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海省部分区
2021 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精选汇编
文言文阅读专题 I(解析版)
(七区汇编:宝山、奉贤、嘉定、静安、普陀、松江、徐汇)
2021 届上海市宝山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四)
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①王化基,字永图,镇定人,太平兴国二年,举进士,为大理评事,通判常州。迁太子右赞善大夫、
知岚州,时赵普为相,建议以骤用人无益于治,改淮南节度判官,入为著作郎。迁右拾遗,抗疏自荐,太
宗览奏曰:“化基自结人主,慷慨之士也。”召试,知.制诰,以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一日,侍便殿,
问以边事,对曰:“治天下犹植木焉所患根本未固固则枝干不足忧。朝廷治,则边鄙.何患乎不安?”
②化基尝慕范滂为人,献《澄清略》,言时事有五,其“择远官略”曰:“负罪之人,多非良善,贪
残凶暴,无所不至,若授以远方牧民之官,其或怙恶不悛.,恃远肆毒。小民罹殃。卒莫上诉。甚非抚绥远
人之意也。若自今以往,西川、广南长吏不任负罪之人,则远人受赐矣。”
③书奏,太宗嘉纳之。
④初,柴禹锡任枢密,有奴受人金,而禹锡实不知也,参知政事陈恕欲因以中禹锡。太宗怒,引囚讯
其事,化基为辨其诬。太宗感悟,以化基为长者。至道三年,超拜参知政事。大中祥符三年,卒,年六十
七。赠右仆射,谥惠献。化基宽厚有容,喜愠不形,僚佐有相凌慢者,辄优容之。在中书,不以荫补诸子
官,然善教训,故其子举正、举直,举善,举元皆有所立。
(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五》,有删减)
16.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知.制诰 (2)则边鄙.何患乎不安
2
17.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以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 )
A.权力 B.权宜 C.权变 D.暂代官职
(2)其或怙恶不悛.( )
A.悔改 B.次序 C.羞耻 D.关怀百姓
18. 把第 2 段中的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小民罹殃,卒莫上诉,甚非抚绥远人之意也。
19. 第一段划线部分有两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两处标识出来。
治天下犹植木焉所患根本未固固则枝干不足忧
20. 选取第 4 段在叙事方面的一个特点加以评析。
21. 第④段记载王化基“谥惠献”,你认为“谥”的内容准确吗?请说明理由。
【答案】16. (1)主持,掌管;(2)边疆,边远的地方
17. (1). D (2). A
18. 百姓遭受灾祸,最终也没有谁能够上诉(或最终没有了让他们申诉的人),这实在不是朝廷(或皇上您)
安抚边远百姓的意愿。
19. 治 天 下 犹 植 木 焉 /所 患 根 本 未 固 /固 则 枝 干 不 足 忧
20. 答案示例一 :本段为补叙。辨诬是对主要事迹的补充,宽厚有容、喜愠不形、善教训是对以进言为主
干内容的补充,这使传主生平经历及品性完整,突出传主人生的主干事迹而不漏有价值的内容。
答案示例二:辨诬事件,宽厚有容、喜愠不形的品性,其人生结局,对儿子们的做法,都是概叙,与前面
详细叙述结合,使传记繁简得当,使传主生平经历及品性完整,让人们对传主有全面的认识。
答案示例三:本段叙述中有春秋笔法,叙述中有对人物的臧否。为辨其诬的事件中含赞扬,谥号是朝廷对
其一生的平定,宽厚有容喜愠不形、不以荫补诸子、善教训是直接赞扬。这样写彰显了史传惩恶扬善、倡
导美好风尚的功用。
3
21. 答案示例:准确。王化基自荐被皇上评为慷慨之士,边事对策、献《澄清略》意图安国惠民,犯颜辨
诬显刚正。其一生主要事迹在“献”(进言),所献正确。所以谥号准确。
【解析】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知:主持,掌管。句意:掌管皇帝的诏令。
(2)鄙:边远 地方。句意:那么还担心什么边境不安呢?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权:代理,暂代官职。句意:以右谏议大夫的身份暂代御史中丞。
故选 D。
(2)悛:悔改。句意:他们也许会坚持作恶不思悔改。
故选 A。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罹殃,遭受灾祸;卒,最终;莫,没有人;非……也,否定判断句;抚绥,安抚。
4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的翻译是:治理天下就好像植树一样,所担心的是根基不稳固,根基稳固则枝干不用担心。
“焉”作句尾语气助词,“所患”是名词性所字结构,作句子的主语,“焉”后断开;第一个“固”是形
容词,作句子的谓语,第二个“固”作下一句的主语,两个“固”不能连用,中间断开。最后的断句是:
治 天 下 犹 植 木 焉 /所 患 根 本 未 固 /固 则 枝 干 不 足 忧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评价文章写作手法的能力。
本题要求选取第 4 段在叙事方面的一个特点加以评析,这是考查文章的写作手法。本文在叙述手法上主要
有三个特点:运用了补叙手法、叙述上详略得当和运用了春秋笔法。考生可以从中选择任何一种加以评析。
文章共有四段文字,前三段主要叙述王化基的生平经历和为官任职的情况,第四段由“初”可知,此段是
补叙,“化基为辨其诬”“谥惠献”“化基宽厚有容,喜愠不形”“善教训”从不同角度展现王化基的品
行特点,是对传主的有益补充。
从叙述详略看,文章四段文字,其中前两段叙述王化基的生平经历和为官任职的情况,叙事详尽,为详写;
而最后一段“化基为辨其诬”“谥惠献”“化基宽厚有容,喜愠不形”“善教训”从不同角度展现王化基
的品行特点,叙事以略写为主。
从最后一段看,“化基为辨其诬。太宗感悟,以化基为长者”“赠右仆射,谥惠献”“化基宽厚有容,喜
愠不形”“不以荫补诸子官,然善教训,故其子举正、举直,举善,举元皆有所立”这些叙事中包含了作
者对传主的赞美和肯定,有作者的褒贬评价,利于读者了解人物品行,倡导向善的美好品德。这是叙述中
有春秋笔法。
【21 题详解】
5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亮明观点,然后结合谥号的含义和人物事迹来分析。
“惠献”是王化基的谥号,“惠”是施恩惠,“献”指的是善于进言。结合“慷慨之士也”“问以边事,
对曰……朝廷治,则边鄙何患乎不安?”“小民罹殃。卒莫上诉。甚非抚绥远人之意也”“化基为辨其
诬”“以化基为长者”可知,王化基为官任职关心百姓和国家社稷,善于、敢于进言献策,由此可知“惠
献”的谥号准确。
参考译文:
①王化基,字永图,镇定人。太平兴国二年,考中进士,担任大理评事,通判常州。升任太子右赞善
大夫、岚州知州。当时赵普任宰相,化基因建议突然提拔用人对政事没有好处,而改任淮南节度判官,后
入朝为著作郎,升任右拾遗,他写奏章自我推荐。太宗看了奏章说:“化基自动结识国君,是个想为国效
力的慷慨之士啊。”征召他入试,掌管皇帝的诏令,以右谏议大夫的身份暂代御史中丞。有一天,在便殿
侍奉,皇帝向他询问边境事务,他回答说对:“治理天下就好像植树一样,所担心的是根基不稳固,根基
稳固则枝干不用担心。朝廷治理得好,那么还担心什么边境不安呢?”
