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21届高三语文4月模拟试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江苏省2021届高三语文4月模拟试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ID:685117

大小:159.5 KB

页数:28页

时间:2021-05-0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江苏省六校联合 2021 届高三第四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六合 刘博文 形意拳,脱枪为拳。 取枪法之精髓,避敌手锋芒,出拳时,无枪在手,枪影纤毫毕现。 哪门子的枪? 人说,此枪法源自北宋年间抗辽名将杨业,胡枫却不乐意听,逢此说法他必然还嘴。 嘴上常年挂着句,你懂个甚枪! 他说得起这话,东三省内,没有人比胡枫更懂枪,老郭除外。 胡枫爱枪,往东北军应征报到时,不足一丈来高的身板上背负起半杆吊着红缨穗的短枪。 比长枪短,较短枪又长些许。 实属稀奇。 奉天城外营帐前,正训练新兵的陆军讲武堂教官老郭听见声声议论起了心思,细咪咪的小 眼现出金光。 左手下意识捏住下颌八字胡。 好枪,好枪。 当然是好枪! 多少年没见过子母鸳鸯枪的教官忍不住上手触摸,却被胡枫一个转身,推出三丈外。 顿下身形,小眼睛教官目不斜视,左手仍托在八字胡上。 丝毫没见胡枫的怪。 脱枪为拳,习此拳者,须得倚仗长枪的力量,撇出后化为己用,同讲武堂战术郭教官的带 兵理念相同。 吸收兵士之长,为己之用。 适逢乱世,各路军阀割据,占地为王,习武之人也难保自身,一杆长枪迫不得已,请工匠 淬炼浇铸为两段,一分为二,枪头不过两。 起个新名字,子母鸳鸯枪。 身负子母鸳鸯枪的胡枫,起先没打算到关外,滴水成冰的地方,耍起铁枪不得作冷?中原 腹地才是好汉子该待的地方,否则一身武艺岂为空学? 京西火车站做过两年铁路工,现实的情况大山般压在面前,越来越乱的世道,愈发盲从的 内心,叫人看不见光明之所在。 唯有铁枪在身,方能给以少许安宁。 而枪炮声声入耳,胡枫听闻道上的朋友说,中原混战,关外反而落得一片清净。 便由北平出关,来到关外,如今世人嘴里的东三省。 若无以上种种,胡枫相信,自己也不会同远在千里外的讲武堂郭教官成为莫逆之交。 你练形意拳多久? 可知形无形,意无意,无意之中出情意。 入讲武堂后,郭松龄常与其探讨武学大义,像是看穿胡枫心中困顿的疑惑,郭松龄笑道, 你就喊我老郭吧,咱武林中人不在乎这些俗世条框。 一来二去,胡枫方才晓得,郭松龄为唐代名将郭子仪后人,祖籍山西太原。 独在异乡为异客,打俩人相识相知的那刻起,便心照不宣地将独字替换为同。 身似弹簧形若炮,形意一拳崩死人。 寒来暑往,胡枫升为副将,二人平日相互习练,苦心钻研兵书拳法,关内的炮火依旧如胡 枫来时模样,较之以前最大不同点在于,日本人插足进来 横切一刀。 1925 年,夹竹桃开过的烂漫时节,东北的天起风了,晴一阵雪一阵,已为莫逆的二人于讲 武堂内,收到老帅张作霖入关参与内战的条令,俩人早预想到有此一幕。 秦王扫六合。 更况乎东北王张作霖,细数起来,历朝历代封候者心中都流淌着征战天下的宏愿。 天下一统美好,杀伐却残酷。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形意拳讲究脱枪为拳,再过两年,兄弟,我也脱下这身戎装,待到山花烂漫时,过几天无 虑的快活日子。 他不反对征战,只单反对在日军横插一道时征战,所谓攘外必先安内。 狗屁,实为一派胡言。胡枫出拳擂上营帐,帐外北风卷地。 无国哪来家,愿与我一道举旗否? 愿! 杯盏应声落地。 摔过碗,便是过命的兄弟,飞雪落于讲武堂营帐外,一场变故跟随漫天皑皑白雪降临。 时近初冬,兵士心中无不蒙上层层霜雪,较之霜雪更甚。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奉军的魂儿在张家人身上,老帅命少帅出征,复电联日本人,结合 日本人中坚力量,一张算盘敲得精明利落,郭松龄翻盘的气焰被彻底打灭。 一场数年不遇的飞雪,幻化成败军之将口中轻描淡写的词语,流年不利。 郭松龄兵败雪夜,副将胡枫失踪,东北依旧是张家人的天下。 而日本人,亦未料到老帅张作霖的反口,之前私下递交承诺的协议,通通翻脸不认账。 日本人可不似脱枪为拳的形意拳那么应手,一旦沾上便难脱干系。以其之力为我用,扫荡 六合。 张作霖的想法实在狂妄且天真。 1928 年 6 月 4 日[注],拒不签字的张作霖,乘坐由北京返回奉天的专列,行驶至皇姑屯附近 的南满铁路交汇处桥洞时,被日本关东军预先埋好的炸弹炸毁,逝年 53 岁。 老帅曾经横扫六合的宏愿,亦随着一声凭空而起的爆炸,灰飞烟灭。 生在死的对立面,说不出口的事更有许多。 毫无疑虑,戒备森严的奉系专列,当然混不进日本间谍,埋下炸药的祸根密而不宣,是名 铁道老工人。 选他做事,日本人看上的便是其寡言少语、心思缜密,以及一拳崩开木板的好身手。 形意一拳崩死人,身后,传来山崩地裂的爆炸塌陷声。 只是,你为何不笑呢? 不单不笑,拿到赏金的杀手反而以红缨穗布掩面,发出阵阵哀嚎,不顾日本翻译的追问, 朝奉天城外奔去。 嚎的哪门子丧? 城外,营帐已不复在,晚熟的六月夹竹桃树,现出大片烂漫如霞的红光。 (选自《2020 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删改) [注]:1928 年 6 月 4 日凌晨 5 时,张作霖乘坐的专列经过京奉、南满铁路交叉处的三洞桥时, 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炸药炸毁,张作霖被炸成重伤,当日上午 9 时许,因抢救无效死亡。当时日 本国没有公布凶手。案发皇姑屯站以东,史称皇姑屯事件。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郭松龄丝毫不见胡枫的怪,并与其探讨武学大义、结为莫逆之交,可见郭松龄是懂枪的,十 分欣赏胡枫及其所练的形意拳。 B. 小说多次提及“山花烂漫时”,第一次是交代时节,第二次是表明郭松龄远离世俗的愿望, 第三次是渲染气氛、丰富文章意蕴。 C. 小说全篇没有使用一个引号,而是将引语直接呈现,但哪里是引语,哪里是叙述,依然一清 二楚,体现了独特的叙事风貌。 D. 小说综合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等多种手法,塑造了郭松龄、胡枫、张作霖和 日本翻译等个性鲜明的形象。 7. 下列对小说中关键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京西火车站做过两年铁路工”这句话看似闲笔,实则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暗示预 先埋下炸药的人物身份。 B. “同在异乡为异客”是郭胡二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身处异乡,虽与志同道合的朋友结交,却 仍有异地作客的孤独之感。 