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
第一篇
过教材 专题知识梳理
七年级
(
下册
)
栏目导航
一、孙权劝学
知 识 梳 理
针 对 训 练
二、木兰诗
知 识 梳 理
针 对 训 练
三、卖油翁
知 识 梳 理
针 对 训 练
四、短文两篇
(《
陋室铭
》《
爱莲说
》)
知 识 梳 理
针 对 训 练
五、河中石兽
知 识 梳 理
针 对 训 练
第
3
页
一、孙权劝学
知 识 梳 理
古时王侯的自称。
孤单,单独。
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指博士学位。
第
4
页
指历史。
从前的事。
重新。
改变,改换。
第
5
页
第
6
页
第
7
页
第
8
页
5
.重点句子翻译。
(1)
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
(2)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3)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认为大有好处。
(4)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有才学的人离别多日,就要用新的眼光看待了,长兄你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啊!
第
9
页
6
.重点探究。
(1)
孙权是怎样劝说吕蒙的?可以看出孙权怎样的性格?
先一语破的,指出学的必要性
“
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
,接着现身说法,证明学的可能性
“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
,让吕蒙无法推辞,
“
乃始就学
”
。性格:关爱部下、善劝、好学。
(2)
吕蒙在短时间内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
吕蒙在认清了学习的重要性后刻苦学习。
(3)
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这表现了什么?
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
“
结友
”
,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吕蒙
“
论议
”
的余韵,从侧面进一步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第
10
页
7
.常考名句。
(1)
卿言多务,孰若孤?
____
____
,
_____________
____
。
(2)____
____
,
___________
____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
孙权劝学
》
中,表明吕蒙已经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的语句是:
______
____
,
___________
____
。
(4)
成语“吴下阿蒙”出自
《
孙权劝学
》
,其原句是:
________
____
,
_________________
____
!
孤常读书
自以为大有所益
士别三日
即更刮目相待
士别三日
即更刮目相待
卿今者才略
非复吴下阿蒙
第
11
页
针 对 训 练
B
第
12
页
C
第
13
页
3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
(2)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你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啊!
4
.请简要谈谈吕蒙的成功带给你的启示。
示例:
①
学习不怕起步晚,只要坚持不懈,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
②
只要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就会寻找一切机会去学习,最终有所成就。
第
14
页
二、木兰诗
知 识 梳 理
帖
贴
粘贴。
父亲。
爷爷。
第
15
页
外城。
姓氏。
眯着眼。
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跑。
走路。
第
16
页
第
17
页
第
18
页
5
.重点句子翻译。
(1)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2)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
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中时
)
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分辨。雄雌两兔贴近地面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第
19
页
6
.常考名句。
(1)
(2018
·
四川自贡中考,
1
分
)
________________
____
,关山度若飞。
(2)
(2018
·
山东东营中考
)
《
木兰诗
》
中的诗句“
_______
____
,
________
____
”
反映出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建立了显赫战功。
(3)
(2017
·
四川泸州、雅安中考,
1
分
)
_________
____
,寒光照铁衣。
(4)
(2017
·
四川宜宾中考,
1
分
)
当窗理云鬓,
__________
____
。
(5)
(2017
·
青海中考
)
《
木兰诗
》
中用比喻作结,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
12
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解答的句子是:
_________
____
,
__________
____
;
________
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
万里赴戎机
策勋十二转
赏赐百千强
朔气传金柝
对镜帖花黄
雄兔脚扑朔
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
安能辨我是雄雌
第
20
页
7
.重点探究。
(1)
诗中第五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现了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了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2)
简析这首诗的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第
21
页
(3)
有人认为该诗没有最后一段也不影响故事的完整性,不如删去更简洁。请谈谈你的看法。
不能删。这个比喻句既揭示了伙伴的惊讶,烘托了木兰的乔装之巧妙、作战之勇敢,也可当作木兰的回答,展现了木兰的聪明机智和自豪之情,还可以看作叙事者对木兰的赞颂。
第
22
页
针 对 训 练
听见。
买。
越过。
有余。
第
23
页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1)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
木兰
)
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
(2)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3
.
