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部分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题精选汇编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山东省部分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题精选汇编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解析版)

ID:685141

大小:39.5 KB

页数:13页

时间:2021-05-0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山东省部分市 2021 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题精选汇编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解析版) (七市汇编:青岛市、潍坊市、烟台市、淄博市、日照市、济宁市、德州市) 2021 届山东省青岛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共 9 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房春事二首 岑参 其一 风恬日暖荡春光,戏蝶游蜂乱入房。 数枝门柳低衣桁,一片山花落笔床。 其二 梁园①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注:①梁园: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一的“乱”字,生动形象地写出蝶飞蜂忙的景象,表现了山房春日的勃勃生机。 B. 其一的三、四两句借柳枝与山花来写风,彰显出诗人观察的细微与笔力的不凡。 C. 其二的最后一句,诗人在萧条的主画面背景上添上几笔艳丽的色彩,构思精巧。 2 D. 两首诗的语言清新明快;风格近于田园诗,迥异于岑参为人所熟知的边塞诗风。 16. 两首诗均写了山房春光,表达 情感却不相同,试简要分析。 【答案】15. D 16. 第一首诗,诗人写了春光,翩翩的蝴蝶和蜜蜂,最后以柳枝和山花展现了春风的柔 和,写出了春天大道生机,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前途充满信心。第二首诗,诗人写了昔日繁华的 梁园现在满目萧条,而花朵依旧盛开。以乐景写哀情,诗人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感慨。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风格近于田园诗”错,第一首是语言明快,写了春日生机盎然的景象,而第二首是怀古感时之作,并 非田园诗。 故选 D。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第一首诗,是一首写景诗,诗人选取了“风恬日暖”“戏蝶游蜂”“数枝门柳”“一片山花”等景物,写 的是浓郁的春光冲天塞地,不仅山野处处万紫千红,连山房书屋都被蜂蝶花木占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 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前途充满信心。 而第二首诗,诗人从梁园写起,表现了梁园如今的萧条,写梁园的春景,看似怀古,实为感时。前两句从 正面极写园林之萧条,后两句通过庭树春日发花写绚烂的春景,从反面来加以衬托,表达了诗人的伤感、 物是人非和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2021 届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3 醉中出西门偶书【注】 陆游 古寺闲房闭寂寥,几年耽酒负公朝。 青山是处可埋骨,白发向人羞折腰。 末路自悲终老蜀,少年常愿从征辽。 醉来挟箭西郊去,极目寒芜雉兔骄。 【注】本诗作于淳熙四年(1177 年),此时作者免官闲居成都。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交代了作者赋闲、住在古寺里面无事可做、只能以酒来消解心中苦闷的生活状况。 B. 颔联中的青山、白发,色彩对比鲜明,给人以视觉冲击,从而使情感表达更加强烈。 C. 颈联在今昔对比中叹时光流逝,诗人满怀悲伤遗憾,只能靠追忆少年时的抱负自我宽慰。 D. 同为出猎场景,“极目寒芜雉兔骄”与苏轼“西北望,射天狼”所表达的感情有所不同。 16. 有人评价此诗:“愤懑却不消沉。”对此你怎样理解?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①耽酒之寂、蜀地之悲和郊外之芜表现了诗人不被重用、壮志难酬的愤懑。②负于 朝廷的愧疚感、为征战的宏愿、不迎合世俗的操守则表明他依然有壮志豪情和高尚品格。 【解析】 【分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 “叹时光流逝”“自我安慰”错误。