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部分区2021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精选汇编 现代文阅读专题II(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上海市部分区2021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精选汇编 现代文阅读专题II(解析版)

ID:685129

大小:87.27 KB

页数:34页

时间:2021-05-0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上海省部分区 2021 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精选汇编 现代文阅读专题 II(解析版) (七区汇编:宝山、奉贤、嘉定、静安、普陀、松江、徐汇) 2021 届上海市宝山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二)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天空的点缀 萧红 ①用了我有点苍白的手,卷起纱窗来,在那灰色的云的后面,我看不到我所要看的东西(这东西是常 常见的,但它们真的载着炮弹飞起来的时候,这在我还是生疏的事情,也还是理想着的事情)。正在我踌 躇的时候,我看见了,那飞机的翅子好象不是和平常的飞机的翅子一样——它们有大的也有小的——好象 还带着轮子,飞得很慢,只在云彩的缝际出现了下,云彩又赶上来把它遮没了。不,那不是一只,那是两 只,以后又来了几只。它们都是银白色的,并且又都叫着鸣鸣的声音,它们每个都在叫着吗?这个,我分 不清楚。或者它们每个在叫着的,节拍象唱歌的,是有一定的调子,也或者那在云幕当中擞下来的声音就 是一片。好象在夜里听着海涛的声音似的,那就是一片了。 ②过去了!过去了!心也有点平静下来。午饭时用过的家具,我要去洗一洗。刚一经过走廊,又被我 看见了,又是两只。这次是在南边,前面一个,后面一个,银白色的,远看有点发黑,于是我听到了我的 邻家在说: ③“这是去轰炸虹桥飞机场。” ④我只知道这是下午两点钟,从昨夜就开始的这战争。至于飞机我就不能够分别了,日本的呢?还是 中国的呢?大概是日本的吧!因为是从北边来的,到南边去的,战地是在北边中国虹桥飞机场是真的,于 是我又起了很多想头:是日本打胜了吧!所以安闲地去炸中国的后方,是……一定是,那么这是很坏的事 2 情,他们没止境的屠杀,一定要象大风里的火焰似的那么没有止境…… ⑤很快我批驳了我自己的这念头,很快我就被我这没有把握的不正确的热望压倒了,中国,一定是中 国占着一点胜利,日本遭了些挫伤。假若是日本占着优势,他一定要冲过了中国的阵地而追上去,哪里有 工夫用飞机来这边扩大战线呢? ⑥风很大,在游廊上,我拿在手里的家具,感到了点沉重而动摇,一个小白铝锅的盖子,啪啦啪啦地 掉下来了,并且在游廊上啪啦啪啦地跑着,我追住了它,就带着它到厨房去。 ⑦至于飞机上的炸弹,落了还是没落呢?我看不见,而且我也听不见,因为东北方面和西北方面炮弹 都在开裂着。甚至于那炮弹真正从哪方面出发,因着回音的关系,我也说不定 ⑧但那飞机的奇怪的翅子,我是看见了的,我是含着眼泪而看着它们,不,我若真的含着眼泪而看着 它们,那就相同遇到了魔鬼而想教导魔鬼那般没有道理。 ⑨但在我的窗外,飞着,飞着,飞去又飞来了的,飞得那么高,好象有一分钟那飞机也没离开我的窗 口。因为灰色的云层的掠过,真切了,朦胧了,消失了,又出现了,一个来了个又来了。看着这些东西, 实在的我的胸口有些疼痛。 ⑩一个钟头看着这样我从来没有看过的天空,看得疲乏了,于是,我看着来上的台灯。台灯的绿色的 伞罩上还画着菊花,又看到了箱子上散乱的衣裳,平日弹着的六条弦的大琴,依旧是站在墙角上。一样, 什么都是和平常一样,只有窗外的云,和平日有点不一样,还有桌上的短刀和平日有点不一样,紫檀色的 刀柄上镶着两块黄铜,而且不装在红牛皮色的套子里。对于它我看了又看,我相信我自己绝不是拿着这短 刀而赴前线。 1937 年 8 月 14 日 [乙]风景谈(节选) 茅盾 ①最后一段回忆是五月的北国。清晨,窗纸微微透白,万籁俱静,嘹亮的喇叭声,破空而来。我忽然 想起了白天在一本贴照薄上所见的第一张,银白色的背景前一个淡黑的侧影,一个号兵举起了喇叭在吹, 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都表现在小号兵的挺直的胸膛和高高的眉棱上边。我赞美这摄影家的 艺术,我回味着,我从当前的喇叭声中也听出了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来,于是我披衣出去, 3 打算看一看。空气非常清冽,朝霞笼住了左面的山,我看见山峰上的小号兵了。霞光射住他,只觉得他的 额角异常发亮,然而,使我惊叹叫出声来的,是离他不远有一位荷枪的战士,面向着东方,严肃地站在那 里,犹如雕像一般。晨风吹着喇叭的红绸子,只这是动的,战士枪尖的刺刀闪着寒光,在粉红的霞色中, 只这是刚性的。我看得呆了,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 ②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1940 年 12 月,于枣子岚垭 【注】①作者曾于 1940 年 5 月到 10 月访问延安,亲眼见到了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战斗生活。1940 年底,在 “国统区”的重庆写下此文。 9. 选取甲文某一个语言运用的特点加以赏析。 10. 乙文中的小号兵和荷枪战士,体现了“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创作思想,请加以分析。 11. 对于“景象”,甲乙两文有不同的构思,请作比较赏析。 12. 参观淞沪抗战纪念馆后,学校印发了萧红的《天空的点缀》和茅盾的《风景谈》,要求学生结合这两 篇散文内容写观后感,小杰在文中写道:“倘若再有外寇来犯,我也像萧红女士一样,绝不是 ______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_____:我也像《风景谈》中的战士一样,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我会捐躯赴国难,我会视死忽如归。”请在横线处补足观后感内容,填入后两处横 线的分句形成对偶。 【答案】9. 示例一:甲文短句和词语反复形成特色。“不,那不是一只,那是两只”“这次是在南边, 前 面一个,后面一个”“过去了!过去了!……飞着,飞着,飞去又飞来了的,飞得那么高”。这样的语句 运用使叙述描写细节逼真,简短而间隔的节奏与其观察活动和情绪统一,真切细致地观察蕴含着对战局的 紧张感受及对百姓、国家命运的担忧。 示例二:甲文中“了”“着”“呢”“吧”“吗”等助词的运用很有特色。如“真切了,朦胧了,消失了, 又出现了,一个来了,一个又来了。”“了”更近口语,强化了节奏感,造成短促的音响效果,细致写出 作者视角的移动变化和飞机的络绎不绝,蕴含着对战局的紧张感受及对自己、百姓、国家命运的担忧。 示例三:甲文疑问句的运用形成特色。“它们每个都在叫着吗?”“日本的呢?还是中国的呢?大概是日 本的吧!”“落了还是没落呢?”这些句子细致地写出了自己的观察,细腻逼真地表现了自己的心理和意 4 识流动,把自己的感受置于广阔的抗战背景中,真切动人。 10. 本文写于 1940 年,作者亲眼见到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战斗生活,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希望在中国共产党领 导的军民,小号兵和荷枪战士正是这一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文中的自然环境是战斗环境的逼真再现, 战士的严肃、坚决、勇敢正是抗日军民形象的代表,是民族精神的化身。 11. 示例一:从题材题旨看,甲文题目“点缀”有蔑视含义,甲文有对侵略者记录正告的意图;乙文题目 “风景”有赞扬含义,要通过景物赞扬人及其精神并阐发哲理。甲文以人观景活动及心理为主体,乙文景 物为主体且人是景物主体,这使乙文景象有象征和烘托人的手法而甲文没有;布局上,甲文的情感与描述 一体,乙文写景后有议论。甲文的构思能激发人们奋起抗战,乙文的构思能突出民族希望之所在。 示例二:甲文单纯写景叙事,质朴的风格更能够动人;乙文画面后以议论点睛揭示蕴含,深化主题,增强 了作品的哲理性。甲文天空、飞机、家居等景象细节逼真、时有重复,蕴含不安及对日寇仇恨的心理;乙 文景象与人、景象与景象、景象与情感形成烘托,背景、远景、特写、人物结合,凸显人和解放区军民精 神的崇高伟大。甲文景象有记录侵略罪行及百姓苦难的史笔意图,乙文则把政治寓于景物。 12. (1). 不是拿着这短刀而赴前线 (2). 而是抗起钢枪浴血奋战 (3). 吹起山峦震动的喇叭 (4). 荷着刺刀闪亮的钢枪 【解析】 【分析】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解答此题,我们首先要明确“语言运用 特点”,而分析“语言运用的特点”要从语言特色、语体色彩、 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和句式等方面入手。结合甲段文章,我们会发现萧红的这篇文章小说语言在超常规的文 句蕴含着一种稚拙浑朴的美,一种独特而醇厚的情调。然后我们按照从字词到句再到文段的特征即可得出 答案。 