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各地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精选汇编 现代文阅读专题II
加入VIP免费下载

浙江省各地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精选汇编 现代文阅读专题II

ID:684992

大小:71.61 KB

页数:33页

时间:2021-05-0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浙江省各地 2020-2021 年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精选汇编 现代文阅读专题 II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三中 2020-2021 学年高一 3 月月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目。 父亲的鞋子 高军 “爹,走吧,你再住在这里,我就不好看相了!”“不好看相”是当地方言,就是脸面上不好看、说 不过去的意思,儿子指着这间凋敝残破的护林房,耐心劝说着,“咱家在村里盖的楼房也是数一数二的, 里面很宽敞,咱们可以互不相碍,你爱怎么着就怎么着,住着很方便很自由的。” 儿子指着的这间护林房可有些年头儿了,当年父亲从村里被选为林场的护林员,林场专门在大山深处 盖起这间小房子,他经常住在那里,栽树绿化,防盗防火,间伐修枝,几十年就下来了。 现在父亲早已退休,林场也在另一个地方建起了更好的护林房,训练有素的几个年轻护林员也早已上 岗,他完全可以搬下来安享晚年。但是他对这里太有感情了,竟然想一直在林场废弃的这间破旧护林房里 继续住下去。年龄越来越大,体质越来越弱,儿子一直想接他到自己家里住以方便照顾,但是他就是不同 意。他经常会在山里转转,拍拍这棵树干,拉拉那个树枝,和树木花草鸟兽们说说话,脸上就都是满足自 得的神情了。儿子理解父亲对大山的感情,但是一个孤独的老人居住在深山里,也确实不能让人放心。 这次,儿子做了充分准备,就是打算彻底说服他的,于是继续劝说着:“再说了,咱家一辈子从没占 过公家的便宜,人家这个房子是林场的公有财产,你已经退休不是护林员了,还住在这里也不合适啊。” 儿子考虑了几天,觉得这样说会有力度的。 “场长说了,这个房子林场已经不用,作废了……”“作废了也是公家财产啊。”他沉默了,儿子知 道父亲已经心动,就继续坚持着。过了大半天,父亲才又开口:“好吧,我拾掇一下,到时候再搬吧。” 并没有多少东西,也根本没有什么好收拾的,但儿子还是尊重了父亲的要求:“用我帮你吗?……不 用啊?……那好,你收拾彻底了,咱们明天来搬。” 2 儿子离开后,老人在房内这里转转,那里看看,最后才开始拾掇起来,林场里的工具都早已交回去, 收拾半天竟然大多都是他穿破的鞋子。他拿出一条麻袋,开始一双双慢慢往里装着。 他拿起一双千层底的布鞋,两只鞋的脚大拇指部位都是窟窿,鞋底脚掌和脚后跟部位也都透了气,一 个个麻线针脚还能模糊地看出来,他停下来认真凝视着,眼圈慢慢红了。这是妻子用心为自己做的,连搓 麻线、纳鞋底、做鞋帮,一直到绱起鞋来,费了老婆几天几夜的工夫呢。做这双鞋的时候他们才刚结婚, 现在妻子竟然已经去世五年了。当时他对这双鞋很珍惜,走在山路上有时候就脱下来提在手里,光着脚板 走路。妻子知道后,心疼地说:“你是有家口的人,你尽管使劲穿就是,我都跟着你了还能少你的鞋穿?” 妻子说到做到,经常为他做出新鞋子来。可是他每天都要巡山几次,磨损得太快太厉害,一双鞋子用不多 长时间就穿透了气。为让妻子少受点累,他后来摸索出一个办法,就是每到一个有水的地方,轻轻用鞋底 蘸一下水,让底面略微湿一下,这样鞋子就会更加耐磨一些。但是绝对不能湿了鞋面,那样的话就会毁得 更快。想到这里,他苦笑了一下,“老婆子啊,俺还想穿你做的鞋呢。” 扒拉着,扒拉着,一双用车轮胎皮做鞋底、皮襻交叉钉在上面的自制皮凉鞋露了出来,这种鞋过去都 叫鞋垫子,发生孟良崮战役后见了世面的当地人又叫皮坦克,再后来又有了个时尚名称沂蒙凉鞋,过去集 市上很多摊位都在卖,价格很便宜,但很耐穿,深受欢迎。“孬处就是磨脚,得先磨破皮肉,然后再磨出 来硬皮茧子才成。”他又无奈地摇摇头,陷入了沉思。这双鞋可让他吃苦头了,有一次碰上来偷树的,他 一心想抓住人家,结果先是被山坡上的碎沙土滑倒了几次。山上陡坡处随地长着很多擦脚草更让他出尽了 洋相,这种草叶片修长,密密麻麻的,地上就像覆盖了一层厚厚的碧绿毛发,踩在上面一不小心就会滑倒。 那次他被滑下去近百米,眼看被追上的偷盗者向一边跑去,结果他停住的地方距离那人更远了,最后只好 眼睁睁地看着那人影消失在密林深处。那次他的裤子后腚都擦破了,后来还是妻子给缝了两个对称的补丁 才又能穿出去,屁股上擦破的地方过了好多天也才结痂痊愈。 第二天儿子来到的时候,看到的除了很简单的几件生活用具外,最需要搬的就是两个大麻袋。儿子一 看都是不能再用的破旧鞋子,开始有些烦,随即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儿,转过头去偷偷抹了一把泪,蹲下给 父亲往远处的车上背了过去。 下午,儿媳妇精心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菜,儿子为父亲满满地斟上一杯酒,恭敬地端到手中,然后端 起自己的来:“爹,我敬您一杯,在咱们家里您愿意怎么摆弄就怎么摆弄,尤其那些鞋子都记载着一段您 的经历,咱们好好保存。您愿意到山上去转转,也随时去就是……” 他感到眼里热热的,赶紧努力忍住,“爹,咱爷俩干了。”儿子看到,父亲转过头去看了那两个麻袋 3 一眼,眼里也有了泪花。 (选自《小说月刊》2019 年第 9 期,有删改) 1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爹,走吧,你再住在这里,我就不好看相了!”这里采用先声夺人的手法,把儿子对父亲执拗地住 在破旧的护林房、给自己丢脸的怨愤传达出来。 B. 父亲拿出一条麻袋,把穿破的鞋子一双双慢慢往里装。“慢慢往里装”这个细节中蕴含着丰富情感, 也自然引出下文对有关这些鞋子往事的回忆。 C. 两大麻袋中的每一双鞋子,都记录下主人公护守山林的感人故事,作者选取了两个典型事例详细描述, 以点带面,能带给读者想象和回味的空间。 D. 这篇小说借助儿子的视角来写父亲,使故事情节更加真实,情节叙述和转换也很自然,同时用儿子的 言行来衬托父亲的形象,增添作品的感染力。 18. 小说用大量篇幅描写主人公穿破的千层底布鞋、自制皮凉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9. “儿子为父亲满满地斟上一杯酒,恭敬地端到手中,然后端起自己的来。”这一句传达出哪些意蕴? 请简要分析。 【答案】17. A 18. [示例]①穿破的鞋子见证了主人公做护林员时的艰辛劳碌,突出了他任劳任怨、尽 职尽责的形象。②鞋子浓缩了他和妻子之间的互相疼爱之情,让作品洋溢着浓浓的亲情。③将现实和往昔 串联起来,凸显主人公对妻子的无限怀念和对护林职业的热爱,突出主题。 19. [示例]①儿子为终于接回父亲,一家人能在一起生活而备感激动、幸福,表现了儿子对父亲的疼爱。 ②儿子深深明白父亲对护林职业的热爱、对一双双鞋子的情感,从心底理解、敬佩父亲。③先端起父亲的 酒杯,再端起自己的来,这一细节饱含深情,体现儿子对父亲的孝敬,传统文化产生的温情在儿子身上洋 溢开来,令人感动和深思,增添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解析】 【分析】 【17 题详解】 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把儿子对父亲执拗地住在破旧的护林房、给自己丢脸的怨愤传达出来”错误。儿子对父亲住在残破的 护林房不放心,所以极力劝说父亲搬回去住,体现出儿子对父亲的疼爱。 故选 A。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本中具体物象作用的能力。 “收拾半天竟然大多都是他穿破的鞋子。他拿出一条麻袋,开始一双双慢慢往里装着”“最需要搬的就是 两个大麻袋,儿子一看都是不能再用的破旧鞋子,开始有些烦,随即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儿”,即穿破的鞋 子见证了主人公做护林员时的艰辛劳碌,突出了他任劳任怨、尽职尽责的形象。 “他拿起一双千层底的布鞋,两只鞋的脚大拇指部位都是窟窿,鞋底脚掌和脚后跟部位也都透了气,一个 个麻线针脚还能模糊地看出来,他停下来认真凝视着,眼圈慢慢红了”,可知鞋子浓缩了他和妻子之间的 互相疼爱之情,让作品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为让妻子少受点累,他后来摸索出一个办法,就是每到一个有水的地方,轻轻用鞋底蘸一下水,让底面 略微湿一下,这样鞋子就会更加耐磨一些。但是绝对不能湿了鞋面,那样的话就会毁得更快”,前十段是 现实,十一段、十二段是回忆,将现实和往昔串联起来,凸显主人公对妻子的无限怀念和对护林职业的热 爱,突出主题。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含义的能力。 从劝说到劝回父亲,儿子做了很多努力,儿子为终于接回父亲,一家人能在一起生活而备感激动、幸福, 表现了儿子对父亲的疼爱。 “第二天儿子来到的时候,看到的除了很简单的几件生活用具外,最需要搬的就是两个大麻袋,儿子一看 都是不能再用的破旧鞋子,开始有些烦,随即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儿,转过头去偷偷抹了一把泪,蹲下给父 亲往远处的车上背了过去”,即儿子深深明白父亲对护林职业的热爱、对一双双鞋子的情感,从心底理解、 敬佩父亲。 