C. “横切一刀。”四个字另成一段,并保留句号,形式和语义高度一致,对日本人插足内战的 强烈不满情绪,跃然纸上。 D.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表达了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对执政者的愤慨,与原出处张养 浩所抒情感基本一致。 8. 胡枫为什么要为日本人做事,埋下炸药炸死张作霖?这与他先前反对老帅勾结日军是否矛 盾?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看法。 9. 本文是小说年选“传奇小说”栏目中的一篇,请据此简要分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答案】6. D 7. B 8. 第一问:胡枫为日本人做事并非是为了赏金,而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使老帅横扫六 合的宏愿破灭。 第二问: 示例一:不矛盾。 反对老帅勾结日军源自胡枫的爱国情怀,埋下炸药快意恩仇是其内心的武林侠义,且矛头都指 向张作霖,二者并不矛盾。 示例二:有一定的矛盾。 反对老帅勾结日军源自胡枫的爱国情怀,但其炸死张作霖的做法在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极大的负 面影响,二者有一定的矛盾。 9. ①对历史事件、传说闻见进行艺术加工和虚构杜撰,情节有夸张成分,既传奇又不特别离奇; ②以通俗化叙事为主要特征,语言浅显、口语化,叙述句多;③继承中国传统英雄传奇的“侠 义”精神,迎合民众心理,具有教育意义。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D.“塑造了……张作霖……等个性鲜明的形象”错,小说写到张作霖有“更况乎东北王张作霖, 细数起来,历朝历代封候者心中都流淌着征战天下的宏愿”“老帅命少帅出征,复电联日本人, 结合日本人中坚力量,一张算盘敲得精明利落”“老帅张作霖的反口”等,这些都是对张作霖的 叙述和评价,没有个性鲜明的形象描写。 故选 D。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B.“却仍有异地作客的孤独之感”错,由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打俩人相识相知的那刻起, 便心照不宣地将独字替换为同”可知,两人因志同道合而成为朋友,突出朋友之间的深厚友情。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结合“已为莫逆的二人于讲武堂内,收到老帅张作霖入关参与内战的条令”“秦王扫六合”“更 况乎东北王张作霖,细数起来,历朝历代封候者心中都流淌着征战天下的宏愿”“他不反对征战, 只单反对在日军横插一道时征战,所谓攘外必先安内”“无国哪来家,愿与我一道举旗否”“愿” “不单不笑,拿到赏金的杀手反而以红缨穗布掩面,发出阵阵哀嚎”可知,张作霖主张在日本 入侵中国时勾结日军打内战,希望横扫六合,一统天下,而胡枫是爱国的,他不赞成张作霖的 做法,故炸死张作霖不是为了得赏金,而是使老帅横扫六合的宏愿破灭。他炸死张作霖与先前 反对老帅勾结日军是一致的,二者也并不矛盾。 考生如果从“炸死张作霖的做法在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的角度分析其矛盾的一 面也可以。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品的体裁特点、分析艺术构思的能力。 首先分析“传奇小说”的特点,然后结合小说内容,找到“传奇”的表现。 小说的主要情节围绕胡枫展开,先是写他的“子母鸳鸯枪”以及他的好身手,“形意拳,脱枪为 拳”“避敌手锋芒,出拳时,无枪在手,枪影纤毫毕现”“一杆长枪迫不得已,请工匠淬炼浇铸 为两段,一分为二,枪头不过两”,这些情节既有具体的人物故事,也有艺术虚构,符合“传奇 小说”的特点。 小说后半部分主要围绕胡枫炸死张作霖一事,“戒备森严的奉系专列,当然混不进日本间谍,埋 下炸药的祸根密而不宣,是名铁道老工人”“寡言少语、心思缜密,以及一拳崩开木板的好身手” “形意一拳崩死人,身后,传来山崩地裂的爆炸塌陷声”这里既有历史事件,也有艺术加工, 内容精彩,故事动人,符合“传奇小说”的特点。 从小说的叙述语言看,“哪门子的枪”“嘴上常年挂着句,你懂个甚枪”“丝毫没见胡枫的怪”“狗 屁”“嚎的哪门子丧”这些语言口语特征明显,语言浅显,通俗易懂,再加上全文采用叙述性语 言,连贯流畅,一气呵成,符合“传奇小说”的特征。 从小说的主题看,小说围绕胡枫炸死张作霖一事,既有反对老帅勾结日军的爱国情怀,又有埋 下炸药快意恩仇的武林侠义,继承中国传统英雄传奇的“侠义”精神,符合“传奇小说”的特 征。 江苏省泰州市 2021 届高三第二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西津古渡 叶兆言 到镇江,不吃锅盖面,不看一眼西津古渡,基本上算是白来。再做个减法,锅盖面也可以 不吃,西津古渡不能不看。为什么呢,因为这里有着真正的中国文化,而且还是文化中的精华。 西津古渡是个很好的历史标本,是一块年代久远的活化石,你来了竟然不看一眼,太可惜。 镇江的好风景差不多集中在一起,沿长江一宇排开,最适合时髦又实用的一日游。现代化 的交通便利,能让你不经意间,最大附加值地看到很多风景。你不妨先去焦山景区,匆匆看一 眼《瘗鹤铭》,中国书法史上有着特殊意义的一块碑,笔法之妙为“书家冠冕”,对后来的书法 影响巨大。焦山碑林在全国排名第二,能紧随著名的西安碑林排在老二,可见收藏丰富,同时 又必须精益求精。看过大名鼎鼎的《瘗鹤铭》,你便可以飘然而去,接着上北固山。北固山上有 北固楼,“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江山英雄难觅,当年毛主席他老人家坐飞机经 过镇江,看着下面的美丽景色,感慨万千得意非凡,立刻让秘书笔墨侍候,默写了宋人辛弃疾 两首与镇江有关的诗词。北固山上还有甘露寺,刘备曾在这里招过亲。如果你更喜欢民间神话 传说,干脆再接着去金山,在金山寺烧一炷香,想象一下许仙,想象一下白娘子,想象一下法 海。法海是金山寺的开山祖师,他居住的地方叫“法海洞”。 然后你就应该去西津古渡了,说起镇江,最应该向大家隆重推荐的一定是这个地方。还是 那句话,你可以不吃锅盖面,不喝恒顺的老陈醋,甚至不去最著名的那三个“山”,但是一定要 去西津古渡,这里才是重点,才是最大的代表,你一定要去。也不用往太远处引用,就说说唐 诗宋词,有意无意间,你肯定会遭遇到这个西津古渡。李白,杜甫,白居易,王安石,辛弃疾, 反正古诗词里能留名的那些显赫人物,南来而北往,都会在这留下他们的足迹。 为了更好地了解西津古渡,你最好能够看一眼中国地图,看一看滚滚长江如何向东流。