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 共 17 页
常州市教育学会学业水平监测
高一语文 2021 年 4 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义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范畴。朱熹指出:“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在儒家看来,义
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依据,也是个人道德修养的价值取向,更是具有现实操作性的伦理道
德范畴。
孔子没有对人性做出判断,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强调后天的学习和实
践对人的品性有着重要影响。孟子则认为人性本善,将义规定为“羞恶之心”,与仁、礼、
智共同构成人的本性。孟子言人性本善,虽然不无唯心倾向,却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和激励
作用。这是告诉人们,所有的道德行为都源于人的本性,只要你愿意,就能够做到,而且是
很容易做到的事情。
在孔子看来,义是君子的本质规定。“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这说明一个真正的君子,是优秀道德品质的集合体,其中义是根本,礼是表现在
外面的行为,有高度的文化修养;然后是态度,非常谦逊,不自满,不骄傲;最后是诚信,
对人对事,处之有信,言而有信,自信而信他人。在孔子看来,义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
如果说君子是孔子崇尚的人格,那么,小人则是孔子反对的人格,“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论语》经常比较君子与小人的差别,最大的差别与义有关,这就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
于利”。
儒家思想的最高范畴是仁,根基却是孝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爱。仁爱不是兼爱、泛
爱,而是差序之爱,即从血缘亲情之爱开始,逐渐延伸拓展开来,形成亲疏有别的仁爱关系,
最终实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想社会。义是从血缘关系推演出来
的处理社会关系的伦理原则,其主旨是敬长。孟子指出:“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在儒家的伦理道德范畴中,义的概念很有些特殊。如果从主体性与实践性区分,仁、礼、
智、信等概念都有鲜明的主体性品格,规定了明确而具体的内容,仁是爱人,礼是礼仪、规
矩,智是知识、智慧,信是言而有信、信守承诺。唯独义的概念,语义模糊,没有具体的主
体性品格。“义者宜也”,义不是对主体品格的规定,而是对主体行为品格的规定,带着明
显的实践性特征。历代文人学者对此有着不同看法,认为以宜释义过于宽泛,没有实质性内
容,容易失去圣贤的本意,导致人们不重视主体人格的修炼。实际上,这正是义的生命力所
在。
儒家之义,既是主体品格又是行为品格,能够在任何情况下把道德的价值原则与行为实
践统一起来,从而使得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历久弥新,成为影响中国人道德修养和性格品质
的主导力量,塑造了一批批如范仲淹那样的“忧国忧民”的忠臣、董永那样的“事亲敬长”
的孝子和柳下惠那样的“文质彬彬”的君子。人们的社会伦理道德实践虽然丰富多彩,但万
变不离其宗,这就是要做一名有情有义有道德的君子!
第 2 页 共 17 页
(摘编自夏海《浅论儒家之义》)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儒家学说没有对义做出明确的定义,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将义规定为“羞恶之心”,
义就成了人性的核心。
B.孔子认为,义是君子的人格,也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君子是多种优秀道德品
质的综合体,义是根本。
C.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爱,仁爱的前提是血缘亲情关系,根基是孝悌。义的主旨是敬
长,所以,义是仁的根基。
D.义不像仁、礼、智、信那样具有明确的主体性品格,“义者宜也”,即义就是要适宜,
这一说法被广泛认同。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如果人性本善,那么,所有的道德行为都是源于人的本性的,因此,只要你愿意修
身,就可以形成君子人格,品行高尚。
B.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以血缘亲情为前提,以义来处理人际关系,既有和谐人际关系
