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部分区2021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精选汇编 现代文阅读专题I(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上海市部分区2021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精选汇编 现代文阅读专题I(解析版)

ID:685116

大小:116.65 KB

页数:34页

时间:2021-05-0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上海省部分区 2021 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精选汇编 现代文阅读专题 I(解析版) (七区汇编:宝山、奉贤、嘉定、静安、普陀、松江、徐汇) 2021 届上海市宝山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一)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中国古代艺术的整体风貌 ①中国古代各门艺术之所以成为中国文化中的艺术,有其为中国文化的特质所规定或制约的共同风貌。 理解中国艺术的共同风貌,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各门艺术的特色。 ②中国艺术的根本特色是由中国文化的特色所决定的。中国文化的宇宙观与其它文化根本不同,在于 它是一个气的宇宙。气化流行,衍生万物。 ③气是宇宙的根本,也是具体事物之能成为具体事物的根本,因而就理所当然地也是艺木作品的根本。 中国艺术理论从先秦到魏晋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哲学的气论转为艺术气论的过程。自此以后,各门艺术都 以气来论述。“文以气为主”(曹丕),这是文学:“梭梭凛凛,常有生气”(萧衍),这是书法;“冷冷 然满弦皆生气氤氲”(徐上灜),这是音乐;谢赫绘画六法以“气的生动”为第一气韵生动又可以作为整 个中国艺术的根本概括。 ④气既是宇宙的根本,又是宇宙的运动,它也是艺术作品之为艺术作品的根本。是宇宙运动的节奏, 是宇宙呈现为分门别类而又有条不紊的整体结构,及其有秩序的盛衰穷通、周流运行的整体风貌,因而韵 是艺术作品与宇宙生气相一致的蕴藉风态。气是无形的,当它在作品中显出时,就从无到有,化虚为实。 但这无、这虚、这气又是最根本的,因此中国艺术的最大特点就是对虚无的重视。我们只有理解了中国文 化气的宇宙,才能深刻地理解何以气韵生动是中国艺木的根本精神,虚实相生为中国艺术的基本准则。 ⑤中国艺术的两大基本类型是阳刚与阴柔。可以说儒家重阳刚之美,道家主阴柔之美。若不从文化结 2 构分类,而从儒道本身的差别谈它们对艺术分类的影响,则显现为艺术类型的浓淡神选。浓与淡分别代表 儒道的审美情趣,表现为孔子之重文与庄子之尚质,朝廷之富与山林之朴,都市之繁与田园之淡。从美学 上讲,浓表现为一种“错彩镂金”的美,淡表现为种“出水芙蓉”的美。神是儒家的最高境界,就是以形 写神、以形显神、形神兼备,由法度而超法度、法度整严。所谓逸,即超朝廷,越世俗,拙规矩,轻法度, 以神写形,只要得神得意,不管形似与否。但是阳刚与阴柔、神与逸又不是截然划分的,它们也可能包融 于同一艺术家、同一艺术品。 ⑥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和,包括人与人之和、人与社会之和、人与宇宙之和。中国艺术自觉追求表 现天地之心,拟太虚之体,因而也把和作为最高境界。和的追求是艺术家通过对中国文化和的基本精神的 体会并用艺术形式表现出来的。 ⑦中国古人早就懂得“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的道理。就艺术来说,音乐须五音配 合,绘画要“错画为文”、“墨分五彩”,书法要八种笔划。中国各门艺术都是通过自己所依媒介的多样 性组合,按和实生物的原则而产生出来的。和不是无矛盾无差别的同一,而是包涵矛盾诸方面的相反相成、 对立统一。 ⑧中国的和与“中”联系在一起,和即中和。所谓“中”,就是按照一定的文化法则来组织多样的或 相反的东西,并把这些多样或相反的东西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中”在艺术上表现为对中心的追求。音 乐须有主音,绘画讲整体性、突出主要人物或主峰等,戏曲乐器中鼓板是中心,建筑群要有主体建筑。中 国艺术的和谐感和理性精神,都是靠其整体性中有个中心,才显得气韵生动。 ⑨中国文化的宇宙观是时空合一的。和在时间方面显现为四季循环,历史盛表,国家分合,王朝兴亡。 正像四季中有秋冬,历史运转中有表亡,情感中必有悲愁。因此,中国的和谐中含有悲、怨、愤、憾之一 面,但中国艺术在表现悲、怨、愤、憾时,也是建立在根本的和谐精神之中的。明清悲剧无论怎样使忠臣 义士良民走向死亡,总是以平反昭雪的大团圆来结尾。这类艺术表面上是不和的,根子上是求和的。它的 不和是文化之和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是不和之和。总之,和是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 4. 第⑤段“出水芙蓉”比喻的是一种_______的美。 5. 依据①—④段,下列表述与作者观点一致的一项是( )。 A. 中国文化气的宇宙,规定或制约着中国古代各门艺术。 B. 气是由中国古代各门艺术概括提炼出的中国文化概念。 3 C. 气是虚是无,追求虚无是中国艺术的根本精神和原则。 D. 气无形而虚、韵有形而实,化虚为实就是由气而为韵。 6. 能依据第⑤段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A. 所有中国古代艺术作品都显现为浓淡神逸的艺术类型和审美情趣。 B. 所有艺术作品都离不开形与神,但有的艺术作品可以无规矩法度。 C. 陶渊明主要秉承道家思想,其《归园田居》主要表现为淡逸之美 D. 杜甫是诗圣,他的诗歌必定都实现了阳刚与阴柔、神与逸的包融。 7. 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8. 用本文“和”的观点,分析陆游《示儿》的思想情感。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答案】4. 天然;本色。 5. A 6. C 7. 答案示例一:本文在中国文化的框架内论述中国古代艺术的整体风貌,分别论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内在 精神、基本类型、最高境界三个方面。 答案示例二:本文首段总起,明确论证对象是中国古代艺术的共同风貌,2 至 4 段论证中国艺术“气”的 根本,第 5 段论证中国艺术阴阳的类型,第 6—9 段论证中国艺术“和”的境界。 8. 全诗以“九州同”作为思想感情的中心,第一句满腔的悲慨建立在后二句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的时和谐 精神之中,寓壮怀于悲痛之中,基调并不低沉,这是不和之和。 【解析】 【分析】 【4 题详解】 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中论证方法的能力。 分析第⑤段“出水芙蓉”比喻的是哪种美,要结合“表现为孔子之重文与庄子之尚质,朝廷之富与山林之 朴,都市之繁与田园之淡”分析可知,“出水芙蓉”比喻的是“质”“朴”“淡”,也就是说“出水芙蓉” 比喻的是质朴、天然、本色的美。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本文①—④段论证对象是中国古代艺术的共同风貌以及“气”是中国艺术的根本。 B.“气是由中国古代各门艺术概括提炼出的中国文化概念”错。原文,“中国艺术理论从先秦到魏晋的 形成过程,也就是哲学的气论转为艺术气论的过程。自此以后,各门艺术都以气来论述”,可知,原文作 者是说中国各门艺术都以气来论述,并不是说或气是由中国古代各门艺术概括提炼出。 C.“追求虚无是中国艺术的根本精神和原则”错,原文,“我们只有理解了中国文化气的宇宙,才能深 刻地理解何以气韵生动是中国艺木的根本精神,虚实相生为中国艺术的基本准则”,可见,作者是说中国 艺术的根本精神是气韵生动,中国艺术的原则是虚实相生,追求虚无并不是中国艺术的根本精神和原则。 D.“化虚为实就是由气而为韵”错。原文,“韵是艺术作品与宇宙生气相一致的蕴藉风态。气是无形的, 当它在作品中显出时,就从无到有,化虚为实。但这无、这虚、这气又是最根本的”,可见,作者只是说 气无形,在作品中,气化虚为实,但是作者并没有说化虚为实就是由气而为韵。 故选 A。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第 5 段论证中国艺术阴阳的基本类型是阳刚与阴柔。 A.“所有中国古代艺术作品都显现为浓淡神逸的艺术类型和审美情趣”错,说法太绝对。原文说“中国 艺术的两大基本类型是阳刚与阴柔”,并不是指“所有中国古代艺术作品”。 B.“但有的艺术作品可以无规矩法度”错。原文说“所谓逸,即超朝廷,越世俗,拙规矩,轻法度,以 神写形,只要得神得意,不管形似与否”,可见,“拙规矩,轻法度”并不是选项中说的“无规矩法度”。 5 D.“他的诗歌必定都实现了阳刚与阴柔、神与逸的包融”错。原文是说“阳刚与阴柔、神与逸又不是截 然划分的,它们也可能包融于同一艺术家、同一艺术品”,可见,原文只是说“可能包融于同一艺术家、 同一艺术品”,而选项说成是杜甫的诗歌必定都实现阳刚与阴柔、神与逸的包融。 