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各地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精选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安徽省各地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精选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

ID:684926

大小:49.29 KB

页数:17页

时间:2021-05-0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安徽省各地 2020-2021 年期中语文高一下学期试题精选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 安徽省宿州市十三所重点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汉初年黄老学说盛行,至汉武帝时期却大兴儒学。治国方针和学术思想出现如此“大换位”,原因 何在?儒学的上升有其历史必然性,它是汉初以来经济社会状况发生深刻变化的结果。一是儒学主张的德 政、仁爱、忠孝、君臣等级制度等,本来就是古代农业宗法社会适宜的治国指导思想。汉初以来陆贾、叔 孙通、贾谊等人正是从儒家思想出发,对施政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其成效人所共见。二是西汉初年社会残 破、经济凋敝,亟须休养生息,恢复民力,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学说大受尊崇,经过七八十年的努力, 到武帝初年,汉朝已经具备强盛的国力,粮食、财物储备充实。“家给人足”,鼓吹“无为而治”已不合 时宜,主张以经议政、积极作为的春秋公羊学说恰恰适应这种需要。 《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经》的三传之一,专讲“微言大义”,被认为是“为汉制法”。它倡导“大 一统”,加强中央集权,推进国家统一;主张历史演进的“三世变异说”,要求“改制”,革除旧法、创 立新法。董仲舒因推阐《春秋》之义,成为群儒之首;公孙弘因为发挥《春秋》学说,策论经武帝亲自阅 卷,拔为第一,后平步青云,当了丞相。董仲舒依据《春秋》经义提出的多项施政建议,都得到武帝采纳。 武帝以后盛行的《春秋》学,实已兼有最高理论权威和法律标准的双重地位。首先,是拿来作为决定 皇位继承难题的依据。汉昭帝始元六年,幼小的昭帝继承武帝皇位未久,发生了有人假冒为卫太子出现于 长安未央宫门事件。京兆尹隽不疑引用《春秋经•哀公三年》中卫国太子蒯聩违背父命出奔,此后被拒于国 门之外的史实,平定了一番纷争,冒充太子者当即被逮入狱。昭帝对隽不疑大加称赞,要求大臣们都以他 为榜样,“用经术明于大谊”。昭帝卒,因无子嗣,立昌邑王刘贺继位,结果二十七天便被大将军霍光等 联名上奏皇太后将其废掉,其根据就是《公羊传》所言“王者无外”,因而迎立汉宣帝刘询。 其次,当时也常常用《春秋》决狱。武帝时,张汤为廷尉,即奏请征用博士弟子通《春秋》者补为廷 尉史,因为熟习《春秋》即能判案治狱。当时用《春秋》断狱形成风气,董仲舒著有《公羊董仲舒治狱》 2 十六篇。元朔六年,淮南王、衡山王谋反,胶东王、江阴王阴谋策应,因计划败露伏诛。汉武帝令董仲舒 弟子吕步舒,“持斧钺治淮南狱,以《春秋》谊专断于外,不请,既还奏事,上皆是之”。当时的大臣奏 议也往往引《春秋》作立论之根据。宣帝即位后,博士谏大夫王吉上书,引《春秋》之义,要求选择良史, 以正风俗。丞相魏相、山阳大守张敞先后上书,据《春秋》讥世卿,要求削除霍氏权力,提高皇帝威权。 西汉时期把《春秋经》作为治国施政的依据和学术思想的权威。其中有两点尤其有启示意义。其一, 一个时代盛行什么学说,其深层原因应从社会状况及其变迁去找。其二,一种学说若想做到“与时俱进”, 应当具有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能力,否则其优势可能转变为劣势。董仲舒的学说是儒学与阴阳五行说的 结合,他大讲阴阳灾异,助长了西汉后期鬼神迷信的严重泛滥,直至王莽利用图谶之说取代了刘姓政权。 至西汉末年,出现了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的论争,以讲《左传》为中坚,重史实、重训诂的古文学派,压 倒了以讲《公羊传》为中坚、重解释引申义理的今文学派,中国学术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摘编自陈其泰《西汉人心目中的》)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取代黄老学说大行其道,这是适应社会经济发生深刻变化的结果,也蕴含着历史 的必然性。 B. 《春秋》体现的儒家思想与德政、仁爱、忠孝、君臣等级制度等--脉相承,与陆贾、叔孙通、贾谊等人 的施政建议一致。 C. “公羊学”专讲“微言大义”,倡导“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推进国家统一,主张“三世变易说”, 也鼓吹“无为而治”。 D. 主张以经议政、积极作为的“公羊学”在武帝时盛行与当时汉朝强盛的国力,粮食、财物储备充实等社 会状况密不可分。 2. 下列理解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春秋》学在武帝以后盛行,兼有最高理论权威与法律标准的双重地位,表现为董仲舒依据《春秋》经 义提出的多项施政建议,都被武帝采纳。 B. 汉昭帝无子嗣而去世后,在昌邑王刘贺继位 问题上,大将军霍光等依据了《公羊传》中的“王者无外” 的原则,奏请皇太后废掉刘贺而迎立刘询。 3 C. 《春秋经》在汉代已成为决定皇位继承难题的唯一依据,昭帝时,京兆尹隽不疑就曾引用《春秋经•哀 公三年》的史实,平息了假冒卫太子事件。 D. 《春秋经》是汉代决狱的重要依据,汉武帝时期的张汤为廷尉时,奏请熟习《春秋》者为廷尉史,童仲 舒著有《公羊董仲舒治狱》来总结断狱经验。