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 2020~2021 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期中联考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3.本卷命题范围:必修上到必修下第三单元结束。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秦朝统一后,疆域北自辽东,南到象郡,数千里滨海。秦朝以后,大部分王朝都保持着漫
长的海岸线。如何认识海洋与陆地的关系,对于历代王朝和民众而言自然成为重要问题。
在官方建构的知识体系中,作为“天下”的地理构成,陆地与海洋是关联的整体。以“中
国”为中心的“天下”秩序,即“中国-四夷”与“九州-四海”的对应。在“天下”秩序的
解说下,海洋处于陆地的次属地位,这也体现了立足内陆的王朝是从陆地视角认识海陆关系的。
苏轼从惠州贬到海南,被视为加重处罚。苏轼看到琼人姜唐佐好学,便以“沧海何尝断地脉”
的诗句称赞之,亦可见他所具有的陆地本位思想。
先秦以来的大部分时期,王朝从海洋活动中获得的主要是盐利,而盐户和盐业的管理不过
是农业和农业管理制度的延伸。民众长期被附着于陆地,严禁出海。唐朝虽然被视为十分开放
的时代,但唐代不向本国人开放海洋,所以鉴真东渡不得不一再偷渡。唐代从海路来华的外国
商人规模不小,统治者可以从他们手中采买海外珍宝。但并没有制度将贸易转化为国家财政收
入。在“厚往薄来”的朝贡原则下,单向的海陆交通中王朝国家从海洋所获得的主要是政治意
义,而非经济利益。而禁止本国民众出海兼有政治原因和经济原因,甚至后者更为重要。臣民
进入海洋,即被视为脱逸出赋役和户籍体制,不再为王朝提供支撑。对提供赋役的人、地实行
封闭管理,将海洋拒斥于陆地之外,成为大部分王朝的政策取向。
海洋被拒斥的局面,在宋元时期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宋元时鼓励民众出海贸易,建立了抽解
和博买制度,实现了与海商的共利分利。在统治者眼中,海洋与陆地一样可以为国生财,可以
成为王朝的统治基础。这是汉唐所未曾有过的观念和认识。在王朝政策中,海洋和陆地成为相
互融通的整体。明代隆庆开禁和清朝设立海关,在政策上重新开通了海陆的联系,尽管其开放
度不及宋元时期。
民间的海洋经济一直潜滋暗长。一方面,海外来华贸易、通使,联通着陆地与海洋;另一
方面,政府禁令并不能杜绝数千里海岸线上的私自出海。中国沿海乃至内陆的丝绸、陶瓷等物
品,以及海外物品在海陆间流动。在中国滨海地区人群的认识里,海洋与陆地同样是其生计空
间,并无水陆限隔。他们的三种生计方式-渔业、海盐和航行,都存在结构性的短缺,必须依
靠海陆融通实现生存。宋代以后,海陆融通更重要的推动因素是近海市场和南海贸易体系的形
成。内陆市场、近海市场、海外市场,三个市场逐步融为一体。近海市场联通了内陆市场和海
外市场。不只滨海民众,深处内陆的人们也日益深入地卷入海陆融通的潮流。在海陆关系上,
官民差异逐渐消失,认识和利益最终走向统一。
(摘编自黄纯艳《互斥与融通:传统中国海陆关系认识演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天下”秩序中,“天下”是由大陆和海洋构成,海洋与大陆是并列的整体。
B.唐代无法从对外贸易中获利,而宋元建立了抽解和博买制度,与海商共利分利。
C.海洋是滨海地区民众唯一的生计来源,民众私自出海行为推动了海洋经济发展。
D.中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虽然大部分王朝拒斥海洋,但海陆融通却是大势所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列举苏轼被贬海南岛的史实,并引用其诗句,具体印证了古人的陆地本位思想。