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的能力。 文章一共 9 段。第 1 段总起,根据“中国古代各门艺术……有其为中国文化的特质所规定或制约的共同风 貌。理解中国艺术的共同风貌,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各门艺术的特色”分析,首段明确论证对象是中国古代 艺术的共同风貌。 关键第 2 段中的“中国文化的宇宙观与其它文化根本不同,在于它是一个气的宇宙”,第 3 段中的“中国 艺术理论……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哲学的气论转为艺术气论的过程。自此以后,各门艺术都以气来论述”, 和第 4 段中的“气……也是艺术作品之为艺术作品的根本”分析可知,这三段文字都是从“气”的角度阐 述是“气”艺术作品之为艺术作品的根本,即第 2 至 4 段论证中国艺术“气”的根本。 以上四段文字论述了中国古代艺术 内在精神。 第 5 段,根据首句话“中国艺术的两大基本类型是阳刚与阴柔”分析,本段论证中国艺术阴阳的基本类型。 根据第 6 段,“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和”,第 7 段“中国古人早就懂得‘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道理”, 第 8 段“中国的和与“中”联系在一起,和即中和”“中国艺术的和谐感和理性精神,都是靠其整体性中 有个中心,才显得气韵生动”,和第 9 段尾句“总之,和是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分析,可知,这四段文 字论证中国艺术“和”的境界。 以上四段文字论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最高境界。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陆游《示儿》表现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 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元知万事空”表现了诗人生 6 死所恋,死无所畏的生死观,“但悲不见九州同”写诗人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内心感到遗憾、悲怆。 “王师北定中原日”写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 望。诗人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家祭无忘告乃翁”,他深情地嘱咐儿子, 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自己,表达的诗人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充分体现了 年迈衰老的陆游爱国心、报国情。结合文章最后一段中的“和在时间方面显现为四季循环,历史盛表,国 家分合,王朝兴亡”“中国的和谐中含有悲、怨、愤、憾之一面,但中国艺术在表现悲、怨、愤、憾时, 也是建立在根本的和谐精神之中的”“这类艺术表面上是不和的,根子上是求和的。它的不和是文化之和 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是不和之和”分析,陆游的这首《示儿》体现了本文作者所说的“不和之和”。 诗中的“九州同”是全诗思想感情的中心。“死去元知万事空”抒发诗人满腔的悲慨之情。“王师北定中 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两句把诗人对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的时和谐精神之中,寓壮怀于悲痛之中,基调 并不低沉,这是不和之和。 2021 届上海市奉贤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一)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论文学语言在电子文化语境中的变异 黄发有 ①在大众媒介的发展历程中,电子媒介的快速扩张爆发出颠覆性力量。面对电子文化的围逼之势,语 言艺术要通过自我调整来适应新的媒体环境。从语言本身来看,电子文化以其强大的渗透性...,给文学作品 的词汇、修辞、语篇、语体都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记:从更为宏阔的方面来看,电子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语 言背后的感知方式与思维方式,导致语言思维的弱化与视听思维的强化。 ②受影视文学的影响,文学语言变得“视听化”。20 世纪 80 年代出品的电影故事片与电视连续剧, 绝大多数根据文学改编而来,但当时文学创作和影视创作各走各的路。进入 90 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作 家在写小说时,主动向剧本的叙事规则靠拢,不少作家将主要精力用于“码剧本”,文学创造成了副业, 其作品特征也逐步转变为“视听化”。文学语言视听化的重要特征是运用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同步呈现信 息和情感,使得接受者有一种置身其中的在场感。遗憾的是,视听化的语言在强化画面感和听觉效果时, 往往会抑制语义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7 ③互联网背景下电子语体的勃兴,也将有力地改变文学语言的格局。网络文学的语言是一种以书面形 式表达的视觉化、电子化的口语。网络文学语言对即时性、陌生化效果和表达自由度的追求,使得其语体 具有突出的“电子口语”的特征。网络文学语体与传统文学语体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这表现为语音、词 义、词汇、语法、篇章都偏离了常规的语言特征,词汇上表现出文白夹杂、土洋结合、雅俗并存的特征。 网络文学语言与语体的新变迅速扩展开来,其拼装美学与杂糅的语体风格必将对文学语言的未来走势产生 深远影响。 ④随着电子文化的日益主流化,在文学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语图互渗乃大势所趋。在这样的背景下, 要求对文学语言进行纯粹的净化与生硬的规范,显然不具备可行性,而且会使文学语言与流动的现实脱节, 使得文学语言失去活力。语言的发展如同流动的江河,不断有新的内容汇入,新词汇是标记不断涌现的新 事物、新思想的符号,语言的封闭与停滞是文化缺乏活力的表现。但应当重视的是,过度突破规范甚至拆 解语言规范会造成文学语言的荒芜。因此,在语言变化异常活跃的电子时代,文学写作者还是应该遵守基 本的语言规范。 ⑤当然,维护文学语言的基本规范不能单纯依靠禁止、惩罚等刚性手段,这样不仅效果不佳,还可能 适得其反。总体而言,首先应该宽容地对待新词和新的语言现象,以开放的态度观察语言的变异,只要这 些语词不触犯公序良俗,都可以自由生长。其次,以柔性规范进行舆论引导,语言的规范化与美感原则应 该成为文学评价体系的关键指标。第三,语言的规范化应该对不同语言环境、不同群体的语言使用者有所 区别,对不同交际领域和交际目的灵活处理,分层次进行动态化规范。 ⑥文学语言创新绝不是贴标签式的新词表演和鹦鹉学舌式的语言翻新,这些语言现象只是表浅的语言 化妆术,不仅无法激活语言的内在活力,还容易制造语言杂质乃至语言垃圾。因此,首先,真正的语言创 新不是新旧语言的随意拼凑,而是新旧语言的融合与共生。其次,语言创新不仅是细节的、局部的改进, 而是语言观念的革新。第三,综合的语言创新不是从语言到语言的游戏,而是提升语言境界的系统工程。 即使字字珠玑,那些观念陈腐、境界不高的篇章也难成大器。 ⑦那些被视为一个时代的语言标本的文学作品,不仅语言自成一体,作者能够从芜杂的新词旧章、雅 言俗语中提炼出个性化的语言,而且在思想、文体、风格上卓有建树。只有真正具有经典性的作品,其语 言创新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不断被后来者模仿,并激发新的语言创造。 (本文有删改) 4. 在第①段中的“渗透性”具体是指电子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 8 5. 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A. 传统文学语体必须使用正确的语法。 B. 杂语并存是网络文学语体的突出特征。 C. 电子语体的出现改善了文学语言的现状。 D. 创造新词越多的作家就是越优秀的作家。 6. 下列表述与作者观点一致的一项是( )。 A. 语言的封闭与停滞会导致新事物和新思想的缺乏。 B. 维护基本的语言规范只能依靠柔性规范而非刚性手段。 C. 表浅的语言翻新容易制造语言杂质乃至语言垃圾。 D. 具有个性化语言的作品,就会有持久的生命力。 7. 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8. 结合《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的影视脚本片段,阐述第②段画线句。 张大民家的房子“第一层是院墙、院门和院子:第二层便是厨房了,盖得不规矩,一头宽一头窄,像 个酱肘子;穿过厨房就进了第三层,客厅兼主卧室,10.5m2,摆着一张双人床和一张单人床,一张三屉桌 和一张折叠桌,一个脸盆架和几把折叠凳。后窗不大,朝北,光淡淡的,像照着一间菜窖。”