“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
两句分别从
____
____
和
____
____
的角度描写了边塞军旅生活。
听觉
视觉
第
24
页
4
.下面对
《
木兰诗
》
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
.“东市买骏马
……
北市买长鞭”通过排比铺写,表现了木兰购买战马和马具的忙碌,渲染了战前的紧张气氛。
B
.“旦辞爷娘去
……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几句表现了木兰的女儿心思和军情紧迫,使故事更具传奇色彩。
C
.“万里赴戎机
……
壮士十年归”,三个对偶句简洁明快,写出了战事推进的迅猛与激烈,表现了女英雄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强悍的尚武精神。
D
.全诗紧扣“木兰是女郎”来构思,行文繁简极具匠心,儿女情与英雄气相得益彰。
C
第
25
页
三、卖油翁
知 识 梳 理
1
.通假字。
(1)
但手熟尔
____
____
同
____
____
含义:
______
(2)
徐以杓酌油沥之
____
____
同
____
____
含义:
_______
尔
耳
罢了。
杓
勺
勺子。
第
26
页
曾经。
尝试。
只。
转折连词,但是。
怎么。
平安。
第
27
页
名词作动词
点头。
形容词作动词
轻视。
第
28
页
第
29
页
第
30
页
第
31
页
7
.重点句子翻译。
(1)
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你也懂得射箭吗?我射箭的技艺不是很精湛吗?
(2)
无他,但手熟尔。
没有别的
(
奥妙
)
,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
第
32
页
8
.重点探究。
(1)
陈尧咨对待卖油翁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开始反感、恼怒,后来无言以对,
“
笑而遣之
”
。原因:看到卖油翁酌油技高一筹却不骄傲自夸,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懂得了技艺是无止境的。
(2)
为什么要详写卖油翁“酌油”的经过?
为了刻画人物和表达中心的需要。详写卖油翁酌油技艺的高超,凸显他以理服人、以酌油技艺制胜对方的形象,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第
33
页
针 对 训 练
A
第
34
页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1)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
卖油翁
)
看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点点头。
(2)
尔安敢轻吾射!
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3
.这个故事使我们明白了“
____
____
”(
用一个四字成语概括
)
的道理。
熟能生巧
第
35
页
4
.卖油翁和陈尧咨两人对待自己长处的态度截然不同。那么你呢?请谈谈你应如何对待自己及别人的长处。
示例:把自己的长处当作一种战胜困难、张扬个性的资源优势,而不是进行宣扬的资本;对别人的长处,应学为己用,不可嫉妒、诋毁。
第
36
页
四、短文两篇
(《
陋室铭
》《
爱莲说
》)
知 识 梳 理
形体,躯体。
样子,形状。
弦乐器和管乐器,文中指奏乐的声音。
指丝绸和竹子。
第
37
页
形容词作动词
出名,有名。
形容词作动词
灵验。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
……
乱。
第
38
页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
……
劳累。
名词作动词
生出藤蔓;长出枝节。
形容词作动词
远播
第
39
页
第
40
页
第
41
页
第
42
页
6
.重点句子翻译。
(1)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
(
住在屋里的人
)
品德好
(
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
。
(2)
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3)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第
43
页
(4)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
莲的柄
)
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茎枝,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幽,
(
始终
)
洁净地挺立
(
着
)
。
第
44
页
7
.常考名句。
(1)
(2019
·
四川广安中考,
1
分
)
无丝竹之乱耳,
__________________
____
。
(2)
(2019
·
四川内江中考,
2
分
)
刘禹锡在
《
陋室铭
》
中用“
_________
____
,
__________
____
”
两句描写居室周围宁静、雅致的景色,令人赏心悦目,同时也寄寓了作者的恬淡自在、自守高洁的人生态度。
(3)
(2019
·
江苏盐城中考
)
谈笑有鸿儒,
_________
____
。
(4)
(2019
·
内蒙古通辽中考
)
人以德立身。无论身处何境,只要德行美好,人格魅力便会“香远益清”,正如
《
陋室铭
》
中所云:“
____
____
,
________
____
。”
无案牍之劳形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往来无白丁
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第
45
页
(5)
(2019
·
山东青岛中考
)
周敦颐在
《
爱莲说
》
中表达了“独爱莲”的情感,原因之一是莲“
______________
____
,
______________
____
”
,即莲虽经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6)
(2018
·
四川乐山中考,
1
分
)
_____________
____
,往来无白丁。
(7)
(2018
·
四川凉山中考,
2
分
)
刘禹锡的“陋室”环境之雅,雅在:
__________
____
,
____________
____
。
(8)
(2018
·
四川遂宁中考,
2
分
)
多少人物因品德高尚而名垂千古,多少居室因主人高洁而倍添华彩。青青苔痕上,葱葱草色里,刘禹锡“
___________
____
,
____
____
”
——
在音乐和书籍的陪伴下怡然自乐。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谈笑有鸿儒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
第
46
页
(9)
(2018
·
湖南长沙中考
)
花有德,人有品。我们应该如出水之莲,保持高洁质朴的品性,正如周敦颐
《
爱莲说
》
所说:
____________
____
,
___________
____
。
(10)
(2017
·
四川甘孜、阿坝中考,
1
分
)
苔痕上阶绿,
______________
____
。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草色入帘青
第
47
页
8
.重点探究。
(1)《
陋室铭
》
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形容“陋室”不“陋”的?
