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山东省部分市
2021 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题精选汇编
文言文阅读专题(解析版)
(七市汇编:青岛市、潍坊市、烟台市、淄博市、日照市、济宁市、德州市)
2021 届山东省青岛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施琅,字琢公,福建晋江人。康熙元年,迁水师提督。二十年,郑锦死,子克塽幼,诸将刘国轩、冯
锡范用事。内阁学士李光地奏台湾可取状,因荐琅习海上事,上复授琅福建水师提督,加太子少保,谕相
机进取。琅至军,疏言:“贼船久泊澎湖,悉力固守。冬春之际,飓风时发,我舟骤难过洋。臣今练习水
师,又遣间谍通臣旧时部曲,使为内应。俟风便,可获全胜。”给事中孙蕙疏言宜缓征台湾。七月,彗星
见,户部尚书梁清标复以为言,诏暂缓进剿。琅疏言:“臣已简水师精兵二万、战船三百,足破灭海贼。
请趣督抚治粮饷,但遇风利,即可进行,并请调陆路官兵协剿,”诏从之。
二十二年六月,国轩踞澎湖,环二十余里为壁垒。琅乘楼船突入贼阵,流矢伤目,血溢于帕。旋以百
船分列东西,遣总兵陈蟒、魏明率兵东指鸡笼峪,西指牛心湾,分贼势。琅自督五十六船分八队,以八十
船继后,扬帆直进,取澎湖,国轩遁归台湾。克塽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
至台湾 人谓琅必报父仇,将致毒于郑氏。琅曰:“绝岛新附,一有诛戮,恐人情反侧。吾所以衔恤茹痛
者;为国事重,不敢顾私也。”台湾平,自海道报捷。上旌琅功,曰:“朕特加擢用,尔能不负任使,举
六十年难靖之寇,殄灭无余。”复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琅疏辞侯封,乞得如内大臣例赐花翎..,部议谓
非例,上命毋辞,并如其请赐花翎。
遣侍郎苏拜至福建,与督抚及琅议善后事。有言宜迁其人、弃其地者,琅疏言:“明季设澎水标於金
门,出汛至澎湖而止,台湾原属化外,土番杂处,未入版图。然其时中国之民潜往生聚,已不下万人,及
崇祯元年,芝龙就抚,借与红毛为互市..之所。若弃其地、迁其人,以有限之船,渡无限之民,非阅数年,
难以报竣。倘渡载不尽,窜匿山谷,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也。此地原为红毛所占,乘隙复踞,必窃窥内地,
2
鼓惑人心。盖筹天下形势,必期万全,台湾虽在外岛,关四省要害,断不可弃。”琅又疏请克塽纳土归诚,
应携族属与刘国轩、冯锡范及明裔硃桓等俱诣京师,诏授克塽公衔,国轩、锡范伯衔,俱隶上三旗.,馀职
官及桓等于近省安插垦荒。寻苏拜等疏亦用琅议,并设县三、府一、巡道一,上命允行。
三十五年,卒于官,年七十六,赠太子少傅....,赐祭葬,谥襄壮。
(节选自《清史稿》,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克塽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
B. 克塽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
C. 克塽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
D. 克塽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花翎,清代的一种冠饰,多为皇室贵族和朝廷高级官员所佩戴,是“辨等威、昭品秩”的标志。
B. 互市,古代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边境贸易的通称。隋唐以后,各王朝都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C. 旗,中国清代满族的军队编制和户口编制,有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上三旗由皇帝直接统辖。
D. 太子少傅,负责教习太子的副职,与太子少师、太子少保合称“太子三少”或“东宫三少”,为“九
卿”之一。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施琅精于谋略,长于用兵。面对台湾守军的严防死守,施琅联络旧部作内应;澎湖之战中,他精心谋
划,排兵布阵,大获全胜。
B. 施琅骁勇善战,厥功甚伟。攻台过程中,施琅被流箭射中眼睛也毫不退缩;他平定台湾,终于使之回
归,稳定了东南局势。
C. 施琅坚持己见,力排众议。面对是否缓征台湾的不同意见,施琅据理力争,坚持攻台;面对台湾弃留
的争论,他准确分析形势,说服朝廷将其纳入版图。
3
D. 施琅深明大义,尽忠为国。平定台湾之后,他将国家利益置于私仇之上,释放郑克塽。并劝其投诚,
为其请封;他多次进言,建议设立台湾官署。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请趣督抚治粮饷,但遇风利,即可进行,并请调陆路官兵协剿。
(2)朕特加擢用,尔能不负任使,举六十年难靖之寇,殄灭无余。
14. 平定台湾后,清廷内部产生了一场针对台湾的弃留之争。施琅主张守而不弃的理由有哪些。
【答案】10. C 11. B 12. D
13. (1)请求催促地方筹备粮食军饷,只要遇到便利天气就可进军,并且请求调度陆路官兵协助围剿。
(2)我特意提拔重用你,是因为你能不辜负使命,把盘踞台湾六十余年的贼寇,一举消灭。
14. (1)战略位置重要;(2)防止外来侵略;(3)维护国家统一;(4)迁民不易。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的翻译是:克塽大为震惊,派遣使者到军前请求投降,施琅上疏陈明情况,皇上答应了,八月施琅率
兵进入鹿耳门,到了台湾。
“琅”作主语,“疏陈”作谓语,主谓关系不能断开,排除 BD;“上”指皇上,作“许之”的主语,中
间不能断开,排除 A。
故选 C。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4
B.“古代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边境贸易的通称”错。中国历史上中央王朝与外国或异族之间贸易的通称。
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释放郑克塽。并劝其投诚,为其请封”错。原文“吾所以衔恤茹痛者;为国事重,不敢顾私也”说的
是施琅不报私仇,没有说释放郑克塽;“复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是对施琅的封赏,不是郑克塽。
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关键词:趣,通“促”,催促;治,置办、筹备;但,只要。
(2)关键词:擢用,提拔重用;负,辜负;靖,平定。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结合“明季设澎水标於金门,出汛至澎湖而止,台湾原属化外,土番杂处,未入版图”可知,台湾战略位
置重要;
结合“此地原为红毛所占,乘隙复踞,必窃窥内地,鼓惑人心”可知,守住台湾能防止外来侵略;