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的影视脚本) 【答案】4. (电子文化)潜移默化、逐渐扩展 5. B 6. C 7. 文本先指出电子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接着从影视文学和电子语体对文学语言的影响两个方面具体阐述。 之后指出文学写作者要遵守基本的语言规范,并以合适的(宽容、柔性、分层次)手段予以维护,提出文 学语言创新的方法。最后点明经典作品的特点。 8. 视听化的语言在强化画面感和听觉效果时,往往会抑制语义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这些语言有逼真的视听 效果。对房子内景的描述形象而精确,达到了一种摄像式的动态效果,叙事者的视角类似于移动的镜头。 贴着“文学”标签的影视脚本,仅仅充当镜头叙述的注释和说明,牺牲了语言的多样性与表现力。 9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文该词所在句子的后面所难的解说来看,“电子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语言背后的感知方式与思维方式,导 致语言思维的弱化与视听思维的强化”提供了解释“渗透性”的信息,即“潜移默化”一词,既体现了 “渗”的含义,也体现了“透”的意思。同时也可以用词语加以概括,如“逐步扩展”等。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文章对电子语体对文学语言的影响和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当然,维护文学语言的基本规范不能单纯 依靠禁止、惩罚等刚性手段,这样不仅效果不佳,还可能适得其反。总体而言,首先应该宽容地对待新词 和新的语言现象……”所以,“传统文学语体必须使用正确的语法”的观点与作者的看法相矛盾。 C.从文中的论述“互联网背景下电子语体的勃兴,也将有力地改变文学语言的格局”“网络文学语言与语 体的新变迅速扩展开来,其拼装美学与杂糅的语体风格必将对文学语言的未来走势产生深远影响”来看, 电子语体的出现只是影响、改变文学语言,是好还是坏,作者没有给出定论,因此“改善”一词不妥。文 章无法推断出此结论。 D.从文章第⑥段所论述的作者对于语言创新观点来看,语言的创新是新旧语言的融合与共生,是提升语言 境界的系统工程。并非创造新词越多的作家就是越优秀的作家。 故选 B。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C.由文中“文学语言创新绝不是贴标签式的新词表演和鹦鹉学舌式的语言翻新,这些语言现象只是表浅的 语言化妆术,不仅无法激活语言的内在活力,还容易制造语言杂质乃至语言垃圾”可知 C 项“表浅的语言 翻新容易制造语言杂质乃至语言垃圾”和文章表述一致。 故选 C。 10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概括文章的论证思路,首先要概括文章各段落内容大意,然后把具有同类性质的语段合并起来,最后用富 有衔接性的词语,使答案表述连贯。文章第一自然段首先提出本文的中心话题,即电子文化对语言产生了 影响。第二段则具体从影视文学对文学语言的影响展开论述。第三自然段则是从互联网的电子语言展开具 体论述。第四自然段针对电子文化的影响提出了要维护语言的基本规范,第五自然则针对如何维护文学基 本规范的问题提出了具体要求。第六自然段,更进一步,从上一段的维护提到了语方的创新。最后一自然 段总结全文,点明了经典作品是如何既维护文学语言的基本规范又是如何有创新的。综上所述,可得出答 案。文本先指出电子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接着从影视文学和电子语体对文学语言的影响两个方面具体阐述。 之后指出文学写作者要遵守基本的语言规范,并以合适的(宽容、柔性、分层次)手段予以维护,提出文 学语言创新的方法。最后点明经典作品的特点。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解答本题,必须把划线句子和“视听化的语言在强化画面感和听觉效果时,往往会抑制语义的丰富性与复 杂性”所描述的理论和影视脚本的实践结合起来,看影视脚本是如何照应理论的。从影视脚本中对张大民 房子的描述来看,描写不仅按照由外到里的顺序而且描写准确形象,两个比喻句“像个酱肘子”“像照着 一间菜窖”让人精确地了解了房子的形状和环境。并且脚本客观,不以主观去评论,如同摄像机呈现给人 的画面一样。因此契合了画线句中“视听化的语言强化画面感和听觉效果”,同时,我们读这段脚本,只 能看到这些事物和画面,而对其它一无所知,更没有所谓感情表达等。契合了画线句子所述“往往会抑制 语义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2021 届上海市嘉定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一)(16 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自伦理学诞生以来,有一个问题似乎像幽灵般地徘徊于伦理学研究领域中,这个问题即是人的德性 与人的幸福的关系问题。康德伦理学的诞生,使幸福与德性关系在伦理学中发生了根本性颠覆。 11 ②康德的伦理学既不认同德性即幸福的观点,不认为人的德性必然会给人带来幸福,更不认同幸福即 德性的观点。康德极力反对以人的快乐、幸福、功利等作为衡量与评价德性的标准与尺度,他认为快乐与 幸福与道德是无涉的,人对幸福、快乐、利益的追求是人的本性,但道德不是根源于感性的人的本性,而 是超越于人的本性的,它的发出者是作为总体的人类社会,表达的是社会对个体的要求、规范与命令。这 种要求、规范和命令,就其性质讲,维护的不是个体的利益,而是社会的总体利益,它不仅不必然地与个 体的快乐、幸福、利益相一致,有时还会发生背离与冲突。当社会总体利益与个体的快乐、幸福、利益发 生冲突的情况下,道德维护的通常是社会利益。康德伦理学的性质是唯心主义的,但他揭示出伦理学的本 质特征,即伦理学所要处理的是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作为总体存在的人类社会的关系问题。伦理学关注的 不是感性存在的个体的快乐与幸福,而是作为总体的人类社会存在的需要。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从道德生成与演进的历史经验性事实出发,将道德律令生成的基础与根据归纳总 结成一个规律:任何社会规范、道德规范生成与演进的基础是特定生产力条件下人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 经济关系”,因而,它们都能并且也只能从社会的经济关系中去获得根源性诠释,而且其存在的合理性与 正当性都具有历史的性质.....,绝不会永恒不变适合一切时间与空间,而是有规律地随经济基础、经济关系发 生变更。在私有制存在的社会中,“切勿偷盗”必然成为一个道德规范或命令,否则私有制下的社会生活 就会受到威胁;假若,偷盗是被允许的话,私有制与私有财产的存在就会成为不可能;但如果私有制不再 存在时,“切勿偷盗”也必将从道德规范的领域中消失,因为它将变得毫无意义。 ④道德规范不仅是在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上生成与演进的,而且它的功能与使命也是为一定的经济基 础服务的。因此,道德规范的价值取向既不是人们的幸福与快乐,也不是追求人的完满、神圣与崇高,而 是服务与保障那些在历史发展阶段上必然生成的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的正常运行,保障以经济关系为基础 的全部社会关系得以有序运行,而不至于因社会关系的混乱与无序而使人们的社会生活变得不可能。 ⑤人作为人存在,追求生活的快乐与幸福是一种近乎于自然性的本能,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拒绝将人的 德性与人的幸福进行捆绑。“切勿偷盗”的道德戒律在价值取向上只是要求不要损害他人的利益,以便维 护私有制与私有财产的存在,仅此而已,丝毫不含有要求增加自己与他人幸福与快乐的意蕴。道德规范不 具有也不应具有神圣与崇高的价值取向。人类社会需要神圣与崇高,但神圣与崇高不应成为道德要求;所 有的人都应成为有道德的人,大多数人也能够成为有道德的人,但社会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成为神圣与崇 高的人,大多数人都难于使自己成为崇高与神圣的人。当一个道德律令无法为大多数人所遵守时,这样的 命令,只不过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一纸空文。仍以“切勿偷盗”为例,一个没有任何偷盗记录的人,在私有 制社会下,道德的评价上无疑属于有道德的好人,但也仅此而已,好人远非是崇高与神圣的人。 12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4. 第③段中加点的“历史的性质”具体是指 。 5. 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A. 康德伦理学诞生以前学界认为幸福与德性内在一致。 B. 康德伦理道德观的生成基础和根据是唯心主义宗教。 C. 奴隶制社会的伦理道德是为了保护奴隶制经济关系。 D. 康德和马克思的道德观一致在于都是维护社会利益。 6. 下列判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人的德性与个体幸福完全无关。 B. 