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21届高三语文4月模拟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江苏省2021届高三语文4月模拟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ID:685114

大小:335.5 KB

页数:21页

时间:2021-05-0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文言文阅读专题 江苏省六校联合 2021 届高三第四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其小字.. 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 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然时诸伶,独敬新磨尤善俳,其语最著,而不闻其佗过恶。其败政乱国者,有 景进、史彦琼、郭门高三人为最。 郭门高者,名从谦,门高其优名也。虽以优进,而尝有军功,故以为从马直指挥使。从马直,盖亲军 也。从谦以姓郭,拜崇韬为叔父,而皇弟存乂又以从谦为养子。崇韬死,存乂见囚,从谦置酒军中,愤然 流涕,称此二人之冤。是时,从马直军士王温宿卫禁中,夜谋乱,事觉被诛。庄宗戏从谦曰:“汝党存乂、 崇韬负我,又教王温反。复欲何为乎?”从谦恐,退而激其军士曰:“罄尔之赀,食肉而饮酒,无为后日计 也。”军士问其故,从谦因曰:“上以王温故,俟破鄴,尽坑尔曹。”军士信之,皆欲为乱。李嗣源兵反向京 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入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馀人居数日,庄宗复东幸汜水,谋扼 关以为拒。四月丁亥..朔,朝群臣于中兴殿,宰相对三刻罢。从驾黄甲马军阵于宣仁门、步军阵于五凤门以 俟。庄宗入食内殿,从谦自营中露刃注矢,驰攻兴教门,与黄甲军相射。庄宗闻乱,率诸王卫士击乱兵出 门。乱兵纵火焚门,缘城而入,庄宗击杀数十百人。乱兵从楼上射帝,帝伤重,踣于绛霄殿廊下,自皇后、 诸王左右皆奔走。至午时,帝崩,五坊人善友聚乐器而焚之。嗣源入洛,得其骨,葬新安之雍陵。以从谦 为景州刺史..,已而杀之。 《传.》曰:“君以此始,必以此终。”庄宗好伶,而弑于门高,焚以乐器。可不信哉!可不戒哉! (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入/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馀人/ B. 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入/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馀人/ C. 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入/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馀人/ D. 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入/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馀人/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字,指古人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字,也指古人的乳名、小名,此处为前者。 B. 丁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一定顺序组成干支纪元法,一百二十年为一循环。 C. 刺史,官职名,汉武帝时期始设,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 D. 《传》,即《左传》,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庄宗爱好广泛,擅长音乐谱曲。他既喜好滑稽戏,又通晓音乐,他亲自创作的歌在当时到处都是,还请 别人给自己取了个艺名叫李天下。 B. 庄宗宠信伶官,伶人因此当权。他常常与伶人一道在庭院里演杂戏,景进、史彦琼和郭从谦等伶官败坏 政治、祸乱国家,最终导致灭亡。 C. 郭从谦善于钻营,鼓动士兵叛乱。他认郭崇韬为叔父,又被李存乂收为养子,后因害怕被坑杀而萌生作 乱之心,率军反叛,攻打兴教门。 D. 庄宗勇猛善战,落得结局凄凉。他奋力杀死了几十上百个沿城墙进入宫中的乱兵,最终被射中跌倒,伤 重而亡,其遗体被人用乐器焚烧。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时诸伶,独敬新磨尤善俳,其语最著,而不闻其佗过恶。 (2)庄宗戏从谦曰:“汝党存乂、崇韬负我,又教王温反。复欲何为乎?” 14. 结合所学《五代史伶官传序》,谈谈你从庄宗“好伶而弑于伶”的故事中得到一个怎样的启示。 【答案】10. D 11. B 12. A 13. (1)然而当时的各位伶官,只有敬新磨特别善于讲笑话,他的话也流传最广,但没有听说他的别的过 错和恶行。 (2)庄宗对郭从谦开玩笑说:“你的同党李存乂、郭崇韬背叛我,你又叫王温谋反。你还想干什么呢?” 14. 不可贪图安逸享乐,应当谨慎行事、防微杜渐。