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各地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精选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河南省各地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精选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

ID:684931

大小:54.89 KB

页数:22页

时间:2021-05-0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河南省各地 2020-2021 年高二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精选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 河南省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年轻人喜爱经典老剧,痴迷于回头看,构成了一道颇具意味的文化景观。从心理层面解读,这是因为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较快,不少人意欲摆脱压力、逃离现实,产生了浓郁的怀旧情结。对观众而言,经典老 剧除了带来故事和文学上的双重享受,对提升审美有着一定帮助,还能勾起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引起大众 的文化共鸣。在观看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生活在别处”的新鲜感、满足感。弹幕中经常出现的“童年记 忆”之类的评论,便或多或少体现了这种心态。 除了怀旧,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受众对优秀文艺作品的认可与执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被视为中国电 视剧发展的黄金时代。彼时,作品数量相对有限,剧本底子往往较好,拍摄过程中通常全神贯注、不计成 本,在讲究思想性、艺术性的同时,也在观赏性上做出了诸多努力。这在一定意义上,成为第一版“四大 名著”影视剧的品质保障。这些作品,故事情节经得起推敲,能够体现幽微人性和生活温度,即便经过时 间冲剧,也仍值得一品再品。这反映出经典老剧历久弥新的价值、强而有力的穿透力。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影视文化消费逐渐从最初的稀缺匮乏走向富余过剩。影视作品的“流水 线”“快餐化”生产随之而来,这种方式追逐的是快产快销,而难以有当年敢打敢拼、精益求精的精神。 创作心态、社会文化土壤等因素,都对作品质量有着一定影响。一些作品为迎合点击率、播放量,创造更 多利润,往往过度重视表面化的东西,不惜人为拉长集数、改变叙事节奏,而牺牲内在的思想性、逻辑性。 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的作品,自然难以传之后世、藏之名山,甚至可能成为糟粕,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在这种浮躁的氛围中,剧集质量整体下降,并因此被观众诟病。 而经典老剧之所以好看、耐看,具备成为流芳之作的可能性,恰恰在于慢工出细活。除此,还与影视 文本的开放性有关。一部剧被再度阐释的可能性越大,成为经典的概率往往也就越大。不同年代的人们虽 然共享了同一个版本,但进入方式、思考角度有所区别。年轻人热衷于通过弹幕的形式,对经典老剧进行 2 重新解读,为作品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并即时在线交流,形成智慧碰撞。 法国思想家罗兰•巴特认为,作者在完成作品的一瞬与作品的关系便宣告结束,解读权回归读者手中。 这个“作者之死”的观点,明确了文本在传播过程中的意义再生产机制。互联网文化为这种机制提供了新 的土壤。依托互联网而形成的多元诠释,具备跨越代际、年龄、文化背景的能力,让经典影视作品得以跨 越时光之海,形成“老树开新花”的景观,从而赋予经典影视作品新主旨、新意义。而从接受角度来看, 当经典老剧有了新的流行化解读,受众心理也会经历“被重新调试”的过程,从而产生一种与重温经典不 同的新鲜感。 (孔德淇《时代在变迁,经典老剧魅力犹存》) 1. 下列对经典老剧被喜爱原因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较快,不少人想摆脱压力、逃离现实,产生了浓郁的怀旧情结。 B. 经典老剧能彻底提升审美能力,能勾起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引起大众的文化共鸣。 C. 观看经典老剧过程中,人们一定会产生“生活在别处”的新鲜感与满足感的体验。 D. 大众对优秀文艺作品认可执着,经典老剧具有历久弥新价值、强而有劲的穿透力。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关于弹幕的举例阐释,论述了影视文本开放性与影视文本成为经典的关系。 B. 文章在批判当代影视作品制作质量下降之后,进一步指出经典老剧耐看的原因。 C. 文章引用罗兰•巴特的观点,为下文分析互联网对经典老剧解读的作用作铺垫。 D. 文章对慢工制作、文本开放性、互联网诠释的论述,与上文论述构成鲜明对比。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被认为中国电视剧发展黄金期,原因之一是制作不计成本。 B.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时代,影视文化作品因急功近利、粗制滥造而被观众诟病。 C. 年轻人通过弹幕形式对经典老剧进行重新解读,为作品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3 D. 互联网为意义再生产机制提供新的土壤,赋予经典影视作品新主旨与新意义。 【答案】1. A 2. D 3. D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能彻底提升审美能力”错误。原文第一段是“对提升审美有着一定帮助”; C.“一定会产生”错误。表述绝对化,原文第一段是“可能会产生”; D.“大众”错误。原文第二段是“受众”。 故选 A。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与上文论述构成鲜明对比”错误。整体看应该是对上文论述的层进。