贰
一 潜心研究研究高考试题
全国卷——主流导向
地方卷——多元理解
高考研究的三个层面:
命题研究(命题理念、考查意图、能力要求,试题信度、效
度、难度、区分度等)
试题分析(考查内容、试卷结构、考查重点、问题设计、选
项表述、答题要点等)
备考策略(计划制订、时间安排、复习内容、复习方法、提
分技巧等)
二 关注高考顶层设计
★《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2014年9月由国务院发布,正
式启动新一轮高考改革,这是恢复高考40年以来最统、最全而、最深入的一次
改革。
主要目标: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
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
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
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
主要任务:一是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进一步促进机会公平。二是改
革考试形式和内容,更好地引导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三是改革招
生录取机制,规范考试加分、自主招生,拓宽多种形式学习通道。四是改革
监督管理机制,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加强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五是开展
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
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
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
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
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
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
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命题要增强基础性,考查学生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要增
强综合性,体现学生综合素质和学科素养;要加强应用性,注重
理论密切联系实际;要增强探究性和开放性,考查学生的创新意
识和创新能力。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 姜钢 教育部考试中心党委书记 刘桔,
《牢记立德树人使命 写好教育考试奋进之笔》,2018年3月3日)
★ “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与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命题要
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为依据,实施普通高中新
课程的省份不再制定考试大纲。”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
导意见》,2019年6月19日。
★2020年1月7日教育部考试中心研制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中国高考评价体
系说明》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高考评价体系由“一核”“四层”“四翼”组成。其中“一核”是高考的核心功能,
回答“为什么考”的问题,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
“四层”为高考的考查内容,回答“考什么”的问题,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
关键能力、必备知识”。
“四翼”为高考的考查要求,回答“怎么考”的问题,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
性、创新性”。
★ 2020年高考命题要以立德树人为鲜明导向,充分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
加强关键能力考查,优化试题情境设计,增强应用性、创新性,引导中学遵循教育规律,
促进素质教育发展,助力学生全面成长。
——教育部《关于做好2020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2020.1.9)
★今年我们将以“稳”字当头,科学施策、精准施策,高考的命题将保持试卷结构、
题型题量,以及考试难度的相对稳定。今年还有高考综合改革的首考落地的四个省市,
试卷也将在各省前期统一组织的适应性测试的基础上保持相对稳定。
——考试中心主任孙海波在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上的发言(6月19日上午)
国办29号文件发布后,中国高考进入“后考纲时代”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教育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
导意见》
国办发[2019]29号(2019年6月11日发布)
(十五)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不再制定考试大纲。
1.优化考试内容
2.创新试题形式
3.科学设置试题难度
三 了解高考评价体系
及语文核心能力
• 一核:为什么考(高考功能)
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
• 四层:考什么(高考内容)
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
核心价值
• 四翼:怎么考(命题思路)
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
“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关键概念和重要关系
•一、“一核”:高考的核心功能
•(一)立德树人——高考的根本任务