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在文中对“公羊学”在汉代的地位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公羊学兴起是时代需要、汉武帝的扶 植、董仲舒等人弘扬合力而成的。 B. 第四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从正反两个方面阐释了《春秋经》在治国理政以及学术理论方面所起的 重要作用和无可置疑的地位。 C. 作者认为,一个学说要做到与时俱进,必须具有自我调整、自我完善功能,董仲舒学说沦为王莽篡权的 依据,就从反面佐证了此点结论。 D. 两汉末年的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的论争,奠定了重史实、重训诂、以讲《左传》为中坚的古文学派的地 位,结束了《公羊传》的统治地位。 【答案】1. C 2. C 3. B 安徽省临泉第一高中 2020-2021 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在当代传承和实践儒家君子观,首先需要我们明确何谓儒家的“君子”,这是我们在当代传承和实践 这种观念的基本前提。总体来看,儒家视域中的“君子”内涵丰富,是一个涵纳了“位”“德”“智”“美” 等诸多属性,对人的各方面修养均有很高要求的人格理念。 首先,从词源学的角度看,君子一词的基本含义是指“在位者”,即指统治阶级的成员。先秦时期, 这一含义一直都是君子的基本内涵。如中国现代著名学者顾颉刚说:“君子小人,先秦以上以身份地位分, 此时之君子指在官位者。”这一含义也广泛见诸儒家经典中。如《诗经》《尚书》中的君子即多指此义。与 这一意义上的君子相对,社会上的广大普通人则被统称为“小人”“庶民”等。 其次,经孔子转化后,君子的“位”的意义大大降低,而主要成为一个侧重人的德性的概念,所谓“或 称君子者何?道德之称也”。在《论语》中,君子一词共出现百余次,主要是就“有德”而言。比如“君 子喻于义”“君子怀德”“君子去仁,恶乎成名”等等。虽然在孔子这里,君子一词主要成为德性概念,但 4 “位”的属性仍然得以保留。比如孔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这里面的君子 即具有“位”的内涵。及至孟子、荀子等人,君子仍然是兼具“德”位”属性的概念,如孟子曰:“无君 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 最后,在儒家这里,完美的君子形象还必须具有智慧和审美的特征。一个欠缺智识、外表邋遢之人, 任其德性多高,在儒家这里都难以称为君子。所谓“君子博学深世”“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说的正是这 个意思。 总体来看,儒家的君子是一个兼具“位”“德”“智”“美”等多种属性的复合概念,它涉及对一个人 的社会地位、道德水准、智慧水平、心理素质等全方位的评价。这正如荀子所说:“天见其明,地见其光, 君子贵其全也。”不过,从历史实践的角度来看,儒家的君子主要是一个德性概念,即侧重以道德水准界 定何为真正的君子。而儒家所谓“德”,从其根本来说,乃是一种“生”德,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而 民生问题,则构成“生”的首要问题。因此,在儒家这里,一个人是否能够体悟上天创生万物之德,是否 能够仁民爱物、关心民生,肯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构成儒家评判君子的一个基本标准。 (摘编自《光明日报》,《传统儒家君子观在当代的传承与实践》)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在当代,我们要传承和实践儒家君子观,就必须深刻认识到儒家君子观的丰富内涵。 B.从词源学的角度来看,君子的基本含义是“在位者”,先秦以后这一含义则不再保留 C.孔子将君子一词的意义进行了转化,自他之后,君子一词大多指那些德行高尚的人。 D.儒家既看重君子的才华,也看重君子的形象,“君子博学深谋”“文质彬彬”正是此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整体上采用总分总结构,论述了儒家眼中君子的丰富内涵和儒家评判君子的标准。 B.文章主体部分采用横式结构,阐述了儒家君子观的丰富内涵,论证有力,一目了然。 C.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证观点,论证灵活,有说服力。 D.理解儒家君子内涵是当代传承和实践儒家君子观的基本前提,这也是文章立论的前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儒家君子观内涵丰富,属性多样,要成为儒家眼中的“君子”需要极高的个人修养。 B.在诸如《诗经》《左传》《尚书》这样的儒家经典中,君子的基本含义大多指在官位者。 C.《论语》《孟子》中的君子兼具“德”“位”属性,而“君子怀德”中的“君子”只就“有德而言” 5 D.儒家的君子虽是一个复合概念,但是儒家评定真正的君子仍以道德水准为唯一标准。 【答案】 1.B(B 项,曲解文意。根据原文“虽然在孔子这里,君子一词主要成为德性概念,但‘位’的属性仍然得 以保留”可知。) 2.D(“这也是文章立论的前提”错。) 3.A(B 项,《左传》成书在孔子之后,此时君子一词大多指德行高尚的人;C 项,““君子怀德’中的‘君 子’只就‘有德”而言”错。根据文章第三段可知,《论语《孟子》中的君子大多指“有德”而言,部分 君“位”的属性得以保留。“君子怀德”主要还是侧重德性概念。D 项,“儒家评定真正的君子仍以道德水 准为唯一标准”错。原文是“从历史实践的角度来看,儒家的君子主要是一个德性概念,即侧重以道德水 准界定何为真正的君子”。) 安徽省 2020-2021 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今天我们提倡的文化自信,说到底是对民族生命力的自信。在民族遭遇危机时,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 浴火重生的精神支撑。提倡文化自信决不是搞文化民粹主义,它的立足点是促进中华民族和平发展、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文化是一个整体,是一条长河。