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新高考)全国模拟题汇编——现代文阅读Ⅱ精选10篇(含答案)(8省适用)(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新高考)全国模拟题汇编——现代文阅读Ⅱ精选10篇(含答案)(8省适用)(含答案)

ID:685006

大小:71.38 KB

页数:23页

时间:2021-05-0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届(新高考)模拟题汇编——现代文阅读Ⅱ精选 10 篇(含答案) (广东、山东、湖北、湖南、重庆、辽宁、福建、河北等地区适用) (2021 湖北十一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红梅 川端康成 父母面对面地坐在被炉边上,观赏着古树红梅绽开的两三朵花儿,一边争论着。父亲说: “这颗红梅的花儿,几十年来都是从下面的枝桠开始绽开的。自从你嫁过来以后,也没有改变过。” “我没有这种感觉。”母亲没有附和父亲的感怀,父亲很不服气。 “自从嫁过来以后,我压根儿没有空闲观赏过梅花。” “那是因为你稀里糊涂地虚度岁月。” 说完这些,想到与红梅的寿命相比,还是人的一生短暂,父亲就没兴致继续感慨了。 不觉间,话题转到新年的糕点上来。 父亲说他正月初二,在风月堂买了点心回来。母亲却强调没有那回事儿。 “瞧你,我不是让车子在明治糕点公司那儿等了一会儿,又坐这部车子绕去风月堂吗?我 的确在这两家铺子买糕点了嘛。” “你的确在明治糕点公司买了,可是,自打我到这个家来以后,就不曾见你在风月堂买过 什么东西。” “言过其实了吧。” “当然,我从来没尝过嘛。” “别装糊涂了,过年你不也吃过了吗?我的确买回来了嘛。” “唉,真讨厌。大白天说梦话,你不觉得害羞吗?” “咦?难道是我——” 女儿在厨房准备午餐,父母的争论全听见了。她是了解真情的。但她无意开口,只顾微笑 地站在锅台边上。 “的确带回来了吗?”母亲好不容易只对父亲在风月堂买过东西这一点,准备予以承认似 的,可她又说:“不过,我没有看见过呀。” “我是拿回来了嘛——会不会忘在了车厢里?” 父亲的记忆也发生了动摇。 “怎么会呢——要是忘在车厢里,司机一定会送来的。他绝不会悄悄拿走,是公司的车子 嘛。” “这也是啊。” 女儿忐忑不安。 母亲似乎全然忘却了,这够奇怪的。父亲被母亲这么一说,似乎也渐渐失去了信心,这就 更加奇怪了。 正月初二那天,父亲乘车兜风,是去过风月堂买了许多糕点回来的。母亲也品尝过了。 沉默持续了一阵子,母亲骤然想起来似的,直截了当地说:“哦,哦!是糯米面小饼!你是 买过糯米面小饼。” “对嘛!” “有绿豆馅点心,铜锣形馅点心,还有许多糕点,真叫人不好办吶。” “对嘛。我是买回来了嘛。” “不过,那种粗点心是在风月堂买的?那种东西。” “是啊。” “哦,对了,对了。的确,我把它给谁了。用纸包好,是给人家了……啊,是给谁了呢?” “对啊,是给人家了。” 父亲如释重负,接着他又说:“是不是送给了房枝呢?” “啊,对,是送给了房枝。对,我还说让孩子看见了不好,是悄悄包好送去的。” “是啊,是房枝?” “唉,确实是那样。是送给房枝了。” 父母的对话暂告一段落。他们感到彼此的谈话一致了,各自都得到了满足。 然而,这与事实也不尽相符。点心并非送给原来的女佣房枝,而是送给了邻居的男孩子。 女儿正在等待着:母亲会不会又像方才那样想起点心到底给谁了呢?饭厅里鸦雀无声,只 传来了铁壶的响声。 女儿端上做好的午饭,摆放在被炉板上。 “好了,刚才的话,你都听见了?”父亲说。 “听见了。” “你妈糊里糊涂,真让人头疼。而且还越来越固执了。好了,平时帮着你妈记着点,好吗?” “究竟谁糊涂?你爸爸也——今天的风月堂话题,我认输了。不过——”关于房枝的事, 女儿欲言又止。 这是父亲辞世前两年发生的事。父亲患轻度脑溢血症后,基本上不去公司上班了。 打那以后,红梅照例从下边的枝桠先开花。女儿经常回忆起父母关于风月堂的这段对话。 然而,她不曾跟母亲言及。因为她觉得母亲早已把这件事忘却了。 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注重写实,以平凡琐碎、互相关心的生活场景,展示了极具生活气息的家庭氛围。 B.女儿听到父母争论是否在风月堂买了糕点时“无意开口”,是因为她知道真情,不想加入这场 无趣的争论。 C.母亲想起了糕点的种类,既印证了女儿“母亲也品尝过”的情节,也为下文父母关于蛋糕去 处终于达成一致看法做了铺垫。 D.小说最后交待“这是父亲辞世前两年发生的事”,表明父母关于糕点的争论是女儿回忆的内容。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理解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在父母争论的过程中,穿插对女儿动作、心理、神态的描写,舒缓争论的紧张气氛,使文章 的情节冲突趋于平淡。 B.小说先写母亲错漏的记忆,再想起事实,记忆却再次扭曲。这种写法增加故事的不确定感, 更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C.本文语言质朴,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主要以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用对话展现鲜明 的人物性格。 D.女儿知道内情,最后也没有告诉母亲,在悬而不决的故事中读者感觉到了一家人的浓浓深情。 8.文中“红梅”先后两次出现,有哪些作用?(4 分) 9.曹禺说:“日本小说确有其风格,而其细致、精确、优美、真切,在我读过的几篇中,十分明 显。” 川端康成的作品鲜明地体现了日本小说的语言风格,请选取其中两点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6 分) 【参考答案】 6.B(“不想加入这场无趣的争论”错,是女儿不愿破坏父母间的温馨交谈。) 7.C(“主要以心理描写、鲜明的人物性格”表述不当。通篇文章以人物对话的形式展开,父母形 象可通过对话表现出来,女儿有少量心理描写,但全文人物都没有鲜明的性格特点。) 8.①第一次,父亲将人生与以红梅为代表的长久的自然进行对比,引发他对生命短暂的感慨。(1 分)②第二次,引发女儿对物是人非的伤感。(1 分)③结构上首尾呼应,将红梅的美同哀伤情 感相融合;美好艳丽的红梅又与家庭中的美好生活回忆相互映衬,虽然岁月已逝,但家庭的温暖 记忆长存。(2 分) 9.①语言细腻,对于事物的观察细致入微,巧用细节描写。如“女儿忐忑不安”“女儿欲言又止”, 巧妙展示女儿的心理状态。②语言简洁明了,用词准确。如“瞧你”“对嘛!”语言精准传达了人 物的情绪。③语言优美,用词文雅。如“古树红梅绽开的两三朵花儿”,画面具有古诗般的意境 美。④具有明显、浓郁的抒情性。如父亲认为母亲常忘事后提醒女儿“好了,平时帮着你妈记着 点,好吗”,把父亲对母亲的关爱之情写得鲜活生动。(每点 3 分,任意答 2 点 6 分。其他答 案若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021 湖南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四世同堂(节选) 老舍 (一) 北平的天又高起来!八一三!上海的炮声把久压在北平人的头上的黑云给掀开了! 祁瑞宣的眉头解开,胖脸上拥起一浪一浪的笑纹,不知不觉的低声哼着岳武穆的《满江红》。 瑞全扯着小顺儿,在院中跳了一个圈,而后把小妞子举起来,扔出去,再接住。弄得小妞 子惊颤的尖声笑着,而吓坏了小顺儿的妈。 “老三!你要是把她的嫩胳臂嫩腿摔坏了,可怎么办!”小顺儿的妈高声的抗议。 祁老人只晓得上海是个地名,对上海抗战一点也不感兴趣,只慨叹着说:“劫数!劫数!这又 得死多少人呀!” 天佑在感情上很高兴中国敢与日本决一死战,而在理智上却担忧自己的生意:“这一下子更 完了,货都由上海来啊!” “爸爸,你老想着那点货,就不为国家想想!”瑞全笑着责备他老人家。 “我并没说打日本不好哇!”天佑抱歉的声辩。小顺儿的妈莫名其妙,也不便打听,看到大 家都快活,她便加倍用力的工作,并且建议吃一顿茴香馅的饺子。歪打正着,瑞全以为大嫂是要 以吃饺子纪念这个日子,而大加夸赞。“大嫂我帮着你包!” “你呀?歇着吧!打惯了球的手,会包饺子?别往脸上贴金啦!” 天佑太太听到大家吵嚷,也出了声:“怎么啦?“ 瑞全跑到南屋,先把窗子都打开,而后告诉妈妈:“妈!上海也开了仗!” “好!蒋委员长作大元帅吧?” “是呀!妈,你看咱们能打胜不能?”瑞全喜欢得忘了妈妈不懂得军事。 “那谁知道呀!反正先打死几万小日本再说!” …… (二) 中国的飞机出动!北平人的心都跳起多高!小瞿的耳边老像有飞机响似的,抬着头往天上找。 他看见一只敌机,但是他硬说是中国的,红着倭瓜脸和孙七辩论:“要讲剃头刮脸,我没的可说; 你拜过师,学过徒!说到眼神,就该你闭上嘴了;尊家的一对眼有点近视呀!我看得清楚极了!飞 机的翅膀上画着青天白日,一点错没有!咱们的飞机既能炸上海,就能炸北平!”孙七心中本来也 喜欢咱们的飞机能来到北平,可是经小瞿一说,他就不能不借题抬几句杠。及至小崔攻击到他的 近视眼,他认了输,夹着小白布包,笑嘻嘻的到铺户去作活。到了铺户中,他把小崔的话扩大了 一些,告诉给小商人们。他一手按着人家的脸,一手用刀在脸上和下巴底下刮剃,低声而恳切的 说:“我刚才看见七架咱们的轰炸机。好大个儿!翅儿上画着青天白日,清楚极了!”人家在他的 剃刀威胁之下。谁也不敢分辩。 小崔哼唧着小曲,把车拉出去。到车口,他依然广播着他看见了中国飞机。在路上,看到 日本兵,他扬着点脸飞跑;跑出相当的远。他高声的宣布:“全杀死你们王八日的!”而后,把咱 们的飞机飞过天空的事,告诉给坐车的人。 李四爷许久也没应下活来——城外时时有炮声.有几天连巡警都罢了岗,谁还敢搬家呢。今 天,他应下一档儿活来,不是搬家,而是出殡。他的本行是“窝脖儿”。到了晚年,他也应丧事: 他既会稳当的捆扎与挪移箱匣桌椅,当然也能没有失闪的调动棺材。在护国寺街口上,棺材上了 杠。一把纸钱像大白蝴蝶似的飞到空中,李四爷的尖锐清脆的声音喊出:“本家儿赏钱八十吊啊!” 抬杠的人们一齐喊了声“啊!”李四爷,穿着孝袍,精神百倍的,手里打着响尺,好像把满怀的 顾虑与牢骚都忘了。 李四大妈在小羊圈口上,站得紧靠马路边,为是看看丈夫领殡——责任很重的事——的威 风。擦了好几把眼,看见了李四爷。