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浙江省各地
2020-2021 年期中语文高二下学期试题精选汇编
现代文阅读 I
浙江省杭州市长征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简单来说,CRISPR 就是一把分子剪刀,能够剪断 DNA 分子。CRISPR 本是大多数细菌及古细菌中的
一种获得性免疫方式,它是细菌及古细菌在进化过程中和病毒不断斗争而产生的免疫武器。
病毒能把自己的基因整合到细菌及古细菌中,利用后者的细胞工具为自己的基因复制服务,而细菌及
古细菌则进化出 CRISPR 系统,利用这把分子剪刀把入侵的病毒 DNA 减掉,实现自我保护。近年来,科
学家发现 CRISPR 可用来对 DNA 进行编辑。这种技术的影响极其深远,从改变老鼠皮毛的颜色到设计不
传播疟疾的蚊子和抗虫害作物,再到修正镰状细胞性贫血等各类遗传疾病等等。该技术具有非常精准、廉
价、易于使用,并且效果非常强大的特点。随着相关研究的展开和深入,CRISPR 开始在科学研究中大放
异彩。
(摘自赵亮《编辑基因治眼病》)
材料二:
《自然》年度十大人物只是选取当年对科学界产生最大影响力的人物,并不一定是正面形象。2017 年
的榜单中就出现了美国总统特朗普任命的环保署署长斯科特·普鲁特(Scott Pruitt)的名字。这名气候变
化怀疑论者入职后瓦解了奥巴马政府的一系列环保遗产。今年则由“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的主角、南科大
副教授贺建奎担任。
贺建奎在 11 月宣布两名经 CRISPR 编辑基因的双胞胎女婴降生,尽管现代辅助生育技术足以让患有
艾滋病的父亲生出健康的孩子,贺建奎依然决意用编辑胚胎基因的方法来试图达到免疫艾滋病的目的。外
2
界普遍担忧,两个孩子的一生将被未知的健康风险笼罩。打开基因编辑伦理的“潘多拉魔盒”更令国际科
学界争议沸腾。
(摘自“澎湃新闻网”)
材料三:
当地时间 11 月 28 日,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NIH)发布声明称:这项研究表明贺博士及其团队有悖
国际伦理规范。
该研究很大程度上为秘密执行,抑制婴儿 CCR5 基因的医学必要性没有说服力,知情同意过程非常值
得怀疑,对脱靶效应没有充分探究。非常不幸的是,这项技术第一次应用于人类生殖细胞系的方式如此不
负责任。
需要建立国际共识对此进行约束,否则,有可能出现大量考虑不周且有违伦理的研究项目充斥的风险。
如果这样重大的灾难事件继续在科学界蔓延,那么这种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具有巨大潜力的技术将会被公
愤和厌恶所掩盖。
为避免产生任何疑问,NIH 再次重申,不支持对人类胚胎的基因编辑技术。
(来源: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官网)
材料四:
现在,由于 CRISPR 这一革命性基因编辑方法的出现,我们可以直接编辑细胞的主要基因组。从理论
性讲,CRISPR 可以用来清除数百种突变,使我们免受心脏病、癌症、阿尔茨海默病和精神分裂症等疾病
的折磨,极大地改善后代的健康状况。
从这个角度来看,不从基因上改善我们的后代是不道德的。英国牛津大学的伦理学家朱利安·萨维勒
斯库表示:“这是一种道德上的要求。如果一个孩子因为父母拒绝药物或手术治疗而失聪,我们会感到震
惊。”萨维勒斯库认为,当基因编辑可以安全实施时,拒绝该技术也是错误的。
有些人对此持有异议。在最近的一场辩论中,患有一种罕见侏儒症的女演员基纳·斯坦雷伊说,基因
编辑可能是在“清除”某种类型的人。“我们并没有战胜疾病,也没有治愈它。”
(摘自张红、程建家《科学的十大道德困境》)
3
7. 下列对材料中“CRISPR”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CRISPR 是细菌及古细菌在进化过程中和病毒不断斗争而产生的一种获得性免疫方式。
B. 病毒利用自己 细胞工具为基因复制服务,同时细菌及古细菌进化出了 CRISPR 系统。
C. 凭借精准、廉价、易于使用及效果强大的特点,CRISPR 开始在科学研究中大放异彩。
D. CRISPR 已可以直接编辑人类细胞的主要基因组,其研究已不再单纯停留在理论阶段。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研究人员最初利用 CRISPR 把入侵的病毒 DNA 减掉,近年来,发现其可用于基因编辑这有助于人类各
类遗传病的治疗。
B. 贺建奎因为成功利用 CRISPR 对双胞胎婴儿胚胎基因进行编辑的历史性贡献而被《自然》杂志评为 2018
年年度十大人物。
C. 基于贺建奎及其团队的研究不符合国际伦理规范,NIH 发布声明无条件谴责这一行为,并再次声明不
支持基因编辑技术。
D. 朱利安·萨维勒斯认为如果不从基因上改善我们的后代是不道德的,同时他还认为人们拒绝基因编辑
技术也是不正确的。
9.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人们不赞同当前对人类实施胚胎基因编辑技术的原因。
【答案】7. D 8. A
9. ①探究不充分,实施安全性无法保证,笼罩未知的健康风险;②违背国际伦理规范,可能引发大量类似
灾难事件;③若处置不当,这种拥有巨大潜力的技术会被人类厌弃;④可能是在“清除”某种类型的人,
违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解析】
【分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4
A.“CRISPR 是细菌及古细菌在进化过程中……”错误,由原文“CRISPR 本是大多数细菌及古细菌中的一
种获得性免疫方式,它是细菌及古细菌在进化过程中和病毒不断斗争而产生的免疫武器”可知,原文是
“大多数”细菌及古细菌,有范围限定。
B.张冠李戴,“病毒能把自己的基因整合到细菌及古细菌中,利用后者的细胞工具为自己的基因复制服务,
而细菌及古细菌则进化出 CRISPR 系统,利用这把分子剪刀把入侵的病毒 DNA 减掉,实现自我保护”可
知,“细胞工具”是“细菌及古细菌”的。
C.“凭借精准、廉价、易于使用及效果强大的特点”错误,由原文“该技术具有非常精准、廉价、易于使
用,并且效果非常强大的特点。随着相关研究的展开和深入,CRISPR 开始在科学研究中大放异彩”可知,
