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
第一篇
过教材 专题知识梳理
九年级
(
下册
)
栏目导航
一、鱼我所欲也
知 识 梳 理
针 对 训 练
二、唐雎不辱使命
知 识 梳 理
针 对 训 练
三、送东阳马生序
知 识 梳 理
针 对 训 练
四、曹刿论战
知 识 梳 理
针 对 训 练
五、邹忌讽齐王纳谏
知 识 梳 理
针 对 训 练
六、出师表
知 识 梳 理
针 对 训 练
第
3
页
一、鱼我所欲也
知 识 梳 理
1
.
通假字。
(1)
故患有所不辟也
______
通
______
含义:
__________
(2)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______
通
______
含义:
__________
辟
避
躲避。
辩
辨
辨别。
第
4
页
(3)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______
通
______
含义:
______________
______
通
______
含义:
__________
(4)
乡为身死而不受
______
通
______
含义:
____________
得
德
感恩,感激。
与
欤
语气词。
乡
向
先前,从前。
第
5
页
能够用来。
表许可,能够。
古代的一种量器。
用铜或铁制成的中空的响器。
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
豆子。
第
6
页
益处。
加上,增加。
停止,放弃。
已经。
动词作名词
求得生存的手段。
第
7
页
第
8
页
第
9
页
第
10
页
第
11
页
7
.重点句子翻译。
(1)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
(2)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如人所想要的
(
东西
)
没有比生更重要的了,那么一切可以求生的手段什么不可以用呢?
(3)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
如果
)
轻蔑地呼喝着给他,
(
即使饥饿的
)
行人也不愿接受。
(4)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优厚的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用呢?
(5)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是为了换取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所认识的穷困者对我的感激吗?
第
12
页
8
.常考名句。
(1)
(2019
·
四川达州中考,
1
分
)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
(2)
(2019
·
黑龙江绥化中考
)
《
鱼我所欲也
》
中
“
________________
____
”
与
“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表达的人生追求相同。
(3)
(2019
·
内蒙古呼和浩特中考
)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万钟于我何加焉!
(4)
(2018
·
四川自贡中考,
1
分
)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
_________
____
。
(5)
(2017
·
甘肃兰州中考
)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____________
____
。
(6)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舍生而取义者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故不为苟得也
贤者能勿丧耳
万钟于我何加焉
第
13
页
9
.重点探究。
(1)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是如何提出来的?
本文的论点是
“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是通过
“
鱼
”
和
“
熊掌
”
的比喻引出来的。
(2)
文章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作者先通过比喻论证,提出主张
“
舍生取义
”
;再通过对比论证,从正面分析舍生取义的原因,从反面论证
“
义
”
的价值和作用,表明
“
义
”
重于生命;接着在第二部分举出实例,进一步论证
“
义
”
重于生命,并得出中心,指出不应该为物欲所惑。
第
14
页
(3)“
非独贤者有是心”中的“是心”指什么?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4)
课文第二段是如何展开论证的?
运用举例论证,说明
“
一箪食,一豆羹
”
虽然很少,但是
“
弗得则死
”
,说明
“
一箪食,一豆羹
”
的重要性。然后又将
“
一箪食,一豆羹
”
与
“
万钟
”
进行对比论证,说明不顾
“
礼义
”
而贪求富贵是不值得的事情,同时警告人们
“
本心
”
极易随环境改变,故应时刻反省自己。
第
15
页
针 对 训 练
A
第
16
页
A
B
第
17
页
二、唐雎不辱使命
知 识 梳 理
1
.
通假字。
(1)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______
通
______
含义:
________
(2)
仓鹰击于殿上
______
通
______
含义:
________
错
措
施行。
仓
苍
青色。
第
18
页
只、仅仅。
不弯曲。
道歉。
感谢。
拔。
硬而直。
吉祥。
休息。
屈服。
轻轻地抓。
第
19
页
形容词作动词
增广,扩充。
名词作动词
穿白色丧服。
形容词作动词
轻视,小看。
第
20
页
第
21
页
第
22
页
第
23
页
第
24
页
7
.重点句子翻译。
(1)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大王施予恩惠,用大的地盘交换我们小的地盘,这再好不过了。
(2)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哪里只是这方圆五百里的土地呢?