她含笑的说了声:“看这个老东西!” 棚匠刘师傅也有了事做。警察们通知有天棚的人家,赶快把棚席拆掉。警察们没有告诉大 家拆棚的理由,可是火家都猜到这是日本鬼子怕中央的飞机来轰炸:席棚是容易起火的。刘师傅 忙着出去拆棚。高高的站在房上,他希望能看到咱们的飞机。 小文夫妇今天居然到院中来调嗓子,好象已经不必再含羞带愧的做了。 连四号的马老寡妇也到门口来看看。她最胆小,自从芦沟桥响了炮,她就没迈过街门的门 坎。她也不许她的外孙——十九岁的程长顺——去作生意,唯恐他有什么失闪。她的头发已完全 白了,而浑身上下都收拾得干干净净的,手指上还戴着四十年前的式样的,又重又大的,银戒指。 她的相貌比李四妈还更和善;心理也非常的慈祥,和李四妈差不多。可是,她在行动上,并不象 李四妈那样积极,活跃。因为自从三十五岁她就守寡,不能不沉稳谨慎一些。 今天,长顺告诉外婆:“不要紧了,我可以出去做买卖啦!上海也打上了上,咱们的飞机, 一千架,出去炸日本鬼子!咱们准得打胜!上海一打胜,咱们北平就平安了!” 外婆不大信长顺的话,所以大着胆子亲自到门外调查一下;倒仿佛由门外就能看到上海似 的。老太太的白发,在阳光下,发着一圈儿银光。大槐树的绿色照在她的脸上,给皮肤上的黄亮 光儿减去一些。有皱纹的地方都画上一些暗淡的细道儿。胡同里没有行人,没有动静,她独自立 了一会儿,慢慢的走回屋中去。 “怎样?外婆!”长顺急切的问。 “倒没有什么,也许真是平安了!” “上海一开仗,咱们准打胜!外婆你信我的话。准保没错儿!”长顺开始收拾工具,准备下 午出去做生意。 (有删改) [注]八一三,是指“八一三”淞沪抗战,是抗日战争初期继七七事变以后,1937 年 8 月 13 日上 海军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壮烈战斗。祁老人,近 80 岁,《四世同堂》的代表人物。儿子祁天 佑,布店掌柜。长孙祁瑞宣,二孙祁瑞丰。三孙祁瑞全。曾孙小顺儿,祁珊宜之子;曾孙女小妞 子,祁瑞宣之女。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描写了上海“八一三”抗战的消息传来时祁家人的反应,既写出了大家的高兴心情,也写 出了祁天佑对生意的担心,场景真实。 B 小说中的瑞全怀着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感,他将上海开仗的消息跟母亲分享,还郑重批评了父亲 只想着生意不想着国家的自私思想。 C.小说中写李四爷找到出殡的活儿,棚匠刘师傅找到拆棚的活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平沦陷后 普通百姓的生活陷人了困顿之中。 D,小说中马老寡妇和李四妈不同,她胆小、沉稳、谨慎。自从卢沟桥响了炮,她就没迈过街门 的门坎,她也不许她的外孙长顺去做生意。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眉头解开,胖脸上拥起一浪一浪的笑纹……哼着岳武穆的《满江红》”。主要运用神态描写生 动再现了祁瑞宣此刻的心情, B 小说节选部分篇幅虽短却内涵丰富,通过人物对话再现了抗战时期沦陷区北平小羊圈胡同的生 活场景和普通民众的心理状态。 C.小说节选部分塑造了祁天佑、祁瑞全、小崔、李四爷、长顺等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但主 要叙写的人物是祁天佑和长顺。 D.小说语言具有明显的“京味儿”特色,如“一档儿话”“窝脖儿”“准保没错儿”等都带有北京 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印记。 8. 请分别分析文中两处画横线句子的作用。(4 分) 9. 有评论认为:老舍《四世同堂>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能在平和的自然状态中,呈现出正的力 量,表现出了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中人的不屈。请以选文为例简要分析。(6 分) 【参考答案】 6. B(B 项,“郑重批评”“自私思想”等说法错误,从原文“瑞全笑着责备他老人家”可以看出 并不是“郑重批评”,从“天佑在感情上很高兴中国敢与日本决一死战,而在理智上却担忧自己 的生意”可以看出这并不是“自私思想”) 7.C(B 项,“主要叙写的人物是祁天佑和长顺”理解错误,小说节选部分写的是群体形象,对“祁 瑞全”和“小崔”着笔多一些) 8. (1)写“八一三”淞沪抗战给北平人带来的精神鼓舞,渲染了乐观的情感氛围,为后文情节的 展开提供了背景,引出下文祁家人的对话。 (2)写小崔发布的“中国的飞机出动”消息给北平人带来胜利的希望,引出小崔、孙七、刘师傅、 小文夫妇、马老寡妇和长顺等人的不同反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本题共 4 分。第(1)处,答出 关键点“精神鼓舞或乐观”得 1 分,答出关键点“提供背景”或“引出祁家人的对话”得 1 分; 第(2)处,答出关键点“胜利希望”得 1 分,答出关键点“引出不同反应”或“推动情节发展” 得 1 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我们从众多小人物身上看到了正义的力量和不屈的精神。“八一三”淞沪抗战让小羊圈胡同的 人看到了希望。小说前半部分通过祁家人的对话写出了祁天佑感情和理智的两难,祁瑞宣和祁瑞 全的激动,他们对抗战胜利都抱有希望。小说后半部分还写了众多人物的表现。小崔和孙七非常 激动,甚至夸大事实进行宣传;李四爷和刘师傅找到了事做;长顺对抗战充满信心,准备去做买 卖。他们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本题共 6 分,每答出一点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 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021 八省新高考模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独霸角 李方 第一次去帮扶户赖青久家,是队长龚海鹏陪着去的。车从刘湾、滴垴、下寨几个小队驶过, 七扭八拐,从谷底爬上梁顶。道弯路窄,但都已硬化,还不算太难走。远远地看到,山嘴上有几 株落完了树叶显得灰黑的树木和一户人家高耸的蓝色屋顶。龚队长让停车,说:“前面车不能走 了。秋天的时候已经挖好了路基,打通最后一公里,现在天冻了,没法硬化,停工了。” 我只好拿上扶贫手册、各种表格,步行前往。我一边躲避着挖虚的土,一边听龚队长讲赖 青久。 “这人是个独霸角,跟谁都尿不到一个壶里去,大集体的时候,几乎和队里的每个人都闹 过别扭。别说其他人,连跟自己一母同胞的两个弟弟都不对付,打架吵嘴住不成邻居,搬到这个 山嘴上来了。” 我心里一沉。“独霸角”是西海固的土语,谓人性格孤僻,待人生冷硬倔。摊上这么一个扶 贫对象,工作怕是难以顺利。 还未到门口,当路一根绳索,拴在路两边的枯树上。龚队长说:“看!如何?好端端的人、 车走的路,给你用绳子拦了。” 赖青久五十七岁,眼不花,耳不聋,腿脚灵便。赖青久问:“干啥的?扶贫的?拿的啥?” 我说:“今天只是来认个路,见个面,填表掌握一些基本情况。你抽烟吗?不抽?那我也不 抽了,免得让你受二手烟的害。”我拿出烟敬他,以便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见他不抽烟,只好 作罢。我又问:“老赖,干吗在路上拉绳子啊?” 赖青久很生气:“硬路挖成了虚土,又不硬化,人来车往,尘土飞扬,挡住,不让他走。” “这是路啊,怎么能挡呢?”我劝他。 赖青久大手一挥:“条条大路通罗马,我这里不让走,他可以绕着走。山下边还有一条路, 全硬化,又不远,不过多走 15 公里罢了。” 初次见面,不好搞得太僵,了解完大致情况,填好表格,我就道别离开了。 清明前后,栽瓜点豆。抽了空,我第二次去老赖家。这次因为正在硬化道路,施工车辆较 多,所以车停得更远,我和陪同的妇女主任一同在人欢马叫的施工路段的边上走。 妇女主任说:“独霸角就是独霸角,说话办事就是跟人不一样。前些年湾里种西瓜,也是个 收入。他拉瓜到街上去卖,别人问瓜价:‘多少钱一斤?’他说:‘一毛。’别人说:‘少价吗?’ 也就是那样随口一说,实际上瓜价人人都知道,就蹲下来挑瓜。结果他说:‘少价。两个五分。’ 你想谁还买他的瓜?去年搞养殖,他老婆养了头母猪,下了猪娃子,让他用摩托车捎到集上去卖。 别人问:‘猪娃子好着吗?’他给人家来一句:‘不好,害着病呢!’” 我说:“这不纯粹跟人抬杠吗?” 妇女主任躲着驶过的车辆笑着说:“就是呀,害得他老婆背篼里装上猪娃子集集不落地去卖, 又不会骑摩托,被害惨了。” 好容易到了赖青久的门前,绳子没有了,换成了两根长竹竿,打着叉挡在路中间。进了门, 妇女主任说:“老赖啊,市上……” 老赖背着背篼,手里提着铲子要出门。老赖问:“干啥的?扶贫的?” 我说:“老赖兄,去年冬天我来过,今天来是核实一下,给你的化肥和薄膜送到了吗?送到 了?送到了好,请在手册上签个字,也不敢耽误你上地。可是,赖兄啊,干吗还挡着路啊?拿掉 吧。” 赖青久气得把手里的铲子扔了,说:“拿掉?拿掉还不把我家门口当骡马市场了?化肥是拿 来了,往家里抬的时候把袋子扯破了,化肥撒了一路,害得我扫了好半天。” 妇女主任脸上挂不住,说:“他叔,你把路挡着车上不来,这么远的路抬上来,可不得扯破 了?” 赖青久仰头怒目:“你又没来,你又没抬,你见了?” 赖青久弯腰拾起铲子回手扔到背上的空背篼里,就要走。 我沉下脸,拦住他:“赖兄,撒了的化肥再补给你一袋都行,但你得把路障撤了。这是众人 走的路,你不能这样。” “咦,一袋化肥两卷薄膜就能指挥我了?路是众人的,但家门前这一截儿是我的!” 我们只能跟在他的屁股后头出来,先走了,他在身后恨声恨气地锁着大门。 到了秋天,基础母牛入了栏,非得签字不可。但我心里发冷,不想再上山爬洼到山顶上去。 我跟村支书说:“你啥时候去老赖家顺便把扶贫手册带去,让他把字签了。”年轻的支书连忙摆手 说:“那绝对不敢。别人的可以,老赖不行。你去了他多少还给点儿面子,我去了那是拿着鸡蛋 往石头上碰呢!” 这也是实情。现在村上的工作不好搞,村民和村干部之间,有着一层看不见摸不着的隔膜。 我只好憋着气再去。车一直开到赖青久家门前不远。一根粗壮的长椽横空而过,两头用长钉死死 地钉在路两边的那两棵枯树上。车只能停在这里了。 