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山东省部分市
2021 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题精选汇编
现代文阅读专题 II(解析版)
(七市汇编:青岛市、潍坊市、烟台市、淄博市、日照市、济宁市、德州市)
2021 届山东省青岛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城子的生命力
沈洋
①去泸西,城子必去。
②一个小坝子,一围群山环绕。坝子不大,却有水缘。一条大河淌过,弯成弓形,正好与城子来一个
紧紧的拥抱。城子古村落,就贴在这样的山坡上,享尽了背靠山峦、河流怀抱的极佳风水。
③城子的民居,全是土掌房。从山脚沿山坡趁势而上,前一户人家的楼顶,即是后一户人家的场院,
从山脚第一户人家进去,穿过四合院,七弯八拐,就可以像孙悟空神出鬼没般上到另一户人家。如此神奇
的格局,真可谓家家相通,户户相连,总是让人想起《地道战》里那些横七竖八的地洞。你还别说,这城
子村的民居建筑,还正是有着攻防战事的考虑。可见,城子的历史绝不像现在看上去那般云淡风轻。
④《广西府志》记载,城子古村属彝族先民白勺部聚居地,随着历史的演进,大批汉族居民迁入。明
朝成化年间,土司昂贵在此建造土司衙门,改城子古城旧名“白勺”为“永安府”。一时间,这块风水宝
地得以脱胎换骨,当地人赖以生存的土掌房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了一大片,规模宏大,形成府城,一跃成为
滇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盛繁至极。
⑤走在城子古村,一条条古街巷通向村庄的深处和高处,或横或竖,或直或弯,无不透露出这个古村
落的神秘。地上是清一色的石板,经过村民和游人经年累月的踩踏,都磨出了时光的影子。
2
⑥抬头看那房顶,总是给人神奇的感觉。碗口粗的当地栗树作梁,疏密有致地搭在土墙上,铺上横梁、
劈柴、木棍和松针,再铺上当地和好的黏泥蜂窝土,摊平后人工用棒槌反复捶实,土掌房的顶,就这样筑
成了。奇就奇在这种看似粗糙的建筑,实则极为牢固和实用。城子村的土掌房,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除
承袭了当地土掌房传统的四方墙体土木夯顶、层层相连户户相通的特点外,像“李将军第”这种汉式门头、
坡顶、门头下方斗拱等建筑构件齐全的民居,大量吸收了滇中地区汉族人传统四合院的建筑风格,深得汉
式建筑之精髓,体现出城子先民高超的建筑艺术和兼收包容的开放胸襟。
⑦我们去的当天,正值深冬,但阳光明媚,一户人家正请了村里的壮年男女帮助盖房。五六个男女在
房顶上忙得满头大汗,有的挑土,有的洒水,有的洒松针,有的用棒槌夯土。旁边的一户人家正在搭木架,
一根根巨型圆木或方木纵横交错,一看就是大兴土木的架势。后来一问,才知是当地政府正在统一恢复一
批古院落。
⑧走到上台人家,一对中年夫妇正在拧玉米,男的把玉米棒子背上楼,倒在晒台上,女的则把一根根
玉米棒子扔进正在转动的机器里,只听喀嚓喀嚓声此起彼伏,却不见拧下来的玉米粒。我好生奇怪,上前
询问。原来,每家每户的楼顶上都留有一个小孔,刚打下来的玉米粒,直接通过小孔哗啦啦淌进了楼板下
房子里的粮仓里这就是当地群众储藏玉米棒子的简易粮仓,既通风透气,还能享受适量阳光,保证玉米棒
子不至于霉烂。在今天看来,这些生存技艺似乎不起眼,但我想,就是当年叱咤风云的昂贵土司,也不一
定会想到他的后人竟然会有如此发明创造吧!是啊,历史,从来都是普通劳苦大众创造的。这话,到了今
天,依然是那样有生命力。
⑨无疑,这样的古村落,成了摄影家的天堂,成了驴友们的最爱。每一天,总是有无数的驴友慕名而
来。或自驾车前往,或飞机转火车转汽车转面的;或三五成群,或只身一人;或全家出游,或情侣漫步。
或看夕阳西下,或看旭日东升,或看紫气升腾,或看轻岚弥漫。在城子古村落,不用刻意去看什么,尽可
以随便走走,跟着穿过村庄的一头老牛随便走,看几条悠闲的狗在村中漫游等等,不一而足,总之,每一
个人在城子都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心境。或失意,或失恋,到了城子,都会被城子的宁静消解。即使正春风
得意,狂傲不羁,到了城子,也会对“得意”下另一种不同的定义。
⑩快离开城子时,我们来到了滇军六十军一八四师师长张冲小学时的学堂。说学堂,其实就是一个小
院落,正面一间简易的土掌房,上下两层,一楼上课,二楼住人,里面还供了张冲像。因为刚写完抗日题
材电视剧《锻刀》不久,曾认真查阅过滇军的抗战史,对张冲十分崇敬,我怀着一颗虔诚之心,上楼看了
其早年休息读书的简易之所。这位曾经在台儿庄战役和禹王山战役中让日军闻风丧胆的抗日英雄、竟然就
是从城子古村这间简易的土掌房里走出去的。正是他,用城子村彝家汉子铁打的肉身,筑起了一道保家卫
3
国的精神长城。这种血脉,直到今天,还一直在城子村流淌、曼延……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城子民居建筑格局神奇、独特,这既体现了其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也是历史上攻防战事的需要。
B. 文章引用古人关于城子的记载,概述其发展历史,展现其风貌,表现了城子的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C. 文章写到壮年男女盖房的场景,表明地方政府重视对古村落的保护,这是城子葆有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D. 作者游览城子,感慨万千,任笔端在现实与历史间穿梭,既有生动的现场感,又有厚重的历史感。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②段写城子地理位置极佳,背靠山峦,河流怀抱,意在为下文写城子历史上的繁盛与如今成为
旅游胜地张本。
B. 文章第⑨段巧用排比,整齐和谐,整散结合,富有节奏,借众多游人慕名而来一事展现了城子的魅力。
C. 文章结尾写抗日英雄张冲,画龙点睛,卒章显志,表明城子的文化浸润了世世代代的城子人,影响深
远。
D. 本文语言特色鲜明,质朴而不失雅致,以意役辞,无雕琢涂饰之感,体现出作者自然高雅的审美追求。
8. 作者为什么说“去泸西,城子必去”?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9.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构思特点。
【答案】6. C 7. C
8. (1)城子的地理位置极佳,风景秀丽;(2)城子的民居格局神奇,神秘古朴;(3)城子的居民富有生
活智慧,古村落富有吸引力;(4)城子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9. 选择材料方面:文章围绕中心,选材丰富、自由,不受时空的限制,有存在的现状与历史,也联想到《地
道战》、保家卫国的抗日英雄等,将人、事、物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散而神聚。
组织材料方面:(1)线索清晰。文章以时间、地点的变化为行文线索,贯穿全篇。(2)结构严谨,层次分
4
明。文章内容由城子的历史底蕴,写到城子的新时代内涵,再到城子文化内涵对人的精神浸润,彰显城子
的生命力,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手法多变:历史与现实交织,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虚实结合等。
【解析】
【分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C.“这是城子葆有生命力的重要因素”错,写到壮年男女盖房的场景,意在强调劳苦大众的创造才是城子
葆有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C.“画龙点睛,卒章显志”错,文章的主题内容丰富,有城子的历史底蕴,有城子的新时代内涵,结尾写
到城子文化内涵对人的精神浸润是对主题的深化。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去泸西,城子必去”是具有概括性的句子,理解此句的内涵,需要结合全文。
结合“城子古村落,就贴在这样的山坡上,享尽了背靠山峦、河流怀抱的极佳风水”可知,城子的地理位
置极佳,风景秀丽;
结合“城子的民居,全是土掌房……如此神奇的格局,真可谓家家相通,户户相连,总是让人想起《地道
战》里那些横七竖八的地洞。你还别说,这城子村的民居建筑,还正是有着攻防战事的考虑”可知,城子
的民居格局神奇,神秘古朴;
5
结合“原来,每家每户的楼顶上都留有一个小孔,刚打下来的玉米粒……这些生存技艺似乎不起眼,但我
想,就是当年叱咤风云的昂贵土司,也不一定会想到他的后人竟然会有如此发明创造吧!是啊,历史,从
来都是普通劳苦大众创造的。这话,到了今天,依然是那样有生命力”“这样的古村落,成了摄影家的天
堂,成了驴友们的最爱”可知,城子的居民富有生活智慧,古村落富有吸引力;
结合“走在城子古村,一条条古街巷通向村庄的深处和高处,或横或竖,或直或弯,无不透露出这个古村
落的神秘。地上是清一色的石板,经过村民和游人经年累月的踩踏,都磨出了时光的影子”“这位曾经在
台儿庄战役和禹王山战役中让日军闻风丧胆的抗日英雄……筑起了一道保家卫国的精神长城。这种血脉,
直到今天,还一直在城子村流淌、曼延……”可知,城子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艺术构思的能力。
