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四川省各地
2020-2021 年高二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精选汇编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四川省成都市阳安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二 3 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3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表 妹
林斤澜
矮凳桥街背后是溪滩,那滩上铺满了大的碎石,开阔到叫人觉着是不毛之地。幸好有一条溪,时宽时
窄,自由自在穿过石头滩,带来水草野树,带来生命的欢喜。
滩上走过来两个女人,一前一后,前边的挎着个竹篮子,简直有摇篮般大,里面是衣服,很有点分量,
一路拱着腰身,支撑着篮底。后边的女人空着两手,几次伸手前来帮忙,前边的不让。前边的女人看来四
十往里,后边的四十以外。前边的女人不走现成的小路,从石头滩上斜插过去,走到一个石头圈起来的水
潭边,把竹篮里的东西一下子控在水里,全身轻松了,透出来一口长气,望着后边的。后边的走不惯石头
滩,盯着脚下,挑着下脚的地方。前边的说:
“这里比屋里清静,出来走走,说说话……再呢,我要把这些东西洗出来,也就不客气了。”
说着就蹲下来,抓过一团按在早铺平好了的石板上,拿起棒槌捶打起来,真是擦把汗的工夫也节约了。
看起来后边的是客人,转着身于看这个新鲜的地方,有一句没一句地应着:
“水倒是清的,碧清的……树也阴凉……石头要是走惯了,也好走……”
“不好走,一到下雨天你走走看,只怕担断了脚筋。哪有你们城里的马路好走。”
“下雨天也洗衣服?”
“一下天呢,二十天呢。就是三十天不洗也不行。嗐,现在一天是一天的事情,真是日日清,月月结。”
2
客人随即称赞:
“你真能干,三表妹,没想到你有这么大本事,天天洗这么多。”
主人微微笑着,手里捶捶打打,嘴里喜喜欢欢的:
事情多着呢。只有晚上吃顿热的,别的两顿都是马马虎虎。本来还要带子,现在托给人家。
不过洗完衣服,还要踏缝纫机。”
客人其实是个做活的能手,又做饭又带孩子又洗衣服这样的日子都过过。现在做客人看着人家做活,
两只手就不知道放在哪里好。把左手搭在树杈上,右手背在背后,都要用点力才在那里闲得住。不觉感慨
起来:
“也难为你,也亏得是你,想想你在家里的时候,比我还自在呢。”
主人放下棒槌,两手一刻不停地揉搓起来:
“做做也就习惯了。不过,真的,做惯了空起两只手来,反倒没有地方好放。乡下地方,又没有什么
好玩的,不比城里。”
客人心里有些矛盾,就学点见过世面的派头,给人家看,也压压自己的烦恼:
“说的是,”右手更加用力贴在后腰上,“空着两只手不也没地方放嘛。城里好玩是好玩,谁还成天
地玩呢。城里住长久了,一下乡,空气真就好,这个新鲜空气,千金难买。”
单夸空气,好比一个姑娘没有什么好夸的,单夸她的头发。主人插嘴问道:
“你那里工资好好吧?”
提起工资,客人是有优越感的,却偏偏埋怨道:
“饿不死吃不饱就是了,连奖金带零碎也有七八十块。”
“那是做多做少照样拿呀!”
“还吃着大锅饭。”
“不做不做也拿六七十吧?”
3
“铁饭碗!”
客人差不多叫出来,她得意。主人不住手地揉搓,也微微笑着。客人倒打起“抱不平”来:
“你好脾气,要是我,气也气死了,做多做少什么也不拿。”
“大表姐,我们也搞承包了。我们家庭妇女洗衣店,给旅店洗床单,给工厂洗工作服都洗不过来。”
“那一个月能拿多少呢?”客人问得急点。
主人不忙正面回答,笑道:
“还要苦干个把月,洗衣机买是买来了,还没有安装。等安装好了,有时间多踏点缝纫机,还可以翻
一番呢!”
“翻一番是多少?”客人急得不知道转弯。主人停止揉搓,去抓棒槌,这功夫,伸了伸两个手指头。
客人的脑筋飞快转动:这两个手指头当然不会是二十,那么是二百……听着都吓得心跳,那顶哪一级
干部了?厂长?……回过头来说道:
“还是你们不封顶好,多劳多得嘛。”
“不过也不保底呀,不要打算懒懒散散混日子。”
客人两步扑过来,蹲下来抓过一堆衣服,主人不让,客人已经揉搓起来了,一边说:
“懒懒散散,两只手一懒,骨头都要散……乡下地方比城里好,空气第一新鲜,水也碧清……三表妹,
等你大侄女中学一毕业,叫她顶替我上班,我就退下来……我到乡下来享几年福,你看怎么样?”
(选自《十月》1984 年第 6 期,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以自由流动的溪水所带来的“水草野树”以级“生命的欢喜”,暗示着农村的
新气象。
B. 小说中“一路拱着腰身”等动作描写,以及“真是日日清,月月结”等语言描写,为下文表妹承包洗
衣服这件事做了铺垫。
4
C. 表姐两次提到乡下空气“新鲜”,第一次是出于客套,第二次提到时,表姐对农村的好已有了更多体
会。
D. 表妹说的“不要打算懒懒散散混日子”,既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态度,也流露出对自己得不到休息的
些许不满。
8. 请简要分析表姐这一人物形象。
9. 小说刻画了两个人物,作者以“表妹”为题,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答案】7. D 8. 从所拿工资等,看出她是捧着铁饭碗的城市劳动者;从背着手、做派头等,看出她有
优越感和虚荣心;从扑过去抢着洗衣服等,看出她渴望通过劳动改变生活。
9. 赞扬了劳动之美;肯定了勤劳致富的观念;赞美了农村所蕴含的勃勃生机;讴歌了正在变革中的伟大时
代。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
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
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本提要求选出“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
赏析,不正确的一项”。D 项,“也流露出对自己得不到休息的些许不满”曲解文意,结合原文分析,可
见表妹对这种承包制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变化非常满意,侧面表现了表妹的勤劳。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 能力。此类题目在解答时,一般来说,要理清故事情节,抓住了故事情节就抓住
了分析人物的突破点;要分析小说人物活动的环境,通过典型环境可以揭露人物的典型形象;要分析小说
人物的言行举止及内心世界,小说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都是用来表现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要分
析小说中各类人物之间的联系,作者常常会刻画一些次要人物以突出人物的形象。此外,还要注意人物形
象的衣着、外貌、神态等外在形象。本题要求简要分析表姐这一人物形象。小说中表姐是陪衬主人公的次
要人物,但是人物形象非常鲜明。从身份上说,表姐长在农村,但是现在在城市工作生活;从人物言行上
看,面对生活在农村的表妹,表现出一定的优越感和自得的神情;在陪表妹洗衣服这件事上,虽然也很勤
5
劳能干,但是出于矜持和骄傲,开始是袖手旁观;听到表妹收入很高后,又焦急不安,表现出渴望改变自
己生活的迫切心情,体现出她的庸俗和讨好的一面。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小说主题思想的能力。此类题目在解答时,一般来说,要理清故事情节,通过故事情节分析
人物形象,分析好了人物形象也就抓住了作者写作的目的,小说人物的言行举止及内心世界,小说人物的
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都是用来表现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同时要分析小说人物活动的环境,通过典型
社会环境可以分析时代和人物精神风貌;同时要分析小说中各类人物之间的联系,作者常常会刻画一些次
要人物以突出人物的形象。本题说小说刻画了两个人物形象,作者以“表妹”为题,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小说中,表妹洗衣服踏缝纫机,表现了她的勤劳能干;从她与表姐快人快语的对话中,见出她是一个性格
直率的人,作者刻画这样一个人物形象,表现了对中国传统农村妇女的礼赞和肯定;小说写于 1984 年,
从时代背景方面,作者创作这篇小说也是为了表现农村改革开放后的人们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巨大变化。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二中、二实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采薇
汪曾祺
大学生大都爱吃,食欲很旺,有两个钱都吃掉了。
初到昆明,带来的盘缠尚未用尽,有些联大同学和家乡邮汇尚通,不时可以得到接济,一到星期天就
出去到处吃馆子。汽锅鸡、过桥米线、新亚饭店的过油肘子、东月楼的锅贴乌鱼、映时春的油淋鸡、小西
门马家牛肉馆的牛肉、厚德福的铁锅蛋、松鹤楼的腐乳肉、“三六九”(一家上海面馆)的大排骨面,全都
吃了一个遍。
钱逐渐用完了,吃不了大馆子,就只能到米线店里吃米线、饵块。当时米线的浇头很多,有闷鸡(其
实只是酱油煮的小方块瘦肉,不是鸡)、爨肉(即肉末、音川,云南人不知道为什么爱写这样一个笔画繁多
的怪字)、鱔鱼、叶子(油炸肉皮煮软,有的地方叫“响皮”,有的地方叫“假鱼肚”)。米线上桌,都加
很多辣椒,“要解馋,辣加咸”。如果不吃辣,进门就得跟堂馆说:“免红!”
