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河南省各地
2020-2021 年高二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精选汇编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
河南省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出塞词
马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儿缺宝刀。
14. 下面对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诗中作者不说其头盔铠甲,长短兵器,只言其腰带,色 金色,质为金属,紧束腰间,提携战袍,
用笔简省,境界不俗。
B. 第二句写骑兵部队出征突出的场景。从“马头冲雪”四字看出,大雪纷飞,唐军赴战之艰辛,骑兵队
列,奔腾如潮,直赴敌阵,透出此战必胜的勃勃雄心。
C. “卷旗”,表明将军旗卷在旗杆上,悄然指向敌军兵帐;“夜劫”,是说这次战斗是实行的夜间突袭,
看出这场战斗是出其不意,奔袭敌营。
D. 这首诗除具有一般边塞诗那种激越的诗情和奔腾的气势外,还很注重语言的精美,并善于在雄壮的场
面中插入回忆的内容,酝酿诗情,勾勒形象。
15. 请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赏析本诗的人物形象。
【答案】14. D 15. 诗歌塑造了英姿勃发、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奋勇杀敌的戍边将士。第一句用“金
带连环束战袍”等衣着的外貌描写,刻画出戍边将士们那种全副武装、神采奕奕的风姿;第二句“马头冲
2
雪”的环境描写,以天气恶劣、行军艰难突出戍边将士们勇往直前的精神;三、四句中,“卷旗”的细节,
写出勇士们夜赴战场的决心,“乱斫”和“缺宝刀”既表现了战斗场面的激烈,更表现了将士们奋力杀敌、
拼死搏杀的无畏精神。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插入回忆的内容”有误,这里应是“细节的描写”,没有回忆的内容。
故选 D。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金带连环柬战袍,马头冲雪度临洮。”这两句写全副武装的将士们出征杀敌。上句写军中将领的装束,
这是一处外貌描写。诗人不说其头盔铠甲,也不说其长短兵器,只言其腰带,紧束腰间,提携战袍,写出
一个英武将军的雄姿。下句写骑兵部队出征突出的场景。从“马头冲雪”四字看出,这是环境的描写,大
雪纷飞,写出唐军赴战之艰辛,透出此战必胜的勃勃雄心。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儿缺宝刀。”这两句写夜袭敌军营的情景。“卷旗”,是动作细节的描写,表
明将军旗卷在旗杆上,悄然指向敌军兵帐。下句写唐军闯进匈奴兵营,挥刀舞剑,东杀西砍,敌人只有招
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这句把诗的激情推向高潮。一“乱”字写出唐军与敌作战的情景,写出将士饱满
的战斗精神。一“缺”字写出唐军因砍杀敌兵过多,刀剑竟然为之缺豁卷刃,表明与敌人战斗的激烈和惨
重。
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一高 2020-2021 学年下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3
当涂赵炎少府粉图①山水歌(节选)
李白
峨眉②高出西极天,罗浮直与南溟连。
名公绎思③挥彩笔,驱山走海置眼前。
满堂空翠如可扫,赤城霞气苍梧烟。
洞庭潇湘意渺绵,三江七泽情涧沿。
惊涛汹涌向何处,孤舟一去迷归年。
征帆不动亦不旋,飘如随风落天边。
心摇目断兴难尽,几时可到三山巅。
【注】①粉图:在粉墙上所绘之图。②峨眉:山名,在四川境内。下文的“罗浮”,山名,在广东境内;
“赤城",山名,在 浙江境内;“苍梧”,山名,在湖南境内。“三山”,方丈,蓬莱,瀛洲,传说中的
三座仙山。③绎思:精心构思。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题目中至少包含了三个信息,其中“歌”是诗体标志,即“歌行体”,属于古体诗。
B. “驱山走海”句,以夸张手法表现了“名公”挥动彩笔、描绘山水图景的高超技艺。
C. 诗人所写的孤舟和征帆迷失了方向,在画面上一动不动,却又像随风飘荡到天边。
D. 诗人为这形象逼真的画面所感染,欣赏的兴致很浓,还围绕画面发挥自己的想象。
15. 请你通过李白对这幅“粉图山水”的描绘,分析画家创作时的“绎思”和技巧。
【答案】14. C 15. ①善于艺术概括(精心选取意象) :画家将峨眉、罗浮、赤城等天下名山巧妙地汇聚