从选择材料方面看,文章写了城子的地理位置极佳,风景秀丽;写了城子的民居格局神奇,神秘古朴;写
了城子的居民富有生活智慧,古村落富有吸引力;写了城子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些内容书写了
城子的历史与现实,丰富而自由,都是围绕城子的丰富内涵来写,形散而神聚,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从组织材料方面,开篇总写“去泸西,城子必去”,然后写地理位置“一个小坝子,一围群山环绕”,写
民居“城子的民居,全是土掌房”,写历史“《广西府志》记载”,写盖房“抬头看那房顶”“一户人家
正请了村里的壮年男女帮助盖房”,写居民“一对中年夫妇正在拧玉米”,写现实的吸引力“这样的古村
落,成了摄影家的天堂”,写学堂“我们来到了滇军六十军一八四师师长张冲小学时的学堂”,这样一路
写来,由城子的历史底蕴,写到城子的新时代内涵,再到城子文化内涵对人的精神浸润,彰显城子的生命
力,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结合“走在城子古村”“我们去的当天,正值深冬”“走到上台人家”“快离开城子时,我们来到了滇军
六十军一八四师师长张冲小学时的学堂”可知,文章以时间、地点的变化为行文线索,贯穿全篇,线索清
晰。
从写作手法方面,文章写历史“《广西府志》记载”,写现实“抬头看那房顶”“一户人家正请了村里的
壮年男女帮助盖房”,写居民“一对中年夫妇正在拧玉米”“这样的古村落,成了摄影家的天堂”,历史
与现实交织;又写“我们来到了滇军六十军一八四师师长张冲小学时的学堂”“正是他,用城子村彝家汉
子铁打的肉身,筑起了一道保家卫国的精神长城。这种血脉,直到今天,还一直在城子村流淌、曼延……”,
虚实结合,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
6
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文章手法灵活多变,彰显了作者高妙的艺术创造力。
2021 届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北面山河
杨海蒂
当我来到陕北的榆林横山,目睹“龙隐之脉”横山山脉穿过黄土高原横亘天际,亲见无定河淌过塞北
沙漠漫延横山全境,我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敬畏。陕北的深冬季节,让我感觉犹如置身于西伯利亚般寒冷,
峁塬上衰草枯黄,刺骨寒风将我的脸抽打得生疼。我瑟缩在超厚的大棉袍里,循着时间的线索,探听四散
于大地之上的历史回响。
踏足横山这座古城,古堡古寺很多,建筑艺术一脉相承。始建于明代的响水堡龙泉大寺,是横山规模
最大的寺庙,其名源于寺内的龙井。响水堡盘龙寺闻名遐迩,史志记载,盘龙山"横江怪石,盘绕无定河
边,远望若踞河中,石如盘龙,故名",盘龙寺因山得名。然而,比起大名鼎鼎的波罗堡接引寺,龙泉大
寺和盘龙寺就逊色多了。
波罗,山环水抱,万壑朝宗,秦直道纵贯其境,无定河流贯其境,古长城横贯全境;波罗,北魏建城,
明初建堡,城堡雄踞大漠边关,崛立无定河畔,坐落长城脚下。波罗的来头不得了,《怀远县志》记述:
“波罗堡西山石峻起,上有足形,一显一晦,俗传为如来入东土返西天之所,故构接引寺,供如来像于其
中。”黄云山上的波罗,弥漫着佛光紫气,乃“佛掌上的明珠”“来自天国的地方”。
然而,波罗不只有香火,还有战火;不只有诵经,还有杀伐。所以,在凝紫、重光、凤翥、通顺这四
座城门里,既建有玉帝楼、三官楼、魁星阁、城隍庙、老爷庙等佛道庙宇,也建有总兵关、中协署、参将
府、守备署、炮台、箭楼、钟楼等军事设施。座座城门,气势恢宏;处处城楼,尽显峥嵘。
我非常喜欢波罗的建筑风格,不雕龙画凤,不金碧辉煌,大气不失精致,简约而又典雅。整座城堡呈
灰色基调,有佛门静穆之气,宜于安放心灵。
无论手持玉帛者,还是手持干戈者,无论是无神论者,还是虔诚的佛教徒,这些帝王都有波罗情结:
李继迁驻军于此;李元昊奉佛教为国教,将接引寺定为国寺,将波罗作为粮仓“金窖”;康熙大帝御驾亲
7
征噶尔丹时,专程绕道波罗驻跸礼佛,御笔亲题“接引寺”;乾隆皇帝为接引寺御书“慈悲千古”,并特
赐匾额;嘉庆皇帝钦遗御用红绸,上书“奇佛一座,万古留传”……
登上灵霄塔,远眺无定河,“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悲壮又凄美的诗句,立刻涌上
心头。“无定河边暮笛声,赫连台畔旅人情。函关归路千余里,一夕秋风白发生”,同样令我登高望远,
心中生悲。
雄伟的高原,巍峨的横山,奔腾的无定河,养育了无数横山儿女,塑造了他们独特的精神气质。榆林
地接甘、宁、蒙、晋,又是明清朝廷流放京官之所,历史上多民族的融合,赋予横山人强健的体魄,壮阔
绝域对民众人格的潜移默化,使横山人拥有悍勇刚烈的性格。
天辽阔,地苍茫,残阳似血,山峦如画,望着宇宙八荒,听着天籁之音,心底百转千回,顿生苍凉之
感。“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是文人情调的感伤,陕北劳动人民有自己的情感宣泄方式——吼
信天游。当孤独的牧羊人,失意地踟蹰在拦羊的崖畔上;当辛勤的庄稼汉,孤寂劳作在空旷的圪梁梁上;
当赶牲灵的脚夫,独自行走在荒凉的山道上;当窑前院落的婆姨,思想起离家远行的那个人……信天游就
油然而生脱口而出。高亢悠长的曲调,随天而游跌宕起伏;九曲回肠的歌声,唱尽了人生的况味。横山不
仅孕育了粗犷豪放的信天游,更有横山老腰鼓留存于世。老腰鼓,又称“文腰鼓”,根据庙宇石碑的文字
存证,它出现的年代可追溯到明代中期。古时戍守长城的士兵,身佩腰鼓作为报警工具,发现敌情即鸣鼓
为号。在骑兵阵战冲锋中,也以腰鼓助威,激发将士斗志。打了胜仗,将士击鼓起舞狂欢。边民久居塞上,
也习而为之,于是腰鼓逐渐应用于民间娱乐,演变成激昂刚劲、带有军旅色彩的腰鼓艺术。
声声鼓响融入陕北人的血脉。遥想当年,陕北儿女在响水堡“闹红”,成立农民讲习所,农民运动开
展得轰轰烈烈。之后,数万名横山儿女跟着刘志丹上横山,组建游击队与敌人浴血奋战,游击战争风起云
涌,横山开创出红色根据地、诞生陕北第一个红色政权,为创建陕甘宁边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载
入史册的横山起义(波罗起义),为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打开了通道,为建立新中国作出了卓越贡献。
走在横山大地上,脚下是世界上最广最深的黄土,随处可触摸到历史的印痕,随时可感受到历史散发
的华光,时刻倾听到那激越昂扬的历史交响。
我对横山高山仰止。
(选自《北京文学》2019 年第 11 期,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8
A. 文章首段写作者深冬季节来到横山,寒风刺骨,衰草枯黄,写出了陕北地区的艰苦环境,奠定了文章
感情基调。
B. 文章引用《怀远县志》的记载,将接引寺的来历与其民间传说关联起来,写的是接引寺的名气及其文
化传承。
C. 文章叙述波罗四座城门时,详细列举了玉帝楼、总兵关等佛道庙宇和军事设施,主要是表现建筑的气
势恢宏。
D. 作者在敬畏中展开文章,在景仰中收束全文,表现出横山山水人文使作者情感发生了变化,思想得到
了升华。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带领读者游览横山古城,领略现实与历史的风景,给读者带来真实贴切的
艺术感受。
B. 文章引用边塞诗中悲壮凄美的诗句,以实写的手法写出亲人离散的惨境,引起作者的伤感,增加了文
章的诗意。
C. 文章用因水得名的龙泉寺和因山得名的盘龙寺衬托波罗堡接引寺,突出了接引寺浓厚的文化气息和深
厚的历史底蕴。
D. 文章不以描写自然景色为主,而是侧重对横山文化、历史的叙写与情感抒发,使读者受到了历史与文
化的精神洗礼。
8. 文章为什么要详细叙写波罗?请结合文本分析。
9.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气为主”,“气”指文学作品的内在精神。请分析文本体现的“气”。
【答案】6. D 7. B
8. ①波罗孕育了横山文化,养育了横山儿女,塑造了他们的精神气质;②丰富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历
史气息。
9. ①描写横山古堡古寺气势恢宏,历史悠久的文化厚重之“气”。②表现横山儿女强健、悍勇、刚烈的精
神之“气”。③表现信天游、老腰鼓粗犷有力、激昂刚劲的豪放之“气”。④叙写横山儿女浴血苦战,为
9
革命作出重大贡献的奋发之“气”。
【解析】
【分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A.“奠定了文章感情基调”错误。开头的景物描写是客观实写,后文所写情感基调是高昂、积极、乐观、
向上的,比如结尾写“走在横山大地上,脚下是世界上最广最深的黄土,随处可触摸到历史的印痕,随时
可感受到历史散发的华光,时刻倾听到那激越昂扬的历史交响”,这样的自然环境除了是一些诗文的请按
基调外,还具有反衬效果。
B.“文化传承”错误。除了突出名气,还丰富了文本内容,增强了文化底蕴,使文章显得更厚重,民间传
说具有神话色彩提升阅读趣味。
C.“建筑 气势恢宏”错误。原文信息是“座座城门,气势恢宏;处处城楼,尽显峥嵘”“我非常喜欢波
罗的建筑风格,不雕龙画凤,不金碧辉煌,大气不失精致,简约而又典雅。整座城堡呈灰色基调,有佛门
静穆之气,宜于安放心灵”,可见选项说建筑“气势恢宏”不准确,张冠李戴,这是城门的特点。“佛道