B.文章指出唐代在海陆关系上对待本国民众和外国商人做法不同,并剖析了其中原因。
C.文章以明代隆庆开禁和清朝设立海关为论据,证明了官民认识和利益最终走向统一。
D.文章从王朝和民众两个方面阐述了中国古代对海陆关系认识的演变情况,思路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王朝和民众对海洋的认识长期存在分歧,二者的差别在于统治者只考虑政治意义,而民众则
关心经济利益。
B.从经济收益的角度来看,赋役比盐利更为重要,这是中国古代大部分王朝不允许民众自由出
海的主要原因。
C.滨海地区产业存在结构性短缺,为了满足民众需求,宋元采取与汉唐不同的政策,海陆关系
进入新的阶段。
D.近海市场可以联通内陆市场和海外市场,大力发展近海市场,有利于三个市场融合,让更多
民众从中受益。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屋顶在中国建筑中素来占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它的瓦面是弯曲的。当屋顶是四面坡的时候,
屋顶的四角也就是翘起的。它的壮丽的装饰性也很早就被发现而予以利用了。在其他体系建筑
中,屋顶素来是不受重视的部分,除掉穹窿顶得到特别处理之外,一般坡顶都是草草处理,生
硬无趣,甚至用女儿墙把它隐藏起来。但在中国,古代智慧的匠师们很早就发挥了屋顶部分的
巨大的装饰性。在诗经里就有“如鸟斯革,如晕斯飞”的句子来歌颂像翼舒展的屋顶和出檐。
《诗经》开了端,两汉以来许多诗词歌赋中就有更多叙述屋子顶部和它的各种装饰的词句。这
证明屋顶不但是几千年来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并且是我们民族所最骄傲的成就。它的发展
成为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选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材料二:
中国建筑无艺术价值,只可视为一种工业耳。此种工业,极低级而不合理,类于儿戏。
([英国]詹姆士·弗格森《印度及东方建筑史》)
“不合理”是指屋顶的曲线轮廓;“儿戏”是指屋顶上列人物动物。天真,但不成熟。
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君子攸跻。(《诗经·小雅·斯干》)
若非孔子他老人家这么一挑一选,《诗经》势必会和任何时代的民间唱诵一样湮灭。我们
也不会知道,屋顶原来早已在春秋时代的天空中勾画着充满魅力的弧线。
上尊而宇卑,则吐水疾而雷远。(《周礼·考工记·轮人》)
顶盖上陡峭,檐沿处和缓,雨水落下便可以冲得更急更远,仿佛就是屋顶的写照。不过这
部战国时代的古籍内所谈论的可是车篷盖,而非屋盖。既然没有更接近的例子,车篷就车篷,
总算是根据。
屋顶的弧度,在力学上可以将铺设的瓦片扣搭得更紧贴;宽阔的出檐既保护着木构屋身,
同时又避免地基受到雨水冲击而损坏。不过,经过实验,显示屋顶的坡度未必能够将雨雪冲得
更远。所以除非是雨势大到无以复加,否则“吐水疾而雷远”的说法并不可靠。
也许,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看屋顶。
这种结构用材较短,故此选材更为方便,预制装嵌,起造迅速。三角形的屋顶构架在坚固
的承重墙上所构成的问题不大,对木框架的竖柱来说则会形成沉重的外推力。同时亦出现材料
消耗过多的问题,而且限制了坡面的宽度。
比例超乎寻常的大屋顶,如果坚持坡面的直线,反而会受制于木材的长度和重量。又要屋
顶大,又要撑得稳,最合理的办法就是采取将重力分散,逐步上升/下降的桁架结构。
于是,鸟儿就展开翅膀来。除此之外,我们就只能够等待进一步的发现和更丰富的想象力
了。
(选自赵广超《不只中国木建筑》)