村支书说:“我们钻过去吧。” 我说:“不。” 我掏出手机拨打赖青久的手机。 “谁?打电话啥事?” 老赖将头从大门里伸出来,望了望,关了手机,向我喊:“基础母牛已经拉回来养在圈里了, 没啥事我关门了。” 我厉声喊:“老赖,过来!” 老赖趿拉着棉拖鞋,吸着鼻子,边走边说:“天气冻得人淌清鼻呢,出来干啥呀?” 我说:“天寒地冻是实情,一万块钱的母牛也养到圈里了,签个字你都怕麻烦?你这人是不 是太有点儿不知好歹?” 老赖签了字,手扶着拦路的横木,平视着我的眼睛说:“别说一头牛,就是给上十头牛,也 是政府给的,又不是你给的,我有啥不知好歹的?不是看你大冷天跑一趟,我连字都不给你签。” 我和村支书站在寒风里,显得很无奈,甚至看上去可能还有点儿滑稽。老赖看着我们,突 然就笑了,是那种憋了很久终于绷不住的笑,他越笑越畅快。天上飘起了雪花,我和村支书仰头 看看天,看看越笑越畅快的老赖,终于忍不住也笑了。 (选编自《小小说》)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小说开篇对赖青久家的环境描写,“灰黑”的树木,“一户人家高耸的蓝色屋顶”,既符合季节 和农户的特征,也营造了一种冷僻的氛围,为下文写赖青久的性格造势。 B. 小说中以“我”为代表的扶贫干部工作认真负责,但在面对赖青久这样的独霸角时,也难免 灰心、生气,这更好地塑造了有血有肉的基层干部形象。 C. 赖青久家门前挡路的路障从绳子到竹竿到粗壮的长椽,既体现了他的自私、狭隘,也可以从 中看出他故意跟人对着干、唱反调的心理。 D. 龚队长和妇女主任对赖青久的介绍侧面表现了赖青久性格孤僻,生冷硬倔,说话做事与众不 同的性格特点,也揭示了他致贫的真实原因。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小说使用有限视角来讲述故事,虽然局限于“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但能拉近小说和读者之 间的距离,使小说的叙述显得真实亲切,便于带动读者了解我国的扶贫工作。 B. 小说明线暗线交织相照,明线是“我”对赖青久的帮扶工作,写出了扶贫过程中存在的实际 困难;暗线是最后一公里的修路进程,象征脱贫工作即将取得成功。 C. 小说没有快速发展、紧张的故事情节,“我”三次到赖青久家的扶贫工作都不顺利,情节的摇 摆更好地展现了基层扶贫工作的艰辛。 D. 小说的语言平实质朴,人物的语言贴合其身份特点。比如“跟谁都尿不到一壶”“干啥的?” “害着病呢!”,方言口语的运用使西北农村农民的形象更加真实鲜活。 8. “我”三次到赖青久家,对赖青久的称呼从“老赖”到“赖兄”再到“老赖”,不同的称呼体 现了“我”怎样的心理?(4 分) 9. 小说结尾赖青久笑了,“我”和村支书也笑了。他们的笑有何意蕴?请结合文本分析。(6 分) 【参考答案】 6. D【“也揭示了他致贫的真实原因”错。龚队长和妇女主任对赖青久的介绍主要是侧面表现赖 青久为人生冷硬倔,喜欢与人抬杠,两次买卖做不成不能片面地推断为致贫的真实原因。】 7. B【“暗线是最后一公里的修路进程”错。最后一公里没有硬化,到正在硬化,到车开到了赖 青久家门前不远,展示了扶贫的时代背景,不是小说的暗线;且“即将取得成功”说法刻意拔高, 路通了是扶贫工作的进步,不代表扶贫工作即将成功。】 8. (1)第一次我称呼“老赖”,是想跟赖青久拉近距离,以方便开展工作;(2)第二次称呼为 “老赖兄”“赖兄”,是想通过对赖青久的尊称来赢得好感,缓和关系;(3)第三次称呼“老赖” 是被赖青久的言行激怒了,表达了对赖青久的不满。 9.(1)赖青久的笑,表面是笑“我”和村支书的无奈和滑稽,为抬杠难倒“我们”而得意;“憋 了很久终于绷不住”说明赖青久内心深处对扶贫干部是理解和感动的。(2)“我”和村支书的笑, 表层原因是被赖青久的笑感染,深层意蕴是从赖青久的笑声中体会到了赖青久的理解和善意,是 欣慰的笑。(3)以笑结尾,代表着村民和干部之间关系缓和,彼此的隔膜渐渐消除,象征着农村 的基层工作、扶贫工作的前景会越来越好。 (2021 山东省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乡村裁缝 (1)父亲常说“做出衣裳的是针线”,按说这没有什么创意,但从一名乡间职业裁缝口中说 出,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2)他十二三岁拜师学裁缝,头年多半时间给师父家挑水打柴干家务活,渐渐地开始学缝扣 眼、绞襻子、钉扣子。翌年学习缝制衣服,第三年开始学绗棉做棉衣,最后学剪裁。师父手艺高 超,很严厉,连立身坐姿、穿针引线也有规矩,弄不好便举起尺子打过来。父亲说,他没少挨师 父训罚,怎样打罚都必须忍着,熬过了三年,便有出头之日了。三年后他便提着裁剪刀行走乡里, 独当一面,还真是多亏了师父的言传身教。 (3)在我的记忆深处,父亲有些绝活儿。 (4)父亲没学过美术绘图,可他制衣裁布料用画粉时,总是从容果断,绝不拖泥带水。让人 惊讶的是他用画粉袋,一人操作只凭俩手,无需别人帮忙。画粉袋也是用于裁衣料画线的,一条 纱线索子从装有白色画粉的小布袋里左贯右出,其原理与木匠的墨斗无异。比如绗棉衣棉裤,父 亲将已经铺好絮棉的布面在案板上放好,左手捏着画粉袋口线头置于棉裤一端,右手拉粉线悬空 而过,然后贴于布面,再用右肘根压住粉线另一端,右手拇指食指逢中拈起粉线,轻轻一弹,一 条白线不偏不倚完成。父亲画完绗线,也亲手绗棉,他的动作之敏捷迅速,叫人佩服。他左手捋 着棉裤面,右手捏着长长的绗针——那针头几进几出然后针尾一拖,将绗线绷直,几乎将一条绗 线绗完。抽一支烟的光景,一条棉裤筒绗完,父亲一手伸进裤筒,一手举起竹尺将棉裤转面儿拍 打,这应该是让绗线与棉布絮棉契合。 (5)父亲擅长做开襟衣衫,无论对开襟,抑或右开襟,他都拿手。他最得意的是做得一手漂 亮盘扣,男服多用蜻蜓扣、春蚕扣(也叫一字扣),女服多用蝴蝶扣、菊花扣。还有男女通用的 琵琶扣、树枝扣。做盘扣要先绞布襻子,父亲先将布条裁好,再将布条双对折然后用小手针缝合 对折口,少顷,一条条如新生豆角样儿的细长布襻子绞妥,接着将这些布襻条盘成一个个蜻蜓头, 一对对蝴蝶结,公扣母扣,结对成双。这种衣服全用布扣,杜绝塑料扣子或有机玻璃扣子,着实 漂亮。 (6)父亲赶时髦,喜欢在左胸前袋口插上一支钢笔,不过这笔大抵在算账立据时才派上用场。 父亲有“两不记”:一是收人布料不记,客户来料,只要说明你要做什么衣服什么样式,他随手 往那衣料堆里一放,绝不会张冠李戴。二是量体裁衣,他拿皮尺往来人身上左一拉右一扯,嘴里 念叨着,只量体并不当面记录,也不开制衣单,按期取衣,从不失信。 (7)他的裁缝工具很简单,裁剪刀、竹尺、皮尺、画粉、手针、顶箍,再就是熨斗。父亲剪 裁时轻松自如,用剪吃布很干脆——咔哧,咔哧,咔哧,这像极了农夫耕田犁地,当犁尖插入土 地,只听得一声吆喝,那黑色土壤便顺着犁头往右翻去。咔!最后一声特别干脆,听起来很果断, 那肯定是剪刀将出,剪断布头了。 (8)剪裁用的案板是杉木的,木质较为疏松,肌理颇有弹性,那案面上有许多凹坑,密密麻 麻。父亲用的是职业裁缝专用裁剪,像一只鸟,身如凸肚,单足独立,足尖钝。有次我看到父亲 握着剪刀,在画有纵横交错线条的布面上,让剪刀随意地疾走,剪刀在案面上发出“咚咚咚”的 声响,顿一下,布面一个窝,案板上一个坑。我揣测这种“停顿”绝不是率性而为,一定是有讲 究的,应该是父亲为后来的缝纫制作留下的暗记,比如打褶、留岔什么的。案板上留下的“记号”, 让我长久思索…… (9)除了在家等客上门做衣,很多时候是做“乡工”,也称“上门工”。这种方法是按天计收 工钱,东家只管三顿饭,不需一件件算钱。但父亲并没有因此懈怠,只管埋头干活。平常东家客 气,也有上烟上酒的,可父亲从来不沾,只吃些茶饭。 (10)早年,父亲行走乡里一直是手工制作,后来母亲加盟,不久就有了缝纫机,一台“蝴 蝶”牌缝纫机与他们“白头偕老”。父亲担纲剪裁,母亲负责缝制,从此父母同出同归。小时候 我还没念书,就经常随父母去做“上门工”。一大早,东家一副挑子,一头是缝纫机头,一头是 机脚,我紧跟父母在后,父亲后来说我是从小就随他吃“百家饭”。 (11)在乡间,这个行业有个笑话段子:“裁缝不落布,穿个冒档裤。”少时我不解,便问父 何意,父亲笑了,告诉我意思是说,如果哪个裁缝不留下布头,那他肯定穿着个没有裤档的裤子。 父亲从来不做那种“贪墨”糗事,每上门做完一家的衣服,他就将剩下的布头交给东家;若是在 家,每做好一件衣服,他也将剩下的边角布料扎成一绺,塞进衣主的新衣荷包里。衣主自然高兴, 因为这些边角布料又可去做千层布鞋底。 (12)也许就是这类微小事让人感动,父亲才被人瞧得起,因而他行走乡间方圆二三十里, 甚至跨出湘鄂边界为人缝制衣裳。记得每年临近年关,父母是最忙的时候,因为农家年终分了红, 有了钱便扯布做新衣。此刻,父亲总是点灯熬油先为他人赶做,自家做新衣总是在除夕夜里。 (13)父亲从事职业裁缝五十年。五十年来,他从手工到机制,从坊间织的家纺布,到土洋 布、咔叽布、灯芯绒、凡呢丁、毛哔叽、的确良、呢子,从普通童服到成年内衣裤、罩衣、棉衣 棉裤,从青年学生装到中山装、国防服,乃至大脚裤、连衣裙……既亲自经历了这些服装的全部 制作过程,也见证了民间服装的嬗变发展,几乎可写一部湘北民间裁缝与服装断代史了。 (14)父亲就像一枚绗针,行走乡间,缝紧了乡情,缝暖了家庭,缝美了生活。 (15)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年逾花甲的父亲,进城居住,离开乡村告别了他的裁缝生涯。 他的某些手艺可能失传,至少我们兄弟没人接棒。其实,父亲也曾打过我和大哥的主意,他想在 我们之间物色一个接班人。少时,他让我和大哥都上过缝纫机,我打过鞋垫,纹过扣眼,大哥则 能够缝纫童衣了,但我们最后都没“上钩”。1970 年,有煤矿下乡招工,大哥迫不及待报名,我 则光荣应征入伍。回望父亲,我和大哥都有些歉疚……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注】襻(pàn)子:用布做的扣住纽扣的套。绗(háng):缝纫方法,用针线固定面儿和里子 以及所絮的棉花等。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开篇照应题目,借助“做出衣裳的是针线”这句质朴的话语,既道出了乡间职业裁缝凭手艺 吃饭的职业特点,也包含着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敬重。 B.