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河南省各地
2020-2021 年高二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精选汇编
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
河南省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线新经济借助 5G、AI、大数据、区块链等智能交互技术,与现代生产、金融、教育健康等行业深度
融合,形成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了新的就业形态。面对新的就业形态,全社会都要做好准备。
在一家国有银行做了三年柜台的王腾最近正在报班学习,准备考会计师资格证“银行在社区里的营业
点一年比一年少,未来,我这个岗位也会被人工智能取代,我必须趁年轻赶紧为自己寻求新的职业规划。”
他看好会计师这个职业,认为可以不必拴在一家企业,同时为多家公司打工,收入和成长性更可期待。
“应对未来最好的办法,一个人得有两份工作,一份主业+一份精通到可以作为职业的技能,这个技
能可以辅助你的主业,让你变得更加不一样”有专家表示,拥有一个独特的技能组合将成为新的就业思路。
(摘编自尹晓燕《新就业,你准备好了吗?》,《工人日报》2020 年 6 月 3 日)
材料二: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本职工作之外发展副业,就此,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
2014 名职场青年进行了调查。
主业和副业的关系 发展职场 B 计划
先做好主业,再发展副业 71.4% 根据个人优势,选择 B 计划 58.2%
主业是基础,依托主业发展副业 50.2% 不影响主业前提下做副业,平衡好两者关系 54.8%
2
两者之间无明显区别,可互相取代 31.5% 做好 A 计划和 B 计划的职业规划 44.4%
两者会有矛盾,互相影响 8.3% 理性选择,不盲目跟风搞 B 计划 40.2%
尊重职场规则和契约精神,遵守相关规章制度 18.0%
教育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示范课程负责人蒋建荣认为:“今年经历了疫情的考验,很多
行业受到了冲击,年轻人的职业观也有变化。有些人发现自己从事的工作稳定性不高,或想要为未来探索
更多可能性。从这个角度来看,年轻人发展副业并不是一件坏事,相反他们在积极主动为自己的未来做准
备。”
(摘编自孙山《如何处理主副业关系?》,《中国青年报》2020 年 12 月 30 日)
材料三:
下了班开网约车、当代驾,业余时间开网店、当主播,见缝插针创作文案、做视觉设计……随着就业
市场的变化,兼职就业、副业创业正悄然被更多人接受。不仅年轻人积极参与,不少中年人甚至退休人员
也兼职、搞副业。
日前,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印发意见,鼓励“副业创新”,正式为兼职和副业“正名”。意见明确,要
着力激发各类主体的创新动力和创造活力,打造兼职就业、副业创业等多种形式蓬勃发展格局。在科技进
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紧密结合的背景下,提倡“副业创新”不仅有利于个体价值的自我实现,也能有效为经
济发展贡献新动力。
当前,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就业总量压力依旧存在。在这种情形下,通过灵活就业、兼职、
副业等多种途径,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各种机会利用起来,有利于实现更充分的就业。利用信息技术,
将碎片化的时间与碎片化的任务高效对接,大大降低了企业高技能人才的用工门槛,对全社会来说,有利
于人力资源高效配置。
不少单位并不乐见员工开展副业。这就需要观念的协调与法治的跟进,既要对影响本职工作的做法
“亮红灯”,让精于主业、干好主业成为共识;也要为个人可支配时间“开绿灯”,优化做兼职、搞副业
的制度环境和舆论氛围。随着兼职、副业增多,劳动者将在多雇主、跨平台间就业。这就需要有关部门研
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参与各方的权利义务关系,明晰劳动者做兼职、搞副业时的社保缴纳、薪酬
3
等政策制度,从而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报酬、休息和职业安全等权益。
(摘编自李心萍《副业也有大能量》,《人民日报》2021 年 01 月 08 日)
4. 下列对副业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副业是相对于主业而言的,是指人们在本职工作之外发展的、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的其余的工作。
B. 副业的日渐流行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经济组织的变化、新业态的形成以及社会变局都有关系。
C. 副业不仅有利于增加个人收入,也有利于增强本职工作的稳定性,还有利于个体价值的自我实现。
D. 副业创新对实现更充分的就业、实现人力资源更高效配置、推动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积极意义。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根据中国青年报社的调查可知,大多数职场青年对发展副业持肯定态度,也有少数人认为发展副业会
影响到主业,甚至有违职业规范。
B. 根据中国青年报社的调查可知,多数职场青年对主业和副业有较为理性的认识,能权衡好二者的关系,
做出合理规划。
C. 副业创新大大降低了企业高技能人才的用工门槛,加上对员工发展副业会影响本职工作的顾虑,一些
用人单位并不赞成员工开展副业。
D. 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印发意见,鼓励副业创新,为兼职和副业正名,这会使副业创新拥有更好的前景,
副业创新将大有可为。
6. “面对新的就业形态,全社会都要做好准备”,要做好怎样的准备,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答案】4. C 5. C
6. ①个人:确立新的职业观,做好职业规划,至少掌握一项主业之外可以精通到作为职业的技能。②企业
(用人单位):更新用人观念,优化做兼职搞副业的制度环境和舆论氛围。③国家(政府):有关部门研究、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益。
【解析】
【4 题详解】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也有利于增强本职工作的稳定性”错,材料二“有些人发现自己从事的工作稳定性不高”,是说为
了应对本职工作的不稳定性才要发展副业。
故选 C。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从材料三看,“大大降低了企业高技能人才的用工门槛”是副业创新带给企业的好处,不是用人单位
不赞成员工发展副业的原因。
故选 C。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结合“必须趁年轻赶紧为自己寻求新的职业规划”“应对未来最好的办法,一个人得有两份工作,一份主
业+一份精通到可以作为职业的技能,这个技能可以辅助你的主业,让你变得更加不一样”“今年经历了
疫情的考验,很多行业受到了冲击,年轻人的职业观也有变化”等分析,主要从个人角度分析,个人应该
转变职业观,做好职业规划,找到应对未来的办法,如一个人得有两份工作,一份主业+一份精通到可以
作为职业的技能,这个技能可以辅助你的主业。
结合“不少单位并不乐见员工开展副业。这就需要观念的协调与法治的跟进,既要对影响本职工作的做法
‘亮红灯’,让精于主业、干好主业成为共识;也要为个人可支配时间‘开绿灯’,优化做兼职、搞副业
的制度环境和舆论氛围”分析,主要从用人单位角度分析,用人观念需要更新,优化做兼职、搞副业的制
度环境和舆论氛围。