这个整体的构成是可变的,否则就不是有机整体;长河是流动的,有 河源有河流,有源无流就会干涸。因此,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化观,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我们在研究中 国文化时,应重视处理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辩证关系。尤其是对待传统文化要坚 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化观,否定传统和凝固传统都是错误的。没有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统文 化就会干涸断流。 传统文化之所以不可能全盘继承,正是由于文化自身的有机性。例如,在传统文化中,应区分智慧力 量、生活方式、道德与风俗习惯,它们在文化整体中的可变性是各不相同的。智慧力量是超越时代的,具 有永恒性和传世性。我国历史上思想文化经典著作中的智慧都具有超越性,可以反复为后人提供智慧力量。 而生活方式会随着生产方式和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在文化中,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也是多变的。没有不变 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但在变化中又有不变的东西,这就是一个民族的传统。 继承传统文化应提倡中国的传统节日,沉迷于西方的节日是不可取的,因为节日是民族特性的象征。 6 比如,水是人的生命之源,因而才有泼水节,云南的傣族和缅甸的傣族都有泼水节。又如,火是相当重要 的,不仅西方有普罗米修斯盗火的神话,中国的彝族、、纳西族、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基诺族都有 火把节。体现民族特性和民族认同的节日,应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留和爱护;但不能提倡陈风陋 俗,如古代的葬礼、婚礼以及相关观念都需要除旧布新。 提倡文化自信应重视和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当今世界,文化问题不仅是一个学术问题, 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文化是国家和民族认同的精神黏合剂,没有文化认同,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国家和民 族认同,就不可能树立爱国主义精神;文化是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上没 有话语权,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化是承载民族精神的载体,没有优秀文化支撑,就不可能具 备由优秀文化传统所凝聚的民族精神;文化是以文化人和以德育人最重要的途径,一个民族没有文化的发 展和传承,必然走向没落。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重视自己的民族精神并以优秀文化传统来培育自己的人民尤其是青年人,就是强 化民族团结、生存、发展的精神力量。历史一再证明,一个文化认同感强的民族,往往能够抵御外来侵略, 保持民族和国家团结,不容易被外来势力分裂。中华民族长期以来一直维持团结统一,靠的就是由文化认 同而产生的伟大民族精神。有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即使有分裂也是暂时的。移居海外的华人华侨心向祖国、 热爱中华民族,也是这种以文化为纽带的民族精神作用的结果。 (摘编自陈先达《文化自信是对民族生命力的自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化自信是对民族生命力的自信,可以作为民族遭遇危机时的精神支撑。 B.传统文化中智慧力量、生活方式、道德与风俗习惯都是多变的,继承时要有辩证态度。 C.想要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应先有国家和民族认同,再有文化认同,文化问题必须重视。 D.民族精神是民族团结、生存、发展的精神力量,拥有民族精神的国家就不会被分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头提出文化自信的立足点是促进中华民族和平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立意高远。 B.文章从文化的整体可变性的特征入手,探讨该如何以历史唯物主义文化观继承传统文化。 7 C.第四段列举泼水节、古代的葬礼等例子是为了论述继承传统文化应提倡中国的传统习俗。 D.文章末尾一段用历史事实为论据,论证了文化认同感强的民族能够长期维持团结统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研究中国文化时,要重视处理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辩证关系。 B.我国历史上思想文化经典著作中的智慧具有超越性,今天我们仍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力量。 C.文化是国家综合国力中最重要的部分,想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有文化话语权。 D.以文化为纽带的民族精神能维护团结统一,也能让华人华侨心向祖国、热爱中华民族。 【答案】 1.答案 A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思路点拨 B.“都是多变的”错,原义意思是,智慧力量是超越时代的,具有永恒性和传世性,而生活方 式、道德与风俗习惯是多变的。C.