4+MnO2+O2↑‎ ‎4.下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元素的原子,能用该图表示的化学反应是( )‎ A.2CO+O22CO2 B.C+CO22CO C.H2+Cl22HCl D.2H2+O22H2O ‎5.已知某钾盐可发生反应:4K2Cr2O74K2CrO4+2X+3O2↑,则生成物X的化学式是( )‎ A.CrO2 B.CrO3 C.Cr2O5 D.Cr2O3‎ ‎6.已知某两种物质在光照条件下能发生化学反应,其微观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 ‎(说明:一种小球代表一种原子) ‎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图示中的反应物都是单质 B.图示中共有4种分子 C.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D.该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7.在化学反应xM+yN=mP+nQ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取a g M和a g N反应,生成P和Q的质量总和不一定是2a g B.化学计量数x与y的和一定等于m与n的和 C.反应物M和N的质量比一定等于生成物P和Q的质量比 D.M与N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和一定等于P与Q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和 ‎8.若C的化学式为AB3,则下列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3AB2+B2=2C B.2AB2+B2=2C C.AB2+B2=2C D.AB2+2B2=2C ‎9.小明同学从S+O2SO2中获得以下信息:‎ ‎①该反应反应物是硫和氧气; ②反应发生条件是点燃;‎ ‎③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和原子个数不变; ④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保持不变;‎ ‎⑤参加反应的硫和氧气的质量比为2:1。‎ 其中正确的信息是(  )‎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 C.④⑤ D.①②③⑤‎ ‎10.符合事实且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用NaOH除去混在CO2气体中的HCl:NaOH+HCl═NaCl+H2O ‎ B.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的原因:CO2+H2O═H2CO3‎ C.用稀硫酸洗去附着在试管壁上的铜:Cu+H2SO4═CuSO4+H2↑‎ D.除去氯化钠中少量的碳酸钠:Na2CO3+H2SO4═Na2SO4+H2O+CO2↑‎ 二、非选择题 ‎11.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 ‎(1)____H2O2____H2O+____O2↑‎ ‎(2)____ Fe+____O2____Fe3O4‎ ‎(3)____C6H6+____O2____CO2+____H2O ‎(4)____Fe+____CuSO4===____Cu+____FeSO4[‎ ‎(5)____H2O____H2↑+____O2↑‎ ‎12.写出符合要求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硫在空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成水的化合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生成水的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反应物是水的分解反应____________。‎ ‎13.小婧同学学习化学后知道,镁在氧气中燃烧会生成白色的氧化镁固体。但她在空气中点燃镁条时,却发现在生成的白色固体中还夹杂着少量的淡黄色固体。‎ ‎[提出问题]为什么会生成淡黄色固体?‎ ‎[查阅资料]小婧查阅资料,记录了下列几种物质的颜色: ‎ 物质 MgO MgCl2‎ Mg3N2‎ Mg(NO3)2‎ MgCO3‎ Mg(OH)2‎ 颜色 白色 白色 淡黄色 白色 白色 白色 其他同学认为不必查阅氯化镁的颜色,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出猜想]分析资料,小婧认为淡黄色固体可能是由镁与空气中的________反应生成的;‎ ‎[实验探究]小婧设计实验证实了自己的猜想,她的方案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根据小婧的实验结果,写出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时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解析:本题考查化学方程式的读法和意义。化学方程式中“+”读为“和”或者“跟”,“=”读为生成;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式前面的计量数表示的是参加反应的微粒个数之比,而不是质量比。 ‎ 答案:B ‎2.解析:在化学方程式中,反应前后原子个数相同,且原子种类不变,即可数出X中所含原子的种类及个数。‎ 答案:B ‎3.解析:A中漏掉了反应条件“通电”;C中未配平化学方程式;D中漏掉了反应条件“△”,也未配平化学方程式。‎ 答案:B ‎4.解析:从图中可知:2个“”分子和一个“”分子生成2个“”分子,且符合“化合物+单质→化合物”,故选A。‎ 答案:A ‎5.解析:本题考查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量不变可以推断出2X中含有的4个Cr和6个O,所以X的化学式为Cr2O3。‎ 答案:D ‎6.解析:通过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特点是:一种化合物分子与一种单质分子发生反应,生成两种不同的化合物分子。由此可见,A、C错误,B正确;任何一个化学反应都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所以D也是错误的。