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新高考2021届高三三轮冲刺模拟预测 语文试题卷(四)(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山东省新高考2021届高三三轮冲刺模拟预测 语文试题卷(四)(含答案)

ID:685018

大小:57.84 KB

页数:7页

时间:2021-05-0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年山东省新高考三轮冲刺模拟预测·语文试题卷(四) (本卷共 23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 姓名及科目,在规定位置粘贴好条形码。 2.答题要求: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非选择题使用 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非虚构文学首先要面对的就是非虚构在文学中的合法性问题,也即“真实”在文学中的合法性问题。 就文学而言,“真实”是一个很奇怪的词语。在通行的文学标准中,“真实”只是最低级的文学形式。韦勒克在《文学 理论》中谈到现实主义时认为,“现实主义的理论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坏的美学,因为一切艺术都是‘创作’,都是一个 本身由幻觉和象征形式构成的世界”。“真实”从来都不是艺术的标准。但是,必须注意到,韦勒克所反对的“现实” 和“真实”是就其最基本意义而言的,是指物理意义的现实和真实。“那儿有一朵玫瑰花”,这是物理真实,但这还不 是文学。文学要求比物理真实更多的真实,“那儿是哪儿?庭院、原野、书桌?谁种的,或谁送的?那玫瑰花的颜色、 形态、味道是什么样子?”这才进入文学的层面,因为关于这些会是千差万别的叙述。即使是非虚构写作,也只能说: 我在尽最大努力接近“真实”。在“真实”的基础上,寻找一种叙事模式,并最终结构出关于事物本身的不同意头和空 间,这是非虚构文学的核心。 非虚构文本并不排斥叙事性,相反,这也是它的必由之路。上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的美国出现了大量的非虚构作品, “一种依靠故事的技巧和小说家的直觉洞察力去记录当代事件的非虚构文学作品的形式”。非虚构文学融合了新闻报道 的现实性与细致观察及小说的技巧与道德眼光——倾向于纪实的形式,倾向于个人的坦白,倾向于调查和暴露公共问 题,并且能够把现实材料转化为有意义的艺术结构,着力探索现实的社会问题和道德困境。 一个最基本的逻辑是,只有在你声称自己是进行非虚构写作时,你才面临着“是否真实”的质疑,假借“真实”之名, 你赢得了读者的基本信任,并因此拥有了阐释权和话语权。它使你和你的作品获得了某种道德优势,更具介入性,影响 力和批判性。同样的题材,同样的人物故事,当以虚构文学面目出现的时候,读者可能会读出趣味、人性和某种幽深的 意蕴;但当以非虚构面目出现的时候,这一趣味和人性叙述就更具现实感和迫近感,它打开一个内部场景,让读者从 “旁观者”变为“剧中人”,从“品味把玩”变为“息息相关”。 非虚构文学,作为近几年才在国内被频繁提起的概念,总是容易被和虚构文学对立起来谈。作家一方面被吸引,因为它 在短时间内引起的关注要大于虚构性文学,并且里面似乎包含着某种朴素且深远的品质;另一方面又有所疑惑,认为它 与文学的本质,即虚构性——不相符合。但我认为,通往文学的道路有多条,好的文学作品总是能够挑战既有的文学概 念,从而使我们对文学本质、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进行新的思考和辨析。 (摘编自梁鸿《非虚构的真实》) 材料二: 从概念的严谨性来看,“非虚构写作”无疑有值得商榷之处,因为它似乎涵盖了虚构之外的所有文体。但倘若就目前已 发表的一些作品来看,它又呈现出某些独特的文体特征、譬如,它与报告文学、纪实文学颇不相同,不追求事件记叙的 完整性,不强调话语表达的公共性,也不崇尚主题意旨的宏大性,而是以非常明确的主观介入性的姿态,直接展示创作 主体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同时,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叙事散文,不仅拥有较长的篇幅,而且在突出其现场纪 实性的过程中,多以理性的思考和辨析为主,少有感性的抒情和诗性的怀想。 抛开概念的学理性纠缠,依据我的阅读感受和思考,“非虚构写作”的最大魅力,在于当代作家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度介 入。这种介入,是积极主动的,是微观化的,是现场直击式的。譬如李辉的《封面中国》,就是以《时代》周刊封面上 的中国人物作为聚焦,通过大量的史料梳理,在一系列微观化的细节呈现中,传达作家对这些人物以及历史事件的有效 思考。而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和《梁庄在中国》,则以故乡梁庄作为考察坐标,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记录梁庄的社 会变化与存在的问题,也跟踪了梁庄人在全国各地谋生的艰辛与尴尬,并从中展示了作者对中国乡村现代化进程的独特 反思。 无论是面对历史还是现实,“非虚构”所体现出来的这种现场式的介入性写作姿态,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改变了 当代作家习惯蛰居书斋的想象性写作,激发了作家观察社会的兴趣,使作家能够带着明确的主观意愿或问题意识,深入 某些具有表征性的社会现实领域,通过田野调查的手段,获取第一手资料,也获得最为原始的感知体验。同时,它还体 现了作家对社会历史的研究意愿,以及对某种重要问题的深入思考。 现在,有不少作家仅仅通过媒介资讯了解社会,只是凭借既往的经验惯性来处理现实,由此导致很多作品因为“不接地 气”而问题频仍。读这些作品,我们常常觉得很“隔”,用本雅明的话说是“经验的贫乏”。而“非虚构写作”的兴 起,表明了作家们置身生活现场,开始积极地介入历史或现实内部,直面复杂的生存逻辑与伦理秩序,既展示自己的精 神姿态和思想作为,也为人们了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独特的思考。 