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题中,“李嗣源兵反”,“李嗣源兵”是主语,“反”意思是反叛,作谓语,本句是主谓结构,可以单独成 句,排除 B;“向京师”,“向”,动词作谓语,“京师”,作宾语,后面断开,排除 C;“庄宗至万胜”,“万胜” 指万胜镇,地名,是“至”的宾语,后面断开,排除 A。 本句译为:李嗣源的军队反叛,攻向京城,庄宗向东退往汴州,然而李嗣源先进入汴州。庄宗到了万胜镇, 不能前进,就又往回走。士兵逃散,还剩二万余人。 故选 D。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理解古代文化常识 能力。 B.“一百二十年为一循环”错误。六十年为一循环。 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A.“还请别人给自己取了个艺名叫李天下”错误。从原文“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来看,他的艺 名是自己取的。 故选 A。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独”,只有;“善”,擅长;“俳”,名词用作动词,讲笑话;“其佗”,其他。 (2)“戏”,动词,开玩笑;“党”,同党;“负”,背叛;“复欲何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复欲为 何乎?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 题干要求结合《五代史伶官传序》谈谈从庄宗“好伶而弑于伶”的故事中得到的启示。作答本题,需要明 确《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主旨。《五代史伶官传序》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史论。此文通过对五代 时期的后唐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推论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 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说明国家兴衰败亡不由天命而取决于“人事”,借以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 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力戒骄侈纵欲。 本文中庄宗因喜好滑稽戏宠爱伶人,“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 于亡”,从他做王,到做天子,他常常与伶人一道在庭院里演杂戏,伶人因此而当权,最终导致灭亡。庄宗 “好伶而弑于伶”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能贪图安逸享乐,要做到居安思危,防微杜渐。 参考译文: (后唐)庄宗既喜好滑稽戏,又通晓音乐,还能谱曲,到现在,汾州、晋州一带,很多人能唱他唱的 歌,称为“皇帝亲自制作”的歌到处都是。他的小名叫亚子,当时有人叫他亚次。另外他又给自己取了个 艺名,叫李天下。从他做王,到做天子,他常常与伶人一道在庭院里演杂戏,伶人因此而当权,最终导致 灭亡。然而当时的各位伶官,只有敬新磨特别善于讲笑话,他的话也流传最广,但没有听说他的别的过错 和恶行。那些败坏政治祸乱国家的伶官,以景进、史彦琼、郭从谦三人为最。 郭门高名字叫从谦,门高是他的艺名。他虽然是凭着伶官的身份飞黄腾达,但曾经有军功,所以庄宗 任命他为从马直指挥使。从马直,就是皇帝的亲军。郭从谦因为姓郭,就认郭崇韬为叔父,皇弟李存乂又 收他为养子。郭崇韬死,李存乂被囚禁,郭从谦在军中摆酒,愤然流下眼泪,诉说两个人的冤屈。这时, 从马直的士兵王温在宫中宿卫,夜里密谋作乱,事情被发觉而被杀。庄宗对郭从谦开玩笑说:“你的同党李 存乂、郭崇韬背叛我,你又叫王温谋反。你还想干什么呢?”郭从谦很害怕,回去之后就刺激他手下士兵 说:“花光你们的钱财,吃肉喝酒,不要为以后打算了。”士卒问他缘故,郭从谦就说:“皇上因为王温的缘 故,等到攻破鄴,就把你们这些人全部坑杀。”士卒们相信了他,全都想叛乱。李嗣源的军队反叛,攻向京 城,庄宗向东退往汴州,然而李嗣源先进入汴州。庄宗到了万胜镇,不能前进,就又往回走。士兵逃散, 还剩二万余人。过了几天,庄宗又向东往汜水去,想扼守关隘抵挡李嗣源。四月丁亥朔日,庄宗在中兴殿 大会群臣,宰相奏对三刻后结束。随从皇帝车驾的黄甲马军在宣仁门列阵、步军在五凤门列阵等候。庄宗 入内殿吃饭,郭从谦从军营中带着刀剑,率军攻打兴教门,和黄甲军对射。庄宗听说叛乱,率领诸王的卫 士将叛乱士兵赶出兴教门。乱兵纵火烧了兴教门,沿城墙进入宫中,庄宗杀死了几十上百人。乱兵从楼上 向庄宗射箭,庄宗受重伤,跌倒在绛霄殿走廊下,皇后、诸王及左右侍从全都逃跑。到午时,庄宗驾崩。 五坊人善友聚集乐器焚烧了庄宗的遗体。李嗣源进入洛阳,得到他的尸骨,埋葬在新安的雍陵。李嗣源任 命郭从谦为景州刺史,不久之后杀了他。 《左传》上说:“国君你从这里开始,就必将以此而结束。”庄宗喜欢唱戏,最终就被郭门高弑杀,尸 体被人用乐器焚烧。这难道不是真的吗?难道不应该戒惧吗? 江苏省泰州市 2021 届高三第二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胡安国字康侯,建宁崇安人。靖康元年,至京师,以疾在告..。一日方午,钦宗亟召见,安国奏曰∶ " 明君以务学为急,圣学以正心为要。心者万事之宗,正心者揆事宰物之权。愿擢名儒明于治国平天下之本 者,虚怀访问,深发独智。"又言;"今南向视朝半年矣,而纪纲尚紊,风俗益衰,施置乖方,举动烦扰; 大 臣争竞而朋党之患萌百执窥觎而浸润之奸作用人失当而名器愈轻出令数更而士民不信。乞访大臣,各令展 尽底蕴,画一具进。