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福建省新高考三轮冲刺模拟预测·语文试题卷(一)
(本卷共 23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
姓名及科目,在规定位置粘贴好条形码。
2.答题要求: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非选择题使用
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有文化历史学者说:“文化虽然永远在不断变动之中,但是事实上却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可以一旦尽弃其文化传统而重新
开始。”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在指导民法典编纂过程中,注重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法律
文化,使民法典在价值理念、一般条款、具体制度、倡导性规定等方面,均体现了对中华法系“有典有则”传统的传承
与发展。
当代立法者深入挖掘中华法系的价值内涵,在民法典中传承和发展了中华法系“善”的基本价值理念,并将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民法典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载体。民法典第 1 条规定的“弘扬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整部法典的价值统领。民法典第 6 条规定的公平原则,第 7 条规定的诚信原则,第 8 条规定的公
序良俗原则,都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民法典设定的诸多有关“善意”的规定,都是以传统法
中“善”的价值理念来填充现代的一般“善意”条款(包括善意相对人、善意第三人、善意受让人、善意取得、善意占
有等)。民法典第 10 条规定,“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将习惯作为法律的辅助
性渊源,可以把符合善良风俗的习惯纳入民法体系之中。民法典物权编专设第十一章“土地承包经营权”,规定了与土
地所有权并立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这可以在中国传统法的“一田二主”“业主与典权并立”中找到依据和制度原型,超
越了大陆法系主要国家民法通常采用的德国物权法理论。民法典第五编以“婚姻家庭”命名,重视家庭在杜会生活中的
作用,第 1043 条规定“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这原自中国传统法以“户婚”
为枢纽的制度理念,有别于大陆法系民法只规定婚姻、亲子关系、监扩权。“优良家风”“家庭美德”“家庭文明”虽
然是提倡性规定,但超越了个人主义民法而体现了传统法精神,把个人、家庭、社会连接为一体。
我国民法典有 1260 个条文,与 2281 条的法国民法典、2385 条的德国民法典相比,是一部精简的民法典,体现了中华
法系“有典有则”的结构设计。民法典作为民事基本法主要规定民事法律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并不追求为所有民事
法律行为提供具体规则。民法典是民事法律体系的核心,在其基本原则、体系框架的统摄之下,还会有民事特别法、民
事司法解释、民事指导性案例等,提供具体的民事法律规则。“典”与“则”共构形成一个既具有统一性、稳定性,又
具有灵活性、适应性的民法体系,诠释了法典和谐、良善的秩序理想。
(摘编自张生《民法典:传统“典则”理念与体系的传承发展》)
材料二:
民法典是我国民事法律制度走向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迈上新台阶的重要标志。我国曾于 1954 年、
1962 年、1979 年、2001 年 4 次启动制定和编纂民法典相关工作,但由于条件所限没有完成。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
编暴民法典这一重大立法任务,经过 5 年多的努力,民法典终于颁布实施,实现了几代人的夙愿。民法典颁布实施有着
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它适应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不断走深走实的客观需要,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全
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坚强决心,是新时代厉行法治的权威宣言。
民法典调整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则,安善处理民法典个性与
共性、继承与创新、中国特色与国际视野之间的关系,加强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