②化基曾经仰慕范滂的为人,献上《澄清略》说到当今的五件事,其中“择远官略”说:“犯罪的人,
大多不是良善之人,他们贪婪凶恶残暴,什么坏事都敢做。如果把远方管理百姓的官职给他们,他们也许
会坚持作恶不思悔改,依仗远离朝廷而为非作歹。小民百姓遭遇祸患,最终却无法上诉,很不合乎朝廷安
抚远人的想法。如果从今以后,西川、广南长官不任用犯罪的人,那么远方的人就是受到恩赐了。”
③奏章送上,太宗赞赏并接纳他的意见。
④当初,柴禹锡担任枢密官职,有个奴仆接受了别人的钱财,而柴禹锡其实不知道。参知政事陈恕想要用
这件事诋毁禹锡。太宗大怒,把禹锡关进监狱审讯这件事,化基为禹锡辩解。太宗醒悟,认为化基是德行
高尚的人。至道三年,破格提拔为参知政事。大中祥符三年,去世,年纪六十七岁。赠右仆射,谥号惠献。
化基宽厚有气量,喜怒不形于色,同僚中有欺凌怠慢他的,总是能够宽容。在中书省,不凭借祖上荫庇让
儿子当官,然而善于教育子女,所以他的儿子举正、举直、举善、举元都有所建树。
6
2021 届上海市奉贤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四)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复斋传
(清)刘大櫆
①复斋先生,姓张氏,华容人也。先生幼即善属文。入学后,值. 吴逆之乱,崎岖兵革,与弟召修
负母循环来岩谷间,喘不得息。
②康熙乙丑,成进士,知福建之晋江,多善政。上官将疏荐之,而先生以母老乞终养。百姓攀留不得,
泣送至洛阳桥者数万人。侍养既二十年,乃起为江西之金溪。值岁歉,先生请谷得七千余石,多方赈贷,
全活甚众。会有上官倚朝贵为势,其所属郡县皆胁使出门下,而责以厚贽。先生不忍从,遂解组归。金溪
之百姓攀留泣送如晋江也。
③当在晋江时,有贾人怨其继母之诛求,而不养其父。其父诣县诉。贾人行贿于先生,乞以贫为解。
众皆争往视之,天方寒,贾人衣其父以新衣,而自著敝衣,为冻饥可怜之状,且曰:“有衣皆以奉父矣。”
先生故怒视其父,曰:“子寒如此,而不恤之邪?”呼吏持大杖来。先生睥视贾人,颜色如平常,猝指叱
之曰:“若见若父之将受大杖也,而安忍视之,不孝何辞?”即以大杖扑贾人,而其父乃从旁泣。先生出
贿付其父曰:“以养尔余年。”众皆快之。
④民逋.赋,久不能输,及输逋则赋甚多。先生诘知其鬻子也,乃捐俸入赎而归之。
⑤晋江人文比他邑为盛。先生至,则益劝勉其父兄使训诲其子弟其稍属俊秀者亲加宾礼焉。由此晋江
之童子试至万人。
⑥先生之免金溪而归,足不履户外。而华容在洞庭旁,土卑而赋重。当明之季世,百姓多流亡。国初
定赋准原额每十亩损为六亩余,其后稍稍增垦,而清丈令下,县官指为欺隐,将以全额上。先生曰:“我
无中人之产,顾里人不胜病.矣。”因诣县官白其事,谓此皆湖岸荒余,十常八九浸于水,百姓愚昧,不知
援.例请平。宜准湖乡下地例,一亩粮止一升。县官信先生素长者,察知愚民情实,无他,卒如先生言。华
容人蒙其利至今。
16.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7
(1)值.吴逆之乱( )
(2)不知援.例请平( )
17.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
(1)民逋.赋,久不能输
A. 拖欠 B. 懈怠 C. 逃跑 D. 暴露
18.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
(2)顾里人不胜病.矣
A. 忧虑 B. 缺点 C. 困苦 D. 疲惫
19. 把第⑥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县官信先生素长者,察知愚民情实,无他,卒如先生言。华容人蒙其利至今。
20. 第⑤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则益劝勉其父兄使训诲其子弟其稍属俊秀者亲加宾礼焉
21. 第③段写到张复斋巧断贾人不养其父案,分析张复斋断案的智慧。
22. 刘大櫆曾评价张复斋“为利于民者多矣”,结合全文,分条梳理张复斋“为利于民”的表现。
【答案】16. (1). (1)碰上 (2). (2)援引,引用 17. A 18. C
19. 县官相信先生向来是德高望重之人,了解到他反映的民情属实,无其它(隐情),最终按他说的(办了)。
华容人至今还受用他给大家带来的利益。
20. 则益劝勉其父兄/使训诲其子弟/其稍属俊秀者/亲加宾礼焉
21. 张先生假装怒视、指责、棒打商人父亲,借机观察商人脸色,通过他漠视的表情,得知商人的阴谋和
他不孝的本性。体现出张先生欲擒故纵、观察入微的断案智慧。
22. 主政晋江、金溪时,多行善政,救济灾荒,深受百姓爱戴;智慧断案,并拿钱给不孝子的父亲,让他
安度晚年;捐献俸禄赎回因交不起赋税而被卖的孩子;勉励父老乡亲教育子弟,礼遇人才,促进教育发展;
8
替华容百姓申诉,解释了当地土地贫瘠的实情,并为百姓请求减免赋税。
【解析】
【分析】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句意:碰上吴三桂叛乱。“值”,碰上。
(2)句意:不懂得引用先例请求减免赋税。“援”,援引,引用。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句意:百姓拖欠赋税,很久都不能交上。“逋”,动词,拖欠。
故选 A。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句意:而乡人就更困苦不堪了。“病”,形容词,困苦。
故选 C。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重点词有:“素”,副词,向来;“长者”,德高望重之人;“无他”,没有其他隐情;“卒”,副词,
最终;“蒙”,动词,受用。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9
“劝勉其父兄”和“使训诲其子弟”是句意不同的两个分句,主语都是前文的“先生”,因此这两句之间
应断开;“其”指代的是上句的“子弟”,与“……者”共同作句子主语,属于复制短语作主语,因此“其”
前应断开;“者”的意思是“……的人”,复制短语作句子的主语部分,“者”后断开;“亲加宾礼”作
谓语部分。
这句话的意思是:就更勉励父老乡亲,让他们教育开导子弟,那些渐渐地成为俊杰的人,他亲自予以礼遇。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张复斋断案时,“故怒视其父”,并且故意说“子寒如此,而不恤之邪?”,然后“呼吏持大杖来”。可
见张先生表面上假装听信了商人的一面之词,怒视商人之父,并指责他不心疼儿子,实则是通过这样的场
景来观察商人的反应,看他是否会因为父亲即将遭到杖责而焦急。先生并没有根据表面现象仓促地作出判
断,而是在有所怀疑的基础上欲擒故纵,以此来判定是非曲直。
先生“睥视”商人后,发现他脸色如常,十分冷漠,对父亲将要被责打一事毫无触动,得知商人是故意“衣
其父以新衣,而自著敝衣,为冻饥可怜之状”,实则对父亲非常不孝,由此而“以大杖扑贾人”,并拿出
钱来给商人之父颐养天年。这体现出先生细心谨慎、观察入微的断案智慧。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张复斋“为利于民”,是在他“成进士”并担任官职之后。在晋江任职时,他“多善政”;侍养老母“既
二十年”,才重新到金溪任职。在金溪期间,正碰上荒年,“先生请谷得七千余石,多方赈贷,全活甚众”。
当先生离开晋江时,“百姓攀留不得,泣送至洛阳桥者数万人”;当先生离开金溪时,“金溪之百姓攀留
泣送如晋江也”。由此可见先生在主政晋江、金溪时,多行善政,救济灾荒,深受百姓爱戴。
张复斋主政晋江时,审理商人不奉养自己父亲的案子。审案时,他谨慎细致,富有智慧,他并不武断地听
信商人的一面之词,而是故意说“子寒如此,而不恤之邪”,然后“呼吏持大杖来”,借此观察商人的反
应,从而得知了真实情况,惩罚商人,并拿钱给商人的父亲,让他能安度晚年。
主政晋江时,“民逋赋,久不能输,及输逋则赋甚多”,而先生在询问这些拖欠赋税的百姓时,得知他们
因无法交纳赋税而卖掉孩子的事实,于是“捐俸入赎而归之”。可见先生“为利于民”,也表现在他捐献
10
俸禄赎回因交不起赋税而被卖的孩子这件事上。
晋江的文风昌盛,先生主政之后,“则益劝勉其父兄,使训诲其子弟,其稍属俊秀者,亲加宾礼焉”。可
见先生鼓励父老乡亲教育子弟,进一步发扬文风,对人才礼遇有加,因此晋江当地“之童子试至万人”,
大大促进了当地的教育发展。
先生从金溪免职后回乡,见到华容当地“土卑而赋重”“百姓多流亡”,而“清丈令下,县官指为欺隐,
将以全额上”。这是说朝廷清丈令下达后,县官认定他们欺骗官府、隐瞒实情,准备征收全额赋税。面对
这样的情况,先生替华容百姓申诉,“诣县官白其事,谓此皆湖岸荒余,十常八九浸于水,百姓愚昧,不
知援例请平”,解释了当地土地贫瘠的实情,并为百姓请求减免赋税。最终让县官“卒如先生言”。
参考译文:
①复斋先生,姓张,是华容县人。先生年幼就善于写文章。进入官学后,碰上吴三桂叛乱,颠簸往来
于战阵中,和他的弟弟召修背着母亲跋涉于危岩深谷之间,几乎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
②康熙乙丑年间,先生考中进士,主政福建晋江,多行善政。上司准备向朝廷上疏推荐他,但先生因
母亲年迈要养老送终而推辞。当地百姓挽留他而不能,哭着送到洛阳桥的有几万人。张复斋先生侍养母亲
二十年后,才起用为江西金溪县令。当时正遇上荒年,先生请求获得七千多石粮食,多方赈济借贷,救活
了很多人。恰逢有上级官员倚靠朝廷权贵作威作福,他所隶属的郡县官员都被胁迫而依附其门下,并向他
索求厚礼。张先生不愿屈从,就被解除了官职。金溪的百姓挽留哭送他就跟在晋江时一样。
③在晋江时,有商人埋怨自己的继母太过苛求,因而不奉养他的父亲。商人的父亲到县衙告状。商人
向先生送礼,以家里贫困为由请求宽解。大家都争相去看,天正冷,商人拿新衣服给他父亲穿,而自己穿
着破衣服,装出又冻又饿的可怜相,并说:“衣服都用来孝敬父亲了。”张先生故意怒视他的父亲,说:
“孩子冷成这样,你却不体恤他吗?”喊下吏拿大棒来。张先生斜眼看商人,见商人的脸色如平常一样,
先生突然指着他骂道:“你眼见你的父亲将要受杖刑了,却怎么忍心看着呢,不孝的罪名如何能推托得掉?”