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互联网……赋予……”错,原文第五段为“依托互联网而形成的多元诠释……从而赋予经典影视作品 新主旨、新意义”。 4 故选 D。 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一高 2020-2021 学年下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最近,中国某地模仿法国风格建筑的小镇在网上热传。大到埃菲尔铁塔,小到路灯、雕塑、植被,让 人真假难辨。有网友直呼,和巴黎相比,这里就差一条塞纳河了。 这一现象并非孤例。据统计,中国至少已有 6 座“凯旋门”,10 余座“美国国会大厦”,3 座埃菲尔 铁塔……徜徉其中觉得很“洋气”,“摆拍”出来像置身异域,让人不出国门就能体验世界风情。这些建 筑的出现,固然有其出现的土壤,但“全心全意搞山寨”,总归是附在别人文化表层的一贴“狗皮膏药”。 法国的巴塔兰克剧院作为当代音乐史上的圣地,建筑虽也融合了中国元素,但并没有因此而丢失自己的文 化属性,而恰恰是因为其承载的巴黎文化,使之屹立 150 余年仍魅力不减。反观国内的一些高仿建筑群, 哪怕是被冠以“中国的巴黎”“东方佛罗伦萨”,做到极致也不过是赝品,失了本国本土的文化精神,有 皮没瓤。 事实上,中国的建筑风格从来都是兼容并蓄的,并不一味拒绝“洋建筑”,关键在于如何在借鉴的过 程中,呈现出建筑的文化主体意识。比如,北京的前门大街,就是一个融合了中西风格,呈现出独特建筑 文化、民俗文化积淀的特色历史街区。而人们之所以质疑当下的一些西式建筑热,就在于其舍本逐末、生 搬硬套,缺少了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文化的理解。 与“模西建筑热”同样遭受诟病的,还有“仿古建筑热”。有的地方,本来并没有什么前朝风土,却 乐于以古街古巷为名,雕梁画栋,青砖粉墙,小饰品假古董齐出,臭豆腐烤肉串并售。如果前者是对西式 风格的盲目崇拜,后者则是复古思维的畸形生长。“从街区历史找卖点,然后找投资,再找规划设计、施 工队”的仿古建筑公式,对于西式建筑热来说,同样适用。无论是抄袭西方,还是效颦传统,建筑设计与 规划的盲从背后,是对文化根底不自知、对文化传统不自信。 建筑,既是文化的表现,也是生活的沉淀。每个地方的建筑,都植根于自己的历史脉络之中。千姿百 态的开平碉楼,集防卫、居住功能于一体,体现了中西合璧的民居风格;马达加斯加首都族群混杂,马来 高脚草屋、非洲木板棚与欧式教堂错落有致,多元才是这里的和谐;而作为中国获得普利兹克奖的第一人, 王澍让每一层的每一户都有自己的小院和植物,“出则繁花似锦,入则清净悠远”。房子可模仿,文化难 复制,只有立足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才能找到创新式融合的思路。 5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我们的文化与历史,已经给建筑留下了丰富的馈赠。立足文化本体, 深挖地域特色,根深方能叶茂。北京如今大力推动中轴线沿线重点地区综合整治保护和申遗,就是因为那 是老城的灵魂,中华民族“内和外安”的文化基因、“左右对称”的营城理念、“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都集中体现在这里,在人们记忆中挥之不去。缺了非物质文化的滋养,建筑即使再雄伟也缺少一条脊梁; 而有了乡愁和人文的淬火,哪怕穿越千年,安身之所也能成为精神家园。 (节选自《人民日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建筑要想成为精神家园,需要的是乡愁和人文的淬火,而不仅仅是依靠外观的雄伟壮丽。 B. 建筑如果失去了本土的文化精神,模仿得再好,也只是赝品,只能附在别人的文化表层。 C. 中国的建筑风格大体上是兼容并蓄的,不拒绝“洋建筑”,在借鉴中呈现文化主体意识。 D. 建筑一旦舍本逐末,生搬硬套,缺少了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文化的理解,往往会引起质疑。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将“模西建筑热”与“仿古建筑热”对比论述,指出建筑设计的盲从会带来很大的危害。 B. 文章先分后总,指出建筑要植根于历史文化,立足于地方特色,才能找到创新融合的新思路。 C. 文章摆事实讲道理,逐层推进,论述建筑在借鉴西方与古人时,要立足于本土历史与文化。 D. 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等手法,表明有了乡愁与人文 植入,建筑才能成为精神家园。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房子可模仿,文化难复制”,是说建筑要立足于传统文化,不能受西方影响,才会有生命力。 B. 西式建筑热是对西式风格的盲目崇拜,仿古建筑热是复古思维的畸形生长,文章对二者都作了严厉的批 评。 C. 因为中国的文化与历史给建筑留下了丰富的馈赠,所以北京大力推动中轴线沿线综合整治保护。 D. 建筑在考虑文化基因、保持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仿效古人、借鉴西方,才能有发展有创新。 6 【答案】1. C 2. A 3. D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 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 项,“不拒绝‘洋建筑’”理解有误。相关信息在原文第三段,原文是“事实上,中国的建筑风格从来 都是兼容并蓄的,并不一味拒绝‘洋建筑’,关键在于如何在借鉴的过程中,呈现出建筑的文化主体意识。” 原文是说“并不一味拒绝‘洋建筑’”,不是选项所说的“不拒绝‘洋建筑’”。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 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 项,“会带来很大的危害”说法错误,属于无中生有,文中并没有说带来的危害。还有“文章将‘模西 建筑热’与‘仿古建筑热’对比论述”中的“对比论述”说法错误,应为类比论述。故选 A。