的益处,也有排斥非血缘关系的弊端。
C.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实践多彩多样,追求君子人格是终极日标,这也是孔子所崇尚
的人格,而义是影响人格的主导力量。
D.义是有现实操作性的伦理道德,能把道德的价值原则与行为实践统--起来,从而使得
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能够历久弥新。
3.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义属于伦理道德范畴,是个人修养的价值取向,文章据此提出做一名有情有义有道
德的君子的论点。
B.将孔子与孟子对于人性做出的判断作比较,是采用了对比论证,突出了孟子的论断更
富有正面意义。
C.作者强调“在孔子看来,义是区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目的就是为了证明“义是君子的本
质规定”。
D.义具有塑造君子人格的作用,文章以范仲淹、董永、柳下惠等具有君子人格的高尚之士
作为例证。
第 3 页 共 17 页
4.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中间“分”的部分是从哪四个方面组成并列式结构,来阐述儒家
之义的内涵的?(4 分)
5.为什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等于兼爱、泛爱?(6 分)
【答案】
1.B(3 分)
2.B(3 分)
3.B(3 分)
4.义与人的本性,义与君子人格,义的主旨,义的概念特征。(4 分)
5.“老吾老、幼吾幼”的血缘亲情之爱是前提和基础:②由血缘亲情之爱逐渐延伸拓展到其
他社会关系:③体现亲疏有别(或“是一种有差序的爱")。(6 分)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义就成了人性的核心”理解有误。依据原文“孟子则认为人性本善,将义规定为‘羞
恶之心’,与仁、礼、智共同构成人的本性”分析可知,义与仁、礼、智共同构成人的
本性,不能说“义就成了人性的核心”。
C.“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爱,……,根基是孝悌”理解有误。依据原文“儒家思想的最
高范畴是仁,根基却是孝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爱”分析可知,儒家思想的根基是孝
悌,而不是仁爱的根基是孝悌,因此,因果关系也不成立。
D.“即义就是要适宜,这一说法被广泛认同”理解有误。依据原文“‘义者宜也’,……
历代文人学者对此有着不同看法”分析可知,“义者宜也”,历代文人学者对此有着不
同看法,认为以宜释义过于宽泛,没有实质性内容。故选 B。
2.本题考查筛选和辨析信息的能力。
B.“也有排斥非血缘关系的弊端”理解有误。依据原文“仁爱不是兼爱、泛爱,而是
差序之爱,即从血缘亲情之爱开始,逐渐延伸拓展开来,形成亲疏有别的仁爱关系。……
义是从血缘关系推演出来的处理社会关系的伦理原则”分析可知,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
以血缘亲情为前提,人际关系亲疏有别,遵循义的原则处理人际关系,能够让社会更和
谐,而不是“排斥非血缘关系”。故选 B。
3.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突出了孟子的论断更富有正面意义。”理解有误,依据原文“孔子没有对人性做出判
断,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强调后天的学习和实践对人的品性有着重要影响。
第 4 页 共 17 页
孟子则认为人性本善,将义规定为“羞恶之心”,与仁、礼、智共同构成人的本性。孟子言
人性本善,虽然不无唯心倾向,却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和激励作用。”故选 B。
4.考查对文章信息提取和概况能力。义与人的本性,义与君子人格,义的主旨,义的概念特
征。(4 分)
5.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老吾老、幼吾幼”的血缘亲情之爱是前提和基础:②由血缘亲
情之爱逐渐延伸拓展到其他社会关系:③体现亲疏有别(或“是一种有差序的爱")。(6 分)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焦裕禄(豫剧选段)
姚金成(执笔)
文本一:
电闪雷鸣,大雨倾盆。
焦裕禄办公室。墙上一幅兰考地图,地图前一把旧藤椅倒在地上。
徐俊雅夹着被褥,焦守凤捧着一个大瓶子上。
焦守凤 (高兴地连跑带跳先进屋来)爸爸!爸爸!(失望地)妈妈!爸爸他又不在。
徐俊雅 老焦!……唉,这又去哪儿了?守凤,把这拆洗过的被褥给你爸换上!
焦守凤 唉!①(把瓶子放桌上,从妈妈手里接过被褥进内屋)
徐俊雅收拾屋子,她扶起旧藤椅,发现藤椅上的破洞,心中揪痛。
徐俊雅 (唱)看见了藤椅上破洞根根断茬,似看到老焦他茶缸抵肝咬着牙。老焦啊!
