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海省部分区
2021 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精选汇编
写作专题(解析版)
(七区汇编:宝山、奉贤、嘉定、静安、普陀、松江、徐汇)
2021 届上海市宝山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三、写作(70 分)
26. 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爱:爱父母,爱兄弟姐妹,爱朋友,爱花鸟虫鱼,爱生活,爱社会,爱国,等
等。爱还要“学”而且“会”吗?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爱虽是本能,也要学习
很多人将爱视作人的一种本能,但即使是本能也是需要方法和技巧的,就好比一个运动天分极好的运
动员,如果只靠天赋也往往会泯然众人,爱也是需要学习的。
第一步,从自爱做起
中国是儒家文化的诞生地,经过千年的熏陶,儒家思想已经烙印在我们的血脉基因当中,影响日常生
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我们常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自由做好自己,
才有资格其影响别人,进而从家庭到国家。
爱也是如此,我们只有先将自己爱好,才有资格,更为重要的是有能力去爱别人,试问一个连自己活
着是为了什么都搞不清,又或是连自己都照顾不好的人,却对另一个人说为了爱可以放弃一切,并要照顾
对方一辈子,岂不是很搞笑?也很不负责任。
所以我们只有先珍惜好自己,从与生俱来的天性,到父母赐予的身体,再到日常朝九晚五的生活,将
这些一一做好,活出生活的一片阳光精彩,才会被别人所珍惜。
2
过来人告诉你,自爱之至,进而爱她(他),这是学会爱的第一步。
第二步,理清爱的顺序
俗话说得好,人有远近亲疏。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必须学会理清自己爱的顺序,前文说过,自爱是
学会爱的第一步,那么理清爱的顺序就是爱的第二步。
我很难想象一位连父母都没照顾好的人,会成熟的去爱另外一个人,即使出于一时的冲动,义无反顾
或者不计代价,这种爱也是短暂且不稳定的,是不成熟的爱。我们在做好自己的基础上,就要根据远近亲
疏的关系来分配自己的精力,首先是至亲父母,再之后可能是兄弟姐妹,或者是知交好友,顺序切忌不要
颠倒,不然你这个人将会让人看起来不协调。
比如父母都已年迈老弱,你却不花时间多多陪伴,而是整天和所谓的朋友花天酒地,这样的人正常人
都会逐渐远离,劣币驱逐良币的作用下,最终留在身边的将都是有些“渣”的朋友。所以说我们要学会对
不同的人区别对待,懂得舍弃,懂得放手,不然等到最后你会发现失去了更加宝贵的东西。
第三步,爱不求回报
57 岁的何大妈在晨练是一头栽进了荷花池,82 岁的孙老伯奋不顾身跳入池中救人,大妈心存感激,
登门道谢,却被老伯要求找电视台,报社宣一下他的行为。老伯奋身救人这个行为是值得赞扬的,但要求
宣传他的行为却是不好的,见义勇为,值得赞扬有意宣传不可为。
老伯的见义勇为是值得我们去学习,能够在别人危难之间主动伸出援救之手,挽救他人的生命,是伟
大的行为,更是无私的行为。乐于助人是一种无私的行为,不要求任何的回报,除非被救者主动去回报。
不要有违道德的规定,因此无论是乐于助人,还是见义勇为都要有一颗无私的心。
不求回报是我们的传统道德,无私的帮助别人会使自己快乐,更能让人间变得更美好。只要人人献出
一点爱,社会将变得更好。人与人之间相处更和谐。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爱:爱父母,爱兄弟姐妹,爱朋友,爱花鸟虫鱼,爱
3
生活,爱社会,爱国,等等”,这部分是提示,明确爱的具体内容。爱还要“学”而且“会”吗?这是材
料中设置的问题,可以算作是任务指令,也就是说本文要明确爱是需要学习还是不需要学习,肯否都可以,
辩证分析也行。联系生活实际考虑,可以站在要学会去爱的角度来写作。“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
章,谈谈你的思考”,从“谈谈你的思考”来看体裁为议论文,明确了写作的话题:爱还要“学”而且“会”
吗?关键词语为:“爱”和“学会”。
【立意】(1)学会爱是必须。
(2)爱是天性是本能,无需学习。
(3)学会爱,让生活更美好。
(4)会爱才是真爱。
【素材】(1)乐于助人,不求回报,是中华优秀文化。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位老年妇女拿着刚收到的工
资钱往银行存款。在途中不小心不见了。在他着急往回寻找时,看见一位年轻人手上拿着用塑料袋包裹的
东西,她一眼就认出了他的钱,他便上前认领。经过再三确认,老妇人拿回了钱,而年轻人在捡到钱后一
直在等待失主。老夫人当面道谢后,还邀请年轻人到家做客,好好答谢。年轻人却婉转拒绝了。没有留下
姓名便离开了,年轻人的拾斤不昧,不求图报值得点赞。
(2)爱就在我们的家庭中。当你学习到夜晚,母亲端来的一杯热牛奶;当你晚些回家,母亲发来的一条
信息;当你出去玩,母亲一句句的嘱咐......这都是爱,是伟大的母爱。或许我们中间会有很多人没有在乎
过,或许还很厌烦母亲的嘱咐,嫌她整天唠叨个没完,可是“唠叨”是每个母亲的天性。当有一天我们为
人父母的时候也会对自己的孩子唠叨的。去试着体会母亲的爱,你会发现原来母爱是那样的纯洁伟大,只
有真心没有假意。爱,熟悉平凡的字眼,却有着不平凡的内涵。爱就在我们的身边,用我们的那颗真心与
爱同行!
