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各地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精选汇编 现代文阅读专题(二)
加入VIP免费下载

广东省各地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精选汇编 现代文阅读专题(二)

ID:684930

大小:49.97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1-05-0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广东省各地 2020-2021 年高二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精选汇编 -现代文阅读专题(二) 广东省珠海市第二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二 3 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小题。 照相师 王往 照相师来了,女孩们激动起来。 寻找焦点的人,首先成了焦点。 瞧他那一身打扮,大波浪的披肩发,直筒裤子,尖头皮鞋,花格衬衫,套着一个鼓鼓囊囊的红背 心,要是村里哪个小伙子装扮成这徉,不被人说成“二流子”才怪呢。可是他这样装扮,村里人觉得 理所当然,要知道人家是照相师呢,胸前吊着的相机为他的职业做了证明。村里人不会用“艺术气质” 这样的词语,但是他们知道持有相机的人,应该不同凡俗,异于常人。人们或远或近地看着他,想象 着自己或者某个亲人的面容,仿佛他的到来,是为了提醒记忆里的一些事物。 女孩们是他的主要顾客。她们奔走相告:照相师来了!照相啵? 啊?在哪儿?听到消息的女孩先是惊喜,然后故意掩饰自己的激动:我看看有没有合适的衣服, 你先去吧。 传达消息的女孩当然知道对方心理,一个劲催:还不快收拾,照相师说走就走了。 照相师不会那么快就走,他那个在城里的家等着他用按快门的方式换来温饱。 他不会白等。女孩们一个一个站到了他的镜头前。有单个的,有合影的,也有抱着孩子,也有搀 扶着老人的,在村里照相,人们要放松得多,他们不用正襟危坐,没有面对陌生人的羞怯。这也是照 相师选择下乡的原因,他每次都能有可观的收入。他调着焦距,变换着姿势,寻找最佳角度,捕捉人 们最自然最生动的表情。他知道快门按下的瞬间,美与梦想将定格为永恒。他还知道,对一个照相师 来说,拍摄人像看似容易,却是最有难度最显功力的艺术:每一个表情里都有内心的语言,都有被拍 摄者的性格,光与影的交汇就是对一个人内心的呈现。无论是出于艺术的考虑,还是出于生意的原因, 他都不敢马虎一点儿。 2 当他将冲洗出来的照片交到人们手上时,人们会左右端详,如果再夸赞几句,他就觉得极有成就, 人们为什么通过瞬间保留下来的自己,感觉自己的存在?这实在是很好玩很让人思索的问題。是不是 人们将某种梦想寄托在了照片上,觉得那个照片上的人是另一个自己? 照相师也遇到过不喜欢照相的女孩。 盐码村的女孩小茴就不喜欢照相。小茴家门前有几株月季,村里的女孩都喜欢以她家的月李为背 景照相,人家一来,小茴就悄悄地溜了。 那一天,照相师进村不久就下了雨,他慌乱中躲到了小茴家的瓜架下。小茴和她母亲从地里匆匆 回来了,赶紧开了门,叫他去屋子里。 他发现这个平时冷冰冰的女孩其实很好,热情善良,她给他拿来干净的毛巾擦水,给他倒上热腾 腾的茶,冒雨去做豆腐的人家打来了豆腐,让他不要过意不去,就像到自己家一样。 吃饭时,照相师发现,小茴的左眼眉梢上角隐藏着一个米粒大的疤痕,不是很深,并不显眼,他 想,小茴不爱照相,是不是因为这个细小的疤痕呢? 吃了饭,雨也停了,照相师说,我给你们照张相吧? 母亲笑笑,看着女儿。 小茴低头不语。 照相师走到月季花跟前,摘了一朵,对她说,我给你照一张拿着花的照片,保证好看,小茴的眼 角里放出了惊喜的光芒。 她站到月季花跟前,将那朵被雨水润得更显明艳的花举了起来,花朵遮住了她四分之一的脸庞, 露出了忧伤而又憧憬的表情。 照相师感到了一种别致的美,神秘,梦幻。他轻轻按下了快门。 接着,他又给小茴的母亲照了一张,还给母女俩照了合影。 几天之后,照相师送来了照片,小茴扫了一眼,就很快收了起来。照相师笑笑,你是我拍到的最 好看的女孩。 小茴的脸红了。 照相师又拿出一张照片,说你看看,知道这是谁吗? 小茴盯着照片上的女子问:是谁? 照相师说:我对象,她腿有残疾,但是人很好,性格开朗,头一次见面,她就把我吸引了。 真的很漂亮!小茴笑着点头。 3 照相师说:我们明年想开个照相馆,等你有了男朋友带去我那里合影啊,我免费! 小茴的脸又红了。 照相师笑笑,说我走了。 他走了几步,回头看了一下,小茴已经不见了。他知道她一定跑到屋里欣赏自己的照片去了。 其实他的妻子并无残疾。他为这个临时想出的谎言默默地抱怨了自己一下,算是对妻子的歉意, 然后大声吆喝起来:照相啦,照相——照相啦—— 6.下列对小说相关思想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照相师来到乡下,村里的人就激动起来,奔走相告,这从一个侧面表现了特定时期农村生活条件的 落后,同时表现了乡下民风的淳厚。 B.照相师不仅有艺术气质,而且有艺术良知,他固然要靠照相赚钱养家糊口,不过也通过照相把让他 照相的人的美与梦想定格为永恒。 C.村里的女孩都喜欢以小茴家的月季为背景照相,可是小茴见她们来照相就悄悄地溜掉,可看出小茴 是个不喜热闹、性格孤僻的女孩。 D.小茴在照相时举起被雨水润得更显明艳的月季花,遮掩住了她的疤痕,还为她增添了靓丽,所以照 相师说她是他拍到的最好看的女孩。 7.下列对小说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第二段中两个“焦点”运用复辞,词语形式相同而意义不同,前一个“焦点”是指照相师要寻找的 喜欢照相的顾客,后一个“焦点”则是指照相师受到村里人的欢迎,成了村里人关注的集中点。 B.“照相师也遇到过不喜欢照相的女孩”一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顺着承接上文语意,巧妙引出下文 对本文主人公小茴的描写。 C.文中用“那朵被雨水润得更显明艳的花”来衬托小茴忧伤中透出希望的独特神采,贴切动人。 D.结尾写照相师的大声吆喝,余韵悠长,耐人寻味,照相师还要照相,他的故事还在继续。 