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新高考2021届高三三轮冲刺模拟预测 语文试题卷(三)(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福建省新高考2021届高三三轮冲刺模拟预测 语文试题卷(三)(含答案)

ID:685012

大小:55.07 KB

页数:7页

时间:2021-05-0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年福建省新高考三轮冲刺模拟预测·语文试题卷(三) (本卷共 23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 姓名及科目,在规定位置粘贴好条形码。 2.答题要求: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非选择题使用 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和传播中,需要关注社会、项目本体、传承人、受教育对象等四个方面。把握好这四个方面, 可以更有效促进非遗教育传播工作。 社会环境对非遗生存至关重要。大多数非遗项目都是群体拥有,因此在非遗教育和传播中,要重视对社群环境的阐释, 研究非遗和生态的关系,有机整合社会文化资源。 对传承人的保护,一直是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重点,其目的在于让传承人向社会展示以民众生产生活为中心的优秀传统 文化实践。传承人积累了与项目相关的丰富知识,并具有继承和创新能力,在传承非遗方面积极性高,是非遗教育和传 播领域最好的老师。充分发挥传承人影响力,使其承担起更多的社会教育责任,在传播过程中还能带动非遗项目保护, 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具有可持续性。 受教育对象也是非遗教育中必须重点关注的维度,因为没有社会受众和群体基础,非遗就失去了强大的生命力。以兴趣 维系是非遗教育的一大特征,有针对性地为不同受众制定课程体系能够极大激发受众兴趣,使其乐于参与实践活动,可 有效达到文化传承的目的。 我国非遗项目量大面广、情况多样,非遗教育常常需要跨学科、跨部门甚至跨机构进行。目前,我国的非遗教育在不同 层面得以广泛开展,正是得益于多方良好的合作。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机构,曾在 2019 年举办过 一场以“国家级非遗——山西静乐剪纸”为主题的非遗教育展览,采用静态展览和剪纸教学同步进行的方式,每天安排 传承人为中小学生现场教学,并配合剪纸类亲子绘本阅读,整个展期等同于一次剪纸现场培训。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播至关重要,而非遗教育和传播的实质就是以非遗为载体的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播。 当下,推进此项工作需要更多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需要更多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以传递非遗内在价值、培养新生代 传承人群和激发文化自觉意识。这是全社会的责任,任重而道远。 (摘编自李珊珊《非遗教育该关注什么》) 材料二: 做好顶层科学设计是非遗教育突围解困的重要前提。 首先,要明确非遗教育在非遗保护中的关键作用。非遗项目的挖掘申报、非遗传承人推荐评选、非遗知识的宣传普及、 非遗展演的组织开展、传承人进校园等环节都取得了可喜成绩。但这与非遗教育的主要目的还存在一定差距。非遗教育 的目的是通过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展示宣传、知识普及、技艺传承,使全体学生知、部分学生会,以此为专业技能的学生 精。非遗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专业精通的非遗传承人。因此,非遗教育应该独立出来,并加以政策明确和制度强化。 其次,要明确非遗教育的主体和政策导向。我国《非物质化遗产法》明确规定,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 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工作。因此,做好非遗教育的顶层设计至关重要。非遗教育的中心任务是什么?非 遗教育的资金来源在哪里?这些问题不解决,非遗教育只能停留在热热闹闹的作秀,时间长了,后续传承人才匮乏的问 题仍然无法解决。教育主管部门还有待更充分地承担非遗教育的主体责任。 最后,要调动跨界力量共同致力非遗教育。众所周知,非遗教育是跨界教育,教育、人社、文化、财政都是不可或缺 的。所以在国家层面,必须秉持倾斜性、开拓性、创新性的宗旨,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法规,让应该加入非遗教育的各 方明确各自责任义务,做到积极投入、主动服务。 (摘编自于日锦、张崇福《非遗教育:突破红火背后的困局》) 材料三: 上海师范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中心曾采用访谈、问卷和现场考察等方法,对上海 10 个区的 15 所学校 1500 余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回答“你以哪种方式参加非遗活动?”这一问题时,选择“参观场馆或者展览” 的占 59.22%,选择“参加体验活动”的占 53.42%,选择“看电影或者电视”的占 47.42%,而选择“阅读书报”和“边 学边玩”的分别占 38.13%、33.17%。这说明学生更多的是喜欢以互动体验式的方式参与非遗活动,这与中小学生的年 龄特点十分吻合。