先宣示台谏..,使随事疏驳。若大臣议绌,则参用台谏之言;若疏驳不当,则专守大臣之 策。仍集议于朝,断自宸衷..,以次施行。敢有动摇,必罚无赦。庶几新政有经,可冀中兴。" 高宗即位,以给事中召。居旬日,以疾恳求去。高宗曰∶"闻卿深于《春秋》,方欲讲论。"遂以《左氏 传》付安国点句正音。安国奏∶"《春秋》经世大典,见诸行事,非空言比。今方思济艰难,《.左氏..》.繁碎, 不宜虚费光阴,耽玩文采,莫若潜心圣经。"高宗称善。寻除安国兼侍读,专讲《春秋》。时讲官四人,援 例乞各专一经。高宗曰∶"他人通经,岂胡安国比。"不许。 故相胜非改除侍读,安国持录黄不下,安国言∶ "'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臣今待罪无补,既失 其职,当去甚明。况胜非系臣论列之人,今朝廷乃称胜非处苗、刘之变,能调护圣躬。昔公羊氏言祭仲废 君为行权,先儒力排其说,盖权宜废置非所施于君父,《春秋》大法,尤谨于此。建炎之失节者,今虽特释 而不问,又加选擢,习俗既成,大非君父之利。臣以《春秋》入侍,而与胜非为列,有违经训。"遂卧家不 出。 有文集十五卷,《资治通鉴举要补遗》一百卷。 (节选自《宋史·胡安国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大臣争竞而朋/党之患萌/百执窥觎/而浸润之奸作/用人失当/而名器愈轻出/令数更/而士民不信 B.大臣争竞/而朋党之患萌/百执窥觎/而浸润之奸作/用人失当/而名器愈轻/出令数更/而士民不信 C.大臣争竞/而朋党之患萌/百执窥觎/而浸润之奸作/用人失当/而名器愈轻出/令数更/而士民不信 D.大臣争竞而朋/党之患萌/百执窥觎/而浸润之奸作/用人失当/而名器愈轻/出令数更/而士民不信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告,官吏在休假期中。宋代官员除公共假日外,"私祭日""以疾"亦可休假。 B.台谏,台官与谏官的合称。唐宋时期台官、谏官分开设立,分别掌管纠弹、规谏。 C.宸,指北极星所在的地方。后用以指帝王所居之处,又引申为王位、帝王的代称。 D.《左氏》,解释《春秋》的典籍,繁碎且耽玩文采,传主据此认为不宜虚费光阴讲论。 12.下列对原 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安国有政治远见。他认为定策时,应让大臣们出谋划策,台谏疏驳,充分讨论,最后由皇帝决定, 做到既民主又集中。 B.安国身体不佳。曾经因疾病请假,钦宗召对时,他直言国家大计方针、用人政策方面存在的弊端, 深为朝廷权臣忌恨。 C.安国非常有学问,一生著作丰厚。他对《春秋》有深入的研究,高宗称赞有加,授予其侍读之职, 让他专讲《春秋》。 D.安国为人耿直。他敢于上书检举弹劾权臣,引经据典,直言不讳,坚守大义,宁可卧家不出,也不 愿意与失节者同列。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心者万事之宗,正心者揆事宰物之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先儒力排其说,盖权宜废置非所施于君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高宗为何"除安国兼侍读,专讲《春秋》"?请简要说明。(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10. (3 分)B 1. (3 分)D (“《左传》繁碎”是传主从实用的角度得出的一己之见。“耽玩文采”是后人研究(左传》 的作为。) 12. (3 分) B (“深为朝廷权臣忌恨”于文无据。) 13. (1) (4 分)心是一切事物的根本,内心端正是掌管万事万物的标准。(“宗”“揆"“权”各 1 分:语句遇 顺,1 分。) (2) (4 分) 先儒竭力排斥这种说法,因为变通行使废和立的做法不能施加在国君身上。(“权宜”“排”“废 置”各 1 分:语句通顺,1 分。) 14.(3 分)①高宗认为安国精通(春秋): ②(春秋》有利于治国(或行事),没有空话。(第一点 1 分,第二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江苏省苏州八校联盟 2021 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萧颖达,兰陵人。少好勇使气,起家冠军。兄颖胄,齐建武末亦为西中郎外兵参军,俱在西府。齐季 多难,颇不自安。会东昏①遣辅国将军刘山阳为巴西太守,道过荆州,密敕.颖胄袭雍州②"。时高祖已为备 矣仍遣颖冑亲人王天虎以书疑之山阳至果不敢入城颖冑计无所出夜遣席阐文闭斋定议阐文曰∶"萧雍州蓄养 士马,非复一日,江陵素畏襄阳人,人众又不敌,取之必不可制,制之,岁寒复不为朝廷所容。今若杀山 阳,与雍州举事,立天子以令诸候,则霸业成矣。山阳持疑不进,是不信我。今斩送天虎,则彼疑可释。 至而图之,罔不济矣。"颖达曰∶"善。"及天明,颖胄谓天虎曰∶"卿与刘山阳相识,今不得不借卿头。"乃 斩天虎以示山阳。山阳大喜,轻将步骑数百到州。阐文勒兵待于门,山阳车逾限而门阖,因执斩之,传首 高祖。 和帝③即位,以颖胄为假节、侍中、尚书令、领吏部尚书、都督行留诸军事、镇军将军、荆州刺史, 留卫西朝。以颖达为冠军将军。 初,义师之起也,巴东太守萧惠训子璝、巴西太守鲁休烈弗从,举兵侵荆州,颖胄遣军拒之。而高祖.. 已平江、郢,图建康。颖胄自以职居上将,不能拒制璜等,忧愧不乐,发疾数日而卒。州中秘之,使似其 书者假为教命。及璝等闻建康将平,众惧而渍,乃始发丧,和帝赠颖胄丞相。 建康城平,上受禅..,诏曰∶"念功惟德,列代所同,追远怀人,弥与事笃。齐故侍中、丞相、尚书令颖 冑,风格峻远,肇基王迹。朕膺天改物,光宅区宇,望岱观河,永言号恸。可封巴东郡开国公,食邑..三千 户。"加颖达散骑常侍,封吴昌县侯,邑千五百户。寻为侍中,改封作唐侯。 