先生就用大棒敲那商人,而商人的父亲就在旁边哭泣。张先生拿出些钱给他父亲,说:“用这安度晚年吧。”
大家都拍手称快。
④百姓拖欠赋税,很久都不能交上,等到交纳延期那么赋税就更多了。先生询问得知他们已经到了卖
孩子的地步了,就捐献出俸禄赎回孩子还给他们。
⑤晋江的人文比其他县要兴盛。先生到了后,就更勉励父老乡亲,让他们教育开导子弟,那些渐渐地
11
成为俊杰的人,他亲自予以礼遇。从此后晋江参加童子试的多达万人。
⑥先生从金溪免职后,归居华容,足不出户。华容在洞庭湖畔,地势低洼而赋税苛重。在明朝末代,
百姓多有流亡。国家最初规定赋税准许原来额度每十亩可减为六亩多,后来土地开垦面积渐渐增加,而朝
廷清丈令下达后,县官认定他们欺骗官府、隐瞒实情,准备征收全额赋税。先生说:“我没有中等人家的
田产,而乡人就更困苦不堪了。”于是到县衙禀报事由,说这地方都是湖岸荒滩之地,十有八九被水浸没,
百姓愚昧,不懂得引用先例请求减免赋税。应当准许湖乡按下等地来征收赋税,一亩地只收一升粮。县官
相信先生向来是德高望重之人,了解到他反映的民情属实,无其它(隐情),最终按他说的(办了)。华容
人至今还受用他给大家带来的利益。
2021 届上海市嘉定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四)(20 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韩琦,字稚圭,相州安阳人。琦风骨秀异,弱冠举进士,名在第二。授将作监丞、通判淄州,入直
集贤院、监左藏库。时方贵高科,多径去为显职,琦独滞箢库,众以为非宜.,琦处之自若。
②历开封府推官、三司度支判官,拜右司谏。时宰相王随、陈尧佐,参知政事韩亿、石中立,在中书
罕所建明,琦连疏其过,四人同日罢。又请停内降,抑侥幸。凡事有不便,未尝不言,每以明得失、正纪
纲、亲忠直、远邪佞为急,前后七十余疏。王曾为相,谓之日:“今言者不激,则多畏顾,何补上德?如
君言,可谓切而不迂矣。”曾闻望方崇.,罕所奖与,琦闻其语,益自信。
③益、利岁饥,为体量安抚使。异时郡县督赋调繁急,市上供绮绣诸物不予直,琦为缓调蠲给之,逐
贪残不职吏,汰冗役数百,活饥民百九十万。
④赵元昊反,琦适.自蜀归,论西师形势甚悉,即命为陕西安抚使。元昊介契丹为援,强邀索无厌.,宰
相晏殊等厌兵,将一切从之。琦陈其不便,条所宜先行者七事,继又陈救弊八事。谓:“数者之举,谤必
随之,愿委计辅臣,听其注措。”帝悉嘉纳。时二府合班奏事,琦必尽言,虽事属中书,亦指陈其实,同
列或不悦,帝独识之,曰:“韩琦性直。”
⑤琦蚤有盛名,识量英伟,临事喜愠不见于色。论者以重厚比周勃,政事比姚崇。其为学士临边,年
甫三十,天下已称为韩公。嘉祜、治平间,再决大策,以安社稷。当是时,朝廷多故,琦处危疑之际,知
无不为.或谏日:“公所为诚善,万一蹉跌,岂惟身不自保,恐家无处所。”琦叹曰:“是何言也?人臣
12
尽力事君死生以之至于成败天也岂可豫忧其不济遂辍不为哉。”闻者愧服。
16.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众以为非宜. (2)琦适.自蜀归
17.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曾闻望方崇.( )
A. 高大 B. 兴盛 C. 崇敬 D. 推崇
18.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2)强邀索无厌.( )
A. 厌倦 B. 憎恶 C. 满足 D. 压制
19. 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异时郡县督赋调繁急,市上供绮绣诸物不予直,琦为缓调蠲给之,逐贪残不职吏,汰冗役数百,活饥民百
九十万。
20. 为第⑤段画线部分用“/”断句。
人臣尽力事君死生以之至于成败天也岂可豫忧其不济遂辍不为哉。
21. 第②段画浪线的句子刻画人物鲜明生动,从语言形式角度分析其妙处。
22. 韩琦是北宋三朝明相,后人评价“天下后世,儿童走卒,感慕其名”,结合选文内容分析其原因。
【答案】16. (1)合适 (2)正好、恰巧 17. A 18. C
19. 过去郡县催促赋税频繁急迫,市上供给丝织品等各种物品都不给钱,韩琦为此缓收减免赋税来补偿这
些钱,驱逐贪婪残暴和不称职的官吏,削减数百种多余的劳役,救活饥民一百九十万。
20. 人臣尽力事君/死生以之/至于成败/天也/岂可豫忧其不济/遂辍不为哉。
21. (1)一组三字句,整齐、短促、对仗,语势急促强烈,突出韩琦每次上奏都是把察明得失、端正纲纪、
亲近忠诚正直之人、疏远邪恶奸佞之人作为急务。(2)上疏 70 余次,列出具体数字,突出次数之多,具
13
体有力地表现韩琦不因个人安危畏惧顾虑直言上奏尽心尽责的程度。
22. (归纳四个层次):为人耿直处事稳重忠于职守;不计个人安危敢言直谏,抨击时弊,弹劾庸碌及企求
非分名利之人;灾情时期勤政爱民、安抚百姓;识量英伟、定大策安社稷、处危疑之际知无不为。
【解析】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翻译:大家都认为很不合适。宜:合适。
(2)翻译:韩琦刚好从蜀州归来。适:恰好,刚好。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翻译:王曾声望正高。崇:高大。
故选 A。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2)翻译:强行索要贪得无厌。厌:通“餍”,满足。
故选 C。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翻译时注意以下得分点:异时,过去;直,通“值”,价钱、价值;蠲,免除,减免;职,名词作动词,
称职;活,使……活,救活;冗役数百,定语后置句,数百种多余的劳役。
【20 题详解】
14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人臣尽力事君”,“人臣”是主语,“事”是谓语,“君”是宾语,语法结构完整,应在“君”后断开;
“死生以之”,“死生”是主语,“以”是谓语,“之”是宾语,语法结构完整,应在“之”后断开;
“至于成败天也”,判断句,应在“败”和“也”后断开;
“遂”,于是,一般放在句首,应在“遂”前断开。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语言进行评价鉴赏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特别抓住题干要求“从语言形式角度分析刻画人物妙处”,这就要求我们注意两点,一是从
语言的角度,二是分析人物形象。
“每以明得失、正纪纲、亲忠直、远邪佞为急,前后七十余疏”中三个三字动宾词组,不仅使句式整齐,
而且短句体现了节奏快,事情急,照应了句中的“急”字,体现了主人公雷厉风行的做事风格;
“上疏 70 余次”属于列数字的写法,直观明确,说明了韩琦上疏次数之多,彰显了其爱国爱民,嫉恶如
仇的品性。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阅读题干,可知题目要求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韩琦让天下人感动的原因,因此,需要梳理文章内容,概括韩
琦的事迹,筛选出韩琦所做的感动人的事情即可。
文章有四个段落,概括每个段落内容大意,即可得出符合题干要求的答案。
如,如第一段表明韩琦天资聪慧,的特点,但能感动人们的只是“为人耿直处事稳重忠于职守”的特点。
据此可以分析下面三个段落,得出其它原因:不计个人安危敢言直谏,抨击时弊,弹劾庸碌及企求非分名
利之人;灾情时期勤政爱民、安抚百姓;识量英伟、定大策安社稷、处危疑之际知无不为。
参考译文
15
韩琦字雅圭,是相州安阳人。他品格骨气很出众,二十岁左右考中进士,名列第二。授官为将作监丞