“CRISPR 开始在科学研究中大放异彩”的条件还有“相关研究的开展和深入”。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贺建奎因为成功利用 CRISPR 对双胞胎婴儿胚胎基因进行编辑的历史性贡献……”错误,曲解文意,
由原文“《自然》年度十大人物只是选取当年对科学界产生最大影响力的人物,并不一定是正面形象。……
今年则由‘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的主角、南科大副教授贺建奎担任”可知,贺建奎是以反面形象入选《自
然》年度十大人物。
C.“并再次声明不支持基因编辑技术”错误,以偏概全,由原文“为避免产生任何疑问,NIH 再次重申,
不支持对人类胚胎的基因编辑技术”可知,原文是不支持对“人类胚胎的基因编辑技术”。
D.“同时他还认为人们拒绝基因编辑技术也是不正确的”错误,由原文“萨维勒斯库认为,当基因编辑可
以安全实施时,拒绝该技术也是错误的”可知,拒绝基因编辑技术也是不正确的是有条件限定,是在“当
基因编辑可以安全实施时”的条件下是不正确的。
故选 A。
5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这四则非连续性文本材料的核心话题是“CRISPR 基因编辑”,不赞同基因编辑的理由可以从这四则材料
中筛查、提炼、概括。
通过材料二“外界普遍担忧,两个孩子的一生将被未知的健康风险笼罩。打开基因编辑伦理的‘潘多拉魔
盒’更令国际科学界争议沸腾。”可概括出实验具有“未知的健康风险”,探究不充分,实施安全性无法
保证,笼罩未知的健康风险。
通过材料三“如果这样重大的灾难事件继续在科学界蔓延,那么这种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具有巨大潜力的
技术将会被公愤和厌恶所掩盖”可知,认为是“重大的灾难事件”,如果继续蔓延,那么这种“具有巨大
潜力的技术会被公愤和厌恶所掩盖”,违背国际伦理规范,可能引发大量类似灾难事件;若处置不当,这
种拥有巨大潜力的技术会被人类厌弃;
通过材料四“在最近的一场辩论中,患有一种罕见侏儒症的女演员基纳·斯坦雷伊说,基因编辑可能是在
‘清除’某种类型的人”可知,提出这是“不道德”的,可以概括出“基因编辑可能是在‘清除’某种类
型的人”,由此推断出这样做违背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浙江省浙北 G2(嘉兴市一中、)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一)(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法典是同一门类的各种法规经过整理、编订后,形成的系统性法律。民法典被誉为“社会生活百科全
书”,对几乎所有民事活动都会发挥保障作用。2019 年 12 月 28 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
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提请审议民法典(草案)的议案,决定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
提请 2020 年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审议通过后,将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法典化的法
律。
著名法学家王利明称,1804 年的法国民法典,是 19 世纪风车水磨时代的民法典代表;1900 年的德国
民法典,是 20 世纪工业社会的民法典代表;那么我国的民法典应该是 21 世纪民法典的代表之作。
6
王利明说,民法典(草案)最大的亮点就是,人格权法和侵权责任法独立成编,这在世界民生立法中
没有先例。人格权关系到每个人的人格尊严,被认为是民事主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包括生命健康、
姓名、肖像、名誉、荣誉、信用、隐私等权利。
民法典(草案)其他各分编都有现行单行法作基础(比如,物权编有物权法作为基础,侵权责任编有
侵权责任法作为基础),人格权编没有专门单行法为基础,而是在现行法律、行政法规和司法解释基础上
进行编纂。
人格权编中,对性骚扰防护主体做了扩大,被认为是一大亮点。
此次提交审议的人格权编中,对此前草案规定的“用人单位应当采取合理措施,防止和制止利用职权、
从属关系等实施性骚扰”做出修改,将“用人单位”修改为“机关、企业、学校等单位”。孟强说,学校
内部间没有雇佣关系(师生间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所以,学校对于学生而言,不是用人单位。
而学校又是未成人和年轻人最为集中的场所,所以扩大性骚扰防护主体的范围,有利于强化对于未成年人
和年轻人人身权益的保护,体现了民法典对于青年一代的关爱和保护。
人格权编还有鲜明的时代性,对一些新技术对人格权的挑战,明确划出了法律红线。近年来,“基因
编辑婴儿”事件、人体冷冻胚胎权属纠纷案等,引发舆论热议。人格权编明确规定:从事与人体基因、人
体胚胎等有关的医学和科研活动的,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不得危害人体健康,不得
违背伦理道德,不得损害公共利益。
(《从摇篮到坟墓,民法典怎样影响每个人的一生?》)
材料二:
民法典草案紧跟时代步伐,及时对一些新模式、新问题做出规范。“随着互联网高科技的快速发展,
电子合同、网络交易等将会更加普遍。”全国人大代表蔡学恩解读说,民法典草案在合同编中增加电子合
同订立规则,能够有效规范网络交易行为,为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在经济活动中更广泛应用奠定了法律
基础。
对于民法典草案中对“自然人声音的保护”做出规范,北京雷石律师事务所赵森杰律师解读说,随着
人工智能的发展,人声音的应用日益广泛。“这意味着承认声音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格利益加以保护。”
(《“社会生活百科全书”来了!民法典“上新”有哪些科技亮点?》)
7
材料三:
牛年伊始,新的《民法典》正式开始实施。在《民法典》这柄“达摩克利斯之剑”下,这些行为要赶
紧打住!