结合“随着兼职、副业增多,劳动者将在多雇主、跨平台间就业。这就需要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相关法律
法规,明确参与各方的权利义务关系,明晰劳动者做兼职、搞副业时的社保缴纳、薪酬等政策制度,从而
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报酬、休息和职业安全等权益”分析,主要从国家政府层面分析,有关部门研究、制定
相关法律法规,明晰劳动者做兼职、搞副业时的社保缴纳、薪酬等政策制度,从而保障劳动者的权益等。
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一高 2020-2021 学年下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国家人文历史记者:旧城改造与新城建设一直是中国城市发展中的两个主要方面,而其中旧城改造极
受公众关注,那么,旧城到底应该如何来改造?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系教授邓其生:城市发展是必然的,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规模变大,城市规模
自然要扩大。城市扩大的模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破旧城、建新城;一种是在旧城外建新城,旧城按“新
陈代谢”方式发展。目前,全世界保留较好的历史名城大都是按后一种发展模式而保存下来的。纵观世界
级的名城,如法国巴黎,英国伦敦,意大利罗马、威尼斯均采用全面严格保护古城的策略,较好地保留了
旧城的历史风貌,在旧城外建立完全现代化的新城。古城定位为博物馆、旅游城、购物城,以全面保护为
主,开发为次。近一两个世纪以来,他们的旧城保护、改造大多是亏本的,一般都是通过开发旧城外围土
地来补贴旧城保护,而不是拿旧城开发来赚钱。“破旧立新”将会对旧城带来比较严重的后果:一是旧城
“旧貌变新颜”,失去了特征;二是旧城肌理受到破坏,成为破旧的城区,出现生态恶化、治安不好等现
象;三是旧城的古遗址、古建筑、历史环境受到破坏。
(摘编自《“新陈代谢”式的旧城改造,古建筑该怎么保护?》)
材料二:
如果说,文化是城市的生命所在,那建筑就是生命的“纹理”,是一座城市文脉的体现和延续。原因
在于,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和文化。隐藏在街角的名人故居,延续百年的古朴建筑,见证历史的老街古巷,
不仅为城市营 造着浓郁的历史氛围和文化气息,更滋养着城市居民的精神生命。就拿安徽桐城的“六尺
巷”来说,因为“一纸 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历史佳话,不仅给后人以心灵启迪,更在无形
中塑造着参观者谦让的品格。可以说,历史建筑的传承,并非只是丰富城市风貌那么简单,还关乎百姓的
精神世界。
然而,一些城市因为片面追求发展,重物质遗产、轻非物质遗产,重经济价值、轻精神价值,忽视文
化的传承,不注重保护历史建筑,以至于出现大拆大建、拆旧建新、过度开发等问题。大同小异的“钢筋
水泥森林”,千 城一面的城市格局,不仅让人产生审美疲劳,更让城市的精神气质荡然无存。一位学者
曾感慨,“推开窗子一望,几乎所有城市都是一模一样的高楼大厦”。如此,“记住乡愁”“诗意的栖居”
6
从何谈起?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下一番“绣花”
功夫,我们才能让城市舒展其生命,让文脉得以传承,让百姓有更多的精神滋养。
(摘编自《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材料三:
老城重组,不是回到过去。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镭曾多次呼吁:“我们放眼世界,首先
要认识到把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好、整治好、发展好,是最有现实意义的,是中国最大的甚至是无与伦
比的'中华文化枢纽工程'。这项工程不是旧有历史建筑的恢复,而是环境的再设计。”
大栅栏地区保留了上百条拥有数百年历史的胡同,堪称北京胡同“活化石”。近来,胡同深处出现了
一处小巧精致、曲径通幽的微公园——由一处菜市场改建的百花园。留白建绿、拆违还绿,充分挖掘城市
边角地、闲置 地,将休闲空间建设与景观打造、文化传承结合。
(摘编自《从“旧城”到“老城”:北京一字之变意味深长》)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所谓“新陈代谢”方式就是在旧城外建新城,世界上保留较好的历史文化名城如法国巴黎、英国伦敦、
意大 利罗马等大部分采用这种方式。
B. 保留下来的旧城要有合理的定位,如建博物馆,进行旅游、购物,对旧城要进行全面保护,适度改造,
但不能 开发旧城从事商业营利活动。
C. 古建筑是历史和文化的缩影,是城市文脉的延续,安徽桐城的“六尺巷”如果遭到破坏,那么,此地
的宽容忍 让的文化气息就会荡然无存。
D. 我国一些城市旧城改造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缺乏保护文化遗存的意识,城市的建设形式单一,缺乏个
性,使 城市失去特有的精神气质。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材料一中,记者的提问单刀直入,不蔓不枝,建筑学教授邓其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回答,重点突出,
条分缕析,所举事例具有代表性。
B. “破旧立新式”是和“新陈代谢式”完全不同的旧城改造方式,即便是“旧貌换新颜”,也会带来一
7
系列的严重后果,必须警惕。
C. 由材料二的有关内容可以推出,当游客来到洞庭湖滨的岳阳楼时,他们一定会被范仲淹“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感染。
D. 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必须得到妥善保护,惟其如此,才能让人们记得住乡愁,城市的文脉和精神才得以
康续,城市才能舒展其生命活力。
6. 两位建筑学家邓其生和吴良铺的谈话内容有怎样的异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D 5. C
6. 相同点:旧城需要得到切实保护。不同点:邓其生认为可以采取“新陈代谢”的方式,在旧城外建新城以
满足城市发展需要,旧城适度开发,按“新陈代谢”的方式发展;吴良镛认为保护旧城不是旧有历史建筑的
恢复,而是环境的再设计,通过一些精巧的设计建设,使旧城更美,让“旧城”变“老城”。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
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
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A 项,“所谓‘新陈代谢’方式就是在旧城外建新城……”错误,由原文“一种是在旧城外建新城,旧城
按“新陈代谢’方式发展”可知“新陈代谢”方式指的是旧城的发展模式,而“旧城外建新城”指的是
“城市扩大的模式”的一种,选项将这两个概念弄混了。
B 项,“不能开发旧城从事商业营利活动”错误,原文“以全面保护为主,开发为次”表明是可以开发旧
城的,另外旅游、购物也是商业活动。
C 项,“……如果遭到破坏,那么,此地的宽容忍 让的文化气息就会荡然无存”错误,过于绝对。
故选 D。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
8
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C 项,“他们一定会被范仲淹……”错误,应是“可能会”,历史建筑有文化内涵,参观者也应该具备起
码的文化素养,才会产生精神感染。
故选 C。
【6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分析提炼能力。对于解答材料的整合与探究这类题目一定要将几则材料內容都