(主管土木营建的副职)、通判淄州,到集贤院办公、监管左藏库(国库之一)。当时正重视科举成绩优秀
者,有很多途径去任显要官职,唯独韩琦滞留主管库藏的职位,大家都认为很不合适,韩琦处在这个职位
还像平常的样子。
他历经开封推官、三司度支判官,后任命为右司谏。当时宰相王随、陈尧佐,参知政事韩亿、石中立,
在中书省立议阐明的政事很少,韩琦接连分条陈述他们的过失,四个人同一天罢免。又请求停止皇帝直接
任官,抑制侥幸求名利之人。凡是政事有不便利的,不曾不说,常常把阐明得失、端正法纪、亲近忠直、
远离邪佞作为急务,前后七十多次上疏。王曾做宰相,对他说:“现在进谏的人不激切,原因是多有畏惧
顾虑,怎么能补益皇帝的品德呢?像您这样讲话,可是说是深切而不迂阔了。”王曾声望正高,所赞许的
人很少,韩琦听到他的话,更加自信。
益州、利州这年发生饥荒,韩琦任体量安抚使。过去郡县催促赋调频繁急迫,市上供给的丝织品等其
他物品都不给钱,韩琦为了缓解赋调在这年免除了赋调并让老百姓自己拥有,驱逐不称职的官吏和贪婪残
暴的官,减少数百种多余的劳役,救活饥民一百九十万。
赵元昊叛乱,韩琦刚好从蜀州归来,论说西边军队的情形十分熟悉,当即被任命为陕西安抚使。 赵
元昊依靠契丹作为外援,强行索要贪得无厌,宰相晏殊等讨厌战争,因此一切听从赵元昊。韩琦上疏陈述
这样做的害处,逐条陈述应当先办的七件事:一是清政本,二是考虑边境之事,三是选拔贤才,四是在河
北设防,五是固守河东,六是争取民心,七是经营洛邑。在此之后又上疏陈述补弊端的八件事,要选拔将
帅,严明按察,使财利丰厚,遏制侥幸之徒,任用有才能的官吏,斥退没有才能的官吏,谨慎地选入官吏,
除去多余的人。说“:这些举动,一定会有人反对,希望将计谋托付给辅佐大臣,让他们自行决定。”仁
宗对此十分赞赏并全部采纳。这时二府合班上奏言事,韩琦一定言尽所知之事,虽然事情属于中书,也指
陈其实情。同僚们有的不高兴,仁宗却偏偏赏识他,说:“韩琦性情率直。”
韩琦很早就有很大声名,才识气度英伟,面对大事喜怒在脸色上不表现出来,评论的人认为他稳重诚
厚可比汉朝的周勃,政事才能可比唐朝姚崇。他作为学士到边境地区巡察,年纪刚刚三十,天下的人已称
他为韩公。嘉祐、治平间,再次决定大策略,来安定国家。在这时候,朝廷多有事故,韩琦处在危险猜疑
之际,他知道该做的事没有不做的。有人劝他说:“您所做的确实对,但万一失误,岂只自身保不住,恐
怕家都没地方了。”韩琦感叹说:“这是什么话呢。作为人臣尽力侍奉君主,死生都可付出。至于成败,
是天意,难道可以事先忧虑事情不成功,于是就停止不做吗?”听到的人都惭愧佩服。
2021 届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16
(四)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何景明传
①何景明,字仲默,信阳人。八岁能诗古文,弘治十一年,举于乡,年方十五,宗藩贵人争遣人负视,
所至聚观若堵.。十五年,第进士,授中书舍人。与李梦阳辈倡诗古文,梦阳最雄骏,景明稍后出,相与颉
颃①。
②正德改元,刘瑾窃柄。上书吏部尚书许进劝其秉政毋挠,语极激烈。已,遂谢病归。逾年,瑾尽免
诸在告者官,景明坐罢。瑾诛,用李东阳荐,起故秩②,直内阁制敕房③。李梦阳下狱,众莫.敢为直,景明
上书吏部尚书杨一清救之。九年,乾清宫灾,疏言义子不当畜,边军不当留,番僧不当宠,宦官不当任。
留中。久之,进吏部员外郎,直制敕如故。钱宁欲交欢..,以古画索题。景明曰:“此名笔,毋污人手。”
留经年,终掷还之。寻擢陕西提学副使。廖鹏弟太监銮镇关中,横甚,诸参随遇三司不下马,景明执挞之。
其教诸生,专以经术世务。遴秀者于正学书院亲为说经不用诸家训诂士始知有经学。嘉靖初,引疾归,未
几卒,年三十有九。
③景明志操耿介,尚节义,鄙荣利,与梦阳并有国士风。两人为诗文,初相得甚欢,名成之后,互相
诋諆..,梦阳主摹仿,景明则主创造,各树坚垒不相下,两人交游亦遂分左右袒。说者谓景明之才本逊梦阳,
而其诗秀逸稳称,视梦阳反为过之。然天下语诗文必并称何、李,又与边贡、徐祯卿并称四杰。
(选自《明史》卷二八六)
[注]①颉颃:xié háng,原指鸟上下飞,后泛指不相上下,相抗衡。②秩:官吏的官阶、品级。③内阁制
敕房:官署名。掌管诏书、题奏等机要文书。
16.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所至聚观若堵.( )
(2)众莫.敢为直( )
17.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钱宁欲交欢..( )
17
A. 一齐欢乐 B. 把酒言欢 C. 相交而得其欢心,结好D. 结为儿女亲家
18.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2)互相诋諆..( )
A. 夸赞 B. 诋毁 C. 伤害 D. 吉祥
19. 把第②段画浪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已,遂谢病归。逾年,瑾尽免诸在告者官,景明坐罢。
20. 对第②段画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记出来。
遴 秀 者 于 正 学 书 院 亲 为 说 经 不 用 诸 家 训 诂 士 始 知 有 经 学
21. 传记以典型事例表现了何景明的性格和才能特征。请根据原文内容填写下表。
事件 特点
十五岁中举,四年后又考中进士,授官中书
舍人。
才华出众,少年得志
刘瑾窃权,何景明上书许进,劝谏语气激烈。
李梦阳下狱,何景明上书礼部尚书救之。
乾清宫灾,上疏直言皇帝为政之失。
①(请填写两个四字句)
②(直接摘抄原文不得分,请请概述事件。) 交友慎重,自知之明
任陕西提学副使期间,惩治廖銮随从人员。 ③(请填写两个四字句)
④(直接摘抄原文不得分,请请概述事件。) 教授诸生,经世致用
22. 何景明与李梦阳都是明代著名文学家,请根据本文,概括两人的文学风格及交往过程,并简评之。
18
【答案】16. (1). (1)(名词)墙壁 (2). (2)没有谁 17. C 18. B
19. 不久,他称病告假归家。过了一年,刘瑾将所有告假的官员尽行免职,何景明也因此被罢官。
20. 遴秀者于正学书院/亲为说经/不用诸家训诂/士始知有经学
21. ①崇尚道义,勇敢担当 ②拒绝为钱宁送来的古画题词。③执法严格,不畏权贵④选拔优秀生员,亲自
为他们讲授经学。
22. ①都提倡古文,李梦阳风格雄骏,何景明秀逸,不相上下;②都具国士风度,何曾为李下狱仗义申诉,
后因李主张摹仿古文,何主张个体创新,遂分道扬镳。③个人风格不同,但文学主张一致,本可携手推进
明代散文复兴,却因个人恩怨而交恶,各自形成派别,互相诋毁,令人遗憾。
【解析】
【分析】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的能力。
(1)“所至聚观若堵”的意思是:所到之处人们聚集如墙。其中,“堵”的意思是:墙壁。
(2)“众莫敢为直”的意思是:没有谁敢为他申冤。其中,“莫”的意思是:没有谁。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的能力。
“钱宁欲交欢”的意思是:钱宁欲与景明交为朋友。其中,“交欢”的意思是:相交而得其欢心,结好。
故选 C。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的能力。
“互相诋諆”的意思是:诋毁。其中,“诋諆”的意思是:诋毁。
19
故选 B。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要翻译的句子为:已,遂谢病归。逾年,瑾尽免诸在告者官,景明坐罢。其中,已:不久;谢:告假;逾:
经过,过了;诸:所有;坐:牵连至罪。因此,整句话的意思是:不久,他称病告假归家。过了一年,刘
瑾将所有告假的官员尽行免职,何景明也因此被罢官。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要断的部分为:遴 秀 者 于 正 学 书 院 亲 为 说 经 不 用 诸 家 训 诂 士 始 知 有 经 学。其中