庙宇”“军事设施”等“峥嵘”“静穆”“大气不失精致,简约而又典雅”。
故选 D。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实写”和“引起作者的伤感”错误。“‘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悲壮又凄美的诗句,
立刻涌上心头。‘无定河边暮笛声,赫连台畔旅人情。函关归路千余里,一夕秋风白发生’,同样令我登
高望远,心中生悲”,可见引用诗句属于联想想象、虚写,悲伤是登高远望而生,诗句引发的是悲壮凄美。
可见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 B。
【8 题详解】
1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段落内容及作用的能力。
首先找到相关文句,然后理解分析思想内容和表达效果。
首先是为了对比突出,“盘龙寺因山得名,然而,比起大名鼎鼎的波罗堡接引寺,龙泉大寺和盘龙寺就逊
色多了”。
其次通过写“波罗,山环水抱,万壑朝宗,秦直道纵贯其境,无定河流贯其境,古长城横贯全境; 波罗,
北魏建城,明初建堡,城堡雄踞大漠边关,崛立无定河畔,坐落长城脚下”,表现历史文化悠久,源远流
长。
然后通过“波罗的来头不得了,《怀远县志》记述:‘波罗堡西山石峻起,上有足形,一显一晦,俗传为
如来入东土返西天之所,故构接引寺,供如来像于其中。’黄云山上的波罗,弥漫着佛光紫气,乃‘佛掌
上的明珠”“来自天国的地方’”,给人神秘奇幻之感,增强可读性吸引力,引文具有文化底蕴,耐人寻
味,增添文采美和厚重感,丰富了文章内容。
最后结合“座座城门,气势恢宏;处处城楼,尽显峥嵘”“我非常喜欢波罗的建筑风格,不雕龙画凤,不
金碧辉煌,大气不失精致,简约而又典雅。整座城堡呈灰色基调,有佛门静穆之气,宜于安放心灵”,可
见是为了突出特点、风格、气韵,结构上为下文写人文精神做铺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的历史文化
养育了这一地区人民粗犷豪放、乐观坚强的精神品质,也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解读思想感情的能力。
结合一到六等段“我瑟缩在超厚的大棉袍里,循着时间的线索,探听四散于大地之上的历史回响”“踏足
横山这座古城,古堡古寺很多,建筑艺术一脉相承。始建于明代的响水堡龙泉大寺,是横山规模最大的寺
庙,其名源于寺内的龙井。”“乾隆皇帝为接引寺御书‘慈悲千古’,并特赐匾额”“座座城门,气势恢
宏;处处城楼,尽显峥嵘”“我非常喜欢波罗的建筑风格,不雕龙画凤,不金碧辉煌,大气不失精致,简
约而又典雅。整座城堡呈灰色基调,有佛门静穆之气,宜于安放心灵。嘉庆皇帝钦遗御用红绸,上书‘奇
佛一座,万古留传’”分析,可见答案①描写横山古堡古寺气势恢宏,历史悠久的文化厚重之“气”。
结合第八段“雄伟的高原,巍峨的横山,奔腾的无定河,养育了无数横山儿女,塑造了他们独特的精神气
质。榆林地接甘、宁、蒙、晋,又是明清朝廷流放京官之所,历史上多民族的融合,赋予横山人强健的体
魄,壮阔绝域对民众人格的潜移默化,使横山人拥有悍勇刚烈的性格”,得出答案②表现横山儿女强健、
11
悍勇、刚烈的精神之“气”。。
结合第九段“横山不仅孕育了粗犷豪放的信天游,更有横山老腰鼓留存于世。老腰鼓,……在骑兵阵战冲
锋中,也以腰鼓助威,激发将士斗志。打了胜仗,将士击鼓起舞狂欢。边民久居塞上,也习而为之,于是
腰鼓逐渐应用于民间娱乐,演变成激昂刚劲、带有军旅色彩的腰鼓艺术”,得出答案③表现信天游、老腰
鼓粗犷有力、激昂刚劲的豪放之“气”。
结合第十段“声声鼓响融入陕北人的血脉。遥想当年,陕北儿女在响水堡‘闹红’,成立农民讲习所,农
民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之后,数万名横山儿女跟着刘志丹上横山,组建游击队与敌人浴血奋战,游击战争
风起云涌,横山开创出红色根据地、诞生陕北第一个红色政权,为创建陕甘宁边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
来,载入史册的横山起义(波罗起义),为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打开了通道,为建立新中国作出了卓越贡献”,
得出答案④叙写横山儿女浴血苦战,为革命作出重大贡献的奋发之“气”。
2021 届山东省烟台市高三高考诊断性检测(一模)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花开了又谢
严平
陈佩琪离开家的时间是 1937 年 11 月,安徽芜湖一个初冬还不冷的日子。她才二十三岁,剪着短短的
头发,穿着格布做的旗袍,丰润的脸庞上一双亮亮的眼睛充满着对未来的憧憬。她喜欢演戏,在学校的演
剧活动中扮演过《雷雨》中的繁漪。那天的日记里,她写道:“早晨,悄悄地将所有要带的东西都整理好
了,我的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不知是甜也不知是苦。下午,他们大家都去瞧抗敌剧团的戏,我没去,
留在队里。我要去了,若在路上或戏院内碰着母亲或父亲,那就糟糕,我是决定走不成了,因我此次走,
父母不允许,是偷偷走出来的,所以既出来了,就不能让他们再看到,一看到决计逃不了的。”(《陈佩
琪日记《摘抄》,《壮绝神州戏剧兵》湖南文史杂志社 1990 年)
能够找到的关于陈佩琪的材料很少。在抗敌演剧队八队(后改为剧宣六队)几十年后整理的大事记中,
11 月,只有这样几句:“叶向云、田价人、陈佩琪、王问奇入队,吴剑平离队,全队十八人,较长时间内
就由这十八人坚持工作。”我还看到了演剧队这个时期的两幅照片:一幅是队员们的合影,遗憾的是照片
非常模糊且没有人物注明,我猜想佩琪就在其中却根本无法加以辩认;另一幅是话剧《生路》的剧照。该
12
剧被称为八队艺术创作上的“重要里程碑”。作品描写日军入侵后,有人投降做了汉奸,有人奋起反抗寻
得生路的故事。后来,这部戏作为保留节目演出了五十多场,一直演到 1942 年,每次演出观众反响都非
常强烈,其他演剧队也陆续演出了此剧。1938 年初,首演《生路》的时候,陈佩琪扮演女儿秀英,叶向云
扮演父亲——这是一个出身书香门第的老举人,原以为只要做一个顺民就能够躲过劫难,孰料日本人来了,
逼他交钱交粮,连女儿都要交出去。照片拍摄的正是这一刻。舞台上,在一伙强盗中间,老举人泪流满面
颤抖着伸出双手扑向女儿,女儿被日本人拉扯着往外走,她挣扎着发出喊叫,转身望着父……这或许是佩
琪留下的唯一剧照了,可以看到年轻的她体态柔韧,形象质朴,感情充沛,表演十分逼真。
佩琪就这样满怀热情地投入抗战洪流中、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她除了当演员,还创作了独幕剧《回
山》,与人合编《女义勇军》,导演独幕剧《焦土抗战》……她充满活力,也很有才华。那张美丽动人的脸
庞虽然被风吹得黝黑粗糙起来,却依然遮掩不住青春的魅力。
然而,对于一个从小生长在优裕的家庭环境、没有经历过什么磨难的女孩子来说,危险是随时都可能
降临的。三月的时候,她就生病了,她意识到死亡离自己很近,却没有退缩;她本可以离队回到父母身边,
却选择了坚持。她更加努力地工作,努力地与疾病抗争,她的生命之花在残酷的环境中经受着风吹雨打的
蹂躏却顽强地统放着——并且,在工作中她和同队的男伙伴谈恋爱了。即便是在战争中,爱情也来得那么
自然,不可阻挡。他们一起谈论工作上的问题;一起研究剧本,细心地帮助对方修改;一起在生活上相互
鼓励和支持……当佩琪发现他们之间的感情已经超出团体伙伴之间的“互爱”时,她陷入了一种甜蜜的迷
茫中。
我读着她留下的不多的日记。在日记中她讲述自己爱的感觉。爱情的突如其来让她有些手足无措,但
又是那么热烈、发自内心。然而,他们毕竟是在一个团体中,摆在他们面前的工作是繁重的,因而在感情
的漩涡中佩琪要求自己保持理性的声音,要有“陕北恋爱的三原则——不妨碍工作,双方自愿,不妨碍他
人。要坚强地把握,那么我们才能算是抗战时期中的真正恋爱生活,否则我宁愿将它抛到九霄云外……”
她细细地写着,沉醉在感情的甜蜜中……所有这一切,对一个才二十三岁的女孩子来说是那么珍贵,但远
处的炮声却在提醒她不能忘记自己所处的时代和肩上的责任。她写得那么坦率和投入,隔着漫长的岁月,
我感受着她情感的起伏,也似乎看到她春天里娇美的身影,听到她月光下清脆悦耳的笑声……无论是当年
浴血的战场上,还是今天远离了残酷战争的日子里,那身影和笑声都让人感到温暖和美丽。
日记突然中断了,是她没有写下去,还是写了没有保留下来?在八队的大事记中,1938 年 9 月同样有
着极为简洁的交代:“早期参加救亡八队的女队员陈佩琪,编队期间重病不起,终以伤寒病逝武汉。”这
正是演剧队接受三厅整编的时候,年轻的队员们高举队旗满怀希望,喊着响亮的口号,奔跑在学校的操场
13
上,而佩琪却与这一切无缘。事隔多年,编写大事记的队友已经从青年变为历尽沧桑的老人,他们用极其
简单的文字记述团队每一次的生死别离,没有感情的流露,更没有哀伤的宣泄,因为死亡对于他们来说早
就习以为常,他们的心在战争的磨砺中已如岩石般坚强。但即便如此,透过这寥寥数语我也依然能想象到,
当年,年轻的演剧队员们面对风雨同舟的伙伴突然离去,心里的创伤会有多么重,而那个她所爱着也深深
地爱着她的人又会有多么透彻心骨的痛。
死神对女人不会有丝毫怜惜,读着佩琪的日记,我无言。
(节选自严平《她们走向战场》,《收获》2015 年 6 月,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提到陈佩琪离家时间是“1937 年 11 月”,说明其在卢沟桥事变后不久即投入抗战洪流,为表
现人物提供了背景。
B. 离家之时陈佩琪的心中可谓“甜苦交加”,“甜”有即将投身抗战的新奇感和兴奋感,而“苦”主要