认真研读,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根据题目的要求,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出最主要的信息。相同点,
材料一,邓其生,“城市发展是必然的,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规模变大,城市规模自然要扩大。城市扩
大的模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破旧城、建新城;一种是在旧城外建新城”,材料三,吴良镭,“我们放眼
世界,首先要认识 到把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好、整治好、发展好,是最有现实意义的”,即旧城需要
得到切实保护。不同点: 材料一,邓其生,“一种是在旧城外建新城,旧城按‘新陈代谢’方式发展。目
前,全世界保留较好的历史名城大都是按后一种发展模式而保存下来的”,材料三,“著名建筑学家、清
华大学教授吴良镭曾多次呼吁” “我们放眼世界,首先要认识 到把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好、整治好、
发展好,是最有现实意义的,是中国最大的甚至是无与伦比的‘中华文化枢纽工程’。这项工程不是旧有
历史建筑的恢复,而是环境的再设计。”即保护旧城不是旧有历史建筑的恢复,而是环境的再设计,通过
一些精巧的设计建设,使旧城更美,让“旧城”变“老城”。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
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
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
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
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
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
河南省洛阳市一中 2020-2021 学年高二 3 月月考语文试题
9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各
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意见》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
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要紧
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
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摘编自《深圳特区报》)
材料二:
传统文化中既有优秀的、推动社会前进的、需要继承和弘扬的精华,也有过时的、不适应时代发展的、
阻碍前进的糟粕。哪些传统文化可学,进而“学什么”,需要教育部门深思。相关部门应对传统文化深入
甄别和筛选,通过顶层设计,形成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相互衔接的大课程观下的课程体系,将符合时代潮
流和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内容作为教育重点。书本之外,除了古文经典,将传统戏曲、民俗风情、书法、
国画、中医药等内容,融入教学之中,着力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及其习俗、传统礼仪的兴趣爱好,增强学
生对传统文化的立体化认识和感知度,有序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摘编自《传统文化教育要下好“三步棋”》)
材料三:
时代在前进、在变化,传统文化教育在当今应该怎么进行?佛学经典中有一句话,叫做“契理契机”,
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个问题。
传播传统文化要“契理”,“理”就是传统文化根本的道理和精神,这是我们要传播的。“机”有两
个含义,一个是根机,一个是时机。我们不能否认,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孔子
有一句话,叫做“有教无类”,“类”主要指人与人之间存在资质的差别。人的根机不同,教育的方法就
要不一样,这就叫做“因材施教”。所以,传统文化教育要“契机”,既要有教无类,还要因材施教,这
10
两方面结合一起,才能够适合听课人本身。
契机的“机”还有另外一个含义,就是指时代、环境。时代变了,我们传播传统文化也应该有新的方
式,不能够因循守旧。一味守旧不能契合这个时代,是没有意义的。
(摘编自《传统文化教育要“契理契机”》)
材料四:
近年来,每逢传统节日,中小学都会布置体验传统文化的作业,如春节写春联等。可是,不少学生和
家长是把这当作“作业”来完成,而不是去体验传统文化。之所以如此,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学校对传统
文化活动的考查、评价,基本都要求学生写作丈或者写报告。因此,不少学生在网上搜集资料,做 PPT,
这和社会实践变成盖章实践一样,沦为了走形式。二是有家长认为,学生花时间去体验传统文化,是浪费
时间,甚至有家长帮助孩子完成学校布置的“体验”作业。有媒体爆出,一些学生家长在网上购买手工作
业,原因是孩子没有及时完成。有家长还抱怨,现在的传统节日氛围已经很淡,学生没什么好体验的。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不能因循守旧,要有创新思维,否则谈不上创造中华文化新辉
煌。
B. 推行传统文化教育,既要建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科学课程体系,也要选择健康、合适的教学内容。
C. 强调传统文化教育要“契机”,既要将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很好地结合起来,也要求教育工作者能与
时俱进。
D. 家长抱怨“现在的传统节日氛围已经很淡,学生没什么好体验的”,完全是家长在为自己和孩子找借口。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华传统文化可谓精华与糟粕兼而有之,我们既不能照单全收,也不能弃若敝屣,应该批判地继承。
B. 倡导将传统戏曲、民俗风情、书法、国画、中医药等内容融入教学之中,体现了传统文化教育理念的
复兴。
C. 孔子讲的“有教无类”中的“类”,是指人与人之间存在资质的差别,也包含社会地位和阶级成分的不
11
同。
D. 中小学在传统节日给学生布置体验传统文化的作业,表明传统文化教育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
6. 当前,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挑战主要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 D 5. A
6. ①相关部门亟须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确立合适、健康的课程内容;②教育工作者亟待转变观念,使传
统文化教育“契理契机”;③学校有待完善传统文化教育的考查、评价体系,学生、家长也需要改变观念,
提高认识。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对
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
出判断。
D 项,“完全是家长在为自己和孩子找借口”主观臆测。原文说“有家长认为,学生花时间去体验传统文
化,是浪费时间”,只是说浪费时间,并不是完全在找借口。
故选 D。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