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 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 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 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 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 A 项,“是说建筑要立足于传统文化,不能受西方影响,才会有生命力”理解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倒数 第二段,原文是说“房子可模仿,文化难复制,是说只有立足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才能找到创新式 融合的思路”,并且其中“不能受西方影响”说法过于绝对化; B 项,“文章对二者都作了严厉的批评”,说法不符合原文,相关信息在文章第四段,原文是说,如果前 者是对西式风格的盲目崇拜,后者则是复古思维的畸形生长;“都作了严厉的批评”,程度过重; 7 C 项,“因为中国的文化与历史给建筑留下了丰富的馈赠,所以北京大力推动中轴线沿线综合整治保护” 说法强加因果,不符合原文,相关信息在文章最后一段,原文为“我们的文化与历史,已经给建筑留下了 丰富的馈赠。立足文化本体,深挖地域特色,根深方能叶茂。北京如今大力推动中轴线沿线重点地区综合 整治保护和申遗,就是因为那是老城的灵魂,中华民族‘内和外安’的文化基因、‘左右对称’的营城理 念、‘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都集中体现在这里,在人们记忆中挥之不去”。 故选 D。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 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 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 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 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 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 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 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 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 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 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 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 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 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 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 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 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 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河南省洛阳市一中 2020-2021 学年高二 3 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8 程颐语道:“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 君子学习一定要日新,日新就是每一天都要有进步。君子学习做不到日新,其实就是用心不够,有私 心、懒惰之心。学习不用心、不精纯,必然退步。 何以不学习便退步?关键在于私欲的掺入,导致学习的中断。清人张伯行解释道:“若不日新,便是 心有间断,私欲相乘,非昏则倦,日退必矣。未有半上落下,能站得住,不进而不退者。”这里,揭示了 “不日新者必日退”的深层含义:即学习者的求学初心和用心程度,决定其进步抑或落后,创新抑或保守。 在笔者看来,“不日新者必日退”包含两层含义。 其一,用心思进,无我无私,“惟精惟一”。《大学》言天下大道学问与用心求道的关系,“明德”“亲 民”“至善”是大道学问,须以“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的初心和用心程度去做学用实践。朱熹曰:“实 其心之所发,欲其一于善而无自欺也。”这里,正心诚意是做天下大道学问的立场和出发点。做天下大道 学问是做“无我”之学,不以私心私利求学问道、谋个人利益。陆九渊道:“人须是闲时大纲思量:宇宙 之间,如此广阔,吾身立于其中,须大做一个人。”这里把一个个体的“我”和私心去掉,立身于国家、 社会、宇宙当中,以无我无私之心,谋求天下大道。这个大道,是真正的为民为天下的学问大道,也是为 民、为天下的用心、立场和态度。求学立本、用心、无我无私,以此立意做学问修养,才可能日省和日新, 才可能真正在道德学问上下功夫,成就为民、为天下的事业。 其二,从心出发,学用一体,知行合一。程子道: “凡学之道,必先明诸心,知所养,然后力行以 求至。”这里反映了儒家“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的学问要义:无我无私,做利民利天下的学用实践。 王阳明道:“圣人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 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这里阳明先生强调的是,要以 “知行合一”恢复儒家思想的本体要义;其知行合一的内在之源,便是利民利天下的初心、用心程度和立 场。站到这个立场上,从此心出发,知与行便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彼此互为本体,共为一体,由认识上的 创新外化成实践上的创新。 儒家认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以为民为天下的大义初心关心天下社会、关心民生,思虑 现实,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是真正的学问之道,也是创新的源泉,才是实现“不日新者必日退” 的真正路径。 (摘编自唐帼丽《不日新者必日退》) 9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程颐认为,君子学习要“日新”,就必须要“日进”,不能“日进”的人一定会退步。 B. 君子学习不能日新,那么就会产生私心、懒惰之心,学习就不用心,就必然会退步。 C. 