(3)爱之源,教之道。最好的教育莫过于让孩子知道你爱他,并用爱引导他生命的成长。我们在家庭教
育中遇到的所有问题、烦恼和痛苦,从根本上来说,是我们爱孩子的能力不够。为人父母,我们真正能为
孩子做的,就是去学会爱。爱是家庭教育和生命成长的最终答案。
2021 届上海市奉贤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三、写作(70 分)
4
27. 作文
对音盲来说,贝多芬等于不存在。对于画盲来说,毕加索等于不存在。对于只读流行小报的人来说,
从荷马到海明威的整个文学宝库等于不存在。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将山川湖海藏于心中
避免愚昧、无知,是现代人的基本人权和自由。千年的人类文明史,就是不断摆脱蒙昧、无知的艰难
跋涉。愚昧、无知是可怕的。对于音盲来说,贝多芬等于不存在;对于画盲,毕加索只是毫无意义的符号;
而对于习惯于阅读流行小报的人,跟他谈论荷马史诗和海明威,无异于“对牛弹琴”。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获取知识,接受各种经典作品的途径,与古人相比,已经有天渊之
别。然而,人们的智识、精神境界,并没有得到充分提升,相反,我们离贝多芬、毕加索、荷马、海明威
越来越远,我们的周围充斥的是“五环之歌”“忐忑”“脑残体”等“快餐”作品。
这是一个多元 时代,我们应当尊重每个个体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但是,我们也应当充分意
识到:那些听“贝多芬”,看“毕加索”,阅读“荷马史诗和和海明威”等文学经典的人,在精神追求、
思想境界方面,与那些对这些经典一无所知的人,是有差别的。一个人,一个民族,包括全人类,离不开
这些经典。
诚然,每一个个体,因家庭环境、个人兴趣、自身经历、受教育程度等的不同,其所接受的信息,千
差万别,我们不能天真地设定一个理想的标准去要求每一个个体,但是,我们不能“因无知而无畏”,失
去精神追求的底线,我们要有“日拱一卒”的精神,不断地、努力地去靠近“毕加索”“贝多芬”“荷
马”“海明威”这些经典的高峰。
2018 年,雷海在中央电视台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攻擂成功,成为擂主,总决赛中一举夺魁。雷海市一
名外卖送餐员,每天送外卖很辛苦,闲暇的时光很少,但是,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风雨归途,雷海都会朗
诵传统经典诗词,他努力让自己成为了一个“将山川湖海藏于心中”的有精神追求的人。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亵渎。谢尔德林曾说,人生充满劳迹,但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
5
之上。“毕加索”“贝多芬”“荷马”“海明威”,中国传统经典诗词,穿越了时空,超越了身份、地位,
与每一个个体相伴,愿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断努力,坚持不懈地追求,靠近经典,用经典滋养我们的灵魂,
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品味和思想境界。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要点】先找出两组关键词,再思考这些词语背后的含义:贝多芬、毕加索、荷马、海明威——流传千古、
极富盛名的音乐家、画家、文学家。他们涉及的是艺术领域,需要一定的人文修养方能欣赏。如阳春白雪
一般。
音盲、画盲、读流行小报的人——娱乐化社会中平凡的大多数。我们日常生活中不乏这样的大多数,整日
刷着娱乐新闻,看搞笑的段子,宛如“下里巴人”。
【审题】这是一则材料作文,对于材料作文,考生写作时应全面理解材料。材料中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
人,一种有着极高的审美追求,一种看似甘于平凡,要辩证思考两者的关系。
第一,阳春白雪、下里巴人两者不是完全对立的。我们不能苛责为一日三餐奔碌的劳动者一定能欣赏高雅
艺术,他忙碌一天,卸下一身的疲惫,哼两句小曲,翻两页画报,这样的生活依然值得敬重。反之故作姿
态的附庸风雅,反而是对艺术的亵渎。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真正的艺术,永远是关乎心灵的。
第二,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陷于平庸、安于世俗。我们追求真善美,但我们不可流于浅薄轻浮。对于
不同的人,世界呈现不同的面貌。精神世界丰富的人所看到的世界,和精神贫瘠的人看到的世界,不仅不
同,甚至还截然相反。在精神贫乏者眼里,世界也是贫乏的。世界丰富的美是依每个人心灵丰富的程度而
开放的。在功利主义大行其道的当下,人们疯狂追求金钱,而这正是为自己的精神追求埋下陷阱,追求精
神的独立是当务之急。
【立意】1.善于发现美;
2.不懈追求美;
3.做一个精神丰富的人;
6
4.张开理想的翅膀;
5.附庸风雅不可取;
6.充实自己的灵魂;
7.真正的艺术,关乎心灵。