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 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
项 ”,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B 项,“体现了传统文化教育理念的复兴”夸大其词,提倡上述内容,就能体现传统文化教育理念的复兴,
夸大了。原文只是说“着力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及其习俗、传统礼仪的兴趣爱好,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
立体化认识和感知度,有序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丈化教育。”
C 项,“也包含社会地位和阶级成分的不同”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主要指人与人之间存在资质的差别”,
并没有说阶级地位和阶级成分。
12
D 项,“表明传统文化教育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夸大其词。原文说“不少学生和家长是把这当作“作
业”来完成,而不是去体验传统文化”,可见,效果并不好。说已经取得阶段性的成功夸大其词。
故选 A。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到文本中寻找
答题区,依据题干和文本进行分析概括即可。
本题,题干中要求答出“挑战”有哪些,这是答题的内容,即答出“挑战”即可。要求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这是答题的方向和方法。方向是“结合材料”,方法是“简要概括”,不用详细分析。
材料二中说:哪些传统文化可学,进而“学什么”,需要教育部门深思。相关部门应对传统文化深入甄别
和筛选,通过顶层设计,形成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相互衔接的大课程观下的课程体系,将符合时代潮流和
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内容作为教育重点。可以据此从教育部门的角度进行概括,要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
确立适合健康的内容。
材料三中说:传统丈化教育在当今应该怎么进行?……“契理契机”。这是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来说的,
教育工作者应该转变观念,“契理契机”。
材料四中说:之所以如此,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学校……二是有家长认为……这是从学校和家长的角度来
说的。根据材料概括,学校
完善传统文化教育的考查、评价体系,家长
需要改变观念。
河南省沁阳市永威学校 2020-2021 学年高二 3 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材料一: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兴国之光、传家之宝和成人之魂。正所谓人无俭不立,家无俭不
旺,党无俭必败,国无俭必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永远不会过时。近年来,在青年人中掀起一股新节俭
主义的热潮,这折射出了青年人的新消费价值观念。
13
新节俭主义的精髓是说不,即对一切奢华铺张说不,对一切刻意张杨的个性说不,对一切名牌崇拜说
不,它着眼省钱,强调消费时机、性价比、使用率等。与传统节俭理念不同,它是一种崇尚理性、独立人
格、简约生活的消费理念,具有不奢侈、不浪费、理性消费、享受生活等特征,坚持“省钱而不降品位”“省
钱而不失时尚”“省钱而不减体面”等原则。实际上,新节俭主义者力图以简约朴素的方式还原生活本真:
消费上明白自己的真实需要,真正能做到适可而止;不盲目攀比,不刻意追求超前消费、奢侈性消费;拼
团网购享优惠,自带午餐或吃食堂,多坐公交和地铁……简约而不简单。所谓“不该花的钱一分钱不花,
该花的钱一分钱不省”,即是新节俭主义者的鲜明写照。
新节俭主义经历了从物质短缺时的主动节俭到物资丰足后的奢侈,再到现在的物质丰富下的主动节俭,
不再体现为物资短缺与人们生存需求的矛盾,而是体现为物质相对丰富与人们美好生活需求的辩证融合,
是发展需求和享受需求的有机统一,是一种务实、适度、合理的消费,是对简约而不简陋、朴素而充实生
活的追求。这种新潮流建立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基础上,可谓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消费理念。
在当下市场经济时代,新节俭主义是青年人面对社会生活重压的务实选择。当资源面临枯竭、人口红
利不再、环境污染严重、道德开始沦丧,出现自然家园和精神家园的双重失落时,新节俭主义就成了人们
消费生活的一种时代选择。其一,社会能源和个人收入都较为固定,可供支配的资源有限;其二,人的欲
望太多,需求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难以——满足,必须有所取舍;其三,经济学的成本核算原理在消
费领域的具体表现,就是以较少付出获得较大收益,以现有收入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合理需求。
新节俭主义的流行体现出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具有修身、齐家、
治国的功能,关乎个人、家庭、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儒家的“过犹不及”、道家的“清静无为”、佛家的
“向性中作”等,特别是儒家所倡导的克已、尚俭、节用、中道等观念,今天对我们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
意义。爱惜财物、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等思想和行为,对新节俭主义的形成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对消费主义的理性反思也促使青年人觉醒。现代西方的消费主义观念注重个人物质享受,倡导高消费、
过度消费和奢侈消费,盲目占有和攀比,无限制破坏,丧失了真正的消费选择自由,消费品被符号化,而
过度的高消费还带来了资源的消耗和能源的浪费等生态灾难。
新节俭主义还受到极简主义、环保主义等社会思潮的积极影响。极简主义的核心理念是让事情变得简
单易懂,它避免复杂、追求简单,成为现代社会人们最为推崇的生活理念。环保主义保存、恢复和改善自
然环境的意识,与新节俭主义反对浪费的理性消费本质相匹配,客观上对新节俭主义也起到了助推作用。
(摘编自贺才乐《为何新节俭主义在青年中流行》)
14
材料二:
新节俭主义的诞生向我们传递出了一股强大的“正能量新节俭主义者”更具集体意识和责任意识,不
仅关注自身的需要,而且也关注整个社会的利益。他们反对拜金主义心理和奢侈消费,希望在贫富之间寻
求一种平衡,从而减少一些矛盾。他们的理念和行动不仅使其生活更有意义,同时更为我们的社会带来温
暖,有利于实现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新节俭主义的这种理念契合了马克思的发展共同体思想。发展共同体理念提倡社会本位基础上的互利
共生、共赢的思维方式,强调共同体的各共生单元要通过合作得到优化、进化和发展。为此,每个社会成
员都需要自觉形成并强化集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将共同体意识内化到自己的内心深处,并将利益共享、责
任共担等理念转化为自觉行动,进而实现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新节俭主义内在包含了环境意识,强调自然的价值,反对一味向自然索取,主张在适度开发和利用自