和张伯行一样,程颐认为人们做不到“日新”的原因是失去了求学的初心、用心不够。 D. 张伯行认为学习者进步抑或落后、创新抑或保守和其求学初心、用心程度关系密切。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先提出“不日新者必日退”的观点后,接着阐释其内涵,最后指出了“日新”的路径。 B. 文章引用陆九渊的观点论证了“不日新者必日退”中包含“无我无私”这层含义。 C. 文章第六段论述君子之学首先要“从心出发”,然后“学用一体”,最后才能“知行合一”。 D. 作者在文章中使用的最突出的论证方法是引证法,在提出观点和论证观点时都引用前人的观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儒家观点认为,如果能够做到儒家所提倡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就有可能做好学问,保持“日 新”。 B. 文中提到,只要以求学立本、用心、无我无私立意做学问修养,就能成就为民、为天下的事业。 C. 明朝著名思想家家王阳明先生认为利民利天下的初心、用心程度和立场是恢复儒家思想的本体要义的关 键。 D. 《大学》和朱熹均强调不以私心私利求学问道、谋个人利益,要正心诚意地做大道学问。 【答案】1. D 2. C 3. B 【解析】 【1 题详解】 此题考查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 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 10 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 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 A 项,“君子学习要‘日新’,就必须要‘日进’”理解有误,原文中说的是“日新者日进也”,意思是 “日新就是每一天都要有进步”,“日新”和“日进”并不是条件关系。 B 项,因果颠倒。原文的意思是“君子学习做不到日新”是因为“用心不够,有私心、懒惰之心”。 C 项,从原文第一段来看,程颐并没有分析做不到“日新”的原因。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 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 项,“首先要‘从心出发’,然后‘学用一体’,最后才能‘知行合一’”分析错误,从文章看,“从 心出发”“学用一体”“知行合一”三者之间并没有先后的顺序。 故选 C。 【3 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 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B 项,“只要……就……”表述绝对,原来第四段说的是“求学立本、用心、无我无私,以此立意做学问 修养,才可能日省和日新,才可能真正在道德学问上下功夫,成就为民、为天下的事业。” 故选 B。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 (1)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 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 (2)主次颠倒。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 11 (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 (4)因果颠倒。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需要认真甄别。 河南省沁阳市永威学校 2020-2021 学年高二 3 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文化精神”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这一概念涵盖了中华民族文化相对于世界上 其他族群的不同的、差异性的内容与特征,也涵盖了能够得到不断延续的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中国人有着天、地、人、物、我之间的相互感通、整体和谐、动态圆融的观念与智慧。中华民族长期 的生存体验形成了我们对于宇宙世界的独特的觉识与“观法”和特殊的信仰与信念,即打破了天道与性命 之间的隔阂,打破了人与超自然、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内在自我的隔膜,肯定彼此的对话、包涵、 相依相待、相成相济。与这种宇宙观念相联系的是宽容、平和的心态,有弹性的、动态统一式的中庸平衡 的方法论。“天人合一”体现了中国哲学精神中存有的连续和有机的整体。 中国文化重视人与自然之间,各族群、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的关系。所谓“天人合一”, 包含有经过区分天人、物我之后,重新肯定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的是顺应自然而不是片面征服、绝对 占有自然。中国人在观念上形成了“和而不同”、“协合万邦”、“天下一家”的文化理想,既重视各民 族、族群及其文化、宗教的分别性、独特性,又重视和合性、统一性。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善于化解 与超越分别与对立,主张仁爱、和平、和为贵与协调性,有民胞物与的理想,厚德载物,兼容并包,爱好 和平,从不侵略别人,反对以力服人,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中国文化是“尊生”、“重生”、创造日新的文化,所崇拜的“生”即创造性本身。“天行健,君子 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人们效法天地的,就是这种不断进取、刚健自强的精神与包容 不同的人、事物与文化、思想的胸怀。人在天地之中,深切体认了宇宙自然生机蓬勃、盎然充满、创进不 息的精神,进而尽参赞化育的天职;由此产生了真善美统一的人格理想,视生命之创造历程为人生价值实 现的历程。在天地宇宙精神的感召之下,人类可以创起富有日新之盛德大业,能够日新其德,日新其业, 开物成务。所以《礼记·大学》引述古代经典说:“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 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无论是对我们民 族还是个人,我们不能不尽心竭力地创造新的,改革旧的,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是天地万象变化日新 12 所昭示给我们的真理。 