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部分区2021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精选汇编 古诗词阅读专题(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上海市部分区2021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精选汇编 古诗词阅读专题(解析版)

ID:685137

大小:37.3 KB

页数:16页

时间:2021-05-0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上海省部分区 2021 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精选汇编 古诗词阅读专题(解析版) (七区汇编:宝山、奉贤、嘉定、静安、普陀、松江、徐汇) 2021 届上海市宝山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三)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从军行 [唐]李白 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 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 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 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 【注】①金微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阿尔山。于此,唐代置金傲都督府,②梅花曲:即古乐府曲《梅 花落》,③铁关,今新程焉专西库尔勒附近 13. 下列对本诗体裁、题材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乐府诗 B. 古体诗 C. 边塞诗 D. 咏史诗 14. 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军行”为乐府古题,本诗的内容恰与题合。 B. 本诗的地名、乐曲名、刀环形状都是重要意象。 2 C. 本诗以兴起首,颈联用比,情感喷涌气势磅。 D. 本诗属于浪漫主义作品,俊逸豪放,境界开阔。 15. 联系全诗,赏析“拥”“愿”“静”三个动词的运用。 【答案】13. C 14. C 15. “拥”呼应“鸣”,用比拟、夸张的手法写壮阔场景,渲染唐军惊天动地的气氛和气概。“愿”直抒 胸臆,表达从军的崇高理想是杀敌卫国、边疆安宁,这使全诗格调高迈主题高尚。“静”的使动用法增加 了力度、程度,把“愿”具体化,凸显靖边之志的豪迈自信。 【解析】 【分析】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 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 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其中有些宏伟的篇章不但是华夏文学的宝贵财富,而且极具历史意 义。 根据地点“玉门道”“金微山”可知在边塞;根据人物行为“从军”“逐虏”“刀开”“鼓声”“兵 气”“愿斩单于首”“长驱”可知是在边塞从军杀敌。 故选 C。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C.“以兴起首”错,“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本诗开篇就直接写了人物的行为,在玉门关从军, 曾在金微山击破匈奴,驱逐胡虏。 故选 C。 3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之炼字的能力。 “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这两句都是写士兵们作战的场景,一鼓作气,怀抱激情。这两句中的“拥” 和“鸣”是呼应的,先鼓足了士气,才能充满英勇豪气。运用了比拟、夸张的手法写壮阔场景,渲染唐军 惊天动地的气氛和气概。“愿斩单于首”是说只愿能亲取单于的首级。通过一个“愿”直接表明想法,想 要取下单于的首级,希望能够上阵杀敌,保家卫国,直抒胸臆,体现的是爱国主义的崇高理想,使全诗格 调高迈主题高尚。“长驱静铁关”一句中,“静”是使动用法,解释为“使……宁静”,直驱入铁关是为 了使边境安宁,是“愿斩单于首”的进一步说明,增加了力度、程度,把愿望具体化。