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21届高三下学期4月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安徽省2021届高三下学期4月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ID:685121

大小:113 KB

页数:25页

时间:2021-05-0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安徽省宿州市 2021 届高三 4 月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远去的白马(节选) 朱秀海 晋察冀军区四分区骑兵连的成立缘于聂荣臻司令员从陕北带到五台山的三匹马,两匹属于将军,一匹 是警卫兼驭手刘有才的坐骑。1941 年敌情吃紧,将军由内线向外线转移,带着马匹无法通过封锁线,走着 走着停下来,把刘有才叫到跟前,看着仅有的三匹马,说:“你带它们留下,搞个骑兵班,坚持斗争,我 是要回来的。尤其是这匹大白马,是朱总司令送我的,我当它是宝贝呢!出了差错拿你是问!” 刘有才人长得半截黑塔一般,脚下砰啪一个炸响,立正敬礼,扯开大嗓门吼道:“司令员放心!刘有才 在马在,刘有才不在了马还在!” 将军哼一声说:“哪有这么严重,首先是人,其次才是马,马再金贵能比得上你这个红军老战士?” 说着队伍已接近封锁线,滹沱河两岸枪声大作,敌我双方曳光弹打得如同现在国庆节夜晚的礼花。刘有才 一个人牵着三匹马,站在北岸望着将军带人上了一条树叶一般的小船。小船载不动似的摇晃着,渐渐远去, 最后消失在不时被弹道映亮的河面上。 聂司令这一去就没有回来,先是到延安,后又去了太行山东麓建立新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刘有才和 留下的三匹马熬过了一个艰苦的冬天,竟然将三匹马的骑兵班发展成了四分区一个很像样的骑兵连。刘有 才当上了连长,率领骑兵连在太行山西区纵横驰骋,杀得鬼子闻风丧胆,成了保卫我晋察冀根据地的重要 力量。 这期间他改了名字,不再叫刘有才,叫刘抗敌。 那时刘抗敌可是一门心思要将骑兵连发展成一个骑兵团,最起码也得是个骑兵营,然后带着这帮人马 渡滹沱河南下,再向东,去不停东移的军区司令部找聂司令。他一直都在想象见面时的情景:他突然带着 一个像模像样的骑兵团或者骑兵营出现在聂司令面前,将部队交给首长,首长肯定会大吃一惊,然后就会 大大地表扬他一番,说:“好哇,长能耐了你。” 他想那时候自己站在首长面前,会像个孩子一样咧开嘴大笑起来。大白马老了,他已经为聂司令另准备 了一匹同样毛色的三岁口的追风快马,通体雪白,西域汗血宝马和蒙古马的混种,骨骼高大,身段优美, 跑起来四条腿伸展开就是一条直线,腚后再起云条似的一道马尾,端的是马中神骏。分区抗敌剧社一位诗 人兼编剧还为它起名“飘雪”,写了诗,登在小报上。 刘抗敌想,司令员不但喜欢马,还是相马的行家,一说起来中国“三大名马”三河马、伊犁马、河曲马 就滔滔不绝,见了“飘雪”准要夸它一通,因为平常的三河马河曲马刘抗敌也见过,比不上这匹“飘雪”。 他的心愿最终却没有实现。第二年军区一个命令下来,他就和一批来自延安的干部离开太行山腹地,前 往山东执行巩固胶东新区的任务。不但他麾下的骑兵连不能随他走,就连那匹跟随他出生入死、数次救了 他命的大白马-准备送还给聂司令的“飘雪”也被留在了滹沱河北岸。刘抗敌像聂司令当年一样在滹沱河 边上了小船,树叶一般的小船摇摇晃晃载着他离开北岸。 回头看白马在薄暮朦胧的时刻懂事地掉过它那俊美的头颅,朝部队驻扎的山村跑去,越来越远,他的心 猛地疼起来。他一直站在船尾,望着那没有鞍子往回跑的白马,望着落日最后一抹余晖画出的太行山曲折 冷硬暗黑的山脊线,高阔辽远的天穹仍是一片青色,有一两条白云浮在空中,白云底部是从暗黑山脊线下 向上反照的赭红色的晚霞。夜气升腾,白马在滹沱河和山间的河滩上一路奔跑,他以为它会回头再看自己 一眼。没有,“飘雪”一次也没有回头看他。开始它还只是均匀地跑着小步,慢慢地就快了,奔驰起来, 迅速冲进昏暗之中,只有白色云带般的马尾梦幻般一闪就看不见了。 骑白马,挎洋枪, 三哥哥吃了八路军的粮。 有心回家看姑娘, 呼儿嗨哟, 打日本嘛顾不上。 他们这批战斗骨干一路徒步,穿越多道封锁线,终于到达胶东,马上就投入了战斗。已是 1943 年了, 胶东军区昆嵛山边缘的某些地方仍被称为“一枪打得穿的根据地”。刘抗敌先在老十团,还当连长,接着 当了独立营营长。他主动出击,神出鬼没,不但让形势有了改观,还从日军那里缴获到了一匹马,竟然也 是一匹白马,无论骨骼还是毛色都和他留在太行山腹地滹沱河北岸的“飘雪”相似。因为是日本马,知道 内情的战友开玩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飘雪二郎”。 刘抗敌虽然换了战场,但仍然记得自己是聂司令的兵和当年对聂司令的承诺,在上级面前费尽口舌才把 这匹马留了下来。刘抗敌仗打得好,在开辟和巩固根据地的战斗中屡建战功,战斗经验又丰富,胯下又有 了这样一匹通体雪白的高头大马,人又年轻,根据地的姑娘媳妇都眼馋地喊他“白马营长”。 (有删改) 【注】在小说后文中,刘抗敌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高级军事指挥员。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中设置了真实的历史人物、地理区域和历史背景,达到了艺术性和真实性的统一,增强了小说 的可信度。 B.小说中的刘抗敌英勇善战,屡建战功,信守承诺,从警卫员成长为高级军事指挥员的原因就是聂司 令的嘱托。 C.小说按照时间顺序讲述刘抗敌的故事,聂司令的故事交代不多,但两者结合共同反映抗战的进程, 豪情洋溢。 D.小说中引用的民谣,很有艺术魅力。不但舒缓了小说的叙事节奏,而且串联起下文情节,凸显了小 说的主旨。 8.小说中划线部分告别白马的场景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6 分) 9.“白马”是小说写人叙事、谋篇布局的关键,请简要分析其作用。(6 分) 7.B【解析】“原因就是聂司令的嘱托”错,表述片面。 8.①生动的人物描写。划线部分从动作、心理等方面描写人物,表现了刘抗敌告别白马告 别太行山的深沉复杂的情感。②成功的意境营造。划线部分从视觉角度,由近及远,上下结 合写景,营造了辽远深沉的意境。③灵活的句式运用。划线部分长短句结合,错落有致,增 强了文字的美感。④传神的修辞手法。划线部分运用了比拟(懂事、画)、比喻(白色云带 般)等修辞写景状物,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每点 2 分,答出三点即可。