6
到连吃米线、饵块的钱也没有的时候,便只有老老实实到新校舍吃大食堂的“伙食”。饭是“八宝饭”,
通红的糙米,里面有砂子、木屑、老鼠屎。菜,偶尔有一碗回锅肉、炒猪血(云南谓之“旺子”),常备的
菜是盐水煮芸豆,还有一种叫“魔芋豆腐”,为紫灰色的,烂糊糊的淡而无味的奇怪东西。有一位姓郑的
同学告诫我们:饭后不可张嘴——恐怕飞出只鸟来!
一九四四年,我在黄土坡一个中学教了两个学期。这个中学是西南联大办的,没有固定经费,薪水很
少,到后来连一点极少的薪水也发不出来,校长(也是同学)只能设法弄一点米来,让教员能吃上饭。菜,
对不起,想不出办法。学校周围有很多野菜,我们就吃野菜。校工老鲁是我们的技术指导。老鲁是山东人,
原是个老兵,照他说,可吃的野菜简直太多了,但我们吃得最多的是野苋菜(比园种的家苋菜味浓)、灰藿
菜(云南叫做灰墓菜,“藿”字见于《庄子》,是个很古的字),还有一种样子像一根鸡毛掸子的扫帚苗。
野菜吃得我们真有些面有菜色了。
有一个时期,附近小山下柏树林里飞来很多硬亮昆虫,黑色,形状略似金龟子,老鲁说这种豆壳虫是
可以吃的,好吃!他捉了一些,撕去硬翅,在锅里干爆了,撒了一点花椒盐,就起酒来。在他的示范下,
我们也爆了一盘,闭着眼睛尝了尝,果然好吃。有点像盐爆虾,而且有一股柏树叶的清香,这种昆虫只吃
柏树叶,别的树叶不吃。于是我们有了就酒的酒菜和下饭的荤菜。这玩意多得很,一会儿的工夫就能捉一
大瓶。
要写一写我在昆明吃过的东西,可以写一大本,撮其大要写了一首打油诗。怕读者看不明白,加了一
些注解,诗曰:
重升肆里陶杯绿①,饵块摊来炭火红。②正义路边养正气③,小西门外试撩青。④
人间至味干巴菌⑤,世上馋人大学生。尚有灰藿堪漫吃⑥,更循柏叶捉昆虫。
昆明的白酒分市酒和升酒。市酒是普通白酒,升酒大概是用市酒再蒸一次,谓之“玫瑰重升”,似乎
有点玫瑰香气。昆明酒店都是盛在绿陶的小碗里,一碗可盛二小两。
饵块分两种,都是米面蒸熟了的。一种状如小枕头,可做汤饵块、炒饵块。一种是椭圆的饼,犹如鞋
底,在炭火上烤得发泡,一面用竹片涂了芝麻酱、花生酱、甜酱油、油辣子,对合而食之,谓之“烧饵块”。
汽锅鸡以正义路牌楼旁一家最好。这家无字号,只有一块扁,上书大字:“培养正气”, 昆明人想
吃汽锅鸡,就说:“我们今天去培养一下正气。”
小西门马家牛肉极好。牛肉是蒸或煮熟的,不炒菜,分部位,如“冷片”、“汤片”……有的名称很
7
奇怪,如大筋(牛鞭)、“领肝”(牛肚)。最特别的是“撩青”(牛舌,牛的舌头可不是撩青草的么?但非
懂行人觉得这很费解),“撩青”很好吃。
昆明菌子种类甚多, 如“鸡枞”,这是菌之王,但至今我还不知道为什么只在白蚁窝上长“牛肝
菌”(色如牛肝,生时熟后都像牛肝,有小毒,不可多吃,且须加大量的蒜,否则会昏倒。有个女同学吃
多了牛肝菌,竟至休克)。“青头菌”,菌盖青缲,菌丝白色,味较清雅。味道最为隽永深长,不可名状
的是“干巴菌”。这东西中吃不中看,颜色紫赭,不成模样,简直像一堆牛屎,里面又夹杂了一些松毛、
杂草。可是收拾干净了撕成蟹腿状的小片,加青辣椒同炒,一同入口,酒兴顿涨,饭量猛开。这真是人间
至味!
“藿”字云南读平声。
(有删改)
[注]1938 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在长沙组建成立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因战乱西还昆明,
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39 年夏,汪曾祺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1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初到昆明吃馆子,到钱逐渐用完后吃米线、饵块,最后穷到只能吃食堂的“伙食”,作者真实而有
条理地写出了大学生的爱吃、能吃。
B. 吃野菜、吃虫子的回忆既反映了作者在特殊时期生活的艰辛,也揭示了昆明人生活的极度贫困,倾注
了他对普通百姓的悲悯和人文关怀。
C. 文中“爨肉”“要解馋,辣加咸”“旺子”等方言土语,让读者直接感受到云南的风土人情,以及作
者对这一方水土的真挚情感。
D. 文中加括号的文字,既补充说明了昆明美食及相关内容,还加入了作者的感受和评价,真实再现了外
省人对云南饮食文化的独特感受。
12. 本文的标题为《采薇》,请简析其妙处。
13. 本文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
【答案】11. B 12. ①暗示了文章中艰苦时期,大家采食野菜的内容。②出自《诗经》,吸引读者的阅读
8
兴趣,富有文学色彩。③本文发生在上世纪的抗战年代,标题暗示了远离故乡到昆明求学的学子们生活的
艰辛不易。
13. ①文章内容呈现真实的生活。汪曾祺善于观察生活,把老昆明丰富的日常饮食写进散文,读来宛若当
时生活再现,生动有趣。②文中人物语言以及涉及内容具有地域特色地方风采,例如“爨肉”、“要解馋,
辣加咸”、“撩青”、“我们今天去培养一下正气。”等展现了昆明的地方特色和风土人情。③作者语言
风格幽默风趣。“饭后不可张嘴”、“八宝饭”及打油诗,用轻松幽默的笔墨表现出生活的好玩。
【解析】
【分析】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也揭示了昆明人生活的极度贫困”于文无据。原文写的是大学生们的生活,没有写昆明人的生活情
况。
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小说的标题是《采薇》,出自《诗经•采薇》,题目富有文化色彩,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其次,《诗经•采薇》中,“薇”是一种野菜,而文中也写到了采食野菜的内容,如“学校周围有很多野菜,
我们就吃野菜”“我们吃得最多的是野苋菜(比园种的家苋菜味浓)、灰藿菜(云南叫做灰墓菜,“藿”字
见于《庄子》, 是个很古的字),还有一种样子像一根鸡毛掸子的扫帚苗。野菜吃得我们真有些面有菜色
了”,当然除了写吃野菜之外,文中也写到了很多饮食文化,如“汽锅鸡、过桥米线、新亚饭店的过油肘
子、东月楼的锅贴乌鱼、映时春的油淋鸡、小西门马家牛肉馆的牛肉、厚德福的铁锅蛋、松鹤楼的腐乳肉、
“三六九”(一家上海面馆)的大排骨面”,重点写了吃“米线”,还写了吃“豆壳虫”;总之,题目暗示
了关于“吃”的内容,全文都在写昆明的特色饮食及作者对这些食物的独特感受。