颈联“末路自悲终老蜀,少年常愿从征辽”意思是人生仕途不顺悲 伤自己孤独终老无所事事,从年少起便立志征战沙场可以不被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表达壮志难酬报国 无门的悲愤之情,背景是他本身就是在满怀壮志豪情之时被从前线调往后方蜀地任职的,心中压抑不已, 4 郁愤难平,而在蜀地为官这八年的时间里,也是频遭调动,甚至几个月就调动一次。 故选 C。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思想情感的能力。 愤懑表现在首联、尾联,借酒浇愁、悲伤终老属地,极目寒芜凄凉,凸显了诗人的逆境,诗人写自己四处 奔波的时光,实在是令陆游心力交瘁,精疲力竭,他的命运也确实称得上多舛,有才不得重用,壮志难酬 报国无门,心情自是抑郁难平,所以说“青山是处可埋骨,白发向人羞折腰”。但是,意志并不消沉,虽 然感觉有负圣朝,但未曾坠落青云之志,反倒是具有穷且益坚老当益壮的心境,比如“雉兔骄”“挟箭西 郊去”都可以见证。诗人饱经磨砺,游荡四方,却不颓废消极,志向常在,坚守节操,矢志不渝,“白发 向人羞折腰”,一头白发了,要保住晚节,不要向人折腰!身怀浩然正气,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 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他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唾弃奴性、奴颜、媚骨,尤其是对于那些失去 了人格、尊严和脊梁,最终沦为奴才的人,更是不屑一顾!他自己又怎么会为了能够返回家乡,调离蜀地, 而去低眉折腰,讨好朝中权贵呢?这句“青山是处可埋骨,白发向人羞折腰”其实是他埋藏最深处的心声, 是源自心底最彻底的自白。 2021 届山东省烟台市高三高考诊断性检测(一模)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雕鹗在秋天 范仲淹 秋汉寥寥迥,雄心肯木栖。 人间正摇落,天外绝攀跻①。 月兔精应丧,阳乌影欲齐。 长河匹练小,太华一拳低。 下眄群毛遁,横过百鸟睽。 5 乘风俊未已,空阔玉关西。 【注】①攀跻:攀登。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顶是( ) A. 一、二两句写雕鹗翱翔于深邃旷远的天空,正满怀雄心寻找着可以寄身栖息的高木。 B. “摇落”照应“秋天”,写出人间调零的景象;只有天外才是展翅翱翔的广阔空间。 C. “群毛遁”“百鸟睽”写了走兽飞愈对雕鹗躲避退让,衬托出雕鹗不可抵挡的气势。 D. 最后两句写雕鹗乘风高起、一往无前、直出玉关的豪俊身姿,气象雄浑,境界廓大。 16. 七、八两句手法精妙,请简要赏析。 【答案】15. A 16. ①运用比喻,将长河比作匹练,将太华山比作拳头,生动地写出了雕鹗眼中山河的 渺小;②运用衬托,以山河的渺小衬托出雕鹗的飞翔之高、气魄之大;③托物言志,借雕鹗的高飞秋汉、 睥睨山河,寄寓了诗人渴望在广阔天地施展抱负的远大志向。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A.“寻找着可以寄身栖息的高木”错。“肯”相当于“岂肯”,意为“哪里、怎么”,表反问语气;雕鹗 不愿依木而栖,表现了作者想要一展才华、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 故选 A。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长河匹练小,太华一拳低”,“长河”指黄河,“太华”指西岳华山,本句的意思是雕鹗在空中盘旋的 时候,黄河不过如匹练一样大小,华山就像一个拳头那么高。 比喻手法的运用。把“黄河”比作“匹练”,把“太华”比作“拳头”,生动的写出了即使是壮阔的山河 6 在雕鹗眼中也是如此的渺小。 衬托手法的运用。以黄河小,华山低,来衬托突出雕鹗飞翔之高、气魄之大。 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本诗借雕鹗在极开阔的天空中飞翔,睥睨山河,以“雕鹗”写人,表现了诗人的雄 心壮志,寄寓了诗人渴望在广阔天地施展抱负的远大志向。 2021 届山东省淄博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 王安石 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 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 商鞅【注】 王安石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注】王安石因推行新法受到了多方责难,有人指责他违背先王之道,舍弃王道讲霸道。本诗即为此事而 做。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虽逝,但他的文章遗留后世,阅读这些文章可想见其风度与品格。 B. 尽管很多人指责王安石迂腐,但孟子阔达乐观的性格足以给他慰藉。 C. 商鞅重视诚信,言出必行,取信于民,为治理国家留下了宝贵经验。 7 D. 作者认为商鞅能够让政令得到贯彻执行,告诫人们不要对商鞅非议。 16. 请简要概括这两首咏史诗在写法上的共同特点。 【答案】15. B 16. (1)以议论入诗,通过对古代人物的评价和分析展开议论,观点明确。