如有别的答案, 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9.①“白马”作为叙事的线索,能够串联故事,使故事情节集中、紧凑。②人物关系以“白 马”为纽带,能够更好地凸显刘抗敌英勇善战、信守承诺的形象。③“白马”是人物情感的 重要载体。刘抗敌对太行根据地、对聂司令的情感通过白马得到更好的体现。(每点 2 分, 如有别的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安徽省黄山市 2021 届高三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7~9 题。 杏树下 路 遥 他立在这杏树下。故乡山野的风带着春天的温暖,轻轻抚摸他夹杂着几根白发的头,抚摸他的脸颊, 抚摸他的心。 杏树,你应该认识我。尽管我们分别有许多岁月,但我可从来都没有忘记过你。当我想起了你时,也 想起了她,小萍;想起了我们小时候…… 他那时在村里上三年级。她也只念四年级。一家在村东,一家在村西,平时谁也不见谁。就是上了学, 两个年级不说,在这种年龄,男孩和女孩的界限是很严格的,他们往往都生活在各自的天地里,互不交往, 互不侵犯。 但是,我敢肯定地说,和小萍这样生疏,还不仅仅是这些原因。那时,学校也有一些集体活动和游戏, 不分年级,不分大小,不分男女……我和她的这种生疏是由两个家庭的生活状况所决定的。那时我是这学 校穿戴最破烂的学生。可小萍呢?虽说她母亲也在农村,可她父亲是县城里的医生。她经常穿戴得像一位 小公主,无疑是学校最尊贵的学生。 他当时虽然只有十一岁,但已经懂得为自己的寒酸而害臊了。因此专意躲避那些穿戴体面的同学,尤 其是躲避小萍。在他看来,她大概时刻都在笑话他。别人也躲避他,就是那些家境不怎好的同学也尽量不 和他为伍,以便证明比他高一等。他常常孤孤单单一个人…… 可是,就在那天,就在这棵杏树下,发生了那样的事…… 你记得,那是四月的一天。你靠在这棵杏树干上,看同学们玩得多快乐呀,可是当时你脊背靠在这树 干上动也不敢动。谁也不知道你为什么不去玩。你也无法说出不去玩的原因。 一直到大家都回学校了,我仍然没动。杏树下,只剩下我和她。 “你怎啦?”她问。 我不敢看她,也不回答。 她走近我,大胆地用手在我汗淋淋的额头上摸了摸,大概是看我发不发烧。 我感到额头像被烧红的烙铁烫了一下。 我扭过头,不看她,说:“我没病。” “那怎啦?有什么你给我说,好吗?”她的口气像大姐姐一样。 我犹豫了一下说:“那你不能给别人说。” “我肯定不说。” “……我的裤子……破了。” “哪儿破了?” “在后边……” “唉,倒说你不玩呢!让我看看。” “不。” “怕什么哩!我带着针线。我给你缝。” 她不管我同意不同意,已经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小的荷包,开始笨拙地往针眼里穿线。鼓弄了很长时 间,她才说她缝完了。我用手在后面摸了摸,已经不露肉。 她像没事似的抬头望了望树上的青杏说:“毛杏子最好吃了,酸酸的……现在咱们回吧?”她对我说。 “我先不回去,你走……” 她冲我笑了笑,就走了,消失在山下的小土路上。 我抬起头,望了望绿叶间那颗颗毛茸茸的青杏子。尽管我不太会上树,但我还是挣扎着往这棵杏树上 爬去。刚摘了一颗杏子,由于没站稳,一下子从树上摔下来了。跌倒在地上时,我听见“嘶”的一声。天 啊,刚刚缝住的裤子又一次破了! 泪水顿时盈满了我的双眼。这使我伤心的是无法把手中的杏子送到小萍手里了。正是为了报答她,我 才冒险上树的。在地上呆呆地坐了一会,我决定非把杏子送给她不可,于是硬着头皮从山里下来,磨蹭着 来到学校下边的小河边。我看见同学们正在院子里大扫除却不敢上去。突然,我看见小萍到院畔上来倒垃 圾。 她也看见了我,喊:“你快回来!” 我没动。 她站了一会,看我这样子,就从小路上转下来了。站在我面前,问:“你怎不回去?” “给!”我把杏子递到她面前。尽管这杏子已被我的汗手弄得又脏又黑,小萍还是惊喜地一把夺过去, 扔在自己的嘴巴里。她一边吃,一边说:“真好吃,酸酸的……咱们回……” “我回家呀……” “现在还没放学呢!” “我的裤子又扯烂了!”我说完,掉转头就跑,并且没忘了用一只手过去遮住…… 从那以后,我和小萍之间就渐渐产生了一种不协调的友谊——一个富足人家的女儿和一个穷人家孩子 的友谊。直到现在我也说不清这一切,只是感动这一切对我来说是多么宝贵。 一年以后,小萍一家离开了村子。从此,我再也没有见到她。后来听说她考上了医学院。再后来,我 也考上了农林学院,毕业留了校,又当上了副教授…… 副教授立在这杏树下,望着绿叶间那毛茸茸的青杏,两颗泪珠不知不觉从眼角里滑了出来。为了那逝 去的愉快和忧伤,为了那又酸又甜的回忆,他微笑着哭了……(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少年时贫寒的家庭状况,不仅给“我”带来孤孤单单的人生境遇,而且也造成“我”自卑而敏感的心 理。 B.为了赢得小萍的青睐,“我”虽不太会爬树,却奋不顾身地摘下青杏子送给她,这确立了两人之间的 友谊。 C.小说构思精巧,首尾描写既相互照应,又极具镜头感,使文本结构完整,同时也使人物形象有渐趋清 晰之感。 D.小说以质朴的文字,深情的笔触,叙述了“我”少年时期的一段往事,传达了对纯真美好情感的感动 和珍视。 8.请结合文本,谈谈小说是如何具体塑造小萍这一人物形象的。(6 分) 9.小说以副教授的视角回忆往事,但文中却交互使用了“他”“你”“我”三个人称来叙述。请结合作品,从 叙事的角度,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6 分) (三)(15 分) 7. (3 分) B (原文有“正是为了报答她,我才冒险上树的”的表述,可见“为了赢得小萍的青睐”的表述 有误,另外,依据文中“从那以后,我和小萍之间就渐渐产生了一种不协调的友谊”的表述,可知“我” 和小萍的友谊建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因为摘杏子这件事。) 8. (6 分) ①动作(细节)描写。如为“我”缝补裤子等细节动作,凸显了小萍的主动热情并细心能干的个性特点; ②语言(对话)描写。如主动与“我”交谈,打消“我”的顾虑和尴尬等,显现了小萍的善良纯朴的品性; ③场景烘托。如杏树下的游戏活动及看杏树摘杏果等场景,烘托出少年小萍天真活泼的年龄段特有的状态; ④对比手法。通过与有严格男女界限的同龄人群体及感觉尴尬的“我”的对比,衬托出小萍的开朗大方。 (每点 2 分,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理解,可酌情给分。) 9. (6 分) (1)叙事内容更加丰富。以“他”“你”为人称叙述“我”的现在变化和当年的遭遇等情节,对以“我” 为人称叙述的回忆情节作了补充交代。 (2)叙事结构更具层次。