“遴秀者于正学书院”,主谓宾俱全,此处应断开,意思为:选拔优秀者于正学书院;“亲为说经”句子
成分完整,此处应断开,意思为:景明亲自为学生讲经;“士始知有经学”主语为“士”,更换主语,之
前应断开。因此,本句应断为:遴秀者于正学书院/亲为说经/不用诸家训诂/士始知有经学。意思是:选
拔优秀者于正学书院,景明亲自为学生讲经,而不用诸家时辞句的解释,士子始知有经学。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刘瑾窃权,何景明上书许进,劝谏语气激烈”说明何景明崇尚道义,敢于发声。“李梦阳下狱,何景明
上书礼部尚书救之”说明何景明勇敢,有担当。“乾清宫灾,上疏直言皇帝为政之失”说明何景明勇于直
谏。这三句话共同说明何景明:崇尚道义,勇敢担当。
能说明何景明“交友慎重,自知之明”的原句应是“景明曰:‘此名笔,毋污人手。’留经年,终掷还之”,
意思为“景明说:‘这画出于名家之手,不要玷污了名人的手迹。’在景明那里留了一年,最后还是原物
退还”。概括为:拒绝为钱宁送来的古画题词。
“任陕西提学副使期间,惩治廖銮随从人员”说明何景明面对权贵,没有丧失自己的职责。即:执法严格,
不畏权贵。
能说明何景明“教授诸生,经世致用”的原句应是:遴秀者于正学书院,亲为说经,不用诸家训诂,士始
20
知有经学。意思为:选拔优秀者于正学书院,景明亲自为学生讲经,而不用诸家时辞句的解释,士子始知
有经学。可概括为:选拔优秀生员,亲自为他们讲授经学。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提炼重点信息的能力。
原文有“十五年,第进士,授中书舍人。与李梦阳辈倡诗古文,梦阳最雄骏,景明稍后出,相与颉颃”,
意思是:十五年进士及第,授中书舍人,与李梦阳等人以诗文相唱和,梦阳的诗文雄峻,景明虽年轻些,
但能与梦阳抗衡。由此可见,二人都提倡古文,李梦阳风格雄骏,何景明秀逸,不相上下。
原文有“李梦阳下狱,众莫敢为直,景明上书吏部尚书杨一清救之”,意思是:李梦阳下狱,大家不敢为
他申冤,而景明上书吏部尚书杨一清援救。说明何景明具国士风度,曾为李下狱仗义申诉。
原文又有“梦阳主摹仿,景明则主创造,各树坚垒不相下,两人交游亦遂分左右袒”,意思为:梦阳主张
摹仿,景明则主张创造,各树旗帜,互不相让,两人交游也分手了。可见,都具国士风度,因创作主张不
同而分道扬镳。
由此可见,本是同样优秀的连两个人,本可以携手共进,但他们却分道扬镳于个人恩怨,实在令人惋惜。
【点睛】参考译文:
何景明,字仲默,是河南信阳人,他八岁的时候就能作诗,仿写古文。弘治十一年(1498)乡试中举,
年纪刚刚满十五岁,宗室贵人争相派人看望,所到之处人们聚集如墙。十五年进士及第,授中书舍人,与
李梦阳等人以诗文相唱和,梦阳的诗文雄峻,景明虽年轻些,但能与梦阳抗衡。
正德改元,刘瑾窃取政权,景明上书吏部尚书许进,劝他把握住政权,不要向刘瑾屈服,语气极为激
烈。随后,他称病告假归家,过了一年,瑾将所有告假的官员尽行免职,景明也获罪。刘瑾被诛,由李东
阳的推荐,景明官复原职,掌管内阁制敕房,李梦阳下狱,大家不敢为他申冤,而景明上书吏部尚书杨一
清援救。正德九年(1514),乾清宫大灾,景明上疏提出不应养义子,京城不应留住边防军,不应宠信西域
僧人,不应重用宦官,这份奏疏被扣压,未进呈后端。久后,进升吏部员外郎,仍掌管制敕。钱宁欲与景
明交为朋友,将一幅大画请景明题名,景明说:“这画出于名家之手,不要玷污了名人的手迹。”在景明
那里留了一年,最后还是原物退还。不久,景明升为陕西提学副使。廖鹏的弟弟太监銮镇守关中,横行霸
21
道,廖銮的随从人员遇三司不下马,景明将他们逮捕鞭挞,他所教育的诸生专以经学、儒学及时务为主。
选拔优秀者于正学书院,景明亲自为学生讲经,而不用诸家时辞句的解释,士子始知有经学。嘉靖初,因
病归家,不久逝世,年仅三十九岁。
景明为人正直,重节义,鄙视荣利,与梦阳并有国士之风度,两人学诗做文,开始一唱一和,成名之
后却相互诋毁。梦阳主张摹仿,景明则主张创造,各树旗帜,互不相让,两人交游也分手了,有人说景明
之才本不及梦阳,但其诗则比梦阳的诗好,然而,天下人在谈论诗时,则必何、李并称,与边贡、徐贞卿
合称为“四杰”。
2021 届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四)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韦叡字怀文,京兆杜陵人。时王憕、杜恽并有乡里盛名,祖征谓叡曰:“汝自谓何如憕、恽?”叡
谦不敢对。祖征曰:“汝文章或小减,学识当过之。然干国家,成功业,皆莫汝逮.也。”
②四年,帝诏叡都督众军。叡先攻二城。既而魏援将杨灵胤帅军五万奄至,众惧不敌,请表益兵。叡
曰:“吾求济.师,彼亦征众。‘师克.在和不在众’,古人之义也。”因战,破之。
③七年,迁左卫将军。会司州刺史马仙琕自北还军,为魏人所蹑.,三关扰动。诏叡督众军援焉。叡至
安陆,增筑城二丈余,更开大堑,起高楼。众颇讥其示弱。叡曰:“不然,为将当有怯时。”是时,元英
复追仙琕,将复邵阳之耻①,闻叡至乃退。
④十五年,拜表致仕,优诏不许。历官所得禄赐,皆散之亲故。时虽老,暇日犹课诸儿以学。第三子
稜尤明经史,世称其洽闻。叡每坐使稜说书,其所发擿,稜犹弗之逮。高祖方锐意释氏天下咸从风而化叡
不欲与俗俯仰所行略如他日。
⑤叡雅有旷世之度。莅人以爱惠为本,所居必有政绩。景宗②时与群帅争先启之捷③,叡独居后,其不
尚胜率多如是,世尤以此贤之。
(节选自《南史•韦叡列传》)
【注】①邵阳之耻:北魏中山王元英曾围攻南梁钟离,韦叡驰援解围,在邵阳之战中大败元英。 ②景宗:
指梁将曹景宗。《南史•曹景宗列传》记载其“为人自恃尚胜”,众将受命齐援钟离时,景宗“欲专其功”
22
而险些孤军独往;后韦叡与其合作,方共解钟离之困。 ③启之捷:上报获胜的消息。
16.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皆莫汝逮.也( ) (2)吾求济.师( )
17.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师克.在和不在众( )
A. 胜任 B. 能够 C. 取胜 D. 教训
18.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为魏人所蹑.( )
A. 超越 B. 效法 C. 践踏 D. 追踪
19. 把第④段画直线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拜表致仕,优诏不许。历官所得禄赐,皆散之亲故。时虽老,暇日犹课诸儿以学。
20. 第③段画线句对表现韦叡的人物形象有何作用?请结合上文加以分析。
21. 第④段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 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高祖方锐意释氏天下咸从风而化叡不欲与俗俯仰所行略如他日
22. 综观全文,结合注释,分析第⑤段“世尤以此...贤之”的原因。
【答案】16. (1). 及 (2). 增援 17. C 18. D
19. (韦叡)上奏章请求辞官,(帝)颁发嘉奖诏书不答应他的请求。先后任官所得的俸禄和奖赏,(他)
都分给了亲戚朋友。当时(他)虽年事已高,但闲暇的时候还督促儿子们学习。
20. 以元英“乃退”衬托韦叡的赫赫威名、英勇战绩,表明所谓的“怯”实则是一种不恃勇、不逞强的作
战谋略,凸显韦叡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智慧。
21. 高祖方锐意释氏/天下咸从风而化/叡不欲与俗俯仰/所行略如他日
23
22. 从上文和注释来看,景宗尚胜好强,韦叡“独居后”甘于退让,团结景宗,符合其“师克在和”的一
贯思想,“不尚胜”是其不慕名利、不与俗俯仰的高尚精神的表现,更是以国事和百姓为重、顾全大局的