表现出边疆战士的 豪迈自选和爱国热情。 【点睛】译文:在玉门关从军,曾在金微山击破匈奴,驱逐胡虏。边塞上吹奏了一曲《梅花落》,这是战 士们在庆祝战争的胜利。鼓声在大漠荒海上鸣起,士兵们的英勇豪气可以充斥在云间。只愿能亲取单于的 首级,直驱入铁关靖虏安边。 2021 届上海市奉贤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三)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予求守江阴未得酬昌叔忆阴见及之作① (北宋)王安石 黄田港北水如天,万里风樯看贾船。 海外珠犀常入市,人间鱼蟹不论钱。 高亭笑语如昨日,末路尘沙②非少年。 强乞一官终未得,只君同病肯相怜。 【注释】①本诗写于王安石出使辽国前。昌叔,即朱明之,仁宗天圣年间曾任江阴知军,是王安石好友。 ②末路尘沙:王安石曾以判官(相当于郎官)担任国使出任辽国。 13. 某同学想收录此作,可以编录此作的一书是( )。 4 A. 《介甫古体诗》 B. 《半山格律诗选》 C. 《临川长短句》 D. 《王荆公辞赋选》 14. 对本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第一联运用夸张手法,景象阔大悠远。 B. 第一联写景点面结合,立体而有层次。 C. 第二联写港口热闹非凡,富有生活气息。 D. 第二联写海外物产入市,叹民生之艰辛。 15. 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答案】13. B 14. D 15. 答案示例:前两联借景抒情,描写江阴的自然风景以及富饶繁华,表达作者不能留守江阴的惆怅;颈 联虚实结合(对比),“高亭笑语”回忆了与昌叔一家相聚的欢乐,“末路尘沙非少年”写出对年老了还 要风尘万里出使辽国的忧伤;尾联“强乞一官终未得”,抒发诗人想要留守江阴却不能实现的遗憾;结句 “只君同病肯相怜”,直抒胸臆,流露出只有昌叔能懂自己,知音稀少的哀伤(或:流露作者与昌叔的深 厚情谊)。 【解析】 【分析】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根据本诗的特点,一共八句,每句七字,一韵到底,颔联和颈联对仗,合乎平仄,因此,可以判断这是一 首律诗。 A.“古体诗”,说法错误,本诗是律诗,属于近体诗。 C.“长短句”是词的别称,本诗是律诗,不是词。 D.“辞赋”是对赋体文学的泛称,是一种韵文,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本诗是律诗,不是辞赋。 5 故选 B。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叹民生之艰辛”说法错误。“海外珠犀常入市,人间鱼蟹不论钱”的意思是:珍贵的宝物经常从海外 运至江阴,江阴当地的鱼类水产丰饶,价格低廉。这两句写出了江阴的富饶繁华,表达了诗人对江阴的喜 爱和赞美,而不是“叹民生之艰辛”。 故选 D。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怎样表现”是对表现手法的考查,因此,本题要从诗歌中所使用的表现手法去理解。 从诗歌的首联和颔联来看,“黄田港北水如天,万里风樯看贾船”写出了江阴地处江尾海头,水域辽阔的 自然风光和江面上风顺帆扬,行船络绎的热闹场景;“海外珠犀常入市,人间鱼蟹不论钱”写出了江阴常 有从海外运入的珍贵宝物,本地盛产鱼蟹,价格低廉,表现了江阴的富饶繁华。这是使用了借景抒情的手 法,通过描写江阴的自然风景以及富饶繁华,表达作者对江阴的留恋不舍和不能留守江阴的惆怅。 从诗歌的颈联来看,“高亭笑语如昨日,末路尘沙非少年”写出了诗人追忆往昔,回想起当时和昌叔一家 相聚时谈笑风生的快乐场景,那些景象仿若昨日,历历在目,而诗人现在已不再年轻,却即将离开江阴, 出使遥远的辽国。“高亭笑语如昨日”是诗人对往日的回忆,是虚写;“末路尘沙非少年”是诗人对自己 年老远行的现实描写,是实写。这是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往昔欢乐的怀念和风尘万里出 使辽国的忧伤。 从诗歌的尾联来看,“强乞一官终未得”写出了诗人迫切地想要留守在江阴,但这个愿望最终还是没能实 现的状况,表现出了诗人的遗憾之情;“只君同病肯相怜”写出了诗人认为“只君”即只有昌叔能理解自 己这种处境和心情,且根据注释,昌叔在“仁宗天圣年间曾任江阴知军”,因此诗人认为昌叔与自己有过 相似的官任,也一定能理解自己对江阴的不舍之情。这一联是使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直接抒发了自己想 要留守江阴却不能实现的遗憾和与昌叔的深厚情谊。 