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网名,也会与人们的真实姓名一样,具有人身和财产的双重价值,并往往享有一定
声誉。《民法典》第 1014 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干涉、盗用、假冒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姓名权或
者名称权。《民法典》第 1017 条规定:具有一定社会知名度,被他人使用足以造成公众混淆的笔名、艺名、
网名、译名、字号、姓名和名称的简称等,参照适用姓名权和名称权保护的有关规定。
目前已有不法分子通过 3D 软件合成“假脸”认证网络平台账号,在受害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虚
假注册、诈骗等不法行为。针对人工智能发展之后出现的 AI 换脸技术,《民法典》第 1019 条规定,任何
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未经肖像权人同
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未经肖像权人同意,肖像作品权
利人不得以发表、复制、发行、出租、展览等方式使用或者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确立了禁止以利用信息
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肖像权的规则。
针对计算机、人工智能算法和语音识别技术的发展,《民法典》首次将声音权作为一种独立的新型人
格权予以特殊保护,以适应未来人格利益发展的需要。《民法典》第 1023 条第二款规定,对自然人声音的
保护,参照适用肖像权保护的有关规定。
(《拒绝个人隐私“裸奔”,民法典时代这些行为要注意!》)
1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2019 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提请审议民法典(草案)
的议案;2021 年,民法典正式施行。
B. 《民法典》第 1019 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
侵害他人的肖像权。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
C. 民法典其他各分编都有现行单行法作基础,而人格权是民事主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故人格权编是
在现行法律、行政法规和司法解释基础上进行编纂的。
D. 人格权编还有鲜明的时代性,对一些新技术对人格权的挑战,明确划出了法律红线:禁止从事与人体基
8
因、人体胚胎等有关的医学和科研活动。
12. 著名法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王利明称:“我国民法典应该是 21 世纪民法典代表作。下列不
属于我国民法典新亮点的一项是( )
A. 我国民法典将人格权法和侵权责任法独立成编,开创了世界民生立法的先例。
B. 我国民法典明确“机关、企业、学校等”的防止性骚扰责任,扩大性骚扰防护主体的范围,强化对于未
成年人和年轻人人身权益的保护。
C. 我国民法典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法典化的法律,将各种法规进行整理、编订后形成系统性法律,被誉
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
D. 我国民法典与时俱进,对基因编辑、人体冷冻胚胎等新技术划出了法律红线,明确规定不得危害人体健
康,不得违背伦理道德,不得损害公共利益。
13. 请结合材料二、三,概括民法典是如何回应社会发展需求,体现时代特色的。
【答案】11. A 12. C
13. ①民法典保护隐私权和个人信息,在合同编中增加电子合同订立规则,规范网络交易行为;②民法典
保护声音权,将声音作为一种独立的新型的人格权予以保护;③民法典保护姓名权或者名称权,对于具有
一定知名度的网名也同样予以保护;④民法典保护肖像权,禁止以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肖像
权。
【解析】
【分析】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原文内容的能力。
B.“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说法绝对。材料中说“但是法律另有规
定的除外”。
故选 B。
9
C.“故人格权编是在现行法律、行政法规和司法解释基础上进行编纂的”强加因果。“人格权重要”和
“人格权编是在现行法律、行政法规和司法解释基础上进行编纂的”两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D.“禁止从事与人体基因、人体胚胎等有关的医学和科研活动”曲解文意。由材料“从事与人体基因、人
体胚胎等有关的医学和科研活动的,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不得危害人体健康,不得
违背伦理道德,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可知,原文说的是“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不得
危害人体健康,不得违背伦理道德,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并不是“禁止”。
故选 A。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C.“将各种法规进行整理、编订后形成系统性法律”是法典本身的特点,不属于我国民法典新亮点。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从“民法典草案在合同编中增加电子合同订立规则,能够有效规范网络交易行为,为大数据、区块链等技
术在经济活动中更广泛应用奠定了法律基础”可概括出①民法典保护隐私权和个人信息,在合同编中增加
电子合同订立规则,规范网络交易行为;
“对于民法典草案中对‘自然人声音的保护’做出规范……承认声音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格利益加以保护”
可概括出②民法典保护声音权,将声音作为一种独立的新型的人格权予以保护;
从材料三“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网名,也会与人们的真实姓名一样,具有人身和财产的双重价值,并往往享
有一定声誉。《民法典》第 1014 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干涉、盗用、假冒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姓