结合“以有限之船,渡无限之民,非阅数年,难以报竣”可知,因为船只少,很难短时间内把百姓迁走,
迁民不易;
结合“倘渡载不尽,窜匿山谷,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也”可知,守住台湾有利于国家统一。
参考译文:
施琅,字琢公,福建晋江衙口人。康熙元年,施琅被提升为水师提督。康熙二十年,郑锦病死,他的
儿子克爽尚年幼,将领郑国轩、冯锡范负责军务。内阁太学士李光地呈上能够平定台湾的奏本,据此又推
5
荐了施琅(以前他的水师提督之职被裁掉)。皇上再次任命施琅担任福建水师提督,加任太子少保,并命令
他见机进军攻取台湾。施琅到任军中,上疏说:“敌人的船只长时间地停泊在澎湖,全部力量坚固防守。
冬春交际之时,飓风时常发生,我们的船只很难渡过海洋。我现在练习水兵,又派遣间谍与我以前的部下
联系,使他们作为内应,等到风便利我们的时候出兵,可以大获全胜。”夏至后二十多天,彗星出现,户
部尚书梁清标以此为理由,要求暂时延缓进攻围剿。施琅上疏说:“我已经挑选两万精兵、三百只战船,
足够消灭海贼。请催促督抚置办粮饷,只要遇到顺风,就可进攻,并且请求征调陆路官兵协助围剿。”皇
帝下诏听从他的建议。
二十二年六月,国轩占踞澎湖,环绕澎湖二十多里设置壁垒。施琅坐着主帅太船;中进对手水阵中,
眼睛被飞箭射中,鲜血从头巾上流下来。很快把百艘船分开列阵东西两侧,派遣总兵陈蟒、魏明率兵向东
攻打鸡笼峪,向西攻打牛心湾,分散敌人的攻势。施琅亲自率领五十六个船分为八队,用八十船殿后,扬
帆直进,直取澎湖,国轩逃回台湾。克塽大为震惊,派遣使者到军前请求投降,施琅上疏陈明情况,皇上
答应了,八月施琅率兵进入鹿耳门,到了台湾。有人认为施琅一定要替父报仇了,会对郑氏家族下毒手。
施琅说:“孤岛台湾刚刚回归,一旦发生杀戮的事情,担心人心不会顺从。我忍受哀伤和苦痛的原因,是
以国事为重,不敢顾及私怨啊。”台湾平定,自海道报告朝廷大捷的消息。上皇表彰施琅的功劳,说:“我
特别对你提拔重用,你能不辜负使命,作乱了六十年难以平定之贼寇,消灭殆尽。”又授予他靖海将军,
封靖海侯。施琅上疏辞掉靖海侯的封赏,请求向内大臣一样照例赐给花翎,部议认为不符合常例,皇上下
命令不能推辞封赏,一并按照他的请求赐予花翎。
皇上派遣侍郎苏拜到福建,与督抚和施琅商议妥善地料理台湾平定后遗留的问题。有人提出将在台湾
居住的人迁移、将台湾放弃的意见,施琅上疏说:“明朝末年在金门设澎水标,出汛到澎湖就停止,台湾
原属于教化只外,本地人和外来人混杂相处,没有进入疆域版图。然而那时中原的百姓秘密前往生活的,
已不少于万人,等到崇祯元年,芝龙接受安抚,借给与红毛作为互市之场所。如果丢弃他们的土地、迁走
他们,用有限的船只,去摆渡无限的百姓,不经过多年,难以完成。如果摆渡不完,逃窜藏匿在山谷中,
就是所说的把武器借给了贼兵,把粮食送给了盗匪。此地原来被红毛占领,他们要趁机再次占领,一定会
偷偷觊觎内地,蛊惑人心。大概通筹天下的形势,一定希望万全之策,台湾虽然在外岛,却关乎四省要害,
断然不可放弃。” 施琅又陈述了请求皇上允许郑克塽交回台湾本土,回归朝廷,并让他带领家眷和部下
与刘国轩、冯锡范及明裔硃桓等一起到京城,皇上下诏授予克塽公的封号,国轩、锡范伯的封号衔,一起
隶属于上三旗,其余职官以及桓等在附近的省分安排垦荒。不久苏拜等上疏也采用施琅的提议,一并设置
三个县、一个府、一个巡道,皇上下令允徐施行。
6
三十五年,施琅在官任上去世,时年七十六,死后赠予太子少傅,赐给他祭奠的仪式,谥号襄壮。
2021 届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田昼者字承君,阳翟人。其人物雄伟,议论慷慨,俱有前辈【注】之风。邹浩志完者,教授..颍昌,与承
君游相乐也。浩性懦,因得承君,故遇事辄自激励。元符间,承君监京城门。一日报上召志完,承君为之
喜。又一日,报志完赐对..,承君益喜。监门法不许出志完亦不来久之志完除言官承君始望志完矣志完遣客
见承君以测其意 客问:“承君近读何书?”承君曰:“吾观《墨子》,作诗‘知君既得云梯后,应悔当年
泣染丝’之句。”为邹志完发也。客言于志完,志完折简..谢承君,辞甚苦,因约相见。承君曰:“斯人尚
有所畏,未可绝也。”趣往见之,问志完曰:"平生与君相许者何如? 今君为何官?"志完愧谢曰:“上
遇群臣,未尝假以声色,独于某若相喜者。今天下事故不胜言,意欲使上益相信而后言,贵其有益也。"
承君许之。既而朋党之祸大起,时事日变更,承君谢病..,归阳翟田舍。一日,报废皇后孟氏,立刘氏为皇
后。承君告诸子曰:“志完不言,可以绝交矣。”又一日,志完以书约承君会颍昌中涂,自云得罪。承君
喜甚,亟往,志完具言:“谏废立皇后时,某之言戆矣。上初不怒也,某因奏曰:‘臣即死,不复望清光
矣。’下殿拜辞以去,至殿门,望上犹未兴,凝然若有所思也。明日某得罪。”志完、承君相留三日,临
别,志完出涕,承君正色责曰:"使志完隐默,官京师,遇寒疾不汗,五日死矣,岂独岭海之外能死人哉!
愿君无以此举自满,士所当为者,未止此也。”志完茫然自失,叹息曰:“君之赠我厚矣!”乃别去。
建中靖国初,承君入为大宗丞,宰相曾布欲收置门下,不能屈,除提举常平,亦辞,请知淮阳军以去。
吏民畏爱之。岁大疫,承君日自挟医,户问病者,药之良勤。一日小病不出,正昼,一军之人尽见承君拥
骑从腾空而去,就问之,死矣。或曰为淮阳土神云。
(选自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第十五,有删改)
【注】前辈: 指田昼的伯父田况,北宋名臣、学者。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监门法不许出/志完亦不来/久之/志完除/言官承君始望志完矣/志完遣客见/承君以测其意/
B. 监门法不许出/志完亦不来/久之/志完除/言官承君始望志完矣/志完遣客见承君/以测其意/
7
C. 监门法不许出/志完亦不来/久之/志完除言官/承君始望志完矣/志完遣客见承君/以测其意/
D. 监门法不许出/志完亦不来/久之/志完除言官/承君始望志完矣/志完遣客见/承君以测其意/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教授,现代一般指高等教育机构中教师的职称,文中指设置在地方官学中的学官。
B. 赐对,赐有赏赐之意,“对”则指应对。在文中指邹浩因应对符合皇上心意得到赏赐。
C. 折简,古人以竹简作书,简就成了书札或信笺的代称;折简在文中指裁纸写信。
D. 谢病,字面意思是因病辞谢,古人常托病谢绝会客或自请辞职,文中是后者之意。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田昼有前辈风范,堪为楷模。他言行出众,与性格怯懦的邹浩结成好友;在二人的交往中,邹浩遇事
常以他为榜样激励自己。
B. 田昼待人真挚,心地坦诚。好友受朝廷重用,他真心为其感到高兴,但是也并没有因为好友比自己官
高权重而有所讳饰奉承。
C. 田昼直言责劝,堪称诤友。皇上废孟氏另立刘氏为皇后,他当面指斥邹浩的无能失职,得知实情后又
深感欣慰并进一步勉励。
D. 田昼崇尚气节,体恤百姓。宰相笼络,他不屈不从;发生瘟疫,他带医为民疗治;白日飞升看似荒诞,
却体现了百姓的感念。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趣往见之,问志完曰:“平生与君相许者何如?今君为何官?”
(2)愿君无以此举自满,士所当为者,未止此也。
14. 为什么田昼得知邹浩因“谏废立皇后”“得罪”却“喜甚”?