人 们印象中,万里长江像一条龙,从西边蜿蜒过来,一路向东,很少有人会去想,它最北面的位 置在什么地方。当然是在长江下游,就在江苏境内,就在镇江。镇江是长江的最北端,从江西 的九江开始,长江以一个很大角度向北偏移,这意味着镇江像个牛头那样,有力地顶向了北方。 西津古渡恰恰在这个关键位置,就在牛角尖上,它是整个江南的最北,在纬度上,甚至要比安 徽的省城合肥更偏北。 若没有中国文化知识,不知道历史和地理,没时间概念,没空间意识,西津古渡的意义会 大打折扣。除了一条仿旧的石板古街,一家家砖木结构的店铺,一栋栋飞檐雕花的客栈,一个 元朝的古塔,一些洋人留下的老房子,你可能什么也没看到。你会想不明白地追问,长江在哪, 古渡口又在哪,为什么这些似曾相识的旧门面,旧街道,就应该具有特殊意义。名人走过的地 方太多,到处都可能有他们留下的印迹,不就是一个准备过江的古渡口吗,不就是留下几首大 家会唱的古诗词吗,万里长江能过江的地方太多了,凭什么就应该这个渡口最有名气。 好吧,那只能再往前说,晋楚更覇赵魏困横,事实上西津古渡的重要性,直到东晋南迁, 才真正开始体现出来。永嘉之乱让司马氏的王朝摇摇欲坠,中原开始水深火热。大批北方难民 纷纷逃往江南,其中有个叫祖逖的好汉,率亲族宗党几百家一同南迁。那时候,司马睿发给祖 逖一千人的食粮和三千匹布,让他自己渡江去招募军队,能做到哪一步算哪一步,几乎是以卵 击石,结果祖逖不畏艰难,不怕流血牺性,从西波出发了,渡定北上,船行至长江中间,面对 浩瀚江水,他敲着船桨说∶ 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他的意思是说,如果不能收复中原,我就不再回来了。这便是著名的典故"中流击牌";对于 中国人来说,表现的只是一种精气神,东音南迁开始了长达二百六十多年南北大分裂,"风萧萧 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今不复还","中流击楫"传承了荆轲的精神。发生在镇江江面上的这个故事, 不仅有勇士赴汤路火的壮怀激烈,在中国大历史上,还体现了汉族文化以中原为核心的王道思 想。东晋南迁之后,尤其是南宋仓皇北顾,习惯于强势的中原汉族政权转为劣势,处于明显下 风,镇江的军事桥头堡作用立刻彰显出来。退必须守进可以攻,镇江在,江南还在,镇江一共, 江南不保。 战乱年代如此,和平岁月也一样重要。这里是江河要津,对面就是北方大运河的入口,大 运河是古代中国的经济命脉,北去南来,你都得从这个运输的大枢纽走过,西津古渡自始至终 离开不了一个实用。如今西津古渡已沦为摆设,只是一个人文景观,正在派着别的用场。 西津古渡成为一块文化上的金字招牌,成为穿越时空的一个门洞或者一扇窗户。在这你会 遭遇摆脱不了的历史,这个历史中不仅有遥远的过去,很可能还会有未来隐约的身影。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本文记游"三山",没有描绘具体景观,而是叙写了焦山碑林、伟人默写诗词、刘备招亲、 白娘子故事,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与文化韵味。 B.文章提及"石板古街""砖木店铺""雕花客栈"等景观,聚焦西津古渡,又连续发问,启发 读者思考它的历史文化价值。 C.围绕西津古渡,历史上出现了很多文人墨客,但作者仅浓墨叙写祖逖"中流击楫"的故事, 旨在表现人物的功业和气度。 D.文章强调西津古渡战乱年代与和平岁月一样重要,但内涵发生了变化,战乱年代偏重军 事价值,和平年代凸显经济、文化价值,都缘于实用。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头"西津古渡是个很好的历史标本,是一块年代久远的活化石",作者连用两个比 喻,形象地表达了西津古渡的历史悠久和文化价值。 B. 文中作者叙述时多处使用第二人称,更直接地与读者进行对话交流,显得亲切自然;同 时,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引发读者的共鸣。 C.文章最后一段与开头呼应,进一步突出了西津古渡的文化价值、历史意义,作者抚古观 今,思考未来,情感浓郁而又不失理性。 D.本文语言风格古朴、典雅,既有古典诗词的引用,也有古人古事的叙述,还有地方风物 的介绍,表达上契合了西津古渡悠久的历史。 8.本文写西津古渡,但也花了不少笔墨写镇江"三山"景区,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叶兆言说∶"好的文学作品始终带有很强烈的抒情节奏感,人会被吸引。"请从情感与表达两 方面谈谈这篇文章是如何体现这种"抒情节奏感"的。(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3 分) C (主旨不是强调人物的功业) 7. (3 分) D (“古朴”不是通篇的语言风格) 8. (4 分)①突出了“三山”景区的历史文化价值,为下文强调西津古渡的精神意义做铺垫。② 将“三山”景区总被人关注与西津古渡日渐成为摆设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如何传承历史文 化的深沉思考。(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9. (6 分) 情感:文章开头推出西津古波,充满激情:接着介绍“三山”景观,感情舒缓;然后引 领读者走近西津古渡的人文历史,情真意切:再而浓量叙写相邀事迹,感情激越:最后揭示西津 古渡的精神价值,感慨深沉(3 分。每点 1 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表达: 开头推出西津古渡后,转而介绍“三山”最观,宕开一笔:中间介绍西津古渡人文历 史时,详略有别,错落有致:行文最后,议论当今在传承历史文化上的不足,直接打情,发人深 思。(3 分,每点 1 分,意思对即可.) 江苏省苏州八校联盟 2021 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女人坝 田荒 ①实在等不及丈夫来接她,瞒过兵站站长,她独闯莲花坝了。 ②她手拄着木棍,徒步跋涉了一百多公里的山路,穿越了原始森林,蹚过沼泽地,跨过妈 璜区,一步一步向前挪动,饿了啃几口干粮,渴了喝几口雪水,只记得住了五次崖洞,见到五 次日出…… ③现在她感到有些支持不住了,也许是野果吃得太多,嘴里直吐酸水,就像"有喜"的样子。 她想起要是真的"有喜"不知丈夫有多高兴……想着想着,一股热潮冲向耳根,冲向面频,她感 到一种说不出的幸福,说不出的快意。 ④兵站的老站长给她说过,要到丈夫的驻地,必须翻过四千两百米以上的山口,那是一座 死亡之山,云雾弥漫,细雨茫茫,气候变化莫测,一路蚊虫、蚂璜多如牛毛,还有野猪、熊、 鹿……尤其是那叫"老虎嘴"的路——从悬岩上炸出的羊肠小道,万一失足,你就再也吃不成我 们兵站的"红烧蚂螨清炖冰雪"了。 ⑤这些并不是老站长吓她的,还有些险恶的地方是站长无法用语言描绘的,可二秀也真闯 过来了。 ⑥她坐在树丛中,扯了扯身上被荆棘挂得破烂不堪的衬衣和一条沾满血迹的长裤。