5 “下午,儿媳妇精心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菜,儿子为父亲满满地斟上一杯酒,恭敬地端到手中”,可知先 端起父亲的酒杯,再端起自己的来,这一细节饱含深情,体现儿子对父亲的孝敬,传统文化产生的温情在 儿子身上洋溢开来,令人感动和深思,增添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浙江省舟山市 2020-2021 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一根玉米 那年皖北一带大旱,那可是百年未遇的大旱,老天爷六个月没下过一滴雨,河床干裂成一块块的。田 地里看不到一点绿色,到处扬着飞尘,整个世界在白晃晃的毒日下淡成一片模糊。荡在蛤蟆村人的头顶上 死亡的气息稠得像雾。吃尸的乌鸦像云一样在村子上空飞来飞去,乌鸦血红色的嘎叫声让村人的目光变得 青紫。 村长敲响了村头古槐树下的钟,干裂的钟声如玻璃一样在村人的心上划过。 村人都来到槐树下。 往年绿意葱茂的槐树如今光秃秃的,槐树叶子早让村人吃光了,但槐树又冒出淡淡的绿。 村长看着或坐或躺在槐树下零乱一片的村人,眼里就酸辣了。村长把酸辣咽回肚里去,说,我们不能 等死,蛤蟆村不能绝,还是去外逃荒吧,熬过这荒景,就回。村长的话让村人的脸灰黑一片。 第三天,就有拖儿带女的村人拿着棍端着碗出了村。他们走得很慢很慢,两条腿似有千斤重,挪不开。 女人的嘶哭声震得头顶上的槐树枝摇摇晃晃。男人不哭,紫黑色的泪水汪洋了他们凄凉的脸。 几天后,村里的房子大都空了。没走的大都是老弱病残。土根和槐花不属于老弱病残却没走。槐花已 怀了六个月身孕,土根说,赤地千里,往哪儿走?死在外面还不如死在家里。 但根本弄不到东西吃,土根只能吃红土,把那红土晒干,捏成粉,然后配一点晒干的槐叶、野草,煮 成糊,闭了眼睛往肚里灌。吃了三天,土根拉不出来,肚子却涨得痛极。槐花说,再也不能吃红土了,吃 多了会涨死。土根说,吃什么呢?能吃的树叶已吃完了,野草也吃完了……有了,树皮可以吃。土根就拿 了刀剥槐树皮。 这样又熬过了一个月。 6 槐花说,再熬不下去了,你别管我,还是走吧。走了,或许可以活下来。槐花说这话时,泪水血淋淋 地汪在眼里。“我们死也要死在一起”,土根把槐花揽进怀里说,泪水也一滴一滴地砸在槐花头上。槐花 说,可怜了肚里的娃儿,他还未看一看这天、这地、这山、这水,也未看我们一眼,就…… 槐花青一块紫一块的哭声鞭子一样抽打着土根的心。土根求道,别哭了,别哭了,我的心在滴血呢。 土根劝槐花别哭,自己却哭了。后来两人索性抱成一团,哭了个天昏地暗。 这时传来踢门声,土根忙抹了泪,开了门,进来的是村长。村长说,你们吃了啥好吃的东西,还有精 神哭? 土根看到村长手里拿着一根玉米,土根的目光就绿了,绿色的涎水也淌下来了。村长说,这玉米是给 你的。原本我留着做种子,唉,也顾不了那么多了,村里没走的人每户给一根。土根接过玉米,恨不得一 口吃了。但土根把涎水又吞回肚里了,他一口也没舍得吃。槐花说,不到真饿死的份上,我们不吃这个玉 米。 十几天又熬过去了。 土根说,留在村里的人只剩下我们俩人了,我们也要死了,还是把那根玉米煮了吧。槐花说,我就煮 了。槐花从罐里拿出那根玉米,玉米的香味把屋子塞得满满当当,一点缝隙也没有,土根贪婪地吸着这香 味。土根说,这样死了也值。槐花说,我去外面看看有没有一点野菜野草什么的。槐花说着出了门。槐花 并没有去寻野菜野草,槐花只是想把那整根玉米让给土根吃。或许土根吃了那根玉米,能多熬两天,到时 一下雨,满山的野菜野草不就出土了?槐叶不就长出来了?那土根不就可以活下来了?槐花这样想着,纵 身跳进了村头的那口枯井。此时的土根也这样想。 土根也出了门,也纵身跳进了村头的那口枯井。 第二天就下雨了,瓢泼样的大雨一连下了两天两夜,土根那茅草屋也倒了。 后来,出外逃荒的村人断断续续回蛤蟆村了。蛤蟆村原来有五十多户人家,经过这次干旱,现在只剩 下八户了。 那八户人回村后才发现他们没种子了,都叹着气说,这是天意,蛤蟆村命该绝。有人说,再在村人家 里找找,算不定能找到种子。 就有村人在土根倒塌的房子里发现了几株玉米苗。 7 一声欢呼,所有的村人都来了。都围着玉米苗跪下了,亮晃晃的泪水掩盖不了他们的激动。蛤蟆村有 救了,蛤蟆村有救了。震天动地的欢呼声,如黄灿灿的日头一样,落满了村里的沟沟壑壑。 他们又都抱成一团疯了样的大哭。 白汪汪的哭声把头顶上的日头都震得一摇一晃。 (摘自《当代小小说集萃》,有删改) 26.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本文对村长形象的塑造不多费笔墨,寥寥数语之下,一个善良、负责甚至带有点苦中作乐幽默感的村 长形象跃然纸上。 B. 蛤蟆村除了老弱病残以外的村民在前所未有的旱灾面前都出去逃荒了,而土根夫妇最终没有逃荒的根 本原因是对家乡眷恋深沉。 C. 本文运用动作、语言、心理描写以及对比等艺术手法,叙述了一个情节跌宕、感人至深的故事,叙事 手法新颖独特,主题具有教益。 D. “白汪汪的哭声把头顶上的日头都震得一摇一晃”,抒发了村人绝处逢生喜极而泣的情感,以此作结 戛然而止,这是典型的“留白”式结尾。 E. 本文语言独具特点:一方面是符合人物形象的带有口语性质的通俗语言,另一方面是作者叙述时凝练 精致的文学性语言。 27. 请简述小说前二段在文中的作用。 28. 依据小说的相关内容,概括土根夫妇的形象特点。 29. 本文的主人公是土根夫妇,可不可以将标题“一根玉米”改为“患难夫妻”?请结合作品内容,谈谈 你的理解。 【答案】26. AE 27. ①交代了特定的时间、地点以及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为小说张本;②前两段描写 了因干旱带来的末日景象,渲染了悲苦绝望的氛围,奠定了感情基调;③坏境的恶劣艰苦衬托了人性之美。 28. ①决绝,天灾时坚守家园;②坚贞,患难中相濡以沫不离不弃;③善良,希望面前舍生重情。 8 29. 第一种观点——可以将标题改为“患难夫妻”。 ①土根和槐花这对患难夫妇是小说的主角,贯穿全文始终,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②“患难夫妇”也暗 示了小说主旨,即在患难的情节中展现出患难与共、恩爱相携、舍已为人的人性之美,有利于作品主旨的 提炼。 第二种观点——不能将标题改为“患难夫妻”。 ①“一根玉米”是全文最大的矛盾冲突,同时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②“一根玉米”以小见大,内涵丰 富,“一根玉米”见证了患难与共、恩爱相携、舍已为人的人性之美,也寓指“希望”。 【解析】 【2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蛤蟆村除了老弱病残以外的村民在前所未有的旱灾面前都出去逃荒了,而土根夫妇最终没有逃荒的本 原因是对家乡眷恋深沉。这一分析错,土根夫妇没有逃荒的原因是槐花有身孕。 C.本文运用动作、语言、心理描写以及对比等艺术手法,叙述了一个情节跌宕、 感人至深的故事,叙事 手法新颖独特,主题具有教益。说情节跌宕错误,本文的情节很平顺。 D.“白汪汪的哭声把头顶上的日头都震得一摇一晃”,抒发了村人绝处逢生喜极而泣的情感,以此作结 戛然而止,这是典型的“留白”式结尾。说喜极而泣的情感是错误的。 【2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段落作用的能力。 答此类题时首先看文段的位置“前二段在文中的作用”,然后再从结构和内容方面分析。前两段主要描写 了因干旱带来的末日景象,渲染了悲苦绝望的氛围,奠定了感情基调;交代了特定的时间、地点以及自然 环境和社会环境,为小说张本;而且环境描写能够衬托人物形象:坏境的恶劣艰苦衬托了人性之美。 【2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人物形象的能力。 速读题干“概括土根夫妇的形象特点”可知本题考查人物形象。首先应到文中找到描写他们的内容,然后 9 再看有没人他人和环境的衬托。如“几天后,村里的房子大都空了。没走的大都是老弱病残。土根和槐花 不属于老弱病残却没走”“死在外面还不如死在家里”决绝,天灾时坚守家园;“我们死也要死在一起” 坚贞,患难中相濡以沫不离不弃;“槐花这样想着,纵身跳进了村头的那口枯井。此时的土根也这样想。 土根也出了门,也纵身跳进了村头的那口枯井。”善良,希望面前舍生重情。回答时一般的思路是:先点 出人物的典型意义,再根据文章不同内容分别概括人物所具有的鲜明的性格特征,还要用实例进行分析论 证。 【2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标题的理解以及对作品主旨的理解能力。 此题为探究题,开放性较大,言之成理即可。速读题干“可不可以将标题‘一根玉米’改为‘患难夫妻’”, 这是针对小说的标题设置题目。作答本题时,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即可以或不可以,然后再辨明标题的 类型,“一根玉米”是物象,故可以从物象的作用角度作答,结构上,“一根玉米”在文中多次出现,整 个故事情节都是围绕“玉米”展开,故“玉米”好比是一个纽带,串起全文,起到线索作用;从主旨上来 看,“玉米”虽是很普通的东西,但因为这一事情发生在饿死人的年代,发生在一对年轻夫妇身上,宁愿 一起饿死也不愿独活,故变得不一般起来,刻画了决绝,坚贞,患难中相濡以沫不离不弃;善良,希望面 前舍生重情的夫妻,以小见大。“患难夫妻”是以人物为标题,土根和槐花这对患难夫妇是小说的主角, 贯穿全文始终,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②“患难”也点出了小说特定的环境特征;③“患难夫妇”也暗 示了小说主旨,即在患难的情节中展现出患难与共、恩爱相携、舍已为人的人性之美,有利于作品主旨的 提炼。 