各方面权利的平等保护,对于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为适应民事立法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民法典在编纂时保持一定前瞻性和开放性。比如,为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
需要,将绿色原则确立为民法基本原则;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对知识产权作出概括性规定,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作出
可依照其他立法进行保护的援引性规定;增加“居住权”这一新型用益物权;人格权单独成编;强化对隐私权和个人信
息的保护;增加规定生态环境损害的惩罚性赔偿、完善网络侵权责任制度等。这些制度创新无疑将进一步增强我国坚持
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显著优势。
民法典对公权力行使进行了更加严密的规范。各级党和国家机关开展工作时,不能侵犯人民群众享有的合法民事权利。
这些规范对促进公权力依法履行职能、保护民事权利不受侵犯,对法治政府建设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民法典是广大人民
群众的权利保护法,必将更好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增进人民福祉。
(摘编自冯军《民法典为法治建设注入新动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民法典在编纂过程中除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外,还多方面传承和发展了中华法系“有典有则”的传统。
B.当代立法者对中华法系“善”的基本价值理念的传承和发展,使民法典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载体。
C.民法典中诸多有关“善意”的规定,大部分是以传统法中“善”的价值理念来填充现代的一般“善意”条款。
D.民法典重视家庭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把“个人、家庭、社会”连接为一体,这充分体现了传统法精神。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民法典是民事法律体系的核心,所有的民事法律行为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相应的具体法律规则。
B.我国曾经先后 4 次启动制定和编纂民法典相关工作,均以失败告终,主要原因是各种条件不具备、不成熟。
C.民法典颁布实施是新时代厉行法治的权威宣言,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D.民法典严密地规范了公权力的行使,促其依法履职、保护民事权利,这必将推动法治政府的建设。
3.下列各项言论中不符合材料内涵的一项是(3 分)( )
A.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睛里,每一个人都应该受到保护。
B.民法典是民族文化、时代精神的立法表达。
C.民法典也包含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理念。
D.半部《论语》治天下,一部《孟子》得世间。
4.关于民法典,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述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4 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运用的对比论证方法。(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心在鄱阳 范晓波
我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有时看见某个熟悉的路牌,就打转向灯顺势拐过去,因为它指向鄱阳。离开鄱阳县城二十多年,
我无数次重演以上“即兴之举”。
爸爸和妹妹住在城里,几个亲友住在县城四周。于我而言,他们是情感吸铁石,但他们又不是我去鄱阳的全部理由。
每次妹妹问:晚饭想吃点什么?我都回答:炒粉皮子。然后车刚进城,粉皮子就等在路上,妹妹端着它,从车窗递进
来,然后一车人都兴奋起来。藜蒿炒腊肉、鲇鱼糊、春不老煮黄芽头、柘港豆腐、水菜煲……鄱阳的吃食,细数起来真
是让人口舌生津。还有独特的糕点葱酥饼,一咬就掉碎屑,面粉、猪油、葱、糖、盐杂糅在一起的口感,很独特,尤其
是刚出炉时,软软热热的,我一口气能吃四块。早晨吃稀饭时,我偶尔还会怀念油条包麻糍。这种把油条的酥脆和麻糍
的软糯融为一体的早点,体现了鄱阳人对美食文化的独特领悟。
舌头上的记忆就是这样顽固。不管离开鄱阳多久,我最喜欢的食物还是这些。
作为鄱阳湖边的古城,鄱阳的气味也是特殊的。