追求幸福几乎是人的自然性本能。 C. 道德规范并不追求个人的幸福。 D. 不偷窃的人属于有道德的好人。 7. 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8. “切勿偷盗”的例子在文中重复出现,论述是否有力?请加以具体评析。 【答案】4. 社会规范道德规范根源于特定时代的社会经济关系,并有规律地随经济基础、经济关系发生变 更。 5. A 6. B 7. 本文援引康德伦理学和马克思主义道德观,阐释“幸福与德性的关系”。开篇由伦理学研究引出论题 “德性与幸福的关系”,接着介绍康德对前代伦理学观点的否定,从道德发出者和目的角度阐述个体幸福 与道德无涉;再用马克思主义道德观阐释道德生成、演化的本质基础和历史性特征,得出结论:道德规范 的价值取向在于保障生产关系、社会生活有序进行,不具有指向人的幸福以及崇高神圣的价值取向,最后 揭示论题的现实意义。 8. 论述不够有力。第 3 段以“切勿偷盗”与私有制社会之间的依存关系为例解释道德规范与特定历史时期 生产关系的关系,从论据属性上看,“切勿偷盗”在私有制社会中并不属于“道德规范”而是“法律戒 13 令”;其次,从两者关系判断的逻辑上看,道德规范产生与演进确实基于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关系,但“切 勿偷盗”之类具体个别的道德规范的存在与否并不能从根本上影响私有制社会经济关系的存亡;再者,私 有制生产关系、经济制度消亡了,伴随着它产生的许多道德规范未必完全没有存在的意义,未必一定随着 生产关系的消失完全消失;作者的举例阐释依存关系,逻辑对应不合理,有违客观事实。 第 5 段论述上的缺陷与第 3 段类似,没有偷盗记录的人在私有制社会仅是“遵守盗窃法的人”,未必能评 价为“有道德的好人”。因此,两处例子都有属性归属不恰当,与观点逻辑关系对应不准确,论述不严密, 影响削弱了论述的说服力。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解答本题,根据这个词所在句子在文中位置来答,首选明确其说明的对象指的是“社会规范、道德规范”, 然后根据其前后语境阐释其特点即可。“任何社会规范、道德规范生成与演进的基础是特定生产力条件下 人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因而,它们都能并且也只能从社会的经济关系中去获得根源性诠释, 而且其存在的合理性与正当性都具有历史的性质,绝不会永恒不变适合一切时间与空间,而是有规律地随 经济基础、经济关系发生变更”,词语所在句子之前谈的“历史的性质”的生成条件,之后谈的是它的发 展变化的特点,故答案为:社会规范道德规范根源于特定时代的社会经济关系,并有规律地随经济基础、 经济关系发生变更。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推断能力。 B.由文中“康德伦理学的性质是唯心主义的”可知,康德伦理道德观的生成基础和根据是唯心主义,并非 唯心主义宗教。 C.由文中“道德规范不仅是在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上生成与演进的,而且它的功能与使命也是为一定的经 济基础服务的”可知,奴隶制社会的伦理道德是为了保护奴隶制经济基础,而不是保护奴隶制经济关系。 D.由文中第二段“但道德不是根源于感性的人的本性,而是超越于人的本性的,它的发出者是作为总体的 人类社会,表达的是社会对个体的要求、规范与命令。这种要求、规范和命令,就其性质讲,维护的不是 14 个体的利益,而是社会的总体利益”可知,康德和的道德观一致在于都是维护社会利益;由文中第三段“而 且其存在的合理性与正当性都具有历史的性质,绝不会永恒不变适合一切时间与空间,而是有规律地随经 济基础、经济关系发生变更”可知,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认为(它)有规律地随经济基础、经济关系发生 变更”可知,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认为,不一定总是为维护社会利益服务。 故选 A。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A.“这种要求、规范和命令(道德),就其性质讲,维护的不是个体的利益,而是社会的总体利益,它不 仅不必然地与个体的快乐、幸福、利益相一致,有时还会发生背离与冲突”表明道德和个体幸福不一定相 一致,甚至会冲突。这都说明“人的德性与个体幸福完全无关”是错误的。 C. 原文是说“道德规范的价值取向既不是人们的幸福与快乐”,但它并不是说道德规范并不追求个人的 幸福。 D.由“一个没有任何偷盗记录的人,在私有制社会下,道德的评价上无疑属于有道德的好人,但也仅此而 已,好人远非是崇高与神圣的人”可知,不偷窃的人属于有道德的好人的前提是在私有制社会下,离开这 个前提就不成立。 故选 B。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首先要在梳理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概括段落大意,然后给文章分层,最后用具有衔 接作用的词语把层意连缀起来却可。文章第一段首先点明康德伦理学颠覆幸福与德性关系,引出文章的中 心话题。第二段,接着阐释康德如何否定前代偷学观点的,表明个体幸福与道德无涉。第三段是从马克思 对道德观的阐释来说明道德规范的作用。在前面论述的基础上,文章联系现实,指出道德与幸福、道德规 范作用的现实意义。 【8 题详解】 1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确定“切勿偷盗”的例子在文中出现的位置,然后分析其所起到的作用,从而来判定其 是不是论证有力。“切勿偷盗”的例子出现在第 3 段和第 5 段,在第 3 段中用这个例子来解释道德规范与 特定历史时期生产关系的关系,“在私有制存在的社会中,‘切勿偷盗’必然成为一个道德规范或命令, 否则私有制下的社会生活就会受到威胁;假若,偷盗是被允许的话,私有制与私有财产的存在就会成为不 可能;但如果私有制不再存在时,‘切勿偷盗’也必将从道德规范的领域中消失,因为它将变得毫无意义”, 其中道德规范和私有制关系之间并不存在完全对等的一方不存,另一方必然消亡的对应依存关系。所以论 据并不能恰当地论证论点。第 5 段,“一个没有任何偷盗记录的人,在私有制社会下,道德的评价上无疑 属于有道德的好人”中,一个没有任何偷盗记录的人在道德评价上无疑属于有道德的好人,这个论断无疑 是站不住脚的,它和第 3 段的当作论据的例子的性质是一样的,论述不严密,不能严密地论证论点,不具 有说服力。 2021 届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一)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无用的”知识 罗素 ①在开始谋生之前,人们没有时间什么都去学习,无疑“有用的”知识是最有用的。它建立了当代世 界。没有它,我们就没有机器、铁路、飞机。现代知识已带来人们普遍健康状况的大大改善,与此同时也 发现了如何使用毒气去毁灭大城市的方法。同以往比起来,我们今日世界最明显的特点在于“有用的”知 识。 ②同样必须承认许多传统文化教育是愚蠢的。儿童花很多年的功夫去学习拉丁文和希腊文法,而终究 既不能也不想(除了小部分之外)去读希腊文或拉丁文著作。从各方面考察,现代语言比拉丁文和希腊文 更可取。它们不仅更有用,而且能在更少的时间内给予更多的文化知识。文明的进展如此迅速,使得古代 知识在解释当今问题上,比起现代国家和关于这些国家的最近历史的知识更少得到运用。 ③但是,教育除了直接的实用目的外,还应有其他目的。 16 ④现代城市居民的娱乐方式愈来愈趋向于被动,趋于懒散地观看他人的技艺和表演。这些人的娱乐方 式虽然无可厚非,但总比不上那些受过教育而且具有与工作无关的广泛的智力兴趣的人。由于技术进步, 机器代替了人类劳动,人们的闲暇增多了,那些有充分的智力活动和兴趣的人,自然能沉浸在高尚的快乐 中。所以,普通人必须去接受提高自己心灵涵养的,当然也包括实用技术知识的教育。 ⑤狭隘的功利主义教育忽视了人的理想训练与技术训练具有同等的必要性。未经训练的人性中存在许 多野蛮因素,它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或轻或重地表现出来。如一些人背后说长道短,令人厌烦。当然,受 过高等教育的人有时也是残忍野蛮的,但他们比起那些心灵未经开化的人,较少如此,行凶斗殴的人在学 校学习很少能达到中等水准。这些人除了虐待他人没有其他快乐。最为人们普遍向往的两件事是权力和颂 扬。一般来说,无知的人只能诉诸粗野的方式来获得这两者,包括体力上的征服。文化教养提供给人的是 很少有害的权力形式和较多使自己受到称赞的有价值的方式。 ⑥也许“无用的”知识最重要的优点是能促进心灵沉思的习惯。现在世界上有许多人遇事过分轻率, 不仅行动之前没有经过周密考虑,而且对有的行动从智谋上加以考虑也难以进行。在这个问题上,人们以 各种奇异方式表现出他们的偏见。 ⑦心灵的沉思习惯具有遍及从最浅薄到最高深之处的优点。例如从被跳蚤咬、火车误点或与同行争吵 等这些小苦恼开始。这样的烦事似乎很不值得做出英雄主义行为的反应,或者像对待人类暂时救治不了的 病害一样无可奈何,然而它们对人的影响却破坏了许多人的善良习性和生活乐趣。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可 从一些奇特的知识中找到不少安慰,这类知识与这种现时的苦恼有着确实或空想的关系;即使没有这种安 慰,也能从人们的思想中当下消除这种苦恼。当我们受到气得脸色发白的人攻击时,想想笛卡尔《论情感》 中题为“为何那些气得脸发白的人比那些脸发红的人更为可怕”的一章,就会感到欣慰。 ⑧虽然文化上粗浅的快乐足以解除实际生活中的一般苦恼,而沉思更为重要的功用则关乎生命的灾难、 死亡、痛苦、残忍以及国家民族陷入不必要的悲惨状况。独断的宗教已不能再带来慰藉,为了使生活不趋 于黑暗、枯燥, 不致充满肤浅的自我肯定,必须寻求某种可以代替的东西,现今世界充斥着以自我为中 心的愤怒群体,其中没有一个能具备全人类的整体眼光,每个群体都宁可文明毁灭,与不愿作丝毫的让步, 对于这种偏狭,任何专门教育都不能提供解救的办法。因为它属于个人心理上的问题,解毒良方应求之于 历史学、天文学以及一切无碍自尊心,相反能让个人以合理的眼光看待自己的那些学科,需要的不是这样 或那样的特殊的片段知识,而是足以激发整体人生目的概念之知识:艺术与历史,对英雄人物生活之了解, 以及对人类在宇宙中极其偶然而短暂的地位的了解——所有这些都同人类特有的自傲心情相联系。从广阔 的认知能力和无私的感情结合中最易产生出智慧来。 17 ⑨在所有时代,人生充满着苦痛,在我们今天较前两个世纪人生苦痛更甚,个人与公众的不幸只能靠 意志与智力的交互作用来控制:在意志方面是拒绝回避不幸,在智力方面是认识它,如果能补救则寻求补 教的办法;如果不能补救则根据对它的关系的看法,将它视为不可避免的而接受它,并且记住那些存在于 它之外的其他地区、其他时代和星空的深远之处,使得它变得可以忍受。 (选自作者写于 1930 年的《幸福之路》,有删节) 4. 第①段中“有用的知识”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下列有关“‘无用的’知识”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用的’知识”重视理想训练,以此尽量消除人的野蛮本性。 B. “‘无用的’知识”更能促进人的心灵沉思,促进人的完善发展。 C. “‘无用的’知识”能消除人类现时的苦恼,让人得到一些安慰。 D. “‘无用的’知识”不是专业教育能提供的,而出自心理的觉悟。 6. 与原文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 高尚的快乐,主要建立在与工作无关的智力与个人兴趣上。 B. 未受教育的人的快乐常通过体力上的征服等粗野方式实现。 C. 艺术、历史学科能矫正人类的自傲,较其他学科更具智慧。 D. 人生的苦痛,只能靠意志与智力的交互作用来认识和接纳。 7. 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8. 罗素在本文强调了“无用的”知识对人类发展的重要作用。下列文字中丁元竹则认为,真正的学术必须 是有用的知识。结合本文和下面的文字,从写作意图的角度评析二人的观点。 科技部和教育部联合发文破除论文至上的文件,引发了社会各界对这个话题的热议。中央党校丁元竹 教授在 2020 年初撰文指出,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如何界定学术的目标和治学目的。文章以费孝通为例,说 在中国学术史上,费孝通研究的问题紧紧贴近中国发展现实。20 世纪 40 年代以后,他开始以流畅的文笔 使学术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他继续用雅俗共赏的文笔展示一些重大命题,努 18 力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决策成果,推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据此,丁元竹认为:真正的学术必须是有 用的知识。 【答案】4. 直接改变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知识 5. D 6. C 7. 作者首先承认“有用的知识”对当代世界的重要作用,进而从教育角度提出教育除了教给人们有用知识 达成实用目的之外,还要重视无用的知识这个论题;接着分析无用的知识更能训练人的理想,改变人的残 忍野蛮,更重要的是促进心灵沉思,减少偏见,让人具有全人类的整体眼光;最后得出面对当今个人与社 会的不幸,唯有心灵沉思的智慧能帮助人们认识、直面和忍耐不幸这一结论。 8. 罗素肯定有用的知识建立了当代世界,但无用的知识更能促进人的沉思,对拯救人类灾难与国家不幸有 更深远的意义。推测其意图是针对当时技术进步并未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灾难的有感而发。丁元竹认为真 正的学术必须是有用的知识,是强调学术研究对国家现实决策的作用,推测其意图是针对当下某些学术研 究与现实的脱离,因此倡导学术的现实意义。——二者针对的社会现象不相同,观点并不矛盾。 【解析】 【分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结合“在开始谋生之前,人们没有时间什么都去学习,无疑‘有用的’知识是最有用的。它建立了当代世 界。没有它,我们就没有机器、铁路、飞机”,从“谋生”一词可知,“有用的知识”与人类的生存有关, 从“没有它,我们就没有机器、铁路、飞机”可知,这些知识直接用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由此可知,“有 用的知识”指直接改变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知识。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D.“不是专业教育能提供的,而出自心理的觉悟”错误,原文没有这种说法。原文表达是“教育除了直接 的实用目的外,还应有其他目的”,可见无用知识的学习也离不开专业教育,而不仅仅靠个人的心理的觉 悟。 19 故选 D。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较其他学科更具智慧”错。原文是“相反能让个人以合理的眼光看待自己的那些学科,需要的不是这 样或那样的特殊的片段知识,而是足以激发整体人生目的概念之知识:艺术与历史”,这里只是强调艺术 与历史能让人以合理眼光看待自己,激发整体人生目的。而没有将其与其他学科进行比较。 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文章开门见山指出,“在开始谋生之前,人们没有时间什么都去学习,无疑‘有用的’知识是最有用的”, 即作者首先承认“有用的知识”对当代世界的重要作用; 接着将话题转移到教育方面,现代语言相比拉丁文和希腊文法似乎更有用,古代知识在解决当今问题上也 更少用得到,但是作者说“教育除了直接的实用目的外,还应有其他目的”,认为“普通人必须去接受提 高自己心灵涵养的,当然也包括实用技术知识的教育”,这是从教育角度提出教育除了教给人们有用知识 达成实用目的之外,还要重视无用的知识这个论题; 接下来作者分析了无用的知识的意义,“狭隘的功利主义教育忽视了人的理想训练与技术训练具有同等的 必要性。未经训练的人性中存在许多野蛮因素”,无用的知识更能训练人的理想,改变人的残忍野蛮;“也 许‘无用的’知识最重要的优点是能促进心灵沉思的习惯”“人们以各种奇异方式表现出他们的偏见”, 无用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心灵沉思;“现今世界充斥着以自我为中心的愤怒群体,其中没有一个能具备 全人类的整体眼光”,无用知识让人具有全人类的整体眼光; 最后作者得出结论,“个人与公众的不幸只能靠意志与智力的交互作用来控制:在意志方面是拒绝回避不 幸,在智力方面是认识它,如果能补救则寻求补教的办法;如果不能补救则根据对它的关系的看法,将它 视为不可避免的而接受它,并且记住那些存在于它之外的其他地区、其他时代和星空的深远之处,使得它 变得可以忍受”,面对当今个人与社会的不幸,唯有心灵沉思的智慧能帮助人们认识、直面和忍耐不幸。 【8 题详解】 20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写作意图、概括作者在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我们首先看罗素对于“有用知识”的看法,“没有它,我们就没有机器、铁路、飞机。现代知识已带来人 们普遍健康状况的大大改善,与此同时也发现了如何使用毒气去毁灭大城市的方法”;然后再看他对于 “无用知识”的观点,“也许‘无用的’知识最重要的优点是能促进心灵沉思的习惯”“虽然文化上粗浅 的快乐足以解除实际生活中的一般苦恼,而沉思更为重要的功用则关乎生命的灾难、死亡、痛苦、残忍以 及国家民族陷入不必要的悲惨状况”“个人与公众的不幸只能靠意志与智力的交互作用来控制……使得 它变得可以忍受”;再看他流露出的对于当时社会的看法,“现今世界充斥着以自我为中心的愤怒群体, 其中没有一个能具备全人类的整体眼光,每个群体都宁可文明毁灭,与不愿作丝毫的让步”“在所有时代, 人生充满着苦痛,在我们今天较前两个世纪人生苦痛更甚”。由此推测其写作意图是:针对当时技术进步 并未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灾难的有感而发。 而丁元竹则认为“真正的学术必须是有用的知识”,他得出这一结论是基于当时的社会背景“科技部和教 育部联合发文破除论文至上的文件”,他举出费孝通的正面例子,认为“费孝通研究的问题紧紧贴近中国 发展现实”“0 世纪 40 年代以后,他开始以流畅的文笔使学术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20 世纪 70 年代 后期,他继续用雅俗共赏的文笔展示一些重大命题,努力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决策成果,推动政策的 制定和实施”。由此推测其写作意图:是针对当下某些学术研究与现实的脱离,因此倡导学术的现实意义。 二者针对的社会现象不相同,观点并不矛盾。 