然资源的前提下,进行适度的理性消费。毫无疑问,新节俭主义所具有的环境意识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相处具有重要意义。新节俭主义者的消费建立在人的有效需求基础上,不会造成浪费,也就有利于保护自
然。此外,新节俭主义者践行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并不断带动他人加入绿色消费行列,这不仅直接有利
于环境保护,而且能够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从而逐渐改善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
谐相处。
(摘编自连韵芳《新节俭主义的成因及价值探析》)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下这一美德不仅没有过时,而且重新成为当代青年人新的消费价
值观念。
B. 新节俭主义崇尚理性节制、独立人格、简约生活的消费理念,强调克制消费欲望,不追求超前消费和
生活享受。
C. 新节俭主义反对拜金主义,致力于消除贫富差距,增进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正
能量”。
D. 新节俭主义强调自然的价值,反对一味向自然索取,主张适度的理性消费,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
谐相处。
15
5.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根据自己的真实需要,以简约朴素的方式合理消费,不奢侈浪费,重视生活质量和品位,是理性消费
意识的体现。
B. 新节俭主义化解了物资短缺与生存需求的矛盾,使发展需求和享受需求有机统一,成为与时代同频共
振的消费理念。
C. 新节俭主义者所持有的节俭观念,更具集体意识和责任意识,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而且也关注整个
社会的利益。
D. 各共生单元通过合作,责任共担,互利共赢,这是马克思发展共同体思想的体现,也与新节俭主义的
观点相契合。
6. 结合文本,谈谈如何做一个新节俭主义的践行者。
【答案】4. D 5. B
6. ①强化自我责任意识和环保意识,把新节俭主义理念转化为自觉行动。②积极宣传倡导,带动他人加入
新节俭主义者行列。
【解析】
【分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勤俭节约……重新成为当代青年人新的消费价值观念”错误。原文是说新节俭主义折射出青年人的
新消费价值观念,而选项说成了“重新成为”。
B.“克制消费欲望”错误。原文并无此意;“不追求超前消费和生活享受”错,原文是说“不刻意追求”,
两者表意有出入。
C.“致力于消除贫富差距”与文中“希望 贫富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意思相悖。
故选 D。
16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B.“化解了物资短缺与生存需求的矛盾”表述不当。原文是说新节俭主义“不再体现为物资短缺与人们
生存需求的矛盾。
故选 B。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和探究文本的能力。
作答本题首先可以从自我进行剖析,解决该怎么做,然后再从带动他人的角度谈起。
由“当资源面临枯竭、人口红利不再、环境污染严重、道德开始沦丧,出现自然家园和精神家园的双重失
落时,新节俭主义就成了人们消费生活的一种时代选择”“现代西方的消费主义观念注重个人物质享受,
倡导高消费、过度消费和奢侈消费,盲目占有和攀比,无限制破坏,丧失了真正的消费选择自由,消费品
被符号化,而过度的高消费还带来了资源的消耗和能源的浪费等生态灾难”分析可知,强化自我责任意识
和环保意识,把新节俭主义理念转化为自觉行动。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在吃穿住行上不盲目攀比,
不追逐名牌,不讲究排场,朴素节俭,理性消费。
由“新节俭主义者践行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并不断带动他人加入绿色消费行列,这不仅直接有利于环境
保护,而且能够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从而逐渐改善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分析可知,积极宣传倡导从家人、同学等开始,对身边发生的奢侈浪费现象及时进行说服和劝诫;通过撰
写文章、张贴标语、朋友圈聊天等形式,向公众宣传倡导新节俭主义理念,带动他人加入新节俭主义者行
列。
河南省驻马店市经济开发区高级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20 年,《一个都不能少》《我们在梦开始的地方》《绿水青山带笑颜》等多部扶贫题材电视剧播出,
将创作视域置于近年来日益引人关注的“新乡村”建设与发展上,展现了新乡村新形象,并呈现出内容表
17
现与艺术传达等诸多方面的新特征,或可归类为“新乡村剧”。
这些扶贫剧之“新”首先在于贴合新时代叙写“新乡村”故事。变化中的“新乡村”,正以《我们在
梦开始的地方》中的下溪村、《绿水青山带笑颜》中的石坞村等为典型样貌——农村环境保护所呈现的青
山绿水自然生态之美,加之农民居住环境升级改建所带来的美化宜居之貌,共同构建起“美丽乡村”的外
在景观;而种植、养殖、农家乐、乡村游等多业态并进的绿色产业链建构,以及传统手工艺发掘、新型民
宿建设等乡村综合优势的发挥,则成为支撑“新乡村”持续发展的内在力量。
心态如何随环境同迁,观念如何与时俱进,是当下新乡村建设的迫切命题。在《一个都不能少》中,
贫、富两村村民的矛盾冲突,恰似乡村振兴中旧与新博弈的缩影,在此过程中,旧有积习与传统观念的转
变,对自私、狭隘、短视等负面心态与不良品性的克服,对生产技能与综合能力的细致培训与全面提升,
成为除旧布新、革故向前的重中之重,亦是电视剧表现的核心内容。此外,在环境规划之中注重独特美感,
在整体建设中注入人文关怀,方为“新乡村”良性发展之道,亦应是“新乡村剧”着力传达的新理念。扶
贫剧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推动乡村发展的“新力量”及其凸显的生力军“新形象”。如此集中地呈现“驻
村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干部”“科技特派员”“返乡创业青年”等年轻一代,自觉地投入乡村扶贫振兴
与持续发展大业,凸显在电视屏幕上应尚属首次。这支充满青春活力、站位时代前沿的生力军,以积极主
动的姿态与全面给力的作为,发挥其各自优势,在积极吸纳亟须人才、广泛引入外部投资、配合各级政府
开展乡村发展规划项目等方面,可谓各尽其能。同时也以其独到见识、学识与智慧,努力拓展着契合时代
需求的发展新思路。
随着脱贫攻坚目标的实现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国农村将会发生更加翻天覆地的变化,期待创作
者们对新乡村题材的进一步关注和对新乡村生活更深入的体验发掘,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扶贫剧以飨观众。
材料二:
为了塑造扶贫英模的先进形象,不少扶贫戏自始至终急于凸显主人公的义无反顾、心无旁骛,却对其
为何如此坚定交代得不清不楚;或是急于将主人公扶贫工作中的各种事迹堆积在一起,却忽略了人物在特
定情境下的意志选择。注重人物“做什么”而忽视“为什么”这么做,容易导致舞台上常见的事多而戏少
的“报告会模式”。
扶贫剧作中,“施动”的扶贫干部与“受动”的贫困群众,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有在舞台上得到展现
的权利。当下的扶贫题材剧作,无一例外都把其中“施动者”的先进典型作为主人公,彰显他们付出的努
力和取得的成绩;而被帮扶的“受动者”,从未成为被刻画的主体。
18
这些帮扶对象看似在场,甚至经常成批出现,但其灵魂深处最真实的生命体验,仍然是被遮蔽的,他
们其实更接近于一个群体符号,处于一种隐性的失语状态。只要这一点未被充分揭示,扶贫工作的艰辛与
复杂,以及扶贫工作者所遭遇和克服的实际困难,就仍然有可能被简单化处理。这对剧作着力塑造的先进
典型,又何尝不是一种损害?