小说以回忆往事为主体叙事,以“他”引起往事,以“你”进入往事,以“我” 讲述往事,最后又以“他”结束叙事。使用人称转换,打破单一人称叙述的结构。 (3)叙事方式更加灵活。叙述往事的前因后果时,选择更加客观冷静的“他”;叙述一往情深的往事时, 选择更加真实感性的“你”和“我”。根据叙事的需要,灵活地为副教授选择不同人称。 (4)叙事效果更加明显。通过人称的变化,带领读者进到不同的场景之中,尤其是以“我”来展开与小萍 的对话,使读者具有了现场感,情感的真实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每点 2 分,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如答案仅单独分析三个人称的作用,赋分原则上不超过 2 分。) 安徽省淮南市 2021 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运河谣 马金章 傍晚,燕翅湾西边的运河堤上,一对老人厮跟着,老汉在前,老太稍后。走到一棵浓荫匝地的古槐树 下,老汉说:“下午,就在这儿,俺给申遗办的人吼过船工号子,他们还打听你哩。”“咋吼的,我听听。” 老太说。老汉走到槐树下的青石凳处,从地下捡起一根手指粗细两尺多长的柳木棍儿说:“下午,我拿它当 纤板。”说着,老汉将这纤板往胸前一放,弯腰弓背,随着夯夯实实的脚步声吼唱起来: 哈啰哈啰嗨哟, 两脚杵地背朝天哟。 往北开嘞米粮船哟, 哈啰哈啰嗨哟。 往南运嘞鱼和盐哟, 哈啰哈啰嗨哟…… 老两口在槐树下的石凳子上坐下了。老汉说:“不比当年了。当年,拉一百二十吨大船,纤工十四五个。” 她拦过话头说:“俺磨舵,你打号。”“磨舵,还是你磨得好,你哥磨嘞不行。每到流急滩险,纤工一看磨舵 的是你哥,扯着嗓子喊:该换磨舵的了!一换你,人人肩上的纤绳,标枪一样绷绷直:纤板,抠着胸脯肉, 咯吱咯吱响。那船,蛟龙游水般昂起头,劈开逆浪,猛往前窜。”老汉说。“磨舵得会识风向,辨水情。船 行黄水要搁浅,清水打流好行船嘛。”老太说。“哪个舵手都知道这话,可恁多人,却没描摩透磨舵的巧劲 儿。”老汉说。“要不是你教俺凫水,恐怕这辈子,俺也不会和船打交道。”老太说。 两个老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提下河岸的一丛丛簸箕柳,又不约而同地顺着簸箕柳,移向上游不 远处的河湾。老汉说:“就在那个河湾里,你学会了凫水。”“起先,你古板,不教我。说啥?女人家,不兴 凫水。等下辈儿,脱生成男的再说吧。”老太说。两人注视着不远处的河湾。老汉说:“那时,你身轻得跟 飞燕一样,可一下水,死沉,像个秤砣往下坠……”她打断他的话:“你将你的毛蓝长裤在水中浸湿,扎上 俩裤脚,凑上你那猪拱嘴儿,鼓腮吹气,然后扎上裤腰,将个肥鼓鼓的裤子递给俺,让俺一手抓住裤腰的 结.将我脖子摁在裤裆部,另一只手和双脚划水。生的啥腌臜法儿。”老汉哈哈地笑了:“土造救生圈嘛。 凭着这救生圈,你胆儿肥了,慢慢地秤砣变成了浪里白条儿。你成了咱湾里第一个会水的女人。”“都是被 河水逼的。”说过,老太脸上显出一抹惆怅。 往事令人伤怀。过去,船家的孩子,为防止落水,腰里都拴着两只桐油浸过的葫芦当救生衣。那年她 二哥解下葫芦上岸随爹到水神庙上香,回到船上,还没顾上拴葫芦,登廒舱梯子时踩空落水身亡。事后, 娘才将二哥那葫芦拴在她腰上,她不让.要学凫水。娘怼她:“要想穷,玩木龙(船)。是不是想在船上过 一辈子呀?要不愿过安稳日子,你就学凫水。”不久,意想不到的灾祸来临了,娘家的船,在道口镇三里湾 码头装散米,几十吨的大船过十八里溜时触了河底石:船沉了,米被冲跑了,家破了,真应了“要想穷, 玩木龙”那句俗语。娘便将她送到燕翅湾的姥姥家,期望她将来找个岸上的好人家。 “上你的当了。那时在燕翅湾,你总耍心眼儿,诱俺:去河湾吧,学水。” “甭得了便宜还卖乖。你学不会水,能当船娘?不当船娘,大运河申遗办的人,会将你列入运河人物? 人家会想着采访你?”听着老伴儿的话,老太想起那个麦收前燕翅湾学凫水的傍晚,他俩走向运河湾,多 美的意境啊:运河白帆如云,桅杆如林;风一吹,麦海金浪翻滚;河里的航船,如在金色浪中游走……那 时刻,她有了运河里弄潮走船的心。老太太的目光投向运河岸边一丛丛簸箩柳,看着绿烟河柳与隐隐约约 的纤道,想着下午申遗办的人打听她的事,不由得清噪唱起船歌: 日头出来咯窜咯窜, 一个大脚闺女弄水操船…… 听着听着,老汉双眼蒙了一层泪光。 他摸索着,紧紧攥住了老伴儿的手。夕阳,摇翻了一河粼粼金波。 (选自 2019 年第 18 期《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事,在黄昏场景的描写中穿插了老汉夫妇年轻时运河行船生活的追忆,今昔交 错的叙述方式,使结构呈现参差美。 B.小说的环境是大运河、长满簸箕柳的河堤以及燕翅湾等,这环境描写为人物活动提供自然背景,增 强了老汉夫妇形象和故事的真实性。 C.小说中人物对白加快了叙事节奏,推动了情节发展,对白运用方言俚语,极其符合老汉、老太的船 工身份,凸显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特点。 D.小说的情节由运河谣生发,乐观向上的感情格调折射出作者对现实新生活的真切感受,而追忆往昔 则渲染了运河繁荣不再的失落情绪。 8.请简要分析老太回忆兄亡船沉一段描写的作用。(6 分) 9.小说首尾描写老汉、老太唱船歌,有怎样的艺术效果?(6 分) 7.(3 分)D(错在“渲染了运河繁荣不再的失落情绪”,追忆往昔渲染的是怀旧情绪,不是 运河繁荣不再的失落情绪。) 8.(6 分)①表达对兄长的怀念之情,对家庭不幸的哀伤;②承上启下,承接上文“老太脸上显出一 抹惆怅”的描写,引起下文老太当年学凫水的回忆;③丰富小说情节,使叙事曲折有致。(答对一点给 2 分, 意思对即可) 9.(6 分)①表现老汉夫妇对行船、爱情生活的怀念;②使老汉、老太形象立体鲜明;③增强小说地域文 化气息,渲染诗情画意美;④点题“运河谣”,首尾呼应取圆合之妙;⑤深化小说主题:新时代人民幸福快 乐。(任答对一点给 2 分,给满 6 分为止,意思对即可) 安徽省“江淮十校”2021 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主角 陈彦 终于,由宁州剧团青年演员汇报演出①的《白蛇传》,要在北山登台亮相了。 这次登台前,古存孝、周存仁、裘存义三个老师,偷偷叫上易青娥,还专门到舞台上祭拜了一回呢。 他们买了香表,还弄了四样糕点,跪在一个老爷像前,磕头烧香地禀告了再三。 正式演出头一晚上,他们还看了另一个团的《白蛇传》,演白娘子的,技巧不过关,在《盗草》那折戏 中,先是宝剑连连失手,后做“倒挂金钟”,用嘴衔取灵芝草时,立脚不稳,又一个趔趄,掉到了“岩下”。 让观众拍了多次倒掌。尽管坐在易青娥身旁的惠芳龄一再说,看了他们的《白蛇传》,咱们就更有把握了。 