表现;众将“争先”的普遍风气映衬下,不尚胜所体现的旷世之度,更显得难能可贵。
【解析】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含义的能力。
皆莫汝逮也:他们都比不上你啊。逮,及、比得上。
吾求济师:我请求增兵。济,增加、增援。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含义的能力。
师克在和不在众:军队打胜仗在内部团结,而不在人数众多。克,取胜。
故选 C。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含义的能力。
为魏人所蹑:被魏国军队追踪。蹑,追踪。
故选 D。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拜表致仕,上奏章请求辞官;优诏,颁发嘉奖诏书;亲故,亲戚朋友;课,督促。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相关内容作用的能力。
24
画线句子的意思是:当时元英仍在追击马仙琕,想雪邵阳战败之耻,得知韦睿到来,就退兵了。其中“闻
叡至乃退”是以元英“乃退”衬托韦叡的赫赫威名、英勇战绩,回应了前文“众颇讥其示弱”“不然,为
将当有怯时”,说明韦叡的“怯”并非胆怯,而是一种不恃勇、不逞强的作战谋略,凸显韦叡卓越的军事
才能和智慧。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高祖方锐意释氏”是完整的主谓宾结构,“天下”是“咸从风而化”的主语,“叡”是“不欲与俗俯仰”
的主语,“所行”是“略如他日”的主语,所以本题可以依据变换的主语分别在“氏”“化”“仰”后断
句。
句子的意思是:高祖当时正专心信奉佛教,天下百姓也都从风而化,韦叡不愿意被世俗所左右,其举止跟
往日没有两样。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景宗时与群帅争先启之捷,叡独居后,其不尚胜率多如是”是说韦叡不慕名利;再结合注释“后韦叡与
其合作,方共解钟离之困”可知,韦叡“独居后”甘于退让,团结景宗,是因为他懂得“师克在和”;众
将“争先”的普遍风气映衬下,“其不尚胜率多如是”体现其“旷世之度”。这些都是“世尤以此贤之”
的原因。
参考译文:
韦叡,字怀文,京兆杜陵人。当时韦叡的妻兄王憕、姨弟杜恽,一同在乡里都有很大的名声。他的伯
父韦祖征对韦叡说:“与憕、恽相比,你认为自己怎么样?”韦叡谦逊不敢回答。祖征说:“你的文章比
起他们来或许略为逊色,但学识应当超过他们,在参与国家大事、为国建功立业方面,他们都比不上你啊。”
天监四年,粱武帝下诏让韦叡统领各路军马。韦叡先攻下这两座小城。不久北魏援兵的将领杨灵胤率
领五万军队忽然到达,众人害怕不敌魏军,请求上表朝廷增派援兵。韦叡说:“我请求增兵,对方也增兵,
‘军队打胜仗在内部团结,而不在人数众多’,这是自古以来的道理。”于是跟杨灵胤交战,打败了他。
天监七年,韦睿升任左卫将军,恰逢司州刺史马仙琕北伐,率军返回,被魏国军队跟踪,一时各个边
25
关骚动不已,高祖下诏命令韦叡率领各支军队前往支援。韦叡到达安陆,将城墙加高了二丈多,又挖掘深
沟,筑起高楼,许多人讥讽他这是向敌人示弱。韦叡说:“这不是示弱,作为将领应当有畏惧的时候。”
当时元英仍在追击马仙琕,想雪邵阳战败之耻,得知韦睿到来,就退兵了。
天监十五年,上表朝廷,请求辞去官职,高祖颁发嘉奖诏书不答应他的请求。先后任官所得的俸禄和
奖赏,(他)都分给了亲戚朋友。当时(他)虽年事已高,但闲暇的时候还督促儿子们学习。第三个儿子
韦稜,尤其精通经史,当时的人都认为他广闻博识。韦叡常常在座中而韦稜请他讲解书经,他所阐发的内
容,往往比韦稜更加精辟。高祖当时正专心信奉佛教,天下百姓也都从风而化,韦叡不愿意被世俗所左右,
其举止跟往日没有两样。
韦叡向来具有世人无法比拟的器度,管理人民以慈爱仁惠为宗旨,在所任职的地方都留下执政的业绩。
曹景宗当时与众将领争先恐后地上报获胜的消息,但只有韦睿甘居后人,他不求胜过别人,大多时候都是
如此。当时的人们尤其因为这点推崇他。
2021 届上海市松江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四)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于谦传
(明)王世贞
①于谦,字廷益,其先河南人。谦生而颀皙 ,美容止。七岁,僧兰古春善相,见而大奇之,曰:“所
相人,无若此儿者,异日救时宰相也。”二十三岁举进士,拜江西道监察御史。谦风骨秀俊,音吐鸿鬯,
每奏对宣庙前,上必为倾听。
②久之,议增补各部右侍郎,治诸镇粮税,兼练卒抚民。上手书谦姓名付吏部,遂超.拜兵部右侍郎,
兼治河南、山西。奉玺书以往,年仅三十三,时人荣之。谦感上知遇,夙夜拊循郡邑,延访父老,以便益
病苦。岁饶则多出官镪,籴民粟归庾;俭则吐庾粟,减直以粜。公私得相赡,而于下尤利。
③谦既在官久,威惠流闻。尝轻骑自河内历太行而盗有窥者谦厉声叱之皆大惊散走。曰:“不知为我
公,死罪,幸赦我。”谦异。
④数当入朝议事,人谓即不橐.金往,宁无一二土物,如合芗、干菌、裹头之类,足以充内交际耶?谦
26
笑而两举其袖,曰: “吾惟有清风而已。且交际物之几何,而闾阎短长可畏也。”因赋诗见志。
⑤郕王①既即大位,益贤谦,虚己委焉。入对,慷慨泣奏曰:“虏得志,挟我大驾,势必长驱而南。今
六军实力、武库、兵器尽矣。凡兵皆出营郭外,毋令避而示弱。通州仓欲守之或不能,委.以与敌则可惜,
宜令官军皆给一岁禄奉,听.其自运。”上皆嘉纳之。
⑥虏报益急,诸中贵人之鼠窜者、恋土者相轧未定,而搢绅士人多遣其私重归。谦乃恸哭,廷诤曰:
“京师,天下本。宗庙、社稷、山陵,宁此百官万姓帑藏庾廪萃此?此而不守,去欲安之?今日足一动,
明日大事去矣。且虏乘胜骄,实不足畏也。”上闻之曰:“善。”其一听谦处分。
(选自《弇州山人四部稿》,有删节)
【注】①郕王:朱祁钰,明朝的第七位皇帝。
16.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人谓即不橐.金往( ) (2)委.以与敌则可惜( )
17.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遂超.拜兵部右侍郎( )
A. 高超 B. 擢升 C. 超凡 D. 跳上
18.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听.其自运( )
A. 判断 B. 听信 C. 治理 D. 任凭
19. 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谦感上知遇,夙夜拊循郡邑,延访父老,以便益病苦。
20. 第③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尝轻骑自河内历太行而盗有窥者谦厉声叱之皆大惊散走
21. 第④段写于谦入朝议事,《明史•列传第五十八》也有记载,相关文字如下:“而谦每议事京师,空橐
27
以入,诸权贵人不能无望。”两文的语言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请加以比较并探究可能的原因。
22. 第⑥段于谦的谏诤很有针对性和说服力,请加以分析。
【答案】16. (1). 用口袋装 (2). 抛弃 17. B 18. D
19. 于谦感激皇上的知遇之恩,日日夜夜安抚郡县百姓,延请访问父老乡亲,以便帮助(有益于)有疾苦
的人。
20. 尝轻骑自河内历太行/而盗有窥者/谦厉声叱之/皆大惊散。
21. 本文是文人撰写的历史人物传记(文学作品),语言生动细腻;列举土物名称,用语通俗,用“笑”、
“举”等词,生动描绘于谦神态、动作、语言,刻画其两袖清风的形象;《明史列传》是纪传体正史中的
人物传记,语言客观,克制。“空橐以入”等用语,采用春秋笔法,冷静节制的叙述中暗寓褒贬。
