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河南省各地
2020-2021 年高二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精选汇编
文言文阅读专题
河南省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籍死已而属汉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郑君独不奉诏诏
尽拜名籍者为大夫而逐郑君郑庄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
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好黄老之言,其慕
长者如恐不见。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庄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
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贬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
庄为大吏,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业,
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士及官属
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
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
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上曰:“吾闻‘郑庄行,千里不赍粮’,请治行者何也?”然郑庄在
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
僦人①,多逋负。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
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
郑庄、汲黯始列为九卿,廉,内行修洁。此两人中废,家贫,宾客益落。及居郡,卒后家无余资财。
庄兄弟子孙以庄故,至二千石...六七人焉。太史公曰:夫以汲、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
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
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汲、郑亦云。悲
夫!
2
(节选自《史记•汲郑列传》)
[注]①僦人:承雇服役的人。
10. 下列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籍死/已而属汉/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郑君独不奉诏/诏尽拜名籍者为大夫而
逐郑君
B. 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籍死/已而属汉/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郑君独不奉诏/诏尽拜名籍者为大夫/而
逐郑君
C. 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籍死已/而属汉/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郑君独不奉诏/诏尽拜名籍者为大夫/而
逐郑君
D. 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籍死已/而属汉/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郑君独不奉诏/诏尽拜名籍者为大夫而
逐郑君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洗沐,即休假。汉朝制度,官吏五日一次休假,沐浴休息,唐宋时延为十日一休。
B. 舍人,官名。汉代以舍人为皇后、太子及公主的属官。亦可指豪门贵族的门客。
C. 守,代理官职。文言文中类似的词语还有行、署、改、权、判、假、摄等。
D. 二千石,汉代官制,郡守俸禄为二千石,世因称郡守(太守)为“二千石”。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郑庄行侠仗义,喜爱交友。他解救张羽的危难,声名远播;慰问老友,与宾客交往,乐此不疲。
B. 郑庄追慕长者,以礼待人。他仰慕德高望重的人,唯恐见不到;对宾客无论贵贱都执宾主之礼。
C. 郑庄推崇贤才,仁厚爱士。有进言的机会,他就称道天下贤士;从不直呼官吏名字,尊重对方。
D. 郑庄家境清贫,死无余财。他喜好馈赠朋友,平日里把俸禄和赏赐分给宾客,导致死后家无余财。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
(1)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
(2)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
【答案】10. B 11. C 12. D
13. (1)他年纪轻,官职低微,但交游相知的都是祖父一辈的人,是天下闻名的人。
(2)起初翟公担任廷尉时,宾客满门;等到他被免官,门外可以设置捕雀的罗网。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他的祖先郑君曾做项籍手下的将领;项籍死后,不久就归属了汉朝。高祖下令所有项籍的旧
部下在提到项籍时都要直呼其名,郑君偏偏不服从诏令。高祖下旨把那些肯直呼项籍名讳的人都拜为大夫,
而赶走了郑君。
“已而”是一个时间词,表示“不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CD;“诸故项籍臣名籍”都是“令”的宾
语,“诸故”修饰的是“项籍臣”,中间不能断句,排除 A。
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C.“改”不是代理官职,而是改任官职;“判”是高位兼低职。
故选 C。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4
D.“他喜好馈赠朋友,平日里把俸禄和赏赐分给宾客,导致他死后家无余财”因果关系不当。据原文“郑
庄、汲黯始列为九卿,廉,内行修洁。此两人中废,家贫,宾客益落。及居郡,卒后家无余资财”可知,
郑庄死后家无余财的主要原因是清廉、不治产业,又中途罢官。
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得分点:薄,低微;游,交游;大父,祖父;行,辈;天下有名之士也,判断句。
(2)得分点:阗门,满门;废,免官;雀罗,捕雀的罗网。
参考译文:
郑当时,字庄,是陈县人。他的祖先郑君曾做项籍手下的将领;项籍死后,不久就归属了汉朝。高祖
下令所有项籍的旧部下在提到项籍时都要直呼其名,郑君偏偏不服从诏令。高祖下旨把那些肯直呼项籍名
讳的人都拜为大夫,而赶走了郑君。郑庄以仗义行侠为乐事,解救张羽的危难,声名传遍到梁、楚之间。
孝景帝时,他做太子舍人。每逢五天一次的休假日,他经常在长安四郊置备马匹,慰问各位老友,迎送宾
朋,夜以继日,直到天亮,还时常担心不能访遍好友。郑庄喜爱道家学说,仰慕德高望重的人好像惟恐见
不到他们一样。他年纪轻,官职低微,但交游相知的都是祖父一辈的人,是天下闻名的人。武帝即位后,
郑庄由鲁国中尉、济南郡太守、江都国相,一步步升迁到九卿中的右内史。由于武安侯和魏其侯的议论,
他被贬为詹事,又调任大农令。
郑庄身居高位时,告诫属下官吏说:“客人到来,不论尊贵或低贱,一律不得让人滞留门口等候。”
他敬执主人待客之礼,以自己的高贵身分屈居于客人之下。郑庄廉洁,又不置办家产,仅依靠官俸和赏赐
所得赠给诸位友人,而他所赠送的礼物,只不过是用竹器盛的吃食。每逢上朝,遇有向皇上进言的机会,
他必得称道天下德高望重的人。他推举士人和属下的丞、史,确实饶有兴味,时常认为他们比自己贤能。
他从不对吏员直呼其名,与属下谈话时,好像生怕伤害了对方。听到别人有高见,便报告皇上,唯恐延误。
因此,殽山以东广大地区的士人一致称赞他。
郑庄被派遣视察黄河决口,请求给五天时间准备行装。皇上说:“我听说‘郑庄远行,千里不带粮’,
为什么还要请求准备行装的时间?”但是郑庄在朝中常常附和顺从主上之意,不敢过于表明自己的是非主
张。到了晚年,汉朝征讨匈奴,招抚各地少数民族,天下耗费财物很多,国家财力物力更加匮乏。郑庄保
5
举的人及其宾客,替大农令承办运输,亏欠钱款甚多。司马安任淮阳郡太守,检举此事,郑庄因此获罪,
赎罪后削职为平民。不久,暂代长史之职。皇上认为他年事已高,让他去做汝南太守。几年后,在官任上
去世。
郑庄、汲黯当初位列九卿,为政清廉,居家时品行也高洁纯正。这两人中途都曾被罢官,家境清贫,
宾客日趋没落。待到做郡守,死后家中没有剩余的财物。郑庄的兄弟子孙因他的缘故,官至二千石的有六
七人之多。太史公说:凭着汲黯、郑当时为人那样贤德,有权势时宾客十倍,无权势时情形就全然相反,
他们尚且如此,更何况一般人呢!下邽县翟公曾说过,起初他做廷尉,家中宾客盈门;待到一丢官,门外
便冷清得能够张罗捕雀。他复官后,宾客们又想往见,翟公就在大门上写道:“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
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汲黯、郑庄也有此不幸,可悲啊!