【素材】1.“在一个雾霾的时代,我们可以提升内心的光线,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在一个娱乐至死的时
代,我们可以安静下来,开始读书。”这是王开岭经常说的一句话,在他看来,人应该首先寻找自己的闲
暇时光和心境,做一个明亮的人,做一个有行动品质的理想主义者。只有真正的理想主义者,才是真正的
爱国者,才能真正重视、珍惜祖国的历史、祖国的资源、祖国的文化,才能用科学的头脑、理性的头脑,
加上文化的眼光、美学的眼光来发展自己,来建设这个国家,建设这个城市,才能把对历史的这种回忆和
对未来的想象结合起来。
2.2500 年前,孔子的弟子曾点讲道:“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
咏而归。”一群知时节的人,在美好的春天到大自然里面去沐浴的是身心,阅读的是自然,俯仰的是天地,
这样的情形让我想到了春暖花开,面朝大海。也想起了荷尔德林一句著名的诗句“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
上”,这样一个很平凡的生活片段,都是对诗意人生的描绘,是对幸福的最佳诠释。
3. 诚然,生活不都是快乐和幸福,只要你用心去追求,你就会发现美无处不在。用一种欣赏美的眼光去看
看阳光和雨露,恬淡而愉悦,用一种欣赏美的眼光去看看花草树木,清新而爽快,用一种欣赏美的眼光去
看看大海,寥廓而深远……做一个美的发现与追求者,练就一种修养、一种品位去适时发现和捕捉生活中
的美,为心灵开一扇窗,让智慧的光芒和生活中眩目多彩的美呈现在你眼前。
2021 届上海市嘉定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三写作 70 分
27. 今天的我们和我们的父辈都是在和平年代成长并生活的,你死我活的战争已经远去。这是否意味着这
代年轻人已经不再需要英雄主义?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7
真心英雄
人类的发展,世界文明的进步,使和平成为人们的共识和渴求,以往时代那种你死我活的战争已经远
去。当年在战场上浴血奋战、建功至伟的英雄,特别是令青少年们热血沸腾的英雄,也逐渐淡出了我们的
生活。时代不需要英雄了吗?不,无论什么样的时代都需要英雄,需要英雄鼓舞我们,激励我们,特别是
成长中的青少年们。
美国某媒体曾经以“谁是你心中的英雄”为题,对民众进行调查,最终评选出了十位“生活中的英
雄”。
有一位名为休•汤普森的军人,他在“生活中的英雄”排行榜中名列第二。1967 年汤普森参军赴越南
作战,为了使美军包围圈里的九个越南平民免遭屠杀,他把枪口对准自己的战友:“你们开枪,我也开枪!”
他的行为在当时遭到非难并受到官方调查,但后来五角大楼授给了他越战纪念章。年轻的汤普森虽然服从
国家的调遣,投入了对越南人的作战,但他并没有把自己当做战争的机器,逞匹夫之勇,而是从人性和人
本的角度来审视战争。他提出,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和平,和平的目的是为了人的生命安全,战场上残害任
何一个无辜者的生命,都是与战争的目的相违背的。他的思考打破了狭隘的民族主义,打破了世俗的战争
观,富有强烈的精神感召力。
在排行榜中名列第九位的是一名黑人女士,名叫罗莎•帕克斯,1955 年 12 月 1 日,帕克斯乘坐拥挤的
公共汽车下班,疲惫的她坐在白人专座上并拒绝为一个粗暴的白人男子让座。她因此被送上法庭,后来引
发了一场全国性的黑人民权运动。黑人女士帕克斯被推举为英雄,则更意味着人们对人性、平等、自由、
博爱和真理的追求。她其实没有什么惊天动地之举,仅仅为了使自己疲惫的身子得到小憩,甚至可以说是
带有一定的自私心理的。但人们从她“自私”的另一面看出了她维护个人权利、挑战种族歧视和追求人的
平等。
美国这次评选的英雄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他们获得荣誉时都是活着的,没有一个是奋不顾身、英勇
捐躯,或累死、病死在“工作岗位上”的。我不知道这是巧合还是故意。如果是后者,我想他们在推举英
雄这件事的本身,就彰显着一种人本思想,体现着对人的生命的珍重。美国人不想推举为英雄壮举而死去
的人,其用意大概正是为了不主张人们为完成某一义举去献身吧?这种英雄主义不能不让人佩服——活着
比完成英雄壮举更重要。
当今时代,世界还是需要英雄,特别是青少年更需要英雄的引领,需要英雄给这个世界树立榜样,带
来慰藉和希望。只不过英雄不再是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英雄,他们以另一种方式存在着,存在你我的日常
8
生活中。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
材料的表述非常明确,第一句点明当下的时代是和平安定的。第二句话虽然有讨论的主体“这代年轻人”,
但结合第一句话来理解,只是限定了“当代”这个语境,并提出了论题:是否需要英雄主义。当然,无论
是否需要英雄主义,都务必先对英雄主义的内涵进行界定。
因而,材料给出的话题是围绕需要什么样的英雄主义来考察。
材料明确提出了“你死我活的战争”,意味着英雄主义是为了舍身炸碉堡、以身堵枪眼、拿一捆手榴弹或
爆破筒与敌人同归于尽等这类献身、就义、壮烈。
但是,战争早已远去,在当下的和平年代,英雄主义是否有了新的内涵?