8.照相师所说的谎言有何言外之意?结尾写“他的妻子并无残疾”在情节上有何效果?(4 分) 9.小说前面主要叙述照相师和村里人的故事,后面主要叙述照相师和小茴的故事,这样处理有什么好 处?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 6.B【解析】A 项不能表现乡下民风的淳厚。C 项从下文她招待照相师可以看出她是个热情待人的女孩, 4 不愿照相是对自己的缺陷有自卑。D 项照相师说她是他拍到的最好看的女孩,更多是出于对她的鼓励 呵护,希望她自信起来。 7.B【解析】“照相师也遇到过不喜欢照相的女孩”一句是通过转折引出下文对本文主人公小茴的描写。 8.谎言的言外之意是“即使有点缺陷,但只要心地善良、自信乐观,同样会吸引别人欣赏。” 最后写他“他的妻子并无残疾”:①真相出人意料,使情节跌宕起伏,令人回味。②又在情理之中, 这情节符合他前面已表现出的友善用心的形象。(言外之意 2 分,效果 2 分。) 9.①结构上,点面结合,层次分明,前面从面上表现照相师和村里人的关系,后面从点上表现照相师 和村里人的关系。②形象上,从不同侧面表现主人公形象,使人物形象丰满,前面侧重塑造照相师光 鲜敬业的形象,后面侧重塑造照相师真诚友善的形象。③写法上,反衬突出,用村里人的开朗反衬出 小茴不喜欢照相反常的自卑。(每答对一点给 2 分) 广东省湛江市第二十一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 3 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醋栗 【俄】契诃夫 我们弟兄两个,我伊万·伊万内奇和弟弟尼古拉·伊万内奇,他比我小两岁。家父本来是骑兵,立有 战功升做军官,给我们留下贵族的身份。我们的童年是在乡间自由自在度过的。我们跟所有农家孩子一样, 喜欢待在田野上、树林里,看守马匹、捕鱼,以及诸如此类的事情…… 尼古拉从十九岁起就坐进省税务局的办公室。一年一年过去了,他还是坐在同一个位子上,抄写那些 老一套的公文,喜欢看报,只读广告栏,说某地有若干俄亩耕地,连同草场、庄园一并出售。便总想着一 件事情:怎样回到乡下去。他的这种念头渐渐成为一种明确的愿望、一种理想,要在什么地方的河边或湖 畔买下一座小小的田庄。他脑子里经常幻化出花园的小径、花丛、果树等画面,可是不知为什么,所有的 画面里必定有醋栗丛。他不能想象一座庄园,一处饶有诗意的安乐窝,居然会没有酷栗。 他是个温和善良的人,我喜欢他,可是这种把自己关在自家小庄园里过一辈子的愿望,我素来不同情。 人们通常说:一个人只需要三俄尺的土地。三俄尺的土地是死尸所需要的地方,不是活人需要的。盼望有 个庄园,像是不错。可要知道,这种庄园也就是三俄尺土地。离开城市,离开斗争,离开生活的喧嚣,隐 居起来,躲在自己的庄园里,这算不得生活。人所需要的不是三俄尺土地,也不是一个庄园,而是整个地 球,整个大自然,在那广大的天地中,人才能够尽情发挥他自由精神的所有品质和特点。 几年过去,他被调到另一个省工作,已年过四十,还在读报上的广告,还在攒钱。后来听说他结婚了, 目的还是买一座有醋栗的庄园。他娶了一个年老而难看的寡妇,他对她毫无感情,只因为她手里有几个臭 钱。他俩一起生活,他变得很吝啬,经常让她吃个半饱,把她的钱存进银行却写在自己名下。她原先的丈 夫是邮政支局局长,她过惯了吃馅饼、喝果子露酒的生活,现在,在第二个丈夫家里连黑面包也不多见。 这种生活把她弄得憔悴不堪,三年不到干脆把灵魂交给了上帝。当然,我的弟弟从来没有想过对她的死负 有责任。金钱如同伏特加,能把人变成怪物。 妻子死后,他通过代售人买了一个百余俄亩的田庄,有主人的正房,有仆人的下房,有花园,但没有 5 果园,没有醋栗。我的尼古拉·伊万内奇毫不气馁,立即订购了二十丛醋栗,动手栽下,过起地主的生活 来了。 我去探望过他。那天天气很热,到处都是沟渠、圆墙、篱笆,和栽成一行行的杉树,弄得人不知道怎 样才能走进院子里去。我朝一幢房子走去,迎面来了一条毛色红褐的狗,皮球似的。它想叫几声,可又懒 得张嘴。厨房里走出来一个厨娘,光着脚,很胖,像刚灌好的香肠。她告诉我,老爷吃过饭正在休息。我 走进屋里,他坐在床上,膝头盖着被子。他老了,胖了,皮肉发松,他的脸颊、鼻子、嘴唇,全都往前拱 出去,看上去,跟猪那样陷进被窝里。 “哦,你在这儿过得怎么样?”我问他。 “感谢上帝,我过得挺好。” 他已经不是从前那个胆小怕事可怜的小职员了,而是真正的地主老爷。他已经习惯这里的生活,过得 很有滋味。他吃得很多,常去澡堂里洗澡。他已经跟村社和两个工厂打过土地官司。农民若不称呼他“老 爷”,他就大为恼火。他关心自己的灵魂得救,做好事装模作样,不是实心实意的。当初在税务局里他甚 至害怕持有个人的见解,现在呢,说的都是至理名言,而且用的是大臣的口气。 “我了解老百姓,我会对付他们。”他说,“老百姓都喜欢我。我只消动一动手指头,他们就会替我办 好我想要办的所有事情。”这些话,他都是面带精明而善良的微笑说出来的。他不下二十遍反反复复地说: “我们这些贵族,我,作为一名贵族……”显然他已经不记得我们的祖父是个农民。 傍晚,我们喝茶的时候,厨娘端来满满一盘醋栗,放在桌子上。这不是买来的,而是自家种的。自从 栽下那些灌木以后,这还是头一回收摘果子。尼古拉·伊万内奇眉开眼笑,足有一分钟默默地、泪汪汪地 看着醋栗,他漖动得说不出话来。随后他把一枚果子放进嘴里。得意地瞧着我,那副神态就像一个小孩子 终于得到了自己心爱的玩具。“真好吃!”他贪婪地吃着,不断地重复道,“嘿,真好吃!你也尝一尝!” 醋栗实在又硬又酸。不过正如普希金所说:“对我们来说,喜爱使人高兴的谎话,胜过喜爱许许多多 的真理。”我看到了一个幸福的人,他心心念念的梦想显然已经实现,达到了生活中的目标,得到了想要 的一切,他对自己的命运和他本人都感到满意了。不知什么缘故,往常我想起人的幸福,思想里不免夹杂 着伤感的成分。现在,面对着这个幸福的人,我的内心充满了近乎绝望的沉重感觉。入夜,我辗转难眠, 不要容自己昏睡!生活要有意义和目标! (选自《契诃夫短篇小说精选》,有删改) 【注】《醋栗》创作于 1898 年,正值沙皇俄国民主解放运动高潮时期,作家致力于探索新生 活。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醋栗》讲述了一个小人物人生全部理想就是为了拥有一座小庄园,而丧失原有的优秀品质,变得庸 俗、冷酷的故事。 B. “醋栗”在小说中不断出现,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始终,还象征了主人公尼古拉·伊万内奇为之一生 追求的幸福和欲望。 