当然,这种以独特的现场感和真实感作为主要审美目标的写作,艺术性上有时会偏弱些。那些现实调查类作品尤其明 显。毕竟,它们突出的是“实录”之后的分析和思考,彰显的是创作主体的特定感受和理性思索。但是,如果当代作家 都能够抽出一些时间,亲身介入社会历史之中,进行一些必要的“非虚构写作”,我以为,这会为他们的虚构性写作提 供巨大的帮助。 (摘编自洪治纲《人民日报:“非虚构写作”的价值》) 1.下列对“非虚构文学(写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非虚构文学(写作)颇有纪实性,不仅具有真相揭示和事实还原的意味,还体现了积极勘探和理性反思的特质。 B.非虚构文学(写作)享有“真实”优势,同样的题材,以非虚构面目出现时,就更具介入性、影响力和批判性。 C.非虚构文学(写作)直接展示作品主人公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表现出非常明确的主观介入性姿态。 D.非虚构文学(写作)虽不排斥叙事性,但强调独特的现场感和真实感,少有感性抒情和诗性怀想,艺术性有时偏弱。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非虚构文学(写作)”作为新的概念,被作家关注又引发顾虑,因它与既有文学概念里的文学虚构性本质对立。 B.“非虚构文学(写作)”概念在学理上很难被厘清,但某些代表作品呈现出独特文体特征,印证了其概念的严谨性。 C.当代作家只有积极主动、深度介入社会历史,进行“非虚构”写作,才对他们的虚构性写作大有裨益。 D.材料一圈绕“真实”二字论述“非虚构文学(写作)”,材料二角度不同,但同样表现出对非虚构文学(写作)的极大肯 定。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 分)( ) A.“创造性的一个最好的标志就在于选择题材之后,能把它加以充分的发挥,从而使大家承认压根想不到会在这个题材 里发现那么多的东西。” B.“非虚构为文学提供了一种生机,让人物和故事具有某种实证性……保留可靠的真实经验和生活场地。” C.“我有时候告诉别人一个故事的轮廓,人家听不出好处来,我总是辩护似的加上一句‘这是真事’,仿佛就立刻使它身价 百倍。” D.“我所掌握到的很多资料都是独门的,但我还是觉得和那段历史隔着一层不可逾越的时空,所以决定去马来西亚作一 次实地的旅行。” 4.材料二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 分) 5.如何理解非虚构文学的“真实”?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雪峰之树 田瑛 想不到,自己会成为一棵树,置身在雪峰山顶。准确地说,这是一棵马尾松,通过一个简单的认领仪式,彼此互为化 身。 一生中去过无数地方,与会、采风或旅游,无非见证一些大同小异的风景。唯这次与往常不同,湖南雷峰山给了我惊 喜,以自然的名义邀我入伙。我不再是过客,从此作为山的一员或森林的一部分而存在,与万物同生共长。另一个我不 管走到哪里,经历什么人间风雨,也不会忘记自己是一棵树,一棵负有使命的雪峰之松,雪峰山是树的王国,它演绎了 一部树的历史。在别处,古树参天也许只是昔日景观,在这里却是现实。我的记忆深处,始终保留着森林无边的印象。 老家在湘西北的另一处大山,小时候,跟随大人出山去镇上赶场,就要经过一大片林子。路在密匝匝的树木间蜿蜒,再 大的晴天也不见阳光,阴森得可怕。后来,成片的大树倒下,劈成柴火,制成木料,运出大山。山头秃顶了,并且这一 光秃秃的景象一直向远处延伸。 雪峰山却是个例外。聚居在此的花瑶人视树为神,每年举行祭树神仪式,在族人心里播撒一遍敬畏的种子。尤其对于初 临现场的孩童,其灵魂洗礼不言而喻。当他们面朝山林而跪,懵懂的心智便从那一刻开启,想象着自己是林中的一棵大 树并照此生长,将来就像树一样顶天立地了。捍卫山林是每个人的职责,他们不甘落后,手持拿得动的家伙冲在前面, 成功阻止了砍伐,保住了森林。 雪峰山堪称人树合一之地。人即树,树即人,树在人的敬仰中默默生长,又荫庇人世代繁衍。树是不会辜负人类的,它 给予的滋养始终如一,既给了瑶寨一片遮天绿荫,又使雪峰山的一片肺叶保存完好。 如果时光倒回至更早的年头,雪峰山的树和子民既承受过深重国难,又为国争得了举世荣光。在著名的湘西会战中,侵 华日军的铁蹄止步于雪峰山,受降纪念坊就在不远处的芷江城。当时战事惨烈,弹坑遍地,无数棵大树被炮火拦腰折 断,但它们像顽强的雪峰山人一样没有倒下,残存的主干依然挺立,春来又发新枝,还原为一片新的密林。 沅水滔滔。这支由雪峰山脉的飞瀑、流泉汇聚而成的水系,流经之处,人杰地灵。无论土生土长者还是外来者,只要接 上雪峰山的气,都将成长为参天大树。2000 多年前,屈原在观摩学习沅水流域大型巫、道祭祀的基础上,创作了《九 歌》。千年之后,唐代诗人王昌龄被谪龙标尉,在雪峰山西麓的黔城创建龙标书院。又过千年,“睁眼看世界”的先驱、 近代思想家魏源在雪峰山主峰白马山麓的腹地一马前镇诞生。还有一位从雪峰山走出的出版家舒新城,主编《辞海》, 影响深远。 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雪峰山下出现了一块实验田,它的主人便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如今,已经九旬高龄的他, 为圆粮食更加高产之梦,依然奔波在田间和世界各地。 我们则是后来者,是来共赴一个“与树结缘”的约会。本是一群书生,却硬要给雪峰山添一抹翠色,营造一片别样的文学 之林大家齐聚于雪峰山,几乎在同一时刻彻底改变了身份,各自成为了一棵树。我们这些长期蜗居都市的文弱书生,现 在一概“枝干虬扎”,若再回到书斋伏案写作,笔力便具有了从未有过的坚硬与苍劲,那定然是树神附体所致。 诸多树种,主人偏偏挑选了马尾松给我们认领。这恰好是我最熟悉的树种,熟悉到一眼能认出它来,与我比肩齐高,分 明就是我儿时的一个伙伴。马尾松又叫枞树,用途广泛,它几乎贯穿了我的童年,童年的全部快乐与辛酸都和它分不 开。每次钻进枞树林,必有所求,也必有所获,我曾爬上数丈高的树巅,斫下枯桠作柴火;在枞菌生长的季节,一大清 早背着背笼去捡菌子,那是一家人上好的食材。枞菌难以人工培植,所以稀有珍贵也在情理之中。枞树还注定了我与音 乐的某种缘分,最早接触或者说最喜欢的乐器是二胡,但那时的家境决定我不可能花钱购买,只能动手自制,其松香便 是取自枞树青脂。