材料三:
我们的祖先早期显然是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的,因而在建筑结构中有所运用,但随着时间
的推移,三角形的作用不断退化、边缘化,甚至于消失。中国古代建筑当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
早期的科学观念和认识,到后期却被忘记、被疏忽,甚至消失了。其中必然存在一种意识形态,
让我们祖先为了某种更崇高更伟大的目标,将某些看上去合理有用的东西扔掉。
湖北恩施的一处民居,已经斜得很厉害了,但里面仍有人住。房子暂时不会倒,只是因为
斜得太厉害,怕屋檐出问题,居民就拿小棍子斜撑一下。中国古建筑维修的原因,通常不是因
为建筑要倒,而是从外观上来看有一点倾斜,或导致结构开裂,不太好看。中国古建筑看起来
不大坚固,不大科学合理,缺少三角形稳定性的结构,但却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弹性非常大,
很少倒塌,安全性很高。这个建筑总共没有多少柱子,其中一根柱子倒了,整座建筑却没有倒。
这和西方不一样,欧洲建筑若是柱子断掉,那么随之整个建筑都会倒塌。所谓三角形的稳定性,
好处是不会歪斜,但如果出现歪斜了,那就会在瞬时间破坏。若从更大的角度着眼,这恐怕也
是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差别。中华文明虽然会出现很多问题,但其生命力极其顽强,几千年
一直持续下来。
中国传统建筑为什么不喜欢三角形,不喜欢斜向构件,可能就是担心隐含的内在冲突及其
可能导致的突然破坏。的确,斜梁斜柱很有斗争的意味。宋《营造法式》引用很多早期文献讲
这个东西,所谓“忤”,忤逆的忤,是一个含有负面意义的词,“忤逆”指孩子对父母不恭,
或下级对上级不敬,在古代是很大的罪过。
西式三角桁架就是忤的充分使用,非常科学、合理、省材料,受压受拉的结构分析很清楚。
这符合西方文化的传统,毫无疑问,欧洲人是喜欢斗争的,与天地斗,与自然斗。英文中有
“征服”这样一个词,爬到山顶是征服,打败一个人也是征服,战争胜利是征服,吃下去一大
堆肉也是征服。中文中很少讲征服,征服山,征服水,这在中国文化中是很愚蠢的想法。西班
牙斗牛是一种继承古罗马习俗的娱乐活动,人与牛或牛与牛相斗就是“忤逆”的体现,中国虽
然少数民族地区仍有斗牛的游戏,但是这种景象是我们一般所不喜欢的。我们常常讲和谐社会,
讲维持稳定,就是不希望斗争。
(选自方拥《建筑文化中的三角形》)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其他建筑体系中,屋顶都是草草处理,一向是不受重视。
B.中国建筑素来都重视屋顶,很早就开始利用屋顶的装饰性。
C.詹姆士·弗格森认为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弯曲,类于儿戏。
D.中国传统建筑很有弹性,一直排斥三角形的稳定性的结构。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引用了《诗经》中的句子,但二者的作用却截然不同。
B.依据《周礼·考工记·轮人》的记载,战国时代的车篷盖有一定的弧度。
C.早期的某些科学观念在中国古代建筑当中逐渐被遗忘,有一定的合理性。
D.西方文化的传统中讲究“征服”的观念,这在中国文化中是愚蠢的想法。
6.以上三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头发的故事
鲁迅
①星期日的早晨,我揭去一张隔夜的日历,向着新的那一张上看了又看地说:“啊,十月
十
日,——今天原来正是双十节①.这里却一点没有记载!”
②我的一位前辈先生 N,正走到我的寓里来谈闲天,一听这话,便很不高兴地对我说:“他
们对!他们不记得,你怎样他!你记得,又怎样呢?”