【答案】10. C 11. B 12. C
13. (1)(田昼)急忙去会见邹浩,并问他:“我平日与您所共同赞赏的行为是什么?现在您又担任什么
8
官职?”(2)希望您不要因为这个举动而自生烦闷,士大夫(臣子)应当做到的,不只是这些。”
14. 因为邹浩正直忠诚,尽到了言官的职责。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句意:监门官按照法律规定不许外出见人,邹浩也不能前来见田昼,很长时间后,邹浩担任朝中言官,田
昼也开始想念邹浩了。邹浩就派人来见田昼,并以此来了解他的心意。
“志完除言官”中“志完”为主语,“除(授官)”作谓语,“言官”为宾语;“承君始望志完矣”中“承
君”为主语,“始望”为谓语,“志完”为宾语,“矣”,句末语气词。据以上分析在“言官”后断开,
排除 AB。
“志完遣客见承君”中“承君”作“见”的宾语,“以测其意”中“以”目的连词,“以”前段开,据以
上分析排除 D。
故选 C。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意思以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在文中指邹浩因应对符合皇上心意得到赏赐”错误,赐对,帝王召见臣子对答问题。
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C.“他当面指斥邹浩的无能失职”错误。与原文“承君告诸子曰:‘志完不言,可以绝交矣。’”信息不
符,曲解文意,只是说如果邹浩不站出来说话就绝交。
9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第一句省略主语“承君或田昼”翻译时补充上;“趣”,急忙;“平生”,平日里;“许”,赞赏;
“何如”,是什么;“为”,担任。
(2)“愿”,希望;“无”通“毋”,不要;“以”,因为;“满”通“懑”,烦闷;“止”只。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并理解分析文章内容概括要点的能力。
因为“其(田昼)人物雄伟,议论慷慨”“浩性懦,因得承君,故遇事辄自激励”,因为邹浩向来胆小怕
事无担当,所以田昼一直在激励他但一个正直敢言有担当的言官(谏官),所以,当得知邹浩敢于在朝堂
上无所畏惧地规劝皇上时,田昼为邹浩的正义勇敢行为而高兴,尽到了言官的职责。
参考译文:
田昼,字承君,阳翟人。他身材高大魁梧,言谈慷慨激昂,很有其前辈田况的风范。邹浩,字志完,
任颍昌官学教授,和田承君交情甚好。邹浩性格怯懦,因为与田昼相处,遇到难以解决的事情就能以田昼
为楷模激发鼓励自己。元符年间,承君任京城监门之职。一天,有人来报,说皇上召见邹志完,承君替他
感到高兴。又一天,又有人来报,说帝王召见邹浩对答问题,田昼更加高兴。监门官按照法律规定不许外
出见人,邹浩也不能前来见田昼,很长时间后,邹浩担任朝中言官,田昼也开始想念邹浩了。邹浩就派人
来见田昼,并以此来了解他的心意。来人问田昼:“您近来读什么书?”田昼回答说:“我在读《墨子》,
并且写了‘知君既得云梯后,应悔当年泣染丝’这样的诗句。”这两句诗是他为邹浩有感而发的。来人回
去告诉了邹浩,邹浩立刻写信向田昼道歉,信中言语很是悲苦恳切,于是约定见面。(读信后,)田昼说:
“这个人还是有所敬畏的,不能和他绝交。” 急忙去会见邹浩,并问他:“我平日与您所共同赞赏的行
为是什么?现在您又担任什么官职?”邹浩惭愧道歉说:“皇上平素对待群臣,从未和颜悦色,惟独对于
我却仿佛有些喜悦之色。现在天下大事多而杂乱,说也说不完。我的想法是想使皇上更加相信我后才进谏,
(我认为,)这样做会更有好处。” 田昼同意他的这种做法。不久,朋党之祸突然兴起,当时的事情每天
都有所变化,承君托病辞职,回到阳翟家中。一天,有人来报,说皇上废黜了皇后孟氏,立刘氏当皇后。
田昼告诉他的子侄们说:“(对于这件事,)邹浩不向皇上进言,我可以和他绝交了。” 又一天,邹浩写
10
信来约田昼在颍昌中涂相会,说自己犯了罪。田昼十分高兴,赶快前去见面,邹浩详细地说:“皇上废立
皇后时我直言劝谏,言论过于直率鲁莽。皇上起初并不生气,我于是又启奏说:‘我很快就要死了,不能
再次见到皇上容颜了。’走下来后,我叩拜告辞而去,到大殿门口,望见皇上仍未发怒,(只是)脸色凝重,
若有所思。我第二天就因罪而被处罚了。”邹浩、田昼相处三天才分别,分别前,邹浩哭泣,田昼一脸正
气,责备他说:“假如你沉默不语,能在朝廷任职,生伤寒之疾不出汘,五天也就死了,(这样说来,)难
道只有岭海之外这样的僻远之地能使人死去吗!希望您不要因为这个举动而自生烦闷,士大夫(臣子)应当
做到的,不只是这些。”邹浩怅然若失,叹息说:“您赠送我的太丰厚了!”于是就离别而去。
建中靖国初年,田昼入朝担任大宗丞,宰相曾布想把他收归自己门下,田昼没有屈从,授官提举常平,也
推辞了,请求担任淮阳军而离开京城。当地官吏百姓敬畏爱戴他。这一年遇到大的疫情,田昼毎天自己带
着医生,挨家挨户去探望生病的人,尽心尽力地为他们治病。一天他患小病没有出门,正当白天,全军的
人们都看见田昼骑着马带着随从腾空而去,到府上询问,已经去世了。有人说他是淮阳土神。
2021 届山东省烟台市高三高考诊断性检测(一模)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玄龄明达吏事,夙夜尽心,惟恐一物失所;用法宽平,闻人有善,若己有
之,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已长格物。与杜如晦引拔士类,常如不及。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故唐世称贤
相者,推房、杜焉。玄龄虽蒙宠待,或以事被谴,辄累日诣朝堂,稽颡请罪,恐惧若无所容。
房玄龄、高士廉遇少府少监窦德素于路,问:“北门近何营缮?”德素奏之。上怒,让玄龄等曰:“君
但知南牙①政事,北门小营缮,何预君事!”玄龄拜谢。魏征进曰:“玄龄等为陛下股肱耳目于中外事岂
有不应知者使所营为是当助陛下成之为非当请陛下罢之间于有司理则宜然。不知何罪而责,亦何罪而谢也!”
上甚愧之。
房玄龄尝以微谴归第,褚遂良上疏,以为:“玄龄自义旗之始翼赞圣功,武德之季冒死决策,贞观之
初选贤立政,人臣之勤,玄龄为最。自非有罪在不赦,搢绅同尤,不可遐弃。陛下若以其衰老,亦当讽谕
使之致仕..,退之以礼;不可以浅鲜之过,弃数十年之勋旧。”上遽召出之。顷之,玄龄复避位还家。久之,
上幸芙蓉园,玄龄敕子弟汛扫门庭,曰:“乘舆..且至!”有顷,上果幸其第,因载玄龄还宫。
癸未,以司农卿李纬为户部尚书。时房玄龄留守京师,有自京师来者,上问:“玄龄何言?”对曰:
“玄龄闻李纬拜尚书,但云李纬美髭鬓。”帝遽改除纬洛州刺史。
11
玄龄谓诸子曰:“吾受主上厚恩,今天下无事,唯东征未已,群臣莫敢谏,吾知而不言,死有余责。”
乃上表谏,以为:“陛下功名威德亦可足矣,拓地开疆亦可止矣。今驱无罪之士卒,委之锋刃之下,使肝
脑涂地,独不足愍乎!向使高丽违失臣节,诛之可也;侵扰百姓,灭之可也;他日能为中国患,除之可也。
今无此三条而坐烦中国,愿陛下许高丽自新,罢应募之众,自然华夷..庆赖,远肃迩安。臣旦夕入地,傥蒙
录此哀鸣,死且不朽!”玄龄之遗爱②尚.上女高阳公主,上谓公主曰:“彼病笃如此,尚能忱我国家。”
上自临视,握手与诀,悲不自胜。癸卯,薨。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①南牙,即“南衙”,指宰相。②遗爱,房玄龄次子,名俊,字遗爱。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玄龄等为陛下股肱/耳目于中外事/岂有不应/知者使所营为是/当助陛下成之/为非/当请陛下罢之/问
于有司/理则宜然
B. 玄龄等为陛下股肱/耳目于中外事/岂有不应知者/使所营为是当/助陛下成之/为非当/请陛下罢之/问
于有司/理则宜然
C. 玄龄等为陛下股肱耳目/于中外事/岂有不应知者/使所营为是/当助陛下成之/为非/当请陛下罢之/问
于有司/理则宜然
D. 玄龄等为陛下股肱耳目/于中外事/岂有不应/知者使所营为是当/助陛下成之/为非当/请陛下罢之/问
于有司/理则宜然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致仕,也称致事,古代指官员因罪罢免官职而归家;源于周代,汉代以后形成制度。
B. 乘舆,旧指皇帝和诸侯所用的车舆,也用为帝王的代称;泛指车马及皇帝所用器物。
C. 华夷,汉族与少数民族,亦指中国和外国;夷,古称东方各族,泛指四方少数民族。
D. 尚,文中指匹配,多用于匹配皇家女儿;尊帝王之女而不敢言娶,有仰攀婚姻之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房玄龄行事谨慎,尽心政务。他昼夜操劳,惟恐有丝毫失误;执法公平,宽以待人,选取人才不求全
12
责备,竭力引荐提拔后进。
B. 房玄龄忠心辅主,勤勉国事。他冒死决策,选用贤才,辅佐李唐建业立政:他官居宰相,事无巨细,
北门修缮小事也亲自过问。
C. 房玄龄处事得体,颇受倚重。皇帝在听到房玄龄对李纬的赞美与肯定后,一改对李纬户部尚书的任命,
转而提拔他为洛州刺史。
D. 房玄龄抱病上表,竭诚奉国。面对皇上出兵征讨高丽、众臣不敢进谏的局面,房玄龄毅然上表进谏,
为李唐奉献最后一份才智。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玄龄虽蒙宠待,或以事被谴,辄累日诣朝堂,稽颡请罪,恐惧若无所容。
(2)自非有罪在不赦,搢绅同尤,不可遐弃。