中国文化的特点特别鲜明地体现在道德文明层面,并且用道德取代了宗教的功能。儒、释、道、宋明 理学四大思想资源与思想传统,最根本处是做人,是强调人的德性修养。这四大思想传统的道德精神并非 只停留在社会精英层,相反通过教化,通过民间社会、宗教与文化的各种方式,如蒙学、家训、家礼、戏 文、乡约、行规等,把以“仁爱”为中心的五常、四维、八德等价值渗透到老百姓的日用常行之中,成为 他们日常生活的伦理。而这些伦理是具体的、有生命的,甚至其中每一个赞扬与责备都包涵很高的智慧。 (摘编自郭齐勇 王晨光 《论中国文化精神》,《北京日报》2020 年 11 月 23 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民族文化相对于世界上其他族群的不同的、差异性的内容与特征就是“中国文化精神”。 B. 中华民族的宇宙观念与宽容、平和的心态和看弹性的、动态统一式的中庸平衡的方法论相联系。 C. “天人合一”体现了中国文化重视人与自然之间,各族群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 D. 儒、释、道、宋明理学不仅关注社会精英的道德构建,更重视通过各种方式对百姓进行伦理教化。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顶是( ) A. 文章第一段先引出论题“中国文化精神”,明确了其内涵与外延,为展开论述张本。 B. 文章依次从整体和谐与天人合一、自强不息与创造革新、德性修养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C. 第四段不仅论述了中国文化的创新精神,还论述了创新与提升品德修养、成就大业的关系。 D. 文章说理深刻,将中国文化精神与世界上其他族群的文化对比分析,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民族自古具有天、地、人、物、我之间的相互感通、整体和谐和动态圆融的观念与智慧。 B. 中国文化凸现了积极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强调革故鼎新,创造进取,人应该向天地学习。 C. 各民族、族群及其文化、宗教既有分别性、独特性,又有和合性、统一性,这是天下的共识。 D. 中国文化的鲜明特点体现在道德文明层面,用道德取代了宗教的功能,强调人的德性修养。 13 【答案】1. B 2. D 3. C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原文内容的能力。 A.“相对于世界上其他族群的不同的、差异性的内容与特征就是‘中国文化精神’”以偏概全,原文是说 “这一概念涵盖了中华民族文化相对于世界上其他族群的不同的、差异性的内容与特征,也涵盖了……”, “涵盖”是包括的意思,但不是等同关系。 C.这是一个逻辑判断,其对象“中国文化重视人与自然之间,各族群、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 的关系”是第 3 段分论点,讲的是中国文化的特点,与判断主体“天人合一”不是一个范畴的概念,所以 C 项错误。 D.“不仅……更……”关联词使用错误,根据最后一段“儒、释、道、宋明理学四大思想资源与思想传统, 最根本处是做人,是强调人的德性修养。这四大思想传统的道德精神并非只停留在社会精英层,相反通过 教化……渗透到老百姓的日用常行之中”可见,前后两个分句表述的两类人的德行修养之间没有递进关系。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方法的能力。 D.“将中国文化精神与世界上其他族群的文化对比分析”错误,文中没有将中国文化精神与世界上其他族 群的文化作对比分析。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C.“这是天下共识”错,这是中国文化的认识,并非天下共识。 故选 C。 14 河南省驻马店市经济开发区高级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魏六朝的家教特点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古代社会就开始它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史。秦王朝的国运不长,而且秦王 朝推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教政策,所以在家庭教育方面没有什么建树。但是,随着汉王朝 的建立和封建社会的持久安定,加上长期推行“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采取科举取士和以经术取士,注 重以三纲五常之教统治人们思想和以孝道之教稳定家庭与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所以家庭教育得到迅速发 展,并且日渐形成了它的特色。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汉代形成的以经学作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继续推行之外,由于统治阶级和一些知 识分子的提倡,玄学、佛学、史学以及一些自然科学技艺及生产技艺等,也进入了不同阶层的家庭教育范 围。总体说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家庭的生产与生活也缺乏稳定性,所以这 一时期的家庭教育与汉代相比,相差甚远,尤其是统治阶层受“九品中正”制取士制度的影响,豪门士族 的子孙天生就是“上三品”的高官世袭者,而寒门士族的子孙即使学富五车也难以入上品,至于平民百姓 的子孙就更不在话下,由此所造成的“读书无用”的观念也渗透到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家庭教育实践中,造 成诗书教育日渐衰落的局面。 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尽管有由盛转衰的趋向,但是由于封建社会制度和家庭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 所以家庭教育的阶级性和等级性也日益明显起来。形成了以皇家宗室为主体的贵族家庭教育,以及在职文 官为代表的官宦家庭教育和广大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平民家庭教育的家教制度。