九年,迁信威将军。是岁卒,年三十四。车驾临哭,追赠侍中,谥曰康。 (选自《梁书》,有删改) 【注】①东昏,指南朝齐国皇帝萧宝卷,亦称东昏侯。②雍州,是萧衍的封地,萧衍即梁武帝。③和 帝,指南朝齐末代皇帝萧宝融,曾与萧衍共同废东昏侯。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时高祖己为备矣/仍遣颖胄亲人王天虎以书疑之/山阳至/果不敢入城/颖胄计无所出/夜遣席阐文闭 斋定议/ B 时高祖已为备矣/仍遣颖胄亲人王天虎以书疑之/山阳至/果不敢入城/颖胄计无所/出夜遣席阐文闭斋 定议/ C.时高祖已为备矣/仍遣颖胄亲人王天虎/以书疑之山阳至/果不敢入城/颖胄计无所出/夜遣席阐文闭 斋定议/ D.时高祖已为/备矣/仍遣颖胄亲人王天虎以书疑之/山阳至/果不敢入城/颖胄计无所出/夜遣席阐文闭 斋定议/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敕,指皇帝自上而下的诏书、命令,密敕指东昏侯秘密命令萧颖胄。 B.高祖,庙号。皇帝死后在太庙里对其祭祀时的称呼,本文指萧衍。 C.受禅,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通常为前往泰山祭祀天帝。 D.食邑,古代帝王、诸侯封赐臣子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萧颖胄听从建议,借王天虎的人头,博取了齐辅国将军刘山阳的信任,杀了刘山阳,目的是投靠和 帝,对抗东昏侯。 B.萧颖胄因认为自己官居上将,而不能抗拒制服萧琐等,优虑羞愧,闷闷不乐,暴发疾病数日而亡, 和帝追赠其为丞相。 C.萧颖胄、萧颖达兄弟二人,在齐末梁初立下赫赫战功,不仅受到了齐末代皇帝和帝的认可,也受到 了梁武帝萧衍的认可。 D.萧衍受禅后,追念萧颖胄的功绩,封其为开国公;其弟萧颖达也获封候,不久官至侍中,其死后,萧 衍亲自前往凭吊。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 分) (1)阐文勒兵待于门,山阳车逾限而门阖,因执斩之,传首高祖。 (2)州中秘之,使似其书者假为教命。 14.席阐文不主张袭击萧衍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述。(3 分) 10.A(3 分) 11. C (3 分。前往泰山祭天是封禅。受禅,指王朝更迭,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本文指和帝禅让 帝位给萧衍) 12. A (3 分。"目的是投靠和帝"错,原文为"与雍州举事,立天子以令诸侯,则霸业成矣",说明此处是 投靠萧衍) 13. (1) 席阐文指挥士兵在城门内等待,山阳的车刚过城门槛,城门随之关上,趁机抓住并杀了他,将 其首级送给高祖。(5 分, "勒兵"、状语后置、"限""因""传首"各 1 分) (2)州里把此事隐瞒下来,让字写得像他的人伪造假命令。(3 分, "秘之""使似其书者""假为"各 1 分) 14.①萧衍长期畜养兵马,实力强大;②江陵人向来害怕襄阳人,即使攻取也不能控制; ③即使控制住了, 到冬天还是不被朝廷容纳。(3 分, 每点 1 分) 江苏省如皋市 2021 年新高考第二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长孙无忌,字辅机。性通悟,博涉书史。始,高祖..兵度河,进谒长春宫,授渭北道行军典签。从秦王注 征讨有功,累擢比部郎中、上党县公。 皇太子建成毒王,王病,举府危骇。乃遣无忌阴召房玄龄、杜如晦定计。无忌与尉迟敬德、侯君集平 之。王为皇太子,授左庶子。即位,迁吏部尚书....,以功第一,进封齐国公。 突厥颉利可汗已盟而政乱,诸将请遂讨之。无忌曰;“今我务戢兵,待夷狄至,乃可击。使遂弱,且不 能来,我又何求?臣谓按甲存信便。”帝曰:“善。”然卒取突厥。 太子承乾废,帝欲立晋王,未决,坐两仪殿,群臣已罢,独留无忌、玄龄、绩言东宫事。帝曰:“我欲 立晋王。”无忌曰:“谨奉诏,异议者斩!”于是遂定。以无忌为太子太师、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三品自此始。 二十三年,帝疾甚,召入卧内,帝引手扪无忌颐,无忌哭,帝感塞,不得有所言。翌日,与遂良入受 诏。有顷,崩.。方在离宫,皇太子悲恸,无忌曰:“大行以宗庙社稷属殿下,宜速即位。”从因秘不发丧, 请还宫。 太子即位,是为高宗。帝欲立武昭仪为后,无忌固言不可。帝密以宝器锦帛十余车赐之,又幸其第, 擢三子皆朝散大夫,昭仪母复诣其家申请。许敬宗数劝之,无忌厉色折拒。帝后召无忌、遂良及于志宁言 后无息,昭仪有子,必欲立之者。无忌已数谏,即曰:“先帝付托遂良,愿陛下访之。”遂良极道不可,帝 不听。 后既立以无忌受赐而不助己衔之敬宗揣后指阴使洛阳人李奉节上无忌变事与侍中辛茂将临按傅致反 状。帝惊曰:“将妄人构间,殆不其然。”敬宗具言:“反迹已露,陛下不忍,非社稷之福。”帝终不质问。 遂下诏削官爵封户,以扬州都督一品俸置于黔州。后数月,无忌投缳卒。自是政归武氏,几至亡国。 上元元年,追复..官爵,以孙元翼袭封。文宗开成三年,诏曰:“每览国史至太尉无忌事,未尝不废卷而 叹。” (选自《新唐书·长孙无忌传》) 【注】秦王,即唐太宗李世民。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后既立/以无忌受赐/而不助己/衔之/敬宗揣后指/阴使洛阳人李奉节/上无忌变事/与侍中辛茂将 临按/傅致反状 B.后既立/以无忌受赐而不助己/衔之/敬宗揣后指/阴使洛阳人李奉节上无忌变事/与侍中辛茂将临按/ 傅致反状 C.后既立/以无忌受赐而不助己/衔之/敬宗揣后指/阴使洛阳人李奉节/上无忌变事/与侍中辛茂将临按 /傅致反状 D.