③这位 N 先生本来脾气有点夸张,时常生些无谓的气,说些不通世故的话。当这时候,我
大抵任他自言自语,不赞一辞;他独自发完议论,也就算了。
④他说:“我最佩服北京双十节的情形。早晨,警察到门,吩咐道“挂旗!”“是,挂
旗!'各家大半懒洋洋的踱出一个国民来,撅起一块斑驳陆离的洋布。这样一直到夜,——收
了旗关门;几家偶然忘却的,便挂到第二天的上午。他们忘却了纪念,纪念也忘却了他们!我
也是忘却了纪念的一个人。倘使纪念起来,那第一个双十节前后的事,便都上我的心头,使我
坐立不稳了。多少故人的脸,都浮在我眼前。几个少年辛苦奔走了十多年,暗地里一颗弹丸要
了他的性命;几个少年一击不中,在监牢里身受一个多月的苦刑;几个少年怀着远志,忽然踪
影全无,连尸首也不知那里去了。他们都在社会的冷笑恶骂迫害倾陷里过了一生;现在他们的
坟墓也早在忘却里渐渐平塌下去了。我不堪纪念这些事。我们还是记起一点得意的事来谈谈
罢。”
⑤N 忽然现出笑容,伸手在自己头上一摸,高声说:“我最得意的是自从第一个双十节以
后,
我在路上走,不再被人笑骂了。老兄,你可知道头发是我们中国人的宝贝和冤家,古今来多少
人在这上头吃些毫无价值的苦呵!我们的很古的古人,对于头发似乎也还看轻。据刑法看来,
最要紧的自然是脑袋,所以大辟是上刑;至于髡,那是微乎其微了,然而推想起来,正不知道
曾有多少人们因为光着头皮便被社会践踏了一生世。我们讲革命的时候,大谈什么扬州三日,
嘉定屠城②,其实也不过一种手段;老实说:那时中国人的反抗,何尝因为亡国,只是因为拖辫
子。顽民杀尽了,遗老都寿终了,辫子早留定了,洪杨又闹起来了。我的祖母曾对我说,那时
做百姓才难哩,全留着头发的被官兵杀,还是辫子的便被长毛杀!”
⑥N 两眼望着屋梁,似乎想些事,仍然说:“谁知道头发的苦轮到我了。我出去留学,便
剪掉了辫子,这并没有别的奥妙,只为他不太便当罢了。不料有几位辫子盘在头顶上的同学们
便很厌恶我;监督也大怒,说要停了我的官费,送回中国去。不几天,这位监督却自己被人剪
去辫子逃走了。去剪的人们里面,一个便是做《革命军》的邹容,这人也因此不能再留学,回
到上海来,后来死在西牢里。你也早忘却了罢?”
⑦N 收回目光望向我,继续他的絮叨:“过了几年,我的家景大不如前了,非谋点事做便
要受饿,只得也回到中国来。我一到上海,便买定一条假辫子,那时是二元的市价,带着回家。
我的母亲倒也不说什么,然而旁人一见面,便都首先研究这辫子,待到知道是假,就一声冷笑,
将我拟为杀头的罪名;有一位本家,还预备去告官,但后来因为恐怕革命党的造反或者要成功,
这才中止了。我想,假的不如真的直截爽快,我便索性废了假辫子,穿着西装在街上走。一路
走去,一路便是笑骂的声音,有的还跟在后面骂:“这冒失鬼!'“假洋鬼子!'我于是不穿
洋服了,改了大衫,他们骂得更利害。在这日暮途穷的时候,我的手里才添出一支手杖来,拚
命的打了几回,他们渐渐的不骂了。只是走到没有打过的生地方还是骂。”
⑧N 用胳膊在空中比划着手杖,说:“宣统初年,我在本地的中学校做监学,同事是避之
惟恐不远,官僚是防之惟恐不严,我终日如坐在冰窖子里,如站在刑场旁边,其实并非别的,
只因为缺少了一条辫子!有一日,几个学生忽然走到我的房里来,说,“先生,我们要剪辫
子。'我说,“不行!'“有辫子好呢,没有辫子好呢?”“没有辫子好……,“你怎么说不
行呢?”“犯不上,你们还是不剪上算,-等一等罢。'他们不说什么,噘着嘴唇走出房去,
然而终于剪掉了。呵!不得了了,人言啧啧了;我却只装作不知道,一任他们光着头皮,和许
多辫子一齐上讲堂。然而这剪辫病传染了;第三天,师范学堂的学生忽然也剪下了六条辫子,
晚上便开除了六个学生。这六人,留校不能,回家不得,一直挨到第一个双十节之后又一个多
月,才消去了犯罪的火烙印。阿,造物的皮鞭没有到中国的脊梁上时,中国便永远是这一样的
中国,决不肯自己改变一支毫毛!……”
⑨N 愈说愈离奇了,但一见到我不很愿听的神情,便立刻闭了口,站起来取帽子。
⑩我说,“回去么?”
