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各地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精选汇编 文言文阅读专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浙江省各地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精选汇编 文言文阅读专题

ID:684983

大小:70.04 KB

页数:35页

时间:2021-05-0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浙江省各地 2020-2021 年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精选汇编 文言文阅读专题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三中 2020-2021 学年高一 3 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每题 3 分,共 12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杖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 也。愿大王急渡。近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 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 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踢公!”乃令骑皆下 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 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 自刎而死。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日:“舜目盖重瞳子①”,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 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 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和经营 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注】①重瞳子:瞳孔内有两个瞳仁,这是一种传说。②义帝:楚怀王之孙,名心。 2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地方..千里(土地方圆) B. 何兴之暴.也(残暴) C. 遂将.五诸侯灭秦(带领) D. 非用兵之罪.也(过错) 2 21. 下列加点的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我何面目见之. 树之.以桑 B.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若属皆且.为所虏 C.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 乃自刎而.死 朝济而.夕设版焉 22.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项羽英雄气概的一组是( ) ①不忍杀之,以赐公 ②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③吾为若德 ④乃自刎而死 ⑤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④⑤ D. ②④⑤ 23.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项羽在拒绝渡江之后面对汉军重围,命令手下都下马,手拿短兵器步行作战,项羽一人就杀死汉军几 百人,他身上也被十多个敌人刺伤,直至最后自杀身亡。 B. 文中主要描写了拒渡、赠马、赐头三个情节,生动传神地刻画了项羽这一悲剧英雄形象,从文中可以 看出项羽既是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同时也是一个重情重义的热血男儿。 C. 作者认为,项羽到死也没有认清自己的错误,反而把失败归咎于上天。 D. 司马迁的评论既赞美了项羽的兴盛功绩,也揭示出项羽失败的原因。认为他的失败是因为居功自傲, 而且崇尚武力治天下。 【答案】20. B 21. C 22. B 23. A 【解析】 【分析】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3 B. “残暴”错误,应为“突然”,句意是:为什么他崛起得这样突然呢? 故选 B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之”,代词,指江东父老。/助词,无意义。 B.“且”,连词,况且。/副词,将。 C. “乃”,均为副词,于是,就。 D. “而”,连词,表修饰。/连词,表承接。 故选 C。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表现项羽有情有义;⑤是说项羽崇尚武力治天下,是他失败的原因。 排除这两句,只有②③④能表现项羽的英雄气概。 故选 B。 【2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他身上也被十多个敌人刺伤”错误,原文“项王身亦被十余创”应解释为“项王身上也受了十几处 伤”。 故选 A。 参考译文: 这时候,项王想要向东渡过乌江。乌江亭长正停船靠岸等在那里,对项王说:“江东虽然小,但土地 4 纵横各有一千里,民众有几十万,也足够称王啦。希望大王快快渡江。现在只有我这儿有船,汉军到了, 没法渡过去。”项王笑了笑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乌江干什么!再说我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 如今没有一个人回来,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什么, 我项籍难道心中没有愧吗?”于是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位忠厚长者,我骑着这匹马征战了五年,所向 无敌,曾经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送给您吧。”命令骑兵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兵器与追兵交战。 光项籍一个人就杀掉汉军几百人。项王身上也有十几处负伤。项王回头看见汉军骑司马吕马童,说:“你 不是我的老相识吗?”马童这时才跟项王打了个对脸儿,于是指给王翳说:“这就是项王。”项王说:“我 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悬赏征求我的脑袋,我就把这份好处送你吧!”说完,自刎而死。 太史公说:我听周生说舜的眼睛可能是两个瞳人儿。又听说项羽也是两个瞳人儿。项羽难道是舜的后 代吗?不然他的发迹怎么那么突然啊!秦朝搞糟了它的政令,陈涉首先发难,各路豪杰蜂拥而起,你争我 夺,数也数不清。然而项羽并非有些许权柄可以凭藉,他趁秦末大乱之势兴起于民间,只三年的时间,就 率领原战国时的齐、赵、韩、魏、燕五国诸侯灭掉了秦朝,划分天下土地,封王封侯,政令全都由项羽发 出,自号为“霸王”,他的势位虽然没能保持长久,但近古以来象这样的人还不曾有过。至于项羽舍弃关 中之地,思念楚国建都彭城,放逐义帝,自立为王,而又埋怨诸侯背叛自己,想成大事可就难了。他自夸 战功,竭力施展个人的聪明,却不肯师法古人,认为霸王的功业,要靠武力征伐诸侯治理天下,结果五年 之间终于丢了国家,身死东城,仍不觉悟,也不自责,实在是太错误了。而他竟然拿“上天要灭亡我,不 是用兵的过错”这句话来自我解脱,难道不荒谬吗? 浙江省嘉兴市五中 2020-2021 学年高一 3 月月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 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 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 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 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 5 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1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 A. 技盖.