结合文后的背景“1938 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在长沙组建成立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因战乱
9
西还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39 年夏,汪曾祺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可知故事发生在抗战
时期,标题暗示了远离故乡到昆明求学的学子们生活的艰辛不易。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的写作内容和写作风格的能力。
首先从内容上看,文章写了诸多关于“吃”的有趣的事,再现了当年在昆明西南联大生活时的日常饮食的
丰富细节,如“当时米线的浇头很多,有闷鸡……米线上桌,都加很多辣椒,‘要解馋,辣加咸’。如果
不吃辣,进门就得跟堂馆说:‘免红!’”“他捉了一些,撕去硬翅,在锅里干爆了,撒了一点花椒盐,
就起酒来……于是我们有了就酒的酒菜和下饭的荤菜”等,这些描写都是日常小事,却写的生动传神,十
分有趣,呈现了真实的生活情景,可见作者善于观察生活,把老昆明丰富的日常饮食写进散文。虽然当时
的生活很艰苦,但作者描写时却丝毫感受不到埋怨,反而让人感受到一种别样的情趣,字里行间呈现出一
种乐观和豁达,如描写“八宝饭”“通红的糙米,里面有砂子、木屑、老鼠屎”,描写去一家叫做“培养
正气”的汽锅鸡吃饭时叫做“我们今天去培养一下正气”等等。
结合“有闷鸡(其实只是酱油煮的小方块瘦肉,不是鸡)、爨肉(即肉末、音川,云南人不知道为什么爱写这
样一个笔画繁多的怪字)、鱔鱼、叶子(油炸肉皮煮软,有的地方叫‘响皮’,有的地方叫‘假鱼肚’)。米
线上桌,都加很多辣椒,‘要解馋,辣加咸’”“最特别的是‘撩青’(牛舌,牛的舌头可不是撩青草的
么?但非懂行人觉得这很费解),‘撩青’很好吃”“我们今天去培养一下正气”等分析,例如“爨肉”、
“要解馋,辣加咸”、“撩青”、“我们今天去培养一下正气。”等展现了昆明的地方特色和风土人情。
从写法上看,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如食堂的饭菜淡而无味,“有一位姓郑的同学告诚我们:饭后不可张
嘴——恐怕飞出只鸟来!”,还有吃野菜吃的太多“吃得我们真有些面有菜色了”等,用轻松幽默的笔墨
表现出生活的好玩。
四川省南充市高级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仙人掌
欧·亨利
10
一般而言,消沉的人最容易沉溺于对往事的回忆,而一个人能在脱手套这会儿功夫重温一下求婚的整
个过程也不是什么难以置信的事情。
特里斯戴尔伫立在他单身公寓的桌子旁,做的正是此事。桌子上放着一个红色的陶罐,里面栽着一株
形状奇特的绿色植物。它属于仙人掌的一种,长长的叶子宛如触手一般,微风拂来,不停地摇曳,似乎在
向人招手致意。
特里斯戴尔慢慢地脱着手套,几个小时前发生的那令人揪心的一幕仍在他的脑海里闪现。教堂里那一
簇簇鲜花的芳香,丝丝缕缕,依稀可闻;宾客们彬彬有礼的低声交谈言犹在耳;而牧师那拖长语调的话语
一直萦绕在他的耳边,挥之不去。它宣告了一个无可挽回的事实:她与另一个男人结合了!
这沉重的一击让他陷入绝望,但他仍想弄清楚自己为什么会失去她,又是怎么失去的。他突然发现自
己正面对着以前从未正视过的东西——一个潜藏在他内心深处,纯粹的、真实的自我。他看到,以前穿在
他身上那虚伪自负的华丽外衣如今破烂不堪,贻笑大方。
他看到,当她缓缓走过教堂的过道,走向圣坛,当那个男人牵着她的手时,她抬起头来凝望着新郎,
目光里流露出的是幸福和安详。他知道自己很快就要被遗忘了。这种目光,他也曾领略过,其中的意味,
他自然心领神会。他的自负已经崩溃了。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局?他们之间从来没有发生过争吵,一次也
没有……
可是,局面突然变得不可收拾。几个月前发生的事件又在他的脑海里一遍又一遍地回放起来。
她一直把他当作偶像,而他每每带着高贵气派接受她的膜拜。她为他点燃香烛,香烟缭绕,沁人心脾。
瞧,她是多么谦逊,多么纯真,多么虔诚,多么纯洁。她把他奉为天神,用很多溢美之词称赞他的品行和
才华。他接受她的供奉,犹如沙漠吮吸雨露,却拿不出花朵和果实施以回报。
那天晚上,他把她请到自己的住处,向她炫耀自己非凡的经历。她是那么美丽,头发自然卷曲,容貌
清纯,话语温柔,令他着迷。她问道:“卡拉瑟斯船长告诉我,你会说一口地地道道的西班牙语,你怎么
会懂得那么多?”
唉,卡拉瑟斯真是个白痴。那是他特里斯戴尔从词典的旮旮旯旯里搜集的一些古老而隐晦的西班牙谚
语,然后拿到俱乐部向人卖弄。毫无疑问,他为此感到过内疚。卡拉瑟斯是他的一位崇拜者,总是管不住
自己的嘴巴,把特里斯戴尔所谓的博学多才传得神乎其神。
哎呀,她的崇拜是多么令人愉快,多么令人舒畅。对于她的赞美,他来者不拒,也不予辩解,任由她
11
将虚妄的西班牙语学者的称号加封在自己头上。
当他放下高傲,跪在她的脚下,向她求婚时,她是多么快活,多么羞涩,多么紧张!无论是那时,还
是现在,他都可以发誓,她的眼神中分明包含了毋庸置疑的允诺。可是,出于女孩的羞怯,她却没有给他
一个明确的答复。“明天,我会给你答复的。”她说。于是,他,这位宽容而自信的胜利者,微笑地答应
再等她一天。第二天,他在房间焦急地等待着她的回音。中午时分,她的仆人来到他的门口,送来了一盆
奇特的栽在红色陶罐里的仙人掌。没有字条,也没有口信,只是在那株仙人掌里挂了一个标签,上面写着
一个古怪的外国名字或植物学名。他一直等到了夜晚,却没有等到她的回音。
两天后,他们在一个晚宴上碰面了。一阵寒暄过后,她注视着他,一脸的紧张、疑问和关切;而他却
彬彬有礼,漠然相对,一心就等她开口解释。她以女人的敏感,从他的态度上得到了某种暗示,随即也变
得冷若冰霜。就这样,他们开始疏远;最后,分道扬镳。他的过错在哪儿?该怪谁呢?此时此刻,谦卑的
他在自负的废墟中寻找答案,假如……
公寓房间里,一个人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把他又拉回到现实之中:
“你的白兰地可不怎么样。”这位偶然来访的朋友走到他身边,“哪一天到潘塔看我,尝尝老加西亚
走私过来的那玩意儿。嘿,这儿还有一位老相识呢!特里斯戴尔,你从哪儿弄来的这盆仙人掌?”
“一个朋友送的礼物。”特里斯戴尔说道,“知道是什么品种吗?”
“当然知道,这是一种热带仙人掌,在潘塔每天都能看到成百上千。喏,这上面挂着西班牙语标签呢。”
特里斯戴尔笑了笑:“标签上写的是西班牙语吗?”