名权或者名称权”可见,③民法典保护姓名权或者名称权,对于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网名也同样予以保护;
从“针对人工智能发展之后出现的 AI 换脸技术,《民法典》第 1019 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
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确立了禁止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
等方式侵害他人肖像权的规则”可见,④民法典保护肖像权,禁止以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肖
10
像权。
浙江省 2020-2021 学年下学期环大罗山联盟高二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10 分)
材料一
乡土文化是以乡村为背景和依托,在我国乡村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慢慢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它包
含了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乡土文化中的物质文化主要是指乡村中的古建筑遗址等实体设
施;乡土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内容繁多,它涉及到乡村千百年来形成的“村规村约”“家谱族谱”“风俗民
俗”“传统手工艺”等等多方面的内容。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民,其实说的就是一方水土孕育
了一方文化,每个地区的人民都具有自己家乡独特的文化印记。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
智慧结晶,是学科网我们从先民的手中继承过来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核。
乡土文化的核心情感是乡情。有了乡情,不论行走多远,人的灵魂才会有所寄托,午夜梦回, 才
能找到回家的路。唐代大诗人贺知章在他的《回乡偶书》中深情的写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
毛衰。这一小一大的人生变化,写出了岁月的变迁,多少漂泊中的痛苦、离愁不言而喻;这一离一回的
人生选择,写出了乡心不改的深情。故土啊,不论我离你有多远,你都是我一生的牵挂; 家园啊,不论我离你
有多久,你都是我一生的挚爱;这就是乡情。有乡情在,人生就有寄托;有乡情在,人生就有根基;有乡情
在,人就会在无助、茫然或痛苦之中看到希望和光明。这就是乡情的价值,也是乡土文化最大的价值所在。
(摘编自吕凌霄《乡村振兴背景下乡土文化的价值解读》)
材料二
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实现乡村振兴一方面要满足村民的现实发展
要求,而乡土文化正是实践中可以保护和挖掘的重要资源。以民宿客栈、乡愁经济等为代表的乡土文
化价值利用,为农村的产业兴旺开辟了发展的新方向,切实印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的指
导意义。实现乡村振兴另一方面还要深入关照村民的精神世界,“精神世界作为一种人类特有的东西,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具有某种决定性作用。”基于地缘与血亲关系发展起来的乡土文化,其富有的
历史性和地方性,回答着“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问题,这种文化认同与精神归属,是
广大农村地区长治久安的思想和情感基础。
中华民族的农耕文化历史悠久,中华文化本质上是乡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需要更好地诠释乡土文
11
化。一方面乡土文化所包含的重义轻利的义利观,敬老睦邻的传统美德,仁爱民本的人文精华, 是属于中国人
的重要文化血脉,是滋养中华文明持续繁荣的沃土,是文化自信的根脉。另一方面乡土文化是一方民众在生存
发展中知识经验的累积,有其内在完整的逻辑体系,以及众多艺术化的表现形式。经历时代冲刷,以及现代文
明洗礼后,仍表现出独特的魅力与价值的乡土文化,通过理论学术层面的梳理研究,实践运用层面的改良创新,
将会成为独具特色的国家名片,带给中国人更强烈的文化自信。
(摘编自张义晓 《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乡土文化的失落与复兴》)
材料三
西方的城市文明铲除了乡村文化,同时他们以城镇化的标准作为文明发展进步的标志,“1851 年的英
国,城镇人口已超过乡村人口,达全国总人口的52 ,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镇化国家。”现 在中国城镇
化建设已经陷入了城市发展的单向思维(以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为指标的量化思维)。城市思维产生于
农村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它将乡土文化视作需要改造的低等级的文明模式。目前, 这种判断方式仍在
被广泛使用,即单边地强调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农村产业的开发,以及片面加快农村土地流转
制度的建设和发展等措施。这都只是将乡土文化当作城市文化的对立面,是城市文明对乡土文明的一种经
济掠夺和物质消灭,忽略了对乡土文化的历史积淀和整体性的保护。 城镇化应避免城市思维,不能以消
除农村为城市建设的量化指标,我们应该看到在促进国家建设和 城市发展的同时,乡土文化对于民族传
统文化之认同,对于社会风土习俗之维护,对于国家现代政 体制度建设的合法性基础都提供了重要的
保障作用。
(摘编自汤敬一《乡土文化功能:从乡土社会到城市社区》)
7.下列对材料中“乡土文化”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乡土文化是在我国乡村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慢慢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有物质和非物质之分, 不同
地区的人民都有不同的家乡文化印记。
B. 乡土文化的核心情感是乡情,乡情是对故土和家园的牵挂与热爱。有乡情在,人就不会茫然, 没
有痛苦,并且在无助中看到希望。
C. 乡土文化在经历时代冲刷,以及现代文明洗礼后,仍表现出独特的魅力与价值,已成为独具特 色的国家