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一高 2020-2021 学年下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珏,字待价,幼孤,事母以孝闻。甫冠,举平答。李绛为华州刺史,见之,曰:“日角珠廷,非庸
人相。明经 碌碌,非子所宜。”乃更举进士高第。河阳乌重胤表 o 以拔萃补渭南尉,擢右拾遗。穆宗即
位,荒酒色,景 陵始复土,即召李光颜于邠宁,李想于徐州,期九月九日大宴群臣。珏与宇文鼎等同进
曰:“道路皆言陛下追光 颜等,将与百官高会。且个珂未改,陵土新复,三年之制,天下通丧。今同轨
之会适去,远夷之使未还,遏密弛 禁,本为齐人,钟鼓合飨,不施禁内。夫王者之举为天下法不可不慎
且光颜愬忠劳之臣方盛秋屯边如令访谋猷 付疆事召之可也岂以酒食之欢为厚邪帝虽置其言,然厚加劳遣。
开成中,杨嗣复得君,引珏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与李固言皆善。三人者居中秉权,乃与郑覃、陈夷行等
更持议。一好恶,相影和,朋党益炽矣。珏数辞位,不许。 帝尝自谓:“临天下十四年,虽未至治,然视
今日承平亦希矣!”珏曰:“为国者如治身,及身康宁,调适以自助,如 恃安而忽,则疾生。天下当无事,
思所阙,祸乱可至哉? ”始,庄恪太子薨,帝意属陈王。既而帝崩,中人引宰相议 所当立,珏曰:“帝
既命陈王矣!”已而武宗即位,人皆为危之。珏曰"“臣下知奉所言,安与禁中事?”帝新听政, 珏数称
道《无逸篇》以劝。宣宗立,内徙郴、舒二州,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迁河阳节度使,罢横赋宿逋百余万。
以吏部尚书召,珏去镇,而府库十倍于初。俄署淮南节度使。江淮旱,发仓廩赈流民,以军羡储杀半价与
人。 卒,年六十九,赠司空,谥曰贞穆。
(节选自《新唐书•李珏传》)
6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夫王者之举/为天下/法不可不慎/且光颜/愬忠劳之臣/方盛秋屯边/如令访谋猷/付疆事召之/可也/岂
以 酒食之欢为厚邪/
B. 夫王者之举/为天下法/不可不慎/且光颜/愬忠劳之臣/方盛秋屯边/如令访谋猷/付疆事/召之可也/岂
以 酒食之欢为厚邪/
C. 夫王者之举/为天下法/不可不慎/且光颜/愬忠劳之臣/方盛秋屯边/如令访谋猷/付疆事召之/可也/岂
以 酒食之欢为厚邪/
D. 夫王者之举/为天下/法不可不慎/且光颜/愬忠劳之臣/方盛秋屯边/如令访谋猷/付疆事/召之可也/岂
以 酒食之欢为厚邪/
11.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明经,在唐代,明经是考试科目,主要考查传统经书的内容,与进士科是并列科目。
B. 幕府,本指将帅在外的营帐,后亦泛指军政大吏的府署,被召入幕府的人士称幕僚。
C. 元朔,旧历一年的第一个朔日,即正月初一日。文中的“元朔未改”指的是还没改年号。
D. 太子宾客,是居东宫的太子延请的一批陪同自己从事游赏、宴饮、作诗活动的客人。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珏相貌非凡,深被赏识。他尚未成年,参加明经科考试,华州刺史李绛认为他额角宽阔,天庭饱满,
应该 参加进士科考试,将来一定能有所作为。
B. 李珏劝谏新君,晓以情理。刚登基的穆宗打算将一些地方要员请入朝中宴饮,李珏认为先君去世不久,
坟 土尚新,大宴群臣违背丧制,是不应该的。
C. 李珏请辞要职,远离朋党。深得新君信任的杨嗣复将李珏安排在权力的核心位置,与政敌郑覃、陈夷
行等 人形成对立,李珏几次辞职,但未被批准。
D. 李珏为政一方,体恤百姓。他任河阳节度使时,停止征收额外和拖欠的赋税;任淮南节度使时遇旱灾,他
开仓济民,还将多余的粮食折价卖给百姓。
7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临天下十四年,虽未至治,然视今日承平亦希矣!
(2)帝新听政,珏数称道《无逸篇》以劝。
【答案】10. B 11. D 12. A
13. (1)治理天下十四年,虽然没有达到最好的治理,不过看今日天下太平也是少见的呀!
(2)皇帝刚刚临朝听政,李珏多次称扬《无逸篇》来勉励。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
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
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帝王的举动,都是天下人学习的榜样,不可不慎重。再说李光颜、李想是忠诚有
功的大臣,正值深秋戍守边疆,如果向他们询问计策,托付边疆大事,召他们回朝是可以的,怎么能把吃
喝之乐看作是对他们的优待呢?”