C. 醋栗果实其实又硬又酸,主人公尼古拉·伊万内奇却装出它真好吃的模样,毕竟醋栗是他大半生向往 的幸福生活的标志。 D.《醋栗》末尾借普希金的话表达对真理以及真幸福的思考,对社会中沉浸于个人小幸福的狭陋思想和行 6 为进行了批判。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以小见大,通过一个痴迷醋栗的小职员的故事再现沙皇制下的凡俗人生,揭示当时社会只关心个人 小幸福的人是极少数,具有批判性。 B.小说采用对比手法塑造尼古拉·伊万内奇这一前后反差巨大的形象。他原本善良,喜欢田野,热爱自由; 却为一已梦想,将整个人性扭曲了。 C.小说按顺序展开一幅幅平淡却寓意深刻的生活图景,尼古拉童年时的原野、青年时的税务局办公室、当 地主时的田庄等环境,都具有典型性。 D.小说并非一味地讲述,作者借伊万·伊万内奇的口发出了呐喊:生活要有意义和目标,幸福生活所需要 的不是三俄尺土地,而是整个大自然。 8.简要分析“我”的形象及作用。(4 分) 9.简要分析契诃夫小说《醋栗》中的讽刺艺术。(6 分) 【答案】 6、C(据小说“自从栽下那些灌木以后,这还是头一回收摘果子。尼古拉·伊万内奇眉开眼笑,足有一分 钟默默地、泪汪汪地看着醋栗,他激动得说不出话来。随后他把一枚果子放进嘴里,得意地瞧着我,那副 神态就像一个小孩子终于得到了自己心爱的玩具。‘真好吃!’‘他贪婪地吃着’,可知尼古拉不是“装出它 真好吃的模样”。尼古拉已然满足了一己的小幸福,醋栗于他是幸福生活的标志,当然是“真好吃”。) 7、A(“当时社会只关心个人小幸福的人是极少数”于原文无据,据小说文意,尼古拉·伊万内奇沉浸于 个人幸福有其社会基础,故不应是少数。) 8、①“我”是小说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尼古拉的故事是通过“我”的观察和讲述一一展开的。②“我” 是主人公的哥哥,见证了尼古拉为实现个人的小幸福,不断抛弃善良,最终使人性扭曲的过程,极具真实 感。③“我”是麻木人群中的清醒者,“我”的呐喊表达了对新生活的追求,深化了主旨。(答案仅作参考) 9.①漫画式的人物形象。如几年后再见尼古拉“他的脸颊、鼻子、嘴唇,全都往前拱出去……跟猪那样陷 进被窝里”,揭示了安逸生活对人灵魂的腐蚀。 ②夸张性的环境描写。如尼古拉的庄园“到处都是沟渠、围墙、篱笆………一条毛色红褐的狗,皮球似的”, 暗示尼古拉生活的封闭和对现实的逃避。 ③辛辣味的语言表达。如“他不下二十遍反反复复地说‘我们这些贵族……’,显然他已经不记得我们的 祖父是个农民”,表现尼古拉的堕落和忘本。 (答案仅作参考,还有“人物形象前后巨大反差”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7 广东省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考试语文试卷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别 茶① 刘帆 钱之江从小就想去看茶。 有一年,香江天气闷热,罗湖桥一带却异常热闹。 听说部队就要从鹏城移防过罗湖桥了,钱之江的心提了起来。爷爷说四十八年前,也有一支部队过江, 粗布军衣,打着背包,在南京路上枕着马路沿睡了一宿,有起得早的富商巨贾,推门一看,都大吃一惊! 钱之江的爷爷在他小时候一再讲这个故事,还说一辈子都没有见过这么仁义的部队。 钱之江印象深刻。爷爷从来没有这么眉飞色舞过。 钱江纱厂公私合营后,爷爷沪港两头跑,后来常驻港岛,生意继续,家里时常来人,讲的话与岛上的 人不一样。钱之江就觉得,说话的人,讲国语,他们说的江南水乡,钱之江没去过,倒是课本上白乐天的 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钱之江至今记得。 爷爷说,江南塞北,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有机会你可以去看看。 去看看江南塞北,这是钱之江一直的梦想。 人们说,去看江南塞北,要过桥,过罗湖桥。 钱之江好想去。刚开始年龄小,去不了;等长大了,又念书,仍去不了;再大一点儿,去了英国,还 是去不了。钱之江就想,等我能够经济独立的时候,就自己去。爷爷说过,江南的水,江南的茶,你带一 点儿回到香江。 钱之江终于来了,问茶,看茶。下榻的酒店在春江路,虽然距离香江不过一百七十多里,但是自从爷 爷腿脚不方便后,又是十年光景。钱之江下榻的房间里有一张太师椅,斜卧在那里,似乎在诉说着什么。 钱之江离开洁白的床,踱步到落地窗前,远处高楼林立,阳光恰到好处地倾泻在楼宇和树叶上,此刻, 8 他只想静静地待一会儿。 他俯瞰城市,蓦然发现,一缕香气氤氲。茶几上,一杯清茶香气袅袅。钱之江回头,知道茶是碧螺春, 产于太湖边的吴县,爷爷生于斯。多年来,受爷爷影响,他对这款茶也是情有独钟。 “洞庭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万里醉”,钱之江侧过身子,单手倚在窗前,目光灼灼,仿佛入定一般 站在那里。爷爷曾说,几声鸡叫啼亮,湖山醒来,晨雾弥漫,采茶姑娘踏着朝霞,成群结伴,向山上的茶 园走去。钱之江似乎看到了,那些时光,空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青翠欲滴的茶树丛中,采茶姑娘们神采 飞扬,灵巧的双手敏捷地从茶树上摘下片片嫩芽,俊美的身影穿梭在绿树间,江南美丽动人的图画蓦然在 眼前。 钱之江决定明天就飞往那里,看那入夜万家灯火的山村。此行,考察茶道,钱之江曾在《诗经》中体 验“采荼薪樗,食我农夫”。爷爷说沧桑世事,除了采茶外,制茶还要经过蒸、捣、拍、烘等工序,“故 情周匝向交亲”,茶人的感情完全因为人茶彼此交往才显得亲密。 钱之江端起茶杯,眼睛一动不动: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青螺入水,叶芽伸展,茸毛轻 舒,嫩绿透亮,姿态动人。 你说嘛,明天的行程。钱之江的妻子,声音很好听。爷爷说吴侬软语,不要忘记了。绵软润滑,有酥 糖的味道吧?钱之江瞅着妻子,马上高兴地问,你到过江南吗? 结婚这么多年,你今天才这样问我。姑苏的报恩寺,你知道吗?在那里,我是个采茶女。有空一定要 去那个地方。 报恩寺。名字真好。 钱之江品了一口茶,微笑地望着妻子,似乎沉浸在某种幸福的回忆里。