⑪他答道,“是的,天要下雨了。”
⑫我默默的送他到门口。
⑬他戴上帽子说:
⑭“再见!请你恕我打搅。好在明天便不是双十节,我们统可以忘却了。
一九二 0 年十月(有删改)
[注]①双十节:1911 年 10 月 10 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时间,后被中华民国政府定为国庆
纪念日,世称“双十节”。②扬州十日,嘉定屠城:指清顺治二年清军攻破扬州、占领嘉定后进
行大屠杀。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写了发生在 N 先生身上的“头发的故事”,N 先生先剪辫子,再装假辫子,后又取下辫子,
还写了他劝阻学生剪辫子。
B.小说语言意味丰富。第一节“我”的一句话,表现了当时民众对辛亥革命的淡漠之情,也表达
出了“我”的失望与悲哀。
C.小说结尾以 N 先生的一句话结束全文。“好在”“我们统可以忘却”表达了 N 先生对现实的忧虑
与愤激,并暗寓自嘲之意。
D.小说特点鲜明,有别于传统的小说。通篇是我和 N 先生的对话,没有完整而集中的情节,
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对人物的塑造。
8.有人认为小说前 4 段与“头发”没关系,可以删去。你的意见呢?为什么?(6 分)
9.鲁迅的杂文被喻为“匕首”与“投枪”,有评论认为这篇小说“融进了鲁迅杂文的若干特质”。试
结合文本,从语言特点、选材立意、表达方式三个角度谈谈你的思考。(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虞、虢,皆小国也。虞有下阳之阻塞,虞、虢共守之,晋.不能禽也。
故晋献公欲伐虞、虢,荀息曰:“君胡不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壁,假道于虞?”公曰:
“此晋国之宝也,彼受吾壁,不借吾道,则如之何?”荀息曰:“此小国之所以事大国也。彼
不借吾道,必不敢受吾币.。受吾币而借吾道,则是我取之中府,置之外府;取之中厩,置之外
厩。”公曰:“宫之奇存焉,必不使受也。”荀息曰:“宫之奇知固知矣,虽然,其为人也,
通心而懦,又少长于君。通心则其言之略,懦则不能强谏,少长于君,则君轻之,且夫玩好在
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国之后。中知以上,乃能虑之,臣料虞君中知之下也。”
晋遂借道而伐虢。宫之奇谏曰:“晋之使者,其币重,其辞微,必不便于虞。虢,虞之表
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翫。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
谓也。”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
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公曰:“吾享祀丰絜,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
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
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
公不听,遂受其币而借之道,旋归四年,反取虞。荀息牵马抱壁而前曰:“臣之谋如何?”
献公曰:“壁则犹是,而吾马之齿加长矣。”
(取材于《左传》《新序》)
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
以媵秦穆姬。 而修虞祀,且归其职贡于王,故书曰:“晋人执虞公。”罪虞公,言易也。
(选自《左传..·僖公五年》)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以媵秦穆姬/
B.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以媵秦穆姬/
C.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以媵秦穆姬/
D.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以媵秦穆姬/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晋,周朝的周王族诸侯国,姬姓。周初被周天子封为侯爵,《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晋文公被
称为晋侯。
B.币,古人用作祭祀或馈赠的丝织品,也泛指用作礼物的玉、马等,也可指货币,本文中“币”
理解为礼物。
C.朔,阴历的每月月末,阴历月初称“晦”,月中称“望”,《赤壁赋》中的“既望”意为望日
的后一日。
D.左传,儒家经典之一,解释《春秋》的著作,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先秦散文著
作的代表。
12.宫之奇劝谏虞国国君和烛之武劝谏秦国国君都非常精彩。下列关于二人的劝谏艺术赏析不
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宫之奇先分析晋使特征,指出其弊病;然后警告虞公假道会使国家灭亡,提醒不能纵容晋国
的野心。
B.烛之武首先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引起对方好感;接着说明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
害无益。
C.宫之奇针对虞公提出的“吾宗”和“神据”两点,逐项进行批驳;以历史事实进行证明,批判了
虞公迷信的宗族关系。
D.烛之武提及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触及秦伯的痛处,说明晋国忘恩负义,并且引用古书上