(2)借古喻 今,借古人古事反驳政敌的非议,坚定自己的政治主张。(3)议论、抒情有机结合,表明自己的心迹与情 感。 【解析】 【分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B.“但孟子阔达乐观的性格足以给他慰藉”错误。诗中并没有描写孟子的乐观性格,“何妨举世嫌迂阔” 是诗人自喻。给王安石慰藉从诗中也无法解读。 故选 B。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诗歌比较阅读诗歌的能力。 两首诗都是对古代名人的评价,以议论入诗。在《孟子》一诗中,作者通过阅读孟子的著作而想见其风度 与品格,表达了作者对孟子的推崇之意。而《商鞅》一诗中,作者对商鞅的政出必行的作风进行了赞扬。 两首诗都是对古代人物的评价,通过分析之后表明自己的观点,观点明确。作者表面是写古人,实际则是 写自己,运用了借古喻今的手法。 当时作者推行新法改革,朝廷上各种势力对改革进行非议和阻挠,作者借评价古人的形式来为自己辩护, 反驳政敌的非议。如《孟子》中的“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表明即使天下人都认为自己迂阔 也没有关系,他会像孟子那样坚定的推行自己的主张。而《商鞅》中的“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 行”借为商鞅辩护,表达自己坚定自己的政治主张的决心。因此可看出两诗都是议论、抒情相结合,表明 自己的心迹与情感。 山东省日照市 2020-2021 学年下学期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8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遇十二首(其七)① 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②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①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 年),张九龄由尚书右丞相被贬为荆州长史,晚年遭馋毁,忠而被贬,遂 作此诗。②伊,语气助词。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经冬犹绿”“岁寒心”赞颂了江南橘树不畏严寒的本性和坚贞不渝的节操。 B. “嘉客”指亲贤远佞的圣明君主,“阻重深”借重重阻碍寄寓仕途坎坷之悲。 C. 人的命运难以预料,但福祸往复循环,作者对重返朝廷受到重用仍有信心。 D. 诗人有感于朝政的黑暗和个人的被贬,以橘树自比,托物言志,意蕴深远。 16. 对比是本诗突出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①橘树与其他树木对比,突出其耐寒的特点;②橘树自身的形质兼美与受到的冷遇 对比,突出作者对橘树的惋惜;③橘树和桃李不同际遇的对比,抒发作者的愤慨不平。④作者向往的清明 政治环境与黑暗现实对比,抒发作者的怀才不遇之情。 【解析】 【15 题详解】 9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作者对重返朝廷受到重用仍有信心”错误。诗歌以橘喻人,通篇用比。表达了诗人遭受排挤的愤懑之 情和坚贞不屈的节操,并没有体现出诗人重返朝廷的信心。 故选 C。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诗一开头就说“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其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屈原的名句告诉我们:“嫋嫋兮 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可见即使在“南国”,一到深秋,一般树木也难免摇落,又哪能经得住严冬的 摧残?而“丹橘”呢,却“经冬犹绿林”。橘树与其他树木对比,突出其耐寒的特点。一个“犹”字,充 满了赞颂之意。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人家只忙于栽培那些桃树和李树,硬是不要橘树,难道橘树不能遮阴没有 用处吗?橘树和桃李不同际遇的对比,抒发作者的愤慨不平。 “经冬犹绿林”,不以岁寒而变节,已值得赞颂;结出累累硕果,只求贡献于人,更显出 品德的高尚。 “嘉客”是应该“荐”以佳果的,“丹橘”自揣并非劣果,因而自认可以“荐嘉客”,然而为重山深水所 阻隔,到不了“嘉客”面 前,又为之奈何?橘树自身的形质兼美与受到的冷遇对比,突出作者对橘树的 惋惜。 读“奈何阻重深”一句,如闻感叹之声。“运命”两句,不能被看成宣扬“天命观”。“运命惟所遇”, 是说命运的好坏,只是由于遭遇的好坏,就眼前说,不就是由于有“阻重深”的遭遇, 因而交不上“荐 嘉客”的好运吗?“奈何阻重深”中的“奈何”一词,已流露出一寻究竟的心情,想想“运命惟所遇”的 严酷现实,就更急于探寻原因。作者向往的清明政治环境与黑暗现实对比,抒发作者的怀才不遇之情。 2021 届山东省济宁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依韵和并州郑宣徽见寄 范仲淹① 10 西湖载客恣游从②,湖上参差半佛宫。 