而互动体验是数字技术的长项,且能打破空间、时间的限制,让更多人参与其中。00 后学生是互联 网原住民,数字化对他们而言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他们对网络、数字技术有天然的亲切感。 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专业 2014 级学生田芳洲曾做过《剪纸在当代大学生中普及度调查分析》,其中有一 个数据很能说明当代大学生是如何获取非遗信息的。该问卷通过网络发布,对国内部分大学生进行线上调查。调查数据 显示,选择“网络媒体”的占 51.89%。可见,超过一半的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取非遗信息。网络媒体是大学生获取非遗 信息的重要渠道,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手机客户端的黏性加大,这种获取信息的习惯比例,或者说学生借助手机了解 非遗的比例越来越高。 (摘编自陆建非、刘蕾《数字手段助力非遗教育进校园》)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非遗教育和传播要重视社群环境和社会生态,有机整合社会文化资源,这是因为所有的非遗资源都具有明显的群众 性。 B.开展非遗教育要使全体学生知、部分学生会,以此为专业技能的学生精,实现这一目标要靠顶层设计给予政策和制 度保障。 C.中心任务不明确、资金来源无保障的非遗教育只是热热闹闹的作秀,这完全是由非遗教育主管部门缺乏主体意识、 不作为导致的后果。 D.00 后学生是互联网原住民,数字化对他们而言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网络媒体是他们获取非遗信息的重要渠道。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重视社会环境的研究,保护传承人的积极性,关注受教育对象的特点,设计优质的非遗项目,就能做好非遗教育和 传播工作。 B.恭王府博物馆举办的非遗教育主题展览,让非遗传承人与受教育对象充分互动,体现了兴趣维系的特点,有效达到 了文化传承的目的。 C.非遗教育是跨界教育,学校是非遗教育主体,人社、文化、财政等各界要在相关法律的指导下积极投入、主动服 务。 D.互动体验最能激发中小学生参与非遗活动的热情,这是他们的年龄特点决定的,也与数字技术打破时空局限的优势 密切相关。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符合非遗教育活动要求的一项是 (3 分)( ) A.某市文化馆与市一中合作,邀请多门类的非遗传承人为学生们现场展示非遗技艺,并指导学生体验与操作。 B.某职业技术学校邀请国家级非遗刺绣传承人为全体学生开设非遗文化讲座,并指导刺绣专业学生练习针法技艺。 C.某市教育局举办抖空竹比赛,发动教师、学生等广泛参与,邀请非遗传承人担任评委,媒体全程报道。 D.某校开展“京剧进校园”活动,要求每班出一期与京剧相关的板报,学唱一段京剧名段,并举办京剧名家图片展。 4.材料二和材料三在论述内容和论述方法上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4 分) 5.非遗教育应该如何体现“以人为中心”?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与世隔绝 李娟 这个时代已经没有与世隔绝的角落了,连月亮之上都不再神秘。我们沙漠腹心的这个沙窝子与外界也一直保持着适当的 联系。这一点从大家的日常交谈中就可看出……总有哪么多话题可聊!早也聊,晚也聊,一聊就没个完。说者声情并 茂,闻者惊叹连连。肯定有外部的消息连续不断地进入这片荒野,才能维持这样的谈话嘛。 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是牧羊时马上相逢的问候,其次是新什别克家那部无线座机电话。但是那个破电话几乎没啥信号, 深更半夜才闪出一两格,打个电话得跟吵架一样大喊大叫:“……你能听见吗?我能听见!你说!你说!我能听见!你 真的听不见吗?……”尽管如此,对这片荒野来说,已经足够了。 来到这里,一切安定下来,最重要的几项劳动也结束了。亲爱的加玛就该北上返回阿克哈拉照顾生病的奶奶了。可怎么 回去呢?到哪儿找车呢? 牧场上的车统统都是三证全无的运营车,那样的车在荒野里若隐若现的沙子路上慢吞吞地,东倒西歪地爬啊爬啊,时速 没法超过二十公里。只有偷偷上了乌河南岸的柏油路,才能陡然神气一下,开得飞快。可就连这样的车也是罕见的。终 于有一天,居麻去北面的亲戚家帮忙挖地窝子,带回了一个消息,说有一辆车第二天将经过附近的牧场。于是加玛赶紧 开始做准备。 所谓的“准备”主要是洗头。这令我很难理解。当时旱情严重,水非常珍贵,如果是为了洗给司机和其他乘客看的,这也 太虚荣、太奢侈了吧?再一想,怎么能用“虚荣”这么简单的两个字来定义这件事呢。生活本来就够局促了,如果再潦草 地应付,那就是“破罐破摔”。再窘迫的生命也需要“尊严”这个东西。而“尊严”须得从最小的细节上去呵护。哪怕就只在 一名司机和两三名乘客面前体现短短几个小时的清洁和体面,也马虎不得啊。 于是加玛不但洗了头,还从头到脚整顿了一番。还打开上了锁的箱子,拆开一双新袜子换上。还坐下来打扮了整整一上 午,抹了桂花头油(是的,都这年代了,牧场上的女人们仍习惯使用这种古老的化妆品),擦了粉底。光梳头发就梳了 半个小时! 照我看来,有车的这个消息也未免太渺茫了些。不过是口耳相传的一则听闻,既没办法直接和司机联系、证实,也说不 准会不会有啥意外和变动。但大家还是把它作为确凿的事实接受了。 这一天很冷。一大早,只有一行脚印在结满白霜的地面上踩出黑色的粪土,一线绵延,穿过整个沙窝子消失在沙丘顶 端。头一天晚上就已经打包好了行李,隔壁萨依娜也过来给奶奶捎了一小包糖果。嫂子给奶奶捎了两条塞着马肋骨的马 肠,一包煮熟的肉,两张冬宰时剥的羊皮。所有东西统统用一块白布包着。