后既立/以无忌受赐/而不助己/衔之/敬宗揣后指/阴使洛阳人李奉节上无忌变事/与侍中辛茂将临按 /傅致反状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3 分) A.高祖,即唐高祖李渊。皇帝死后有谥号和庙号等称号,谥号是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庙号是在太庙 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本文属于前者。 B.尚书,古代官名,隋唐时确定为尚书省下设的六个部的最高行政长官。文中的吏部尚书主要掌管天 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 C.崩,文中指太宗皇帝的去世。在古代根据死者身份地位不同对于死亡有不同的说法,天子死曰崩, 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D.追复,相当于恢复,意思是为已经亡故的遭到贬谪或罢黜的大臣恢复官职。文中的意思是说上元元 年,恢复了长孙无忌生前原来的官爵。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长孙无忌善于谋事,做事果断。他和尉迟敬德、侯君集等人一起帮助李世民成为皇太子;在李世民 即位后,他全力拥立晋王成为太子。 B.长孙无忌忠心耿耿,深得信任。唐太宗病危时召他到卧室内,伸手摸着他的肩膀,长孙无忌哭泣着, 太宗也激动得气息哽咽说不出话。 C.长孙无忌极力进谏,至死不渝。对于立武昭仪为皇后,他始终反对,虽然皇帝示以恩宠,他也不让 步。最终被许敬宗构陷,上吊自尽。 D.长孙无忌国史留名,荫庇子孙。上元元年时,朝廷追复长孙无忌官爵,让其孙元翼袭封。文宗曾说 他阅览国史,读到无忌事就废卷而叹。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使遂弱,且不能来,我又何求?臣谓按甲存信便。(4 分) (2)帝密以宝器锦帛十余车赐之,又幸其第,擢三子皆朝散大夫,昭仪母复诣其家申请。(4 分) 14.高宗想要立武昭仪为皇后的原因是什么?结果怎样?(3 分) 10.(3 分)B(“以”表原因,因为。“以无忌受赐而不助己”,是武后“衔之”的原因,之间不需断开,排 除 A、D。“阴使洛阳人李奉节上无忌变事”是敬宗暗中指使的内容,之间不需要断,故排除 A、C。) 11.(3 分)A(本文属于庙号。) 12.(3 分)B(“摸着他的肩膀”错,“颐”指“脸颊”。 ) 13.(1)(4 分)假使他们就此削弱,而且将来不能再进犯,我们还想求得什么呢?我认为按兵不动保持信 用为好。 评分建议:译出大意给 2 分,“弱”“便”两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2)(4 分)高宗秘密地把十多车珍贵的器物、锦缎、丝绸赏赐给他,又亲自上门探望他,把他的三个儿子 都提拔为朝散大夫,武昭仪的母亲再到他家申述请求。 评分建议:译出大意给 2 分,“幸”“申请”两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14.(3 分)①皇后没有子女,武昭仪有儿子;②武昭仪成功被立为皇后。 评分建议:第①点 2 分,第②点 1 分。 参考译文: 长孙无忌字辅机,秉性豁达机敏,博览文史典籍。当初,高祖率领义军渡过黄河时,长孙无忌到长春 宫晋见高祖,被任命为渭北道行军典签,跟随秦王李世民征战有功,官职做到比部郎中,封为上党县公。 太子李建成投毒暗害秦王,秦王中毒病重,全秦王府都感到凶险惊骇。才派长孙无忌暗中召集房玄 龄、杜如晦商定计谋。孙无忌与尉迟敬德、侯君集平息了祸乱。秦王当了皇太子,任命长孙无忌为左庶子。 秦王登帝位后,提升他为吏部尚书,因为功劳第一,晋封为齐国公。 突厥的颉利可汗与唐朝结盟后发生了政治动乱,众将领请求趁机征讨。长孙无忌说:“现在我朝致力于 和平,等突厥进犯,才能还击。假使他们就此削弱,而且将来不能再进犯,我们还想求得什么呢?我认为 按兵不动保持信用为好。”太宗说:“好。”但后来还是征伐了突厥。 太子李承乾被废,太宗想立晋王李治为太子,还没有决定,在两仪殿坐朝,群臣退朝后,只留下长孙 无忌、房玄龄商议立太子的事,长孙无忌说:“谨奉诏命,持异议者斩!” 于是就决定了。太宗委任长孙无 忌为太子太师、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三品”的职位就是从这时才有的。 贞观二十三年,太宗病危,召长孙无忌到卧室内,伸手摸着他的脸,长孙无忌哭泣着,太宗激动得气 息哽咽说不出话。第二天,与褚遂良进宫接受诏书。过了一会,就逝世了。当时在离宫,皇太子李治极度 悲哀,长孙无忌说:“刚逝世的皇帝把朝廷、国家交给殿下,应该迅速登位。”为保守太宗逝世的秘密,暂 不发表讣告,请太宗的灵车回到皇宫。 太子登皇帝位,这就是高宗。高宗想立武昭仪为皇后,长孙无忌坚持说不行。高宗秘密地把十多车珍 贵的器物、锦缎、丝绸赏赐给他,又亲自上门探望他,把他的三个儿子都提拔为朝散大夫,武昭仪的母亲 再到他家申述请求。许敬宗多次劝说他,长孙无忌都严词厉色拒绝了。高宗后来召见长孙无忌、褚遂良和 于志宁说明皇后没有子女,武昭仪有儿子,是一定要立她的原因。长孙无忌多次劝谏无效,就说:“先帝把 您托付给遂良,希望陛下听听他的意见。”褚遂良极力说不行,高宗仍然不听。 武昭仪立为皇后以后,因为长孙无忌接受了赏赐却不帮助自己,怀恨在心。许敬宗猜到武后的心思, 暗中指使洛阳人李奉节向高宗诬告长孙无忌谋反,与侍中辛茂将办理此案,教他编造长孙无忌谋反的情由。 高宗震惊地说:“怕是奸邪的人挑拨离间,大概不是这样。”许敬宗陈述说:“谋反的迹象已暴露了,陛下心 软,不是国家的福气。” 高宗始终没有对质审问长孙无忌。于是下令削去官爵封地,给予扬州都督一品官 的俸禄流放到黔州。几个月后,长孙无忌上吊自缢。从此后政权被武氏家族夺去,唐朝差点亡国。 高宗上元元年,恢复了长孙无忌的官职爵位,让他的孙子长孙无翼继承封爵。