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解读:对“少年科学家”说“不”的高中生等2则(附:观点运用)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考作文素材解读:对“少年科学家”说“不”的高中生等2则(附:观点运用)

ID:684921

大小:21.97 KB

页数:6页

时间:2021-05-0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考作文素材解读:对“少年科学家”说“不”的高中生等 2 则(附:观点运用) 对“少年科学家”说“不”的高中生 2019 年 10 月 29 日,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于上海开幕。全球 65 位诺贝尔奖、 沃尔夫奖、麦克阿瑟天才奖等科学奖项得主汇聚于此,以一场“头脑风暴”,共同探讨科学 发展前沿问题。本届大会还邀请了许多生于 2001 年到 2004 年的青少年科学家参加。其中, 最年轻的一位“小小科学家”,就是华东师大二附中的高一学生谈方琳。 其实,这不是谈方琳第一次参加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2018 年,上海市科协“英才计 划”选拔推荐 10 名英才学员,参与世界顶尖科学家青年论坛活动,谈方琳就是其中一员。 2018 年 3 月,在“第 33 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中,谈方琳研究课题“斐波拉契 数列与贝祖数的估计”,获得一等奖和主席奖(初中生唯一奖)。 她的父母都是华东师范大学的老师。受爸爸影响,她从小就对数学感兴趣,初一时便 跟着爸爸引荐的研究数论的教授做数论方面的研究。其间,她还在教授引导下,自己翻阅 《美国数学月刊》上的相关文章。她的研究项目第一次建立了斐波那契数列和贝祖数的联 系。作为应用,解决了贝祖数的最佳上界和下界的估计问题,改进了加拿大数学家 Rankin 教授于 2013 年在《美国数学月刊》上给出的一个粗糙的估计式。 10 月 29 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以“15 岁女生参加顶尖科学家大会”为题,报道她是 现场最年轻的科学家。不过,对于少年科学家的说法,谈方琳和其家長都纷纷说“不”,认 为言过其实。当日下午,谈方琳推掉和婉言拒绝了多家媒体,包括“央视新媒体直播半小 时专访”的采访要求。她的口头禅是“我会更加努力学习”。她说:“我喜欢数学研究,华 为让我看到了数学研究的重要性,国家要强大,基础研究必须先要强大。”她表示,“我更 喜欢追科学巨星,而科学巨星最可贵的品质就是脚踏实地、淡泊名利。” 对此,央视《新闻联播》主播郭志坚在“主播说联播”中谈到:“有网友自嘲,以前不 好好学习,现在连新闻都快看不明白了。必须为这位小姑娘点赞,她打开了我们对中国年 轻一代的想象空间。而我更想说的是,这次大会给了中国年轻人与世界一流科学家同场交 流的机会,这对年轻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大会更大的意义或许在于它散发出的科学 精神,让大家感受到科学的光芒是温暖有力的,它可以照亮年轻人的求索之路,激励他们 放飞梦想。一个社会多一些科学精神能解决不少问题。往小里说,一些伪科学谣言、炒作 概念制造泡沫的空间就会少很多;往大里说,它可以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素养,拓展出更广 阔的发展空间。” 新偶像谈方琳婉拒专访发人深省 央视新媒体强大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尽人皆知。即便对某些名头不小 的成功人士而言,且莫说作半小时专访,就是能在其官网、微信公号上露个脸,也不是那 么容易的事。然而,谈方琳和她的家长却婉言谢绝了央视的邀约,这在很多人看来,简直 难以置信。 “别人家的孩子”为何这般沉着、淡定?梳理仅有的几篇报道,大体可以归纳出这么 几点:一是崇尚科学。谈方琳说,我更喜欢追科学巨星,而科学巨星最可贵的品质,就是 脚踏实地、淡泊名利。二是目光远大。考入上海“四大名校”之一的华东师大二附中后, 科创获奖无数,已是“学神”的谈方琳,认为自己只是尝试着做了一点小研究课题,根本 没有资格炫耀。三是甘于寂寞。谈方琳说,做研究肯定不会一帆风顺,好的研究成果肯定 是“十年磨一剑”。我将来愿意尝试这样的研究。 简单、平实的话语道出了谈方琳的理想与情怀,而这正是当今这个“流量时代”,不少 青少年所缺失的精神底色。