在文字的运用上,甲文中“但在我的窗外,飞着,飞着,飞去又飞来了的,飞得那么高,好象有一分钟那 飞机也没离开我的窗口”“真切了,朦胧了,消失了,又出现了,一个来了,一个又来了”“过去了!过 去了!”我们会发现文本用了很多的“了”字,“了”更近口语,强化了节奏感,造成短促的音响效果, 5 抑扬顿挫音乐和谐,朗朗上口,酣畅淋漓细致入微地写出作者视角的移动变化和飞机的络绎不绝以及心理 感受对人民动荡不安生活的同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战争和时局的紧张等复杂感受。再结合“至于飞 机我就不能够分别了,日本的呢?还是中国的呢?大概是日本的吧!”可知,甲文中 “了”“着”“呢”“吧”“吗”等助词的运用很有特色,助力语气和情感,或者叙述、或者推测、或者 判断、或者困惑疑问。 在词语的运用上,甲文段中“一个小白铝锅的盖子,啪啦啪啦地掉下来了,并且在游廊上啪啦啪啦地跑着, 我追住了它,就带着它到厨房去”“一个钟头看着这样我从来没有看过的天空,看得疲乏了,于是,我看 着来上的台灯……又看到了箱子上散乱的衣裳,……一样,什么都是和平常一样,只有窗外的云,和平日 有点不一样,还有桌上的短刀和平日有点不一样……对于它我看了又看”“不,那不是一只,那是两 只”“这次是在南边, 前面一个,后面一个”“过去了!过去了!……飞着,飞着,飞去又飞来了的, 飞得那么高。”运用了很多的反复的短句和词语,或者连续反复或者间隔反复,突出强化了自己紧张不安、 莫名担忧等各种矛盾纠结畏惧期待祈祷等复杂的心绪,强化了对战争的厌恶,对入侵中国的外敌的憎恨, 对国家和百姓的关爱和同情,对战争早日结束的美好期待和战胜敌人的信心。 再从表达的句式上看,甲文段中“假若是日本占着优势,他一定要冲过了中国的阵地而追上去,哪里有工 夫用飞机来这边扩大战线呢?”还是没落呢?”都运用了疑问句,这些句子细致地写出了自己的观察,细腻 逼真地表现了自己的心理和意识流动,把自己的感受置于广阔的抗战背景中,真切动人,通过问题也引发 了读者的思考,增强了可读性吸引力和感染度。 由此梳理答案即可。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乙文段中落款为“1940 年 12 月,于枣子岚垭”,由此可知此篇文章写作于 1940 年,而此时中国正在进行 着抗日战争,作者亲眼见到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战斗生活,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希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民, 由此可知,小号兵和荷枪战士正是这一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文中“霞光射住他”“晨风吹着喇叭的红 绸子”“战士枪尖的刺刀闪着寒光,在粉红的霞色中,只这是刚性的”既是自然环境,也是战斗环境的逼 真再现,战士在这样的环境中“严肃,坚决,勇敢”“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可知,他们的严 肃、坚决、勇敢正是抗日军民形象的代表,是民族精神的化身。 【11 题详解】 6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和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 解答此题,我们可以从选材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 从题目看,甲文题目为“天空的点缀”,“点缀”本为褒义词,而读完全文会发现,该篇文章的标题有蔑 视含义,有对侵略者记录正告的意图;乙文题目“风景谈(节选)”的“风景”有赞扬肯定、骄傲自豪等 含义,要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对人的崇敬之情以及弘扬人格精神并阐发哲理启发民众的用意。 从内容上看,甲文的写作视角主要是仰望中所见天空中不时飞来的轰炸机,结合眼前所见写所思所想所忧 所感等;而乙文主要是写人,把人融合于景物背景中,扩大了风景的内涵,景物和人之间互相映衬相辅相 成相映成趣,其间使用了象征比喻情景交融烘托渲染衬托等写作特色,而甲文大多直抒胸臆揭示内心所想; 同时,甲文景象是通过视觉所见真实记录外敌入侵的可恶行径,展示百姓在战争中的苦难生活,具有写实 留史的意图,乙文则把政治背景巧妙蕴含所见景物中,精神的感召力于读者的阅读感悟中自然产生。 从布局上,甲文中“但那飞机的奇怪的翅子……那就相同遇到了魔鬼而想教导魔鬼那般没有道理”“一 样……我相信我自己绝不是拿着这短刀而赴前线”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与描述一体;而乙文写景后有议 论。甲文的构思能激发人们奋起抗战,乙文的构思能突出民族希望之所在。 从结构上看:甲文单纯写景叙事,质朴的风格更能够动人;乙文先写画面后以“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 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议论点睛揭示蕴含,深化主题,增强了作品的哲理性。 从写作技巧上看:甲文天空、飞机、家居等景象细节逼真、时有重复,蕴含不安及对日寇仇恨的心理;乙 文景象与人、景象与景象、景象与情感形成烘托,背景、远景、特写、人物结合,凸显人和解放区军民精 神的崇高伟大。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仿写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弄清楚文本内容,甲文结尾写到“我相信我自己绝不是拿着这短刀而赴前线”,因此第 一个横线上填写不是拿着这短刀而赴前线,第二个横线上与之相反,即而是抗起钢枪浴血奋战; 乙文中的人物一个是小号兵,另一个是荷枪战士。在加上小号兵“嘹亮的喇叭声,破空而来”因此第三个 横线上填写吹起山峦震动的喇叭;而该横线要与第四处形成对偶,因此第四个横线填写荷着刺刀闪亮的钢 枪。 7 2021 届上海市奉贤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二)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和风筝 牛汉 ①在我童稚的心里,父亲很深沉,与父亲的生命能以融合的月夜和风筝也很深沉。深沉,意味着识不 透底蕴。对于月夜和风筝,父亲有许多自己的哲学和具有哲理的玄想。我正值童年,对父亲困惑不解。 ②父亲从来不在白天放风筝。父亲说:“白天不需要风筝,白白亮亮的天空,要风筝干什么?”父亲 总是当天地黑透了之后才去放风筝。奇怪的是,白天没有风,黄昏以后,常常不知不觉地来了微风,似乎 不是从别处刮来的,风就藏在我们村子里一个角落,它觉得应该醒了,站直身子,轻飘飘地跑起来。有时 候,白天风刮得很狂,一到黄昏便安生些,仿佛事先与父亲和风筝有过默契。 ③放风筝在春二月,天日渐长起来。父亲悠然地看看天,说:“又是个月明的天!”只有我知道,他 并不是赞美月夜,他希望的是没有月亮和星星的黑夜,“没有月亮多好。”父亲慨叹一声。实际上黑透了 的夜极少。我对父亲说:“有月亮放风筝才好。”我想,天黑会阔人,有月亮能看见升天的风筝,看见红 灯笼与星星在一块闪烁,还能望见海琴振颤的翅羽。父亲不答理我。到了街上,他说:“没有月亮和星星, 天是囫囵的,完完整整的。”“为什么?”我问。父亲回答:“天黑透了,天才能安静下来,风筝在天上 才自在。天空只有风筝和灯,只有海琴的歌,一个完美的世界。”父亲像是在吟诗。我当时还是喜欢在月 明的夜放风筝,我喜欢望着朦胧的天,它越看越深,越看越高,风筝飘带上的月光跳来跳去,还能看见变 化莫测的飞云。红灯摇摇晃晃,比所有的星星快活得多。如果天全是黑的,我们什么也看不见,天也看不 见我们。父亲摇摇头不作解释,他清楚他那套玄想无法让我理解,而我也有我自己童稚的玄想。 ④父亲年轻时喜欢写诗、吹箫。他有时自言自语,以为我听不懂,听到我的某一句问话以后,他惊愕 地回过头来望一望我,似乎我不应该听懂他的话。 ⑤我和父亲去放风筝,总有一群小孩跟在我们后面吵吵嚷嚷。如果我和父亲不放风筝,这些孩子都不 会到街上来,家里老人不放心他们在月亮地里跑动。我们照例在一个小的广场上停下来。这里实际上是村 里的一个十字路口,没有车马,就成为一处注满月光的开阔地方。靠北边,有个高坡,父亲站在上头就能 把风筝放到天上去,不需要助跑,他让我把风筝直立在丈把远的地方,在背后扶着风筝。父亲高高扬起双 8 臂,猛地向上一拽,风筝抖动一下,被惊吓得跳起来。父亲手中的绳子一抖一拽地就把风筝逗到了空中。 风筝显得很高兴。它和父亲配合得很好。一会儿风筝就升高了。风吹着,月光抚摸着“天官”的彩衣,发 出瑟瑟的声音。 ⑥等到风筝放得很高以后,父亲横着身子一步一步地移到五道庙前。五道庙有结实的栅栏,父亲把绳 子放尽,手里只剩下一根光滑的木棒,他把木棒横别在栅栏上。父亲站起来,用手摸摸风筝的绳子,如果 绳子绷得不够紧,海琴常常放不上去。父亲放海琴和灯笼不让别人插手,他先把海琴连到绳子上,再把灯 笼挂在海琴下边。他总是当风筝稳定到最佳状态时,才小心地把灯笼点亮。我和孩子们鸦雀无声,等待着 海琴和灯笼开始升起的一刹那,父亲异常专心,眼睛也明亮起来,不住地看天、看灯笼和海琴,只听孩子 们一声喊:“海琴动了,动了!”海琴在一片欢呼声中沿着琴弦似的绳索嗡嗡地歌唱着升了上去,越升越 快。我把耳朵贴着绳子谛听,真能听到远方大海的声音,嘿,大海的声音原来像一群蜜蜂在飞。父亲目不 转睛地看着海琴和灯笼升到风筝那里。天空出现了一颗与众不同的红色的星,摇摇晃晃的星,会歌唱的星。 