这三类家庭教育,一直沿续 和发展到清末,在客观上对我国封建社会政治、道德、家庭乃至社会秩序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皇家 的教育主要在于培养储君,所以皇太子及诸王子的教育受到特别的重视,乃至成为国家政治的一件大事。 皇家的家教具有特权性,在措施上一是尽一切努力把全国图书搜集在皇家图书馆,垄断文化以作为皇家宗 室的教材;二是收买天下第一流的学者充任宫廷教师;三是建立一整套宫廷教师制度和完备的教学制度。 官宦之家的家教,其目的在于造就其子孙的德才学识,教学内容主要是为官之道,所以十分强调儒家经典 的学习。自汉代推行以经术取士和任官的政策以来,经艺在官宦之家的家教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官宦 之家的子弟自小就学习《礼》、《乐》、《诗》、《书》、《春秋》、《论语》和《孝经》等。其家庭教师大多是当 地的名儒。除此之外。部分官宦子弟或外出从师,或跟随父兄习业。平民之家的家教,各因经济条件和文 15 化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富商大户或从事教育职业的文人之家,一般是注重儒术教育的,他们希冀其子 弟通过读“圣贤书”而成为做官人。但绝大多数平民百姓之家多以传授社会生活知识和生产技能为主要内 容,在道德教育上其内容与统治阶级所推行的封建纲常教化没有什么区别,主要是孝悌之教。 1. 关于“汉魏六朝家庭教育”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积极推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教政策,为家庭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B. 汉朝家庭教育在内容上以玄学为主,注重以三纲五常之教统治人们思想和以孝道之教稳定家庭与社会的 伦理进德关系。 C. 魏开南北朝时期“读书无用”的观念也渗透到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家庭教育实践中,造成家庭教育日渐衰 落的局面。 D.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佛学、史学以及一些自然科学技艺及生产技艺等,也进入了家庭教育范围,但不 同阶层的家庭教育内容不尽相同。 2. 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一直沿续和发展到封建社会末期,在客观上对我国封建社会政治、道德、家庭、 社会秩序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B. 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尽管有由盛转衰的趋向,但是由于阶级性和等级性也日益明显起来,家庭教育功 能日渐强大,所以这使得封建社会制度和家庭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 C. 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呈现贵族家庭教育、官宦家庭教育、平民家庭教育的家教制度的态势。 D. 皇家的教育主要围绕皇太子和诸王子展开,为此不惜垄断文化以作为皇家宗室的教材,收买第一流的学 者充任宫廷教师,建立宫廷教师制度和教学制度。 3.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朝经艺之所以在官宦之家的家教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主要还是为了培养子孙的德才学识以满足官 宦子弟参加经学考试和担任朝廷官职的需要。 B. 汉魏六朝官宦子弟的家庭教育主要延请名儒进行教授,以传授儒家的经典典籍、灌输儒家思想为主。 C. 家境富裕并不意味着身份的高贵,许多富商之所以在家庭教育上比较注重儒术教育,是希冀子孙能够取 16 得一官半职,因为在当时官员的地位和身份在社会上处于高层。 D. 除富商外的大多数平民百姓家教多以传授社会生活知识和生产技能为主,在道德教育上主要是孝悌之教。 【答案】1. D 2. B 3. D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中重要概念能力。 A.“积极推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教政,为家庭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秦朝的措施,不 是“汉魏六朝家庭教育”; B.“在内容上以玄学为主”错,不是以玄学为主要内容,而是以经学为主要内容。 C.“造成家庭教育日渐衰落的局面”错误,原文是“造成诗书教育日渐衰落的局面”。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辨析文中内容要点能力。 B.“由于阶级性和等级性也日益明显起来,家庭教育功能日渐强大,所以这使得封建社会制度和家庭制 度不断发展和完善”表述错误,原文为“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尽管有由盛转衰的趋向,但是由于封建社 会制度和家庭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所以家庭教育的阶级性和等级性也日益明显起来”,本项表述因果倒 置。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把握文章中观点态度能力。 D.“除富商外的绝大多数平民百姓家教多以传授社会生活知识和生产技能为主”说法错误,根据原文“富 17 商大户或从事教育职业的文人之家,一般是注重儒术教育的,他们希冀其子弟通过读‘圣贤书’而成为做 官人。但绝大多数平民百姓之家多以传授社会生活知识和生产技能为主要内容,在道德教育上其内容与统 治阶级所推行的封建纲常教化没有什么区别,主要是孝悌之教”,“绝大多数平民百姓家教多以传授社会 生活知识和生产技能为主”,除了“富商”,还应该不包括“从事教育职业的文人之家”。 故选 D。 河南省洛阳市豫西名校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按照法家的说法,治理国家并不是必须选贤任能,君王只需要把赏罚大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就可以了, 这样,它就可以“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而无不为”是道家的思想,也是法家的思想。法家认为,君王应当“为无为”,即君王不应当 亲自动手做任何事情,一切需要办的事情都应假手别人去做,“无为而治”。