在战争年代,我们的英雄是悲壮的、惨烈的,但是,如果英雄主义只有悲壮和惨烈,那无异于崇尚死亡。
尽管献身也不失为英雄,但决不能认为只有献身才是英雄。如果只有付出生命才是英雄主义,那无异于像
鲁迅先生说的,教人去送死。在当下的和平年代,英雄主义应具有多样性标准,在当下的和平年代,英雄
主义应该有很强的人性色彩、人本色彩。
【立意】(1)英雄不只是能赴汤滔火;
(2)平凡的英雄;
(3)新时代的英雄观;
(4)青少年更需要英雄;
(5)你我皆可成为英雄。
【素材】1. 1999 年 3 月 14 日晚 7 时左右,黄志全在驾驶中突然心脏病发作,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他强
忍剧痛,做了三件事:一、把巴士缓缓地靠向路边,并用最后的力气拉下了手动刹车闸;二、把汽控车门
9
打开,让乘客依次安全地下了车;三、将发动机熄灭了,确保巴士和乘客的安全。黄志全极其艰难地做完
了这三件事,然后他才趴在方向盘上停止了呼吸……年终 45 岁据当时乘坐该车的大连市威特律师事务所
职员柏卫东回忆说,“3 月 14 日晚上 7 点多钟,联营 702 路 4227 号双层巴士从八一路车站始发,行驶不
到 50 米,客车突然停靠在路边,车门也打开了。” “当时车上的 20 多位乘客不知道发生了啥事情,见司
机伏在方向盘上一动不动,问他咋回事儿也不‘出声’。乘客们以为客车发生故障,于是纷纷下车走了。”
5 分钟后,从后面驶来的 702 路 4201 号车司机看到这一异常情况,马上停车登上 4227 号车。“黄师傅当
时趴在方向盘上,已经人事不醒了,他的右手却还紧紧地攥着手动刹车闸!” 原来黄志全在行车途中突
发心脏病,当时已经不能说话,但是他以顽强的毅力将发动机熄火,并且拉上手动刹车闸,从而避免了一
起车毁人亡的惨剧的发生。
2. 20 世纪初的一位美国意大利移民曾为人类精神历史写下灿烂光辉的一笔。他叫弗兰克,经过艰苦的积蓄
开办了一家小银行。但一次银行遭抢劫导致了他不平凡的经历。他破了产,储户失去了存款。当他带着一
个妻子和四个儿女从头开始的时候,他决定偿还那笔天文数字般的存款。所有的人都劝他:“你为什么要
这样做呢?这件事你是没有责任的。”但他回答:“是的,在法律上也许我没有责任,但在道义上,我有
责任,我应该还钱。”
偿还的代价是三十年的艰苦生活,寄出最后一笔“债务”时,他轻叹:“现在我终于无债一身轻了。”他
用一生的辛酸和汗水完成了他的责任,而给世界留下了一笔真正的财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是一位英
雄。
3. 5 月 29 日,杭州的一名普通客车司机吴斌驾驶着由无锡开往杭州的长途客车,正平稳地行驶在高速公路
上,突然车外飞来一铁块穿透挡风玻璃后,击中了他的腹部。为防止客车失控,吴师傅忍着极度疼痛,以
惊人的毅力,完成一系列制动程序:扶稳方向盘,手动刹车,打开汽车双闪灯,将车安全地停靠路边,并
提醒车上的乘客不要随意下车。短短二十几秒的时间,保证了车上 24 位乘客安全无恙。要是他当时下车
去医院抢救,他一定能活下来的,可是,车上的那几十条生命呢?他疼痛不已,但是他不能放弃他的乘客
们,因为……他是司机啊!三天后,吴师傅却因伤势过重,离开了我们。
2021 届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三、写作 70 分
27.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甲:你这是偏见。
10
乙:你说我是偏见是基于你的立场对我进行判断;我认为你对我的评判,也是出自偏见。
甲:你不相信科学吗?你刚才的话违背了科学常识,就不要跟我饶舌了。
乙:科学是你家的宠物吗?我没有觉得我前面表述的观点违背了科学常识。
以上的争吵很难有结论,对于思想交流意义不大。如何让两个意见不一致的人尽量接近,得出双方能接受
的观点?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 自拟题目;(2)不少于 800 字。
【答案】 范文:
有话好好说
请看这出好戏:一个开口便说人家“偏见”,另一个回怼对方是偏见;看起来都理直气壮,“正见”
在手,其实谁也没能说服谁。看到这似曾相识的面孔,听到这咄咄逼人的腔调,我真想对这两位说,请调
整你们的说话方式——有话好好说。
有话好好说,才能“说”出自己满意的效果。俗话说,有理不在声高。要想别人接受自己的道理,不
但不能声高,有时还要尽量放低身段。当年的吴主孙权是怎样劝手下大将吕蒙学习的?孙权没有因“蒙辞
以军中多务”,便斥其为偏见,而是拿自己的学习经历及体会耐心开导他,结果让博学多才的鲁肃都称赞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留下“士别三日须刮目相看”的佳话。
有话好好说,不仅仅能让听者有益,说者往往也是受益者。试想,假如当初孙权开口就斥责吕蒙的“军
中多务”是偏见,吕蒙即使碍着领导的面子,不敢回怼主公一个“偏见”,恐怕读书的时候也不会有如饥
似渴的劲头,当然也就没有令人刮目相看的效果了。如果没有当初的进步,吕蒙还是那个吴下阿蒙,怎配
做大都督,怎会有后来的“吕子明白衣渡江”,活捉关羽,收复荆州的结果?从这个意义来看,有话好好
说,既成全了吕蒙,更成全了孙权。由此看来,有话好好说,更大的受益者归根结底往往是说话者本人。
会不会好好说话,往往决定着你的人生能走多远。说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例子——邹忌讽齐王纳谏。
如果邹忌开口便是“王之蔽甚矣”,齐王会有悬赏纳谏的举措吗?要我看,邹忌能保住脖子上面那颗脑袋
就算万幸了。邹忌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先用自己到底有没有徐公美这个问题在妻、妾、客那里的反应打比方,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终于使让齐王纳谏的目的变成了现实,实现了了战胜于朝廷的愿景,邹忌自己也
因此而名垂青史。
11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话不会好好说的还大有人在。为了显示自己高明,张嘴就是“偏见”“白
痴”“傻叉”,自以为高人一等,殊不知这样的污言秽语正在矮化、脏化自己的形象,令人不堪其臭,掩
鼻而避之。如果给人这样的印象,即使你有再好的见地,往往也会被忽视。何必呢!