文宗李昂开成三年,下 诏书说:“阅读本朝史料,每当读到有关太尉长孙无忌的事情,总是掩卷叹息。” 江苏省镇江市 2021 届高三模拟信息卷(一)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 14 题。 ①曹彬,字国华,彬始生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所取。彬左手持干戈,右手持俎豆,斯 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 ②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私觌之礼,一无所受。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 既而曰:“吴终拒之,是近名夜。”遂受而籍之衣柜,悉上送官。 ③初,太祖典禁旅,彬中立不倚,非风湿未尝造门,群居燕会,亦所罕预,由是器重焉,建隆二年, 自平阳召归,胃曰:“我畸昔常欲新汝,汝何故疏我?”彬顿首谢曰:“臣为周室亲,复忝内职,靖恭守位, 犹恐获过,安敢妄有结交?” ④七年,将伐江南。长围中,彬每缓师,冀煜归服。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彬曰: “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诸将许诺。明日,稍 愈。又明日,城陷。煜与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 左右密谓彬曰:“煜入或不测,奈何?“彬笑曰:” 煜素懦无断,必不能自引决。“煜之君臣, 卒赖保全。 ⑤初,彬之总师也,太祖谓曰:“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副帅潘美预以为贺。彬曰:“不然,夫是 行也,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何功哉,况使相极品乎!”美曰:“何谓也?”彬曰:“太原未平尔。” 及还,献俘。上谓曰:“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少待之。”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 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彬退曰:“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 ⑥咸平二年,被疾。上趣驾临文,手为和药,仍赐白金万两。六月薨,年六十九。上临哭之恸。赠中 书令,追封济阳郡王,谥武惠。八月,召彬与赵晋配飨太祖庙庭。 (取材于《宋史·曹彬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 B.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 C.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安杀一人/则自愈矣 D.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俎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礼器,执俎豆则预示将来有担任国家重要官职可能。 B.禁旅∶负 责护卫帝王及皇宫、京畿的警备武装,统领这一队伍说明曹彬深得皇帝的信任。 C.使相∶官职名,晚唐 为笼络跋扈一时的节度使,授予他们同平章事的头衔,与率相并称。 D.武惠∶ 一种谥号,"辟土斥境曰 武","爱民好与曰惠","武惠"是对曹彬生平事迹的褒扬。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曹彬为官清廉,不得已而受之礼皆登记在册,归后悉数交公,不收分毫。 B.曹彬处世中正,行事谨慎,不攀附权臣,不结党营私,深得太祖的赏识。 C.曹彬仁善和厚,为防无谓杀载,故意称病不理军务,保全李煜君臣子民。 D.曹彬洞察人心,故意在太祖面前表达了无意使相、只求钱财的内心诉求。 13.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煜与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 (2)上觉,遽诘所以,关不敢隐,遂以实对.。 14.文中第⑤段中"美窃视彬笑"的原因是什么?皇上最终是如何处理的。(3 分) 江苏省新沂市棋盘中学 2021 届高三语文全真模拟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钱大昕,字晓徵,嘉定人。乾隆十六年召试举人,授内阁中书。 大昕幼慧,善读书。时元和忠栋、吴江沈彤以经术称,其学求之十三经注疏..,又求之唐以前子、史、小学。 大昕推而广之,错综贯串,发古人所未发。任中书时,与吴烺、褚寅亮同习梅氏算术。及入翰林礼部尚书何国 宗世业天文年已老闻其兽算先往见之。曰:“今同馆诸公谈此道者鲜矣。” 大昕于中、西两法,剖析无遗。用以观史,自太初、三统、四分,中至大衍,下迄授时,朔望..薄蚀凌犯进退, 抉摘无遺。汉三统术为七十余家之权舆,讹文奥义,无能正之者,大昕衍之。据班志以阐刘歆之说,裁志文之 讹,二千年已绝之学,昭然若发蒙。大昕又谓:“古法岁阴与太岁不同,淮南天文训摄提以下十二名,皆谓岁阴 所在。史记太初元年年名焉逢、摄提格者岁阴,非太岁也。东汉后不用岁阴纪年,又不知太岁超辰之法,乃以 太初元年为丁丑岁,则与史、汉之文皆悖矣。”又谓:“尚书纬四游升降之说,即西法日躔最高、卑之说,宋杨 忠辅统天术以距差乘躔差,减气汎积为定积,梅文鼎谓郭守敬加减岁余法出于此。