韩非子说,君王应如“日月 所照,四时所行,云布风动;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属轻重于权衡” (《韩非子·大体》)。换句话说,君主拥有政府运作的机制和工具,他自己不必做任何事情,而执政掌权 所要办的事情却都办了。 道家和法家代表中国思想传统的两个极端:道家认为,人本来是天真无邪的,法家认为人生来性恶; 道家鼓吹个人绝对自由,法家主张社会控制一切。但是在“无为”这一点上,两个极端之间具有同一性。 后期道家对法家所主张的治国之道,也持同样的看法,认为君主的存在就是为统治天下。因此,他的 作用和职责不在于做任何事情,在于发号施令,让别人为他做事。另一方面,属下的职责和作用则是接受 命令,按令行事,即被使用去做事。这就是《庄子·天道》中所说的“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 下用,此不易之道也”。 《庄子·天道》篇认为,古之王天下者,其智慧虽能通晓天地也不自行代天思虑,其能力虽海内无敌 也不自去作为;统治者的职责应该想到在他统治下的一切事情,如果他去思想任何事情,就表明还有他未 曾想的事情。因此,君王应该不想、不说、不做;只命令别人替他去想、去说、去做。这样,他便可以无 为,而凡事都由别人办好了。 18 至于君王用天下的具体步骤,《庄子·天道》篇中说:“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 德已明而仁义次之,仁义已明而分守次之,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因任已明而原省 次之,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是非已明而赏罚次之……”这些具体步骤的后半,和法家的主张是一样的。 但是,《庄子·天道》又说,颠倒顺序的讨论,违背顺序的辩说,怎么能去统治别人!唐突地谈论形名与 赏罚,即使知晓治世的工具,也不会懂得治世的规律;可用于天下,但不足以用来治理好天下。这是道家 对法家的批判。 法家的治国之道要求君王公正无私。他应当赏罚严明,即便当罚的是亲人朋友,也不徇私;即便当赏 的是仇人,也不歧视。如果君王不能公正无私,哪怕只失误几次,整个机制便将崩溃。法家宣称只要具有 中人之资,便能治国而实际上,只有圣人,才能具备君王的资质。 (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道家认为人本是天真无邪的,鼓吹个人绝对自由,主张君王治理天下应先明道德和仁义。 B. 法家认为人生来性恶,主张社会控制一切,不必选贤任能,君王治理天下关键是明赏罚。 C. 后期道家和法家都认为,属下的职责和作用是“有为为天下用”,应接受命令,按令行事。 D. 法家认为“机制和工具”对于治国很重要,君王中人之资即可,但要公正无私,赏罚分明。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无为而无不为”为切入点,对法家和道家的治国观念进行了分析。 B. 文中通过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阐述了法家和道家的治国主张的异同点。 C. 文章主要从治国之道和实施步骤两个方面来比较法家和道家的治国主张。 D. 文章既肯定了“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也否定了法家和道家的极端思想。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法家和道家都主张“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这一点上的“同一性”源于两家的传承关系和相同思想基 础。 19 B. 《韩非子》中“托是非于赏罚”和《庄子》中“是非已明而赏罚次之”都提到“赏罚”,但重要性有所 不同。 C. 法家和道家对君王的资质要求不高,君王也不需要亲自动手做任何事情,只需要命令别人去为他做事。 D. 在治理天下的具体步骤上,道家反对法家以形名与赏罚作为工具来治世,认为法家不懂得治世的规律。 【答案】1. A 2. D 3. B 河南省驻马店市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话题,习近平同志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 特别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 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音乐是人类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传统音乐文 化经过数千年发展,积淀了丰富的民族艺术智慧,形成了鲜明的民族个性,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容和人文 内涵,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社会功能,具有特殊的美育价值。 中国传统音乐有助于审美修养的提升。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注重心与乐的相通相融,追求音响的虚淡空 灵,讲究韵味的深邃悠长。通过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增强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是学校美育的重要途径。 如箫、筝、笛等民族独奏乐器因其清丽婉转的音色特点,适于表现悠闲淡泊的审美情致。京剧、昆曲、越 剧等戏曲剧种,其唱腔唱词、伴奏乐器、服饰舞美等都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各少数民族的音乐活动也都渗 透着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如蒙古族音乐的悠扬高亢、维吾尔族音乐的热情奔放、侗族大歌的委婉质朴。 传统音乐文化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判断力形成的过程,也是审美修养提升的重 要途径。 中国传统音乐有助于理想人格的养成。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好的音 乐不仅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涵养性情,对社会精神风尚也有着重要的潜移默化作用。在孔子的教育 哲学中,道德与音乐是相辅相成的,通过音乐建立和维护社会统一、宜人的法定秩序,最终实现社会的“大 治”。