混淆顺序,“先有国家和民族认同,再有文化认同”错,应为“先有文 化认同,再有国家和民族认同”。D.过于绝对,“拥有民族精神的国家就不会被分裂”错,原文是“不容易 被外来势力分裂”。 2.答案 C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能力。 思路点拨 “古代的葬礼等例子是为了论述继承传统文化应提倡中国的传统习俗”错,古代的葬礼的例子 是为了论述“不能提倡陈风陋俗”。 3.答案 C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思路点拨 “文化是国家综合国力中最重要的部分”错,原文是“文化是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 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 2020-2021 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8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礼乐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两元,“礼”是中国传统的政治、伦理、祭祀的规章制度及其 相关的仪式;“乐”是以音乐歌舞为中心的各种艺术活动。最早的艺术活动是在原始的宗教活 动中产生的,而最早的礼也是有关祭祀的礼。礼主要是政治、伦理之礼,乐与这种礼仍然有 密切关系。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礼乐结下了不解之缘。与之相应,中华文化中,善 与美也就牢不可分。善最早产生于礼之中,美最早产生于乐之中。因而可以说,礼乐相亲是 中华文化的最本质的特点,也是中华美学最本质的特点。 中华文化的礼乐相亲传统可以追溯到黄帝、炎帝时代。《韩非子·十过》云,黄帝曾大合 鬼神,在泰山举行过部落联盟大会,在会上,演奏了大型歌舞——《清角》。《清角》集合了 虎、豹、象、蛟、风、雨等,共同起舞,这众多的动物合舞,可能是在表演各部族共同的图 腾——龙。炎帝部族的乐舞《咸池》,是歌颂太阳的。帝颛顼的乐舞为《六茎》,是一种 植物 歌舞,可能是一种植物崇拜。这些乐舞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用自然形象来起舞,是典型的 自然图腾歌舞。 在原始舞中,帝舜的乐舞最为重要,《尚书·虞夏书》中有诸多记载,这些记载就礼乐的 关系来说,礼与乐的关系相当明确,也相当完整了。与前代的乐舞相比较,它有这样几个特 点:第一,它不是全用动物、植物形象,而是主要用人的形象;第二,它用了许多的乐器; 第三,它奏的乐是孔子极为崇拜的《韶乐》;第四,乐舞的价值乃在合礼、成礼。帝舜还为乐 作歌,其歌词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意思是大臣们兴高采烈,国君奋发有 为,百姓们安居乐业。 自远古帝王历代承继并在承继中有所创造的礼乐相亲体制,至帝舜可谓相对比较地完善 了。其后,这一体制为周公所继承。周公的最大贡献是将这一宗教性的礼乐文化改造成政治 性的礼乐文化。周公制礼作乐,将礼乐作为国家的根本制度。孔子是周公的崇拜者,他概括 自己的政治主张是复周礼,而他又特别喜欢乐,重视乐。孔子于礼乐文化的重要贡献,就是 将周公的政治性的礼乐文化进一步美学化了。在他看来,乐具有非同寻常的怡情悦性的功能, 他说他听《韶乐》三个月不知肉味,诚然是有所夸张的,但他从《韶乐》中获得极大的精神 愉快是确实的。乐在帝舜是娱神的工具,在周公是合同人心的工具,而在孔子主要是审美愉 快的重要源头。至于“礼”,作为国家、部族的关涉宗教、政治、道德等一系列的制度,其功 能性是很鲜明的,其目的是维护国家的、部族的、社会的利益,当然其中主要是统治者的利 益。孔子承认并肯定这方面的作用,但是,他提出“文质彬彬”说,用“文”来修饰礼,规 范礼,强调仅仅只是“质”好,还不是君子,还需要“文”,于是,审美就给提出来了,“礼 化”的实质成为“文化”。 礼乐文化经过孔子的改造成为儒家文化的总体名词,也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就其美学 意义来说,礼乐相亲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文化基础。礼乐中所包含的政治与审美的不可分离性 是中华古典美学的精髓。只要明白了它的源头,就能理解,为什么在中国,政治与审美虽然 9 有矛盾,但更多的是和谐。诗之言志与诗之言情、诗之教化与诗之悦情从来就是统一的,而 且这种统一,不是外在,而是内在的。 (摘编自陈望衡《原始歌舞:礼 乐相亲》,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是礼和乐,二者和我国传统的政治、伦理有密切的关系,并且在 他们的基础上分别产生了美和善。 B.早在黄帝、炎帝时代就已形成中华文化礼乐相亲的传统,人们在大型集会上起舞,表演的 可能是各部族共同的图腾——龙。 C.在原始乐舞中,帝舜的乐舞,不仅礼与乐的关系较为明确完整,而且综合运用了许多乐器 和歌词等,舞台形象也更全面。 D.礼乐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流,没有孔子对礼乐文化的改变和创造,就不可能形成以礼乐相 亲为基础的中国古典美学文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阐释了礼和乐的内涵、演变与价值,论证了礼乐相亲是中华文化和中华美学的最本质 特点。 B.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层层深入地阐述了礼乐文化的 发展进程。 C.文章在论证礼和乐的关系时,多处引用相关作品进行论证,既体现了真实性,也增强了文 章的说服力。 D.文章以孔子听《韶乐》为例,证明孔子最早使礼乐文化具有了美学意义,能够给人带 来 精神上的愉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黄帝、炎帝到颛顼部族的乐舞,都借助自然形象,虽表现各异,但它们相互借鉴传承,体 现了中华文化特征。 B.