可易青娥心里还是七上八下的。尤其是苟存忠老师不在了,她感到哪里都不踏实。 演出第一天晚上,只有半池子观众。朱团长还一再到后台解释说,会演时间长了,观众都看疲了。朱 团长说:“咱们不怕,稳扎稳打朝下演就是了,出水才看两腿泥哩。”古存孝老师也说:“咱宁州不拔会演的 头筹,我古存孝就不再回去混饭吃了。不过,也不敢轻敌,我送大家八个字:“既要胆大心细,又要淡然提 气。”有那好事的说:“古导,这好像是十二个字。”古存孝骂道:“光会给老师挑刺。” 这天晚上的演出,还真给成了。用朱团长的话说:“今晚的演出,就跟最好的缎子被面一样,没掉一根 纱,没脱一丝线,是真真正正的无瑕疵演出。” 从第一场起,掌声几乎就没断。有人统计说,整场演出,观众一共给了一百三十二次掌声。 易青娥没有想到,她一出场,就迎来了碰头彩。这是最提振演员信心的鼓掌。惠芳龄赞美她说:你今 晚妆是化得最漂亮的。就连周玉枝也来给她帮忙提眉、包头丫。这就是剧团,看着平常为角色你争我斗的, 可一旦到了重大演出,就到处都能看到“一股绳”的相向紧搓场面。所有武打戏都配合得十分默契。就连 《盗草》中那些难度最大的高台技巧,她与十几个守护“神鸟”的搏斗、拼杀,都没有出现任何闪失与纰 漏。她始终记着苟师父的那些话: “主角,演一大本戏,其实就是看你的控制力。哪儿轻缓、哪儿爆发,都要张弛有度,不可平均受力。 稳扎稳打,是一个主角最重要的基本功。自打你出场开始,你就要有大将风范。这个大将,不是表面的, 而是内心的。虽然你易青娥只有十八岁,但必须有十分成熟的心力、心性,你才可能是最好的主角。” 因此,面对一次次高难度动作的挑战,易青娥都真正体现出了艺高人胆大。几板大的唱腔,尤其是在 打斗后的抒情唱段,她都处理得气韵贯通,收放自如。《断桥》里的那段核心唱,甚至引发了二十几次掌声, 几乎是一句一个好,有时是一句几个好。可惜的是,观众太热情,鼓掌不当,把她觉得最低回、最能表现 换气技巧的几个细腻处理,全然淹没了。 在送苟老师回宁州安葬时,易青娥还去看了胡彩香老师。胡老师正担心着她在地区的演出呢。把娃哄 睡着后,胡老师就给她又指导了几处唱,说关键是把情融进去,咋唱都是好听的。胡老师还说:“有些人嗓 子条件不好,唱不好,有情可原。有些人嗓子好,唱出来也不好听,为啥?就是只图唱高、唱厚、唱宽, 把拖腔愣朝长地拖呢,而忘了情,忘了当时唱那板戏是为了啥。唱戏唱戏,关键是要入情,入戏。只有入 了情,入了戏,唱出来那才叫戏呢。” 易青娥对武打场面,反倒是有把握的,因为平常练得多。而对唱腔部分,心里还总是有些胆怯。但这 天晚上,她突然感到,几乎所有唱,都有点像苟老师和胡老师说的那样,是被她“拿捏住” 了。 演出终于结束了。 紧接着,就有好多人都拥上台来了。大家拉着她的手,不仅赞不绝口,而且问长问短,她是一个字都 回答不上来。后来她才听说,那里边有领导,还有从省上请来的好几个大名角儿、大导演,他们都是来当 评委的。 她听里边有一个老师大声喊叫说: “这个易青娥,在整个秦腔界的青年演员里,都属挑梢子的。没想到人才出在县剧团了,难得,难得 呀!这可算是秦腔界的一件大幸事了!” 让易青娥没想到,也让整个宁州剧团没想到的是,这个戏,在全区会演拿了“头名状元”后,地区领 导竟然不让走,又让扎住在北山演出了一个多月。 看戏,本来好像是上年岁人的事,结果,宁州剧团在那里创造了奇迹:竟然把大量年轻观众吸引进了 剧场。 (节选自陈彦“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主角》,有删改) 【注】①汇报演出:简称“汇演”,即各单位的文艺节目集中起来,单独或同台演出。具有汇报、互相学习、 交流经验的作用。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写别的剧团演出《盗草》演员有失误和观众拍倒掌等情节说明这折戏演出难度较高,容易出现一些 技术失误,这为后文易青娥演出这折戏时所做的努力作较好的铺垫。 B. 朱团长的话很能体现人物的个性特征,特别是他用缎子被面的平滑、柔软、漂亮比喻演出的成功,用没 有掉一根纱、脱一丝线来比喻这次演出没有任何瑕疵很有生活气息。 C. 古导的“淡然提气”、苟老师的“成熟的心力、心性”、胡老师的“人情、人戏”集中体现了戏曲表演需 要关注的重要内容,即演员要淡定自信、把自己当做是剧中的人物。 D. “演出终于结束了”的“终于”表现出宁州剧团在这次汇演中《白蛇传》演出结束取得好成绩后大家松 一口气的状态,照应了开篇的“终于”,表现剧团对演出成功的自豪。 8. 作为宁州剧团青年演员汇演节目《白蛇传》的主角易青娥,在整个汇演过程中有什么明显的心理变化? 请结合小说简要概括和分析。 9. 宁州剧团青年演员汇报演出的《白蛇传》成功的根源是什么?请结合小说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7. D 8. ①内心忐忑,害怕失败。看到别的剧团演出《白蛇传》的失误,特别是苟存忠老师去 世,易青娥演出前内心不安,害怕演出失败。②得到帮助,找到自信。在同事惠芳龄的鼓励和老师苟存忠、 胡老师的言传身教下,她找到了信心,敢于面对一次次高难度动作的挑战,唱腔拿捏准确。③演出成功, 内心激动。面对他人的称赞,她不知道如何回答。 9. ①老师的无私教导。苟存忠、胡彩香老师的谆谆教诲。②演员有扎实的基本功。易青娥唱腔气韵贯通、 收放自如,高台技巧、武打动作熟练。③演员们通力合作。大家团结一致,老师加油打气,同事帮助化妆, 演员配合默契。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照应了开篇的‘终于’,表现剧团对演出成功的自豪”错误。开篇的“终于”是表现大家期盼的事情就 要来了,体现的是全力以赴的思想;后一个“终于”是大家松口气的状态。二者之间没有伏笔、照应关系。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小说情节,理解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 作答本题需要结合易青娥在这个汇演过程中的言行和心理等。 由“演白娘子的,技巧不过关,……让观众拍了多次倒掌。尽管坐在易青娥身旁的惠芳龄一再说,看了他 们的《白蛇传》,咱们就更有把握了。可易青娥心里还是七上八下的。尤其是苟存忠老师不在了,她感到哪 里都不踏实”分析可知,开篇写她和剧团其他演员一同观看同行的演出内心的“不踏实”,特别是苟存忠老 师去世,说明她对自己这次演出是否成功持有怀疑态度,内心是忐忑的。 由“惠芳龄赞美她说……”“所有武打戏都配合得十分默契。就连《盗草》中那些难度最大的高台技巧,她 与十几个守护‘神鸟’的搏斗、拼杀,都没有出现任何闪失与纰漏。她始终记着苟师父的那些话……”“可 惜的是,观众太热情,鼓掌不当,把她觉得最低回、最能表现换气技巧的几个细腻处理,全然淹没了”分 析可知,演出时,武打戏配合十分默契;在同事惠芳龄的鼓励、苟师父的教诲、胡老师的言传身教下,她 找到了信心,敢于面对一次次高难度动作的挑战,唱腔拿捏准确。