至此乎 盖:大概 B. 批.大郤 批;击 C. 如土委.地 委;卸落 D. 善.刀而藏之 善:通“缮”,修治。这里是拭擦的意思 1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B.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C.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以.无厚入有间 D.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善刀而.藏之 19.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庖丁解牛》论理深刻透彻,层层相扣,逻辑严密。先说“所好者道也”,提纲挈领;然后具体分述 解牛经过的三个阶段;最后;以“怵然为戒”说明要想获得自然之道以达到养生的目的;还必须注意在关 键地方小心谨慎;专心致志。 B. 文章语言精练而富有表现力。“触、倚、履、踦”四个字活灵活现地再现了庖丁解牛的娴熟技术;比 拟庖丁进刀合《桑林》之舞,中《经首》之会,有声有色;解牛结束“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 志”的怡然自得神态跃然纸上。 C. 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主要是三个方面:其一,强调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其二,在反复实践 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 微”,从来不骄傲大意。 D. 《庖丁解牛》阐明了庄子的养生之道。其主观意图是宣传消极处世的人生哲学,在人类社会中,人们 6 只有像庖丁那样避开矛盾;客观上却告诉人们,只要反复实践,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 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20.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2)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 ,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答案】17. A 18. C 19. C 20. (1))依照牛生理上的天然结构,击入大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结构, 从不经过使刀口钝折的地方,更何况大骨呢! (2)每逢到了(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见它难以下刀,就谨慎地为之戒备,目光因为有这个交错聚 结的地方而集中在那里,动作因此而缓慢下来。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盖:通“盍”,何,怎样。句意: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故选 A。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介词,替,给;介词,为了。 B.结构助词,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不翻译。 C.两个“以”均为介词,凭,用。 7 D.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 故选 C。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强调对技术的追求”错,庄子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探求“道”——解牛的规律,将之 作为实践的目标。 故选 C。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批,击入;窾,缝隙;因,顺着;“技经肯綮之未尝”是“未尝技经肯綮”的倒装句;况,何况。 第二句:族,(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至于,到了;怵然,谨慎地;为,因为。 参考译文: 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 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追求的,是道,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 一只完整的牛;三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 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 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 8 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就像我们用刀割绳子一样);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 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得 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 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虽 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 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 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北游于农山,子路、子贡、颜渊侍侧。孔子四望,喟然而叹曰:“于斯致思,无所不至矣。二三 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 子路进曰:“由愿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钟鼓之音,上震于天,旌旗缤纷,下蟠于地,由当.一队而 敌之,必也攘.地千里,搴旗执聝①,唯由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勇哉!” 子贡复进曰:“赐愿使齐楚合战于漭瀁②之野,两垒相望,尘埃相接,挺刃交兵.,赐着缟衣白冠,陈 说其间,推论利害,释二国之患,唯赐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辩.哉!” 颜回退而不对。孔子曰:“回来,汝奚独无愿乎?”颜回对曰:“文武之事,则二子者既言之矣,回 何云焉。”孔子曰:“虽然,各言尔志也,小子言之。”对曰:“回闻熏、莸③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 国而治,以.其类异也,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④,导之以礼乐,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 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 夫子凛然曰:“美哉!德也。” 子路抗手而.对曰:“夫子何选焉.?”孔子曰:“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则颜氏之子有矣。” (选自《孔子家语》) 9 [注] ①搴(qiān):拔取。聝(guó):古代战争中割取所杀敌人的左耳以记功,这里代指左耳。②漭瀁(mǎng yàng): 广大无涯际的样子。③熏:香草。莸(yóu):臭草。④五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2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当.一队而敌之 当:率领 B. 必也攘.地千里 攘:夺取 C. 挺刃交兵. 兵:兵器 D. 夫子曰:“辩.哉!” 辩:通“辨”,区别 22.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以.其类异也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 ①则由无所施其.勇 ②其.真无马邪 C. ①子路抗手而.对曰 ②舍瑟而.作 D. ①夫子何选焉.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23.