妻子的脸上好像升腾起一朵红 云,在柔和的灯光下魅力无限。 钱之江动容了:多好啊!有你这样懂茶道的妻子。 钱之江说完,准备去拉妻子,这才发现太师椅上空空如也,只有茶几上茶叶飘香,依然绿意盎然,香 气袅娜。 妻子在哪?钱之江一惊,及至愕然醒悟,方知妻子并未随行,只是那洁白的茶杯上的仕女,活脱脱一 个采茶女。 9 钱之江太容易失神了。爷爷曾说,内地是魂牵梦萦的地方,你一定要去。 钱之江,站了多久?直到夕阳西下,明月初升。不能再待了! 次日一早,钱之江收拾行囊,中午就到了梦幻的老姑苏。白墙黛瓦,护城河,老城墙,石板街,转个 弯,钱之江在院中摆了一张桌子,邀请来的几个人团团围坐,一套青花瓷茶具,七八十度的温开水,放入 一小撮春茶。茶叶如青螺入水,旋转着飞速下沉。新朋旧友,相聚茶园,品茶谈心,那份伊呀呀的小调就 落到了茶里……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0 年第 14 期) [注]①别茶:鉴别茶叶。“别”是“鉴别”的意思。 9.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小说时间和空间跨度很大,但自始至终都围绕“想去看茶”这一线索展开,其中如“四十八年前”等, 让读者可窥见相关历史背景。 B. 小说主要通过语言、心理等描写手法直接刻画了钱之江爷爷和钱之江妻子的形象,二人都对钱之江前 往内地有促进作用。 C. 小说所选地名很有讲究,如“报恩寺”词既点出了钱之江妻子的大致出生地,又暗含了要不忘家乡、 回报家乡的主题思想。 D. 小说采用散文化叙述,人物的情感在自然中融注,用语富有意蕴,多处运用的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 增强了情感表达。 10. 文中多处引用了古诗句,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 分) 11. 小说的情节构思有哪些特色?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 9. B “直接刻画了钱之江爷爷和钱之江妻子的形象”错误。文本中刻画钱之江爷爷主要通过钱之江的 回忆,对妻子的刻画是通过钱之江的想象完成的,并非直接描写。 10. (1)“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强化了主人公前 10 往内地看看的愿望。 (2)“洞庭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万里醉”强化了茶香的浓郁。 (3)“采荼薪樗,食我农夫”“故情周匝向交亲”“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全方位展现 了制茶、品茶等茶文化及茶人情感,增强了小说的文化底蕴,使小说具有散文化特质。 (4)这些诗句都是因为主人公沉浸于茶的氛围之中而带来的想象,使人物的心理描写内容丰富,在效果 上,也让文章有了诗情画意的美感。 【(1)(2)(3)任答两点得 4 分,第(4)点 2 分】 11. ①小说以“想去看茶”为线索,贯穿全文内容,高度浓缩了两代人几十年的人生,且脉络清晰。② 结尾以完成了心愿作结,与开头形成呼应,使得文章浑然一体。③中间插叙了爷爷相关的经历,既丰富了 文章的内容,又交代了钱之江想去看茶的原因,还揭示了做人要有家国情怀的主题。④用大量的笔墨写钱 之江在春江路酒店喝碧螺春的感受,使行文有了波澜,又强化了江南之茶的魅力与在钱之江心目中的分量。 【任答三点得 6 分】 广东省普宁市华美实验学校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北面山河 杨海蒂 当我来到陕北的榆林横山,目睹“龙隐之脉”横山山脉穿过黄土高原横亘天际,亲见无定河淌过塞北 沙漠漫延横山全境,我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敬畏。陕北的深冬季节,让我感觉犹如置身于西伯利亚般寒冷, 峁塬上衰草枯黄,刺骨寒风将我的脸抽打得生疼。我瑟缩在超厚的大棉袍里,循着时间的线索,探听四散 于大地之上的历史回响。 踏足横山这座古城,古堡古寺很多,建筑艺术一脉相承。始建于明代的响水堡龙泉大寺,是横山 规模最大的寺庙,其名源于寺内的龙井。响水堡盘龙寺闻名遐迩,史志记载,盘龙山“横江怪石,盘绕无 定河边,远望若踞河中,石如盘龙,故名”,盘龙寺因山得名。然而,比起大名鼎鼎的波罗堡接引寺,龙 泉大寺和盘龙寺就逊色多了。 波罗,山环水抱,万壑朝宗,秦直道纵贯其境,无定河流贯其境,古长城横贯全境;波罗,北魏建城, 明初建堡,城堡雄踞大漠边关,崛立无定河畔,坐落长城脚下。波罗的来头不得了,《怀远县志》记述:“波 罗堡西山石峻起,上有足形,一显一晦,俗传为如来入东土返西天之所,故构接引寺,供如来像于其中。” 黄云山上的波罗,弥漫着佛光紫气,乃“佛掌上的明珠”“来自天国的地方”。 然而,波罗不只有香火,还有战火;不只有诵经,还有杀伐。所以,在凝紫、重光、凤翥、通顺这四 座城门里,既建有玉帝楼、三官楼、魁星阁、城隍庙、老爷庙等佛道庙宇,也建有总兵关、中协署、参将 11 府、守备署、炮台、箭楼、钟楼等军事设施。座座城门,气势恢宏;处处城楼,尽显峥嵘。 我非常喜欢波罗的建筑风格,不雕龙画凤,不金碧辉煌,大气不失精致,简约而又典雅。整座城堡呈 灰色基调,有佛门静穆之气,宜于安放心灵。 无论手持玉帛者,还是手持干戈者,无论是无神论者,还是虔诚的佛教徒,这些帝王都有波罗情结: 李继迁驻军于此;李元昊奉佛教为国教,将接引寺定为国寺,将波罗作为粮仓“金窖”;康熙大帝御驾亲征 噶尔丹时,专程绕道波罗驻跸礼佛,御笔亲题“接引寺”;乾隆皇帝为接引寺御书“慈悲千古”,并特赐匾 额;嘉庆皇帝钦遗御用红绸,上书“奇佛一座,万古留传”…… 登上灵霄塔,远眺无定河,“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悲壮又凄美的诗句,立刻涌上心 头。“无定河边暮笛声,赫连台畔旅人情。函关归路千余里,一夕秋风白发生”,同样令我登高望远,心中 生悲。 雄伟的高原,巍峨的横山,奔腾的无定河,养育了无数横山儿女,塑造了他们独特的精神气质。榆林 地接甘、宁、蒙、晋,又是明清朝廷流放京官之所,历史上多民族的融合,赋予横山人强健的体魄,壮阔 绝域对民众人格的潜移默化,使横山人拥有悍勇刚烈的性格。 