二胡一旦拉响,隐约能听到松涛合鸣。对于山民来说,枞树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燃烧照明。将溢满松 脂的树蔸劈开,肢解成碎块,当地人叫枞膏油。在没有电甚至缺少煤油的年代,松明便是照亮山寨夜晚的唯一灯具、火 炬,又或光明的源泉。 然而,这一切已成过往。昔日的故乡少年一旦走出,再难找到回家的路。曾经长满马尾松的地方早就物是人非,那个在 此留下辛酸与快乐的人也近垂暮,他和马尾松的故事将以另一种版本展开。雪峰山收留了他,他就是我,还有我们。不 仅仅是我们,我们只是这片文学林的拓荒者,雪峰山期待着更多人加入,相信一定会有真正蔚然成林的那一 天...... (选自 2020 年 6 月 15 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作者来雪峰山参加了一个“与树结缘”的活动,认领了一棵马尾松,由此生发出诸多感慨,这是本文创作的缘起。 B.认领雪峰山之树后,作者说自己也成为了一棵树,非常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对于树木、对于大自然的敬重和亲近感。 C.聚居于雪峰山的花瑶人视树为神,貌似落后的行为中恰恰体现了敬畏自然、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现代先进理 念。 D.在惨烈的湘西会战中,无数棵大树被炮火摧折,但主干依然挺立,春来又发新枝,象征了顽强不屈的中华民族精 神。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想不到,自己会成为一棵树,置身在雪峰山顶。”文章起笔巧妙,既点明文章的题目,又形成一定的悬念,激发读 者的阅读兴趣。 B.“雪峰山收留了他,他就是我”中的“他”和“我”在两种人称之间自然切换,体现了作者展望未来和立足现在两种不同 的视角。 C.“我们这些长期蜗居都市的文弱书生,在一概‘枝干虬扎’”运用比喻,形象地赞美了雪峰山给予“我们”创作上的坚硬和 苍劲。 D.“他和马尾松的故事将以另一种版本展开”中的“版本”本是图书出版专用词,作者将其用于人和树的故事,非常新奇 也非常贴切。 8.文中有两处写到“我”童年的经历,分别有什么作用?(4 分) 9.分析概括文章以“雪峰之树”为标题的用意。(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马超字孟起,右扶风茂陵人也。父腾,灵帝末与边章、韩遂等俱起事于西州。初平三年,遂、腾率众诣长安。汉朝以遂 为镇西将军遣还金城腾为征西将军遣屯郿后腾袭长安败走退还凉州司隶校尉钟繇镇关中移书遂腾为陈祸福。腾遣超随繇 讨郭援、高干于平阳,超将庞德亲斩援首。后腾与韩遂不和,求还京畿。于是征为卫尉,以超为偏将军,封都亭侯,领 腾部曲。 超既统众,遂与韩遂合从..,及杨秋、李堪、成宜等相结,进军至潼关。曹公与遂、超单马会语,超负其多力,阴欲突前 捉曹公,曹公左右将许褚嗔目盻之,超不敢动。公用贾诩谋,离间超、遂,更相猜疑,军以大败。超走保诸戎,曹公追 至安定,会北方有事,引军东还。杨阜说曹公曰:“超有信、布之勇,甚得羌、胡心。若大军还,不严为其备,陇上诸 郡非国家之有也。”超果率诸戎发击陇上郡县,陇上郡县皆应之,杀凉州刺史书康,据冀城,有其众。超自称征西将 军,领.并州牧,督凉州军事。康故吏民杨阜、姜叙、梁宽、赵衢等,合谋击超。阜、叙起于卤城,超出攻之,不能下; 宽、衢闭冀城门,超不得入。进退狼狈,乃奔汉中依张鲁。鲁不足与计事,闻先主围刘璋于成都,密书请降。 先主遣人迎超,超将兵径到城下,城中震怖,璋即稽首,以超为平西将军,督临沮,因为前都亭候。先主为汉中王,拜 超为左将军,假节。章武元年,迁骠骑将军,领凉州牧,进犛乡侯,策曰:“朕以不德,获继至尊,奉承宗庙..。曹操父 子,世载其罪,朕用惨怛,疢如疾首。海内怨愤,归正反本,暨于氏、羌率服,獯鬻慕义。以君信著北土,威武并昭, 是以委任授君,抗飏虓虎,鉴董万里,求民之瘼。其明宣朝化,怀保远迩,肃慎赏罚,以笃汉祜,以对于天下。” 二年卒,时年四十七。临没上疏曰:“臣门宗二百馀口,为孟德所诛略尽,惟有从弟岱,当为微宗血食..之继,深托陛 下,余无复言。”追谥超曰威侯,子承嗣。 (选自《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汉朝以遂为镇西/将军遣还金城/腾为征西/将军遣屯郿/后腾袭长安/败走/退还凉州/司隶校尉钟繇镇关中/移书遂/腾/为 陈祸福 B.汉朝以遂为镇西/将军遣还金城/腾为征西/将军遣屯郿/后腾袭长安/败走/退还凉州司隶校尉/钟繇镇关中/移书遂/腾/为 陈祸福 C.汉朝以遂为镇西将军/遣还金城/腾为征西将军/遣屯郿/后腾袭长安/败走/退还凉州/司隶校尉钟繇镇关中/移书遂/腾/为 陈祸福 D.汉朝以遂为镇西将军/遣还金城/腾为征西将军/遣屯郿/后腾袭长安/败走/退还凉州司隶校尉/钟繇镇关中/移书遂/腾/为 陈祸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3 分)( ) A.合从指战国时苏秦游说六国诸侯联合拒秦。秦在东方,六国地处南北,故称合从。在本文中是联合的意思。 B.领是指古代官员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文中“领并州牧”即指马超任其他职务的同时兼任并州牧之职。 C.宗庙是供奉历朝历代国君牌位、举行祭祀之地。宗庙制度为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D.血食是指享受祭祀用品或直接指祭用的食物,古代常以“血食”、“不血食”借指国家的延续和破灭。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在钟繇的建议之下,马腾派遣马超随钟繇去往平阳征讨郭援、高干,马超手下将领庞德亲自斩下郭援的首级。 B.马超与韩遂合作,并和杨秋等人结盟,带兵打到潼关。曹操用计离间马超和韩遂二人,使其互相猜疑而至大败。 C.马超带兵径直到了成都城下,成都城内吏民都很害怕,刘璋立即行礼,任命马超为平西将军,让他监管临沮。 D.马超死前上书,言明因为曹氏杀戮,堂弟马岱已是马家微弱血脉最后的继承人,所以恳切地将堂弟托付给皇帝。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曹公与遂、超单马会语,超负其多力,阴欲突前捉曹公,曹公左右将许褚瞋目盻之,超不敢动。 