(接唱)肝疼病最怕劳累压力大,多少次劝你休息都白搭!叫你吃药你总忘记,
犯病时你就知道顶住肝疼桌上趴。抚藤椅似看见你日夜忙和累,抚藤椅似看见你
忍疼痛汗流面颊。抚藤椅怎诉说亲人的心疼牵挂,抚藤椅忍不住泪流如麻。为你
忧、为你愁,心难放下,恨不能替你病、替你疼,替你挡住这兰考的暴雨和风沙!
焦裕禄披雨衣从外面进来。
焦裕禄 俊雅,下这么大雨,你们咋来了?
徐俊雅 半个多月都没见你面,听说你今天回县委,我们过来给你送点药。老焦,
第 5 页 共 17 页
你的病可不能再大意了啊!
焦裕禄 没事。今年兰考洪涝灾害严重,好多村子都被水淹了。县委的同志都在下
边哩。②
焦守凤 (从内屋出来,看见爸爸,惊喜)爸爸!
焦裕禄 (高兴地)守凤!
徐俊雅 孩子给你送土蜂糖来了!
焦守凤 爸爸!(唱)中医说土蜂糖养肝效果好,俺与同学到乡下跑了几遭。枣花蜜把春
天精华酿造,定能够驱病痛雾散云消。愿爸爸早康复全家欢笑,女儿我天天过节
歌声飘!(捧糖瓶递给焦裕禄)
焦裕禄 (高兴地接糖瓶)好哇,我焦裕禄享到女儿的福了!
文本二:
焦裕禄 守凤呢?孩子是不是还在生我的气呀?
徐俊雅 你别乱想了!守凤去乡下给你找土蜂糖了。
焦守凤一身泥水,捧着蜂糖瓶上,站门外听。
焦裕禄 唉,孩子大了,可我没有尽到父亲的责任呀。我对不起孩子。我不能带着遗憾走。
叫守凤来,我要给孩子道歉……
焦守凤 (忍泪)爸爸……(走过来,把蜂糖瓶捧到焦裕禄手上)
焦裕禄 孩子!你又去给爸爸找土蜂糖了?我的乖女儿……爸爸谢谢你……(用手指狠劲顶
住肝区,汗如雨下)
徐俊雅急忙上前扶住丈夫。
焦守凤 (紧紧抱住焦裕禄)爸!爸!
焦裕禄 (抚摸着女儿的头发)守风,爸爸对不起你……-
焦守凤 (哭)爸,你别说了……我听话,我不去县委办公室当打字员了!我去食品厂,
我去腌咸菜、做酱油…·③爸!爸!我啥也不要,我就要爸爸!我就要爸爸!(抱焦裕禄大哭)
焦裕禄 (唱)一声爸叫得爸爸心头暖,女儿的理解比金子珍贵比蜜甜。我知道我这个
爸爸没当好,亲人们多受拖累多为难,你弟弟妹妹年龄都还小,为长姐你要关心
弟妹们学习进步和吃穿。这些年你妈妈持家不容易,从此后你要帮妈妈多分担。
第 6 页 共 17 页
离兰考留下了无限遗憾,这支笔留给女儿续写新篇。俊雅呀,我贤惠的妻啊,对
亲人几句话要记在心间;如果是病难医我此去无返,定要把我埋在兰考沙丘前。
我要看战友们锁黄龙巧手奋战,我要看盐碱地水洼窝变成良田。我要看泡桐苗
成大树花开灿烂,我要看兰考县林盛粮丰美好的明天!
焦守凤 爸爸!④
乡亲们拥上,呈现出宏大的群众送别场面。
焦裕禄被医护人员搀扶着缓缓而行。
众乡亲 (拥上前)焦书记,你一定要回来呀!
焦裕禄 (动情地)乡亲们,我一定会回来的!……
(画外音:“我一定会回来的!”)
众乡亲 焦书记!
灯渐暗。悠长的呼唤声渐弱。
文本三:
灯复亮,遍野泡桐,一片葱绿,泡桐花簇簇盛开,如云如霞,如诗如画。
焦裕禄迈着从容的脚步,从远方向观众席走来。
(幕后男声独唱)兰考县不见了漫漫黄沙,兰考县不见了内涝水洼。遍地的小树苗
已长大,泡桐花年年开香飘天涯!