父亲精湛的裁缝功夫,得益于年少时师父对他的严格要求,“师带徒”这种方式对传统手工艺 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C.父亲手艺有绝活,做得一手漂亮盘扣;但“全用布扣,杜绝塑料扣子或有机玻璃扣子”,体现 出传统手工艺人保守,不能与时俱进的一面。 D.父亲喜欢在左胸前袋口插上一支钢笔,除了算账立据时派上用场外,主要是表明自己身份的 特殊性,显示了父亲多多少少有点虚荣心。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第 4 段描写父亲用画粉画线的“绝活”时,文章运用“捏”“拉”“压”“拈”“弹”等动 词,彰显了父亲的高超技艺,富有立体感。 B.文章第 7 段善于摹声,“咔哧,咔哧,咔哧”,形象地描绘出父亲轻松有序的剪裁节奏感,而 最后“咔”的一声,戛然而止,干脆利落。 C.文章第 11 段巧用对比,拿父亲作衣服绝不“贪墨”布头的行为与同行惯例相比,解释了父亲 被乡间信任并瞧得起的原因。 D.“父亲就像一枚绗针,行走乡间,缝紧了乡情……”一句,运用夸张的手法,强调父亲作为乡 村职业裁缝在乡间的影响力,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敬重之情。 8.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举例加以赏析。(4 分) 9.手有绝活的乡村裁缝,儿子却不愿做他的接班人,以至于某些手艺要失传。试简要分析文章 这样谋篇布局的效果。(6 分) 【参考答案】 6.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C.“体现出传统手工艺人保守,不能与 时俱进的一面”错误。这里体观的是老手艺人对品质以及传统的坚持,并不是否定。故选 C。 7.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运用夸张的手法”错误。并将 “父亲”比作“针”,运用了比喻修辞,并不是夸张。故选 D。 8.(1)语言口语化、生活化,多用短句,质朴自然,如“头年多半时间给师父家挑水打柴干家 务”生活气息浓厚;(2)比喻喻体,多来自现实生活,如把父亲剪布比作农夫耕田犁地,形象生 动;(3)大量运用拟声词,如“——咔哧”“咚咚咚”再现了生活场景,语言生活化;(4)运用 乡村俗语,如“裁缝不落布,穿个冒裆裤”,风格明快风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语言特点的能力。题干要求举例赏析本文充满生活气息的语言风 格。运用具有生活化、口语化的语言。如“头年多半时间给师父家挑水打柴干家务活”“也亲手 绗棉”“抽一支烟的光景,一条棉裤筒绗完”“用剪吃布”等,这些语言平白如话,质朴自然,且 多用短句,具有生活气息。运用的比喻喻体,多来自现实生活。如“父亲剪裁时轻松自如,用剪 吃布很干脆——咔哧,咔哧,咔哧,这像极了农夫耕田犁地,当犁尖插入土地,只听得一声吆喝, 那黑色土壤便顺着犁头往右翻去”,把父亲剪布比作农夫耕田犁地,形象生动。运用拟声词。如 “咔哧,咔哧,咔哧”“咚咚咚”,形象地描绘出父亲轻松有序的剪裁 节奏感,而最后“咔” 的一声,写父亲剪裁戛然而止,干脆利落。这些拟声词的使用,再现了生活场景,语言生活化。 运用多村俗语,如“做出衣裳的是针线”“裁缝不落布,穿个冒裆裤”,这些颇具生活气息的语言 的运用,是文章整体风格明快风趣。 9.(1)结构上,在父亲看来深以为傲的职业,我和哥哥却庆幸没有“上钩”,与前文我对父亲所 从事的裁缝职业敬佩形成反差(答“对比”亦可),出乎意料,促人深思。(2)主题上,一方面 反映了乡村裁缝职业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另一方面以小见大,透过兄弟两人新的职业选择,反 映了时代变迁中城市生活对乡村传统手艺的冲击。(3)情感上,文章结尾对没有继承父亲的职业 “有些歉疚”,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乡村裁缝这种传统手艺有可能没落的惋惜、无奈之情,容易 引发读者的共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谋篇布局以及主旨的能力。从结构上看,文末“他的某些手艺可 能失传,至少我们兄弟没人接棒。其实,父亲也曾打过我和大哥的主意”“但我们最后都没‘上 钩’”;前文说父亲的手艺精湛“有些绝活儿”,却物色不到“一个接班人”,手艺可能失传;前后 形成对比,出乎意料,促人深思。从主题的表达上看,“有煤矿下乡招工,大哥迫不及待报名, 我则光荣应征入伍”,我“光荣”的选择了参军,哥哥“迫不及待”的选择了招工,可见乡村裁 缝职业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透过兄弟两人对于职业的选择,以小见大,反映了时代变迁中城市 生活对乡村传统手艺的冲击。从情感的表达上看,文章结尾“回望父亲,我和大哥都有些歉疚……”, 对于没有继承父亲的职业,我和哥哥都“有些歉疚”,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乡村裁缝这种传统手 艺有可能没落的惋惜、无奈之情,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 (2021 新高考基地学校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痴 迷 【美】B·V·劳森 偏偏在今天,公共汽车晚点了,可能无法在五点半贝利琴行关门前赶到了,还是改为步行 吧。踏在雨水浸泡的水泥地面上,每一步似乎都在对他进行嘲笑,如同一个缓慢摆动的大怀表— —踢踏,嘀嗒;踢踏,嘀嗒;踢踏,嘀嗒。 他跌跌撞撞地走过每一个熟悉的路标——505,越南老妇人和她的花店;507,卡斯克夫人 牵着失聪的贵宾犬托尼在溜达;508,亚伯拉罕和穆罕默德在咖啡馆边喝咖啡边争论政治;510, 爵士三重奏在老弗里蒙特酒店地下室排练。最后在 515,终于赶到了,仿佛一个闪耀的灯塔,冲 破了他心中焦虑的迷雾,冲破了贝利琴行的平板玻璃橱窗。 然而,它还在等着吗?万一有人捷足先登,像他一样爱上它怎么办?虽然几周前它就到了 这里,但当他第一眼看见它那迷人的曲线,在灵魂深处,他知道他们注定要在一起。 他颤抖着跨过门槛,屏住呼吸、将视线投向他的珍室。令他惊恐的是,它不见了。之前它 一直在那里,像个神念似的待在角落里、在函着蓝色和金色天使的彩色玻璃窗户下面,那是他的 吉兆。当他走向柜台,询问是哪个该死的偷了他的宝贝,他一眼警见了它,神情凄凉地待在一个 它不熟悉的地方,紧挨着男盥洗室。 他虔诚地走近它,用墨迹斑斑的双手抚摸着光滑的琴盖,当他的手指轻轻拂过琴键时,几 乎变得颤抖起来,他坐在琴凳上,试了试踏板。 突然间,本顿·贝利像变戏法似的出现在他身旁。 “你把它挪了位置。“ “我们整理了一下库存、为一批新货腾出地方。您很喜欢这架琴,对吗?“ 他的声音低下来,激动得有些硬咽:“贝利先生,我想,我决定买下它了。” 他仔细地数出 一沓百元钞票,“这些够订金吗?”贝利高兴得眉开眼笑:“这是很大一笔订金,我以为您太太— —” 他知道她会是怎样的反应。愤怒的眼睛,每个毛孔都散发着不满,双手叉腰,长期的愤怒 情绪使她的脸满是皱纹。 在回家的路上,他感觉像在跳舞,他知道彩色玻璃窗上的天使希望他拥有这架钢琴,任何 人都不应违抗神的意图。 他 8 岁的时候,想要一架钢琴,或者至少是一节钢琴课,但遭到了喜爱足球的父亲的拒绝。 父亲说“音乐属于娘娘腔男人”,并且强迫儿子踢足球,而他是那么讨厌足球。至今,他仍然可 以体会到那脆弱的幼小心灵的怨恨,直到成年后,这些酸楚的回忆一直吞噬着他的自信。即便是 现在,当他渴望感受指尖下象牙和乌木琴键的绝妙感觉时,仍想象父亲严厉的训斥从头顶上的云 层倾泻而下。 当他爬上公寓的三段楼梯时,三个女魔头(妻子和两个女儿)正等在那里。怀着喜悦的心 情,他跨进家门告诉她们的第一件事就是“我付了买钢琴的订金。” 一阵沉默,周围的温度似乎下降了十度。 瑞秋先开了腔:“你在开玩笑,对吗?” 接下来是蕾妮:“哦,爸爸,你不可能是认真的,你根本不会弹钢琴。” 轮到他妻子发话了:“我们已经谈过几百次了,我们负担不起。” “我存了一些钱。” “你是想告诉我,你把我们的积蓄浪费在一个微不足道的钢琴上?” “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就建立了一个钢琴基金,每年往里面存一些钱。钱不是很多, 但够用了。其中,包括高中时期在卡尔杂货店打工的薪水,零零散散的圣诞节红包、以及一些零 钱……” 她们突然一起打断了他的话。“我们把它放在哪儿?”(妻子) “你知道,你最近有点老糊涂了。”(瑞秋) “你太老了,学不了钢琴。”(蕾妮) “你太老了,学不了钢琴” 这是压在他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他放下报纸,把身子挺得笔 直,圣海伦火山似的一股力量从他的血管里喷发出来。 他没有大喊大叫,他的声音近乎耳语,但它传遍了房间里布满蛛网的每个阴暗角落“五十 多年来,我一直在听别人告诉我如何经营我的生活。我一直努力工作,供养你们三人。” 这只是他刚刚打开了话匣于,他的席部一张一绝,犹如各保罗散冷的轨杆管风琴。“每个人 的生命中都要经历这样的时刻,他要与狼一起跑,与度一超飞翔。”他的妻子也许还会说得更难 听,但他不在乎。他停顿了一下,手指像指挥块似的滑向空中。“钢琴就放在电视机的那个角落, 如果有人不喜欢,可以离开。我提供食物,我不想听到争吵。” 他重新坐到自己的椅子上,继续读报。身后一阵喃咕声,然后门轻轻地关上了。他的妻子 坐在沙发上。从篮子里拿出她正在织的毛衣,屋内唯一的声音是毛线针的咔咯声。 他站起来,打开收音机,很高兴地听着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又是一个好兆头。胜利在他 的生活中极为罕见,但他觉得琴行桐窗里的天使守护着他,钢琴放在那个角落会很合适,仿佛肯 塔基赛马会上一匹夺冠的黑色纯种马。 (物薇译,有删改) 6.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男主人公从 8 岁起就渴望得到一架钢琴,但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未能如愿,直到年老时,顶着家 人的压力,用平生的积蓄做代价,这个愿望才得以实现。 B.