14.章武元年,马超凭借什么让先主为之封侯?先主对他有何期待?请简要说明。(3 分)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5~16 题。 池口风雨留三日① 黄庭坚 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 水远山长双属玉②,身闲心苦一舂锄③。 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 俯仰之间已陈迹,莫④窗归了读残书。 【注】①熙宁、元丰年间,作者一直位卑职微。元丰三年(1080)秋,他自汴京赴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任县令,于 池口镇为风雨所阻,逗留三日,作此诗。②属玉:鸟名。③舂锄:即白鹭,其啄食姿态如农夫舂锄,故名。④莫:即 “暮”。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首联紧扣题目,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小市人家避雨在家以菜蔬度日的孤城风雨图。 B.颔联触物起兴,近观山水如属玉,远眺白鹭翩飞,于闲适宁静中见出诗人内心的波澜。 C.白鹭,满身雪白,看似清高闲雅,一个“苦”字,表面写白鹭,而实际则是诗人的自喻。 D.本诗涉笔成趣,在寻常事物的形象中参与名理,颇具理趣,写景淡雅有致,抒情含蓄委婉。 16.杨万里说:“翻尽古人公案,最为妙法。”反用典故成语,古人称为翻案法。本诗中也有类似的用法,请指出并简要 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曹操《短歌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月喻人,表明自己对贤才的敬仰与渴慕。 ( 2 ) 魏 征 《 谏 太 宗 十 思 疏 》 中 , 写 诚 信 待 人 与 轻 视 他 人 会 产 生 迥 异 结 果 的 句 子 是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 3 ) 杜 牧 《 阿 房 宫 赋 》 中 , 告 诫 人 们 如 果 不 吸 取 历 史 教 训 就 会 重 蹈 覆 辙 的 句 子 是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第一回进山东,春正在发生,出渣关沿着黄河古道走,同车里有着几个和尚——和尚使我们与古代亲近——恍惚里,春 秋战国的风云依然 ,我这是去了鲁国之境了。鲁国的土地果然肥沃,人物果然礼仪,狼虎的秦人能被接纳吗?沉 沉的胡琴声从那一簇蓝瓦黄墙里传来,音绵长,和那一条并不知名的河,在暮色苍茫里蜿蜒而去, 着,如麦田上 浓得化不开的雾气。我听见了在泗水岸上,有了“逝者如斯夫”的声音,从孔子一直说到现在。 我的祖先,那个秦嬴政,在他的生前是曾经焚书坑儒过的,但居山高为秦城,秦城已坏,凿池深为秦坑,自坑其国。江 海可以泪竭,乾坤可以倾侧,唯斯文用之不息。如今,他的后人如我者,却 来拜孔子。其实,秦嬴政在统一天下 后也来过鲁国旧地,他在泰山上祀天,封禅是帝王们举行的,我来山东,除了拜孔,当然也得去登泰山,只是 上 天给我以艺术上的想象和力量。孔门弟子三千,我算不算三千零一呢?我没有给伟大的先师带一束干肉,当年的苏轼可 以唱“执瓢从之,忽焉在后”,我带来的唯是一颗头颅,在孔子的墓前叩一个重响。 (节选自贾平凹《进山东》)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逝者如斯夫”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 分)( ) A.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 B.但我们没有人根据“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C.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 D.经过“三个代表”教育,村委会的面貌大大改观。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演绎 弥散 日行千里 祈求 B.演义 弥漫 千里迢迢 祈求 C.演绎 弥散 千里迢迢 期求 D.演义 弥漫 日行千里 期求 20.请赏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鲁国的土地果然肥沃,人物果然礼仪,狼虎的秦人能被接纳吗?”的修辞效果。(3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①近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科海钠创始人兼董事长胡勇胜团队联合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及法国波尔多 大学等提出了一种简单的预测钠离子层状氧化物构型,并在实验上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为低成本、高性能钠离子电 池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的设计制备提供了理论指导。相关成果以“钠离子电池层状氧化物材料的合理设计”为题,于 2020 年 11 月 6 日在线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②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学电池市场的日益发展和人们时环境问题的快速重视,二次电池(又称可充电电池或蓄电池)这 种能实现电能与化学能转化的新型储能技术,在新一轮能源变革中广泛受到关注。③其中,虽然锂离子电池已成为占据 全球电化学储能规模市场 80%份额的“绝对一哥”,但由于其资源稀缺和成本高昂,产业发展面临“天花板”,而资源 储量丰富、成本低廉的钠离子电池,便成了极佳的补充。然而,钠离子电池的性能却受到可用电极材料的限制,尤其是 以层状氧化物材料为主的正极材料的限制。 