2021 届上海市嘉定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6 (三)(8 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秋怀(其二) 孟郊 〔唐代〕 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 疑怀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注] 孟郊老年居住洛阳,在河南尹幕中充当下属僚吏,贫病交加,愁苦不堪。 13. 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是一首五言古体叙事诗。 B. 本诗着重写诗人秋夜的感受。 C. 本诗虚实相生摹写老病情怀。 D. 本诗情景交融意象新颖独特。 14. 以下评价最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 A. 沉郁峭拔 B. 清新流畅 C. 深沉刚劲 D. 含蓄委婉 15. “老客”主观感受融入全诗景物,请结合具体诗句对此加以赏析。 【答案】13. C 14. A 15. 本诗开篇描写秋夜月色凄冷、交代“老客”志气单弱,情感基调贯穿全诗景物。起句写月色,将视觉 化为触觉“颜色冰”,月色幽冷森寒使老而漂泊的“老客”越发感到意气单弱,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互相 7 渗透;三四两句写秋夜的风和露,露冷得寒意侵人,轻微的露滴声惊破诗人梦境,以梳齿梳骨喻寒风冷冽、 锋利,程度深重,意象、动词、喻体的选择带有老客苦寂难眠、冷上加冷独特强烈的个体体验。结尾两句 转写屋外梧桐叶落之状和声音,梧叶已枯枝干不失峥嵘,秋风掠过发出悲声,梧桐枯萎不失刚硬,含有老 客自悲自失但并不颓丧绝望的心态。全诗将“老客”衰老、病痛、寒冷等精神失意、生理不适的主观感受 与景物融合,营造了孤寂、冷峻、峭拔的意境氛围。 【解析】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虚实相生”错,诗歌首联写自己月夜之感受到的凄冷和内心的凄凉,是实写。第三、四句紧扣上联写 秋夜的风和露,写的是个人真实的体验,是实写。“席上”二句写病和愁。“印病文”喻病卧已久,“转 愁盘”谓愁思不断。“疑虑”二句,意思是说还是不要作无根据的猜想,也不要听没来由的瞎说。这纯是 自我宽慰,是一种无聊而无奈的开解。结尾两句转写屋外梧桐叶落之状和声音,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 是写实。因此全诗无虚写之内容,谈不上“虚实相生”。 故选 C。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A. 在这首诗中,诗人饱蘸一生的辛酸苦涩,抒写了他晚境的凄凉哀怨,反映出封建制度对人才的摧残和 世态人情的冷酷,在风格上可谓沉郁。从全诗在叙事过程中,作者选择了冷月、凄风、寒露峭风等意象营 造了孤寂、冷峻、峭拔的意境氛围。因此,“沉郁峭拔”可以概括为本诗的风格特点。 故选 A。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题干要求结合具体诗句赏析“老客”主观感受融入全诗景物的描写,诗歌写景的诗句主要集中在第一、二 句、第三、四句和最后两句,因此,分析这些诗句的景物描写是如何和作者的人个情感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8 即可得出答案。“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运用了通感的手法用触觉来表达视觉,把自己的感受赋予诗 人在月夜看到的景象上面,诗人的遭遇和景物的凄凉完全融合在一起。“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用 语精警形象突出,虚实双关,寓意深长。字面明写住房破陋,寒夜难眠;实际上,诗人是悲泣梦想的破灭, 是为一生壮志、人格被消损的种种往事而感到寒心。“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转写屋外梧桐叶落之 状和声音,表面上是写梧桐,亦写老客,梧桐的特点也即老客自悲自失但并不颓丧绝望的心态。 2021 届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三)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踏莎行·初春 (清)徐灿 芳草才芽,梨花未雨,春魂①已作天涯絮。晶帘宛转为谁垂,金衣②飞上樱桃树。 故国茫茫,扁舟何许,夕阳一片江流去。