2021 届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一)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论典故词的词义特征 ①典故词在汉语词类中自成一家....,除构词等有别于汉语普通词外,词义也有明显特征。 ②目前出版的典故辞书对典故词的概念认识并不统一。笔者以为典故词大致可分为三类:事典词、语 典词、有确切源头可考的典制词。事典词似无争议,关键是语典词和典制词的把握目前分歧较多。笔者以 为对典故词的把握需注意两条:第一,典故词和成语一样,属于文化词语,有其特定文化意义。笔者将意 义由特定典籍源头所赋予,离开这一文化语境便无法理解的词定为语典词,这是区分语典词与普通词的一 条重要指标。如“而立”指代三十岁,词义不是出自字面义,而是由其源头《论语・为政》之“三十而立” 21 所规定的。 ③另外一条是典故词有确切源头可考,词义的发端比较清晰。以典制词中的典故词与一般的文化词语 的区分为例,“沙堤”出于唐代典章制度,史籍有明确的记载,后世用来写宰相,自然可视为典故词;“左 券”(古代称契约为券,用竹做成,分左右两片,立约双方各执其一,左券常用为索偿的凭证)虽然也是 文化词语,甚至可以视作典制词,但我们无法弄清其确切的源头,要考,也只能是“事物纪源”一类,如 果说它一定源于《老子》,自然不合事理,只不过从现存典籍看,《老子》使用这一文化词语较早罢了。笔 者所参与编写的《典故大词典》基本上是基于以上两点的把握来收录典故词目的。 ④对具体词目进行解释时,也需要把握典故词义的特殊性。纵向来看,典故词义的引申一般具有单一 性。借助概念与概念间的内在联系,普通词词义可以纵深发展,意义引申一般层次较多。《汉语词义引申 导论》中有大量例证论证了普通词词义引申的这种特点。而典故词的词义一般只有一层,继续引申下去的 可能性并不太多。因为典故义与典故词的字面义往往差距较大,很多来源也未必为人们所熟知,在理解上 需要有一个转折,如再作更多纵深引申难以让人接受。另外,很多典故词反映的是事件场景画面,不是某 一具体的概念,自然也就很难有什么引申。 ⑤横向来看,许多典故词在具体语言环境里取义具有多维性。例如,事典一般由人、地、物、事四大 要素构成,如其中涉及因素较多,词义往往就比较复杂。另外事典典源亦有简单、复杂之分,事的寓意亦 有多寡之别。很多时候人们借用事典词,只是为了唤起读者对典源画面的一种联想,从而感知画面所提供 的义域。读者可从画面的不同角度作各种不同的推想,这样的词取义往往是多种多样的。 ⑥由于我们已经习惯于接受语言学界“在一个具体语言环境中词的取义是单一的、确定的”这样一种 理论,又未能正确认识典故词义的多维性,很多辞书仍旧采取解释普通词的释义方式,对每一典故词目因 例而给一个“相应”的解释,这不是科学地对待典故词词义的做法。例如苏轼《次张甥美述志》诗:“甥 能锄我青门瓜,正午时来休老手。”“青门瓜”用秦东陵侯邵平于秦破后种瓜长安青门典,传其瓜五色, 甚美。《汉语大词典》对此词未作释。有人释为“指美瓜,名瓜”,实际当亦寓有安贫归隐之意。 ⑦既然典故词词义具有以上特点,我们在释义时就必须使用一些能够适应它们的用语,诸如“语 出”“表示”“借写”“比喻”之类,帮助人们理解并更好地运用这一词类。 ⑧总之,典故词的词义特征是十分值得研究的,把握好它无疑是编好典故辞书的关键。 4. 第①段加点词“自成一家”在文中的意思是 。 22 5. 对第②③段中概念关系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6. 根据第④段的观点,借助以下资料,以“致”为例分析普通词词义引申的特点。 (甲)工具书 致,送诣也,从夂从至。 (《说文解字》) (乙) 文言文片段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黄生借书说》)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劝学》) 23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过秦论》) 7. 对本文的论述特点评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梳理人们对典故词的不同概念界定,再提炼出其词义特征,条理清晰。 B. 将词义特征“有明确的文化意义源头”拆分成两点条分缕析,细致透彻。 C. 从纵、横两个方面分析典故词和普通词在词义特征上的差异,论据详实。 D. 开篇强调语言学研究规范,结尾反思语言学理论运用的误区,结构严谨。 8. 依据文意,推断以下哪一条的词目选择和释义方式最符合作者的典故辞书编写理念,并说明理由。 (甲)积储:累积贮存。语出西汉《淮南子·主术训》:“十八年而有六年之积,二十七年而有九年 之储。”亦指累积储存的钱或物。 (乙)四海:古以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北海”。也用以表示 天下。《书·大禹谟》:“文命敷于四海,祗承于帝。” (丙)株守:语出《韩非子•五蠹》:“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 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比喻墨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或坐以待成,妄想不通过 主观努力而得到意外收获。 【答案】4. 典故词在构词、词义等方面具有自身显著的词类特征 5. C 6. 普通词的词义引申一般借助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层次较多。例如“致”本义为“送到”,概念中包含“至” 的意思,由此引申为“到达”;再从“使┅至”“使┅到达”的含义,引申为“招引”“招纳”;进而 “使……至”的对象又从“人”扩展到更广泛的事物,由此引申为“求取”“获得”。词义间存在线性的 联系推进,形成纵深发展。 7. B 8. 丙最符合。从词目选择看,“株守”有明确的典籍源头可考,且离开这一文化语境便无法理解词义,符 合作者对典故词的界定;从释义方式看,用语适应典故词义的特殊性,例如以“语出”交代典源,以“比 喻”解说词义内涵的由来;同时,编者还能考虑到典故词的多义性,给出了“不知变通”“坐以待成”两 种解释,使之不局限于单一的取义。 【解析】 24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自成一家”字面意义是指在某一方面的学问或技术有独到的见解或独特的做法,能自成体系。 结合语境“典故词在汉语词类中自成一家,除构词等有别于汉语普通词外,词义也有明显特征”可知,此 处的“自成一家”指的是典故词在构词、词义等方面具有自身显著的词类特征。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结合“典故词和成语一样,属于文化词语”可知,“文化词语”包含“典故词”,排除 BD; 结合“以典制词中的典故词与一般的文化词语的区分为例”“沙堤”是典故词,而“‘左券’……虽然也 是文化词语,甚至可以视作典制词,但我们无法弄清其确切的源头,要考,也只能是‘事物纪源’一类” 可知,有些词语既是“典制词”又是“典故词”,二者有交叉,据此排除 A。 故选 C。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首先分析第四段内容可知,“致”属于普通词,结合“借助概念与概念间的内在联系,普通词词义可以纵 深发展,意义引申一般层次较多”理解,“致”具有的引申义比较多。 然后分析所给的材料,(甲)“工具书”中所给的“致”的解释“送到”是本义,而“乙”“文言文片段” 中所给出的三种语境中的“致”是它的引申义,分别解释为“求取、获得”“到达”“招引、招纳”。 最后结合文本中的内容,按照“致”从本义到引申义进行推解即可。 25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先梳理人们对典故词的不同概念界定”错,原文“笔者以为典故词大致可分为三类”说的是作者的分 类。 C.“分析典故词和普通词在词义特征上的差异”错,原文从纵、横两个方面分析典故词义的特殊性和多维 性。 D.“结尾反思语言学理论运用的误区”错,结尾“这不是科学地对待典故词词义的做法”“既然典故词词 义具有以上特点,我们在释义时就必须使用一些能够适应它们的用语”也是在强调语言学研究规范,与开 头相呼应。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并进行推断的能力。 本题要求推断词目选择和释义方式最符合作者的典故辞书编写理念的词目。 解答此题,首先结合原文找到作者阐释的典故辞书编写理念,结合“笔者将意义由特定典籍源头所赋予, 离开这一文化语境便无法理解的词定为语典词,这是区分语典词与普通词的一条重要指标”可知,是否有 明确的典籍源头可考,且离开这一文化语境便无法理解词义,这是选择词目的标准。“株守”一词符合这 样的标准,而“积储”和“四海”这两个词离开语境也能理解,不符合典故词的标准。 结合“既然典故词词义具有以上特点,我们在释义时就必须使用一些能够适应它们的用语,诸如‘语 出’‘表示’‘借写’‘比喻’之类,帮助人们理解并更好地运用这一词类”可知,这是典故词的释义方 式。“株守”一词的释义交代了典源,也给出了多种意义,符合典故词的释义方式。 2021 届上海市松江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6 (一)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关增建 ①在科学史上,天文学的发展,历来波澜起伏,曲折复杂,扣人心弦。在西方,人们熟知的是哥白尼 日心说与托勒密地心说旷日持久的争论,正是这场争论,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以及天文学领域哥白尼革命 的发生,最终促成了近代科学的建立。