说明她基本功扎实,演出时是有信心。 由“紧接着,就有好多人都拥上台来了。大家拉着她的手,不仅赞不绝口,而且问长问短,她是一个字都 回答不上来。后来她才听说……”分析可知,演出结束后,从“后来她才听说”等语句可以看出,当时的 她还处在演出结束没有失误的激动中。同时,小说还插入送苟老师回宁州安葬、易青娥求教胡老师的情节, 这些说明易青娥对自己要求很高,很虚心,表现她牢记老师教诲,找到了演出的信心等。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内容,个性化阅读文本 能力。 题干要求结合小说分析宁州剧团青年演员汇报演出的《白蛇传》成功的根源,回答这个问题,需要考虑内 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即易青娥和剧团。 从个人 情况看,由“面对一次次高难度动作的挑战,易青娥都真正体现出了艺高人胆大。几板大的唱腔, 尤其是在打斗后的抒情唱段,她都处理得气韵贯通,收放自如”可知,演出成功来自于易青娥扎实的基本 功,易青娥唱腔气韵贯通、收放自如,高台技巧、武打动作熟练。 从剧团来说,由“她始终记着苟师父的那些话:……”“坐在易青娥身旁的惠芳龄一再说,看了他们的《白 蛇传》,咱们就更有把握了”可知,演出成功来自于老师的无私教导。苟存忠、胡彩香老师的谆谆教诲。 由“惠芳龄赞美她说:你今晚妆是化得最漂亮的。就连周玉枝也来给她帮忙提眉、包头丫。这就是剧团, 看着平常为角色你争我斗的,可一旦到了重大演出,就到处都能看到‘一股绳’的相向紧搓场面。所有武 打戏都配合得十分默契”分析可知,大家团结一致,老师加油打气,同事帮助化妆,演员配合默契。演出 成功来自于演员们通力合作。 安徽省“皖南八校”2021 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火 杰克·伦敦 冰面上覆盖了几尺厚的积雪。视力所及,白茫茫一片。零下 50°就是华氏冰点下 80°。这并没有让他 想到自己是个恒温动物,这是人类一个无法克服的缺陷——只能在有限的温度区间内生存。零下 50°,就 只是零下 50°。对他意味着什么,他从未想过。 他继续行走,随意吐了口痰,却被一种尖锐、爆裂的劈啪声震惊。他又吐了一口,在空气中,在痰落 到雪地上之前,就爆裂了。他的目的地是亨德森港附近的营地,朋友们正在那里等他。他在兜圈子,四下 寻找利用溪流从河中的小岛运出木料的办法。他希望在 6 点赶回营地吃饭。 他身后跟着一条狗,一条庞大的野狗,是狼和狗的混血品种,灰色的毛。它的本能比人类的判断更能 告诉它真相。事实上,气温并不是只比零下 50°低一点点,甚至达到了零下 75°。野兽有它们的直觉,它 感到一种隐隐约约的威胁。 他注意冰面的变化以及那些弯道和拐角。他知道踩在什么地方才比较安全。他知道即便是极寒也没有 办法把泉水冻住。他能感觉到冰面下流动的水,听见雪面下冰碎裂的声响。这么冷的天气,如果打湿了鞋, 是很危险的事。 突然冰面破了,狼狗掉进水里,它挣扎着爬上来,前腿和爪子全湿了,一瞬间,水就变成了冰。它立 即咬掉了腿上的冰,然后躺在雪地上继续咬掉脚趾间的冰。冰留在脚上就意味着脚会剧烈疼痛,而它并不 知道这些,只是遵循本能,但男人知道。 实在太冷了!一个硫磺湾的老人曾经告诉过他这个国家的寒冷程度,真如他所说,而当时他居然还取 笑那人。 半小时了,他都没看到水洼的迹象。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在一个看上去雪比较结实的冰面,他掉 进了水里,水并不深,但是一直湿到了膝盖。这让他很恼火,诅咒这坏运气。现在他不得不生火,花一个 小时来烤干衣服和鞋子。在如此寒冷的天气,这极危险,他非常清楚这一点。 火堆变旺了。他把粗细不同的树枝依次填到火里,火成功地烧起来了,他也安全了。回想起硫磺湾的 老者,他说,没人可以在零下 50°的严寒天气中独自旅行。但是现在他做到了。他独自一人,遇到了意外。 他生起了一堆火,拯救了自己。 出乎意料的是,他的脸和鼻子这么快就冻僵了。他也没想到这么短的时间手指就僵死了。 触摸到一根树枝时,必须看着才能确定自己是否拿住了,他却亲眼看到树枝从他的指尖滑落。 火在燃烧,跳动的火苗,伴随着啪啪的声响,以优美的姿态舞出生命的希望。坏事发生了。 他不应该在树下生火的,他头顶的树枝上已经压满了积雪,一个星期没刮风,树枝也到了承受的极限。 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一大团雪掉下来,火被压灭了。刚才还燃烧的火堆顿时变成一摊碎雪。 他惊呆了,坐在地上呆呆地看着火被压灭的地方,仿佛刚刚听到对自己的死亡宣判似的。 但他很快就镇定下来。也许老人家是对的,如果有另外一个人和他在一起,他就不会处于如此危险的 境地了。但是现在只能靠自己来生火,这次绝对不能失败。他又从洪水后的沉积中收集干草和小树枝。一 切准备就绪,他把手伸向兜里去摸第二片白桦树皮。他知道它在哪里,他尽了最大的努力,但还是抓不住 那片白桦树皮。他的脚冻得越来越僵硬。这让他有点恐慌,但他还是尽量控制住并冷静了下来。他用嘴把 手套戴好,前后甩胳膊,用自己的全部力气用手在胸口上拍打。这个男人,在敲拳头、甩胳膊时,对那个 畜生天生长着一身温暖安全的皮毛感到无比的羡慕。 他拿出一把火柴,手指已经失去了活动能力。他想到一个办法,用牙齿把火柴咬住,在大腿上摩擦, 大约划了 20 次,火柴着了。他衔着这根点燃的火柴去引燃白桦皮,但燃烧的硫磺气体窜进他的鼻孔,引起 他不住咳嗽。结果火柴掉到雪地上,熄灭了。 那位老者的话是对的,绝望再一次让他想到这点:零下 50°的天气里确实应该结伴而行。 突然,他用牙齿把手套咬掉,露出双手,然后用双掌夹着这一束火柴,他的胳膊还没有冻僵,还能夹 住火柴,在腿上划。点燃了,70 支火柴一下子全点燃了,他这样拿着火柴,手上又有了知觉,他闻到自己 的手被烧焦的气味,才感觉到疼痛,他忍着痛,笨拙地夹着燃烧的火柴去点白桦皮,却没法引燃,他的手 掌挡住了火焰。他实在忍受不了,手猛地抽搐,燃烧着的火柴都掉在了雪地上,一股青烟升起,火柴熄灭 了。 一种对死亡的恐惧向他袭来。这种恐惧使他深刻认识到,这是性命攸关的大事。他陷入恐慌,跳起来 开始沿着古老的河床往前跑。狗跟在后面,很快就追上了他。他疯狂地跑着。在他的生命中,从未有过这 种恐惧。奔跑让他感觉好一些,也不再颤抖了。好几次,他都失足摔倒,最后只能蹒跚地坚持着,他已经 无法感觉到自己的鼻子、手指、脚。寒冷正在全面入侵他的身体。如果他跑得足够远,还可能跑到营地。 但他脑海中另一个声音却说:“你到不了营地,那太远了,你会很快冻僵死去。”这种想法促使他站起来, 可是跑不过 100 步,又摔倒了。太可怕了,一旦他停下来,这种想法就会促使他开始奔跑。 他想不停地跑到营地的想法是行不通的,他没有那么大的耐力。 这是他最后一次惊慌了。 他又想到了那个老人。