灯,在天空,也不过亮半个钟头。灯灭了以后,放风筝的高潮便结束。孩子们纷纷回家。 ⑦父亲年年都要放风筝。每年都认真地把风筝修补一番,重新染一次颜色。村里放风筝的人有好多家, 都没有我父亲放风筝那样虔诚和认真。 ⑧这放风筝的一套技能父亲是怎么学来的,可能是我们家乡自古传下来,也可能是他从北京城学来的。 但是,我在北京待了这么多年,为什么没有见过有人夜里放风筝,更没见过挂海琴和灯笼的风筝,真感到 奇怪和遗憾。 ⑨父亲为什么总在月明的夜放风筝,而且特别喜欢在黑夜挂灯笼和海琴,我此刻真有点理解了。如果 我现在放风筝,我也一定在黑夜放,而且一定挂上灯笼和海琴。 ⑩当风筝放稳了之后,父亲就不停地抽烟,很少跟谁说话,他仿佛很深地进入另外一个世界,他放风 筝跟他吹箫的神情很相近。他有自己放风筝的哲学,希望风筝带着灯笼的光亮和海琴的歌,也带着他的心 灵,升向高高的空旷的夜空。 (11)后来,到了四十年代,我知道,父亲在家乡那些年写过不少的诗,有旧诗,也有新诗,从来没有 发表过,他似乎没有想到过要发表。 (12)还有,父亲一生嗜酒。他放风筝之前,喜欢先喝点我祖母酿的黄酒。我们家乡的春二月,大地还 没完全解冻,夜间是很冷的,有月光的夜更加清冷清冷。 9 (13)似乎一旦风筝连同海琴和灯笼升到天上,月夜就变得温暖起来。至少我父亲的感觉是这样。 (本文有删改) 9. 第②段画线部分的词语使用巧妙,请加以赏析。 10. 分析第⑤⑥段中孩子群像的作用。 11. 本文主要以“我”童年的视角回忆父亲,请分析其效果。 12. 有同学想把这篇散文拍摄成短视频,但他对使用“月夜”还是“黑夜”作为放风筝的场景犹豫不决, 请为他出主意并说明理由。 【答案】9. 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风以人的动作,用一连串的动词“藏”“醒”“站直”“跑” 表现风力由弱到强的变化过程。作者赋予风以人的情态如“很狂”“安生些”“默契”,表现风在白天和 黄昏的差异,恰好与父亲想要在夜间放风筝的诉求一致。用“似乎”“仿佛”来想象风的位置和归属,拉 近了风与父亲的情感距离,与“默契”前后关联。 10. 孩子群像构成了父亲和我在月夜放风筝的环境(背景)。孩子们的吵吵嚷嚷和欢呼声,营造了热闹、欢 快的氛围,使本文安静的画面具有了一丝灵动的色彩。孩子的欢闹和父亲的深沉的不同特点,共同构成了 月夜放风筝的美好画面。孩子的出现、期待、欢呼、回家串联了放风筝的整个过程。 11. 本文记叙的是童年的我和父亲一起放风筝的事件,突出了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通过我童年时 与父亲的对话,以儿童的好奇和不解,表现父亲独特的哲学和玄想。写我童年时代不理解父亲为后文我在 成年后慢慢理解父亲作铺垫。从而进一步引发读者对父亲行为哲学的思考。 12. 示例一:“月夜”的场景更好。月夜能够概括本文的主要环境,本文记叙的是父亲在月夜放风筝的片 段,体现在“月亮地里”“注满月亮的地方”。深沉的月夜和风筝是能够与父亲的生命融合的客观之物, 父亲将自己对精神家园的追寻寄托在月夜和风筝上。“月夜”与文章内容相关联,如月夜的月光使夜晚更 加清冷,所以父亲在夜晚放风筝之前需要喝点黄酒暖身;如月夜比较多见,而黑夜极少,父亲总在月明的 夜放风筝;如风筝飞上天空让月夜温暖起来。 示例二:“黑夜”的场景更好。“黑夜”代表着父亲精神审美的最佳物象,父亲并不赞美月夜。父亲更喜 欢没有月亮和星星的夜晚,黑透了的夜是安静的,风筝才能自在地在天上飞。父亲喜欢在黑夜在风筝上挂 灯笼和海琴,这让他感受到自己的心灵就像风筝一样飞向空旷完整的天空而获得了自由。 10 【解析】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确定句中哪些词语的使用比较巧妙,富有表现力;然后结合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来分 析其妙处。句中运用词语最令人注目的是描写风出现时的一系列动词:“藏”“醒”“站直”“跑”。它 们把风当作有生命、有思想的人来写,写出了风从无到有再到刮起来的过程,形象生动。“很狂”“安生 些”“默契”等词语同样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风在晚上的特点,正好契合父亲的要求。写无风到有风的 时候的“似乎”和写白天风很大,晚上却安生的“仿佛”两个词语,虽然是作者对风的猜测和想象,实际 上写出作者认为的风和父亲之间的默契。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某个人物在文中的作用方面的知识,孩子群像在文中是次要人物。一般情况下,次要 人物,特别是群体性的次要人物,往往构成主要人物活动的环境或背景,文中也是如此,孩子群像构成了 父亲和我在月夜放风筝的环境(背景)。文章重点内容写了父亲在夜里放风筝的经过,但这个过程正是通 过孩子的出现、期待、欢呼、回家串联起来的,使整个过程充满了生气和趣味。同时,孩子和父亲在性格 上的反差,互相补充,相得益彰,使过程更加温馨美好。可以想象,沉默寡言的父亲在放风筝和叽叽喳喳 的孩子们观看欢呼、评论,画面何等的美好,而孩子们的原因,整个画面美好中充满了灵性。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月夜和风筝”,主要写的是在夜里和父亲放风筝的故事,但作者表述的视角很特别, 不是直接描述,而是以童年生活回忆的方式来写,其实,从更深一层来说是夜里放风筝是作者童年生活中 印象较为深刻的活动,它代表了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童年的视角就意味着以儿童的身份参与当时的放 风筝活动,从而使放风筝充满童趣,而父亲的话语在一个儿童心理是何等的高深。文章写完与父亲在夜晨 放风筝后并没有结束,而是对于父亲的进一步展开了叙写,使我们进一步了解父亲,思考他的话语,可以 说,文章写我童年时代不理解父亲为后文我在成年后慢慢理解父亲作了铺垫,从而进一步引发读者对父亲 行为哲学的思考。 11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关于是月夜放风筝好,还是黑夜放风筝好,在文中作者也曾提出了这个问题,文段“我对父亲说:‘有月 亮放风筝才好。’我想,天黑会阔人,有月亮能看见升天的风筝,看见红灯笼与星星在一块闪烁,还能望 见海琴振颤的翅羽。父亲不答理我。到了街上,他说:“没有月亮和星星,天是囫囵的,完完整整的。‘‘为 什么?’我问。父亲回答:‘天黑透了,天才能安静下来,风筝在天上才自在。天空只有风筝和灯,只有 海琴的歌,一个完美的世界。’父亲像是在吟诗。我当时还是喜欢在月明的夜放风筝,我喜欢望着朦胧的 天,它越看越深,越看越高,风筝飘带上的月光跳来跳去,还能看见变化莫测的飞云。红灯摇摇晃晃,比 所有的星星快活得多。如果天全是黑的,我们什么也看不见,天也看不见我们”给出了作者的的看法和理 由,也给出了父亲的态度与解释。因此,回答本题如果选择“月夜”,可考虑文中“我”的看法,如果选 择“黑夜”,可考虑父亲的解释,并且联系文章后半部“我”对父亲的进一步理解。 2021 届上海市嘉定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二)(15 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奥格教我的事 周洁茹 ①离开加州以后,我再没有给奥格写过信。 ②奥格是我新到美国时学校派给我的英语拍档,我在很多文章里写过她。那个时候我们每周见一次面, 她会带我去当地人才知道的小花园、集市,有时候也会待在她的很漂亮的家,聊一下午的天。那是 2000 年, 我第一次看到有人会把暂时不用的衣物租一个仓库放起来。我在写给妈妈的信里说奥格的家很大,但她宁 愿用那些空间放一个简直无用的艺术装置甚至一盆巨大植物。奥格那个时候已经七十岁了,但她对于生活 的热情却甚于我的,一周一次中国画,一周一次瑜伽,一周一次饮茶,还有这一周一次的帮助一个新来美国 的年轻人了解美国,融入美国的生活。 ③我那个时候已经中止写作,未来到底会怎样,我不知道,也许更坏越来越坏,我活得很消沉,每天都在 担忧。我更像是一个老年人。 12 ④直到有一天奥格带我去一个艺术集市,她停留在每一个摊位,跟那些完全不认识的摆摊的艺术家们 聊天。我们还站着听了一场露天音乐会,我没听出好来,我克制着不耐烦。表演结束,奥格买了他们的一张 CD,封套上四个穿红西装的老爷爷,手里的乐器在太阳光下面好像金子做的,闪闪发光。奥格把 CD 送给我, 我突然跟奥格讲:我不会拥有您这样的生活。奥格说:你将来一定会有一个更好的生活的。 ⑤我看着她。 ⑥我之前从来没有讲过。奥格说,我来自洪都拉斯,你一定没听过这个名字。刚到美国的时候我们一无 所有。奥格说,但是我们年轻啊,唯有努力。我的丈夫直到现在还在工作,没有休息过一天。 ⑦我不知道说什么好。我很羞愧。你还很年轻啊。奥格说,你的未来一定会好的,你会有一个很好的人 生。 ⑧这一件事是“那些奥格教我的事”中最重要的一件,我想我永远不会忘掉的。 ⑨我的儿子肖恩出生在斯坦福医院,我们收到了好多美丽的礼物,奥格的礼物是一个蒂芙尼银勺子,特 别美国。后来我的女儿乔安在纽约出生,我们也给她买了一个刻了她名字和生日的蒂芙尼银勺子,我把这些 件都归入“那些奥格教我的事”。肖恩五个月大的时候,我们离开加州搬去新泽西州,奥格送给我一个镶了 蓝石头的印第安镯子作为告别礼物,送给我的丈夫一个印第安扣子,都是银做的,我知道我们拥有奥格最美 好的祝福。 ⑩可是我再也没有写信给奥格。也许只是我的问题,我不联络,如果没有得到回信,如果得到一个坏消 息,我不知道,我不联络,那么一切都还在原位,一切都好好的。我的奥格一直生活在她的放了好多艺术品的 美美的家。我已经四十岁了,可是更多的时候还是很幼稚,就像我刚刚到美国的时候。 ⑪直到两年前我重新开始写作的第三年,我给大家群发了一封地址更新邮件。奥格给我回了信,说她很 高兴终于收到我的信,并且希望我再给她写信,告诉她我一直都在做什么。我的电话一直没有变,她说,给我 打电话。 ⑫可是我没有给她打电话,我也没有写信给她。 ⑬十六年以后了,我又回到加州,带着我的小女儿乔安。车开在大教堂前面的大路,两旁是高大的棕榈 树,一切好像回到二十年前。我说不出更多的感受,已经四十多岁的我,不只是消沉,又加上了疲惫。我有没 有过上更好的生活?我不确定。 13 ⑭我拿出手机,搜出奥格两年前的回信给奥格打了一个电话。奥格的声音完全没有变,我相信她也是马 上认出了我的声音。可是真的是过去了十六年了啊,却好像一切都没有改变。 ⑮再见到奥格,我觉得像在做梦一样。奥格一点没变,她的房子也没有变,那些艺术品们,雕塑和画,仍 然放在原来的地方。 ⑯只是,奥格的丈夫病了,在医院。她经常去医院看他。但是,她已经不能开车,她在停车场出了车祸, 有人撞到了她和她已经停下的车,她被送到医院,躺了好几天。所以她不再开车了。 ⑰奥格给我看一个中国结,她说有一天回家发现这个中国结挂在她的门上,一定是一个好心的过路人 送给她的礼物。我说不出话,我一直在微笑,我还在做梦。 ⑱回到洛杉矶,我托朋友给奥格寄去了本我的小说,小说里有我离开加州以后的生活。希望您喜欢这 篇小说。我写信给奥格,期待下次再见。 ⑲奥格一直没有回信,我很快就忘了这件事,我越来越忙了。我也不再写小说,也许写作就是一场长跑, 有人永久离场,有人好不容易返场仍然很难跑到终点。 ⑳九月的最后一天,凌晨三点,我突然醒了,奥格发来了一封信,她说很抱歉回信迟了,她一直在忙着照 顾丈夫,他在九月中的一个午夜过世了。 现在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悲伤的时刻,我需要做很多事情才能使我的生活重新恢复。奥格说,我用读 你的书来帮助我度过这个时期。 我从床上坐起来,读这封信。 你不知道你和你家人的来访给我带来了多少快乐。奥格说,真为你感到骄傲,你有这么可爱的女儿, 还有肖恩,很希望下次会见到他。而且你不知道我有多喜欢你寄来的书,这是一个最特别的礼物,让我知道, 你成为了你想要成为的样子,一位母亲,同时也是一位作家。你有一个很好的人生。 爱你的,奥格。 我的眼泪终于没能忍住。 (选自《散文》,有删改) 9. 第②段画线句多次重复“一周一次”,赏析其独特的表现力。 14 10. “我没有给奥格写信”在文中多次出现,请从构思角度分析其作用。 11. 文章叙述视角有变化,以⑳— 段具体内容为例对此加以赏析。 12. 结合全文,评析文章结尾段。 【答案】9. (1)句式相似多次重复,突出人物生活安排丰富而规律,表现人物热爱生活(有规划) (2) 多个每周一次与 70 岁关联,表现人物年老而积极的精神状态,与我形成对比 。(3)整齐中有变化,暗示 人物时间精力爱好与“我”中国身份的关系,表现奥格对我的关注和用心。 10. (1)作为全篇叙事主线,以自叙回忆形式,串起前半部分我与奥格交往过程中的重要事件。(2)以我 没写信的经历、心理与态度与奥格形成对比,呈现不同文化背景、年龄悬殊两个人物相遇交往过程中不同 的心理、行为,突出奥格对我真诚持久的关心、帮助、祝福与期待。(3)为后半部分我 16 年后看望奥格 并给奥格写信蓄势,体现奥格影响下我的转变,表达我对奥格的感激与愧疚。 11. 以 20-24 节为例,主要以“我”的视角叙述奥格生活经历、交往细节,辅以奥格视角向“我”和读者 倾诉信件内容;“我”的视角便于客观叙述奥格人生经历,呈现我作为“旁观者”“受助者”“读信者” 的心理感受,展示我内在情绪、情感的微妙变化,表现奥格对我的影响;以奥格视角自述信件内容,营造 现场感,将读者带入与奥格直接对话的情境,体会感受奥格的心理情感。两种视角转换贯穿全文,突破单 一叙事视角的局限,引领读者不断转换角色,体会人物经历,走进人物内心,有独特的表现力。 12. 以“我的眼泪终于没能忍住”结尾,“终于没忍住”回扣全文我一直压抑着的控制着的情感交流状态, "眼泪"突出年迈(86 岁)奥格经历失夫巨痛仍坚强乐观自我疗愈的精神状态以及一如既往对我的珍视、关心 与真诚祝福,给我带来的巨大情感冲击,形象呈现奥格教给我、带给我的巨大的生命影响。结尾独句成段, 在感情高潮中戛然而止,引人回味思考。 【解析】 【分析】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一周一次中国画”“一周一次瑜伽”“一周一次饮茶”“还有这一周一次的帮助一个新来美国的年轻 人了解美国,融入美国的生活”,这句话中的“一周一次”重复出现了四次,说明人物对每周的安排很有 15 规律,同时每周的活动有“中国画”“瑜伽”“饮茶”“帮助一个新来美国的年轻人了解美国”,可见人 物的生活很丰富。 结合画线句前文的内容“奥格那个时候已经七十岁了,但她对于生活的热情却甚于我的”,和后文的内容 “我那个时候已经中止写作,未来到底会怎样,我不知道,也许更坏越来越坏,我活得很消沉,每天都在 担忧。我更像是一个老年人”,可知是把年轻的“我”和 70 多岁的奥格形成对比的,用多个每周一次与 70 岁关联,表现人物年老而积极的精神状态。 “一周一次中国画,一周一次瑜伽,一周一次饮茶”这三个句子句式整齐,而“还有这一周一次的帮助一 个新来美国的年轻人了解美国,融入美国的生活”这句句式相对于前文有变化,突出表现奥格对我的关注 和用心。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从结构和线索上思考,“我没有给奥格写信”分别出现在文章开头的第一段,中间的第十段、第十二段中, 可见“我没有给奥格写信”是行文的一条线索,贯穿全文。 后文写到我 16 年后看望奥格并给奥格写信,而“我”之前是“我没有给奥格写信”,作者用“我没有给 奥格写信”在文中多次出现为后文“我”给奥格写信蓄势,体现奥格影响下我的转变。 从主题展开角度思考,文章的 2—9 段记叙了“我”和奥格之间交往的往事,突出奥格对我真诚持久的关 心、帮助、祝福与期待;后文还写到“奥格给我回了信,说她很高兴终于收到我的信,并且希望我再给她 写信,告诉她我一直都在做什么。我的电话一直没有变,她说,给我打电话”,而“我”是“我没有给奥 格写信”,文中写到“也许只是我的问题,我不联络,如果没有得到回信,如果得到一个坏消息,我不知 道,我不联络,那么一切都还在原位,一切都好好的”,通过我没写信的经历、心理与态度与奥格形成对 比,呈现不同文化背景、年龄悬殊两个人物相遇交往过程中不同的心理、行为。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叙述视角主要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解答本题找出叙述视角的变化,并分析效果即可。 如第二十至二十二段中“我突然醒了,奥格发来了一封信,她说很抱歉回信迟了,她一直在忙着照顾丈夫, 16 他在九月中的一个午夜过世了”“现在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悲伤的时刻,我需要做很多事情才能使我的生 活重新恢复。奥格说,我用读你的书来帮助我度过这个时期”这几段中是以“我”的视角叙述奥格生活经 历、交往细节,辅以奥格视角向“我”和读者倾诉信件内容,这样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叙事,可以 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从作者方面来说,它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展示我内 在情绪、情感的微妙变化,表现奥格对我的影响。 第二十三段至二十四段中“你不知道你和你家人的来访给我带来了多少快乐。奥格说,真为你感到骄傲, 你有这么可爱的女儿,还有肖恩,很希望下次会见到他。而且你不知道我有多喜欢你寄来的书,这是一个 最特别的礼物,让我知道,你成为了你想要成为的样子,一位母亲,同时也是一位作家。你有一个很好的 人生”“爱你的,奥格”,这两段中是以奥格的视角自述信件内容,可以将读者带入与奥格直接对话的情 境,使读者身临其境,体会感受到奥格的心理情感。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文章结尾段就一句话“我的眼泪终于没能忍住”,赏析这句话要分析出我流泪的原因。 结合前文“你不知道你和你家人的来访给我带来了多少快乐。奥格说,真为你感到骄傲,你有这么可爱的 女儿,还有肖恩,很希望下次会见到他。而且你不知道我有多喜欢你寄来的书,这是一个最特别的礼物, 让我知道,你成为了你想要成为的样子,一位母亲,同时也是一位作家。你有一个很好的人生”,可知是 奥格的信的内容让我感动,奥格虽然年迈,且经历了失去丈夫的痛苦,但她仍然坚强乐观的活着,并且一 如既往对我很关心,并给我真诚祝福,这些都给我带来的巨大情感冲击和影响,所以禁不住流下了热泪。 从表达式效果来看,结尾一句话单独成段,用“泪”收束全文,把感情推到高潮后戛然而止,可起到引人 回味思考的效果。 2021 届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二)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在牛津 耿传明① 17 ①牛津大学创办于 1167 年,牛津城的建成当然还要更早。徜徉于遍布中世纪风格古建筑的牛津街头, 我有种感受:在牛津亡故七八百年的鬼魂照样可以毫不困难地找到回家的路,因为有千年历史的小教堂仍 在原地未动,牛津城的地标古塔依然矗立,几百年前的墓地依然完好无损,占据着牛津城的市中心——商 业黄金地带。 ②相对于其他后进现代化国家,我觉得英国是比较成功地减弱了现代化所带来的巨大颠簸、震荡的国 家,也就是说英国在其现代化的进程中仍旧保持了其历史文化的连续性,也就是英国之为英国的国家特性, 这是非常难得的。