源于父母对自己的阻拦。
C. 文章对话剧《生路》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既因为这是了解佩琪非常重要的史料,又因为故事本身也
暗示了她自身的命运。
D. 文章对佩琪爱情的描述真实感人——甜蜜而又慌乱,热烈却不乏理性,充分展现出人物丰富的内心活
动和高尚的精神品质。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两次提到陈佩琪“才二十三岁”,强调意味明显,突出了她虽年纪轻轻却极富主见、意志坚定且
勇于担当,流露出作者敬佩之情。
B. 文章中的几处肖像描写更能够让读者对陈佩,美好生命的陨落感到痛惜,文章结尾“我无言”三个字
则进一步强化了对战争的痛恨。
C. 文章通过佩琪毅然决然离家、潜心投入戏剧创作、带病坚持工作、冷静对待个人情感等典型事件,刻
画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主人公形象。
D. 作者在行文中引述了大事记寥寥数语的简短记录,表面上看似平淡冷静,实际上蕴含着深深的情感,
14
充满感人的力量,极具艺术张力。
8. 作者以“花开了又谢”为题,寄寓丰富。请结合文意,进行简要说明。
9. 作者采用了陈述历史事实与抒发主观感受交叉行进的行文方式,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这样写有哪些好
处。
【答案】6. C 7. B
8. “花开”喻指陈佩琪青春之花因充满活力而魅力无穷,爱情之花因自然、甜蜜、热烈、理性而温暖美丽,
生命之花因置身抗战洪流、饱经风吹雨打而顽强绽放,饱含着作者对其生命的崇高礼赞;而花“又谢”则
意味着青春不再、爱情终止、生命已逝,流露出作者对其英年早逝的深深叹惋。
9. ①在真实描述人物事迹的同时,又融合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和行为品质的评点,使人物形象更加立
体丰满;②在客观展现烈士当年历史价值的同时,又融入了对其当下现实意义的思考,使文章的主题更加
深刻;③在冷静陈述事实的同时,又流露出真挚强烈的情感,使文章更具文学性与感染力。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C.“故事本身也暗示了她自身的命运”错误。话剧《生路》描写的是日军入侵后,有人投降做了汉奸,有
人奋起反抗寻得生路的故事。与佩琪的人生没有关联,佩琪是女儿秀英的扮演者。
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文章结尾‘我无言’三个字则进一步强化了对战争的痛恨”错误。作者说“死神对女人不会有丝毫怜
惜,读着佩琪的日记,我无言”,是因为作者对佩琪的早逝感到无奈与痛惜。
故选 B。
15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标题含义的能力。
“花开了又谢”是陈佩琪短暂的一生的概括。“花”指陈佩琪。
由“这或许是佩琪留下的唯一剧照了,可以看到年轻的她体态柔韧,形象质朴,感情充沛,表演十分逼
真”“佩琪就这样满怀热情地投入抗战洪流中……她充满活力,也很有才华。那张美丽动人的脸庞虽然被
风吹得黝黑粗糙起来,却依然遮掩不住青春的魅力”“即便是在战争中,爱情也来得那么自然,不可阻挡”
分析可知,作者介绍了陈佩琪充满着活力与热情的青春,她绚烂而美丽的爱情,她饱经风吹雨打而顽强绽
放人生,故“花开”喻指陈佩琪充满活力而魅力无穷的美好年华;喻指自然、甜蜜、理性而温暖的爱情;
喻指置身抗战洪流、饱经风吹雨打的生命;“花开”是作者对陈佩琪生命的崇高礼赞。
由“而那个她所爱着也深深地爱着她的人又会有多么透彻心骨的痛”“日记突然中断了,是她没有写下去,
还是写了没有保留下来?在八队的大事记中,1938 年 9 月同样有着极为简洁的交代:‘早期参加救亡八队
的女队员陈佩琪,编队期间重病不起,终以伤寒病逝武汉。’”分析可知,陈佩琪在最美好的年纪陨落,
故“花谢”,意味着青春不再、爱情终止、生命已逝,流露出作者对其英年早逝的深深叹惋。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结构特色的能力。
作者在介绍陈佩琪的人生历程时,采用了陈述历史事实与抒发主观感受交叉行进的行文方式。作答这样的
行文方式的好处,需要从文中找出具体的文句分析佐证。
如,在记叙陈佩琪首演《生路》的剧照时,作者先介绍照片的内容“舞台上,在一伙强盗中间,老举人泪
流满面颤抖着伸出双手扑向女儿,女儿被日本人拉扯着往外走,她挣扎着发出喊叫,转身望着父……这或
许是佩琪留下的唯一剧照了,可以看到年轻的她体态柔韧,形象质朴,感情充沛,表演十分逼真”,而后
又对人物进行评点,这样就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如,在记叙陈佩琪潜心投入戏剧创作“她除了当演员,还创作了独幕剧《回山》,与人合编《女义勇军》,
导演独幕剧《焦土抗战》……”作者客观展现了烈士当年历史价值,同时“但即便如此,透过这寥寥数语
我也依然能想象到,当年,年轻的演剧队员们面对风雨同舟的伙伴突然离去,心里的创伤会有多么重,而
那个她所爱着也深深地爱着她的人又会有多么透彻心骨的痛”又融入了对其当下现实意义的思考,使文章
的主题更加深刻。
16
如“1938 年 9 月同样有着极为简洁的交代:‘早期参加救亡八队的女队员陈佩琪,编队期间重病不起,终
以伤寒病逝武汉。’”“当年,年轻的演剧队员们面对风雨同舟的伙伴突然离去,心里的创伤会有多么重,
而那个她所爱着也深深地爱着她的人又会有多么透彻心骨的痛”,写到她的早逝时,表面上看似平淡冷静,
实际上蕴含着深深的情感,使文章更具文学性与感染力。
2021 届山东省淄博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停战令后
魏巍
1 板门店,于昨天上午度过了它最繁华的日子之后而冷落下来。昨天上午十时,这个仅有三座茅屋的
小小的村庄,在完成它的历史任务之前,演出了最后也是最热闹的一场,金日成元帅和彭德怀司令员也来
到这里,同美军上将克拉克一起在停战协定上签了字。
2 这是三年半来第一个安静的夜,没有枪声、炮声、飞机声和炸弹声的夜。彭总情不自禁地走出屋子,
不知什么地方已经响起了锣鼓声。他回到屋里,躺在床上,想睡也睡不成了。从中南海的紧急会议到北京
饭店的不眠之夜,从与毛主席的单独谈话到再跨征鞍,当时他觉得肩负的任务是何等沉重!可是经过三年
来的惊涛骇浪,这个任务总算完成了。这使他感到欣慰。这次他到这里来,本来计划在签字之后要到第一
线看望看望战士们,现在这种愿望更强烈了……
3 彭总一行,在先头师略事休息,随后就由师长洪川乘吉普车在前引路,继续向白岩山进发。中午过
后,彭总望见前面一带山岭,就像白玉屏风一般,就知道白岩山已经到了。
4 彭总下车一看,前面十字路口大杨树下站着两个军人,似已等候多时,就立刻不高兴地说:“不是
叫你不要打电话吗?”
5“我怕他们准备不及……”洪川红着脸说。
6“有什么可准备的?”彭总瞪了他一眼,“都是自家人,搞这一套旧东西干什么?”
7“彭总,”洪川笑着辩解说,“这也不是对您,别的首长来了也是这样。”
17
8“那也不对!”彭总严厉地说,“不论什么人,都不要搞这一套!”
9 洪川做了介绍。然后大家一起上车,向村里驶去,在一座茅舍前停了下来。
10 彭总的脾气和风格是全军都知道的,尤其是在下面吃饭的问题使人为难。如果准备的好了,那是肯
定要挨骂的;如果弄得太不像样,又使人过意不去。这次倒好,这里刚刚打过仗,许多老百姓还没有回来,
东西很难买,只好打开几个从祖国运来的罐头,炒了一些鸡蛋粉,弄了一个炒辣椒下饭。这个小“宴会”
就设在茅屋里,大家盘膝而坐。吃饭时,大家心里十分不安,而彭总却特别满意,吃得满头大汗。自始至
终,笑容满面,问这问那,没完没了。
11“有个战斗英雄郭祥,不是这个部队的吗?”
12“是,是我们的一营营长。”团政委周仆连忙答道,“最后这一仗他打得很好,负伤以后坐在担架
上还指挥呢。”
13“伤重不重?”
14“一条腿断了。”
15 彭总停住筷子,关切地问:“还能治好吗?还能不能回到部队?”
16“已经送后方了,还没有回信。”
17 彭总叹了口气,把碗放在小炕桌上:“你们应当去看看他!”
18“是的。”周仆说,“这的确是一个好干部。二次战役起了很大作用。敌人南北两面夹击,又是飞
机,又是坦克,他的队伍就像钉子一样钉在那里,硬是一动不动,真有点英雄气概!”
19 彭总若有所感地说:“选干部就要选这样的人!对革命忠诚、老实、勇敢、大公无私。在关键时刻,
这种人一个可以顶一百个、一千个。”
20 饭后,大家劝彭总休息一下,彭总认为时间紧张,还是抓紧时间去看看战士。于是,去看了几个连
队,最后来到三连时,已经快要夕阳衔山了。
21 当彭总一行来到山下,三连连长和指导员赶快下山来接。附近的十几个战士也围拢过来。彭总看见
这些生龙活虎的小伙子,心里着实高兴,就同他们道了辛苦,一个一个都亲切握手。
22 人群中有一个年纪最小的战士,眨巴着一双猫眼,望着彭总笑眯眯的,圆乎乎的脸上还露出两个酒
18
窝。彭总同他的眼光相遇,就笑着问道:“你这个小鬼,叫什么名字?”
23 小鬼红了红脸,没有马上答出来。三连长代他答道:“他叫杨春。”
24 彭总又问:“小鬼,这次停战你觉得怎么样?高兴吗?”
25“高兴。”杨春答道,“就是有点不够解气。”
26“我们消灭了那么多敌人,怎么能说不解气呢?”
27“没有把敌人赶到大海里嘛!”
28 大伙笑起来。
29 杨春开始还有点胆怯,经过一阵谈话,好像已经同彭总很熟的样子,两个猫眼眨巴眨巴地望着彭总,
认真地问道:“司令员,我提一个问题行吗?”
30 彭总笑着说:“好好,你提。”
31 杨春舔了舔干裂的嘴唇,说:“现在已经停战了,我们呼啦一走行吗?”
32“你说呢?”
33“我说不行。”
34“为什么?”