行李呢? 早丢光了。 ⑦就是在那一跤后,她撑着地,从泥水里抬起头来,竟和一个怪物面对面,那怪物长长的 嘴脸,呼哧呼哧喘着粗气,一对獠牙边滴着涎液,圆圆的眼睛疑惑地盯着这个长发泥人,不进 攻也不退却。她连站起来的力量都没有了,别说跑。突然。那怪物惊恐地转身,背倚一棵大树, 伸着头,仰望着天空。这时,她才看清是口肥壮壮的野猪。忽觉一片黑云从她头上掠过,向野 猪扑去。好一会儿,才看清是一只大雕,展出的巨翼足有三米多宽,它伸出利爪在猪腮上一抓, 野猪伸嘴一咬,咬下几根羽毛,大雕鼓翅一击,直冲上天了。 ⑧当大雕对野猪进行第二次攻击的时候,她抓住良机,拼死冲出生死之地,可行李丢了。 那里有丈夫喜欢吃的"涪陵榨菜",还有一条"红塔山"香烟呢,她真心疼! ⑨那封信呢?还好,在!她从内衣里摸出那封皱巴巴的信。 ⑩她找了块干草地,背倚枯树坐下,看起这封信来∶ ⑪ "二秀;我们这里是世界著名的雪域孤岛,被称为人类最后的秘境。因为这里一年有八九 个月被大雪封闭,交通断绝,是真正的'世外桃源'。到这里来的都是铁打的汉子,他们也像我 热爱嘉陵江一样热爱自己的家乡,想念自己的亲人,但他们更珍惜祖国的每一寸土地。请原谅, 我这里说的不是我自己,说的是军人,是真正的军人! ⑫ "这里是真正的男人世界,许多干部的家属都符合随军条件,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女人 来此随军或探亲。我们团长一次来此视察,他许下诺言,如果哪一天有一位勇敢的女性闯入这 块圣洁的地方,就把这莲花坝改为'女人坝',并为她勒石竖碑! ⑬ "二秀啊!这里我给你讲个笑话,春节联欢会上,有人出了一个谜语,奇怪的是全连没有 一个人猜中,但是那个最嫩的、满嘴茸毛的河南新兵猜中了!你猜猜看,如果你猜中了我一定给 你一个甜蜜的梦,谜语就是'123456890'。" ⑭ 看着这神秘的"密电码",她嘴角一动,拉出一丝笑意。厂里粗心的姐儿都没看懂,她们 哪里体会得到那些远离社会群体的边防军人的心呢? ⑮ 她实在没力气了。渐渐地,她仿佛感觉是丈夫抱着她,在她身上捉蚂螨,说是整整四十 七条,她哭了…… ⑯ 她终于醒了,见自己睡在行军床上,盖着毛毯大衣,周围都是"兵哥"个个像她的丈夫, 仔细一看,又不是她的丈夫,她真的哭了! ⑰ 这下急坏了周围的兵们,慌乱中商量着应急措施,最后一致推选那个河南新兵给她讲故 事。 ⑱ 他装出一副讲故事的腔调∶"一个月前,不不不,是从前,唉!反正那里有一座山,像老 太婆一样经常发脾气。这一年,她脾气好,提前一个月开了山,这时候有个连长带了一个排去 山外背物资,回来的时候,刚爬到半山,老太婆就变了脸,要时,暴风雪就封盖了山口。那个 连长凭着多年的经验,把战士们带过了山,突然发现少了三个新兵,又急转身向山口爬去。当 找到三个新兵时,铺天盖地的雪崩向他们扑来,连长用最后一口气掩护新兵脱了险,自己却被 冲下冰湖,三天后才从湖里捞起一座'冰雕'——我真该死……"" ⑲ 河南新兵哭了,兵们都哭了,她却不哭了,河南新兵一下跪在她面前∶"嫂子,三个里就 有我!" ⑳ 沉痛之后,二秀在莲花坝终于看到了那座"冰雕",但那已不是"冰雕",而是一座实实在 在的、永不消融的石雕,她站在石雕下看见丈夫对着她微笑。 ㉑石雕的旁边又竖起一块巨碑,碑上刻的"女人坝"三个字在阳光下熠熠发光。 ㉒从此,每天清晨,都有一队官兵,对着石雕和石碑敬着庄重的军礼。 (原文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老站长讲述死亡山口的情况,反映出军人戍守环境的恶劣和生活的艰苦。 B.第⑧段中"她真心疼",既是心疼物品的丢失,更是心疼丈夫没有口福享用。 C.谜语"123456890"的谜底是"缺妻",写出了守山军人对情感生活的渴望。 D.右雕的微笑意味丈夫牺牲时因想着在兵站等他的二秀而面带笑意。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第②节多用短而整饬的句子,写出了二秀行进之路的危险、紧张和艰难。 B.小说第⑦节以二秀的视角来写野猪,逼真地写出了她的慌乱和吃惊。 C.小说第 ⑱ 节呼应第④节站长的话,站长向二秀委婉地表达她丈夫不来接她的原因。 D.小说第 ⑲ 节以兵们的哭反衬二秀的不哭,写出了她听到丈夫牺牲时的真实反应。 8.小说第 ⑪⑫ 节展示丈夫写给二秀的信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4 分) 9.叙事视角是叙述故事时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小说结尾两节的叙述视角与前文 相比发生了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6 分) 6.D(3 分。这是二秀的心理感觉) 7.C (3 分。"提前一个月开了山"又遇到"暴风雪封山",兵站不知道二秀丈夫已经牺牲) 8.交代军人戍守的环境和这片国土的价值;表达了戍守军人内心的温柔和对戍守责任的骄傲;交 代了二秀独闯莲花坝的心理动机;以莲花坝迄今没有女性到达和二秀的到达对比,突出二秀坚强 的形象。(4 分, 每点 1 分) 9.前文是以二秀的视角来讲述故事,二秀不知道的情况由兵站站长、丈夫的信和河南新兵来讲 述。结尾两节是以全知视角讲述莲花坝后来的情况,利于交代故事的结局,增加叙述角度,扩 大叙述空间,深化小说主旨。(6 分) 江苏省如皋市 2021 年新高考第二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6~9 题。 青 衣 阎秀丽 (1)定妆、勒头、贴片、梳扎…… (2)香玲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嘴角不由得翘起一弯笑,她把腮红又用指肚小心地往下拉了拉, 让她的圆脸显得修长了些。着装完毕,香玲静静地坐在木凳上,不敢去看金凤。她知道金凤的 眼睛里正在喷火,她能感觉到周身被灼伤时的隐痛。 (3)金凤是村里红透半边天的台柱子。 (4)香玲是小剧团里名不见经传的配角。金凤脸上的嗔、喜、笑、怒、伤感、娇羞,诠释着 世间凡尘女子的烟火风情。女人似乎能从她那里找到自己的一生。 (5)所以,金凤有了架子,是角儿的架子。每次上台,都需要剧团里的几个头面人物去请。 要一请、二请,直到三请,金凤才笑着说:“哟,干吗还来好几个人啊?让谁知会一声就行了。 乡里乡亲的,哪来的那些说道儿!” (6)“您可千万别这么说,咱们的小剧团能少得了您吗?全指着您给撑场呢。” (7)金凤嘴角便噙着淡淡的笑,摇摆着腰身出了门。 (8)这是这些年唱戏时的规矩,人家金凤要的就是这个面儿!谁让村里人好这口呢。正月没 事,唱唱大戏,扭扭秧歌,人们便有滋有味地过完了年。 (9)香玲喜欢青衣。青衣在舞台上水袖飞扬时的飘忽和眼眸流转时的风情让香玲着迷。香玲 看青衣,就像看自己。 (10)而今天,她只是被临时抓来救场的。 (11)老规矩,请了金凤三次。金凤托着腮,只是说嗓子疼了,开不得口,今儿是唱不了。 (12)头面人物中的九叔便急得跳了脚。唱戏有唱戏的规矩,锣鼓声已经在村里密集地响起, 这戏不能歇。