焦裕禄形象定格,如塑像般耸立在泡桐林中。
(字幕)“1964 年 5 月 14 日,焦裕禄逝世,终年 42 岁。焦裕禄的精神滋养了兰
考的大地,焦裕禄的遗愿在兰考大地上已经化成了最动人的画图。如今的兰考,
已是腾飞的中原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饥饿已是遥远的记忆,富足与和谐是
人们热议的话题。”
6.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中有关台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①处表现焦守凤对又没能见到父亲的失望,和对父亲常年不注意照顾自己身体的心疼。
B.②处是焦裕禄对妻子的解释,表现他作为县委书记在危难之际必须身先士卒的自我要
求。
C.③处透露出父女俩在对待女儿的工作安排上曾有过矛盾,女儿最终理解了爸爸的做法。
第 7 页 共 17 页
D.④处应该是女儿守凤撕心裂肺的哭喊表达对爸爸的不舍和对爸爸严重病情的忧心。
7.下列有关文本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本一开头的舞台提示表明兰考发生洪水的故事背景,暗示了焦裕禄同志得知汛情火
速离开的急切。
B.剧本中“土蜂糖”的细节前后呼应,表现女儿对父亲热切的爱,也透露出焦裕禄同志长期
与肝病斗争的情况。
C.剧中的唱词表明焦裕禄同志废寝忘食,不顾身体,在兰考任上的工作重点是带领人民治
理内涝、风沙、盐碱。
D.剧中的唱词以方言和口头语为主,句或长短错落,注重押韵,表现出该剧种雅俗共赏节奏
鲜明强烈的特点。
8.旧藤椅在剧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道具,请分析其作用。(4 分)
9.文本三是整部剧作的尾声,这样的设计起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6 分)
【答案】
6. A(3 分)
7.D(3 分)
8. ①从侧面反映人物的精神品质,体现了焦裕禄的廉洁和节俭的生活作风。②暗示和推
进剧情,倒地的旧藤椅暗示焦裕禄火速奔赴抗洪前线的急切,藤椅上的破洞暗示他长期与
肝病斗争的情形,也触发了徐俊雅睹物思人的抒情唱段。(4 分,每点 2 分)
9.①交代了在焦裕禄精神引领下,兰考最终脱贫成功这一戏剧结局,达成了戏剧结构的
完整性。②渲染了温馨美满的氛围,中和了焦裕禄逝世的悲剧性,更符合大众审美和现场
表演的氛围需求。③呼应了文本二焦裕禄“我一定会回来”的台词,焦裕禄以一种艺术的
方式重新回到了兰考县,履行了他的承诺,更具有戏剧效果,渲染了感人的氛围;④展现了
今日的兰考,体现了在像焦裕禄同志这样的领导干部和勤劳人民的努力下,兰考如今生态
改善,人民生活幸福,再次突出了焦裕禄艰苦奋斗、亲民爱民的奉献牺牲精神形象。(6 分,
每点 2 分,能从三方面合理分析即可)
【解析】
6.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A“和对父亲常年不注意照顾自己身体的心疼。”理解错
误,联系前文内容得知女儿应该还沉浸在没有见到父亲的失望中。
第 8 页 共 17 页
7.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鉴赏能力。D“注重押韵“错误,河南豫剧以唱见长,在剧情的
节骨眼上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唱腔流畅、节奏鲜明、极具口语化,一般吐字清晰、行腔
酣畅、易为听众听清,显示出特有的艺术魅力。豫剧的风格首先是富有激情奔放的阳刚
之气,善于表演大气磅礴的大场面戏,具有强大的情感力度;其次是地方特色浓郁,质
朴通俗、本色自然,紧贴老百姓的生活;再次是节奏鲜明强烈,矛盾冲突尖锐,故事情
节有头有尾,人物性格大棱大角。
8. 考查对文本中物象的作用分析。①从侧面反映人物的精神品质,体现了焦裕禄的廉洁
和节俭的生活作风。②暗示和推进剧情,倒地的旧藤椅暗示焦裕禄火速奔赴抗洪前线的
急切,藤椅上的破洞暗示他长期与肝病斗争的情形,也触发了徐俊雅睹物思人的抒情唱段。
(4 分,每点 2 分)
9.考查对文本段落作用的分析。①交代了在焦裕禄精神引领下,兰考最终脱贫成功这一
戏剧结局,达成了戏剧结构的完整性。②渲染了温馨美满的氛围,中和了焦裕禄逝世的悲
剧性,更符合大众审美和现场表演的氛围需求。③呼应了文本二焦裕禄“我一定会回来”
的台词,焦裕禄以一种艺术的方式重新回到了兰考县,履行了他的承诺,更具有戏剧效果,
渲染了感人的氛围;④展现了今日的兰考,体现了在像焦裕禄同志这样的领导干部和勤
劳人民的努力下,兰考如今生态改善,人民生活幸福,再次突出了焦裕禄艰苦奋斗、亲民爱
民的奉献牺牲精神形象。(6 分,每点 2 分,能从三方面合理分析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
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
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
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
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
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
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