浙江省瑞安市六中 2020-2021 学年高一 3 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6 分) 14. 阅读《雷雨》的片段,完成下面小题。 鲁大海 (惊,怒)怎么矿上警察开枪打死三十个工人就白打了吗?(又看电报,忽然笑起来)哼, 这是假的。你们自己假造的电报来离间我们的。(笑)哼,你们这种卑鄙无赖的行为! …… 鲁大海 (挣扎)放开我,你们这一群强盗! 周萍 (向仆人们)把他拉下去! 鲁侍萍 (大哭起来)哦,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抽咽)你是萍,——凭,——凭什么 10 打我的儿子? 周萍 你是谁? 鲁侍萍我 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鲁大海 妈,别理这东西,您小心吃了他们的亏。 鲁侍萍 (呆呆地看着周萍的脸,忽而又大哭起来)大海,走吧,我们走吧。(抱着大海受伤的头哭) 大海为仆人们拥下,侍萍亦下。 戏剧冲突是戏剧文学的重要内容和表现手段。主要指剧中的人物的性格冲突和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既可 以是人物的外部动作,也可以是人物的内心活动。节选部分的戏剧冲突表现在哪里? 【答案】鲁大海与周朴园的冲突,不仅是工人阶级与资本家的冲突,也是父子两代人之间的冲突;而周萍 要求仆人打鲁大海、拉下去,则是兄弟之间的冲突;鲁侍萍与周朴园、周萍之间也同样既是底层劳动人民 与资产阶级的阶级冲突,又是母子之间的冲突,眼看着亲生儿子打另一个儿子却不能揭露真相,内心矛盾 而痛苦;鲁大海坚定不屈,而其他代表却被收买,也反映出工人阶级内部的矛盾冲突。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抓住不同人物之间关系,分析情节,把握矛盾。 (1)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冲突:父子、母子、兄弟之间的矛盾冲突。两代人所代表 的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和鲁大海为代表的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资产阶 级和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冲突;立场坚定的鲁大海和软弱的其他代表所展现的工人阶 级的内部矛盾。 (2)周朴园对鲁大海的厉声斥责与鲁大海针锋相对地控诉周朴园作为资本家所犯下的罪恶行径的矛盾冲 突,最终升级为周萍和周家仆人与鲁大海之间的肢体对抗。 (3)人物心理冲突。周朴园:用呵斥和手段极力掩盖自己的罪恶和不安,而亲生儿子却坚持控诉揭露自 己的罪行。鲁侍萍:作为母亲,不能阻止兄弟相残,有子不能相认的矛盾心理;痛恨以周朴园、周萍为代 11 表的为富不仁者,却难以割舍母子之情。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场口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一 3 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与鉴赏(本题共 4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各题。 水葬 蹇先艾 “老子算是背了万年时,偷周德高家没有偷到,偏偏遭你们逮住了,真气死人!”这是一种嘶哑粗鲁 的嗓音,在沉闷的空气中震荡,是从骆毛的喉头里迸出来的。他的揺动的身体支撑着一张像成天在煤窑爬 进爬出的苦工一样的脸孔,瘦筋筋的没有肉,几根骨架子包着一层皮。头发虽然凌乱,却缠着青布套头; 套头下面,那一对黄色的眼睛睁得很大,放出愤怒的光。看他的年纪不过三十岁的光景。他的两手被背剪 着,脚下穿了一双破草鞋,沾满了黄泥巴。旁边有几个斜眉吊眼的汉子气势汹汹地将他把持住,沿着又密 又深的松林往前走。 这一行人都是奔小沙河去的。他们押着骆毛去水葬,因为他在梧桐村不守本分,做了贼。绅粮周德高 退了他的佃,人家完全有自由,他却不应该报复——去偷周家的东西。哪个敢去惹一脸横肉的那个大绅粮 呢!他是曹营长的舅爷,连区长、保长一向都要看他的脸色行事。 骆毛的后面络绎地拖着一大群男女,各式各样的人都有,只见五花八门的服装,高高低低的身材,老 少不同的年纪。有好些都是村中的闲人和富户,他们完全为看热闹而来。穿着比较整齐的有钱人家的孩子 们,薄片的嘴唇笑得合不拢来,两只手比着种种滑稽的姿势,他们拖着鞋子踢踢踏踏地跑,鞋带有时被人 踩住了,走不上前去的时候,他们就尖起嗓子破口大骂,汗粒在他们头上像雨珠一般地滴下来。 姑娘搀着母亲,奶奶牵着小孙女,媳妇背着娃娃,站在路旁,有的抬起头,叹息着;有的皱起眉毛; 有的露着苦脸,口都不敢开。有些老太婆们呢呢喃喃地念起佛来了。中间有几位年老的庄稼汉大踏步地紧 跟着行列走。跼蹐不安的群众,完全不管汗的味道,总是在肉阵中前前后后地挤进挤出,你撞着我的肩膀, 我踩着你的脚跟,连一分钟也没有安静过。这时,骆毛的声音,蓦地高朗了许多,像铜锣般响着: “嘿!看你们祖宗的热闹!周德高狗仗人势,叫老子吃水!他也会有遭殃的一天!他一样会不得好死 的!” 12 骆毛跨着很大的步子,摇摇晃晃地往前走,他仿佛在捉弄那几条汉子。看看已经快离开了这个村落, 后面的人群紧紧地跟上来,七嘴八舌并没有停止。骆毛好像听见一长串刺耳的笑声,他一肚子的不高兴, 用力地把头扭回来,向那些幸灾乐祸的人们喊道:“跟着你们的祖宗走哪儿去?你们难道也要陪着老子进 水晶宫吗?我晓得你们是来看热闹的,你们给周德高带个信去,就说我在鬼门关前等候他。” 那个脸色褐黑的家丁使劲给他背上一拳:“走呀,孙子!”骆毛不服地反踢了他一脚,但是背上已经 接着重重地挨了几拳,连躲闪都躲闪不开。 离开村庄已有半里的光景。骆毛不走了,在一座坟台边休息下来。群众都挤拢来,围成了一个圈子。 骆毛依傍着那一块字迹模糊的残碑坐着。 “老子今年三十一!”他向四面看看,似乎在寻找熟人,提高嗓音说,“再过几十年,我不又是一条 好汉吗?” 有个叫王七的农民,拐着脚走到坟前来,用手揉着眼睛,向骆毛低声说:“骆大哥!你放心去吧!逢 年过节我会来给你烧纸钱的。你身后有什么办不了的事情,我来帮你办。哪个叫你没有钱,又没有势呢!” 高个子家丁跑过来,把王七推了几尺远,吼叫着说:“滚你的三十三,哪个稀罕你来讨好卖乖!” “七老弟,各人好好生生地下力去吧!”骆毛冷笑了一声说,“好汉做事好汉当,我不会拖累旁人的, ——我的妈来了没有?”骆毛心里忽然难过起来,站起身来往前走,眼睛却东张西望地在人丛中寻找。人 群又被他拖着,像带子似的回环在山道上了。一路上他都在咆哮着,像一只被捆得太紧了的老虎一样。 走了一段山路以后,刚才王七那几句话,叫他不由得想起他的母亲,他觉得心头有点发软,不怕死的 心情,登时冷了一半;他心里被踌躇和忧虑占据着:“我死了以后,我妈怎么办呢?她老人家这阵儿在什 么地方呢?” 在小沙河上,那几个虎狼似的家丁搬了一块大石头捆在骆毛身上,从桥头往下一推,他狠心地把眼睛 一闭,就沉落下去了,大家喧嚷起来。 天空依旧恢复了沉闷的铅色,梧桐村显得格外冷落。金黄色的稻田被风吹着,掀起了很自然的波浪。 一阵鸟噪从掩映着关帝庙那一派清幽的竹林中传来。层层叠叠的山岭逶迤着,遥遥与天海相接。村后远远 的一间茅草房,孤独地立在半山坡上。竹笆门拉开后,一个老妇人拄着拐杖走出来。她微微地喘着气,一 手牢牢地把住门边,摩挲着老眼,不转睛地向着远处凝望,好似在等待着什么。看她站立在那里的样子, 显然身体非常衰弱,脸上堆满了皱纹,露出很高的颧骨。她的背有点驼,斑白的头发,荒草般纷披在前额。 13 她穿着一件补丁重重的衣服,从袖子里伸出来的那只手,颜色青灰,骨头、血管都露在外面。 她倚着门枋,身子连动也不动一下,嘴唇却不住地颤抖。后来她把拐杖靠在一边,索性在门槛上坐下 来了。她深深地蹙着眉头道:“毛儿出去一天一夜,为什么都不回来呢?”说着,又抬起头来望了一望。 直到坡脚朱家吃过了晚饭,窗外吹过一阵风,天气渐渐凉起来,外面冷清清的,只有点点的星光在黝 黑的天空中闪烁的时候,朱三的媳妇路过那个老太婆家门口,只见她还坐在门槛上,口里吐着微弱得听不 清的声音,仿佛是说:“毛儿,怎么你还不回来?” 一九二六年二月 (选自《蹇先艾短篇小说选》,有删改) 4. 作者是如何交代骆毛被处“水葬”的缘由的? 5. 文中画横线部分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6. 简析骆毛这一人物形象。 7. 这篇小说的悲剧性具体表现在哪里?请加以探究。 【答案】4. ①采用先声夺人的叙述方式,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刻画了一个贫穷潦倒、被人算计的农民 形象。②通过对比手法,呈现了剥削与被剥削的两个阶层水火不容的矛盾冲突。文章将骆毛的外貌和语言 与周德高的外貌特点、身份地位进行比较,表现出了不可调和的阶级斗争。 5. ①画线句通过“沉闷的铅色天空”“冷落的梧桐村”“孤独的一间茅草房”等意象,营造了一个凄清、 肃杀、冷寂的氛围。②在情节上,由骆毛对老母的惦念过渡到母亲的出场,丰富了文章内容。③“鸟噪” 以及幽深的竹林里的“关帝庙”,暗示了天理和正义被抹杀,罪恶与血腥还在猖獗。 6. ①穷困潦倒、一贫如洗;②嫉恶如仇、敢于反抗;③心地善良、懂得孝顺。 7. ①骆毛的悲剧是“阿 Q 式”的悲剧。他虽然嫉恶如仇、敢于反抗,但反抗的方式就是偷一点雇主家的东 西,嘴上骂两句。其悲剧根源是农民的阶级局限性,没文化,没有意识到受压迫的根源:只靠单枪匹马是 不可能改变自己命运的。②村民们,是一群麻木不仁的好事者,他们同样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对象。但是, 面对同处在同一个阶层的人遭受算计,他们没有帮助、援助,而是愚昧地跟着看闹热,是典型地“看客”。 ③骆母:风烛残年、怜爱儿子,是一个可怜的女性。她不知道儿子在干什么,只是一味的担心和牵挂。她 14 身上有着旧社会下层妇女的特点:贫穷、可怜、善良、衰弱和软弱。 【解析】 【分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 具体而言,本题要求分析作者是如何交代骆毛被处“水葬”的缘由的,换句话说骆毛被处“水葬”的缘由 是什么?作者是用什么方式呈现给读者的? 首先从原文可知:骆毛被退佃后,一气之下,便去偷一脸横肉的那个大绅粮——周德高家的东西,结果什 么也没有偷到,反被周家的家丁逮住了。作者一开头,采用先声夺人的方式 “老子算是背了万年时,偷 周德高家没有偷到,偏偏遭你们逮住了,真气死人!”把读者的注意力深深地吸住,并刻画了一个贫穷潦 倒、被人算计的农民形象,他“嗓音嘶哑而粗鲁,一张像成天在煤窑爬进爬出的苦工一样的脸孔,瘦筋筋 地没有肉,几根骨架子包着一层皮。头发虽然零乱,却缠着青布套头;套头下面,那一对黄色的眼睛睁得 很大,放出愤怒的光”。这是个生活在底层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他与那个周德高的形象形成了鲜明对 比,“哪个敢去惹一脸横肉的那个大绅粮呢!他是曹营长的舅爷,连区长、保长一向都要看他的脸色行事”。 通过对比手法,呈现了剥削与被剥削的两个阶层水火不容的矛盾冲突。文章将骆毛的外貌和语言与周德高 的外貌特点、身份地位进行比较,表现出了不可调和的阶级斗争。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景物描写作用的能力。 从内容上看,上文写“那几个虎狼似的家丁搬了一块大石头捆在骆毛身上,从桥头往下一推,他狠心地把 眼睛一闭,就沉落下去了,大家喧嚷起来”,骆毛被水葬。再看这段环境描写,“天空依旧恢复了沉闷的 铅色”“梧桐村显得格外的冷落”等营造了一种沉闷、阴冷、幽寂的氛围,隐含作者了对骆毛的同情和对 这种野蛮风俗的否定。 从结构上看,下文是对骆毛母亲的描写,“竹笆门拉开后,一个老妇人拄着拐杖走出来。她微微地喘着气, 一手牢牢地把住门边,摩挲着老眼,不转睛地向着远处凝望,好似在等待着什么”,划线部分的环境描写, 尤其是“村后远远的一间茅草房,孤独地立在半山坡上”起到了情节上的过渡作用,叙述重心从骆毛转移 15 到母亲,节奏由急而缓,起伏有致。 从主旨上看,“沉闷”“冷落”“鸟噪”等照应上文的“大家喧嚷起来”,体现了他们的麻木无情。“鸟 噪”以及幽深的竹林里的“关帝庙”,暗示了天理和正义被抹杀,罪恶与血腥还在猖獗。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开头描写了驼毛的外貌“他的摇动的身体支撑着一张像成天在煤窑爬进爬出的苦工一样的脸孔,瘦筋筋地 没有肉,几根骨架子包着一层皮。头发虽然零乱,却缠着青布套头;套头下面,那一对黄色的眼睛睁得很 大,放出愤怒的光”“他的两手被背剪着,脚下穿了一双破草鞋,沾满了黄泥巴”,骆毛是一个穷困潦倒、 一贫如洗的小偷形象; 驼毛一路叫骂,“老子算是背了万年时,偷周德高家没有偷到,偏偏遭你们逮住了,真气死人!”“嘿! 看你们祖宗的热闹!周德高狗仗人势,叫老子吃水!他也会有遭殃的一天!他一样不会得好死的!”“跟 着你们的祖宗走哪儿去?你们难道也要陪着老子进水晶宫吗?我晓得你们是来看热闹的,你们给周德高带 个信去,就说我在鬼门关前等候他”“再过几十年,我不又是一条好汉吗?”他沉溺于来世再变“好汉” 的梦中,又在口头上占着边上人的便宜,反抗着成规旧俗,竭力的嘶喊与咒骂,有男人的血性和不屈的灵 魂,可见他嫉恶如仇、富有斗争精神; 从“我的妈来了没有”“叫他不由得想起他的母亲,他觉得心头有点发软,不怕死的心情,登时冷了一 半”“我死了以后,我的妈怎么办呢”等分析可知,骆毛不惧豪强,不怕死亡,但一想到自己一死,母亲 将无依无靠,不禁“被踌躇和忧虑占据着”,从他对母亲的牵挂和担忧来看,这是一个心地善良、懂得孝 顺的儿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及个性化阅读文本、提出自己见解的基本能力。 本题可以从“骆毛、村民、母亲三个角度”探究小说的悲剧性。 从骆毛来角度来看,虽然嫉恶如仇、敢于反抗,但反抗的方式就是偷一点雇主家的东西“绅粮周德高退了 他的佃,是完全应该的,放佃、退佃,人家完全有自由,他却不应该报复——去偷周家的东西”,嘴巴上 大骂周家“嘿!看你们祖宗的热闹!周德高狗仗人势,叫老子吃水!他也会有遭殃的一天!他一样不会得 16 好死的!”手脚做一点反抗“骆毛不服地反踢了他们一脚;但是背上已经接着重重地挨了几拳,连躲闪都 躲闪不开”。但因为自己的单纯,却反遭算计,被活活水葬。其悲剧的根源还是小农经济的束缚和农民的 阶级局限性,没文化,只靠单枪匹马是不可能改变自己被欺压的命运的。他的悲剧是阿 Q 式的悲剧。 从村民的角度来看,从“姑娘搀着母亲,奶奶牵着小孙女,媳妇背着娃娃,站在路旁,有的抬起头,叹息 着;有的皱起眉毛;有的露着苦脸,口都不敢开。有些老太婆们呢呢喃喃地念起佛来了。中间有几位年老 的庄稼汉大踏步地紧跟着行列走。跼蹐不安的群众,完全不管汗的味道,总是在肉阵中前前后后地挤进挤 出,你撞着我的肩膀,我踩着你的脚跟,连一分钟也没有安静过”等看出,村民们都是一些好事者,是麻 木不仁的看客,他们同样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对象。 从骆母的角度来看,她风烛残年,怜爱儿子。她不知道儿子在干什么,只是一味的担心和牵挂,“直到坡 脚朱家吃过了晚饭,……外面冷清清地只有点点的星光在黝黑的天空中闪烁的时候,朱三的媳妇跑到那个 老太婆家门口,只见她还坐在门槛上,口里吐着微弱得听不清的声音,仿佛是说:‘毛儿,怎么你还不回 来?’”母亲的悲剧性在于母亲对骆毛怀有伟大的母性之爱,她等待儿子回家,却不知道骆毛已被“水 葬”,也没人告诉她这一噩耗。她身上有着旧社会下层妇女的特点:贫穷、可怜、善良、衰弱和软弱。 浙江省金华市云富高级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一 3 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给猫留门(节选) 黄咏梅 “豆包回家了,”老沈告诉雅雅,“胖得像一只大熊猫,每层楼的灯都被它踩亮了。” “亮!豆包喊一句,灯就亮了……”老沈学着雅雅的口气。 咯咯咯咯……雅雅在电话那头笑得欢。 老沈兴致勃勃地重复亮了好几句。 犹记得有一段时间,沈小安一家周末过来吃饭,每爬上一层楼,雅雅就用尽吃奶的力气喊——亮!感 应灯被她喊亮之后,雅雅也是那么笑的,咯咯咯咯,这个游戏是这座旧楼唯一的亮点,如果没有那些时亮 时灭的感应灯,估计雅雅会蛮缠着让沈小安背上楼的。不过这些吸引力也不长久,上学之后雅雅就不太愿 来爷爷家了。 17 那天雅雅玩饿了,老沈就牵着她去买豆包。店员掀开蒸笼,用袋子装了两只豆包送给雅雅,就是在雅 雅怯怯地犹豫要不要接过来的时刻,这只小猫不知从什么地方蹿了出来,跃上收银柜,朝那两只豆包喵喵 喵个不停,雅雅先是吓了一跳,接下来,就跟小猫成了朋友,因为这只小猫,除了额头和脸颊处有一些灰 色的斑纹,其他地方跟蒸笼里的豆包一样白,雅雅就喊它叫“豆包”。 等老沈一只手牵着雅雅回家的时候,他的另一只手上,挂着一个黑色的塑料袋,豆包躺在里边,安静 得像一件被主人买回来的什么东西。 有了豆包,老沈就能经常见到雅雅。不一定是周末,有的时候,放学后沈小安也会带她来,老沈像迎 接贵宾一样,削好水果,买好菜。通常他们三个会在一起吃个晚饭,豆包就窝在雅雅的腿上,雅雅吃一口, 问一句:弟弟,要不要吃鸡腿?豆包似懂非懂,眯了眯漂亮的绿眼睛。 看不到豆包,雅雅就给老沈打电话,像个亲切的小姐姐—— 弟弟在干吗呢?弟弟为什么那么爱睡 觉?她甚至对老沈承诺,明天放学要去看弟弟的。就像豆包是寄养在别人家的弟弟一样。 雅雅看豆包的频率越来越密集,有时还赖着要在爷爷家睡,但这绝不可能,每次看着父女俩在门口小 垫子上换鞋子,低头系鞋带的动作几乎一模一样,老沈心里都会有些伤感。沈小安跟老沈的话从来不多, 顶多来一句,“跟爷爷说再见。”老沈已经想不起来,儿子这么多年来,有没有认认真真跟自己说过一句 “再见”。 雅雅迷恋那只猫,沈小安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小孩子总是有一段时间喜欢小动物。他小时候从街上 抱回过一只大黄猫,每天上学都恨不得把它装在书包里带到学校。他并不讨厌豆包,但也谈不上多么喜欢, 已经过了那个年龄,而在那个年龄,以及那个年龄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对老沈充满了怒愤,认为老 沈不会当爸爸,从前那只大黄在某个深夜,被老沈从他的被窝里掀出来,还未完全醒过来,来不及叫唤一 声,就被丢出了家门。这个梦魇一样的情节,以及那种窝在被子里装睡的无助感,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下, 沈小安总是会想起,并且,像一根导火索,成年之后他一直跟老沈怄气,时常想到这个细节,他并不会那 么快原谅父亲。 他不知道怎么跟老沈独处。内心深处,他觉得老沈既不像父亲,也不像朋友,他们只是一对与生俱来 的因果关系。好在有了雅雅,老沈的注意力全都放在了她身上,后来又有了豆包,他们之间便多了一些话 题。 “要是不想养就别养了,小孩子是一头热,很快就过去了。”吐出一口烟之后,沈小安对老沈讲。 18 老沈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你不是不喜欢猫嘛。”事实上,豆包被留下来的那天开始,沈小安就一直想问老沈,不过他不知道 怎么跟他提。看得出来,老沈是为了讨好雅雅。 “还行,这小家伙陪陪我,有个伴儿,也不错。” “不怕狂犬病?” “对,疫苗是要给它打的。”老沈忽然尴尬起来,停了一下,又问,“你还记得你那只大黄猫?” “记得啊,那只胖胖的大黄猫。”