21.上面两段文字有三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6 分) 22.请给上面两段新闻报道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 30 个字。(5 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按照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精神,各学校都要求教师网上授课。与传统课堂教学不同,“网 课”是利用电子设备进行远程教学。学习者可通过“网课”达到学习、练习和巩固知识的目的。由于学习者是居家学 习,家长往往还要起到督促作用。疫情得到控制,学校开学,“网课”结束。 高三某班准备搞一个有关“网课”利弊的主题班会,让长时间沉浸于“网课”的学生畅所欲言。 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发言稿,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1.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 求,如本题“下列对‘非虚构文学(写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 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C 项,“直接展示作品主人公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是错误 的。原文说的是“而是以非常明确的主观介入性的姿态,直接展示创作主体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由此可 知,非虚构文学(写作)直接展示的是创作主体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而不是作品主人公对事件本身的观 察、分析和思考。故选 C。 2.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 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 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 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 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 项,“因它与既有文学概念里的文学 虚构性本质对立”是错误的。由原文“非虚构文学,作为近几年才在国内被频繁提起的概念,总是容易被和虚构文学对立 起来谈。作家一方面被吸引,因为它在短时间内引起的关注要大于虚构性文学,并且里面似乎包含着某种朴素且深远的 品质;另一方面又有所疑惑,认为它与文学的本质,即虚构性——不相符合”可知,“非虚构文学(写作)”作为新的概 念,被作家关注又引发顾虑有两方面的原因,题干以偏概全。B 项,“印证了其概念的严谨性”是错误的。由原文“从概 念的严谨性来看,‘非虚构写作’无疑有值得商榷之处,因为它似乎涵盖了虚构之外的所有文体。但倘若就目前已发表的 一些作品来看,它又呈现出某些独特的文体特征”可知,非虚构文学(写作)概念的严谨性有值得商榷之处。C 项,“只 有……才”是错误的。由原文“如果当代作家都能够抽出一些时间,亲身介入社会历史之中,进行一些必要的‘非虚构写 作’,我以为,这会为他们的虚构性写作提供巨大的帮助”可知,当代作家积极主动、深度介入社会历史,进行“非虚构” 写作,对他们的虚构性写作是大有裨益,但不是必要条件。故选 D。 3.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 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 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材料二强调的是“非虚构写作”的最大魅 力,在于当代作家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度介入。而 D 项中当作者感觉和历史有隔阂时,决定做一次实地的旅行,也就是 对现实做一次深度的介入。故选 D。 4.①采用多种论证方式,论证充分。采用举例论证,以李辉、梁鸿的作品为例,证明非虚构写作表现了当代作家对历 史、现实的积极主动、微观化、现场直击式的深度介入。采用对比论证,将不同作家进行对比,强调了非虚构写作对于 作家在介入性写作方面的激发及意义。②论证客观,既写到“非虚构写作”的价值,也兼顾到其艺术性偏弱的不足。③用 语严谨,“依据我的阅读感受和思考”"我认为"等语言,表述严密不留漏洞,表现了论证思维的缜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 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理解文章所写的内容,然后可以从论证的结构和手法上 进行分析,然后议论文还讲究逻辑严密、用语准确。从论证方式上来看,本文采用了多种论证方式。比如在论证“非虚 构写作”表现了当代作家对历史、现实的积极主动、微观化、现场直击式的深度介入这一观点时,采用了举例论证,以 李辉的《封面中国》和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和《梁庄在中国》为例进行论证。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将像李辉、梁鸿 这样的“非虚构写作”作家和那些通过媒介资讯了解社会,凭借既往的经验惯性来处理现实的一些作家进行对比,强调了 非虚构写作对于作家在介入性写作方面的激发及意义。从用语来看,议论文讲究用语的准确性,如“从概念的严谨性来 看,‘非虚构写作’无疑有值得商榷之处,因为它似乎涵盖了虚构之外的所有文体”中“似乎”一词,表述严密;“依据我的 阅读感受和思考”"我认为"等语言,表述严密不留漏洞,表现了论证思维的缜密。本文段既写到“非虚构写作”表现了当代 作家对历史、现实的积极主动、微观化、现场直击式的深度介入,即它的价值。