有理不在声高,好好说话,才能说到人的心坎里。讲究说话艺术,有话好好说,我们都应该努力践行。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材料由甲乙两个人物的对话构成,理解起来并不难。二人之间展
开了一场争吵,甲认为乙对他“有偏见”,乙认为甲“你对我的评判,也是出自偏见”;甲认为乙“不相
信科学”,乙又认为“没有觉得我前面表述的观点违背了科学常识”。总之,甲乙二人的认知都是基于自
己的立场角度的认知,这种争吵很难有结论,所以要让两个意见不一致的人尽量接近,得出双方都能接受
的观点,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可能有很多,这就需要考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作文
中要体现对如何解决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如我们可以写有话好好说、求同存异、不能戴有色眼镜看人……
【立意】(1)有话好好说;
(2)求同存异;
(3)不能戴有色眼镜看人。
【素材】(1)如何让两个意见不一致的人尽量接近,得出双方能接受的观点?这个问题初看让我费解,不
一致的两个人,就像驴象之争、一枚棋子的正反面,永远不会因为外力而同处一个平面的。到底先有鸡还
是先有蛋?To be or not to be?在争吵难有结论之时,作为“和事佬”,不妨先停下自己的脚步想一想:有
没有一个折中的主意,让两人同时接受?
(2)要想让两个意见不一致的人尽量接近,得出双方能接受的观点,可以在基于肯定双方某个具体内容
的基础上,将他们笼罩在上位概念的光辉照耀下,从而得到净化与“和解”。例如谈到是否要将年迈的父
母送养老院的时候,可将其意见不一的儿女先归到“孝”这一概念上,赞许他们各自理由的指向都是基于
对父母的爱,最后以“只为问心无愧”作为意见不一致的双方都能接受的观点。
(3)存在即合理,认同是对观点的共识,差异是对自我的坚持。能坚持自己的观点的人是值得欣赏的人,
12
一味要求别人服从的人是可悲的人。在“差异与认同”中,最好的方式是求同存异。
2021 届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三 写作
27. 按要求写作。
有时,我们被告诫“凡事多想想”;有时,我们又被告知“不要想太多”。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不要想太多
有时候,凡事不要想太多,就是放过自己。
生活中,很多人总是过于敏感。别人很平常的一句话,就会想着对方是否在针对自己,从而心情沮丧;
领导对自己严厉一点,就会想自己是否有什么事情得罪了对方,从而焦躁不安……
可是,这个世界上,你哪有这么多存在感。当你以为别人是在针对你的时候,也许只是因为别人就是
在很正常的就事论事。俗话说:“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生活中,有些人的焦虑,只是因为脑袋中想的太多,或许,本就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因为多想,
就会让其脑补一场巨大的灾难。无论任何时候,你要明白,在你的世界里,你根本没有那么多观众,而在
别人的世界里,你不过只是个配角。
遇事,不要想太多。毕竟,如果没事,过度的敏感只会让你自己徒增烦恼。退一步讲,就算真的有事,
只靠臆想也无法解决问题,与其在胡思乱想中焦虑,还不如静心以待,养好精力去正面面对。
现实生活中,有太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状况。在他们心中好像所有的人,都十分关注他们,只要外界有
一点风吹草动,内心便开始草木皆兵。因此,他们容易变得烦躁,容易变得不安,最终将生活过得十分辛
苦。但其实,在别人眼中,你根本没那么重要,也没有谁会闲着没事一直针对你,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
事情要做。所以啊,遇事不要因为臆想而自己折磨自己,而是懂得放宽心,懂得顺其自然。唯此,你才能
摆脱太多不必要的烦恼,将生活过得更顺心。
13
有句话说:“凡事想的太多,是一场灾难。”深以为是。
生活中,如果一个人,想的太多,不仅仅会让其徒增心累,甚至还会影响到他正常的社交和生活。与
人交往,总会有一些磕磕碰碰,总会有一些话语会让你有所不舒服。可是,我们应该明白,就算是如此,
别人也不一定是在针对我们,而只是别人正常的说了一句话,做了一件事而已。倘若总是想太多,总是感
觉别人对自己有恶意,那么只会让自己变得偏激,久而久之会让自己过得辛苦,让别人远离。
人生在世,不要总是有被迫害妄想症。只有在面对一些人,一些事,懂得不多想,你才能够过得更轻
松,你的人际关系才不会因为无谓的误解而变得糟糕。人生在世,并没有那么多解决不了的问题。之所以,
一个人经常过得沮丧,不过都只是自己在跟自己较劲,自己不愿放过自己。生活中,想要让自己过得轻松
一点,过得快乐一点。那么最重要的不是去消除一切不顺心,而是要让自己放宽心。
只有当你心宽,你才会发现,世上并没有什么值得忧虑难过的事情。余生还长,愿我们遇事不要想太
多,把心放宽。当我们这样做了,幸福自会降临。凡事不要想太多!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