而对于古今之变淡然处之,不走极端正是英国文化的一大长处,它的创新不以踢开传统 开路,它的保守不以压制创新为能,因此它可从传统和现代中都能得到有意的滋养。 ③我在牛津的时候有一次受邀参加牛津大学一个很古老、著名的学院莫顿学院的晚餐会,这样的晚餐 会在牛津大学是一种非常隆重的场合。菜肴并不丰盛,就是土豆、奶酪、鱼排之类,主要的在于精神会餐, 也就是坐下来之后的老师学生开始边吃边聊,探讨彼此感兴趣的问题,这样的探讨、争论直到夜阑才会结 束。这种晚餐会实则是牛津人的第二课堂,它重视的是对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因为没有疑问、没有个 人见解,你根本就无法参与讨论,所以他们最常用的一句话是“你的观点是什么”,这与我所自小经历的 填鸭式的灌输的确迥然异趣。 ④我所在的研究所的老师也来自于专业相关的各个学院,我的导师是一位年过六旬的老教授,曾带我 去他们学院参观。她所在的学院建于 17 世纪初期,大致与莎士比亚同时期,四百多年校史,在牛津还不 算太老。该校是当时的一对贵族夫妇捐建的,丈夫去世后,由其遗孀接力建成。学院对师生可谓体贴入微, 建校之初就建了一个供教授们专用的小花园,沿用至今,门锁还是中世纪样式的老锁,导师开了半天,才 把它打开。小花园里花团锦簇,绿草如菌,幽静、典雅,平常也很少有人光顾。学院还有免费的午餐和晚 餐,教授可以带自己的学生和朋友去吃饭,顺便讨论问题。 ⑤关于这个学院,还流传有这么一个故事:四百多年前学校初建时,礼堂用的梁柱等全取材于数百年 才能长成的厚重、坚硬、光洁的橡木,非常气派。过了三百多年,这些橡木梁柱已经老朽,需要更换了, 但要修旧如旧,到哪里去找这些百年才能成材的橡木?即使找到了也负担不起那么高昂的价格啊。正在校 方一筹莫展时,负责校史档案的职员提供了一个线索。当年的学校捐助者给后人留下了一封信,其中提到 了解决这个难题的方法。捐助者当年已在自己的庄园种下了几十棵橡树苗,现在三百年已经过去,正好成 材,可满足需要。学校将信将疑,派人到贵族当年的庄园查问,果然发现了那座树木已经成材的三百多年 的橡树园,于是,看似无法解决的难题迎刃而解。 18 ⑥办一所大学不但需要恒产,更需要有恒心,需要种超出一时一地,乃至超出自己这一代人需要的长 远眼光、超越情怀。办大学实质上也是在传承、守护文明,而对文明的守护与发展才是人类的根本利益所 在,相比之下,任何时代的需求比起这种永恒的需要都要逊色得多,因为它所营造、守护的是人类永久性 的精神家因。正如陶渊明的诗:“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柯叶自摧折,根 株浮沧海。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其中哀叹的不只是一时一地的悲剧, 更是对文明成毁、存亡的忧思。 [注]①耿传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南开大学教授。 [文本二 ] 学者散文主要有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学者角色,即他必须是某一领域学有所成的专家学者;二是文本 的学者立场,有的学者的读书札记,不涉及文化使命和人文关怀,也不能算学者散文;三是文学性,能以 文学美感打动读者。 学者散文更关注文化和人类命运,他们思考的对象往往是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理想、精神气质、审 美情趣、生活方式等,是健康的发展,还是异化的衰落?他们思考最多的也是生命、人性、欲望、意义和 幸福等核心词。 从思维方式来说,学者的最大特长之一就是他的理性自觉。作家散文往往重视形象、感觉和意象,在 他们的笔下往往流溢着形状、声音、色彩、感悟、象征和通感,学者散文则重视的是逻辑的力量,即注重 推理、运演、证明、议论、剖析等方法。这样,学者散文的严整性、理论色彩、思想性和气势就能够凸显 出来。如陈平原多用考证法来显示自己散文的逻辑性,他往往旁征博引,从历史的线索里寻找头绪,与他 探索的现在精神旨向接轨。 作家散文里,作者往往靠叙述、描写和抒情含蓄地表达自己的主张。学者散文作者常常自己站出来议 论,以强化自己的观点。当然,议论不能是毫无节制的,而应该是点石成金之笔。 9. [文本一]第④段“幽静、典雅”中的顿号是去掉好还是保留好?请简析。 10. 分析[文本一]第⑤段故事的作用。 11. [文本一]末尾引用陶渊明诗句是否妥帖?请评析。 12. 请以[文本二]提出的学者散文的概念及特点,对[文本一]进行评价。 19 【答案】9. [答案示例]保留为好。从音节上看,前面两个四字词语连贯圆转,随后用两个双音节词,能形 成顿挫感。从内容上看,前两个词语描写花草,第三个形容整个花园给人的感受,用顿号断开,能提醒读 者感受园中鲜花盛开生机勃勃但又静谧、安宁的独特滋味。 10. 这个故事说的是大学办学的资助者除了捐助现成的橡木做梁柱,还同时种下像树苗做几百年后替换的 考虑;从一个侧面表明办大学要有恒产的支持,资助者在办学的物资上计之深远,提供“恒产”,暗示大 学主事者更要有“恒心”,才能保证大学对人类文明的守护和传承。 11. [答案示例 1]妥帖。陶诗以种桑为喻,桑树本当种在稳固的高原,现在却栽在多风浪的江边,所以难逃 被摧毁的厄运;作者取其“欲成大事当计之深远”之意,有力地佐证了办大学需要一种超出一时一地的长 远眼光和超越情怀这一主题。 [答案示例 2]不妥。陶诗以种桑为喻,写桑枝条茂密时,忽遇山河更改,意在表达对晋亡的哀悼之情;办 一所好大学要的是超越时代的眼光与情怀,与本诗对一时一地悲剧的感叹不甚贴合。 12. [答案示例 2]①文章对牛津大学历史和办学经验进行了理性思考,即办大学既要有恒产更要有恒心,表 明了大学应传承、守护文明的观点,凸显了作者的人文情怀;②文章叙述掌故、描摹场景具有一定的文学 色彩,在思考大学的办学使命时,文章通过强有力的议论,体现了理性力量。 【解析】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使用标点符号鉴赏其表达效果的能力。 本题首先应该明确给出观点,然后具体分析理由。肯定保留顿号好,要从顿号的用法和具体表达效果上展 开回答。顿号是并列的词或词组之间的停顿时所用 的标点符号,在汉语中主要有两个用途,分隔同类的 并列的事,通常是单字、词语或短句,分隔用汉字作为序号的序号和内文。探究此句中运用顿号的好处, 应从内容表达的侧重角度、音节角度、表达效果角度等方面去结合文本深度挖掘。 从内容表达的侧重角度,用顿号分隔开两个词语,就从一个四字词语变成两个独立的完整词语,这两个词 语所表达的内容各有侧重,就可以更突显出来,“幽静”一词整体概括出鲜花盛开生机勃勃但又少人来访 的一种静谧的环境特征,“典雅” 一词是这个花园给人的一种不同寻常之感,中世纪样式,完好保存的 风格,给人一种典雅之感。 20 从音节角度分析,语言表达中音节形成长短错落感会让人有审美的起伏波澜之感,所以前面两个四字词语, 这个词语若是不用顿号分割,和前文一样是四字短语,音节上没有波澜之感,但是若用顿号分割变成两个 双音节词语,会形成顿挫感,效果会更好。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段落作用主要从内容、情节、主旨、人物形象、表达效果等角度深入分析。 从内容角度,需要概述本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本段文字主要讲述的是大学办学的资助者除了捐助现成的橡 木做梁柱,还同时种下像树苗做几百年后替换的考虑; 从情节上看,为后文展开“办一所大学不但需要恒产,更需要有恒心,需要种超出一时一地,乃至超出自 己这一代人需要的长远眼光、超越情怀”的观点做了铺垫; 从主旨上看,通过这个事例,可以暗示大学主事者更要有“恒心”,才能保证大学对人类文明的守护和传 承。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明确观点,然后具体分析理由。 如果观点是妥帖,那就应该从此诗对于文章主旨的揭示角度挖掘其合理性。从诗歌内容入手,桑树本当种 在稳固的高原,现在却栽在多风浪的江边,所以难逃被摧毁的厄运。从这角度分析,当初种植桑树时候没 有长远眼光考虑到将来的问题,才造成根株浮于沧海的命运,这就和文章主旨“有力地佐证了办大学需要 一种超出一时一地的长远眼光和超越情怀”非常契合。 如果观点是不妥帖,就需要从诗歌中寻找和本文主旨不同之处,解读诗歌所表达的主旨,是诗以桑树喻晋, 晋恭帝为刘裕所立,犹如“种桑长江边”。恭帝之初立已操控在刘裕掌中,根基不牢自取灭亡。“今日复 何悔”,诗人痛惜之情可见,由此可见,本诗意在表达对晋亡的哀悼之情。而本文主旨是办一所好大学要 的是超越时代的眼光与情怀,这与本诗对一时一地悲剧的感叹不甚贴合。 【12 题详解】 21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应理解文本二对学者散文的概念及特点的表述,“学者散文主要有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学者 角色,即他必须是某一领域学有所成的专家学者;二是文本的学者立场,有的学者的读书札记,不涉及文 化使命和人文关怀,也不能算学者散文;三是文学性,能以文学美感打动读者。”所以应该从这三个角度 对文本一进行有目的的分析对应。 文本一的主要内容是对牛津大学历史和办学经验的叙述和思考,表明办大学既要有恒产更要有恒心,大学 应传承、守护文明的主旨,这一主旨恰是作者人文情怀的体现,这也是文本二中学者散文的必备条件之一, 就是要有学者立场,要涉及文化使命和人文关怀。 