殊不知,在东方的中国,在对宇宙结构的认识上,也存在着类似的 旷世之争,这就是中国天文学史上著名的 。 ②中国古代第一个堪称科学理论的宇宙结构学说是盖天说。下面是《晋书·天文志》的有关记载:“其 言天似盖笠,地法覆槃①,天地各中高外下。北极之下为天地之中,其地最高,而滂沱四隤②,三光隐映, 以为昼夜。天中高于外衡冬至日之所在六万里,北极下地高于外衡下地亦六万里,外衡高于北极下地二万 里。天地隆高相从,日去地恒八万里。日丽天③而平转,分冬夏之间日所行道为七衡六间。每衡周径里数, 各依算术,用勾股重差④推晷影极游,以为远近之数,皆得于表股者也。” ③盖天说突破了人们日常观测中形成的天是个半球的生活经验,能够解释人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各种 天象,能够为人们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它对日月星辰运行的预测、对二十四节气的预报,能够接受观测实 践的检验。因此,它是富有科学意义的宇宙结构理论,尽管它对宇宙结构本身的描述是错误的。 ④盖天说在汉武帝时期遇到了有力挑战。天文学家提出了一种新的主张:天是个圆球,天包着地,天 大而地小。这种主张,后来被人们称为浑天说。浑天说与盖天说本质上完全不同,盖天说主张天在上,地 在下,天地等大;而浑天说主张天在外,地在内,天大地小。在此后的一千多年的时间里,究竟是浑天说 正确,还是盖天说合理,天文学界的争论一直不绝如缕。总的趋势是信奉浑天说的人越来越多,浑天说逐 渐成为天文学界对宇宙结构认识的主流。 ⑤这场争论涉及与有关宇宙结构问题的方方面面。西汉末年,著名学者扬雄撰写了著名的《难盖天八 事》一文,从观测依据到数理结构等八个方面,逐一对盖天说作了批驳。比如,他提出,按盖天说的说法, 天至高,地至卑,太阳依附在天壳上运动,也是高高在上的,人之所以看到太阳从地平线下升起,是由于 太阳太高了,导致人产生了视觉错误的缘故。但是即使人眼会因观察对象的距离远而产生视觉错乱,水平 面和光线的传播是客观的,它们是不会出错的,那么就在高山顶上取一个水平面,以之判断日的出没。实 27 验证明太阳确实是从水平面之下升起的,光线也是从下向上传播的,这与盖天说的推论完全相反,证明盖 天说是错误的。这是扬雄从观测依据的角度对盖天说所作的批驳。整体来说,他从八个方面对盖天说所作 批驳,有理有据,是盖天说无法辩解的。 ⑥但是浑天说也着自己的软肋。浑天说主张天在外,表里有水地在内,漂浮水上。这一主张成为盖天 说批驳的重点,东汉著名学者王充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旧说,天转从地下过。今掘地一丈辄有水,天 何得从水中行乎?甚不然也。”王充的责难是颇有说服力的,因为按当时的人的理解,太阳是依附在天球 上的,天从水中出入,就意味着太阳这个大火球也要从水中出入,这是不可思议的。 ⑦纵观中国古代的这场旷世学术之争,我们发现,古人在这场争论中,秉持着一个重要原则:判断一 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除了不以先 验的哲学信念为依据判断是非之外,这场论争在其他方面的表现也完全符合学术发展规律。政治和宗教等 非学术因素没有介入到这场争论之中。这些,无疑都是这场论争中值得肯定的地方。 ⑧延续了一千三四百年之久的这场论争是中国天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在这场争论的影响下,更多的 人投入到了对宇宙结构问题的研究之中,提出了更多的宇宙结构学说。这场论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重视实 际校验的这种做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一个优秀传统,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待科学问题的态度。这种规模 和深度的争论即使在世界文明史上亦不多见。我们完全有理由说,这场论争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 学术论争之一,将永载中华文明发展的史册。 (有删改) 【注】①槃同“盘”,木盘,古代盛水器皿。②隤,下降。③丽,依附。④重差:汉代测望太阳高、远的 方法。 4. 题目中的“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文中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_。 5. 根据第②段引言,以下选项中不符合“盖天说”主张的是( )。 A. 天地都是圆拱形状,天地互相平行。 B. 天在上,地在下,天地距离是8 万里。 C. 太阳和日月星辰是依附在地壳上运动。 D. 天地的距离是可以用数理推算出来的。 28 6. 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A. “勾股定理”是在这场争论中为发展天文测算方法而确定的。 B. 这场论争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重要科学与学术问题的解决。 C. 文学、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没有介入到这场争论之中。 D. 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7. 以第⑤段扬雄的相关批驳为例,分析这场论争是如何表现出“重视实际校验”这一特点的。 8. 小明同学读完第⑥段中王充对浑天说的批驳,从图书馆借来《隋书·天文志》阅读,看到南北朝时期 的天文家何承天对此的解释后产生了疑惑,何承天的辩解是否能修补浑天说理论上的漏洞?请对小明谈谈 你的看法。 “是故百川发源,皆自山出,由高趋下,归注于海。日为阳精,光曜炎炽,一夜入水,所经焦竭。百川归 注,足以相补,故旱不为减,浸不为益。” 【答案】4. 者盖天说与浑天说之间的争论 5. C 6. D 7. 盖天说认为人之所以看到太阳从地平线下升起,是由于太阳太高了导致人产生了视觉错误,扬雄用实验 进行驳斥,在高山顶上取一个水平面,以之判断日的出没;得出结论是太阳确实是从水平面之下升起的, 光线也是从下向上传播的;结论与盖天说完全相反,由此体现了他的批驳重“实际校验”的特点。 8. 答案示例一:小明,我认为这个解释修补漏洞不够充分。王充认为地下一丈都是水,太阳不可能在水中 运行而从地下转出。何说太阳是阳精,夜间入水,水流焦竭,从而解释了太阳从水中运行而出的漏洞。为 了弥补水流焦竭的漏洞,又说“百川归注”,所以水量还是不减。但是他的解释缺乏实证依据,因果之间 缺乏必然关联,太阳入水而使水焦竭的说法是想当然的。 答案示例二:小明,我认为这个解释能够修补漏洞。王充认为地下一丈都是水,太阳不可能在水中运行而 从地下转出。何说太阳是阳精,夜间入水,水流焦竭,从而解释了太阳从水中运行而出的漏洞。为了弥补 水流焦竭的漏洞,又说“百川归注”,所以水量还是不减。 【解析】 【分析】 29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 结合“盖天说在汉武帝时期遇到了有力挑战。天文学家提出了一种新的主张:天是个圆球,天包着地,天 大而地小。这种主张,后来被人们称为浑天说。浑天说与盖天说本质上完全不同,盖天说主张天在上,地 在下,天地等大;而浑天说主张天在外,地在内,天大地小。在此后的一千多年的时间里,究竟是浑天说 正确,还是盖天说合理,天文学界的争论一直不绝如缕”分析,主要是围绕两个学说展开的,一个是浑天 说,一个是盖天说。这个争论主要是指盖天说与浑天说之间的争论。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C.“太阳和日月星辰是依附在地壳上运动”错误。结合“日丽天而平转,分冬夏之间日所行道为七衡六 间”分析,应该是太阳是依附在地壳上的,不能说明“日月星辰是依附在地壳上运动”。 故选 C。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梳理推断文中信息的能力。 A.结合“用勾股重差推晷影极游”分析,只是用勾股定理计算的,不能推测出“勾股定理”是在这场争 论中为发展天文测算方法而确定的。 B.结合“在这场争论的影响下,更多的人投入到了对宇宙结构问题的研究之中”分析,原文没有说“促 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重要科学与学术问题的解决”。 C.结合“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没有介入到这场争论之中。这些,无疑都是这场论争中值得肯定的地 方”分析,无法推断出“文学”没有参与。 D.结合“古人在这场争论中,秉持着一个重要原则: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 情况,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分析,原文说“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 否符合实际情况”,符合题干要求。 故选 D。 30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段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结合“按盖天说的说法,天至高,地至卑,太阳依附在天壳上运动,也是高高在上的,人之所以看到太阳 从地平线下升起,是由于太阳太高了,导致人产生了视觉错误的缘故”分析,先提出盖天说的观点“由于 太阳太高了导致人产生了视觉错误”。 