35 杨春指了指四处荒芜的土地和倒塌的房舍,说:“你看,帝国主义糟蹋成这个样子,老百姓可吃什
么呀?我们总得帮助他们搞搞建设再走。”
36 彭总不觉心中一热,没有想到这个看去还是个孩子的战士,竟同自己想的一样。
37 望了望面前的小山岗,彭总正要举步上山,三连长上前拦住说:“司令员,上面正在掩埋烈士呢,
还是不要去了。”
38“怎么,人死了就不要去了?”彭总瞪了他一眼,径自向山上走去。彭总一面走,一面察看着墓前
的木牌。那些木牌上都分别写着烈士的姓名、年龄、职务和家乡住处。当他发现有几座坟前没有插木牌时,
就停住脚步,对三连长说:“这里怎么没有插木牌呀?”
19
39“有一些还没有查清楚。”三连长面有难色地说。
40“不要怕麻烦!”彭总说,“可以找他们连队的人来亲自辨认。不是这些牺牲的同志,我们怎么来
的胜利?”
41 彭总默默地脱下军帽肃立着,站了很久很久……热泪,从他露出白鬓发的面颊涔涔而下。
42 那边,像白玉屏风般的白岩山,已被夕阳染成金红,显得更加壮丽了。
(有删改)
注:本文节选自《东方》第六部《凯歌》。《东方》是魏巍的代表作,1982 年获第一届茅盾文学奖。作家丁
玲说:“《东方》是一部史诗式的小说,它是写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创造的宏伟业绩的史册,
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是一座雕塑了各种不同形象的英雄人物的丰碑。”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用“最繁华”“最热闹”等词语交代签字仪式给小村庄增添了光彩和生机,也暗示板门店将被
载入史册。
B. 本文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对战斗英雄郭祥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刻画,突出了他的英雄
气概。
C. 小战士杨春提出的关于停战后志愿军还应该帮助朝鲜人民搞搞建设再走的建议,引发了彭总的共鸣和
感慨。
D. “像白玉屏风般的白岩山,已被夕阳染成金红,显得更加壮丽了”,既写了美丽的风景,也渲染了悲
壮的气氛。
7. 下面对文中画线部分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没有枪声、炮声、飞机声和炸弹声的夜”带给人们和平的欣慰,也让读者联想到之前战争的激列与
残酷。
B. “从中南海的紧急会议……到再跨征鞍”,既写了彭总接受任务、挂帅出征的过程,也突出了责任重
大和时间紧迫。
C. “经过三年来的惊涛骇浪,这个任务总算完成了”是对抗美援朝取得胜利的总结,“惊涛骇浪”突出
20
了战争的惊险与艰难。
D. “现在这种愿望更强烈了”,其原因是彭总担心停战可能会让战士们掉以轻心、放松警惕,也引出下
文和战士们的交流。
8. 本文对话描写有何特点?请简要概括。
9. 彭总看望战士的系列活动,表现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 B 7. D
8. (1)人物对话富有个性,符合人物的身份。(2)通过人物语言展现人物多样性格。(3)通过人物对话
推动小说情节发展。(4)富有生活气息。
9. (1)不讲排场,反对旧俗套。比如到连队时,看到两个军人前来迎接就批评说“不论什么人,都不要
搞这一套”。(2)生活俭朴,反对铺张。在下面吃饭时,准备得好,就要挨骂;家常便饭,反而特别满意。
(3)关爱战士,坦率真诚。如深情询问战斗英雄郭祥的情况,并给予高度评价。(4)平易近人,善于倾
听意见。与小战士杨春的谈话,和蔼可亲,毫无架子。
【解析】
【分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能力。
B.“正面描写”分析错误,没有正面描写,都是通过别人介绍。
故选 B。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相关语段含意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D.“彭总担心停战可能会让战士们掉以轻心、放松警惕”理解错误,应该是关心体贴战士们。
故选 D。
21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艺术特色(描写手法)的能力。
结合“没有把敌人赶到大海里嘛!”可见杨春具有孩子气,天真单纯可爱,从而归纳出答案(1)人物对
话富有个性,符合人物的身份。
结合“那也不对!”“不论什么人,都不要搞这一套!”可见彭总对待原则性问题严厉的一面,结合“小
鬼,这次停战你觉得怎么样?高兴吗?”可见彭总的和蔼可亲的一面从而得出答案(2)通过人物语言展
现人物多样性格。
结合“望了望面前的小山岗,彭总正要举步上山,三连长上前拦住说:‘司令员,上面正在掩埋烈士呢,
还是不要去了。’‘怎么,人死了就不要去了?’彭总瞪了他一眼,径自向山上走去”,可以归纳出(3)
通过人物对话推动小说情节发展。
结合“我们消灭了那么多敌人,怎么能说不解气呢?”“现在已经停战了,我们呼啦一走行吗?”“你看,
帝国主义糟蹋成这个样子,老百姓可吃什么呀?我们总得帮助他们搞搞建设再走”,可见对话描写富有生
活气息。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结合“彭总下车一看,前面十字路口大杨树下站着两个军人,似已等候多时,就立刻不高兴地说:‘不是
叫你不要打电话吗?’”“‘有什么可准备的?’彭总瞪了他一眼,‘都是自家人,搞这一套旧东西干什
么?’”,可见答案(1)不讲排场,反对旧俗套,不高高在上享受官员待遇。
结合“彭总的脾气和风格是全军都知道的,尤其是在下面吃饭的问题使人为难。如果准备的好了,那是肯
定要挨骂的;如果弄得太不像样,又使人过意不去。这次倒好,这里刚刚打过仗,许多老百姓还没有回来,
东西很难买,只好打开几个从祖国运来的罐头,炒了一些鸡蛋粉,弄了一个炒辣椒下饭。这个小‘宴会’
就设在茅屋里,大家盘膝而坐。……而彭总却特别满意,吃得满头大汗”,可见答案(2)生活俭朴,反
对铺张,不搞特殊化,不摆架子,讲求官民平等。
结合“当彭总一行来到山下,三连连长和指导员赶快下山来接。附近的十几个战士也围拢过来。彭总看见
这些生龙活虎的小伙子,心里着实高兴,就同他们道了辛苦,一个一个都亲切握手”“杨春开始还有点胆
22
怯,经过一阵谈话,好像已经同彭总很熟的样子,两个猫眼眨巴眨巴地望着彭总,认真地问道:‘司令员,
我提一个问题行吗?’”“彭总笑着说:‘好好,你提。’”可见答案(3)和(4)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关爱战士,坦率真诚,善于倾听意见。
山东省日照市 2020-2021 学年下学期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路标
王愿坚
天边上,最后那一小块挂着晚霞的云彩,轻轻飘闪了一下,眨眼工夫就消失了。夜色,像块奇大无比
的灰布,悄悄地伸展开来,罩住了整个草地。
通信员罗小葆一手拄着那根用来探路的木棍子,一手抓着腰间那块小木牌,呆呆地看着这夜幕四合的
情景,不知要往哪里走。
过去的六天里他都是跟在连队里走的,他用不着打问路线,用不着辨别方向,只要把自己那块心爱的
小木牌往老班长背包上一挂,瞅着它一步不落地走就行了。那块识字木牌,比一本书略大点儿,刮得溜平,
上面还刷了两遍桐油。这是在遵义地区休整时,老班长给他做的。从那时候起,他每天请小文书在上边写
上几个生字,然后一边走,一边认。
谁想到就在今天中午时分,部队遭到了突袭,老班长在战斗中负了重伤。就在老班长被扶上担架的时
候。他突然挣扎着欠起了身,把识字牌递到小罗手里,指着上面新写的“北上抗日”四个字,问道:“都
认识啦?”
“认识……”小罗的喉咙哽住,说不下去了。他扑在了老班长的怀里。
“意思呢,一定要搞清楚,这是个战略问题哩!”老班长把小罗抱紧了,像过去一样讲起来,“毛主
席说过,往北走,出草地,到陕北,去……”他急剧地喘息起来。
“去迎接抗日高潮!”小罗一下子把话接过来。
23
他想起要去给老班长弄点儿水喝。可当他找来了一小碗干净的清水的时候,连队已经走远了。于是,
他掉队了。到了这时,他才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跟在队伍的行列里是多么幸福,也真正感到了辨别方向的重
要。
一个个草墩被他踩到了脚底下,一道道烂泥河沟被他跨过了……
忽然,在他的眼前出现了一星火光。这火光,被草地的水汽笼罩着,发出一环环色彩斑斓的光圈,映
照着这黑沉沉的草地,也照亮了罗小葆的心头。
一堆堆篝火余烬的旁边,同志们有的躺着,有的背靠背坐着,都在香甜地睡着。罗小葆小心地绕过他
们,走向一堆还在燃烧着的篝火边,这才看见在对面还坐着一个同志。只见这个同志坐着一个小衣包,一
只臂肘靠在一只铁皮箱子上,膝盖上搭着一张地图,正在聚精会神地看着,看一会儿,抬起头,凝神思索
一会儿,拿红铅笔在图上做个记号。
他看着那个同志手里的地图,忽然生出了一个念头。这个念头是如此强烈,终于使他憋不住低低地喊
了声:“报告!”绕过火堆,走了过去。
那个同志慢慢地从地图上面抬起了头。
看着那慈祥的笑脸,罗小葆的拘束一下子消失了。他又向前迈了一步,指着地图说:“你是领导同志
吧,你一定知道明天的行军路线……”
“路线,当然有啰!”领导同志抓住了小罗的手,拉他在铁皮箱子旁边坐下,指着地图上的一个红圈,
说道,“看,一直往北,走上半天多点,就是班佑——就走出草地了!”
“真的?!”罗小葆高兴地叫了声。
“来,先开饭!”领导同志用笔杆央起了一粒胡豆,吹了吹,轻轻放到了小罗的手心里,然后从文件
箱上的一个大铜墨盒底下抽出一张纸,动手写起字来。
“不,我也还有任务哩!”罗小葆把擦干净了的识字牌放到领导同志面前,要求道,“我今天的课还
没上呢!同志,教我几个字吧!”
“学习?好!”领导同志看着识字牌,赞许地点了点头。他拿起毛笔,转身把笔尖在身边草叶上的露
珠里蘸了蘸,又在墨盒里匀了匀,挥笔写下了四个大字。
24
他用笔尖指点着,逐字念着:“向、北、前、进!”