22. 针对朝廷官员在京师危难之际,携私回乡,弃京鼠窜的行为,于谦先指出,京师是天下的根本,宗庙
社稷在此,百姓官员的财富都藏于此,接着指出今日弃京师而去的后果,便是明日便是亡国之势了,最后
补充,敌人此时是骄兵,没什么可怕的。
【解析】
【分析】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有人(劝他)说,即使不用口袋装些银子去 橐:用口袋装
(2)抛弃它(通州仓)把它给了敌寇就十分可惜 委:抛弃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句意为:于是破格提拔为兵部右侍郎 。超:擢升,破格提拔。
故选 B。
28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听其自运:任凭他们自己运输 。听:任凭,听任。
故选 D。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关键词:感:感激;拊循:亦作“拊巡”, 安抚,抚慰;延访:延请访问;益:有益于,对……有好处。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解答断句题,要粗通大意,借助关键词语、句式、人名、地名、虚词、语法等来断句。
“自……历……”即“从某地经过某地”,所以在“太行”后断开;“盗有窥者”是定语后置句,“者”
翻译为“……的人”,有拦路抢窃的盗贼,在“者”后断开;“谦”是传主“于谦”,“之”,代词,指
代盗贼,作“叱”的宾语,所以在“之”后断开。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比探究语言不同特色的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学生了解文学作品与纪传体语言的不同之处,进而思考因写人记事的目的不同,语言表达也
各有千秋。
文学作品的写人记事,力求生动形象,突出鲜明人物的形象。本文在记述于谦入朝议事时,通过列举土特
产的名称,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充实;并且在刻画人物时,综合运用“笑而两举其袖”的神态、动作,再
加上语言等多种描写方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作为纪传体的《明史》,写人记事叙事稳妥、语言简洁,重在史料价值。“空橐以入”用语极简,写出于
谦不带礼物入朝言事的一贯作风;“诸权贵人不能无望”一语,表明于谦的做法让权贵们感到失望,记述
之中,寄寓对于谦的赞美。
29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于谦是就“鼠窜者、恋土者相轧……而搢绅士人多遣其私重归”的情况廷诤的,针对性强。“廷诤”可分
三个层次:①针对京城,“京师,天下本”表明京师的重要地位,关乎官民的切身利益;②针对弃京亡国
的严重后果,“今日足一动,明日大事去矣”表明如果离开,将后果不堪;③针对敌军,“且虏乘胜骄,
实不足畏也”,说明骄兵不可惧,以此提振士气。于谦以理力争,层次分明,说服力强,最终也得到了皇
上的认可。
参考译文:
于谦,字廷益,他的祖先是河南人。于谦生来就肤白貌美,没有比他更漂亮的了。七岁的时候,僧人
兰古春善于相面,看见他后也惊奇于他的相貌,说:“我所相过面的人,没有人能赶得上这个孩子,这是
将来救世的宰相呀”。于谦二十三岁时考中了进士,被授予江西道监察御史之职。于谦气宇轩昂,声音洪
亮,每次在朝廷上奏对时,皇上一定会用心的倾听。
不久,皇上想要增设各部右侍郎,掌管各镇的粮税,兼管训练士兵安抚百姓。于是亲手写了于谦的名
字交给吏部,破格提拔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奉朝廷之命前去为官,年仅三十三岁,当时的人
都认为他很荣耀。于谦感激皇上的知遇之恩,日日夜夜安抚郡县百姓,延请访问父老乡亲,以便帮助有疾
苦的人。年成好的时候,就多拿出官银,从百姓手里买来粮食存入官仓;年成歉收的时候,就拿出官仓的
粮食,降价卖给百姓,官府和百姓都能够互相供给,而对百姓更加有好处。
于谦为官日久,威严恩惠到处流传。曾经轻装骑马从河内路过太行,路遇拦路抢劫的盗贼,于谦厉声
呵斥他们,盗贼都大惊失色,纷纷逃走。说:“不知道是我们于公啊,我们犯了死罪,希望赦免了我。”
于谦也感到十分诧异。
在他多次入朝议事时,有人(劝他)说,即使不用口袋装些银子去,难道没有一两样土产品,像合芗、
干菌、裹头之类的物品,用来作为与朝内官员交往的礼物吗?于谦笑着举起他的衣袖说:“我只有清风罢
了。况且交往的礼物有什么用呢,里巷中百姓的议论才是最可怕的。”于是写了一首诗来表明自己的志向。
郕王登基之后,更加的认为于谦贤能,虚心委任他。于谦入朝答对皇上时,情绪激动哭着上奏说:“现
在敌寇正得意,扣留并挟持我们太上皇(指英宗),势必要长驱南下。”如今六军的军力,武库里的兵器,
都快用完了。所有的士兵都到外城的外面驻扎,不要让他们退缩而向敌人示弱。想要守住通州粮仓或许不
30
能守住,抛弃通州粮仓把它给了敌寇就可惜了,应该下令给官军一年的俸禄,任凭他们自己运输。”皇上
都很赞许并采纳了他的建议。
敌情更加的紧急了,许多抱头鼠窜、贪恋故土的宦官,互相倾轧,惊魂未定,缙绅士大夫大多都携私
回乡。于谦乃痛哭流涕,在朝廷上谏诤说:“京城是国家的根本。宗庙、社稷、山陵,在这里不是聚集着
文武百官普通百姓的钱财粮仓吗?此地不能守护,离开了又能到哪里去呢?今天抬脚弃京而去,明天国家
就大势已去了。况且敌寇趁着取胜而骄傲自满,的确不值得畏惧呀。” 皇上听到后说:“好吧。”一切
都听任于谦处理。
2021 届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四)(19 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张保皋郑年传
①新罗人张保皋、郑年者,自其国来徐州,为军中小将。保皋年三十,年少十岁,兄呼保皋。俱善斗
战,其本国与徐州无有能敌者。角其勇健,保皋差.不及年。保皋以齿.,年以艺,常龃龉不相下。
②后保皋归新罗,谒其王曰:“愿得镇清海,使贼不得掠人西去。”其王与万人,如其请。自大和[1]
后,海上无鬻新罗人者。保皋既贵于其国,年错寞去职,饥寒在泗之涟水县,遂东归。至谒保皋,保皋饮
之极欢。饮未卒,其国使至,大臣杀其王,国乱无主。保皋遂分兵五千人与年,持年泣曰:“非子不能平
祸难。”年至其国,诛反者,立王以报.。王遂征保皋为相,以年代保皋。
③天宝安禄山乱,朔方节度使安思顺以禄山从弟赐死,诏郭汾阳[2]代之。后旬日,复诏李临淮持节分
朔方半兵,东出赵、魏。当思顺时,汾阳、临淮俱为牙门都将,将万人,不相能,虽同盘饮食,常睇相视,
不交一言。及汾阳代思顺,临淮欲亡去,计未决,诏至,分汾阳兵东讨。临淮入请曰:“一死固甘,乞免
妻子。”汾阳趋下,持手上堂偶坐,曰:“今国乱主迁,非公不能东伐,岂怀私忿时耶!”悉召军吏,出
诏书读之,如诏约束。及别,执手泣涕,相勉以忠义。讫.平剧盗,实二公之力。
④知其心不叛,知其材可任,然后心不疑,兵可分。平生积忿知其心难也忿必见短知其材益难也。此
保皋与汾阳之贤等耳。仁义之心与杂情并植,杂情胜则仁义灭,仁义胜则杂情销。彼二人仁义之心既胜,
复资之以明,故卒成功。
31
⑤周公拥孺子[3]而召公疑之。以周公之圣,召公之贤,少事文王,老佐武王,能平天下。周公之心,
召公且不知之。苟有仁义之心,不资以明,虽召公尚尔,况其下哉。
(选自杜牧《樊川文集》,有删改)
【注】[1]大和:唐文宗年号。[2]郭汾阳:郭子仪,唐代政治家、军事家,因平叛有功官封汾阳郡王。后
文的李临淮指李光弼,唐代名将,因平叛有功官封临淮郡王。[3]周公拥孺子:孺子指周武王之子周成王
姬诵。成王年幼,由武王弟周公摄政辅佐。
14.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⑴保皋以齿. ⑵立王以报.