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门三弟子的政治理想各不相同,子路尚“勇”,子贡崇“智”,颜回重“德”。孔子之所以肯定颜 回,是因为颜回与其志趣相投,都主张以“仁”“礼”治国。 B. 孔子赞赏子路的“勇”,同时也指出他的“勇”弊在“伤财”“害民”“繁词”。 C. 颜回向往的社会景象与曾皙所描绘的师生暮春郊游的美好图景,其实都是“礼治”的最高境界,集中 而形象地体现了儒家的政治理想。 D. 本文与我们学过的“侍坐”篇都体现出孔子平等、民主、循循善诱的教学风格。 2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斯致思,无所不至矣。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 (2)孔子曰:“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则颜氏之子有矣。” 10 【答案】21. D 22. A 23. B 24. (1)在这儿凝神思虑,思绪万千。你们几个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我从中进行选择。 (2)孔子说:“不耗费钱财,不伤害百姓,不废太多的口舌,颜回都具备了。” 【解析】 【分析】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夫子曰:‘辩哉!’”意思是:孔子说:“多么有口才啊!”所以“辩”此处是“善辩”的意思。 故选 D。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以”均为介词,因为。 B.“其”分别是:代词,他的;副词,表反问语气。 C.“而”分别是: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顺承。 D.“焉”分别是:疑问语气助词;兼词“于之”。 故选 A。 【2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孔子赞赏子路的‘勇’”分析错误。结合原文最后一段的内容,孔子曰:“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 则颜氏之子有矣。”可知孔子肯定的是颜回,而不赞同子路和子贡的观点。 故选 B。 11 【2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重点字词:斯:这;致思:指集中心思于某一方面;尔:你们的;焉:兼词,“于之”。 第二句重点字词:伤财:耗费钱财;害:伤害;繁词:夸夸其谈,亦指繁琐的言辞。 参考译文: 孔子向北游览到了农山,子路、子贡和颜渊在身边陪侍。孔子四处看了看,然后深深地感叹说:“在 这儿凝神思虑,思绪万千。你们几个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我从中进行选择。” 子路走上前去说道:“我希望(得到一个机会)将帅的白色指挥旗像月亮,红色的战旗似太阳,钟鼓的 声音响彻云霄,繁多的旌旗在地面盘旋飞舞,在这种情况下,我率领一队人马打击敌人,一定能夺得上千 里的土地,夺取敌人的战旗,手执割下的敌人的左耳,只有我能干这些事,让他们两个跟着我吧。”孔子 说:“多么勇猛啊!” 子贡也走上前去说道:“我希望当齐楚两个大国在广阔的田野上交战,两军对垒相望,战场扬起的灰 尘连成一片,士兵就要拿起武器交手时,我穿着白衣,戴着白帽,居中调停,陈述利害关系,消除两国的 灾难,这样的事只有我能够做得到,就让子路、颜渊跟着我吧。”孔子说:“多么有口才啊!” 颜渊退后不说话。孔子说:“颜回,向前来,为什么只有你不谈谈心愿?”颜回回答说:“文武两方 面的事,子路和子贡都已经说过了,我还说什么呢?”孔子说:“即使这样,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你说说看。”颜回回答说:“我听说熏草和莸草不能放在同一个容器中,尧和桀不能共同治理一个国家, 因为他们不是同类的,我希望遇到圣明的君主,辅佐他,施行五教,用礼乐教化人民,让人民安定,不用 加固城墙,不用越过护城河,把剑、戟这些兵器销铸成农具来使用,平原、湖泽上放养成群的牛马,家家 没有离别相思之苦,千年没有战争的忧患,那么,子路就没有地方施展他的勇气,子贡也没地方用他的辩 才了。”孔子神情肃穆地说:“多么美好的德行啊!” 子路举起手来问道:“老师会选择谁呢?”孔子说:“不耗费钱财,不伤害百姓,不废太多的口舌, 颜回都具备了。” 浙江省瑞安市六中 2020-2021 学年高一 3 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文言文阅读(共 12 分) 1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①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 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②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③;壮者以暇日修其 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 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注】①梃:木棒。②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周天子和各国承认其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 所以魏国白称晋国。③耨:锄草。 15.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B. 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C. 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D. 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13 16.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梁惠王再三战败,一心一意只想雪耻复仇,“愿比死者壹洒之”体现了其爱民之心。 B. 在文中,孟子认为只有法治清明、减轻刑罚,降低税率、藏富于民,才能使人民安居乐业。 C. 孟子提出的“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体现了其“仁政”思想的一个主要方面——“教民”。 D. 孟子通过对“彼夺其民时”一针见血的分析,得出只有“仁者”才会无敌于天下的结论。 1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2)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答案】15. C 16. A 17. (1)这样的统治者怎么会忍心让自己的人民饥饿而死呢? (2)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打赢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 【解析】 【分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晋国曾一度在天下称强,这是老先生您知道的。可是到了我这时候,东边被齐国打败,连我的大儿 子都死掉了;西边丧失了七百里土地给秦国;南边又受楚国的侮辱。 “焉”是句末语气词,其后断开,排除 AD。 “东”“西”“南”都是方位名词做状语,“东”是“败”的状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 B。 故选 C。 【16 题详解】 1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体现了其爱民之心”错误,报仇雪恨的基础就是动员民众为他打仗,这是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百 姓的死活的行为;“愿比死者壹洒之”的真实意图是称霸。 故选 A。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中,“如之何”,怎么;“使”,让;“斯”,代词,自己的。 第二句中,“制”,拿起;“以”,连词,来;“挞”,打,对抗;“坚甲利兵”,盔甲坚硬、刀枪锐利 的士兵。 【点睛】参考译文: 梁惠王说:“我愿意高兴地听您指教。” 孟子回答说:“用棍棒和刀子杀死人,有什么区别吗?” (惠王)说:“没有什么差别。”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手腕害死人,有什么区别吗?” (惠王)说:“也没有什么差别。” (孟子)又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栏里有健壮的马,(而)百姓面带饥色,郊野横陈着饿死的尸 体,这就(等于)率领着野兽一道吃人啊!