远古帝王承继并创造的礼乐相亲体制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为周公所继承,并改造成政治 性的礼乐文化。 C.孔子提出用“文”来修饰作为制度文化的“礼”,让政治和审美结合,这种“礼化”成为了 中华主流文化。 D.诗歌的言志、抒情与教化、悦情能在内部高度统一,充分表明了礼乐相亲是中国古典美学 10 的文化基础。 【答案】 1.【答案】C(A“分别”对应关系错误;B 炎帝乐舞歌颂的是太阳;D 绝对化) 2.【答案】D(以孔子听《韶乐》为例,是论证孔子将周公的政治性礼乐进一步美学化了,且并不是“孔 子最早使礼乐文化具有了美学意义”) 3.【答案】A(“相互借鉴传承”于文无据) 安徽省安庆市白泽湖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话说《诗经》之“风” 风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地接受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那么, 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季康子问政于孔 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 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所以,要 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由此也形象地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 风俗、风情、风致等,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的。 换言之,《诗经》之“风”,即是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 习惯”,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诗经》中的 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 价值观、思想感情。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 象。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 风火人家,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 不同的社会情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亲友们的看法!而这 些所谓的“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 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只有偷偷摸摸去做。“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 调“礼”的作用的真正含意。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把《诗经》作为教材,是因为没有 11 其他书籍了吗?不是,孔子是借《诗经》说明以及教育学生们要懂得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规范。孔子的中 心思想是:人生若想追求到快乐与幸福,就要认识社会。社会是精彩的但更是复杂的,不认识社会就只能 四处碰壁,最后落个失败的人生;能认识社会就能游刃有余,利用社会。 风俗的形成,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是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人们在实际生活、生产中,认识到 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地生存,所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风俗习惯。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重读《诗经》, 一是要了解古代人们的风俗习惯;二是可以借鉴和发扬一些好的风俗习惯,如春节团聚、清明祭祖等;三 是创造我们今天的新风俗,使生活更加日新月异,更加幸福。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可能都有法律约 束和指导,而且人类社会的维持也不能完全依靠法律法规,那么还要依靠什么呢?就是风俗习惯、“礼”、 “社会行为规范”等,依靠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使社会肌体健康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之所以出现混乱, 一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第二个原因就是社会风俗混乱。一群人恣意破坏另一群人的风俗习惯,便会导 致争斗打闹,甚而引发战争。所以,入乡随俗,懂得并调节自己去适应不同的风俗习惯,才能建立起人与 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这或许便是孔子编集《诗经》的主要原因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的社会情状,形成了《周易》中的十五个卦象,而这十五个 卦象正与《诗经》中的十五国风相对应。 B.孔子把君子之德喻为风,把小人之德喻为草。草随风动,强调百姓在领导者的影响下,自然会形成一 种普遍的风气或社会风貌。 C.《诗经》中的“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它要求人们要懂得这些规范,并在这些规 范的约束下从事社会活动。 D.