(3)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现在我用大于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充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他看不起我吗?
第
25
页
(4)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平民发怒,也不过就是摘下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5)
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
(6)
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安陵仅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保全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
第
26
页
8
.重点探究。
(1)
秦王说的“天子之怒”指的是什么?他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
“
天子之怒
”
是指
“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
,秦王欲以强国之势挑起战争,威胁恐吓唐雎和安陵国,企图逼迫他们趁早投降。
(2)
唐雎为何要历数专诸、聂政、要离这三个人物?
唐雎历数三个刺客,证明
“
士之怒
”
的影响之大,警告秦王不要轻举妄动、自寻死路,从气势上压倒秦王,为下面
“
若士必怒
”
做铺垫。
第
27
页
(3)
秦王先说“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是因为“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后来却说“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是“徒以有先生也”,为什么会前后矛盾?请谈谈你的看法。
秦王前后矛盾的话正说明了他的虚伪,先说
“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
,表现了他的假仁假义;后来却说
“
徒以有先生也
”
,表现了他欺软怕硬、色厉内荏。
第
28
页
针 对 训 练
C
第
29
页
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秦王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致“伏尸百万”的可怕场景,目的是用武力来恫吓唐雎。
B
.唐雎用专诸、聂政、要离这些平民中有才识、胆略的人因怒行刺的故事,表明要效法他们跟秦王拼命。
C
.文中唐雎佩剑入朝要与秦王拼命这一情节,强烈表达了作者要颂扬正义的思想感情。
D
.无论秦王真屈服还是假屈服,其“长跪而谢”都表明唐雎在这场较量中取得了胜利。
C
第
30
页
3
.
(2018
·
四川泸州中考,
4
分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平民发怒,不过是摘下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第
31
页
三、送东阳马生序
知 识 梳 理
1
.
通假字。
(1)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______
通
______
含义:
________
(2)
同舍生皆被绮绣
______
通
______
含义:
________
(3)
与之论辨
____
____
同
____
____
含义:
_________
支
肢
肢体。
被
披
穿。
辨
辩
辩驳。
第
32
页
跑。
行走。
热水。
食物煮熟后所得的汁水。
两次。
又一次。
借。
虚伪、不真实。
跑,疾走。
趋势。
第
33
页
名词作动词
在腰间佩戴。
名词作状语
用笔。
名词作状语
每天。
第
34
页
第
35
页
第
36
页
第
37
页
7
.重点句子翻译。
(1)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2)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
(3)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
(4)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
(
跑
)
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
(5)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
第
38
页
8
.常考名句。
(1)
(2019
·
广东广州中考
)
以中有足乐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
(2)
(2019
·
湖北鄂州中考
)
《
送东阳马生序
》
中宋濂求学如此艰难,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其原因是:“
___________
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
(3)
(2018
·
四川自贡中考,
1
分
)
______________
____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4)
(2018
·
四川乐山中考,
3
分
)
宋濂在
《
送东阳马生序
》
中,讲述求学遭到“先达”训斥的时候,自己“
____
____
,
____
____
,
____________
____
”
的做法,是为了劝勉马生重视礼仪、虚心学习。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以中有足乐者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以中有足乐者
色愈恭
礼愈至
不敢出一言以复
第
39
页
9
.重点探究。
(1)
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表现了作者的求学之苦和用心之专?
幼时得书之难,借书抄录,读书的艰难;成年后从师的艰难。
(2)
从作者的求学经历中,你获得了什么有益的启示?
示例:
①
学习要勤奋刻苦;
②
对老师要有礼貌,要虚心求教;
③
要想学有所成,必须克服困难,做到有恒心、有毅力。
第
40
页
针 对 训 练
A
第
41
页
2
.