野兽自相残杀吞噬,人们尚且厌恶它。身为百姓父母官,管理 政事,却不免也率领兽类一道吃人。哪里配当百姓的父母官呢?孔仲尼说过:‘第一个制作土偶陶俑来殉 葬的人,恐怕应该断子绝孙吧?’正是因为土偶陶俑酷似真人而用它殉葬的缘故。(试想连用俑殉葬都不 能被允许),又怎能让这些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梁惠王说:“(想当年,我们)晋国,天下没有比它更强的国家,这是您老所深知的。而今到了我当 政,东边被齐国打败,连我的大儿子也阵亡了;西边又丧失了河西之地七百里,割让给秦国;南边又(以 失掉八个城邑)被楚国欺侮。我为此感到羞耻,希望能替全体死难者雪耻复仇,您说我该怎么办才好?” 15 孟子回答道:“在任何方圆百里的小国家,都可以在自己的国土推行王道。大王如果肯对百姓施行仁 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提倡精耕细作,及时锄草。使健壮的青年利用闲暇时间加强孝亲、敬兄、忠诚、 守信的道德修养,做到在家能侍奉父兄,外出能尊长敬上,这样,即使是手里拿着木制的棍棒,也可以跟 拥有坚实盔甲和锋利武器的秦、楚军队相对抗。 (因为)他们(指秦,楚)侵占了百姓的农时,使他们无法耕种来赡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 子儿女各自逃散。他们坑害得百姓好苦,大王如果兴师前往讨伐它,有谁能跟大王较量呢?因此说:‘实 行仁政者无敌于天下。’请大王不要再犹豫徘徊!”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场口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一 3 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6 小题,24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 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 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 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 戍之,乃还。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乙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 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 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 16 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 然.从之矣! (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敢.以烦执事 敢:自言冒昧的谦辞 B. 夫晋,何厌.之有 厌:讨厌、厌恶 C. 讵.能若是乎 讵:怎么 D. 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翻然:迅速转变貌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夜缒而.出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B.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C. 行李之.往来 鸡、豚、狗、彘之.畜 D. 讵能若是乎. 异乎.三子者之撰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B.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C.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D.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11. 下列对文中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吏,后来也用于表示对对方的敬称。 B.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优秀的历史散文著 17 作,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C. 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其中以“公”级别最大。从而可 见,齐桓公的位次高于晋侯。 D. 寡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用于古代诸侯或帝王的谦称,他们有时也自称 “孤”,谓自己不能得众;称“不毂”,即不善。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烛之武顾全大局。面对郑国危亡的局面,他放下不被重用的个人恩怨,毅然担负起出使秦国的重任。 B. 烛之武富于谋略。他一面向秦穆公许诺,愿为秦国提供好处;一面利用秦、晋矛盾,施行离间之计。 C. 烛之武反客为主。他对秦穆公说,灭亡郑国是让秦赔上自己的邻国来增加晋国的势力并削弱自己。 D. 烛之武不辱使命。他在国家危亡之时出使,不卑不亢,从容辞令,说服秦国退兵护郑,不失本国尊严。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14. 请结合乙文中的观点分析秦穆公退兵的原因。 【答案】8. B 9. A 10. D 11. B 12. C 13. (1)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 国增加土地呢? (2)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去,(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 14. 吕祖谦认为,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利益关系,诸侯国之间有共同利益而合作,也会为利益不 同而背弃。秦穆公退兵的原因就是因为利益。 【解析】 【分析】 18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厌:讨厌、厌恶”错误。“夫晋,何厌之有”的意思是“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所以“厌”的意 思是“满足”。 故选 B。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两个“而”,都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 B.第一个“以”,介词,因为;第二个“以”,介词,用。 C.第一个“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第二个“之”,提宾标志。 D.第一个“乎”,句末语气词,呢;第二个“乎”,介词,跟,与。 故选 A。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是并列关系,所以“厚”后面不应断开,排除 A、C 两项; “如涕唾”意为“像擤鼻涕吐唾沫”,结合句意分析,关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B 项。 故选 D。 句子翻译:秦穆公与晋国,相互结交很长时间了,相互信任很深了,相互结盟很厚了,一但恐惧于烛之武 (所说)的利益,抛弃晋国(都)如同鼻涕唾沫,对于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 【11 题详解】 1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错误。《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 作。 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C.“烛之武反客为主”错误。结合文本内容“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分析可知,烛之武围绕着秦、晋、郑三国的利害关系,离间秦、晋 的联合行动,他先坦言郑国亡定了,接着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因为秦与郑相隔遥远,晋、郑却是近 邻,灭掉郑国无形中增加了晋国的土地和实力,而相对削弱了秦国国力,这不能不让秦穆公对伐郑是否损 害自己的利益有所疑问,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秦国不会帮助晋国成就霸业而使自己国力相对削弱。