在同一画面上,收到尺幅千里的艺术效果。②善于营造意境:峨眉高峻,罗浮悠远,赤城、苍梧云蒸霞蔚,洞
庭潇湘缥缈绵远,三江七泽迁回曲折,各臻妙境。③善于逼真再现:诗人描绘满堂的空灵苍翠就好像可以触
摸到,赤城、苍梧的烟霞就好像扑面而来,由此可见,画家着色用笔之逼真。
4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
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
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
认,得出答案。
C 项,“迷失了方向”错误,“迷归年”的意思是迷失了回归的时间,即不知什么时候回来。这是诗人看
到画中飘荡在惊涛骇浪中的孤舟所触发的想象。
故选 C。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内容、技巧的能力。诗词构思需要整体把握,意象是承载诗词反映的思想感情的客
观事物,它可能是现实的也可能是作者想象的。它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体。意象组
成意境。翻译:画中之山,如峨眉挺拔于西极之天,如罗浮之山与南海相连。此画工真是一位善于推思的
能工巧匠,用彩笔驱赶着高山大海置于我的眼前。满堂的空灵苍翠如可扫,赤城的霞气和苍梧的岚烟,仿
佛可从画中飘浮而出。洞庭潇湘的美景意境深远,我之情意随着三江七泽之水而回返往复。那汹涌的波涛
要流向何处?而江海上孤舟一去而无归日。船上的征帆不动亦不旋,好像随风漂落至天边。我心摇目断,
逸兴难尽。不知何时此舟才可到海中三仙山?《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为友人赵炎
所画的粉画山水的题画诗。从“峨眉高出西极天”到“三江七泽情洄沿”是诗的第一段,从整体着眼,概
略地描述出一幅雄伟壮观、森罗万象的巨型山水图,赞叹画家妙夺天工的本领。这一段,对形象思维是一
个绝妙的说明。峨眉的奇高、罗浮的灵秀、赤城的霞气、苍梧(九嶷)的云烟、南溟的浩瀚、潇湘洞庭的
渺绵、三江七泽的纡回。几乎把天下山水之精华荟萃于一壁,这是十分壮观,非常有气魄的。这是经过匠
心经营的山水再造。这里诗人用的是“广角镜头”,展示了全幅山水的大的印象。之后,开始摇镜头、调
整焦距,随着读者的眼光朝画面推进,聚于一点:“惊涛汹涌向何处,孤舟一去迷归年。征帆不动亦不旋,
飘如随风落天边。”这一叶“孤舟”,在整个画面中真是渺小了,但它毕竟是人事啊,因此引起诗人无微
不至的关心:在这汹涌的波涛中,它想往哪儿去呢?何时才回去呢?这是无法回答的问题。“征帆”两句
写画船极妙。画中之船本来是“不动亦不旋”的,但诗人感到它的不动不旋,并非因为它是画船,而是因
为它放任自由、听风浪摆布的缘故,是能动而不动的。李白此处写画船则从不动见能动,别是一种妙处。
5
以下紧接一问:这样信船放流,可几时能达到那遥远的目的地──海上“三山”呢?那孤舟中坐的仿佛成
了诗人自己,航行的意图也就是“五岳寻仙不辞远”的意图。“心摇目断兴难尽”写出诗人对画的神往和
激动。这时,画与真,物与我完全溶合为一了。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
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
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
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此题的两个选项分别为手法和情感错误。
河南省洛阳市一中 2020-2021 学年高二 3 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利州南渡
[唐]温庭筠
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注】利州:古郡名,治所在今四川广元老城。范蠡:字少伯,春秋时楚国人,从越王勾践二十余年,助
勾践灭吴国,因与越王难共安乐而辞官乘舟离去,泛于五湖,莫知所终。
14. 下列对这首诗尾联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借范蠡的典故,表达诗人欲急流勇退,放浪江湖的愿望。
B. 暗示自己浩然有归隐之志,实际上是失意后的无奈之语。
C. 自己纵有淡泊遗世,忘却俗念之志,可没有人能够理解。
D. 前三联均是实写,尾联展开联想虚写,但显得突兀生硬。
6
15. 对此诗,古人评论说“三四写渡头劳人,情意迫促”,“五六写人方争渡,禽鸟为之不安”;今人说
它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充满生机的利州南渡图”。你认为谁更有道理?为什么?