“夫王者之举”“为天下法”“法”在语境中属于动词,“学习”的意思,作“举”的谓语,故应在“法”
与“不”之间断开,排除 A、D 两项;
“可也”是对“召之”的评价,二者不可断开,排除 A、C 两项。
故选 B。
【11 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
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D 项,“……是居东宫的太子延请的一批陪同自己从事游赏、宴饮、作诗活动的客人”错误,太子宾客,
官名,唐代始置,为太子东宫属官,掌调护侍从规谏等。
8
故选 D。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了
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答
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A 项,“尚未成年”错误,“甫冠”是“刚成年”的意思。
故选 A。
【13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
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
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
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
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临”,治理;
“至治”,最好的治理;“承平”,天下太平;“希”,少。(2)“新”,刚刚;“听政”,临政;“称
道”,称扬;“劝”,勉励。
【点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
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
定要有所体现。
参考译文:
李珏,字待价,幼年成为孤儿,因为孝顺母亲而闻名。刚成年,参加明经科考试。李绛任华州刺史,
见到李珏,说:“你额角宽阔,天庭饱满,不是一般人的相貌。参加明经科考试不会有什么作为,不是你
该做的事情。”于是李珏改考进士科目,最后高中。河阳乌重胤上表将李珏安排在自己幕府。李珏因才能
出众补任渭南尉,又升任右拾遗。唐穆宗即位,耽于酒色,景陵唐宪宗的陵墓刚刚建好,就将在邠宁的李
光颜和在徐州的李想召回朝中,约定九月九日大宴群臣。李珏与宇文鼎等一同进谏道:“人们都说陛下召
李光颜等回朝.将同百官宴集。况且还没有改年号.先皇刚刚入葬,服丧三年的制度,是天下普遍的丧制。
如今前来送葬的各方镇节帅刚走,外国来吊唁的使者还没有离开,放宽了皇帝死后停止举乐的规定,本来
9
是为了方便百姓,鸣钟击鼓大宴宾客,不应该在宫内举行。帝王的举动,都是天下人学习的榜样,不可不
慎重。再说李光颜、李想是忠诚有功的大臣,正值深秋戍守边疆,如果向他们询问计策,托付边疆大事,
召他们回朝是可以的,怎么能把吃喝之乐看作是对他们的优待呢?”皇帝虽然没有听从他的话,但大加慰
劳。开成年间,杨嗣复得到君主的信任,引荐李珏担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他俩与李固言关系都友好。三
个人居官朝中执掌大权,于是与郑覃、陈夷行等人相互争执议论。三个人统一好恶,互相应和,结党的气
氛更盛了。李珏多次辞职,没有得到批准。皇帝曾经自称:“治理天下十四年,虽然没有达到最好的治理,
不过看今日天下太平也是少见的呀!”李珏说:“治国如同治身,当身体健康的时候,也应当自己调养,如
果仗恃健康而有所忽视,那么病就会乘虚而入。当天下无事时,想想有没有缺失,祸患能来吗?”当初,
庄恪太子逝世时,皇帝倾向于立陈王为太子。不久,皇帝逝世,宦官召来宰相商议册立谁为皇帝,李珏
说:“皇帝已经遗命立陈王了!”不久武宗即位,人们都为他捏一把汗。李珏说:“臣下只知道奉行皇帝的
遗言,怎能知道宫中的事?”皇帝刚刚临朝听政,李珏多次称扬《无逸篇》来勉励。宣宗即位,内移郴、
舒二州刺史,以太子宾客的身份在东都任职。升任河阳节度使,停止征收额外的和拖欠的赋税一百多万口
召回朝任吏部尚书,李珏离开军镇时,府库里的积蓄比当初增加了十倍。不久任淮南节度使。江淮发生旱
灾,李珏打开粮仓赈济逃荒的百姓,将仓库中多余的储备粮折半价卖给百姓。去世,终年六十九岁,追赠
司空,谥号贞穆。
河南省洛阳市一中 2020-2021 学年高二 3 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见金
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
耶?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
实可为笑。帝王亦然,恣情放逸,劳役无度,信任群小,疏远忠正,有一于此,岂不灭亡?隋炀帝奢侈自
贤,身死匹夫..之手,亦为可笑。”
贞观四年,太宗谓公卿曰:“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天非不高,地非不
厚,朕常兢兢业业,以畏天地。卿等若能小心奉法,常如朕.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古人
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此言可为深诫。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
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卿等宜
深思此言。”
10
贞观六年,右卫将军陈万福自九成宫赴京,违法取驿家麸数石。太宗赐其麸,令自负出以耻之。
贞观十年,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上言:“宣、饶二州诸山大有银坑,采之极是利益,每岁可得钱数百万
贯。”太宗曰:“朕贵为天子,是事无所少之。惟须纳嘉言,进善事,有益于百姓者。且国家剩得数百万
贯钱,何如得一有才行人?不见卿推贤进善之事,又不能按举不法,震肃权豪,惟道税鬻银坑以为利益。
昔尧、舜抵璧于山林,投珠于渊谷,由是崇名美号,见称千载。后汉桓、灵.。二帝好利贱义,为近代庸暗
之主。卿遂欲将我比桓、灵耶?”是日敕放令万纪还第。
(节选自《贞观政要·贪鄙》)
10. 下列文句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B. 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C. 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D. 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亦泛指平民百姓,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也可指无学识、无智谋
的人,含贬义。
B. 卿,可以是古代高级官名,如三公九卿、卿相;也可以是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称荀子为“荀卿”。但
本文中用法并不属这两者。
C. 朕,在先秦时代,“朕”是第一人称代词,不分尊卑贵贱,人人都可以自称“朕”;秦始皇时专用作
皇帝自称。
D. 灵,这里是谥号。谥号是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分为官谥和私谥两大类。这是古
代中国独有的文化习惯。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宗以明珠作比,告诫大臣们,生命是重要的,要爱惜,不可因一时贪念犯法丧身。
11
B. 太宗引用“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意在告诫大家要向贤者学习,积累财富,不可像愚
者一样贪财生过。
C. 权万纪上言采矿一事被太宗批评,权万纪虽然曾经触犯过法律,但太宗最终还是赦免了他。
D. 本文采用比喻论证、例证、引证等多种论证手法,生动形象地告诫人们不要贪鄙,要像尧、舜、桓、
灵一样,见称千载。
13.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
②恣情放逸,劳役无度,信任群小,疏远忠正。
【答案】10. B 11. D 12. A
13.(1)群臣如果能够全力竭尽忠诚正直,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那么官职爵位立即就可以得到。(2 )
任性放纵逸乐,强迫百姓当差服役没有限度,信任小人,疏远忠诚正直的人。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如果徇私贪污,不但是破坏国法,伤害百姓,即使事情没有败露,心中怎能不常怀恐惧呢?