的话分析晋国后必“阙秦”。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4~15 题。
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
李白
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
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
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
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
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
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
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首句“虎啸”二字指张良跟随汉高祖以后,其叱咤风云的业绩,“未”字点出本诗是从张良发迹
前写起。
B.“沧海”二句交待张良寻找勇士谋刺秦始皇一事,虽然事情失败了,但他的英雄胆略,让天下
为之震撼。
C.诗歌前八句纯用记叙,全都着眼于张良,“我来圯桥上”二句点出圯桥古迹,并把诗人与古人
结合起来了。
D.“唯见碧流水”一句切合圯桥,唯见桥下流水之碧绿,大有孔子在川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
夜”之慨叹。
15.全诗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在《赤壁赋》中,苏轼与客在赤壁之下泛舟,由眼前的景色联想到曹操《短歌行》中的诗
句“ , ”。
(2)杜甫《登高》中“ , ””两句,以密集的意象描绘登高的见闻,为抒发
深沉丰富的情感做了充分铺垫。
(3)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志向是暮春时节,换上春天的衣服,和
五六个成人、六七个孩子“ , ”,然后唱着歌回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建筑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 )人的思维方式、人对世界的认知、人的各种创造
都与建筑以种种方式相互影响。历史上许多现象都暗示,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和以“间”及“方
式”网格为鲜明特征的传统建筑空间之间,存在着( )的联系。中国古人有“天圆地方”
的观念,这可能是先民以自己居住的“方正”的木构房屋形态为( ),产生了对大地形
态的猜想。这种观念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被强化,出现了“四正”方位的崇拜,乃至被赋予了
神圣色彩,并( )出四神以守的方位观念。
在汉字中,我们往往也能找到“间”的痕迹。汉字的基本形态如方形,汉字所占空间无论
笔划多寡皆整齐划一。以汉字书写的文章,字字排列整齐如“阵”,这也正与“间”的排列方
式暗合。
17.依次填入文中括号里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导致 千丝万缕 原型 演绎
B.导致 千丝万缕 原形 演义
C.以致 不绝如缕 原型 演绎
D.以致 不绝如缕 原形 演义
18.下列各选项中引号的用法和文中画横线处引号的用法一致的是(3 分)
A.它们相信它们的“宇宙”就由阴暗的池水和睡莲构成。
B.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钟爱的形象。
C.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B.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
C.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D.我们终于打开了开发新抗疟药物的大门。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字。(6 分)
要清晰地说明事理,就要① 。梁思成用“文法”作比来说明中国建筑的特征,林庚
解说“木叶”背后的“暗示性”,之所以能做到条理分明、清晰易懂,就因为他们对这些事理
有深入的研究。一般而言,② ,仅仅作一般的了解,很难准确把握。要在写作前搜集
相关资料,作些研究,深入理解要说明的事理。对事理的理解越到位,③ .
21.下面文段有五处语病,请指出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5 分)
发现青蒿素,是中医药学赠予人类的瑰宝。在研究最困难的时刻,我从传统中医文献中获
得新的灵感和启示。青蒿素的发现是人类征服疾病进程中的一小步,基于青蒿素的联合疗法已
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抗疟一线方案,对此我深感鼓舞和欣慰。我也衷心感谢为青蒿素应用
和发现作出诸多贡献的中国同事们和国际友人们。长久以来,中医药服务于亚洲人民,关于传
统医药的继续探索,会给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良好。我呼吁大力加强国际间合作,推动中医以
及其他传统医学的研究。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今年春节,河南春晚的舞蹈《唐宫夜宴》火遍网络,引发热议。
网友甲:一群“唐朝胖妞儿”,体态润,穿唐三彩色样的纱衣,画唐代“斜红”妆容,原
汁原味,这才是传统啊!