“是的。当地人想象,这种仙人掌的叶子是在向人伸手招唤,所以他们把它叫做‘唤人掌’,英语的
意思就是‘请把我带走’。”
(选自《英语世界》2017 年第 12 期,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采用倒叙手法,开始部分写主人公特里斯戴尔站在房间里回忆往事,结尾部分又回到眼前,中间
部分通过叙述往事交代事情的前因后果。
B. 小说第二段中对仙人掌描写,既是展示特里斯戴尔房间的环境,也是对小说题目的照应,更为后文展
12
开故事情节、揭开悬念的谜底埋下了伏笔。
C. 小说中的“她”内心已经接受了特里斯戴尔的求婚,却出于羞涩没有直接表态,而是借一份礼物代为
答复,这是造成两人悲剧结局的根本原因。
D. 卡拉瑟斯崇拜特里斯戴尔、把他的博学多识传得神乎其神,这一人物在小说中虽然只是昙花一现,但
对推动情节发展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8. 本篇小说结尾设计独具匠心,不同凡响。请对小说结尾的妙处进行赏析。
9. 小说男女主人公的结局是悲剧件的还是喜剧性的?请根据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7. C 8. ①小说构思精巧,层层铺垫,最后揭示分手原因,收到了“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
之中”的艺术效果。②前面精心设计一个个悬念,最后陡然破解,易于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给人无穷回
味。③谜底揭开后戛然而止,让人印象深刻,强化了小说的人物形象,深化了小说主旨。
9. 示例一:我认为结局是悲剧性的。他非常喜爱她,为她着迷;她对他更是十分欣赏,甚至奉为天神。两
人相互爱慕,却因男主人公的小小的虚荣之心和女主人公的一个“聪明之举”,阴差阳错,互相误解,错
失了一段美好的姻缘。这样的结局令人遗憾。
示例二:我认为结局是喜剧性的。他因为虚伪浮夸赢得了她的好感,最后因为不学无术、不认识仙人掌标
签而错失对方,实是自食其果。她本来用送仙人掌这样含蓄的方式答应求婚,但对方并未领会她的意思,
暴露了真容,这对她来说,也许是一种幸运。故事结局偶然中含有必然,极具讽刺意味和喜剧效果。
【解析】
【7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
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
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C 项,“而是借一份礼物代为答复,这
是造成两人悲剧结局的根本原因”错误。结合“他却彬彬有礼,漠然相对,一心就等她开口解释。她以女
人的敏感,从他的态度上得到了某种暗示,随即也变得冷若冰霜”“中午时分,她的仆人来到他的门口,
送来了一盆奇特的栽在红色陶罐里的仙人掌。没有字条,也没有口信,只是在那株仙人掌里挂了一个标签,
上面写着一个古怪的外国名字或植物学名。他一直等到了夜晚,却没有等到她的回音”“特里斯戴尔笑了
13
笑……英语的意思就是‘请把我带走’”分析可知,特里斯戴尔虚荣自负,不懂装懂才是根本原因。故选
C。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
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
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
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
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8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赏析作品结尾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小说结尾常见的作用:突生波澜,震撼人
心;照应前文,不突兀。留下空白给读者想象空间,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深化主题;更好地塑造人物
性格;令人回味。耐人寻味;给人以喜悦欣慰之感;反应美好愿望。结合全文内容分析,结合小说结尾“所
以他们把它叫做‘唤人掌’,英语的意思就是‘请把我带走’”分析,最后揭示分手原因,收到了“既在
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结合“她问道:‘卡拉瑟斯船长告诉我,你会说一口地地道道的
西班牙语,你怎么会懂得那么多?’”“那是他特里斯戴尔从词典的旮旮旯旯里搜集的一些古老而隐晦的
西班牙谚语,然后拿到俱乐部向人卖弄”“她的崇拜是多么令人愉快,多么令人舒畅。对于她的赞美,他
来者不拒,也不予辩解,任由她将虚妄的西班牙语学者的称号加封在自己头上”“可是,出于女孩的羞怯,
她却没有给他一个明确的答复”“他却彬彬有礼,漠然相对,一心就等她开口解释。她以女人的敏感,从
他的态度上得到了某种暗示,随即也变得冷若冰霜”等分析,前面精心设计一个个悬念,最后陡然破解,
易于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结合最后一节内容分析,揭示谜底之后戛然而止,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深化小
说主旨等。
【9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既涉及到文章的
内容分析,又要拓展延伸。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观点,然后结合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主旨思想、人物形象
等方面分析。如认为结局是悲剧性的。结合“他们之间从来没有发生过争吵,一次也没有……”“她一直
把他当作偶像,而他每每带着高贵气派接受她的膜拜。她为他点燃香烛,香烟缭绕,沁人心脾。瞧,她是
多么谦逊,多么纯真,多么虔诚,多么纯洁。她把他奉为天神,用很多溢美之词称赞他的品行和才华。他
接受她的供奉,犹如沙漠吮吸雨露,却拿不出花朵和果实施以回报”“她是那么美丽,头发自然卷曲,容
14
貌清纯,话语温柔,令他着迷”“当他放下高傲,跪在她的脚下,向她求婚时,她是多么快活,多么羞涩,
多么紧张!无论是那时,还是现在,他都可以发誓,她的眼神中分明包含了毋庸置疑的允诺”“中午时分,
她的仆人来到他的门口,送来了一盆奇特的栽在红色陶罐里的仙人掌。没有字条,也没有口信,只是在那
株仙人掌里挂了一个标签,上面写着一个古怪的外国名字或植物学名”“她注视着他,一脸的紧张、疑问
和关切;而他却彬彬有礼,漠然相对,一心就等她开口解释。她以女人的敏感,从他的态度上得到了某种
暗示,随即也变得冷若冰霜。就这样,他们开始疏远;最后,分道扬镳”等内容分析,两人相互爱慕,彼
此爱恋。但是却因男主人公的虚荣之心和女主人公的一个“聪明之举”,互相误解,错失一段姻缘,结局
是悲剧的。也可以认为结局是喜剧性的。可以结合“他接受她的供奉,犹如沙漠吮吸雨露,却拿不出花朵
和果实施以回报”“对于她的赞美,他来者不拒,也不予辩解,任由她将虚妄的西班牙语学者的称号加封
在自己头上”“特里斯戴尔笑……请把我带走’”等分析可知,他因为虚伪浮夸赢得了她的好感,但是因
为虚荣、不认识仙人掌标签而错失对方,是自食其果。结合“中午时分,她的仆人来到他的门口,送来了
一盆奇特的栽在红色陶罐里的仙人掌。没有字条,也没有口信,只是在那株仙人掌里挂了一个标签,上面
写着一个古怪的外国名字或植物学名”“所以他们把它叫做‘唤人掌’,英语的意思就是‘请把我带走’”
分析,她用送仙人掌这样含蓄的方式答应求婚,但对方并未领会她的意思,暴露了真容,这对她来说,也
许是一种幸运。
四川省邛崃市高埂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良宵
张楚
她刚搬到麻湾时,随行只有一只白鹅。她是王静生的远房姨妈,不知怎么想起要到乡下住上段时日,
这才劳烦外甥在村西租了三间瓦房。
好事的村妇们,借串门的名义在炕沿上东拉西扯。可这老太太,安静得像一只猫,也不插嘴。问她儿
女几个?她说,两儿一女。问她老伴是否健在?她说,去世二十多年了。闲妇们渐渐没了兴致,不如何来
往。
那天从村西的土岗下过,见一孩子在前边跑,一帮孩子在身后追。那孩子蹽得比野兔子快,转眼就从
15
她身边刮过,直刮到那岗上。那帮孩子呢,也就不再追,只在岗下骂个一通,才怏怏散去。老太太斜眼见
那土岗上隐约探出个圆头,小心逡巡着岗下。见老太太望他,竟俯身捡起块土坷垃不偏不倚扔她额头上。
老太太摸了摸额头,朝那岗上望去,孩子就不见了。
午后,老太太喝了碗稀饭,猫进被窝,看电视。过堂屋传来电饭锅被揭开的滋啦声,饭菜入嗓猛然吞
咽的咕咚声……她蹑手蹑脚踱到庭院,见岗上那个孩子在往外翻墙。老太太默然看了片刻回了房。
翌日出门,买了冷鲜肉,切姜剥蒜,配了红椒、桂圆、八角、茴香,用高压锅将肉焖了。肉香四
处散了开去,老太太眯眼打起盹儿来。等睁开眼,天已大黑,去过堂屋看炖的肉,明显是吃剩的。老太太
竟有些隐隐的得意,方沉沉睡去。
次日早起,坐到屋檐下晒太阳,晒着晒着有些恶心,吞了几粒药片,倒头睡起来。醒来时太阳已爬上
屋檐,却发现老鹅没了。
这老鹅,跟了她十三年,从小区门口捡的。小小一团鹅黄,谁承想竟长成偌大一只呢?儿女们是极少
来的,通常只有她和它。想说话了和它唠叨两句,生气了就踹它两脚,它不记仇,依旧影子似的随着她,
腻着她。
老太太在院子四周搜寻一番,仍没得踪迹。猛然想起那孩子,心就咯噔了一下。
那晚,她早早在过堂屋候了。果不其然孩子来了。当他在灶台上翻寻时,她一把就攥了他胳膊,问道:
“是不是把鹅偷走了?”孩子点点头。她想也没想就在他后脑勺儿扇了一巴掌。“是不是把鹅给吃了?”