他拉长了躯体,话音里也在伸着懒腰。 “我听你妈说,让你把大黄猫丢出去那天,你抱着它坐在楼梯口足足哭了一个中午,下午都没去补 习。” “不会吧?”沈小安夸张地笑了几声,“要是雅雅知道,肯定会笑死的。” 沈小安站起来,把豆包装进旅行包里,带到宠物店去给它打疫苗。 走下拐角楼梯的第一级,坐下来,回头看。从这个角度看过去,能看到自己家的门口,他以为,那个 中午,门里边的人根本没有探头出来看到他,他哭得那么伤心,仿佛要被丢掉的不是猫而是他自己。 (原载于《中国作家》文学版,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表面上是写沈家三代人与猫之间的故事,实际讲述的是家庭关系、祖孙亲情。 B. 小说用倒叙写对往事的回忆,“犹记得”“小时候”等词,使过去和现在自由切换。 C. 小说语言平实,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如“用尽吃奶的力气”“话音里也在伸着懒腰”。 D. 小说结尾写丢掉大黄猫后少年沈小安悲痛欲绝,照应了前文为何他如此怨恨老沈。 8. 小说中老沈对猫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回答。 9. 小说标题“给猫留门”有怎样的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①讨厌并阻止儿子养猫,并在深夜里把沈小安心爱的大黄猫从被窝里揪出,后来又让 19 沈小安把大黄猫丢出家门;②为孙女能常来看他并讨好孙女而养猫,并把猫当成自己的伴儿,对儿子提出 的“不想养就别养”的意见不置可否。 9. ①新颖别致,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概括故事情节。为阻止儿子养猫而没有“给猫留门”,为了能 和儿子、孙女一家团聚而坚持“给猫留门”。③突出主题。父母在关爱孩子时要多关注他的内心世界,不 要粗暴地对待孩子成长中某一阶段的心灵寄托。④具有象征意义。“给猫留门”实际上也是告诫每一个人 要给爱和亲情留一个位置,让家庭关系更融洽。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此类试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 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 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逐一将每个选项回归原文,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 确判断。 B 项,“小说用倒叙写对往事的回忆”中“倒叙”错误,应为“插叙”。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 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先后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 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本文“犹记得”“小时候”等词,用在了文章中间,属于插叙的内容, 还有整篇文章内容来讲,是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来叙述的,都不符合倒叙的特点,所以为插叙。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概括小说人物情感变化的能力。应对这类问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筛选内容、筛选范围, 然后结合语境进行分析概括。不仅分析主人公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还要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依据原文“从前那只大黄在某个深夜,被老沈从他的被窝里掀出来,还完全没有醒过来,来不及叫唤一声, 就被丢出了家门”可知,老沈曾讨厌并阻止儿子养猫; 依据原文父子的一段对话:“要是不想养就别养了,小孩子是一头热,很快就过去了。”吐出一口烟之后, 沈小安对老沈讲。老沈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你不是不喜欢猫嘛。”事实上,豆包被留下来的那天开始, 20 沈小安就一直想问老沈,不过他不知道怎么跟他提。看得出来,老沈是为了讨好雅雅。“还行,这小家伙 陪陪我,有个伴儿,也不错。”可知,老沈喜欢猫,为讨好孙女,并把猫当成自己的伴儿来养,对儿子所 说的“不想养就别养”并没有流露出不想养的态度,已经喜欢上猫。他经历了由不喜欢到喜欢的变化过程。 究其原因,是因为孙女会为了看猫而经常来他家,他为了讨好孙女而留着猫,而且渐渐把猫当成了自己的 “伴儿”。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标题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主旨看,是否寄托情感,深化主题。其次要结合结构看, 重点看首尾段,看它们与标题之间有什么联系。一般而言,题目具有统领全文、贯穿全文、担当线索的作 用。然后结合情节看,标题是否有概括故事情节、铺开情节呼应细节的作用。还要结合人物看,明确文中 人物的性格特征,看标题与人物形象、性格或命运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以此来看题目是不是对人物形象 的塑造、作者情感态度的表达有具体的作用。最后要结合标题本身的效果看,对读者而言,该标题是否新 颖精妙,吸引读者。 从读者感受来看,“给猫留门”本身就带给人一种遐想,让人感到这会是一个温暖的故事,从而吸引读者 阅读; 从情节结构上看,“给猫留门”是指老沈为了吸引孙女到自己家来,好与儿子、孙女团聚而养猫,并不忘 给猫留门让猫能顺利回家;这件事又勾起儿子对小时候的回忆,曾经老沈把他养的大黄深夜丢了出去,没 有给猫留门,以至于他永远地失去了大黄,也失去了与父亲的亲情沟通; 从主旨上看,是否“给猫留门”,其实体现的是父母对孩子是否体谅、关爱,老沈对待小时候儿子关于养 猫的态度,以及儿子因为这件事而一直在怨恨父亲的故事,揭示了父母在关爱孩子时要多关注他的内心世 界,不要粗暴地对待孩子成长中某一阶段的心灵寄托的主题; 从手法上看,标题使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表层写的是“给猫留门”,实则是要给孩子留下一份属于他们 自己的空间,留下一个体贴关爱孩子内心的故事,象征着我们每一个人要给爱和亲情留一个位置,让家庭 关系更融洽,这也是当今社会所缺失的东西,所以,很具有现实意义。 【点睛】“标题作用”是小说阅读的重要命题点之一。小说标题常见的作用有:1.作为情节线索贯穿全 文。标题若是文中出现的某一事物,该事物很可能是文章的线索,有意无意的贯穿情节始终,甚至是推动 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2.点明时间、地点,交代故事背景,渲染氛围。如果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 21 则标题可能是要向读者提示某方面的信息,而这个信息对读者理解文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3.在理解标 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小说的标题,有的十分 含蓄,如结合社会现实,深入思考之后,会发现它实际上还具有深层的含义,语义双关。4.反映小说的 主要内容,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揭示文章中心主旨。标题是小说的眼睛,有的标题直接点出了事件的主要 情节,反映了小说的主要内容;有的标题暗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点出小说的主旨。有的标题具有反讽义, 体会文章主旨是要结合社会现实来理解。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金乡卫城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曹雪芹 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 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一物,却不住的乱幌。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个什么爱物儿?有甚 用呢?”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得一展眼。接着又是一连八九下。方欲 问时,只见小丫头子们一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周瑞家的与平儿忙起身,命刘姥姥“只管等着, 是时候我们来请你。”说着,都迎出去了。刘姥姥屏声侧耳默候……忽见周瑞家的笑嘻嘻走过来,招手儿 叫他。 