除此之外,嫂子还额外给了加玛几块比较贵 的糖果,使她高兴得喊叫起来。 然后这姑娘又翻出一只小小的空钱包,敞开了伸向居麻——要钱。居麻立马给了一百块,更是令她大乐。她原计划是要 五十块。另外居麻还给奶奶捎了五百块,是生活费和治病的钱。 戴帽子时,女儿手持两顶帽子郑重地向爸爸征求意见。居麻说雪青色那顶好看,于是她立刻端正地戴在头上,遮住额 头。看着这么整齐、快乐的女儿,居麻微笑无语,卷着莫合烟耐心地等她收拾利落。比起体面的女儿,父亲非常灰暗, 他还是穿着那双补丁迭补丁的大头鞋,破旧的外套皱皱巴巴。在兴奋的女儿面前,他显得失落而精神不振,却解释说昨 夜没有睡好。 然后两人出门上马,居麻送她去遥远的路边(所谓“路”,只是荒野中的两道车轮印)等车。传闻中的那辆车大约会在今 天中午时分经过附近的荒野。两人的马消失在北沙梁另一面的荒野深处,我站在沙丘上看了许久。 少了两个人,我和嫂子备感寂寞。我去萨依娜家帮着绣花,下午两点才回家。结果回家推门一看,父女俩正围着矮桌吃 肉……他们说,在路边等了四个小时,冻得实在受不了,只好回来了。看来车要么远远未到,要么早就走过了。 晚上,给奶奶捎的钱以及给加玛的零花钱又统统收了回去。虽然说好等出发时再给,但加玛还是很不乐意。我也觉得很 奇怪,干嘛要收回去呢?怕她乱花吗?问题是这荒野里到哪儿花钱去? 又过了几天,通过电话(之前一个多星期没信号……得到一个稳妥的消息:有一辆小货车会前往旱情严重的北面牧场送 冰,并于当天返回乌河一带。于是父女俩决定赶去那边的亲戚家坐等车来。 于是又一轮告别开始了。隔壁又过来表达了一遍对奶奶的问候。嫂子又开始打包给奶奶捎带的物什。居麻重新给钱,重 新算账,这次又多给了二十块,还额外抓了一小把零钱。加玛喜滋滋地数了又数,反复感慨:“这么多啊,这么多钱 啊……” 这回还是一大早起来,长时间梳头发、抹头油、打粉底、别头花。程序一个也不能少。当父女俩骑马的身影再一次消失 在沙丘背后,我还在幻想:等到傍晚,门一开,两人又笑嘻嘻地回来了。 可这一次真的走了。居麻第二天中午才回来,向我们形容了那车的样子,说他一直看着车完全消失了才转身回家。嫂子 又仔细地问了一些细节。然后夫妻俩长时间陷入沉默之中。 加玛走了,像一百个人走了!我们多寂寞啊。从此夜晚更漫长寂静。 (节选自《冬牧场》,有删改) 【注】2010 年,李娟加入《人民文学》杂志社的“非虚构写作计划”,跟随哈萨克族牧民居麻一家在游牧民族的冬牧场里 生活了 3 个多月,写成《冬牧场》一书。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尽管旱情严重、水资源宝贵,加玛也要在出发前洗头,这不是奢侈和虛荣,而是为了体现清洁和体面,维护生命尊 严。 B.文章详细描写加玛的行李,写出居麻一家对出行的重视、对女儿的关爱,也展现出其家庭、邻里关系的和谐融洽。 C.第一次出发返回后,居麻夫妻担心加玛乱花钱,就把给加玛的零花钱统统收了回去,这体现出居麻家生活的拮据。 D.文章写离别后“我”的幻想、居麻夫妻的沉默以及漫长寂静的夜晚等,意在表现对加玛的思念和牧场生活的寂寞。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肯定有外部的消息连续不断地进入这片荒野”运用反语,调侃冬牧场与外界沟通不畅,富有幽默感和讽刺意味。 B.文章运用拟人手法描写牧场上的车,交代冬牧场的交通不便,暗示等车的艰难,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C.文章中打扮体面、兴奋的女儿与穿着破旧、失落的父亲形成对比,传神地勾勒出人物形象,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龄 特征。 D.文章多以细节传达人物内心的情感,如居麻“卷着莫合烟”耐心等待女儿收拾利落,这一细节含蓄地写出深沉的父 爱。 8.如何理解题目“与世隔绝”的含意?请简要分析。(4 分) 9.《冬牧场》是李娟“非虚构写作”的代表作品之一,“非虚构写作”被称为小说、散文、戏剧之外的“第四类写作”,其突 出特点是故事真实和叙事精彩,请结合选文内容加以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范杲字师回,父正,青州从事。杲少孤,刻志于学,与姑臧..李均、汾阳郭昱齐名,为文深僻难晓,后生多慕效之。以荫 补太庙斋郎,再迁国子四门博士。尝携文谒陶谷、窦仪,咸大称赏,谓杲曰:“若举进士,当待汝以甲科。”及秋试..,有 上书言阀阅之家不当与寒士争科第,杲遂不应举。稍迁著作佐郎,出为许、邓二州从事,坐事免。太平兴国初.....,迁著作 郎、直史馆。俄上书自言其才比东方朔,求显用,以观其效。太宗壮之,擢知制诰。杲家贫,贷人钱数百万。母兄晞性 啬,尝为兴元少尹,居京兆,殖货钜万。亲故有自长安来者,绐杲曰:“少尹不复靳财物,已挥金无算矣。”杲闻之喜, 因上言兄老求典京兆以便养太宗从其请杲既至而晞吝如故且常以不法事干公府杲大悔杲视事逾年境内不治移知寿州,上 言:“家世史官,愿秉直笔,成国朝大典。”召为史馆修撰,固求掌诰词,帝从之。时翰林学士宋白左迁鄜州,贾黄中、 李沆参知政事,苏易螽转承旨,杲连致书相府,求为学士,且言于宰相李昉曰:“先公尝授以制诰一编,谓杲才堪此 职。”因出示昉,昉屡开解之。未几,太宗飞白书“玉堂”额以赐翰林,杲又上《玉堂记》,因请备职。太宗恶其躁竞, 改右谏议大夫。初,太宗以太祖朝典策未备,乃议召杲。杲闻命喜甚,以为将加优擢,晨夜趋进。至宋州,遇朗州通判 钱熙,杲问以“朝议将任仆何官”,熙言:“重修《太祖宝录》尔。”杲默然久之。感疾,至京师,旬月..卒,年五十六。太 宗闵之,录其二子。杲性虚诞,与人交,好面誉背非,惟与柳开善,更相引重,始终无间。不善治生,家益贫,杲端坐 终日,不知计所出。 (节选自《宋史·卷二百四十九·列传第八》,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因上言/兄老求典/京兆以便养/太宗从其请/杲既至/而晞吝如故/且常以不法事干公府/杲大悔/杲视事逾年/ 境内不治/ B.因上言兄老/求典京兆以便养/太宗从其请杲/既至/而晞吝如故/且常以不法事干公府/杲大悔/杲视事逾年/境 内不治/ C.