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
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
“然。”
第 9 页 共 17 页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
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
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
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
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
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选自《战国策》)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
必勿使反/
B.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
必勿使反/
C.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己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
必勿使反/
D.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
必勿使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趋,古代礼规,地位低的人从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
尊者表示礼敬。
B.贱息,卑贱的儿子;文中触龙用来对赵太后谦称自己的儿子,与现在说的“犬子”“贱子”
意思相同。
C.填沟壑,与“乞骸骨”意思相近,是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时候的说法,让自己的骨骸能够回到
故乡安葬。
D.山陵崩,古代用以比喻国君或王后的死,表明他们的死不同寻常,犹如山陵崩塌,这是一种
委婉的说法。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赵太后严词拒绝让长安君去齐国作人质,剑拔弩张的情况体现了触龙谏说的难度。
第 10 页 共 17 页
B.触龙不是指责太后溺爱幼子,而是批评她还爱得不够,所以太后听着十分顺耳。
C.触龙公私兼顾,既重视国家利益,又真心为长安君考虑,还为幼子谋得一个好前程。
D.文末用“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作结,彰显了触龙谏说的成效。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
(2)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
14.触龙是怎么做到使赵太后由“盛气”转“笑”的?(3 分)
【答案】
10.C(3 分)
11. C(3 分)
12. C(3 分)
13.(1)我如今特别不想吃东西,自己就勉强走路,每天走上三四里,逐渐增加
了一点食欲,身子比较舒适了。(5 分)
(2) 不光是赵国,其他诸侯国君封侯的子孙,还有后继人在的吗?(3 分)
14.①嘘寒问暖消除戒备情绪;②谈爱子的话题唤起共鸣;③避开矛盾,以轻松的话题
迂回。(3 分)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
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
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3)“念”的宾语是“悲其远”,其前
停顿,排除 BD;译文:您送燕后出嫁时,她上了车还握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惦念、伤
心她的远嫁,这也够伤心的了。送走以后,不是不想念她了;但每逢祭祀您一定为她祈
祷,祈祷说:“千万不要被赶回来啊。”
11.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
官职的变迁、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礼节、朝廷的机构、典章制度、还有一些避讳
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
义作答。
第 11 页 共 17 页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
“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
出和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先回归文本,分析句子中是否
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短语,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
字进行翻译。殊:特别;强:勉强;日:每天。我如今特别不想吃东西,自己就勉强走
路,每天走上三四里,逐渐增加了一点食欲,身子比较舒适了。不光是赵国,其他诸侯国
君封侯的子孙,还有后继人在的吗?