(2019
·
四川凉山中考,
3
分
)
下列对文段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
.作者在求学的过程中克服了无书、无师、求学路途遥远、生活艰苦等重重困难。
B
.作者详写自己艰辛的求学经历,略写现在的成就,鼓励青年一辈努力学习,力求做到“业有精”“德有成”,属于欲扬先抑的写法。
C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表明作者求学诚恳、执着、机智。
D
.好的品德修养是作者终能学有所成的土壤,因而作者得以“遍观群书”,得以“硕师名人与游”,得以“预君子之列”。
C
第
42
页
3
.
(2019
·
四川凉山中考,
3
分
)
翻译下面的句子。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
我
)
寄住在旅舍,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滋味享用。
第
43
页
四、曹刿论战
知 识 梳 理
参与。
隔开。
浅陋,文中指目光短浅。
粗俗,低下。
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第
44
页
指诉讼事件。
监狱。
可以凭借。
表能够或许可。
军队。
军队中的某一种编制单位。
虚夸,夸大。
增加。
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忠诚,忠实。
第
45
页
名词作动词
赐福,保佑。
击鼓。
名词作动词
第
46
页
第
47
页
第
48
页
第
49
页
第
50
页
第
51
页
6
.重点句子翻译。
(1)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2)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3)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4)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第
52
页
(5)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开始衰退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耗尽了。
(6)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祭祀用的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一定以实情向神灵禀报。
(7)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第
53
页
7
.常考名句。
(1)
(2019
·
四川攀枝花中考,
1
分
)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
____
____
?”
(2)
(2019
·
山东菏泽中考
)
____
____
,故克之。
(3)
(2019
·
甘肃武威中考
)
一鼓作气,
____
____
,三而竭。
(4)
(2018
·
湖北鄂州中考
)
《
曹刿论战
》
中,曹刿认为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指“
____
____
,
____
____
,
____
____
”
。
(5)《
曹刿论战
》
中,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_______
____
,
____
____
。
(6)
政府要赢得老百姓的信赖,就得一心一意为人民办事,这正如
《
曹刿论战
》
中所说的要取得人民的支持必须做到:
________
____
,
________
____
,
________
____
。
又何间焉
彼竭我盈
再而衰
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
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
第
54
页
8
.重点探究。
(1)
分析此次战争以弱胜强的原因。
战前的政治准备,做到取信于民。在战争中抓住时机,后发制人:抓住
“
彼竭我盈
”
进攻的时机和
“
辙乱旗靡
”
的追击时机。
第
55
页
(2)
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
曹刿是一个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敢于进谏,善于进谏,以民为本,有强烈责任心和爱国热情的忠臣。作战时,他
“
下视其辙
”“
登轼而望
”
,说明他态度审慎,有丰富的军事经验。他指挥从容镇定,善于把握时机,计谋出众,做事谨慎,对战场形势洞若观火,是一个能力不凡的军事指挥家。鲁庄公是一个平庸的国君,但他能够广开言路,让曹刿参与论战;面对曹刿
“
肉食者鄙
”
的批评和关于
“
小惠
”“
小信
”
的意见,虚心接受,表现了他的虚怀若谷;而
“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表现了他的勤政爱民;开战时,让曹刿与他同乘一辆车,表现了他的礼贤下士;在作战时,曹刿两次反对他的决定,他毫不介意,体现了他的胸怀宽广、从善如流;在战后还主动询问曹刿获胜的原因,表现了他的不耻下问。
第
56
页
针 对 训 练
D
第
57
页
B
第
58
页
3
.
(2019
·
湖南衡阳中考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用诚心判断。
(2)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开始衰退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耗尽了。
第
59
页
4
.
(2019
·
湖南衡阳中考
)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显示了他的自信。
B
.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充分地显示了曹刿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军事指挥上的杰出才能。
C
.鲁庄公身为鲁国的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庇佑,显示出他的“鄙”。
D
.全文紧扣“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论战写得详细,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
《
左传
》
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B
第
60
页
5
.
(2019
·
湖南衡阳中考
)
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鲁国取胜的原因。
①
鲁国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②
鲁庄公能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
③
战场上有曹刿审时度势的正确指挥。
第
61
页
五、邹忌讽齐王纳谏
知 识 梳 理
1
.