同时也写到“非虚构写作”的不足,比如 其艺术性偏弱,论证比较客观。 5.①基于事实的“真实”。用纪实的形式,调查、暴露现实问题。②文学的“真实”。寻找一种叙事模式,能把现实材料转 化为有意义的艺术结构,表现作者对现实真实的观察和思考。③阅读体验的真实。非虚构文学更具现实感,使读者变为 剧中人。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李杰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 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 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由原文“非虚构文学融合了新闻报道的现实性与细致观察及小说的技巧与道德眼光——倾向于 纪实的形式,倾向于个人的坦白,倾向于调查和暴露公共问题,并且能够把现实材料转化为有意义的艺术结构,着力探 索现实的社会问题和道德困境”可知,非虚构文学的“真实”是基于事实的“真实”。用纪实的形式,调查、暴露现实问题。 同时,非虚构文学的“真实”是寻找一种叙事模式,能把现实材料转化为有意义的艺术结构,表现作者对现实真实的观察 和思考,是一种文学的“真实”。由原文“当以非虚构面目出现的时候,这一趣味和人性叙述就更具现实感和迫近感,它 打开一个内部场景,让读者从‘旁观者’变为‘剧中人’,从‘品味把玩’变为‘息息相关’”可知,非虚构文学的“真实”是阅读体 验的真实。非虚构文学更具现实感,使读者变为剧中人。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6.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C 项,“体现了敬畏自然、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现代先进理念” 说法错误,不能说视树为神体现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现代先进理念”,原文的表述是“聚居在此的花瑶人视树为神,每年 举行祭树神仪式,在族人心里播撒一遍敬畏的种子”,并没有涉及“建设生态文明”的表述。故选 C。 7.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B 项,“体现了作者展望未来和立足现在两种不同的视角” 说法错误,正确的理解应是:体现了作者审视过去和立足现在两种不同的视角。故选 B。 8.①第一处写“我”的老家由当年的树木茂密变为后来的山头秃顶,反衬雪峰山古树参天的景象,赞扬了花瑶人保护自然 环境的美好行为。②第二处写儿时的“我”与马尾松的不解之缘和诸多往事,正衬今天的“我”与雪峰山马尾松的新缘分, 为突出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期许做好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中具体段落的作用的分析能力。第一处,在文中的第三段,“我的记忆深处,始终保留着森林 无边的印象。老家在湘西北的另一处大山,小时候,跟随大人出山去镇上赶场,就要经过一大片林子。路在密匝匝的树 木间蜿蜒,再大的晴天也不见阳光,阴森得可怕。后来,成片的大树倒下,劈成柴火,制成木料,运出大山。山头秃顶 了,并且这一光秃秃的景象一直向远处延伸”,“我”因为看到“雪峰山是树的王国,它演绎了一部树的历史。在别处,古 树参天也许只是昔日景观,在这里却是现实”雪峰山古树参天的景象,想到老家由当年的树木茂密变为后来的山头秃 顶,运用了反衬手法,赞扬了花瑶人保护自然环境的美好行为。第二处,在文中的倒数第三段,主人挑选了马尾松给我 们认领,而马尾松“分明就是我儿时的一个伙伴”,“它几乎贯穿了我的童年,童年的全部快乐与辛酸都和它分不开”,儿 时的我与马尾松有着不解之缘和诸多往事,从而正衬现在的“我”与雪峰山马尾松又有了新的不解缘分,为突出作者对美 好未来的期许做好铺垫,使主题更鲜明。 9.①概括文章基本内容。雪峰之树是全文的核心意象,文章的所有内容都是写雪峰之树或与雪峰之树密切相关的人、 事。②构成文章行文线索。文章从雪峰之树起笔,用雪峰之树结篇,中间内容也都围绕雪峰之树展开,全文的线索明 晰,结构圆满。③形象揭示文章主题。在文中,雪峰之树既是自然的树,更是民族文化、民族力量和民族精神的象征。 【解析】本题考查对散文标题作用的分析鉴赏能力。首先,从内容上看,雪峰之树是全文的核心意象,如“一个我不管 走到哪里,经历什么人间风雨,也不会忘记自己是一棵树,一棵负有使命的雪峰之松”“雪峰山是树的王国,它演绎了一 部树的历史。在别处,古树参天也许只是昔日景观,在这里却是现实”,文章的所有内容都是写雪峰之树或与雪峰之树 密切相关的人、事。其次,从情节结构上看,“雪峰之树”是本文的线索,文章的开头“想不到,自己会成为一棵树,置 身在雪峰山顶。准确地说,这是一棵马尾松,通过一个简单的认领仪式,彼此互为化身”,以“雪峰之树”起笔,文章的 结尾“不仅仅是我们,我们只是这片文学林的拓荒者,雪峰山期待着更多人加入,相信一定会有真正蔚然成林的那一 天……”,以“雪峰之树”收束全文,文中仍围绕“雪峰之树”展开,如“雪峰山是树的王国,它演绎了一部树的历史”“雪峰 山堪称人树合一之地。人即树,树即人,树在人的敬仰中默默生长,又荫庇人世代繁衍”等等,线索清晰,首尾呼应, 结构圆和。最后,从文章的主旨来看,本文借助“雪峰之树”,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对于树木、对于大自然的敬重和亲近 感,突出了雪峰之树既是自然的树,更是民族文化、民族力量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深化了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10.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子的翻译是:汉朝皇帝任命韩遂为镇西将军,派遣他驻守金城;马腾为征西 将军,派遣他驻守郿县。后来马腾攻击长安,失败退走,只好退回凉州。司隶校尉钟繇镇守关中,分别写书信给韩遂、 马腾陈说厉害关系。