14.本题考查对人物和语言进行评价和探究的能力。根据文本内容分析,分析人物语言
技巧。①嘘寒问暖消除戒备情绪;②谈爱子的话题唤起共鸣;③避开矛盾,以轻松的话
题迂回。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又呈吴郎①
【唐】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①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吴姓的亲戚(即诗中的吴郎)住。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
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杜甫为此写诗劝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7
A.首联诗人说自己以前一直听任西邻妇人来打枣,因为她是个没有子女供养的缺衣少食
的穷人。
B.颔联诗人认为妇人来打枣多少会怀着一些恐惧的心理,所以主人更要表示亲善之意让
她安心。
C.颈联说插篱笆的举动会让本就有戒心的妇人觉得主人真是要阻止她打枣,劝告意味十
分委婉。
第 12 页 共 17 页
D.本诗由生活琐事触发思考,提醒亲戚要怀恻隐之心,与邻妇和睦相处,风格轻灵,耐人
寻味。
16.尾联似乎和嘱咐吴郎没有什么关系,请谈谈你的看法。(6 分)
【答案】
15. D(3 分)
16.尾联呈现了打枣事件深广的社会背景:征求不休,战乱不止。体现出杜甫的“良苦用
心":如果能明白是什么导致了邻妇的苦难,就会想得更深远,而不再计较几颗枣子,从而
达到嘱咐的目的。(6 分)
【解析】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
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
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D“提
醒亲戚要怀恻隐之心,与邻妇和睦相处,风格轻灵,耐人寻味。”理解错误,尾联道出了
人民贫困的社会根源,也表现了诗人悲天悯人的深情和心忧天下的胸怀。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用了那些
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个手法,最后写出这种手法的作用和效果。尾联呈现
了打枣事件深广的社会背景:征求不休,战乱不止。体现出杜甫的“良苦用心":如果能明
白是什么导致了邻妇的苦难,就会想得更深远,而不再计较几颗枣子,从而达到嘱咐的目
的。
又呈吴郎翻译:
草堂前的枣树任由西邻打枣,
她是没有饭吃没有儿子的一位妇人。
不是因为困难和贫穷怎么会做这样的事情?
只因为不让她变恐惧所以需要转变你的态度,变得可亲。
那妇人防着你虽然是多心,
但你在枣树周围插上稀疏的篱笆就显得太较真了。
贫妇人已经诉说过了因为赋税的征求而一贫如洗,
我不由想到现在战乱带给百姓的灾难而眼泪打湿了衣巾。
赏析:
诗的第一句开门见山,从诗人自己过去怎样对待邻妇扑枣说起。“扑枣”就是打枣。
这里不用那个猛烈的上声字“打”,而用这个短促的、沉着的入声字“扑”,是为了取得声
第 13 页 共 17 页
调和情调的一致。“任”就是放任。之所以要放任,第二句说:“无食无儿一妇人。”原来
这位西邻竟是一个没有吃的、没有儿女的老寡妇。诗人等于是在对吴郎说:“对于这样
一个无依无靠的穷苦妇人,我们能不让她打点枣儿吗?”
三四两句紧接一二句:“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困穷”,承上第二句;
“此”,指扑枣一事。意思是:“如果不是因为穷得万般无奈,她又哪里会去打别人家的枣
子呢?正由于她扑枣时总是怀着一种恐惧的心情,所以我们不但不应该干涉,反而还要
表示些亲善,使她安心扑枣。”这里说明杜甫十分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陕西民歌中
唱道:“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说的正是杜甫。以上四句,一气贯串,是
杜甫自叙以前的事情,目的是为了启发吴郎。
五六两句才落到吴郎身上。“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这两句上下一气,
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补充,要联系起来看。“防”是提防,心存戒备,其主语是寡
妇。“远客”,指吴郎。“多事”,就是多心,或者说过虑。下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这
两句诗是说:“那寡妇一见你插篱笆就防你不让她打枣,虽未免多心,未免神经过敏;
但是,你一搬进草堂就忙着插篱笆,却也很像真的要禁止她打枣呢!”言外之意是:这
不能怪她多心,倒是吴郎有点太不体贴人。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吴郎不特别表示亲
善,也就够了,却不该还要插上篱笆。这两句诗,措词十分委婉含蓄。这是因为怕话说
得太直、太生硬,教训意味太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反而不容易接受劝告。
