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机械运动PPT教学课件
加入VIP免费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机械运动PPT教学课件

ID:684634

大小:3.07 MB

页数:67页

时间:2021-05-0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观察下列图片] 紫色的线弯了吗? 橙色的线哪段长? 我们的感觉可靠吗?   为了更准确的认识周围的世界,把握事物的特点,我 们发明工具,帮助我们测量。 手表 石英钟 电子停表 机械停表 刻度尺 三角尺 皮尺 游标卡尺 一、长度的测量 1、测量工具:刻度尺、三角尺、卷尺、皮尺、游标卡尺、 螺旋测微器等等。 2、长度的单位: (1)基本单位:米(符号:m) (2)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 毫米(mm)微米(µm) 纳米(nm) 十进制: 1m =10dm =100cm =1000mm 3、常用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千进制: 3 6 9 121km 10 m 10 mm 10 m 10 nm     mm cm dm m nm μm mm m km ×10 ÷10 ×10³ ÷10³ 4、正确使用刻度尺 (1)使用前做到“三看”(如图): ①看刻度尺的零刻线是否磨损。如 已磨损应从其他刻线量起。 ②看刻度尺的量程(测量范围)。原则上测长度要求一次测 量,如果测量范围小于实际长度,势必要移动刻度尺测量若 干次,这样会产生较大的误差。 ③看刻度尺的分度值,分度值反映了刻度尺不同的准确程度 和测量结果的有效性,量程和分度值应从实际测量的要求出 发兼顾选择。 (2)使用时做到“五会”: zxx``k ①会“选”。指刻度尺的选择。不同的刻度尺其精确 程度不同,也就是分度值不同。测量对象不同,所需 的精确程度也不同,例如:在安装门窗玻璃时进行的 测量准确程度要求较高,要选用分度值为1 mm的刻度 尺,而测量教室的长和宽时,准确程度要求不高,长 度较大,选用刻度尺是1 cm且量程较大的卷尺较合适。 ②会“放”。如图,尺要沿着所测的直线,不利用磨损 的零刻线,所谓沿着,一是指放正不歪斜;二是指要尽 可能的贴近被测长度,零刻线磨损的应以某一刻度线为 零点,读数时要注意减去“零点”前的数字。 ③会“看”。如图,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不要 斜视。 www.jkzyw.com ④会“读”。精确的测量需要估读,指在读数时,除准确 读出分度值的数字(准确值)外,还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 一位(估计值)。如25.38 cm,25.3 cm是准确值,0.08 cm是估计值,它虽然是估读的并不准确,但它对我们还是 有用的,它表示该物体的长度在25.3 cm~25.4 cm之间而 更接近25.4 cm。 ⑤会“记”,记录测量结果时,除了正确无误地记下所读 出的数字外,还要注上单位,只写了数字未标明单位的记 录是没有意义的。 5.特殊的测量 (1)累积法,也叫集小成大法:把n个相同的微小量放在 一起进行测量,再将测量结果除以被测量的个数就得到一 个微小量的数量,累积法在长度的测量、质量的测量中经 常被应用,在长度测量中,把n段相同长度的物体叠合,使 叠合后的总长度比刻度尺的分度值长得多,测出总长度除 以n,可以算出物体的长度。测纸张厚度、硬币的厚度、铜 丝直径等常用此法。 (2)辅助工具法,也叫替代法:利用辅助工具(直角三角 板等)创造几何等量关系,然后进行测量,例如测硬币、 乒乓球的直径。 Z``` (3)化曲为直:用线或细绳沿曲线绕上上周,作好两端 的记号,然轻轻拉直,用刻度尺量出线或细绳的长度, 即为所测曲的长度。 (4)化直为由:把曲线等分成若干段,把每一小段认为 是直线测出其长度,则曲线的总长一每段长度×段数。 每小段段越短,近似程度越高。 6.学会估测 估测过去常被忽略,现在课程标准中已经把估测上升 到技能水平要求。因此同学们在学习中对一些常见物体的 长度要有一些初步了解.以增加对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 长度单位中m、dm、cm、mm依次是十进制的关系,mm、μm、 nm之间是千进制的关系。自己的身高、臂长(腋窝到中指 尖)、中指的长度、指甲宽度,你走两步的距离,课桌的 高度、一层楼的高度、初二物理课本的厚度等等。 二、时间的测量 2.时间的单位: (1)国际单位:秒(s) (2)常用单位:时(h)、分(min)、毫秒(ms)、 微秒(μs) 1.测量时间的工具:   钟、表、在运动场和实验室经常用停表。 3.用停表测量时间 外圆走一圈是 30秒,两圈是 60秒,同时内 圆走一格。 内圆走一 格是60秒, 走一圈是 15分钟。 三、误差 1.误差产生的原因:与测量的人、测量工具、测量环境有 关。因此,任何测量中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努力设 法减小误差,不可能消除误差。错误与误差不同,错误是 由于采用不正确的测量方法和其他的一些人为主观因素所 得出的错误数据,因此在实验中应该避免也能避免。 2.减小误差的途径:选用更精密的测量仪器,改进实验方 法,熟练实验技能等都可以减小误差。在一般实验中,减 小误差的有效途经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这种方法对减小 偶然误差有效)。平均值要计算到比测量值多一位数字后 再四舍五入,即平均值应保留与测量值相同的位数(只有 一位估计数字)。 长 度 的 测 量 【课堂小结】 长度的单位 基本单位 其它单位 单位换算 正确使用刻度尺 使用前:三看 使用中:五会 特殊的测量 累积法 辅助工具法 转化法 误差 定义 产生原因 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减小误差的方法 时间的测量: 1.单位 2.