14. 房玄龄劝阻皇帝东征高丽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答案】10. C 11. A 12. C
13. (1)房玄龄虽然受到皇帝恩宠优待,但有时因为某件事被责备,就接连数日到朝堂上,跪拜请罪,惊
恐害怕好像无地自容。
(2)如果不是犯了不可赦免的罪责,被其他官员共同指责,就不应将他远远抛弃。
14. ①皇帝功名威德已备,无需拓地开疆来扬名立威;②战争会伤及无辜,戕害生命,令人痛心;③高丽
并无不可饶恕之罪,放弃征伐可得远服近安。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题中,“玄龄等为陛下股肱耳目”,“玄龄等”主语,“为”谓语,“陛下股肱耳目”宾语,本句主谓
宾齐全,结构完整,前后断开,排除 AB;“岂有不应知者”,“不应知者”是“有”的宾语,后面应断
开,排除 D。
13
本句译为:房玄龄等人作为陛下的助手和耳目,对于朝廷内外的事情难道有不应该知道的吗?如果所要建
造的工程是合理的,就应该帮助陛下建成它;(如果)不合理的,就应当请求陛下制止它。向有关官吏打
听一下,从道理上讲是应该的。
故选 C。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致仕,也称致事,古代指官员因罪罢免官职而归家”错误。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代官员正常
退休叫作“致仕”。
故选 A。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C.“皇帝在听到房玄龄对李纬的赞美与肯定后”错误。从原文“‘玄龄闻李纬拜尚书,但云李纬美髭鬓。’
帝遽改除纬洛州刺史”来看,房玄龄对李纬并没有赞美或肯定。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宠待”,皇帝给予恩遇;“谴”,责备;“辄”,就;“稽颡”,古代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
以额触地,表示极度的虔诚;
(2)“自非”,如果不是;“赦”,赦免;“尤”,指责;“遐弃”,远相离弃。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筛选信息的能力。
14
由“陛下功名威德亦可足矣,拓地开疆亦可止矣”可概括出:皇帝功名威德已备,无需拓地开疆来扬名立
威;
由“今驱无罪之士卒,委之锋刃之下,使肝脑涂地,独不足愍乎”可概括出:战争会伤及无辜,戕害生命,
令人痛心;
由“向使高丽违失臣节,诛之可也;侵扰百姓,灭之可也;他日能为中国患,除之可也。今无此三条而坐
烦中国,愿陛下许高丽自新,罢应募之众,自然华夷庆赖,远肃迩安”可概括出:高丽并无不可饶恕之罪,
放弃征伐可得远服近安。
参考译文:
房乔,字玄龄,是齐州临淄人。房玄龄通晓政事,昼夜操劳,唯恐有什么事情处理得不得当。他用法
宽大平和,听说了别人的优点,就好比自己有优点一样,不会对别人求全责备,不以自己的长处要求别人。
与杜如晦提拔后进,常常觉得自己比不上杜如晦。此二人兴趣相同,同心同德为国效命,所以在唐朝能够
被称作贤相的,首推房、杜。房玄龄虽然受到皇帝恩宠优待,但有时因为某件事被责备,就接连数日到朝
堂上,跪拜请罪,惊恐害怕好像无地自容。
房玄龄、高士廉在路上遇到少府少监窦德素,问道:“北门最近建造什么?”窦德素(将这件事)报
告给了皇上。皇上大怒,责备房玄龄等(人)说:“你们只要管理南面衙门里的政事就行了,北门一个小
规模建造,干你们什么事呢?”房玄龄等下拜谢罪。魏征向皇上进谏说:“房玄龄等人作为陛下的助手和
耳目,对于朝廷内外的事情难道有不应该知道的吗?如果所要建造的工程是合理的,就应该帮助陛下建成
它;(如果)不合理的,就应当请求陛下制止它。向有关官吏打听一下,从道理上讲是应该的。不知道他
们犯了什么罪而受到责备,也不知道他们犯了什么罪而要道歉。”皇上非常惭愧。
房玄龄因犯小过失回家闲居,褚遂良呈递奏疏,认为:“房玄龄自从皇上起兵开始就辅助皇上有大功
劳,武德末年以死相助,贞观初年选拔贤才设立政事,臣子中最勤勉的当属房玄龄。如果不是犯了不可赦
免的罪责,被其他官员共同指责,就不应将他远远抛弃。陛下如果因为他上了年纪,使用客气的方法让他
退休,以礼让他退休;不可以因为小的过错,抛弃几十年的老功臣。”太宗听后急忙召房玄龄回朝。过了
不久,房玄龄又离开职位回到家中。过了几天,太宗巡幸芙蓉园,房玄龄让晚辈们立即洒扫门庭,说道:
“皇上的乘辇就要到了。”过了一会儿,太宗果然临幸他的宅第,于是用车马载着玄龄一同返回宫中。
癸未(二十八日),任命司农寺卿李纬为户部尚书。当时房玄龄留守京城,有人从京城前来太宗处,
太宗问道:“房玄龄讲些什么?”答道:“玄龄听说陛下拜李纬为户部尚书,只是说李纬是个美髯公。”
15
太宗即刻改任李纬为洛州刺史。
房玄龄对他的儿子们说:“我蒙受皇上的隆恩,如今天下无事,只有东征高丽一事没有停止,众位大
臣都不敢劝谏,我明知其非如果不说话,真是死有余辜啊。”于是上表章劝谏,认为:“陛下的功名威德
也可以知足了,开拓疆土也当适可而止。如今驱使无罪的士卒,让他们往刀口上送,使之肝脑涂地,难道
他们单单不足以怜悯吗!假使当初高丽违背臣属的礼节,可以诛罚他们;假若侵扰老百姓,可以灭掉他们。
以后会成为中原的祸患,也可以除掉他们。如今没有这三条原因而只是无故烦劳中原百姓,希望陛下容许
高丽悔过自新,停止召募兵众,自然华、夷庆幸有靠,远服近安。我很快要死去的,倘若承蒙陛下采纳将
死者的哀鸣,死了也将不朽。”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娶太宗女儿高阳公主为妻,太宗对公主说:“ 你的
公公病得这么厉害,还能为国家的事忧心忡忡。”太宗亲去探视,握着房玄龄的手与他告别,悲痛得不能
自禁。癸卯,房玄龄去世。
2021 届山东省淄博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隆,字孝兴,东平平陆人。少而智勇,好立名节。魏究州刺史令狐愚坐事伏诛,举州无敢收者。隆
以武吏托称愚客.,以私财殡葬,服丧三年,列植松柏,礼毕乃还,一州以为美谈。泰始..中,武帝将兴伐吴
之役,下诏曰:“吴会未平,宜得猛士以济武功。”究州举隆才堪良将。初,凉州刺史杨欣失羌戎之和,
隆陈其必败。俄而欣为虏所没,河西断绝,帝每有西顾之忧,临朝而叹曰;“谁能为我讨此虏通凉州者乎?”
朝臣莫对。隆进曰:“陛下若能任臣,臣能平之。”帝曰:“必能灭贼,何为不任?顾视卿方略何如耳。”
隆曰:“陛下若能任臣,当听臣自任。”帝曰:“云何?”隆曰:“臣请募勇士三千人,无问所从来,率
之鼓行而西,禀陛下威德,丑虏何足灭哉!”帝许之,乃以隆为武威太守。公卿金曰:“六军既众,州郡
兵多,但当用之,不宜横设赏募以乱常典。”帝弗纳。隆立标简试。自旦至申.,得三千五百人,隆曰:“足
矣。”因请自至武库选杖。于是西渡温水。虏树机能等以众万计,或乘险以遏隆前,或设伏以截隆后。隆
依八阵图作偏箱车,路狭则为木屋施于车上,且战且前,弓矢所及,应弦而倒。奇谋间发,出敌不意。或
夹道累磁石,贼负铁铠,行不得前。隆卒悉被犀甲,无所留碍。转战千里,杀伤以千数。自隆之西,音问
断绝,朝廷忧之,或谓已没。后隆使夜到,帝抚掌欢笑。朝议加隆将士勋赏,赐爵.加秩各有差。太康初,
朝廷以西平荒毁宜时兴复以隆为平虏护军西平太守将所领精兵又给牙门一军屯据西平时南虏成奚每为边
患隆至帅军讨之。房据险距守,隆令军士皆负农器,若田者。成奚以隆无征讨意,御众稍怠。隆因其无备,
进兵击破之。毕隆之政,不敢为寇。
16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二十七》,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朝廷以西平荒毁/宜时兴复/以隆为平虏护军/西平太守/将所领精兵/又给牙门一军/屯据西平/时南虏
成奚每为边患/隆至/帅军讨之
B. 朝廷以西平荒毁/宜时兴/复以隆为平虏护军/西平太守/将所领精兵/又给牙门一军/屯据西平/时南虏
成奚每为边患/隆至帅军/讨之
C. 朝廷以西平荒毁/宜时兴/复以隆为平虏护军/西平太守将/所领精兵/又给牙门一军/屯据西平/时南虏
成奚每为边患/隆至/帅军讨之
D. 朝廷以西平荒毁/宜时兴复/以隆为平虏护军/西平太守将/所领精兵/又给牙门一军/屯据西平/时南虏
成奚每为边患/隆至帅军/讨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客,文中指门客,是古代寄食于贵族门下并为之服务的人。
B. 泰始,是晋武帝年号。年号纪年法始于西汉汉武帝时期。
C. 申,指申时,古代十二个时辰之一,指下午一点至三点。
D. 爵,指爵位。古代爵位有很多,如亲王、郡王、公、侯、伯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马隆既勇且义,赢得州人称赞。兖州刺史令狐愚犯罪被杀,无人敢替他收尸,马隆不但自己出钱给他
举行殡葬仪式,还服丧三年。
B. 马隆勇于担当,能够毛遂自荐。皇帝有西顾之忧,而朝臣们又都无言以对,马隆主动请命,后率勇士
三千多人,与敌厮杀。
C. 马隆亲历亲为,带兵自有一套。朝廷和地方兵力众多,可直接调用,马隆却自立标准,亲自选拔,不
仅如此,还亲自采买武器。
D. 马隆熟习军阵,并且善于巧制。马隆作战时曾根据八阵图制作偏箱车,道路狭窄就制造木屋放在车上,
17
边战斗边前进。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曰:“必能灭贼,何为不任?顾视卿方略何如耳。”
(2)六军既众,州郡兵多,但当用之,不宜横设赏募以乱常典。
14. 马隆采取何种措施麻痹成奚,使之懈怠?