因上言兄老/求典京兆以便养/太宗从其请/杲既至/而晞吝如故且常/以不法事干公府/杲大悔/杲视事逾年/境 内不治/ D.因上言兄老/求典京兆以便养/太宗从其请/杲既至/而晞吝如故/且常以不法事干公府/杲大悔/杲视事逾年/境 内不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姑臧,地名,古文在交代人物时经常在姓名前加上地名,表示人物籍贯,汾阳郭昱也是如此。 B.秋试,科举时代地方性考试,唐宋为州府考试,明清为省级考试,因在秋天举行,故名秋试。 C.太平兴国,宋太宗年号。许多年号宣示皇帝治国理念,寄托国泰民安的愿望,大多是四个字。 D.旬月,十天为一旬,旬月连用,有时表示一个月,有时表示十个月,有时表示十天至一个月。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范杲颇有文名,受到称赏。他笃志于学,能写出深奥难懂的文字,有好多效仿者;他曾带着文章拜谒名流,得到赞 许,并被认为如参加科举将录入甲科。 B.范杲凭借文才,以求仕进。他上书称家庭世代做史官,希望自己能被召入朝中任修撰,为朝廷撰写国朝大典;他还多 次写信要求担任学士。 C.范杲无心做事,一心求官。为重修《太祖宝录》,宋太宗召他人朝修撰,并打算委以重要职务,他便日夜兼程赴京, 在宋州却被钱熙泼了一盆冷水。 D.范杲为人虚伪,至交甚少。他性情虚伪怪诞,与人交往,善于阴奉阳违,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只与柳开是至交,相 互推重,关系始终十分亲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俄上书自言其才比东方朔,求显用,以观其效。 (2)亲故有自长安来者,绐杲曰:“少尹不复靳财物,已挥金无算矣。” 14.秋试举行时,范杲为什么没有参加考试?请简要说明。(3 分)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5~16 题。 哭刘尚书梦得① 白居易② 四海齐名白与刘,百年交分两绸缪。 同贫问病退闲日,一死一生临老头。 杯酒英雄君与操,文章微婉我知丘③。 贤豪虽殁精灵在,应共微之地下游。 【注】①梦得:刘禹锡字“梦得”,死后追赠户部尚书。②自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③我知丘:孔子曰“后世知丘 者《春秋》”;白居易自注:“《春秋》之旨微而婉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首句点明自己和刘禹锡是诗坛相提并论的名人,虽有自夸之意,却不令人反感。 B.“绸缪”表现了朋友间的情意殷勤,“百年交分” 则更表现出二人友情的终生不渝。 C.第三句写诗人与刘禹锡有着同样的贫困与病痛,字里行间含有委屈与不平之意。 D.尾联说一代诗豪刘禹锡虽然去世了,但不久的将来,作者将在地下与之重逢欢聚。 16.诗歌颈联意蕴深刻,手法精妙,请简要赏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逍遥游》中用朝菌、蟪蛄、冥灵和大椿的例子为了论证的道理是“ , ”。 (2)《归去来兮辞》中的“ , ”,表现了陶渊明决定与外界断绝交往后,希望过上 的富有情味和高雅闲适的生活。 (3)《滕王阁序》中描写山光水色,被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两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①托尔斯泰称自己为“丑陋的列夫”,而我觉得托尔斯泰非常美丽。不论是在往昔的少女时代,还是进入了古稀之年的 今天我一向觉得:托尔斯泰 地美丽。 ②他的博大的智慧,他的仁慈的心灵,是我认为他美丽的主要原因。 ③记得我当学生的时候,就读了他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三部长篇巨著。读完之后,掩卷沉 思,不明白这位老人用了什么样的技巧,把他笔下的人物刻画得那样 。闭上眼睛,娜塔莎、安娜、皮埃尔、聂赫 留朵夫等.形象,立刻活跃了起来,一个一个,仿佛是一粒粒闪耀在月光下圆润饱满的珍珠,他的才华实在太 了。 ④所以,每逢我读完托尔斯泰写的一本书都要对着他的画像仔细观看。他的画像有时印在书的扉页上,有时印在杂志 上,都是出自俄国著名肖像画家列宾之手。 ⑤托尔斯泰有着卷曲的花白头发和胡须,天庭十分宽阔饱满,眉骨突出。眼睛深陷、大鼻子、大手,总是皱着眉头在沉 思,一幅深沉而忧郁的表情。他的每一条皱纹里,似乎都流露出睿智与仁爱之光。他哪里有一丝一毫的“丑陋”?我常 常目不转睛地向他行注目礼,觉得这位老人长得实在太美了。 ⑥随着年龄的增大,我渐渐地学着观察社会,又读了许多 托尔斯泰的文章和书,还有英国人英德与法国人罗 曼·罗兰分别为他写的传记,慢慢地理解了托尔斯泰这位作家的特别伟大之处,以及为什么他被人称为“俄罗斯伟大的 心魂”。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异乎寻常 惟妙惟肖 卓著 对于 B.无与伦比 栩栩如生 卓越 关于 C.无与伦比 惟妙惟肖 卓著 对于 D.异乎寻常 栩栩如生 卓越 关于 19.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第①段中的“托尔斯泰”都可以换成“他”。 B.文中加下划线的两处引号,用法相同。 C.文中加点的两个“等”字,用法不同。 D.将第⑥段置于③④段之间,全文会更连贯。 20.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3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常吃素,好养肚”其实有着科学的道理。在快节奏的生活里,热衷“吃素”的现代人更多地将素食锁定为蔬菜与水 果,他们相信, ① 。 