罗小葆也跟着念:“向北前进!”
“向,就是方向的向……”领导同志逐字讲解起来。他那浓重的湖南口音,语调很慢,讲得那么仔细,
又那么清楚。
罗小葆用心地听着。随着讲解,在他面前展现了一幅壮丽的情景:浩浩荡荡的红军队伍,正在向着北
方,向着陕北的高原大步前进。
“字,就这么讲。”领导同志讲完了,又和蔼地问道,“那么,为什么要‘向北前进’呢?”
“我们红军要北上抗日。”
“还有呢?”
“还有,”小罗歪着脑袋想了想,“那里有陕北根据地,我们红军可以休息、整顿、发展……”
领导同志点点头,高兴地笑了。他亲切地揽住了小罗的肩膀。
罗小葆念着,认着,写着,把这几个字记在了心坎上。这四个字和领导同志的讲解把他引向了北方,
引进了一个新的天地。仿佛眼前这一堆篝火化成了一簇花,像他家乡的映山红一样的花,这是陕北根据地。
罗小葆醒来的时候,天已亮了。东天上一抹朝霞正在上升、扩展,在广阔的草地的东侧,一轮红日正
跃出地平线,把整个草地照得透亮、火红。
这时,一个背驳壳枪的红军战士走过来,微笑着说:“毛主席要我等部队出发的时候再叫醒你。”
罗小葆惊住了:“毛主席?”
“是啊,昨天你不是和他一起待了半夜?”
罗小葆急问:“毛主席在哪儿?”
“在前边!”警卫员朝北一指,“带着部队出发了。”
罗小葆激动地一跃而起,向着部队走去的方向奋力跑去。
红军长征的部队,正一路路、一行行,踏着开满鲜花的草地,向北走去。他们走着,在没有路的荒凉
25
草地上踩出了路。
罗小葆跑了一程,来到一棵丈把高的树下。他停住了脚,注视着正在走向前来的红军队伍。突然,他
折下了一截树枝,把他那心爱的识字牌牢牢地挂在树杈上。
“向北前进”四个亮闪闪的大字,像一个金色的路标,指向革命进军的方向。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块普通的小木牌,先是作为识字牌,再成为“金色的路标”,意义层层深化,人物形象更突出,主
题更鲜明。
B. 老班长身负重伤依然不忘叮嘱罗小葆要认好、读懂“北上抗日”,体现出老班长不怕牺牲的精神和对
革命路线的坚定。
C. 罗小葆主动问行军路线,领导同志为他写路线、讲路线,并一起讨论路线,写出小罗对“路线”的认
识逐渐深化。
D. 罗小葆把自己心爱的识字牌挂在树权上,是因为毛主席正确的战略思想给了他力量和信心,他想以此
来鼓舞革命同志。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追赶大部队的罗小葆为人物线索,以反复出现的小木牌为事物线索,两条线索相互交织,相互
作用。
B. 小说借罗小葆回忆老班长教自己识字的情形,刻画了老班长形象,倒叙的方式使故事一波三折,增强
了可读性。
C. 画波浪线的句子中,“夹”“吹”“放”等动作描写,刻画了毛主席平易近人、关心爱护普通战士的
形象。
D. 罗小葆与老班长、毛主席、警卫员的三个对话场景,构成了故事主体,有利于推动故事发展,巧妙塑
造人物。
8. 请简要分析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对表现人物心理变化的作用。
26
9. “他,沿着这条路迎来了胜利,还要沿着这条路胜利地走向前去。”这是原作的结尾,你认为保留这
个结尾好,还是删改后的结尾好?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6. B 7. B
8. ①画面由夜色笼罩的沉寂,到朝霞满天、红日东升的明快、富有活力;②烘托出罗小葆由掉队迷路后的
沉重迷茫,到听完毛主席革命路线讲解后的兴奋、充满希望的心理变化。
9. 答案示例一:
保留这个结尾好。①“这条路”一语双关,具有象征意味,增强艺术效果和感染力;②从情节上来看,使
故事有了明晰的结局,给人以希望和力量;③正确路线的指引会让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有力突出“路
标”的作用,深化主题。
答案示例二:
删改后的结尾好。①“像一个金色的路标”,运用比喻,形象生动,照应标题;②“指向革命进军的方向”,
指明了路标的导引作用,给人力量、勇气和希望,深化主题;③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解析】
【分析】
【6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思想内容的能力。
B.“不怕牺牲的精神”错误,当时老班长是身负重伤,体现老班长革命路线的坚定,对通信员罗小葆的关
怀。
故选 B。
【7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分析和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
B.“倒叙的方式使故事一波三折,增强了可读性”错误,第三段到第八段应该是插叙,补充说明罗小葆是
怎么掉队的。
27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点句子的作用的能力。
“夜色,像块奇大无比的灰布,悄悄地伸展开来,罩住了整个草地”,运用比喻修辞,把“夜色”比作“灰
布”,烘托出罗小葆掉队迷路后的沉重迷茫;
“东天上一抹朝霞正在上升、扩展,在广阔的草地的东侧,一轮红日正跃出地平线,把整个草地照得透亮、
火红”,写旭日东升的画面,太阳初生之后草原的颜色,画面由前文的夜色笼罩草地到朝霞满天、红日东
升,自然环境变得明快、富有活力,同时写出罗小葆听完毛主席革命路线讲解后的兴奋、充满希望的心理。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先明确观点,再阐述理由。
比如保留这个结尾好。理由是“这条路”一语双关,既指脚下的道路,又指革命进军的方向,“这条路”
具有象征意味,增强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从情节上来看,罗小葆从迷路到脚下有路,心中有路,使故事有了明晰的结局,从罗小葆身上让人看到了
希望和力量;
毛主席正确路线的指引会让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有力突出标题“路标”的作用,深化革命必将胜利的主
题。
比如删改后的结尾好。“像一个金色的路标”,运用比喻,把“大字”比作“路标”,形象生动,照应标
题“路标”;
“指向革命进军的方向” 毛主席正确的战略思想给了他、给了所有人力量和信心,鼓舞着每一个革命同
志,现在的结尾指明了路标的导引作用,给人力量、勇气和希望,深化主题;
读者效果上,罗小葆的未来是一片光明,革命也会必然取得胜利,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点睛】关于小说阅读需要:1.理清事件发展的线索和过程,把握小说的结构。要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
28
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记叙中具体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再具体分析结构。通过这些就可以
整体把握小说的大致内容了。2.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的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环
境以及细节。小说一共有几个情节,用了几个细节,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主要形象的哪些方面,处于怎样
的环境等。3.鉴赏形象。阅读小说一定要把握形象的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形象哪些具体的特
点,这一形象又有怎样具体的作用。4.归纳作品的主题。通过事物和形象的叙写,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
文中流露出的态度,进而去推测小说的主题。
2021 届山东省济宁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 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遍地应答
韩少功
打开院子的后门,从一棵挂满红叶的老树下穿过,就可以下水游泳了。
风平浪静之时,湖面不再是水波的拼凑,而是一块巨大的整体镜面,让人不知如何是好。你在水这边
敲一敲,水那边似乎也会震动。你在水这边挠一挠,水那边似乎也会发痒。
若是有一条小船压过来,压得水平线撑不住,镜面就可能倾斜甚至翘起-这种担心一度让我紧张。
在这个时候下水难免有些踌躇,有些心怯。扑通一声,令宝贵的镜面破碎,实为一大暴行。好在碎片
经过一阵揉挤,一阵折叠,一阵摇荡,只要泳者不动,待倒影从层层褶皱中逐一释放,渐次舒展和平复,
湖面又会成为平滑的极目一镜。
在通向山外的公路修通之前,这里有很多机船,每天接送出行的农民,还有挑担的,骑脚踏车的,以
及活猪活牛。眼下客船少了,只有几只小渔船偶尔出现。船家大多是傍晚下网,清晨收网,手摇船桨轻点
着水面,静悄悄地来,又静悄悄地去,留下冷清和落寞的湖面,一如思绪突然消失的大脑。
水边常有两样“静物”,那是垂钓的老人和少年。据说老人身患绝症,活不了多久了。但他一心把最
后的时光留在水边,留给自己的倒影。少年呢,中学生模样,总在黄昏时出现。他也许是特别喜欢吃鱼,
也许是惦记着母亲特别喜欢吃鱼,也许不过是要用这种方式来积攒自己的学费。谁知道呢?
29
阵雨扑来时,雨点敲打着水面,打出满湖的水芽,打出升腾的水雾,模糊了水平线。如果雨点敲醒了
水面的花粉,水上就冒出一大片水泡,冷不丁看去,像光溜溜的背脊上突然长满疖子。
几只野鸭惶惶地叫着,大概被这事儿吓着了,很快钻入草丛。
不远处,一条横越水峡的电线上,有个黑物突然直端端砸下,激起水花四溅。我以为有什么东西坠落,
过了片刻才发现,那不是坠物,而是一只鸟突然垂直俯冲,捕获了什么以后,带水的翅膀扑棱扑棱,又旋
回高高的天空,在阳光中播下一串闪闪的水珠。我不知道这种鸟的名字,只记住了它一身蓝绿相杂的迷彩。
还有一只白鹭在水面上低飞,飞累了,先大翅一扬,再稳稳地落在岸石上,让人想起优雅的贵妇,先
把大白裙子一提,再得体地款款入座。它一坐好半天,平视远方,纹丝不动,恍若一尊玉雕。但如果发现
什么情况,玉雕眨眼间就成了银箭。一声鹭鸣撒出去,树丛里就有数十只白鹭跃出,扑棱棱组成数十道白
光,在青山绿水中绽放和飞掠。
它们有时候绕着我巡飞,肯定把我误认为鱼,一条比较奇怪的大鱼,大得让它们不知如何下口;小鱼
也经常围着我巡游,肯定把我当成一只落水的大鸟,同样大得让它们不知如何下口。
不知是什么鱼愣头愣脑,胡乱嘬咬,在我的腿上和腰上留下痒点,其中一口咬得太狠,咬在一个脚趾
头上,痛得我从迷糊中惊醒。我这才发现,钓鱼的“静物”已经走了,天地间全无人迹。
其实,这里还有很多人,只是我看不见罢了。想想看,这里无处不隐含着一代代逝者的残质,也无处
不隐含着一代代来者的原质-物物相生的造化循环从不中断,人不过是这个过程中的短暂一环。对人来说,
大自然是人的来处和去处,是万千隐者在眼下这一刻的隐形伪装之所。有人说,接近自然就是接近上帝。
那么,上帝是什么?不就是不在场者的在场吗?不就是太多空无的实在吗?不就是一个独行人无端的惦念、
向往以及感动吗?