但是,没有主角儿的戏是没人看的,何况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正月十五! (13) 年轻力壮的人过完年就都外出打工了,但村里该热闹还得热闹。正月十五唱大戏, 却不想金凤会撂挑子,难怪九叔跳脚了。跳脚归跳脚,这戏还得唱,别的角儿都收拾妥当了, 断不能临场改戏。九叔思忖良久,心里便有了谱儿。 (14)香玲! (15)金凤和香玲一个村东一个村西,一个主角一个配角。 (16)金凤在县剧团学过一段时间,无论是扮相、身段,还是唱腔,都是专业水准,能自然 地演绎出青衣的一腔心事。香玲是山野里长出来的花儿,没有在县剧团里熏陶过,却有着一副 天生的好嗓子,唱起来低回婉转,别有一番风韵。但是亏就亏在了脸蛋和做派上,香玲自是多 了一份山野间的气息。所以无论是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都自然而然地成了金凤的专属角色。 (17)九叔找到了香玲,香玲点头。香玲不想让九叔为难,九叔眉头紧锁着的疙瘩让香玲的 心也揪在了一起。 (18)揪在一起的心会疼。看着九叔的背影,香玲轻轻地叹了口气。九叔的眼睛里只有金凤, 这是村里人都心知肚明的事儿,香玲也知道,但是香玲的心还是会疼。 (19)香玲出门的时候,外面下起了雪,雪花很大,把夜晚的村庄罩上了一层白色的纱衣。 (20)谁也没有想到,金凤会突然闯进来。 (21)金凤面无表情,只是在门口静静地站着。 (22)外面的雪花依然在飘,两扇门在她身后尴尬地一张一合,挑衅似的吞吐着寒气。 (23)香玲赶紧从坐着的椅子上挪到一个小木凳上,灯光明明暗暗地在她的脸上滑过。 (24)定妆、勒头、贴片、梳扎…… (25)旋即,另一个青衣装扮的人稳坐在灯光下,如冰如雪,凛然不可侵犯。 (26)九叔挠了挠头,看了看金凤,张了张嘴,什么话也没说出来;又看了看香玲,还是挠 了挠头,什么话也没说出来。 (27)外面的雪下得越发大了起来,孩子不扛冻,老人们便带着孩子一个个离开戏场。可九 叔依然亮着嗓子吼:“开场!” (28)锣鼓声响,响彻了整个村子。 (29)村子瞬间变得热闹起来,锣鼓声和丝弦声挤满了空荡荡的村庄。雪花飞舞着,和台上 红红绿绿的戏服相衬,竟然有着说不清的魅惑。 (30)两个“青衣”从左右幕侧飘然而出,青衫鼓荡,水袖飘忽,一个云手,一个盘腕,随 着丝弦声起,咿咿呀呀地唱起来。 (31)九叔把胡弦的调门儿调得高,金凤使足了劲头儿,香玲也毫不示弱。两个青衣的唱音 势如裂帛,穿透飘舞着的雪花,穿透莽莽的群山,绵延不绝。 (32)不知在什么时候,金凤从香玲的眼睛里看到了自己,另一个自己。娇俏的兰花指,妩 丽的面庞,水袖轻颤,眼波流转,亦真亦幻,是她的形,也是她的魂,风情万种。金凤的心颤 了一下。 (33)金凤的声音愈发清脆高亢,香玲的声音低回婉转,掺杂在一起,竟然有着意想不到的 和谐。那和谐让金凤的心又颤了一下,竟觉得自己和自己的戏都与以往有了不同,进入了一个 全新的境界…… (34)九叔眼里飘进了雪。 (35)他转头望了望台下,低下头,雪花从眼里流出来,变成点点晶莹,落在他的弦弓上。 (36)台下早已空无一人,那些零星的脚印已经被大雪掩盖。 (37)台上依然是水袖飞扬,在漫天飞雪中如三月杨花袭人面。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中写透过金凤脸上的各种表情,“女人似乎能从她那里找到自己的一生”,“香玲看 青衣,就像看自己”,其中两个“自己”代表的对象有别,含义隽永,意味深长。 B.文中先写老人们带着孩子一个个离开现场,后文又写“台下早已空无一人”,一方面是 缘于天气寒冷,另一方面也表明青衣的角色淡出人们的视野、淡出历史舞台的命运。 C.文中前后两次写到“金凤的心颤了一下”,分别表现了金凤从香玲的眼睛里看到了自己、 对今日香玲与自己形魂兼似的惊诧感,对自己今日表演不同往日的新奇之感。 D.文中写“雪花从眼里流出来,变成点点晶莹,落在他的弦弓上”,形象地表现了九叔内 心既有对金凤、香玲表演和谐的感动,也有对台下无人观看的落寞、伤感。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中反复写到了“雪花”,这一自然景物并不寻常,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推 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并趋向高潮,同时还有利于渲染现场的气氛,烘托人物形象。 B.小说结构严谨,如开头写香玲“不敢去看金凤”时的心理与后文“金凤面无表情,只是 在门口静静地站着” 等细节形成照应,表现香玲面对金凤时的惶恐与不安等复杂心 情。 C.小说多处将金凤与香玲进行对比,不仅表明两人角色、地位的不同,还突出了金凤无论 在扮相、身段,还是在唱腔功夫上较之香玲,都更胜一筹、更令人敬佩。 D.小说以“青衣”为题,全文采用全知视角、倒叙的方式对故事展开了叙述,讲述了正月 十五那天发生的两个青衣女子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令人余味无穷。 8. 文中两处画线句写九叔“什么话也没说出来”,他想说什么?又为何都没说出来?请分别 加以简要分析。(4 分) 9. 有文学评论家说过:“写结尾是对一个作家最好的奖赏,一个好的结尾更是对读者最好的 馈赠。”这篇小说的结尾耐人寻味,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6 分) 6.(3 分)B(“青衣的角色淡出人们的视野、淡出历史舞台”理解牵强,过度解读。) 7.(3 分)C(“都更胜一筹”错,“更令人敬佩”文中无据。) 8.(4 分)第一处:九叔想问明原因,并想对她说已经请了香玲,不用她出演了;金凤是台柱 子,说出来怕得罪了她,影响剧团以后的发展。第二处:九叔想说现在主角金凤来了,让 她把演出的机会还给金凤;香玲在自己情急无奈之际勇于救场,现在回绝她,怕伤了香玲 的心。 评分建议:每处 2 分,意思对即可。 9.(6 分)①“台上依然水袖飞扬“与上文“台下早已空无一人”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两个 青衣女子表演的投入、专注以及对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痴迷与坚守。②“漫天飞雪”照应 上文大雪,写出了自然环境的寒冷,“三月杨花袭人面”则以暖春三月、杨花袭面的比喻, 写出了两个青衣女子同台合作表演的和谐画面,两相对照,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氛围,更给 人以温暖、欣慰之感。③以场景描写收束全文,让金凤在与香玲的合作中实现了人性的自 我救赎,回归到自我及艺术本真,凸显了艺术美、人情美,从而升华了作品的主题。 评分建议: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江苏省镇江市 2021 届高三模拟信息卷(一)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远山上的崖柏 胡新春 妻子的糖尿病到了晚期,已经走不了路,有时一句话没有说完就睡着了。