测量工具 【课堂检测】 1、 “纳米”是一种长单位,1 nm=10-9m,纳米技术是以 0.1~100 nm这样的尺度为研究对象的前沿科学,目前我国在对 纳米技术的研究方面已经脐身世界前列,1.76×109nm可能是 ( ) A 一个人的身高 B 物理课本的长度 C 一座山的高度 D 一个篮球场的长度 A 2、一名粗心学生的测量记录中忘记写上单位,下列记录结果 中,哪下个数据的单位应该是米( ) A 一位学生的身高为16.3 B 一支新铅笔的长度为0.175 C 一本字典的厚度为3.5 D 一枚壹元硬币的厚度为1.9 B 3、图中物体A的长度是 ,刻度尺的分度值 是 。 1.90cm 1mm 4、要测出一幢12层住宅楼的高度,请你提出三种方法: k (1)在楼顶用皮尺垂下测量; (2)用绳子从楼顶垂下,再测出绳长; (3)测出一层楼的高度再乘以12; (4)用标杆配合测楼的影长可得楼高; (5)用高度计测量。 5.有关误差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误差只能尽量减小,而不能消除 B.测量可以做到没有误差 C.测量中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消除误差 D.测量中的误差是由于错误而造成的,因此是可以避免的 A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2节 运动的描述 一、机械运动 缓慢爬行的蜗牛、飞奔的猎豹、哗啦啦的流水、疾驰的 轿车飞机、运动赛场的运动健儿及运动的天体等等,它们 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共同特点:它们的位置随时间而变化。 一、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 定义: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 械运动。 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思考一:你能判断出甲图和乙图中小车的运动情况吗? 并说明为什么? 乙图 甲图 二、参照物 思考二:车里的小华动了吗? 汽车上站着的是小华,为什么司机和路边的人对他的 判断不一样?小华究竟动了吗? 为什么对同一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不同的人会作出 不同的判断? 问题: 选作标准的物体不同,即参照物不同。 二、参照物 答案: Ø 定义: 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需选定一个用作参考的标准 物体,先认为这个标准物体是不动的——这个标准物体就 叫参照物。 二、参照物 二、参照物 Ø 参照物特点: ①参照物是假定不动的物体,可以任意选择。(运动和静止 的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 ②参照物一旦被选定,我们就假定该物体是静止的。 ③研究对象不能做参照物。 ④研究地面上物体运动时,常以地面或地面上固定不动的物 体做参照物。因此物理学中一般选取地面或地面上静止的物体 作为参照物。 Ø 参照物判断物体运动情况的方法: ①确定研究对象,即明确要判断哪个物体是否运动; ②选定参照物,即假定一个物体不动; ③看被研究的对象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变化,若位置 有变化,则被研究的物体是运动的,若位置无变化,则 被研究的物体是静止的。 ⑤脱离参照物说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是无意义的。 因为同一物体相对不同的参照物其运动状态是不同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期间,一位法国飞行员在 发行中发现面前有一小东西,顺手把它抓住,发现竟然是一颗 子弹。他是怎么做到的呢,为什么他能抓到飞速的子弹呢? 小故事: 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如果选择不同的物体为参 照物,物体的运动情况往往不同。 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情况就 不同;可见,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桌子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 桌子相对于走动的学生是运动的 运动和静止 是相对的 桌子的运动与静止 例如:在骑自行车的过程中 研究对象 参照物 状态 原因 你相对于 自行车 自行车相 对于大树 自行车相 对于你 你 自行车 静止 位置不变 自行车 大树 运动 位置改变 自行车 你 静止 位置不变 两个运动的物体的以相同的速度向同一方向运 动,他们的位置相对 不变,则这两个运动的物体相对 静止。 自行车相对于你静止,你相对于自行车静止, 那么你和自行车相对静止。 相对静止的两个特点:运动方向相同,运动快慢相同。 例如:空中的加油机和受油机;收割机和拖拉机。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3节 运动的快慢 情景创设 如图所示是“森林动物”运 动会中龟兔赛跑的情景:比赛开 始前一阶段,“观众”认为跑在 前面的兔子快。判断依据是什么? 由于兔子麻痹轻敌,中途睡了一 觉,“裁判员”判定最先到达终 点的乌龟运动得快,你同意“裁 判员”的观点吗? 【课件展示】:下图是甲伦敦奥运会男子100米决赛起跑6 秒后的情景,谁运动的快?你是依据什么判断的?下图乙 是决赛成绩表,谁运动的快?依据又是什么的? 【启发思考】: 1.在比赛初期,运动员经过的路程不同,所用时间呢? 2.比赛结束时,相同的量又是什么? 3.如何用语言总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一、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相同时间比路程(龟兔赛跑)。 3.(1)相同路程比时间(百米赛跑); 1.