网友乙:采用 5G+AR 技术,打造的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结合的视觉盛宴,一下子吸引了我。
网友丙:从穿戴造型看,舞蹈表现的是一群唐代少女。但她们嬉笑打间,怒搞怪,又和当
下的少女毫无二致。
网友丁:听说舞蹈灵感源于博物馆的唐三彩乐俑,我最近就预约了博物馆的门票。
网友们关于《唐宫夜宴》的热议,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滁州市 2020~2021 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期中联考·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D(A.“海洋与大陆是并列的整体”错;B.“唐代无法从对外贸易中获利”错;C.“唯一的生计来源”
错。)
2.C(“证明了官民认识和利益最终走向统一”错。)
3.D(A.“统治者只考虑政治意义”错误;B.“赋役比盐利更为重要,这是中国古代大部分王朝不允
许民众自由出海的主要原因”错误;C.“为了满足民众需求”错误。)
4.B
5.A
6.材料一侧重介绍作为中国建筑中的装饰特征之一的屋顶的特点。材料二侧重通过对比,介绍
中国建筑中屋顶呈现弧度的科学依据,反驳某些西方学者的错误观点。材料三侧重揭示中国传
统建筑抛弃“三角形的稳定性的结构”的深层原因。(每点 2 分)
7.D(“通篇是我和 N 先生的对话”错,全文以 N 先生的独白为主。)
8.不该删。①从环境看,前 4 段通过“双十节”、历史人物事件,将叙述锚定在辛亥革命的历史
上,为下文“头发的故事”的展开提供了社会背景。②从形象看,初步展现了 N 先生脾气乖张、
无谓生气、不通世故的性格,为下文人物形象的丰富作铺垫;③从情节看,前 4 段与后文构成
因果呼应关系,后文“头发的故事”是对前文“民众对革命如此漠然”的解释:革命并没给他们带
来什么,除了革掉一条辫子。④从主旨看,一场革命与“一块斑驳陆离的洋布”、烈士的献身与
平塌的坟墓之间的对比触目而诡异;历史上的辫子事件与 N 先生的“剪辫”遭遇构成历史与个人
经验的对比,丰富深化(丰富并深化)小说主旨。(答出 3 点得 6 分)
9.①语言上:表达犀利,不时用反语以讽刺。如用“最得意”来表达“革命的结果”仅是光着头皮
在街上行走,把辫子说成“宝贝和冤家”,说“忘却”“好”,于轻松中见沉重,于欣慰中见悲哀,
具有反讽效果。②选材上(立意上):用一条辫子的遭遇来“舒愤懑”,将辫子的命运与民族的
命运紧密结合,表达对辛亥革命的欣喜和失望,对民族病根的忧虑与愤慨,以小见大,启人深
思。③表达方式上:于叙述中不时议论,发表意见,表达看法,展现 N 关于历史和现实的独
特观点,如“他们都在社会的冷笑恶骂迫害倾陷里过了一生”“造物的皮鞭没有到中国的脊梁上
时,中国便永远是这一样的中国,决不肯自己改变一支毫毛!”,使行文带有浓郁的杂文味道,
使小说成了一篇杂文化的愤激小说。(每点 2 分)
10.A(原文: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以媵秦穆姬。)
11.C(阴历月初“朔”,月末称“晦”。)
12.D(烛之武没有引用古书上的话。)
13.(1)俗话说“面颊和牙床骨互相依着,嘴唇没了,门牙就会感到寒冷”,大概说的就是虞、虢
两国吧。”(“辅车相依,唇亡齿寒”2 分,“其······之谓”2 分,整体句意 1 分)
(2)慎重办理学校教育,用善事父母、敬重兄长的道理告诫百姓,(这样),头发花白的老人
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每个小句子 1 分,整体意思 2 分)
14.C(“纯用记叙”错,前八句夹叙夹议。)
15.①表达了作者对张良的智勇豪侠的赞扬;②表达了作者对张良的钦慕之情;③诗人感叹当
今没有像黄石公那样识拔造就英才的人,寄托个人感慨;④诗人以张良自比,委婉表达渴望得
到识拔的心愿。(每点 2 分,任答 3 点得 6 分)
16.(1)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