清醒的时候,她 跟海芳说,也别治了,捱到几时算几时吧。海芳就骂她,你走了,我和孩子怎么办!以后的日子 还长呢,咱得好好活。 海芳带妻子来到省城的医院,先是住在走所里,等了两天,总算有了床位,搬进了病房。 病房里住满了病人和陪护家属,被压抑和痛苦填充,只有窗外几条梧桐的嫩枝,给这惨白 拥挤的空间增添些许亮色。 靠近窗边住的也是一位妇女,跟海芳妻子年龄相仿,她的丈夫蹲在床边角落里,整日不声 不响。 海芳下楼给安子买饭,正要往回走,天上扯下淅淅沥沥的春雨,海芳拐进旁边的超市,买 了把雨伞。海芳刚进病房,那个男人也买饭回来,他没有伞,外套被雨淋湿了一片。进屋后, 男人把外套脱下,露出后背烂了一个大洞的破状衣。 男人买回了四个馒头,一小份豆腐脑。他将一个慢头掰碎,丢进且腐脑里,提匀了,将要 子扶起,勺一勺喂给地吃。妻子吃完后,男人用自己烂了的秋衣袖子帮地抹了林嘴,然后蹲回 角落去吃利下的慢头,依旧是不声不响。只一会儿,三个馒头就被他吃进肚里。 海芳看得直愣怔,扶妻子病下后,走过去说,兄弟,吃得饱吗? 男人站起来,黑脸上露出干净的笑,说,吃得饱嘞,吃得饱。 海芳说,正好我要去吃饭,咱俩一块,好做个伴。 男人正要推辞,被海芳拉着手出了门。 走出病房楼,雨下得更大了,男人帮海芳挥着伞,一起走进雨里。 男人把伞整个罩住海芳,自己的身子露在外面。海芳不肯,男人说,没事,大哥, 俺山里 人身子骨强,这点雨根本不算啥,倒是你,淋了雨怕是会生病。 海芳心里暖暖的,快步走进医院门外马路边的小饭店,坐下来要了三荤一素四个菜。男人 不住说太多了,会浪费的。 男人说,他叫程永林,家在洛宁县上戈镇。早年妻子在屋里烧炭,煤气中毒,落下了病根, 前些日子眼看不行了,这才来省城的医院。 两个同病相怜的男人是不缺话题的,越聊越近乎,越聊越感慨。 程永林的妻子每天要测六次血糖,后来程永林不让护士测了,海芳问他为什么,他说光这 一项,一天得百十块,他没那么多线。 海劳就偷偷替他交了费,安排护士照常测。 程永林的妻子先出的院。程永林收拾好东西,走过来紧紧握住海芳的手,连说谢谢,说你 帮着交钱的事我早知道了,人穷志短,现在要走了,才放把感谢二字说出口。 海苏说,咱们同一个屋檐下住了半个月,早成了兄弟,不说客气话。我知道你身上没钱了, 这五百块钱你拿着当路费。以后弟妹用钱的地方多着呢,等我回到家,再帮你想办法。 回到淮阳不久,海芳就张罗着找朋友为程永林捐钱捐物,把东西打包后寄到一个叫上坡子 村的地方。不久,海芳会收到程永林的短信,程永林是半个文盲,海芳每次连猜带蒙,才看懂 那些句子。再过些日子,就会有山核桃一类的东西从上坡子村寄过来。 妻子的病情稳定后,海芳决定跟朋友一起去一趟上坡子村。 下了高速,车子一头扎进豫西绵延的大山里,细细的柏油路像风中飘扬的丝带,汽车马达 轰鸣,战战兢兢。 上坡子村在上戈镇南部浅山丘陵地区,这里山虽浅了些,却又深深陷入高山险岭的包围围。 柏油路到镇上就断了,往上坡村去的,只有一条泥石混杂的土路。路两边不见庄称和田地,只 有高高低低的侧柏、毛白杨、核桃树或野杏。 山坡上零星分布着村落,土屋土院,海芳想,上坡子村多半也是这个样子。正想着,朋友 说到了。海芳抬头一看,前面山坡上有一级平地,平地上有一个村子,果然是土屋土院。 一位村民热情地在前面带路,一行人从村东走到村西,招出了整个村子的人,都说老程家 来了山外的贵客。 程永林和他的老父亲、妻子,还有一双儿女,已经在门外等候了,看到海芳,慌慌张张迎 过来,接过海芳带来的大包小包的东西。朋友的儿子把一个熊猫玩具塞到程永林女儿怀里。 走进院子,程永林指着低矮的砖屋,说去年政府给了五千块钱,起了这间新屋,他们一家 才从屋后的多洞里搬出来。 走进堂屋,只见环堵萧然,海芳一阵心酸,他到底没能想象出山里坚硬的贫穷。 程永林的父亲跟儿子一样,朴实惑厚,一双儿女也十分乖巧可爱。小女孩已经换上了海芳 送的花裙子,躲在一边,繁紧抱着怀里的熊猫玩具,大眼睛里波光闪闪。 当阳光直照在壮在窝棚柱子上的鸡窝监时,海芳起身要走。程永林和父亲拉住海芳的手, 说什么也不肯。程永林担头让妻子去捉鸡,海芳一听急了,说这可使不得,你这一家老小还指 望着这几只鸡下蛋卖钱。 院子里有一丛灌木,海芳的朋友认出是崖拍,蹲下身来看。 程水林说,一丛草稞子,准备晒干当柴火烧,你们要是不嫌麻烦,就拿走吧。 海芳说。这个可值钱啊。 程永林说,这能值啥钱?山上到处都是。说完搬起崖柏,放到海芳汽车后备箱里。 海芳临上车前,硬塞给程水林两千块钱。 这一家人,跟着车,直送到村外的隘口。 回来的路上,朋友儿子突然说,抱布娃娃的那个姐姐跟我讲,她家的那棵小树,是她爸爸 从很远的山上带回来的,她爸爸说,等带到镇上卖了钱,就让她去上幼儿园。 海芳慢慢把车停在山路边,按下车窗,看着耸立眼前的大山,点起一支烟。 一支烟没有抽完,海芳己经泪流满面。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程永林来自山区,生活拮据,穿着破了洞的秋农,只吃妻子剩下的慢头,但在别人关心他时 却露出干净的笑来拒绝,表明他坚强乐观的性格。 B.海芳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发现程永林因为没钱而拒绝护士给妻子测血糖时,就偷偷为他交 了费用,并在回老家后继续组织朋友帮助程永林家。 C.程水林其实早已知道海芳对自己妻子的帮助,只是考虑到自己贫穷无法回报海芳,才没有说 出来,在要出院时才向海芳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 D.小说结尾海芳流泪的直接原因是自己带走了程永林为女儿上幼儿园筹措学费的崖柏而愧疚, 最主要的原因则是为村民贫穷、落后的生活而心酸。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了程水林这一外表沉状寡言、内 心情感丰富的憨厚、朴实山区农民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B.小说对程水林所住上坡子村周边交通、环境的描写具有多重作用,一方面突出了村民生活环 填的悉劣,另一方面也间接交代了山区贫穷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C. 小说语言简练传神,"他到底没能想象出山里坚硬的贫穷","坚硬"一词不仅突出了山区贫穷 的想度 超出人们的想象,也强调了改变这种贫穷的难度极大。 D.小说借助海芳这个人物视角,让读者直接进入到视角人物的内心,通过视角人物的眼睛,非 常自然的把故事中的其他人物和情节展现在读者面前,构思巧妙。 8.小说以"远山上的崖柏"为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9.小说中经常有一些着墨不多的次要人物,这些人物常常被我们疏忽,但其实,他们在侧面烘 托、推进情节、渲染氛围、升华主题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试以小说中"朋友的儿子"为例, 简要分析这个人物最主要的作用。