“若……非……”是假设复句,因此,各分句之间宜停顿,排除 AC;“坏公法”与“损百姓”都是做“非
止”的宾语,且结构对仗,中间应该停顿,排除 A 项;“中心”是句子主语,其前应当断开,排除 D 项。
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是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错。谥号,是君主、王公、大臣去世后,由国家根据逝
12
者生前的功过是非给出的一个评价。并非人人都有谥号。“中国独有的”错。古代东亚(包括中国、朝鲜、
越南、日本)帝王及其后妃、诸侯、臣僚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内务府根据其生前事迹与品德,而给
予他一个中肯的称号。此外,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一些邻近国家亦有使用,但不是每个东亚古代国家都用谥
号。
故选 D。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意在告诫大家要向贤者学习,积累财富,不可像愚者一样贪财生过”理解有误,该句强调“多财”对
贤者、愚者均有害;
C.“曾经触犯过法律”“最终赦免了他”有误。原文没有提到他触犯过法律,且他最终结果四“是日敕放
令万纪还第”,并没有被赦免;
D.“要像尧、舜、桓、灵一样”有误,“桓、灵”没有“见称千载”。原文是“后汉桓、灵。二帝好利贱
义,为近代庸暗之主”。
故选 A。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本题得分点有:(1)“若”,如果;“备尽忠直”,全力竭尽忠诚正直;“立至”,立刻得到。
(2)“恣情放逸”,任性放纵逸乐;“群小”,小人;“忠正”,忠诚正直的人。
参考译文:
贞观初年,太宗皇帝对侍臣们说:“一个人(如果)手中有一颗明珠,没有不以之为贵重之物的,如
果拿(它)去弹射鸟雀,这难道不是很可惜吗?何况人的性命比明珠更珍贵,见到金银钱帛不惧怕法律的
惩罚,立即直接收受,这就是不爱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且不能拿去弹射鸟雀,何况更加珍贵的性
命,竟用它来换取财物?各位大臣如果能够竭尽忠诚正直,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那么官职爵位立即
就可以得到。一律不能用这种受贿的手段求取荣华富贵,随便就收受财物。赃物贿赂暴露以后,自身也将
13
受到损害,确实是可笑的。帝王也是这样,任性放纵逸乐,强迫百姓当差服役没有限度,信任小人,疏远
忠诚正直的人,犯有其中一件事,哪能不灭亡的?隋炀帝挥霍浪费钱财,过分追求享受,却自认为贤能,
自身死在一介匹夫手里,也是很可笑的。”
贞观四年,太宗对公卿说:“我整天都不敢懈怠,不仅仅只忧念爱惜百姓,也想让你们能够长守富贵。
天非不高,地非不厚,我长久以来小心谨慎地敬畏天地。你们如果能小心遵守法令,总是像我敬畏天地那
样,这样不但百姓安宁,自己也可常得快乐。古人说:‘如果明智贤良的人财多了会影响他奋发向上的志
向;如果愚笨的人有很多的钱财,那只会增加他们去犯错的机会’,这话可以深以为戒。如果徇私贪污,
不但是破坏国法,伤害百姓,即使事情没有败露,心中怎能不常怀恐惧呢?恐惧多了也有因此而导致死亡
的。大丈夫难道能为了贪求财物,而害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使子孙总是蒙受羞耻吗?你们应当深刻地思考
这些话。”
贞观六年,右卫将军陈万福从九成宫去京城,他在驿站处违法取得几担麦麸。唐太宗知道后,就把这
些麦麸赐给他,让他自己背出宫,以此来羞辱他。
贞观十年,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上书说:“宣州、饶州的大山里埋藏有银矿,如果把它们开采出来,可
获得极大的收益,每年可向朝廷上缴钱数百万贯。”唐太宗说:“我贵为天子,这样的事知道得很多,现
在,我需要的只是采纳对老百姓有益的忠言,推行对老百姓有益的善事。再说,国家积攒数百万贯钱,哪
如得到一个有才行的人?你不推举贤能,表彰善事,也不揭发奸邪之人,肃清豪强,只知道上奏售卖银矿
这些有关实利的事情。过去,尧舜把美玉扔在山林,把宝珠沉没在深渊,因此高尚的美名,流芳千古。后
汉时,桓帝、灵帝重利轻义,是近世有名的昏聩之君。你这样做,是竟然想把我与桓帝、灵帝相比吗?”
就在这一天,他下令将权万纪削官为民。
河南省沁阳市永威学校 2020-2021 学年高二 3 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后魏侍中济阴公之系孙。曾伯祖奭,高祖朝宰相。父镇,太常博士,终侍
御史。
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下笔构思,与古为伴。精裁密致,璨若珠贝。当时流辈咸推
之。登进士第,应举宏辞,授校书郎、蓝田尉。
14
顺宗即位,王叔文、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转尚书礼部员外郎。
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即罹窜逐涉履
蛮瘴崎岖堰厄蕴骚之人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元和..十年,例移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
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为挚友,胡忍
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州。会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已没者,乃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
岭间为进士者,不远数千里皆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著述之盛,名动于时,时号“柳州”云,
有文集四十卷。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
之。
(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即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堰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 动
必以文
B. 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即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堰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
必以文
C. 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即罹窜逐//涉履蛮瘴/瘴崎岖堰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
以文
D. 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即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堰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
文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字,我国古代,在本名之外另取的和本名有某种关联的名字。
B. 河东,即黄河以东,在文言文中“河”一般特指黄河。
C. 元和,唐朝年号,同《琵琶行》中“元和十年”的“元和”。
15
D. 京师,古代指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也可指京城的军队。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柳宗元少有才华。他小时候就聪明出众,富有文采,下笔构思,可与古人相提并论,当时同窗都推崇
他。
B. 柳宗元受到器重,唐顺宗即帝位后,特别看重柳宗元,将他和监察御史吕温引入禁宫之中,一起商议
大事。
C. 柳宗元重视友情。刘禹锡被调任播州刺史,柳宗元担心刘禹锡不方便去蛮地做官,请求与刘禹锡互换
任地。
D. 柳宗元提携后辈。柳宗元在柳州期间,一些学子慕名而来,拜他为师,在他门下学习的人,都会成为
名士。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为执友,胡忍见其若是?
(2)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
【答案】10. A 11. D 12. B
13. (1)如果母子各在一方,就是永远的诀别,我和刘禹锡是好朋友,怎么忍心看他落到这种地步呢?