孩子又是点点头。顺势拎了把刷锅的炊具,捋起他衣袖就抽打起来。抽着抽着便瞧得他胳膊上全是银元大
小的红斑,一圈连一圈,看得心里麻麻幽幽,索性撒了他,一屁股坐在灶台上,默默盯了他半晌,摆摆手
说:“你走吧,走吧。以后不要再来了。”孩子一愣,没有动,只嘟囔道:“我奶奶死了……我杀了它祭
祀……”老太太不再搭理他,转身回了屋,和衣躺下。
一躺就是两天。再次睁开眼,屋里灯怎么就亮了。炕沿上摆着副碗筷,碗里尚冒着热气,是碗疙瘩汤。
香油花浮着,白鸡蛋卧着。老太太心里热了下,吸溜起来。还好,病隔了一夜就痊愈了。
那天晚上,老太太喝完了汤,耳畔便传来谁家的收音机正在唱《春闺梦》,是张氏与丈夫王恢互诉衷
肠那一场。听着听着,她不禁轻声唱将起来:
去时陌上花如锦,今日楼头柳又青!可怜侬在深闺等,海棠开日到如今。
16
门环偶响疑投信,市语微哗虑变生。因何一去无音信?不管我家中肠断的人。
“咕咚”一声闷响,她才猛然梦醒,身子打个激灵,朝墙边看去,那孩子从墙头跌了下来。
“我……我……”男孩诺诺道,“我只是来瞧瞧,你的病好了没有。那天晚上,你的头比开水还热……”
老太太领男孩进屋,给他热了排骨和米饭。
随后几日,男孩都过来共进晚餐。孩子通常只闷了头扒饭,很少动筷子搛菜。吃一阵偶然抬头,老太
太便往他碗里搛一箸菜,孩子也搛了肉丁或腊肠,犹犹豫豫着往老太太碗里塞。老太太就笑。
当日晌午刚过,王静生就来了。王静生说,关于她跟孩子的事,他听别人说了。孩子爸妈、爷爷早死
了,奶奶前几天也死了。孩子的病是父母遗传的艾滋病。那晚,老太太做好了饭菜,孩子却没来。
儿子第二天到了麻湾。老太太正在炕上收拾皮箱,儿子说:“哎,我真是白着急了,原来你已经
准备回去了啊?这个礼拜日就是你寿日,香港的李老板做了你一辈子的戏迷,专门从香港飞来给你庆祝,
光赞助费就掏二十万。饭店呢,就定在凯撒大酒店,省电视台要全程录像呢。”
老太太看他一眼,抽出皮箱拉杆,拍了拍儿子的肩,就朝土岗走去。儿子一见,蹙着眉喊:“妈!出
租车在村东呢!”老太太大抵聋了,只顾弯着脊背拉着皮箱朝前走。儿子小跑着过去,在母亲身后边走边
絮叨:“不瞒你说,赞助费说是二十万,其实给了五十万!不就听你唱两句《春闺梦》和《锁麟囊》?人
家拿你当宝,傲气值几个钱呢?”
老太太径直走到了岗下,伸手擦了擦汗,将皮箱扔在土岗那厢,朝坡走去。这条坡不长,但是陡。老
太太弯下腰身,晃晃悠悠往上爬,当眼前蓦然出现一只瘦骨嶙峋的小手时,她不禁抬起脖子瞅了瞅。当孩
子的小手紧攥住她的掌心时,老太太身上忽就有了气力,手脚在瞬间就热了起来。有那么片刻,老太太确
信双腿其实就踏在棉花般洁净干燥的云朵里,每向上微微跨一小步,就离天空和星辰近了半尺。
(有删改)
11.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的心理活动,老太太见孩子偷吃炖肉,后“竟有些隐隐的得意,方沉沉睡去”,
寥寥数语,把老人自得于高超厨艺的心理显露出来了。
B. 老太太随身带着的那只白鹅是全文的线索,从孩子杀死白鹅气病老人的情节可知白鹅也是老人精神的
17
寄托。
C. 从孩子和老人一起吃饭时“只闷了头扒饭,很少动筷子搛菜”“犹犹豫豫着往老太太碗里塞”等情形
看出,失去亲人的孩子比其他孩子显得拘谨、胆怯。
D. 小说地方特色鲜明,老太太初到麻湾时与村妇们的交往,孩子间的打骂等情节就有很浓郁的乡土气息。
E. 小说擅长在平淡的叙述中营造不平常的效果,老人搬到孩子独自一人的土岗住处作为结局,既在情理
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12. 小说中老太太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13. 小说中老太太的儿子来接老太太回城的情节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14. 这篇小说以“良宵”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两个方面,结
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答案】11. DE 12. ①善良仁慈。从老人给孩子煮吃的,原谅孩子杀鹅祭亲,在亲人乡人的不解中做出
陪伴孩子的选择可以看出。②质朴高雅。远离城市搬来麻湾居住,在乡妇们闲言碎语中保持一颗安静的心
灵,享受每一次唱戏的境界。③不慕名利。对儿子提及的大老板的寿宴捧场不感兴趣。
13. ①生动鲜明地塑造了儿子不关爱老人,唯利是图的嘴脸。②使小说人物——老人的形象更加丰满,儿
子的形象反衬出老人淡泊名利的一面;③这一情节是小说的高潮,表达了小说的主题。从儿子的言谈可以
看出老人与他之间生活追求的不一致,这促使老人做出陪伴孤童的决定。
14. ①从情节来看,记叙了一位孤童通过“偷食”果腹的故事,因维持了他可怜的生命,让每一个夜晚都
显得那么美好而不易。②从主题来看,表达了一位看惯了人世浮沉、淡泊名利、善良的老艺人,与一个罹
患艾滋病的孤童在夜晚相遇、相识、相知而产生的情意,它能抵达温暖,闪耀着至善、至美的人性光辉。
③从人物塑造的角度来看,暗示了白昼与夜晚、喧哗与静谧之间老人和孩子的复杂人性。
【解析】
【分析】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18
A.“把老人自得于高超厨艺的心理显露出来了”错误。更多的是“老人”认为自己能让孩子果腹的心满意
足。
B.“白鹅是全文的线索”错误。“白鹅”不是全文的线索,“白鹅”只是老人与孩子之间产生交集和沟通
的一个契机、一个激发点。
C.“失去亲人的孩子比其他孩子显得拘谨、胆怯”错误。孩子知道自己得了传染病,搛菜时显得不自然,
是怕传染给老人。
故选 DE。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由原文“翌日出门,买了冷鲜肉,切姜剥蒜,配了红椒、桂圆、八角、茴香,用高压锅将肉焖了。肉香四
处散了开去,老太太眯眼打起盹儿来。等睁开眼,天已大黑,去过堂屋看炖的肉,明显是吃剩的。老太太
竟有些隐隐的得意,方沉沉睡去”可知,老人特意炖肉其实是专门给孩子做的。由原文后来男孩过来和老
人共进晚餐的情节可以看出,老人已经原谅了孩子杀鹅祭亲的行为,并在亲人乡人的不解中,最终做出陪
伴孩子的选择。这些都可以看出老人是善良仁慈的。
由原文“她刚搬到麻湾时,随行只有一只白鹅。她是王静生的远房姨妈,不知怎么想起要到乡下住上段时
日,这才劳烦外甥在村西租了三间瓦房”可知,老人远离城市搬来麻湾居住,并且随行只有一只白鹅。由
原文“好事的村妇们,借串门的名义在炕沿上东拉西扯。可这老太太,安静得像一只猫,也不插嘴”可知,
老人为人安静,不喜欢与别人闲聊,在乡妇们闲言碎语中保持一颗安静的心灵,享受每一次唱戏的境界,
表现了老人的质朴高雅。