【答案】 10. A 11. C 12. C
13. (1)皇帝说:“如果一定能消灭敌人,怎能不任用你?只不过看你的计策怎么样罢了。”
(2)朝廷六军人数众多,州郡的兵力也不少,只管调用即可,不应另外设立赏赐招募士兵来扰乱常规。
14. 马隆让军士扛着农具假装去耕田,成奚误以为马隆没有征讨他的意思,所以产生了懈怠。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原句中,“兴复”为一个词,意为“恢复”,中间不可断开,而且“复”要是与后面的“以隆为平虏护军”
连用则理解为“又”的意思,改变了文意,排除 BC 两项;“所领精兵”为“将”的宾语,共同构成动宾
结构,中间不可断开,又“太守”为官职名称,后面加上“将”句意不通,排除 D 项。
故选 A。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C.“指下午一点至三点”错误。申时为下午三点到五点。下午一点到三点为未时。
故选 C。
18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C.“亲自去采买武器”错误。原文为“因请自至武库选杖”,应该是亲自去武库挑选武器。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翻译的能力。
(1)中,“必”,一定;“何为”,为什么;“顾”,只是,只不过;“方略”,计策。
(2)中,“但”,只管;“宜”,适宜,应该;“横”,另外;“典”,规范,制度。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对于马隆采取何种措施麻痹成奚,使之懈怠这一问题,可以从文中找到答案。原文中为“隆令军士皆负农
器,若田者。成奚以隆无征讨意,御众稍怠。隆因其无备,进兵击破之”,就是马隆让军士扛着农具假装
去耕田,成奚误以为马隆没有征讨他的意思,所以产生了懈怠。结果马隆利用成奚没有防备,帅军进攻并
击败了成奚。
参考译文:
马隆,字孝兴,东平平陆人。年轻时就智勇双全,喜欢树立名声节操。魏兖州刺史令狐愚因事犯罪被
诛杀,整个兖州没人敢给他收尸。马隆凭借武官的身份,假称是令狐愚的门客,用个人的钱埋葬了他,并
守丧三年,在墓地周围种上松柏,守丧礼毕才返回,全兖州都把这事作为美谈。泰始年间,晋武帝将要发
动攻打吴国的战事,下诏说:“吴会没有平定,应该选拔勇猛的将士来成就武事。”兖州推举马隆的才能
可以做优秀的将领。起初,凉州刺史杨欣与羌戎失和,马隆说杨欣一定会失败。不久杨欣果然被敌人所杀,
黄河以西断绝了与中原的联系,皇帝常常有顾念西部的忧虑,上朝时叹息道:“谁是能替我征讨敌人打开
通往凉州道路的人呢?”朝廷大臣没人回答。马隆上前说:“陛下如果能任用我,我能平定凉州。”皇帝
说:“如果一定能消灭敌人,怎能不任用你?只不过看你的计策怎么样罢了。”马隆说:“陛下如果能任
用我,应让臣下自任。”皇帝说:“怎么讲?”马隆说:“请允许我招募勇士三千人,陛下不要问他们从
19
哪里来的,我率领他们击鼓向西进军,依仗陛下的声威仁德,那些敌人哪堪一击!”皇帝答应了他,就任
命他为威武太守。公卿们都说:“朝廷六军人数众多,州郡的兵力也不少,只管调用即可,不应另外设立
赏赐招募士兵来扰乱常规。”皇帝没有采纳。马隆设立标准,选拔测试(士兵)。从早晨到下午,选出三
千五百人,马隆说:“足够了。”马隆于是请求亲自到武库挑选武器。向西渡过温水。敌人树机能等率领
数万士兵,有时凭借险隘在马隆前面阻挡,有时设伏在他后面堵截。马隆根据八阵图制作偏箱车,道路狭
隘就建造木屋加在车上,一边作战一边前进,弓箭射到的地方,敌人随着弦声倒下。出奇的智谋,不时施
用,出敌不意。有时在狭窄的道路两旁堆上磁石,敌人穿着铁铠甲,被吸住不能前行,马隆的兵士都穿犀
甲,前行无碍。转战千里,杀伤的敌人数千人。自从马隆西行后,音讯断绝,朝廷为他担忧,有人说他已
战死。后来马隆的使者夜里回到朝廷,皇帝拍手高兴地笑了。朝廷商议加封马隆将士的勋爵赏赐,赏赐的
爵位增加的俸禄各有等级。太康初年,朝廷认为由于西平荒废毁坏,应该及时修复,任用马隆为平虏护军、
西平太守,带领所率的精锐部队,并另派给一支防守牙门军营的卫队,驻扎防守西平。当时南部之敌成奚
经常成为边境的祸患,马隆到后,帅兵讨伐他。敌军凭据险要抵抗坚守,马隆下令士兵全都扛着农具,做
出要去耕种的样子。成奚以为马隆没有讨伐他们的意思,防卫之意逐渐松懈。马隆趁着敌军没有戒备,进
军攻击并打败了他们。到马隆任职结束时,敌人再不敢入侵。
山东省日照市 2020-2021 学年下学期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宋濂,字景濂。幼英敏强记,就学于闻人梦吉,通《五经》,复往从吴莱学。已,游柳贯、黄潘之门,
两人皆亟逊濂,自谓弗如。元至正中,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辞不行,入龙门山著书。逾十余年,太祖召
见濂,以为《五经》师。明年三月,除江南儒学提举,命授太子经,寻改起居注...。尝召讲《春秋》,濂进
曰:“《春秋》乃孔子褒善贬恶之书,苟能遵行,赏罚适中,天下可定也。”乙巳三月,乞归省,太祖与
太子并加劳赐。濂上笺谢并奉书太子勉以进德修业太祖览书大悦召太子为语书意赐札褒答并令太子致书报
焉寻丁父忧,服除,召还。四年,迁国子司业,坐考祀孔子礼不以时奏,谪安远知县,旋召为礼部主事。
明年迁赞善大夫。是时,帝征召四方儒士,择其年少俊异者,皆擢编修,命濂为之师。濂傅太子十余年,
凡一言动,皆讽以礼法,使归于道。帝剖符..封功臣,召濂议五等封爵,濂历据汉唐故事,量其中而奏之。
尝问以帝王之学,何书为要,濂举《大学衍义》。帝指《大学衍义》中司马迁论黄老..事,命濂讲析。讲毕,
因曰:“人主诚以礼义治心,则邪说不入。刑罚非所先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
指其书曰:“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
20
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帝延誉之。十三年,长孙慎坐胡
惟庸党,帝欲置濂死,皇后太子力救,乃安置..茂州。濂为文醇深,在朝,郊社宗庙山川百神之典,朝会宴
享律历衣冠之制,四裔贡赋赏劳之仪,旁及元勋巨卿碑记刻石之辞,咸以委濂。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四
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明年,卒于夔,年七十二。正德中,追谥文宪。
(节选自《明史·宋濂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濂上笺谢/并奉书/太子勉以进德修业/太祖览书大悦/召太子/为语书意/赐札褒答/并令太子致
书报焉/
B. 濂上笺谢/并奉书太子/勉以进德修业/太祖览书大悦/召太子/为语书/意赐札褒答/并令太子致
书报焉/
C. 濂上笺谢/并奉书/太子勉以进德修业/太祖览书大悦/召太子/为语书/意赐札褒答/并令太子致
书报焉/
D. 濂上笺谢/并奉书太子/勉以进德修业/太祖览书大悦/召太子/为语书意/赐札褒答/并令太子致
书报焉/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起居注,指古代帝王的言行录,也是负责记录起居注的职官名,文中指前者。
B. 剖符,指帝王进行封赏时,将符节剖分为二,君臣各执一半作为信守的约证。
C. 黄老,即黄老学说,奉黄帝和老子为始祖,因此得名,是道教重要流派之一。
D. 安置,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文中指对获罪官员的处罚,是“谪宦”的一种。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宋濂聪慧好学,元代未曾入仕。他年少聪慧,有很强的记忆力,曾经跟从多人学习;他拒绝做官,入
山著书立说。
B. 宋濂为帝讲经,阐明治国之理。他讲授《春秋》,谏太祖要赏罚适中;讲授《大学衍义》,劝太祖用礼
21
义教化百姓。
C. 宋濂敢于直言,受到皇帝赞许。他认为茹太素上奏章是出于一片忠心,皇帝不应该治他的罪,以免堵