但统天求汎积,必先减气差 十九日有奇,与郭又异,文鼎不能言。大昕推之同,凡步气朔,必以甲子日起算,今统天上元冬至乃戊子日,不 值甲子,依授时法当加气应二十四日有奇,乃得从甲子起。今减去气差,是以上元冬至后甲子日起算也。既如 此,当减气应三十五日有奇,今减十九日有奇者,去躔差之数不算也。求天正经朔又减闰差者,经朔当从合朔 起算。今推得统天上元冬至后第一朔乃乙丑戍初二刻弱,故必减闰差而后以朔实除之,即授时之朔应也。” 大昕始以辞章名,沈德潜吴中七子诗选,大昕居一。既乃研精经、史,于经义之聚讼难决者,皆能剖析源 流。文字、膏韵、训诂、天算、地理、氏族、金石以及古人爵里、事实、年齿,了如指掌。古人贤奷是非疑 似难明者,典章制度昔人不能明断者,皆有确见。惟不喜二氏书,尝曰:“立德立功立言,吾儒之不朽也,先儒 言释氏近于墨,予以为释氏亦终于杨氏为己而已。彼弃父母而学道,是视己重于父母也。” 选自《清史稿·钱大听传》 【注】杨氏即杨朱(约公元前 395 前 335),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主张“贵己”“重生”的思想, 是道家杨朱学派的创始人。 (原创)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及入翰林/礼部尚书何国宗世业天文/年已老/闻其善算/先往见之/ B.及入翰林/礼部尚书何国宗世/业天文年已老/闻其善算/先往见之 C.及入翰林礼部/尚书何国宗世业天文/年已老/闻其善算/先往见之/ D.及入翰林礼部/尚书何国宗世/业天文年/已老/闻其善算/先往见之/ (原创)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注疏,注和疏的并称。宋人将十三经之汉注唐疏合刊,“注疏”之称始流行。 B.小学,古代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和”大学”并称为儒家经典。 C.朔望,即朔日和望日。古代农历的每月初一日为朔,十五日为望,月末为晦。 D.丁丑,古代历法中“干支”的一种,既可以用于纪年,也可用作纪月或纪日。 (原创)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钱大昕幼时聪慧,喜欢读书,在乾隆十六年考中举人,被授予内阁中书。 B.钱大昕曾与吴烺、褚寅亮演练梅氏算术,后来得到礼部尚书何国宗赏识。 C.元和惠栋、吴江沈彤以研究经术闻名,他们学习大昕的学说并进行推广。 D.钱大昕对于古人觉得是是而非的贤臣奸佞以及典章制度都有真切的见解。 (原创)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据班志以闸刘歆之说,裁志文之讹,二千年已绝之学,昭然若发蒙。 (2)既乃研精经、史,于经义之聚讼难决者,皆能剖析源流, (原创)14.文中说“惟不喜二氏书”。“二氏”是哪二氏?钱大昕为什么不喜欢?(3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10. (3 分)A(A 项.“翰林”是我国古代官名,“年已老”意思是年纪已大。) 11. (3 分)B(B 项.“小学”和“大学”并称为儒家经典,说法错误。儒家经典是“四书五经”即:“大 学”“论语”“中庸”“孟子”和“诗”“书”“礼”“义”“春秋”) 12. (3 分)C(C 项.“他们学习大昕的学说并进行推广”,说法错误,文中是“大昕推而广之,错综贯串, 发古人所未发。”) 13. (1) (4 分)依据班固的记录来阐释刘歆的学说去除记载中的错误,(使得)二千年来已经失传的学说, 明白得像启发蒙童一样。 评分建议:“志”“裁”“昭然”,语句通顺,各 1 分;意思对即可。 (2) (4 分)(钱大昕)已经研究并精通经书史书对于争论很多的难以决断的经书义理,他都能够细细分 析来龙去脉。 评分建议:省略句、定于后置句、“源流” 语句通顺,各 1 分;意思对即可。 14. (3 分)二氏指“释氏”和“杨氏”因为他们抛弃父母去追求所谓的道,显得自私。 评分建议:第一问 1 分,第二问 2 分;意思对即可。 江苏省徐州市大许中学 2021 届高三高考模拟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田昼者字承君,阳翟人。其人物雄伟,议论慷慨,俱有前辈[注]之风。邹浩志完者,教授..颍昌,与承君 游相乐也。浩性懦,因得承君,故遇事辄自激励。元符间,承君监京城门。一日报上召志完,承君为之喜。 又一日,报志完赐对..,承君益喜。监门法不许出志完亦不来久之志完除言官承君始望志完矣志完遣客见承 君以测其意 客问:“承君近读何书?”承君曰:“吾观《墨子》,作诗‘知君既得云梯后,应悔当年泣染丝’ 之句。”为邹志完发也。客言于志完,志完折简..谢承君,辞甚苦,因约相见。承君曰:“斯人尚有所畏,未 可绝也。”趣往见之,问志完曰:“平生与君相许者何如?今君为何官?”志完愧谢曰:“上遇群臣,未尝假 以声色,独于某若相喜者。今天下事故不胜言,意欲使上益相信而后言,贵其有益也。”承君许之。既而朋 党之祸大起,时事日变更,承君谢病..,归阳翟田舍。一日,报废皇后孟氏,立刘氏为皇后。承君告诸子曰: “志完不言,可以绝交矣。”又一日,志完以书约承君会颍昌中涂,自云得罪。承君喜甚,亟往,志完具言: “谏废立皇后时,某之言戆矣。上初不怒也,某因奏曰:‘臣即死,不复望清光矣。’下殿拜辞以去,至殿 门,望上犹未兴,凝然若有所思也。明日某得罪。”志完、承君相留三日,临别,志完出涕,承君正色责曰: “使志完隐默,官京师,遇寒疾不汗,五日死矣,岂独岭海之外能死人哉!愿君无以此举自满,士所当为 者,未止此也。”志完茫然自失,叹息曰:“君之赠我厚矣!”乃别去。 建中靖国初,承君入为大宗丞,宰相曾布欲收置门下,不能屈,除提举常平,亦辞,请知淮阳军以去。 吏民畏爱之。岁大疫,承君日自挟医,户问病者,药之良勤。