初期:跑在前面的运动员跑得快。 依据:在相同时间内比较路程长短,经过路程长的运动员 跑得快。 2.结束:用时少的跑得快。 依据:运动员运动相同路程比较所花的时间,所花时间短 的运动员跑得快。 【刨根问底】: 时间相同通过比较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路程相同通 过比较时间的长短来判断快慢,那么如果时间和路程都不一 样,我们该如何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呢? 【课本想想议议3】 小聪跑100m用时17秒,小明跑50m用时8s,又该如何比较 他们谁跑得快呢? 【抛砖引玉】: 进一步思考:能否计算出一秒钟他们各自能跑多少 路程?如何计算? 计算出结果后,分析: 由此来看,谁跑得快一些? 这种比较的方法实际上是上述中的哪一种方法? 同时比路长;同长比时间; 路时均不同;比值快慢见。 【自主学习与探 究】: 1.把路程与时间的 叫速度。 2.路程、时间、速度的字母表示分别是 3.速度是描述 的物理量,其大小用公式表示 为 ,该 公式还有变形 4.长度和时间的国际单位分别是 推导出的速度的 单位是 。 5.若某物体运动速度是10m/s,其物理意义 是 。 6.观察汽车速度表,所用单位是什么? 7.1m/s 等于多少km/h?如何推导? 8.小资料:了解“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 二.速度 (2)公式: Ø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 Ø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s t v ——路程——米(m) ——时间——秒(s) ——速度——米每秒(m/s) (1)物理意义及定义: 求路程 vts  求时间 v st  t sv  意义: 定义: 基本单位: 常用单位: 1m / s s或m 读作“米每秒” 1km / h km h或 读作“千米每时” (3)单位: 1 米/秒 = 3.6 千米/时 1m 1 / 1000km1m / s 3.6km / h1s 1 / 3600h   换算关系: 解释:汽车的速度是15m/s,它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汽车每秒钟通过的路程是15m 速度的大小与路程、时间的选择无关。不能认为速度与 路程成正比,速度与时间值成反比。 【小试身手】 5 m/s = km/h 144 km/h= m/s 答案:18;40 阅读课文第20-21页的内容,初步感知以下内容: 1.机械运动是如何分类的? 2.物体怎样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3.物体怎样的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4.怎样粗略地描述物体的变速运动? 0 300m 600m 900m 1200m 0 200m 450m 750m 1200m 观察两辆车的运动情况,注意: 甲、乙两车在各个相等的时间段内行驶的路程有何特 点?说明了什么? 在生活中你能举出哪些运动情况如甲、乙两车的例子? 三、匀速直线运动 Ø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 Ø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你发现了什么? 机械运动 曲线运动 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 速度大小经常变化的直线运动。 Ø常见的运动都是变速运动。 变速运动比较复杂,如果只是做粗略研究, 也可以用公式 来计算它 的速度。这样算出来的速度叫平均速度。 总时间 总路程 t sv 物体做变速运动时,速度有时快,有时慢,怎样描 述它的运动情况呢? 说到某一物体的平均速度,一定 要指明是在哪段路程内的平均速度。 自行车运动员做变速运动 【强调】 1.对于匀速直线运动,掌握其不变性,理解并牢记匀速 直线运动概念。 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其速度应该是一个定值,与路程 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无关,所以这时不能将v=s/t理解为v 与 s成正比,与t成反比。 2.对于变速直线运动,关键是理解平均速度,掌握平均 速度是针对某段时间或者某段路程来说的; 变速运动的速度可以用v=s/t来计算,s是物体经过的某 一段路程,t是物体经过这一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求出的v 就是物体通过这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理解与运用】 1. 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速度公式 t SV  可知,物体的( ) A.速度大小恒定不变 B.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C.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D.以上说法都对 (点拨:隐含了v一定) 【拓展】 用图像来表示物体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用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路程,就得到了路程- 时间图像。 2.用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速度,就得到了速 度-时间图像。 t/s v/(m/s) 【拓展】-----生活中的物理 例:交通标志牌的意义 (以小轿车的限速为例) 表示该路段允许通过的最大速度是120Km/h; 从该标志牌处到徐州还有 100Km 【活学活用】 在不违反交通的情况下,上图中的轿车从此刻到达徐州 至少需要多少min? 