只见那凤姐儿家常带着秋板貂鼠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穿着红桃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 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平儿站在炕沿边,捧 着小小的一个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问道: “怎么还不请进来?”一面说,一面抬身要茶时,只见周瑞家的已带了两个人在地下站着呢。这才忙欲起 身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的问好,又嗔着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刘姥姥在地下已是拜了数拜,问姑奶奶安。 凤姐忙说:“周姐姐,快搀起来,别拜罢,请坐。我年轻,不大认得,可也不知是什么辈数,不敢称呼。” 周瑞家的忙回道:“这就是我才回的那姥姥了,”凤姐点头。刘姥姥已在炕沿上坐了。板儿便躲在背后, 百般的哄他出来作揖,他死也不肯。 这里凤姐叫人抓些果子与板儿吃,刚问些闲话时,就有家下许多媳妇管事的来回话。周瑞家的回来, 向凤姐道:“太太说了,今日不得闲,二奶奶陪着便是一样。多谢费心想着。白来逛逛呢便罢;若有甚说 的,只管告诉二奶奶,都是一样。”刘姥姥道:“也没甚说的,不过是来瞧瞧姑太太,姑奶奶,也是亲戚 22 们的情分。”周瑞家的道:“没甚说的便罢;若有话,只管回二奶奶,是和太太一样的。”一面说,一面 递眼色与刘姥姥。刘姥姥会意,未语先飞红的脸,欲待不说,今日又所为何来?只得忍耻说道:“论理今 儿初次见姑奶奶,却不该说,只是大远的奔了你老这里来,也少不得说了……今日我带了你侄儿来,也不 为别的,只因他老子娘在家里,连吃的都没有。如今天又冷了,越想越没个派头儿,只得带了你侄儿奔了 你老来。”说着又推板儿道:“你那爹在家怎么教你来?打发咱们作煞事来?只顾吃果子咧。”凤姐早已 明白了,听他不会说话,因笑止道:“不必说了,我知道了。”忙命快传饭来。一时周瑞家的传了一桌客 饭来…… 刘姥姥已吃毕了饭,拉了板儿过来,舚舌咂嘴的道谢。凤姐笑道:“且请坐下,听我告诉你老人家。 方才的意思,我已知道了。若论亲戚之间,原该不等上门来就该有照应才是。但如今家内杂事太烦,太太 渐上了年纪,一时想不到也是有的。况是我近来接着管些事,都不知道这些亲戚们。二则外头看着虽是烈 烈轰轰的,殊不知大有大的艰难去处,说与人也未必信罢。今儿你既老远的来了,又是头一次见我张口, 怎好叫你空回去呢。可巧昨儿太太给我的丫头们做衣裳的二十两银子,我还没动呢,你若不嫌少,就暂且 先拿了去罢。”那刘姥姥先听见告艰难,只当是没有,心里便突突的;后来听见给他二十两,喜的又浑身 发痒起来,说道:“嗳,我也是知道艰难的。但俗语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凭他怎样,你老拔根 寒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周瑞家的见他说的粗鄙,只管使眼色止他。凤姐听了,笑而不睬,只命平儿把 昨儿那包银子拿来,再拿一吊钱来,都送至刘姥姥的跟前。凤姐乃道:“这是二十两银子,暂且给这孩子 做件冬衣罢。若不拿着,就真是怪我了。这钱雇车坐罢。”……刘姥姥只管千恩万谢的,拿了银子钱,随 了周瑞家的出来至外面,仍从后门去了。 (选自《红楼梦》第六回,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姥姥通过周瑞家的进了贾府,在等待凤姐的时候,只见小丫头们一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 这一描写体现了凤姐在贾家的地位、权势和威严。 B. 周瑞家的传达王夫人的意思,要刘姥姥“若有甚说的,只管告诉二奶奶”,并再次暗示和催促她,这 体现了周瑞家的善良和体贴。 C. 刘姥姥说到为难处推板儿说话,并非真要板儿去说些求人的话,而是给自己一点遮掩,这点凤姐也看 出来了。 D. 贾府给丫头们做衣服的二十两银子,在刘姥姥那里已经是难得的救急金了,此细节可以看出封建社会 23 贫富悬殊的现实。 5.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二段作者直接运用肖像、动作的正面描写手法,把王熙凤的威严、圆滑、处事周全刻画得栩栩 如生。 B. 本文以刘姥姥进荣国府的见闻为线索,对贾府的奢侈生活进行了客观描述,映射出贫富悬殊的鲜明对 比。 C. 王熙凤命人传饭这一情节,既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王熙凤的礼节周到,又为她向周瑞家的询问刘姥姥 与贾府的关系提供了契机。 D.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先被“匣子”吓一大跳,又见小丫头子们齐乱跑,好容易看见王熙凤,然而见面 之后,先叙闲话,再被传饭,饭毕才得到王熙凤的回复,情节曲折顿挫,意味深长。 6. 凤姐对待刘姥姥这门穷亲戚的态度,有人认为虚情假意,也有人认为比较得体。你的看法呢?请结合 全义,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案】4. B 5. A 6. 观点一:凤姐接待刘姥姥傲慢无礼。①运用“不接茶”“不抬头”等神态描写,写出了凤姐的富贵和傲 慢;②运用“忙欲起身,犹未起身”等动作描写,显示了凤姐的虚情假意;③运用“嗔周瑞家的”等语言 描写表现了凤姐表里不一的性格特点。 观点二:凤姐接待刘姥姥比较得体。①运用“满面春风”的神态描写,写出了凤姐的热情;②运用“忙欲 起身”的动作描写,写出了凤姐对穷亲戚的尊重;③运用多处语言描写,写出了凤姐的周到和客气。 【解析】 【分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B. “体现了周瑞家的善良和体贴”错误,周瑞家的这样做,体现出她的虚荣心和显摆。如果刘姥姥这件事 办不成,周瑞家的会觉得自己没有分量,没有面子。 24 故选 B。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能力。 A. “第一、二段作者直接运用肖像、动作的正面描写手法”错误,第一段关于王熙凤没有正面描写,是侧 面描写。 故选 A。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对这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观点,只要能结合王熙凤的语言和行为进行分析,能自 圆其说即可,但要明确表达出观点。解题时,先从文章中找到有关凤姐接待刘姥姥这门穷亲戚时的神态、 动作和语言描写,然后仔细体会,进行分析。做好此题要回到原文,根据要探究人物的语言、动作、神、 心理及其他人的映衬可以归纳总结出答案。 如果认为“傲慢无礼”,可从文章“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凤姐听了,笑而不 睬”“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的问好,又嗔着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等处看出,对凤姐儿来 说,刘姥姥是长辈,理应招待周到,但凤姐却傲慢、虚假,表里不一。 如果认为比较得体,可从文章“凤姐忙说:‘周姐姐,快搀住不拜罢,请坐。我年轻,不大认得,可也不 知是什么辈数,不敢称呼。’”“凤姐叫人抓些果子与板儿吃”“忙命快传饭来”等看出,凤姐儿对刘姥 姥周到客气且热情,也满足了刘姥姥的要求。 (三)(第 7 题 3 分,第 8、9 题各 6 分。共 15 分)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我只欠母亲 赵鑫珊 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 25 一九五五年八月上旬,我一直在期待录取通知书的到来,前途未卜。是否能考取,没有把握,虽然自 我感觉考得不错。是否能考取第一志愿第一学校,更是个未知数。不敢有奢望。 八月中旬,羊子巷、马家巷一带有几位考生已经接到通知,更叫我心焦——这也是我平生第一次体验 到什么是心焦或焦虑。不安和焦虑也会有助于打碎平庸。 邮递员骑着自行车一天送两回信:上午约十点,下午约四点。我是天天盼决定命运的信件。 一天下午,我在马家巷大院内同一群少年玩耍。 “赵鑫珊,通知书!”邮递员的叫声。 我拆信的手在颤抖。旁边围观的少年首先叫了起来:“北京大学!” 中国章回小说常用这样两句来形容人的幸福时刻:“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我看到母亲的表情是满脸堆笑,为儿子的胜利。 第二天,母亲为我收拾行装。一共带两个箱子,一条绣花被子。 母亲把一件件衣服放进箱里,并用双手抚平,泪水便滴在衣服上。 “妈,你哭什么?我考上了,你应该快活才是!”我这一说,母亲的泪水流得更多,但她没有解释她 为什么哭。 后来我成长了,读到唐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 三春晖”,才渐渐明白母亲为什么暗暗垂泪。 母亲不善言辞。她预感到,儿子这一走,在娘身边的日子就不会多。母亲的预感是对的。大学六年, 我一共回过三次家。加起来的时间不到两个月。主要原因是买不起火车票。 母亲死后二十年,大妹妹才告诉我,我去北京读书的头两年,妈妈经常哭,以至于眼睛受伤,到医院 去看眼科。 听妹妹这样述说往事,我发呆了好一阵子。我对不起母亲!过去我不知道这件事。我后悔我给母亲的 信很少且太短。 我总以为学校的事,母亲不懂,不必同母亲多说——今天,我为我的信而深感内疚!在校六年,我给 26 母亲报平安的家信平均每个月一封。每封不会超过三百个字。 六年来,我给母亲的信是报喜不报忧。这点我做得很好。我的目的很明确,不让母亲为我分心、牵挂、 忧愁。