碧云犹□旧河山,月痕③休到深深处。 [注]①春魂:春日情怀。本词作于明亡入清时。②金衣:指黄莺。③月痕:月影,月光。 13. 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起句点明时令尚在早春时节,梨花还没有开放,百草刚刚发芽。 B. “晶帘”句写水晶帘寂然空垂,无人掀动,触发词人愁思渺渺。 C. “金衣”句明写莺声悦耳,暗写词人渴望挣脱牢笼、奔向自由。 D. 全词借景生情,含蓄地抒发了兴亡之感,带有浓厚的民族意识。 14. 填入下阕“碧云犹□旧河山”方框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叠 B. 隐 C. 画 D. 藏 15. 前人评价此词“于念旧伤离之中,寄沧桑之叹”,请据此赏析下阕情景相融之妙。 【答案】13. C 14. A 9 15. 下阕首先以景物点明春愁原因:不见故国,没有归舟,唯见落日、江流不尽;“夕阳”“江水”暗示 前朝没落,“扁舟何许”暗含词人精神无着落之痛;尾句词人祈求月亮不要将“旧河山”照亮,免得触动 内心痛楚,这个典型的景物最为深切委婉,写尽易代之悲。 【解析】 【分析】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暗写词人渴望挣脱牢笼、奔向自由”错。“金衣”句写触目所见,只有帘外黄莺飞上樱桃树的景象。 她之所以用唐明皇称呼黄莺鸟为”金衣公子”的典故而不直呼此鸟,似别有深意:”金衣”者,”公子” 之谓也,人之谓也。于是,一方还在水晶帘后深情地等待,一方却早已如鸟般轻盈飞上别的枝头,这种鲜 明对比令人心中惨痛。可见此句应是暗写无人赏识其歌喉的寂寞。 故选 C。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首先看此句的意思,美丽的碧云,覆盖的仍是原先的河山。表明在那碧云遮覆的深处,还有一角河山是” 旧山河”,是属于”故国”的,她祈求着,那照临人间的月痕,不要把所有的角落(也包括碧云外的旧山 河)都不留余地地照亮,免得触动伤怀。这里措意极隐微,明清易代之际,各地的抗清义士曾经彼伏此起 地进行过军事上、政治上的反抗,星星之火,虽未燎原,但却给词人心中带来隐隐的安慰和希望。 B.“隐”字虽有“遮挡”之意,但词人心中是想看又不敢看的,此字体现不出这种微妙情感; C.“画”不准确,此句并非写碧云画出旧山河; D.“藏”字比较直白,且情感色彩不符合此刻词人心中想看又不敢看的微妙。 故选 A。 【15 题详解】 10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及表现手法的能力。 下片明写自己的心意所向,词味深厚。过片直书胸怀,表明了词人的心灵选择,是在那”茫茫”的”故国” 之中,做一个扁舟自远的世外人。这里的“故国”一词具有双重意思:一是指她那处于烟水江南中的故乡, 一是指已经破灭了的故明王朝。“茫茫”一词,写尽了她身不由己的感慨与茫然;“何许”一问,也显示 了她因故国无地、无处可隐而生的伤痛感。在“夕阳一片江流去”的时空大背景下,因易代而生的哀愁和 心绪微茫的惆怅,如泣如诉,如怨如慕,令人深深地感受到,这位操行清慎的才女所体验着的易代之痛、 兴亡之感如江水一样平远渊深。“夕阳一片江流去”,“悠悠江水”“惨淡夕阳”,暗示前朝没落,“扁 舟何许”暗含词人精神无着落之痛。 尾句于触景生情的感慨中,复掉头凝视,写自己于无可盼望中的盼望,无可坚守中的坚守。在那碧云遮覆 的深处,还有一角河山是“旧山河”,是属于“故国”的,她祈求着,那照临人间的月痕,不要把所有的 角落(也包括碧云外的旧山河)都不留余地地照亮,免得触动内心痛楚。这个典型的景物最为深切委婉, 写尽易代之悲。 2021 届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三)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锦堂春·锦堂春慢 [宋]司马光 红日迟迟,虚廊转影,槐阴迤逦西斜。彩笔工夫,难状晚景烟霞。蝶尚不知春去,漫绕幽砌寻花。奈猛风 过后,纵有残红,飞向谁家。 始知青鬓无价,叹飘零宦路,荏苒年华。今日笙歌丛里,特地咨嗟。席上青衫湿透,算感旧、何止琵琶。 怎不教人易老,多少离愁,散在天涯。 【注】此词为宋神宗变法后,司马光退居洛阳时所作。 13. 从格式看,这首词的词牌是( )。 A. 苏幕遮 B. 水龙吟 C. 雨霖铃 D. 锦堂春 11 14. 对上片景物描写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刻画庭院中光影变化,体物入微。 B. 以工笔细腻描绘烟霭,色彩鲜明。 C. 虚写蝴蝶绕阶寻花,衬托春色之美。 D. 实写残红风中飘舞,笔调婉约动人。 15. 画线部分运用典故深化了情感,请结合上下文加以赏析。 