男主人公在赶到琴行的路上,走过每一个熟悉的路标时,精确到每分钟,既写出了他内心的焦 虑与急切,也表现了他无数次探访琴行,对钢琴的痴迷。 C.男主人公对妻子得知他预付订金后一定会恼怒的想象,以及妻子在确认无法阻止丈夫而选择沉 默的做法,表明了他妻子虽然暴躁,但也能善解人意。 D.小说结尾写男主人公打开收音机很高兴地听着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以及想象钢琴摆放位置的 情景,通过典型化的场景描写烘托了他胜利后的得意心态。 7.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父亲的强横做法给男主人公心理上造成的伤害。 B. 通过回忆,突显了童年的心灵创伤会记忆很久,甚至终生难忘,使小说的主题更加丰富。 C. 运用插叙的手法,不仅交代了男主人公痴迷于钢琴的原因,而且使小说的行文富于变化。 D. 写男主人公渴望抚摸钢琴的感受,为下文写他不惜与妻女决裂也要买钢琴的情节作铺垫。 8.“钢琴”在小说中有重要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 分) 9.“—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你从这篇小说中读出哪些主题?请简要分析。(6 分) 【参考答案】 6.(3 分)C(不能表现出妻子“善解人意”的一面,而是一种无奈的表现。) 7.(3 分)C(这里不是“插叙”,而是“他”当时的感受。) 8.(4 分)“钢琴”是贯穿小说的线索,小说围绕“钢琴”写想买钢琴、给买钢琴订金、回想小 时对钢琴的喜爱,以及为买钢琴与妻女的争吵等情节;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中间写“他”交付钢 琴订金时,贝利说“这是很大一笔订金,我以为您太太——”,引出下文“他”与妻女争吵情节 的叙写;突出人物性格,因为“他”对钢琴的痴迷,表现了“他”的执着性格;通过“钢琴”, 反映了多方面的社会现实问题,丰富了文章的主旨。 评分建议:一点 1 分,意思对即可。 9.(6 分)示例:执着追求理想,理想才能实现:钢琴是他小时侯的梦想,为了追求这个梦想, 他不断存钱,甚至不惜为了买钢琴与妻女决裂,最后取得胜利;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父 亲因为自己的喜好,反对他学钢琴,成了他一生的痛,甚至改变了他的人生;表现了对人生价值 的思考:父亲为了自己的爱好强迫他踢足球,妻女为了自己的生活反对他买钢琴,他为了自己的 喜好不惜与妻女断绝关系,体现了不同的人生追求;人要活出自我:男主人公五十多年都在努力 工作,听从别人生活着,失去自我,而买钢琴的胜利,使他找回人生的自信。 评分建议:一点 2 分,答对三点得 6 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2021 辽宁省抚顺市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文本一: 木匠老陈(有删节) 巴金 生活的经验固然会叫人忘记许多事情。但是有些记忆过了多少时间的磨洗也不会消灭。 故乡里那些房屋,那些街道至今还印在我的脑子里。我还记得我每天到学堂去总要走过的 木匠老陈的铺子。木匠老陈那时不过四十岁光景,大家都说他的相貌丑,但是同时人人称赞他的 脾气好。 他平日在店里,也经常到相熟的公馆里去做活,我们家里需要木匠的时候,总是去找他。 我就在这时候认识他。我那时注意的,并不是他本人,倒是他的那些工具:有两个耳朵的刨子啦, 会旋转的钻子啦,像图画里板斧一般的斧子啦。这些奇怪的东西我以前全没有看见过。一块粗糙 的木头经过了斧子劈,锯子锯,刨子刨,就变成了一方或者一条光滑整齐的木板,再经过钻子、 凿子等等工具以后,又变成了各种各样的东西;像美丽的窗格,镂花的壁板等等细致的物件,都 是这样制成的。 老陈和他的徒弟的工作使我的眼界宽了不少。那时我还在家里读书,祖父聘请了一位前清 的老秀才来管教我们。老秀才不知道教授的方法,他只教我们认一些字,呆板地读一些书。此外 他就把我们关在书房里。过惯了这种单调的生活,无怪乎我特别喜欢老陈了。老陈常常弯着腰, 拿了尺子和墨线盒在木板上面画什么东西。我便安静地站在旁边专心地望着。我有时候觉得有些 地方很奇怪,不明白,就问他,他很和气地对我一一说明。他的态度比那个老秀才的好得多。 家里人看见我对老陈的工作感到这么大的兴趣,就嘲笑地唤我做老陈的徒弟,父亲甚至开 玩笑地说要把我送到老陈那里学做木匠。而且我对老陈说过要跟他学做木匠的话。 “你要学做木匠?真笑话!有钱的少爷应该读书,将来好做官!穷人的小孩才做木匠。”① 老陈听见我的话,马上就笑起来。 “为什么不该学做木匠?做官有什么好?修房子,做家具,才有趣啊!我做木匠,我要给 自己修房子,爬到上面去,爬得高高的。”“爬得高,会跌下来。”老陈随口说了这一句,②他的 笑容渐渐地收起来了。 “跌下来,你骗我!我就没有见过木匠跌下来。” 老陈看我一眼,依旧温和地说:“做木匠修房子,常常拿自己性命来拼。一个不当心在上面 滑了脚,跌下来,不跌成肉酱,也会得一辈子的残疾。”他说到这里就埋下头,用力在木板上推 他的刨子,一卷一卷的刨花接连落在地上。他过了半晌又加了一句:“我爹就是这样子跌死的。” 我不相信他的话。一个人会活活地跌死!既然他父亲做木匠跌死了,为什么他现在还做木 匠呢?我简直想不通。 “你骗我,我不信!那么你为什么还要做木匠?难道你就不怕死!” “做木匠的人这样多,不见得个个都遭横死。我学的是这行手艺,不靠它吃饭又靠什么?” 他苦恼地说。③然后他抬起头来看我,他的眼角上嵌着泪珠。他哭了! 祖父死后,木匠老陈不曾到我们家里来过。但是我每天到学堂去都要经过他那个小小的铺 子。 他的店起初还能维持下去,但是不久省城里发生了巷战,一连打了三天,然后那两位军阀 因为别人的调解又握手言欢了。老陈的店在这个时候遭到“丘八”的光顾,他的一点点积蓄都给 抢光了,只剩下一个空铺子。这以后他虽然勉强开店,生意却很萧条。我常常看见他哭丧着脸在 店里做工。他的精神颓丧,但是他仍然不停手地做活。我听说他晚上时常到小酒馆里喝酒。 又过了几个月他的店终于关了门。我也就看不见他的踪迹了。有人说他去吃粮当了兵,有 人说他到外县谋生去了。然而有一天我在街上碰见了他。他手里提着一个篮子,里面装了几件木 匠用的工具。 “老陈,你还在省城!人家说你吃粮去了!”我快活地大声叫起来。 “我只会做木匠,我就只会做木匠!一个人应该安分守己。”④他摇摇头微微笑道,他的笑 容里带了一点悲哀。他没有什么大改变,只是人瘦了些,脸黑了些,衣服脏了些。 “少爷,你好好读书,你将来做了官,我来给你修房子。”他继续笑着说。 以后我就没有再看见老陈。我虽然喜欢他,但是过了不几天我又把他忘记了。 等到公馆里的轿夫告诉我一个消息的时候,我才记起他来。他告诉我:老陈同别的木匠一 起在一家大公馆里修楼房,工程快要完了,但是不晓得怎样,老陈竟然从楼上跌下来,跌死了。 在那么多的木匠里面,偏偏是他跟着他父亲落进了横死的命运圈里。这似乎是偶然,似乎 又不是偶然。总之,一个安分守己的人就这样地消失了。 (1934 年秋于上海) 文本二: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巴金可能是最喜欢跟读者谈论自己的作家了,而且总是那么亲切,那 么坦率,从不掩饰自己的爱憎、欢乐和懊丧。这些文章清丽流畅,将叙事和抒情融合在一起:感 情在叙述中回荡,事实随着情绪的急流展开,虚实相间,挥洒自如,写得很有魅力和光彩。 (选自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写的老陈被人找去做工,他的工具繁多,一块粗糙的木头变成窗格和壁板等细致物件都 说明他的手艺好。 B. 文中前清老秀才和老陈形成对比:老陈和气可亲,老秀才呆板僵化。同时写出了孩子对新鲜 事物的好奇心。 C. 文中叙述的大军阀在城中发生巷战又握手言欢的事情是在暗示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军阀混 战,动荡不安。 D. 老陈跌死的事实让我痛心,我深感黑暗、罪恶的社会是造成老陈悲剧的原因,由此引发了我 反抗现实的决心。 7. 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巴金是一位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的作家,这种特点不仅体现在《木匠老陈》中,也体现在他 的随笔《小狗包弟》中。 B. 巴金被誉为“20 世纪中国的良心”,本文选自巴金文集《生之忏悔》,深刻之处也在于隐含于 文字中的忏悔之情。 C. 老陈的悲惨命运反映了旧中国最底层善良、淳朴的劳动人民的共同命运,就如巴金小说《家》 中的觉民一样。 D. 孟子说“劳力者治于人”,老陈坚持自己的手艺,安分守己,不知反抗,令人“哀其不幸,怒 其不争”。 8. 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中老陈“笑”与“哭”的内涵。 9. 文本二中评价巴金的文章“将叙事和抒情融合在一起”“感情在叙述中回荡”,请分析文本一 是怎样将叙事和抒情融合在一起的? 【参考答案】 6. D 7. A 8. ①觉得我的想法幼稚可笑;②想到父亲的惨死,内心沉重;③为父亲的惨死感到哀伤,对自 己生活状态感到痛苦;④性格温和,但是生活的窘境让他感到悲哀无奈。 9. ①开篇抒发我对故乡往事的深刻怀念和深沉感慨并引出下文对老陈和他的店铺的回忆。②文 章通过对动作、语言的细腻描写,记叙老陈在我家做工及和我交往的经历,饱含对老陈的亲近之 情,同时为下文记叙老陈悲剧的人生埋下伏笔。③在记叙老陈店铺遭遇时抒发我对老陈的怜悯、 关心和不舍之情。④文章末尾以平淡的笔调记叙老陈之死,实则强烈抒发了本文的主旨情感,同 情老陈,为他感到悲伤,为像他一样的在旧社会安分守己而又命运悲惨的劳动人民感到痛苦和无 奈。 (2021 福建省 4 月诊断性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湘江一夜(节选) 周立波 一九四五年七月下旬的一个晚上,吃罢夜饭,八路军一支军队的前卫部队从湘东的山区出 发,越过一个大坡,往湘江急进。 迷蒙的月色笼罩着村庄、树丛、水田和茅丰草长的田塍路,也照出了映在田边的急移的人 影。司令员董千带着一群人到达一个老渤底下。这里就是前沿指挥所。 “敌人离我们好远?”董千拿起望远镜,了望蒙胧的南面。 “就在前边村子里。”