•(二)服务选才——高考的基本功能
•(三)引导教学——基础教育对高考的现实要求
•(四)三大功能之间的关系
•二、“四层”:高考的考查内容
•(一)“四层”考查内容的构建原则 (二)核心价值在高考考查中的引领作用
(三)学科素养在高考考查中的导向作用 (四)关键能力是高考考查中的重点内容
(五)考查内容在发展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三、“四翼”:高考的考查要求
•(一)基础性:高考强调基础扎实 (二)综合性:高考强调融会贯通
•(三)应用性:高考强调学以致用 (四)创新性:高考强调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四、情境: 高考评价体系中的考查载体
•(一)情境与情境活动的定义 (二)情境的分类和情境活动的分层
•(三)情境和“四层”“四冀”的关系 (四)情境在命题中的运用
基础性
牢固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关注主干内容,关注今后生活、学习、工作所必须
具备知识、能力。
综合性
做到各类各层知识融会贯通。同一层面、横向的融会贯通;不同层面之间的、
纵向的融会贯通;各个知识点在整个知识网络中所处的位置;必备知识、关键
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
应用性
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试题将与生活密切关联,引导运用知识、能力和素养
去解决实际问题;关注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生产生活实际等
紧密相关的内容。
创新性
注意创新思维能力训练。关注学生敏锐发觉旧事物缺陷、捕捉新事物萌芽的
能力;训练学生独立思考、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能力;培养学生进行新颖推
测和设想并周密论证的能力;强化学生探索新方法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试题的情境化
个人体验情境:个人体验情境是指学生个体独自开展的语文实践活
动。基于学生的自主阅读、独立思考与自主写作实践,强调在各自
不同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正确理解和熟练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具体
应用情境。
学科认知情境:学科认知情境是指学生探究语文学科本体的具体过
程。基于语文学科的综合性、整体性、系统性,突出学生参与语文
实践活动过程的语文学科认知能力。
社会生活情境:社会生活情境是指学生熟悉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
和社会生活。基于语文学科特有的工具性、基础性、实践性,突出
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参与社会实践的语文核心素养。
考查
内容
核心
价值
学科
素养
关键
能力
必备
知识
高考评价体系之考查内容
高考评价体系之考查内容
四 2021年高考语文
命题改革趋势预测
命题变化
1.高考命题由“二维”向“三维”的转变
双向细目表 知识与能力间的关系
增加“情境”
必备知识、关键能力、核心素养
情 境
四点启示:
(⑴)靠“现行套路教学”得不到高分,命题多采用真实问题情境。
(⑵)靠“刷题训练”得不到高分,命题创新试题内容呈现方式、
思维方式,评价方式走向多元化。
(⑶)单靠知识教学,得不到高分,命题考查核心学术知识、学科
本质、学科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教学中要重新定义知识,
重新定义学习,重新定义教育;
(⑷)用新高考、新课标、新教学、新评价的全新理念,开展学科
教学和跨学科教学,让学校发生真实学习和深度学习。
从考生答卷情况看,总体得分与去年持平,其中客
观题得分略有上升。但考生对于体现生活化学习任务要
求的应用写作有待加强,考生失分较多;阅读题大多考
生的作答有针对性,但一定程度上作答模式化、滥用套
语等老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高分作文有一定
难度,主要问题在于考生怎样才能贴近时代与个体的关
系,真实、真切、真情写出立意鲜明、表达得当的文章。
2018年高考语文学科阅卷中发现的典型问题
四点启示:
(⑴)靠“现行套路教学”得不到高分,命题多采用真实问题情境。
(⑵)靠“刷题训练”得不到高分,命题创新试题内容呈现方式、
思维方式,评价方式走向多元化。
(⑶)单靠知识教学,得不到高分,命题考查核心学术知识、学科
本质、学科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教学中要重新定义知识,
重新定义学习,重新定义教育;
(⑷)用新高考、新课标、新教学、新评价的全新理念,开展学科
教学和跨学科教学,让学校发生真实学习和深度学习。
命题和阅卷原则
(1)以语文核心素养为考查目标,依据高中学生语文学业质量标准
相应阶段要求,通过“阅读与鉴赏” “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
等语文实践活动,呈现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与现有水平。
(2)以情境任务作为试题载体,让学生在个人体验、社会生活和学
科认知等特定情境中完成不同学习任务,呈现语文学习的不同表现。
(3)以综合考查作为命题导向,通过综合性言语实践活动,考查学
生语文学习能力和水平。避免以单纯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设计考题,避
免导致死记硬背。倡导综合性的测试形式,可围绕情境选择相关材料,
设置一组有内在联系的、指向核心素养的问题或任务。
四点启示:
(⑴)靠“现行套路教学”得不到高分,命题多采用真实问题情境。
(⑵)靠“刷题训练”得不到高分,命题创新试题内容呈现方式、
思维方式,评价方式走向多元化。
(⑶)单靠知识教学,得不到高分,命题考查核心学术知识、学科
本质、学科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教学中要重新定义知识,
重新定义学习,重新定义教育;
(⑷)用新高考、新课标、新教学、新评价的全新理念,开展学科
教学和跨学科教学,让学校发生真实学习和深度学习。
命题和阅卷原则
(4)选用的言语材料要具有时代性、典型性和多样性,贴近
学生生活,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特点,避免出现偏题、怪题。