15.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⑴角其勇健,保皋差.不及年。( )
A. 欠缺 B. 错误 C. 稍微 D. 指派
16.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⑵讫.平剧盗,实二公之力( )
A. 完毕 B. 到,至 C. 都 D. 终究
17. 第④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 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平 生 积 忿 知 其 心 难 也 忿 必 见 短 知 其 材 益 难 也。
18. 把第⑤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周公之心,召公且不知之。苟有仁义之心,不资以明,虽召公尚尔,况其下哉。
19. 上文所记郭子仪的事迹,可印证以下哪一条对他的评价?( )
A. “用人由己,从善如流” B. “器量深识,宽而有谋”
C. “事上诚,御下恕,赏罚必信” D. “敏事而寡言,居敬而行简”
20. 本文以“张保皋郑年传”为题,却用大量笔墨记述郭子仪、李光弼的事迹,又评述周公召公之事。此
32
文作于甘露之变后不久,牛李党争复炽之际。请据此背景,推断作者这样写作的用意。
【答案】14. (1)年龄 ⑵告诉,上奏 15. C 16. D
17. 平生积忿 / 知其心难也 / 忿必见短 / 知其材益难也。
18. 周公的心,召公尚且不能了解。如果只有仁义之心,但不借助明智的头脑,连召公都还是这样(不免
猜疑),何况那些不如他的人呢。 19. B
20. 作者先借外国人事迹激励唐人;又以郭、李二人的事迹感染当朝官员抛弃私心,保持仁义;进而以召
公之疑,从反面强调在用人问题上仁义与明智兼备的重要性。在党争酷烈的现实下,杜牧写这篇人物传记
的主要意图是主张官员要为国家利益放弃个人恩怨,团结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句意:保皋仗着年龄大。 “齿”,年龄。
(2)句意:扶立新王,并上奏(保皋派他前来平乱的)情况。“报”,上奏。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句意:较量两人的勇力与强壮,保皋稍稍比不上郑年。“差”稍稍,稍微。
故选 C。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句意:最后平定大盗,实在是郭李二人的功劳。“讫”,最后,终究。
故选 D。
【17 题详解】
33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由句中的断句标志,即句末语气词“也”可知应在“也”后断开。
由句中的两个“也”字,可以判断,以“也”结尾的前后两部分在形式上大体对仗,语意上递近,故“平
生积忿”对应“忿必见短”,因此,应在“忿”和“短”后断开。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本句赋分点为:且,尚且;苟,如果;资,借助;明: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明智的头脑;尚,尚且;下,
低于他的人。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由文中“汾阳趋下,持手上堂偶坐,曰:“今国乱主迁,非公不能东伐,岂怀私忿时耶!”悉召军吏,出
诏书读之,如诏约束。及别,执手泣涕,相勉以忠义”可知,郭子仪面对国难,不念私仇,主动和李光弼
消除旧怨,相互勉励忠心报国,从而使李光弼和自己一同平叛。体现了他“器量深识,宽而有谋”的特点。
故选 B。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
文章的写作背景是理解作者写作意图的关键,此文的写作背景是“牛李党争复炽”,意味着斡旋上不同派
别的官员为了一党之私而互相攻讦,从而损害国家利益。把文中记述的事件和这个背景联系起来就不难理
解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文章以“张保皋郑年传”为题,从新罗人张保皋、郑年两个人身上能能使人看到抛
弃私心,保持仁义的品质,作为外国人尚且如此,何况大唐臣子,所以起到了激励作用。而郭子仪、李光
弼作为本朝人,他们的事迹又具有感染力。文章最后提到的召公之疑,召公是圣明贤能之人,尚且怀疑周
公,其他人更不用说了,只有仁义,而没有明智是不行的。总之文章在此背景下,用以上内容来填充这篇
人物传记,具有鲜明的意图。即告诫官员要为国家利益放弃个人恩怨,团结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
参考译文:
34
新罗人张保皋、郑年,从他们的国家来到徐州,担任唐军中的军校。保皋三十岁,郑年比他小十岁,
称保皋为兄长。两人都英勇善战,跃马挥枪,他们本国和徐州没有人能和他们匹敌的。郑年(擅长游泳),
在水中如履平地,连游五十里都不会呛一口水。较量两人的勇力与强壮,保皋稍稍比不上郑年。保皋仗着
年龄大,郑年仗着武艺高,常常意见不合,互不相让。
后来保皋回到新罗,拜见国王说:“整个中国都把新罗人当奴隶,请让我镇守清海要塞,让那些海
盗再不能掳掠新罗人到西边去。”新罗王同意了他的请求,给了他一万人,从大和后,海上没有再贩卖新
罗人的了。保皋在新罗显贵后,郑年却穷困潦倒丢了官,在泗州涟水县忍饥挨饿。一天,他对涟水守将冯
元规说:“我打算回新罗,投靠张保皋。”元规说:“你和保皋一向有嫌隙,怎么办?为何要到他手上去
送死?”郑年说:“饿死冻死不如死在刀下痛快,更何况是死在故乡呢!”郑年于是离开(涟水),到新
罗拜见保皋。保皋请他喝酒,(两人)非常欢洽。酒还没喝完,新罗国使者到来,说大臣杀了国王,朝廷
混乱无主。保皋就分兵五千给郑年,握着郑年的手流着泪说:“除了你谁都不能平定叛乱。”郑年到了国
都,杀了叛徒,扶立新王,并上奏(保皋派他前来平乱的)情况。新王于是征调保皋做宰相,让郑年代替
保皋的原职。
天宝间安禄山作乱,朔方(唐方镇名)节度使安思顺是安禄山的堂弟而被赐死,(皇帝)下诏令郭子
仪代理安思顺的职位。十天后,又下诏命李光弼持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分领朔方的一半兵力向
东出兵赵州、魏州。安思顺在位时,郭、李都是牙门都将,统率万人,不相契合。虽在一起吃饭,却不正
眼看对方,彼此不说一句话。等到郭子仪代理安思顺的职位后,李光弼想逃离,主意还没定下来,诏书已
到,要他分领郭子仪的兵力向东平叛。李光弼入府请求说:“我本就心甘情愿(以死报国),只是请求免
除我妻儿的死罪。”郭子仪疾步下座,握着他的手上堂并坐,说:“如今国家动乱皇上离京避乱,除了您
没人能够领兵东讨,现在哪是心怀私怨的时候呢?”召集全部军吏,拿出诏书宣读,一切安排都遵照诏书
的命令,到离别时,两人握手流泪,互相勉励对方用忠义报国。最后平定大盗,实在是郭李二人的功劳。
了解对方无背叛之心,了解对方有能力担当重任,这才不会怀疑他,可以放心将兵力分给他。(如果)
一向怀有怨愤,了解对方的心就难了;心怀怨愤,必然只能发现对方的短处,要发现对方的才能就难了。
在这方面,保皋与郭子仪的贤明可说是不相上下的。保皋任用郑年是由自己做主,郑年当时正饥寒交迫,
容易被感动。郭子仪、李光弼,一直实力相当,李光弼的任命,出自天子,和保皋相比较,郭子仪做得更
好。
世人都尊称周公召公为百代先师,周公辅助成王,但召公怀疑他的用心。凭借周召的圣明贤能,周
公年轻时扶助文王,年老时辅佐武王,能平定天下,周公的心,召公尚且不能完全了解。如果仅有仁义之
35
心,但没有明智的头脑,那么召公尚且如此(不能免于猜疑),更何况不如他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