首先是水的气味。宽广的昌江流经鄱阳城奔向鄱阳湖,在城里留下韭菜湖、青山湖、土湖、东湖、球场湖五片湖。可以
说,鄱阳是一座浮在水上的城。湖水在晴天蒸发出的腥甜味,雨天浮泛的铁锈味,弥漫在当地人的每一寸生活空间。每
次去鄱阳,傍晚时分,我总要到城西的圩堤和高门码头散步。一边走着,一边寻找小干鱼被阳光暴晒又被雨水浸泡后的
独特气味。有时一个人在河边站着,当河水既腥又甜的气味湿漉漉地涌来时,全身都感觉到了畅快。
这时,如果沿河路夜宵摊上,传来几声用方言喊的招揽顾客的吆喝声,我便会跟着那声音走回从前。
县城讲方言,因为多是本地人。我虽然也留恋县城的美景,却不想被方言所代表的小城生活所固定,二十多岁时总是向
往着远方。
我先后在县城的中学和报社工作,业余写散文、小说和诗歌。我总爱骑着山地车在一些人少的场所游逛。芝山,西门圩
堤、高门码头……我的足迹在这些地点之间来回穿梭,不断在心里构思一条远行的路。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的一个冬天,某个大雪飞扬的日子,我终于登上一艘只有两三位客人的客轮,离开了鄱阳县城。
只是没有想到,回归会发生得那么迅速。2000 年夏天女儿出生,在我的父母家住了约一年。那段时间,我几乎每个周
五都要坐五六个小时的大巴或夜班船回鄱阳,周日晚上又原路返回。那些奔波却又温馨的日子,迄今回忆起来都很幸
福。
大概就是从那时开始,我深刻地体会到自己和鄱阳这座城之间复杂的情感交织。以至于后来每次在南昌街头听到有人说
鄱阳方言时,我都会眼中一热,忍不住多看人家几眼。在外地旅行,遇到讲鄱阳方言的一家人,总会不知不觉跟着他们
多走一段路,虽然从不上前搭腔,心里却有种小小的满足感。
妈妈去世后,我有次去鄱阳,在东门口大街见到一位头发花白的大妈弯腰买菜。她身材微胖,和妈妈差不多,穿的羽绒
服也是妈妈喜欢的款式。我凑过去听她和小贩砍价,当熟悉的方言传到耳朵里时,眼泪顿时热辣辣地涌起。
现在,随着高速公路的修建和高铁的开通,鄱阳城里说普通话的人越来越多。县城居民增至近三十万,其中十万是流动
人口,城区面积、店铺数量也比二十年前翻了几倍,就连被水葫芦和绿藻掩盖多年的内湖也开始苏醒。挖掘机们正日夜
加班,准备把五个内湖串联打通,让它们变成活水流向鄱阳湖。
只是,不管鄱阳这座城的外表怎么演变,我总能以味觉、嗅觉、听觉为触手抓住它的本质。而对于我来说,不管离开鄱
阳多久,不管走到哪里,吃得最爽口的还是那些食物,闻得最亲切的还是那些气味,听得最温暖的还是那些声音。
最近一次去鄱阳,住在父亲独居的中学老宿舍楼里。屋子里充塞着老家具、旧衣物、书籍等。妹妹尝试着偷偷把那些旧
物清理掉,让房间更洁净舒爽些。父亲发现后连忙制止:“我就是想看着它们过日子,不行吗?”在父亲心中,那些物件
虽然老旧,却有着特别的情感价值。
有天深夜,我在一只旧皮箱里翻到在鄱阳工作时发表作品的样报样刊,接着睡觉时居然梦见了那时县城街头的梧桐树,
以及父母在厨房一边听收音机一边交谈的情景……
第二天一早,我被斑鸠叫醒。在晨光里,我忽然有种幻觉,似乎自己从未离开过鄱阳。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作者把无数次顺势回鄱阳的事说成“即兴之举”,而且用引号强调,暗示这种“即兴”仅仅是表面上的,实际上有着深
刻的内在原因。
B.作者列举了家乡多种美食,又把糕点葱酥饼的口感说得极具体,赞美了家乡的美食文化,顺势为家乡发展旅游业作
了非常好的宣传。
C.作者之所以听一位大妈和小贩砍价,原因有二:她像自己的妈妈,可慰自己的思念之情;她说的是方言,可满足自
己听乡音的愿望。
D.作者说随着公路修建和高铁开通,“鄱阳城里说普通话的人越来越多”,既有对家乡飞速发展的欣慰,隐隐也有对方
言式微的遗憾。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多处采用了插叙手法,使今昔事件相交织,内容显得十分丰富;叙述、描写、议论相结合,叙述则简洁,描写
则生动,议论则情意动人。
B.本文完美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题目“心在鄱阳”是神,文中妹妹送粉皮子、女儿出生、美食文化、乡
音、气味等内容都是形。
C.以“吃得最、闻得最、听得最”引出的一组句子,运用了夸张兼排比的手法,对上文内容作了总结,表达了作者热爱
家乡之情,读来气势酣畅。
D.文章不同内容之间多有过渡,比如“这时,如果沿河路夜宵摊上”一段,前承“气味”,后启“声音”。这种句子使段落
之间衔接十分紧密。
8.作者为什么觉得自己似乎“从未离开过鄱阳”?(4 分)
9.文中叙述最近一次去鄱阳看望父亲的事,在文中起了怎样的作用?(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谭延美,大名朝城人。躯干壮伟少不逞遇群盗聚谋将行剽劫延美即趋就之及就捕法皆抵死延美以与盗素不相识获免自后
往来潼、魏间,为盗于乡里,乡里患之。周世宗镇灌渊,募置帐下。即位,补殿前散都头。从征淮南,以劳迁控鹤军副
指挥使。又从克三关。时太祖..领禁兵,留督牙队。建隆元年,补控鹤指挥使,稍迁都虞侯、马步副都军头。征湖南,与
解晖分领行营战棹都指挥使。时汪端寇攻朗州甚急,招讨慕容延钊遣延美率兵赴之,大败贼众,擒端以还。擢铁骑副指
挥使,领睦州刺史,四迁.至内殿直都知。太平兴国初,为蕲州刺史,连徙庐、寿、濠、光州军巡检使,剧贼之为害者悉
就捕。六年,徙知威虏军。雍熙三年,举兵北伐,命延美为幽州西面行营都监,与田重进出飞狐北。俄遇敌,延美曰:
“彼恃众易我,宜出其不意先攻之。”即麾骑军直进,敌兵将溃,大军继至,遂败之,斩首五百,获其将大鹏翼以献,以
功握本州防御使。逾年,改亳州,出为镇州铃辖。端拱元年,徒知宁远军。一旦,契丹兵抵城下,延美开门以示之,不
敢入。围城数日,开门如故,民出取乌粮者无异平日,契丹卒疑之,遂引去。咸平四年,以左领军卫上将军致仕..。后卒
于家,年八十三,赠.建武军节度。
论曰:宋初诸将,率奋自草野,出身戎行,虽盗贼无赖,亦厕其间,与屠狗贩增者何以异哉?及见于用,皆能卓卓自
树,由御之得其道也。若延美之开门示敌,斯皆忠义仁勇,有足称者。而彼矜劳肆念之人,视于劳谦之君子,能无愧
乎。
(选自《宋史·谭延美传》,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躯干壮伟/少不逞遇群盗/聚谋将行剽劫/延美即趋就之/及就捕/法皆抵死/延美以与盗素不相识/获免/
B.躯干壮伟/少不逞/遇群盗聚谋将行剽动/延美即趋就之/及就捕法/皆抵死/延美以与盗素不相识/获免/
C.躯干壮伟/少不逞/遇群盗聚谋将行剽劫/延美即趋就之/及就捕/法皆抵死/延美以与盗素不相识/获免/
D.躯干壮伟/少不逞遇群盗/聚谋将行剽劫/延美即趋就之/及就捕法/皆抵死/延美以与盗素不相识/获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太祖,初为先祖称谓,后多用来指开国帝王的庙号,本文指宋太祖赵匡胤。
B.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官职升迁,有时也表示降职,如“左迁”。
C.致仕,也称“休致”,指官员到了年龄正常退休,与“乞骸骨”意思相同。
D.赠,指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封爵位或官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谭延美出身低微,凭借军功升职。他曾经与盗贼为伍,一度成为乡里祸患,周世宗登基后将他召至身边,让他跟随
征讨,他立下功劳,受到重用。
B.谭延美英勇善战,屡次受到封赏。汪端率军前来侵犯,攻势凶猛,他奉命前往作战,大获全胜,并活捉敌军首领,
后受到提拔,官职多次升迁。
C.谭延美颇有魄力,做事厉风行。他在担任军巡检使期间,把危害当地的大盗全部捕;随军北伐时,面对大队敌军,
果断决策,最终打败敌人。
D.谭延美胆略过人,御敌自有妙计。面对兵临城下的紧张局势,他不是惊惶失措,而是毫无畏惧,甚至大开城门来迷
惑敌军,使得敌军无功而返。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俄遇敌,延美曰:“彼众易我,宜出其不意先攻之。”
(2)而彼矜劳肆念之人,视于劳谦之君子,能无愧乎。
14.谭延美从一介平民成为功勋卓著之人,主要原因有哪些?(3 分)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5~16 题。
思王逢原①(其二)
王安石
蓬蒿今日想纷披,冢上秋风又一吹。
妙质②不为平世得,微言惟有故人知,
庐山南堕当书案,湓水东来入酒卮。
陈迹可怜随手③尽,欲欢无复似当时。
【注】①王逢原:北宋诗人王令,与王安石为莫逆之交。此诗作于王令去世第二年秋天。②妙质:优秀的资质、才德。
比喻投契的知己。③随手:随着,紧接着。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好友去世一年,诗人依然不能忘怀,看见友人的墓地长满蓬蒿就更加悲伤。
B.王令的才能不为世人知,唯有诗人真正理解欣赏他,暗含知音难见的感慨。
C.往事随故人而去,再找不到像王令样的知心朋友,流露出对故友的怀念。
D.诗歌有回忆,有议论,有抒情,手法多样,显示了王安石高超的写作技巧。
16.颈联将写景与叙事融为一体,气势壮阔。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因其啼声甚哀,往往传达一种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琵琶行》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表达了一种凄凉之意。
(2)《短歌行》中写诗人通过想象贤才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登高望远,追怀英雄豪杰,暗寓南宋统治集团没有像孙权那样的英雄豪
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峡谷里不比外面,一般花木还没从冬眠下完全醒过神来。一片片松树却不管这些,只以不凋的浓绿,泼洒着阳光照耀不
到的半坡峡谷,也顺势染出山石裸露的阴阳向背,很有些前人笔墨神韵。( )崎岖路旁,一枝桃花竟先于山
外开了,至于岩缝小草,蓬蓬枯叶间钻出细密的芽尖儿,旁边蚯蚓吐一堆儿湿润的新泥。
这一切,簇拥着峡谷里大大小小、滔滔滚滚的石头,点染着高低错落、疏密相间的石林,当然也映衬着清清浅浅、澄澄
澈澈的泉水。我踏着泉声杖而行,山路也随之左曲右折,一步高似一步。而每一步,都有寻觅不得的鸟鸣长一声短一声
轻一声重一声地随伴。直至杏花暗山花明,泉水尽山路穷,自是峡谷尽头了。
尽头不是峡谷的收笔,反而是一道绝胜风景。 , 。 。 , 。常言水滴石穿,飞流非水
滴,经年累月,竟把壁底冲击成一凹石潭!