通过对环境、交往和情趣的描述来表现
“
惟吾德馨
”
,以
“
惟吾德馨
”
说明
“
陋室
”
不陋。
(2)《
陋室铭
》
中,作者给自己的陋室作“铭”有何用意?
借
“
陋室
”
表达自己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怀。
第
48
页
(3)《
爱莲说
》
从哪几方面描写莲?赋予了莲哪些品格?
①
生长环境
(
“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
;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质朴无华。
②
体态香气
(
“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
)
;品格:内心通达,行为方正,美名远播。
③
气质风度
(
“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
;品格:不慕名利,洁身自好,志洁行廉。
(4)《
爱莲说
》
篇末用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名利,而要在污浊之世永葆高洁品质,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第
49
页
针 对 训 练
博学的人。
出名,有名。
调弄,弹奏。
能散布很远的香气,文中指德行美好。
第
50
页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2)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第
51
页
3
.下面对短文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
.作者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陋室”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
.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
.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D
第
52
页
C
第
53
页
B
第
54
页
3
.下列对短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
.
《
爱莲说
》
作者周敦颐。“说”是一种古代文体。
B
.本文托物言志,文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表达了作者对清白正直的品性的坚守。
C
.文章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意蕴无穷。
D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世人喜爱牡丹的羡慕之情。
D
第
55
页
五、河中石兽
知 识 梳 理
经过,经历。
阅读。
事物的道理、规律。
一门学科。
第
56
页
句首语气词。
器物上部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只
表转折,但是、却。
这不是。
事理的正确和错误。
第
57
页
名词作动词
划
(
船
)
。
动词作名词
洪水。
第
58
页
第
59
页
第
60
页
第
61
页
6
.重点句子翻译。
(1)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
(
石兽
)
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
(2)
众服为确论。
大家都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3)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不停地翻转,
(
石兽
)
反而逆流而上了。
(4)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第
62
页
7
.重点探究。
(1)
联系原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其一”“其二”的具体内容。
“
其一
”
指只考虑到石头和沙子的性质
(
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
)
。
“
其二
”
指还须考虑到水的冲击会掏空石头下面的沙子,从而让石头翻转,离开原来的位置,朝水流相反的方向移动到上游去。
第
63
页
(2)
文中主要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样的?
①
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理,认为要到下游找,结果没有找到。
②
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轻而松散,石头埋没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③
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轻而松散,水不能冲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坑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石头一半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坑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个不停,石头反而逆流而上。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结果找到了。
(3)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来推想,而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
第
64
页
针 对 训 练
C
第
65
页
A
第
66
页
3
.
(2017
·
四川成都中考,
3
分
)
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
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A
.你们这代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
(
石兽
)
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离开的呢?
B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
(
石兽
)
不是木片,怎么会被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离开呢?
C
.你们这代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
(
石兽
)
不是木片,怎么会被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前往呢?
D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
(
石兽
)
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前往的呢?
B
第
67
页
4
.
(2017
·
四川成都中考,
3
分
)
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
.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
.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
.文章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
.文章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