名片,增强了国人的文化自信。
D. 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核,它作为文明发展
进步的标志,应当得到整体性的保护。
12
8.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乡土文化所富有的历史性和地方性,是广大农村地区长治久安的思想基础和情感基础。 B.本
质上属于乡土文化的中华文化,内涵独特、逻辑体系完整,艺术化的表现形式众多。C.英国
以城镇化标准作为文明发展进步的标志,经过努力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城镇化国家。D.转移农
村劳动力、开发农村产业,建设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等,属铲除乡土文化的行为。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出中国农村城镇化建设保护“乡土文化”的可行性办法。(4 分)
【答案】
7.A 【解析】B.“有乡情在,人就不会茫然,没有痛苦,并且在无助中看到希望”与原文不符;C. “已成为”
表述有误。D.“作为文明发展进步的标志”的应该是城镇化的标准。
8.D 【解析】不合文意,“单边地强调”“片面地加快”才是“铲除乡土文化的行为”。
9.①利用、挖掘乡土文化的价值,通过改良创造新生态的乡土文化。
②以乡村振兴为契机,制定政策延承乡土文化的物质表象、精神内涵。
③通过理论学术层面的梳理研究,实践运用层面的改良创新,让乡土文化焕发新活力。
④运用多向思维方式,制定科学的城市发展标准。
(答出一点得 2 分,答出两点得 3 分,答出 3 点得 4 分)
浙江省之江教育评价 2020-2021 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10 分)
材料一:
美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缺乏独立性,源自传统诗学追随儒家的政治功利主义和伦理实用主义。代表
作是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此书以治国平天下式的雄心壮志,建立一个包罗万象的诗学体系。开篇《原道》一章,
便确立了“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的道统原则。这种道统诗学上承曹丕《典
论•论文》所主张的经世致用文学观,即所谓“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下开文以载道之
先河。唐代,韩愈提出“文以明道”;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宋儒周敦颐明确“文以载道”的宗旨,
13
都不过是《文心雕龙》顺理成章的延伸。由此可见,王国维和陈寅恪之于中国诗学缺乏独立的美学原则的感慨,洞见到
了中国文化的核心部分:非功利、非实用的审美传统始终阙如。
正是这种阙如,导致中国的诗学传统和文学传统总是无法进入精神层面,仅止于世俗的功用,越来
越滑入俗世的纷争、功利的得失。“诗言志”沦为诗人得意或失意的宣泄;评话衍生出的小说,或聚焦于庙堂纷争的
计谋较量如《三国演义》,或忘情于江湖造反的草莽传说如《水浒传》;更不用说《隋唐演义》《封神演义》之类的演
义小说,既没有《山海经》神话中的阳刚,也没有《诗经》三百篇中的清纯。人的尊严、悲悯的情怀、君子有所不为有
所必为的底线,在这类文学中被小不忍则乱大谋、无毒不丈夫的厚黑原则取代,这种审美趣味造就一代又一代的草莽,
制作出一个比一个暴虐的帝王,进而滋生出民族诸多难以治愈的心理疾病:诡计崇拜、暴力崇拜、权力崇拜等等。
(摘编自李劼《王国维、陈寅恪的文艺复兴意味》)
材料二:
家国情怀是一种人类的共通意识,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有它的特殊性。
家国情怀究其本是一种哲学意识,是人对其本——家与国的意识。与别的哲学意识不同的是家国意
识的突出特点是情理合一。在生活中,家国情怀与其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理念,还不如说更多地体现为
一种情感——一种既厚重又绵长的家国浓情。正因为如此,家国情怀也被视为一种美学情怀。
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
《岳阳楼记》中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
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以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种种原因,
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然而,在今
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
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 人、作家、艺术家、美
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
(摘编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7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一项是(3 分)
A. 传统诗学追随儒家的政治功利主义和伦理实用主义,使得美学缺乏独立意味,使得诗学传统和文学传统
无法进入精神层面,而止于世俗的功用。
B. 刘勰的《文心雕龙》建立了一个包罗万象的诗学体系,确立了“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的道统原则,影响到
14
后世的文学思想。
C. 曹丕提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开启了文以载道的先河,韩愈、白居易等人丰富了这种理论,周敦
颐明确了“文以载道”的宗旨。
D.家国情怀是一种哲学意识,因其在生活中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既厚重又绵长的家国浓情而被视为一种美学
情怀。
8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E. 关注人的尊严,表现悲悯的情怀以及君子有所不为有所必为的底线,不再纠缠于俗世的纷争、功利的得
失,文学才有可能体现出独立的美学原则。
F. 一些古代小说中推崇的“小不忍则乱大谋”“无毒不丈夫”等厚黑原则,滋生出“诡计崇拜、暴力崇拜、权力崇
拜”等诸多难以治愈的心理疾病。
G. 由于时代等原因,张载、范仲淹的家国情怀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