塞进言之路。
D. 宋濂文风醇厚,被推为开国文臣之首。他负责朝廷典制礼仪的制定及多种文辞的撰写,受到极高推崇
和广泛赞誉。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濂傅太子十余年,凡一言动,皆讽以礼法,使归于道。
(2)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14. 文中宋濂两次被贬,各是什么原因?请简要概括。
【答案】10. D 11. A 12. C
13. (1)宋濂做太子的老师十多年,凡是太子的一言一行,宋濂都要用礼法来劝谏,使他回到正道。
(2)(太祖)把廷臣全部召来责问,于是直呼宋濂的字说道:“如果没有景濂,差点错误地加罪上书言事
的人了。”
14. ①第一次被贬是因为考证祭祀孔子的礼仪上奏不及时。②第二次被贬是因为长孙宋慎因胡惟庸案获罪,
宋濂被牵连。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宋濂上书谢恩,并致信太子,用进德修业来勉励他。太祖看了这封信后十分高兴,
传召太子,将信中内容告诉他,还亲自赐信褒奖宋濂,并令太子写信答谢”。
“并奉书太子”,“太子”是“奉书”的对象,之间不断开,排除 AC;
22
“赐札褒答”,省略主语“太祖”,之前断开,排除 B。
故选 D。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A.“指古代帝王的言行录,也是负责记录起居注的职官名,文中指前者”错误,文中起居注是职官名。
故选 A。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皇帝不应该治他的罪,以免堵塞进言之路”错误,原文是“恶可深罪”,意思是“怎么能给他定大罪
呢”。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中“傅”,做老师;“讽”,劝谏;“讽以礼法”,用礼法劝谏;“使(之)归于道”,使他回到
正道。
(2)中“悉”,全部;“诘责”,责问,质问;“微”,如果没有;“罪”,加罪,治罪。。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四年,迁国子司业,坐考祀孔子礼不以时奏,谪安远知县,旋召为礼部主事”,意思是“四年,升为国
子司业,因考证祭祀孔子的礼仪上奏不及时而获罪,被贬为安远知县,旋即被召回任礼部主事”,即第一
次被贬是因为考证祭祀孔子的礼仪上奏不及时。
“十三年,长孙慎坐胡惟庸党,帝欲置濂死,皇后太子力救,乃安置茂州”,意思是“洪武十三年,宋濂
23
的长孙宋慎因胡惟庸案获罪,太祖要将宋濂处死,皇后和太子全力相救,才将他贬谪到茂州”,即第二次
被贬是因为长孙宋慎因胡惟庸案获罪,宋濂被牵连。
【点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
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
定要有所体现。
参考译文:
宋濂,字景濂。幼时聪敏记忆力强,跟随闻人梦吉学习,精通《五经》,又跟随吴莱学习。不久,又
在柳贯、黄溍门下游学,他们两人都非常推崇宋濂,自认为不如他。元代至正年间,因举荐被授为翰林编
修,以父母年老为由推辞不就,到龙门山著书。十余年后,太祖召见宋濂,聘请他为《五经》老师。第二
年三月,被授为江南儒学提举,奉命为太子讲经,不久改任起居注。太祖曾召宋濂讲解《春秋》,宋濂进
言道:“《春秋》是孔子褒善贬恶的书,如果能够遵照施行,赏罚公正适中,天下便可平定!”乙巳三月,
宋濂请求返乡探亲,太祖及太子都对他备加慰劳、赏赐。宋濂上书谢恩,并致信太子,用进德修业来勉励
他。太祖看了这封信后十分高兴,传召太子,将信中内容告诉他,还亲自赐信褒奖宋濂,并令太子写信答
谢。不久宋濂便因父亲去世服丧守制,守丧期满,奉诏返京。四年,升为国子司业,因考证祭祀孔子的礼
仪上奏不及时而获罪,被贬为安远知县,旋即被召回任礼部主事。第二年升为赞善大夫。这时,太祖征召
四方儒士,选择其中一些年轻有才的,提升为编修,任命宋濂为老师。宋濂做太子的老师十多年,凡是太
子的一言一行,宋濂都要用礼法来劝谏,使他回到正道。太祖剖符封赏功臣,征召宋濂商议封赏五等爵位,
宋濂引鉴汉、唐前例,选择其适用部分奏报皇上。太祖曾经向宋濂询问帝王之学,哪些书最值得看,宋濂
推荐《大学衍义》。太祖挑出《大学衍义》中司马迁论黄老之学中的一段,让宋濂讲析。宋濂讲完,接着
说:“国君如果能用仁义来治理民心,那么异端邪说就不会传播,刑罚并不是要优先考虑使用的。”主事
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太祖大怒,询问廷臣,有的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说:“这是诽谤、违法。”太祖问宋濂,
宋濂回答:“茹太素是尽忠于陛下的,陛下现在刚刚敞开言路,怎么能给他定大罪呢?”不久,太祖翻阅
茹太素的奏章,觉得有不少可取之处。太祖把廷臣全部召来责问,于是直呼宋濂的字说道:“如果没有景
濂,差点错误地加罪上书言事的人了。”太祖当场称赞他。洪武十三年,宋濂的长孙宋慎因胡惟庸案获罪,
太祖要将宋濂处死,皇后和太子全力相救,才将他贬谪到茂州。宋濂文风淳厚,在朝时,凡郊社宗庙、山
川百神的典礼,朝会宴享、律历衣冠的制度,四裔贡赋、赏劳的礼仪,旁及元勋巨卿碑记刻石的文辞,都
委托给宋濂。宋濂屡次被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各地学者都称宋濂为“太史公”。第二年,宋濂在夔州去世,
终年七十二岁。正德年间,又追封谥号文宪。
24
2021 届山东省济宁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郑袤,字林叔,荥阳开封人也。袤少孤,性清正。时济阴魏讽为相国掾,名重当世,袤同郡任览与结
交。袤以讽奸雄,终必为祸,劝览远之。及讽败,论者称焉。魏武帝初封诸子为侯,精选宾友,袤与徐干
俱为临淄侯文学。司空王朗辟为掾,袤举高阳许允、扶风鲁芝、东菜王基,朗皆命之,后咸至大位,有重
名。出为黎阳令,吏民悦服。太守班下属城,特见甄异,为诸县之最。转济阴太守,下车旌表..孝悌,敬礼
贤能,兴立庠序..,开诱后进。会广平太守缺,宣帝谓袤曰:“贤叔大匠垂称于阳平、魏郡,百姓蒙惠化,
且王子雍、鲁子家继踵此郡。使世不乏贤,故复相屈。”袤在广平,以德化为先,善作条教,郡中爱之。
册丘俭作乱,景帝自出征之,百官祖送..于城东,袤疾病不任会。帝谓王肃曰:“唯不见郑光禄为恨。”肃
以语袤,袤自舆追帝。帝笑曰:“故知侯生必来也。”遂与袤共载,曰:“计将何先?”袤曰:“昔与俭
俱为台郎,特所知悉。其人好谋而不达事情自昔建勋幽州志望无限文钦勇而无算令太军出其不意江淮之卒
锐而不能固深沟高垒以挫其气此亚夫之长也”帝称善。高贵乡公议立明堂辟雍,精选博士..,袤举刘毅、刘
寔、程咸、庾峻,后并至公辅大位。景元初,疾病失明,屡乞骸骨,不许。拜光禄大夫。五等初建,封密
陵伯。及武帝践阼,进爵为侯。虽寝疾十余年,而时贤并相举荐。泰始中,诏曰:“光禄密陵侯袤,履行
纯正,宜登三阶之曜,补衮职之阙。今以袤为司空。”天子临轩,遣五官中郎将国坦就第拜授。袤前后辞
让,遣息称上送印绶,至于十数。久之见许,以侯就第拜仪同三司。九年薨,时年八十五,谥曰元。
(《晋书·列传第十四》)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人好谋而不达事情/自昔建勋/幽州志望无限/文钦勇而无算/今大军出其不意/江淮之卒锐而不
能固/深沟高垒以挫其气/此亚夫之长也/
B. 其人好谋而不达事情/自昔建勋/幽州志望无限/文钦勇而无算/今大军出其不意/江淮之卒锐而不
能固深沟高垒/以挫其气/此亚夫之长也/
C. 其人好谋而不达事情/自昔建勋幽州/志望无限/文钦勇而无算/今大军出其不意/江淮之卒锐而不
能固/深沟高垒以挫其气/此亚夫之长也/
D. 其人好谋而不达事情/自昔建勋幽州/志望无限/文钦勇而无算/今大军出其不意/江淮之卒锐而不
25
能固深沟高垒/以挫其气/此亚夫之长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旌表,指由官府为忠孝节义的人立牌坊或赐匾额,用以表彰德行的一种方式。