蔬菜和水果在营养成分和保健作用方面的确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但 ② 。尽管大多数蔬菜所含的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和植物化学物质的含量都要优于水果,但水果中的有机 酸,如苹果酸、柠檬酸等含量和比蔬菜丰富;并且水果中的芳香物质、香豆素等植物化学物质也是蔬菜无可比拟的,而 它们对人体健康非常有益;再者,大多数水果是可以直接吃的,一般不需要加熟,所以它的营养成分不受烹调因素的影 响,营养素损失也少;因此, ③ 。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22.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5 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英国诗人瓦特·兰德: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印度小说家普列姆昌德:在人类生活中,竞争心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东西。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竞争可能是建设性的,也可以是破坏性的。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 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1.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 项,“所有的非遗资源都具有明显的群众性”错误,原文为“大多数 非遗项目都是群体拥有”,选项以偏概全,且“群体拥有”不等于“群众性”;C 项,“这完全是由非遗教育主管部门缺乏主 体意识、不作为导致的后果”错误,选项以偏概全,材料二说的是“非遗教育的中心任务是什么?非遗教育的资金来源在 哪里?这些问题不解决,非遗教育只能停留在热热闹闹的作秀”,可见还与这些有关;D 项,“00 后学生……”错误,文 中“网络媒体是他们获取非遗信息的重要渠道”中的“他们”指的是“大学生”而不是“00 后”,材料三中的“00 后”与“中小学 生”同义。故选 B。 2.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A 项,“就能做好非遗教育和传播工作”错误,这一说法过于绝对,根 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还需要科学的顶层设计。故选 A。 3.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筛选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符合非遗教育活动要求的一项。 从材料来看,非遗教育活动主要体现在顶层设计、非遗传承人和受教育者的互动以及实施过程的跨界合作。D 项,顶层 设计欠合理,缺少非遗传承人与受教育者的互动,实施过程没有体现跨界合作。故选 D。 4.①论述内容上,材料二侧重阐释非遗教育顶层设计的具体内涵,材料三侧重阐述非遗教育如何利用数字技术;②论述 方法上,材料二主要运用事理分析的方法,材料三主要运用事实(调查数据)论证的方法。 5.①重视对社群环境的阐释,研究非遗和生态的关系;②做好顶层设计,为非遗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提供政策和制度保 障;③充分发挥非遗传承人的积极性和影响力,推动非遗教育进校园;④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依据他们的年龄特点, 重视互动体验,善用数字技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题干问的是非遗教育应该如何体现“以人为中心”。从材料一来看,第 二段说“社会环境对非遗生存至关重要。大多数非遗项目都是群体拥有,因此在非遗教育和传播中,要重视对社群环境 的阐释,研究非遗和生态的关系,有机整合社会文化资源”,这里强调社会环境的重要性,所以要重视阐释社群环境, 要研究非遗和生态之间的关系;第三段说“对传承人的保护,一直是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重点”,这是说要重点保护和培 育传承人,结合材料二“做好顶层科学设计”“要明确非遗教育的主体和政策导向”等信息来看,要求做好顶层设计给保护 培养非遗传承人提供政策和制度上的保障;第二段还提到“传承人积累了与项目相关的丰富知识,并具有继承和创新能 力,在传承非遗方面积极性高,是非遗教育和传播领域最好的老师。充分发挥传承人影响力,使其承担起更多的社会教 育责任,……”,这里突出非遗传承人的积极性和影响力,可见要充分发挥这些人的影响,推动非遗教育进入校园;第 四段说“受教育对象也是非遗教育中必须重点关注的维度,……以兴趣维系是非遗教育的一大特征,有针对性地为不同 受众制定课程体系能够极大激发受众兴趣,使其乐于参与实践活动,可有效达到文化传承的目的”,这是针对受教育者 来说的,要调动学生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他们的兴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6.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 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本题中,“居麻夫妻担心加玛 乱花钱”错,文中“我也觉得很奇怪,干嘛要收回去呢?怕她乱花吗?问题是这荒野里到哪儿花钱去?”可知“荒野里根本 就没有地方可以花钱”。故选 C。 