(2)柳州当地有种风俗,用男孩或女孩作为抵押去借钱,如果过期没还钱(人质)便被债主没收为女婢,
柳宗元革除了这种风俗。
【解析】
【10 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
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
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从语意来看,柳宗元先被贬为邵州刺史,在赴被贬地的路上,又再次被贬为“永州司马”。可见“永州司
16
马”应与前面的“再贬”连接,而不能与后面文字连接。排除 CD 两项。
“蛮瘴”指“南蛮瘴疠之地”,“蛮”与“瘴”形容被贬地的荒远与艰苦,中间不可断开。排除 B 项。
划线句子的大意是:柳宗元被贬为邵州(今湘南重庆)刺史,在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
司马,柳宗元遭贬逐,经历南蛮瘴疠之地,身处崎岖险阻的环境,这更激起了失意文人的压抑愤恨。他抒
情叙事,把一切都寄寓在诗文中。
分析可知,A 项断句正确。
故选 A。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
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D 项,“也可指京城的军队”分析错误,京师,指京畿地区,也指京都。
故选 D。
【12 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
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B 项,“唐顺宗即帝位后,特别看重柳宗元”张冠李戴,“看重柳宗元,将他和监察御史吕温引入禁宫之
中,一起商议大事”的是王叔文和韦执宜,而不是唐顺宗。
故选 B。
【13 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
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
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和特殊句式的翻译:(1)“异方”,各在一方;“胡”,怎
么;“若是”,像这样。(2)“土俗”,民间风俗;“质”,拿……作抵押;“没”,没收。
17
【点睛】文言文筛选信息注意事项:
1.通读全文,把握文意 文章是信息的载体。文章的正文以及标题、作者、背景、注释等,都能向读者
传递信息。文章的信息和材料有主次之分。一般来说,文章的主要意旨、主要事件或说明的主要事物,是
文章的主要信息和材料;而枝蔓的事件或附带的事物,则是文章的次要信息和材料。在分析过程中,要准
确把握隐含信息,先要弄清相关文字的字面含义,同时还得顾及全面,把握整体,推断时更要遵守逻辑规
则。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要信息。
2.弄清题干要求,根据要求筛选 “跳读法”是筛选信息较为常用的方法。因为对一篇文言文来说,我
们不可能一下子完全读懂,采用“跳读法”,可以把不懂的字、词跳过去,来捕捉文中的信息。这些信息
有时是有一定标志的,如全文中心句、段落起始句、段末总结句、作者议论性的文字等。 这里需要注意
的是,有些语言信息孤立地看是重要的,但却是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面对众多的“有效”信息,我们要根
据题干要求,正确认识信息所涉及的对象和范围,然后有针对性地去分析、概括和归纳,做到有的放矢。
3.剔除无效信息 我们从文章中筛选出来的信息有些往往是相似的,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有清晰的思路,
仔细地去分析、辨别,从而剔除千扰项,得出所要的正确答案。
参考译文: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后魏侍中济阴公的远世之孙。曾伯父祖奭,是高宗朝的宰相。父亲柳镇曾任
太常博士,最后官做到侍御史。柳宗元小时候,聪明机警,超群出众,尤其精通西汉的文章和《诗经》《离
骚》。构思落笔成文,可与古人相匹敌。精心削减,缜密细致,璀璨如同珍珠和贝壳。在当时文林同辈都
推崇他。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第,又应考中宏辞科,被授予校书郎、蓝田(今陕西)县尉的职务。贞元十九
年(803),柳宗元任监察御史。
唐顺宗即帝位后,王叔文、韦执谊掌权用事,特别看重任用柳宗元,将他和监察吕温悄悄地引入禁宫
之中,和他们商议大事。柳宗元又转为尚书礼部员外郎。王叔文想让他当大官,但恰逢任职不久,王叔文
就失败了,柳宗元便和七名同辈一起都被贬谪了。柳宗元被贬为邵州(今湖南宝庆)刺史,在赴任途中,又
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柳宗元既遭贬逐,在南蛮瘴疠的地方,身处崎岖阻塞的环境,内怀骚人抑
郁的情怀,所以抒情叙事,只要一动笔就一定行走文章。作骚体文章十多篇,阅览的人都为之感动凄侧哀
婉。
元和十年(815),柳宗元按旧例被移作柳州(今属广西)刺史。那时朗州司马刘禹锡被移作播州(今贵州
遵义)刺史,诏书下达时,柳宗元同自己所亲近的人说:“刘禹锡有老母,年龄已大,如今他要到蛮方远
18
郡去做刺史,在西南绝域的地方,来回有上万里的路程,哪能让他和老母一起去。如果母亲不去,母子各
在一方,这便成为永别。我和禹锡是好朋友,我哪能忍心看他母子这样呢?”于是立即起草奏章,请求把
柳州授给刘禹锡,自己却到播州上任。恰巧裴度也奏请照顾刘禹锡母子,所以刘禹锡最终改授连州(今广
东连县)刺史。
柳州风俗,用男或女作为抵押去借钱,如果过期没还钱,人质便被钱主所没收。柳宗元到了柳州,便
革掉这种风俗。对那些已经被钱主没收的男女,柳宗元自己出私钱将他们赎回,归还给他们的父母。长江
至岭南之间,凡是想考进士的人,都不以数千里为远来跟随柳宗元学习。凡是经柳宗元指点过的人,一定
会为成名士。柳宗元著述很多,名声震动当时,那时他的号是“柳州”。著有文集四十卷。元和十四年(819)
十月五日去世,终年四十七岁。观察使裴行立帮柳宗元办理丧事,并护送他的妻子和儿子返回京师,当时
的人都赞扬他很有义气。
河南省驻马店市经济开发区高级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履谦,字伯恒,父义,善算术。履谦生六岁,从父至京师;七岁读书,一过即能记忆;年十一,教
以推步星历,尽晓其法;十三,从师,闻圣贤之学。自是以穷理为务,非洙.、泗.、伊.、洛.之书不读。至元
十六年,初立太史局,改治新历,履谦补星历生。同辈皆司天台官子,太史王恂问以算数,莫能对,履谦
独随问随答,恂大奇之。新历既成,复预修《历经》、《历议》。二十九年,授星历教授。大德二年,迁保
章正,始专历官之政。三年八月朔.,时加巳,依历,日蚀..二分有奇,至其时不蚀众皆惧履谦曰当蚀不蚀在