在这一派明净的山水中,舒展心境,恍惚间自己就是一棵崖柏,生长于石林壁上,与这山与这水与这天地,相悠游相偎
依相守望。在人与自然的交接中,精神也健旺了起来。
18.下列对语段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一片松树却不管这些……”,其中“不管”二字,生动地写出了松树不管半坡峡谷和山石裸露的阴阳向背,执意要
染绿山野的倔犟、霸道。
B.“大大小小、滔滔滚滚”“清清浅浅、澄澄澈澈”等叠词的运用,写出了峡谷中自然景致的特点,又极具音韵之美。
C.文中句式灵活,有“杏花暗山花明,泉水尽山路穷”短句对仗,也有“而每一步,都有寻觅不得……”的长短句错
落。
D.“恍惚间自己就是一棵崖柏……”,运用想象,写出了对自然山水的迷恋,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相融相通。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 语句,表达与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杏花一树树的,散散落落,远远近近地不择地而粉白,这春来峡谷的脚步轻盈而令人迷醉。
B.一树树杏花散散落落,远远近近地不择地而粉白,使人领略着春来峡谷的轻盈脚步。
C.散散落落的一树树杏花,远远近近地不择地而粉白,使人领略着春来峡谷的轻盈脚步。
D.远远近近的一树树杏花散散落落,不择地而粉白,这春来峡谷的轻盈脚步让人迷醉。
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①壁上时有山石突,白练无奈地被分割为几缕
②但很快恢复了常态,瞬间就飞落壁底了
③山顶一瀑水流,冲出一凹缺口
④遇风踅来,又吹得白练柔柔地摆动
⑤急邃地轰然天降,直挂黑黝黝绝壁,如一条白练
A.①⑤③④②
B.①④②③⑤
C.③⑤①④②
D.③⑤④①②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当今时代,劳动形态日益多元。那么,传统农业劳动对劳动教育是否述相密"工”做下的云面看,不是耕种需要
人。① 尤其是中小学生。如果错过与自然链接的教他,T 少生就会 钝化对自然万物的感觉,而这些感觉是一切
心理活动能力发展的基础。所以,中小学分勿教育既要对接劳动断形态,更要坚守好链接生命与自然的农事劳作。
面对劳动形态的新变化,中小学劳动教育② 。有学校开发家政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做 家务,将自己做的拿手
菜带到学校与同学分享;有学校将劳动教育与乡村振兴创意结合,组织学生深入乡村,体验农事……这样的劳动教
育方式不仅学生喜欢,而且效果显著。
改进劳动教育方式的同时,我们还要对劳动教育的导向有所觉察。劳动是手段,③ 。准确地说,劳动不是为了
劳动,而是为了正向的心性教育。如果把握不住这个核心,学生参 加了劳动也不一定能受到正向的心性教育。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8 个字。(6 分)
22.请依据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以"合适的劳动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为开头各写一句话。每句不超过 12 个字。(5
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南滨周报》举办“传承企业家精神”之“最人物”评选活动,最终候选名单及简介如下:
钟卫国:“抗战时期”实业家,乐善好施,热衷慈善事业,在国家资源紧缺时,毁家纾国,家财散尽,无怨无悔。
刘守业:近代实业家,主张“实业救国”,富民强国,以开放的新理念创办优质企业,热心公益,积极发展教育。
郑志强:新生代企业家,在积累了资源和财富之后,投身精准扶贫事业,发挥自身影响力,凝聚企业家力量,为国
家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了积极贡献。
以上三位候选人,谁是你心目中的“最人物”?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以南滨中学读者的身份向《南滨周报》编
辑部写一封推荐信,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 字。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1.D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 项,“民法典在编纂过程中除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外”理解
有误,依据原文“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在指导民法典编纂过程中,注重汲取中华优秀
传统法律文化”,选项漏掉“中国共产党”这一关键信息;此外,“还多方面传承和发展了中华法系……”表述和原文不
符,原文是“均体现了对中华法系‘有典有则’传统的传承与发展”,并无“多方面”这样的信息,故曲解原文信息了。B
项,“当代立法者对中华法系‘善’的基本价值理念的传承和发展,使民法典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载体”理解有
误,依据材料一第二段“当代立法者深入挖掘中华法系的价值内涵,在民法典中传承和发展了中华法系‘善’的基本价值理
念,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民法典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载体”分析可知,