他能清晰地看到老人的模样,暖和、舒服地抽着一支雪茄。他闭上眼睛,进入 了生平最舒适的梦乡。 狗就坐在他对面,等着他起来。短暂的白天就要被漫长的黑夜取代,却没有一点火的影子,它从来没 见过一个人那样在雪地上坐着却不生火。他一动不动,最后,狗靠近他,闻到了死亡的气息。它扭过头, 向着黑夜中寒冷的星空发出了一声悠长又深沉的嚎叫。然后,掉过头,朝着它所知道的营地的方向跑去, 因为它知道那里有食物和火的提供者。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讲述一个男人不听劝告,固执地在零下七十多度只身一人穿越冰天雪地的旷野去营地与同伴会合, 但因生火失败而在低温中冻死的故事。 B. 作者以传统小说中的冲突为线索,将两条冲突线索交叉迂回,一条是主人公与冷酷大自然的冲突,另一 条是主人公的理智与狗的本能的冲突。 C. 小说中男人多次回忆起硫磺湾的老者,每一次想起老人的话语或者形象的情境都不一样,反映出他自信 -焦虑-恐惧一失望一绝望的心理变化。 D. 作者以一个旁观者,观察家以及过来人的身份,用一种冷静的近乎冷酷的平静语气详细描述了人在严寒 的天气中行进生火求生至冻死的过程。 8. 小说用“他”和“男人”来指称小说的主人公,没有确切的名字,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9. “自然主义”是一种展现真实的社会现实和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中人类的悲惨命运的文学创作倾向。《生 火》蕴含了浓厚的自然主义,请据此谈一谈小说中作者如何表达自然主义观。 【答案】7. B 8. ①“他”是第三人称,利于作者以旁观者上帝视角叙述故事,将人物经历讲述得自然, 真实,冷静且客观,②“男人”意蕴着这个人是人类群体的象征,利于突出主旨,这个男人不仅仅是一个 遭遇意外个体,更指向所有人类盲目无知和狂妄自大。 9. ①作者通过对北方雪原寒极寒天气和环境 描绘,表现了大自然的伟力,②小说通过对主人公漠视自然 法则和基本的生存之道,狂妄无知,最后丧生于极寒的自然环境中,警醒人们尊重自然,敬畏自然,③小 说通过对狗的本能优势和生存技能的描写,以及最终结局与人类形成对比,阐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 存观。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B.另一条是主人公理智与本能的冲突,而不是与狗的本能的冲突,文本中并没有呈现出人与狗的冲突。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情节安排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首先“他”是第三人称代词,“他继续行走”“他身后跟着一条狗”“他注意冰面的变化以及那些弯道和拐角” “他惊呆了”“他拿出一把火柴”“他又想到了那个老人”等可知,小说运用第三人称的写法,站在旁观者 的角度叙述故事,这种人称的作用在于比较直接客观地叙述故事,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 活自由。 “男人”这一称呼出现在文章两次,第一次“冰留在脚上就意味着脚会剧烈疼痛,而它并不知道这些,只 是遵循本能,但男人知道”是在与狗对比时,“男人”自觉比动物高明有智慧;第二次“这个男人,在敲拳 头、甩胳膊时,对那个畜生天生长着一身温暖安全的皮毛感到无比的羡慕”是在“男人”落水急需保暖时, 他羡慕有皮毛的动物。这里的男人与动物形成对比,代表的是人类群体的形象,两次使用“男人”的称呼, 突出人类的盲目无知和狂妄自大。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结合“冰面上覆盖了几尺厚的积雪。视力所及,白茫茫一片。零下 50°就是华氏冰点下 80°”“在空气中, 在痰落到雪地上之前,就爆裂了”“他知道即便是极寒也没有办法把泉水冻住。他能感觉到冰面下流动的水, 听见雪面下冰碎裂的声响”“寒冷正在全面入侵他的身体”可知,这是小说的自然环境描写,渲染了北方极 寒的天气,表现了大自然的伟力; 结合“这并没有让他想到自己是个恒温动物,这是人类一个无法克服的缺陷——只能在有限的温度区间内 生存”“一个硫磺湾的老人曾经告诉过他这个国家的寒冷程度,真如他所说,而当时他居然还取笑那人”“回 想起硫磺湾的老者,他说,没人可以在零下 50°的严寒天气中独自旅行。但是现在他做到了。他独自一人, 遇到了意外。他生起了一堆火,拯救了自己”“他不应该在树下生火的”“那位老者的话是对的,绝望再一 次让他想到这点”可知,他漠视自然法则,狂妄无知,最后被冻死,告诉我们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 结合“野兽有它们的直觉,它感到一种隐隐约约的威胁”“立即咬掉了腿上的冰,然后躺在雪地上继续咬掉 脚趾间的冰”“这个男人,在敲拳头、甩胳膊时,对那个畜生天生长着一身温暖安全的皮毛感到无比的羡慕” “狗就坐在他对面,等着他起来”“它扭过头,向着黑夜中寒冷的星空发出了一声悠长又深沉的嚎叫。然后, 掉过头,朝着它所知道的营地的方向跑去,因为它知道那里有食物和火的提供者”可知,作者通过对狗面 对极寒环境求生以及最后生存下来的叙述和描写,阐释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存观。 安徽省“五校联盟”2021 届高三下学期 4 月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丧 家 犬 王安忆 我第一次看见这条狗,它是坐在一个收废品女人的拖车上,那时候,它还是一只小狗,脏得可怕,浑 身的毛都粘成一股一股,是一种阴沟水的灰黑色。头上的毛垂挂在额下,完全看不出脸了。那样的狼狈相, 可它却处之泰然,腰板很直地坐在那女人的拖车上。那女人也穿得一身破,头发蓬着,正与另一个邋里邋 遢的女人说话。这周围的环境很杂。虽然有几幢高级公寓楼,可其间夹杂着不少陈旧的工房,路两边多是 临时搭建出租给外地人的小店面。小吃摊挤在路中心,围着刚放学,饥不择食的小学生们。在这一片喧嚣 的底下,是坑凹不平的路面。不过,这依然不会妨碍车来人往,热火烹油的市面。 在临弄堂的一排欧式楼下,开发商特意做了一片草地,窄窄的,草倒是长得不错,绿茵茵的,有时还 能开出白茸茸的花呢!那只狗,就出现在这里了。这一回,我看见它的颈上系着一个铃铛,拖了半截绳子, 可以想象,它原先是被人好好养着的,日子过得兴许不错,只不过现在落魄了。 可是,它看上去倒不消沉,还挺自在的。它在我们这条弄堂里混得相当熟,这表现在人们对它熟视无 睹,从来不喝斥与驱赶它。那草坪的一头,正是一条支弄的弄口,设有两个摊位,一个是摊蛋饼的,一个 是修自行车的。