【答案】13. D 14. A 15. 上片写院中春暮,引出对年华流逝、它路飘零的感慨;用典后进一步拓展意境,由“叹”到泪“湿透”, 情感更加深沉浓厚。《琵琶行》所述故事和场景画面引发多重联想,“算感旧,何止琵琶”暗含由兴盛转 向冷落、命运无常的凄凉,“席上青衫湿透”流露出纵退隐欢歌也难消忧愁暗恨的悲叹,还由个体到群体, 寄寓了对诸多同道中人怀才不遇、天涯沦落、“多少离愁,散在天涯”的感伤,言简意丰,含蓄蕴藉。 【解析】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词有词牌和题目,词牌在前,题目在后。词牌规定词的格式,“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题目 规定词的内容。本题中“锦堂春”是词牌,“锦堂春慢”是题目。 故选 D。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B.“工笔细腻描绘”错误,“虚廊转影”“槐阴西斜”“彩笔难状”,诗人是简单勾勒烟霞。 C.“虚写……衬托春色之美”错误,“蝴蝶绕阶寻花”是实写,“寻花”是因为花大多已经凋落,所以并 非“衬托春色之美”。 12 D.“实写残红风中飘舞”错误,“纵有残红,飞向谁”中,“纵”的意思是“纵使”,属于虚写。 故选 A。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 “青衫湿透”借用的是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词的上片写 到暮春、残红。词人由“春去”感叹自己“年华流逝”,由“花凋零”感叹自己“它路飘零”,下片用典 后进一步拓展意境,由“叹”到泪“湿透”,情感更加深沉浓厚。 “算感旧、何止琵琶”,何止是琵琶让人怀念故旧?再结合“飘零宦路,荏苒年华”暗含了诗人此时的不 得志,纵使“今日笙歌丛里”也难消忧愁暗恨的悲叹,流露出了命运无常的凄凉。琵琶女如此,白居易如 此,司马光也是如此,通过典故,只言片语里寄予深情,可谓言简义丰,耐人寻味,词人不直抒胸臆,不 直言自己,而是由物象到相关故事,由古人到今人,由个体到群体,联想想象,启人深思,寄寓了对诸多 同道中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是天涯沦落人”,羁旅漂泊,有家难还,亲人离散,故友四处的感伤,委 婉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 2021 届上海市松江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三)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宋代)苏轼 金陵赏心亭送王胜之龙图。王守金陵,视事一日,移南郡。 千古龙蟠并虎踞,从公一吊兴亡处。渺渺斜风吹细雨。芳草渡,江南父老留公住。 公驾飞车凌彩雾,红鸾骖乘青鸾驭。却讶此洲名白鹭。非吾侣,翩然欲下还飞去。 13. 根据这首词的格式,可以推测它的词牌是( )。 A. 踏莎行 B. 念奴娇 C. 沁园春 D. 渔家傲 14. 对于本首词作小序部分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是( )。 13 A. 交代写作缘由是送别王胜之。 B. 奠定了全词伤感作别的感情基调。 C. 交代了共游赏景的地点、人物。 D. 点明朋友因官职调动将离开金陵。 15. 假如你是王胜之,这首词中哪几处让你感动?请说明理由。 【答案】13. D 14. B 15. “斜风”“细雨”,描摹富有意境,使送别之景如在目前,朋友的惜别之情令我感动;“江南父老留 公住”写老百姓的挽留突出我的清誉,朋友对自己品行的夸赞令我愉悦;“红鸾”和“骖乘”“白 鹭”“非吾侣”等诗句夸赞我志向远大,知音的赏识令我欣慰;“翩然”一句化解了我“视事一日”迅速 调任的尴尬。朋友从知音角度,用情感化解宽慰自己,这几处令我感动。 【解析】 【分析】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文学文化常识以及背诵名句名篇的能力。 首先背诵与选项相关的名篇,然后结合段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加以判断,因为相同词牌下这些信息是相 同的,比如《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 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结构特色与 本词相符,所以词牌名为“渔家傲”。 故选 D。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相关内容作用的能力。 