文本一在叙述过程中,“牛津城的地标古塔依然矗立,几百年前的墓地依然完好无损”“ 小花园里花团 锦簇,绿草如菌,幽静、典雅,平常也很少有人光顾”“ 任何时代的需求比起这种永恒的需要都要逊色 得多,因为它所营造、守护的是人类永久性的精神家因”还有陶渊明诗歌的引用,很多画面的描摹和词语 用语选取都有散文化的美感,很有文采性,这很好了学者散文文学性的特点。 在说理时“办大学实质上也是在传承、守护文明,而对文明的守护与发展才是人类的根本利益所在,相比 之下,任何时代的需求比起这种永恒的需要都要逊色得多,因为它所营造、守护的是人类永久性的精神家 因”这样的议论有具有理性光辉,体现理性的力量。 2021 届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二)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捧 角 聂鑫森 ①湘楚市是座千年古城,人们最喜欢的娱乐项目是看戏。 ②本地的剧团不少,京剧团、昆曲剧团、湘剧团,演出总是座无虚席。各个剧种的大腕名角,又各有 痴迷的追捧者,自矜为票友。同尊一个名角的票友,便组合成票社。 ③古城的票社有多少?不知道。但此中人数多、声势大的,人们还是耳熟能详的,比如风云票社。 22 ④风云票社追捧的是京剧谭派老生宫商羽。只要有宫商羽的戏码,票友们就会互相吆喝着买票进场, 然后是一个“好”接一个“好”地叫得声嘶力竭。因此,有人讥讽风云票社是疯子票社。社长雷宏生听了 哈哈大笑,说:“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也是疯子,这才相配。” ⑤雷宏生自小就爱看谭派戏。宫商羽的爹也是谭派名老生,雷宏生觉得宫商羽更胜一筹,比如《四郎 探母》“出关”一折,饰杨四郎唱“泪汪汪、哭出了雁门关”,他爹唱时拉一长腔,宫商羽改成急促的短 腔。有人问好在哪里,雷宏生说:“此时此刻四郎探母心切,行色匆匆,唱长腔就显得悠闲,不合情理。”“雷 爷,你是真懂戏!” ⑥岁月如流,雷宏生年届古稀了。宫商羽从十八岁唱红,已是花甲之人,该退休了,便向剧团领导递 交了退休申请报告。雷宏生听说后,立马领着几个人去劝阻。 ⑦“宫老板,你功夫扎实,还可以唱个十年八年的,你不能冷了戏迷的心。” ⑧“雷爷,感谢各位多年来的呵护。我自感年岁不饶人,嗓子有时就吃力。《四郎探母》中‘坐宫’ 一折,唱‘叫小番’的嘎调要翻上去就不容易了,心里犯怯。” ⑨“宫老板,你放心唱,我们在台下观场哩,武捧和文捧都不弱。我想,剧团领导也不会让你退休, 那会影响票房收入的!” ⑩宫商羽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⑪初夏时节,古城忽然沸腾起来。 ⑫从北京和沈阳,邀请来两个京剧团,加上本地的这个,轮番演出谭派老生戏。请来的两位老生五十 岁上下,都很有名。三个老生聚在一块,就有点打擂的味道。而且采用了一个新办法:将谭派名剧的戏码 书于小纸条上,摸到什么戏码就演出什么。 ⑬宫商羽摸到的纸条上,写的是《四郎探母》,而且是第一场演出。 ⑭雷宏生欣喜欲狂。这剧目宫商羽几年不唱了,他们要好好过一回戏瘾!对于捧角,雷宏生胸有成竹。 一是动员多买票,分坐几个区域;二是在关键处叫“好”,声音要齐整有韵味,这叫武捧。雷宏生看熟了 宫商羽的戏,知道何处会出彩,但他特意交代,“叫小番”嘎调往上翻时,“小”字出口就要齐声喊“好”。 至于文捧,票社中有多个笔杆子,宫老板演出结束,马上写观后感发微信群,趁热打铁,让舆论先声夺人。 ⑮雷宏生特意打电话给宫商羽:“宫老板,你就铆足劲登台吧,湘楚城的戏迷们会为你摇旗呐喊,尽 23 可放心!” ⑯这一晚的《四郎探母》,果然光彩照人。主角宫商羽如明月当空,光华四射;配角表现不俗,如群 星拱月,相映生辉。风云票社的票友们,分坐于各个区域,叫“好”声此起彼伏,如波涛相逐,惊天动地。 ⑰当宫商羽在“坐宫”一折中唱道:“扭转头来叫小番……”“小”字刚出口时,坐在正中头排的雷 宏生便放开喉咙大喊一声“好——哇唔!”这是他与大家预约的信号,于是剧院各个区域也跟着叫起“好” 来。原来“小”字后的“番”字,要笔直地喷射上去升至高位,但在一片叫“好”声中,谁还听得出来? 更何况雷宏生的叫“好”,是最正宗的腔儿,“好——哇唔”,提的是一口丹田气,韵味足,懂行的观众 又为他的叫“好”而叫“好”,这场面真是八面威风! ⑱第二晚和第三晚的戏码,是北京和沈阳的两位老生,到底是名角,都各有高招,让戏迷们得到了最 大的愉悦。 ⑲第二轮演出时,宫商羽忽然病了,由他的学生、三十岁的毕敬宫替代出演。雷宏生有些遗憾,但带 领风云票社的老少爷们,视同宫商羽登台献艺,武捧和文捧照样做得严丝合缝。毕敬宫到底出自名师门下, 唱、念、做、打,颇有乃师风范,是个有出息的角儿。 ⑳为期一个月的谭派戏集中展演,在戏迷的狂欢声中落下了帷幕。 ㉑宫商羽写了一封致谢信,发在风云票社的微信群里。他说:第一晚演《四郎探母》,“叫小番”的 那个“番”字,其实没有唱上去,年纪大了嗓子不争气。你们用叫“好”声为我遮掩过去,旁人不知,我 却有自知之明。故向剧团领导力荐小毕代替我出演之后的戏码,他应该做到了不负众望。谢谢诸位多年来 对我的抬爱!我已下定决心退休,但仍会去做培养青年演员和普及京剧的工作。我相信今后,你们会满怀 爱心地呵护毕敬宫这一辈青年演员! ㉒雷宏生读信后,满眼含泪,禁不住大喊了一声:“好——哇唔!” 9. 结合上下文,分析第⑫段“摸纸条定戏码”这一情节设计的妙处。 10. 以第⑯段为例赏析本文的语言风格。 11. 第⑰和㉒段三次出现“好——哇唔”,作用有所不同,请加以辨析。 12. 有人说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雷宏生,有人说宫商羽也是主人公。请结合全文,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24 【答案】9. 增加三方打擂的新鲜感和紧张感,设置悬念,引发读者阅读兴趣;下文宫商羽因抽签不得不表 演自己力不从心的剧目《四郎探母》,“摸纸条定戏码”的设计为这一巧合张本,使情节的发展更真实可信。 10. 整散结合,具有节奏感;多用成语、四字短语,增添历史文化气息;运用修辞(比喻拟人、铺陈夸张), 文雅凝练,富有画面感和感染力,渲染古典戏剧氛围。 11. 第一次“好——哇唔”是捧场叫好、掩盖表演不足的暗号,推动了情节发展; 第二次“好——哇唔”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展现出雷宏声专业票友的懂行和功底; 第三次“好——哇唔!”在小说结尾点睛,表现出对宫商羽艺德与人格的赞美,对其培养青年演员、普及 京剧等传承戏剧文化之举的高度肯定,与之前市场炒作式的捧角叫好形成鲜明反差,深化了主旨。 12. 雷宏生是主人公。小说的题目是“捧角”,主要情节是雷宏生支持宫商羽登台唱戏,主题是表现以雷 宏生为代表的捧角人对京剧的热爱。(如果认为宫商羽是主人公,能够从情节和主题角度分析人物形象的 作用也可以) 【解析】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结合“三个老生聚在一块,就有点打擂的味道。而且采用了一个新办法:将谭派名剧的戏码书于小纸条上, 摸到什么戏码就演出什么”可知,“摸纸条定戏码”这一情节,从艺术效果看,三方打擂增加了小说故事 情节的新鲜感和吸引力,有设置悬念的效果。 从情节发展看,结合下文“宫商羽摸到的纸条上,写的是《四郎探母》,而且是第一场演出”可知,“摸 纸条定戏码”这一情节为下文写宫商羽因抽签不得不表演自己力不从心的剧目《四郎探母》做铺垫,推动 了情节的发展。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25 结合“明月当空”“光华四射”“群星拱月”“相映生辉”“此起彼伏”“波涛相逐”“惊天动地”可 知,从用词上,文章善用四字词语,语言整齐,文雅凝练,增添历史文化气息; “这一晚的《四郎探母》,果然光彩照人”“风云票社的票友们,分坐于各个区域,叫“好”声此起彼伏” 运用散句,“主角宫商羽如明月当空,光华四射;配角表现不俗,如群星拱月,相映生辉”运用整句,这 样整散结合,使句式灵活,富于变化,增加了语言节奏感; “如明月当空”“如群星拱月”“如波涛相逐”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渲染了古典戏剧氛围,增 加了语言的形象感和画面感。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好——哇唔”是雷宏生的语言描写,第一处,结合前文的交代“我自感年岁不饶人,嗓子有时就吃力。 《四郎探母》中‘坐宫’一折,唱‘叫小番’的嘎调要翻上去就不容易了,心里犯怯”“但他特意交代, ‘叫小番’嘎调往上翻时,‘小‘字出口就要齐声喊‘好’”可知,此处的叫好是雷宏生为了掩盖宫商羽 表演不足的暗号,推动力情节的发展; 第二处,结合“是最正宗的腔儿”“提的是一口丹田气,韵味足,懂行的观众又为他的叫‘好’而叫‘好’, 这场面真是八面威风”可知,此处是对雷宏生叫好的评价,展现出雷宏声专业票友的懂行和功底; 第三处,结合“谢谢诸位多年来对我的抬爱!我已下定决心退休,但仍会去做培养青年演员和普及京剧的 工作。我相信今后,你们会满怀爱心地呵护毕敬宫这一辈青年演员”可知,此处的叫好在文章结尾,宫商 羽决定退休,写了致谢信,是雷宏生为宫商羽的艺德与人格在叫好,深化了小说主旨。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26 本题考查对小说主人公的看法,这是一个开放性探究题型,解答时首先亮明观点,然后从情节和主题的角 度,分析人物形象与情节和主题的关系即可。 