按性格,我母亲的忧心太重,不开朗。以下事情我就瞒着母亲:我非常穷,却老说我的助学金很多、 足够。去学校报到,母亲东借西借,为我凑了三十元,后来我就再也没有向母亲要过一分钱。当时我父亲 已接近破产,家境贫穷。“反右”运动我受到处分,也没有告诉母亲。读到四年级,我故意考试考砸主动 留一级,更瞒着她。她也没有觉察,我怎么要读六年。 大妹妹问过母亲:“妈,你为什么最喜欢哥?” “你哥是妈烧香拜佛求来的崽。” 祖父一共有五个儿子。我父亲是长子。母亲头胎和第二胎都是女儿,不到两岁便夭折。不久,我二婶 生了儿子叫赵宝珊,这样一来大家庭的长孙便在二房,不在大房。我母亲的地位大受威胁,遭到歧视。在 饭桌上,祖父常用讽刺的口吻,冷言冷语敲打我母亲:“先长胡子的,不如后长须的。”意思是二婶后来 者居上,先得了儿子,我母亲落后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重男轻女,母以子贵现象很严重。 母亲忠厚、老实,只好把眼泪往肚子里咽。她偷偷地去万寿宫拜佛,求菩萨保佑赐给她一个儿子。不 久我出生了。 我刚四岁,母亲便让我读书,发蒙,为的是赶上大我两岁的宝珊。所以整个小学、中学,我和堂兄宝 珊都是同年级。母亲的良苦用心只有等到我进了大学,我才知道。母亲说:“你为娘争了口气!” 离开家乡的前一夜,母亲舍不得我,抱着我睡。当时我十七岁。其实自我出生,从没有离开过娘。好 在我走后,还有弟弟妹妹在母亲身边。 往北京的火车渐渐开动的时候,我看到我母亲、大妹妹梅秋(十岁)、弟弟光华(八岁)和小妹云秋 (四岁)久久站在站台上目送我。这回妈没有哭。 我这个人,活到今天,谁也不欠,只欠我母亲的,没有能在她身边侍奉她八年、十年,使我深感内疚。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收到通知书时,母亲满脸堆笑,为儿子的胜利感到欣慰,为自己的良苦用心感到满足,更对儿 27 子今后似锦的前程充满期望和向往。 B. “我”临行前,母亲暗暗垂泪是因为她明白儿子这一走,等待她的将是与儿子聚少离多的日子。 C. 散文用华丽绚烂的语言、真挚动人的情感勾勒出一个饱含深情的儿子对母亲忏悔式的追忆。 D. 上了大学,为减轻家里的负担,更为了证明自己的独立,“我”没再向母亲要过一分钱。 8. 在文中作者多次用细节描写追忆母亲,请举例,并说说分别体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 9. 文章开头写道“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 【答案】7. B 8. 母亲性格:①不善言辞,默默为我收拾行李,暗暗垂泪。②充满母爱;为儿子四处筹 钱准备学费。③忠厚、老实:对祖父的讽刺忍气吞声。④好强:偷偷去万寿宫拜佛,为了我能赶上堂兄而 早早让我读书、发蒙。 9. 作用:①内容上,引起后文的内容:我收到了通知书,令“我”和母亲都格外高兴,所以“笑”;但这 一分别,将是“我”终身的遗憾,从此不能侍奉在母亲身边,所以“哭”。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我” 对母亲深深愧疚之情。②结构上,统领全文,以幸福的情节开头,忏悔的情绪结尾,奠定了感情基调,有 助于读者对本文情感的把握。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能力。 A.“更对儿子今后似锦的前程充满期望和向往”无中生有,只是刚接到大学通知书,前途如何,还未可知。 C.“华丽绚烂”应该改为“朴实自然”。 D.“更为了证明自己的独立”文中未提及,主要是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28 首先应到文中找到文中细节描写的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概括“母亲”的性格特点。根据文中语句“母 亲把一件件衣服放进箱里,并用双手抚平,泪水便滴在衣服上”可以看出母亲不善言辞的性格特点; 文本“去学校报到,母亲东借西借,为我凑了三十元”可以看出母亲对孩子的爱; 文本“在饭桌上,祖父常用讽刺的口吻,冷言冷语敲打我母亲:‘先长胡子的,不如后长须的’”可以看 出母亲忠厚老实的性格特点; 文本“我刚四岁,母亲便让我读书、发蒙,为的是赶上大我两岁的宝珊”可以看出母亲好强的性格特点。 根据以上分析可根据题目要求回答问题。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赏析语句的作用可从内容与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先到文中找到“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 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这句话中“笑”和“哭”分别指的什么。从文中来看,内容上,这句话中“笑” 指“我”为考上北京大学而开心,“哭”指的是以后将与母亲分别,不能再侍奉母亲,同时母亲也为舍不 得“我”的离去而哭。开头“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引起下文“我”接到通知后引起的母亲 的笑和“我”上学母亲的哭。 然后再从结构上分析这句话的作用,从文中来看,下文就是围绕母亲的笑和哭来叙述,由此可以看出该段 有统领全文的作用。这句话是为了引出下文的相关描写。第①段的“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 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开头是幸福的情节,结尾是忏悔的心理,有助于读者对本文情感的把握。 浙江省山河联盟学校 2020-2021 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宝黛初见 曹雪芹 黛玉亦常听得母亲说过,二舅母生的有个表兄,乃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 外祖母又极溺爱,无人敢管。今见王夫人如此说,便知说的是这表兄了。因陪笑道:“舅母说的,可是衔 29 玉所生的这位哥哥?在家时亦曾听见母亲常说,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小名就唤宝玉,虽极憨顽,说在姊 妹情中极好的。况我来了,自然只和姊妹同处,兄弟们自是别院另室的,岂得去沾惹之理?”王夫人笑道: “你不知道原故:他与别人不同,自幼因老太太疼爱,原系同姊妹们一处娇养惯了的。若姊妹们有日不理 他,他倒还安静些,纵然他没趣,不过出了二门,背地里拿着他两个小幺(yāo)儿出气,咕唧一会子就 完了。若这一日姊妹们和他多说一句话,他心里一乐,便生出多少事来。所以嘱咐你别睬他。他嘴里一时 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只休信他。” 黛玉一一的都答应着。只见一个丫鬟来回:“老太太那里传晚饭了。”王夫人忙携黛玉从后房门由后 廊往西,出了角门,是一条南北宽夹道。南边是倒座三间小小的抱厦厅,北边立着一个粉油大影壁,后有 一半大门,小小一所房室。王夫人笑指向黛玉道:“这是你凤姐姐的屋子,回来你好往这里找他来,少什 么东西,你只管和他说就是了。”这院门上也有四五个才总角的小厮,都垂手侍立。王夫人遂携黛玉穿过 一个东西穿堂,便是贾母的后院了。于是,进入后房门,已有多人在此伺候,见王夫人来了,方安设桌椅。 贾珠之妻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 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贾母笑道:“你舅母你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 黛玉方告了座,坐了。贾母命王夫人坐了。迎春姊妹三个告了座方上来。迎春便坐右手第一,探春左第二, 惜春右第二。旁边丫鬟执着拂尘、漱盂、巾帕。李、凤二人立于案旁布让。外间伺候之媳妇丫鬟虽多,却 连一声咳嗽不闻。寂然饭毕,各有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 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脾胃。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 来,因而接了茶。早见人又捧过漱盂来,黛玉也照样漱了口。盥手毕,又捧上茶来,这方是吃的茶。贾母 便说:“你们去罢,让我们自在说话儿。”王夫人听了,忙起身,又说了两句闲话,方引凤、李二人去了。 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 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 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 了一位年轻的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 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tāo),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 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 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 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只见这宝玉向贾母请了安,贾母便命:“去见你娘来。”