(2)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3)浴乎沂 风乎舞雩
17.A
18.B
19.A
20.①对其有准确、深入的认识 ②事理都有一定的复杂性 ③就越容易将其解说清楚(每处 2 分)
21.“发现青蒿素”改为“青蒿素的发现”;“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抗疟一线方案”改为“成为世
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一线抗疟方案”;“应用和发现”改为“发现和应用”;“关于传统医药的继续探
索”改为“对传统医药的继续探索”;“加强国际间合作”改为“加强国际合作”。(5 分)
22.略
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文言文参考译文:
虞国和號国都是小国。虞国有下阳的险要关塞,由虞国和虢国共同防守,晋国不能占领他
们。
因此,晋献公想要攻打虞国和虢国,大夫荀息就说:“国君为什么不用屈地出产的宝马和垂
棘出产的美玉作为礼物,向虞国借路呢?”晋献公说:“这都是我们晋国的宝贝,如果虞国接受
了我们的玉壁,不借路给我们,那该怎么办?”荀息说:“这就是小国侍奉大国的微妙之处。如
果虞国不借路给我们,就一定不敢接受我们的东西。接受了我们的东西而借路给我们,那就等
于把宝物从宫里仓库取出来,放到宫外的仓库;把马匹从宫里的马厩牵出来,放到宫外的马
厩。”晋献公说:“宫之奇在虞国,他一定不让虞君接受我们的礼物。”荀息说:“宫之奇聪明固
然是聪明,虽然这样,他的为人,心胸通达而性情懦弱,又是和虞君从小一起长大的。心胸通
达他的言语就会简略,性情懦弱就不会强行劝谏,和虞君从小一起长大,虞君就会轻视他。况
且,那些玩好之物在耳目之前,而灾祸又在另一个国家的后面。具有中等以上智慧的人,才能
考虑到这些。我料想虞君的智力,应该在中等以下。”
于是,晋献公就向虞国借道而去攻打虢国。宫之奇劝谏虞君说:“晋国派来的使者,带来的
礼物非常贵重,言辞也非常谦卑,一定有对虞国不利的地方。虢国,是虞国的外围,虢国灭亡
了,虞国也一定跟着灭亡。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
俗话说“面颊和牙床骨互相依着,嘴唇没了,门牙就会感到寒冷',大概说的就是虞、虢两国
吧。”虞公说:“晋国,与我国同宗,难道会加害我们吗?”宫之奇回答说:“现在晋国连虢国都
要灭掉,那么它对虞国还爱什么呢?再说晋献公爱虞,能比桓、庄之族更亲密吗?桓、庄这两
个家族有什么罪过?可晋献公把他们杀害了,还不是因为近亲对自己有威胁,才这样做的吗?
近亲的势力威胁到自己,还要加害于他们,更何况对一个国家呢?”虞公说:“我的祭品丰盛清
洁,神灵必然保佑我。”宫之奇回答说:“我听说,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
的人。所以《周书》里说:“上天对于人没有亲疏不同,只是有德的人上天才会保佑他。'又
说:“祭祀的黍稷不算芳香,只有美德才芳香。'如此看来,没有德行,百姓就不和,神灵也
就不享用了。神灵所凭依的,就在于德行了。”
虞君不听劝谏,接受了晋国的礼物,借路给晋国。很快,晋国就攻占了虢国,回师四年后,
晋国再次伐虢,返回时攻取了虞国。荀息牵着马抱着玉璧在晋献公面前说:“臣的计谋如何?”
献公说:“玉壁还是原来的样子,不过我的马的牙齿却增多了。”
晋献公采用了荀息的计谋而占领了虞国,虞君不用宫之奇的谋略而亡国。因此在我看来,荀息
不是建立霸王事业的辅佐之臣,而是谋占他国、兼并土地的臣子。像宫之奇的谏言,可以称得
上是忠臣的谋略了。
冬天十二月初一那天,晋灭掉虢国,虢公丑逃到东周的都城。晋军回师途中安营驻扎在虞
国,乘机突然发动进攻,灭掉了虞国,捉住了虞公和他的大夫井伯,把井伯作为秦穆姬的陪嫁
随从。然而仍继续祭祀虞国的祖先,并且把虞国的贡物仍归于周天子。所以《春秋》中记载说
“晋国人捉住了虞公。”这是归罪于虞公,并且说事情进行得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