通假字。
孰视之
________
通
______
含义:
_________
孰
熟
仔细。
第
62
页
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
指责,嘲讽。
照。
暗中观察。
长,文中指身高。
修理。
第
63
页
次日,第二天。
明天。
偏爱。
自私。
谏。
讽刺。
指责。
尖的东西进入或穿过物体。
第
64
页
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
……
听到。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认为
……
美。
名词作状语
当面。
名词作动词
穿戴。
第
65
页
第
66
页
第
67
页
第
68
页
第
69
页
7
.重点句子翻译。
(1)
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对他妻子说:
“
我和城北徐公比,谁更美?
”
(2)
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
(
徐公美
)
。
(3)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晚上躺在床上想这件事,说:
“
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
”
(4)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厉害了。
第
70
页
(5)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所有的大臣、官吏和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给予上等奖赏。
(6)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给予下等奖赏。
(7)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廷就像集市一样热闹。
(8)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战胜了敌国。
第
71
页
8
.常考名句。
(1)
(2019
·
黑龙江大庆中考
)
邹忌修八尺有余,
___________
____
。
(2)___________
____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3)
令初下,
________
____
,
____
____
。
(4)《
邹忌讽齐王纳谏
》
一文中,齐王纳谏后的结果是: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
____
____
。
而形貌昳丽
能谤讥于市朝
群臣进谏
门庭若市
燕、赵、韩、魏闻之
皆朝于齐
第
72
页
9
.重点探究。
(1)
面对妻、妾、客的赞美,邹忌“暮寝而思之”明白了什么道理?
面对复杂的社会,人很容易被蒙蔽,因此,要辨别真伪,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作出正确的判断。
(2)
邹忌是怎样说服齐王的?
一是以切身经历设喻,指出妻、妾、客
“
美我
”
的不同原因;二是把家事同国事类比,拿齐王的地位同自己作比较,指出
“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
这一情况,得出
“
王之蔽甚矣
”
的结论,使齐王接受了纳谏。
第
73
页
(3)“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中的“此”指什么?“战胜于朝廷”的意思是什么?
“
此
”
指
“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
这种情况。
“
战胜于朝廷
”
是指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使别的国家畏服。
(4)
简要分析邹忌和齐王的形象特点。
邹忌:头脑清醒,面对赞美能够反思,发现问题后能够分析思索;在政治上有除弊革新的责任感;深谙讽谏之术,善于运用巧妙的方式来启发他人、说服对方。齐威王:心胸宽阔,气度宏大,知错能改;有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决心。
第
74
页
针 对 训 练
A
第
75
页
2
.
(2019
·
湖北十堰中考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廷就像集市一样热闹。
第
76
页
3
.
(2019
·
湖北十堰中考
)
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作者对邹忌由“受蔽”到“清醒”过程的叙写,实际上就是对“受蔽”与“除蔽”道理的说明,是紧扣文章的中心来写的。
B
.文章末尾写齐王纳谏,进谏者由多而少,一年后,由少而无,用的是夸张写法。
C
.文章对邹忌的描写,不仅注重形体的细致刻画,而且注重细节和对话描写,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D
.文章虽短,却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写了进谏的缘起、进谏的内容、进谏的结果,环环相扣,结构完整。
C
第
77
页
4
.
(2019
·
湖北十堰中考
)
你从邹忌进谏、齐威王纳谏中分别得到什么启示?
①
邹忌善于进谏给我的启示:在生活中,在与人交往中,在提意见时,我们要讲究说话的技巧,要看对象,注意场合,用语要得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对方心悦诚服。
②
齐威王纳谏给我的启示: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要胸怀宽广;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有利于自己的成长。
第
78
页
六、出师表
知 识 梳 理
1
.