(摘编自穆海亮《扶贫戏:以“人”为本,方成经典》)
4.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个都不能少》《我们在梦开始的地方》等多部扶贫题材电视剧播出,带来影视创作视域的改变,人
们开始关注“新乡村”建设与发展。
B. “新乡村剧”多以体现农村环境保护所呈现的青山绿水自然生态之美、农民居住环境改建升级所带来
的美化宜居之貌的“美丽乡村”为背景地。
C. “新乡村剧”揭示出支撑“新乡村”持续发展的多业态并进的绿色产业链建构,以及传统手工艺发掘、
新型民宿建设等乡村综合优势的内在力量。
D. 乡村振兴中旧与新的博弈、在环境规划之中注重独特美感、在整体建设中注入人文关怀、塑造推动乡
村发展的“新形象”等成为“新乡村剧”的亮点。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扶贫剧中的“驻村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干部”等年轻一代,是推动乡村发展的新力量、新形象,也
是扶贫剧中最引人注目之处。
B. 创作者们想要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扶贫剧,就要进一步关注新乡村题材和即将发生的变化,更深入地
体验新乡村生活。
C. “新乡村剧”在内容表现和艺术表达上既有自身特点,贴合新时代,也有其缺点,有堆积事迹、呈现
“报告会模式”的现象。
D. “新乡村剧”中,帮扶对象经常成批出现,造成他们的生命体验被遮蔽,扶贫工作者所遭遇和克服的
实际困难往往被简单化处理。
6. 如果你是影视剧的导演,让你执导一部“新乡村剧”,你在塑造推动乡村发展的“新形象”时应该注
19
意哪些问题?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4. A 5. D
6. ①重点突出人物充满青春活力,站在时代前沿,努力拓展契合时代需求的发展新思路的特征。
②既注重表现人物“做什么”,又重视表现人物“为什么”这么做,回答“”这一新乡村建设的迫切命题。
③既要塑造“施动”的扶贫干部形象,也要刻画“受动”的贫困群众形象。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人们开始关注‘新乡村’建设与发展”说法有误,由原文“多部扶贫题材的电视剧播出,将创作视域
置于近年来日益引人关注的‘新乡村’建设与发展上”可知,人们对“新乡村”建设与发展的关注早已有
之,并非因多部扶贫题材的电视剧的播出而开始的。
故选 A.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以及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D.“帮扶对象经常成批出现,造成他们的生命体验被遮蔽”说法错误,强加因果。根据原文“帮扶对象
看似在场,甚至经常成批出现,但其灵魂深处最真实的生命体验,仍然是被遮蔽的”可知,二者之间并无
因果关系。
故选 D。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针对文中某一问题提出自己见解能力。
题目要求结合材料谈谈如果自己是影视剧的导演,让自己执导一部“新乡村剧”,自己在塑造推动乡村发
展的“新形象”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的看法。解答此题,首先通读材料,u 从材料中筛选出涉题信息,最
后进行分析概括,结合自己的理解的出答案。本题根据原文“他们充满青春活力,是站在时代前沿的生力
20
军,以其独到的见识、学识与智慧,努力拓展契合时代需求的发展新思路”,可归纳:重点突出人物充满
青春活力、站在时代前沿、努力拓展契合时代需求的发展新思路的特征。
根据原文“……却对其为何如此坚定交代得不清不楚”“……却忽略了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意志选
择”“注重人物‘做什么’而忽视‘为什么’这么做,容易导致舞台上常见的事多而戏少的‘报告会模
式’”,归纳概括:既注重表现人物“做什么”,又重视表现人物“为什么”这么做,回答“心态如何随
环境同迁,观念如何与时俱进”这一新乡村建设的迫切命题。
根据原文“扶贫剧作中,‘施动’的扶贫干部与‘受动’的贫困群众,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有在舞台上展
现的权利”“当下的扶贫题材剧作,无一例外都把‘施动者’中的先进典型作为主人公,彰显他们付出的
努力和取得的成绩;而被帮扶的‘受动者’,从未成为被刻画的主体”,归纳概括:既要塑造“施动”的
扶贫干部形象,也要刻画“受动”的贫困群众形象。
河南省洛阳市豫西名校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 2021 年 1 月 14 日商务部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介绍,2020 年
全年,汽车产销降幅收窄至 2%以内,新能源汽车产销创历史新高。
数据显示,2020 年全年,汽车产销量分别为 2522.5 万辆和 2531.1 万辆,同比下降 2%和 1.9%,降幅均
比 2020 年上半年收窄 15 个百分点左右;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 136.6 万辆和 136.7 万辆,均创
历史新高,同比分别增长 7.5%和 10.9%。
(《商务部:2020 年新源汽车产销创历史新高》)
材料二 2021 年一开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火爆程度远超预期。新能源汽车为何突然“研圈”,让众多
消费者由路人转为粉丝?