分析:由标志牌知v 最 大 =120Km/h 而S=100Km 以最大速度行驶所用时间最少。 解:t=s/v最大=100Km/120Km/h=5/6h=50min 答:到达上海需要50min。 1.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匀速直线运 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计算公式是v= 。速度的单位 是米/秒(m/s)、千米/时(km/h)。1 m/s = 3.6 km/h。 2. 在变速运动中,根据v= 求出平均速度。 t s t s 小 结 1.水中游的最快的旗鱼,速度可达108km/h,陆地跑得最快的 猎豹,每秒可跑40m,空中飞行最快的褐海燕,每分钟能飞行 5km,比较它们速度的大小,下列正确的是(     )    A.猎豹最大     B.旗鱼最大      C.褐海燕最大      D.三者一样大 2.试判断下列哪一个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 A.正在起动的汽车    B.在平直的轨道匀速行驶的列车 C.被抛出去的石块     D.从高处自由落下的石块 【课堂检测】 C B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科学探究的环节: 2.猜想与假设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5.分析与论证 6.交流与评估 1.提出问题 探究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提出问题】 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变化情况是怎样的? 【猜想假设】 1.猜测1:一直加速; 2.猜测2:先加速后匀速; 3.猜测3:先加速后减速。 S 1 S2金属挡板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s 3 t 3 t 2 t 1 金属挡板的作用:便于测量时间 ①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 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把s1和后面测得的数据填 入下表中填入表格。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路程(m) 运动时间(s) 平均速度(m/s) S1= t1= V1= S2= t2= V2= S3= S1-S2= t3= t1-t2= V3= ②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 填入表格。 ③根据测得的s1、t1,利用公式v1 = s1/t1算出小车通过 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④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 填入表格。 ⑤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 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填入表格。 通过计算下半段路程S3= S1-S2和下半段时间t3=t1-t2,算 出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3。 【分析与论证】 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大,说明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 越来越快。 VCD>VBC 【结论】 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越来越快。 1.操作中出现过什么失误或故障? 2.还有什么因素可能会影响测量结果? 3.还有哪些需要完善的地方? 【交流与评估】 【跟踪练题】• 1.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用   测出小车将 要通过的路程,用   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 属片的时间,利用公式   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 速度。 •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填 “大”或“小”)。 • 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计时的同学反应较 慢,小车运动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s 1 段的平均速度偏    (填“大”或“小”)。 1 课堂小结 1. 在收集数据过程中,如果发现自己收集的数据是不合 理的,这个数据是 (填“可以”或“不可 以”)修改的,应该根据所得的数据,分析 ,纠 正错误。 Ø巩固练习 不可以 原因 2.某班同学在用皮尺和停表测平均速度时,四位计时员记 录了王军同学跑步通过10m、20m、30m、40m处的时刻,并 记录在下表中。 路程s/m 10 20 30 40 时间t/s 2.5 4 5.5 6.5 根据上面数据,计算出王军同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 (1)从起点到10m处的平均速度为 m/s 。 (2)从10m处到20m处的平均速度为 m/s 。 (3)从20m处到40m处的平均速度为_____m/s 。 (4)在这40m内王军同学跑步做的是______运动。 4 5 8 速度

资料: 8611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