“镇西将军”是一个官职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AB;“退还凉州”主语“马腾”承前省略,表意完 整,“司隶校尉”是一个官职名,与下句“钟繇”关系密切,不能断开,排除 D。故选 C。 11.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能力。A 项,“秦在东方,六国地处南北”错,应该是秦国在西方,六国在 东方并呈南北方向分布,故称合纵。故选 A。 12.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 项,“刘璋立即行礼,任命马超为平西将军”错 误,是刘璋立即投降俯首称臣,刘备便任命马超为平西将军。从前文的“闻先主围刘璋于成都”可以看出。故选 C。 13.曹操与韩遂、马超只带少数人马会面,马超依仗自己多有武力,暗中想突然上前捉拿曹操,曹操身边的将领许褚怒 目注视马超,马超才不敢动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翻译时的关键词有:会语,会面;负,依仗;阴,暗中;突前,突然上前;瞋 目,瞪眼;盻,注视。 14.(1)马超在北方很有号召力,作战威武;(2)期望他能发挥勇武、谋略,解救人民苦难,恩威并施,感化教育百 姓,赏罚分明,使百姓感到汉朝统治下的幸福。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本题有两问,第一问是“章武元年,马超凭借什么让先主为之封 侯?”,主要语境在原文第三段“以君信著北土,威武并昭,是以委任授君”意思是,由于马超你在北方很有号召力,威 武都得到了展现,所以就委任你。据此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即可。第二问“先主对他有何期待”,语境在第三段“抗飏虓 虎,鉴董万里,求民之瘼。其明宣朝化,怀保远迩,肃慎赏罚,以笃汉祜,以对于天下”,意思是,让你张扬虓虎之勇 略,监察广大的区域,解救人民的困难。进而将朝庭的恩威并施,远近感化,严肃谨慎地执行赏罚,以此来让他们感到 汉朝统治下的幸福。据此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马超表字孟起,是右扶风郡茂陵人。父亲马腾在灵帝末年时期与边章、韩遂等人一起在西部雍凉地区起事。初平三年, 韩遂、马腾率军到长安。汉朝皇帝任命韩遂为镇西将军,派遣他驻守金城;马腾为征西将军,派遣他驻守郿县。后来马 腾攻击长安,失败退走,只好退回凉州。司隶校尉钟繇镇守关中,分别写书信给韩遂、马腾陈说厉害关系。于是马腾派 遣马超跟随钟繇在平阳讨伐郭援和高干,战斗中被箭射中,马超立即用布带裹好受伤的小腿又继续战斗,马超的部将庞 德亲手斩杀郭援。后来马腾与韩遂关系恶化,请求前往京城。于是马腾被任命为卫尉,马超任命偏将军,封都亭侯,带 领马腾的部下。 马超既然统领了马腾的军队,于是与韩遂合作,以及杨秋、李堪、成宜等一起结盟,带兵打到了潼关。曹操与韩遂、马 超只带少数人马会面,马超依仗自己多有武力,暗中想突然上前捉拿曹操,曹操身边的将领许褚怒目注视马超,马超才 不敢动手。曹操军在蒲阪津要西渡黄河时,马超对韩遂说,“我们应该在渭水北面去阻止曹军过河,过不了二十天,黄 河东面的粮草就会耗尽,他们就只能败走了”,但是韩遂却说:“我们就让他们过河时,困在河中,还怕他们败得不更快 吗!”马超的计策最终没能被实施。曹操听到马超的策后,说:“马超若不死的话,我连死后埋葬的地方都没有了!”曹 操用了贾诩的计谋,离间马超、韩遂二人,使两人相互猜疑对方,联军终于大败。马超败走至诸方羌胡之地,曹操追到 了安定,恰好北方有事,只好带领大军向东回师。杨阜对曹操说:“马超有韩信、英布的智勇,羌胡蛮族非常爱戴。如 果大军回朝,不严加防备马超,那么陇上的所有郡县将不再受国家管辖。”马超果然带领羌胡之兵攻击陇上郡县,陇上 郡县全部响应马超,杀死了凉州刺史韦康,霸占翼城,收编韦康军队。马超自称是征西将军,兼任并州牧之职,督管凉 州地区的军事。韦康的老部下杨阜、姜叙、梁宽、赵衢等人,打算合作谋划攻打马超。杨阜、姜叙在卤城起兵,马超出 兵攻击他们,不能攻破卤城;梁宽、赵衢关闭翼城门,马超回不去翼城。进退不得,只好前往汉中依附张鲁。张鲁不能 共事,只敢固守土地,又听闻刘备攻在成都包围刘璋,就发秘密书信投靠刘备。 刘备派遣手下迎接马超,马超带兵直接到成都城下。成都城内震惊民吏都很惧怕,刘璋立即投降俯首称臣,刘备便任命 马超为平西将军,督管临沮,爵位仍然沿用前面朝廷所封的都亭侯。刘备进位汉中王,拜马超为左将军和假节的称号 (地方军政官的称号,能杀犯军令者)。章武元年刘备称帝,马超升迁骠骑将军,兼任凉州牧,进封犛乡侯,受爵位的 策书上说:“朕以无奈之下,继任了大统,从而能够延续汉室宗庙。曹操父子,有累世的罪过,朕很悲伤,忧虑得像得 病了一样。天下都很气愤而怨恨,无不想归本反本,氐羌人的全部顺服,周边少数民族都敬仰正义,由于马超你在北方 很有号召力,威武都得到了展现,所以就委任你。让你张扬虓虎之勇略,监察广大的区域,解救人民的困难。进而将朝 庭的恩威并施,远近感化,严肃谨慎地执行赏罚,以此来让他们感到汉朝统治下的幸福。” 第二年马超死了,年仅四十七岁。死前上书皇帝说:“臣家族本有二百多人,被曹操杀的快没了,仅仅留下堂弟马岱, 自当继承马家血脉,现在托付给陛下,便无其他的要求了。”追谥马超为威侯,马超的儿子马承继承爵位。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 2 小题,9 分) 15.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B.“近观山水如属玉,远眺白鹭翩飞”错,原句“水远山长双属玉”那浩浩江 水流向远方,迤逦的山岭,看上去像一双属玉鸟。可知应该是“远眺山水如属玉,近观白鹭翩飞”。故选 B。 16.(1)颈联中,反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成语,临渊不羡鱼,暗示自己与世无争的恬淡心情。(2)尾联中, 虽化用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成句“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王的本意是感叹人生短暂,不觉悲从中来。尾联 虽用其字面,其意却相反:世事瞬息万变,面对无常的人生,还是退出争名逐利之场,到书中去寻找乐趣。