很多人发现,如今街上跑的新能源汽车不仅数量多了,而且车型更丰富了。从外观上看,新能源汽车
品牌的产品都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设计风格时尚,明显领先于同等价位的燃油车,接近甚至超越国际豪
华品牌。在如今“颜值即正义”的新消费特点下,仅此一项就大大增强了产品吸引力。
与传统燃油车相比,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智能化似乎是公认的答案。越来越多的新
21
能源汽车企业通过数字化平台,打造用户购车、用车全过程的服务体系,提升车数字化生活和售后服务。
多家车企都形成了自己的技术路线。
与几年前被放在一排传统燃油汽车旁边势单力薄的景象不同,如今的新能源汽车,有了相独立的营销
方式。多家品牌在热门商场开设直营店,营销方式也更加数字化。特斯拉是数营销的先行者,与传统购车
方式不同,即使身在特斯拉直营店,店员也会告诉顾客需要登录网或者 APP 下单购买,所有配置自助选择
添加。这种方式避开了传统销售人员口若悬河的,给消费者专业高效的体验。
(摘自刘瑾《新能源汽车为何突然“破圈”?》,《经济日报》2021 年 2 月 4 日)
材料三 在“补贴退坡”后,新能源汽车靠什么吸引人?从政策驱动到市场驱动,要让老百姓选择新
能源汽车,必须提高性能、降低成本。其中,电池是重中之重。如果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充电速度等问题得
不到显著提升,新能源汽车很难得到消费者的青睐。有关专家呼吁推动“电池革命”。加快突破下一代锂
电池、新体系电池和燃料电池等核心技术,大幅提高安全性、可靠性、稳定性。
“要让用户接受新能源汽车,一定要有便利的充电设施。”张旭明说,近年来,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得
到快速发展,为新能源汽车推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充电桩不能解决所有问题。2018 年,全球电动
汽车保有量 510 万辆,2050 年可能达上亿辆。“这么大用电量不是多加几个充电桩,改善配网就可以了,
需要整个能源系统的升级和改造。”侯金鸣说。在侯金鸣看来,理想的充电场景是,电动汽车和电网实现
功率双向交换。
近几个月,国内发生多起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有些是静止状态下的自燃,有些是碰撞之后的自燃,
安全问题对新能源汽车的安全监控体系、安全标准体系、应急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张旭明说,新能源
汽车发展得再好,如果安全有问题,消费者会“一票否决”。专家建议完善从电池、电机、充电到整车的
一系列安全标准,并强化电动汽车基础技术研究,深度关注用户使用过程,提升服务水平。
(摘自陈海波《新能源汽车发展还需解决几大难题》,《光明日报》2019 年 7 月 4 日)
4. 下列对新能源汽车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 2020 年全年汽车产销量虽下降,但比 2020 年上半年要好。
B. 新能源汽车设计风格时尚,甚至能与国际豪华品牌相媲美。
C. 新能源汽车企业通过自己的技术路线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22
D. 突破电池等核心技术,新能源汽车就能得到消费者的青睐。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能源汽车销量不断走高的同时,仍旧在不少短板,低温续航缩水售后服务不够成熟等问题需要进一步
完善。
B. 相比传统燃油车,新能源汽车使用成本较低、智能化程度较高,产品竞争力日渐增强,消费者的接受度
也随之显著提高。
C. 数字化的营销方式让消费者购车的时候可以自主选择配置,从而使其购车体验更专业更高效。
D. 我国充电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解除了新能源汽车充电的后顾之忧,为新能源汽车推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6. 新能源汽车能够“破圈”的原因以及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难题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
三概括说明。
【答案】4. D 5. D
6. 优势:①车型多元化②产品智能化③营销数字化。需要解决的难题:①推动电池革命②探索智慧充电③
守住安全底线。
河南省驻马店市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 2020 年春节后至今,“停课不停教、不停学”正成为学生们的“新常态”。由此,线上教育市场
也迎来了发展的小高峰,从以前的“配菜”变为疫情期间的“主菜”。
线上教育因为新冠疫情带来的快速发展势头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但疫情终将过去,退潮之后谁在裸
泳是关键。能否抓住疫情窗口期巩固流量红利带来的客户数量、培育和打造自己稳定的盈利模式是每个企
业面对的现实问题。为长期发展,线上教育应该回归教育本质,重视产品质量,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推出
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是正道。一味追求数量和短期流量固然会吸引眼球、引发关注,但不求质量没有核
心竞争力的平台不仅没法留住新客户,还可能导致已有用户流失,不利于培养客户黏性,久之会严重影响
23
企业长期发展。而作为线上教育的另一大基石——服务器的问题也必须得到重视。一方面支付高昂的广告
费,一方面却不肯为服务器升级花钱,这种发展很难可持续发展。
线上线下结合是发展的趋势。疫情结束后,线上教育仍将回归原有的位置。要进一步发展,线下平台
必须尽快提升线上能力,线上线下更好地融合,这样也会增强用户黏性。而专攻线上教育的平台,也要及
时调整定位,疫情结束后要从主打“学生上课时间”转向“学生课余和作业时间”,这要求其推出精品化
课程,有针对性的服务,才能留住人。
(摘编自张钦晨《在线教育热退潮后如何更好发展》)
材料二:
从讲台转入视频,实际上就是从空间相对自由的现实场景转入非常拘束的方寸屏幕上,我们要充分考
虑到由此对教学产生的诸多局限问题。一是空间展示束缚。在四五十平方米的教室中,教师的肢体语言有
很大展示空间。面对屏幕,肢体语言就非常受限制,甚至手势表达都困难,教师主要是“露脸”了。二是
时间节奏束缚。我们的实体课堂,一节课 45 分钟。考虑视频受众听课的“时间耐力”,视频教学的时间
段就要采用 10 分钟为单元限制的“香肠节奏”。这就是说,为了有效接受,一个视频教学单元要以 10 分
钟为上限。这对于文科教学来说,就要求把原来一以贯之的讲课方式片段化,把复杂的知识点做机械切分,
尤其是录播要控制在八九分钟;而直播则要有意识调整讲解节奏,增加对学生有“提神强心”的互动。特
别是文科课程,要把教学手段中有限的视频多元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关注度和接受兴趣;第
三,视频教学最大的问题,由于镜头的限制和时间的限制,在知识的传播上,语言要更加简明扼要准确。
实体课堂中,如果有些唠叨,学生还可以通过现场板书和肢体语言等形式接受教学内容,但是视频效果不
同,实体课程的随兴所至到了屏幕面前,线上听众可能会感到不知所云。