此词题序云:“金陵赏心亭送王胜之龙图。王守金陵,视事一日移南郡。”可见,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 元丰七年(1084 年)苏轼奉诏调往汝州。八月,苏轼自黄州赴汝州途中,经过金陵,恰逢江宁知府王胜之 调任,因作此词送别。此词开头概要地叙述了金陵的地理形势和历史变迁,是古代许多帝王看中的都城。 接着着重描绘金陵百姓在蒙蒙细雨中送别王胜之的难舍难分之情。可见交代了送别的人物、地点、原因。 没有显示感情基调。 14 故选 B。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思想内容和词人感情的能力。 此词开头“千古龙蟠并虎踞,从公一吊兴亡处。渺渺斜风吹细雨。芳草渡,江南父老留公住”概要地叙述 了金陵的地理形势和历史变迁,是古代许多帝王看中的都城。接着着重描绘金陵百姓在蒙蒙细雨中送别王 胜之的难舍难分之情。“斜风”“细雨”,描摹富有意境,使送别之景如在目前,朋友的惜别之情令我感 动。“江南父老留公住”写老百姓的挽留突出我的清誉,朋友对自己品行的夸赞令我愉悦。过拍两句 “公 驾飞车凌彩雾,红鸾骖乘青鸾驭。却讶此洲名白鹭。”用游仙的比喻来称赞王胜之的品德高洁。最后以戏 谑的语言、轻灵的笔意说明金陵算不得理想居地,其用意是宽慰王胜之。“红鸾”和“骖乘”“白鹭”“非 吾侣”等诗句夸赞我志向远大,知音的赏识令我欣慰。结尾两句写于是翩翩然未曾歇翅,还是向别处飞去。 “翩然”一句化解了我“视事一日”迅速调任的尴尬。朋友从知音角度,用情感化解宽慰自己,这几处令 我感动。 2021 届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三)(8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咸阳值雨 温庭筠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11. 这首作品最有可能在以下哪本书中找到?( ) A. 《唐宋词简释》 B. 《唐人七绝诗浅释》 C. 《宋诗选注》 D. 《古诗源》 12. 对作品前两句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15 A. 首句的“咸阳桥”“雨”都直陈景物,直接入题,用语平实。 B. 首句写桥头所见雨景,“悬”字写出雨多且急,连绵不绝。 C. 次句以“万点”与首句紧密衔接,写出空阔水面上的雨景。 D. 次句写作者由眼前的雨景联想到远行的渔船,由实入虚。 13. 这首作品的前后两部分用“还似”勾连,作者在另一首《宿城南亡友别墅》用了同样的写法。请辨析 两处“还似”在不同语境中的表达效果。 宿城南亡友别墅 水流花落叹浮生,又伴游人宿杜城。 还似..昔年残梦里,透帘斜月独闻莺。 【答案】11. B 12. D 13. 两首作品都用“还似”从眼前所见引出作者所想,由此及彼,由实及虚。《咸阳值雨》中是地异而景同, 用印象中洞庭的水色云气烘托咸阳的空蒙雨景,以主观感受调动读者的想象,使人充分感受到空蒙缥缈又 壮阔飞动的奇景。《宿城南亡友别墅》则从抚今到追昔,把故地重游的所见所感与昔年残梦联系起来,景 同而情异,突出了物是人非的伤感。 【解析】 【分析】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体裁的能力。 根据押韵及对仗,《咸阳值雨》是唐代诗人温庭筠的七言绝句,最可能收录在《唐人七绝诗浅释》里。 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内容及手法的能力。 16 D.“万点空蒙隔钓船”意思是“那泊着的钓鱼船被这连绵的水晶帷帘阻隔,如烟如画”。都是实景,既 非联想,也不是由实入虚。 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赏析重点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 “还似”,此物像彼物。两首作品都用“还似”从眼前所见引出作者所想,由此及彼,由实及虚。 《咸阳值雨》利用“还似”二字作有力的兜转,从咸阳的雨景,一下转到了洞庭的春色,地异而景同, 上面提到的烟水空蒙的景色。这在渭水关中也许是难得一见的雨中奇观,但在洞庭泽国,却是一种常见的 色调。“还似”二字把它们巧妙在联到一起,描绘出一幅壮阔飞动、无比清奇的图画来。 《宿城南亡友别墅》一诗前两句抚今,后两句追昔。用“还似”二字把由自然界的变化想到人世间的无常 和友人已逝,残梦犹存的孤寂凄清联系起来,突出了悲伤之情。景同而情异,突出了物是人非的伤感。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