古有之矧时近午阳盛阴微宜当蚀不蚀遂考唐开元以来当蚀不蚀者凡十事以闻。六年六月朔,时加戌,依历,
日蚀五十七秒。众以涉交既浅,且复近浊,欲匿不报。履谦曰:“吾所掌者,常数也,其食与否,则系于
天。”独以状闻。及其时,果食。众服其议。至大四年,仁宗即位,嘉尚儒术。台臣言履谦有学行,可教
国学子弟,擢国子监...丞,改授奉直大夫、国子司业,与吴澄并命,时号得人。每五鼓入学,风雨寒暑,未
尝少怠,其教养有法,诸生皆畏服。至治元年,拜太史院使。泰定二年九月,以本官奉使宣抚江西、福建,
黜罢官吏之贪污者四百余人,蠲免括地虚加粮数万石,州县以先贤子孙充房夫诸役者悉罢遣之。福建宪司
职田,每亩岁输米三石,民不胜苦。履谦命准令输之,由是召怨,及还京,宪司果诬以他事。未几,诬履
谦者皆坐事免,履谦始得直,复为太史院使。天历二年九月卒。
(选自《元史·齐履谦传》,有删改)
19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至其时/不蚀/众皆惧履谦/曰/当蚀不蚀/在古有之/矧时近午/阳盛阴微/宜当蚀不蚀/
B. 至其时/不蚀/众皆惧/履谦曰/当蚀不蚀/在古有之/矧时近午/阳盛阴微/宜当蚀/不蚀/
C. 至其时/不蚀/众皆惧履谦/曰/当蚀不蚀/在古有之/矧时近午/阳盛阴微/宜当蚀/不蚀/
D. 至其时/不蚀/众皆惧/履谦曰/当蚀不蚀/在古有之/矧时近午/阳盛阴微/宜当蚀不蚀/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洙、泗、伊、洛皆为水名,本是孔子和程颢、程颐聚徒讲学之地,文中代指儒家学术源流。
B. 朔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晦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如“朝菌不知晦朔”。
C. 日蚀即日食,古人习惯于将这种天象解释为上天对帝王“失德”的“谴告”。
D. 国子监又称国子学、国子寺,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齐履谦早慧博学,悟解超人。他小小年纪就追随父亲学习,拥有过目不忘的本领,通晓天文历算后,
从师向学,笃志于儒家的圣贤义理。
B. 齐履谦深究天文,实事求是。他参修新历及《历经》《历议》,被授任星历教授,继而专管历事,对待
自然现象有理性态度,能把预测到的天象如实上报。
C. 齐履谦品学兼优,教育有方。仁宗即位后崇尚儒术,齐履谦被任命为国子监丞,与吴澄一同接受任命,
诲人不倦,学生都对他敬畏佩服。
D. 齐履谦正直清廉,不畏权势。他奉诏任江西、福建宣抚使时,罢黜贪官污吏,免征粮食,解除劳役,
以百姓利益为重,不惧别人的怨恨报复。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所掌者,常数也,其食与否,则系于天。
(2)未几,诬履谦者皆坐事免,履谦始得直,复为太史院使。
20
【答案】10. D 11. B 12. D
13. (1)我所能掌握的,是一般的规律,日蚀是否出现,则取决于上天。
(2)不久,诬告履谦的人都因事获罪被免职,履谦才得以申冤,恢复了太史院使的职务。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题中,“履谦曰”,“履谦”是本句的主语,前面应断开,排除 AC;“宜当蚀不蚀”意为理应出现日蚀
却没有出现,句意完整,且与前文照应,中间不可断开,据此排除 B。
本句译为:到了那时候,并没有 出现日蚀,众人都很害怕,履谦说:“应当有日蚀却没有出现日蚀的
情况,在古代有过,何况时间接近午时,阳气旺盛,阴气微弱,理应出现这种当蚀不蚀的现象。”
故选 D。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朔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晦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错误。朔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晦指农历每月的
最后一天。
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D.“免征粮食,解除劳役”错误。扩大范围。原文是“蠲免括地虚加粮数万石,州县有以先贤子孙充房夫
诸役者悉罢遣之”,意为“免除了在丈量田亩时虚假加征的数万石粮食,州县中有用前代贤人的子孙充当
家庭仆役的,全部免役放归”,可知都是前提有条件的。
故选 D。
21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得分点:
(1)“吾所掌者,常数也”,判断句,我所能掌握的,是一般的规律;“常数”,一般的规律;“系”,
取决于。
(2)“未几”,不久;“坐”,因事……免职;“直”,申冤。
参考译文:
齐履谦,字伯恒,父亲齐义,精于算术之学。履谦长到六岁,随父亲到京城;七岁读书,读一遍就能
记住;十一岁,父亲教他推算星象历法,他完全理解其中的道理法则;十三岁,跟随老师学习,听到了圣
贤的学说。从此把穷究义理作为自己的要务,不是洙、泗、伊、洛这类儒家学术源流的书就不去阅读。至
元十六年,朝廷初设太史局,修改研究新历,履谦补为星历生员。同辈中的人都是司天台官员的孩子,太
史王恂用算数问题考问他们,没有人能回答,只有履谦对答如流,王恂对此感到十分惊奇。新历制成后,
(履谦)又参与修订《历经》《历议》。二十九年,被授任星历教授。大德二年,升任保章正,开始专事历官
的政务。 三年八月初一,过了巳时,依照历法,日蚀应有二分有余,到了那时候,并没有出现日蚀,众
人都很害怕,履谦说:“应当有日蚀却没有出现日蚀的情况,在古代有过,何况时间接近午时,阳气旺盛,
阴气微弱,理应出现这种当蚀不蚀的现象。”于是考证自唐开元以来该出现日蚀却不出现的一共十次(并
将其)上报。六年六月初一,过了戌时,依照历法,会出现日蚀五十七秒。众人认为日蚀的程度轻浅,并
且靠近毕宿,想隐瞒住这件事不上报。履谦说:“我所能掌握的,是一般的规律,日蚀是否出现,则取决
于上天。”一个人把将要发生的日蚀情状报了上去,到了那个时候,果然有日蚀出现。大家都佩服他的意
见。至大四年,仁宗即位,赞赏崇尚儒家学术。台臣说履谦有学问品行,可以教授国子监的学子,提拔(履
谦)为国子监丞,改授奉直大夫、国子司业,与吴澄一同接受任命,当时号称用人得当。常五更入学宫,
风雨寒暑,从不稍有懈怠,他教育有方,学生们都敬畏佩服。至治元年,拜任太史院使。泰定二年九月,
以原官职奉诏任江西、福建宣抚使,罢黜贪官污吏四百余人,免除了在丈量田亩时虚假加征的数万石粮食,
州县中有用前代贤人的子孙充当家庭仆役的,全部免役放归。福建宪司的职田,每亩每年交纳三石米,人
民不堪其苦。履谦要求按照法令标准交纳粮食,因而招人怨恨,等他回到京城后,宪司果然拿其他事诬告
他。不久,诬告履谦的人都因事获罪被免职,履谦才得以申冤,恢复了太史院使的职务。天历二年九月逝
世。
22