如果认为雷宏生是主人公,结合小说的题目“捧角”可知,雷宏生就是捧角的代表,小说主要展现了他如 何捧京剧名角宫商羽的故事; 结合小说的情节可知,小说主要写他所在的风云票社这些票友们如何捧角,如何支持他们喜爱的京剧名角 的故事,在他们支持的名角宫商羽在年届古稀该退休时,他们毫无保留的支持,尤其是三人打擂的情节, 更能展现这些捧角人对京剧人的极大的理解和支持,令人动容; 结合“只要有宫商羽的戏码,票友们就会互相吆喝着买票进场”“雷宏生自小就爱看谭派戏”“宫老板, 你功夫扎实,还可以唱个十年八年的,你不能冷了戏迷的心”“雷宏生看熟了宫商羽的戏,知道何处会出 彩”等可知,小说的主题是表现以雷宏生为代表的京剧票友对京剧的热爱和支持。 如果认为主人公是宫商羽,考生可以结合如下内容分析:如小说主要情节与京剧演唱有关,尤其是三人打 擂的情节;结尾主要写了要退休的宫商羽写给票友的一封感谢信,表现出对宫商羽艺德与人格的赞美等主 题。 2021 届上海市松江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二)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乞丐 契诃夫 ①“仁慈的老爷!行行好,诸顾念一下我这个不幸的挨饿的人。我三天没吃东西了……身无分文,没 有住处……向上帝起誓!我当了八年的乡村教师,后来由于地方自治局搞鬼丢了职位。我成了诬告的牺牲 品。这一年来,我没有工作,失业了。” ②律师斯克沃尔佐夫打量着这个求告的人,瞧瞧他那件灰蓝色的破大衣,混浊的醉眼和脸上的红斑, 他觉得以前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个人。 ③“听着,在前天,我好像在花园街遇见过您,”他说,“不过那时您对我说您是被开除的大学生, 没有说是乡村教师,还记得吗?”斯克沃尔佐夫大发脾气,毫不留情地痛斥这个求告的人。对方的无耻谎 言唤起他嫌弃和厌恶的心情,侮辱了他,斯克沃尔佐夫十分喜爱和看重自身就有的品德:善良,敏感的心, 27 对不幸的人们的同情。这家伙一味说谎,利用别人的仁慈,恰恰亵读了他出于纯洁的心灵喜欢周济穷人的 一片好意。破衣人起先一再辩解,对天发誓,但后来不作声了,羞愧得低下了头。 ④“先生!”他说,一手按到胸口,“确实,我……说了谎!我不是大学生,也不是乡村教师。这些 都是胡编的!我原来在俄罗斯合唱团里任职,由于酗酒,我被赶了出来。可是叫我有什么办法?……叫我 有什么办法呢?” ⑤“胡说!您总能找到借口!那么,您愿意去劈柴吗?” ⑥“好吧,我可以劈……” ⑦斯克沃尔佐夫张罗起来,他不无幸灾乐祸地搓着手,把厨房里的厨娘叫了出来。“是这样,奥莉加,” 他对她说,“把这位先生领到板棚里去,让他劈木柴。”破衣人耸耸肩膀,似乎有点摸不着头脑,犹豫不 决地跟着厨娘去了。斯克沃尔佐夫赶紧走进餐室。那里的窗子正对着院子,可以看到堆放木柴的板棚里和 院里发生的一切。斯克沃尔佐夫站在窗前,看到厨娘和那人从侧门进了院子,踩着肮脏的雪朝板棚走去。 奥莉加气呼呼地打量她的同伴,把胳膊时向两旁甩着,打开锁着的板棚,砰一声恶狠狠地推开了门。 ⑧“大概我们妨碍这女人喝咖啡了,”斯克沃尔佐夫想道,“这么个凶婆娘!”接下去他看到,那个 冒牌教师和冒牌大学生坐到木墩子上,用拳头支着红腮帮,想起心事来。厨娘把一把斧子扔到他脚旁,恶 狠狠地啐了一口,而且,看她嘴的动作可知,她开始骂人了。破衣人迟迟疑疑地拉过一块木柴,把它放在 两腿中间,胆怯地用斧子砍下去。 ⑨一小时后,奥莉加来了,报告说,木柴已经劈好了。“拿着,把这半卢布交给他”斯克沃尔佐夫说, “要是他愿意,让他每月的头一天都来劈柴……活儿总是有的。”到了下月一号,那个破衣烂鞋、形同乞 丐的人又来了,又挣了半卢布。 ⑩两年过去了。有一天,斯克沃尔佐夫站在剧院的售票处付钱买票的时候,看到身旁站着一个身材矮 小的人,翻着羊羔皮领子,戴一顶旧的海狗皮帽子。这个矮小的人怯生生地向售票员要一张顶层楼座的票, 付了几枚五戈比铜币。 ⑪ “卢什科夫,是您呀?”斯克沃尔佐夫问,认出这个人就是他家以前的劈柴工。“喂,怎么样?现 在做什么事?日子过得好吧?” ⑫ “还可以,现在我在一位公证人那里工作,每月拿三十五个卢布,先生。” 28 ⑬ “哦,谢天谢地。太好了!我为您感到高兴,非常非常高兴,卢什科夫!要知道您在某种程度上可 以说是我的教子。要知道这是我把您推上了正道。您还记得我当时如何痛斥您吗?您那时在我面前窘得恨 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好了,谢谢,亲爱的朋友,谢谢您没有忘了我的话。” ⑭ “谢谢您那些好心的话和好心的行动。您那时讲得很出色。我既感激您,也感激您家的厨娘,求上 帝保佑这个善良而高尚的女人身体健康!您那时讲得很正确,这一点,我当然至死都感激不尽。不过,说 实在的,真正救我的是您家的厨娘奥莉加。” ⑮ “这是怎么回事?” ⑯ “是这样。当初我去您家劈柴,我一到,她总是这样开始:‘唉,你这个酒鬼!你这个天地不容的 人!你怎么不死呀!’然后坐在我对面,发起愁来,瞧着我的脸,哭着说:‘你是个不幸的人!你活在世 上没有一点快活,就是到了另一个世界,你这酒鬼,也要下地狱,也要遭火烧!你这苦命人啊!’您知道, 尽是这类的话。她为我耗了多少心血,为我流了多少眼泪,这些我没法对您说。但重要的是,她替我劈柴! 要知道,先生,我在您家里连一根柴也没有劈过,全是她劈的!为什么她要挽救我,为什么我瞧着她就决 心痛改前非,不再酗酒,这些我对您也解释不清。我只知道,她的那些话和高尚的行为使我的心灵起了变 化,是她挽救了我,这件事我永世不忘。不过现在该入场了,里面正在打铃。”卢什科夫鞠躬告辞,找他 的楼座去了。 (有删改) 9. 第②段和第⑩段都写到“乞丐”的外貌,分析其作用。 10. 律师斯克沃尔佐夫在文中有重要作用,请加以分析。 11. 赏析小说第 ⑯ 段的妙处。 12. 评析本小说的思想意义。 【答案】9. 第一处写“乞丐”破败的穿着、醉酒的外貌,表现其潦倒落魄;第二处写“乞丐”穿的是“羊 羔皮”“ 海狗皮”,表现其生活境遇的好转;外貌的变化(对比)显示了“乞丐”已经重新走上了正道, 为情节的展开留下了悬念,埋下了伏笔。 10. 本文写律师斯克沃尔佐夫对“乞丐”的帮助,以及他自以为是,满是骄傲与自豪地吹嘘自己的所作所 为,与厨娘实实在在地对“乞丐”的帮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突出厨娘的善良、真诚。律师的视角,使 29 情节展开更为真实、更具悬念,突出了讽刺意味。 11. 小说结尾(用补叙)揭开事情真相,原来是厨娘并不是“凶婆娘”,是她真正帮助了乞丐;劈柴的情 节照应了前文;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具有震撼力,令人回味;强调突出了厨娘的形象,强化了真诚的 帮助使人痛改前非的主题,增强了作品的讽刺意味。 12. 小说中律师一心以为自己改变了“乞丐”的命运,帮助他走上了正道,而真实的原因是厨娘实实在在 伸出了手,给予了“乞丐”真实的帮助,从而挽救了他的命运。小说讽刺了斯克沃尔佐夫助人时居高临下、 颐气指使的态度。这启示我们帮助他人需要基于平等和尊重的态度,只有实实在在、感同身受、施以援手, 才真正产生“帮助”的效果。 【解析】 【分析】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及其作用的能力。 结合“瞧瞧他那件灰蓝色的破大衣,混浊的醉眼和脸上的红斑”分析,可见写了一名“乞丐”的外貌神情 特征,衣着破旧、醉酒的样子、病态的神情、生活窘迫不堪; 结合“看到身旁站着一个身材矮小的人,翻着羊羔皮领子,戴一顶旧的海狗皮帽子。这个矮小的人怯生生 地向售票员要一张顶层楼座的票,付了几枚五戈比铜币”分析,可见写了这个乞丐的外在特征——身形矮 小,穿着上档次,“怯生生”的神情,有了消遣时光可享受,表现了衣食无忧经济改善,外在的变化表明 生活条件有了好转,内容上显示人物已经改邪归正务了正业,结构上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作用的能力。 首先提取相关信息第③段“听着,在前天,我好像在花园街遇见过您,”“不过那时您对我说您是被开除 的大学生,没有说是乡村教师,还记得吗?”“斯克沃尔佐夫大发脾气,毫不留情地痛斥这个求告的人。 对方的无耻谎言唤起他嫌弃和厌恶的心情,侮辱了他,斯克沃尔佐夫十分喜爱和看重自身就有的品德:善 良,敏感的心,对不幸的人们的同情。这家伙一味说谎,利用别人的仁慈,恰恰亵读了他出于纯洁的心灵 喜欢周济穷人的一片好意”。第⑤段“胡说!您总能找到借口!那么,您愿意去劈柴吗?”第⑦段“斯克 30 沃尔佐夫张罗起来,他不无幸灾乐祸地搓着手”。 然后加以分析归纳得出:本文写律师斯克沃尔佐夫对“乞丐”所谓的帮助,带有高高在上咄咄逼人的态度, 师心自用颐指气使缺少尊重和发自内心的爱护,吹嘘自己的所作所为,与厨娘实实在在地对“乞丐”的帮 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突出厨娘的善良、真诚。这是律师的视角,上帝全知视角,多角度多侧面展示, 使情节展开更为真实、更具悬念,突出了讽刺意味。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结尾段作用的能力。 结构上“是这样。当初我去您家劈柴,我一到,她总是这样开始”照应第 ⑮ 段“这是怎么回事?”也就是 乞丐转变为自食其力自立自强的人的原因。“我在您家里连一根柴也没有劈过,全是她劈的!” 劈柴的 情节照应了前文“破衣人迟迟疑疑地拉过一块木柴,把它放在两腿中间,胆怯地用斧子砍下去”,结构严 谨。 内容上通过乞丐回忆叙写自身的改变,于律师自我感觉良好形成鲜明对比,原来乞丐的转变源自家里的仆 人:“然后坐在我对面,发起愁来,瞧着我的脸,哭着说‘你是个不幸的人!你活在世上没有一点快活, 就是到了另一个世界,你这酒鬼,也要下地狱,也要遭火烧!你这苦命人啊!’”“我只知道,她的那些 话和高尚的行为使我的心灵起了变化,是她挽救了我,这件事我永世不忘。不过现在该入场了,里面正在 打铃”,可见仆人的善良,是发自内心的关爱,为乞丐的现状担忧、心疼。