7.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第一步,浏览选项,标考查点。把与“艺术特色”相关的核心词语 标注出来,画出选项中有关“思路”“主题判断”“作者情感”“艺术手法”等内容的名称。第二步,回归原文,寻找对应。注 意选项带出的要点是否有原文依据。第三步,对比排除,确定答案。本题中,富有“讽刺意味”错,文中“肯定有外部的 消息连续不断地进入这片荒野”出现在第一段,第一段的首句“这个时代已经没有与世隔绝的角落了,连月亮之上都不再 神秘”,让人觉得是说没有与世隔绝的地方了,可是文中的故事却正好与之相反,“连续不断”是不可能的,后文“有车的 消息”都是要等上几天的,在这里只是运用反语幽默地表达牧场与外界沟通不畅。故选 A。 8.①“与世隔绝”指冬牧场交通、通讯不便,落后于现代文明;②加玛走后,牧场的夜晚变得漫长、宁静、寂寞,似乎与 世隔绝。③人与人之间情感联系紧密,并未隔绝。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标题的意蕴。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抓关键词,关注文中照应标题、点明标题的文字,理解题目 的本意,然后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指代意义或比喻象征意义,还要注意它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语意双关或文章主旨 (情感)意义。本题中,题目的本意可以从“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是牧羊时马上相逢的问候,其次是新什别克家那部无 线座机电话。但是那个破电话几乎没啥信号,深更半夜才闪出一两格,打个电话得跟吵架一样大喊大叫”及加玛等车到 来的消息都“不过是口耳相传的一则听闻,既没办法直接和司机联系、证实,也说不准会不会有啥意外和变动。但大家 还是把它作为确凿的事实接受了”可知,“与世隔绝”指的是冬牧场交通、通讯不便,落后于现代文明;在第一次加玛去 等车时,文中写到“少了两个人,我和嫂子备感寂寞”,文章最后也写到“加玛走了,像一百个人走了!我们多寂寞啊。 从此夜晚更漫长寂静”,两次“寂寞”其实暗示了“加玛走后,牧场的夜晚变得漫长、宁静、寂寞,似乎与世隔绝”;虽然 交通和通讯不便,落后于现代文明,但在这里的人们却彼此不相隔,文中两次写到周围邻居给奶奶带问候与东西,可以 看出牧场人们之间心灵的距离很近。 9.故事真实:①取材于作者的亲身经历;②真实地再现了哈萨克牧民的游牧生活。 叙事精彩:①加玛等车的故事一波三折,跌宕起伏;②运用铺垫、伏笔,如“我”认为有车的消息“太渺茫了些”,为后文 写加玛没有等到车做了铺垫;③语言生动形象,描写细腻传神,如开头对聊天、打电话的描写。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此类探究题有一定的开放性,一般不设定标准答案,鼓 励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培养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解答时要整体感知文本,深入理解作品;用自己的经验、情感对作 品进行解读,读出自我。本题的题干“其突出特点是故事真实和叙事精彩,请结合选文内容加以分析”,可以从“故事真 实和叙事精彩”两方面下手。故事真实:本文选自《冬牧场》,《冬牧场》既是一部较长篇幅的散文,也是一部记录牧 民生活的实录。作品写的是新疆哈萨克牧民居麻一家在冬牧场里的经历,是作者深厚的生活积累和感情积淀的产物。因 此作者能本真地描写牧民的生存境遇及其面貌和心灵。其创作意图是真实地记录一个历史时期的哈萨克牧民如何活着, 以及当下哈萨克牧民的生存状况。这里没有惊心动魄的离奇故事,不存在波澜壮阔的时代风云,都是牧民的日常生活, 甚至是琐细的细节。但它们极为真实地反映了牧民的生存境况:物质、精神、自然、文化的方方面面,表现了这个民族 的热情、好客、重礼仪等,自然呈现着牧民们在现实生活中生活的艰辛劳顿。选文中写到了加玛和爸爸两次等车的真实 故事,突出了牧场的交通、通讯的不便,真的是一种与世隔绝,这是故事真实性的再现。叙事精彩:加玛的两次等车, 浓墨重彩地描写第一次等车,各种收拾各种准备长达四小时的等候结果车没有来,第二次又重新来一遍,真的是一波三 折,跌宕起伏,也可以看出这里的人们生活的淳朴;文中“照我看来,有车的这个消息也未免太渺茫了些。不过是口耳 相传的一则听闻,既没办法直接和司机联系、证实,也说不准会不会有啥意外和变动”为下文第一次等车失败埋下了伏 笔;文章语言质朴中不失生动形象,幽默风趣,比如第一段的描写就是运用反语来写这个地方的与世隔绝,第二段描写 打电话“打个电话得跟吵架一样大喊大叫”,并且写出打电话的内容,突出作者描写地细腻传神。后文“居麻重新给钱, 重新算账,这次又多给了二十块,还额外抓了一小把零钱。加玛喜滋滋地数了又数,反复感慨:‘这么多啊,这么多钱 啊……’”也突出了描写地细腻传神。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10.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 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因上言兄老”中,“兄老”是“上言” 内容,作“上言”的宾语,应在其后断 开,排除 A;“杲既至”中,“杲”作“既至”的主语,“杲”前断开,排除 B;“而晞吝如故”和“且常以不法事干公府”为并列 的两件事情,分别独立成句,应在“且”前断开,排除 C。整段话翻译为:于是上奏说兄长上了年纪(需要照料),请求 主管京兆以便照顾哥哥。太宗准奏了他的请求。范杲到任以后,而哥哥依然吝啬,并且经常以不合法的事情干预公府。 范杲非常后悔。范杲任职一年多,境内没治理好。故选 D。 11.