大队长指着远处一片墨黑的地方。 “敌人为什么不开火,也不前进?”董千沉思一阵说,“鬼崽子们还没有摸清我们的企图。” 一片蛙鸣里,从南边地面传来一种响动,那是铁锹挖掘泥土和沙石的声音,董千判断说: “挖掩体。看样子,鬼崽子们是采取守势。” 董千大手一挥命令大队长:“去攻打东边公路的碉堡,吸引他们注意通往长沙的公路。” 不久,机枪声大作。手榴弹的爆炸,激荡着夜空。敌人的炮火越来越炽烈,他们不光是对 准公路,而是向东、西、北三个方向盲目狂轰了。 敌机在天空吼叫。听到敌机下蛋的刺耳的噪音,警卫员宝古佬猛一下子把董千推倒在高坳 底下的荞麦田里,自己扑到他身上。一颗炸弹落在墙上水田里,一阵泥雨落在宝古佬的肩背上。 飞机还在近处低空盘旋着。董千暴怒地把宝古佬掀开,爬上高勵,对战士们挥手叫道: “散开,躺倒,不要惊慌,不要乱跑。轻重机枪向天空瞄准。” 警卫员们爬上墙来,拉司令员下墙。董千叫道: “走开。” “你得下去。”警卫员的嗓音也不小。 这时候,通讯员向董千报告,大部队摆渡完毕。董千问道: “门虎他们呢?” “还没有回来。”通讯员回答。 司令部的人都知道,董千蛮喜欢门虎。这个虎背熊腰的汉子,年纪还只有二十五岁,战斗 经验却很多,而且,干啥都有那么一股劲。对他来说,好像什么困难和危险都不在话下。他和他 的队员们侦察敌情,既大胆,又细心,得来的情报相当准确。他的责任心很强,司令员交下的任 务,他总是千方百计去完成,从不打回扣。 “带信过去,叫过了河的同志们就地休息,我这里也快收摊子。” 夜气凉如水,月亮偏西了。船飞快地前进,层层水浪活腾地冲击船头,发出节奏均匀的柔 和悦耳的音响。河西河面,一片平静。董千看看倒映了月亮和星星摇漾的光亮的水波,微笑对张 参谋说道: “将来,等到太平了,我要再到这里来,看看这河水,这月亮和星光的倒影。小张,你懂 诗吗? “诗?我不懂。”小张坦率地回答。 “到了那时候,”司令员困极了,说到这里,打个呵欠。 “什么时候?”小张询问。 “人民当权的时候。”董千说。 突然,从上游传来了汽艇的马达声。在水上突然碰到了敌人,气氛一时有一点紧张。船上 的人把大小枪支都压上子弹。正在这时,上游传来手榴弹的一声巨响和一阵枪炮声,接着又是几 响手榴弹。随后,大河上下,一片寂静,汽艇的马达也哑巴了。董千的困劲给这意外的情况撵得 无影无踪了。 船靠了岸。 司令部的炊事员老伍提着一条鱼,笑眯眯地走过来,送給董千看。 渡江顺利。过了河,很快要进到山区,敌人奈何不得了。部队将一路滔滔,按照中央的部 署,直趋粤境。想起这些,董千很愉快,他兴致淋漓地跟老伍说道: “去,我帮你去烧鱼。” 没多久,鱼烧好了。正在这时候,一个便衣莽汉闯到了大门口。 “什么事呀?” “门虎他……” “快说!”董千着急地紧催。 “咱们船跟敌艇遭遇。”便衣侦察员继续说道,“门虎说,‘不能叫它下去。咱部队正在摆渡。’ 他叫艄公把船打横,拦住敌艇,随手掉了一个手榴弹,机器哑了,敌艇歪了。鬼子们还击……” 便衣大汉用手捂住脸,泣不成声,断断续续说,“咱们队长,他……英勇……牺牲。” 后边的话,董千还没有听完,就暴跳起来,往桌面上猛一巴掌,盆盆碗碗,调羹杯子,震 得狂翻乱跳。司令员一阵狂风一样地冲出堂屋,怒声叫道: “都给我走开。出发,立刻出发。”他冲出瓦屋的大门,一人一骑,飞奔前进。 堂屋里,马灯下,老伍在收拾桌面。眼瞅着躺在桌上的被冷落的大鲤鱼,声调低沉地说道: “鱼呵,你真不赶巧。” 七月早晨的南风,略有些凉意。道路两边的山里,滴着露水的通红的山花,烁眼地点缀在 青翠的松树、楠竹和柞木的中间。这一天,行军六十里,董千没有开口说过话。张参谋后来回忆 这段路程说,“司令员看见了路西一拱黄土新坟。连忙把脸转到东边去。由于一种痛心的联想。 在早晨的阳光里。司令员的眼角挂着一颗颗泪珠。”但是这一点。没有第二个人证实。也许。正 是张参谋自己的眼睛被泪水蒙住了吧?宝古佬不但没有看见这事情,还坚持说:“我们的司令员 是一条硬汉。他从不掉眼泪。也从不叹气。脾气倒是有一个,那是不假。” 到了宿营的村庄,董千才开口,他高声叫道:“张参谋,叫他们赶快架起电台,向延安通报。” 跳下骡子,他接着吩咐,“你给我们起个草,报告毛主席。稿子送政委和副政委看看。” 张参谋奉命电报的内容是: “主席:已渡湘江。正经湘中,往湘南粤北战区前进。董、王、王。” 6.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敌机轰炸时,董千指挥战士的语言描写富有动作性,极具表现力,读者可以想见战斗的激烈情 状和董千的心理变化。 B.小说情节设置精妙,侦察员对门虎牺牲经过的讲述,交代了之前董千渡江转危为安的原因,解 开了悬念,照应巧妙。 C.结尾电报内容简劲有力,流露出董千所部完成党中央战略部署的强烈自豪,彰显了人民军队无 往不胜的战斗风采。 D.小说注重场景描写,各种场景交替出现,战斗场景惊心动魄,生活场最富有情趣,有张有弛, 波澜起伏,摇曳多姿。 7.下列从叙述的角度对画线部分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通过多次变换视角叙述同一场景中的人与事,强化了关键细节董千落泪的审美价值。 B.张参谋和宝古佬两人言说内容的矛盾,增加了叙述的张力,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C.作者强调“没有第二个人证实”,意在点出张参谋关于董千落泪的叙述并不可信。 D.张参谋和宝古佬叙述腔调的差异,折射出两人性格的差异,从侧面刻画了董千形象。 8. 小说重点写“湘江一夜”这一横断面,表达效果独特。请简要分析。(4 分) 9.董千是小说着力塑造的英雄形象,这一形象有何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参考答案】 6.(3 分)A 7.(3 分)C 8.(4 分)①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围绕湘江一夜展开,集中紧凑;②以一场战役反映抗战末期的 战争图景和人民军队的战斗风貌,典型深刻。 评分参考:答出一点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6 分)①信念坚定。战斗间隙与年轻人谈论将来,坚信人民一定当权。②勇敢机智。亲临战 斗一线,临危不惧;指挥部队声东击西,成功渡江。③刚烈真挚。得知门虎牺牲后震怒暴跳,悲 痛难抑。④性情浪漫。渡江时面对美景,萌发诗情。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 2 分,答出三点给满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 理,言之有据,可酌情给分。 (2021 湖南省 3 月联合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床单上的天空和草地 肖复兴 曾经读过一篇文章,介绍二战期间一位美术老师和她学生的一桩往事。这位老师和她的学 生都是犹太人,当时在布拉格,德军入侵后,将他们一起带到集中营关押,每人携带的行李有重 量限制。可是,这位老师宁肯取出自己的一些衣物,也不忘把一个厚厚的床单塞进行李箱。而且, 她把床单染成了浓浓的绿色。即使被关押进集中营,她还要坚持为孩子们上课;课余,她还要像 以往一样教孩子们排戏演戏。这个染成绿色的床单,就是戏中的布景,是戏中的天空或草地,孩 子们就在这绿色的床单前扮演各种可爱的角色。 这则真实的故事,让我难忘。想起我的儿时,孩子们天生都是爱演戏的吧,在我居住的大 院里,我们一群孩子也曾经在放假的时候乐不可支地排戏演戏,我们也曾经拥有过戏中出现的床 单。只不过,我们是把床单挂在两株高大的丁香树之间,当作演出舞台上的幕布。我,包括所有 的孩子,即使那些比我年纪大的大哥哥大姐姐,没有一个人,将床单想象成戏中出现的天空和草 地。床单,都是我们从家里偷偷拿出来的,各家的床单上的图案不尽相同,但没有一个床单上印 有天空和草地,即使真的印上了天空和草地,以我们那时的认知水平,也不会想象得到,会是戏 中的天空和草地,我们只是把床单当作虚拟舞台上的幕布。 现在看来,虚拟和想象,是有距离的。这距离,到底在哪里呢?读完那则真实的故事,我 常会惭愧儿时的见识浅陋,当时只是觉得演戏好玩,不会往深里想。都说少年不知愁滋味,其实, 那只是指在岁月静好日子里长大的孩子而已。在战争期间,那些从布拉格被驱赶进集中营的孩子, 绝对不是一样的心理和生存状态。同样演戏,我们是在和平的年代,四周没有刺刀和炮火;他们 却时时刻刻都有被送进奥斯维辛的焚尸炉里的危险呀!(事实上,这其中很多孩子和他们的这位 老师,是被送进了奥斯维辛死亡的)同样是演戏,我们是觉得好玩;而他们却是通过演戏,在生 命危急时刻燃起最后一点希望。 这一点,正是这位可敬的女老师的心愿。在那些个日日煎熬时时有被送进奥斯维辛的危险 之际,正是这位女老师这样单纯美好而坚定的心愿,才会每晚带着这些孩子爬到楼顶的阁楼上排 戏演戏。她会和孩子们一起把那个染成绿色的床单挂起来,或铺在地上。床单就是天空和草地了, 缀满星星,开满鲜花。黑暗中的绿色,燃烧起绿色的火苗,让孩子对这个残破的世界,对渺茫的 未来,还抱有一线希望。这位女老师,还带着孩子们在那里画画,然后,趴在窗前,看窗外的夜 空和远方——那可不是我们现在说得泛滥而时髦的“诗和远方”,是在战争的苦难中升腾起的对 未来并未泯灭的最后一点希望。 每一次想到这里的时候,我都会为这位女老师和这些孩子们而感动。我也曾经是一个老师, 我会想,如果我面临这位女老师的处境,在被关进集中营之前的匆忙之中,我会想起把家里的床 单染成绿色,让床单成为天空和草地,塞进行李箱里吗?在凛凛的刺刀之下,在狰狞的炮火之中, 在沉重的压力面前,在临行的慌乱之中,我还能有这样一份到那里之后要带孩子们排戏演戏的心 思吗?真的,很惭愧,我恐怕做不到。 在读罗兰·巴特的《文之悦》一书时,读到其中“梦“的一节,看到他写道;“梦是一个未 开化的轶事,由完全开化的感觉构织而成。“不知为什么,我再一次想到这位女老师和她的学生 们。我忽然想到,那个被染绿色的床单,其实就是他们的梦啊,这位女老师在心中先有了这样一 个“完全开化的感觉”,先织就了这个梦,然后再把这个梦传递给她的学生们,让这个梦在孩子 们的心里一起升腾起来,让这样的梦不仅成了一则轶事,更成为感动我们的一个传奇。 包括她和孩子一起排戏演戏在内的一切艺术,其实,都是人类之梦。这个梦,即使再单薄, 再弱小,再缥缈,却可以帮助我们抗争世界的战争等一切灾难,平衡生活的不公等一切痛苦,让 我们对这个世界,对我们的生活,抱有可以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 所以,他们可以将床单变成了天空和草地。