所以这 里烛之武并没有“反客为主”。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赋分点:(1)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亡:使动,使……灭 亡。以:来。陪:增加。 (2)惟:只是。退:使动用法,使……撤退。置戍:设置戍守。速:快。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由原文“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和“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 20 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 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可知,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如果) 不是(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与危害深深击中了秦穆公的心,怎么能像这样呢?秦穆公与晋国,相互结交很 长时间了,相互信任很深了,相互结盟很厚了,一但恐惧于烛之武(所说)的利益,抛弃晋国(都)如同 鼻涕唾沫,对于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如果哪天有比烛之武所说的更大的利益,我明白秦穆公 一定会很快转变去寻求那更大的利益了!由此可知, 吕祖谦认为,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利益 关系,诸侯国之间有共同利益而合作,也会为利益不同而背弃。秦穆公退兵的原因就是因为利益。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 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 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 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 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 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 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 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参考译文: 甲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 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 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 “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 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 21 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 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 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 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 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 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 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 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乙 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秦国、晋国联合出兵讨伐(或“攻打”)郑国, 郑国就要灭亡了。烛之武出城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话的工夫就在(郑国)将要灭亡的时候保全了郑国, 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去,(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烛之武一席话 就让秦穆公背叛了晋国而亲近郑国,舍弃强大的援军,而依附弱小的国家;抛弃(与晋国)旧日的恩情, 召来(晋国)新的怨恨;舍弃成功,触犯危险。(如果)不是(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与危害深深击中了秦 穆公的心,怎么能像这样呢?秦穆公与晋国,相互结交很长时间了,相互信任很深了,相互结盟很厚了, 一但恐惧于烛之武(所说)的利益,抛弃晋国(都)如同鼻涕唾沫,对于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 如果哪天有比烛之武所说的更大的利益,我明白秦穆公一定会很快转变去寻求那更大的利益了! (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浙江省金华市云富高级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一 3 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元丕,世祖擢拜羽林..中郎,从驾临江,赐爵兴平子。显祖即位,累迁侍中,丞相乙浑谋反,丕以奏闻, 诏丕帅元贺、牛益得收浑,诛之,迁尚书令,改封东阳公。 22 高祖时,封东阳王,拜侍中、司徒公。时有诸疑事三百余条,敕丕制决,率皆平允。丕子超生,车驾 亲幸其第,特加赏赐。以执心不二,诏赐丕入八议,传示子孙,犯至百,听责数恕之,寻迁太尉、录尚书 事,丕声气高朗,博记国事,飨宴之际,恒居坐端,必抗音大言,叙列既往成败。帝、后敬纳焉。 高祖、文明太后引见公卿于皇信堂,太后曰:“今京师旱俭,欲听饥贫之人出关逐食。如欲给过所, 恐稽延时日,不救灾窘;若任其外出,复虑奸良难辨,卿等可议其所宜。”丕议诸曹下大夫以上人各二吏 别掌给过所州亦然不过三日之给之便讫有何难也高祖从之,四日而讫。丕请立东宫,诏曰:“年尚幼动小, 有何急之?”丕曰:“臣年在西夕,思观盛礼,于臣实急。”不许,后例降王爵,封平阳郡公。求致仕.., 诏不许。 帝又将北巡,丕迁太博、录尚书事。频表.固让,诏断表启,就家拜授。及车驾发代,丕留守,诏曰: “中原始构。须朕营视,在代之事,一委太傅。”赐上所乘车马,往来府省,丕雅爱本风,不达新式,至 于变俗迁洛,改官制服,禁绝旧言,皆所不愿。高知其如此,亦不逼之,但诱示大理,令其不生同异。 高祖崩,丕自并州来赴,世宗引见之。以丕旧老,礼有加焉。寻敕留洛阳。后宴于华林都亭,特令二 子扶侍坐起。丕仕历六世,垂七十年,位极公铺,景明四年薨,年八十二。诏赠左光禄大夫、冀州..刺史, 谥曰平。 (节选自《魏书•元丕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丕议诸曹/下大夫以上/人各将二史/别掌给过所州/郡亦然/不过三日/给之便讫/有何难也/ B. 丕议/诸曹下大夫以上/人各将二吏/别掌给过所州/郡亦然/不过三日/给之便讫/有何难也/ C. 丕议诸曹/下大夫以上/人各将二吏/别掌给过所/州郡亦然/不过三日/给之便讫/有何难也/ D. 丕议/诸曹下大夫以上/人各将二吏/别掌给过所/州郡亦然/不过三日/给之便讫/有何难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羽林,皇帝卫军的名称。谓为国羽翼,如林之盛的意思,也可指仪仗队。 B. 致仕,古代官员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出官、乞骸骨等名称来指辞职归 家。 23 C. 表,古代臣下呈给皇帝的一种文书。较为著名的有诸葛亮的《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文中作动词 用。 D. 冀州,中国古代九州之一,其他八州分别为荆州、豫州、梁州、青州、徐州、扬州、雍州、兖州。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元丕备享皇恩,他曾担任羽林中郎,后又受到多次升迁,位居侍中,他的儿孙都享受犯过失只要不超 过一百次就不受重罚的优待。 B. 元丕颇有能力。因捕杀谋反的丞相乙浑有功,升为尚书令,高祖时,在京师遭旱灾发放过关凭证的问 题上提出过建议并被采纳。 