通假字。
(1)
尓来二十有一年矣
______
通
______
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
(2)
禆补阙漏
______
通
______
含义:
_________
有
又
用于连接整数和零数。
阙
缺
缺失。
第
79
页
扩大。
商店等设立后开始营业。
痛心、遗憾。
深切地憎恨。
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
言语、行为
)
恶劣,不道德。
第
80
页
感奋激发。
感动并产生谢意。
精通,谙熟。
通顺。
第
81
页
形容词作动词
发扬,扩展。
形容词作名词
奸邪的事情。
形容词作名词
忠良诚实的人。
第
82
页
形容词作动词
亲近。
形容词作动词
疏远。
名词作动词
向北进军。
形容词作名词
奸邪凶恶的人。
第
83
页
第
84
页
第
85
页
第
86
页
第
87
页
第
88
页
第
89
页
7
.重点句子翻译。
(1)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这的确是危急存亡的时刻啊。
(2)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人们向您忠诚进谏的言路。
(3)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因此先帝将他们选拔出来给予陛下。
(4)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国力兴盛的原因。
第
90
页
(5)
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振兴就为期不远了。
(6)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急患难的关头奉行使命。
(7)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先帝不因为我社会地位卑微、见识短浅而不惜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茅舍中拜访我。
第
91
页
8
.常考名句。
(1)
(2019
·
四川自贡中考,
1
分
)
恢弘志士之气,
________________
____
,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2)
(2019
·
四川遂宁中考,
1
分
)
_________________
____
,奉命于危难之间。
(3)
(2019
·
湖北咸宁中考
)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上临危受命,接管中央军事工作,这和
《
出师表
》
中诸葛亮“
_______________
____
,
_________________
____
”
的境况何其相似。
(4)
(2019
·
湖南衡阳中考
)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
(5)
(2018
·
四川内江中考,
2
分
)
诸葛亮在
《
出师表
》
一文中,用“
______________
____
,
____________
____
”
来表达自己对名利的淡泊。
不宜妄自菲薄
受任于败军之际
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苟全性命于乱世
不求闻达于诸侯
第
92
页
(6)
(2018
·
四川达州中考,
1
分
)
受任于败军之际,
______________
____
。
(7)
(2018
·
四川泸州中考,
2
分
)
《
出师表
》
中诸葛亮提出奖功罚过要一视同仁的两句话是:
____
____
,
____
____
。
(8)
(2017
·
四川广元中考,
1
分
)
苟全性命于乱世,
_________________
____
。
(9)
(2017
·
四川资阳中考,
1
分
)
不宜
____
____
,
____
____
,以塞忠谏之路也。
奉命于危难之间
陟罚臧否
不宜异同
不求闻达于诸侯
妄自菲薄
引喻失义
第
93
页
9
.重点探究。
(1)
诸葛亮在文中向刘禅提出了哪三条建议?目的是什么?
①
广开言路,其目的是希望后主能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者的志气,不要说不恰当的话,以免堵塞人们忠心进谏的言路。
②
严明赏罚,其目的是希望后主能显示自己公正严明的治理,避免宫内和丞相府的赏罚标准不同。
③
亲贤远佞,其目的是希望蜀国有一个清明的政局。
(2)
文中多次提及先帝的用意是什么?
感激先帝的知遇之恩,感慨先帝创业艰辛,警诫后主;以父子之情感动后主,加强劝说后主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第
94
页
(3)
作者自述身世的目的是什么?
说明自己身份低微,生活淡泊,无意于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同时,通过叙述跟先帝患难与共的经历,说明了蜀汉创业的艰难,进一步表达了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以陈情的方式为出师做铺垫。
第
95
页
针 对 训 练
B
第
96
页
2
.
(2019
·
广东广州中考
)
把“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翻译成现代汉语。
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衰败的原因。
第
97
页
3
.
(2019
·
广东广州中考
)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选文中诸葛亮颇具政治远见,向后主刘禅指出了当前天下三分的形势,并分析了蜀国面临的不利处境和有利条件。
B
.选文中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三条建议,分别是广开言路、严明赏罚和亲贤远佞,其中最核心的是亲贤远佞。
C
.选文中诸葛亮指出如果他远离国都,“忠谏之路”会被堵塞,内外也会“异法”,结果必然导致国内政局的混乱。
D
.选文中诸葛亮提到了很多忠臣良将,认为他们都具有优良的品格,是先帝所器重的人,希望后主刘禅能够信任他们。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