天辽阔,地苍茫,残阳似血,山峦如画,望着宇宙八荒,听着天籁之音,心底百转千回,顿生苍凉之 感。“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是文人情调的感伤,陕北劳动人民有自己的情感宣泄方式——吼信 天游。当孤独的牧羊人,失意地踟蹰在拦羊的崖畔上;当辛勤的庄稼汉,孤寂劳作在空旷的圪梁梁上;当 赶牲灵的脚夫,独自行走在荒凉的山道上;当窑前院落的婆姨,思想起离家远行的那个人……信天游就油 然而生脱口而出。高亢悠长的曲调,随天而游跌宕起伏;九曲回肠的歌声,唱尽了人生的况味。 横山不仅孕育了粗犷豪放的信天游,更有横山老腰鼓留存于世。老腰鼓,又称“文腰鼓”,根据庙宇 石碑的文字存证,它出现的年代可追溯到明代中期。古时戍守长城的士兵,身佩腰鼓作为报警工具,发现 敌情即鸣鼓为号。在骑兵阵战冲锋中,也以腰鼓助威,激发将士斗志。打了胜仗,将士击鼓起舞狂欢。边 民久居塞上,也习而为之,于是腰鼓逐渐应用于民间娱乐,演变成激昂刚劲、带有军旅色彩的腰鼓艺术。 声声鼓响融入陕北人的血脉。遥想当年,陕北儿女在响水堡“闹红”,成立农民讲习所,农民运动开 展得轰轰烈烈。之后,数万名横山儿女跟着刘志丹上横山,组建游击队与敌人浴血奋战,游击战争风起云 涌,横山开创出红色根据地、诞生陕北第一个红色政权,为创建陕甘宁边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载 入史册的横山起义(波罗起义),为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打开了通道,为建立新中国作出了卓越贡献。 走在横山大地上,脚下是世界上最广最深的黄土,随处可触摸到历史的印痕,随时可感受到历史散发 的华光,时刻倾听到那激越昂扬的历史交响。 我对横山高山仰止。 (选自《北京文学》2019 年第 11 期,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首段写作者深冬季节来到横山,寒风刺骨,衰草枯黄,写出了陕北地区的艰苦环境,奠定了文 章感情基调。 B.文章引用《怀远县志》的记载,将接引寺的来历与其民间传说关联起来,写的是接引寺的名气及其 文化传承。 C.文章叙述波罗四座城门时,详细列举了玉帝楼、总兵关等佛道庙宇和军事设施,主要是表现建筑的 气势恢宏。 D.作者在敬畏中展开文章,在景仰中收束全文,表现出横山山水人文使作者情感发生了变化,思想得 到了升华。 12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文章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带领读者游览横山古城,领略现实与历史的风景,给读者带来真实贴 切的艺术感受。 B. 文章引用边塞诗中悲壮凄美的诗句,以实写的手法写出亲人离散的惨境,引起作者的伤感,增加 了文章的诗意。 C. 文章用因水得名的龙泉寺和因山得名的盘龙寺衬托波罗堡接引寺,突出了接引寺浓厚的文化气息 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D. 文章不以描写自然景色为主,而是侧重对横山文化、历史的叙写与情感抒发,使读者受到了历史 与文化的精神洗礼。 8.文章为什么要详细叙写波罗?请结合文本分析。(4 分) 9.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气为主”,“气”指文学作品的内在精神。请分析文本体现的“气”。 (6 分) 【答案】 6.D(A“奠定了文章感情基调”错;B“文化传承”错;C“建筑的气势恢宏”错) 7.B(“实写”和“引起作者的伤感”错) 8.①波罗孕育了横山文化,养育了横山儿女,塑造了他们的精神气质;②丰富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 的历史气息。(4 分。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9.①描写横山古堡古寺气势恢宏、历史悠久的文化厚重之“气”。②表现横山儿女强健、悍勇、刚烈 的精神之“气”。③表现信天游、老腰鼓粗犷有力、激昂刚劲的豪放之“气”。④叙写横山儿女浴血苦战、 为革命作出重大贡献的奋发之“气”。(6 分。每点 2 分,答出三点即可) 广东省广州市禺山高级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阶段考试语文试卷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小题 东 藏 记① 宗璞 月光如水,抚慰着这刚经过轰炸的高原城市。人们睡了。碧初②斜倚枕上,累极了,却不能入睡。她 望望窗外的月色,又看看弗之伏案的身影,陷入了沉思。 孟的那一盏灯还在亮着,继续亮着。 炸不倒的蜡梅林。 好一片月色!照得蜡梅林亮堂堂的。弥漫在空中的焦味和腥味已经不大觉得了,清爽的蜡梅的气味随 着月光飘散在这里。似乎这里什么也没有发生过。 我望北方,我的这扇窗是朝北的。远处天空有一丝极薄的云。爹,你是不是从那上面向下望?你究竟 遇到什么事?怎么不给女儿托一个梦? 可叹人有记性,也可庆幸人有记性。人若是没有记忆,只顾眼前,大概会快活些。就连今天的轰炸也 已是过去了。可我们怎能忘记!我们从北平逃到云南,走过国土的一半,还没找到一个安身之所!今天若 不是给爹上祭,怕早已葬身黄土陇中了。爹离开我们,只是一种方式,爹用死这一方式救了我们。我知道, 13 这是爹要的,我不哭的,爹,有灰尘落到眼睛里了。 武汉已经失守,湘桂一带战争也不容乐观。真要一步步打回去驱逐敌寇,收复失地,谈何容易!抗战 不是一年两年完得了的,以后的日子还要艰难,我们必须靠自己。这是爹的教训,也是中国人从古到今的 祖训。永远要自强不息!其实世上无论大小事,大至治国兴邦,小至修身齐家,归根到底都得靠自己。我 操持的只是一个小小的家,每个家都有自己的原则,是不容更改的。 弗之辞去教务长的职务以后,时间充裕多了。他能专心著述,是我的愿望。我自己没有职业,对社会 没有贡献,弗之应该多做,把我欠的给补上。他写文章,一支笔上上下下飞快挪动,我看着都累得慌。我 总说慢点好不好,何必赶得这样紧!他说简直来不及写下自己的思想,得快点啊,不知道敌人给我们留多 少时间。看秦校长和萧先生的意思,迟早还要弗之分担学校的事。学校培育万千人才,是大事,他不会怕 麻烦不管的。可人的精神有限。我不能分他丝毫精力。 