C. 元丕畅所欲言,他与皇帝饮宴之际,经常高谈阔论,叙述以往的成败。后因请求皇帝早立太子之事未 获批准,降低了王爵。 D. 元丕因循守旧。他喜爱本地风尚,不理解新条令,对于改变习俗、迁都、改革官职、制定服饰、禁止 旧语言等新政,他都不赞同。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2)时有诸疑事三百余条,敕丕制决,皆平允。 【答案】10. D 11. B 12. C 13. (1)尊敬我家里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里的长辈;爱护我家里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 家里的儿女:要统一天下就像在手心里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 (2)当时有三百多条各种疑难的事,命元丕决断,大都处理得公平允当。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24 依据句子结构,“下”和“上”分别和它前边的官职名构成并列式短语,所以“诸曹”后不应断开,排除 AC;“州郡” 是一个合成词,不宜断开,排除 B。 译文:元丕建议:“各位官曹下大夫以上,每人各带两名官员,分别掌管发给过关凭证,州郡也如此,不 超过三天,分发就结束了,有什么难的呢?” 故选 D。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B.“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出官、乞骸骨等名称来指辞职归家”错误,“出官”指离开京城到 外地做官。 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C.“后因请求皇帝早立太子之事未获批准,降低了王爵”理解错误。依据文中第三段“后例降王爵”可看 出,是后来依例降低了王爵,并不是因请求皇帝早立太子之事未获批准,降低了王爵。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1)前一“老”是动词,尊敬。第二个和第三个“老”是名词,老人、长辈。第二个是“自己的长辈”, 第三个是“别人家的老人”。第一个“幼”是动词,“抚养”。第二个和第三个“幼”字是名词,“子 女”“小辈”。第二个是“自己家的孩子”,第三个是“别人家的孩子”。“及”:推及到。 (2)“疑事三百余条”:定语后置,三百多条疑难的事;“敕”:皇帝下令;“制决”:决断:“平允”: 公平允当。 【点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 25 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翻译以直译为主,要求准确、通顺。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 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文言文 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 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 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元丕,世祖提拔他为羽林中郎。跟随皇帝到长江边,赐爵位为兴平子。显祖即位,屡经升迁至侍中。 丞相乙浑阴谋反叛,元丕上奏禀告。诏令元丕率领元贺、牛益得逮捕乙浑,杀了他。(元丕) 升为尚书令, 改封东阳公。 高祖时,(元丕) 被封东阳王,被任命为侍中、司徒公。当时有三百多条各种疑难的事,命元丕决断, 大都处理得公平允当。元丕的儿子元超出生,皇帝亲自前往他的宅第,特地加以赏赐。因持心不变,下诏 赐元丕进入八议范围,传给子孙,犯过失到百次,准许在斥责后饶恕他们。不久(元丕)升为太尉、录尚书 事。元丕声音高而爽朗,广记国家大事,饮宴之际,常在座位中,一定高谈阔论,叙述以往的成败。皇帝、 太后恭敬地接受。 高祖、文明太后在皇信堂接见公卿,太后说:“现在京城天旱歉收,想准许饥饿贫困的人出关谋食。 如要给予过关凭证,恐怕拖延时间,不能挽救灾难窘急;如果听凭外出,又担心良莠难辨。你们可商议适 宜的办法。”元丕建议:‘“各官曹下大夫以上,每人各带两名官员,分别掌管发给过关凭证,州郡也如 此,不超过三天,分发就结束了,有什么难的呢?”高祖听从他的意见,四天完成。元丕请求立东宫太子, 诏令说:“年纪还幼小,有什么着急的呢?”元丕说:“臣下年纪如夕阳西下,想观看盛大的典礼,对臣 下实为急迫。”高祖不准许。后来依例降低王爵,封为平阳郡公。请求退休,诏令不准许。 皇帝又将向北巡视,元丕升任太傅、录尚书事。接连上奏疏执意推让,诏令断绝奏疏陈述,到家中任 命。等到皇帝从代京出发,元丕留守,诏令说:“中原开始建构,需要我督促料理,代京的事情,全部委 托给太傅。”赐予皇帝所乘坐的车马,来往于府省中。元丕很喜爱本地风尚,不理解新条令,至于改变习 俗迁都洛阳,改革官职制定服饰,禁止旧语言,他都不赞同。高祖知道他这样,也不逼迫他,只是用大道 理诱导他,让他不生出是非。 高祖逝世,元丕从并州来奔丧,世宗接见他。因元丕不是旧臣元老,礼遇隆重。不久下令留在洛阳。 后来在华林都亭饮宴,特地命他两个儿子扶持他的坐立。元丕不任官经历六代,将近七十年,位高至宰辅。 26 景明四年逝世,时年八十二岁。下诏追赠为左光禄大夫、冀州刺史,谥号为平。 浙江省山河联盟学校 2020-2021 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 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 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 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 (乙)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 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 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 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 从之矣! (本文为古人读《烛之武退秦师》的读后感) 9.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夫晋,何厌.之有? 厌:满足。 B. 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27 C.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共:同“供”,供给。 D. 越国以鄙.远 鄙:边邑。 10.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B.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C.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D.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如“晋侯秦伯围郑”句中的晋侯、秦伯。 B.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C. 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皇帝对自己的谦称。 D. 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如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12.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 ) A. 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 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 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 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 C. 秦晋围郑的原因有二:一是郑“无礼于晋”,二是郑“贰于楚”。 D. 本文除去主体说辞部分层层深入、步步紧逼之外,首尾几个自然段的叙事,尽管文字简洁,情节的推 进变化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13. 翻译下面两句话。