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对全国 5696 名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只有不到三分之一(32.3%) 的高中生将来想从事与科学相关的工作。另有研究报告显示,近七成孩子最崇拜的偶像是 文艺体育明星,而把科学家作为偶像的只有 2.3%。这一结果让课题组的研究人员深感意外。 也许,正因为如此,央视希望发挥其新媒体与年青一代互动性强的优势,将谈方琳作 为广大青少年效仿与学习的榜样,推介这位代表主流价值观的新偶像。这一选题,策划精 到,正合时宜。但出人意料的是,谈方琳竞没有同意出镜。虽说这多少有些“令人失望”, 但恰好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谈方琳知行合一、沉稳大气,哪怕置身于媒体聚光灯下,依然 一如既往地保持着沉心于数学研究的平和心境。在某种意义上,此事本身所蕴含的新闻价 值和社会意义,或许并不亚于一次半个小时的人物访谈。对此,相信央视新媒体节目组的 采编人员也颇感欣慰。 邹韬奋先生曾说:“名利都是身外之物,只有尽一人的心力,使社会上的人多得他工作 的裨益,才是人生最愉快的事情。”談方琳虽年方十五,却深谙此理。她本人和家长都对冠 名“少年科学家”的说法说“不”,认为有点言过其实。她充满理性的言谈透出的意思十分 明确:自己年龄还小,“我会更加努力学习”,争取“为祖国争光”,到时候再开心地与大家 分享科研体会,也不为迟。 最后,不妨追问一句:面对如此低调、谦卑,“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谈方琳,那些视科 学为畏途,将一些外表光鲜的流量明星、日进斗金的网红奉若神明,恨不得一步登天的年 轻人,以及他们费尽心思、全程饰演拉拉队长角色的父母,不知将作何感想? 观点运用: 激励梦想;兴趣与志向;专注与务实;理想与情怀;可贵的品质;“流量时代”缺失的精神底 色…… 不懈追求的先行者 2019 年 10 月,中国作家残雪虽然最终未能斩获诺贝尔文学奖,但因为曾居于博彩公 司此前给出的诺贝尔文学奖赔率榜第三位,且排名在村上春树之前,此前鲜为人知的作家 残雪几乎一夜之间成为了新晋的“网红”,她的作品也很快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 残雪本名邓小华,1953 年生于长沙。她只有小学学历,17 岁进入街道工厂工作,先后 做过铣工、装配工,后当过赤脚医生,也开过裁缝店。后来通过业余文学创作成为作家, 堪称励志典型。17 岁在工厂上班时,她就读完了《资本论》。她和哥哥从小爱好哲学,哥 哥邓晓芒成了著名的哲学家,而她 1985 年开始发表小说,至今已创作七百多万字的文学作 品,代表作有《山上的小屋》《黄泥街》《苍老的浮云》《五香街》《最后的情人》等。她是 中国最早从事实验文学创作的女作家,也是作品在国外被翻译出版最多的中国女作家。她 的小说成为美国Ⅱ合佛、康奈尔、哥伦比亚等大学及日本东京中央大学、国学院大学的文 学教材,被美国和日本文学界认为是 20 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文学最具创造性的作家之一。 在北京居住多年之后,残雪近年搬家到云南,继续生活和写作,30 多年来一直过着单 调刻板的文学生活。当下的文学界,已经很少有人像残雪那样写作了。读哲学书籍,写实 验小说。每天创作一小时,事前既不做准备,事后也不回顾,她说:“只有这样写出的作品 才具有深层的对称的结构,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性。”“这是属于残雪特有的叙述方式,她总 可以在平凡中发现和创造全新的个性人物。行为方式的独一无二,语言的独一无二,任何 人都模仿不来,而且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叙述。正是这种天马行空,拒绝了很多读者, 也正是因为这种天马行空,造就了残雪的独一无二。”多年来一直出版残雪作品的湖南文艺 出版社编辑陈小真说,这是一种悖论,一方面独特,另一方面不被理解,一直被误解。 近几年里,残雪每天攻读哲学 4 个小时,打算再过六七年写一本大书一一《艺术哲学》。 二十多年来,残雪坚持每天看英文,哪怕是每天一个小时也坚持下去。她可以无障碍看原 版的英文小说和英文哲学。她的小说翻译到国外,残雪自己亲自做英语校对。她现在还不 时地用英语写一些短文、访谈之类,拿到美国去发表。学习西方语言当然是为了更好地理 解西方文化,以便进行深层次的交流。 不羁和直率的批评精神是残雪的作风,她多年不参与主流文坛活动,曾撰文表示:“许 多作家都在文坛混,同那些所谓批评家抱成一团来欺骗读者。因为现在大多数读者还不够 成熟,分不出作品的好坏……”“当今中国文坛上的所谓‘先锋除个别外基本上都是伪先锋, 一些表面的唬人的假货。”近几年她虽然淡出了国内公众的视线,但始终保持着一贯的毫不 妥协的先锋性和坚定不懈的探索精神进行写作。