到云南日子不长,东西消耗很快,精力也用得快。可是真太累了 爹,你不要担心。搬到乡下去,不用跑警报,可能会好一些。现在最使我担心的是峨。我不知道她会 走怎样的路。 峨的古怪是亲戚们都感觉到的。论环境、教育、遗传,她和另两个孩子毫无差别。可是她就这么不一 样。嵋和小娃最让人担心的是长得太快,营养跟不上,会得病的。我要看住的是他们的身体。而对于峨, 我要管的是她的心。可那怎么管得住!我得打起千百副精神领她走那些还不可知的迷魂阵,这种迷魂阵其 实是在自己的心里,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更诡秘。 只怕我精神不够用。我也不愿让弗之分心。爹,你老人家要帮助我。 月色这样好,照得蜡梅林枝丫分明。这样的月色把高原的残冬妆点得清寒澄澈。爹,记得我在老家时 学过吹箫吗?我吹的是曾祖母用的旧箫,很粗,颜色暗红,很容易吹。我拿着箫坐在园中草亭上,爹说, 箫声和月色最相配,箫是联系着大自然的。好静啊,这蜡梅林。后来弗之送过我一对玉屏箫,较细,可惜 没有带出来。这箫颜色金黄,上面刻着杜牧的诗:“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爹记得吗?二十四桥明月夜!全都陷在敌人的铁蹄之下,山河残破,民不聊生,箫声鸣 咽,归途何处? 弗之也说箫是从大自然来的,声音和着月光最好。可是我只在方壶花园里吹过很有限的几次。以后不 曾再吹。爹也不曾问过我。爹知道,我的生活里,有更丰满更美好的东西。我教过峨、嵋和小娃一首儿歌: “一根紫竹直苗苗,送与宝宝做管箫。箫儿对准口,口儿对准箫,萧中吹出新时调。” 我教育孩子们要不断吹出新时调。新时调不是趋时,而是新的自己。无论怎样的艰难,逃难、轰炸、 疾病……我们都会战胜,然后脱出一个新的自己。 蜡梅林是炸不倒的,我对蜡梅林充满了敬意,也对我们自己满怀敬意。 我们——中国人!我们是中国人! 月色已近中天,弗之仍在写着。 爹,我知道,你仍从云朵上向下望着—— (节选自宗璞《东藏记》) 【注】①选文背景:抗战全面爆发后,明仑大学在长沙与另两所著名大学合并办学;1938 年,又一起迁至 昆明。②碧初:吕碧初,明仑大学历史系教授孟樾(字弗之)的妻子,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中叙写吕碧初沉思的内容,以内心独白的方式展开,真实、真切地表现了吕碧初的家国情怀和对父 亲的怀念。 B.文中对孟樾的着墨不多,但他伏案疾书、专心著述的形象体现了国难当头、颠沛流离之际知识分子的 坚忍与担当。 C.小说多处描写美好的月色,其目的就是要反衬战争的残酷,又起到引发人物情思、交代时间变化、推 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D.“炸不倒的蜡梅林”“蜡梅林是炸不倒的”,意思是中国人是坚决打不倒的,表现了吕碧初对祖国抗战 14 必胜的信念。 5.小说中的吕碧初有着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6.文中有三段文字写箫和与箫相关的事情,请分析其中的深刻意蕴。(6 分) 【答案】 4.C (“其目的就是要反衬战争的残酷”不当。对月色的描写,还反映吕碧初的内心活动,突出了她对 父亲的思念,反衬战争的残酷并不是其唯一目的。) 5.①作为妻子,她坚韧能干,一人承担起整个家的事务。②作为母亲,她温柔仁慈,细致关照孩子的身体, 更留意他们的心理健康,特别是对峨。③作为女儿,她孝顺、深情,牢记父亲的教诲。④作为一个中国 人,她坚强、爱国、自强不息,坚信中国抗战必胜。(每点 2 分) 6.①箫寄托了“我”对父亲的哀思。文中写的父亲与箫相关的事,实际表现了对父亲的思念。②表现了对 侵略者的愤恨之情。玉屏箫上刻着杜牧的诗句,由“二十四桥明月夜”联系当时日本侵略,祖国山河残 破的现实,充分表达了对日寇的愤恨之情。③寄托了对下一代在苦难面前自强不息的期盼与勉励。文中 说“我”教育孩子们“要不断吹出新时调”、“脱出一个新的自己”,就是在勉励盼望下一代奋发图强。 ④体现她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文章后部分说“我的生活里,有更丰满更美好的东西”,“吹出新时调”、“我 们都会战胜,然后脱出一个新的自己”,这些都表现出对美好生活和美好未来的憧憬。(每点 2 分) 广东省东莞市光明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 ~9 题。 明天(节选) 鲁迅 宝儿的呼吸从平稳变到没有,单四嫂子的声音也就从呜咽变成号咷。这时聚集了几堆人: 门内是王九妈、蓝皮阿五之类,门外是咸亨的掌柜和红鼻老拱之类。王九妈便发命令,烧了 一串纸钱;又将两条板凳和五件衣服作抵,替单四嫂子借了两块洋钱,给帮忙的人备饭。 第一个问题是棺木。单四嫂子还有一副银耳环和一支裹金的银簪,都交给了咸亨的掌柜, 托他作一个保,半现半赊的买一具棺木。蓝皮阿五也伸出手来,很愿意自告奋勇,王九妈却 不许他,只准他明天抬棺材的差使,阿五骂了一声“老畜生”,怏怏的努了嘴站着。掌柜便 自去了,晚上回来,说棺木须得现做,后半夜才成功。 掌柜回来的时候,帮忙的人早吃过饭;因为鲁镇还有些古风,所以不上一更,便都回家睡 觉了。只有阿五还靠着咸亨的柜台喝酒,老拱也呜呜的唱。 这时候,单四嫂子坐在床沿上哭着,宝儿在床上躺着,纺车静静的在地上立着。许多工 夫,单四嫂子的眼泪宣告完结了,眼睛张得很大,看看四面的情形,觉得奇怪:所有的都是不 会有的事。他心里计算:不过是梦罢了,这些事都是梦。明天醒过来,自己好好的睡在床上, 宝儿也好好的睡在自己身边。他也醒过来,叫一声“妈”,生龙活虎似的跳去玩了。 老拱的歌声早经寂静,咸亨也熄了灯。单四嫂子张着眼,总不信所有的事。鸡也叫了, 东方渐渐发白,窗缝里透进了银白色的曙光。 15 银白的曙光又渐渐显出绯红,太阳光接着照到屋脊。单四嫂子张着眼,呆呆坐着;听得打 门声音,才吃了一吓,跑出去开门。门外一个不认识的人,背了一件东西;后面站着王九妈。 哦,他们背了棺材来了。 下半天,棺木才合上盖。因为单四嫂子哭一回,看一回,总不肯死心塌地的盖上;幸亏王 九妈等得不耐烦,气愤愤的跑上前,一把拖开他,才七手八脚的盖上了。 但单四嫂子待他的宝儿,实在已经尽了心,再没有什么缺陷。昨天烧过一串纸钱,上午 又烧了四十九卷《大悲咒》,收敛的时候,给他穿上顶新的衣裳,平日喜欢的玩意儿,一个 泥人,两个小木碗,两个玻璃瓶,都放在枕头旁边。后来王九妈掐着指头仔细推敲,也终于 想不出一些什么缺陷。 