“当代立法者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使民法典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载
体”,选项内容漏掉这一关键信息,故此项筛选信息不全。C 项,“……,大部分是以传统法中‘善’的价值理念来填充现
代的一般‘善意’条款”理解有误。依据原文“都是以传统法中‘善’的价值理念来填充现代的一般‘善意’条款”分析可知,原
文是“都是”,选项是“大部分”,故此项混淆了原文的表述范围。故选 D。
2.A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 项,“民法典是民事法律体系的核心,所有的民事法律行为都能在民
法典中找到相应的具体法律规则”理解有误。依据材料一原文最后文段文句“民法典作为民事基本法主要规定民事法律的
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并不追求为所有民事法律行为提供具体规则,民法典是民事法律体系的核心,……,还会有民事
特别法”分析可知,并不是“所有的民事法律行为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相应的具体法律规则”。故此项曲解原文文意了。
故选 A。
3.D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文中观点的能力。A 项,依据原文“民法典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权利保护法,必将更好维护最广大
人民根本利益,增进人民福祉”分析可知,符合材料内涵。B 项,依据原文“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
新性发展,使民法典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载体”分析可知,符合材料内涵。C 项,依据原文“为满足人民对优
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将绿色原则确立为民法基本原则”分析可知,此项符合材料内涵。D 项,“半部《论语》治天下,”
是此语是北宋开国宰相赵普对北宋第二任君主赵光义说的。意思是论语既是打天下的法宝,也是治国的法宝,此项内容
和如何治国有关,和民法典的内涵无关。故选 D。
4.材料一侧重论述民法典对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特别是对中华法系有典有则传统的继承与发展,突出
其传统文化底蕴。材料二侧重论述民法典颁布实施的意义,以及民法典的前瞻性和开放性,凸显其时代特色。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比较分析能力。具体分析,(1)材料一摘编自《民法典:传统“典则”理念与体系的传承发
展》,材料二摘编自《民法典为法治建设注入新动力》,从标题看,材料一侧重于谈民法典和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的关
联;材料二侧重于民法典的现实性;(2)从内容上看,材料一主要内容侧重于民法典在编纂过程中除了汲取中华优秀
传统法律文化外,还多方面传承和发展了中华法系“有典有则”的传统。民法典中诸多有关“善意”的规定,都是是以传统
法中“善”的价值理念来填充现代的一般“善意”条款。可知材料一侧重论述民法典对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继承与发
展,特别是对中华法系有典有则传统的继承与发展,突出其传统文化底蕴。材料二则是从现实的角度,侧重于我国曾经
先后 4 次启动制定和编纂民法典相关工作的经过,以及民法典严密地规范了公权力的行使,促其依法履职、保护民事权
利,推动法治政府的建设等,这些都在凸显民法典实施的时代性,民法典颁布的意义和价值,符合中国的国情和人民的
需要,具有前瞻性和开放性的。
5.①物权法方面,依据中国传统法的“一田二主”,专设“土地承包经营权”一项,这与德国物权法理论不同。②在“婚姻家
庭”方面,重视家庭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这源自中国传统法以“户婚”为枢纽的制度理念,与大陆法系民法只规定婚
姻、亲子关系,监护权的情形不同。(或“优良家风家庭美德家庭文明虽然是提倡性规定,但体现了传统法精神,与个
人主义民法不同”)③我国民法典“有典有则”,结构精简,与条目繁多的法国、德国民法典不同。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6.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B 项,“赞美了家乡的美食文化,顺势为家乡发展旅游业作了非常好的
宣传。”错误,作者列举了家乡多种美食,又把糕点葱酥饼的口感说得极具体,是借家乡美食寄托自己对家乡的怀念之
情。故选 B。
7.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 项,“运用了夸张兼排比的手法”错误,这句话中没有夸张的
手法。
8.①日常生活上,作者经常能够回到鄱阳,吃其美食,嗅其气味,听其声音。所以虽未生活在鄱阳,却又与生活在鄱阳
无异。②思想感情上,作者对鄱阳一直充满了热爱,在鄱阳生活的点点滴滴也一直活跃在他的回忆里,所以他感觉着就
像仍然生活在鄱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情感的能力。首先分析题干“作者为什么觉得自己似乎‘从未离开过
鄱阳’”,是探究其原因。根据文本作者觉得自己从未离开过鄱阳,是因为日常生活上,作者经常能够回到鄱阳,吃其美