这是一道引语性质的材料作文。“有时,我们被告诫‘凡事多想想’;有时,我们又被告知‘不要想太多’。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显而易见话题有两个“凡事多想想”“不要想
太多”。这是生活中我们非常熟悉的两种认知。可以单向立意也可以辩证分析。结合“谈谈你的认识和思
考”分析,适合写成议论文。
凡事多想想就是三思而后行,强调说话做事要慎重考虑小心行事。三思,主要指思危,思退,思变。即:
思虑做此事有什么危险的地方;思虑做此事后有什么退路;思虑做此事的将来有什么变化的地方。思前,
思后,思侧;先思虑以前发生过的事情,再思虑以后结果会怎样,最后思考会不会有遗漏的的事情再做决
定。有一句成语叫“思前想后”,它出现的根源之处也在于此,“思前想后”的意思是:对事情发生的缘
由,发展后果,作再三考虑。古人说“三”的时候,往往表示多次或多数。思呢就是思虑。这句话意思就
是在做什么事之前一定要多次考虑,并且考虑周到后才去办事。
不要想太多,是一种良好心态,更是做事的一种原则办法。不要总是维护自己的面子,不要总是认为自己
会出丑会丢人。不要想太多,很多事不能细想,也不能太较真,做一个大大咧咧又健忘的人真的会快乐很
14
多。很多时候不要想太多,单纯一些,简单一些,自己也会更轻松。要时刻保持开心,每天吃饱,睡好,
别熬夜,不要想太多。不要想太多,把流言,当成嘴角的一缕微笑;把打击,当做奔跑时需要跃过的台阶。
觉悟无常,生厌离心。让往事变成回忆,让未来慢慢到来 ,让自己的脑袋,不要想太多,让平淡的生活,
就这样继续吧。其实应该坦然点,不要想太多,坦坦荡荡过一生,想太多的人容易陷入某些情绪,潇洒点,
不管生活是什么样子,都是自己独特的人生,生活不自由,就让思想自由点,不要被太多情所困。
【立意】(1)有一种累,叫胡思乱想。
(2)成功的前提,三思而后行。
(3)想太多其实无济于事。
【素材】(1)一女子在动物园游玩时明知下车有危险,仍不顾园方警告,怀抱侥幸心理行动,导致动物袭
人这一悲剧发生。这无疑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子曰:三思而后行。做任何事情都要多思量,谨慎行动。该
女子把园方的警告当成耳边风,这不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敢,而是一种愚蠢的冲动!酿成的悲剧警示
我们做事应当三思而后行,切勿“作”了一时,悔了一世。
(2)“三思而后行”,是站在不同的角度仔细周全的考虑问题。它代表的不是胆小怕事、瞻前顾后,而
是细微谨慎,是一种站立在仔细辨别、周密思考后的理性的成熟。这种成熟使人在思考中获益匪浅,在深
思熟虑中避免了因盲目产生的损失。
一个人若无“三思而后行”的意识,必定会口无遮拦,出口就是祸。著名主持人毕福剑--平易近人的毕
姥爷在明知有外国人在场的饭局上大放厥词,公开反共,不仅对养育他的祖国毫无报恩之心,反而倒打一
耙,公然说出有损祖国尊严的恶语,举国哗然。他的反共言语所造成的恶劣影响非常严重。再后悔时,为
时已晚。他也由一位备受全国观众认可的主持人落得个人人以之为耻的下场。这是他为草率从事付出的巨
大代价。
(3)不“三思而后行”,称口舌之快,轻则丢掉饭碗,重则是一个个生命的逝去。一个个带血的事件都
暗中折射出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国人没有做到“三思而后行”,没有思考法律的威严,没有思考相关方
的切身利益,没有对事件的整体权衡,总是心存侥幸心理;正是因为这种不畏,才敢在利益的驱动下侵犯
法律;也正是因为这种不畏,导致了一条条生命消逝,一个个狂徒张扬。孔子曰:畏天命,畏大人,畏圣
人之言。我们应该“三思”法律的威严。
为人处世,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应该在行动之前便考虑后果吗?拒绝侥幸心理,就应
15
从三思而后行做起!用理性引导行动,不要再让悲剧降临。
2021 届上海市松江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三、写作 70 分
27. 请以“人的本质是利他还是利己?”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题目自拟,
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利他之水,润己之心
趋行于人世的轨道,览遍群山的卓尔不群,方能领悟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奥秘。以利他为善良之初,
方为植根于内心的修养,胸怀天下的超然之始。
以利他之水,养举世之正气。许多时候,我们总是过迟地意识到奇迹曾经就在我们身边。但这并能阻
挡利他主义者为他人着想的善良。每个人都是一粒小小的种子,渴望冲破桎梏,迎接崭新的日光。贝索勒
与普鲁斯特关于定比定律各抒己见,相互争执了十年之久。在普鲁斯特的演讲中,他指出:发现定比定律,
贝索勒有一半的功劳。他没有否定贝索勒的努力,在“利人”同时也正是“利己”。为何不能说“利他也
是利己”?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而“利他” 正是活水源泉,带来了“利己”这一渠清泉。
以利他之水,养有根之木。世上万事万物,向来都不是绝对的。倘若别人都在承受苦难,幸福也不会
落在一个人的头上。由此可见,每个人都不应只是“利己”,更应“利他”,为集体着想。这样方可在路
过的每一处风景留下自己不可磨灭的印迹。民间流传着一句谚语:“再大的烙饼,也大不过烙它的锅。”