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查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 职、科举、姓名、宗法等,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官职和科举、姓名和称谓、宗法和礼俗、行政区 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考生平时要注重知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看清题干要求,注意结合语 境的含义,对选项进行辨析。C 项,“大多是四个字”错。古代年号大多“两个字”。故选 C。 12.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筛选归纳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 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 原文不符合之处。C 项,“并打算委以重要职务”错。原文说“杲闻命喜甚,以为将加优擢,晨夜趋进”,说明这只是范杲 的主观臆测,不是客观上宋太宗打算委以重要职务。故选 C。 13.(1)不久,范杲上书自陈才能堪比东方朔,请求被重用,来显示自己做官的成效。 (2)有从长安来的亲戚朋友,哄骗范杲说:“少尹不再吝惜财物,已挥霍金钱无数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 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 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翻译时应注意:俄,不久;求显用,被动句,请求被重 用;其,自己;效,成效。第二句翻译时应注意:亲故有自长安来者,定语后置句;绐,哄骗;靳,吝惜;无算,无法 计算,形容多。 14.有人上书陈奏有功勋的世家不应与贫寒读书人争科举,范杲出身于功勋世家,因此他没有应试。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重要情节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立足于文本,在对文本有大体了解的基础上找到答 题区间,认真分析,归纳概括出答案。本题需要回答“秋试举行时,范杲为什么没有参加考试”,原文说“及秋试,有上 书言阀阅之家不当与寒士争科第,杲遂不应举。”意思是说,等到举行秋试,有人上书陈奏有功勋的世家不应与贫寒读 书人争科举,范杲于是没有应试。故整合答案为:“有人上书陈奏有功勋的世家不应与贫寒读书人争科举,范杲出身于 功勋世家,因此他没有应试。” 【参考翻译】 范杲字师回,父亲范正,任青州从事。范杲幼小时丧父,笃志求学,与姑臧李均、汾阳郭昱齐名,写文章艰深冷僻不易 理解,许多年轻人羡慕效仿他。因父祖功劳补任太庙斋郎,两次升迁后任国子四门博士。范杲曾拿着文章拜谒陶谷、窦 仪,两人都很称赞欣赏他,对范杲说:“如果参加进土考试,应把你录为甲科。”等到举行秋试,有人上书陈奏有功勋的 世家不应与贫寒读书人争科举,范杲于是没有应试。范杲逐渐升为著作佐郎,外放担任许、邓二州从事,因事获罪免 官。太平兴国初年,范杲升为著作郎、直史馆。不久,范杲上书自陈才能堪比东方朔,请求被重用,来显示自己做官的 成效。太宗认为他很有勇气,提升他任知制诰。范杲家境贫寒,借人几百万钱。哥哥性情吝啬,曾担任兴元少尹,居住 在京兆,经商获利巨万。有从长安来的亲域朋友,哄骗范杲说“少尹不再吝惜财物,已挥霍金钱无数了。”范杲听后很高 兴,于是上奏说上了年纪(需要照料),请求主管京兆以便照顾哥哥。太宗准奏了他的请求。范杲到任以后,而兄长依 然吝啬,并且经常以不合法的事情干预公府。范杲非常后悔。范杲任职一年多,境内没治理好。转任寿州知州,上奏 道:“家庭世代任史官,希望能执正直之笔,写成国朝大典。”被召担任史馆修撰,范杲坚持请求任掌诰词,皇帝答应了 他。当时翰林学土宋白贬官鄜州,贾黄中、李沆任参知政事,苏易蠡转任承旨,范杲接连发送书信到相府,请求出任学 士,并且对宰相李昉说:“先父曾授我制诰一编,认为我有这方面的才能。”于是取出给李昉看,李昉多次开导劝解他。 不久,太宗用飞白书书写“玉堂”匾额赐给翰林,范杲又呈上《玉堂记》,趁机请求任职。太宗厌恶他急于进取争竞,改 任他为右谏议大夫。起初,太宗因太祖朝廷礼仪制度的策书还不完备,就决定召范杲。范杲闻命非常高兴,认为将提升 官职,昼夜兼程快速前来、到宋州,遇到朗州通判钱熙,范杲拿“朝廷决定将任命我什么官”的话问他,钱熙说:“重修 《太祖宝录》罢了。”范杲不说话,坐了很久。感染重病,到了京师,不长时间去世,时年五十六岁。太宗可怜他,录 其儿子。范杲性情虚假,喜欢当面赞誉背后说坏话,只有和柳开交好,互相吸引,始终亲密无间。不善治理家业,家境 日益贫困,范杲整天端坐,不知道从哪里想出办法。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 2 小题,9 分) 15.D 【解析】本题考查但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理解分析能力。D 项,“作者将在地下与之重逢欢聚”理解错误,尾联中的“微 之”指元稹,元稹字“微之”,不指白居易。故选 D。 16.前一句将刘禹锡比做英雄刘备,表明刘、白二人都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彼此惺惺相惜。后一句意为白居易非常欣赏 刘禹锡婉而多讽的诗歌风格,是其难得的知音。颈联分别运用了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和孔子修撰评价《春秋》的典故, 语言典雅精练,从政治抱负和诗文唱和两个方面颂扬了二人志趣相投,情意深厚。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内容和手法的鉴赏能力。