而我们童年的床单,只是演戏时的幕布。 在回忆中,我们的床单,还是床单;而他们的床单,已经成为一种梦境。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穷) A.“虚拟和想象,是有距离的“这句话表现了“我“和女教师在思想认识上的差距,委婉含蓄地 表达了对女教师的赞美之情。 B.文章最后一段总结上文,将“我们“童年时的床单和女教师的床单进行了对比,引起读者的思 考,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C.“我们的床单,还是床单”包含着“我“深深的遗憾和无奈,“我”和伙伴们身处和平时代, 无须在演戏上寄寓更多的期待。 D.女教师和孩子们将床单变成天空和草地,他们热爱艺术,艺术之梦可以给予他们信心和勇气, 让他们敢于面对残酷的现实。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首段紧扣标题展开叙事,讲述了女教师和绿色床单的故事,其中“宁肯”和“也不忘”两 词表现了女教师在艰难的环境中带绿色床单的坚决态度。 B.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了绿色床单带来的美好——“缀满星星,开满鲜花”;同时又将床 单比作绿色的火苗,形象地表现了床单给人带来希望。 C,文中第五段画线部分,运用了排比修辞,渲染了女教师在二战时所面临的艰难处境;同时运 用设问修辞,质疑自己,强调了“我”的惭愧与怯懦。 D.作者认为女教师领着孩子们所看到的“夜空和远方“同当今人们所说的“诗和远方”内涵有所 不同,前者蕴含着苦难中对光明、和平的渴望。 8.请简要分析文章为什么多次提及“我“儿时和小朋友们排戏演戏时用的床单。(4 分) 9.本文为什么以“床单上的天空和草地”为标题?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6 分) 【参考答案】 6.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品相关内容的能力。“无奈”表述不正确,这句话包含着一些遗憾, 但没有深深的无奈。“无须在演戏上寄寓更多的期待”说法欠妥遍戏寄寓期待,跟时代和平与否 没有必然关联。 7.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强调了‘我'的惭愧与怯懦”分 析错误,此内容是要突出表现女老师,而并非强调“我”。 8.文章将“我”儿时和小朋友们排戏演戏时用的床单同女教师的床单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我” 认识的肤浅,更加突出了女教师坚定的精神和对未来的热切希望也在对比中表现了和平年代的幸 福和战争年代的残酷,丰富了文章的内容,突显了文章主题。(每点 2 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 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重要意象的能力。此类题目要找到答题切入点,一般从结构内容,人 物形象,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 9.标题“床单上的天空和草地”既指女老师将床单染成绿色,在排戏中想象成天空和草地,概括 了小说二主要情节,同时富有象征意义,喻指在生命危急时刻对未来的希望,“床单上的天空和 草地”是文章的抒情载体,文章用围绕这—点血展开叙述。“床单上的天空和草地”是塑造人物 形象的道口。它派载着女教师对孩子深切的关怀和爱,通过它展现了女教师坚韧、乐观向上、传 递希望的形象,也表现了“我”的感动及敬仰之情。(每点 2 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解析】太题老查分析文章标题音植的能力。分析标题的效果一般从标题的表层含总和深层含意 入手,注意意象的象征意义及所蕴含的情感。 (2021 深圳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被施了魔的花园 [意]卡尔维诺 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在路上走着。底下是鳞光闪闪的大海,上头是白云隐约浮现的天空。 他们之前去捉过螃蟹,现在决定勘探一下没走过的路。 往海边去的路上有着无数大株龙舌兰。往山上跑着一排甘薯的篱笆,上面重压着没花的叶 子。乔瓦尼诺在篱笆间找到一处裂口,两人毫不犹豫地钻了进去。 他们来到了花园一角。四周一切寂静无声,树叶都不会动一下。那里有棵高大古老的桉树, 还有砾石铺出的小路。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踮着脚尖在小路上走着,小心不使脚下的砾石发出窸 窣声。 一切是如此的美丽:被拳曲的桉树树叶勾勒出的拱顶细窄而高耸,还有那被树叶切碎的天 空。只是他们满怀焦虑,在这个不属于他们的花园,他们随时可能被赶出去。但是什么声音也听 不到。在一个拐角处的杨梅丛间,一群麻雀扑腾起来,叽叽喳喳地叫唤了一阵,然后又回复了宁 静。也许是个被抛弃的花园? 可是走着走着,他们就来到一片开阔的天空下,来到一个种满花的花坛前,然后是林荫小 道和排排栏杆,还有行行的锦熟黄杨。花园的高处,是一幢硕大的别墅,别墅装着亮闪闪的玻璃, 还有黄色和橘色的窗帘。 整个房子是荒凉的。两个孩子小心翼翼地踩着砾石,走上前去。也许玻璃窗会被突然打开, 苛刻的先生和夫人就要出现在阳台上,肥大的狗就要被松开锁链,跑到路上来了。他们在路边找 到一辆独轮小推车。赛来内拉坐在车上,乔瓦尼诺推着车,他们就这样一声不吭地前进着。 “那个……”赛来内拉不时地低声说道。乔瓦尼诺就停好车,去把花采下来。她手里已经 攥满一束漂亮的花了。但逃跑时要从篱笆缝里钻出去,可能得把它们都扔掉! 砾石路也走到了尽头。空地的中间,劈开了一块庞大空旷的长方形:一个游泳池。“我们跳 进去?”乔瓦尼诺问赛来内拉。如果他是询问她,而不是单说一句“下去!”,那就肯定说明是相 当的危险。但水是那么澄净与碧蓝,而赛来内拉又是从不害怕的。他们已经是穿着泳衣的——这 之前他们一直都在逮螃蟹。乔瓦尼诺怕溅泼声会太响,于是从池边上下去。 他睁大眼睛,不断地往下游啊游,却只能看见蓝色,双手就好似玫瑰色的鱼;这跟在大海 里的水下不同,那里的水中全是无形的绿黑色阴影。一片玫瑰色的阴影出现在自己上方——赛来 内拉!他们手牵着手,从池子的另一头冒出来,他们有一点点的焦虑。不,实在没有任何人在看 他们。这不如他们想象美妙:总是有那么一种酸楚而担心的基调,那就是,这一切都不属于他们, 而他们也可能会被随时赶走。 从水里出来,在游泳池的边上,他们找到了一张乒乓球桌。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轻轻地击 打着。突然一球高高地弹起,而乔瓦尼诺把球打飞了,球撞上了挂在藤廊支架上的一面铜锣,铜 锣就低沉而持久地颤响起来。两个孩子赶紧蜷缩在花坛的后面。很快来了两个穿着白上衣的佣人, 端着宽阔的托盘,把托盘搁置在一张圆桌上后,就走掉了。 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来到圆桌旁。上面有茶、牛奶和面包。他们只得坐下享用起来。但他 们坐得不是很安稳,只是坐在板凳边缘那一点点的地方,不停地挪动着膝盖。他们一点都感受不 到甜点、茶和牛奶的味道。那个花园里的每一件东西都是如此:美妙而难以受用,带着那种内心 的不适与恐慌。这也许只是命运的什么消遣吧,而他们可能很快就会被叫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他们悄无声息地靠近了别墅。在一扇木制对开的百叶窗叶片之间,他们看见一间漂亮荫蔽 的房间,墙上尽是蝴蝶标本。一个苍白的男孩——应该就是这幢别墅和花园的主人,幸运的他, 正坐在一张躺椅上,翻着一本厚厚的带插图的书。他的双手纤细白皙,睡衣的扣子一直系到脖子 上,尽管那是夏天。 现在,这两个窥视的孩子紧张的心跳缓缓减弱下去。事实上,那个富有的男孩望着自己的 周围时,显得比他们还要焦虑与局促,就好像他感到那本书,那张躺椅,墙上那些被装上框的蝴 蝶,下午茶,游泳池,林荫小道,都只是因为一个巨大的错误才被授予他的;而他也是不能享用 它们的,却只感受到那个错误的痛楚。 苍白的男孩在他阴翳的房间里转来转去,脚步偷偷摸摸的。他用那白皙的手指摩挲着镶有 玻璃的蝴蝶标本的边框,并时不时地停住听着什么。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刚缓下来的心跳声又密 集起来。那是一种对什么魔法的害怕,那魔法正压迫在那幢别墅、那个花园上,压迫在所有那些 美丽而舒适的东西上,就好像一种古老的不公。 太阳被云朵遮住了。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默不作声地离开了。他们再次匍匐着穿过那排篱 笆。在龙舌兰丛间,他们找到通往海边的一条小路。于是他们发明出来一个有意思极了的游戏— —用海带打仗。他们将一把把海带摔到对方的脸上,一直摔到晚上。好在赛来内拉从来不哭。 (马小漠译,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美丽的花坛,硕大的别墅,澄净碧蓝的游泳池,以及佣人们一听到锣声就端上来的下午茶,这 些都表明了花园里的生活十分富足。 B.乔瓦尼诺用小推车推着赛来内拉走,为她采摘鲜花,两人用海带打仗,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 这两个小伙伴相处融洽,亲密无间。 C.苛刻的先生、夫人和肥大的狗虽然没有真正出现,却给这两个闯入的孩子带来不适与恐慌,也 似乎时刻影响着小说中的其他人物。 D.赛来内拉和乔瓦尼诺对花园里的事物感到十分新奇,同时,他们也意识到自己并不属于这里, 最后只好在沉默中依依不舍地离开。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开头与结尾都写到龙舌兰与篱笆,首尾呼应,意味深长,通向海边与通向花园是两条不同 的道路,指向不一样的情感体验。 B.小说多次提到的蝴蝶标本,与房间里的男孩的处境形成微妙呼应;男孩用手指摩挲标本边框的 细节,进一步突出他内心的渴望。 