(4 分) 江苏省新沂市棋盘中学 2021 届高三语文全真模拟试卷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枫叶的秘密 王丕立 吴大爷拿起锯子,朝门前的那棵枫树走去。 吴大妈见了,急眼了,丢下正淘洗的米,气冲冲地说:“老家伙,你今天锯了它,以后都别想再 吃我做的饭。” 吴大爷扬起的锯子垂了下来,他不明白老伴为什么不让他锯掉这棵枫树。这棵枫树有些年头 了,可能由于土壤贫瘠,长得跟一个不健康的人一样高挑而单薄,一点也不喜庆。更让人烦心的是 它一到秋天就落叶乱飞,飞到厨房灶台顶的亮瓦片上,糊住了通光孔,吃饭也不敞亮,吴大爷早就 立意要锯掉它。 很多年前,他们的独生女儿楠楠常常在树下画格子,喊村里的小伙伴来玩¨跳房子”。每次她 出去打猪草或是上山砍柴禾都要围着枫树转几个圈,有一次,她向小伙伴们宣告,树上的枫叶是 五角枫,每片叶上长着五个角,好好看啊。引得一群群的小朋友来树下玩耍,叽叽喳喳说笑个不停, 吴大爷总是虎着脸,一副厌弃的样子。楠楠老这么玩,不做功课?不帮衬家里做点事?私下里他对 吴大妈发牢骚。 秋天到来的时候,枫叶红得像一面面小的旗帜,楠楠总是半个早工都消磨在枫树下。她蹲在 地上用手一片片捡拾枫叶,吴大妈一见,气不打一处来,家里家务忒多,这个死丫头总是贪玩,捡 这些破叶片,一下就耽误半个早晨。 吴大妈扬言要砍掉枫树。 见母亲举着斧头,气势汹汹地奔向枫树,楠楠连忙双手抱住枫树,向母亲求饶,发誓再也不在 树下耽搁功夫了。母亲这才收住手,放下斧头。 楠楠外出求学,寒假回来的时候,枫树露出了光秃秃的枝条;暑假回来的时候,枫树一身碧绿, 楠楠总是向树上张望,眼里满是惆怅。 楠楠在外地工作后,吴大妈老两口种的责任田一少再少,现在基本只种一点坡土了。吴大妈 常常望着枫树发呆,每次望着枫树,她的大脑像一部放映机,飞快地转岀那些热闹的场景,场景的 主角永远是楠楠。她将手机拿出来,按住楠楠的号码,刚要拨出去,突然想到楠楠或许在开会,在 开车,在跟客户谈生意,她的手又缩了回来,心里隐隐有一丝痛,楠楠太不容易了,一个女孩儿家 跑推销,得吃多少苦啊,除了牵挂她又能帮女儿干什么呢? 一阵风来,枫叶像一尾尾红色的箭羽,旋动着,飘忽着,吴大妈看得呆了,她望一眼阒无人迹 的周围,老头子下地干活去了。她来到枫树下,学着楠楠的样子,蹲下身去,在厚厚的落叶里翻找, 她无师自通地学会了遴选枫叶。难怪楠楠费时不少,有品相又没有一点破败的枫叶还真不多。 不知过了多久,吴大妈的腿酸软得站不起来了,她用手撑地,慢慢挪到檐前的台阶上坐下,喜 滋滋地摆弄着手中的一叠枫叶。脑中突然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她要把手中的枫叶寄给女儿。 不识字的吴大妈把枫叶用装鞋样的纸盒盛起,买了信封,请村部正与人侃大山的丁老头给楠 楠写一封信,丁老头是村上的会计。 丁老头好奇地看着吴大妈把一摞枫叶夹在硬纸板间塞进大信封,不解地说:“你们老两口就 有味吶,前日老吴要我写信给闺女顺带寄了一把枫叶,今日你又这么着。”说得吴大妈愣住了。 吴大妈心急火燎地赶回家,正欲向老头兴师问罪,却见老头笑吟吟地向她走来,肩上扛了个 蛇皮袋。没待吴大妈开口,吴大爷便说开了,蛇皮袋中是他访到的枫树新品种.一年长两次叶,也 落两次叶,分別在寒、暑假时。那祥,楠楠就可像小时候那祥,翻找枫叶了。吴大爷边说边取出小 枫树,还别说,那叶片长得那叫一个齐整、好看。吴大妈脸上迅速柔和下来。 “我想让那棵大枫树腾出地儿栽这棵小的,你没意见吧?”吴大爷试探着问老伴。“就你话多” 吴大妈不满地瞪一眼老头,高兴地返身回屋拿来了锯子。 (有删改) (原创)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头写吴大爷立意要锯掉门前的枫树,是因为枫树长势不好,落叶到处乱飞,影响生 活。 B.小时候的楠楠最喜欢在枫树下玩耍游戏,还会花很多时间捡枫叶玩,这让她的父母不高 兴。 C.楠楠在外地工作后,吴大妈既牵挂女儿,又不想打扰女儿,于是学着女儿捡枫叶,聊以自 慰。 D.吴大爷、吴大妈并未商量却先后都给女儿寄去枫叶,这让村上的会计丁老头感到诧异不 解。 (原创)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以“枫叶”为线索展开情节,讲述与“枫叶”有关的人和事,表达朴实而真挚的情感, 结构紧凑,有感染力。 B.文章采用倒叙手法,先写吴大爷想要砍掉枫树,接着讲述女儿楠楠和枫树的故事。一波三 折,悬念迭起,引人入胜。 C.文章写到“老两口种的责任田一少再少”交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也表明关心关 爱留守老人的深刻主题。 D.文章语言平实质朴,比如“画格子”跳房子”“打猪草”“砍柴禾”等语言,具有浓郁的农 村气息和乡土味。 (原创)8.文中“村上的会计丁老头”的出现,看似寻常却最具匠心,对此你如何理解?(4 分) (原创)9.文章最后一段的内容颇具戏剧性,请加以简析。(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6. (3 分)A(A 项. 吴大爷立意要锯掉门前的枫树的原因不是因为枫树长势不好,落叶到处乱 飞,影响生活。而是因为吴大爷访到了枫树新品种 ) 7. (3 分)C(C 项.也表明关心关爱留守老人的深刻主题,说法错误。本文的主题是表达父母对 孩子的疼爱,体现出亲情美。) 8. (4 分)①丁老头是村上的会计,农民身份的吴大爷两口子不识字,请他写信,符合生活常理; ②通过丁老头说出吴大爷的“秘密”,为后文吴大妈“兴师问罪”张本,可谓匠心独运。 评分建议:一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9. (6 分)①呼应开头,解开悬念,揭示了吴大爷想要砍掉枫树的真正原因;②吴大妈由一开 始不肯锯树,到后来“高兴地拿锯子”具有戏剧效果;③吴大爷的“试探”,吴大妈“不满 地瞪一眼”,极富画面感,彰显人性美、人情美,感人至深。 评分建议:从结构上、内容上和主题思想(人性美、人情美)上回答,一点 2 分,意思对 即可。 江苏省徐州市大许中学 2021 届高三高考模拟语文试卷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文本一: 遍地应答 韩少功 打开院子的后门,从一棵挂满红叶的老树下穿过,就可以下水游泳了。 风平浪静之时,湖面不再是水波的拼凑,而是一块巨大的整体镜面,让人不知如何是 好。你在水这边敲一敲,水那边似乎也会震动。你在水这边挠一挠,水那边似乎也会发痒。 若是有一条小船压过来,压得水平线撑不住,镜面就可能倾斜甚至翘起——这种担心一度 让我紧张。 在这个时候下水难免有些踌躇,有些心怯。扑通一声,令宝贵的镜面破碎,实为一大暴行。 好在碎片经过一阵揉挤,一阵折叠,一阵摇荡,只要泳者不动,待倒影从层层褶皱中逐一释放, 渐次舒展和平复,湖面又会成为平滑的极目一镜。 在通向山外的公路修通之前,这里有很多机船,每天接送出行的农民,还有挑担的,骑 脚踏车的,以及活猪活牛。