首先从内容上来看,“杯酒英雄君与操,文章微婉我知丘”二句分别 从政治理想和诗文唱和两个方面描叙了二人志趣相投的友情。前一句诗人自注说:“曹公曰,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使君指刘备,这里借指刘禹锡。刘、白二人都热衷于政治革新,可谓志同道合,故以英雄相推崇。这是二人为友的政治 思想基础。后一句则写禹锡诗婉而多讽,其微言大旨,自己能知之。这是指诗文方面白居易也是刘禹锡的知音。从手法 上来看,结合文化常识和注释可知,这两句都采用了用典的手法。“杯酒英雄君与操”化用了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典 故,作者在这里以刘备来借指刘禹锡,以曹操来自比,以此典故来表明他们二人有相同的政治抱负,志向一致。“文章 微婉我知丘”化用孔子修撰评价《春秋》的典故,据说孔子修完《春秋》,曾慨叹说:“知我者其唯《春秋》乎?罪我者 其唯《春秋》乎?”白居易自注说:“《春秋》之旨微而婉也。这是作者在表明从诗文唱和方面两人也是知音,体现两人 的深厚情谊。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1)小知不及大知 小年不及大年 (2)悦亲戚之情话 乐琴书以消忧 (3)潦水尽而寒潭清 烟光凝而暮山紫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知、戚、忧、潦、潭、凝、暮的写法。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 18.D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和辨析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异乎寻常”,跟平常的情况很不一样。“无与伦比”, 意思是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够与它相比的同类的东西。这里强调托尔斯泰的美与平常意义上的美是不一样的,所以 用“异乎寻常”,排除 B 项、C 项。“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惟妙惟肖”,形容描 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这里指托尔斯泰作品中刻画的人物逼真,所以用形容艺术形象的“栩栩如生”,排除 A 项。“卓著”,指突出显著。“卓越”,杰出的,超出一般的。这里指托尔斯泰才华杰出,超出一般,用“卓越”。 “关于”,介绍事物包含的范围或内容,组成介词结构,用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前面,作定语。“对于”,表示指出动 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表示人、事物、行为之间的对待关系。这里后面接的是“托尔斯泰的文章和书,还有英国人英德 与法国人罗曼·罗兰分别为他写的传记”,是介绍作者读书的范围,所以用“关于”。故选 D。 19.C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与运用能力。A 项,改换后句意不明确,第一处改换后读者不一定能知道作者讲的是谁,后 面两处作者有意不用代词其实也是为了更明确阐述自己的观点;B 项,前者“丑陋的列夫”表示引用,后者“丑陋”表 示强调,用法不同,判断错误;C 项,前者表示完全列举,后者表示列举未尽,用法确实不同,判断正确;D 项,改后 逻辑上不连贯。文章先以“托尔斯泰非常美丽”总起全文,引出下文。③④段再从肖像和“良知”方面概括说明其“美 丽”。然后第⑥段过渡到从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等角度,思路清晰,不宜变换顺序。故选 C。 20.①把一个个人物形象比作一粒粒的珍珠,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人物形象塑造得鲜明饱满生动,这和珍珠圆润饱 满的特点相似;③闭上眼睛人物形象就能立刻活跃,这和月光下珍珠闪耀的意境相似。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语段的修辞手法的能力。“闭上眼睛,娜塔莎、安娜、皮埃尔、聂赫留朵夫等形象,立刻活跃了 起来,一个一个,仿佛是一粒粒闪耀在月光下圆润饱满的珍珠”运用了比喻的额修辞手法,将托尔斯泰塑造的“娜塔 莎、安娜、皮埃尔、聂赫留朵夫等形象”比作“一粒粒闪耀在月光下圆润饱满的珍珠”,珍珠的圆润饱满突出了托尔斯 泰塑造的人物具有鲜明饱满生动的特点,也呼应了文段“美丽的列夫·托尔斯泰”的主题。同时这个比喻在意境上也很 和谐,托尔斯泰塑造的人物栩栩如生,闭上眼睛人物形象就能立刻活跃,熠熠生辉,这和月光下珍珠闪耀的意境相似。 总之,这个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托尔斯泰塑造的人物带给我们的美的享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 21.示例:两者营养又健康。(或:蔬菜与水果既营养又健康。)二者存在差异。水果更受素食者青睐。(或:水果常 常为素食者首选。) (评分参考:每句 2 分,要求衔接恰当;字数不符合要求酌情扣分,语意不符合要求不给分。) 22.示例: 果蔬成为素食易食。果蔬营养及作用有差异。水果更营养且健康。 (评分参考 2 点计 3 分,答出 3 点计 5 分;字数不符合要求,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四、写作(60 分) 略。评分参见 2020 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