第 20 页 共 23 页 C.小说的叙述从容不迫却又富于变化,在游泳池里游水的刺激,掀起了小小的波澜;无意中 敲响铜锣的紧张,更是将情节推向了高潮。 D.小说主要以闯入花园的孩子的视角,展现美丽却又如同“被施了魔”的花园;在孩子的 真切感受中,暗含作者对某类病态生活的否定。 8.赛来内拉和乔瓦尼诺的心理变化主要经历哪几个阶段?请简要概括。(4 分) 9.小说中的矛盾冲突通常涉及人与人、人与环境以及人物内心等三个方面。请以这篇小说 中房间内的男孩为例,对此作简要分析。(6 分) 【参考答案】 6.D 7.C 8.(1)由海边进入花园,心情由轻松变得紧张、焦虑。(2)看到房间里的男孩,紧张感 暂时减弱,又马上感受害怕与压抑。(3)离开花园来到海边,重新找回快乐的感觉。(第 1、 第 3 点 1 分,第 2 点 2 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9.(1)人与人的矛盾:外来的孩子有着自由快乐的天性,男孩却如此局促不安;(或:父 母严厉苛刻,男孩却渴望更多的自由)(2)人与环境的矛盾:花园的生活美丽而富足,小 男孩却苍白病态,无法享受。(3)内心矛盾:男孩渴望自由,却又不得不服从安排、压抑 自己。 (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2021 深圳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文本一: 灯 笼 吴伯箫 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放在暗 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 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尽管大人们怕火火烛烛的危险,要说“玩火黑夜溺炕”那 种迹近恐吓的话,但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 着照路的灯笼。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 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洪亮大方的谈吐;坡 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 花脸,《司马懿探山》。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记得,作着公正乡绅的祖父,晚年来每每被邀去五里遥的城里说事,一去一整天。回 第 21 页 共 23 页 家总是很晚的。凑巧若是没有月亮的夜,长工李五和我便须应差去接。伴着我们的除了李 老五的叙家常,便是一把腰刀、一具灯笼。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 像素丝样纯洁,什么争讼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领域的。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 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 令人忘路之远近。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认得了是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到家常 是二更时分。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 思慕着的。 “路上黑,打了灯笼去吧。” 自从远离乡井,为了生活在外面孤单的挣扎之后,像这样慈母口中吩咐的话也很久听 不到了。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 到怅惘。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 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 亲的头发也全白了。 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柏 枝叶作点缀。挂红灯,自然同盛伏舍茶、腊八施粥一样,有着行好的意思;松柏枝叶的点 缀,用意却不甚了然。真是,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 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 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楼,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的那种盛事太古远 了,恨无缘观赏。金吾不禁的那元宵节张灯结彩,却曾于太平丰年在几处山城小县里凑过 热闹:跟了一条龙灯在人海里跑半夜,不觉疲乏是什么,还要去看庆丰酒店的跑马灯,猜 源亨油坊出的灯谜。家来睡,不是还将一挂小灯悬在床头吗?梦都随了蜡火开花。 想起来,族姊远嫁,大送大迎,曾听过彻夜的鼓吹,看满街的灯火;轿前轿后虽不像 《宋史·仪卫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但辉煌景象已够华贵了。那时姊家仿 佛还是什么京官,于今是破落户了。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 色了。 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从前很引起过自己的喜悦;现在想,当时该并不是传统思 想,或羡慕什么富贵荣华,而是根本就爱那种玩艺,如同黑漆大门上过年贴丹红春联一样。 自然,若是纱红上的字是“尚书府”或“某某县正堂”之类,懂得了意思,也会觉得不凡 的;但普普通通一家纯德堂的家用灯笼,可也未始勾不起爱好来。 宫灯,还没见过;总该有翠羽流苏的妆饰吧。假定是暖融融的春宵,西宫南内有人在 趁了灯光调绿嘴鹦鹉,也有人在秋千索下缓步寻一脉幽悄,意味应是深长的。虽然,“…… 好一似扬子江,驾小舟,风狂浪大,浪大风狂”的汉献帝也许有灯笼作伴,但那时人的处 境可悯,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 最壮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 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 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 你听,正萧萧斑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本文写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 [注]霍骠姚,指汉朝霍去病,曾多次率军大破匈奴;裴公,指唐朝裴行俭,曾率军打败突 厥;雪夜入蔡,指唐朝李愬雪夜袭取蔡州擒获吴元济之役。 文本二: 那时不自量力,曾妄想创一种文体:小说的生活题材,诗的语言感情,散文的篇幅结 第 22 页 共 23 页 构。内容是主要的,故事,人物,山水原野以至鸟兽虫鱼;感情粗犷、豪放也好,婉约, 冲淡也好,总要有回甘余韵。 (选自吴伯箫《无花果──我和散文》)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孩喜欢火与亮光,仿佛天性,因为火光关涉着温暖的守护、游戏的快乐、节日的气 氛等美好的元素,而这些都是人们从小眷恋的。 B.暗夜归途中的灯笼,见证了听故事的孩子和讲故事的祖父之间的亲密关系;深夜院子 里亮着的灯笼,营造出家人相聚时祥和宁静的氛围。 C.“进士第的官衔灯”暗示姊家曾有的显赫地位,“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与之 形成反差,暗示时过境迁,昔日的华贵不复存在。 D.相比有“尚书府”“某某县正堂”字样的纱灯,“普普通通一家纯德堂的家用灯笼”才 是作者所爱,一贬一褒,突出作者对亲情的重视。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从多个角度描绘记忆,如“月华”“繁星”属视觉,“犬吠”“谈吐”属听觉,夜行 人的“私语”写静,“闹嚷嚷的观众”写动。 B.“路上黑,打了灯笼去吧”起到过渡作用,引出母亲送作者上学的情景,以多年来离乡 飘泊的游子的视角来追忆,更增添惆怅的意味。 C.对宫灯的描写,使文章由对现实世界的关注转入对历史情境的想象,华丽的宫灯代表 着现实中缺失的诗意生活,让作者心生向往之情。 D.文章语言凝练而典雅,例如,“如沸的繁星”以“沸”字表现繁星灼亮,“遍悬珠玉金 银而风至锵然……”等语句则化用古典诗文语汇。 8.《灯笼》最后两段在内容和主旨上起到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4 分) 9.吴伯箫的《灯笼》将小说的题材、诗的感情、散文的结构融合在一起,请结合文本一 和文本二简要分析。(6 分) 【参考答案】 6.D 7.C 8.(1)丰富内容,以“灯笼”引出古代将领保家卫国的事迹,情感豪迈。(2)升华主旨, 表达自己报效国家的愿望,歌颂参加抗战等带来光明的力量。(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9.①小说的题材:文章围绕“灯笼”,写到亲人的离合、家族的变故、飘泊的悲欢等题材, 故事性强。②诗的感情:“灯笼”在文中寄寓了作者丰富而深厚的内心情感;围绕灯笼的 第 23 页 共 23 页 人事也都充满感情,如“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等表达,善于借意象抒发深情,留下回甘 余韵。③散文的结构:文章以“灯笼”为主线串连人事,贯穿古今,使文章形散而神聚。 (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