食,嗅其气味,听其声音。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有鄱阳的影子。所以虽未生活在鄱阳,却又与生活在鄱阳无异。在情感
上,作者的亲友全部在鄱阳,有这一块情感的吸铁石,始终吸引着作者,同时作者对鄱阳一直充满了热爱,在鄱阳生活
的点点滴滴也一直活跃在他的回忆里,所以他感觉着就像仍然生活在鄱阳。考生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分析作答。
9.①照应前文所说的“他们是情感吸铁石”的话,表明自己回鄱阳的原因和回去后的所见所感,使文章结构严谨。②引出
了下文作者翻检旧皮箱一事,从而进一步引出做梦和梦醒,使文章顺利收束。③前文重点写妹妹,这里重点写父亲,拓
展了叙述范围,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文章蕴含的“亲情味”更加浓郁。④借写父亲不舍得扔掉旧物强调一种恋旧心理,暗
示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其来有自。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中情节作用的能力照应前文所说的“他们是情感吸铁石”的话,我无数次重演“即兴之举”,
根本原因就是有情感这根弦牵着,回去看望父亲就是具体的表现,表明自己回鄱阳的原因和回去后的所见所感,使文章
结构严谨。②写到屋子里充塞着旧物件,父亲舍不得扔,有特殊别的情感价值,引出了下文作者翻检旧皮箱一事,从而
进一步引出做梦和梦醒,使文章顺利收束。③前文重点写妹妹,这里重点写父亲,把父亲与妹妹同时叙述,拓展了叙述
范围,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文章蕴含的“亲情味”更加浓郁。④借写父亲不舍得扔掉旧物强调一种恋旧心理,不仅仅是父
亲舍不得旧物,更是表现我舍不得家乡的心理,暗示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其来有自。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10.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断句的能力。句意是:体格壮健魁伟。年轻时不得志,遇到一群强盗聚集谋划将要抢幼,
谭延美就眼随他们。等到被逮捕后,按法律都犯了死罪,谭延美因为与强盗素不相识,获得免死。“少不逞”中,“少”是
状语,“不逞”是谓语,表意完整,与下文断开,排除 AD;“法”为名词作状语,意为“按照法令,依照法律”,做“皆抵
死”的状语,不能断开,排除 C。故选 B。
11.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C.“乞骸骨”一般指官员因某种原因主动请求辞去官职。故选 C。
12.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本的能力。A.周世宗登基之前就已把谭延美召募到身边。故选 A。
13.(1)不久遇到敌人,谭延美说:“他们倚仗人多轻视我们,应当出其不意率先进攻他们。”
(2)而那些夺耀功劳肆意泄忿的人,与勤恳谦恭的君子相比,难道没有惭愧之心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俄,不久;易,轻视;宜,应当。(2)彼,那些;矜,夸耀;
肆念,肆意泄忿;视,表示比较;劳谦,勤恳谦恭。
14.①朝廷给了适合他的职位和机会。②他忠于朝廷,全力以赴,不辱使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有“周世宗镇灌渊,募置帐下。即位,补殿前散都头。从征淮南,以劳迁控鹤
军副指挥使”等可知,朝廷给了他适合的职位和机会。由“剧贼之为害者悉就捕”“即麾骑军直进,敌兵将溃”“契丹兵抵城
下,延美开门以示之,不敢入”等可知,他忠于朝廷,全力以赴,不辱使命。
【参考译文】
谭延美,大名朝城人。体格壮健魁伟。年轻时不得志,遇到一群强盗聚集谋划将要抢幼,谭延美就眼随他们。等到被逮
捕后,按法律都犯了死罪,谭延美因为与强盗素不相识,获得免死。他从此往来潼、魏之间,在家乡做盗贼,家乡人把
他看作祸害。周世宗镇守灌渊,招募他安排在部下。周世宗即位后,补任他为殿前散都头。跟随征伐淮南,谭延美凭借
军功升为控鹤军副指挥使。又跟随攻克三关。当时太祖统率禁军,留下他统领牙队。建隆元年,谭延美补为控鹤军指挥
使,逐渐升迁为都虞侯,马步副都军头。征伐湖南,他与解晖分别担任行营战棹都指挥使。当时汪端侵犯攻朗州非常凶
猛,招讨使慕客延钊派遣谭延美帅兵赶赴那里,大败贼众,活捉汪端回来。提升为铁骑制指挥使,领睦州刺史,经过四
次升迁成为内殿直都知。太平兴国初年,谭延美任蕲州刺史,接连调任庐、寿、濠、光州军巡检使,把祸害当地的大盗
全部逮捕。六年,调任威虏军知军。雍熙三年,朝廷举兵北伐,任命谭延美为曲州西面行营都监,与田重进一起出兵飞
狐北。不久遇到敌人,谭延美说:“他们倚仗人多轻视我们,应当出其不意率先进攻他们。”当即指挥骑兵一直前进,敌
兵将要溃散时,宋朝的大军紧接而来,于是打败了他们,斩首五百级,俘获他们的将领大鹏翼进献朝廷,谭廷美凭借军
功提升为本州防御使。一年后,改任亳州,外任为镇州铃辖。端拱元年,谭延美调任宁远军知军。一天早晨,契丹军队
到了城下,谭延美打开城门给他们看,契丹军队不敢进城。围城几天,城门还是像往常一样开着,百姓出城来取粮草与
平时没有什么不同,契丹军最终怀疑担心中计,于是撤兵离开了。咸平四年,以左领军卫上将军的身份退休。后来在家
中去世,事年八十三岁,赠官建武军节度。
论曰:宋初的诸多将领,大都从民间奋发起家,投身行伍,即使是盗贼无赖,也与他们为伍,与杀狗贩卖丝绸的人有什
么不同呢?等到他们被朝廷任用,都能有卓越的建树,这是因为任用他们使之各得其所。像谭延美开门示敌之类的事