【答案】14. D 15. (1)古人的评论更有道理。“马嘶”可见人多声杂,“待船归”的人也心情急迫,
故而“群鸥”不安惊起,可见江边渡河的情景并不宁静;诗人至“斜晖”“苍茫”之时还在一片喧哗中汲
汲皇皇等着渡船,可见其在纷纷扰扰中忙碌,内心并不宁静而是无比厌倦;正因为诗人感到厌倦,所以他
想像范蠡一样忘却俗念,这样心境中写出的诗自然难以说“宁静而充满生机”。
(2)今人的评论更有道理。人马共渡,马儿扬鬃长鸣,自有情趣;候船的人在岸边柳树下歇着,十分平
静;渡船经过,群鸥惊起,生动有趣;整个渡河的情景有动有静十分祥和;远山的“翠微”充满生机,“万
顷江田”之上飞着的那一只白鹭,衬托出江边的清旷和寂静;看到这样一幅色彩清丽,栩栩如生,充满生
机的画面,作者触景生情,自然想像范蠡一样忘却俗念,好好享受这“宁静而充满生机的利州南渡图”。
【解析】
【14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
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
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尾联
的赏析,D 项,“显得突兀生硬”理解有误。尾联偶然兴起了欲学范蠡急流勇退,放浪江湖的愿望。这两
句的言外之意是,自己便有淡泊遗世,忘却机心之志,也没有人能够理会。故选 D。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
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
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
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5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对前人的评价或诗论进行再评价
是一种开放性的题型,它自由性、综合性、创新性都较强,答题时着重在阐发理由,考生只要言之有理,
均可得分。此类题,一般先引用前人或诗论中有关该诗在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上的评论,然后要求你去判
断(是否同意),并阐发理由。题干文字表述格式:前人评论(诗论引文)——要求判断(是否同意)——阐发理
7
由(为什么)——要求(结合全诗)。颔联紧承上联,写人马急欲渡江的情形:渡船正浮江而去,人渡马也渡,
船到江心,马儿扬鬃长鸣,好像声音出于波浪之上;未渡的人(包括诗人自己)歇息在岸边的柳荫下,等
待着渡船从彼岸返回。这两联所写景物都是诗人待渡时岸边所见,由远而近,由江中而岸上,由静而动,
井然有序。颈联写渡江,船过沙滩,惊散了草丛中成群的鸥鸟;回望岸上,江田万顷,一只白鹭在自由自
在地飞翔。这一联巧用数量词,不但属对工稳,而且深化了诗境。群鸥栖息沙草之间,可见天时向晚,飞
鸟归巢,所以万顷江田之上只有一鹭飞翔。这幅色彩鲜明的画面强烈地渲染了江边的清旷和寂静。可以选
择古人的评论更有道理,也可以选择今人的评论更有道理。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河南省沁阳市永威学校 2020-2021 学年高二 3 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哭刘尚书梦得①(其二)
白居易
今日哭君吾道孤,寝门泪满白髭须。
不知箭折弓何用,兼恐唇亡齿亦枯。
窅窅穷泉埋宝玉,骎骎 35 落景挂桑榆。
夜台暮齿期非远,但问前头相见无?