在自然界中,因为大气内空气涌动而形成的风使大地万物不断接受新鲜空气,从而保持生机;人类社 会亦如此,没有正常风气,就没有美好生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每做一件事往往把亲友们的看法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因为这些看法代表着一种 社会行为规范;而不是先考虑符不符合法律法规。 B.孔子强调“礼”的作用,正是要通过“风俗”给人设定一种无形的束缚,对人的行为提出要求,使之 符合所有人约定俗成的规范。 C.孔子把《诗经》作为教材,意在向学生表明这样的思想:社会是精彩的但更是复杂的,只有认识社会, 做事才能游刃有余,追求到人生的快乐与幸福。 D.而今,我们重读《诗经》,除了要了解古人的生活习惯以外,还要以此为借鉴,摒弃那些落后习俗,发 扬和创造有利于我们今天生活的好习俗。 12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种风俗习惯的形成,一要靠领导人的垂范和引领,二要靠长期的实践检验,三要获得民众的普遍认 可,其目的是更好地生存。 B.由于风俗习惯的冲撞而引发的摩擦甚至战争,在当今世界也并不鲜见,只有彼此尊重,互相适应,才 能实现民族和解与世界和平。 C.《左传》记载楚使言于齐师:“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这句话是指两国距离甚 远,而非各自的风俗文化不同。 D.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属于不同的层面,人类社会的维持除了依靠法律法规,还要依靠风俗习惯,有了 这两方面的结合,人们就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 【答案】 1.A.“十五个卦象正与《诗经》中的十五国风相对应”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 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可见并非“十五个卦象正与《诗经》中的十五国风 相对应”。 故选 A。 2.B.“所有人”错,文本第二段中说的是“大部分人”。 故选 B。 3.D.“有了这两方面的结合,人们就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错,根据原文第四段大意,两方面的结合 并不一定能使人们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有公然抗法者,也会有偷偷摸摸去做的。 故选 D。 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阚疃金石中学 2020-2021 学年下学期高一语文期中测试卷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乡村文化是传统文化乡民的家园,是乡民在农业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道德情 感、社会心理、风俗习惯、是非标准、行为方式、理想追求等,表现为民俗民风、物质生活与行动章 法等,以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人们,反映了乡民的处事原则、人生理想以及对社会的认知模 式等,是乡民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民赖以生存的精神依托和意义所在。较之工业的高度发展, 农业的缓慢发展常常给人以安全稳定的印象。相对于城市的狂躁、复杂与多变,乡村则有着更多诗意 与温情,它承载着乡音、乡土、乡情以及古朴的生活、恒久的价值和传统。在城市化背景下,农村的大 13 量消失并不意味着乡村文化的消亡,相反,乡村更加稀缺而珍贵,乡村依然是人们心灵的寓所。在中国 古代社会里,乡村文化是与庙堂文化相对立的一种文化,乡村文化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人 们的记忆中,乡村是安详稳定、恬淡自足的象征,故乡是人们魂牵梦绕的地方。回归乡里、落叶归根是 人们的选择和期望。在现代社会,乡村文化依然是与城市工业文化相对立的一种文化,许多城里人生活 在都市却处处以乡村为归依,有所谓“乡土中国”的心态。 城镇化是“以城带镇”的发展模式,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 数的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病”日趋凸显,主要表现为空 气等环境条件恶化、水资源紧缺、交通拥堵、优质教育资源紧缺、居住条件恶劣、就业融入困难等。 其实城市病不仅如此,还包括更为严重的精神家园的迷失。城镇化使大量乡民突然进入现代生活,不仅 造成诸多的不适应,而且使乡土文化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被喧嚣和紧张的 城市气氛所代替,进城期望与生存状况的冲突、乡村记忆与城市体验的冲突造成身份认同的迷茫与困 惑。在农民大量进城、农村土地被大片征用、第一产业从业比例迅速降低的现实境况下,如何建设他 们的家园尤其是精神家园令人担忧。学者们认为,走出乡村文化生存困境的途径是重构乡村文化,即通 过发展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文化自觉意识,以及在文化创新中凸显乡村文化个性;开展乡村文化建设 ,一方面要提高乡村文化个体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系统综合治理; 乡村文化建设也应该现代化,但不是简单机械的城市化。乡村文化具有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民族心 理和文化传承中有着独特的作用。在现时代中,尽管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长足发展,但乡村文化仍有其 独立的价值体系和独特的社会意义、精神价值。