H.我们今天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理应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砥砺奋斗,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
造。
9. 根据材料,概括中华美学的特点。(4 分)
【答案】
(一)论述类文体阅读(本题共 3 小题,共 10 分。)
7.C【解析】根据原文“这种道统诗学上承曹丕《典论•论文》所主张的经世致用文学观,即所谓“盖 文
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下开文以载道之先河”可知“开启了文以载道的先河” 的是上文所说
的“‘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的道统原则”。
8.B【解析】根据原文“在这类文学中被小不忍则乱大谋、无毒不丈夫的厚黑原则取代”可知“这类文 学”是指上
文所的诗、小说等而并非单指古代小说。
9.①缺乏独立性。(非功利、非实用的审美传统始终缺失)
②家国情怀以及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 (评分标
准:共 4 分,答对 1 点给 2 分。)
浙江省 2020-2021 学年下学期 9+1 高中联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9—10 题(6 分)
15
材料一:
河南卫视春晚 《唐宫夜宴》播出后,河南省博物馆瞬间成春节期间郑州最热的“打卡地点”。《唐宫
夜材宴》利用技术创新将婀娜多姿的歌舞置于博物馆的美轮美奂的场景里,与穿插其间的妇好鸮尊、《簪
花仕女图》《千里江山图》等国宝交相辉映,将盛唐的文化风貌尽情展现,国宝、国风、国潮华美得仿佛
一场梦境。2 月 17 日,《国家宝藏》第三季迎来收官,节目在豆瓣评分 9.5 分。近年来,《国家宝藏》《如
果国宝会说话》等文博类节目进入大众视野,成功助推文物热,原本“高冷”的文物送入寻常百姓家。
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该束之高阁,而应以更的方式走进生活。传统文化如果仅仅停留在过去式,和现
代生活距离很远,步自封,裹足不前,就会在遗忘中生出僵化《唐宫夜宴》之所以能“霸屏”多日,是真
正“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正是文艺
创新带来的效果,既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也收获了观众的“芳心”,可谓一举两得。文艺创新要以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不竭源泉和深厚土壤,同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服务当代,面向未来,激活中华
文化的生命力,才能书写出当代文艺的辉煌篇章。
(摘录自中青网 《以文艺创新传承发扬传统文化》)
材料二:
青年人对传统文化视频的喜爱,说明传统文化不是“陈芝麻”“烂谷子”,可以进行当代化、新媒体化
的改造,通过赋予其青春气息、网感、当代性等,进行转换和适度配比,从而爆发出强大的观看号召力和
传播效力。其实,这里解决的就是文艺工作者曾苦苦寻找答案的“传统文化如何进行当代转换”的难题。
就传统文化视频而言,笔者认为,转换的方法中最为重要的,是在内容选择上善于萃取“亮眼”的元
素,而不是照搬原作,进行缓慢、冗长、封闭的铺陈。也就是将传统文化艺术中精华部分的“点”提炼出
来如将诗词、情怀、意境等元素进行抽取,巧妙分插进当下传媒艺术、网络文艺的适当环节,如主题设定
人物性格、故事陈述等,与当代青年人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融合对接。《惊·鸿》等舞台表演、《国家
宝藏》等综艺节目、《大秦帝国》等影视剧均采取了这样的方式。
(摘录自人民日报海外版《传统文化视频为何受青睐》)
材料三:
以现代文明转化传统文化,使之适应现代生活。从传播媒介角度来看,传统文化主要附着于书写媒介
和印刷媒介,信息传播往往遵循从上向下流动、从中心向边缘辐射的路径,传播形态大多是线性的、单向
16
的、有级差的。而新媒介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其传播路径呈现出多样、平面、互动等特质。新媒介和传统
文化的交互相融,会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生成新的文化因子。
打通历史与现实,增强优秀文化接受体验。借助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新兴科技,新媒介擅长创造
拟态环境,为人们打造出一个和现实时空相平行的媒介时空。尤其伴随移动传媒的扩张布局,媒介与人的
伴随性大大增强:等车时、吃饭时、跑步时……这些日常碎片化的时空都充满媒介。现实与虚拟之间的界
限渐渐消弭,人们已习惯了媒介的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传统文化源于古人日常生活,当历史的车轮滚滚
向前,孕育了传统文化的生活空间大多随之消逝。而新媒介打通了历史与现实、过去和现在之间的屏障,
让人们能重新看见、听见、触摸到传统文化,给人们带来沉浸式体验。
(摘录自人民日报《用好新媒介 助推文化传承创新》)
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唐宫夜宴》《惊·鸿》《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博类节目将原本高冷”的文物送入寻常百姓
家,说明传统文化不是“陈芝麻”烂谷子”,可以进行当代化、新媒体化的改造。
B.传统文化进行当代转换最为重要的方法,是在内容选择上善于萃取“亮眼”的元素而不是照搬原作进行
缓慢、冗长、封闭的铺陈。
C 传统文化的信息传播往往遵循从上向下流动、从中心向边缘辐射的路径,所以传播形态都是线性的、单
向的、有级差的。
D.新媒介借助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新兴科技,擅长创造拟态环境,打通了历史与现实、过去和现在之
间的屏障,增强了优秀文化接受体验。
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唐宫夜宴)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因而收获观众“芳心”,河南省博物馆瞬间成春节期间郑州最热的“打
卡地点”。
B.新媒介和传统文化的交互相融,推动文艺创新,“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
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C.新媒介为人们打造出的媒介时空和现实时空相平行,人们能重新看见、听见、触摸到传统文化,传统文