宝玉即转身去 了。一时回来,再看已换了冠带: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 30 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 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越显得面如敷 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看其外貌最 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其词曰: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 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 言纨裤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贾母因笑道:“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还不去见你妹妹!”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 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 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 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 亦未为不可。”贾母笑道:“更好,更好,若如此,更相和睦了。”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 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宝玉又道: “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 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 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 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 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 人有的。”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 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 “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宝玉满面泪痕泣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 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们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贾母忙哄他道:“你这 妹妹原有这个来的,因你姑妈去世时,舍不得你妹妹,无法处,遂将他的玉带了去了:一则全殉葬之礼, 尽你妹妹之孝心;二则你姑妈之灵,亦可权作见了女儿之意。因此他只说没有这个,不便自己夸张之意。 你如今怎比得他?还不好生慎重带上,仔细你娘知道了。”说着,便向丫鬟手中接来,亲与他带上。宝玉 听如此说,想一想大有情理,也就不生别论了。 31 5. 宝玉给黛玉取字的情节表现什么?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他反对封建观念,追求男女平等。 B. 他对黛玉颇有好感。 C. 为追求黛玉而展示自己的才华。 D. 他聪慧过人,才思敏捷。 6. 关于读书问题,黛玉回答贾母是“只刚念了《四书》”,回答宝玉是“不曾读”,前后为何不同?分 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黛玉怕宝玉考她,不敢在他面前说读过《四书》,表现了她寄人篱下的自卑心理。 B. 黛玉从刚才贾母的话中得知贾母不主张女孩儿多读书,便改了口,表现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 谨慎态度。 C. 反映黛玉细心机敏,善于随机应变。 D. 是为了讨好宝玉,因为她知道宝玉不爱读《四书》《五经》,说明她机敏聪慧。 7. 宝玉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8. 节选部分是如何表现贾宝玉的叛逆性格的?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答案】5. C 6. B 7. (1)呼应小说开头的“木石前盟”,增添了小说的浪漫主义色彩。 (2)照应前面黛玉“倒像在那里 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说明两人都有一见如故的感觉。(3)突出宝玉、黛玉之间心灵相遇,感情 默契,为后面描写他们坚贞的爱情埋下伏笔。 8. (1)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先通过众人之口,从反面入手,突出了这一人物的顽劣异常、 不合常规,致使黛玉心生“蠢物”印象。可见到真人,却是一位清秀俊朗的年轻公子,欲扬先抑,给人留 下了深刻的印象。(2)通过他的对话与“发狂摔玉”的行为,突出了这一人物的真性情与叛逆的性格,也 表现了宝玉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 【解析】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内容的能力。 32 A.古时女子一般有名无字,贾宝玉问过姓名便问有无字,听闻无字还给她取字,说明在他心中并无男尊女 卑的概念,故该选项正确。 B.他听闻黛玉名字,立即便能与黛玉“颦眉”的特点联系起来,取“颦颦”一字,足见他对黛玉很有好感。 C.错误,他与黛玉才初相识,且只有八九岁的年龄,说为了追求而展示才华,不符合人物当时的情境,且 把“黛”字与颦眉联系起来也是宝玉内心真实所想,并非是“为追求黛玉而展示自己的才华”。 D.所说之话虽被探春指为“杜撰”,但能立即“杜撰”得合情合理,可见他才思敏捷。 故选 C。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小说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A.黛玉才华出众,虽然寄人篱下,却并不自卑,因此并不怕宝玉考她。 C.黛玉细心机敏,是她谨慎性格的体现,也和她寄人篱下的境遇有关,此处主要还是强调黛玉的谨慎态度, 而不是“机敏”“善于随机应变”。 D.黛玉如此回答并不是为了讨好宝玉,而是顺着贾母的想法回答,体现了她谨慎的性格。且依据“除《四 书》外,杜撰的太多……”可知,宝玉并不是不爱读《四书》,只是对那些借圣贤之言“饵名钓禄”之徒 和八股取士制度不满。 故选 B。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相关内容作用的能力。 “木石前盟”中“木”指黛玉前世绛珠仙草,“石”指女娲补天剩下的顽石。神瑛侍者以甘露之水灌溉绛 珠草,使其得换人形,修成个女体,名唤绛珠仙子。为报灌溉之德,绛珠仙子情愿随神瑛侍者下凡历劫, 将自己一世的眼泪还他。神瑛侍者顺带着顽石下凡,顽石成为了宝玉佩戴的通灵宝玉。文中宝黛初会便有 “见过”之感便是与其相照应,从而增添了小说的浪漫主义色彩。 前文写 黛玉初见宝玉时“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后文宝玉初见黛玉又 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除了照应之外,也说明两人都有一见如故的感觉。从而突出宝玉、黛玉之间 33 心灵相遇,感情默契,为后面描写他们坚贞的爱情埋下伏笔。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表现手法的能力。 文章先写众人眼中的宝玉:“黛玉亦常听得母亲说过,二舅母生的有个表兄,乃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 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你不知道原故:他与别人不同……若这一日姊妹们和他多说一句话,他 心里一乐,便生出多少事来。所以嘱咐你别睬他。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 只休信他”。接着写黛玉真实见到的宝玉,这是正侧面结合的手法。 正面写宝玉时,又特别使用了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表现贾宝玉的叛逆性格:“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 偏只我是杜撰不成?”“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 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