‎ 答案:B ‎7.解析:如果a g M和a g N恰好完全反应,则P和Q的质量总和为2a g,如果a g M和a g N不是恰好完全反应,则P和Q的质量总和小于2a g;B、C、D项中各个量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答案:A ‎8.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2AB2+B2=2AB3。‎ 答案:B ‎ ‎9.解析:从S+O2 SO2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是硫和氧气,反应条件是点燃,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和原子个数不变;反应前是分子个数是2,反应后是1,反应前后分子发生改变;参加反应的硫和氧气的质量比32:(16×2)=1:1。①②③获得信息正确,故该选项A错误;①②③获得信息正确,故该选项B正确;①②③获得信息正确,故该选项B错误。①②③获得信息正确,故该选项D错误。‎ 答案:B ‎10.解析:CO2和HCl气体均能与NaOH溶液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A所采取的方法错误;选项B符合事实且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铜的位置排在氢的后面,不能与稀硫酸反应,故C项该化学方程式应错误;碳酸钠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硫酸钠,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D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答案:B ‎11.解析:(1)用观察法或最小公倍数法配平;(2)用最小公倍数法配平;(3)用奇数配偶法或最小公倍数法配平;(4)不用配平,等号两边各原子个数已经相等;(5)用最小公倍数法配平。‎ 答案:(1)2 2 1‎ ‎(2)3 2 1‎ ‎(3)2 15 12 6‎ ‎(4)1 1 1 1‎ ‎(5)2 2 1‎ ‎12.(1)3Fe+2O2Fe3O4‎ ‎(2)S+O2SO2‎ ‎(3)2KMnO4K2MnO4+MnO2+O2↑‎ ‎(4)2H2+O22H2O ‎(5)2H2O22H2O+O2↑‎ ‎(6)2H2O2H2↑+O2↑‎ ‎13.解析:因空气中不含氯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镁在空气中燃烧不可能生成。‎ ‎ ‎ ‎ ‎ 第三节 化学反应中的有关计算 一、选择题 ‎1.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这个反应中,镁、氧气、氧化镁的质量比是(  )‎ A.24∶32∶56   B.24∶32∶40‎ C.48∶32∶80 D.18∶32∶64‎ ‎2.碳酸氢钠用于焙制糕点,在270℃时分解:2NaHCO2Na2CO3+CO2↑+H2O↑。现取NaHCO3 16.8 g,在敞口试管中加热到质量不再改变为止,减少的质量为( )‎ A.4.4 g B.6.2 g C.8.8 g D.10.6 g ‎ ‎3.某合金6 g与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如果生成0.2 g氢气,该合金中的元素可能是( )‎ A.Zn和Fe B.Cu和Au C.Zn和Cu D.Mg和Al ‎4.在化学反应2A+B2=2C中,已知20gA和足量B2充分反应后,生成30g C。已知B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则C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A.20 B.32 C.48 D.96‎ ‎5.现有6克碳和14克氧气完全反应,则生成物是(  )‎ A.CO B.CO2 C.CO和CO2 D.无法确定 ‎6.在一硬质玻璃管中盛放着8 g Fe2O3,通入CO气体高温加热一段时间后,冷却后,测得玻璃管内固体物质的质量减少了1.2 g,则此时玻璃管内固体物质中铁元素的质量为下列的( )‎ A.6.8 g B.5.6 g C.2.8 g D.1.2 g 二、填空题 ‎7.6 g镁在足量氧气中完全燃烧可制得氧化镁_______g,同时消耗氧气_______g。‎ ‎8.化学反应A+B=C+2D,已知49 g A恰好与29g B完全反应,生成60 g C。已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A为98,B为58,C为120,则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__。‎ 三、计算题 ‎9.实验室中可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7.9 g高锰酸钾受热完全分解,可制得氧气多少克?‎ ‎10.某县一载满浓硫酸的罐车翻倒,导致26吨含H2SO4为98%的浓硫酸泄漏,流入附近小溪中。闻讯赶来的武警官兵立即垒坝并用石灰浆(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中和稀释后的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SO4+Ca(OH)2=CaSO4+2H2O。‎ 计算:中和泄漏的硫酸,理论上需要多少吨氢氧化钙?(精确到0.1)‎ ‎11.有一包黑色粉末,主要成分是氧化铜。2g该黑色粉末与19.6g10%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uO+H2SO4=CuSO4+H2O(杂质不与稀硫酸反应)。请计算:‎ ‎(1)19.6g10%的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为________g。‎ ‎(2)黑色粉末中氧化铜的质量分数。‎ ‎12.小芳为测定维生素C药片中维生素C(化学式为C6H8O6)的质量分数,进行了如下实验:‎ 反应原理:C6H8O6+I2= C6H6O6+2HI(I2不和维生素C药片中的其他物质反应)。‎ 实验数据:取维生素C药片2 g,共消耗I2的质量为2.54 g。‎ 请你帮助小芳计算维生素C药片中维生素C的质量分数(I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7)。