这一日里,蓝皮阿五简直整天没有到;咸亨掌柜便替单四嫂子雇了两名脚夫,每名二百另 十个大钱,抬棺木到义冢地上安放。王九妈又帮他煮了饭,凡是动过手开过口的人都吃了饭。 太阳渐渐显出要落山的颜色;吃过饭的人也不觉都显出要回家的颜色,于是他们终于都回了家。 单四嫂子觉得头眩,歇息了一会,倒居然有点平稳了。但他接连着便觉得很异样:遇到了 平生没有遇到过的事,不像会有的事,然而的确出现了。他越想越奇,又感到一件异样的事, 这屋子忽然太静了。 他站起身,点上灯火,屋子越显得静。他昏昏的走去关上门,回来坐在床沿上,纺车静 静的立在地上。他定一定神,四面一看,更觉得坐立不得,屋子不但太静,而且也太大了, 东西也太空了。太大的屋子四面包围着他,太空的东西四面压着他,叫他喘气不得。 他现在知道他的宝儿确乎死了,不愿意见这屋子,吹熄了灯,躺着。他一面哭,一面想。 想那时候,自己纺着棉纱,宝儿坐在身边吃茴香豆,瞪着一双小黑眼睛想了一刻,便说,“妈! 爹卖馄饨,我大了也卖馄饨,卖许多许多钱,我都给你。”那时候,真是连纺出的棉纱,也 仿佛寸寸都有意思,寸寸都活着。但现在怎么了?现在的事,单四嫂子却实在没有想到什么。 我早经说过:他是粗笨女人。他能想出什么呢?他单觉得这屋子太静,太大,太空罢了。 但单四嫂子虽然粗笨,却知道还魂是不能有的事,他的宝儿也的确不能再见了。叹一口 气,自言自语的说,“宝儿,你该还在这里,你给我梦里见见罢。”于是合上眼,想赶快睡 去,会他的宝儿,苦苦的呼吸通过了静和大和空虚,自己听得明白。 单四嫂子终于朦朦胧胧的走入睡乡,全屋子都很静。这时红鼻子老拱的小曲,也早经唱 完,跄跄踉踉,出了咸亨,却又提尖了喉咙唱道: “我的冤家呀!可怜你,孤另另的……” 蓝皮阿五便伸手揪住了老拱的肩头,两个人七歪八斜的笑着挤着走去。 单四嫂子早睡着了,老拱们也走了,咸亨也关上门了。这时的鲁镇,便完全落在寂静里。 16 只有那暗夜为想变成明天,却仍在这寂静里奔波;另有几条狗,也躲在暗地里呜呜的叫。 (小说前面交代单四嫂子守寡靠纺纱养活自己和三岁的儿子宝儿,宝儿不幸患病最终死去。)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单四嫂子丧子之后,基本没有主见,听凭王九妈等人的安排;一则因为她沉浸在悲痛中,二 则因为她孤苦无依。 B.“哦,他们背了棺材来了”一句中的“哦”的意思是明白过来,之前单四嫂子沉浸在明天宝 儿会活过来的梦里,如今见着棺材,这幻想破灭了。 C.宝儿乖巧懂事,他所说的卖馄饨挣钱给妈妈的话,曾给艰苦劳作的单四嫂子带来莫大的安慰, 让她觉得生活有了奔头。 D.宝儿出葬后的晚上,单四嫂子觉得屋子里“太静”“太大”“太空”却又想不明白原因,作者 说“他是个粗笨女人”正是对她愚昧麻木的揭示。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中两次提到“纺车静静的”立着,正与单四嫂子回忆往昔自己纺纱、宝儿吃茴香豆的情景 形成鲜明对比,暗示宝儿的死亡使她失去了活下去的动力。 B.老拱的唱词、蓝皮阿五和老拱“七歪八斜”的形态、“笑着”的神态以及“挤着走去”的动 作等描写,生动地刻画了两个思想肮脏、无聊的乡下闲汉形象。 C.结尾写单四嫂子睡着了,没有交代她是否梦到宝儿,但写到鲁镇此时“完全落在寂静里”, 这意味着她还有生活的希望,用曲笔留了一个光明的尾巴。 D.小说善于运用心理描写,在情节发展的不同阶段,单四嫂子的心理也有不同,令读者一步步 感受到她在无奈中接受了残酷的事实,油然而生对她的同情。 8. 请结合乡邻帮单四嫂子办丧事的经过,简要分析小说中反映的鲁镇众人面对贫弱者的心态。(4 分) 9.小说以“明天”为题有怎样的好处?(6 分) 【答案】 6. (3 分)D(没有对她愚昧麻木的揭示) 17 7. (3 分)C(鲁镇完全落在寂静里,并不意味着她还有生活的希望) 8. (4 分)①看热闹。宝儿死后因单四嫂子的哭声而出现的众人,尤其是蓝皮阿五之类,没事的时候凑热闹, 有事的时候“整天没有到”,可见他们并不是真心想帮助单四嫂子,只是为了鉴赏单四嫂子的悲哀。②占 便宜。他们大加搜刮单四嫂子仅有的值钱东西,所有帮忙的人都要吃饭,全不顾一个贫弱者的生死存亡。 ③冷漠无情。宝儿入殓时王九妈“不耐烦”“气愤愤”,以及众人吃过晚饭就回家都表明当时人情的淡薄。 (评分参考:每点 2 分。答出两点即可。) 9. (6 分)①暗示人物命运。在“夫在从夫,夫死从子”的封建礼教桎梏下,单四嫂子完全失去了生存所依 附的对象,她的“明天”注定是一个悲剧。②巧妙隐喻主题。“好心”的王九妈和“乐于助人”的众邻居, 这群被社会驯服的冷血动物,无法创造美好的“明天”。③引发读者思考。“暗夜为想变成明天,却仍在这 寂静里奔波”,给人以希望和期待,并引人思考“暗夜”是否能真正变成“明天”。 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附属外国语学校 2020-2021 学年高二 3 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蜡条人家 安 宁 秋天的时候,种植蜡条的人家,早早就和父亲联系,定在某一天,用大卡车将父亲一年编筐所需的蜡 条,全拉了来。 虽然编筐这门手艺,不能让我们家大富大贵,但至少可以补贴点零花钱。在暂时寻不到别的更合适的 行当之前,父亲也就像种庄稼一样,一年年收购满院子的蜡条,浸泡之后,再反复风干,才开始让这些蜡 条派上编筐的用场。 差不多,新的蜡条要存放半年,父亲才会将它们挑选出来使用。这是父亲的第二职业,基本上,只要 忙完地里的活计,他就会在院子里打扫出一片空地,而后将编筐的工具——摆出来,开始像一只蚂蚁一样 勤奋地工作。 但凡经过父亲的手,蜡条就变得温顺起来,想让它们怎么舞蹈就怎么舞蹈,甚至可以像柳条一样柔软 无骨。父亲不仅仅会编小巧美观的驮筐、苹果篓、提篮,还会一个人完成两三米高的庞然大物——酒海 冬天,村里的女人们热火朝天地忙着编席子,父亲则将蜡条娴熟地掌控在双手之中。只不过,这时候 父亲的战场,变成了室内。室内当然因此变得很是拥挤。就连我写作业,都没了阵地,只能搬到昏暗的卧 室,打开电灯,奋笔疾书。透过房间的窗户,我可以看到父亲的影子落在墙壁上。那影子夹杂在舞动的蜡 条之中,虽然瘦削,却有不怒而威的力量感。我觉父亲即便老了,也一定像粗壮的蜡条一样,嗖的一声抽 18 下去,就在水泥地上留下一条深深的印记。蜡条在灯下的堂屋里,明显有些施展不开手脚,于是它们时而 碰到了灯泡,让满屋子都是飞旋的人影;时而落在水缸沿壁上,发出清脆又寂寥的响声;时而将绳条上的 毛巾扯了下来,又甩到洗脸盆里。