(摘编自舒晋瑜《学者“抗疫”丛谈》
材料三:
教育部 2020 年 1 月 29 日下发通知,宣布延期开学,但是“停课不停学”,利用网络平台组织学生开
展网上学习。在这一背景下,各地不少学校通过 QQ 群、微信群等多种途径推出了线上授课计划。不过经
过这一段时间的磨合,各地的学生面临的问题却越来越多。
在江苏南通市,市民王女士的儿子上小学三年级,不过儿子上网课的第一天却和王女士企业复工撞了
车,王女士说,“家长如果在家还好一点,不在家,可能还得给小孩备个手机,或者家里有打印机要打印
24
出来,不然小孩怎么知道怎么学?如果小孩自主能力、自觉性差,对于他来说是没有效果的。”时不时出
现的网络卡顿等尴尬,也让线上课程没有那么一帆风顺。此外,学生上网课精神不集中;部分老师对网络
直播不熟悉,授课负担重等问题也陆续暴露出来。
当城市学校基本都选择开设网络课堂之时,在一些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山区,一些孩子可能并没有
条件上网课。对此,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介绍:“从 2 月 17 日,就是下周一开始,中国教育电
视台第四频道将通过直播卫星平台向全国用户传授有关课程学习资源,将覆盖偏远贫困农村地区,特别是
网络信号比较弱和有线电视没有通达的地区,解决这些地区学生的学习问题。”
(节选自《“停课不停学”多地推出线上授课计划如何提高网络课堂教学效率?》)
4.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线上教育在 2020 年春节后的一段时期成了学生学习的主战场,线上教育市场迎来了发展的小高峰。
B. 回归教育本质,重视产品质量,发挥线上教育自身的优势才是线上教育企业最有力的生存方式。
C. 线上教育企业追求数量和短期流量是错误的,这将会导致已有用户流失,不利于培养客户黏性。
D. 有些线上教育企业宁愿支付高昂的广告费也不肯为服务器升级花钱,这将影响其自身的持续发展。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疫情结束后线上教育要以“学生课余和作业时间”为主,因此从事线上教育的平台应着力于推出精品
化课程及有针对性的服务。
B. 视频教学的时间段应尽量以 10 分钟为单元限制,因为这样有利于视频受众把复杂的知识点做机械切分,
从而实现有效接受。
C. 视频教学中的教学空间不如实体课堂教学自由,视频教学受镜头的限制和时间的限制,要求视频教学
人员语言必须简明扼要准确。
D. 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网上教学,会受到硬性条件的限制,如在一些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山区,孩子们,
上网课的条件受到限制。
6. 同样是对线上教育的报道,材料二、三在报道内容上各有怎样的侧重?是怎样突出各自的侧重点的?
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
25
【答案】4. C 5. B
6. 内容上的侧重:①材料二侧重报道线上教育对教师教学产生的诸多局限问题。②材料三侧重报道线上教
育中各地的学生面临的问题。(意思对即可)
如何突出:①材料二主要通过对比的方式来突出报道重点。②材料三主要通过实例来突出报道重点。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题先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
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再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最后
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
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C 项,“线上教育企业追求数量和短期流量是错误的”错误,原文材料一“一味追求数量和短期流量固然
会吸引眼球、引发关注,但不求质量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平台不仅没法留住新客户,还可能导致已有用户流
失,不利于培养客户黏性,久之会严重影响企业长期发展”,可知强调的意思是一味追求数量和短期流量
而不求质量且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方式是错误的,而不是“线上教育企业追求数量和短期流量是错误
的”。
故选 C。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
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
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B 项,“因为这样有利于视频受众把复杂的知识点做机械切分”错误,材料二“这对于文科教学来说,就
要求把原来一以贯之的讲课方式片段化,把复杂的知识点做机械切分,尤其是录播要控制在八九分钟”,
可知“把复杂的知识点做机械切分”应是视频教学中文科教学者。
故选 B。
26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文章,整体
把握文章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
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内容上的侧重:材料二“从讲台转
入视频,实际上就是从空间相对自由的现实场景转入非常拘束的方寸屏幕上,我们要充分考虑到由此对教
学产生的诸多局限问题”,可知侧重报道线上教育对教师教学产生的诸多局限问题。材料三,“教育部 2020
年 1 月 29 日下发通知,宣布延期开学,但是‘停课不停学’,利用网络平台组织学生开展网上学习。在
这一背景下,各地不少学校通过 QQ 群、微信群等多种途径推出了线上授课计划。不过经过这一段时间的
磨合,各地的学生面临的问题却越来越多”,可知侧重报道线上教育中各地的学生面临的问题。如何突出:
材料二,“一是空间展示束缚”“二是时间节奏束缚”“第三,视频教学最大的问题,由于镜头的限制和
时间的限制,在知识的传播上,语言要更加简明扼要准确”,可知主要通过对比的方式来突出报道重点。
材料三,“在江苏南通市,市民王女士的儿子上小学三年级,不过儿子上网课的第一天却和王女士企业复
工撞了车……”“当城市学校基本都选择开设网络课堂之时,在一些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山区,一些孩
子可能并没有条件上网课”,可知主要通过实例来突出报道重点。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
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
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
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
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
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