‎ 参考答案 ‎1.解析:2Mg+O22MgO,m(Mg)∶m(O2)∶m(MgO)=(24×2) ∶(32×1)∶(40×2)=48∶32∶80。‎ 答案:C ‎2.解析:减少的质量为生成的CO2和H2O的质量之和。 ‎ 答案:B ‎3.解析:分别取6 g纯金属与酸反应,依据化学方程式,可求出产生氢气的质量情况是:Mg、Al、Fe均大于0.2 g,Zn小于0.2 g,Cu、Au不与酸反应,产生氢气质量视为0。由题意知,6 g混合物与酸反应产生氢气0.2 g,是氢气质量的平均值,那么,混合物必由产生氢气质量大于0.2g的金属和产生氢气质量小于0.2 g的金属组成。显然,A项的组合是合理的,应选A。而B项的组合无氢气生成,不选B;C项的组合生成的氢气一定小于0.2 g,不选C;D项的组合生成的氢气一定大于0.2 g,不选D。 ‎ 答案:A ‎4.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20gA和B2充分反应生成30gC时参加反应的B2质量应为30g-20g=10g;‎ 设C的相对分子质量是x,则 ‎2A+B2=2C ‎32 2x ‎10g  30g解得x=48。‎ 答案:C ‎5.解析:碳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方程式是:C+O2 CO2,碳和氧气的质量比是12:32=6:16,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的方程式是:2C+O2 2CO,方程式中碳和氧气的质量比是24:32=6:8,而题目中碳和氧气的质量比是6g:14g=6:14,说明这两个化学反应都有,所以生成物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两种气体的化合物。‎ 答案:C ‎6.解析:因CO与Fe2O3反应生成Fe和CO2,即减少的1.2 g质量是Fe2O3中氧元素的质量,而固体中铁元素的质量在反应前后没有改变,则铁元素的质量=8 g×=5.6g。‎ 答案:B ‎ ‎7.解析:设可制得MgO的质量为x,同时消耗O2的质量为y。‎ ‎2Mg + O22MgO ‎ ‎48 32 80‎ ‎6g y x ‎,x=10g ‎,y=4g 答案:104 ‎ ‎8.解析:A+B=C+2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D为49g+29g-60g=18g,设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D。‎ A + B = C + 2D ‎98 58 120 2MD ‎49g 29g 60g 18g ‎ MD=18 ‎ 答案:18‎ ‎9.解析:已知量是反应物高锰酸钾的质量,未知量是生成物氧气的质量。首先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根据高锰酸钾和氧气的质量关系(质量比为定值),可列比例式求解。解题时还要规范解题步骤,计算过程中要带单位进行计算。‎ 解:设制得氧气的质量为x。‎ ‎2KMnO4K2MnO4+MnO2+O2↑‎ ‎ 316         32‎ ‎ 7.9 g        x = 解得,x==0.8 g 答:可制得氧气0.8 g。 ‎ ‎10.解:设理论上需要氢氧化钙的质量为x。‎ 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26 t×98%=25.48t H2SO4 + Ca(OH)2=CaSO4+2H2O ‎ 98 74‎ ‎ 25.48 t x ‎≈19.2 t 答:理论上需要氢氧化钙的质量为19.2 t。‎ ‎11.(1)1.96 ‎ ‎(2)解:设黑色粉末中氧化铜的质量为x CuO+H2SO4=CuSO4+H2O ‎80 98‎ x 1.96g x=1.6g 黑色粉末中氧化铜的质量分数为 答:黑色粉末中氧化铜的质量分数为80%。‎ ‎12.解析:注意本题给出的维生素C药片的质量不是纯维生素C的质量,只能利用I2的质量求维生素C的质量。‎ 解:设2 g维生素C药片中维生素C的质量为x C6H8O6+I2=C6H6O6+2HI 176 254 ‎ ‎ x 2.54 所以X=1.76 1.76/2=0.88=88%‎ 所以2 g维生素C药片中维生素C的质量为88%。‎ ‎ ‎ 到实验室去:探究燃烧的条件 一、选择题 ‎1.下列不是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 A.可燃物 B.氧气 C.压强 D.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 ‎2.用化学知识解释成语“火上浇油”的说法中合理的是(  )‎ A.增加可燃物,可以使燃烧更旺 B.增大氧气的密度,可以使燃烧更旺 C.清除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 ‎ 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达到灭火的目的 ‎3.阻燃剂氢氧化铝受热分解时吸收热量,同时生成耐高温的氧化铝和水蒸气,起到防火作用。下列关于该阻燃剂防火原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反应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B.生成氧化铝覆盖在可燃物表面,隔绝空气 C.生成大量水蒸气,降低可燃物周围氧气浓度 D.反应能够降低温度,可燃物不易达到着火点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通常所说的燃烧是发光、放热的现象 B.可燃物与足够的氧气接触就肯定能发生燃烧现象 C.可燃物在纯氧中的燃烧比在空气中的燃烧要剧烈 D.只有使可燃物跟空气隔绝,同时把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才能灭火 ‎5.野炊时,小明发现篝火的火焰很小。于是他将木柴架空一些,这样做的目的是(  )‎ A.使木柴与空气充分接触 B.升高木柴的温度 C.降低木柴的着火点 D.方便添加木柴 ‎6.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拨得松散一些,可能火焰更旺,其原理是(  )‎ A.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C.增加空气中氧气含量 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 ‎7.