而外界的喧嚣很難进入残雪的世界,她已 建立了一个可以自我圆满的文学城堡,“我既然选择了高层次的文学,就应安于清淡和寂寞。” “我不需要量的方面的反响,我重视的是精神的质。哪怕只有几个读者,只要他们真正进 入了这种超前的文学,我都会欣喜若狂。时代精神不是以读者的多少来判断的,当今世界 的文学处于低潮,只有中国还有希望,我有信心。”与小说的错综复杂相比,电话那端的她, 说话干脆利落,语言自信、坚定、直接。 在残雪看来,“我已经 60 多岁了,功名利禄对我意义已经不大。我只需要专心对艺术、 文学本身负责。文学给了我丰美的精神生活,也让我的日常生活感到畅快。”任何工作的真 谛都在于此,踏踏实实去做,让自己充实,对他人有益就行。在物质与精神上,能为人类 服务,本身就是一种奖赏。我们为什么关注诺贝尔奖?关注诺贝尔奖是在关注什么?让我 们在年年关注谁能获奖的同时,也不妨谨记诺贝尔奖的宗旨,致敬那些在各自领域不懈追 求的先行者,只要是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就是竖起了丰碑。 虽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但残雪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残雪成诺贝尔文学奖热门人选后,大家更多关注的是她个人性格的特立独行,她作品 的冷峻、黑暗风格,却忽视了她作为一个作家的特质。因为,除了她独特的文学天赋外, 她在文学创作上付出的努力也不可忽视。 对文学怀抱敬畏之心,以纯粹之心写作。残雪是一位高产作家,出版了多部著作。三 十多年来,她每天都坚持写作,生活极其规律。她不用手机,不用微信。在外人看来,她 似乎整体过着单调刻板的生活,但于残雪来说,却让她免去了外界的干扰,能够安心写作。 她每天 7 点准时起床,除去锻炼和休息吃饭的时间,她基本上都在阅读和写作,少有娱乐 活动。最可贵的是从她开始写作至今全部都是用手写。在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为了追求 速度,用电脑打字每小时便能打出上千字,真正用手写的人微乎其微。但最好的创作方法 就是手写,在一笔一画中感受文字的魅力,也有助于语言水平的提高。手写不仅是一种创 作方式,更是一种创作态度。2019 年另一位诺贝尔奖热门候选人塞萨尔·艾拉也是如此, 他从不在国内接受采访,总是在咖啡馆即兴写作,坚持在纸上写稿。而中国第一位获得诺 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多年来也是坚持手寫创作。他们这种对文学的纯粹与敬畏之心,值 得我们学习。 大家普遍认为残雪的作品深受西方文学作品的影响,而这与她对英语的用心分不开。 作为一名中国作家,残雪的英文水平相当高,能够无障碍看英文原著,亲自做自己翻译作 品的英文校对。而这些离不开她平时的英语学习积累。几十年来,她一直坚持自学英语, 每天看英文作品。这种对英语的热爱和对英文原著高品质的追求值得我们学习。我们现在 看的大多是翻译过的外国著作,为了简单省事,很少有同学会花时间精力啃原著。而学英 语也是为了应付考试,很少想过为了看原著而提高英语水平。但若是我们也能像残雪一样 对待一件事情如此用心,还怕做不好吗? 在很多人看来,残雪能够成为诺贝尔奖热门候选人已经很成功了,但在我看来,她的 成功在于她做好了自己。在著名哲学家兰德的观念里,成功与功成名就没有什么关系,成 功就是一个人捍卫自己的完整性。在诺贝尔奖引起热议之前,残雪在中国一直是一位偏小 众的作家,她的读者群体也比较有限。她的作品怪诞离奇,让人难以看懂,也因此少有人 理解。但她并没有为了迎合大众改变自己的风格,而是一直坚持她在文学上的这种叙事手 法和创作风格。而且她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她还会一直坚持下去。这种对自我的坚持不 也很值得我们学习吗?我们常常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为了迎合别人却失去了自己的个性。 但就算没有人承认自己的闪光之处又有什么关系呢?坚守自我才是最可贵的。 残雪未能获得诺贝尔奖对国人来说有些遗憾,但无论结果怎样,诺贝尔奖的热议将残 雪带到了大众面前,让我们知道这样一位作家在文学上的独特贡献也是一件好事。对我们 来说,在关注诺贝尔奖结果之外,更重要的是借这次诺贝尔奖评选的契机,思考我们能从 残雪身上学到的东西。纯粹创作、用心做事、坚持自我,这是残雪给我们上的最生动的一 课。 观点运用: 热爱和追求;对文学的纯粹与敬畏之心;安于清淡和寂寞;淡泊名利;特立独行;坚守自我; 不羁和直率的批评精神;致敬,不懈追求的先行者……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