摊蛋饼的是一男一女,那男的专司摊饼,先舀一勺面糊,在鏊子上划一个圈,然后用一根 竹片刮匀,打上一个鸡蛋,他的一招一式很有节奏,一丝不乱,嘴角还形成一个由衷的笑容。等着的人都 耐心地看,带些观赏的意思。那女的在一边看着,然后收钱,找钱。 另一个摊主,修自行车的,是个徐州老头。无论刮风下雨,一早就出来,天黑才回去,这样的勤恳, 照理是会收效。可是,他修的车,常常不出半天就由车主推回来,要求重新来过。照理,人们是不大会来 找他修车了。可架不住他从早到晚站在这里,谁又能料到什么时候车坏呢?一来二去,就与他成了熟人, 更得照应他的生意。他修车时半蹲着身子,拿出干农活的腰腿功夫,奋力干着。吃饭的时候,从包里摸出 个铝制的饭盒,用带来的热水瓶里的开水泡上,埋头吃饭。这时,摊蛋饼的男女早已推起车走了。可对面, 废品收购站却开着门,老头就与他们说话。 那是从河南来的兄弟俩,想必最初也是穿街走巷,摇着铃收废品,有了积累,租下这弄里的一间空房。 这里不仅存放废品,而且还成了他们河南老乡来到上海的落脚地。你叫一声:卖报纸喽!桌边便立起一个 人,笑盈盈地走过来,称报纸。那是兄弟俩中间的一个。还有些时候,收购站里只剩一个老太或老头,总 归是他们的双亲,帮他们看店。那老太苛索得很,总是将秤压得很低,或者算错账,待你指出她便愁苦着 脸,说:我们穷,不识字,真不是有意的。可在她缩皱成堆的折子里,你分明看到一双冷静的眼睛,狡黠 地看人。老头也算错账,但不像是作假。 他们这间棚子还是一个避风遮雨的地方。逢到雨天,修自行车的老头便移到门里面去,摊蛋饼的男女 也会进去避一阵。那只狗,也进去了,面朝外,腰板很直地坐在门口,抬着毛发披散的脸,看雨。 在那条草坪后边的公寓里面,居住着许多条名贵的狗。其中一条狮子狗,应当说与那条丧家犬同宗同 族,可处境完全不同。那狮子狗名叫妮娜,一身蓬松闪亮的白毛。天气略冷一些,它便穿上毛线衣,五色 间杂的彩线。它从来不下地的,生怕这弄堂的地弄龌龊它的脚爪。它被拥在女主人的怀里。而那只无家可 归的狗从来不与这些名贵的狗们打拢,它与它们擦肩而过,谁也不认得谁。 那它究竟以什么为生呢?这条弄堂间杂着许多小饭店。这些小饭店门面很浅,老远就听见有乒乒的剁 刀声,那剁肉的,掉下来几点骨头渣,就够那狗果腹的了。所以,那狗倒不瘦,就是脏得吓人,而且落魄。 我后来见到它是在弄堂沿街屋子里。狗就坐在一辆木车旁,挺直了腰板,毛发缕缕挂在脸前,眼睛在 很深远的地方,望着外面的世界。这样子显得很深沉,有一种哲学的表情,就好像它要对我们这些庸碌的 人和事做出批判。 临到过年的时候,弄堂里很少人了。摊蛋饼的一对男女不来了,几家饭铺也关门了,都回老家过年了。 少了这些熙攘的人群和声音,弄里就有些寒肃。几棵落了叶的树,枝条映在白石灰的墙上,疏落得很。狗 也不来了。 又一次,春天到了,弄里多少有一些变迁。那摊蛋饼的一男一女,倒是还在,但容颜略显苍老。修自 行车的老头却是未变,手艺也没长进,却开始揽助动车的活了。 那排欧式公寓前的草地又黄了,却还生长着,草丛里有一些浅痕,会不会是它脚爪踩下的……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开篇对街区一角的环境进行了勾勒,主要突出这里的杂乱不堪。不仅烘托出小狗的落魄,还为下文 商贩们的出场作铺垫。 B.小说中的河南老太太“苛索得很,总是将秤压得很低,或者算错账”,但毕竟生活贫苦。因此,作者仍以 悲悯的情怀对她表示同情和理解。 C.小说通过描写小狗的毛发、眼睛、动作等,从正面刻画了小狗的形象。除此之外,还通过与“妮娜”的 对比,突出小狗的狼狈和自尊。 D.小说一反常态,淡化了故事情节,以敏感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剪影,表 现了作者对生的关注,对尊严的关注。 8.小说以“丧家犬”为题,为什么却以大量的笔墨描写生活在这里的商贩们?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6 分) 9.王安忆认为“有时生活的过程本身就具有审美的形态。”请结合小说中的形象简要分析。(6 分) 7.B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解题思路】“作者仍以悲悯的情怀对她表示同情和理解”错。从原文“可在她缩皱成堆的折子里,你分明 看到一双冷静的眼睛,狡黠地看人”的描写,综合后文对老头的叙述“老头也算错账,但不像是作假”,可 以看出作者并非“以悲悯的情怀对她表示同情和理解”,反而有批判的意味。 8.①为小狗在街区有尊严地生活提供了条件,交代了丧家犬生存的社会环境;②商贩和小狗有着共同的特 点“丧家”,对商贩们的描写可以衬托小狗的形象;③为人们展现了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充实了 小说的内容;④生活在城市边缘的商贩与狼狈的小狗之间却上演着温情的一幕,丰富了小说的内涵。(每点 2 分,答出三点即可得 6 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文章布局安排的鉴赏能力。 【解题思路】环境上,正是生活在里弄的商贩的善良,才使得小狗能够自在、有尊严地生活在这里,交代 了小狗生存的社会环境;形象上,商贩和小狗有着共同的特点“丧家”,但他们却能从容地生活在城市边缘, 对商贩们的描写可以衬托小狗的形象;内容上,为人们展现了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充实了小说 的内容;主旨上,生活在城市边缘的商贩本身就很艰难,他们和小狗之间却上演着温情的一幕,丰富了小 说的内涵,深化了主旨。 9.①小说多次提到小狗“腰板很直”,表现出小狗虽然落魄,但却生活得有尊严;②摊蛋饼的男子娴熟而又 有节奏的动作,由衷的微笑,表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③修车老头生活贫穷,修车技术也不专业,却因尽 力做事而招来生意,体现了老人的勤恳;④河南兄弟为老乡提供落脚处,让街区商贩和小狗在自己的废品 站躲避风雨,表现出他们的善良。(每点 2 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 6 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探究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解题思路】小说三次提到小狗“腰板很直”,表现出小狗虽然落魄,但生活得有尊严。摊蛋饼的男子工作 时娴熟而又有节奏的动作,由衷的微笑,都表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修车老头生活贫苦,修车技术也不专 业,却“奋力的干着”,还因此为自己招来生意,体现出老人的勤恳。