B. 庠序,指古代的学校,在殷商时期称“序”,在周代称“庠”,后来泛指学校。
C. 祖送,我国古代送行饯别时的一种仪式,一般指临行之前在道路上祭祀祖先。
D. 博士,古代曾经是通晓史事、掌管书籍文典的官职,与今天的学位名称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郑袤德才兼备,仕途平顺。他担任过黎阳令、济阴太守、广平太守等官职,先后被封为密陵伯、密陵
侯,高寿而终,赠谥号为“元”。
B. 郑袤施政有方,广受肯定。在黎阳,从官吏到百姓都对他心悦诚服,政绩考核为各县之首;在济阴,
他重视教化,礼贤兴教。
C. 郑袤为人贤德,深受器重。宣帝看重他贤士的身份,让他接任广平太守;景帝出征平叛,亲自向他问
计,他的建议受到赞赏。
D. 郑袤为人谦让,进退有度。皇帝下诏任命郑袤担任司空一职,他亲自交还印绶,坚决辞让达十多次,
但最终还是接受了皇上的封赏。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谓王肃曰:“唯不见郑光禄为恨。”肃以语袤,袤自舆追帝。
(2)及武帝践阼,进爵为侯。虽寝疾十余年,而时贤并相举荐。
14. 后人评价郑袤有“识人之明”,文中有哪些表现?请简要概括。
【答案】10. C 11. C 12. D
13. (1)景帝对王肃说:“只是没见到郑袤感到很遗憾。”王肃把景帝的话告诉了郑袤,郑袤亲自驾车追赶
上景帝。
26
(2)等到晋武帝登基,郑袤晋升爵位为侯。虽然他卧病十多年,但当时的贤士都争相推荐他。
14. ①郑袤认为魏讽必败,劝告任览远离魏讽;②郑袤前后多次荐举贤才,他荐举的人后来大多都官至高
位,名望很高。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句意为:他这个人喜欢谋事但却不能通达事理,自从过去在幽州建立功勋,他的欲望便无限膨胀。他属下
大将文钦有勇无谋。如果我们的军队出其不意,江淮的兵士有锐气但并不稳固,我军可深挖沟濠、加高壁
垒来挫败敌人的锐气,这就是当年大将周亚夫所擅长的方法。
“志望无限”,主谓结构,句意完整,单独成句,前后断开,排除 AB。“深沟高垒”, 深挖沟濠、加高
壁垒;主语应是“我方”,不是 “江淮之卒”,前面断开,排除 D。
故选 C。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祭祀祖先”错,与《荆轲刺秦王》“既祖,取道”中的“祖”意义相同,指祭祀路神。
故选 C。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亲自交还印绶”错,原文“遣息称上送印绶”, 是派儿子郑称把印绶送还。
故选 D。
【13 题详解】
2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 “恨”,遗憾;“以”,把;“自舆”,亲自驾车。
(2) “践祚”,登基;“寝疾”卧病;“并相”,都争相。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袤以讽奸雄,终必为祸,劝览远之”可知“郑表认为魏讽必败,劝告任览远离魏讽”;
由“袤举高阳许允、扶风鲁芝、东菜王基,朗皆命之,后咸至大位,有重名”“袤举刘毅、刘寔、程咸、
庾峻,后并至公辅大位”可知“郑袤前后多次荐举贤才,他荐举的人后来大多都官至高位,名望很高”。
文言文参考译文:
郑袤,字林叔,荥阳开封人。郑袤年少丧父,为人清白正直。当时济阴人魏讽做相国掾。魏讽在当时
名声显赫,和郑袤同一郡县的任览与魏讽结交。郑袤认为魏讽为奸诈之辈,终究会带来灾祸,劝说任览远
离他。等到魏讽落败,谈论的人都称赞郑袤。魏武帝当初分封他的儿子们为侯,精心挑选门客,郑袤与徐
干都做了临淄侯文学。司空王朗征召他做自己的属官,郑袤推举高阳的许允、扶风的鲁芝、东莱的王基,
王朗都给他们委任了官职。这些人后来都官至高位,名望很高。郑袤外调做黎阳县令,当地官员和百姓都
心悦诚服。太守考核属官,经过甄别,郑袤尤为突出,为各县县令之首。改任济阴太守,到任即表彰孝敬
父母尊敬兄长者,礼待贤能的人,兴建学校,启发引导后辈。正值广平太守空缺,宣帝对郑袤说:“你叔
叔将作大匠(郑浑)在阳平任上留有好名声,百姓得到恩惠教化。况且王子雍、鲁子家接着管理此郡,使
该地世代不乏贤人,所以委屈你再次担任太守之职。”郑袤在广平任职,把道德教化放在第一位,他擅长
起草法规和教令,郡里的百姓都很爱戴他。母丘俭发动叛乱,景帝亲自征讨他,文武百官到城东饯行送别,
郑袤因为生病未能赶来。景帝对王肃说:“只是没见到郑袤感到很遗憾。”王肃把景帝的话告诉了郑袤,
郑袤亲自驾车追赶上景帝。景帝笑着说:“本来就知道你一定会像侯生一样来的啊。”景帝于是与郑袤共
坐一车,说:“首先实施什么计策?”郑袤说:“过去我与母丘俭都做过台郎官,对他有所了解,他这个
人喜欢谋事但却不能通达事理,自从过去在幽州建立功勋,他的欲望便无限膨胀。他属下大将文钦有勇无
谋。如果我们的军队出其不意,江淮的兵士有锐气但并不稳固,我军可深挖沟濠、加高壁垒来挫败敌人的
锐气,这就是当年大将周亚夫所擅长的方法。”景帝认为很好。高贵乡公与朝臣商议设立明堂辟雍,精选
博士,郑袤推举刘毅、刘寔、程咸、庾峻,这些人后来都做到公卿高位。景元初年,郑袤得病失明,多次
28
请求告老还乡,没有被许可。后来郑袤被授予光禄大夫。建立五等封爵时,郑袤被封为密陵伯。等到武帝
登基,郑袤晋升爵位为侯。虽然他卧病十多年,但当时的贤士都争相推荐他。泰始年间,皇帝下诏说:“光
禄大夫密陵侯郑袤,为人中和纯正,应当登三公之位,补上公之缺。现在任命郑袤为司空。”武帝走到殿
前,派五宫中郎将国坦到郑表府中宣旨。郑袤反复推让,派儿子郑称把印绶送还,来回达到十多次。过了
很久才被许可,到他府中任命他,让他以侯爵的身份接受任命,仪同三司。泰始九年郑袤去世,享年八十
五岁,谥号为“元”。
2021 届山东省德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贾谊论
苏轼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有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
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
可以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
先之以子夏,申之以冉有。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
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
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之果不足与有为,而
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
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
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
下而惟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
29
悲郁愤闷,超然有远举之志。其后卒以自伤哭泣,至于天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安知
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哲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
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贾生之志,故备论
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猬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慎
其所发哉!