维护、传承和创新乡村文化使之与城乡统筹发展相匹 配,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相适应,是亟待深入研究的时代课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乡村文化是与城市工业文化相对立的一种文化,是传统的乡民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民赖以生存 的精神依托和意义所在。 B.乡村文化是乡民在农业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它能反映乡民的处事原则、人生理想 以及对社会的认知模式,作用重大。 C.乡村文化承载着乡音、乡土、乡情以及古朴的生活、恒久的价值和传统,充满诗意与温情,它以言传身教 、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人们。 D.乡村文化反映着人们的道德情感、社会心理、风俗习惯、是非标准、行为方式、理想追求等,在传统乡 村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 A.乡村文化的民俗民风、物质生活与行动章法等与城市工业文化、庙堂文化都不相同,城里人虽然生活在 都市,但他们却都以乡村为归依。 B.乡村的农业发展缓慢,给人以安全稳定的印象,乡村生活安详稳定、恬淡自足,回归乡里、落叶归根往往 是人们的选择和期望。 14 C.我国当前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改变了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模式,“城市病”日趋凸显, 乡土文化也面临着巨大危机。 D.农民大量进城、农村土地被大量征用、农业从业人员比例迅速降低,不但使传统乡村面临困境,也给被迫 走进城市的乡民带来了困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发展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文化自觉意识、在文化创新中凸显乡村文化个性等一系列重构乡村文化的手 段,是走出乡村文化生存困境的途径。 B.乡村文化建设既要提高乡村文化个体的综合素质,又要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文化建设应该 现代化,但不能简单机械的城市化。 C.在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长足发展的当今时代,乡村文化仍具有独立的价值体系和独特的社会意义、精神 价值,这一点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D.乡村文化在民族心理和文化传承中有着独特的作用,我们应维护、传承和创新乡村文化,使之大发展、大 繁荣,以取代城市工业文化。 【答案】1.选 C。偷换概念。选项前半句有错误,把“乡村”混淆为“乡村文化”,原文第 1 段 中“乡村则有着更多诗意与温情,它承载着乡音、乡土、乡情以及古朴的生活、恒久的价值和 传统”。 2.选 A。以偏概全。“但他们却都以乡村为归依”错,原文第 1 段中说“许多城里人生活在都 市却处处以乡村为归依”。 3.选 D。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使之与城乡统筹发展相匹配,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相适应, 是亟待深入研究的时代课题”,而不是“以取代城市工业文化”。 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近年来,文物“保护第一”的理念深入人心,各文博单位、科研院所等纷纷创新利用先进技术手段, 为文物保护注入了活力。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预防性保护是提升文物保护水平的重要基础手段之一。 目前,敦煌文物的保护已经从抢救性保护进入预防性保护。在石窟内,工作人员应用科技手段,对温 湿度、空气质量的变化情况实施全面监控。一旦数值超标,电脑系统及时亮起相应的红灯。管理人员会暂 停该窟的开放,让它“休息”,避免“健康”文物因环境变化“生病”。蒲松龄纪念馆的纸质文物“住”进 了恒湿洁净高气密展柜,避免了因空气湿度和颗粒物浓度波动造成的纸质文物老化,也让馆藏文物在展示 15 时依然能够得到有效保护。 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文物信息化平台将可以实现各种文物本体与环境数据的实时传送。文物保 护与管理工作将在人工智能的科学化指引下,让文化遗产得到更加安全地保护和全面地展示。 数字化保护是提升文物保护利用的另一基础手段。它既让文物得到了有效保护,也增强了文化传播的 效果。2017 年,在养心殿关闭修缮期间,“发现·养心殿——主题数字体验展”弥补了人们无法参观的遗 憾。展览设在端门数字馆,通过 Al、VR、语音图像识别等技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让观众能 够全方位体验“养心殿的一天”。 数字化还可以让流失文物得以重生。为了让因盗凿导致精品文物流失海外的天龙山石窟“重见天日”, 太原市天龙山石窟博物馆与国内外多所高校、文博单位合作,历时六年,采集到 100 余件流失造像的三维 数据。2020 年 7 月,“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展”云平台上线,11 座主要洞窟以数字“虚拟”形式重现旧日 盛颜。 众擎易举,独力难成,文物保护离不开各单位的通力合作和技术的融合创新。2020 年疫情期间,中 国丝绸博物馆通过国家与地方文物局在不同层面搭建的网上展示平台,把大量文物背后的知识通过“五个 一”(一物、一文、一技、一例、一问)的形式推向观众。同时还组织国际学者联合推出了“世界丝绸互 动地图”项目,开创了以空间为切入点、通过丝绸讲述丝绸之路时空规律的文物展示利用传播新模式。 借助 5G 直播、数字化等新技术,文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也在更广阔的领域中满足着人们的精神文 化需求。