然后进行批驳,结合“那么就在高山顶上取一个水平面,以之判断日的出没。实验证明太阳确实是从水平 面之下升起的,光线也是从下向上传播的”“这与盖天说的推论完全相反,证明盖天说是错误的”分析, 用实验来证明盖天说观点的错误。 结合“这是扬雄从观测依据的角度对盖天说所作的批驳”分析,体现了他的批驳重“实际校验”的特点。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需要明确观点。结合第六段王充的观点和天文家何承天的解释分析。 如认为不够充分。结合“旧说,天转从地下过。今掘地一丈辄有水,天何得从水中行乎?甚不然也”,证 明王充认为地下一丈都是水,太阳不可能在水中运行而从地下转出。“甚不然也”证明了这一点。再看何 承天的解释,认为百川由高向低,归于大海。太阳为阳精,光亮耀眼,夜里进入水中,弥补水流焦竭的漏 洞。这一切都是相互补充的,不增加也不减少,保持平衡的。无法解释太阳从水中运行而出的漏洞。太阳 入水而使水焦竭的说法是想当然的。 如认为充分。结合“旧说,天转从地下过。今掘地一丈辄有水,天何得从水中行乎?甚不然也”,证明王 充认为地下一丈都是水,太阳不可能在水中运行而从地下转出。分析何承天的解释,抓住“一夜入水,所 经焦竭”分析,太阳是阳精,夜间进入水中,是弥补补充水流的,从而解释了太阳从水中运行而出的漏洞。 后面又说“百川归注,足以相补,故旱不为减,浸不为益”,有损耗有补充,百川归注,所以水量还是不 减。 2021 届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一)(17 分)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各题。 31 ①澎湃新闻的微信公众号 2020 年 8 月 9 日发表文章,介绍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官方微博账号“东 风快递”的一份征兵文告:“好消息!好消息!世界一流、包吃包住的东风快递招人啦!”澎湃新闻在文 章的结语处采用了特殊的修辞方式:看了这么硬(tǔ)核(wèi)的宣传你还在等什么? ②这是一种近年网络文章中非常流行的修辞方式,有人称之为“注音心声体”。此处不妨再引一则: 为了做(an)好(shi)科(bi)研(ye),许多研究生每天大多数时间都泡在实验室里。(微信公众号“环 球科学”,2020 年 7 月 9 日) ③“注音心声体”的“注音”是其在形式上的特征,“心声”是指它同时为读者提供了两个不同的声 音,大部分情况下,在括号外表述的内容更加正式,而括号内的表达才是作者的真正意图:表面上夸奖对 方“硬核”,实际却是“吐槽”其“土味”;说的是“做好科研”,真正想的却是怎样“按时毕业”。那 些一本正经、冠冕堂皇的说法一经出口,就立刻被另一个声音打断,揭示出被遮掩的、更加真实和日常的 含义。括号内外的两个声音构成或强烈或温和的反差与对比,制造出幽默的表达效果。 ④我们可以把“注音心声体”看作两个文本的并置、对比与复合。一个是由汉字承载的公开而正式的 文本,一个是由拼音书写放在括号里“半遮半闭”的文本。在正常情形下,括号里的声音应是被隐藏起来 的,但“注音心声体”的特殊之处在于,在隐藏信息的同时,又将破解的线索展示给读者,使读者通过拼 读,甚至不断试错,获取文本所传达的信息。 ⑤在一定程度上,“注音心声体”可以视作一种委婉语。但一般的委婉语意在对说话者的真实意图加 以修饰,使其看起来不那么直接坦率;“注音心声体”却恰好与之相反,其目的是“欲盖弥彰”。事实上, 就形式而言,它甚至只是稍微“遮”了一下就立刻将我们在生活中彼此心照不宣的“潜台词”公然“揭” 开。 ⑥“注音心声体”产生于互联网,是一种年轻人的文化,因此也天然带有一种活泼俏皮的感觉。不过, 在这种修辞形式下,也隐含着一些意味深长的文化态度。 ⑦“注音心声体”来自日常的社会互动情境。发言者并不刻意地跳出现实,而是很清楚自己就生活在 现实之中。但他又维持了与现实之间应有的距离——这距离使他保有了刻意冷眼旁观乃至揭破现实“合理 性”的权利。可另一方面,他也不会采用撕裂一切秩序、决绝抗争的方式去否定现实。他明白改变现状的 艰难,对他所嘲讽的对象也不无理解与同情。因此,与其说他是在批判,不如说是在讽刺,甚至只是在调 侃、揶揄。 ⑧“注音心声体”使一个人实现了与现实的多维沟通:他在揭示、承认现实的同时,也在探索松动现 32 实的可能性。虽然明白自己无法颠覆括号外的世界,他却固执地维续着括号内的空间,进而逼近一种改善 的可能。 ⑨“注音心声体”诞生于互联网而不是实体性的人际社会,因为网络给了发言者将“潜台词”公开化 的勇气。但即便如此,“注音心声体”的语义效果仍深嵌在实体社会的肌体之中,有赖于作者与读者共同 维护的一些线下的社会言行规则。比如,他们会赋予某种社会情形以相同的涵义,也能够体谅到括号内外 的表述同样构建了社会的一部分。因此,作者明确地知道自己的言论是可以获得大多数受众理解和支持的; 与此同时,这种清醒的意识也使他能够把自己的表述控制在社会体系可以宽容的范围内。“注音心声体” 的出现,多少为我们标示出当下中国社会的宽容尺度及其界限所在。 ⑩实际上,言语行为所依赖的社会共识的存在,不仅为“注音心声体”的诞生带来了可能,也为它释 放潜能提供了保障。要让一种言说成为推动社会变化的动力,绝不能只靠发言者的一厢情愿,也要求其受 众具有相似的感受,对他的意图心知肚明,而这就不能把所批评的对象排除在外。正是“注音心声体”与 其讽刺对象之间的“共谋”关系,才能使其唤醒公众对各种社会矛盾的感知力,激发更多的反省,从而一 点一滴地起到修正现实的作用。 (选自王东杰《括号内的声音》,有删改) 4. 第⑤段“欲盖弥彰”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5. 根据文意,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注音心声体”中的拼音不如汉字直观,无形中起到了遮掩的作用。 B. “注音心声体”延长了读者提取信息的时间,由此获得委婉的效果。 C. “注音心声体”之所以诞生于网络,是因为发言者能获得更多支持。 D. “注音心声体”使发言者获得行使话语权的自由,能尽情吐露心声。 6. 上文对“注音心声体”所隐含的文化态度分析是否充分?请具体评析。 7. ⑴家里长辈在微信公众号读到下面这句话,表示不太理解,你会如何进行解说?(要求解说不超过 5 句) 为了做(an)好(shi)科(bi)研(ye),许多研究生每天大多数时间都泡在实验室里。 33 ⑵阅读上文后,语文老师请你简要说明“注音心声体”与“反语”修辞有何不同,你会如何回答? 【答案】4. 虽用括号外的正式表达遮掩括号内的真实意图,目的却是更明显地表达内心的真实的想法。 5. A 6. 是。作者先从发言者个人角度,分析发言的立场、态度和意图。进而着眼发言者和受众双方,分析“注 音心声体”所依托的社会基础,及可能产生的社会效应。从发言者到受众,从单向的表达意图到双向的语 义效果,从个人意义到社会价值,分析完备。 7. (1)这是一种网络上流行的表达方式。这句话中,“做好科研”四个字后的括号内是用拼音书写的另 四个字:按时毕业。它们放在句子中都可以念得顺,但意思完全不同。表面上看,“做好科研”是研究生 的追求,但括号里的意思说明他们真正在意的是“按时毕业”。作者用这种方式是在对他们进行调侃。 (2)“反语”需要揣摩、领会表达者的言外之意;而“注音心声体”将应被掩盖的真实意图也表达了出 来。用“反语”比直白地表达讽刺更强烈有力;用“注音心声体”表达嘲讽却大多比较温和。 【解析】 【分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点词语含义的能力。 “欲盖弥彰”是就“注音心声体”的表达效果来说的。“注音心声体”“欲盖”是指用括号外的正式表达 遮掩括号内的真实意图,结果内心的真实的想法“弥彰”,即目的更明显地表达出来。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中重点概念的能力。 B.曲解文意。“获得委婉的效果”的原因是稍微“遮”了一下,即用拼音和括号来表达真实意图。 C.强加因果。原文为“因为网络给了发言者将‘潜台词’公开化的勇气”。 D.由“这种清醒的意识也使他能够把自己的表述控制在社会体系可以宽容的范围内”可知,发言者没有 完全获得行使话语权的自由,也不能尽情吐露心声。 34 故选 A。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析文中相关内容及观点的能力。 首先明确观点:分析充分。 理出文中关于“注音心声体”所隐含的文化态度。 作者先从发言者个人角度,指明其与现实的关系是既有揭示,也有理解;理解的同时又不妥协,而是期待 改善。接着指明“注音心声体”的被理解和接受是基于社会的共识,既标示出社会的宽容尺度,又可激发 更多的反省。从发言者到受众,从单向的表达意图到双向的语义效果,从个人意义到社会价值,分析完备。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简明连贯、准确鲜明的能力。 给长辈说清楚这种表达方式的来龙去脉即可。 (1)首先要表明这种表达方式源于网络;接着要明确拼音的意思:按时毕业;解释这样表达式方式就是 为了表面过得去:研究生的追求应该是“做好科研”,而实际上却是为了“按时毕业”;最后说明表达效 果:这样读着有意思——有趣味,作者用这种方式是在对他们进行调侃。 (2)解答此题,结合文中相关内容,加上自己的理解及日常积累表达清楚即可。 “反语”是和实际情况的相反表达,所以理解时需要揣摩、领会表达者的言外之意;而“注音心声体”是 将应被掩盖的真实意图比较明确地表达了出来,一读即可明白。 用“反语”比直白地表达讽刺更强烈有力,比如《拿来主义》中的“伟绩”,是有火药味的;用“注音心 声体”表达嘲讽却大多比较委婉、温和,有幽默、调侃、揶揄的味。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