河南省洛阳市豫西名校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名曰丘,字仲尼。孔子贫且贱。长九尺有六寸。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
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益见老子..云。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
焉。其后顷之,鲁乱。孔子适齐,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将欲以尼溪田封孔子。
晏进曰:“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后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
闻之反乎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
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
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齐人闻而惧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焉黎鉏曰请先
尝沮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文马三十驷,遗鲁君。往观终日,怠于政
事。孔子遂适卫,卫灵公闻孔子来,喜,郊迎。问曰:“蒲可伐乎?”对曰:“可。”灵公曰:“吾大夫
以为不可。今蒲,卫之所以待晋、楚也,以卫伐之,无乃不可乎?”孔子曰:“吾所伐者不过四五人。”
灵公曰:“善。”然不伐蒲。灵公老,怠于政,不用孔子。孔子喟然叹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
年有成。”孔子行: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
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约其文辞而指博。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孔子年七十三,
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焉。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后从政。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齐人闻/而惧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焉/黎鉏曰/请先尝沮之/沮之而不
可则致地/庸迟乎/
B. 齐人闻/而惧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焉/黎鉏曰/请先尝沮之/沮之而不
可/则致地庸迟乎/
C. 齐人闻/而惧/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焉/黎鉏曰/请先尝沮之/沮之而
不可则致地/庸迟乎/
D. 齐人闻/而惧/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焉/黎鉏曰/请先尝沮之/沮之而
23
不可/则致地庸迟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子姓李名耳,是我国道家学派创始人,代表作《道德经》,提出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辩证法等思想。
B. 《春秋》是儒家“六经”之一,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春秋三传”指《左传》《公羊传》《谷
梁传》。
C. “己”是天干第二个,“丑”是地支第二个;天干地支可用来记年、月、日、时,文中的“己丑”是
用来记日的。
D. 太牢指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用的牛、羊、猪三种牲畜,少牢指诸侯、卿大夫祭祀宗庙时用的牛、羊两
种牲畜。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代理相国,治政颇有成效。他任大司寇时代理相国职务,弟子批评他没有君子的德行,他虚心接
受并积极治理鲁国,三个月就使鲁国路不拾遗。
B. 孔子游历诸侯,难以施展抱负。虽然齐景公欣赏礼待他,但齐国大臣却排挤谋害他;卫灵公虽然亲自
到郊外迎接他,却不采纳他的建议,也不重用他。
C. 孔子适周问礼,后编修了《春秋》。他在鲁昭公时和南宫敬叔到周朝学礼;周游列国回鲁后,他根据鲁
史编修了《春秋》,其文辞简约而旨意广博。
D. 孔子一生传奇,死后受到尊崇。他出身贫贱,曾离开鲁国十四年;他死后,汉高祖过鲁时曾祭祀他,
诸侯卿相上任,常拜谒孔子墓后才去处理政务。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晏婴进曰:“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
(2)今蒲,卫之所以待晋、楚也,以卫伐之,无乃不可乎?
【答案】10. C 11. D 12. A
13. (1)晏婴进谏说:您如果想用他来改变齐国的风俗,这不是重视老百姓的做法。”
24
(2)现在蒲是用来对付(防御)晋,楚的屏障,用卫国的军队去攻打它,恐怕是不可以的吧?
河南省驻马店市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郑成功,字大木,福建人。父芝龙,明季入海为盗。顺治三年,芝龙率所部降,成功谏不听。四年,
芝龙归京师,隶汉军正黄旗...。成功谋举兵,募兵数千人,自称“招讨大将军”。成功年少有文武略,拔出
诸父兄中,近远皆属目。九年,入海澄城守,金砺等师薄城,不能克。上命芝龙书谕成功降,许赦罪授官,
成功阳诺,诏金砺等率师还浙江。后多次招成功,终不应。十六年,整军复出,取瓜洲,攻镇江。提督管
效忠师赴援,战未合,成功将周全斌以所部陷阵,大雨,骑陷淖,成功兵徒跣击刺,往来剽疾。效忠师败
绩,成功入镇江。江宁总管合满、汉兵出战,袭破成功军。成功收余众数万欲取崇明,江苏巡抚遣兵赴援,
战复败。十八年,徙滨海居民入内地,增兵守边。成功自江南..败还,知进取不易,乃规取台湾。台湾,福
建海中岛,荷兰红毛人居之,筑城二:曰赤嵌、曰王城,其海口日鹿耳门。荷兰人恃鹿耳门水浅不可渡,
不为备。成功师至,水骤长丈余,舟大小衔尾径进,红毛人弃赤嵌走保王城。成功使谓之曰:土地我故有
当还我珍宝恣尔载归围七阅月红毛存者仅百数十城下皆遣归国成功乃号台湾为东都以陈永华为谋主制法