我们期待在未来,科技不断创新发展,让文物保护拥有更坚实的依靠,也让穿越千年的文化得以 永续保存,历久弥新。 (摘编自刘晶《科技助力文物保护,让传统文化历久弥新》,人民网 2020 年 9 月 3 日)材料二: 所谓文物建筑原生态,指的是一座文物建筑保持着从它的建造起到登录为受保护的文物止所获得的全 部有意义的历史信息以及文化、科学和情感价值,从受保护起,它就不允许再有实质性的改变。《威尼斯 宪章》因此要求“不可以改动文物建筑的平面布局和装饰",“各时代加在一座文物建筑上的正当的东西都 要尊重”,“任何一点不可避免的增添部分都必须跟原来的建筑外观明显地区别开来,并且要看出来是当代 的东西”。而且,它还要求保护文物建筑的“传统的环境”,也不得搬迁文物建筑等。它说:“修缮的目的 不是追求风格的统一。” 因此,不可以为了文物建筑的风格统一和构图完整而损害它们所携带的有意义的信息和它们的历史原 真性,不允许造假古董,不允许作伪证。以假乱真是最大的错误。不要使文物建筑“焕然一新”,那将意 味着历史信息和文物价值的损失。 建筑师出身的文物建筑保护工作者不能仅仅从建筑风格的统一、功能的合理、形式的完美等自己职业 习惯的角度,去评价文物的价值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二战前夕,欧洲文物建筑的重要破坏者之一就是这 样的建筑师。他们热衷于在修缮文物建筑时“做设计”,把它恢复成“理想的”或“应该的”样子,或者 在废墟上重建他们自以为是的古建筑。其结果是把真古董弄成了假古董,给人以完全错误的虚假的历史信 息,失去了原有的文物价值。美国作家霍桑说;“翻新古迹的人,总是比毁灭古迹的人更加伤天害理。 16 (摘编自陈志华《文物建筑保护文集》) 材料三: 马踏飞燕在刚出土时是残缺不全的,再加上储存、搬运不当等原因,它的损坏情况十分严重,于是被 甘肃省有关部门送到了故宫博物院,交由著名青铜器修复专家赵振茂先生修复。当时,马的颈部有很多 1 平方厘米左右的小洞,马头和马尾的几缕鬃毛已经脱落。尽管如此,赵先生依然感叹古人的大胆设计和精 湛技艺。他在仔细查看马踏飞燕的缺损部位后,决心尽最大努力,让这件已然伤痕累累的文物珍品再现原 有的风貌。 修复时,赵先生首先将整件文物清理干净。将马头、马尾脱落的鬃毛清洗到茬口见新,然后用锡焊方 法连接焊实。把马颈上的残缺洞孔清理干净后,用铜和锡焊补,把洞孔填好,然后仔细磨平。有的纹饰之 间有间断,修复时有些对不上了,他就用刻刀和小錾子修饰一下,使其连接通顺。修补后,赵先生又使用 传统的做旧方法,做出地子及青铜的锈迹,让整个文物看不出一点儿修复的迹象。最后,赵先生看到腾空 的三个马蹄的蹄心是空的,认为这可能会使马踏飞燕在展出时不太美观,他就凭借自己多年的文物修复经 验,把土和一些章丹红用胶调和好后,放入马蹄蹄心填满,使之修复后看上去和马踏飞燕原来的铸模泥土 差不多。 (摘编自《国家宝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近年来,文物“保护第一”的理念深入人心,这为文物保护注入活力,让文物保护拥有更坚实的依靠, 传统文化得以历久弥新。 B. 文物价值指文物所具有的历史信息以及文化、科学和情感价值等,文物建筑保护既要保持它原有的平面 布局和装饰,还要保护它“传统的环境”。 C. 霍桑认为,翻新古迹是给文物增添了不必要的部分,并且与原外观风格统一,产生了虚假信息,这比毁 灭古迹更加伤天害理。 D. 出于美观的考虑,赵先生调配出与马踏飞燕原有铸模泥土相似的材料,将其三个空马蹄蹄心填满,虽技 艺精湛,但这一做法欠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文物保护理念的提升可有效延长文物寿命,从抢救性保护到预防性保护是 文保工作的一大进步。 B. 天龙山石窟的精品文物流失海外,该博物馆多方寻求技术合作,历时六年,利用百余件流失造像的三维 数据“虚拟”复原了文物。 C. 文物建筑修缮中制造出假古董,有可能是保护工作者陷入职业习惯误区的结果,但有目的的文物造假则 是国法不容的犯罪行为。 17 D. 由于甘肃省有关部门在马踏飞燕的储存与搬运过程中方法使用不当,导致这一珍贵文物受损严重,不得 不送到故宫博物院进行修复。 3.下列做法既能保护文物,又能重现文物昔日盛颜的一项是(3 分) A.监控敦煌洞窟,避免文物“生病” B.借助“互动地图”创新文物展示传播模式 C.建筑师修缮文物建筑时“做设计” D.青铜器专家赵振茂先生修复马踏飞燕 4.修缮文物建筑与修复馆藏文物的理念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二与材料三的内容分别简要分析。(4 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 分) 【答案】 1.(3 分)B(A 偷换概念,是科技助力文物保护使这一工作充满活力。C.选项对霍桑的观点作了具体化、 绝对化的解读,于文无据。D.与文意不符。原文对这一做法持肯定态度。) 2.(3 分)D(马踏飞燕在出土的时候就是残缺不全的,“甘肃省有关部门”是文物的保护方,不属于失责 方。) 3.(3 分)D(A 是保护文物,不是重现昔日盛颜;B 是合作创新的文物展示利用传播新模式;C 文中反对 这种做法。) 4.(4 分) ①修缮文物建筑:要保持文物建筑的原生态(不允许有实质性的改变,不能损害文物建筑所携带的有意义 的历史信息和历史原真性);文物建筑的修缮不是为了追求风格的统一(新增添的部分要与原建筑区别开 来);要保护文物建筑的传统环境。(2 分,答出两点即可) ②修复馆藏文物:文物修复要再现文物原有的风貌;修复后要看不出一点儿修复的迹象;在不破坏文物整 体感的前提下,力争美观。(2 分,答出两点即可) 5.(6 分) ①材料一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1 分)。首段领起全文,提出以先进技术手段为文物保驾护航。(1 分) ②主体部分分三方面阐说,分别是以预防性保护为基础手段;数字化保护不但增强文化传播效果,还可以 让流失文物得以重生;文物保护需要合力与创新。(3 分)③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新技术使文物得到有效的 保护,使传统文化历久弥新。(1 分)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