由原文“‘哎,我真是白着急了,原来你已经准备回去了啊?这个礼拜日就是你寿日,香港的李老板做了
你一辈子的戏迷,专门从香港飞来给你庆祝,光赞助费就掏二十万。饭店呢,就定在凯撒大酒店,省电视
台要全程录像呢。’老太太看他一眼,抽出皮箱拉杆,拍了拍儿子的肩,就朝土岗走去”可知,当儿子说
香港的李老板专门从香港飞来给她庆祝寿日,光赞助费就掏二十万时,老人只看他一眼什么都没说,表现
得非常平静,对儿子提及的大老板的寿宴捧场不感兴趣,表明老人不慕名利。
【13 题详解】
19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情节作用的能力。
儿子来接老人,说话的重心是香港的李老板赞助老人庆生的问题,完全不关心老人在这里的生活,生动鲜
明地塑造了儿子不关爱老人,唯利是图的嘴脸。
由原文“‘哎,我真是白着急了,原来你已经准备回去了啊?这个礼拜日就是你寿日,香港的李老板做了
你一辈子的戏迷,专门从香港飞来给你庆祝,光赞助费就掏二十万。饭店呢,就定在凯撒大酒店,省电视
台要全程录像呢。’老太太看他一眼,抽出皮箱拉杆,拍了拍儿子的肩,就朝土岗走去”可知,当儿子说
香港的李老板专门从香港飞来给她庆祝寿日,光赞助费就掏二十万时,老人只看他一眼什么都没说,表现
得非常平静,对儿子提及的大老板的寿宴捧场不感兴趣,表明老人不慕名利。
再有,从儿子的言谈之间都是关于赞助费数量的多少的问题可以看出老人与她儿子之间生活追求的不一致,
这促使老人做出陪伴孤童的决定。这一情节是小说的高潮,表达了小说的主题。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标题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由原文“午后,老太太喝了碗稀饭,猫进被窝,看电视。过堂屋传来电饭锅被揭开的滋啦声,饭菜入嗓猛
然吞咽的咕咚声……她蹑手蹑脚踱到庭院,见岗上那个孩子在往外翻墙。老太太默然看了片刻回了房”可
知,独自居住在岗上的孩子往外翻墙,说明孩子是来“偷食”,在情节方面,记叙了一位孤童通过“偷食”
果腹的故事,因维持了他可怜的生命,让每一个夜晚都显得那么美好而不易。
由原文“她刚搬到麻湾时,随行只有一只白鹅。她是王静生的远房姨妈,怎么想起要到乡下住上段时日,
这才劳烦外甥在村西租了三间瓦房”可知,老人大老远的搬来麻湾居住,说明老人看惯了人世浮沉、淡泊
名利;由原文“当孩子的小手紧攥住她的掌心时,老太太身上忽就有了气力,手脚在瞬间就热了起来。有
那么片刻,老太太确信双腿其实就踏在棉花般洁净干燥的云朵里,每向上微微跨一小步,就离天空和星辰
近了半尺”可知,老人最后做出决定陪伴孤童,表达了老人的善良。与一个罹患艾滋病的孤童在夜晚相遇、
相识、相知而产生的情意,它能抵达温暖,闪耀着至善、至美的人性光辉,突出了主题。
从人物塑造的角度来看,老人远离城市搬来麻湾居住,在乡妇们闲言碎语中保持一颗安静的心灵,享受每
一次唱戏的境界。孩子和老人一起吃饭时“只闷了头扒饭,很少动筷子搛菜”“犹犹豫豫着往老太太碗里
塞”等情形看出孩子知道自己得了传染病,搛菜时显得不自然,是怕传染给老人。暗示了白昼与夜晚、喧
哗与静谧之间老人和孩子的复杂人性。
20
四川省雅安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二 3 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深山里,一位老汉的升旗仪式
市晚报记者黄豫光跟随驴友骑行到黄泥湾,在一个农家小院前停了下来,他注意到,小院外面树了一
根高高的旗杆,顶端飘扬着一面五星红旗。
小院的主人是位头发花白的老大爷。
老黄对老大爷说:“这里既然挂着国旗,就应该是单位吧,但我看这里不像单位,所以下来问问情况。”
老大爷说:“你说的不错,这里并不是什么单位,是我的家。”
“那么,”老黄斟酌了一下,迟疑地问,“您家门口为什么要挂国旗呢?”
老大爷反问:“难道不允许吗?”
“不是不允许,我是觉得好奇。这里面肯定有什么原因吧?”
“说来话长,三言两语也跟你说不清楚。你不是还要赶路吗?你的同伴都走得不见影儿了。是”
老黄掏出手机,拨通了以后说:“你们别等我了,我想在这里做个采访,完了自己回去。”收了手机,
老黄对老大爷说:“我不赶路了,想陪你聊聊天。”
老大爷说:“那就进屋坐吧。我泡壶茶,咱俩慢慢聊。”
老黄跟在老大爷身后进了屋,在桌子前坐下。老大爷拿出一把茶壶,沏上茶,倒在两个茶杯里,递一
杯给老黄,自己也在桌子旁边坐下来。茶水袅娜地飘散着淡淡的清香和水汽,弥漫在两个人中间。老黄啜
了一口茶,感觉茶水虽有些苦涩,但口鼻生香。这种茶应该是农村人自己采摘自己炒制的粗茶,但是没有
农药和化肥的污染,绝对是绿色食品。老大爷慢悠悠地呷了一口茶,打开了话匣子。
原来,这位老大爷名叫王宝柱,有一手好厨艺,年轻的时候,响应县政府号召,跟随劳务输出建筑队,
陆续到亚非一些国家务工,给建筑队做饭。后来年龄大了,才安心在家养老。儿子和儿媳在竹园镇开饭馆,
老伴去照看孙子,家里只剩下他一个人了。他不是不想去给儿子打下手,而是他每天早晨要在家门口升国
21
旗,所以坚持留在了农村。最后那次回国的时候,他在北京下了飞机,专程去天安门广场看了一次升国旗
仪式,看得热泪盈眶。他当即从北京买了一面国旗带回黄泥湾。回来的当天,他就去自留山上砍了一棵高
大溜直的杉树,剁去树枝,刮掉树皮,用砂纸将树干打磨得圆润光滑,固定在院子外面。这就是他的旗杆。
在杉树的顶端,用尼龙绳挽个活结,在下面一拉绳子,国旗就能顺顺当当升上去。自从那天早上六点钟他
一个人升了国旗,这十多年来,不管是春夏秋冬,还是雨雪风霜,他从未间断过。为了升国旗,他哪儿也
不去了,每天只有升了国旗,他才觉得踏实,整个人浑身就有劲儿了。他记不住更换了多少条尼龙绳,更
换了多少面国旗,他只记得,每天早晨六点钟,他要风雨无阻、雷打不动地升国旗。
王大爷最后说:“一个人只有到了外国,才强烈感觉到自己是中国人。有时候特别想家,有时候受了
外国人欺侮,我就到中国驻外大使馆去看国旗。虽然我从没进过大使馆,更没向大使馆求过助,但大使馆
门口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给了我无穷的力量。在国外那么多年,国旗在我心里比什么都亲切。这也是你问
我为什么要在家门口升国旗的原因。”
不知不觉间,两个人聊到了太阳西沉。满天的晚霞笼罩着整个村庄。王大爷站起来说:“我得去收国
旗了。”老黄看着他解下旗杆上的绳子,轻轻拉动着,国旗徐徐降了下来。王大爷将国旗叠好,抱在怀里,
进了屋。
老黄说:“大爷,我能不能在您家借宿一晩?明天早上,我想看您升国旗。”
王大爷说:“只要你不嫌我们农村条件不好,没问题。”
第二天一大早,老黄还沉浸在梦乡里,就被王大爷唤醒了。王大爷说:“你不是要看我升国旗吗?”