而我们做人的格局正恰恰是我们未来的那张锅。或许你不曾在意,但一滴雨露便可唤醒一株顽强的生命,
一句温馨的话语便可使人心生善意,迷途知返。有根之木须利他之水,方可枝繁叶茂,无限荣象。
以利他之水,胸怀天下。当今的世界是发展的,相互融合的。同样如今的中国也需要我们这一代人走
好脚下的长征路,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一个胸怀天下的人必定不会被时代所抛弃。能够融入如今“人
类命运共同体”的必定是那些善于“利他”的人,而后“利己”的“爱人”仁者,更是“兼相爱,交相利”
的互利共赢的合作者。没有人能够脱离他人而独立驰骋于时代的疆场。修身正心,从自己做起,“养吾浩
然之气”。不是水的载歌载舞,卵石何以臻于完美。有利他之水,何愁不能滋润干旱的土地,绽放灿烂的
心花。同样,没有“利他”的胸怀,何以成就植根于内心的修养。从“小我”中脱离,关注人类的“大我”,
才是真正的“利己”之道。
16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至善若人,人善“利他”而后“利己”。或许这就是人类能够至今
屹立而不倒的原因吧。破千山万水,寻世间奥秘。善良的人可能不是最厉害的,但他一定是以“利他之水,
润己之心”的人,是能够洞察万物,胸怀天下的人。“利他”并不是牺牲自己,而是人世间最纯粹的“利
己”。希望每个人都不要甘于现状,要为他人着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利己”者。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为话题作文。
【审题】作文的核心话题是“利己和利他”。分析这一作文题的关键在于厘清“利他”与“利己”的关系。
“利己”与“利他”并非水火不容,而是对立统一的。眼里只有自己而枉顾他人、秩序、道德,是和谐社
会中的不和谐音符。在这个互联互通的时代里,我们当有超越一己私利的大情怀,多一点担当意识,积极
为人。要弄清“利他”与“利己”的关系。学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精神,要认识到,从长远的角度
看,“利他”本质上就是“利己”。要明确在社会生活中,若心中只有自己而不顾及他人,最终也会使自
己的利益受损;关心他人,爱护他人,最终自己也会得益,要反对“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极端自私想
法。不论是事实论证还是道理论证,考生最好能够结合同学们的思想实际,论说“利他”也是“利己”的
道理,从事实和理论等方面论证观点。可以分析“利他”与“利己”的关系,也可以援引“利他”最终“利
己”的例子,还可以从老子对“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角度进行分析,只要能体现出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即可。
【立意】1.“利他”也是“利己”。
2.“利己”“利他”非对立关系。
3.利人者,人恒利之。
4.智者自利利人。
5.要利己,先要利人。
【素材】1.利他精神是和谐社会的最重砝码,利他而生利己。马克思说过:人们有所奋斗的一切,都同
他们的利益相关。即便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企业,若过分看重利益,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最后都
摆脱不了要付出惨重代价的结局。范氏明星逃避税款,半生积蓄,一朝付诸东流;权健公司恶意直销,百亿
17
帝国一夜轰然倒塌;长生疫苗害国害民,上市公司一度被人人喊打……我常常这样认为:邵逸夫之所以成
为受人尊敬的企业家之一,是因为他一生肯花百亿做慈善;比尔·盖茨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他是首富,
而是因为他能“裸捐”;特别喜欢马云的一句话:“做公益就是经营自己的人性”,即便是普通的企业家,
力所能及地从事一些利他的公益活动,都能为自己的企业发展注入不竭的活力,正所谓:得人气者得财气,
得民心者得市场。
2.利他精神是最新型国际关系最好的润滑剂,利他者久,利他者利己。新时代领路人在世界和平论坛上指
出:“一个国家要谋求自身发展,必须也让别人发展;要谋求自身安全,必须也让别人安全;要谋求自己过
得好,也必须让别人过得好。”中国维和部队刚果扫雷不辱使命,中国的一带一路政策让沿线国家双向投
资不断深化,中国的进博会助推经济全球化,因为践行着自利立他的精神,中国负责任的大国担当形象越
来越深入人心。
3.老子有言:“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因其不争,故其善胜。先贤有志,“自利利他,胸怀天
下”,因其利他,故得自利。有人竟云“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如此赤裸裸,怎不令人汗颜?新时代领
路人已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真切表述了一个东方大国领袖对人民的无限担当,正所谓:利他而生利
己,无我而成大我。你还要做那只“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井底之蛙吗?