【注】①刘禹锡,字梦得,去世后被追赠户部尚书。诗人挚友。②窅窅:幽暗的样子。③骎骎:迅疾的
样子。④夜台:指坟墓。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吾道孤”表明亡友与诗人志同道合;“泪满白髭须”写出哀情之重,也暗示诗人的老迈。
B. 颔联运用比喻,前一句痛惜亡友生前未受到重用;后一句担忧自身也难免继亡友之后遭受迫害。
C. 颈联上句用“穷泉埋宝玉”喻友人去世并赞美友人品质,下句用“落景挂桑榆”喻自身的衰老。
D. 尾联用虚笔,说自己死期不远,希望能在另一个世界与友人相见;末句的疑问语气强化了情感。
8
15. 通过写诗人自己来强化痛悼亡友之情,是本诗的突出特点。请就此作具体赏析。
【答案】14. B 15. ①诗中具体描绘了诗人自己痛哭亡友的情形,突出了朋友去世给诗人带来的巨大悲
伤;②诗中多角度表现了诗人与亡友关系的亲密和友情的深厚,使哀悼亡友之情更为真挚感人;③诗中多
处表现了自身的衰老将亡,将痛悼亡友与感伤自身的情感交融在一起,更能激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痛惜亡友生前未受到重用”“担忧自身也难免继亡友之后遭受迫害”理解都不正确。两句是将亡友与
自己的关系比喻为弓箭和唇齿的关系,强调两人友情的深厚。
故选 B。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表达技巧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结合“今日哭君''“泪满白髭须”可知,这是诗人描写自己因好友刘梦得去世而悼念亡友的沉痛的心情,
揭示出诗人与刘梦得的交情深厚。
结合“吾道孤”“箭折弓何用”“唇亡齿亦枯”可知,诗人他把自己与刘禹锡看作唇齿相依的关系,一生
诗友,强调两人友情的深厚,互为知音,情深意长,以此来强化痛悼亡友之情;
结合“落景挂桑榆”“夜台暮齿期非远”可知,诗人书写自己衰老将亡的境况,强调老友逝去对自己的打
击,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无限哀思。
9
河南省洛阳市豫西名校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临江仙·惠州改前韵
宋·苏轼
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三分春色一分愁。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
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佳人斜倚合江楼,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
[注释]使君:时任惠州知州詹范。合江楼:作者被贬初至惠州时所居之所,在惠州东门,因东西二江汇合
于此得名。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上片“三分春色一分愁”化用了叶道卿《贺圣词》词:“三分春色,二分愁闷,一分风雨”而言
春暮人愁。
B. “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两句中,“翻”“转”用得巧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榆荚被雨水滋润,
柳花被风吹开的画面。
C. 下片“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山水被赋予人的动作和情感,使词更富有
感染力。
D. 本词上下片均有景有情,整首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风格明白如话,是豪放派诗人苏轼少有的
婉约诗作。
15. 有诗评说,全词笼罩着“一愁到底”的灰蒙蒙的意味。诗人的愁从何而来?请结合全词做简要赏析。
【答案】14. B 15. ①因伤春惜春而愁。上片“九十日春都过了”,直接交代此时为暮春时节,“雨翻
榆荚阵,风转柳花球”更是渲染了暮春的哀怨伤感的气氛,诗人为春光易逝而愁。②因飘泊异乡而愁。本
词为诗人被贬异乡时所作,诗人由风中飘飞的柳絮联想到身处异乡,漂泊无依的自己,因而忧愁。③因青
春不再而愁。下片词人由逝去的春光联想到自己逝去的青春,“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用直抒
胸臆的方式表达了青春年华易逝的愁情。
10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
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
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
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
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确认,得出答案。
B 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榆荚被雨水滋润,柳花被风吹开的画面” 说法错误。整首词一愁到底,景色凄
凉,榆荚被雨打得零落,柳絮被风吹散飘零。
故选 B。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或情感时,往往运用直接抒
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手法。解答此类题目,要先对诗歌内容准确把握、正确理解,再从
分析意象或表达情感的词语入手,最终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本题要求简要赏析“诗人的愁从何而来”,就是分析作者复杂的具体的愁情。词的上片开篇“九十日春都
过了, 贪忙何处追游”,直接交代此时为暮春时节,说“春天过去了,一直忙忙碌碌,如今再想寻春,