情,都算得上是忠义仁爱而勇敢,值得称道。而那些夸耀功劳肆意泄愤的人,与勤恳谦恭的君子相比,难道没有惭愧之
心吗?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 2 小题,9 分)
15.A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了诗歌的内容、表达技巧、思想情感、语言。解答本题注意每个选项一个考点,每个选项对应一
联,注意结合诗句分析。主要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内容一般为曲
解诗意,语言主要是风格不正确,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A 项,“看见友人的墓地长满蓬蒿”曲解文意,“想”,看似“遥
想”,实为怅望和思念。一个“想”字,既表示悼念,又说明自己在远方,不能亲自去祭祀坟墓,有以诗代祭的意思。故
A 错误。故选 A。
16.高耸的庐山正对着书桌,滔滔湓水流进酒杯。回忆了诗人和朋友相聚读书饮酒的场景。运用夸张和想象,流露出豪
情逸兴,气势壮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本题为前面给出观点,后面分析的题型。解答本题,要注意前面的观点,即
“颈联将写景与叙事融为一体,气势壮阔”。考生在分析的时候要具体分析颈联写了哪些景,叙述了什么事,哪些字词营
造了壮阔的意境。颈联虚实结合,运用对偶、夸张、比拟等修辞写出对往事的回忆。二人相聚谈书饮酒是实事,但写诗
时偏不用实写,一味夸张,渗透着豪情逸兴,气魄宏壮,语语精炼。出句用“南堕”“当”写出山势,对句用“东来”“入”形
容水流与饮酒的豪情,运用比拟手法,把自然景物与人的性格融合成一体。一方面展现了二人当年的友情至深,另一方
面表达了王安石对故友的深切思念。庐山倾倒当书案,湓水入杯作美酒,运用夸张手法,想象奇特,表现友人豪迈的胸
襟,意境阔大。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1)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
(2)越陌度阡 枉用相存
(3)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
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
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
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
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
到分数。此题难写的文句是:越陌度阡,枉用相存。考生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
18.A
【解析】本题考查对语言艺术特色的赏析能力。考查内容涉及理解作品的内容,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做此类
题目,须首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作品内容及主旨,其次明确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
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A 项,对“不管”的理解有偏差,
“不管”的应是峡谷里气温比外面低,时令节气似乎比外面要来得晚这一气候特点。“执意要染绿山野的倔、霸道”理
解错误。故选 A。
19.B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
语境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这是一道考查语句衔接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
关系、语句之间的陈述对象的一致性以及语句强调的重心。根据文中“一片片松树却不管这些,只以不凋的浓绿……”
和“一枝桃花”的句式来看,应为“一树树杏花”放在句首作主语,可排除 ACD。故选 B。
20.C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语言表达连贯和文章逻辑顺序安排,需要通读全部
文句,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内容。连贯类题目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
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
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从原文看,需要排序的句子着重描写的是峡谷中的瀑布,其中①④⑤三句都写到
了“白练”,根据文意⑤中“如一条白练”一定在前,可排除 A、B 两项,根据句④中“又吹得白练柔柔地摆动”可判
断此句应在①后,排除 D。故选 C。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
21.①而是人需要耕种;②还要改进方式;③教育是目的。
22.①奠定心理发展的基础;②丰富生活和生产经验;③接受正向的心性教育。
四、写作(60 分)
略。评分参见 2020 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