【乙】
且以谊之所陈,孝文略施其术,犹能比德于成、康。况用于朝廷之间,坐于廊庙..之上,则举大汉之风,
登三皇..之首,犹决壅稗坠耳。奈何俯抑佐王之略,远致诸侯之间?故谊过长沙作赋以吊汨罗;而太史公传
于屈原之后,明其若屈原之忠而遭弃逐也。而班固不讥文帝之远贤,痛贾生之不用,但谓其天年早终。且
谊以失志忧伤而横天,岂曰天年乎?
(选自欧阳修《贾谊不至公卿论》)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之贤人皆有/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B. 古之贤人/皆有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C. 古之贤人/皆有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D. 古之贤人皆有/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侯,是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二等,仅次于公爵;后又泛指达官贵人。绛侯,指汉代周勃。
B. 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也指无学识、有勇无谋的人。文中代指王猛。
C. 廊庙,廊指房屋前檐伸出的部分,可避风雨遮阳,也指殿下屋;庙即太庙。文中指代朝廷。
D. 三皇,上古皇帝,一般指燧人、伏羲、神农。常与五帝合称,都是中国原始社会的部落首领。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0
A. 苏文开篇提出观点,接着指出贾谊的仕途遭遇,为他虽然是帝王的辅佐之臣却未能施展才华而倍感痛
惜,语意深沉。
B. 苏文第二、三段围绕“待”与“忍”,列举孔子得君之勤,孟子惜君之厚、爱身之至等事例,反思贾
谊行为,得出结论。
C. 苏文第四段写绛侯、灌婴功高势大,而贾谊仅一少年,地位低微,不可能使文帝采纳自己的主张,从
而实现人生抱负。
D. 苏文对贾谊之志未能施展详尽评论,同时提醒君主,像贾谊这样的臣子,一旦不被重用就会忧伤颓废,
不能重新振作。
13. 对于贾谊不被重用的原因,苏轼和欧阳修的看法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之荆,先之以子夏,申之以冉有。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
(2)夫谋之一不见用,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
【答案】10. C 11. B 12. C
13. 苏轼:①不能惜君以厚,没能做到不弃其君;②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欧阳修:汉文帝不能
用才,疏远贤才。
14. (1)将到楚国时,先派子夏前往,再派冉有去陈说。君子要想得到国君的重用,就是这样的殷切。
(2)谋划一次没有被采用,怎么知道就永远不再被采用呢?不知道默默地等待形势的变化,而自我摧残
到如此地步。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本题是选择题,找准切入点,注意各选项间的不同之处。一般谓语部分较长或者要突出主语,主语应与后
31
面谓语部分断开,排除 AD。“而”表转折,与前面的内容断开,排除 B。“者”表句间停顿,在后面断
开。“时君”指当时的君主,是一个词,中间不宜断开。
画波浪线部分意思是:古代的贤能之士,都有建功立业的才能,但有些人最终未能施展其才能的万分之一
的原因,未必都是当时君王的过错,也有可能是他们自己造成的。
故选 C。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
B.“文中代指王猛”说法错误,文中代指苻坚。
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C.“不可能使文帝采纳自己的主张”曲解原意,原文为“亦已难矣”。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苏文第二、三段围绕“待”与“忍”,列举孔子得君之勤,孟子惜君之厚、爱身之至等事例,反思贾谊行
为,他不能惜君以厚,没能做到不弃其君;苏文“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也指出了贾谊不
被重用的原因。
由“而班固不讥文帝之远贤,痛贾生之不用,但谓其天年早终”可知欧阳修认为汉文帝不能用才,疏远贤
才。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32
(1)“之”,到;“申”,陈说;“勤”,殷切。
(2)“见”,表被动;“安”,怎么;“自残”,自我摧残。
参考译文
(甲)
人要有才能并不难,要使自己的才能施展出来实在不容易。可惜啊,贾谊虽然能够做帝王的辅佐之臣,
却未能施展自己的才能。
君子要想达成长远的目标,就一定要等待时机;要想成就伟大的功业,就一定要能够忍耐。古代的贤
能之士,都有建功立业的才能,但有些人最终未能施展其才能的万分之一的原因,未必都是当时君王的过
错,也有可能是他们自己造成的。
我看贾谊的议论,照他所说的规划目标,即使夏、商、周三代的成就又怎能超过他呢?遇到像汉文帝
这样的明君,尚且因未能尽才而郁郁死去,既然这样,那么如果天下没有尧、舜那样的圣君,就终身不能
有所作为了吗?孔子是圣人,曾周游天下,只要不是极端无道的国家,他都想勉力扶助,希望终有一天能
实践他的政治主张。将到楚国时,先派子夏去接洽,再派冉有去联络。君子要想得到国君的重用,就是这
样的殷切。孟子离开齐国时,在齐地住了三夜才出走,还说:“齐宣王大概会召见我的。”君子不忍心别
离他的国君,感情是这样的深厚。公孙丑向孟子问道:“先生为什么不高兴?”孟子回答:“当今世界上
(治国平天下的人才),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要不高兴?”君子爱惜自己是这样的无微不至。如果
做到了这样,还是得不到施展,那么就应当明白世上果真已没有一个可以共图大业的君主了,也就可以没
有遗憾了。像贾谊这样的人,不是汉文帝不重用他,而是贾谊不能利用汉文帝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啊!
周勃曾亲手持着皇帝的印玺献给汉文帝,灌婴曾联合数十万兵力,决定过吕、刘两家胜败的命运,他
们又都是汉高祖的旧部,他们这种君臣遇合的深厚情分,哪里只是父子骨肉之间的感情所能比拟的呢?贾
谊不过是洛阳的一个青年,要想使汉文帝在一朝一夕之间,就完全抛弃旧有的规章制度,采用他的新主张,
也太困难了。作为贾谊这样的人,应该上面取得皇帝的信任,下面取得大臣的支持,对于周勃、灌婴之类
的大臣,要从容地、逐渐地和他们加深交往,使得天子不疑虑,大臣不猜忌,这样以后,整个国家就会按
自己的主张去治理了。不出十年,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怎么能在顷刻之间就突然对人痛哭起来呢?看
他路过湘江时作赋凭吊屈原,郁结烦闷,心绪不宁,努力超脱表露出退隐的思想。此后,终因经常感伤哭
泣,以至于早死,这也真是个不善于身处逆境的人。谋划一次没有被采用,怎么知道就永远不再被采用呢?
不知道默默地等待形势的变化,而自我摧残到如此地步。唉,贾谊真是志向远大而气量狭小,才力有余而
33
见识不足啊!
古人有出类拔萃的才能,必然会不合时宜而招致困境。因此没有英明智慧、不受蒙蔽的君主,就不能
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古人和今人都称道苻坚能从草野平民之中起用了王猛,在很短时间内全部斥去了原
来的大臣,而与王猛商讨军国大事。苻坚那样一个平常之辈,竟能占据了半个中国,这道理就在于此吧!
我很惋惜贾谊的抱负未能施展,所以对此加以详尽地评论。同时也要使君主明白:如果得到了像贾谊这样
的臣子,就应当了解这类人有孤高不群的性格,一旦不被重用,就会忧伤颓废,不能重新振作起来。像贾
谊这种人,也应该谨慎地对待自己的立身处世啊!
(乙)
并且用贾谊的主张,孝文帝只要稍微运用一下,(达到的效果)还能与周成王、周康王的功德比美。
况且坐在朝廷上使用他的主张的话,就重振大汉的风气,超过三皇的功绩,犹如决堤放水、稗草成熟后的
子粒脱落一样容易了。可怎奈(孝文)却抵制辅佐王道的策略,远远地疏远了他。所以贾谊路过长沙作赋
一篇临汨罗江凭吊屈原,而司马迁在屈原之后为其作传,以昭明贾谊同屈原一样忠君爱国却遭摒弃放逐。
但班固不但不讥抨汉文帝疏远贤才,痛惜贾谊不受重用,却说贾谊是命里寿短才去世的。再说贾谊是因为
怀志不遇忧伤抑郁而意外早死,怎么能说他寿命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