也不可能了”,在贬所惠州,也是一个春季过去了( “九十日春都过了”),即风华正茂的时候过去了,
我闲置无所事事了( “贪忙何处追游”),无须“贪忙”“追游”了。“三分春色一分愁”言春暮人愁。
“雨翻榆英阵,风转柳花球”意思是“雨打榆英零落,柳絮染尘成球,被风吹得到处翻滚”,写景寄情,
渲染了暮春的哀怨伤感的气氛,他很快意识到,大自然的春天很快消失,自己的青春很快消失,如“雨翻
榆英阵”,如“风转柳花球”,没有多少留恋,有的是终身遗恨,诗人为春光易逝而愁;还有结合背景可
知作者是被贬到惠州,他看到“雨打榆荚零落,柳絮染尘成球,被风吹得到处翻滚”时,联想到身处异乡,
漂泊无依的自己,因而忧愁。所以上片写春过春愁,伤春惜时,有伤春惜春之愁,也有年华易逝之愁,还
有飘泊异乡之愁。
下片“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年少风流”说我和知州您都是白发老人了,再不要说以前的年少风流往事
了”,惜青春已逝,风流不再,我们已是苍颜白发,还谈什么昔日风流,这意味着一 代人的结束。用直
11
抒胸臆表达了青春年华易逝的愁情。“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写出了“水光清凉,山色美丽,总是让
人情不自禁为之感叹”。这正是词人在惠州感情上发生了变化,审美移情发生了变化,所以山光水色也变
得“愁”容起来;从而暗示着词人晚年人生暗淡无光了。下片作者写白首眉愁,伤感人生,有青春不再、
年华易逝之愁。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
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
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
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河南省驻马店市经济开发区高级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郡圃春晚
[宋]韩琦①
溶溶春水满方塘,栏槛风微落蕊香。
尽日杨花飞又歇,有时林鸟见还藏。
沉疴不为闲来减,流景知从静处长。
欲战万愁无酒力,可堪三月去堂堂②。
[注]:①韩琦(1008-1075 年),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属河南安阳)人,同范仲淹主持过“庆
历新政”,曾官至宰相。这是韩琦晚年知相州时的作品,当时作者既老且病。②堂堂:公然地,毫无顾忌
地。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满”字,写出春水方生的气象,微风送来淡淡的清香,传达出诗人喜悦的心情。
B. 颔联“尽日”隐隐可见诗人的闲愁。“又”“还”,意在表现景物的不断重复、单调。
12
C. 前四句从景物着笔,但并非简单罗列,而是融合了诗人变化的情绪,表现出深厚的功力。
D. 颈联由景及人,抒写其伤感,下句在字面上和上句是对偶,但意义上递进一层。
15. 尾联这“欲战万愁无酒力”中的“万愁”从何而来?请简要概括。
【答案】14. A 15. ①春水满塘、春花堕地,浩荡春光正堂堂逝去。②诗人已至暮年,沉疴在身,这是
愁的根源。③过于闲散却又不甘闲散。
河南省驻马店市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6 分)
1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夏晚望嵩亭有怀
罗邺①
正怜云水与心违,湖上亭高对翠微。
尽日不妨凭槛望,终年未必有家归。
青蝉渐傍幽丛噪,白鸟时穿返照飞。
此地又愁无计住,一竿何处是因依。
【注】①罗邺,唐朝余杭人。有文名,尤擅律诗。科考屡下第,漂泊湘、浦间,不得志,晚年赴职单于牙
帐,郁郁而终。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的起句写漂泊不定的浮云和流水,从侧面烘托出作者的思归之情。
B. 第二句写湖上亭子与湖岸青山相对,引发出后面的登亭远望、所见有怀。
C. 虽然望嵩亭周围景色优美,整日可观,但作者仍觉得它终是异乡,不能久留。
D. 诗的最后以景结情,说自己好似修竹,孤独无依,透露出作者无所归依的迷惘。
【答案】D
13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诗的最后以景结情,说自己好似修竹,孤独无依,透露出作者无所归依的迷惘”错误,选项对诗歌的
语言和手法理解有误,“一竿”代指行舟,“一竿何处是因依”意思是整日坐船漂泊,不知道哪里是自己
的留居之所,抒情手法是“直抒胸臆”,而不是“以景结情”。
故选 D。
1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提 封①
杜甫
提封汉天下,万国尚同心。
借问悬车②守,何如俭德临。
时征俊乂入,莫虑③犬羊侵。
愿戒兵犹火④,恩加四海深。
[注]①提封:疆域辽阔。②悬车:喻极险要之地。③莫虑:又作“草窃”。④兵犹火:语出《左传·隐公
四年》:“夫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也。”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借汉喻唐,一方面表现国家疆域辽阔,一方面表现天下同心同德。
B. 颔联为上下相承的流水对,而从修辞上看又运用了比喻、设问等手法。
C. 颈联中“俊乂”指贤德之人、俊杰之士,“犬羊”是对异族入侵者的蔑称。
D. 本诗语言深沉凝重,体现了诗人一贯的忧国忧民思想和沉郁顿挫的风格。
【答案】B
14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设问”不对,应为反问。设问是有问有答,自问自答;反问是只问不答,答在问中。“何如”指“何
似,怎么样”,是用反问的语气表示胜过或不如。
故选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