老黄揉了揉惺忪的睡眼,起来了。东部山顶上霞光万道,太阳即将喷薄而出。随着一阵激越的国歌声
起,王大爷手脚麻利地在绳子的一端挂上国旗,轻轻一抖,国旗迎风展开,他慢慢拉动绳子的另一端,国
旗冉冉升起来。当国旗在旗杆顶端高高飘扬时,一轮明亮的太阳出现在了东部山顶上,国歌声戛然而止。
一直不停按着相机快门的老黄不由自主地忘记了拍照,注视着在晨曦中招展的国旗,注视着一脸庄严
的王大爷,行着注目礼。他暗自给自己的这组新闻图片取好了名字,叫做“深山里,一位老汉的升旗仪式”。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个住在乡村的农民老大爷却在院子里竖起旗杆,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每天坚持升国旗,这表现了
普通百姓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
22
B. 小说采用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国旗”,情节“发现国旗——聊国旗——收国旗——升国旗”,暗
线是王大爷内心情感的变化。
C. “只要你不嫌我们农村条件不好,没问题”,王大爷的这句话既在情节上起着过渡作用,同时也表现
了王大爷谦卑而好客的形象特点。
D. “东部山顶上霞光万道,太阳即将喷薄而出”,既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渲染祥和庄严的气氛,烘托
人物形象,又具有浓厚的象征意味。
8. 文中画线部分突出描写了老大爷邀老黄进屋,与老黄沏茶对饮的情节,非常细腻,请结合作品分析其
作用。
9. 有人评论这篇小说营造出了黄泥湾浓郁的时代气息,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①沏茶对饮的情节描写使得小说上下文连贯更合理,因为“说来话长”,所以要沏茶
对饮来谈;②沏茶待客、主客对饮使得王大爷礼貌待客、质朴可亲的形象更加立体;③沏茶对饮营造了主
客之间安宁祥和、轻松和谐的谈话氛围,使得小说内容更为丰富、有韵味。
9. ①选材上,作者借记者老黄随驴友骑行的所见所闻,将故事发生的地点聚焦在黄泥湾的一个农家小院,
折射驴友乡村游的时代现象;②情节上,作者借王大爷年轻时响应县政府号召,跟随劳务输出建筑队到亚
非一些国家务工,折射农村向国外劳务输出的社会现实;③主题上,作者借王大爷年轻时在国外打工把对
家乡的思念化为对国旗、对国家的一种热爱和信仰,折射出普通百姓自发的朴索而真挚的爱国情怀。
【解析】
【7 题详解】
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
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 B 项,“暗线是王大爷内心情感的变化”错误,小说中的暗线是记者老黄的情
感变化。故选 B。
【8 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文章的结构安排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答出情节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内容和读者的角度分析
其作用。此题要求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突出描写了老大爷邀老黄进屋,与老黄沏茶对饮的情节的作用,题干
中要求“结合作品”就要集合全文,考虑和上下文的关系以及人物塑造主旨表达等内容分析,从内容看,
23
文段中写“茶水袅娜地飘散着淡淡的清香和水汽,弥漫在两个人中间”“感觉茶水虽有些苦涩,但口鼻生
香”创设出一种宁静祥和,轻松和谐的谈话氛围,增强文章的韵味;从结构看,“品茶”就需要时间,在
此期间可能谈论一些事情,再结合“老大爷慢悠悠地呷了一口茶,打开了话匣子”可以看出此处自然引出
下文老大爷述说自己的经历,使文章的情节衔接合情合理;语段中“老大爷拿出一把茶壶,沏上茶,倒在
两个茶杯里,递一杯给老黄”写出老大爷礼貌待客、质朴可亲。从这些内容切入结合文中的具体内容分析
此情节的作用即可。
【9 题详解】
此题考核对文章的探究能力,答题时要选准探究的角度,用文中的内容诠释要求探究的内容,要求探究这
篇小说营造出了黄泥湾浓郁的时代气息,探究的重点在于“时代气息”,可从情节、内容和主旨的角度探
究,从情节看,主体事件是旅游,主要的场景是农家院,写出现代的“乡村游”;从王大爷交代的自己的
经历看,主要写自己相应号召到西亚等一些国家务工的事情,反映出“劳务输出”这一时代的社会现实;
从主旨看,标题“深山里,一位老汉的升旗仪式”以及在国外用国旗表达自己对国家、家乡的思念,反应
出“爱国”这一时代的主题。
【点睛】分析文中的某情节的作用题目,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
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
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此题主要从人物塑造、主旨的表达和情节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
四川省成都市南开为明学校 2020-2021 学年高二 3 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庹其五
石鸣
①庹其五是个茶客。或者说,退休前,庹其五是个老师;退休后,庹其五是个茶客。退休前,庹其五
每周六天去学校上课;退休后,庹其五每周六天到巷子尽头老孙家的茶铺子里坐着喝茶。
②老孙家的茶铺子很小,茶几椅子就摆在院子里。院里的照壁是早就毁了,站在院外的路上往里看,
一眼就能看个通透。庹其五就坐在通透处的一棵银杏树下。银杏高四五丈,郁郁苍苍,总有上百的年岁了
吧?庹其五有时抬眼望着银杏树,不免感叹一声:“银杏自然是好,要是有这么粗大的一棵茶树立着,不
24
是更佳?”听见的人就把老孙叫过来,对老孙说:“老孙,改天你将这银杏刨了,庹老师说,种棵茶树才
更好呢。”老孙听了,也抬眼看看银杏,对庹其五说:“庹老师,这银杏可算得上是我爷爷辈的了呢。”
庹其五和喝茶的人就笑起来,庹其五对老孙说:“老孙,他们说玩笑话呢。这么好一棵树,谁舍得刨?”
③在老孙家茶铺子喝茶的,多是熟客,认得庹其五的,都叫他“庹老师”,不认得的,互相谈起来,
问起姓名,庹其五就会蘸着茶水在茶几上写一个“庹”字,指点着说:“很多人开口就念度,那不对。这
个字念庹,同稳妥的妥一样的音。”同他的姓难念一样,有时他说的话也让人觉得突兀。比如,有时候庹
其五将装茶叶的小瓶子从口袋里掏出来,将茶叶仔细放进茶碗,看着老孙一柱滚鲜鲜的开水注进去,就说: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说的是陆羽《茶经》开首一句,但和庹其五一道坐着喝茶的人都不知道,所以
接着话往下说的人很少。一道喝茶的人听不懂庹其五说的那些话,庹其五却并不觉得孤单,并没有知音不
遇的失落。自己的心绪能懂自己的话,就够了,所以别人听不太懂的话,庹其五常常是说几句就止住了。
④庹其五来老孙的茶铺子喝茶,是喜欢自己带茶来。老孙的茶太普通,没有他自己的茶好。庹其五无
儿无女,老伴也走了,生活清淡,钱能做的用途不多,说来算去也就是个喝茶。庹其五原本也是有个儿子
的,上山下乡的时候,儿子到山区插队,一年夏天放牛,走在山沟里,遇上山洪,儿子忙着赶牛,却将自
己留在了山洪里。庹其五和妻子赶到儿子插队的村庄,站在山沟边一阵痛哭,又一阵痛哭,才移动步子,
山坡上种下一株远道带来的茶树,又沿山沟向下一路洒了五斤茶叶。乡里人都奇怪,只以为是城里人在破
旧,却不知庹其五是在给儿子安魂。儿子喜欢茶,若不是来了上山下乡的运动,本是该去农业大学学习,
然后去培育他愿望中的优质茶树的。然而天不假人以时日,庹其五只能让一株茶树在山坡上让儿子凝望。
那株茶树是儿子未下乡前在花盆里试种的,树干树枝上都有他抚摸的痕迹,如今人茶两相望,也算是互为
慰藉。
⑤有一段时间,庹其五外出走了一圈回来后,突然开始喝老孙配备的茶了。这情况以前少见,一同喝
茶的人就奇怪。问,也没问出个所以然。庹其五说:“喝茶,喝的是心绪,还在乎茶的好坏?”这就让大
家不好说了。谁说喝茶不是喝心绪呢?老孙的茶庹其五一喝竟持续了一年,让人渐渐忘了他有自己带茶的
习惯。
⑥大伙儿想起来他有这习惯,是第二年的清明后。庹其五又自己带茶叶来了,而且给相熟的人每人都
送一小包。茶是新茶,雀舌,一看就是明前的新芽。问,才知道是庹其五儿子以前插队的那个村寄来的。
再问,才知道庹其五去年到山里看儿子,发现当年栽的那株茶树长得竟好。村里人依旧穷,庹其五就想着
让他们种茶,于是请了他茶研所的一个专家朋友去看,专家说气候土壤都适合,便说动村主任引进茶苗,
聘了人指导种植和焙制。村里人家家户户少余钱,庹其五就先垫付了请人的费用,告诉村主任茶叶赚了钱
25
再补给他。一年过去,果然就出了茶来。茶还是打顶采的,量少,制得也不算好,但庹其五喝着,也是觉
得浓郁清爽。
⑦此后每年村里都寄上新茶来。三年后茶叶开始正常开采,竟是越制越好,渐入佳境。庹其五带上新
茶,看着老孙将水冲进茶碗,就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这话,一道喝茶的人都已经听熟了,他们
偶尔也重复一下,都以为是庹其五写的诗句。
7.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庹其五的身份和习惯,通过比较,写出了他对喝茶的喜爱,为下文情节展开
埋下了伏笔。
B. 第③段庹其五对其他茶客解释“庹”字读音,又引出其话“让人觉得突兀难懂”,这些细节描写完全
是为了表现庹其五的书卷气。
C. 第④段运用插叙的手法介绍庹其五儿子的故事,既和小说主题紧密相关,也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
的作用。
D. 第⑦段划线句不但表达了庹其五对茶的赞美,还饱含了他对儿子的怀念,以及对山村茶树种植业发展
的欣慰。
8. 文中写到老孙家茶铺子里银杏树,有什么用意?