河南兄弟热心为老乡提供落脚处,利 用废品站为商贩和小狗遮风避雨,表现出他们的善良。每一个形象都在努力生活中,展现出各自的美学价 值。值得注意的是,小说中的形象不仅包括人物形象,还包括小狗的形象。 安徽省安庆市重点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三 4 月冲刺联考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的经济学 唐波清 当我考上大学经济专业以后,才知道啥叫“经济学”。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规律,即价值的创 造、转化和实现的规律。父亲就是个地道的农民,要说他与这个“经济学”可谓有些拔高。不过,在咱老 家那个山窝窝里,父亲也算是半个文化人,年轻的时候在村里小学当过几年民办老师。村里人有啥事拿不 准主意的当口,总要听听父亲的高见。 那一年,上面强势推行“一乡一品”模式,号召农民集中种植“猫丝藕”(一种新型杂交藕)。村里家 家户户都种上了“猫丝藕”,唯独父亲打死也不种,父亲只种高产水稻。就为这个事儿,乡长挨了县长的 一通批评,村长挨了乡长的一顿臭骂。村长憋着一肚子火气,下田就要扯掉父亲的秧苗,父亲与村长交火 干了一仗。父亲充血的眼睛可以杀人,这才保住了几亩田的水稻秧苗。几个月以后,全村人的“猫丝藕” 大丰收,亩产好几千斤。就在村里人喜上眉梢的时候,外出寻找销路的人马带回了“噩耗”——市场上到 处都是堆积如山的“猫丝藕”,别说是卖,就是免费送,别人还嫌没地儿放。一天过去了,一个星期过去 了,等到半个月时,家家上万斤的“猫丝藕”变成了一摊摊“稀巴烂”,猪不闻,狗不尝。 那一年,父亲的几亩水稻救了全村人的性命。父亲挺直了有些微驼的脊背,如同一只获胜的斗鸡在村 子里有事没事地来回走动。父亲原本矮小和驼背的身影,在村里人的眼里陡然高大起来。 村里人感激地好奇地问父亲,你咋知道种“猫丝藕”就不行呢? 父亲慢条斯理地戴上他那副断腿的老花镜,有板有眼地说,全村人种这玩意儿,全乡人也种这玩意儿, 全县人都种这玩意儿,谁买这玩意儿?谁吃这玩意儿?这就叫“供大于求”,这是个“经济学”的问题。 你们懂个啥。 村里人一阵哄笑,不知道是笑话父亲呢,还是笑话他们自个儿。 第二年,乡政府号召村里种“苎麻”,村里人坚决不种,村里人只跟着父亲种植高产的水稻。这回, 村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后来听说,别的村子里种的那些“苎麻”,水土不服,死了个精光,赔了个精光。 第三年,乡政府号召村里种“朝天椒”,村里人坚决不种,村里人只跟着父亲种植高产的水稻。这回, 村长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后来听说,别的村子里种的那些“朝天椒”,光长枝叶杆儿就是不结辣椒。老 百姓嘲讽地说,叫咱种“朝天椒”,咱可是“朝天摔一跤”。 村里人你一言我一语地问父亲,你咋知道种“苎麻”就不行呢?你咋知道种“朝天椒”就不行呢? 父亲慢条斯理地戴上他那副断腿的老花镜,有板有眼地说,大家伙儿听说过“南橘北枳”这个词儿?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这就叫“盲目复制 经济”,这是个“经济学”的问题。你们懂个啥。 村里人一阵哄笑,不知道是笑话父亲呢,还是笑话他们自个儿。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猪肉价格疯涨,村里人围在村头的大槐树下议论纷纷。有人说,猪肉价格高,咱 赶快养猪啊?有人反驳,你养啊,一场猪瘟让你血本无归;你养啊,八九斤饲料才能变成一斤猪肉,亏本 买卖谁敢做?再说呢,一头猪最少五六个月才能出栏,等半年以后天晓得肉价跌没跌? 村里人沉默了,十几双眼睛齐刷刷地望着父亲。 父亲慢条斯理地戴上他那副断腿的老花镜,有板有眼地说,非洲猪瘟是爆点,环保禁养是推手,新一 轮“猪周期”才是根本。哎,老话说得好,价高伤民,价低伤农。 村里人如听天书,啥叫“猪周期”? 父亲接着说,“猪周期”就是生猪生产和猪肉销售过程中的价格周期性波动,一个周期两到三年。这 是个“经济学”的问题。你们懂个啥。 村里人又是一阵哄笑,儿子在大学里搞“经济学”专业,老子也跟着变成了“经济学”专家,哈哈…… 前不久,我回老家探望父母。村里人跟我开玩笑地说,你弄“经济学”,你父亲也弄“经济学”,这 “经济学”都成了你父亲的口头禅。 我好奇地问父亲,您咋也懂“经济学”? 父亲慢条斯理地戴上他那副断腿的老花镜,有板有眼地说,你拿回来的课本书,咱一本也没落下,有 的还读了好几遍。 我诧异地追问父亲,您每次要我把大学读过的书都带回老家,我以为您是要卖废纸,或者是给爷爷卷 “老叶子”烟呢……可您读那些教材干啥? 父亲爬满皱纹的脸上有了红润,咱这辈子没上过大学,咱就补补课嘛,活到老学到老,咱就当上了一 回大学呢。 那天中午,从不沾酒的我,破例敬了父亲三大杯包谷烧。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剪裁得当,主要通过农业生产中的几件事来表现“父亲”对经济学的把握,如果只写一件事,表现 得就不够充分,“父亲”的形象也就不够丰满。 B. 小说中的“村里人”起到反衬“父亲”的作用,他们只知道盲目跟风种植,不懂得市场规律和农作物种 植的地域差异,造成生产损失就难以避免。 C. 小说反复写“你们懂个啥”,既表现“父亲”凭借自己掌握的经济学而瞧不起“村里人”的一面,也间 接表现“村里人”只管耕种、不善学习的一面。 D. “慢条斯理地戴上他那副断腿的老花镜”,这个细节描写在小说中多次出现,充分表现了“父亲”“半 个文化人”的身份,引出下面他说话认真的态度。 8. 小说是从哪两个方面表现“父亲的经济学”的?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9. 如果将结尾处父亲要“我”把大学读过的书带回家“补补课”的情节放在开头好不好?请简要分析。 【答案】7. C 8. ①善于学习经济学。“我”在大学读经济学专业,父亲利用这个便利条件,让“我” 把大学读过的书带同家“补补课”。②善于运用经济学。父亲利用所学经济学知识,来指导自己的农业生 产,理性分析,准确判断,不跟风,不盲从。 9. 不好。①原小说的设计始终有一个悬念,即地地道道的农民父亲为什么这么精通“经济学”;如果调整, 则先交代原因,再叙述过程,就没有了悬念。②悬念的设置使小说情节的叙述形成波澜,具有“文似看山 不喜平”的效果;如果调整,就平铺直叙了。③悬念的设置吊足读者阅读胃口,直到最后点破,读者才恍 然大悟,回味无穷;如果调整,则阅读趣味就会打折扣。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