小说结尾(用补叙)揭开事情 真相,原来是厨娘并不是“凶婆娘”,是她真正帮助了乞丐;表达效果上,与律师的感觉形成鲜明对比: “您知道,尽是这类的话。她为我耗了多少心血,为我流了多少眼泪,这些我没法对您说。但重要的是, 她替我劈柴!要知道,先生,为什么她要挽救我,为什么我瞧着她就决心痛改前非,不再酗酒,这些我对 您也解释不清。”这个结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具有震撼力,令人回味;强调突出了厨娘的形象, 强化了真诚的帮助使人痛改前非的主题,增强了作品的讽刺意味。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思想感情和探究思考作品意义的能力。 这篇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关于乞丐如何被救赎的一个过程,结局也相当惊诧。结尾用插叙方式,揭开事情真 相,前后照应。“她替我劈柴”,照应前文“一小时后奥莉加报告木柴已经劈好”。收到意料之外又在情 理之中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突出了奥莉加的真诚善良,因为她用语言震撼了卢什科夫的心灵,用 31 高尚的行动帮助了卢什科夫。突出了卢什科夫的真诚悔过,懂得感恩。他从奥莉加言行中感受到善良、关 心、诚意,从而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他记住她的一言一行,永生难忘。使主题更深刻。乞丐是可以改变 的,主要看我们采用何种方式。斯克沃尔佐居高临下的帮助固然能改变一时的生活,但只有真诚平等的帮 助才能挽救心灵。当乞丐再次在剧院门口遇到律师时,律师满是骄傲与自豪的吹嘘这自己的所作所为,乞 丐也连连感谢并且说,其实当年自己一个柴头都没辟,所有的活都是女厨干的。之所以自己改过自新,是 因为听到了女厨的话和为自己劈柴这些类高尚行为,让他心里发生了变化,决定改过自新。小说不仅讽刺 了律师自以为是的君子行为,实则是愚蠢的做法,犹如温水煮青蛙。相反,女厨的毫不留情的谩骂与诅咒 更似良药,有醍醐灌顶之效。“哀,莫大于心死”,乞丐还是能被救活,正是乞丐心虽然一片荒凉,但终 归没有死去。无论是律师苦口婆心的指引,还是女厨恶语相向的鞭策,倘若乞丐心如死灰,相必这两种方 式都将化为泡影。 2021 届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二)(15 分)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各题。 我与地坛(节选) 史铁生 ①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 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 ②设若有一位园神,他一定注意到了,这么多年我在这园里坐着,有时候是轻松快乐的,有时候是沉 郁苦闷的,有时候优哉游哉,有时候栖惶落寞,有时候平静而且自信,有时候又软弱,又迷茫。其实总共 只有三个问题交替着来骚扰我,来陪伴我。第一个是要不要去死?第二个是为什么活?第三个,我干嘛要 写作?现在让我看看,它们迄今都是怎样编织在一起的吧。 ③你说,你看穿了死是一件无需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便决定活下 去试试?是的,至少这是很关键的因素。为什么要活下去试试呢?好像仅仅是因为不甘心,腿反正是完了, 一切仿佛都要完了,但死神很守信用,试一试不会额外再有什么损失。说不定倒有额外的好处呢是不是? 这一来我轻松多了,自由多了。为什么要写作呢?作家是两个被人看重的字,这谁都知道。为了让那个躲 在园子深处坐轮椅的人,有朝一日在别人眼里也稍微有点光彩,在众人眼里也能有个位置,哪怕那时再去 32 死呢也就多少说得过去了,开始的时候就是这样想的,这不需要保密。 ④我带着本子和笔,到园中找一个最不为人打扰的角落,偷偷地写。那个爱唱歌的小伙子在不远的地 方一直唱。要是有人走过来,我就把本子合上把笔叼在嘴里。我怕写不成反落得尴尬。我很要面子。可是 你写成了,而且发表了。人家说我写的还不坏,他们甚至说:真没想到你写得这么好。我确实有整整一宿 高兴得没合眼。我很想让那个唱歌的小伙子知道,因为他的歌也毕竟是唱得不错。我告诉我的长跑家朋友 的时候,长跑家很激动,他说好吧,我玩命跑,你玩命写。 ⑤这一来你中了魔了,整天都在想哪一件事可以写,哪一个人可以让你写成小说。是中了魔了,我走 到哪儿想到哪儿,在人山人海里只寻找小说,要是有一种小说试剂就好了,见人就滴两滴看他是不是一篇 小说;要是有一种小说显影液就好了,把它泼满全世界看看哪儿有小说。是中了魔了,那时我完全是为了 写作活着。结果你又发表了几篇,并且出了一点小名,可这时你越来越感到恐慌。我忽然觉得自己活得像 个人质,刚刚有点像个人了却又过了头,被一个什么阴谋抓了来当人质。你担心要不了多久你就会文思枯 竭,那样你就又完了。凭什么我总能写出小说来呢?凭什么那些适合作小说的生活素材就能送到一个截瘫 者跟前来呢?人家满世界跑都有枯竭的危险,而我坐在这园子里凭什么就能一篇接一篇地写呢? ⑥你又想到死了。我想见好就收吧。当一名人质实在是太累了太紧张了,太朝不保夕了。我为写作而 活下来,要是写作到底不是我应该干的事,我想我再活下去是不是太冒傻气了?你这么想着你却还在绞尽 脑汁地想写。我好歹又拧出点水来,从一条快要晒干的毛巾上。恐慌日甚一日,随时可能完蛋的感觉比完 蛋本身可怕多了,我想不如死了好。可你并没有去死。我又想到那是一件不必着急的事。你总是决定活下 来,这说明什么?是的,我还是想活。 ⑦人为什么活着?因为你还想得到点什么,比如说爱情,比如说价值感之类,人真正的名字叫欲望。 这不对吗?我不该得到点什么吗?没说不该。可我为什么活得恐慌,就像个人质?后来你明白你错了,活 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你明白了这一点是在一个挺滑稽的时刻。那天你又说你不如死了好, 你的一个朋友劝你:你不能死,你还得写呢,还有好多好作品等着你去写呢。这时候你忽然明白了,你说: 因为你还想活下去,你才不得不写作。是的,这样说过之后我竟然不那么恐慌了。你还写吗?还写。你真 的不得不写吗?人都忍不住要为活着找一些牢靠的理由。你不担心你会枯竭了?我不知道,不过我想,活 着的问题在死前是完不了的。 ⑧这下好了,您不再恐慌是个人质了,您自由了。算了吧你,我怎么可能自由呢?别忘了人真正的名 字是:欲望。那么,是消灭欲望同时也消灭恐慌呢,还是保留欲望同时也保留人生?我在这园子里坐着, 33 我听见园神告诉我,每一个有激情的演员都难免是一个人质,每一个乏味的演员都是因为他老以为这戏剧 与自己无关。 ⑨我在这园子里坐着,园神对我说:孩子,这不是别的,这是你的罪孽和福祉。 8.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反复出现的“中了魔了”。 9. 作品围绕“窥看自己的心魂”与自我对话,请从构思角度对此作赏析。 10. 班级读书会上,同学们就作者“保留欲望同时也保留人生”的态度展开讨论。请写一则 150 字左右的 发言稿表达你的观点。 【答案】8. 强烈地表达了“我”对写作的痴迷与热爱;强调写作成了拯救自己最好的方式,让“我”获得 了活下去的理由;同时突显了因写作获得的成就感让“我”迷失的焦虑。 9. 作品聚焦生、死与写作三个问题,通过“我”与“心魂”的对话进行构思,在“我”“你”不断的反驳 中剖析“自己”,寻找答案,展现了作者在生与死的挣扎中,持续地追问、审视自我欲望和生命意义的心 路历程,自我质疑和自我释疑的纠结表现得细腻真切。 10. 我认同作者“保留欲望同时也保留人生”的态度。“欲望”的动力驱使“我”写作,写作使“我”产 生价值感,为“我”带来生的尊严。但欲望过剩会让活着的手段变成了活着的目的,人会被欲望挟持成为 “人质”,活着便失去了意义。所以欲望是获得生命意义的动力,而不能只是成为活着的目的。 【解析】 【分析】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言的能力。 “中了魔了”指深陷某件事而不能自拔。文段中前两处是说“我”深陷于写作的狂热中,强烈地表达了 “我”对写作的痴迷与热爱;第三处,“我完全是为了写作活着”,强调写作成了拯救自己最好的方式, 让“我”获得了活下去的理由;“担心要不了多久你就会文思枯竭……”,突显了因写作获得的成就感让 “我”迷失的焦虑。 【9 题详解】 34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者谋篇布局技巧及效果的能力。 文章首段以“窥看自己的心魂”为后文张本,接下来围绕生、死与写作三个问题,通过“我”与“心魂” 的对话展开内容,在“我”不断质疑反驳,“你”不断反驳质疑,在强烈的思辨中剖析“自己”,寻找答 案,这样就能更细腻而深刻的揭示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充分展现出作者在生与死的挣扎中,持续地追 问、审视自我欲望和生命意义的心路历程,自我质疑和自我释疑的纠结表现得细腻真切,呈现的思想感情 深沉而真实,发人深省。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探究问题的能力。 解读“保留欲望同时也保留人生”,即作者为写作这个欲望要好好活下去。围绕作者这一态度写作,应该 持认同的观点。 具体内容则应该谈认同的原因。可从“欲望”对人的意义来谈。如是人前进的动力,产生价值感,带来生 的尊严等。注意行文时要辩证分析:人要有欲望,但人不能做欲望的奴隶。可以结合作者的成就及精神境 界分析,人最终还是要战胜欲望,站在更高处窥看人生。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