9. “喝茶”作为小说构思的关键,是如何使情节紧凑精巧的?试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①描写银杏树的高大繁茂,写出茶铺处于古朴、苍郁的环境之中;②引出庹其五对种
茶树的感叹,侧面烘托他对茶树的深情;③心中老是惦记着茶树,为下文庹其五帮助山村发展茶业埋下伏
笔。
9. ①小说以介绍庹其五茶客身份和喝茶的习惯开篇,以庹其五在茶馆冲饮山村寄来的新茶结束,中间多次
描写他与茶客喝茶,“喝茶”一事贯穿全文,是全文的结构线索。②庹其五的心境、人生态度的变化是小
说的暗线,这条暗线也是借助人物有关“喝茶”的话语和心理呈现的。③小说多次由“喝茶”引出中心事
件外的其他内容,如人物的身世遭遇、帮助农村种茶等。喝茶在小说中起到了串连情节、推动情节发展的
作用。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校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2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共 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六指杨
王荀
画家启凡与妻子金菊香走出武陵源景区的时候,已是华灯初上。吃过晚饭,回到网上预订的农家乐酒
店。意独未尽的启凡,情不自禁地吟起了李白“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的诗句。
启凡这次来张家界旅游,有两个目的:一是想领略张家界集秀、幽、野、险于一体的自然风光,写生
创作;二是想走访画坛怪才六指杨。听说六指杨绘画不用毛笔,六个手指尖蘸着颜料就画得风生水起。
启凡正在专心致志地欣赏着旅游照片,窗外突然传来吵闹声,而且声音愈来愈高。
“你说,你的小孩把我的画弄毁了,怎么办?”
“老板,小孩不懂事,她不是有意的。”
“那你说怎么办……”
启凡实在坐不住了,蹬上拖鞋,走出房间,来到一楼大厅。原来,老板刚画好一幅山水,还没有落款,
展放在大厅的地板上,被一个游客的女儿踩得模糊不堪。当时,那个游客刚登记好房间,坐在沙发上休息。
也许是小女孩对这幅画感到好奇,就在那位游客把她放到地上时,就直接跑过去,兴奋地在画上走来
走去。本来老板用水墨就重,加上颜色未干,瞬间那幅画彻底被小女孩毁了,成为一张废纸。
“老板,我女儿雯雯,五岁,癌症,先天的,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医生说,雯雯最多有三个月的
寿命。”游客抱起雯雯,乞求老板原谅,他眼睛干涩,目光呆滞,“雯雯喜欢看电影《阿凡达》,喜欢看
影片中的山水云雾。我东借西凑一千元钱,带她来张家界游玩。”
“你说这些,跟我有啥关系?”老板没有被游客的不幸打动,几乎是在吼,“我这是订单画,每幅两
万元。好了,我同情你,赔偿一万元就行。”
“老板……”游客语音哽咽,一副可怜巴巴的样子,“别说一万元。我现在连一千元也没有。”
“别在我这儿玩套路了。这种把戏,我见得多了。”老板怒气冲冲地瞪了游客一眼,“骗子,都是骗
27
子。”
“我不是骗子。”游客从行李包中找出医院诊断证明,“老板,你看。”
“我不看!”老板转过身去,不屑一顾。
启凡接过诊断证明,仔细看看。又递到游客的手中,心平气和地说:“老板,宽容别人,也是善待自
己。”
“不行!”老板言之凿凿,没有让步的余地,“你能替他交钱,明早我就放他走。”
“这样吧,我给你画幅山水画,弥补一下小女孩的过失。”启凡想到一种补救措施。不知老板能否同
意。
“你是画家?”老板从上到下仔细打量着启凡,“明早看过你画的东西再说。几个朋友约我喝茶,我
现在出去一趟。”
翌晨,启凡和妻子吃过早餐,在酒店门前散步,老板看到启凡,热情地迎了上去,紧紧地握住启凡的
手,与昨晚简直判若两人。
“您就是国画大师启凡?您画的《武陵源风光》,真是一绝。这幅山水画笔墨大气流畅、立意独特,
色调对比强烈,个性突现,能使人对景区产生无限的向往。”老板说着,打开画室的门,指着案上的画作
滔滔不绝。
启凡微笑着,没有作答。
“我是六指杨,久闻启凡大师大名,真是幸会啊!”
“你是六指杨?”启凡吃惊地反问。
六指杨伸出右手,显示六个指头,笑容可掬地说:“我姓杨,原名杨玉印,因是六指,人们习惯叫我
杨六指。后来觉得杨六指不顺口,就叫成六指杨了。”
哦,启凡一下子全明白了。
“咱俩在这儿见面,真是缘分哪。”六指杨呵呵地笑着,脸上的皱纹乐开了花。
“我还没见过你画画哪。”
28
“现在就画给你看。”六指杨一边说,一边展开四尺宣纸,把各种国画颜色挤到瓷盘边。六指杨先把
手指放在水中,然后蘸着瓷盘边的颜料,又蘸了点水,像弹钢琴似的,手指在宣纸上快乐地上下游动,时
而黑,时而黄,时而红,时而绿,时而白,时而紫,时而红黄并用,时而黑白相间,不到五分钟时间,一
幅气韵生动、潇洒脱俗的牡丹画,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启凡面前。
落款时,六指杨仍然不用毛笔,右手大拇指甲蘸点墨汁,“国色天香”四个行草字跃然纸上,与国画
牡丹相得益彰,浑然天成。
从没见过这种画法的启凡,心中暗暗称奇。六指杨名不虚传。
这时,那位游客背着行李,拉着女儿雯雯的手,从二楼走下来。六指杨主动迎上前去:“兄弟,对不
起,昨晚我心情不好,让你受委屈了。你现在可以走了。”
“谢谢,谢谢!”游客紧紧地握着六指杨、启凡的手,含着泪千恩万谢而去。
六指杨热切地对启凡说:“先生准备住多久?我想好好跟先生学习一下。在我这里,一切免费,恳请
先生多留几天。”
启凡笑了一下,说:“不必了,你的画技我已经领教了。我们马上退房,去下一个景点。”
(有删改)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写启凡情不自禁地吟诵李白的诗句,抒发了他游历景区后的自得之乐,显示了他作为艺术家的修
养与情怀,为故事的发展张本。
B. 小说写游客“眼睛干涩,目光呆滞”这一细节,暗示他所叙述的小女孩患病的事并非杜撰,启凡仔细
看诊断证明也印证了这一点。
C. 六指杨对启凡所画《武陵源风光》赞叹不已,小说至此情节突转,他换了--副面孔热情接待启凡,
前倨后恭的态度暴露了他的势利。
D. 文末写启凡领教了六指杨的神奇画技,暗自称奇。此行的目的已经达成,因为急于前往下一景点,所
以还是谢绝了六指杨的盛情挽留。
8. 小说在刻画启凡这个人物形象时,突出了人物的哪些特征?请简要分析。
29
9. 小说以“六指杨”为题,有何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7. D 8. ①有自己的追求。他留恋武陵源的山水,也对拜访画坛怪才六指杨充满期待。②有怜
悯之心。他同情弱者,愿为解救小女孩而作画。③憎恶人性冷漠者。他虽佩服六指杨的画技,但不满其做
派,坚决离开。
9. ①设置悬念。六指杨名字怪异,富有悬念,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引导关注。小说围绕“六指杨”
组织情节,引导读者聚焦人物、关注情节。③揭示主旨。以“六指杨”为题,引导读者对这个人物做评判,
并由此引发读者对艺术与人品的深思,深化了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