化就不会在遗忘中生出僵化。
17
D.传播路径呈现出多样、平面、互动等特质,新媒介与人的伴随性大大增强,现实与虚拟之间的界限渐渐
消弭。
【答案】
9. D【详解】A.根据材料二,《惊·鸿》非文博类节目。B.根据材料二,原文是“就传统文化视频言”,
范围扩大。C.材料三,原文是“传播形态大多是线性的”,过于绝对化。
10. A【详解】 材料一中,原文“也收获了观众的芳心”是并列关系,无因果关系。
浙江省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10 分)
材料一:
理论上说,名字只是一个人的代号。只要不违背公序良俗或者给生活带来困扰,符合顺口好记易写等
基本的标准,任何汉字都可以自由使用。不过在现实中,孩子的姓名都承载着家长的期待和祝愿,也体现
了家长的文化思考。因此,在更广的范围内,姓名必然会反映某方面的时代特征,乃至形成一种普遍的定
势。
在之前的传统观念里,孩子的名字往往追求与所谓“五行”互补。而在某一个年龄段中,名叫“建国”
“爱华”“援朝”“建军”的人会特别多。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言情小说、偶像剧以及之后的网络小说为代表性载体的流行文化逐渐风行,这些
作品中,宇轩、诗涵、欣怡等人物姓名,诉之于内在含义,更加追求字眼本身的文雅和美感,在一片“伟”
“丽”“红”中,自然有令人耳目一新之感。当深受这种文化影响的一代为人父母后,给下一代起名时自
然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影响。
当然,起名之事纯属各个家庭的“内政”。不过,这种现象本身及其所引发的调侃,却足以说明,尽
管在字眼上显得更为“讲究”和“洋气”,但引发这一风潮的毕竟只是浅层次的流行文化。它虽然具备很
强的浸润能力,也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审美启蒙的作用,但却存在内涵欠缺等问题。
在这种文化引发的跟风效应下,就出现了一个悖论:家长在起名时的初衷是追求个性化特征,摆脱过
去的“俗套”,并尽力展现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但因为影响他们思想情趣的来源相对单一,加上
这种文化本身也流于浅薄,群起效仿后就不免形成了新的俗套。
18
无论起什么样的名字,本不存在什么是非之辩,也不涉及所谓“土洋”或者“优劣”。不过,多到博
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去浸润浸润,一来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二来用一个既响亮好听又不落俗套的名字作
为给孩子的第一份“礼物”,倒是两桩美事。
(摘编自杨京《给孩子起名何必像拍“偶像剧”》)
材料二:
姓名的流变史,也是一部沉甸甸的社会发展史。魏晋以前单名通行,南北朝时单双名平分秋色;大家
族逐渐收缩成小家庭后,“某”字辈几近消亡;独生子女时代到来后,孟仲叔季式的姓名关联也没了;到
今天,单名见得少了,双名通行了,甚至三字名迭出,可能也是因为前人把能用的名字都用了。人名,无
疑是时代的镜子,看名字猜辈分,往往能猜中大半。今天的年轻父母,已很少垂爱“莲”“娟”等字,但
他们很可能给孩子取个英文名叫 Lily(百合花)或 Rose(玫瑰)。回看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一个名字,
就可能凝练着一种时代气质。曾有学者翻阅人口普查资料时发现,一位出生于 1977 年 7 月的女孩叫“囊
萤”,这样的命名,就很有回归知识、只争朝夕的时代紧迫感。50 后“抗美”“超英”“爱华”扎堆;60 后、
70 后“红卫”“伟红”常见;80 后诞生了无数“ABB”;而 90 后的父母在港台文化冲刷下不自觉拥抱“子
豪”“嘉昕”等。
生养孩子不易,命名权可不是比黄金还珍贵吗?《诗经》早已检索,《史记》也已参看,能征求的意
见也都征求了,这个过程,可不比十月怀胎轻松。可是,苦思冥想,怕还是挡不住大批“如有雷同,纯属
巧合”。据报道,2010 年后的男孩,子轩、雨泽、宇轩遍地,女孩则多有子涵、雨涵、欣怡。这些重名,
再次说明审美是时代雾气下的露珠,有网友因此调侃,50 年后的场景怕会是:“子萱大妈,去跳舞啦”“子
璇大妈好巧啊,你也来啦”“子旋大哥,您老也来凑热闹啦”。
(摘编自何鼎鼎《在姓名中辨认时代的脉动》)
材料三:
出生姓名是人格尊严的稳定起点。首先在于家庭是个体成长的关键基础,而这个基础的起点是姓氏,
因为姓氏是标示家族血缘的文字符号。在现代国家,作为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姓氏也是一种法律制度。
子女的姓氏不是父母无拘无束自由选择的,而是受到宪法和法律的规制。以往多数国家都在婚姻法中规定
“一家一姓”原则,旨在保障家庭在形式上的一致性和同一性。到了 20 世纪后期,越来越多的国家不再
强制要求妻改夫姓,子女随母姓成为一种可能的选择。
19
出生姓名是人格尊严稳定起点的另一层含义在于,一个新生儿不仅需要家庭的呵护,也需要宪法保护
其人格尊严。姓名是人格的一部分,姓名体现的人格尊严不在于姓名有多么高雅、独特或者响亮,而在于
稳定。对于一个新生儿而言,最重要、最基本的人格尊严莫过于随父姓或随母姓,登记于这个家庭的户籍
本中,在法律上成为这个家庭的一分子。一个新生儿需要有一个安定、稳固的起点,才能自由发展成为一
个有尊严的人,随父母姓氏正是这个起点。
与姓氏不同,宪法对于名字没有强制性要求,父母有充分的自由选择子女的名字。当然,自由并不等
于无拘无来,因为每个儿童都需要获得正常的名字,作为其人格自由发展的稳定起点。汉字博大精深,用
规范汉字取名足以容纳父母的意愿和情感。
(摘编自刘志鑫《称姓取名,不只是私事儿》)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受流行文化影响的一代人为孩子取名,群起效仿后易形成新的俗套。
B.姓名的流变史是一部沉甸甸的社会发展史,个人的名字凝练着一种时代气质。
C.孩子的姓名体现着家长的文化思考与期待,因而家长可以自由使用任何汉字来给孩子取名。
D.之所以父母给孩子取名会陷入新的俗套,主要在于影响他们思想情趣的来源相对单一。
8.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发展百废俱兴,许多新生儿名字与此相关,如“建设”“兴国”“强国”等。
B.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原名文浚,因早年信奉王阳明心学,践行“知行合一”理念,逐改名“行知”。
C.在《射雕英雄传》中,郭靖和杨康这两个名字,依凭南宋历史背景,寄寓“靖康之耻”内蕴。
D.数据显示,“文革”期间取名用“红”字,由先前第 45 位升至第 1 位,“文革”结束后则又下降到第 6
位。
9.假如你是家长,给孩子取名时要注意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 分)
▲
【答案】
20
7.A (B“个人的名字凝练着一种时代气质”错误,说法绝对,材料二第 1 段原文是“可能凝练着一种