2021 届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三 写作 70 分
25. 对话是交流沟通的重要方式,达成共识的对话是否比增进理解的对话更有价值?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①自拟题目;② 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交流碰撞 达成共识
——理越辩越明
生活中总是充满“不同”之间的碰撞,这就需要交流沟通。而交流沟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
认为展现自我,让对方理解最好;有人认为充分辩论,达成共识更有价值。我认为后者才是真正解决问题
的方法。因为只有达成共识,认同共同的“理”,才能产生合力,才可以达到最佳效果。而要想达成共识,
就要在交锋的火花中迸出真理,面对不同观点立场,展开辩论,让理越辩越明。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一定也坚守着“理越辩越明”的观点。为了寻求真理,他常常在集市中、在大
18
街上拦住行人,向他们发问并要求回答。对待学生,他依旧以问引导,在“问”中引发思考,在“辩”中
深化思考。在辩论中,我们的目光不囿于自己的观点,而是放开眼界,向对立面中寻找正误。在不断向外
探索的过程中同时向内审视,辩论强迫我们看见对方优点的同时看见自己的缺点。如此,我们才能更加完
善自己的认知,去粗取精,吐故纳新。
诚然,人都有“先入为主”的陋习,心理学家们在调查后也发现:人们往往只愿意从外界中接收与自
己相同的观点,对于不和之声则直接屏蔽。更有许多人顽固自我,改变他们的立场难如登天,寻求理解,
更是妄谈。但这并非放弃辩论的原因。
冥顽不灵者、按图索骥者毕竟只是少数。尽管改变是艰难的,自我封闭而拒绝改变之人却着实只是少
数。因少数人而否定整体, 因辩论失败便索性放弃辩论不免过于悲观,也过于轻言放弃了。如果只因对方
立场难以改变便保持沉默,将再无文化交融、思想碰撞;再难有灵魂与灵魂激荡泛起的连漪;每个人坐井
观天,仿佛河伯一般“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实则贻笑大方。
那么,在面对不同时,我们究竟应如何应对呢?
越愿意表达自我,越愿意分享思想的人,常常更正确。他们不畏惧辩论,敢于挑起辩论,敢于接受辩
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时时辩论,从他人的思想中汲取最新鲜的养分,才能保
持自己思想的鲜活。但同时,我们也应谨记“求同存异”。辩论的目的是明理,绝非追求万人统一的思想。
理越辩越明,在交锋中获得更清晰的道理与认知是终极目的,却并不能因此强求他人,面对自守者强硬地
敲开他的脑壳。只求同不存异便容易陷入《1984》中的思想集权,多么可怕!
所一,面对不同,与其寻求理解,不如勇于与之辩论,获得明晰的事理,获得鲜活的思想并最终达成
共识,这才是解决问题的王道。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材料中给出了一组看似对立的比较——“达成共识的对话”和“增进理解的对话”谁更有价值?
人们进行交流沟通时往往带着一个理想目的——希望可以“达成共识”,而“增进理解”则是在交流过程
中可能产生的利好趋向。而“增进理解”本身又可以促使“达成共识”这一目的的实现,两者实则是难以
分割的统一体。如果理解到这点,那我们就能意识到,写作时不一定就要真的去比较“达成共识”与“增
19
进理解”孰高孰低,而是在引导考生思考,在处理人我关系的时候,到底应该用一种怎样的态度和方式与
他人进行对话?认真思考交流的意义和正确的交流方式,无疑可以启发我们更好地去应对这个“人人把握
话筒”的自媒体时代。
对话的根本目标是在于能够让双方的认知产生共识。客观世界的物质是具有多样性的,而人也有着与生俱
来的短见与局限。每一个个体在这个多样化的世界中都有着必然的“无知”状态,而对话无疑是最为便捷
的打破这一壁垒的方式。因为在交流的过程中,双方通过交换彼此的已有认知,通过人与人之间间接经验
的转述,不需经过实践,就完成了世界观的互补,最后达成认知上的共识。这就是对话最大的价值所在。
但是达成共识并非意味着要求对方在思想认知和行为实践上与自己完全一致,是让我们突破自身认知的局
限,变得更智慧。
而对话之后并未达成共识,也并不意味着对话就失去了所有的意义。在对话的过程中,我们通过观点的呈
现与交流,看到了有别于自身已有认知的不同观念,不仅增进了对对方的理解,也加深了对自身的理解。
分歧的存在是必然的,我们要学会悦纳;不是所有事情都能求同存异的,我们更要学会容纳。允许有和自
己不一样的存在,包容价值的多样化取向,用更理性的姿态去对话、去交流、去理解这个世界。人类文明
的发展正是仰赖于多元化文明的和谐共存。
据此可选择任一方式谈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另外树立一种最佳沟通对话方式,言之成理即可。
【立意】1.对话的最终目的是达成共识;
2.理解是达成共识的前提;
3.充分辩论以达成共识;
4.理解万岁;
5.学会沟通,理性交流;
6.学会悦纳,和谐共存。
【素材】1.名言类
理解永远是不同的理解,理解的过程永远不会最终完成。 ——德·伽达默尔
人的认识和思想正如一切尘世在者一样所具有的不可完全性,并不减少人的认识之路的伟大性,这种认识
20
永远处于开放之中。 ——德·伽达默尔
2.新中国成功运用“和而不同”思想,多边对话的外交事件有: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周恩来在万隆会
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中日关系正常化;邀请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缓和等。
3. 共识,顾名思义,就是大家都可以接受的观念或者决定。自有人类以来,就有了谈判,就有了共识。
但是这种共识分很多种,比如因为内部利益互相妥协形成的共识,因为共同的信仰、理想而达成的共识,
为了消除分歧、求同存异而达成的共识等等。无论是哪种共识的达成,都不是一个一帆风顺的事情,有时
候需要经过斗争或者经历人生跌宕和社会动荡才能取得。在我们当今这个发达的社会当中,也有很多的共
识需要去达成,需要我们经过不断的努力,不停的磨合、不断的争取去达成。需要经过“风雨”的洗礼,
才能最终见到“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