最后两句“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是全诗结穴,也是全诗的顶点。表
面上是对偶句,其实并非平列的句子,因为上下句之间由近及远,由小到大是一个发展
的过程。上句,杜甫借寡妇的诉苦,指出了寡妇的、同时也是当时广大人民困穷的社会
根源。这就是官吏们的剥削,也就是诗中所谓“征求”,使她穷到了极点。这也就为寡妇
扑枣行为作了进一步的解脱。下句说得更远、更大、更深刻,指出了使人民陷于水深火
热之中的又一社会根源。这就是“安史之乱”以来持续了十多年的战乱,即所谓“戎马”。
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杜甫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这
一方面固然是他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也是点醒、
开导吴郎的应有的文章。让他知道:“在这兵荒马乱的情况下,苦难的人还有的是,决
不止寡妇一个;战乱的局面不改变,就连我们自己的生活也不见得有保障,我们现在不
正是因为战乱而同在远方作客,而你不是还住着我的草堂吗?”最后一句诗,好像扯得
太远,好像和劝阻吴郎插篱笆的主题无关,其实是大有关系,大有作用的。希望他由此
能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想得开一点,他自然就不会在几颗枣子上斤斤计较了。读
者正是要从这种地方看出诗人的“苦用心”和他对待人民的态度。
这首诗的人民性是强烈而鲜明的,在通常用来歌功颂德以“高华典雅”为特征的七言
律诗中,尤其值得重视。诗的艺术表现方面也很有特点。首先是现身说法,用诗人自己
的实际行动来启发对方,用颠扑不破的道理来点醒对方,最后还用诗人自己的眼泪来感
动对方,尽可能地避免抽象的说教,措词委婉,入情入理。其次是,运用散文中常用的
虚字来作转接。像“不为”、“只缘”、“已诉”、“正思”,以及“即”、“便”、“虽”、“却”等,
因而能化呆板为活泼,既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又有散文的灵活性,抑扬顿挫,耐
人寻味。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第 14 页 共 17 页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论语·先进》中孔子的弟子侍坐时各言其志,子路的志向是,用三年时间治理一个饱
经忧患的千乘之国,“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画出了
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景象。
(3)流水在古代诗歌里常和绵绵的愁思连在一起,多传达生命短暂之叹、命运无常之意,
如李白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1.(1)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
(2)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3)世间行乐亦如此 古来万事东流水
请君试问东流水 别意与之谁短长
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6 分,每句 1 分)
【解析】本题考查名句默写,要注意诗句的默写识记。根据“子路的志向”“用三年时
间治理一个饱经忧患的千乘之国”可以判断答案是“可使有勇,且知方也”。默写时要
注意“使”“勇”的写法。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1 题。
一名网友在赶集时吃了一碗只要三块钱的面,了解后发现这家面摊已经十五年没涨价了。
内心感慨万分,非常佩服面摊老板程运付,宁愿少赚一点,也要让老百姓吃得实惠。感慨之
余,他随手拍摄了一段视频上传到网络。
发掘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放置于公众视野中传播,这对其良好的德性无疑是一种嘉许。
可随着“拉面哥”的走红..,对他的围观很快变了味。很多人专门跑到当地,和“拉面哥”合影,
拍摄短视频素材。所以,现在“拉面哥”面摊前的画风..是这样的:一帮人架起长枪短炮....,对他
进行轮番拍摄、直播。( )。更有甚者,一些人最近还成天堵在“拉面哥”家门口
拍摄,严重干扰到他的正常生活。
第 15 页 共 17 页
“拉面哥”通过当地媒体呼吁网友不要在村里聚集围堵,并称村子目前已经“瘫痪”,
家门口被围堵得严丝合缝....,自己的压力大得实在承受不了了。他希望“能让我出摊,正常生活”,
“回到最初的那个原始的我”。
18.文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3 分)
A.走红 B.画风
C.长枪短炮 D.严丝合缝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其中不乏一些纯粹为了博流量的短视频博主
B. 纯粹为了博流量,其中不乏一些短视频博主
C. 其中一些短视频傅主,不乏纯粹为了博流量
D. 其中的短视频博主,不乏一些为了纯粹博流量