眼下客船少了,只有几只小渔船偶尔出现。船家大多是傍晚下 网,清晨收网,手摇船桨轻点着水面,静悄悄地来,又静悄悄地去,留下冷清和落寞的湖面, 一如思绪突然消失的大脑。 水边常有两样“静物”,那是垂钓的老人和少年。据说老人身患绝症,活不了多久了。但他 一心把最后的时光留在水边,留给自己的倒影。少年呢,中学生模样,总在黄昏时出现。他也 许是特别喜欢吃鱼,也许是惦记着母亲特别喜欢吃鱼,也许不过是要用这种方式来积攒自己的 学费。谁知道呢? 阵雨扑来时,雨点敲打着水面,打出满湖的水芽,打出升腾的水雾,模糊了水平线。如果雨 点敲醒了水面的花粉,水上就冒出一大片水泡,冷不丁看去,像光溜溜的背脊上突然长满疖子。 几只野鸭惶惶地叫着,大概被这事儿吓着了,很快钻入草丛。 不远处,一条横越水峡的电线上,有个黑物突然直端端砸下,激起水花四溅。我以为有什么 东西坠落,过了片刻才发现,那不是坠物,而是一只鸟突然垂直俯冲,捕获了什么以后,带水 的翅膀扑棱扑棱,又旋回高高的天空,在阳光中播下一串闪闪的水珠。我不知道这种鸟的名字, 只记住了它一身蓝绿相杂的迷彩。 还有一只白鹭在水面上低飞,飞累了,先大翅一扬,再稳稳地落在岸石上,让人想起优雅的 贵妇,先把大白裙子一提,再得体地款款入座。它一坐好半天,平视远方,纹丝不动,恍若一 尊玉雕。但如果发现什么情况,玉雕眨眼间就成了银箭。一声鹭鸣撒出去,树丛里就有数十只 白鹭跃出,扑棱棱组成数十道白光,在青山绿水中绽放和飞掠。 它们有时候绕着我巡飞,肯定把我误认为鱼,一条比较奇怪的大鱼,大得让它们不知如何下 口;小鱼也经常围着我巡游,肯定把我当成一只落水的大鸟,同样大得让它们不知如何下口。 不知是什么鱼愣头愣脑,胡乱嘬咬,在我的腿上和腰上留下痒点,其中一口咬得太狠, 咬在一个脚趾头上,痛得我从迷糊中惊醒。我这才发现,钓鱼的“静物”已经走了,天地间全 无人迹。 其实,这里还有很多人,只是我看不见罢了。想想看,这里无处不隐含着一代代逝者的残质, 也无处不隐含着一代代来者的原质——物物相生的造化循环从不中断,人不过是这个过程中的 短暂一环。对人来说,大自然是人的来处和去处,是万千隐者在眼下这一刻的隐形伪装之所。 有人说,接近自然就是接近上帝。那么,上帝是什么?不就是不在场者的在场吗?不就是太多 空无的实在吗?不就是一个独行人无端的惦念、向往以及感动吗? 就因为这一点,我在无人之地从不孤单。我大叫一声,分明还听到了回声,听到了来自水波、 草木、山林、破船以及石堰的遍地应答。 寂静中有无边喧哗。 (选自韩少功散文随笔集《山南水北》) 文本二: 在我看来,在中国当代的小说家中,很少有人像韩少功那样将随笔写得那么得心应手, 那么睿智。经过办《海南纪实》《天涯》杂志的考验,经过大特区商海浪潮的冲击,他的思想 更深刻成熟了,他的文风更老辣简洁了,他对文学的追求似乎更执著了。他右手写小说,左手 写随笔。在随笔的写作中,韩少功天赋中那种我们称之为智慧的素质被发挥到一种巅峰状态。 读着他近年的随笔,我有时会产生出这样一种古怪的想法:不知随笔这种文体是专为韩少功准 备的,还是韩少功天生就应当写随笔? 不管是韩少功无意间碰上了随笔,还是随笔找上了韩少功,韩少功的随笔写得好,却是读过 他的作品的人都公认的事实——那是智慧的独语,是哲学的散文化,也是生活常态的文学化。 随笔是一种需要智慧的文体。智慧不是聪明的滑头和取巧,不是知识的炫耀和卖弄;智慧 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境界,一种心血的燃烧。韩少功的随笔,给我们印象最 深刻的就是智慧。不过他的智慧,不是经院或书斋里的智慧;他的智慧,更多的是来自生活的 启示,来自他的生命的激发;他的智慧,不是体现于某篇文章,某个局部或某个词句,而是化 为一种精气流荡于他所有的文字中,并成为他作品的纹章印记,成为他的人格在随笔中的自然 呈现。 (摘编自陈剑晖《智慧的独语——关于韩少功散文随笔的札记》)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以“我”这个下湖游泳者的视角观察和感受世界,文中直接表现“我”的笔墨不多, 却让人感觉到处处都有“我”的存在。 B.作者面对镜子般的湖面“不知如何是好”,感觉下水打破湖面“实为一大暴行”,生动传 达出视湖水为有生命之物的微妙心理。 C.老人和少年像两样“静物”一样在水边垂钓,作者不仅欣赏这样一幅安静的生活画面, 更赞赏他们面对生活磨难时的沉静和坚毅。 D.静是作者刻意营造的大境界,静中又充满生机勃勃的动,包括阵雨、水鸟、游鱼这样真 实可感的动,也包括意念中的“无边喧哗”。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本一选自韩少功散文随笔集《山南水北》,字里行间流荡着一种睿智和精气,是一篇 个性色彩鲜明的“智慧的独语”。 B.随笔是一种需要智慧的文体,这是它与小说、散文等文体的不同之处,而真正的智慧大 都来自生活的启示和生命的激发。 C.韩少功作为著名作家,写过小说,办过杂志,后来他在随笔这种文体中真正找到了用武 之地,文学成就也达到了巅峰。 D.凡是读过韩少功作品的人,都认为他的随笔写得好,因为这些作品不耍小聪明,不投机 取巧,也不炫耀和卖弄知识。 8.请简要赏析文本一中画横线的段落。(4 分) 9.文本二认为韩少功的随笔“是哲学的散文化,也是生活常态的文学化”,文本一是怎样体 现这些特点的?(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6.C(“更赞赏他们面对生活磨难时的沉静和坚毅”错) 7.A(B 项,“随笔是一种需要智慧的文体,这是它与小说、散文等文体的不同之处”表述错误, 不能说小说、散文不需要智慧;C 项,“他在随笔这种文体中真正找到了用武之地,文学成就也 达到了巅峰”于文无据;D 项不合文意,因果关系不能成立) 8.①动词使用新颖贴切,十分传神。如写白鹭栖息时“款款入座”,既拟人化,又切合前文“贵 妇”的身体,妙趣横生;再如写鹭鸣“撒出去”,化无形的声音为有形的物体,生动可感。②多 用比喻修辞手法,富于表现力。“优雅的贵妇”“大白裙子”“玉雕”“银箭”“数十道白光”等多 个喻体,都运用得非常形象恰切。③动静相映,给人深刻印象。先充分描写白鹭的静,“稳稳地” “纹丝不动”,再突出刻画白鹭的动,“跃出”“绽放和飞掠”,动静前后对比,形象十分鲜明。 (4 分,每答出一点给 2 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 理,可酌情给分) 9.①文本一的思想内核是作者对于世界、自然和生命的哲学思考,文体形式却是一篇意境幽远、 文采斐然的散文,这种将哲学散文化写法既有深刻的思想性,又有浓厚的文学色彩。②文本一 记述的是作者下湖游泳这样的寻常的生活情景,呈现出来的是一篇优美耐读的文学作品,作品 将生活常态文学化,使读者既能感受到生活的情趣,又得到了文学的熏陶。(6 分,每答出一点 给 3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小说中散文化倾向补充文本: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