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古琴以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居“琴、棋、书、画”四艺之首, 20 与文人雅士的精神志向息息相通,因而修习古琴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留下了如《高山流 水》《广陵散》《阳关三叠》等大量优秀作品。传统音乐的学习,能让学生与优秀作品所展现出来的自然之 美、艺术之美、人文之美产生共鸣,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激励精神,温润心灵,进而培养起对人类、自 然以及一切美好事物的关爱之情,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最终达到理想人格的养成。 中国传统音乐有助于增强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人们对某种文化在观念、心理和行为上的认可、接受 和融入,它可以使人们在思维模式、行为模式等方面达成一致,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每一 个国家、每一个民族来说,传统文化都是最重要、最有生命力的文化认同内容。我国的传统音乐如同浩瀚 的海洋,单就民间音乐而言,56 个民族保存了丰富的歌种、乐种、曲种、剧种等,而每个种类又有多种多 样的乐器以及乐队组合、唱法和奏法等表现形式。现已收集到的民间歌曲约为 30 万首,器乐曲约 200 种, 这些丰富多样的民间音乐是我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还有大量文人音乐、宫廷音乐与宗庙祭 祀乐等音乐资源。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和传承,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进而增强文化自信。 (摘编自《传统音乐教育如何传承“乐感”文化》)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音乐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社会功能,是人类最具有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 B. 学习传统音乐,在心与乐的相通相融中增强对音乐的感悟是学校美育的重要途径。 C. 文化认同就是人们对本国传统文化在观念、心理和行为上的认可、接受和融人。 D. 中国传统音乐由各民族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的民间歌种、乐种、曲种、剧种等组成。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首段从国家、民族的高度指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是全文立论的背景。 B. 文章在总体上采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论证了中国传统音乐特殊的美育价值。 C. 文章列举民族乐器的音色特点和地方剧种的唱腔唱词,论证了传统音乐的博大精深。 D. 文章主体部分从三个方面具体论证了传统音乐的美育价值,逻辑上是逐层深入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承并弘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既有助于学校美育教育,也有助于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命脉。 21 B. 我国各少数民族的音乐活动都渗透着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和文化内涵。 C. 《高山流水》《阳关三叠》等古曲在今天仍然可以发挥其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涵养牲情的作用。 D. 道德与音乐是相辅相成,懂音乐的人往往比不懂音乐的人道德水平高,人生态度更积极乐观。 【答案】1. B 2. C 3. D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音乐……是人类最具有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错误,扩大范围,根据第二段,应是“音乐是人 类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 C.“文化认同就是人们对本国传统文化在观念……”错误,概括片面,“文化认同是人们对某种文化在观 念、心理和行为上的认可、接受和融入”并不完全是“对本国传统文化”。 D.“中国传统音乐由各民族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的民间歌种、乐种、曲种、剧种等组成”错误,范围缩小, 根据最后一段“各民族的歌种、乐种、曲种、剧种等”是“单就民间音乐而言”的,“这些丰富多样的民 间音乐是我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还有大量文人音乐、宫廷音乐与宗庙祭祀乐等音乐资源”。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 C.“论证了传统音乐的博大精深”错,论证的是各少数民族的音乐活动也都渗透着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D.“道德与音乐是相辅相成”错误,这是是孔子的理念,表明音乐对道德养成有作用。但道德水平和人生 22 态度受多方影响,并不必然和音乐水平有关。第四段为“在孔子的教育哲学中,道德与音乐是相辅相成的, 通过音乐建立和维护社会统一、宜人的法定秩序,最终实现社会的‘大治’”。 故选 D。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 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 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 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 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 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