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8 (2)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 【答案】9. D 10. B 11. C 12. A 13. (1)(晋国)已经向东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扩张它西边的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 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2)(如果)不是(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与危害深深击中了秦穆公的心, 怎么能像这样呢? 【解析】 【分析】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 越国以鄙远,意思是“越过别的国家把远方的郑国作为自己的边境”。鄙:名词意动用法,把……作 为边境。 故选 D。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秦穆公与晋国,相互结交很长时间了,相互信任很深了,相互结盟很厚了,一旦恐惧于烛之 武(所说)的利益,抛弃晋国(都)如同鼻涕唾沫,对于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 “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结构一致,各自断开;“怵于烛之武之利”是状语后置句, 不能断开;排除 ACD。 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皇帝”错,应是“国君、诸侯王”。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 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29 故选 C。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错。通过佚之狐的话的评价表现烛之武的才能,应是“侧面”描写。 故选 A。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本题得分点有:(1)封,使……成为边境;肆,扩大;阙,侵损、削减,,使动用法代词,;焉,疑问代词, 哪里(一说兼词,于此,从哪里)。(2)中,深中;讵,岂,怎么;若是,像这样。 参考译文: (甲)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 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 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 “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 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 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 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 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 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 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 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 30 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 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 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 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乙) 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秦国、晋国联合出兵讨伐(或“攻打”)郑国, 郑国就要灭亡了。烛之武出城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话的工夫就在(郑国)将要灭亡的时候保全了郑国, 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去,(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烛之武一席话 就让秦穆公背叛了晋国而亲近郑国,舍弃强大的援军,而依附弱小的国家;抛弃(与晋国)旧日的恩情, 召来(晋国)新的怨恨;舍弃成功,触犯危险。(如果)不是(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与危害深深击中了秦 穆公的心,怎么能像这样呢?秦穆公与晋国,相互结交很长时间了,相互信任很深了,相互结盟很厚了, 一但恐惧于烛之武(所说)的利益,抛弃晋国(都)如同鼻涕唾沫,对于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 如果哪天有比烛之武所说的更大的利益,我明白秦穆公一定会很快转变去寻求那更大的利益了!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金乡卫城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共 18 分。选择题每小题 3 分,译句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 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 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31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 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 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 墙之内也。” (二)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挺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 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 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 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 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①死者一洒②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③;壮者以暇日修 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 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王请勿疑。”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注:①比:替②洒:同“洗”,雪耻。③耨:nòu,除草 10. 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 ) A.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B.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C.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D.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11. 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兽相食,且人恶.之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32 B. 既.来之,则安之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东封 C. 夫.谁与王敌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D. 