(5)测试形式要创新,多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题目,体现学
生个性;多设置主观性、开放性的题目,展现学生智慧,鼓励学
生发挥和创造。试卷结构和测试形式不应固化,以避免形成新的
应试模式。
(6)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命题的指向应保持一致。健全主观
性、开放性试题的阅卷标准,逐步建立语文学科学业水平测试和
高考阅卷人资格制。
11月30日, 2020新高考首次模考在山东省举行,这虽是一次模拟考试,但做为
高考大省,又是新高考改革的先锋地区,山东省这一次模考也被视作新高考改革的
风向标。未来高考的命题思路、考查形式、试题结构、出题重点,基本由此确定。
基本体现了后考纲时代“一标一纲一体系”的考查
2020山东省模考试的探索
2 对课程目标的考查
本次试题在命题中充分体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
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依据的课程目标设置,重在以目标为导向,培养能
力,升华素养。
刈禾女之歌
让学生在文学的世界徜徉理解多样文化,鉴赏文学作品,增强形
象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语言文字运用 “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
通过修辞手法的分析、句子的鉴赏评价及语言补写等形式,充分
考查学生语言的积累与建构,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
美的表达。
命题和阅卷原则
(1)以语文核心素养为考查目标,依据高中学生语文学业质量标准
相应阶段要求,通过“阅读与鉴赏” “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
等语文实践活动,呈现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与现有水平。
(2)以情境任务作为试题载体,让学生在个人体验、社会生活和学
科认知等特定情境中完成不同学习任务,呈现语文学习的不同表现。
(3)以综合考查作为命题导向,通过综合性言语实践活动,考查学
生语文学习能力和水平。避免以单纯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设计考题,避
免导致死记硬背。倡导综合性的测试形式,可围绕情境选择相关材料,
设置一组有内在联系的、指向核心素养的问题或任务。
命题和阅卷原则
(4)选用的言语材料要具有时代性、典型性和多样性,贴近学生生活,
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特点,避免出现偏题、怪题。
(5)测试形式要创新,多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题目,体现学生个性;
多设置主观性、开放性的题目,展现学生智慧,鼓励学生发挥和创造。
试卷结构和测试形式不应固化,以避免形成新的应试模式。
(6)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命题的指向应保持一致。健全主观性、开放
性试题的阅卷标准,逐步建立语文学科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阅卷人资格制。
关注:
姜钢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
于涵 教育部考试中心副主任
高升 教育部考试中心副主任
李勇 教育部考试中心副主任
张开 、赵静宇、王兼闻 教育部考试中心语文学科命题秘书;
余闻 语文高考命题组集体笔名
任子朝 、 陈昂 教育部考试中心数学研究员;
刘庆思 教育部考试中心 英语研究员
段康宁 高考化学命题组组长
刘芃 教育部考试中心历史研究员
张亚南 教育部考试中心地理研究员
2017年:“高考评价体系通过确立“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
这一高考核心立场,回答了“为什么考”的问题;通过明确“必备知识、
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目标以及“基础性、综合性、
应用性、创新性”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回答了高考“考什么”和“怎么
考”的问题。”
2019年:“高考评价体系通过确立“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
这一高考核心功能,回答了“为什么考”的问题;通过明确“必备知识、
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内容以及“基础性、综合性、
应用性、创新性”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回答了高考“考什么”和“怎么
考”的问题。”
1 2 3
总结:语文高考内容改革的特点和成果
内容上体现时代主题,突
显核心价值,强化了高考
试卷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
形式上有所丰富,有所创
新,多元呈现。
选 材 用 材 命题
减少针对单一知识点或能
力点的简单、碎片化的试
题数量,突出能力,体现
语文素养的综合性、整体
性。
反押题,重迁移,研发、论证、
推出一系列创新题型,探索考
查更高层级思维能力的有效方
式。(知识考察的难度降低:
选择题的题干、名篇名句默写
等)
语言积累要厚,知识运用要活,阅读素养要深,思维品质要高
1977年至20世纪80年代中
期:重视学科基础考查,体现
语文的工具性。
80
年代中期至90
年代中期:
探索
标准化
考试。
90年代中期至2003年:
明确了能力立意的命题
知识内容考查的前提下,
形成以考查阅读
能力、表达能力
为主的考试
内容体系。
2004
年至
2015
年:
突
出能力考查,
分省命题带来
语文试卷的
多元化
呈现
。
2016年开始:加大了语
文考试大纲、试卷内容结
构等方面的调整力度,注
重考查关键能力和学科素
养。
回顾梳理
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语文
高考内容改革大致经历了五个
阶段教育部考试中心,考查立
意逐渐由知识向能力转化。
1
(能力立意与文化立意)
教育综合改革的素养立意
2
3
语文高考走势
世纪之交出现的能力立意
恢复高考之初的知识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