时代气质”;C“……因而家长可以自由使用任何汉字来给孩子取名”错误,因果关系不成立,且“可以自
由使用任何汉字”一说缺少必要的前提条件限定;D“主要在于影响他们思想情趣的来源相对单一”错误,
原因片面,归因概括不全)
8.B (B 材料二的中心观点是“名字反映时代特征”,而 B 强调的是名字有出处典故,有内涵)
9.①遵守法律法规:孩子的姓要随父亲或母亲的姓氏。②注重用字规范:用规范汉字,不给孩子生活带
来困扰;③彰显文化素养:争取不跟风,不落俗套,讲究文化内涵。(1 点 2 分,2 点 3 分,3 点 4 分)
浙江省宁波市咸祥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10 题。(共 10 分)
孔子思想与文化全球化
①孔子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不可否认孔子的思想和实践对他以后的中国乃至世界都产
生了并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是构成“文化全球化”的重要因子。继承和弘扬孔子的思想文化,
有利于促进文化全球化实质性发展。
②文化的全球化问题始终伴随着文化的民族性与全球化的矛盾,对人们的有关认识加以反思,说明了
均质化的文化全球化是个文化乌托邦的地球村,是世界文化的灾难。沟通和对话,“和而不同”才应是世
界文化发展的方向。事实证明,无论是被列为文化均质化例证的大众文化,还是文化民族性的坚固“堡垒”
语言,都在全球化与民族化两方面此长彼进。孔子思想文化的辐射效应就是此方面的典型。
③有一个现象令人关注。孔子学院作为传播中国文化的平台和汉语国际推广的载体,在短短的几年间
便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令人欣慰的同时,也的确令人深思。自 19 世纪西方文化逐渐成为主导全球的文
化以来,“西学东渐”以压倒性优势历经两个世纪而不衰。21 世纪以来,非常有趣的是,在以西方文化为
主流语境的全球化时代,竟然出现了遍布全球的孔子学院,而且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其原因何在?
④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文化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精髓,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具有普适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仁、和”,这种思想,在儒、释、道、医、易各家的诸多典籍中随处可见。中国
传统文化在追求“和”的同时,也讲究“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夫
和言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国语•郑语》)
这即是认为“和而不同”是万物生长、发育的法则和规律。
21
⑤人类社会也是如此,即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而不同”对人类社会而言,倡导的正是承认差异、
多元共处和相互依存。这种价值观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精髓,而且也愈发为人类社会所接纳,成为世界性的
价值标准。联合国已将孔子定为人类十大思想家之首,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成为当今世界人
权的基础。文化全球化的发展需要孔子思想、中国情怀,需要把中国核心文化介绍给世界。
⑥毋庸讳言,文化全球化意味着文化的同质化或趋同化。同时,文化全球化也意味着文化的殖民化,
必须予以谨慎对待与警惕。但文化全球化更意味着文化的高度互动、相关化。不同文化在全球范围的展观、
碰撞,强调文化表现领域的全球性,在审视和探究的意义上,文化全球化应是一种兼具同质化和民间质性
的过程与现象。
⑦人类文明是多元化的文明,是不同民族文化的共同体。就文化层面而言,全球化显然不是单一价值
体系的西方文化,而是世界不民民族的文明互动融合呈现出来的一种态势。因此,“孔子全球化”的根本
意义就在于:认识文化传统,坚守民族本位,不断反思质疑,发展开放交流,在主动参与世界不同文明间
的交流中与其他文化共建人类文化。
(本文有删改)
8.以下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均质化的文化全球化是不能实现的,也不应提倡的,沟通和对话,“和而不同”才应是世界文化发展
的方向。
B.孔子学院在短短的几年间便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遍布全球,这说明以西方文化为主流语境的全球化
时代已经结束了。
C.“和而不同”表明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对人类社会而言,倡导的正是承认差异,多元共处和相互依
存。
D.孔子思想文化的辐射效应是文化全球化的典型,体现文化表现领域的全球性,也说文化全球化是一种
兼具同质化和异质性的过程与现象。
9.根据文段信息,下列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西学东渐”以压倒性优势历经两个世纪而不衰,这说明在很长的时间里,西方文化在人类发展进程
中起了主导作用。
B.中国传统文化在追求“和”的同时,也讲究“和而不同”,这说明中国先贤对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有一定的认识。
22
C.文化全球化意味着文化的同质化或趋同化,也意味着文化的殖民化,因此必须提防西方文化的发展和
扩张。
D.人类文明是多元化的文明,是不同民族文化的共同体,因而各民族的先进文化应该在全球范围展现、
碰撞和交流。
10.“孔子全球化”的原因是什么?请分点概括。(4 分)
【答案】
8. B.“以西方文化为主流语境的全球化时代已经结束了”,文中未有体现。(3 分)
9.C.根据文意,“同质化、趋同化、殖民化”是作者对文化全球化的担忧,但没有表现出对某种文化的
抑制,“全球化显然不是单一价值体系的西方文化,而是世界不同民族的文明互动融合呈现山来的一种态
势”强调各民族文化的多元化。(3 分)
10.①孔子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文化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具
有普适价值。
②孔子“和而不同”的价值观是中国文化的精髓,而且也愈发为人类社会所接纳,成为世界性的价值标准。
③文化全球化的发展需要孔子思想、中国情怀,同时也需要把代表着中国核心文化的儒家思想介绍给世界。
(一点 2 分,两点 3 分,三点 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