以达道之言 作结,表现出超迈脱俗的胸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题干中的“翻案法”就是“反用典故成语”,考生找出诗中运用的典故, 说明是如何“反用”的,表达了什么情感即可。颈联是以人起兴。渔翁刚从屋舍来水边收网,这一极偶然的景象却触动了 诗人对世事的感慨。他由网而联想到鱼,于是反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成语(《汉书·董仲舒传》),渔翁从 邻舍出来收网具,而我并不羡慕鱼美可口,表达了不求仕进、自甘淡泊的心境。“俯仰之间已陈迹”化用王羲之《兰亭集 序》的成句:“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逸少的本意是感叹人生短暂,不觉悲从中来。黄庭坚虽用其字面,其 意却相反:世事瞬息万变,面对无常的人生,还是退出争名逐利之场,到书中去寻找乐趣。这正如他在另一首诗中所说 的:“功名富贵两蜗角,险阻艰难一酒杯。百体观来身是幻,万夫争处首先回。胸中元有不病者,记得陶潜归去来”。诗 以达道之言作结,表现出超迈脱俗的胸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1)明明如月 何时可掇 (2)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解析】本题考查背诵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的字有:掇,竭,傲,鉴,哀。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 18.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逝者如斯夫”引号作用是引用。A.“人”引号的作用是特殊含 义。B.“礼尚往来”引号的作用是表示强调。C.“过人头”加引号,表示引用。D.“三个代表”引号的作用是表示特定 称谓。故选 C。 19.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演绎:铺陈,发挥;展现,表现。演义:敷陈义理而加以引 申。此处和“春秋战国的风云”应选用“演义”。弥散,指烟雾、气味等向四周扩散,分散开。弥漫,烟尘或水雾布 满,到处都是。此处指声音充满空间,应选用“弥漫”。日行千里,意思是一天能走一千里。形容速度惊人。千里迢 迢,意思是形容路途遥远。语境强调远道而来,应选用“千里迢迢”。祈求,拼音是指恳切地希望得到。期求,指希 望;企求。对应前文“在泰山上祀天”和“上天给我以艺术上的想象和力量”此处用“祈求”。故选 B。 20.反复的修辞强调了山东土地的富庶和人民的修养;借代的修辞,增强了语言表达的历史感和空间感表,古今纵横, 使语言更有张力,表达了作者对这块土地的敬畏之情;比喻的修辞生动的呈现了“我”这个来自陕西的汉子粗犷豪放的 形象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修辞效果的能力。“果然”运用两次,为反复,强调山东这块土地物质丰饶,人民知书 达理;鲁国代指山东,秦人代指来自陕西的自己,这样把过去与现在,历史与时代结合起来,语言更富有内涵,耐人寻 味;把自己比喻为“虎狼”,既指古来秦地民风彪悍,又表明自己的性格和民风一致,粗犷豪放,语言生动形象,富有 表现力。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 21.在“状氧化物构型”的后面加“的方法”;将“日益”和“快速”对调(或将“快速”改为“高度”);把“广泛”移到“关注”的前 面。(每处 2 分)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第①句“……提出了一种简单的预测钠离子层状氧化物构型”成分残缺,在“状氧化物 构型”的后面加“的方法”。第②句“随着全球化学电池市场的日益发展和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快速重视”搭配不当,将“日益” 和“快速”对调,或将“快速”改为“高度”。第②句“在新一轮能源变革中广泛受到关注”语序不当,把“广泛”移到“关注”的前 面。 22.我国学者(1 分)在钠离子电池层状氧化物研究方面(2 分)取得重要进展(2 分)。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新闻标题五要求:题文一致,事实要与内容完全一致;一语破的,抓住新闻中最重 要的最有特点的最本质的事实;简洁明快,锤炼字句,适当采用简称;旗帜鲜明,明确的是非、鲜明的爱憎;生动活 泼,生动形象,注意选词。 四、写作(60 分) 8.略。【写作指导】命题方式:任务驱动型作文 审题要点: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 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发言稿,阐述自己的观点与 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这就要求考生把握材料的重心,联系自己的感悟或经历立意作文。 审题过程:对于长期接受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中学生来说,网课算得上是新生事物。疫情期间,学生身在网课之中,自 然体验到其中的酸甜苦辣,但亦有可能“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此作文题意在让学生更加理性地去认识 或看待网课,如果只是将彼时彼刻接受网课的情绪带进去,进行矫情的夸赞和恶毒的诋毁,都不是主题班会的应有之 义。学生可以理性、辩证地看待网课现象,既可彰显其利,又可针砭其弊,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希望与建议。切忌隔靴搔 痒,套话连篇。就试题材料而言,可以从与传统课堂比较、学习者、督促者等角度切入,客观理性地分析,一分为二地 辩证看待,单方面强调利或弊都有失偏颇。 参考立意:网课利弊皆有,取舍因人而异;网课诚可贵,育人价更高;让网课健康发展;网课虽便捷,但不要过度;正 确对待网课;长于自律,乐于求学者,网课必然获益匪浅;……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