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此话的意思是说:做人必须脚踏实地,事业才能有成;燃烧固体燃料需要架空,燃烧才能更旺。从燃烧的条件看,“火要虚”的实质是( )‎ A.增大可燃物的热值 B.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8.燃着的火柴梗竖直向下,火柴梗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 A.火柴梗接触的氧气少   B.火柴梗的温度低 C.火柴梗着火点升高了   D.火柴梗着火点降低了 ‎9.认识燃烧原理可以合理利用和控制燃烧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与氧气反应时都会发生燃烧 ‎ B.只有燃烧才能发光、放热 C.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可促进燃烧 D.煤炉生火时,用木材引燃是为了提高煤的着火点 ‎10.学校食堂,为了让煤充分燃烧,达到节能减排之目的,正确合理的措施是( )‎ A.增加煤的用量 B.粉碎煤块 C.提高锅炉的耐热性 D.减少空气通入量 二、非选择题 ‎11.《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曹操率百万水师乘船横渡长江,声势浩大,却被周瑜的火攻和孔明“借”来的东风弄得大败而逃。用燃烧三要素回答以下问题:‎ ‎(1)周瑜使用了“火箭”射进曹军的连环木船上,“火箭”能使木船着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起火后曹军的部分船只逃脱,这些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孔明“借”来的“东风”不仅使火势吹向曹营,还为燃烧提供了_______________,使火势烧得更旺。‎ ‎12.在日常生活中,燃烧现象屡见不鲜。你想过没有:发生燃烧的条件是什么?根据下图中提供的6个实验中,选择合适的实验来探究这一问题。‎ 实验假设 实验内容(填序号)‎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可能与物质有关 ‎[实验1]应选择实验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燃烧;_________‎ 没有燃烧 物质燃烧必须满足的条件:物质具有可燃性 ‎(2)可能与_________有关 ‎ ‎[实验2]应选择实验_________‎ ‎_________;‎ 要与_________接触 ‎(3)可能与_________有关 ‎[实验3]应选择实验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C ‎2.解析:“火上浇油”的化学意思是向燃烧的物质中增加可燃物——油,可以使燃烧更旺,故A合理;氧气的密度一般情况下不能改变,故B不合理;清除可燃物,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但是与“火上浇油”的说法相反,故C不合理;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情况下不能改变,故D不合理。‎ 答案:A ‎3.解析:着火点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它不能随着时间、地点、环境改变而改变。‎ 答案:A ‎4.解析: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并不一定是化学变化,燃烧通常有氧气参加,是剧烈的氧化反应。要使可燃物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二是要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只要消除其中一个条件即可实现灭火,所以A、B、D是错误的。另外,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它跟氧气的接触面积和氧气的浓度有关,接触面积越大,氧气的浓度越高,燃烧就越剧烈。‎ 答案:C ‎5.答案:A ‎6.解析: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情况下不变,故A错误;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情况下不变,故B错误;将灯芯拨得松散一些,不会改变空气中氧气含量,故C错误;将灯芯拨得松散一些,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火焰更旺,故D正确。‎ 答案:D ‎7.解析:使可燃物充分燃烧的条件:一是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二是增加氧气的浓度。一般情况下,增大氧气的浓度较难操作,物质在空气中燃烧,氧气浓度是一定的,要想燃烧更旺,可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火要虚”就是在燃料中间留一些空隙,以增大燃料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故D对。‎ 答案:D ‎8.解析:燃着的火柴梗若火焰在下,火柴梗竖直向上,则火柴梗被火焰加热,温度升高,更易燃烧;若火柴梗竖直向下,则火柴梗温度低,不易燃烧。‎ 答案:B ‎ ‎9.解析:铁生锈是缓慢氧化,但不属于燃烧;白炽灯通电也能发光、放热但不是燃烧;用木材引燃煤,是木材燃烧时放热达到煤的着火点,而不是提高煤的着火点。‎ 答案:C ‎10.解析:促进可燃物充分燃烧的措施是增大氧气的浓度,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B正确。‎ 答案:B ‎11.解析:把握燃烧必须同时满足的三个条件,就可以明确答案。‎ 答案:(1)提供热量,使木船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2)移走可燃物 ‎(3)充足的氧气 ‎12.解析:由题意可知,燃烧条件的探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1)研究燃烧的首要条件,是否存在可燃物;(2)研究可燃物是否与助燃剂接触;(3)研究可燃物温度是否达 ‎ ‎

资料: 8611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