就因为这一点,我在无人之地从不孤单。我大叫一声,分明还听到了回声,听到了来自水波、草木、
山林、破船以及石堰的遍地应答。
寂静中有无边喧哗。
(选自韩少功散文随笔集《山南水北》)
文本二:
在我看来,在中国当代的小说家中,很少有人像韩少功那样将随笔写得那么得心应手,那么睿智。经
30
过办《海南纪实》《天涯》杂志的考验,经过大特区商海浪潮的冲击,他的思想更深刻成熟了,他的文风
更老辣简洁了,他对文学的追求似乎更执著了。他右手写小说,左手写随笔。在随笔的写作中,韩少功天
赋中那种我们称之为智慧的素质被发挥到一种巅峰状态。读着他近年的随笔,我有时会产生出这样一种古
怪的想法:不知随笔这种文体是专为韩少功准备的,还是韩少功天生就应当写随笔?
不管是韩少功无意间碰上了随笔,还是随笔找上了韩少功,韩少功的随笔写得好,却是读过他的作品
的人都公认的事实--那是智慧的独语,是哲学的散文化,也是生活常态的文学化。
随笔是一种需要智慧的文体。智慧不是聪明的滑头和取巧,不是知识的炫耀和卖弄;智慧从根本上说
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境界,一种心血的燃烧。韩少功的随笔,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智慧。不过
他的智慧,不是经院或书斋里的智慧;他的智慧,更多的是来自生活的启示,来自他的生命的激发;他的
智慧,不是体现于某篇文章,某个局部或某个词句,而是化为一种精气流荡于他所有的文字中,并成为他
作品的纹章印记,成为他的人格在随笔中的自然呈现。
(摘编自陈剑晖《智慧的独语-关于韩少功散文随笔的札记》)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我”这个下湖游泳者的视角观察和感受世界,文中直接表现“我”的笔墨不多,却让人感觉
到处处都有“我”的存在。
B. 作者面对镜子般的湖面“不知如何是好”,感觉下水打破湖面“实为一大暴行”,生动传达出视湖水
为有生命之物的微妙心理。
C. 老人和少年像两样“静物”一样在水边垂钓,作者不仅欣赏这样一幅安静的生活画面,更赞赏他们面
对生活磨难时的沉静和坚毅。
D. 静是作者刻意营造的大境界,静中又充满生机勃勃的动,包括阵雨、水鸟、游鱼这样真实可感的动,
也包括意念中的“无边喧哗”。
7. 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选自韩少功散文随笔集《山南水北》,字里行间流荡着一种睿智和精气,是一篇个性色彩鲜明的
“智慧的独语”。
B. 随笔是一种需要智慧的文体,这是它与小说、散文等文体的不同之处,而真正的智慧大都来自生活的
31
启示和生命的激发。
C. 韩少功作为著名作家,写过小说,办过杂志,后来他在随笔这种文体中真正找到了用武之地,文学成
就也达到了巅峰。
D. 凡是读过韩少功作品的人,都认为他的随笔写得好,因为这些作品不耍小聪明,不投机取巧,也不炫
耀和卖弄知识。
8. 请简要赏析文本一中画横线的段落。
9. 文本二认为韩少功的随笔“是哲学的散文化,也是生活常态的文学化”,文本一是怎样体现这些特点
的?
【答案】6. C 7. A
8. ①动词使用新颖贴切,十分传神。如写白鹭栖息时“款款入座”,既拟人化,又切合前文“贵妇”的身
体,妙趣横生;再如写鹭鸣“撒出去”,化无形的声音为有形的物体,生动可感。
②多用比喻修辞手法,富于表现力。“优雅的贵妇”“大白裙子”“玉雕”“银箭”“数十道白光”等多
个喻体,都运用得非常形象恰切。③动静相映,给人深刻印象。先充分描写白鹭的静,“稳稳地”“纹丝
不动”,再突出刻画白鹭的动,“跃出”“绽放和飞掠”,动静前后对比,形象十分鲜明。
9. ①文本一的思想内核是作者对于世界、自然和生命的哲学思考,文体形式却是一篇意境幽远、文采斐然
的散文,这种将哲学散文化写法既有深刻的思想性,又有浓厚的文学色彩。②文本一记述的是作者下湖游
泳这样的寻常的生活情景,呈现出来的是一篇优美耐读的文学作品,作品将生活常态文学化,使读者既能
感受到生活的情趣,又得到了文学的熏陶。
【解析】
【分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更赞赏他们面对生活磨难时的沉静和坚毅”错。由“他也许是特别喜欢吃鱼,也许是惦记着母亲特
别喜欢吃鱼,也许不过是要用这种方式来积攒自己的学费。谁知道呢”可知,作者并不确定少年是否处在
32
人生磨难中。
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的能力。
B.“随笔是一种需要智慧的文体,这是它与小说、散文等文体的不同之处”表述错
误,不能说小说、散文不需要智慧;
C.“他在随笔这种文体中真正找到了用武之地,文学成就也达到了巅峰”于文无据。文中只说韩少功随
笔写得好,“在随笔的写作中,韩少功天赋中那种我们称之为智慧的素质被发挥到一种巅峰状态”,没有
提及“用武之地和文学成就也达到了巅峰”等内容;
D.不合文意,因果关系不能成立。认为写得好的原因是“那是智慧的独语,是哲学的散文化,也是生活
常态的文学化”。
故选 A。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段语言的能力。
从炼字角度看,一些动词如写白鹭栖息时“款款入座”,既拟人化,又切合前文,使用新颖贴切,十分传
神。
从描写角度看,写白鹭像“贵妇”的身体“让人想起优雅的贵妇,先把大白裙子一提,再得体地款款入座”,
读来活泼有趣;再如写鹭鸣“撒出去”,化无形的声音为有形的物体,生动可感;“稳稳地”“纹丝不动”
描写白鹭的静态,再以“跃出”“绽放和飞掠”等词语,来突出刻画白鹭的动态,动静前后对比,形象十
分鲜明,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从修辞角度赏析,运用比喻,“优雅的贵妇”“大白裙子”“玉雕”“银箭”“数十道白光”等都是喻体,
多角度刻画白鹭的形态,形象恰切,极富表现力。
【9 题详解】
33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写作特点的能力。
题干要求分析文本一“哲学的散文化,也是生活常态的文学化”的特点。找到相关内容按要求分析即可。
文本一中,“手摇船桨轻点着水面,静悄悄地来,又静悄悄地去,留下冷清和落寞的湖面,一如思绪突然
消失的大脑”“他一心把最后的时光留在水边,留给自己的倒影”“对人来说,大自然是人的来处和去处,
是万千隐者在眼下这一刻的隐形伪装之所。有人说,接近自然就是接近上帝。那么,上帝是什么?不就是
不在场者的在场吗?不就是太多空无的实在吗?不就是一个独行人无端的惦念、向往以及感动吗”等内容
呈现了作者对于世界、自然和生命的哲学思考,这些思考是这篇文章的思想内核。而文体形式却是一篇意
境幽远、文采斐然的散文,比如划线句子的细腻生动,结尾部分的哲思妙想。这就将哲学思考以散文化的
形式表现了出来,写法既有深刻的思想性,又有浓厚的文学色彩。
文本一记述了作者下湖游泳、老人少年垂钓等寻常的生活情景,叙述语言生动优美,画面温馨怡人,呈现
出来的是一篇耐读的文学作品,这就是作品将生活常态文学化,使读者既能感受到生活的情趣,又欣赏到
高妙的语言艺术,得到了文学的熏陶。
2021 届山东省德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晚会结束,小刘打手电给我照路,走原路回去。一路上我很兴奋。不仅是王芳的演唱,所有的节目都
使我激动。我接触到那么丰富的精神面貌,那么广阔的心灵。
我离开军政治部的那天,到王主任的房里辞了行回来,小刘给我打好了铺盖卷,在住室里等我。他要
回到原来那个连队去。他向我表示了歉意。他虽然高兴回连队,可是他的讲话和举动都流露出依依不舍的
感情。我也不愿意这么匆匆地跟他分别。最后我同他约定过两个月到那个连队去看他。
我并不曾失信。可是我去晚了些,已经是好几个月以后了。这中间我到过几个部队。我常常怀念小刘,
因为我一直没有得到他的消息。我后来忽然听说小刘在的那个连队打了胜仗,把敌人占据的一个无名高地
拿下来了。这些日子为了迎接国庆三周年,为了欢迎第二届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志愿军前沿各个部队都
在打胜仗,到处都听得见这样的说法:“争取立功,迎接亲人。”我听到了许多捷报以后,再得到那个连
队的胜利消息,我很难制止想会见小刘的欲望。过了国庆节,我便动身到那个连队去。我们在坑道里见到
了连长。他已经得到了通知,又热情又亲切地接待我。我和他交谈了半个钟头的光景,便提起小刘的名字,
34
还说我想见见小刘。
“对,对,刘正清,是个好战士!”连长点头说。
我连忙说明我跟刘正清很熟,并且把那次分别的情形也讲了。
“不凑巧,他回国去了。“连长略略皱起眉毛说。
我诧异地问道:“他回国去干什么呢?”我自己马上兴奋地接下去说:“参加国庆节观礼吗?”
连长摇摇头说:“他挂了花,送回去了。”
“他挂了花?伤重不重?”我愣了一下,惊问道。
连长看了我一眼,声音低沉地答道:“两条腿都断了。”我变了脸色,着急地追问:“危险吗?”