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吾其.还也 12. 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吾属皆且为所虏 A.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B. 百姓之不见保 C. 王无异于白姓之以王为爱也 D. 夫晋,何厌之有? 13. 下列对选文(一)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意思是我为此感到羞耻,希望替战死的人洗雪前耻。梁惠王的这句话 实则是希望孟子能给自己提供战胜别国的方法。 B. 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说明圣人以仁爱之心待人,对于以人形俑殉葬的人,孔子尚且严厉指费,那么统治 者以政杀民,更应该被指责。 C. 文段使用了对比和类比的手法,以用器物杀人与用暴政杀民作对比,以施行仁政之后国家的社会局面 与敌国暴政残民人心尽失的社会局面作类比。 D. 孟子规劝梁惠王实行仁政以收民心,以得民心之仁道征伐失民心之无道,则将无敌于天下。 14.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2)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答案】10. A 11. B 12. B 13. C 14. (1)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2)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不曾拿刀 33 碰到过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更何况大骨呢!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句式相同,应在“均”“安”后分别断句,排除 CD;“均无 贫”“和无寡”“安无倾”句式相同,每句后断句,排除 B。 译文:我听说士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他们不怕财富不多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民众不多而怕不安定。财 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 故选 A。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意义及用法的能力。 A.动词,厌恶/代词,怎么; B.均为“……之后”; C.句首发语词/代词,那; D.代词,代“俑”/副词,表示祈使语气。 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 例句为被动句,“为所”是标志。 A.主谓倒装句,正常语序为: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 B.被动句,“见”表被动。 34 C.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王无于白姓之以王为爱异也。 D.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夫晋,有何厌? 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C.“以用器物杀人与用暴政杀民作对比,以施行仁政之后国家的社会局面与敌国暴政残民人心尽失的社会 局面作类比”错误,用器物杀人与用暴政杀民是类比,施行仁政之后国家的社会局面与敌国暴政残民人心 尽失的社会局面是对比。 故选 C。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1)疾,厌恶;夫,那;舍曰,不说;辞,编造借口。 (2)因,依照、顺着;固然,本来的构造;技经肯綮之未尝,宾语后置句;尝,尝试、拿刀碰到。 参考译文: (一)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准备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 孔子说:“冉有!我恐怕该责备你了。那颛臾,从前先王把他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 鲁国境内。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这样做则不担任那职务。’盲人 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 从笼子里跑出,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35 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费城,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 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我听说士大夫都有自己 的封地,他们不怕财富不多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民众不多而怕不安定。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 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依照这个道理,原来的远方的人不归服, 就发扬文治教化来使他归服;使他来了之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 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国家四分五裂而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在境内策划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 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二) 梁惠王说:“我乐于听取您的指教。”孟子回答道:“用木棍打死人跟用刀杀死人,(性质)有什么不 同吗?”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又问道:)“用刀子杀死人跟用苛政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棚里有壮实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 野外有饿死的尸体,这如同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野兽自相残食,人们见了尚且厌恶,而身为百姓的父母, 施行政事,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这又怎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呢?孔子说过:最先开始以俑陪葬的人, 难道就没有后代的吗!因为俑很像人所以才用它的。这样看来为政者又怎么能让这些百姓因饥饿而死 呢?” 梁惠王说:“我们晋国,以前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比它更强大的了,这是老先生您所知道的。(可是)传 到我手中,东边败给了齐国,我的长子也牺牲了;西边又丢失给秦国七百里地方;南边被楚国欺侮,吃了 败仗。对此我深感耻辱,想要为死难者洗恨雪耻,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道:“百里见方的小国也能够取得天下。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 (提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 在外敬重尊长,(这样,)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打赢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他们(秦、 楚)常年夺占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他们使自己 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如果)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所以(古语)说:‘有仁德的人天 下无敌。’大王请不要怀疑这个道理了。”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