一日小病不出,正昼,一军之人尽见承君拥 骑从腾空而去,就问之,死矣。或曰为淮阳土神云。 (选自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第十五,有删改) 【注】前辈:指田昼的伯父田况,北宋名臣、学者。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监门法不许出/志完亦不来/久之/志完除/言官承君始望志完矣/志完遣客见/承君以测其意/ B.监门法不许出/志完亦不来/久之/志完除/言官承君始望志完矣/志完遣客见承君/以测其意/ C.监门法不许出/志完亦不来/久之/志完除言官/承君始望志完矣/志完遣客见承君/以测其意/ D.监门法不许出/志完亦不来/久之/志完除言官/承君始望志完矣/志完遣客见/承君以测其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教授,现代一般指高等教育机构中教师的职称,文中指设置在地方官学中的学官。 B.赐对,赐有赏赐之意,对则指应对。在文中指邹浩因应对符合皇上心意得到赏赐。 C.折简,古人以竹简作书,简就成了书札或信笺的代称;折简在文中指裁纸写信。 D.谢病,字面意思是因病辞谢,古人常托病谢绝会客或自请辞职,文中是后者之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田昼有前辈风范,堪为楷模。他言行出众,与性格怯懦的邹浩结成好友;在二人的交往中,邹浩遇事常 以他为榜样激励自己。 B.田昼待人真挚,心地坦诚。好友受朝廷重用,他真心为其感到高兴,但是也并没有因为好友比自己官高 权重而有所讳饰奉承。 C.田昼直言责劝,堪称诤友。皇上废孟氏另立刘氏为皇后,他当面指斥邹浩的无能失职,得知实情后又深 感欣慰并进一步勉励。 D.田昼崇尚气节,体恤百姓。宰相笼络,他不屈不从;发生瘟疫,他带医为民疗治;白日飞升看似荒诞, 却体现了百姓的感念。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趣往见之,问志完曰:“平生与君相许者何如?今君为何官?”(5 分) (2)愿君无以此举自满,士所当为者,未止此也。(3 分) 14.为什么田昼得知邹浩因“谏废立皇后”“得罪”却“喜甚”?(3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10.C(原文标点为:监门法不许出,志完亦不来,久之,志完除言官,承君始望志完矣。志完遣客见 承君,以测其意。) 11.B(赐对:帝王召见臣子对答问题) 12.C(“他当面指斥邹浩的无能失职”与原文不符) 13.(1)(田昼)急忙去会见邹志完,并问他:“我平日与您所共同赞赏的行为是什么?现在您又担任什 么官职?”(5 分。“趣”“平生”“许”“为”各 1 分,语句通顺 1 分) (2)希望您不要因为这个举动而自生烦闷,士大夫(臣子)应当做到的,不只是这些。(3 分。每句 1 分) 14.因为邹浩正直、忠诚,尽到了言官的职责。(3 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田昼,字承君,阳翟人。他身材高大魁梧,言谈慷慨激昂,很有其前辈田况的风范。邹浩,字志完, 任颍昌官学教授,和田承君交情甚好。邹浩性格怯懦,因为与田昼相处,遇到难以解决的事情就能以田昼 为楷模激发鼓励自己。元符年间,承君任京城监门之职。一天,有人来报,说皇上召见邹志完,承君替他 感到高兴。又一天,又有人来报,说帝王召见邹浩对答问题,田昼更加高兴。按照法律规定,监门官不许 外出见人,邹浩也不能前来见田昼。很长时间后,邹浩担任朝中言官,田昼也开始想念邹浩了。邹浩就派 人来见田昼,并以此来了解他的心意。来人问田昼:“您近来读什么书?”田昼回答说:“我在读《墨子》, 并且写了‘知君既得云梯后,应悔当年泣染丝’这样的诗句。”这两句诗是他为邹浩有感而发的。来人回去 告诉了邹浩,邹浩立刻写信向田昼道歉,信中言语很是悲苦恳切,于是约定见面。(读信后,)田昼说:“这 个人还是有所敬畏的,不能和他绝交。”急忙去会见邹浩,并问他:“我平日与您所共同赞赏的行为是什么? 现在您又担任什么官职?”邹浩惭愧道歉说:“皇上平素对待群臣,从未和颜悦色,惟独对于我却仿佛有些 喜悦之色。现在天下大事多而杂乱,说也说不完。我的想法是想使皇上更加相信我后才进谏,(我认为,) 这样做会更有好处。”田昼同意他的这种做法。不久,朋党之祸突然兴起,当时的事情每天都有所变化,承 君托病辞职,回到阳翟家中。一天,有人来报,说皇上废黜了皇后孟氏,立刘氏当皇后。田昼告诉他的子 侄们说:“(对于这件事,)邹浩不向皇上进言,我可以和他绝交了。”又一天,邹浩写信来约田昼在颍昌中 涂相会,说自己犯了罪。田昼十分高兴,赶快前去见面,邹浩详细地说:“皇上废立皇后时我直言劝谏,言 论过于直率鲁莽。皇上起初并不生气,我于是又启奏说:‘我很快就要死了,不能再次见到皇上容颜了。’ 走下来后,我叩拜告辞而去,到大殿门口,望见皇上仍未发怒,(只是)脸色凝重,若有所思。我第二天就 因罪而被处罚了。”邹浩、田昼相处三天才分别,分别前,邹浩哭泣,田昼一脸正气,责备他说:“假如你 沉默不语,能在朝廷任职,生伤寒之疾不出汗,五天也就死了,(这样说来,)难道只有岭海之外这样的僻 远之地能使人死去吗!希望您不要因为这个举动而自生烦闷,士大夫(臣子)应当做到的,不只是这些。” 邹浩怅然若失,叹息说:“您赠送我的太丰厚了!”于是就离别而去。 建中靖国初年,田昼入朝担任大宗丞,宰相曾布想把他收归自己门下,田昼没有屈从,授官提举常平, 也推辞了,请求担任淮阳军而离开京城。当地官吏百姓敬畏爱戴他。这一年遇到大的疫情,田昼每天自己 带着医生,挨家挨户去探望生病的人,尽心尽力地为他们治病。一天他患小病没有出门,正当白天,全军 的人们都看见田昼骑着马带着随从腾空而去,到府上询问,已经去世了。有人说他是淮阳土神。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