连长昂起头说:“这个小青年还嚷着要回朝鲜来打美国鬼子呢!”
“他能回来吗?”我顺口问了这一句。话出口我才觉察到它是多余的了。
连长看了我一眼,激动地说:“要是真依他的话,他一定要回来。那天他跟着我上战场,打到最后,
主峰上还有个敌人的大母堡攻不下来,火力猛得很,我们牺牲了几个同志。我十分着急,拿起一包炸药,
打算自己冲上去炸掉它。刘正清拉住我的衣服,要求我把任务交给他。他一上去就把母堡解决了。可是他
自己满身是血,两条腿都完了。担架员来抬他,他还说‘我要坚持,我要打’。我后来去看他,他皱着眉
头,脸上没有一点血色,我却没听见他哼过一声。我告诉他要给他请功,他还说自己没有好好完成任务,
应当检讨。”
……
小刘虽然回国,但是我总算践了约,我在这个连队住下来了。
头两三天我睡在炕上,半夜里好像总听见小刘在讲梦话,其实全是我自己在做梦。我本来打算在这里
多住些时候,可是忽然接到王主任的电话,说是祖国来的慰问团就要到了,叫我马上回到军政治部去。
我到了政治部,还是住在从前住过的地方。我几个月不来,山沟里也有了不小的改变。人多了,路宽
了,房屋增加了,树木也茂盛了。沟口用松枝搭了一个牌楼,上面有这样九个字:“欢迎祖国人民慰问团。”
走了一段路,见到好些熟人,还隐约听见文工团同志们的歌声。我放好行李就去见王主任。
35
王主任在房里跟王芳谈话,一面在看手里的几张稿纸。他见我进去,跟我握了手,就把稿纸塞到我手
里让帮忙修改。我摊开稿纸一看,原来是她写的一首欢迎慰问团的《献诗》。我还看到王主任修改的句子。
她看见我不提什么意见,便挑出几个她自己认为不大妥当的句子要我替她解决。这次我总算给她帮了一点
忙。她满意地拿回诗稿就向我告辞。我要留住她,她却笑着说:“我还要准备节目,再不回去,我们陈团
长可要急死了。下次来吧。”
我就说:“那么我陪你走一段吧。”她还要推辞,我却跟着她走出了洞子。
出得洞来,我一开口就问起小刘的事情。她听到小刘的名字,马上说:“小鬼有个东西要我交给你!”
我连忙问:“什么东西?”她侧过头看了我一眼,脸色马上变了,压低声音说:“笔记本。小鬼还说——”
“他怎么说?”我打断了她的话。
“他说他等了你几个月,他还以为你回国去了呢!”她答道,埋下头往前走,也不再看我了。我过了
半晌,才再问一句:“他伤得怎样?”我心里不好过,我好像又看到小刘那张皮球似的脸,他笑得那么高
兴地说:“我一定等着你!”
王芳一面走,一面说,好像在自言自语:“小鬼从医疗所上车回国的时候,两条腿都锯掉了,他还在
哼《歌唱祖国》,还说装好了假腿就回到前线来。他比我坚强多了。”
她一直不讲话,我后来实在忍不住又问一句:“他没有危险吧?”
她忽然抬起头,提高声音说:“他一定会活下去,比我们还活得久。他没有腿,也能做许多、许多好
事情。”她很激动,不过声音很坚决。但是这以后她又不作声了。
我们默默地走到了文工团的住室。我拿到笔记本,马上打开翻看,在第一页上,我看见小刘亲笔写的
四行字:
“忠于团,
就要忠于自己的工作;
爱祖国,
就要爱自己的同志。”
王芳站在我旁边,低声念出了这两句话,然后解释道:“小鬼说他以后不一定能再见到你,请你留下
36
这个做纪念吧。这些字是他入团的时候写的。”
我郑重地放好了笔记本,跟王芳紧紧地握一次手,一个人慢慢地走回去。
(节选自巴金《团圆》,有改动)
【注】1952 年冬天,以巴金为组长的全国文联组织的赴朝创作人员,踏上了满目疮痍的朝鲜土地。在朝鲜
战场上,他深入到志愿军中,同许多战士结下深厚友谊。回国后,创作了中篇小说《团圆》。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我”离开军政治部时,小刘作为通讯员的种种表现透露出对“我”这个祖国来的客人无微不至的
关怀和依依不舍的深厚情谊。
B. 为迎接国庆三周年和欢迎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志愿军前沿捷报频传,“争取立功,迎接亲人”的口
号彰显出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革命豪情。
C. 小说通过写“我”向连长了解小刘的情况和夜里做梦两件事,表现了我对小刘的思念之深,也有对他
受伤之后的牵挂,更有未能按时赴约的愧疚。
D. 从写王芳创作欢迎慰问团的《献诗》和请人反复修改稿件的情节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富有才情、做
事认真、具有革命热情的文工团青年。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赴约去见小刘,可他已经回国,小说通过对“我“此时一系列神态、心理和言行的描写,表现
了“我”对小刘失去双腿后的担心和挂念。
B. 小说主要采用侧面描写,通过连长和王芳的讲述,分别回忆小刘受伤的全过程及其回国前的情况,更
加集中完整地塑造了小刘这一“好战士”形象。
C. 小说划线部分的环境描写表现了当时的朝鲜战场暂时相对安定,渲染了迎接祖国慰问团的气氛,烘托
了“我”的轻松心情,也暗示了战争必胜的结局。
D. 小说中“我”看到小刘笔记本上入团时亲笔写的四行字这一情节,既照应了上文,对小刘的心愿作了
交代,更突出他崇高的精神品质。
8. 作者在文中说:“我接触到那么丰富的精神面貌,那么广阔的心灵。”请结合小刘这一形象谈谈你的
37
理解。
9. 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6. C 7. C
8. ①勇敢执着,坚强乐观。战斗中他一上去就把母堡解决了,失去两条腿之后他还说“我要坚持,我要打”;
两条腿都锯掉了,他还在哼《歌唱祖国》,还说装好了假腿就回到前线来。②重情重义,信守承诺。他回
连队前的讲话和举动中,都流露出依依不舍的感情;为了约定等“我”几个月。③淳朴谦逊,责任心强。
“我”告诉他要给他请功,他还说自己没有好好完成任务,应当检讨。④忠于组织,关爱同志。入团的时
候写了四行字,真切地表达了自己的心声。(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9. ①增强故事的真实感。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用“我”的耳闻目睹,向读者讲述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故事,
更加真实可信,感染力更强。②有利于故事的展开。小说以“我”对小刘的感情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情
节更加集中连贯。③有利于表现志愿军战士的形象。通过“我”的视角,直接感受到他们崇高的精神品质,
表现我对志愿军战士的亲近感和崇敬之情。(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分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C.“更有未能按时赴约的愧疚”说法错误。愧疚之情是在向王芳询问小刘的情况,得知他等了自己几个月
后。
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也暗示了战争必胜的结局”属于过度解读原文,从划线部分的环境描写并不能看出战争必胜。
故选 C。
38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
“刘正清拉住我的衣服,要求我把任务交给他。他一上去就把母堡解决了。可是他自己满身是血,两条腿
都完了。担架员来抬他,他还说‘我要坚持,我要打’。我后来去看他,他皱着眉头,脸上没有一点血色,
我却没听见他哼过一声”,战斗中他一上去就把母堡解决了,失去两条腿之后他还说“我要坚持,我要打”;
“小鬼从医疗所上车回国的时候,两条腿都锯掉了,他还在哼《歌唱祖国》,还说装好了假腿就回到前线
来。他比我坚强多了”,两条腿都锯掉了,他还在哼《歌唱祖国》,还说装好了假腿就回到前线来,这些
都表现了刘正清的勇敢执着,坚强乐观。
“他虽然高兴回连队,可是他的讲话和举动都流露出依依不舍的感情。我也不愿意这么匆匆地跟他分别。
最后我同他约定过两个月到那个连队去看他”“他说他等了你几个月,他还以为你回国去了呢”,他回连
队前的讲话和举动中,都流露出依依不舍的感情;为了约定等“我”几个月,表明他重情重义,信守承诺。
“我告诉他要给他请功,他还说自己没有好好完成任务,应当检讨”,“我”告诉他要给他请功,他还说
自己没有好好完成任务,应当检讨,表现他淳朴谦逊,责任心强。
“忠于团,就要忠于自己的工作;爱祖国,就要爱自己的同志”,入团的时候写了四行字,表现他忠于组
织,关爱同志。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叙述第一人称作用的能力。
“一路上我很兴奋。不仅是王芳的演唱,所有的节目都使我激动。我接触到那么丰富的精神面貌,那么广
阔的心灵”,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用“我”的耳闻目睹,向读者讲述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故事,更加真实
可信,感染力更强。增强故事的真实感。
“我也不愿意这么匆匆地跟他分别。最后我同他约定过两个月到那个连队去看他”“头两三天我睡在炕上,
半夜里好像总听见小刘在讲梦话,其实全是我自己在做梦”“出得洞来,我一开口就问起小刘的事
情”“我心里不好过,我好像又看到小刘那张皮球似的脸,他笑得那么高兴地说:‘我一定等着
你!’”“我郑重地放好了笔记本,跟王芳紧紧地握一次手,一个人慢慢地走回去”,小说以“我”对小
刘的感情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情节更加集中连贯有利于故事的展开。
39
“我接触到那么丰富的精神面貌,那么广阔的心灵”“刘正清拉住我的衣服,要求我把任务交给他。他一
上去就把母堡解决了。可是他自己满身是血,两条腿都完了。担架员来抬他,他还说‘我要坚持,我要打’。
我后来去看他,他皱着眉头,脸上没有一点血色,我却没听见他哼过一声”“我告诉他要给他请功,他还
说自己没有好好完成任务,应当检讨”“小鬼从医疗所上车回国的时候,两条腿都锯掉了,他还在哼《歌
唱祖国》,还说装好了假腿就回到前线来。他比我坚强多了”,通过“我”的视角,直接感受到他们崇高
的精神品质,表现我对志愿军战士的亲近感和崇敬之情,有利于表现志愿军战士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