父亲尽力收拢它们的“手脚”,无奈蜡条太长,房间又太小,总也无法 使它们驯服。 母亲大约也觉得自己碍脚,收拾完家务后,就悄无声息地躲到隔壁房间里去做针线活。于是整个堂屋 的灯下,就只剩了父亲一个人。他会打开收音机,听单田芳的评书。一场听完,一个驼筐,也就编完了三 分之一。母亲这时候才走出来,收拾父亲折腾出的满地狼藉。 我侧耳倾听,院子里静悄悄的,夜色笼罩了日间所有的喧哗。干冷的天气里,一切都被冻住了,并泛 着惨白的霜。只有父亲的咳嗽声,一下下地撞击着夜色的边缘。 冬季漫长无边,母亲自然也不会闲着。几乎每天,她都会帮父亲用特制的劈蜡条工具,将一根蜡条, 从根部劈成两根或者三根。新劈开的蜡条,泛着新鲜的白色光泽,似乎还能看到它们在田地里沐风带雨的 生动姿态。 父亲总会将劈好的蜡条和无须劈开的蜡条,巧妙编进篓筐里去,让成品看起来色彩丰富而又不凌乱。 每根端条的根部,都会被削尖,方便插入像士兵一样排好方队的其他蜡条队伍里去。母亲做起这些来,俨 然是父亲最好的学徒,熟练到无须父亲开口,就能完成他所有的要求,知道今天要编的物什,大概需要多 少根蜡条;其中有多少是粗的,可以用来打底或者作为“顶梁柱”;又有多少是血管一样,细细游走在其 躯体中的。他们一个编织,一个修剪,配合非常默契。平日经常争吵的两个人,唯独在这件事上,从未有 过矛盾。父亲将编筐当成艺术品一样去打理,母亲也恰好将其看成织毛衣或者纳鞋底一样的细活,基于同 样的态度,两个人便有了“打败天下无敌手”般同心协力作战的姿态。 这看上去颇有些动人的姿态,让我在冬天会觉得日子不那么难熬。甚至,有时听见父母轻声絮叨家长 里短,炖着白豆腐的锅里发出咕咚咕咚的响声,或者母亲帮父亲用力扳蜡条时喉咙里发出的轻微声音时, 我还会觉得感动。 那一刻,我完全原谅了父亲拿着一根蜡条,将我和姐姐追得满院子跑时的冷酷无情。我的脸微微发烫, 好像炉火太旺了。窗外是静寂无人的冰天雪地,而房间里的一切,却被燃烧得近乎透明的炭,给烤得像一 块炉底的馒头。一口咬下去,酥脆松软,不由得你不心生欢喜。 [注]酒海:一种大型的盛酒容器,因盛酒量多,故称“海”。 链接:安宁,生于泰山脚下的青年作家,屡获国内散文大奖。她的写作中,对故乡的思念已经融入了 血脉里,“乡村是我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承载了我们对于美好家园的一种向往和回归”“通过写作, 我发觉自己的根基,其实一直都停留在乡村的泥土里,从未离开”。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19 A.文章标题既写出了蜡条对农村人家的重要性,也暗含了农村人家对蜡条的质朴感情。 B.冬天连写作业的我都要把地方让给父亲编织蜡条,说明农民谋生不易,顾不上孩子学习。 C.经常吵架的父亲和母亲唯独在编蜡条上没有矛盾,是因为他们对待劳动的态度是一样的。 D.文章对编织蜡条细致入微的描写,也是在塑造父亲面对生活柔韧不屈的人物形象。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蜡条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思想主旨和情感脉络明确集中。 B.第五段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手法,丰富生动,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C.本文恰切地运用儿童视角,展现出孩子天真视野中农活的童趣以及生活的本真面貌。 D.本文语言看似朴实无华,实则温婉动人,笔触细腻,在琐碎的生活记录中描摹出温情的中国乡村。 8.作者安宁被评价为“在故乡底子上绣花的山东女孩”,请结合文章和链接谈谈你对这句评价的理解。(4 分) 9.结尾说“不由得你不心生欢喜”,作者因何心生欢喜?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 分) 【答案】 6.B【解析】本题考查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B. “顾不上孩子学习”于文无据。对应阅读区间在小说第五段:冬天父亲编织蜡条的阵地转到室内,室内因 此变得拥挤,“我”搬到卧室写作业;母亲也要把空间让给父亲,躲进隔壁房间做针线活。说明了父亲编织 蜡条对补贴家用的重要性,全家对此都有共识。这里紧扣题目“蜡条人家”,同时从侧面反映出蜡条编织活 计的不易,以及父亲手艺的高超。 7.B【解析】本题考查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B.“夸张、借代”错,文章第五段中,“战场”“像粗壮的蜡条一样”等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蜡条“将绳条上的毛 巾扯了下来,又甩到洗脸盆里”运用了拟人手法,但是本段并没有出现借代手法,也没有夸张手法。所以 该项分析不正确。 8.故乡底子,指作者对乡村生活和劳动情景的展现,写故乡的风俗、故乡的耕作、故乡的活计,体现出 对故乡的喜爱和思念。 20 绣花,指作者的文章思想美和语言美。以本文为例。本文以乡野之趣、劳动之趣、亲情之馨为主旨,语言 看似朴实无华,实则温婉动人。作者以饱蘸温度的笔触,以儿童纯真的视角,用幽默又不失从容的叙事方 式,向读者展示了中国普通乡村百姓生活的温情与美好。 9.父亲母亲同心协力、配合默契的动人姿态,是漫长难熬的冬天里的一道风景;父母一边合作劳动一边 絮叨的温馨场景,让作者觉得感动;父亲为补贴家用,勤劳编织蜡条,冬天也不歇息,父爱无声;兢业勤 恳、脚踏实地的劳动,使生活像馒头一样有甜味,使人内心踏实安宁;对故乡的记忆和怀念,映照进生命 的欣喜,充盈了整个冬天和童年时光。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价值判断、审美取向的能力。 本题设问虽然只在文章末尾,但是倒数两段的开头都是指示代词,一是“这看上去颇有些动人的姿态”,二 是“那一刻”,都引导考生将答题区间锁定在最后三段,考生能把握住作者对劳动和生活的热爱即可。最后 两点,一是赞美劳动,是文章深层的主旨之一;二是作者的故乡情结,乡村是作者回忆中最宝贵的精神财 富,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