回顾隙驹曾不息,沉思樽酒可教空。 层台累榭皆清旷,万户千门尽郁葱。 向此行春无限乐,却惭何道继文翁③。 【注】①北宋皇佑二年,吴中发生饥荒。此时范仲淹任杭州知府,他发动各地整修寺院,翻修官仓,借工 程雇佣大批饥民。因措施得力,两浙灾区唯有杭州安定无事,百姓平安度过灾荒。②从:同“纵”,放任。 ③文翁,名党,字仲翁,西汉循吏,曾任蜀郡守,政绩卓著。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从乘船纵情游赏西湖写起,确定了全诗的立足点,下文中的所见、所感均由此生发。 B. 次句写湖周边的景象,从湖上放眼望去,到处是尚未建完的寺庙,参差不一,高低错落。 C. 颈联互文见义,数不清的亭台楼榭、房舍院落层层叠叠,使人感到清新旷远、葱郁繁盛。 D. 尾联两句一承一转,上句承接并收束前文,下句则是由“乐”到“惭”,丰富了全诗的内涵。 16. “先忧后乐”精神贯穿范仲淹的一生,在其诗词中也常有体现,但这首诗却似乎有“乐”无“忧”, 对此该如何理解?请结合全诗内容,阐述你的看法。 【答案】15. B 16. 诗人曾通过不懈努力,借整修寺庙等行为助饥民度荒,为百姓解“忧”;如今看到 当初修好的寺庙和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十分欣慰,这才“乐”上心头。②即便如此,诗人仍为自己不能 像先贤文翁那些为国为民做更多事情而惭愧。③所以,这首诗仍然体现了诗人心忧天下、效力家国的深厚 情怀,与他“先忧后乐”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解析】 【分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相关内容的鉴赏能力。 B.“到处是尚未建完的寺庙”不正确,“半佛宫”应该是指湖边的建筑大半是佛宫。 11 故选 B。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湖上参差半佛宫”,湖边的建筑大半是佛宫;诗人借整修寺庙等行为助饥民度荒,这是为百姓解“忧”。 “万户千门尽郁葱”,如今看到当初修好的寺庙和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作者十分欣慰,这才“乐”上心 头。诗中的“乐”和忧是分不开的。 “却惭何道继文翁”,诗人为自己不能像先贤文翁那些为国为民做更多事情而惭愧,心生“忧”情。 综上可知,这首诗仍然体现了诗人心系百姓、心忧天下、效力家国的深厚情怀,与他“先忧后乐”的精神 是完全一致的。 2021 届山东省德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半山春晚即事① 王安石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 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②每小息,杖屦③或幽寻。 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注】①此诗写于诗人推行新法失败,罢相后退居江宁时期。②床敷:安置坐具。③杖屦:扶杖漫步。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用语奇妙,“取”“酬”二字赋予春风以生命,花虽凋谢,诗人却于清阴中倍感慰藉,透露出一 种积极达观的人生态度。 12 B. 颔联紧承春风慷慨赐予的“清阴”,抒写小路的蜿蜒曲折,树木的葱茏茂密,屋宇的隐约可见,动静 结合,更显生机与活力。 C. 颈联截取两个生活片断,或居家凭几小憩,或寻幽拄杖独行,刻画出园中主人的形象,表现了诗人恬 淡安宁而又欣然自得的心境。 D. 这首诗对仗工稳,通过描写半山园的晚春景象和诗人的日常活动,展现了王安石隐退生活的一个侧面, 抒发了内心复杂的感情。 16. 清代高步瀛在《唐宋诗举要》中评此诗:“寓感愤于冲夷(冲淡平夷)之中,令人不觉。”请结合这 一评价赏析尾联用词的精妙。 【答案】15. B 16. ①“唯”,只有。如今除了诗人独步寻幽之外,几乎无人来访,知音全无,只有途 经此山的鸟儿,偶尔来安慰一下自己。在平和闲淡之中,流露出诗人举世无人相知的感慨。②“遗”,赠 送,留下。运用拟人手法,将北山之鸟视为知己,在此宁谧的氛围里,鸟儿飞过,留下一片“好音”。明 写鸟声,实则衬托诗人罢相后的孤寂心境。(意思对即可) 【解析】 【分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 B.“动静结合”不正确,是静景。 故选 B。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在此宁谧的氛围里,突然传来阵阵清脆悦耳之声,抬头看去,原是北山一 鸟,掠飞而过,留下一片“好音”。 这两句极富韵味。北山即钟山,六朝时周颙曾隐居于此。此时的北山,除了诗人独步寻幽之外,杳无人迹, 只有声声鸟鸣,偶尔来慰其岑寂。“唯”,只有。在平和闲淡之中,流露出诗人举世无人相知的感慨。 13 “遗”,赠送,留下。这里万籁无声,只有北山上的小鸟经过时,会留下美妙的声音。诗人运用拟人手法, 将北山之鸟视为知己,明写鸟声,实则衬托诗人罢相后的孤寂心境。诗人在平夷冲淡的外表下,怀孤往之 志、举世无人相知的感慨显示于言外。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