律定职官兴学校台湾周千里,土地饶沃,招民辟草莱,兴屯.聚,令诸将移家实之。成功既得台湾,其将陈
豹驻南澳。康熙元年,成功听周全斌谗,遣击豹,豹举军入广州降。会有讹言成功将尽杀诸将留厦门者,
值全斌自南澳还,执而囚之,举兵拒命。成功方病,闻之,狂怒啮指。五月朔.,尚据胡床受诸将谒,数日
遽卒,年三十九。光绪初,为成功立祠台湾。
(节选自《清史稿·郑成功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土地我故有/当还我珍宝/恣尔载归/围七阅月/红毛存者仅百数十/城下/皆遣归国/成功乃号台
湾为东都/以陈永华为谋/主制法律/定职官/兴学校/
B. 土地我故有/当还我/珍宝恣尔载归/围七阅月/红毛存者仅百数十/城下/皆遣归国/成功乃号台
湾为东都/以陈永华为谋主/制法律/定职官/兴学校/
C. 土地我故有/当还我珍宝/恣尔载归/围七阅月/红毛存者仅百/数十城下/皆遣归国/成功乃号台
湾为东都/以陈永华为谋/主制法律/定职官/兴学校/
25
D. 土地我故有/当还我/珍宝恣尔载归/围七阅月/红毛存者仅百/数十城下/皆遣归国/成功乃号台
湾为东都/以陈永华为谋主/制法律/定职官/兴学校/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正黄旗,清代八旗之一,以旗色纯黄得名。八旗是清代旗人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
B. 江南,一般指长江下游南岸区域。江南既是自然地理区域,也是一个社会政治区域。
C. 屯,指屯田,是汉代以后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而组织经营的农业集体耕作制度。
D. 朔,农历每月最后一天。《庄子·逍遥游》中“朝菌不知晦朔”的“朔”与此意义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郑成功抗击清廷,坚决不降。其父郑芝龙顺治年间投降清廷并被收入八旗,但郑成功招募士兵,自立
名号,辗转多地坚持抗清,始终不降。
B. 郑成功收复台湾,遣还荷兰人。郑成功的军队到达鹿耳门后,趁着水势骤涨,一举攻破赤嵌、王城,
将残余荷兰人遣送回本国。
C. 郑成功多方筹谋,建设台湾。收复台湾后,他制定各种行政、教育制度,招募地方百姓开荒种地,下
令让众将领将家眷迁到这里。
D. 郑成功辨察不明,英年早逝。他听信谗言派人攻击陈豹,致其降清;未能及时制止谣言致使厦门诸将
起兵,病怒交加,39 岁猝然离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九年,入海澄城守,金砺等师薄城,不能克。
(2)成功将周全斌以所部陷阵,大雨,骑陷淖,成功兵徒跣击刺,往来剽疾。
【答案】10. B 11. D 12. B
13. (1)九年,郑成功撤退到海澄,据城而守,金砺等人率军队逼近海澄城,不能够攻克。
(2)郑成功的部将周全斌率领军队攻入管效忠的阵营,天降大雨,骑兵陷入泥沼巾,郑成功的士兵光着
脚劈刺,来来往往强悍敏捷。
26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土地本来就属于我们国家所有,应当还给我们:珠玉宝石任凭你们载运回国。”围攻经历了七个多
月,幸存的红毛人仅剩下一百多人,王城被攻下,这些人全部被遣送回国。郑成功于是把台湾命名为东都,
让陈永华作为谋划的主要人物,制定法律,设立职官,兴办学校。
“当还我”中,“还”是谓语,“我”是宾语,应在宾语后断开,且“珍宝”做下句的主语,在“珍宝”
前断开,排除 AC;“城下”是被动句,“城”是主语,“下”是谓语,应单独成句,排除 D。
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D.“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有误,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故选 D。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B.“一举攻破赤嵌、王城,将残余荷兰人遣送同本国”有误,原文是“红毛人弃赤嵌走保王城”,不是郑
成功攻破赤嵌、王城的,是红毛人自己放弃赤嵌的。
故选 B。
27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薄,迫近、逼近;克,攻克。
(2)以,率领;陷阵,冲锋,这里指攻入;徒跣,光脚;剽疾,强悍敏捷。
参考译文:
郑成功,字大木,福建人。父亲郑芝龙,明末入海做了海盗。顺治三年,郑芝龙率领部下投降清廷,郑成
功劝谏,他不听从。四年,郑芝龙归入京城军队,隶属于汉军正黄旗。郑成功谋划着起兵抗清,招募了几
千士兵,自称“招讨大将军”。郑成功年少时就有文才武略,在他的父辈和兄弟中出类拔萃,远近闻名,
引人瞩目。九年,郑成功撤退到海澄,据城而守,金砺等人率军队逼近海澄城,不能够攻克。皇上命令郑
芝龙写信让郑成功投降,许诺赦免他的罪名并授予他官职,郑成功假装答应,皇上诏命金砺等率军回浙江。
后来朝廷多次招安郑成功,郑成功最终也没有答应。十六年,郑成功整顿军队再次出兵,夺取瓜洲,进攻
镇江。提督管效忠的军队赶赴救援,还未交战,郑成功的部将周全斌率军队攻入管效忠的阵营,天降大雨,
骑兵陷入泥沼中,郑成功的士兵光着脚劈刺,来来往往强悍敏捷。管效忠的军队战败,郑成功攻入镇江。
江宁总管联合满、汉军队出战,攻破郑成功的军队。郑成功收拢剩余士兵数万人想攻取崇明,江苏巡抚派
兵增援,成功又一次战败。十八年,朝廷把沿海的百姓迁入内地,增加兵力守卫边防。郑成功从江南失败
回来,知道进攻内地不容易,就谋划着夺取台湾。台湾,是福建海中的~个岛屿,荷兰红毛人占据了那里,
建造了赤嵌和王城两座城池,港口叫鹿耳门。荷兰人依仗鹿耳门的水浅不能渡船,因此不设防。郑成功的
军队到了之后,海水突然上涨了一丈多,大小船只首尾相连直接进入鹿耳门,红毛人放弃赤嵌逃走,想要
保全王城。郑成功派使者对他们说:“土地本来就属于我们国家所有,应当还给我们:珠玉宝石任凭你们
载运回国。”围攻经历了七个多月,幸存的红毛人仅剩下一百多人,王城被攻下,这些人全部被遣送回国。
郑成功于是把台湾命名为东都,让陈永华作为谋划的主要人物,制定法律,设立职官,兴办学校。台湾四
周方圆千里,土地富饶肥沃,郑成功招来百姓开荒种地,屯田聚居,让各位将领带着家眷搬迁过来充实这
里。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后,他的部将陈豹驻守南澳。康熙元年,郑成功听信了周全斌的谗言,派人去攻打
陈豹,陈豹率全军进入广州投降。恰逢有谣言说郑成功将要杀光留在厦门的将领,正好周全斌从南澳回来,
那些将领抓住了周全斌并囚禁了他,起兵反抗。郑成功正身患疾病,听到这个消息,愤怒得咬指头。五月
初一,郑成功还能倚靠着胡床接受各位将领的参拜,几天后突然去世,时年三十九岁。光绪初年,在台湾
为郑成功建立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