20.下列各句中引号的作用,和文中在“瘫痪”一词上所加的引号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 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 2018 年荣获改革开放 40 周年“改革先锋”称号。
B. 熟悉传统建筑的“文法”和“词汇”,才能创制出真正中国风的建筑。
C. “木叶”就是“树叶”,但古代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D. “吾至爱汝”的深情使《与妻书》既缠绵悱恻,又充满一种浩然正气。
21. 假你是当地媒体的记者,应主编要求完成一篇针对该新闻事件的评论。请你从网络
传播的角度提炼出三个合理的观点。(6 分)
22. 为庆祝建校 80 周年,学校“梦笔生花”文学社社刊决定扩版,需招聘编辑。下面是本
次招聘的相关文字,在格式、文字表达上共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5 分)
招聘启示①
我校“梦笔生花”文学社曾荣获市“十佳文学社团”②,出于社刊《梦笔
生花》扩版的需要③,现从全校同学中诚聘 5 名文字编辑④。要求具备较扎实的文字功
底⑤,具有文稿评价和雅正的能力⑥。有意者请到文学社活动室报名,⑦报名截止时间
为 4 月 25 日下午 5 时⑧,过了期限不再接受报名⑨。录取结果将在 5 月初宣布⑩。
2021 年 4 月 16 日
第 16 页 共 17 页
××中学“梦笔生花”文学社⑪
【答案】
18. D(3 分)
19. A(3 分)
20. B(3 分)
21.示例:①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不经意的发布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热度:②善用网
络传播力,弘扬真善美:③网络自媒体在蹭热点博流量时要守住常识的底线。(6 分,每
点 2 分;与角度匹配,观点正确明晰即可)
22.①“启示”改为“启事”;②句末加“称号”;⑥“雅正”改为“修改”;⑨
“过了期限”改头“逾期”;⑪面将时间置于署名下面。(5 分)
【解析】
18.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
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走红:很吃得开。
画风指的是做画的风格,指画画的笔法与构图。顾名思义,画风就是做画的风格。长枪短炮
是指摄影摄像的镜头(照相机)。严丝合缝,意思是指缝隙严密闭合。村子不可能是严丝合缝
的,故此处使用不当。
19: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
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A 自
然衔接前文的主语“一帮人”。
20.本题考查标点符号引号的作用。引号的作用有:表示引用的部分、表示特定的称谓、表
示特殊含义和需要着重指出的部分等。A 特定称谓,B 表示特殊含义,C 表示着重强调,D
表示引用部分。“瘫痪”和“文法”都有特殊含义,故选 B。
21.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评价和探究能力。示例:①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不经意的发布
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热度:②善用网络传播力,弘扬真善美:③网络自媒体在蹭热点博流量时
要守住常识的底线。(6 分,每点 2 分;与角度匹配,观点正确明晰即可)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
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①“启
示”改为“启事”;②句末加“称号”;⑥“雅正”改为“修改”;⑨“过了期限”改头“逾
期”;⑪面将时间置于署名下面。(5 分)
四、写作(60 分)
第 17 页 共 17 页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南师附中的王老师在《我在为未来耕作》一文中写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学生留学海外,带着一个设想回来了。我问他,你的研究项目还要多少年才能完成?
他说,已经做了几年,估计再有十三四年能有眉目。他的研究有可能对克服红斑狼疮起作用。
他同时告诉我,全世界大概有 5.5 万位科学家在研究战胜红斑狼疮的方法。临别时,他对我
说:“老师,人类战胜红斑狼疮的时间可能不会太远了。”我问还要多少年,他说:“估计再
有七八十年肯定够了。”
班级计划举行“学习科学家精神,创造更美好未来”主题班会。请结合你对这个故事
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情境任务式作文题。题目创设的情境是班级计划举行的“科学家精神,创
造更美好未来”主题班会,具体的写作任务是写一篇发言稿谈谈自己对材料中人物事迹
的感受和思考。抓住写作任务是关键,明确写作情境是重点,从不同角度挖掘材料内涵
则是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